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_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_黄震方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_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_黄震方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_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_黄震方

地理研究GEOGRAPHICAL RESEARCH 第34卷第8期

2015年8月V ol.34,No.8August,2015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

——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

黄震方1,陆林2,苏勤2,章锦河3,孙九霞4,万绪才5,靳诚1

(1.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南京210023;

2.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芜湖241003;

3.南京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系,南京210023;

4.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广州510275;

5.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南京210046)

摘要:新型城镇化在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大力发

展乡村旅游,科学引导乡村地域城镇化,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需

求和重要科学命题。通过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审视和反思,认为乡村旅游既面临

环境质量下降、乡村文化受损、旅游同质竞争、整体品质不高、产业培育不足、资金人才短缺、运

营模式落后、土地利用错位等现实困境,又面临着新形势下需深入研究的诸多复杂性理论问

题。提出要响应新时期国家重大战略和乡村旅游的发展需求,重点关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

乡村旅游特性、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旅游的影响与互动机制、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乡村旅游文化与乡愁记忆的恢复与重构、乡村生态文明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乡村旅游空间

结构优化及城乡旅游一体化空间格局与机制、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与产业融合创新、乡村旅游社

区参与及“三农”问题解决路径、乡村旅游运营管理与政策制度创新等科学问题。通过深化理

论研究和强化实践应用,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升级,引导具备条件的乡村走以旅游为导向的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城乡旅游互补和协调发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乡村旅游;理论反思;困境突破

DOI:

10.11821/dlyj201508001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三农”,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2013),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有力支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在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产生了一些值得反思的理论问题和亟待破解的现实困境。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及其理论研究的加强,国内学者已在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乡村旅游规划与产品开发、乡村旅游感知与行为、乡村旅游影响、乡村旅游文化保护、乡村旅游土地利用、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与社区参与、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路径与模式、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1,2]。收稿日期:2015-04-10;修订日期:2015-06-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49);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164320H116)

作者简介:黄震方(1963-),男,江苏扬中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研究。

E-mail:zhfh@https://www.360docs.net/doc/898668849.html,

1409-1421页

通过审视和反思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围绕新型城镇化与

乡村旅游协调发展,提出乡村旅游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和理论创新及困境突破思路。

地理研究34卷但是,目前对乡村旅游应用性案例分析和重复性研究居多,理论性创新探索和批判思考较少;定性化描述分析为主,定量化方法应用薄弱;单学科分散性局部研究较多、多学科融合性系统研究薄弱。伴随着中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发展,城乡一体化和乡村城镇化、产业化的倾向将日趋明显,乡村旅游作为新常态下乡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乡村转型升级和乡村城镇化的重要支撑产业,其理论研究也将面临诸多更加复杂的科学问题。如何通过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升级,引导具备条件的乡村走以旅游为导向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城乡旅游互补和协调发展,既是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也是旅游地理学与乡村地理学面临的挑战机遇和重要研究方向。地理学以其独特的综合性、区域性优势,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中应发挥重要的作用。深入探究和解决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科学问题,无疑会丰富乡村旅游研究的理论内涵;探索以旅游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和模式,对破解中国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困境,更好地发挥旅游业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生态文明、文化繁荣、社会稳定、就业惠民和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的作用,科学引导乡村城镇化和乡村旅游的规划、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

义和应用价值。

黄震方(1963-),男,江苏扬中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就职于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地理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曾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餐旅管理与服务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908专项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多项,在旅游城市(镇)化、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方面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已出版专著和教材10部,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SCI/SSCI 及国内权威与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E-mail:zhfh@https://www.360docs.net/doc/898668849.html,

(1)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和旅游消费需求日益旺盛的背景下,乡村旅游呈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乡村旅游是新常态下旅游业和乡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也是推动乡村城镇化的重要动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妥善推进乡村城镇化,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互补协调和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传承乡村文化,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乡村转型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手段,也是有效满足旅游市场需求,提高旅游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科学引导乡村地域城镇化,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需求和重要科学命题。

(2)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产品供给日益丰富、服务设施不断改善、经济规模大幅增长、就业机会显著增多、农民收入明显增加,但同时也面临着环境质量下降、乡村文化受损、旅游同质竞争、整体品质不高、产业培育不足、资金人才短缺、运营模式落后、土地利用错位等现实困境。就乡村旅游研究而言,虽然国内学者已在乡村旅游领域进行了的大量探索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应用性重复研究较多,理论性创新探索较少,科学问题的凝练和深度探究、研究方法集成和创新应用、学科间的交叉和系统融合仍需加强。需要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进行反思,通过深化理论研究和强化实践应用,指导乡村旅游突破困境。1410

8期黄震方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

1411(3)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旅游地理学者需响应国家重大战略和乡村旅游发展需求,深入探讨乡村旅游的重要科学问题,寻求理论突破和学术创新。尤其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观点和科学问题:①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旅游发展具有显著的带动效应,同时乡村旅游又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动力,旅游引导的乡村城镇化是一种新的城镇化模式[3],需进一步解析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相互关系和互动机制,深刻揭示旅游对乡村城镇化的引导过程、基本特征、动力机制、发展模式和主要路径,探讨以旅游为导向的空心村整治模式[4]。②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旅游的灵魂。但在城镇化和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的乡村文化正在面临着破坏甚至消失的困境[5]。必须以乡村旅游作为重要载体,加强乡村旅游文化地域类型与文化价值、城镇化对乡村旅游地的文化影响、乡村旅游地文化保护与重构、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等方面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更好地促进乡村文化传承、本土特色塑造和旅游产业发展。③乡村旅游是促进美丽乡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要针对因体制原因导致的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结合不够紧密问题,以及乡村旅游地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退化等“公地悲剧”[6],着力寻找乡村旅游与乡村生态文明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契合点,推动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和乡村旅游的绿色化发展,使乡村成为适宜栖居的旅游休闲场所。理论研究中,要重点关注城镇化或旅游活动对乡村生态环境的影响与调控机制,乡村旅游地生态环境脆弱性(或生态安全)评价与景观生态格局演变特征与机制,乡村旅游地碳排放测度与低碳旅游开发模式,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模式与产业绿色化发展,诗意栖居的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发展,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发展模式与协调机制研究等。④新型城镇化强调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发展,乡村旅游也必须讲求城乡旅游互补联动和协调发展。加强城乡空间、交通和旅游联系,优化城镇旅游体系结构和空间形态,并根据乡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遵循集约高效原则构建科学合理的乡村旅游发展布局,优化乡村内部旅游空间结构,促进乡村旅游紧凑发展,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有待完善的主要科学问题包括:乡村旅游的地域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演化过程、机理、模式与调控,乡村旅游地景观空间演变与土地利用模式,“时空压缩”与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响应,城乡旅游一体化空间格局与协调机制,乡村旅游地的涌现空间、空间生产及空间共享研究,乡村旅游的空间集聚与空间效应等。⑤乡村旅游地必须针对旅游者向往自然和乡土亲情的多元化、个性化、情感化、体验化需求,开发独具乡村特色的旅游产品,才能吸引广大旅游者,同时要积极培育乡村旅游产业,选择或创造合适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推动产业融合和联动发展,拉长产业链条,优化产业体系,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和旅游就业富民。其研究主要科学问题有:基于旅游者需求和情感导向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乡村旅游原真性评价与体验旅游产品开发,慢生活理念与慢乡休闲旅游体系的构建,乡村本土特色塑造与乡村旅游品牌建设,古村落与乡村民俗资源的保护传承与深度开发,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产业融合与转型升级,乡村旅游驱动力与竞争力研究,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创新与路径选择等。⑥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旅游发展均强调以人为核心,乡村旅游发展应兼顾政府、农村集体、农户、旅游企业、旅游者等利益相关者诉求,协调好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尤其要尊重原住居民的选择权、发展权和利益分配权,建立有效的社区参与机制,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乡村旅游惠民富民,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为此,需在乡村旅游领域加强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及其协调机制,城市居民乡村旅游偏好与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乡村旅游流空间结构、机制与响应,乡村旅游体验的空间差异与形成机理,乡村旅游满意度、忠诚度的测度及其重游意向,乡村居民旅游

地理研究34卷支持度(参与度)模型其应用,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测评模型与社区参与模式,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民生活的影响,旅游地土地流转效应与产权制度改革,旅游就地城镇化途径、效应与农民权益保护等方面的科学问题研究,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旅游发展提供理论支撑。⑦乡村旅游发展需要完善政策制度保障和旅游运营管理,强化对乡村旅游与乡村城镇化发展政策扶持、制度革新、资金支持和人才援助,提高乡村旅游的运营管理和服务水平。重点开展乡村旅游与乡村城镇化发展政策保障、体制变革与制度创新,城乡旅游基础设施一体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其实现途径,乡村旅游规划与景观设计及多规融合,旅游扶贫政策导向、实施路径与扶贫效应,农民旅游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及其效应分析,大数据支撑的乡村智慧旅游系统集成与服务平台构建,乡村旅游市场主体培育与旅游运营模式创新等相关研究。

(4)上述科学问题的研究和突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方法的应用和创新,应在充分的实地调查基础上,旅游地理学者应综合运用定性、质性及相互结合的研究方法、数理统计与建模方法、GIS 空间分析方法、大数据(旅游攻略、微博签到等数据)挖掘分析方法、情景模拟与方案演绎、预测与优化调控分析方法开展乡村旅游研究[7],通过综合集成和不断创新研究技术和方法,深化和丰富乡村旅游理论研究,推动旅游地理学及

相关学科发展与创新。

为了更好地反思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寻求乡村旅游研究创新和困境突破,特邀请国内部分旅游地理学者围绕主题阐述基本观点,开展学术争鸣,但因篇幅有限,旅游地理学者仅针对以下主要问题陈述基本观点。

嘉宾1观点:把握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的特性

(陆林,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科技处处长)

乡村旅游是具有增长潜力的新型业态,是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富民工程”。当前,乡村旅游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由单一要素发展向多要素融合发展的模式转变,涌现了一批乡村旅游发展典型代表,如成都的农家乐、北京的民俗村、浙江的洋家乐等提倡绿色低碳、健康养生和慢生活理念,以乡村休闲、乡村度假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在新形势下,乡村旅游发展应更加注重战略性、时代性、科技性、文化性和参与性等旅游特性。

(1)强调乡村旅游的战略性。2014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强调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将坚持“生态文明”和“文化传承”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重视旅游对乡村城镇化发展的作用,强调将文化旅游作为小城镇发展和建设的重要载体。新形势下,乡村旅游迎来了新的机遇,乡村旅游发展已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驱动力,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应充分认识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2)把握乡村旅游的时代性。新时代要求充分认识乡村旅游的时代性。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加速,如何协调城市与乡村的发展,缓解城镇化过程中的困境,已经成为城乡发展的重要课题。以旅游发展为驱动力的城镇化是缓解上述问题的重要途径,乡村旅游发展可以与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和破解“三农”问题等有机结合,可以促进城乡交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民素质和创业能力,均衡社会财富。还应该充分认识到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之间的有机联系,乡村与城市在本质上不是割裂1412

8期黄震方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

1413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中国的城市与乡村必然会从二元走向一元,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二者关系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一元融合的。可以将乡村旅游看作是在乡村的旅游,将城市旅游看作是在城市的旅游,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是全国或区域旅游中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3)重视乡村旅游的科技性。科学规划乡村旅游,实现城乡基础设施连通、公共服务共享,实现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协同发展,实现乡村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摒弃传统乡村、传统农业的固有印象,注重乡村建设、农业生产的科技性。利用现代科技建设现代乡村、发展现代农业。建立乡村旅游发展信息平台,利用现代科技营销乡村旅游,推广普及农业科技,塑造乡村和农业的新形象。

(4)保育乡村旅游的文化性。发展乡村旅游,保育乡村文化性是一个重要课题。不同地区有着独特的自然禀赋、文化禀赋。农业环境、农业景观及其文化内涵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物,乡土性是其本质特征。应建设体现乡土文化多样性,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和民族特点的特色乡村,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乡村旅游发展不应弱化传统乡土文化,而应在发展中加以保护、利用和提升,使乡村成为乡土文化的载体。在旅游发展的驱动下,乡村地区,尤其是区位优越、自然和文化禀赋保护较好的城市近郊区,将逐渐成为兼具城市与乡村优点的新型城镇化区域,这些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

(5)突出乡村旅游的生态性。优良的生态环境是重要的乡村旅游资源。着力推进乡村地区的绿色旅游、低碳旅游来丰富生态旅游内容,拓展新的旅游空间和领域。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发展乡村旅游,挖掘乡村生态内涵,提升乡村旅游的生态品位,营造独特的乡村生态、乡村文化意境,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生态目标。乡村旅游将会有效地实现乡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型升级,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实现生产、生态、生活的共赢。

(6)提升乡村旅游的参与性。“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社区是乡村旅游的主体和主要参与者,乡村旅游发展需要充分发挥社区的主人翁意识,调动社区发展乡村旅游的主动性,加强社区居民和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能力和收入,使得乡村旅游成为实现乡村地区居民就地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例如,杭州梅家坞村开展村民茶艺知识、技能培训,鼓励村民进行从业资格考试和认证,使农民由从事“比较效益”较低的农业生产转为从事“比较效益”较高的旅游业,同时在从事旅游业过程中加强了与外界的文化交流,提升了文化素质,增加了收入,实现了就地就业,推进了城镇化发展。

新形势对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对乡村旅游研究提出了新要求。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转型背景下,把握乡村旅游发展的新特点,将有利于拓展旅游学术研究对旅游发展实践的洞察力、解释力、预见力和指导力。

嘉宾2观点:重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地的文化保护与传承

(黄震方,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在带来乡村经济振兴和缩小城乡差距的同时,也造成了乡村传统文化的困境。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如何保护与传承乡村旅游文化成为紧迫的现实问题和重要的理论课题。

地理研究34卷1414

(1)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根基和依托。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赋存于乡村地域的各种物质和精神财富,无论是农耕文化、民间建筑和生活习俗,还是民族信仰、民间工艺和民间文艺,均承载着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体现着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关怀。中国绝大多数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分布在乡村,乡村是中华传统文明的载体,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重要基因库,是留守的乡村居民和在外怀乡人士存放“乡愁”的精神家园,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根基和依托。正确认识并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地的文化价值,切实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是确保乡村旅游地具有独立的文化价值和旅游魅力的必要条件,也是中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要保障。

(2)城镇化和现代化浪潮对乡村文化造成较大的冲击,需要进行深刻反思。受到乡村经济发展至上和城市文化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传统的乡村文化正在遭受人为的破坏,许多传统村落和文化遗存日渐消失,出现乡村文化景观消减化、价值低估化、地位边缘化、文脉撕裂化、内容变异化、形式低俗化、主体空心化、传承艰难化等困境。让乡村传统“沦陷”和乡村文化衰落,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型城镇化和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是要传承文化、延续文脉、重塑特色,“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不能以农村空壳化为代价,只有保护、传承和弘扬乡村传统文化,才能增强乡村的特色魅力和发展动力。因此,深刻反思乡村城镇化进程、乡村文化保护和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强乡村旅游地的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是乡村文化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要求。

(3)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旅游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乡村文化反映了乡村的特质风貌及其历史文化传承与精神创造,乡村文化价值才是乡村的核心价值,乡村文化复兴才是真正的乡村复兴。乡村旅游作为以乡村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其本质是为了超越自我惯常的时空去体验异地乡村文化,获取精神享受,因而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灵魂。保护、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既是乡村建设根本任务,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历史责任。必须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个性,以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旅游发展唤醒文化记忆,推动文化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8],因地制宜地采用震撼唯美的景观化塑造、博物陈列的馆藏式展示、精彩生动的表演式展现、情景互动的活动式体验、科技支撑的智能化再现、主题文化的集聚式打造、文化延伸的商品式开发和文旅融合的产业化拓展等多种方式,表达与适度活化乡村文化,让文化变得轻松和可以解读,推动乡村文化回归,构筑“乡愁”载体,增强文化旅游魅力,促进乡村文化传承、本土特色塑造和旅游产业发展。

(4)必须深化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地的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目前虽然在乡村地的文化内涵、文化变迁、文化困境、文化重构、文化保护和文化旅游开发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总体而言,乡村旅游文化研究仍比较薄弱。未来的乡村旅游研究需进一步深化乡村旅游地文化基因分析和文化价值测度,乡村旅游地文化地域类型与形成机制,城镇化对乡村旅游地的文化影响测度与作用机制,乡村旅游地文化变迁与文化认同,乡村旅游地文化自信与文化涵化,乡村旅游地文化保护机制与模式,乡村旅游地文化恢复与重构,多元共存的乡村旅游地文化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安全评价、乡村旅游地文化与旅游融合机制与模式,城乡文化旅游一体化协同发展机制等方面的研究,通过乡村旅游文化研究创新为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乡村城镇化和乡村旅游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8期黄震方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

1415嘉宾3观点:推动乡村生态建设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章锦河,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系主任)

乡村生态是“巢”,乡村旅游是“凤”,乡村旅游作为会下金蛋的“凤”,如何避免弄脏自己的“巢”,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生态建设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面临的亟需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1)乡村生态建设之于乡村旅游发展是“筑巢引凤”,“引凤”发展乡村旅游,能否享受到生态建设“筑巢”的“红利”,取决于“巢”的“安全性、稳定性与景观性”。由于农药、化肥、农膜的大量使用以及随意处置生活垃圾、焚烧秸秆等,乡村的水体、土壤、大气等污染较严重,直接影响菜篮子、米袋子和水缸子的安全。缓解乃至根除当前中国乡村生态安全的威胁,不仅要“治标”,如农村的改水、改厕、垃圾集中处理、畜禽圈养等;更要“治本”,调整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服务经济,置换生态价值,形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安全建设体系。提高乡村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方面,要加强城乡规划“三区四线”(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绿线、蓝线、紫线和黄线)的管理,另一方面在乡村的山、水、林、田、路、居的生境优化过程中,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使其不超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乡村生态景观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吸引力之一,生态景观的旅游可视化、情景化是乡村生态建设的重要导向。

(2)乡村旅游发展之于乡村生态建设是“双刃剑”,如何趋利避害?“适合、适应、适度”发展乡村旅游是关键。中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与人文背景的地域差异巨大,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乡村应因地制宜,旅游业是可选但并非必选的发展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才是美丽乡村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要义,基于不同发展导向的乡村生态建设的具体任务、重点领域、建设路径等必然存在差异。乡村旅游发展对生态的诉求应“适应”生态系统的属性要求,比如片面追求乡村生态景观的新奇、震撼、艺术感而大行其道的“大地景观”,而忽视物种的本土性、敏感性与适应性,会导致外来物种入侵的生态风险。乡村旅游“适度”发展是理念也是要求,乡村旅游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应与乡村的生态、社会、文化、经济系统相匹配,加强生态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旅游生态补偿制度,协调不同利益主体诉求,建构消防、卫生部门联动机制等,争取实现乡村旅游的“适度”发展。

(3)推进乡村生态建设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应加强以下三方面的研究:①针对生态性,是否存在乡村空间意象下的乡村生态空间边界?乡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如何确定?安全性如何评价?生态空间如何管治?旅游发展的适宜性如何判定?②针对乡村性,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灵魂,拆村并点、村庄整治、改水改厕、畜禽圈养、机械耕作等生活、生产方式的城镇化取向是否影响乡村性?人为生态性是否影响乡村性?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居民现代性诉求与传统性纠葛如何厘清?乡村的现代性与乡村性是何关系?是否存在传统乡村性向现代乡村性的转型?③针对乡村旅游,旅游导向型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体制与机制是什么?乡村旅游发展对乡村生态环境、社会文化与经济影响的格局、过程、机制是什么?互联网+、旅游创新3.0时代背景下,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有何影响?以上三方面问题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实现美丽乡村,实现居民栖居在诗意般的乡村大地上。

嘉宾4观点:深化乡村旅游空间研究,促进空间格局优化

(靳诚,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乡村旅游具有点多面广、布局分散的特点,其外部区域尺度和内部景区尺度的空间

地理研究34卷1416

特征及其结构关系十分复杂。认知乡村旅游空间,谋划乡村旅游布局,是乡村旅游研究和开发的重点和难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空间研究应关注于两个尺度:区域尺度和旅游区尺度。

(1)区域尺度上,应重点关注城乡旅游发展的空间关系。长期以来,不均衡的经济发展政策,导致中国城乡社会经济呈现出明显的二元特征,城乡空间相互割裂。旅游发展亦是如此,旅游中心城市在区域空间上居于主导地位,乡村旅游地位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新型城镇化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目标。乡村旅游活动作为一种空间行为,是旅游者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双向流动过程,城乡旅游一体化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手段,也是乡村旅游深入发展的内在需求[9]。乡村旅游的空间定位与城乡空间关系认知是未来需要着重关注的对象,需要从关系的视角识别区域旅游中心城市、乡村旅游节点和旅游发展轴线在空间上呈现的不同等级状态和空间分布规律,重点探讨区域尺度乡村旅游的空间分布、集聚特征、形成机制、空间效应及其布局优化。

(2)旅游区尺度上,重点关注乡村旅游的物质空间和非物质空间的特征格局、协同过程和时空耦合。①在物质空间上,需要分析乡村旅游区各物质要素不同发展阶段的空间特征、驱动因素和演化机理,凝练不同类型旅游区空间结构组织模式。②在非物质空间上,着重分析不同阶段的多元化动力因子及其作用机制下的乡村旅游“人为空间”,研究乡村旅游非物质空间生产过程与格局,包括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变迁,社会结构和社会空间分异,交往空间和感知空间的生成等[10]。③在协同耦合分析中,在空间实践、空间表征、表征空间三元框架下,揭示资本、权力、制度、文化等要素与旅游发展、人地系统演化之间的互动规律,探求乡村旅游的空间生产、空间系统、空间涌现有机统一的内在机制[11]。

总之,乡村旅游空间分析重点在于突破传统城乡二元空间割裂的束缚,形成城市旅游空间与乡村旅游空间的有效对接;认知乡村旅游内部物质空间和非物质空间的协同耦合,促进乡村旅游不同主体和谐、共荣发展。

嘉宾5观点:开发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苏勤,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

欧盟、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地区的旅游活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把乡村旅游定义为在都市化外围环境中从事的、为旅游者带来乡村生活基本体验的多样化活动。总体来看,乡村旅游的内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乡村的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其核心是塑造乡村本土个性,开发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并拓展乡村旅游产业。

首先,明确什么是乡村旅游吸引物。辨别一种旅游产品是否属于乡村旅游的关键要素在于是否为游客提供了对乡村自然和人文环境的亲切接触,并使游客参与到乡村本土的各种活动、传统和生活方式中去。显然,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本质特征,乡村性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文化基因,那么乡村性的内涵是什么?乡村性的自然和文化表征是什么?当前中国一些地区乡村旅游的技术化、人工化、城市化痕迹明显,从本质上破坏了乡村旅游的乡村性,其乡村旅游的生命周期难以长久。认真研究乡村旅游资源的内涵、外延、特征和类型,提炼出乡村旅游资源的核心要素,为乡村旅游的开发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明确乡村旅游的市场需求。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历史悠久,城乡一体化基本形成,20世纪70年代以来甚至出现了城市空心化和逆城市化现象。因此,欧美发达国家的乡村旅游本质上属于“文化体验+乡村休闲=绿色度假”。但中国城市化水平

8期黄震方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

1417低,城乡差别大,现代都市人大部分都来自农村,中国的都市人参加乡村旅游的需求动机复杂多样,不同细分群体的人们对乡村有着有完全不同的文化认同、情感依恋和现实需求。中国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实际上是应对大众化乡村旅游市场的产品泛滥。因此,要认真研究不同家庭生命周期的人们对于乡村旅游的需求和动机、兴趣和行为,基于生活方式的不同对乡村旅游市场进行深入细分研究,为针对性开发多元化、个性化、体验化的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提供市场导向,为营造符合市场需求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提供决策指导。

第三,认真研究乡村旅游的表现形式与内容。由于乡村分布分散化、自然生态季节化、农业生产节律化以及民俗文化时令化,除了一些资源特别突出的古村落和区位特别优越的乡村外,绝大多数乡村难以完全依赖旅游业生存与发展,发展乡村旅游必须是与乡村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融为一体。大力促进乡村旅游业与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的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保护乡村景观生态、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传承传统民俗文化。因此,在产业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要深入研究乡村旅游与乡村经济、乡村社会及乡村文化融合的机理与途径,揭示乡村旅游与乡村经济、乡村社会文化融合发展的阶段和规律,提出适合不同地域类型的乡村发展、乡村旅游与乡村社会经济文化融合的模式。

第四,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多种多样,但重点是解决好政府(权力)、市场(资本)和居民(社区)三者之间的关系,针对不同的乡村旅游的地域类型、发展阶段以及产品结构采用合适的发展模式。政府加大投入,完善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大力推动社区参与,提高农民对乡村自然生态、生产活动、遗产建筑、民俗文化以及产品工艺的价值认识,提高发展乡村旅游的思想观念和技能,激发内生动力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突破口;至于资本下乡则要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结合起来。

嘉宾6观点:推动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探索“三农”问题新出路

(孙九霞,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虽然“三农”问题是中国当前面对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但农民、农业、农村作为乡村旅游中“乡村性”的基本要素,反而能够成为社区参与的重要依托和旅游目的地发展的新思路。作为社区的主人,农民是乡村旅游的参与主体;作为社区旅游的场域,农村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物;作为乡村的生产方式,农业是乡村旅游的产业支撑。

以往中国的乡村城镇化主要道路可概括为“农民进城”、“工业下乡”和“就地转非”。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工业在城市的集中布局,引发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农民“离土离乡”[12]进入城市成为农民工。另一方面,乡镇工业的发展,使农民“洗脚上田”、“离土不离乡”,就地转化成产业工人。还有一部分地区,在城市规模扩张的推动下,部分农民户籍改变,直接转化为市民,这样的城市化仅仅停留在身份的改变。在上述发展机制的导向下,农民的出路只有离开,不是离开土地就是离开乡村。而旅游业的到来,为地处边远、远离中心市场、缺乏资金和人才的乡村地区,带来了“不离土不离乡”的新型发展道路[13]。

乡村旅游地的农民纷纷参与到旅游发展中,经营农家乐、家庭旅馆,出售特色农产品和工艺品,展示民族歌舞、地方性文化[14]等。这样他们不但不用“离土离乡”,而且还能够紧紧依托“乡”和“土”实现其自身的发展,并寄托城市人的“乡愁”。乡土性和乡村性再也不是现代化序列下的落后象征,而是极具旅游吸引力的乡村魅力[15]。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背景下的城镇化是以保存乡村特征为前提的。农民身份的去留都不重要,他们可以转化成市民,就地实现旅游城镇化。具体而言,社区主人的户籍可以

地理研究34卷改变、观念可以改变,职业可以转向服务业、经济结构也可以多元化。但是,乡村的物质景观不能变为城镇,乡村的农业生产方式需要保留,传统的工艺和文化也必须予以传承和保护。否则,旅游村变为旅游镇、旅游城,农民成为逐利小商人,农业彻底萎缩。对游客而言,无异于自己所生活的城市,其吸引力将会迅速减弱,乡村旅游业将走向衰败。因此,乡村旅游的社区需要社区、政府、企业等各利益主体的参与,紧紧抓住“三农”特性、守住乡土性,以“新农民、新农村、新农业”参与到旅游产业中,以原汁原味的乡土、淡然自信的心态纳入到社区发展过程中,以此作为旅游资源禀赋好的中国乡村应对全球化的新型发展道路。

嘉宾7观点:强化乡村旅游运营管理创新与政策制度保障

(万绪才,教授,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1)推动乡村旅游运营管理创新。乡村旅游按照旅游资源禀赋一般分为传统的古村落游(如安徽的西递、宏村等)、农业观光园游(如江苏的溧水傅家边农业科技园、江宁汤山翠谷等)和典型的现代乡村风光游(如江苏的华西村、高淳国际慢城等)。国内前两种旅游发展较早,运营管理模式比较成熟,由于其旅游资源聚集便于集中开发与经营管理,目前大多采用整体公司化运作模式,第三种乡村旅游形式近年来发展较为迅猛,其地域范围较广、有的跨几个行政区、整体空间的开放性以及很多资源的公共属性等特殊因素,给产业组织和运营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传统的整体公司化运作模式难以实施,且不同发展阶段其运营模式有所不同。其发展一般经过从开发探索时期到逐渐成熟的历程,不同的地区,由于经济基础、从业人员素质、开发经营观念与经营管理能力等的差异,其发展历程长短可能会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开发初期,开发建设投入较大,特别是公共空间环境和资源开发建设需要较大的投入,旅游效益不甚明朗,农民参与开发经营的积极性和能力不高,加之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经营管理经验不足,这个时期一般需要政府来投入、引导、推动与管理,政府投入主要指向开发规划、公共设施建设、公共环境改善、宣传促销、从业人员培训等方面,通过引进专业经营公司进行示范,以带动和引导农民的经营,同时通过制定一些有关的政策和法规来引导和规范乡村旅游的开发与经营活动,这个时期乡村旅游的运营主体主要包括少数较大企业和一部分农民家庭经营单位,政府在整个乡村旅游运营管理中起着主导作用。随着一段时间的科学开发与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营管理经验,旅游效益逐渐明朗,农民参与开发经营的意识、积极性及能力逐渐提高,农村自组织和经营者自律能力逐渐增强,这时乡村旅游的运营以少数较大企业和大量农民家庭经营为主体,以乡村自组织管理为主,政府的管理职能逐渐弱化,欧美乡村旅游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目前基本上属于这种运营管理模式。

(2)强化乡村旅游政策制度保障。中国大部分典型的乡村旅游基本上处于开发探索期,为确保乡村旅游的健康有序发展,需要有关政策法规及制度进行规范、引导、扶持与推动,总体上包括激励性和约束性两个方面的政策和制度。①激励性政策包括有关投资、财政、金融、税费、土地等优惠政策,通过出台这些政策以降低乡村旅游开发与经营的成本与风险,鼓励和吸引农民和有关企业积极参与乡村旅游开发与经营。②约束性法规与制度包括有关标准以及旅游市场秩序管理条例,通过这些标准和制度的研制与颁布,以规范乡村旅游中游览、交通、住宿、餐饮、购物等有关服务,保护乡村旅游资源

环境和市场环境,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不同学者围绕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及相关研究问题开展了学术争鸣,1418

8期黄震方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

1419形成了以下四点共识:①新型城镇化是乡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机遇和有力支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科学引导乡村地域城镇化,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需求和重要科学命题。②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在带动乡村及其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质量下降、乡村文化受损、旅游同质竞争、土地利用错位等一系列问题,必须进行深刻的理论反思并寻求困境突破。③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应更加注重战略性、时代性、科技性、文化性和参与性等旅游特性;更加注重以旅游为载体,促进乡村文化的保护、恢复与重构及乡村旅游地的复兴与繁荣;更加注重乡村生态建设与乡村旅游的有机融合,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美丽乡村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道路;更加注重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优化和突破传统城乡二元空间割裂的束缚,实现城乡旅游空间的有效对接和一体化发展;更加注重塑造乡村本土个性,开发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更加注重乡村地域类型差异性与复杂性,遵循乡村转型和旅游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地探索多样化的乡村城镇化与旅游发展模式;更加注重为农民、农业、农村服务,通过推进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积极探索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新出路;更加注重乡村旅游运营管理的创新,完善相关政策制度,为乡村旅游地的产业运营、质量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④应积极响应新时期国家重大战略和乡村旅游的发展需求,进一步深化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研究,推动旅游地理和乡村地理学的学术创新,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升级,引导具备条件的乡村走以旅游为导向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城乡旅游互补和协调发展。

另外,学者之间还存在一些不同的认识或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主要包括:①城镇化对乡村旅游地到底是带来繁荣还是造成“沦陷”?有学者研究认为中国城市化水平与旅游发展之间不存在显著的互为因果的关系[16],但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旅游地影响及其相互关系和互动机制究竟如何有待进一步研究。②旅游究竟是引导乡村实现新型城镇化的一种模式还是仅仅只是城镇化的“副产品”?如果旅游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是一种模式,其基本条件、发展过程、动力机制和主要路径是什么?③乡村旅游有哪些地域类型与发展模式?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究竟该走怎样的符合中国国情和地域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④乡村旅游发展对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和解决“三农”问题能产生多大的作用?如何通过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和产权制度改革有效破解“三农”问题,促进乡村城镇化和乡村旅游发展?⑤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如何寻求乡村现代化与旅游乡土性、资源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创新、旅游经济繁荣与旅游惠民富民、乡村旅游发展与城乡旅游统筹等方面的平衡和协调发展?等等。

四点共识为乡村城镇化和乡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待进一步探讨的相关问题还有赖于广大学者共同探究。应发挥地理学独特的综合性、区域性优势,综合集成和不断创新研究技术和方法,重点围绕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旅游的影响与互动机制、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及路径选择、乡村旅游文化与乡愁记忆的恢复与重构、乡村生态文明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乡村旅游空间结构优化与城乡旅游一体化空间格局及其协调机制、乡村旅游的地域类型与发展模式、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与产业融合创新、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及“三农”问题解决路径、乡村旅游运营管理与政策制度创新等科学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以进一步丰富乡村地理和乡村旅游研究的理论内涵,更好地发挥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指导作用。

地理研究34卷1420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2):1597-1605.[Guo Huancheng,Han Fei.Review

o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China.Progress in Geography,2010,29(12):1597-1605.]

[2]张祖群.当前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展望.中国农学通报,2014,30(8):307-314.[Zhang Zuqun.A review o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at home and abroad.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2014,30(8):307-314.]

[3]陆林,葛敬炳.旅游城市化研究进展及启示.地理研究,2006,25(4):741-749.[Lu Lin,Ge Jingbing.Reflection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ourism urbanization.Geographical Research,2006,25(4):741-749.]

[4]刘彦随,刘玉,翟荣新.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地理学报,2009,64(10):1193-1202.[LIU Yansui,

Liu Yu,Zhai Rongxin.Geographical research and optimizing practice of rural hollowing in China.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9,64(10):1193-1202.]

[5]郑承庆,罗萍萍,吴声怡.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困境与出路.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8,18

(3):27-29,88.[Zheng Chengqing,Luo Pingping,Wu Shengyi.Dilemma and solution of rural culture pre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Chongqing Technol Business Univ:West Forum,2008,18(3):27-29,88.] [6]池静,崔凤军.乡村旅游地发展过程中的“公地悲剧”研究:以杭州梅家坞、龙坞茶村、山沟沟景区为例.旅游学刊,

2006,21(7):17-23.[Chi Jing,Cui Fengjun.A study on“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on-limits rural tourism destinations:A case of Meijiawu,Longwu and Shangougou in Hangzhou.Tourism Tri-bune,2006,21(7):17-23.]

[7]黄震方,黄睿.基于人地关系的旅游地理学理论透视与学术创新.地理研究,2015,34(1):15-26.[Huang Zhenfang,

Huang Rui.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nd academic innovation of tourism geography based on man-land relationship.

Geographical Research,2015,34(1):15-26.]

[8]黄震方,俞肇元,黄振林,等.主题型文化旅游区的阶段性演进及其驱动机制研究:以无锡灵山景区为例.地理学报,

2011,66(6):831-841.[Huang Zhenfang,Yu Zhaoyuan,Huang Zhenlin,et al.Evolutionary stages and dynamic mecha-nisms of the thematic cultural tourist spot:A case study on lingshan scenic spot of Wuxi.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11, 66(6):831-841.]

[1]杨世河,章锦河,王浩.城乡旅游一体化研究.经济地理,2008,28(1):142-146.[Yang Shihe,Zhang Jinhe,Wang Hao.

A study of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traveling integration.Economic Geography,2008,28(1):142-146.]

[10]郭文,王丽,黄震方.旅游空间生产及社区居民体验研究:江南水乡周庄古镇案例.旅游学刊,2012,27(4):28-38.

[Guo Wen,Wang Li,Huang Zhenfang.Study on the production of tourism space and residents'experience:A case study of Zhouzhuang ancient water town in the south of Yangtze River.Tourism Tribune.2012,27(4):28-38.]

[11]黄剑锋,陆林.空间生产视角下的旅游地空间研究范式转型:基于空间涌现性的空间研究新范式.地理科学,2015,

35(1):47-55.[Huang Jianfeng,Lu Lin.The paradigm transformation of space in tourism destination from perspective of production of space:A new paradigm of space based on emergence of space.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15,35(1): 47-55.]

[12]孙九霞.守土与乡村社区旅游参与:农民在社区旅游中的参与状态及成因.地理研究,2006,32(5):59-65.[Sun Jiux-

https://www.360docs.net/doc/898668849.html,nd-watching and participation in village tourism:A study of the famer's participation in communal tourism and its causes.Geographical Research,2006,32(5):59-65.]

[13]Qian J X,Feng D,Zhu H.Tourism-driven urbanization in China's small town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Zhapo town,

1986-2003.Habitat International,2012,36(1):152-160.

[14]孙九霞,保继刚.旅游发展与傣族园社区的乡村都市化.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6(2):40-44.

[Sun Jiuxia,Bao Jigang.Tourism development and rural urbanization of Daizuyuan community.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2006,26(2):40-44.]

[15]Wu J,Jenerette G D,Buyantuyev A,et al.Quantifying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urbanization:The case of the two fast-

est growing metropolitan reg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Ecological Complexity,2011,8(1):1-8.

[16]徐洁,华钢,胡平.城市化水平与旅游发展之关系初探:基于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时间序列动态计量分析.人文地

理,2010,25(2):85-90.[Xu Jie,Hua Gang,Hu Ping.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China:A dynamic analysis of chronological data from1978.Human Geography,2010,25(2): 85-90.]

8期黄震方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

1421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Theoretical reflection and breakthrough of

predicament

HUANG Zhenfang1,LU Lin2,SU Qin2,ZHANG Jinhe3,SUN Jiuxia4,WAN Xucai5,JIN Cheng1

(1.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Jiangsu Center fo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Nanjing210023,China;2.Development,

College of Territorial Resource and Tourism,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241003,Anhui,China;3.

Department of Land Resources and Tourism Science,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210093,China;4.School of Tourism Management,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510275,China;5.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Nanjing210046,China)

Abstract:The great opportun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appears for new urbaniza-tion.Meanwhile,new demands and challenges are emerging.It i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and the scientific guidance of urbanization of rural areas that generate the signifi-cant and practical demand as well as the important and scientific proposi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and society of China.By reviewing and rethinking rural touris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the realistic predicament of rural tour-ism is revealed such as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damage of rural culture,homogeneous com-petition of tourism,the low level quality overall,inadequate industrial training,shortage of fund and talent,lagging operation model,dislocation of land use,etc.,at the same time,the in-depth study is required to solve many theoretic problems of complexity under the new situa-tion.The paper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for example,the response to the demand of the ma-jor national strate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 the new period should focus on some scientific problems including the features of rural touris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the influence and interaction mechanism of new urbanization on rural tourism, tourism led development mode of new urbanization,the recovery and reconstruction of rural tourism culture and nostalgic memory,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ion between rur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rural tourism,the spatial optimization of rural tourism as well as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mechanism of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tourism,the product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and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the solution to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three rural issues'of rural tourism,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rural tourism and the in-novation of policies and institutions,etc.By deepening the theoretic research and strengthening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on the one hand,the upgrade of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rural tourism can be improved,on the other hand,some qualified villages can be directed to the tourism-ori-ented road of new urba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Finally,the complementary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tourism can be achieved.

Keywords:new urbanization;rural tourism;theoretic reflection;breakthrough of predicament

论我国农村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论我国农村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城镇发展缺少经济依托,城镇建设缺乏整体规划,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提出了发展对策。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城镇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城镇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地,也是生态系统中最为复杂的类型之一。城镇化(urbanization)从根本上说,就是有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其走出农村,进入城市。寻找到与其相适应的职业,稳定地在城市居住并生活的过程。是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农村地域广阔。农业人口占全国劳动人口7120%的背景决定了中国将走一条与西方工业化国家不同的城镇化道路。城镇化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本文就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基本特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城镇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增长,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提高了人口素质,改善了生活质量。小城镇是农村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联系城市和乡村的桥梁和纽带,是城镇化的重要支撑。小城镇在城镇化大战略中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小城镇发展水平仍然滞后,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影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小城镇发展缺少经济依托。小城镇是城市和农村的结合点,是国民经济的重要载体,是对外发展的重要窗口。发达的二、三产业应该是城镇赖以生存的基础。目前,虽然我国小城镇的投融资体制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总的说来政府部门的投资仍然是最重要的,在很多地方甚至仍然是单一的投资渠道。在当前的财政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下,镇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上的投入力度还受“吃饭财政”状况的制约。乡镇企业到处布点,使积聚经济和人气的功能减弱。由于城镇城市功能残缺,企业进城的成本较高,往往是非农企业不愿进城,城镇因缺乏支撑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外来劳动力和人口难以进城立足,使城镇发展受到限制。 第二、小城镇建设缺乏整体规划。规划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没有科学的规划,小城镇建设就会无章可循。就会变成一团乱麻。也将给小城镇的长期发展和未来建设造成隐患。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很多建制镇都没有一个明确的长远的、科学的规划。在管理体制方面,城镇的发展基本上被纳入农村发展的范畴,是实现农村城镇的主要途径,但是缺乏统一完善的布局和规划,有些地区在城镇建设时片面追求“高、大、新、全”,规划脱离实际,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增加了保护土地的压力。有些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缺乏超前规划,城镇内部工业、商业、住宅功能分区不明确,城镇基础设施薄弱,镇容镇貌差,城镇迟迟未形成规模。一些新建制镇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规划不到位导致畸形发展,重点不明显,特色模糊。 第三、小城镇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在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步伐的同时,由于“重建设,轻保护”,不少小城镇建设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环境管理严重滞后,随意排放和倾倒废气烟尘、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各类垃圾,导致大气和水体污染严重,

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98668849.html, 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苗绘李海申田媛 来源:《金融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01期 摘要:我国的农村城镇化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城镇化率首次突破了50%,城镇化成为促进内需的主要力量。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低,进程缓慢,在农村城镇发展中还存在着制度、土地、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存在着对农村城镇化政策的误解等问题。要通过科学规划并合理布局,走有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深化制度改革,完善法规建设;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吸引全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等对策,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3)01-0049-04 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截至2011年底,全国城镇人口达到6.91亿,城镇化率达到了51.27%,首次突破了50%。全国共有657个设市城市,19 683个建制镇,其中有30个城市的常住人口超过800万人,超过1 000万人口的城市有13个。我国初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的多层次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主攻点。但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低,建设速度缓慢,按户籍人口计算目前我国城镇化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35%左右,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水平,也低于许多同等发展阶段国家的水平。因此研究农村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及存在的问题,探寻其解决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1. 制度因素。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以户籍管理制度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成为农村城镇化的主要制度性障碍,它压制了社会对城镇人口的供给和需求,迫使进城的农民只能在城镇“体外循环”,处处受到冷遇和歧视,大大降低了城镇对他们的吸引力。同时,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为农民量身定制的失业保险制度尚未建立,新型的农村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也 才刚刚起步,仍存在极大的缺陷和不足,导致农民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后却“老无所养、老无所靠”,这些极大地影响了他们从农村转向城镇的积极性。另外,就业政策、教育政策、公共服务供给政策、财政转移政策等方面的差别也给农民在城市中的正常生活带来各种不便。 2. 土地因素。土地问题也是我国当前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伴随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城镇用地迅猛增长,城镇外延扩张造成稀缺土地过量消耗,如1990~201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了近2.5万平方公里。除正常城镇用地外,也出现过于追求城市形象建设,建大广场、宽马路、大办公楼,超占、浪费大量土地资源。过高的建设用地比例,使资源、环境

浅谈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策略

浅谈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策略 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人们回归自然、放逸身心、感受自然野趣、体验农村生活、进行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发展乡村旅游业已逐步被形成共识,也越来越受到旅游业界和学界的关注。但是由于乡村旅游起步发展较晚,因此乡村旅游作为旅游行业的新领域,本文就如何促使乡村旅游健康稳步发展,在获得更多经济效益的同时能够保证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不受损害,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以及发展状况进行讨论。最后,提出合理的发展策略。 1、乡村旅游的涵义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文化、乡村生活、乡村风光和地方习俗等为旅游吸引物,以当地农民为市场经营主体,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利用城乡之间在自然景观、生活习俗和文化方面的差异为城市居民提供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等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为城市居民渴望回归自然、了解乡村风情民俗,对乡村进行考察、学习、研究体验提供了一个机会,它在促使时尚与原生态的结合的同时也使得农村财政收入有所增加,扩大了农村的就业机会,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发展状况及趋势 2.1发展状况 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游客需求的逐渐变化,乡村旅游也正在从初级的观光、游览向观光、考察、学习、休闲、参与、度假的综合方向发展,使得奔波于喧嚣的城市中的居民在“住农家屋,吃农家饭,赏农家景,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悠哉中流连忘返,进而选择成为乡村旅游的钟爱者。

根据中国目前旅游状及各大旅游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目前乡村旅游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点: (1)以乡村风情、民俗民风以及传统文化习俗为主题的乡村旅游。 (2)以农业风光以及田园景观为主的乡村旅游 (3)以农庄农场为主的包括体验教育为一体的乡村旅游 2.2发展趋势 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由于给予高度重视,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工业化与城镇化在农村深入发展进而推进了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农业多产化形成了乡村旅游的核心同时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农村景区化使乡村风貌成为乡村旅游的基础。总的来说,乡村旅游在政府大力实施政府的主导型发展战略下为农村发展旅游经济提供了大力的支持下,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综合效益不断提高,从而大力带动了旅游地农民的积极性,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呈现大好趋势。 3、存在的问题 3.1基础设施不完善 在部分不发达地区,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欠缺,景区设施不够完善、景区内房屋及内部摆设简陋,食住卫生达不到游客的要求,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交通问题就是制约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2服务意识欠缺 旅游业是以食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对服务标准要求很高的一个行业,而很多乡村旅游景点缺少正规的管理与规划,从业服务人员岗前缺少培训,服务水平不够端正,没有掌握基本的服务知识。

乡村旅游合作社建设的原则与策略

乡村旅游合作社建设的原则与策略 乡村旅游合作社作为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的合作互助组织,能够将乡村旅游的生产要素进行有效聚集和合理配置,实现对乡村旅游的有效管理。这种组织形式对于促进农业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有效利用农村人力资源,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有着重要意义。由于我国乡村旅游合作组织的发展时间短于一般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许多方面还很不规范。要使乡村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明确合作社组织当前存在的问题,并从多方面着手加以解决。 1、乡村旅游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1.1合作发展的意识不强 合作发展是农民合作组织的本质所在。由于乡村旅游合作社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工作难度比较大,又不能给地方带来直接的税收收入,导致很多地方政府及相关决策者不能正确认识乡村旅游合作社建设的重要意义,对乡村旅游合作社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有的采取不鼓励、不支持的态度,有的只管建立、不管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乡村旅游合作社运行效率不高、运转困难。 1.2外部保障环境不完善 政府鼓励和支持对于乡村旅游合作社的发展十分重要,尤其在发展初期,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实施优惠的信贷、补贴等经济政策,可为乡村旅游合作社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目前,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待加强。虽然各级政府部门已出台了相关政策,但相比于乡村旅游合作社发展的需求而言,扶持广度和力度还远远不够。 (1)在乡村旅游合作社的法律地位上,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乡村旅游合作社 没有做出明确规定,注册目录里也没有,导致一些地方的乡村旅游合作社在注册时碰到了“无此注册类别”的难题,甚至被工商部门拒绝注册。即使经过合法注册,具备了独立的民 事主体地位,由于登记在工商部门,但业务上又由农业部门负责管理,导致很多乡村旅游合作社在具体操作中困难重重,很多问题无法解决。 (2)在政策优惠的覆盖面上,还未建立起涵盖税收、信贷、财政等全方位立体化的政 策体系,仅针对个别示范性合作社,对于多数规模不大、刚刚起步的乡村旅游合作社来说,能享受的优惠很有限。 1.3内部运作机制不规范

城市化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1)

城市化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前言 城市化是一个以人为中心,受众多因素影响的极其复杂多变的转化过程,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文明社会全面转型和变迁的过程。这不仅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 并向城市集中的聚集过程,而且是城市在空间数量上的增多,在区域规模上的扩大, 在职能和设施上的完善, 是城市的经济关系、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类的社会文明广泛向农村渗透的过程。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目前已经超过70% , 全世界已有55% 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社科院蓝皮书指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超过50%,这意味着中国城市化水平首次超过50%。根据一般规律分析,世界城市化的速度取决于经济增长和发展、技术进步、总人口增长、大规模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以及人口从大城市向农村和小城镇移动等五种主要因素。 一、城市化发展的代表性理论 城市化发展理论历来是科学研究的热点,从区位理论、结构理论、人口迁移论、非均衡增长论到生态学派理论的理论演进,体现了人们对城市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区位理论主要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等;结构理论包括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乔根森的二元经济模型、托达罗的劳动力迁移和产生发展模型、舒尔茨的农民学习模型、钱纳里·塞尔昆的就业结构转换理论;人口迁移论包括推-拉理论、人口迁移转变假说、配第-克拉克定理;非均衡增长论包括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边缘理论、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论、赫希曼的非均衡增长理论;生态学派理论包括田园城市论、古典人类生态学论、有机疏散论、城市复合生态系统论、山水城市论等。 城市化以人为中心,人口迁是移城市化的关键与核心。在众多城市化理论中,人口迁移论对城市化中人口的变迁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 推拉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最早对人口迁移进行研究的学者是英国的雷文斯坦(E.Ravenstien)。他在1880年的《人口迁移规律》一书中提出了七条人口迁移规律:1.人口的迁移主要是短距离的,方向是朝工商业发达的城市的; 2.流动的人口首先迁居到城镇的周围地带,然后又迁居到城镇里面; 3.全国各地的流动都是相似的,即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 4.每一次大的人口迁移也带来了作为补偿的反向流动; 5.长距离的流动基本上是向大城市的流动; 6.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相比,流动率要低得多; 7.女性流动率要高于男性。雷文斯坦的观点被认为是人口转移“推—拉”理论的渊源。 系统的人口转移“推—拉”理论则是唐纳德·博格( D. J. Bogue) 于20 世纪50 年代末明确提出的。其主要观点为: 从运动学的观点看,人口转移是两种不同方向的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一种是促使人口转移的力量,即有利于人口转移的正面积极因素;另一种是阻碍人口转移的力量,即不利于人口转移的负面消极因素。在人口迁出地,存在着一种起主导作用的“推力”,把原居民推出其常居住地。产生推力的因素有自然资源枯竭、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村劳动力过剩导致的失业与就业不足、较低的经济收入水平等。必须指出,在迁出地存在“推”人口转移的因素的同时,也存在“拉”人口的若干因素,如家人团聚的快乐、熟悉的社区环境、在出生和成长地长期形成的社交网络等。只不过比较起来,迁出

农村城镇化综述

关于农村城镇化研究的综述 班级:08公管姓名:汪锋学号:080103008 摘要:自1978 年改革开放至今, 整整三十余年,“三农问题”不断以这样或那样的角色出现在我国的经济和政治舞台上, 始终扮演着重要的、永不落幕的主角。对于农村城镇化问题, 各国呈现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地域和经济“鸟瞰图”, 我国一直在探索农村城镇化问题, 从而从根本上突破“三农问题”。文章从农村城镇化内涵.农村城镇化的政策回顾,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等三个方面综述了学术界对农村城镇化的研究情况。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思路综述 一、农村城镇化的内涵 农村城镇化是指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农村小规模社会化服务体系向城镇的大规模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转化, 第一产业农业人向第二产业, 接着又向第三产业为主的城镇化人口转化, 农村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城镇化。城镇化是我国新时期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目标之一,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城镇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是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也是直接减少农业人数, 从而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效途径。但由于研究的视角不同,国内外学者对农村城镇化概念的界定存在一定的差别。外国学者多数认为,农村城镇化是人口从城市向乡村的流动。在我国,农村城镇化是和农村现代化,非农化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城镇化具有自身独特的道路。 归纳起来,我国学术界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城镇化道路,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大力发展农村乡镇和小城镇,即乡村小城镇化。小城镇和乡镇位于城乡之间兼有城乡两种功能,可以成为向城乡两极优点转化的交汇点,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库”,是中国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城市化的基本途径。例如,周晓农认为,农村城镇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活动向城镇地区聚集以及聚集后的再分散过程。目前,小城镇已成为城乡经济活动中最强有力、潜力最大,发展最快的区域,为我国农村城镇化发挥了主要的作用。黄黎平认为,城镇不仅是经济现代化的地域载体, 也是生活方式现代化的载体。农村城镇化包涵了人口、经济、技术、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变化。其中, 农民职业转换、非农产业聚集和农村人口空间转换, 成为农村城镇化的主要特征。城镇化是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渐进

新型城镇化基本理论、现状与趋势

板块一:新型城镇化基本理论、现状与趋势 知识点整合 1.最近,城镇化成为了热点话题,新型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与镇集中的过程。城镇化过程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 二是各城镇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2.我国新型城镇化基本原则二中,主要是推动的四化相互间的关系包括: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和人口集聚相统一,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3.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二——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中,“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群集聚经济、人口能力明显增强,东部地区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中西部地区城市群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极。 4.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三农”主要是指农业、农村、农民。 5.当今中国,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彼此相辅相成。 6.新型城镇化基本原则有:

①基本原则一:以人为本,公平共享; ②基本原则二:四化同步,统筹城乡; ③基本原则三:优化布局,集约高效; ④基本原则四:生态文明,绿色低碳; ⑤基本原则五:文化传承,彰显特色; ⑥基本原则六: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⑦基本原则七:统筹规划,分类指导。 7.城市化三大标志:第一、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第二、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最主要标志);第 三、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8.新四化”关系中,工业化处于主导地位,是发展的动力;农业现代化是重要基础,是发展的根基;信息化具有后发优势,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城镇化是载体和平台,承载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空间,带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融合作用。 9.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 10.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三是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 11.新型城镇化战略举措二是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12.新型城镇化战略举措四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

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二三产业向城镇集聚、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乡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化、城镇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城镇生活方式和城镇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扩散的历史过程。党的十八大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项重大战略和历史性任务,也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力引擎,更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础。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形势下,城镇化作为最大的内需,必将带来消费群体的迅速扩大和消费方式的提档升级,加之与其相配套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和住宅建设等投资,正在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最持久的内生动力。从全局来看,在东部地区重点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在中西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区域加快培育发展新的城市群,必将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梯次拓展,有利于统筹东西部协调发展。就一个地区而言,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必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促进各类要素自由流动、使城乡市场趋于统一,实现城乡保障体系有效对接、公共服务均等共享,从根本上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总之,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当前,城镇化已成为全社会高度重视和关注的战略问题,呈现出速度加快、规模扩展、档次提升的发展态势,但随之也反映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一是规划指导相对滞后。因为缺少宏观的、长远的、系统的规划,建设过程中起点不高、标准较低,一些地方边建设、边规划,“建了拆、拆了再建”的现象时常发生,难以形成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和空间格局,直接影响到城镇化的科学有序推进。二是城镇建设存在趋同性。一些地方不考虑自身的自然禀赋、产业基础、人文历史等因素,不顾客观条件约束,一窝蜂地建广场、修大厦,简单地把城镇化视同于“高楼化”,有的甚至不惜破坏古建筑搞建设,导致千城一面、丢失特色。三是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一些地方只注重城市规模的扩张,而忽视了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培育,不能为人口向城镇集中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无力配套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使城市发展陷入困境、举步维艰。四是公共服务体系不配套。一方面,交通、供排水、供暖等基础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的速度、规模不相适应;另一方面,城乡之间在就业、教育、医疗、福利、保险等领域都还存在着制度和政策上的不平衡。特别是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挤占耕地、供排水供暖及垃圾处理等配套设施严重滞后的问题较为突出,不仅破坏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而且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初衷相背离。这些问题具有普遍性,但体现在不同城市也有其个性差异,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 张掖是坐落在祁连山和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上的历

贵州乡村旅游发展历程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贵州乡村旅游发展历程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学术 汇报笔记 主讲:王茂强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环境旅游范畴,以具有乡村性的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属于文化旅游范畴。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了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活动内容究竟是以环境旅游为主, 还是以文化旅游为主,取决于该地区的本质特征。 乡村旅游始于法国,其最初的发展是欧美度假旅游发展的一种空间选择。乡村秀丽的田园风光,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宁静祥和的生活氛围是城市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也就是说,乡村性和地方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也是发展的重要资源。所以,依托优美的乡村自然环境、挖掘浓郁的地方特色(包括乡土文化和民族文化)、展现真实的乡村生活,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也是发展乡村旅游、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的基本要求。 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贵州旅游从无到有、从不发展到发展,逐步深人的体验性活动内容;逐步深人的学习型活动内容;接受环境教育、开展生态环境补偿方面的活动内容。旅游内容进一步得到充实和丰富。贵州蕴藏着丰富悠久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价值,且拥有秀丽的自然景色、特的环境特征和自然特征的乡村地区,是开展乡村旅游活动的理想之地。当前,中国政府大力倡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国上下正以饱满的热情,精准扶贫,久久为功。因此,加快贵州的新农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贵州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贵州由于自然环境的局限性,旅游发展相对滞后,因此,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改善贵州旅游条件对于促进经济改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乡村旅游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旅游市场发展业已成熟,旅游需求已经表现为多极化发展,乡村旅游动机同时包括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方面的因素, 其内容是“观光一休闲一专项”旅游的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风光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贵州省多山,高原山地和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92.5%,是我国惟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是一座山奇水秀的“绿色喀斯特王国”,分布在奇山秀水中的农村自然村寨中, 数民族村寨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些众多的民族村寨因地处偏远、山水相隔, 塞成就了保留,造就了丰厚的、原生态的多民族文化,成为贵州历史文化积淀最为厚重的地方之一。在这些民族村寨中,处于原生状态的文化遗产与原生状态的乡村自然环境往往相辅相成,对游客充满了神秘感和吸引力。在这些区域开展旅游活动,可以客提供高质量的、内容丰富的乡村旅游产品。根据贵州省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建设应着重一下几点: 第一,依托城市的城郊型农家乐产品系列。深人挖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保持其乡土气息的浓郁性和真实性,打造农家乐精品。 第二,依托大型景区的乡村观光与体验型系列产品。要依托成熟景区的知名度,精精心设计文化旅游内容,将文化旅游活动和环境旅游活动紧密结合。

乡村旅游业振兴规划(2017-2021年)实施方案

乡村旅游业振兴规划(2017-2021年) 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油料等四个产业振兴规划的通知》(鲁政发…2017?8号),着力推进《山东省乡村旅游业振兴规划(2017-2021年)》的组织实施,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以拓展、规范、提升为重点,坚持“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富农”,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优化乡村旅游发展环境,创新机制、整合资源,丰富品类、突出特色,强化管理、提升品质,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把乡村旅游业培植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新亮点,提升“好客山东”品牌内涵。

(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主体多元化。统筹协调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协同推进机制。 2.以农为本,利益均衡化。以农民为首要受益主体,实现乡村旅游业参与主体的利益均衡。 3.因地制宜,产品特色化。优化区域布局,加强分类指导,促进个性化发展,积极培育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 4.市场导向,经营产业化。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促进各类经营主体规模化发展、规范化管理和网络化运营。 5.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旅游开发与消费,形成城乡之间互用资源、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

6.保护生态,发展持续化。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避免急功近利、盲目发展。 (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培育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乡村旅游示范区,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形成种类丰富、特色突出、结构合理的产品体系和产业格局。建成省级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0个、乡村旅游强乡镇200个、特色村1000个、农(渔)家乐经营户10000个,省级以上水利风景区150个,森林和湿地公园330个。打造50个乡村旅游知名品牌、5个AAAA级以上乡村旅游景区。全省乡村旅游年接待能力达到3亿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达到2000亿元。 二、发展重点

城市乡村化 乡村城市化

今天的中国,一半以上人口生活在城市中,城市问题几乎是人类面临所有问题的聚焦点,这里不仅有城市该保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还离不开生产发展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格局。所以我再一次翻开华揽洪总建筑师于2006年4月出版的《重建中国―城市规划三十年(1949-1979)》(中文版)一书,又一次感受到该书的特殊分量。因为它是一本用规划设计方法与事件让人服理服气的书,因为它是一本心系民生且闪现批判光芒的书。 华揽洪先生与《重建中国》 2012年12月12日,我国第一代建筑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50年代“八大总”的最后一位总建筑师,百岁老人华揽洪先生在巴黎病逝(1912年9月16日至2012年12月12日)。华揽洪先生是位不平凡的建筑大家,他1928年赴法留学,先后在巴黎土木工程学院、法国国立美术大学建筑系、美术大学里昂分校学习;获法国国授建筑师文凭。1951年回国后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总建筑师,1954年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1977年退休后移居法国。1981年任中国建筑学会名誉理事。曾任中国建筑学会第七届至第九届海外名誉理事。其代表作品有: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市社会路住宅楼、中国驻法国巴黎领事馆改造、中国驻联合国机构代表住宅楼的改造、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文化处等。华揽洪先生早年还曾经为二战后法国的恢复建设完成了多项设计,为北京市建设立交桥设计过方案。法国文化部于2002年9月13日授予华揽洪先生法国“文化荣誉勋位最高级勋章”。 2013年3月,我在主编的《中国建筑文化遗产》杂志(总第九辑)纪念华揽洪建筑大师专辑(一)中的编者按中写道: 他是能为城市规划与建设发展“把脉”的人;他之所以在国际设计界独领风骚,不仅在于创意与务实精神,也在于根植于地域文化的厚土之中;他体现着天堂般纯净的爱国情谊,虽被错划为“右派”,但他的“北京情”,体现出一个建筑“批评家”的胸襟;他是那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人,北京儿童医院并不随时光流逝而褪色,愈发成为文脉与人文智慧的结晶体;他是能教会我们生活姿态、丰富社会文化哲思的人,因为从他的往事、现实及构想中会发现光亮,这恰是华揽洪先生留给新中国城市的记忆与贡献。 还在2005年3月筹备“中法文化年”的“中法建筑论坛”时,我就听到华揽洪之女华新民在讲,华揽洪早在20多年前即在法国出版了法文版《重建中国――城市规划三十年(1949―1979)》一书,并说正在组织翻译成中文。2006年5月初我终于在“三联书店”看到该书的中文版(以下简称《重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4月第一版)。在我看来,这是一部敢为中国城市规划三十年立言的专著。在25年前的1981年的法文版前言中,他充满激情但又极为谦虚地说:“我希望能宽容地把这本书看成我的中国祖先所说的引玉的一块砖”,同时他指出:我希望我的苏联同事们,原谅我对当时苏联建筑观点的批评,他们肯定还记得我们在那个探索年代的那些激烈而友好的讨论。2005年末,华揽洪为中文版的出版又做了说明,言语间表达了面对今日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担忧书中观点会有些过时。对此,我们该如何看待呢?《重建》一书是否真的已经过时?《重建》一书的出版对今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及其城市研究有何意义?这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和解读。所有这些不能不让我们像认识了梁思成一样,去走近已经久居巴黎的华揽洪先生,因为他是中国城市与建筑设计规划界的一位大家,他的诸多贡献与影响力尚鲜为人知。 作为建筑世家,华揽洪的父亲华南圭(1875―1961年)是20世纪早期留法中国著名建筑师。华南圭在当地考取秀才后,又入北京京师大学堂,1903年官费留学法国巴黎公益工程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曾在法国大北铁路实习两年,1910年回国后,考取举人,并自1913年起任京汉铁路总工程师。1914年,华揽洪两岁时北京城发生了一件破天荒的大事,天安门两侧明清皇家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社稷坛,经设计和修整,改名为“中央公园”(即现在的

新型城镇化建设思考

新型城镇化建设思考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但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发展中阶段,而且作为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可循,会面临许多难题和挑战。需要立足国情,借鉴经验,探索前进,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 9月中旬,党中央又一次举办了省部级领导干部研讨班,这次的主题是——推进城镇化建设。回顾历次专题研讨班,均是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问题的研讨。这次关于城镇化的研讨班,在十八大前夕举办,预示着城镇化建设必将成为十八大之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略之一,正如李克强副总理在这次研讨班上所说,“城镇化……是一个事关长远的大战略,要放在实现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中来思考。”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大战略 随着金融危机使我国外贸一蹶不振,国家巨额投资计划副作用的逐步显现,扩大内需成为拉动我国经济三驾马车中唯一可以快速前行的力量。 而面对国人收入普遍不高,社会保障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提振内需的抓手又在哪里呢?作为经济学博士的李克强副总理近年来在不同场合,都在强调“扩内需的最大潜力在

城镇化”。梳理媒体的报道,李克强最早在2009年底考察广东时就明确提出“把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国内需求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而这个时间正是4万亿投资计划显现成效的时候。 城镇化是我们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我国城镇化率刚刚超过50%,按户籍人口计算仅为35%左右,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近80%的水平,也低于许多同等发展阶段国家的水平。差距也是潜力,在未来二、三十年里,如果城镇化率的提高保持目前水平,每年将有1000多万人口转移到城市,这必然会带来劳动生产率和城市集聚效益的提高,带来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扩大,带来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增加,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从而持续释放出巨大的内需潜能,这正是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动力源泉所在。 2010年2月,李克强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强调,“城镇化是扩大内需最雄厚的潜力所在,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在此后2010年的讲话中,“最雄厚的潜力”成为一个很让人印象深刻的词语。 无论按照联合国的标准还是经济合作组织的标准,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人口比例和非农就业比例都很高,这是区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智慧的力量就在于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李克强提出“扩内需的最大潜力在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_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_黄震方 (1)

地理研究GEOGRAPHICAL RESEARCH 第34卷第8期 2015年8月V ol.34,No.8August,2015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 ——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 黄震方1,陆林2,苏勤2,章锦河3,孙九霞4,万绪才5,靳诚1 (1.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南京210023; 2.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芜湖241003; 3.南京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系,南京210023; 4.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广州510275; 5.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南京210046) 摘要:新型城镇化在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大力发 展乡村旅游,科学引导乡村地域城镇化,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需 求和重要科学命题。通过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审视和反思,认为乡村旅游既面临 环境质量下降、乡村文化受损、旅游同质竞争、整体品质不高、产业培育不足、资金人才短缺、运 营模式落后、土地利用错位等现实困境,又面临着新形势下需深入研究的诸多复杂性理论问 题。提出要响应新时期国家重大战略和乡村旅游的发展需求,重点关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 乡村旅游特性、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旅游的影响与互动机制、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乡村旅游文化与乡愁记忆的恢复与重构、乡村生态文明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乡村旅游空间 结构优化及城乡旅游一体化空间格局与机制、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与产业融合创新、乡村旅游社 区参与及“三农”问题解决路径、乡村旅游运营管理与政策制度创新等科学问题。通过深化理 论研究和强化实践应用,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升级,引导具备条件的乡村走以旅游为导向的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城乡旅游互补和协调发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乡村旅游;理论反思;困境突破 DOI: 10.11821/dlyj201508001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三农”,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2013),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有力支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在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同时,产生了一些值得反思的理论问题和亟待破解的现实困境。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及其理论研究的加强,国内学者已在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乡村旅游规划与产品开发、乡村旅游感知与行为、乡村旅游影响、乡村旅游文化保护、乡村旅游土地利用、乡村旅游利益相关者与社区参与、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路径与模式、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1,2]。收稿日期:2015-04-10;修订日期:2015-06-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49);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164320H116) 作者简介:黄震方(1963-),男,江苏扬中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研究。 E-mail:zhfh@https://www.360docs.net/doc/898668849.html, 1409-1421页 通过审视和反思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围绕新型城镇化与 乡村旅游协调发展,提出乡村旅游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和理论创新及困境突破思路。

乡村旅游规划方案研究

乡村旅游规划方案研究 发布时间:2011-6-7 14:38:21 来源:游憩中国网作者:天创智业提供浏览次数:342次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以乡村特定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乡间农、林、牧、副、渔、手工业等各类生产活动、村野风光、村寨文化、地方民族、乡村习俗等为旅游吸引物的观光游览、体验乡村风貌、乡村生活、休闲度假、康体娱乐等旅游活动。 一、乡村旅游总体规划 乡村旅游,是一种集乡村产业、乡村旅游和乡村接待服务为一体的体验型的休闲度假产品,具有乡土气息浓郁、投资较少、带动面大、旅游空间大、发展规模大、经营方式灵活等特点。乡村旅游旅游吸引物包括保护完好的自然资源、美丽的风光和宁静的环境、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住宿、土风十足的手工艺品和不可多得的物产、风味餐馆、传统民俗文化等等。 (一)规划原则 乡村旅游规划除了依据旅游发展规划的一般性原则之外,还需强调以下原则: 1、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交通、用水、用电、通讯等生产生活条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乡村旅游的共同任务,乡村旅游规划应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紧密结合,融为一体。乡村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好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就有了基础。在乡村旅游规划中,要把旅游乡村的住宿、餐饮、旅游公厕、停车场、农产品购物点等配套设施与新农村的

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结合起来,营造村容整洁卫生、村民文明友善的旅游环境,促进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 从各地的实践看,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捷的交通条件,整洁的村容村貌,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村容村貌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通过新农村建设,极大促进和改善乡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通过交通、通信、卫生和饮水等条件的改善,使乡村旅游业的设施条件和自然环境大为改观。 2、突出优势 乡村旅游资源数量丰富、规模宏大、种类多样,但是同时由于乡村产业的相似性,带来了各地乡村旅游资源的相近。因此,在乡村旅游规划中,要进行横向资源类比分析,突出区域优势,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生命力。突出优势,一是要突出乡村自然景观优势,引导游客领略独特的乡村风光和山水景观;二是要突出乡村的传统文化优势,充分挖掘古村、古镇的文化内涵,包装具有特色的传统乡土工艺技术;三是要突出体现地方民族在建筑、服饰、饮食、歌舞等方面的民族风貌、风情、习俗等特色优势。 3、强化特色 特色是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在乡村旅游规划中,强化特色,一是突出原汁原昧的乡村特色,避免乡村城镇化和商业化。突出原汁原昧的乡村特色,就是强调乡村旅游文化性和原生性。在乡村旅游规划中,服务设施设计防止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基本原则,贪大求洋,追求豪华,使建筑物富丽堂皇,不仅与乡村旅游内涵相脱离,而且还破坏了当地资源和环境;

城镇化相关理论

1.点轴开发理论 点轴开发理论最早由波兰经济家家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点轴开发模式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经济中心总是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位,成斑点状分布。这种经济中心既可称为区域增长极,也是点轴开发模式的点。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中心逐渐增加,点与点之间,由于生产要素交换需要交通线路以及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等,相互连接起来这就是轴线。这种轴线首先是为区域增长极服务的,但轴线一经形成,对人口、产业也具有吸引力,吸引人口、产业向轴线两侧集聚,并产生新的增长点。点轴贯通,就形成点轴系统。因此,点轴开发可以理解为从发达区域大大小小的经济中心(点)沿交通线路向不发达区域纵深地发展推移。 实行点轴开发的基本条件如下:①已经形成启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②具备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经济实力,能够提供进行大规模带状开发所需的资金、技术和人才; ③初步建立了一个高效畅通的交通网络体系,并具备能作为重点开发轴线的主要交通干道。重点开发轴的选择依据如下:①产业布局以交通干线为依托;②轴线地带经济已经有基础并有较大的潜力;③自然条件好,农业发展水平高,水资源丰富;④轴线的开发对广大腹地的经济发展所起的促进和带动作用较大。 点轴开发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和城市的作用,实现产业布局与现状基础设施间的最佳空间结合,有利于城市间、城乡间便捷的联系和专业化协作,形成有机的地域协作。 2 城乡一体化理论 城乡一体化是以大中城市为中心,以小城镇为纽带,以乡村为基础,城乡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城乡发展客观上存在着互为条件、互相依存的关系。在职能上,城市是乡村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聚与服务中心,它向乡村传输商品、金融、技术与信息,并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而乡村向城市提供农副产品和蔬菜;在产业上,乡村往往在城市主导产业影响下发展的配套乡镇企业,它往往成为工业零配件生产和装配的打包者;在资源上,乡村拥有城市所短缺的山水田林风景以及水、土地等资源,城市则拥有科技、信息、人才、资金等优势;两者互为市场,乡村是市区的工业品市场,而城市是乡村最大的农副产品消费市场。 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我国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产生了,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城乡一体化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一体化思想逐渐受到重视。近些年来许多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人们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有所不同。关于城乡一体化的研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社会学和人类学界从城乡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有的学者仅讨论城乡工业的协调发展,可称为“城乡工业一体化”。 经济学界则从经济发展规律和生产力合理布局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是指统一布局城乡经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有的学者仅讨论城乡工业的协调发展,可称为“城乡工业一体化”。 规划学者是从空间的角度对城乡结合部做出统一的规划,即对具有一定内在关联的城乡物质和精神要素进行系统安排。

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

当前新农村建设正在积极有效推进,各种新问题、新矛盾逐步显现,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处理好与农村城镇化建设关系,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的是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把农村与城市、农业和工业、农民和市民作为有机统一的整体来统筹协调,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共同迈向小康目标。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初步实践看,我国城镇化总体趋势还在增强,对新农村建设构成巨大影响。特别是由于城镇化带来了农村劳动力资源减少,农村出现了“产业无人抓、项目无人做、房屋无人座”的现象,人们对城镇化与新农村关系认识上十分模糊。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的互动关系,为新农村建设找准着力点。 (一)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相互关联。实践表明,城镇化建设是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村现代必由之路,与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本质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城镇化大战略的一个重要补充或者重要组成部分。一是目标趋同。城镇化最终目标是要促进城乡之间的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同步及经济发展的协调,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四个融合”,即城乡人口、政治、经济、文明融合,以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重点仍然是改变“农村穷、农业弱、农民苦”的现状,通过新农村建设,改变农村社会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及城乡小城镇发展模式,以实现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二是利益相关。城镇化的对象是农民,将城市扩散到农村,满足农村城市生活条件或要素。从城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随着城镇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化水平会相应得到提高,又带动农村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城乡之间的“血缘关系”,决定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面的现代化,没有城市的城镇化、工业化向农村的幅谢,就不可能有农村的现代化和村镇的田园化。三是作用互动。农村最突出的矛盾就是人多地少,几亿农民难以靠种地富起来,解决“三农”问题,从根本上讲确实需要推进城镇化。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最直接的效应是比较快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最后实现城镇—乡—村一体化。相反,农村的发展,农村产业的扩大,农民富裕程度的提高,为城镇化奠定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把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对立起来,而是要充分利用城镇化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促进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二)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相互促进。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村城镇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农村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进步,城市的延伸、城镇化的浪潮又推动了农村全面协调发展,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必然相互发生作用,共同促进。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城镇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工商业、交通、金融和信息中心,城市的这些要素,决定农村和农民在经济上要依赖城市,依赖工业和它的集中信贷,形成城市带农村的发展格局。列宁曾说过,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的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在我们重庆市,实行以现有大中城市带大农村,以县域城镇、百强镇或有条件的乡镇为基础,形成经济、文化、人口、服务中心,幅谢农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吸引农村剩劳动力转移,大部分农民离土不离乡,或既办土又工商,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正如有的农民曾形象地说,“一亩地刨不出新农村,穿草鞋走不出富裕路”、“困难困难,困在家里就难;出路出路,闯出去就是路”,这是城镇带农村的真实感受。同时,新农村建设为推动城镇化提供物质基础,农村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由农村产业化带动工业化,由工业化带动集镇化,从而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二是冲击农村社会结构。城镇化进程中,部分农民改变了自己的身份,一部分农民变成城市人,引起农村经济、社会、人口等结构的变化。新农村建设,发展新乡镇、新集镇、新村庄,将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城里人生活条件,带来农村社会结构的改变。三是释放剩余资源。城镇化的牵引力带给农民的是强烈的自我追求意识。农村长期落后,世世代代的农民渴望过上城市人的生活。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