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阅读20篇(练习含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20篇(练习含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20篇(练习含答案)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5分)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

1.(1分)

2.司马光关于学习的观点是什么?(2分)

3.简要概括选文所写司马光在学习上的特点。(2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5分)

秦良玉,忠州人,嫁石砫宣抚使马千乘①。万历二十七年,千乘以三千人从征播州,良玉别统精卒五百裹粮自随,与副将周国柱扼贼邓坎②。明年正月二日,贼乘官军宴,夜袭。良玉夫妇首击败之,追入贼境,连破七寨,大败贼众,为南川路③战功第一。贼平,良玉不言功。其后,千乘为部民所讼,瘐死云阳狱,良玉代领其职。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选自《明史·秦良玉传》)【注】①石砫:地名,宣抚使:当地土司。②邓坎:地名。③南川路:指秦良玉所带的南川路。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记叙的秦良玉的主要事迹。(2分)

3.结合短文内容,说说秦良玉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5分)

陆九渊,字子静。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忘寝食。及总角①,举止异凡儿,见者敬之。谓人日:“闻人诵伊川②语,自觉若伤我者。”又日:“伊川之言,奚为③与孔子、孟子之言不类?近见其间多有不是处。”初读《论语》,即疑有子④之言支离。他日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者日“四方上下日宇,往古来今日宙”,忽大省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宋史·陆九渊传》) 【注释】①总角:借指童年时期。②伊川:北宋理学家程颐的别称。③奚为:为什么。④有子:孔子的学生。

1.“即疑有子之言支离”句中“疑”字在文中的意思是。(1分)

2. 请简要概括文中是如何表现陆九渊自幼好学的?(2分)

3. 陆九渊的读书经历给了你哪些启示?(2分)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5分)

鼎生六七年,不与市中儿嬉游,独喜游学馆,听人读书,归,辄能言诸生所诵。吴氏爱之,谓其父令儿读书。鼎欣然,其父独不肯,骂曰:“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然鼎每自课习,夜坐饼灶下,诵不休。其父见其志不可夺,遣之读书。逾年,尽通其师所能,师辞之。时吴氏家延师儒,鼎就学,吴氏亦子育之,使学。未数年,吴氏子无能与鼎谈者。其师去,鼎遂为吴氏诸子师。(选自《逊志斋集》,有删改)

1. “其家素贱”句中“素”字在文中的意思是。(1分)

2. 请简要詹鼎的求学之路不顺畅的原因?(2分)

3.文中是表现表现詹鼎爱好学习的?(2分)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5分)

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从外兄①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②,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久之,返临川,与南英辈③以时文名天下。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选自《明史》)【注释】①外兄:表兄。②句读:古人称文词之间该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相当于现在的标点。③南英辈:指艾南英等三人,与陈际泰被合称为“临川四才子”。

1.“取而疾走”句中“疾”在文中的意思是。(1分)

2. 陈际泰面对父亲的态度,仍坚持求学之路的结果是什么?(2分)

3.陈际泰的求学对你有何启示?(2分)

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5分)

(张)溥①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节选自《明史》)【注释】①张溥:南直隶太仓(今属江苏)人,明朝晚期文学家。

1.“日沃汤数次”句中“汤”字在文中的意思是。(1分)

2.张溥为什么“名读书之斋曰‘七录’”?(2分)

3.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本文中是如何表现张溥“嗜学”的?(2分)

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西湖游记

余至湖①上,寓辋川四可楼②已半月。辋川者,家学士兄戒庵别业也。楼面.孤山,暑甚,未能往。七夕后五日,雨过微凉,环湖峰峦,皆空翠如新沐。望明月上东南最高峰,与波溶漾③,湖碧天青,万象澄澈。(选自邵长蘅《青门旅稿》卷四) 【注释】①湖:西湖。②辋(wǎng)川:作者族兄邵远平(号戒庵)的别墅名。四可楼:辋川别墅中的楼名。③溶漾:波光浮动的样子。

1.文中“寓辋川四可楼已半月”中“寓”的意思是。(1分)

2.请根据选文内容写出作者夏天“未能往”的原因。(2分)

3.选文记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

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宝山游记

夏四月,荆溪周保绪自吴中来。保绪故好奇,与予善。是月既望①,遂相携观月于海塘②。海涛山崩,月影银碎,寥阔清寒,相对疑非人世镜,予大乐之。不数日,又相携观日出。至则昏暗,咫尺不辨,第③闻涛声若风雷之骤至。须臾天明,日乃出,然不遽出④也。一线之光,低昂隐见,久之而后升。

【注释】①望:阴历每月十五日称“望日”。②海塘:为阻挡海潮而修筑的堤岸。③第:但,只。

④不遽出:不骤然引起。

1.文中“与予善”中“善”的意思是。(1分)

2.请说说作者和友人在宝山所游览的景点。(2分)

3.请概括太阳升起的过程。(2分)

九、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十五日,舟人尽出所载,始能挽舟过滩,然须修治,遂易船,离新滩,过白狗峡,泊舟兴山口。肩舆①游玉虚洞。去江岸五里许,隔一溪,所谓香溪也。源出昭君村,水味美,录于《水品》,色碧如黛。呼小舟以渡,过溪,又里余,洞门小才袤②丈。既入,则极大可容数百人,宏敞壮丽,如入大宫殿中。有石成幢盖幡旗③、芝草竹笋、仙人龙虎、鸟兽之属,千状万态,莫不逼真。(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肩舆:轿子,此处作动词用,乘着轿子。②袤:长度,特指南北距离的长度。③幢盖:古为将军刺史的仪仗。幡旗:旗帜。

1.文中“呼小舟以渡”中“呼”的意思是。(1分)

2.作者换乘的原因是什么?(2分)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陆游眼里的玉虚洞。(2分)

十、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游黄山记

至天都侧,从流石①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②,石崖侧削则援崖③。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④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⑤,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⑥。

【注释】①流石:流动的石头,这里是指铺着流动石头的山路。②历块:越过石块。③侧削:陡峭。援崖:攀援山崖。④澄源:人名。⑤壁起:像墙壁那样直立。⑥独莲花与抗耳:只有莲花峰与它对当。意思是,只有莲花峰能与天都峰比高,其余诸峰都不可比。

1.文中“从流石蛇行而上”中“从”的意思是。(1分)

2.请概括“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时,澄源帮“我”的步骤。(2分)

十一、文言文阅读。

鹿畏貙①,貙畏虎,虎畏罴②.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持弓矢罂③火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惑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貙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搏挽裂④而食之。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⑤也。

注:①貙(chū):兽名。②罴(pí):兽名。③罂(yīng):瓦罐。④捽(zuó)搏挽裂:揪住,撕裂。⑤食:食物。

1.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将军身被.坚执锐被.发人立 B.为.鹿鸣以惑其类为.坛而盟

C.虎亦亡.去且秦灭韩亡.魏 D.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2.下列各选项,与“发火而射之”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辍耕之垄上

B.楚人怜之

C.肉食者谋之

D.不能称前时之闻

3.翻译句子。(2分)

4.

十二、文言文阅读。(10分)

靖郭君①将城薛,客多以谏者。靖郭君谓谒者曰:“毋为客通②。”齐人有请见者曰:“臣请三言而已。过三言,臣请烹③。”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进曰:“海,大,鱼。”因反走。靖郭君曰:“请闻其说”。客曰:“君闻大鱼乎?网不能止,缴不能絓也,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海也。君长有齐,奚以薛为?君失齐,虽隆薛城④至于天,犹⑤无益也。”靖郭君曰:“善。”乃辍,不城薛。(《韩非子·说林下》)注:①靖郭君:本名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的异母弟、孟尝君田文的父亲②通:通报。③烹:指烹杀之刑。④薛城:靖郭君田婴的封邑。⑤犹:还,仍。

1.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靖郭君谓.谒者曰太守自谓.也

B. 过.三言,臣请烹及鲁肃过.浔阳

C.靖郭君因见.之见.渔人

D.乃辍.,不城薛辍.耕之垄上

2.下列选项中的“之”,与“靖郭君因见之”中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水陆草木之.花

B.无丝竹之.乱耳

C.马之.千里者

D.又数刀毙之.

十三、文言文阅读。(10分)

杜赫欲重景翠于周①,谓周君曰:“君之国小,尽君子重宝珠玉以事②诸侯,不可不察也。譬之如张罗者③,张于无鸟之所,则终日无所得矣;张于多鸟处,则又骇鸟矣;必张于有鸟无鸟之际,然后能多得鸟矣。今君将施于大人,大人轻君;施于小人,小人无可以求,又费财焉。君必施于今之穷士④,不必且为大人⑤者,故能得欲矣。”(《战国策·东周》)注:①周:中国历史上继西周之后的朝代,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建立东周。②事:侍奉。③张罗者:张网捕鸟的人。④穷士:贫困之士,寒士。⑤大人:指成大器的人。

1.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杜赫欲.重景翠于周从民欲也

B.不可不察.也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C.必张于有鸟无鸟之际.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D.大人轻.君轻.寡人与

2.下列选项中的“于”,与“欲重景翠于周”中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B. 所恶有甚于.死者

C.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翻译句子。(2分)

必张于有鸟无鸟之际,然后能多得鸟矣。

4. 用你自己的话说说,杜赫是怎样成功说服周君?(2分)

十四、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10分)

绍圣元年①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②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③,热甚,其源殆④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⑤,有悬水⑥百仞,山八九折⑦,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俛仰,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①绍圣元年:即1094年。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②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③汤池:即汤泉。④殆:大概,恐怕。⑤少北:稍向北。⑥悬水:瀑布。⑦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循山而东.洞庭之东.江水西

B.折处辄.为潭造饮辄.尽

C.度.数谷孤不度.德量力

D.复.与过饮酒非复.吴下阿蒙

2.下列句中加点的“为”和“折处辄为潭”中的“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是()(2分)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为宫室、器皿……

C.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D.不足为外人道也

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4.作者在这篇游记中表达的感情较复杂,请从不同角度写出两个要点。(3分)

十五、文言文阅读。(10分)

巨洋水①出朱虚县②泰山北,过其县西,泰山,即东小泰山也。巨洋水,即《国语》所谓具水矣。袁宏③谓之巨昧,王韶之以为巨蔑,亦或曰朐瀰[qú mí],皆一水也,而广其目焉。其水北流,径朱虚县故城西。汉惠帝二年,封齐悼惠王子刘章为侯国④。《地理风俗记》⑤曰:丹山在西南,丹水所出,东入海。丹水由朱虚丘阜[fù]矣,故言朱虚。城西有长坂[bǎn]远峻,名为破车。岘[xiàn]城东北二十里有丹山,世谓之凡山,县在西南,非山也。丹、凡字相类,音从字变也。《水经注·卷二十六》注:①巨洋水:即《国语》所谓具水矣。②朱虚县:中国古代县名,位于今山东省临朐县临朐镇东南25公里城头。③袁宏:东晋中叶史学家。④侯国位于帝国,王国,公国之下。往往附属于帝国或公国。

⑤《地理风俗记》:汉代应劭撰,清朝王谟辑。

1.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亦或.曰朐瀰或.异二者之为B.径朱虚县故.城西故.渔者歌曰

C.名.为破车名.之者谁D.音从.字变也从.此替爷征

2.下列各选项,与“而广其目焉”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

B.佣者笑而.应曰

C. 而.形貌昳丽

D.与臣而.将四矣

3.翻译句子。(2分)

世谓之凡山,县在西南,非山也。

4.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而广其目焉”的原因。(2分)

十六、文言文阅读。(10分)

初六日,晨餐后,作二诗别郑、杨诸君。郑君复强少留,以一诗酬赠焉。遂下山,西南一里入大道,东南一里过南溪桥。南溪之由高峙桥东,有水自西南直上逼西麓,绕山东北入漓①去,石梁②跨其上,即所谓南溪也。白龙洞在山椒③。累级④而上,洞门高涨,西向临溪,两石倒悬洞口,岂即所谓白龙者耶?洞下广列崇殿,仰望不知为洞。内有自然之龛⑤,置千手观音。前临殿室之上,环瞻洞顶,为此洞最胜处。

注:①漓:漓江。②石梁:石桥。③山椒:山顶。④:沿着层层台阶。⑤龛:供奉佛像、神位等的小阁子。

1.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西向.临溪便扶向.路

B.洞下广.列崇殿请广.于君

C.置.千手观音或置.酒而招之

D.环.瞻洞顶环.堵萧然

2.下列各选项,与“为此洞最胜处”中的“为”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B.中轩敞者为.舱

C.自以为.大有所益

D.山峦为.晴雪所洗

3.翻译句子。(2分)

绕山东北入漓去,石梁跨其上,即所谓南溪也。

4.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沿途所经之地有哪些特点?(2分)

十七、文言文阅读。(10分)

胡仲尧,洪州奉新人。累世聚居,至数百口。构①学舍于华林山别墅,聚书万卷,大设厨廪②,以延四方游学之士。南唐李煜时尝授寺丞。雍熙二年,诏旌其门闾。仲尧诣阙谢恩,赐白金器二百两。淳化中,州境旱歉,仲尧发廪减市直以振饥民,又以私财造南津桥。太宗嘉之,除本州助教,许每岁以香稻时果贡于内东门。五年,遣弟仲容来贺寿宁节③。召见仲容④,特授试校书郎⑤,赐袍笏犀带,又以御书赐之。(选自《宋史·二百一十五》)注:①构:建造。②厨廪:厨:厨房。廪:粮仓。③庆祝帝王生日的节日。④仲容:胡仲尧的弟弟。

⑤试校书郎:官职名称。

1.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以延.四方游学之士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又以私财造.南津桥造.饮辄尽

C.除.本州助教攘除.奸凶

D.许.每岁以香稻时果贡于内东门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2.下列各选项,与“以延四方游学之士”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蒙辞以.军中多务 B.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C.扶苏以.数谏故 D.不敢出一言以.复

3.翻译句子。(2分)

仲尧诣阙谢恩,赐白金器二百两。

4.根据选文内容简要概括胡仲尧为百姓做了哪些事情?(3分)

十八、文言文阅读。(10分)

业兴①好坟籍②,鸠集不已,手自补治,躬加题帖,其家所有,垂将万卷。览读不息,多有异闻,诸儒服其渊博。性豪侠,重意气。人有急难,委之归命,便能容匿③。与其好合④,倾身无吝⑤。若有相乖忤,便即疵毁,乃至声色,加以谤骂。性又躁隘⑥,至于论难之际,高声攘振,无儒者之风。每语人云:“但道我好,虽知妄言,故胜道恶。”务进忌前,不顾后患,时人以此恶之。至于学术精微,当时莫及。

(选自《魏书·列传·七十二》,有删改)注:①业兴:人名,李业兴。②坟籍:古代典籍。③容匿:收留藏匿。④好合:情投意合。⑤吝:当用的财物舍不得用,过分爱惜。⑥躁隘:急躁偏狭。

1.下列各选项,与“其家所有,垂将万卷”中的“其”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其.真无马邪 B.门人弟子填其.室. C.安陵君其.许寡人 D.其.恕乎

2.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业兴好.坟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B.手自补治,躬加.题帖万钟于我何加.焉

C.其家所有,垂将.万卷上使外将.兵

D.每语.人云此中人语.云

3.翻译句子。(2分)

但道我好,虽知妄言,故胜道恶。

4.你认为李业兴是怎样的人?(2分)

十九、文言文阅读。(10分)

孔子游于太山,见荣启期行乎郕①之野,鹿裘带索②,鼓琴而歌。孔子问曰:“先生所以乐,何也?”对曰:“吾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③。而吾得为人,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矣,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贫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终④也,处常得终,当何忧哉?”孔子曰:“善乎!能自宽⑤者也。”(选自《列子·天瑞》)注:①郕: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范县一带。②鹿裘带索:形容衣着粗陋,多指隐士之服。

③贵:尊贵。④终:最终。⑤宽:宽慰。

1.下列各选项,与“鼓琴而歌”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B.广起,夺而.杀尉

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2.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鼓.琴而歌公将鼓.之。

B.故.以男为贵既克,公问其故.。

C.贫者士之常.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D.见荣启期行.乎郕之野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3.翻译句子。(2分)

先生所以乐,何也?

4.用自己的话说说荣启期“乐”的原因是什么?(2分)

语文资源共享,加群微信ywgx688 备注:语文

二十、文言文阅读。(10分)

夫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夫孰能亡之?倓然①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是天下之大知也。安忘其怒,出忘其雠,遂立为仲父,是天下之大决也。立以为仲父,而贵戚莫之敢妒也;与之高国②之位,而本朝之臣莫之敢恶也;与之书社③三百,而富人莫之敢距也;贵贱长少,秩秩④焉,莫不从桓公而贵敬之,是天下之大节也。诸侯有一节如是,则莫之能亡也;桓公兼此数节者而尽有之,夫又何可亡也?其霸⑤也,宜哉!非幸也,数也。(选自《荀子·仲尼》,略有删改)注:①倓(tán)然:形容安然不疑。②高、国:高氏、国氏,是齐国两大贵族,世代都是齐国的上卿,地位十分尊贵。③书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个里,每个里分别立社。把社内人口登录在簿册上,称为书社,因而“书社”指按社登记入册的人口与土地。④秩秩:秩序。⑤霸王:称霸。

1.下列各选项,与“夫孰能亡之”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借旁近与之. B.公将驰之. C.余闻之.也久 D.于厅事之.东北角

2.下列各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是天下之大知.也孰为汝多知.乎

B.安.忘其怒,出忘其雠安.求其能千里也

C.则莫之能亡.也河曲智叟亡.以应

D.非幸也,数.也扶苏以数.谏故

3.翻译句子。(2分)

夫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夫孰能亡之?

4.作者认为齐桓公不能亡国的原因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一、1.(1分)担忧,担心

2.(2分)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读书不能不背诵。

【解析】司马光关于学习的观点可从他的话语中得出,“用力多者收功远”“书不可不成诵”中得出答案。

3.(2分)总体特点是“勤学”,具体表现为“勤记”和“勤思”。

【解析】做此类题,一定要将原文的内容读懂,抓住关键性的语句,读懂题干要求进行解答。例如本题抓住“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博闻强志”“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这几个关键性的句子,进行归纳概括,并用流畅的语言表述出来。

【参考译文】司马光是宋哲宗时期的宰相,曾经主编《资治通鉴》,是当时的名臣。他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他却独自苦读,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他自己说:“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时间长了,就读遍了古籍,见多识广,记忆牢固,他说:“读书不能不背诵,有时在骑马走路的时候,有时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二、1.(1分)征讨

2.(2分)连破七寨的事迹

【解析】由“明年正月二日,贼乘官军宴,夜袭。良玉夫妇首击败之,追入贼境,连破七寨,大败贼众,为南川路③战功第一。”可概括得出答案。

3.(2分)勇敢机智,不慕荣利的人,射艺高超、文武兼备的女英雄。

【解析】阅读选段,从“连破七寨,大败贼众”,见其勇敢;从“贼平,良玉不言功”,见其不慕荣利;从“为人饶胆智,善骑射”,见其胆智,武艺高超;“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见其儒将风采。

【参考译文】秦良玉,四川忠州人,嫁给石砫宣抚使马千乘。明万历二十七年,马千乘带领三千人马跟随明朝官军征伐播州,秦良玉另外带领五百精兵携带军粮跟随出征。第二年的正月二日,贼军乘明朝官军举行宴会时,夜袭明军。秦良玉夫妇首先打败贼军的偷袭,并且追击到贼军老巢,连续攻破七座寨子,将贼军打得大败。他们的战功位居南川路首位。平息贼乱后,秦良玉没有向朝廷请功。后来,马千乘被辖区内的民众诬告,病死在云阳监狱中,秦良玉继任了丈夫的职务。秦良玉为人富有胆略和智谋,擅长骑马射箭,同时通晓诗文,风度沉静文雅。但是她管制部下却十分严格,每当行军发令,全军肃静严整。她所率领的军队号称“白杆兵”,令远近的敌军都十分忌惮。

三、1.(1分)怀疑

2.(2分)①三、四岁时,曾向父亲发问“天地何所穷际”;②读程颐书,发现其所说的话与孔子、孟子不相类似,甚至有矛盾之处;③初读《论语》,就对《有子》三章表示怀疑;④读古书到宇宙二字,看见解者的解说,忽然大有省悟。

【解析】阅读全文,根据“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伊川之言,奚为④与孔子、孟子之言不类”“初读《论语》,即疑有子之言支离”“他日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者曰‘四方上下日宇,往古来今日宙’”,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即可。

3.(2分)读书要善于发问,要质疑,要结合自己的经历理解书中要旨及精髓,如此才能真正读懂书。

【解析】陆九渊三四岁就问父亲“天地何所无穷际”,没有得到回答就废寝忘食地思考;读伊川书,发现伊川说的话与孔子、孟子不大相同,甚至有矛盾之处;初读《论语》,就对孔子的学生有子的言论表示怀疑;对古书中的“宇宙”二字,看到解释者所说的,忽然对“无穷际”的问题有所省悟。

【参考译文】陆九渊,表字子静,长到三四岁时,问他的父亲天地为什么无边无际,父亲笑着不回

答他,于是他费尽思索,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等到了他十三四岁时,行为举止不同于其他的小孩,人们见到他都敬重他,他对别人说:“听人诵读伊川的语录,自我感觉伊川之学不合口味”他又说:“伊川(程颐)所说的话,为什么与孔子、孟子的言论不相像,最近我发现他学说里有很多有不对的地方。”他初读《论语》,就怀疑孔子的学生有子的言论没有条理。一天他读到古书,有对“宇宙”二字解释,解者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他忽然醒悟说:“宇宙内的事,就是自己分内的事;自己分内的事,也就是宇宙内的事”。

四、1.(1分)向来

2. (2分)他父亲起初不支持他读书,后来看他意志坚定才同意。

【解析】由“其父独不肯,骂曰:‘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即可得出答案。

3.(2分)詹鼎喜欢上学馆听人读书;夜晚常在饼灶之下捧书诵读不休息。

【解析】由“不与市中儿嬉游,独喜游学馆”“然鼎每自课习,夜坐饼灶下,诵不休”两句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詹鼎六七岁时,不喜欢与街市儿童嬉戏游玩,唯独喜爱上学馆听人读书,回家后就能说出学生们所诵的内容。吴氏爱其聪敏,劝詹鼎的父亲让詹鼎读书。詹鼎非常高兴,但他的父亲不答应,骂道:“我们本来就是做小生意的人,生了儿子能够继承我的手艺,我的手艺不废弃就可以了,(你)怎么能跟读书人交往呢?”然而詹鼎总是独自学习,夜晚常在饼灶之下捧书诵读不休息。他的父亲看到他的志向不能被阻止,就让他入学读书。一年之后,把他老师所能教的都学会了,老师告辞离开了他。当时吴氏聘请了儒学老师教授她的孩子,詹鼎就跟着学,吴氏把他和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让他学习。没过几年,吴氏子弟没有人能比得上詹鼎。他们的老师离开了,于是詹鼎被聘请为吴氏孩子们的老师。

五、1.(1分)迅速

2. (4分)陈际泰最终学有所成。

【解析】由“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概括即可。

3.(2分)长期不懈的坚持与努力对一个人的成功是很重要的。

【解析】陈际泰从“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到“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再到“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正是陈际泰的长期努力才有了后来的“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

【参考译文】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里贫穷,不能够拜师读书,又没有书籍,有时拿邻居家孩子的书,躲着人偷偷地诵读。从表兄那里得到了一本《书经》,书的四角已经磨灭变得模模糊糊了,而且也没有划分句读,自己根据文意去判断区分(哪个地方该有停顿),于是就通晓了《书经》的大意。十岁,在舅家药笼中见到《诗经》,拿着就赶快跑了。父亲看见了,很生气,督促他到田地里去,(陈际泰)就把《诗经》带到了田地里,蹲在高高的土山上吟咏《诗经》,于是终身都没有忘记。很久以后,返回临川,同艾南英等人凭借八股文而闻名天下。陈际泰写诗作文,非常勤敏,一天可以写二三十首诗,先后写的诗达到了万首。读书人应试诗文的数量,没有比得上陈际泰的。

六、1.(1分)热水

2.(2分)他所读过的书都要手抄六七遍。

【解析】“如是者六七始已”可知张溥“七录”的由来是他所读过的书一定亲手抄写六七遍才停止。

3.(2分)张溥所读的书一定要抄六七遍;无论寒暑,张溥都不停止读书。

【解析】“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然后分析是从两个方面来写:一是抄书,二是冬天坚持不懈。

【参考译文】张溥从小就热爱学习,他所读过的书一定亲手抄写,抄一遍再朗读一遍,读过之后就把它烧掉,再抄,这样持续了六七遍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磨出了老茧。冬天手指

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浸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命为“七录”。

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打草稿,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就写,一会儿就完成了,因为这个原因,他在当时很有名气。

七、1.(1分)寄居。

2.(2分)夏天太热。

【解析】细读全文,从“暑甚,未能往”可以看出,没能够前去游览的原因是夏天太热。

3.(2分)作者雨过后游西湖的所见所闻。

【参考译文】我到西湖上,寄居在辋川四可楼已经半个月了。辋川,是我族兄戒庵的别墅。别墅四可楼正对着孤山,夏天很热,我们没能够前去游览。农历七夕后第五天,雨过后微微有些凉意,峰峦环抱着西湖,远望青山翠绿欲滴,就像刚洗过一样。夜里,看见明月渐渐升到东南的最高峰,月光与水交融,轻波荡漾,湖水碧绿天空青蓝,各种景象都显得澄净明澈。

八、1.(1分)友好,亲善。

2.(2分)海塘赏月;观看日出。

【解析】细读全文,从“遂相携观月于海塘”“又相携观日出”即可看出作者所游的景点:海塘赏月、观看日出。

3.(2分)一线之光,低昂隐见,久之而后升。

【参考译文】夏季四月,荆溪人周保绪从吴中来这里。保绪向来喜欢猎奇,与我友好。这月十五,我们于是相伴在海塘赏月。海涛像山崩,月影如银碎,天空高远空旷,清朗有寒意,我们都怀疑这不是人世境地,我对此非常高兴。不到几日,我们又相伴去观看日出,等到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几尺内都看不清。但听着耳旁的浪涛声,感觉就像是风吼雷鸣骤然到来似的。一会儿天就亮了,太阳就要出来了,然而又不是突然出来。一线光芒,起伏、升降,能隐隐约约看见,过了一会后太阳就升起来了。

九、1.(1分)渡过。

2.(2分)船需要修理。

【解析】细读全文,从“舟人尽出所载,始能挽舟过滩,然须修治,遂易船”可知,作者换乘轿子的原因是船需要修理。

3.(2分)洞内宏伟宽敞而壮丽,有石头形成的各种事物,千姿万态。

【解析】细读全文,从“则极大可容数百人,宏敞壮丽”“有石成幢盖幡旗③、芝草竹笋、仙人龙虎、鸟兽之属,千状万态”可知,洞内宏伟宽敞而壮丽,有石头形成的圆伞旗帜、芝草竹笋、仙人龙虎、鸟兽等一类的东西,千姿万态。

【参考译文】十五日,船工把船上所载的东西全部搬出,才能拉船过滩。但船必须修理,于是换了船,离开新滩,过了白狗峡,把船停泊在兴山口。我们乘了轿子去游玉虚洞,离开江岸约五里,隔着一条小溪,这就是所说的香溪。香溪水源出自昭君村,水的味道很美,在《水品》上有记载,水色碧绿如黛。叫了只小船渡过,过了香溪,又走了一里多路,见洞门小得仅一丈宽。进了洞,里面却非常大,可以容纳几百人,宏伟宽敞而壮丽,好像进入一座大宫殿里。有石头形成的圆伞旗帜、芝草竹笋、仙人龙虎、鸟兽等一类的东西,真是千姿万态,没有一样不逼真的。

十、1.(1分)顺着。

2.(2分)先攀上去,再俯身接应。

【解析】细读全文,从“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可以看出,澄源帮“我”的步骤是:先攀上去,再俯身接应。

3.(2分)示例:即使身处逆境,也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用尽全力去克服。

【参考译文】到天都峰侧,顺着被山洪冲下的乱石蜿蜒蛇行而上。攀杂草,牵荆棘,石块丛起的地方就越过石块,石崖陡峭的地方就攀缘石壁。每到手脚没有可着落的地方,澄源总是先攀上去,再俯身

接应我。每次想到上山既然这样困难,下山怎么受得了?最后也就不管这些。经过多次艰险,终于到达峰顶。只是它上面还有一座石峰,像一堵墙壁耸起有几十丈高,澄源寻视山的旁边,找到石级,就拉着我登上去。到那一看,万千峰峦,无不躬身下伏,只有莲花峰能和它抗衡罢了。

十一、【参考译文】鹿害怕豺狗,豺狗害怕虎,虎又害怕罴。罴的样子为头上披着长发,好像人—样站着,非常有力而且会严重地伤害人们。楚国的南部有个打猎的人,能用竹笛模仿出各种野兽的叫声。他悄悄地拿着弓、箭、装火药的罐子和火种来到山上。模仿鹿的叫声来引诱鹿出来,等到鹿一出来,就用火种向它射去。貙听到了鹿的叫声,快速地跑过来了,猎人见到豺狗很害怕,于是就模仿虎的叫声来吓唬它。豺狗被吓跑了,虎听到了同类的叫声又赶来了,猎人更加惊恐,就又吹出罴的叫声来,虎又被吓跑了。这时,罴听到了(声音)就出来寻找同类,找到的却是人,罴就揪住他、搏击他、捉住他、撕裂他,最后把他吃掉了。现在那些没有真正的本领,却专门依靠外部力量的人,没有一个不成为罴的食物的!

1.(2分)A【解析】A项中的“被”都通“披”,可译为“披或穿在身上”。B项的“为”前者可译为“模仿”,后者可译为“做,造”。C项中的“亡”,前者可译为“逃跑”,后者译为“灭亡”。D项的“善”前者译为“真本领”,后者可译为“好”。

2.(3分)B【解析】A项中的“之”为动词,译为“去,往”。B项中的“之”为代词,相当于“他”。C项中的“之”为代词,相当于“这件事”。D项中的“之”为助词,译为“的”。

3.(2分)楚国的南部有个打猎的人,能用竹笛模仿出各种野兽的叫声。

4.(2分)凡事都靠真才实学,没有内在功夫,想要耍手段靠欺骗,结果只能是自取灭亡.

【解析】“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的意思是:现在那些没有真正的本领,却专门依靠外部力量的人,没有一个不成为罴的食物的。有这句话可知,人要立足社会,靠的是真才实学;如果一味依赖外在力量,反而会害了自己。

十二、【参考译文】靖郭君田婴准备在封地薛修筑城防工事,(因为会引起齐王猜疑,)不少门客去谏阻他。田婴于是对传达人员说:“不要为劝谏的门客通报。”齐国有个门客请求谒见田婴(他保证)说:“我只说三个字就走,要是超过三个字,愿意领受烹杀之刑。”田婴于是召见他。客人快步走到他跟前,说:“海、大、鱼。”然后转身就走。田婴赶忙问:“先生还有要说的话吧?”客人说:“你听说过海里的大鱼吗?鱼网不能阻止它,钓钩对它无能为力,但一旦因为得意忘形离开了水域,那么蝼蚁也能随意摆布它。(以此相比)现在齐国也就如同殿下的‘海’。如果你永远拥有齐国,要了薛地有什么用呢?而你如果失去了齐国,即使将薛邑的城墙筑得跟天一样高,又有什么作用呢?”田婴称赞说:“对。”于是停止了筑城的事。

1.(3分)D【解析】A项中的两个“谓”,前者译为“对……说”,后者译为“命名”;B项中的两个“过”,前者译为“超过”,后者译为“到”。C项中的两个“见”,前者译为“召见”,后者译为“碰见,遇见”;D项中的两个“辍”,均译为“停止”。

2.(3分)D【解析】A项中的“之”,为助词,译为“的”;B项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C项中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D项中的“之”,为代词,译为“它”。

3.(2分)你如果失去了齐国,即使将薛邑的城墙筑得跟天一样高,又有什么作用呢?

4.(2分)示例:善于劝谏,智慧。

【解析】通读全文,从“毋为客通”“臣请三言而已。过三言,臣请烹”可以看出,靖郭君刚开始是禁止人提意见的。门客只能从侧面寻找进谏的机会,而“海,大,鱼”这一举动引起靖郭君的好奇,使门客获得进谏的时间,最终门客从海中大鱼的遭遇,映射靖郭君会有的遭遇,使之最后终诚恳接受建议。门客虽然没有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又能使对方接受,表现出门客善于劝谏、智慧的特点。

十三、【参考译文】杜赫想让东周重用景翠,就对东周君说:“您的国家很小,倾尽您的珍宝侍奉显赫诸侯的笼络人心的方法(不是太适合,)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比如张网捕鸟,把网设在没有鸟的地方,

永远也不会捕到鸟;把网设在鸟多的地方,容易使鸟惊觉,又会把使鸟惊飞。只有把网设在有鸟而鸟不多的地方,才会捕到很多鸟。如今您把钱花在声名显赫的人身上,可声名显赫的人却瞧不起您;把钱花在普通人身上吧,您对这些普通人指望不了什么、无所企求,又浪费钱财。君王只有把钱花在暂时穷困潦倒,现在并不显赫,将来一定成大器的人身上,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1.【解析】A项中的两个“欲”,前者译为“想要,打算”,后者译为“愿望”。B项中的两个“察”,前者译为“明察”,后者译为“观察”。C项中的两个“际”,前者译为“地方”,后者译为“连接”。D项中的两个“轻”,均译为“轻视,看不起”。

2.(3分)C【解析】题干所给句子中的“于”,译为“在”。A项中的“于”,译为“从”;B项中的“于”,译为“比”;C项中的“于”,译为“在”;D项中的“于”理解为“因为”。

3.(2分)只有把网设在有鸟而鸟不多的地方,才会捕到很多鸟。

4.(2分)运用类比(或譬喻)手法,从张网捕鸟的三种情况说起,由浅入深的类推出国君招揽人才的问题,言辞委婉地成功说服了周君。

【解析】通读全文,从“杜赫欲重景翠于周”“譬之如张罗者”“君必施于今之穷士”可以看出,杜赫想让周王重用景翠,没有直接进谏,而是从

张网捕鸟的现象谈起,由此引出国君对待人才的问题,因此可以看出是运用的类比手法,或者用捕鸟的方式比喻招揽人才的方式;并比较出捕鸟

与招揽人才的相同点。使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容易为周王接受。

十四、【参考译文】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道瀑布高一百丈。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是潭水。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上往下送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欢喜又畏惧。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的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过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后面出来,我用船桨击打着江心,用双手捧着像碧玉般的水倒映着的月亮。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自己的影子,有种萧索感,就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苏东坡记。

1.(3分)【解析】A项中的两个“东”,前者译为“向东”,后者译为“东边,东方”。B项的两个“辄”,前者译为“都是”,后者译为“就”。C项中的两个“度”,前者译为“过,越过”,后者译为“估计,衡量”。D项中的两个“复”,均译为“再”。

语文资源共享,加群微信ywgx688 备注:语文

2.(2分)A【解析】题干所给句子中的“为”是动词,意为“是”。A项“为”是动词,意为“是”,B项的“为”是语气词,表疑问。C项中的“为”是介词,意为“被”。D项中的“为”是介词,意为“跟,同”。

3.(3分)(我们)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的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

4.表达了山水之乐和身世之悲的复杂感情。

【解析】通读全文,从“掬弄珠璧”可以看出作者的激赏喜悦之情,从“顾影颓然,不复甚寐”可以看出作者的身世之悲,这篇游记表达了山水之乐和身世之悲的复杂感情。

十五、【参考译文】巨洋水发源于朱虚县泰山,往北流过县西,泰山就是东小泰山。巨洋水就是《国语》所说的具水。袁宏把它称为巨昧,王韶之把它叫做巨蔑,也有人叫朐瀰,说的都是同一条水,然而名称不一罢了。水往北流经朱虚县旧城的西面。汉惠帝二年,把这里封给齐悼惠王儿子刘章,立为侯国。《地理风俗记》说:丹山在西南面,丹水发源在那里,东流入海。丹水流经朱虚县丘陵地带。所以有人说到朱虚城西有一条漫长高峻的山坡,起名叫破车观。城东北二十里有丹山,世人称为凡山,县城在丹山西南,而不是山在城的西南。丹、凡字形相近,于是读音也随字而变了。

1.(3分)C【解析】A项中的两个“或”,前者译为“有的,有人”,后者译为“或许,也许”。

B项中的两个“故”,前者译为“原来的,旧的”,后者译为“所以,因此”。C项中的两个“名”,均译为“起名”。D项中的两个“从”,前者译为“随”,后者译为“由,自”。

2.(3分)A【解析】题干所给句子中的“而”表转折,译为“然而”。A项中的“而”表转折,译为“然而”。B项中的“而”表修饰,不译。C项中的“而”表递进,译为“而且”。D项中的“而”表承接,译为“就”。

3.(2分)世人称为凡山,县城在丹山西南,而不是山在城的西南。

4.(2分)音从字变也。

【解析】通读语段,从“袁宏谓之巨昧,王韶之以为巨蔑,亦或曰朐瀰,皆一水也”“丹、凡字相类”可知,人们对“巨洋水”有不同的称呼的原因是“音从字变也”。

十六【参考译文】初六日早餐后,作了两首诗辞别郑、杨诸君。郑君又强逼着稍作停留,用一首诗回赠给我。于是下山,向西南一里走上大道,往东南一里过了南溪桥。南溪的山高高耸立在桥东,有水流自西南流来一直向上逼近西麓,绕到山的东北流入漓江去,石桥跨在水上,就是所谓的南溪了。白龙洞在山顶。沿层层台阶上去,洞口高张着,朝着西边面临溪流,两块岩石倒悬在洞口,莫非就是所谓的白龙吗?洞下排列着许多高大的殿宇,抬头望去不知道是山洞。里边有自然形成的石完,安放着千手观音。站在前边面临殿堂之上,环顾洞顶;是此洞最优美之处。

1.(3分)C【解析】A项中的两个“向”,前者译为“朝着”,后者译为“从前的,旧的”。B项中的两个“广”,前者译为“大”,后者译为“扩充,增广”。C项中的两个“置”,前者译为“安放”,后者译为“”。D项中的两个“环”均译为“环绕,围绕”。

2.(3分)【解析】题干所给句子中的“为”,译为“是”。A项中的“为”,译为“做,干”。B项中的“为”,译为“是”。C项中的“为”,译为“以为,认为”。D项中的“为”,译为“被”。

3.(2分)绕到山的东北流入漓江去,石桥跨在水上,就是所谓的南溪了。

4.(2分)作者途径之地2里有余,沿途有高山、溪流,有石洞殿宇,自然佛像,美不胜收。

【解析】通读语段,从“西南一里”“东南一里”“南溪之由高峙桥东,有水自西南直上逼西麓”可知,作者途径之地2里有余,沿途有高山、溪流。从“洞下广列崇殿”“内有自然之龛,置千手观音”可知,途径有石洞殿宇,自然佛像,美不胜收。

十七、【参考译文】胡仲尧,洪州奉新人。世世代代都住在一起,整个家族有几百人。胡仲尧在华林山别墅(庄园)建造学堂,那儿聚集了上万卷书,设置了大厨房和大粮仓,用来邀请四方游学之士来这交游讲学。南唐后主李煜当时曾经授予他寺丞一职。宋代雍熙二年,皇帝下诏书表彰他们这个大家庭。胡仲尧到朝廷感谢皇上恩情,皇上赐予他白金器二百两。淳化年间,洪州境内遭遇干旱而歉收,胡仲尧打开他家的米仓(平价卖粮或无偿发放粮食)以降低物价,又用自家私人的钱修建南津桥。宋太宗嘉奖他,授予他洪州助教一职,胡仲尧答应每年稻谷、水果成熟了的时候把这些东西进贡给内东门司。淳化五年,派他的弟弟胡仲容前来庆贺寿宁节。皇上召见胡仲容,特别授予他试校书郎,赐予他袍笏犀带,还把御书赐予他。

1.(3分)D【解析】A项中的两个“延”,均译为“邀请”。B项中的两个“造”,前者译为“制造”,后者译为“往,到”。C项中的两个“除”,前者译为“授予,后者译为“清除,去掉”。D项中的两个“许”,前者译为“答应”,后者译为“处所,地方”。

2.(3分)B【解析】题干所给句子中的“以”为介词,可译为“用来”。A项中的“以”为介词,译为“用,拿”。B项中的“以”表目的,译为“来,用来”。C项中的“以”表因果。D项中的“以”表修饰,译为“而,来”。

3.(2分)胡仲尧到朝廷感谢皇上恩情,皇上赐予他白金器二百两。

4.(3分)建学舍;救济饥民;出资造桥。

【解析】通读语段,从“构学舍于华林山别墅,聚书万卷,大设厨廪”“发廪减市直以振饥民,又以私财造南津桥”可以看出,胡仲尧为百姓做了三件事:建学舍,救济饥民,出资造桥。

十八、【参考译文】李业兴爱好书籍,收集不已,亲手补治残缺,亲自加以题帖,家藏书籍,积攒将近万卷。而他则读书不止,常有异事发现,众儒者佩服他的学识渊博。李业兴性格豪爽侠义,重义气。如人家有急难,投奔他那里,他便收留藏匿。人家与他情投意合,他便能倾注身心,绝不吝啬。如有矛盾,他便会中伤别人,以至于怒形于色,横加诅骂。性情又很急躁偏狭,以至于辩论的时候,高声粗语,伸拳振臂,没有儒者风度。他经常跟别人说:“只要说我好,虽然我明知那是假话,但比说坏处强。”只求进职,忌讳他人比他强,做起事来不问后果,当时的人因这一点,厌恶他。但他学术精深的程度,当时无人能赶得上。

1.(3分)A【解析】题干所给句子中的“其”为代词,相当于“他”。A项中的“其”表反问,相当于“难道”。B项中的“其”为代词,相当于“他”。C项中的“其”为助词,相当于“可要”。D项中的“其”表推测,相当于“大概”。

2.(3分)D【解析】A项中的两个“好”,前者译为“喜欢,喜爱”,后者译为“美丽”。B项中的两个“加”,前者译为“增添”,后者译为“益处”。

C项中的两个“将”,前者译为“将近”,后者译为“带”。D项中的两个“语”,均译为“告诉”。

3.(2分)只要说我好,虽然我明知那是假话,但比说坏处强。

4.(2分)李业兴是一个知识渊博、豪爽侠义,但性格急躁偏狭的人。

【解析】通读全文,从“诸儒服其渊博”“人有急难,委之归命,便能容匿”“高声攘振,无儒者之风”可以看出李业兴是一个知识渊博、豪爽侠义,但性格急躁偏狭的人。

十九、【参考译文】孔子在泰山游览,看见荣启期行走在郕邑的郊外,穿着粗皮衣,系着粗麻绳,一面弹琴,一面唱歌。孔子问道:“先生这样快乐,是因为什么呢?”荣启期回答说:“我快乐的原因很多:大自然生育万事万物,只有人最尊贵;而我既然能够成为人,那自然就是我快乐的第一个原因了。人类中有男女的区别,男人受尊重,女人受鄙视,所以男人最为贵;而我既然能够成为男人,那自然就是我快乐的第二个原因了。人出生到世上,有没有见到太阳月亮、没有离开襁褓就夭亡的,而我既然已经活到了九十岁,那自然就是我快乐的第三个原因了。贫穷是读书人的经常状况,死亡是人的最终结果,我安心处于一般状况,等待最终结果,还有什么可忧愁的呢?”孔子说:“说得好!你是个能够自己宽慰自己的人。”

1.(3分)C【解析】题干所给句子中的“而”表并列。A项中的“而”,表转折。B项中的“而”,表承接。C项中的“而”,表并列。D项中的“而”,表修饰。

2.(3分)C【解析】A项中的两个“鼓”,前者译为“弹”,后者译为“击鼓”。B项中的两个“故”,前者译为“所以,因此”,后者译为“原因,缘故”。C项中的两个“常”,前者译为“经常,常常”,后者译为“平常,普通”。D项中的两个“行”,均译为“走,行走”。

3.先生这样快乐,是因为什么呢?

4.(2分)能够宽慰自己。

【解析】通读语段,从孔子“能自宽者也”可以看出,荣启期快乐的原因是能够宽慰自己。

二十、【参考译文】那齐桓公掌握了治理天下的重要关键,谁还能灭掉他呢?他毫不怀疑管仲的才能,坚定不疑地把国家托付给他,这是天下最大的智慧。安稳后忘掉了自己危急时的愤怒,忘记了管仲曾经射了自己一箭,最终把管仲尊称为仲父,这是天下最大的决断。把管仲尊称为仲父,这样国内的亲族就没有人敢嫉妒他了;又给他高氏、国氏那样的尊贵地位,这样朝廷上的大臣没有谁敢怨恨他;给他三百社的封地,而富人没有谁敢与他为敌;高贵的、卑贱的、年长的、年轻的,都非常有秩序地随着齐桓公去尊重他;这些都是治理天下的重要关键。诸侯只要掌握了像这样的一个关键,就没有人能灭掉他;何况齐桓公全部掌握了这几个关键,又怎么可能被灭掉呢?他称霸诸侯,是理所当然的啊,不是侥幸得

人教版七年级下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用心整理版)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请君入瓮》① 周兴与丘神勣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②之。俊臣与兴方推事③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④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⑤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导读〕:本文写的是来俊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及周兴作法自毙的故事。 〔注释〕:①瓮(wèng):大坛子。②鞫(jū):审讯犯人。③推事:研究事情。④炙(zhì):烧烤。⑤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推:追究,检举。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 2、囚多不承 3、当为何法 4、因起谓兴曰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之”。 1、太后命来俊臣鞫之 2、以炭四周炙之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 2、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 四、来俊臣请周兴入瓮,是采用了的方法。 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②。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 戏③,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④,二儿可得全不⑤?”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⑥。 〔导读〕:八九岁的孩子能在家庭遭难时毫不惊恐,很是了不起。说明孩儿的明理聪明,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株连迫害的罪恶。 〔注释〕:①孔融被收:建安十三年,融因触怒曹操,坐弃市(被判死刑)。②中外惶怖:朝廷内外非常惊恐。中外,指朝廷内外。③二儿故琢钉戏: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琢钉,古时一种儿童游戏。④罪止于身: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意思是不涉及家属。⑤二儿可得全不:这两个孩子可不可以保全他们生命?⑥亦收至: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孔融被收 2、冀罪止于身 3、二儿可得全不 4、寻亦收至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2、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 三、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说明它的比喻义 三、《鲁人曹沫》①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②。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③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④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⑤,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①这里所选的是《史记》中《刺客列传》的第一部分。②好力:喜欢勇士。力,有力之士。③遂邑:今山东宁阳县。④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⑤快:快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乃献遂邑之地以和(2)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 (3)曹沫三战所亡地(4)欲倍其约 (5)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2、翻译句子。 (1)子将何欲?

文言文阅读20篇-答案

第一篇: 翠鸟移巢 1.解释加点字 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灾难)爱之,恐坠,稍下作巢:(掉落) 2.翻译句子: 及生子,爱之,恐坠,稍下作巢。 等到生了孩子,翠鸟十分疼爱它们,怕小鸟掉下去,便在低些的地方筑巢。 3.从文章看,翠鸟爱孩子的结果是:被人偷走了小鸟,由此可知,本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应太过宠爱孩子,会适得其反;考虑事情要全面,不应只想着一个方面。 第二篇:徐孺子 1.解释加点字 尝月下戏:(玩耍)人语之曰:(谈论) 2.翻译句子: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就如人的眼晴中有眼珠,没有它就一定不能看见东西。 3.这则故事中的徐孺子是个聪明的孩子。 第三篇守株待兔 1.解释加点字 宋人有耕者:(农民)兔走触株:(跑,逃跑)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兔子再也得不到了,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3.请写出“守株待兔”这一成语的意思。 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存着“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第四篇:王戎早慧① 1.解释加点字 王戎早慧:(聪明,有才能)七岁尝与诸儿游:(游玩) 2.翻译句子: 见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 看见路边的李子树有好多果实,压弯了枝条,许多小孩争着跑去摘那些果实 3.王戎是通过什么推理出李子是苦的? 树在道旁而多子

第五篇:文徵明习字 1.解释加点字 日以十本为率:(每天)书遂大进:(书法) 2.翻译句子: 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稍微有一点不符合心意,一定要三番五次地改写它,从来不怕麻烦。因此,他越老,他的书法也更加精妙。 3.根据短文可知,文徵明每天要写多少字? 有同学根据文徵明每天写十本《千字文》而判断每天写一万字,不过我还不能确定“本”字何解。《文言文常用字辞典》上对“本”字是如此解释的: ①草木的根或茎干。引申为“根源”“来源” ②根本、基础的东西。 ③本来的,原来的。 ④根据,掌握。 ⑤自己一边的,如本国;现今的,如本月。 ⑥底本,版本。 ⑦本钱。 ⑧封建社会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⑨量词。株,棵,丛,撮。贾思勰《齐明要术·种薤》:“率七八枝为一本” 根据上下文可知,此“本”作量词,但辞典中的量词条竟没有合适的解释。 第六篇:车胤囊萤夜读① 1.解释加点字: 家贫:(贫穷)夏日捕几十只萤火虫:(捕捉) 2.翻译句子: 年长,博学多通,时人誉之。 (车胤)长大后,广博地学习,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当时的人们都赞美他。 3.“车胤囊萤”的故事已被人们用作成语,你知道它的意思吗? 形容在艰苦的环境中勤奋学习 第七篇:自相矛盾 1.解释加点字: 誉之日:(赞美,夸赞)吾盾之坚:(坚固) 2.翻译句子: 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 我的矛的锐利,没有东西可以不被刺破。 3.这个故事可概括为一个成语:自相矛盾

小学文言文课外文言文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满分100分) (一)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11分)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文中“晋平公”、“祁黄羊”、“解狐”、“午”皆为人名。 1.(5分)翻译上文中以隶体字打印的句子。 2.(6分)给上文框出的句子注上标点。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二)王右军诈睡(13分) 王右军①年减十岁②时,大将军③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④入,屏⑤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⑥吐污头面被褥,诈熟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⑦横,信其实熟眠,于是得全。于时称其有。 ①王右军:即王羲之。②减十岁:不满十岁。③大将军:晋朝大将王敦。④钱凤:为王敦的参军,助敦叛晋,后被诛。⑤屏:通“摒”,让手下退出。⑥阳:同“佯”,假装。⑦从:同“纵”。 1.在读懂上文的基础上,推敲末句横线上应填的字词是()。(3分) A.智 B.谋 C.才 D.诈 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8分) 恒须臾觉既 诈于是全于时 3.给文中框出的语段注上标点。(2分) 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及答案 一、文征明习字选自《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或答人简札 ..( ????)(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铁杵磨针 【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卒业]完成学业 【阅读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去( ???)方(??? ?)欲(??? ?)还:(???? ?) 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 ?) 2)学而时习之( ???????)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 4.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答: 三、日攘一鸡 【原文】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注解】①攘:这里是偷窃的意思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字: 是.非君子之道.(??????? ?)(?????????? ?)以待.来年然后已.( ???????????)2、翻译下面句子(4分)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译文: 是非君子之道 译文: 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译文: 四、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解】①讴:这里是歌唱。②饯行于郊衢:饯,设宴送行。郊衢,郊外的大道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含解析

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20篇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下列句子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至若春和景明/四时之景不同 B. 而或长烟一空/湖心亭一点 C. 则有去国怀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D. 后天下之乐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2)下列句子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增其旧制/其西南诸峰 B. 不以物喜/策之不以其道 C. 感极而悲者矣/人不知而不愠 D.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山水之乐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作者借写楼记之机,规劝老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并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与之共勉。 B. 文章第1段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第2段情辞转为激昂。第3,4段写洞庭湖的阴晴景象及其在游人心中的不同反响。第5段是全篇的重心。 C. 作者详写楼,略写湖,概括写景,重在言志抒情。作者既然圆满完成了楼记之作,也收到了规劝友人之效,可谓文章妙手。 D. 本文的语言充分体现了汉语的音乐美。记叙多用散句,写景多用偶句。散句长短错落,质朴平实;偶句两两相对,珠联璧合。 (4)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越明年,政通人和。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答案】(1)C (2)A

小学五年级文言文课外阅读

小学五年级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一) 一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1)众皆弃去()(2)破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二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选自刘向《烈女传》) 1.解释下列词语。 A.嬉:() B.贾人:() 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三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 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 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 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

2.解释加点的词。(1)妻止之止()(2)遂烹彘也遂()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 例作简答。 四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 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 往擅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注】昃:zè,太阳偏西。 1. 给加点字注音。 再适长.山()既长.() 2. 解释加点字 既长.:再适.长山: 五年未尝.解衣: 知其.世家: 日昃始.食: 3. 翻译下面句子 或夜昏怠: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4、判断对错 (1)范仲淹,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字希文,谥文正。官至副宰 相。()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5.说说文中主要记叙了范仲淹刻苦读书的哪几件事?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2007年江苏省无锡市 田单即墨之战 初,燕人攻安平,田单使其宗人皆以铁笼车幸轊①。及城溃,人争门而出,皆以轊折车败,为燕所擒;独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免,遂奔即墨。是时齐地皆属燕,独莒、即墨未下,乐毅乃并右军、前军以围莒,左军、后军围即墨。即墨大夫出战而死。即墨人曰:“安平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是多智习兵。”因共立以为将以拒燕。乐毅围二邑,期年不克,乃令解围,各去城九里而为垒。三年而犹未下。或谗之于燕昭王曰:“乐毅智谋过人,所以三年不攻者,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王耳。”昭王于是置酒大会,引言者而让之曰:“今乐君亲为寡人破齐,乐君若能有齐,与燕并为列国,结欢同好,以抗诸侯之难,燕国之福,寡人之愿也。汝何敢言若此!”乃斩之。立乐毅为齐王。乐毅惶恐不受,拜书,以死自誓。 注:①车轊(wèi):车轴头。 8.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4分) ①皆以轊折车败败: ②期年不克克: ③各去城九里而为垒去: ④南面而王耳王: 9.下列句中的“之”与“或谗之于燕昭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何陋之有 B.将军宜枉驾顾之 C.辍耕之垄上 D.怅恨久之 10.翻译下列句子。(3分) ①田单使其宗人皆以铁笼车幸轊。 译: ②汝何敢言若此! 译:

11.文中的燕昭王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结合文章作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8.(4分)①坏:损坏②攻下;战胜③距离;离开④称王 9.(2分)B(代词,代人) 10.(3分) ①(2分)田单让家族的人都用铁皮包裹车轴头。(得分点:以、笼)句子基本正确,两句都无标点扣1分,错别字不计 ②(1分)你怎么敢说这样的话!(得分点:何、句式)(在翻译基本正确的基础上,按得分点给分) 11.(2分)知人善任、用人不疑、不轻信谗言、办事果断(学生如从反面答“善用权术”也算对)(答对一点得全分)意思对即可。 13.2007年江苏省扬州市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l2~l5题。(14分) [甲]晏子使楚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日:“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晏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日:“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晏子辞千金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日:“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选自《晏子春秋》)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1)坐盗( ) (2)其实味不同( ) (3)生于淮北则为枳( )(4)使者反( )

25.螳螂捕蛇(古文课外阅读训练)

【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二十五】 螳螂捕蛇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①,见巨蛇围②如碗,摆扑③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④视殊⑤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⑥顶上,以刺刀攫(音:jué)⑦其首,颠⑧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⑨,已破裂云。 ——选自《聊斋志异》【注释】: ①觇:察看,窥视。②围:此处指蛇的身围。③摆扑:扭动摔打。④审:仔细。⑤殊:极、很,完全,非常。⑥据:站立。⑦攫(jué):钳制,用爪抓取,这里是刺入的意思。⑧攧(diān):同“颠”,跌,甩脱。⑨革肉:皮肉。 【练习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反侧倾跌之状.(样子)(2)大.疑(很、非常)(3)渐近临.之(接近)(4)蛇竟.死(终于)2、用自己的话翻译“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颠不可去。”这句话。 答:一只螳螂在那条蛇的头顶上,正用刺刀一样的前足割蛇的头,无论大蛇如何翻滚,那螳螂就是跌不下来。 3、巨蛇被小小的螳螂杀死,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1)只要摸清了敌人的短处,找到它的弱点,抓住要害,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就能够战胜强者,取得最后的胜利。 (2)只要敢于斗争并善于斗争,就会取得胜利。 (3)等候时机是很重要的,在没把握的时候不应该过度消耗能力,而后抓到合适的机会就要一举拿下。 (4)弱者如果能抓住机会,那么弱小者也可以战胜强大者 【译文】: 有个姓张的人偶然在溪谷边行走,忽然听到山崖之上有很大的声音。他在找寻登上山崖的路径探看,看见一条身围如碗的大蛇。大蛇在树丛灌木中摇摆扑打,用它的尾巴击打着柳树,柳枝都被它弄折了。蛇不停地辗转反侧,好像有什么东西捉住并制服了它,然而姓张的仔细观察,并没有发现什么不同的东西,于是他非常诧异。慢慢地走近,从上向下看那条蛇,才发现原来有一只螳螂在那条蛇的头顶上,正用刺刀一样的前足割蛇的头,无论大蛇如何翻滚,那螳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篇含答案及翻译.doc

……○…………○…………内…………○…………装…………○…………订…………○…………线…………○…… 鹏展学校九年级中考语文辅导资料 课外文言文练习(15篇) 1、引婴投江 【原文】 有过①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②,婴儿啼③。人问其故④。曰:“此其父善⑤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⑥?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⑦。 《吕氏春秋·察今》 【注 释】 ①过:经过。②见:看见。方:正在;正要。 欲:想要。之:代词,代“婴儿”。 ③婴儿:这里指小孩。 ④故:原因;缘故。⑤善:擅长、善于。⑥虽:即使。岂:难道。遽:就,遂。⑦以,用。任:处理。亦:加强语气。悖:荒谬。 【知识链接】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辑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阅读练习】: 1、根据《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⑴ 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 A .拉开弓 B .牵;拉 C .引用;征引 D .导引;诱导 ⑵ 此其父善游 ( ) A .交际;交往 B .旅行;游历 C .游水;游泳 D .河流中的一段,如上游、下游等 2、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3、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启示? 2、凿壁借光 【原文】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①书映光而读之。邑人②大姓③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④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⑤问衡,衡曰:“愿⑥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⑦给以书,遂成大学⑧。 (选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 【注 释】 ①发:启;打开。 ②邑人:同乡人;古代“县”通称为“邑”。 ③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④与:给。 ⑤怪:对(这件事)感到奇怪。 ⑥愿:希望。 ⑦资:资助,借给。 ⑧大学:大学问家。 【知识链接】 刘歆(约公元前46年至公元后23年)字子骏,汉哀帝时为应诚纬而改名秀,字颖叔。少子,西汉皇族,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著名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西汉古文经学的真正开创者。是中国儒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也是颇有争议的人物 之一。 【阅读练习】 1、根据句子在原文中的语言环境,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⑴ 邻居有烛而不逮( ) A .捉;捕 B .趁;趁着 C .逮捕 D .及;达到 ⑵ 衡乃穿壁引其光( ) A .穿过 B .凿通 C .穿透,穿破 D .洞,孔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现在用这个成语来形容 。 3、草书大王 【原文】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①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②。一日得句③,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诟其侄曰⑤:“汝胡不早问⑥,致余忘之。” 【注 释】 ①流辈:人们。②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③得句,得到佳句。④波险处:书法中笔画怪诞的地方。⑤诟(g òu ):责骂。⑥胡:为什么。 【知识链接】 张旭(675-750?),字伯高,一字季明,汉族,唐朝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常熟县尉,金吾长史。善草书,性好酒,世称张颠,也是“饮中八仙”之一。其草书当时与李白诗歌、裴文剑舞并称“三绝”,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一。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 【阅读练习】 1、请你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1)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 ) (2)使侄录之( ) (3)侄罔然而止( ) (4)执所书问曰(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 3、这则故事中,应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七年级文言文第二周练习答案 4、滥竽充数① 【原文】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②。南郭处士③请为王吹竽。宣王说④之,廪食以数百人⑤。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选自《韩非子》) 【注 释】 ①滥:失实的。竽:一种古代乐器,很象现在的笙。 “滥竽”即不会吹竽。充数: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原文1.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 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 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2.术未尽也() 3.先则恐逮于臣() 4.夫诱道争远

()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2.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1) 一、祁奚请老(4分) 晋大夫祁奚①老,晋君②问曰:“孰可使嗣?”祁奚对曰:“解狐③可。”君曰:“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仇也。”晋遂举解狐。后又问:“孰可以为国尉④?”祁奚对曰:“午⑤可也。”君曰:“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子也。”【注释】①祁奚:晋国的大夫,曾任中军尉。②晋君:指晋悼公。③解狐:晋国大夫。④国尉:春秋时,各国均在将军之下设国尉。⑤午:祁午,祁奚之子。10.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孰可使嗣(子嗣,后代)B.晋遂举解狐(推举) C.非子之子(你)D.孰可以为国尉(谁) 1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本文所表现的祁奚的品质() A.任人唯贤B.大公无私 C.坦率正直D.谦虚谨慎 二、国有三不祥 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①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②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注:①是:这件(事);②如:去,到。 1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归,召晏子而问之曰 A.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也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C.先天下之忧而忧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3.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香远益清(远:远播)以光先帝遗德(光:发扬光大) B.学而时习之(时:按时)腰白玉之环(腰:腰上系着) C.斟酌损益(益:增加)晏子对曰(对:回答) D.薄暮冥冥(薄:迫近)凄神寒骨(凄:凄凉)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5.晏子借的机会,巧妙向君王进谏,他委婉地建议君王要。(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0题 元子①家有乳母为圆转之器,以悦婴儿,婴儿喜之,母聚孩孺助婴儿之乐。友人公植者,闻有戏儿之器,请见之。及见之,趋焚之。责元子曰:“吾闻古之恶圆之士歌曰:宁方为皂②,不圆③为卿④,宁方为污辱,不圆为显荣。次山奈何任造圆转之器,恣令悦媚婴儿?少喜之,长必好之。教儿学图且陷不义,躬自戏圆又失方正。嗟!嗟!次山入门爱婴儿之乐圆,出门当爱小人之趋圆,吾安知次山异日不言圆,行圆,以终身乎?吾岂次山之友也!” 元子召季川⑤谓曰:“吾自婴儿戏圆,公植尚辱我,言绝忽乎。吾与汝圆以应物,圆以趋时,非圆不预⑥,非圆不为,公植其操矛戟刑我乎!”《唐文粹》 【注释】①元子:元结,字次山,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之一。②皂:皂隶,泛指从事低贱行业的人。③圆:圆滑。④卿:公卿,泛指高官。⑤季川:元结的堂弟。⑥预:参与。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

2020-2021中考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5篇精选

中考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5篇精选 原文 1.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 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 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 2.术未尽也( ) 3.先则恐逮于臣( ) 4.夫诱道争远( )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你认为赵襄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王子期的看法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2.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导读:传言不可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③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 ) 2.国人道之( ) 3.不若无闻也( )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1.吾穿井得一人 ( )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 )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

.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八) 武行德辨盐 正文:武行德之守洛京也,国家方设盐法,有能捉获一斤以上者,必加厚赏。时不逞之徒,往往以私盐中人者。尝有村童,负菜入城。途中,值一尼自河阳来,与之偕行。去城近,尼辄先入。既而,门司搜阅,于菜篮中获盐数斤,遂系之以诣府。行德取其盐视之,裹以白绡帕子,而龙麝之气袭人,惊曰:“吾视村童,弊衣百结,蓝缕之甚者也。岂有薰香帕子?必是奸人为之耳。”因问曰:“汝离家以来,与何人同途?”村童以实对。行德闻之,喜曰:“吾知之矣。此必天女寺尼与门司冀幸以求赏也,”遂问其状,命亲信捕之,即日而获。其事果连门司,而村童获免。自是官吏畏服而不敢欺,京师肃然。 问题1 :守门的士兵抓住了什么人?为什么要抓这个人? 问题2 :行德为什么认为私带禁盐者不是村童? 问题 3 :行德为什么断定尼与门司有勾结? 词句:解释划线的字 1 、国家方设盐法 2 、往往以私盐中人 3 、途中,值一尼自河阳来 4 、去城近,尼辄先入 5 、此必天女寺尼与门司冀幸以求赏也 答案: 问题 1 :村童,私带禁盐。 问题 2 :盐是用香帕包裹的,村童不可能有香帕。 问题 3 :行德问明与村童同行的是女尼,香帕必是女尼的;女尼若要贩盐,不可能自销,必有人接应,最有可能的是门吏。 1、正在 2、陷害 3、遇到 4 、距离;就 5 、企图;侥幸 译文:武行德任洛京留守时,国家正在实施盐法,规定凡能捉获贩盐一斤以上者,心加重赏。当时一些为非作歹的人,常常用私盐来陷害人。曾有一个村童,背菜进城,路上遇到13 / 1 . 一个尼姑,从河阳来,与他同行。快到城时,尼姑却先走了进去,一会儿,守门的吏卒前来搜查,在村童的菜篮中查获了私盐数斤,便把村童捉了起来,送到府中。武行德取过盐查看,见外面裹着白纱手帕,而且有一股袭人的龙麝香气,惊异地说:“我看村童破衣烂衫,甚为穷困,怎么会有薰香手帕呢?一定是坏人干的勾当。”于是问村童说:“你离家以后,曾与什么人同路而行?”村童如实作了回答。武行德听了,高兴地说:“我知道是怎么回事了。这一定是天女寺的尼姑与守门吏卒企图侥幸谋求赏金啊。”便问明尼姑的形貌,命令亲信去逮捕,即日捕获。经过审问,此事果然牵涉到守门的吏卒,村童获得了释放。从此官吏们对武行德又惧又怕,又佩服,不敢再有所欺蒙,整个洛京为之肃然。 (一Ο七)李惠拷皮 正文:后魏李惠,为雍州刺史。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于树阴。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惠遣争者出,顾州纲纪曰:“以此羊皮拷知主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

初中课外文言文并带译文20篇

初中课外文言文并带译文20篇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二)薛谭学讴 【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

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

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外阅读集锦及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外阅读集锦(一) (一)文侯与虞人期猎 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②之。 始强。【注释】①掌管山泽苑囿打猎的官。②罢:通“疲”。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 ①天又雨,公将焉之? 译: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译: 2.请简要说说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的主要启示。 (二)齐宣王使人吹竽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解释加点的词:①处士请为王吹竽:为②宣王说之:之 2.翻译下边句子 ①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译: ②湣王立,好一一听之。译: 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故事: (三)邹孟轲母(节选)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注:(1)贾人,商人。(2)炫卖,叫卖。(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4)渐化,逐渐濡染。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乃去,舍市傍(2)及孟子长 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复徙舍学宫之旁。译: 3.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 启示:

(四)郑人逃暑 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rěn):卧席。④濡(rú):沾湿。⑤逾:同“愈”,更加。 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徙衽以从阴 ( ) (2)其阴逾去 (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3.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五)浦阳郑君仲辨 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④,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⑤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方孝儒《指喻》) 【注】①握:四寸为一握。②膂:脊骨。③瘳:病愈。④肝膈:泛指人体内脏。⑤傅:涂。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A.惧而谋诸医(谋划) B.甚将延乎肝膈(蔓延) C.疾未易为之(变换) 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消除)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徐以杓酌油沥之 B.不速治,且能伤身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虽人有百手,首有百指 D.终日而愈,艾可治也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忧之滋甚,又以示人(指代“拇指疾患”) B.余因是思之(指代“引发的道理”) C.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指代“各种疾病”)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以荻画地以:用 B、教以书字:写 C、使学为诗为:作为 D、及其稍长及: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 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二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6分)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③冀复得兔()④而身为宋国笑()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 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7、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三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 (3)宁信度()() 9、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10、《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1、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 四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 ___ ②吾欲之南海:__ _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 __ ④是故聪与敏_______ ___ 13、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 _______。 五、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5、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