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陶瓷

德化陶瓷

德化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中国三大古瓷都,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

德化有着悠久的陶瓷制造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德化就有印纹陶的烧制,随着古泉州港商业的繁荣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德化瓷器很早就走出国门,远销海外。

在宋代,德化瓷器已经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输出商品。到了明代,德化瓷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德化瓷圣———何朝宗首创的象牙白瓷雕,釉色乳白,如脂如玉,色调素雅,享有象牙白中国白和国际瓷坛明珠的美誉,成为中国白瓷的代表。郑和下西洋所带的瓷器中,就有福建的“德化瓷”。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历福建泉州时,盛赞德化陶瓷并将德化瓷带往海外各地。

德化白瓷具有质地洁白、细腻如玉、釉面光滑、击声如磬的特点,故有“中国白”之称。其特制的薄胎产品,薄如蝉翼,精美绝伦。德化民间雕塑艺人将雕塑与瓷艺结合,擅长制作白瓷观音,所做白瓷观音仪态生动,是举世公认的白瓷珍品。明清时代,中国白瓷进入欧洲、日本等国际市场,许多达官贵人、巨富争相购买,因而享有“天下共宝之”美誉。中国当代领导人曾多次将中国白瓷器作为礼品赠送外国元首,深受国外领导人的喜爱和赞誉。

瓷塑观音,以德化所产称最,历史源流甚长,至今不衰。其中何朝宗的杰作———“何来观音”,被誉为“东方艺术的明珠”。其特点是:体态丰盈,面庞俊美,神情慈祥静穆,衣褶深洗练,线条潇洒流畅,动静相兼,形神皆备,既保存着神秘奥妙的宗教色彩,又蕴含着美好的意境。除何朝宗外,当时民间能工巧匠比较著名的还有林朝景、张寿山、陈伟等人。

入清以后,德化的瓷雕观音仍很盛行,朱琰《陶雅》载:德化观音有“彩画者、有坐像、立像者。其素衣而蓝风兜者。向以似美女者为劣,似美男者为贵。”《泉州古物编》亦载:“观音佛高一尺,趺坐,面如美男子,丰而且丽,不可多得之品也。”晚清至民国初年,德化瓷雕艺术又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制瓷名家如苏学金、许友义、游长子等人都擅长雕塑,颇有何朝宗遗风,而且锐意创新,数度获国际博览会奖。

德化的中彩茶具、餐具,采用釉中彩瓷用花纸,该花纸贴花后,经高温烧成,花面彩色已陷入釉中,因而瓷器表面没有任何含铅等有害物质,属环保型绿色健康茶具、餐具,适用于微波炉,其外表装饰,色彩鲜艳,古色古香,给人一种古典美与现代美和谐统一的美感。用手抚摸瓷器表面,釉面手感滑润,十分惹人喜爱,是目前最时尚的中国茶具、餐具。

改革开放以来,德化陶瓷业得到了更加迅猛的发展。1996年3月,德化县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发展研究部等单位命名为“中国陶瓷之乡”,2003年又被称评为“中国民间陶瓷艺术之乡”。德化瓷器的出口量逐年上升,目前全县有陶瓷企业1100多家,成为全国最大的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地。德化的陶瓷,百分之八十销往世界各地。

----------------------------------------------------------------------------------------------------------------------

德化陶瓷

德化县地处福建省中部,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中国三大古瓷都,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德化窑是我国古代南方著名瓷窑,因窑址位于福建省德化县而得名。中心窑址位于福建中部戴云山腹地,此处瓷土资源丰富,水源充足,交通运输方便,是烧制瓷器的理想之地。

历史发展

德化瓷的制作始于新石器时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技艺独特,至今传承未断。它一直是

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品,与丝绸、茶叶一道享誉世界,为制瓷技术的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如今德化县内保存着宋元时代的碗坪和屈斗宫等窑址。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烧造印纹陶器,唐代已开始烧制青釉器,宋代生产的白瓷和青瓷已很精致,瓷器产品开始大量出口,元代,德化瓷塑佛像已经进贡朝廷,得到帝王的赏识。明、清两代,德化瓷器大量流传到欧洲,它的象牙白釉(又名奶油白)对欧洲瓷器的艺术产生很大的影响。明代,德化瓷艺人何朝宗利用当地优质的高岭土,使用捏、塑、雕、刻、刮、接、贴等八种技法制作出精美的德化瓷塑,釉色乳白,如脂如玉,色调素雅,享有"象牙白"、"中国白"和"国际瓷坛明珠"的美誉,成为中国白瓷的代表。郑和下西洋所带的瓷器中,就有福建的"德化瓷"。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历福建泉州时,盛赞德化陶瓷并将德化瓷带往海外各地。

因此,德化陶瓷闻名于世界还是以明代生产的白瓷最具特点,也最有影响力。可以说,德化的明代制瓷技术已经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在造型艺术方面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陶瓷世界里天生丽质、别具一格的艺术作品。在清代时出口欧洲,晚清以后,德化瓷业每况愈下,但艺人苏学金、许友义等仍坚守此业,作品在巴拿马、英国、日本等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德化瓷业获得新生,新秀辈出,他们继承前人的优秀技法和风格,不断创新发展,使德化瓷烧制技艺重新焕发出青春。

艺术特色

德化瓷的制作方法可分两种,一是选用优质的高岭土直接塑造成型,一是翻制模具后再注浆或拓印成型。德化瓷一般在土坯干后再根据需要决定是否上釉,而后放入窑中,在摄氏一千多度的高温中烧制出成品。

德化陶瓷业最初是从烧制日用器皿开始的,后来由于瓷塑艺术的显著成就,器皿类的产品则比较少的受人关注。器皿类陶瓷产品在德化一直大量生产,供内外销的需求,到了明代已经逐步形成自己的造型和装饰体系,成为中国传统陶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化陶瓷器皿类的产品从功能方面分类,大致可以分为日常生活用具,包括盘、碗、杯、碟、罐、壶、文具、灯具和烛台等;陈设装饰和供器包括瓶、尊、觚和鼎、炉、豆等。这两大类器物,造型样式古朴严整,传统意味浓厚。日常生活用器的造型多沿用传统形式加以演变,或是模拟自然形态加以整合,设计者考虑到造型需要适应陶瓷材料和技术的特点,构成了符合其属性与特征的形式语言。德化陶瓷造型与装饰明显地看到受商、周青铜器和玉器的影响,同时还有明代宣德炉的意味,特别是炉的造型和装饰更为显著。德化陶瓷优秀的传统造型筒形双螭壶、狮首筒形瓶、象耳弦纹尊、犀角杯等,都是其他产区很少见的独特的样式。

宋代早期的产品主要是青白瓷,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逐渐发展为白釉瓷。明代白釉瓷瓷质如脂似玉,创造了独具一格的"象牙白",被视为中国白瓷代表。其装饰工艺主要有刻、画、印花和堆贴印花装饰刻花也称画花。德化白瓷具有质地洁白、细腻如玉、釉面光滑、击声如磬的特点,故有"中国白"之称。其特制的薄胎产品,薄如蝉翼,精美绝伦。德化民间雕塑艺人将雕塑与瓷艺结合,擅长制作白瓷观音,所做白瓷观音仪态生动,是举世公认的白瓷珍品。德化白瓷不求色彩之华丽,而是追求单纯、素洁、典雅之美,对所利用的材料有充分的认识,设计定位与取向是准确的,充分显示着历代匠师们的创造智慧。如果说景德镇窑的白瓷是以青白釉称著于世,德化白瓷则是以乳白色为主,釉层腴润,光色如玉,显示着冰清玉洁的特质,蕴涵着耐人寻味的魅力,相比之下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德化瓷雕艺术在选用材料、制作技巧和表现形式等方面都比其它地区的作品更具有艺术生命力和历史研究价值。具体表现为:

1、胎釉质量优良,说明从制作到装烧工艺都极其认真考究。作品形体厚重,釉面滋润。少

见瑕疵、大件作品不多,追求和谐完美的艺术风格。

2、善于根据不同的人物形象构思造型、整体与局部比例协调、形象完美。在中国封建时代

人物雕塑创作中,在无人体模特儿可供参考情形下,能够如此精确地把握人体各部位比例,得益于艺术家们长期观察和细心揣摩现实生活中的男女形体,并吸取了书画人物作品和民间石、泥、木各种雕塑工艺的精髓,从而达到了人们难以企及的艺术境界。

3、擅长把握刻划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由表及里,展示细腻生动的神情风韵。尤其是观音

像的脸,丰腴、慈祥,人物的形态刻划生动准确,以犀利流畅的刀法表现衣褶、纹理的层次及深浅变化,正所谓的疏可跑马、密不透风、大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韵律。由于做工严谨,人物的塑造具有形神兼备、出神入化的艺术风格,代表了德化瓷塑在中国瓷塑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德化瓷雕的艺术成就,在我国乃至世界的雕塑史上,以它独特的民族风格,利用自然材料和精湛的制作工艺以及艺术创造才能,成为永不凋零的艺术奇葩,立足于世界雕塑艺术之林。把传说中的神仙人物和反映现实生活的人物故事,用纯朴的艺术语言和独到的审美意识,通过"瓷雕"技法,去刻划塑造对象的内心世界,惟妙惟肖,形成与众不同的美学理念,开辟了瓷雕艺术的崭新境界。

传承意义

德化陶瓷源远流长,在中国陶瓷历史上曾经书写过辉煌的篇章,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国际影响。德化陶瓷在中国当代陶瓷发展中,同样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无论在工艺技术和艺术创作设计方面,都有新的提高和拓展,不仅生产了大量优质的日用陶瓷产品,同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艺术陶瓷作品。

但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年轻人多不愿投身这一学习周期长、见效慢的传统行业,现在的艺人多在60岁左右,有人亡技失之忧,迫切需要有关方面予以重视和扶持。

----------------------------------------------------------------------------------------------------------------------

千百年来,众多色彩斑斓的瓷器中,惟独没有象征吉祥、喜庆,最为中国人喜爱的大红色瓷。这是因为红色釉料不耐高温,烧制异常困难,成为世界陶瓷史上一道千古难题。

在中国的陶瓷史上,明代永宣年间景德镇曾创造出一种名叫祭红的红色瓷器,2002年,在索斯比拍卖会上一个祭红瓷碗竟拍出了2100万港币的天价。一个看似普通的瓷碗,为何有如此的神奇魔力,这与它的传奇身世不无关系。这瓷碗里,凝集着景德镇陶瓷艺人的智慧和汗水,也曾有过一个年轻的姑娘为它献出过生命。相传明朝宣德年间,宣宗皇帝突然想要用一套鲜红色的瓷器祭奠日神,于是诏令设在景德镇的督窑官加紧烧制。但是,窑工们多次试验,就是烧不出令朝廷满意的祭器来。督窑的太监每日督促、鞭打窑工,并且把一部分人关进监狱,声称再烧不出皇帝催要的红釉瓷器,就要杀人了。一位老窑工的女儿翠兰,听到消息非常担心,跑到了御窑厂,发现她的父亲也被督窑官投入了大牢。悲愤的翠兰纵身跳入了熊熊的窑火当中,用自己的生命抗议督窑官的暴行。两天后,当窑工们打开翠兰焚身的窑炉时,惊奇地发现,烧成的陶坯呈现出鲜血一样的红色。红色的祭器烧成了,人们说这是翠兰的血染红了陶坯,于是就把这种红色的陶瓷,称为祭红。为了纪念以身祭窑的翠兰,窑工们后来在封窑门时,用砖砌成少女的形象,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从那以后,历代帝王都曾不惜财力烧制祭红,这种红色的瓷器成了历代帝王的追求,但是它如同神话中的宝物一样,非常难得。即便是宫廷亲自经营的官窑,不惜工本的烧制,也不知要出多少废品,才能得到一两件,所以自古就有“千窑难得一宝”的说法。而烧制出来的红瓷成品也只能由帝王珍藏。

中国是瓷器的发祥地,当意大利的马可波罗周游世界,把中国的瓷器带到了欧洲后,欧洲各国相继展开了仿制中国瓷器的运动,在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后,在制造成本极高的情况下英国首先发明了骨质瓷这一新的瓷种。骨质瓷无论在原料使用和加工工艺上都有别于其它瓷种。

骨瓷,是一种特殊的瓷器。因其成分中含有40%以上的牛骨粉末而得名。因其原料塑性较差,烤烧中易变形,瓷质易变色,故骨瓷生产工艺复杂,技术难度大。采用牛骨煅烧、熔块制备、仿型窑具、二次烧成等多种特殊工艺,在熔烧温度差极窄(正负5度)的情况下制作而成,和其它瓷种比较,具有瓷质细腻、声响如馨、白度高、半透明度好、器皿形状规整、画面光亮、花色艳丽、触感舒适、陈设高雅等特点,曾长期成为英国皇家贵族的专用品。国内骨瓷制造厂商主要集中在唐山。部分顶极产品不仅仅是一件生活用品,更是艺术品和奢侈品的集成。

----------------------------------------------------------------------------------------------------------------------

一:什么叫骨瓷

所谓骨瓷,是由18世纪的英国人发明的。一般说来,原料中含有25%骨粉的瓷器则可称为骨瓷,但世界上公认的质地最好的骨瓷一般含有51%的优质牛骨粉。

骨瓷具有质细、色白、釉亮、胎薄的特点,瓷质细腻致密,表面光滑,透光性强,达到白如玉,声如磬、明如镜的效果。

骨瓷在制作过程中加入牛骨粉,这一成分可以增加瓷器的硬度与透光度,且强度高于一般瓷器,所以可以做到比一般瓷器薄。在高温烧制过程中,骨粉的加入,使瓷土中的杂质被消除,制品更加洁白莹润,极少瑕疵,透光性极好。骨瓷餐具在视觉上有一种特殊的清洁感。

喜欢骨瓷的朋友们,拥有了骨瓷,你将永远拥有品位优雅的生活。

二、景德镇骨瓷特点

景德镇瓷器有四大特点: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

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瓷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景德镇陶瓷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青花瓷

青花瓷创烧于元代,是以色料在坯胎上描绘纹样,施釉后经高温烧成,釉色晶莹、透彻、素静、雅致。青料溶于胎釉之间,发色青翠,虽色相单一,但感觉丰富。青花瓷经久耐用,瓷不碎,色不褪。

粉彩瓷

粉彩亦称软彩,是瓷器的釉上装饰,白清康熙晚期开始,到雍止、乾隆年代,益臻完善。其制法是:先在白胎瓷器上勾出图案轮廓,再堆填色料,在摄氏七百多度的温度下烘烧而成,颜色柔和,画工细腻工整,有国画风味。又有浮雕感,画面充满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有以中国历史故事和神话为主的人物,有秀丽多彩的山水,有栩栩如生的花鸟翎毛,有工整对称的几何图案等。

颜色釉瓷

在釉料里加上下某种氧化金属,经过焙烧以后,就会显现出某种固有的色泽,这就是颜色釉。影响色釉呈色的主要是起着色剂作用的金属氧化物,此外还与釉料的组成,粒度大小,烧制温度以及烧制气氛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说“自然界有什么颜色,就可以烧制出什么颜色的瓷器”,您如果参观一下景德镇的颜色釉瓷,就会相信此话不假。当然,有许多颜色釉的配料和烧制是十分困难的,如“祭红釉”,就有千窑一宝之说。

雕塑瓷

景德镇瓷雕制作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多年前,远在隋代就有“狮”、“象”大兽的制作。当代的景德镇,瓷雕工艺精湛,工艺种类齐全,有园雕、捏雕,镂雕、浮雕等;产品多样,有佛像尊神、花草鱼虫、亭台楼阁、动物玩具等;造型优美、形神兼备、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装饰丰富,有高温色釉、釉下五彩等;艺术表现力强,有的庄重浑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丽堂煌,色泽艳丽

三、日用瓷的鉴定

鉴别陶瓷的好坏要遵循“一听二看”的原则。

所谓听是指拿起瓷器轻轻敲敲,听发出的声音是否清脆、响亮、悦耳。如果是,这就表示是优质的瓷土制造的瓷器,质量良好;假如敲瓷器时发出的声音粗重,甚至沙哑,就是用劣质的瓷土制造的瓷器,其质量甚差,甚至已有裂痕。

其次看很重要,要仔细反复看。陶瓷上的图案或雕刻上的花纹应完整、统一、清晰、牢固,勾画的装饰金、银线,应粗细一致,光亮美观,如以手帕用力猛擦也擦不掉。单色产品应颜色均匀、色泽一致。不能出现色脏、缺釉、气泡等明显缺陷。

所谓骨瓷就是以食草动物骨灰(主为Ca3(PO4)2)为原料,与优质高岭土、石英等辅料混合,经过1280℃釉烧,而制成的骨瓷产品。一般来说,原料中加入25%的骨粉即可称为骨瓷,但当今世界上公认的质地最好的骨瓷为45%-51%的骨粉含量,并以牛骨为佳。

“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罄、薄如纸”是骨瓷的真实写照。骨瓷呈乳白色,光泽柔和,温润如玉,如若不信,你可以拿一只骨瓷杯或碗,放在灯光下,瓷的细腻与通透定会让你赞叹不已;骨瓷的釉面光滑,晶莹剔透,普通的瓷器根本不能与骨瓷相媲美;若你把一只骨瓷碗平放在手上,用拇指和中指轻轻一弹,就会听到“咚”的一声脆响,有如乐器奏出的优美罄声,扣人心弦;骨瓷因其质薄而变得轻巧与尊贵。骨瓷的产品检验标准高,瓷的花面与釉面容为一体,不含对人体有害的铅与镉,是真正的绿色环保品。拥有一套名贵华美的骨瓷,幸福优雅的生活从“瓷”开始……,每日下班归来,望着家中美瓷里的香饭,冲淡了一天来的烦恼和疲乏,家从此变得更加幸福与美好。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骨瓷对人们来说不再是奢侈品,它已成为人们节日送礼的上等首选品。越来越多的人们都表示生活条件好了,愿意购买骨瓷作为家用餐具。并且不久的将来,骨瓷有可能就是陶瓷的替代品。

---------------------------------------------------------------------------------------------------------------------- 骨瓷的制作工艺及简介

中国是瓷器的发祥地,当意大利的马可波罗周游世界,把中国的瓷器带到了欧洲后,欧洲各国相继展开了仿制中国瓷器的运动,在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后,在制造成本极高的情况下英国首先发明了骨质瓷这一新的瓷种。骨质瓷无论在原料使用和加工工艺上都有别于其它瓷种。

由于它采用了牛骨煅烧、熔块制备、仿型窑具、二次烧成等多种特殊工艺,在熔烧温度差极窄(正负5度)的情况下制作而成,和其它瓷种比较,具有瓷质细腻、声响如馨、花面秀丽、触感舒适、陈设高雅等特点,曾长期成为英国皇家贵族的专用品。

至今,世界上能生产骨质瓷的国家仍然寥寥无几,年产量也极为有限。有幸使用骨质瓷产品仍被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享受。

手绘骨瓷特点

骨瓷具有瓷质细腻、表面光滑、重量轻等特点,是各大饭店宾馆的首选。

手绘骨瓷因其全部都是由手工绘制而成,所以其灵活性很大,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绘制。

本店的骨瓷均是手工绘制,可以为您及您的家庭定做个性化的餐具、瓷器,尽显您的个性风采!

骨瓷(bone china)

一种高级软质瓷。旧称骨灰瓷。具有瓷质细腻、白度高、半透明度好、器皿形状规整、画面光亮等特点。

广泛用于制作高档日用瓷和高级陈设瓷。骨瓷由英国斯塔福德郡的J.斯波德于1794年研制成功。

英国是骨瓷生产大国。日本、德国、比利时、法国也产骨瓷。中国唐山市第一瓷厂于1965年制成首批骨瓷。

骨瓷由磷酸钙作熔剂的“磷酸盐-高岭土-石英-长石”组成。

其中磷酸钙由兽骨经煅烧后的骨灰中获得,在坯料中约占50%。坯体成型后,经1240~1280℃高温素烧,然后将素胎磨光、施釉,再于1080~1140℃高温下进行釉烧,经彩饰,烤烧得成品。

骨瓷因原料塑性较差。烤烧中易变形,瓷质易变色,故骨瓷生产工艺复杂,技术难度大。

---------------------------------------------------------------------------------------------------------------------- 名瓷解释:釉中彩

高温快烧陶瓷颜料是一种介乎釉上和釉下的所谓釉中彩颜料,其装饰方法与釉上彩相似,即在烧成的白胎上进行彩绘(贴花),彩烧温度为重1060—1250℃,彩烧时间为90—100分钟。釉中彩即在高温快烧的条件下,制品釉面软化熔融,使这种新颜料的颗粒渗入釉内,当冷却后釉面封闭,花色便沉浸在釉中使外观变得滋润恍月,细腻晶莹,颇有釉下彩的效果。这种用高温快烧颜料装饰酌“釉中彩”具有独特的风格,其色彩玉润柔和,制品耐机械磨损性能和抗腐蚀性能强,同时彻底解决了陶瓷器‘铅毒’的危害。

----------------------------------------------------------------------------------------------------------------------

名瓷解释:骨质瓷

骨质瓷的形成主要依靠氧化硅、氧化铝和氧化钙,其中氧化钙的含量越高,色泽越好。在自然界中,氧化钙的来源不多,所以选择动物的骨粉作为氧化钙的来源。骨粉是用牛、羊骨等,以牛骨为佳。高档骨质瓷骨粉含量应该在40%以上,经过到灌浆、模压制胚、石膏模脱水,以及初烧、上釉烧、贴花纸烤制等工艺,经高温烧制,成为白度高、透明度高、瓷质细腻的瓷器。骨质瓷在烧制过程中,对它的规整度、洁白度、透明度、热稳定性等诸项理化指标均要求极高,由此废品率很高。由于用料考究、制作精细、标准严格,所以价值高于其它瓷种。

----------------------------------------------------------------------------------------------------------------------

高岭土

高岭土,是粘土中的一种,它在瓷坯中所占的份量最大,约为45-60%。高岭土,有时称为"瓷土",它主要是由一种名叫"高岭石"的矿物组成的,一般以化学式A12O3.2SiO2.2H2O表示。

为什么这种粘土叫"高岭土"呢,关于"高岭"的名称由来是很有趣的。

据说十八世纪初,在我国烟囱林立的瓷都景德镇,来了一位身穿黑色长袍,胸悬十字架的法国传教士名叫昂特雷科莱,他披着宗教的外衣,在景德镇居住了七年之久,实际上是刺探中国景德镇的制瓷工艺等各方面情报,他的1712年1722年分别写了两封长信,把景德镇的制瓷原料――高岭土和瓷石的使用情况以及整个工艺都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教会的头目,他在信中写到景德镇的"瓷用原料是由叫做白不予和高岭的两种土合成的。后者含有微微发光的微粒,而前者只呈白色,有光滑有的触感。"后来他在《中国瓷器的制造》一书中,错误地用景德镇附近盛产瓷土的"高岭"村庄的名称来称呼中国制瓷的粘土,并转译为"Kaolin",后来逐渐传播开业,就成了一个国际性的名词。

纯净高岭土的外观呈白、浅灰色,被其它杂质污染时,可显黑、褐、粉红、米黄等色,这些高岭土本身的颜色,对烧成以后的色泽不一定产生不良影响,例如景德镇常用的抚州高岭土,颜色白中显粉红色,但烧成以后色泽洁白。又如我国山西大同所产的炭质高岭土,颜色乌黑,但烧成以后色泽也很洁白。

高岭土的主要矿物组成是高岭石,它是一种六角形鳞片状的结晶,也有呈管状或杆状结晶的。从理论上分析,高岭石的化学成分应为:二氧化硅46.5%;三氧化二铝39.5%;水14%。

当粘土中三氧化二铝的含量低,而钾、钠等碱金属的氧化物含量高时,就可以判定它的耐火度低,不适于制造耐火制品;如果土中三氧化二铁及二氧化钛等着色氧化物含量多,则可以估计烧出的瓷器可能不够洁白,如碳酸盐、硫酸盐或硫化物多,则烧成时很可能产生起泡等缺陷。

我国高岭土储量极大,分布极广,品种繁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江西星子高岭,苏州高岭,湖南大排岭高岭等。而景德镇的高岭土更是丰富多亲,有星子高岭,明砂高岭,大洲高岭,枫源高岭,石头口高岭,抚州高岭等,其中抚州高岭质量好,含铁量极低,白度、粘结性、干燥强度均较其它高岭为好,是景德镇配制高级细瓷坯和燠的最好原料。

----------------------------------------------------------------------------------------------------------------------

颜色釉

颜色釉:是用含有着色金属元素的原料配制的呈色优美的釉料。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在一定温度与气氛中烧成,会呈现不同色泽的釉,成为颜色釉。它有三种划分方法:一是按烧成温度分类,分高温颜色釉(1300度左右)、中温颜色釉(1200度左右)和低温颜色釉(1000度左右),若以1250度为界,分为高、低两种。二是按烧成后的火焰性质分为氧化焰颜色釉、还原焰颜色釉两种。三是按烧成后外观特征分类,可分为单色釉、复色釉(花釉)、裂纹釉、无光釉、结晶釉等。

颜色釉与普通色釉的不同在于颜色釉的特殊烧制工艺和配方。颜色釉的釉面,必须经过125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煅烧,才能显现出它光若流油,色若虹霞,纹若流云飞瀑的独特魅力。颜色釉五彩缤纷种类繁多。青

色的如:豆青、影青、粉青、龙泉天青等;红紫色的如:祭红、郎窑红、均红、玫瑰紫、美人醉、釉里红、火炎红等。黄色的如:钛黄、象牙黄、蟮鱼黄、粉黄等。绿色的如:翠绿、孔雀绿、金星绿、哥绿等;黑色的如:乌金、铁锈花、无光黑。其他还有结晶釉、窑变花釉、茶叶末、钛花釉、裂纹釉、唐三彩、龙泉釉、蜡光釉、金砂釉、变色釉、"三样开泰"、霁蓝釉等。另外还有低温颜色釉如:西洋红、胭脂红、孩儿面、粉红、辣椒红;鹦哥绿、苹果绿、浅绿、鱼子绿、瓜皮绿、炉均翠苦绿、浇绿;正黄、浇黄、淡黄、鱼子古铜、黑地浇紫等。

什么是釉

釉是附着于陶瓷坯体表面的一种连续的玻璃质层,或者是一种玻璃体与晶体的混合层。早在3 000多年前的商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学会用岩石和泥巴制成釉来装饰陶瓷了。到了汉代又发明了用铅作助熔剂的低温铅釉,后来陶瓷艺人利用窑灰自然降落在坯体上能化合成釉的现象,进而用草木灰作为制釉的一种原料。现代日用陶瓷生产所用的釉分为石灰釉和长石釉。石灰釉是用釉果(类似瓷石的一种天然矿物原料)和灰釉(主要成份氧化钙)配制而成,长石釉主要由石英、长石、大理石、高岭土等组成。在石灰釉和长石釉中加入金属氧化物,或掺进其他化学成分,就会成为各种各样的釉色。一般釉的厚度只有坯体厚度的1%~3%,经过窑火焙烧后,就紧紧附着在瓷胎上,使瓷器致密、光泽柔和,又不透水透气,给人明亮如镜的感觉。釉的种类很多,按坯体分类,有瓷釉、陶釉及火石器釉;按烧成温度分,有低温釉、中温釉和高温釉;按釉面特征分类,有白釉、颜色釉、结晶釉、窑变纹釉和裂纹釉。除上述外,还有无光釉、乳浊釉、食盐釉等。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千姿百态的流动釉、神奇莫测的变色釉、霞光闪烁的彩虹釉等新品种。

瓷器釉彩的种类

釉是附着于陶瓷坯体表面的玻璃质薄层,有与玻璃相类似的某些物理与化学性质,一般以长石、石英、粘土等为原料。亦作、油、锈、砷,又称油水、釉汁、锈浆、釉药或垩泽。商代原始瓷器上已使用。釉的化学组成为氧代硅、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钛、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钾、氧化钠等。经温式球磨调成油浆,用浸、喷、浇、荡等方法施于坯体表面焙烧而成。由于所含金属氧化物的不同,以及烧成气氛的各异,釉色有青、黑、绿、黄、红、蓝、紫等(白釉实是无色透明釉)。瓷器上釉不仅可使表面光洁,防止对液体、气体的吸收,提高机械强度和绝缘性能,而且以各种釉色作为洪托,使瓷器器皿除实用外,更具观赏性,成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我国瓷器生产源远流长,不同历史时期各地瓷窑由于装烧和施釉工艺的差异,各具自己的时代和地域特征。以这种特征反映在釉彩上便形成许多釉彩品种,如青瓷、白瓷、青白瓷、青花、釉里红……等等。不同历史时期各地瓷窑生产出的瓷器产品,几乎都有自己独特的具有代表性的釉彩品种,我们便可以比较准确地判定某一瓷器为何时何地的产品。因此,了解瓷器的釉彩品种,对于瓷器的鉴定,如断代和辨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釉彩的种类很多,每个种类当中又有许多品种,主要有:

釉上彩其品种有斗彩、五彩、粉彩、素云彩、珐琅彩等。

釉下彩其品种有青釉褐绿彩、青花、釉里红、釉下三彩、釉下五彩等。

青釉主要品种有粉青、梅子青等。

白釉主要品种有卵白釉、甜白釉、象牙白釉等。

黑釉主要品种有兔毫釉、油滴等。

红釉又分铜红釉和铁红釉两类。铜红釉的主要品种有鲜红、朗窑红、豇豆红、宝石

红、釉里红等。铁红釉的主要品种有矾红、珊瑚红等。

黄釉主要品种有娇黄、姜黄、蜜蜡黄、蛋黄等。

低温釉主要品种有胭脂红、孔雀绿等。

结晶釉主要品种有鳝鱼黄、茶叶末等。

釉上彩瓷概述

釉上加彩是陶瓷的主要装饰技法之一,它是用各种彩料在已经烧成的瓷器釉面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二次入窑,低温固化彩料而成,通常包括彩绘瓷、彩饰瓷、青花加彩瓷、五彩瓷、粉彩瓷、色地描金瓷及珐瑯彩等。

釉上彩绘瓷历史久远。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就曾出土相当精美的白彩绿彩器,在许多晋青器上也能看到赫彩点饰。真正成熟的以绘制纹饰而著称的釉上彩器始见于唐代长沙窑。其后宋代磁州窑又将这一工艺技术发扬光大,创作出许多不朽的矿世杰作。金至元代磁州窑红绿彩开创了明代五彩瓷的先河,到了明中、晚期的成化、嘉靖、万历时期,五彩瓷的制作达到了极高水准。但是真正精细且又具有美感的彩器仍要数清代康、雍、乾三朝的五彩及粉彩器了,而在这其中无论是以制作工艺的精巧细致而论,还是以作品的绘画技艺来评判,都应是雍正粉彩器略胜一筹。珐瑯彩器名重一时,缕创天价,也是稀世之珍。

彩瓷中的素三彩指什么颜色

素三彩用色以黄、绿、紫为主,间有蓝色。因少用红色,故称“素”三彩。

素三彩”一词首先出现在清末寂园叟《陶雅》中:“西人以康熙黄、茄、绿三色之瓷品为素三彩”,其中的“三”代表多数,无特定含意。之后,民国初年的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也提到:“茄、黄、绿三色绘成花纹者谓之素三彩”。1989年版的《辞海》中的“素三彩”定义是:“瓷器釉彩名。在未上釉的素胎上,施以绿、黄、茄紫三色而烧成。始于明正德年间,清康熙时继续烧制”。除此之外,陶瓷界还有另外一种“素三彩瓷”的定义,即“素三彩瓷是瓷器釉上彩品种之一,是以黄、绿、紫三色为主的瓷器,其实并不限干此三色,但不用红色。其制作方法是在高温烧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已刻划好的纹样内,再经低温烧成。因色彩中没有红彩,故名”。认真说来,“素三彩”一词最初就没有严谨定义,所以至今仍具有很大笼统性。

素三彩”中的“素”可以归结为两种含意,一种为该器使用“素胎”(又称“素烧胎”)烧制。“素胎”是陶瓷生坯没有上釉前预烧的胎。它既可增强坯体机械强度,使其在搬运时不容易损坏,又可在上彩釉时不会因浸湿坯体而导致坼裂。出于以上优点,该工艺在陶瓷制作中经常使用。另一种是古代有红为荤色,非红为素色之说,该器所用色釉以“素色”为主,故名。

瓷器中真正的贵族釉里红

数千件明洪武年间景德镇的瓷片在挖掘机下出土,其中最为耀眼的就是釉里红。虽然都是残片,但一点也不影响它的珍贵价值。釉里红,这种稀少的瓷器品种开始不断引起人们的注意,并以其卓然大气的风范,成为瓷器收藏中真正的贵族。

釉里红的最大特点是烧制难度大,成品率极低。它是以铜为着色剂,在白胎上直接绘制各种图案纹饰,在上面施一层釉,铜在高温还原焰中发出了红色,所以名叫“釉里红”。

釉里红瓷创烧于元代,但数量极少,可谓凤毛麟角。原因是铜离子对温度极为敏感,在窑炉中火候不到,呈现黑红色或灰红色;火候销过铜离子便挥发,从釉层中逸出,呈现特有的飞红现象或干脆退色,纹饰不连贯。当时烧柴窑很难控制窑温,只有凭把桩师父的经验与取出火照对比,无法大规模生产。而且元人尚白,汉人尚红,民族认同感也有别,所以釉里红产量一直很小。

然而到了明洪武朝,釉里红瓷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从实物遗存量上比较,甚至比青花瓷还多。洪武早期的制品多呈黑红,不够鲜艳,甚至有些烧成了“釉里黑”也未被打碎埋掉。即便如此,此类品种贯穿

洪武朝始终,坚持不懈。中、晚期多呈较纯正红色。风格古朴、厚重,器型硕大,纹饰丰满,气势夺人。充分展示了明朝开国之君的胸怀与气度。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上有好者,下必是焉”的传统。技术进步往往要靠人力来推动,而人力又往往以帝王的好恶与意志为转移,这在历史上也屡见不鲜。为什么明成化朝的瓷器纤巧隽秀?嘉靖、万历朝的五彩瓷浓艳、热烈?清雍正朝瓷器典雅、秀丽?乾隆朝繁缛、工丽?这些都与帝王的爱好、鉴赏角度有直接关系。朱元璋是红巾军的领袖,“朱”字在字典上释义,只有两用:一是代表姓氏,二是代表红色。朱即红、红即朱。明王朝是朱家天下,也难怪釉里红的烧制虽然屡屡受挫,但却贯穿洪武皇帝的始终,甚至还远销亚、非、欧等国家和地区。

宣德时期的釉里红瓷也颇为成功了,摆脱了元末那种黑红、粉红的晦暗色调。而且宣德时对铜红釉的烧造技术掌握得较好,纹饰清晰,色泽鲜艳,被称为“宝石红”。

宣德釉里红传世极少,其胎体细腻,釉面洁白,再和明艳的釉里红相配合,达到了釉里红工艺极高的境界。而且还出现了以白釉铺地剔花填红釉的新技法,所填红釉已经略微高出白釉釉面,这是宣德釉里红的一个特点。由于高温铜红釉烧成难度极大,后世仿品达到宣德釉里红的水平,惟有清雍正一朝,而且创造性地烧制出了“青花釉里红”。

“青花釉里红”是在青花和釉里红烧造的基础上制成的,这种以氧化钴为着色剂的青花料和以氧化铜为着色剂的釉里红色料所绘制的釉下彩综合式的装饰,既有青花青翠品澈、幽靓素雅的特色,又有釉里红瑰丽而沉静、艳媚而不浮躁、热烈而又含蓄的特色。两者的长处有机融合,既素雅又艳丽,形成了青红相间、冷暖相衬、动静相映的审美特征,这种在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铜和钴彩绘的工艺,可谓精彩华美之至,也价值非凡。

雍正时期是当之无愧的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工艺最为成功的历史时期。青花为钴,釉里红为铜,两者对于烧成气氛的要求明显不一致,但雍正青花釉里红却将两者都烧得十分鲜艳,可见当时技术之纯熟。

云龙纹或海水龙纹,是最常见、价值最高的青花釉里红图案,它以青花绘出云朵和翻腾的海水,以铜红绘出飞舞的巨龙,真真是相得益彰。在雍正朝,青花和釉里红这两种釉下彩结合得非常完美,不仅吸收了明代永乐、宣德时期云龙纹与海水龙纹各自的题材,最终创造出海水云龙纹图样。这种纹样超越了明代图案化取向将器物纹饰提升至绘画的高度。它以青花表现瓶底部的海水及器物腹部的云气,色调或浓或淡,都非常鲜亮;釉里红以淡绘的呈色技法表现出红龙翻滚于怒涛汹涌的大海上,形象极为生动。青花发色还时有晕散,这都是仿明宣德青花的色调。耿宝昌先生认为,这种青花色泽中含有类似宣德青花的褐色斑,它是人为重笔点染而成,飘浮于釉面中的。

雍正时期釉里红工艺得到全面发展,工艺技巧达到中国制瓷上的最高水平。绘画风格也发生极大的变化,由康熙时期的粗犷放达,用色用彩讲究浓艳强烈,从造型到装饰画面都由刚硬刺激转向用彩淡雅,色调温和。釉里红可以和青花一样运用自如地表现画意内容。

乾隆时期青花釉里红的龙纹图案就大不相同了。这时的海水云龙纹、海水纹依然安排在瓶底,但没有了雍正时期精工描绘的红釉巨龙穿行于云间,云气大量遮盖身体的特点,这是乾隆与雍正时期海水云龙纹的最大区别。乾隆时的青花釉里红特点是:青花色泽浓艳,釉里红较淡雅,红色中常见绿色苔点,纹饰所绘青叶红花已经逼真于写实。

乾隆以后,中国瓷器烧造最辉煌的时代渐渐远去了。嘉庆初期,乾隆以太上皇身份临朝,一切与乾隆时期无二,到乾隆死去,进入清中期,嘉庆皇帝崇尚节俭,官窑生产也不断缩减,青花釉里红的烧造数量开始减少,工艺开始下降,胎体渐粗,釉汁渐稀,釉里红色变暗。和世上的一切有着共同的命运,釉里红,这种曾经辉煌一时的瓷器品种不可避免地衰落了。

五大名窑瓷器之钧瓷

钧瓷是我国陶瓷中的珍奇瑰宝,我国古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后镇,始于唐,盛于宋。北宋徽宗时(1101-1125)成为御用珍品,并在禹州城北“古钧台”附近设置窑,烧制宫廷用瓷,故窑名“钧窑”,瓷名“钧瓷”。

我国瓷器源远流长,从商、周的原始青瓷起,经秦、汉、南北朝的摇篮期,到唐代得到飞速发展。当时,在河南更是窑业昌盛,种类繁多,釉色艳丽,禹州市神后镇的下白峪村和苌庄乡等地,先后烧制黑、褐釉高温窑变花瓷,被陶瓷学家称为“唐钧”,它为宋代钧瓷开启了先声。北宋工匠在唐代花瓷工艺的基础上,创烧成功了窑变铜红釉——钧瓷,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而驰名于当世,进入宋代名窑的行列。迄今为止,在禹州境内已发现北宋钧窑遗址多达40处,尤以神后镇大刘山下最为集中。禹州现存最早的《钧州志》中说:“瓷窑在州西大刘山下。”

靖康之变(1126年),宋室南迁,钧官窑停烧,钧瓷一时间受挫。到金、元时代,钧瓷有了新的发展,各地争相仿制,风靡一时,钧窑播火全国。元末明初,因战乱和灾荒,钧窑生产渐衰。明、清时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诸名窑衰退,钧窑也基本停烧。清朝晚期,钧瓷复苏。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神后镇烧制钧瓷者已有10余家。民国年间,因战乱、灾荒频繁,钧瓷生产举步唯艰。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后,因大旱和政局混乱,艺人外流,钧瓷生产趋于停产状态,新中国成立后,钧瓷事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1955年,钧瓷又在它的故乡——禹州市神后镇得到恢复。

古有民谚:“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现在民间又有新的谚语:“雅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收藏几件钧瓷,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事。

青花

瓷艺审美和绘画审美既有一致之处,又不能互相套用。甚至不同瓷种之间审美标准的排序也各有不同。好像有位专家说过,瓷器不仅应当注意它的艺术性,更应当注重它的工艺性大意。这是非常有见地的。这里的“工艺性”是一种概念的借用,其实是指一种特殊审美对象的特定艺术法度。世界上的许多事情都不是一些简单机械的划分就能说清楚的,帖着艺术商标的往往并非真的有多少艺术,相反自谦“工艺”的倒有可能艺术得很。比如一件青花瓷,画工固然重要,但并非惟一,甚至不是首要。瓷器作为一种火的艺术,衡量“火”这位艺术家之“手笔”高下最重要的就是釉的色质,由于钴料经高温焙烧会渗融于釉水,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层蓝白相间的花釉,而决定这层釉质量的关键自然是蓝色部分,也就是蓝色部分的发色。这就好比评价一枚翡翠挂件,人们最关心的是它的绿色,其次是地子,雕工好坏往往要到最后考虑,有时甚至忽略不计。

而且青花之花,并非仅指写实类绘画,还应当包括那些程式化图案。区分这些纹饰艺术含量的多寡,也并不仅仅看它们的题材,而主要是看它们的笔墨功夫。中国人的审美体系中,“元素”有时比整体更重要,因为它关系到作品的“气”、“韵”。如书法,是以墨线的有规律

变化,营造一种黑白两色的抽象画面。谁也不会指责一件非具象的书法作品不是艺术,不美。青花瓷器上的图案化纹饰同样适用于这一标准。不能一见到龙纹就说是“刻板的图案化”、“无艺术可言”。正像书法作品中的汉字作为一种题材,本身无所谓高下文野,而是看你如何演绎,瓷器上的各类程式化纹饰,其实也是一种“文字”、一种符号,应当看它是怎么用笔的,是否“写”出功力。反之,虽然画了一堆山水,但是毫无章法,同样无艺术可言。

总而言之,第一,人们之所以发明青花瓷器,并且很快抢了其它彩绘瓷的市场,除了其它各种因素,主要看重它能发出一种宝石般的蓝色;其次,与天然石玉不同的地方在于,青花瓷器多了一层“文化的纹理”:蓝色线条和色块恰到好处地穿插安排,形成蓝白相映的图案,这种又复杂又单纯的图案由于暗藏了许许多多的“文化密码”,使人产生许多联想及一种难以名状的快感;最后,如能在圆满完成以上两大要素的基础上,又有充满灵气和独创性的画意,那就是青花这门艺术的极致了。

如果能以此标准来衡量历代青花瓷器,那么可以发现,前辈收藏家之所以推崇明代的官窑青花瓷,并非无缘无故。除了精湛的笔墨功夫,就青花发色而言,永乐、宣德的醇浓,成化、弘治的纯净,正德、嘉靖的明艳,总体上都是同时期民窑器无法比肩的。好在历代民窑青花同样具有官窑无法具备的审美优势,如充满天然之趣的民俗画,何况民窑青花中也同样有发色上佳的精细之作。

颜色釉

瓷釉的一个种类。在瓷器基础釉料中分别加入铁、铜、锰、钴等氧化金属着色剂,在相应的烧成条件下,釉面就会呈现出青、褐、红、蓝等某种色泽。古陶瓷的颜色釉种类繁多,仅青釉就有豆青、粉青、天青、梅子青等等,多达20余种。关于古代陶瓷釉色的分类,清代瓷史专著《南窑笔记》分为两大类,凡在窑内烧成的称高温釉,在彩炉内烧成的称低温釉。近人认为,如按温度划分,颜色釉应分高温釉(1250 ℃以上)、中温釉(1100℃一1250℃)、低温釉(1100℃以下)。另一种观点认为,颜色釉可分为纯色釉、结晶釉、花色釉、纹片釉,然而按颜色划分,难以反映我国古陶瓷全貌。高、中、低温釉概念属现代陶瓷范畴,有些方面不一定适用于古陶瓷。我们认为.清人的划分方法相对而言是科学的。颜色釉从商代原始青瓷产生以来,经过3000多年的不断改进,到清代前期,有了很大发展,它的成就主要反映在景德镇御窑厂的官窑瓷器上。清唐英《陶成纪事碑》记载御窑厂烧制的颜色釉就有35种之多。留传至今的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官窑单色釉瓷器名目繁多,品种多变,充分反映了当时制瓷工艺的水平。

琉璃与珐华

琉璃是一种铅釉陶器,是以铅为助熔剂,以含铁、铜、锰、钻的物质为着色剂,再配以石英制成。一般都采用二次烧成,即先烧好素胎,再施琉璃釉经低温烧成。琉璃不同于其他釉陶,大多用于建筑材料,如做宫殿、庙宇、照壁、佛塔等的顶瓦,还有以琉璃砖装饰墙壁。釉色主要有黄、绿、紫、蓝,还有翡翠绿、孔雀蓝、紫晶、娇黄、黑、白等十几种。

考古发掘证明,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琉璃器,隋、唐和辽代流行,明代制作更为普遍,制作水平超越以往各个时期。明代琉璃的使用范围除建筑及供器外,一些立雕的仙、佛、菩

萨、罗汉等都以琉璃装饰,这是由于陶胎便于捏塑,低温烧制不易变形,且容易大规模生产。明代琉璃的制作以山西地区最为兴盛,这与当时山西地区庙宇建筑发展有很大关系。山西

大同明代九龙壁气势雄伟,为明代琉璃艺术杰出的代表作。目前我们所见的琉璃器物的底色多为黄、绿、蓝、紫,其釉色透明鲜亮,光泽感强,脱釉现象较少。

珐华,创于元代,明代中期以后在山西晋南一带盛行。山西珐华为陶胎,其彩釉以牙硝为助熔剂,其他成分与琉璃釉大体相同。珐华的装饰方法较为奇特,它是在陶胎表面用特制的带管的泥浆袋,挤出泥浆,勾勒成凸线的纹饰轮廓,如浮雕一般,然后分别以黄、绿、紫釉料,填出底子和花纹色彩,后入窑烧成。山西珐华器物除小件花瓶、动物、香炉及大罐外,山西朔县出土有明代珐华塑像,有寿星、舞伎、八仙、麒麟等,主要釉色为孔雀绿、黄釉、紫釉,釉色深沉古朴、素淡典雅。珐华的制作技法以模、塑结合为主,有的以陶土分块模印,制出造型轮廓,以细泥粘合修补相对应的两块;有的则将器座、人物等分别制好后再粘合在一起;还有的将器物分开制作后,预先留下榫卯,然后安插。珐华的施釉则根据塑件不同部位的特点施以彩釉,人物的裸露部分大都露素胎,仅刷一层白粉,与服饰的釉色形成鲜明对比。从明代初期开始,江西景德镇也烧制珐华器,以瓷土作胎,焙烧温度较高,器型多为大件的瓶、罐、钵等,图案纹饰与山西珐华相似,有花乌、人物故事等。

彩瓷

带彩绘装饰的瓷器。区别于素瓷。主要可分为4大类,即釉下彩、釉中彩、釉上彩以及釉上釉下相结合的斗彩。古陶瓷中属于彩瓷的品种有青花、釉里红、三彩、加彩、斗彩、五彩、粉彩、珐琅彩等等。彩瓷盛行于元代以后,明、清两代彩瓷工艺发展很快,新品种不断涌现。

素瓷

①未施彩的白釉瓷器,又称素白瓷器。区别于彩瓷。元、明、清之际景德镇窑生产。

②景德镇窑为清朝宫廷制作珐琅彩瓷器所烧造的无釉白瓷坯件,这种涩胎器也叫素瓷,质地精良,胎体

薄而致密,洁白无瑕,在上面施彩作画再经彩炉烘烤,呈色效果很好。

-------------------------------------------------------------------------------------------------------------------- 瓷器名词术语和基本知识

一原料类

高岭土——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颜色白中微带灰色或黄色,因最初在江西浮梁(今景

德镇)东乡高岭村发现,故名。“高岭”一词最早见于清康熙二十一年《浮梁县志》记载,

国标上音译Gaolin,成为国际性专用名词。

麻仓土——元、明景德镇制瓷原料,是产于景德镇附近的麻仓山的一种高岭土,故名。

瓷石——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是含石英、绢云母为主体的岩状矿物。颜色白中微带

黄色、绿色、灰色或浅红色,我国很早就用来制造瓷器。

不(音敦)子——制瓷原料经过加工,制成砖状泥块,称为“不子”或“白不”,中外陶瓷

文献上普遍采用这个名词。

釉浆——即釉料,施于瓷坯的表面。据文献记载,景德镇制瓷用的釉浆由釉果和釉灰配制

而成,主要由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钾、氧化钠等组成。釉灰是用石灰石、凤尾草烧

炼而成。

钴土矿——青花瓷器的呈色原料,种类颇多,古代大体分为两种:一种含锰量高含铁量低,为国产钴土矿;一种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为西亚地区产钴土矿。

苏泥麻青——又称“苏麻离青”、“苏泥勃青”,是一种从波斯进口的青花色料,元末明初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料。其特点是发色凝重浓艳,并有黑色似铁锈斑点,经化验,料中含锰量低含铁量高,与国产青料显然不同。

平等青——又称“陂塘青”,明代成化到嘉靖中期景德镇青花瓷器使用的主要色料。产于今江西乐平,呈色淡雅。

回青——是一种进口的青花色料,明代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时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大多使用这种青料。其特点是发色蓝中泛紫,与苏麻离青、平等青色调不同。

石子青——又称“石青”,明代中期晾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上使用的一种色料。产于今江西上高,发色浓中带灰。

珠明料——产于云南,由钴土矿煅烧而成的青花色料。清代景德镇青花瓷器所用的主要青料,发色鲜明青翠。

二工艺类

拉坯——把坯泥置于辘轳(即轮上),借辘轳旋转之力,用双手把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这是我国陶瓷器生产的传统方法,这一工艺过程称为拉坯。盘、碗等圆器都用拉坯方法成型。

利坯——拉成的坯半干时,置于辘轳上,用刀修整,使器表光洁,厚薄均匀,这道工序称为利坯。

挖足——圆器拉坯时器底留下一个3寸长的泥靶(柄),然后挖成器的底足,这道工序称为挖足。

泥条盘筑——陶器成型的一种原始方法。制作时先把泥料搓成长条,然后按器型的要求从下向上盘筑成型,再用手或简单的工具将里外修饰抹平,使之成器。用这种方法制成的陶器,

内壁往往留有泥条盘筑的痕迹。

轮制——用轮车制作陶瓷器的方法,主要构件是一个木制圆轮,轮下有立轴,立轴下端埋于土内,上有枢纽,便于圆轮旋转。操作时,拨动圆轮使之平稳地施转,利用轮车旋转力,用

双手将坯泥拉成所需的形状。轮制法始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晚期,制作的器物器形规整,

厚薄一致。

仰烧——瓷器烧成的一种方法。匣钵内放置垫饼或耐高温的细砂,器物正装焙烧,称为仰烧。

叠烧——瓷器装烧的一种方法。即将多件器坯叠在一起装烧,器物间隔以垫烧物。可分为:(1)支钉叠烧,古代多用此法。(2)支圈叠烧,如定窑。(3)重合叠烧或刮釉叠烧,即在器物

内心(以盘碗为多)刮去一圈釉,然后将叠烧器物底足(无釉)放置其上,一般10件左右逐层重

叠,金代产品盛行此法。它的优点是产量高,成本低;缺点是器物内量一圈无釉。

覆烧——瓷器装烧的一种方法。即将瓷器覆过来装在有支圈或筒形梯状支具匣钵内焙烧,始于北宋定窑,景德镇及东南地区青白瓷窑系也多用此法。优点是产量高,变形小;缺点是器

物口沿无釉,使用不方便。

素烧——指需二次烧成的陶瓷器,即先入窑以低温(750~950℃左右)将器坯烧一次,称素烧,然后,施釉再次入窑烧成。可增加坯体强度,提高正品率。

涩圈——瓷坯叠烧前,将器物内心刮去一圈釉,无釉处即称“涩圈”,流行于金代和元代。

浸釉——又称“蘸釉”,是我国传统的施釉方法之一。浸釉时手拿器坯底部浸入釉缸内,使其表层挂釉,然后取出,浸釉质量的好坏与器坯浸入时间长短与操作得当与否有直接关系。

吹釉——是我国传统的施釉方法之一。用竹筒蒙上细纱,蘸釉后用口吹,吹釉的遍数视器物大小而定,多至17~18遍,少则3~4遍。其优点使器物内外着釉均匀一致,凡大型器物、薄

胎及色釉制品等多采用此法。明代景德镇首创。

浇釉——大型器物的一种上釉工艺,是我国传统的施釉方法之一。操作时两手各执一碗或

勺,舀取釉浆,向坯体上交相泼浇。

荡釉——我国传统的施釉方法之一。操作时把釉浆倒入器坯内部,然后晃荡,使上下左右

均匀上釉,多余的釉浆倒出即成,这种方法适合于瓶、壶等琢器。

三烧成类

垫饼——一种垫烧工具。多用粗耐火粘土或高岭土制作,因其状似饼,故名。使用时,器

坯底足置于扩建饼之上,可防止器物与匣钵粘结。

支钉——一种支烧工具。古代常用的支钉,形状有圆环形、圆饼形、三叉形、四叉形、直

简形等多种,上面都有齿状凸起,其数不等。用支钉支烧的器物,烧成后底部留有支钉痕迹。

宋代汝窑、官窑等器物的支钉痕迹很小,形似芝麻。

支圈——一种适应覆烧法的特殊工具。创始于宋代定窑。使用支圈烧一窑瓷器,用同样的燃料、同样的时间,比使用其它类型匣钵产量增加数倍,定窑支圈先后为其它瓷窑仿效。

齿形支具——早期制瓷主要的支烧窑具。其形状为圆形,下有一周齿形凸起。使用时齿口

向下,上面再叠装其它器坯。这种支具流行于晋代至唐代的浙江地区越窑系瓷窑。

火照——又称“火标”,烧窑时用以检验窑内温度和坯件成熟情况的一种试片。火照一般

利用碗坯改做,上平下尖,中间挖一圆孔,一般呈“〓”形。置于窑膛,当要检验窑温时,用

长钩勾出火照观察。每烧一窑要验火照多次,每个火照只能使用一次。

匣钵——置放瓷坯的窑具。始于隋唐。匣钵的使用,使制品受热均匀,避免烟尘直接熏染釉面,并使制品互相隔离,不致粘结在一起,提高了瓷器的质量,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窑室高度

,提高装窑密度,增加产量。

龙窑——我国传统窑炉的一种形式。战国已普遍采用,东汉时有所改进,以后南方各瓷窑

广泛采用。龙窑多依山坡或土堆倾斜建筑,窑长在30—80米之间,形状似长龙,故称龙窑。因

其本身有一定的高度差,故具有自然抽力。龙窑的特点是升温快,降温也快,生产周期短,

产量大,烧成成本低,对我国古代瓷器的发展起很大作用。

阶级窑——我国传统窑炉的一种形式。在坡地10度—20度倾斜度砌筑而成,窑长在15—30

米之间,一般分5—10间窑室,以墙隔开,一室高于一室,有如阶级,故称阶级窑。室与室之

间的墙下部有通火孔,火焰可依次通过各室,既可节省燃料,又可烧还原焰。阶级窑始于宋

代的分室龙窑,完善于明代,最早出现于福建地区,对日本窑的设计有很大影响。

馒头窑——我国传统窑炉的一种形式。这种窑的特点是火膛和窑室合为一个馒头形的空间,故称馒头窑。它利用夹墙竖烟道产生的抽力来控制一定的空气进窑,温度可达1300℃。北

方的耀州窑、钧窑等都采用馒头窑。

蛋形窑——我国传统窑炉的一种形式。像一个平卧在地的半个鸭蛋,前大后小,故称为蛋形窑。全长约18—20米,高近6米。这种窑有一个与窑长相等的烟囱,抽力大,烧成时间短,产量高,热耗低,适宜烧还原焰,对于白瓷、青花瓷、颜色釉瓷等釉面呈色良好。景德镇即

采用蛋形窑烧瓷,这种窑对欧洲有很大的影响,英国的纽卡斯特尔窑,德国的卡塞勒窑都是

仿照景德镇蛋形窑设计的。

红炉——烘烤釉上彩的低温炉。景德镇创用。红炉亦称暗炉,炉径、高各1米左右。周围夹层贮炭火,下留风眼,烘烤时将绘彩的瓷件装入炉膛内,炉顶用匣钵土制的薄片覆盖,中留

小孔,以便察看火色,然后点燃木炭,炉温约在800℃左右。红炉内烘彩属第二次烧成。

氧化焰——又称“氧化气氛”,即在烧窑时窑内空气供给充分,在完全燃烧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火焰气氛。我国北方各瓷区烧窑一般都采用氧化焰烧成。

还原焰——又称“还原气氛”即在烧窑时窑内空气供给不充分,燃烧不完全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火焰气氛。我国南方各瓷区烧窑一般都采用还原焰烧成。

四器型类

琢器——景德镇制瓷专用术语。指不能在轮车上一次拉坯成型的器物,如瓶、尊、罐等。

圆器——景德镇制瓷专用术语。指能在轮车上一次拉坯成型的瓷器,如碗、盘、碟等。

博山炉——炉的一种式样。盛行于汉、晋,系仿铜熏炉烧制。因其炉盖高耸,象征海上蓬莱三山,故名。使用时,燃香料于炉中,香烟从盖上镂孔冒出,有如云雾缭绕。汉代一般为陶质,南北朝时有青瓷博山炉。

谷仓——一种陪葬物。下部为罐形,上部堆塑楼阁、人物、家畜、粮仓等,故名。三国至东晋时期浙江地区烧制,多为青釉。

耳杯——杯的一种式样。亦称“羽觞”。酒具。系仿汉代漆制羽觞,器身呈椭圆形,两侧有对称的小耳,故名。流行于东汉至两晋、南北朝,品种有绿釉陶、青瓷等。

压手杯——杯的一种式样。口平外撇,腹壁较直,自腹壁处内收,腹壁渐厚,圈足。握于手中有凝重之感,稳妥合手,故称压手杯。以明永乐青花压手杯最为著名。

鸡缸杯——一种洒具。敞口,浅腹,卧足。杯上以斗彩绘画雌、雄鸡及雏鸡,间以山石、兰草、牡丹,故名鸡缸杯。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曾名噪一时,清代各朝都有仿造,尤以康熙、雍

正时所仿最佳,几可乱真。

爵杯——杯的一种式样。酒具。仿青铜器造型,口沿外撇,圆腹略深,前尖后翘,下承三高足,口沿两侧有对称的立柱,一旁有〓。明、清两代均有烧造,有青花、白釉、蓝釉及粉彩

等品种。

高足杯——杯的一种式样。酒具。因杯身之下有高足,故名。口微撇,近底处丰满,下承高足,高足有竹节形,圆柱形、四方形等。明、清两代均有烧造,品种有青花、斗彩等。

高足碗——碗的一种式样。造型与高足杯相同,略大。元代龙泉窑、景德镇窑盛烧,明清继续烧造,品种有青釉、卵白釉、青花、釉里红等。

宫碗——碗的一种式样。口沿外撇,腹部宽深丰圆,造型端正,多为皇宫用器,故名。明正德时烧制最为著名,有“正德碗”之称。

净水碗——碗的一种式样。佛前供器。侈口,下腹宽圆,圈足,有的饼形足或高足。明末清初流行,碗身上往往题有信士弟子名称,乞求内容、施舍时间等。品种多为青花。

孔明碗——碗的一种式样。由两只碗粘合而成,两碗间中空,外碗底心有一孔,故称孔明碗,亦称诸葛碗。始于北宋龙泉窑,明代景德镇有烧制。

斗笠碗——碗的一种式样。广口,斜腹壁呈45角,小圈足。因倒置过来形似斗笠,故名。宋代始烧,此后历代均有烧制。

折腰碗——碗的一种式样。敞口,圈足,碗下腹部硬折,故称折腰碗。最早见于五代,元代销行最广。

鸡心碗——碗的一种式样。深腹,小圈足,碗底心有鸡心状突起,故名。明永乐、宣德两朝烧制较多,以青花瓷器为多。

卧足碗——碗的一种式样。浅腹,碗底心内凹,以碗壁充当圈足,故称卧足碗。多见于明清两代。

注碗——碗的一种式样。温酒具,与注子配套使用。一般碗壁直而深,有的通体呈莲花形,使用时碗内放适量热水,注子内盛酒置于碗中。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南方居多。

玉壁底碗——碗的一种式样。流行于唐代中后期,明清亦有少量烧制。圈足宽大,中有脐,似玉壁,故名。

圹碗——指明代墓葬出土的民窑青花小碗。明末多见,工艺粗率,绘画豪放潇洒,多绘山水、花鸟、梅竹、蔬果等。

蟠龙瓶——瓶的一种式样。明器。因瓶的颈、肩处堆塑一条蟠龙,故名。亦称“扳依瓶”或“招魂瓶”长颈,有盖,盖顶钮塑成虎、凤、鹤等各种形式,圆腹、圈足。常见于宋、元明

各代。

多管瓶——瓶的一种式样。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直口,上有花形钮盖,瓶身有圆筒式和多节葫芦式。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龙泉窑制品较多,一般为五管。北方

磁州窑系也烧制,瓶体短而浑圆,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

梅瓶——瓶的一种式样。小口、短颈、丰肩,至足胫部稍狭,因口径之小只能插梅枝,故名。宋代创制,元、明、清各代均有烧造,但梅瓶之名始于清代。

花口瓶——瓶的一种式样。细颈微撇,圆腹,撇足,因瓶口有如开放的花瓣,故名,宋代景德镇、磁州窑、耀州窑均有烧造,明清亦仿制。

琮式瓶——瓶的一种式样。仿周代礼器玉琮烧制。圆口、方身、圈足,器形四面以凸起的线纹为饰,口与足大小相若。宋代创制,以龙泉窑、官窑多见,元、明清仍有烧制。

玉壶春瓶——瓶的一种式样。由诗句“玉壶先春”得名。撇口、细颈、圆腹、圈足,以变化的弧线构成柔和的瓶体。宋代创制,定窑、耀州窑、磁州窑、龙泉窑、景德镇均有烧造。元

、明、清景德镇仍烧造,品种有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等,是中国瓷器造型的典

型器物。

宝月瓶——瓶的一种式样。亦称“抱月瓶”。小口、直颈,颈侧双耳,因瓶腹似圆月,故名。明代永乐、宣德景德镇窑常见器物之一,清代雍正、乾隆仿制,多为青花。

天球瓶——瓶的一种式样。直口、长颈,腹浑圆,似圆球,故名。明永乐宣德景德镇窑创制,多为青花。清代雍正、乾隆又烧制青花釉里红、粉彩等品种。

象腿瓶——瓶的一种式样。广口外撇,短颈,身如直筒状,平底,造型如粗壮的象腿,故名。多见于清初顺治、康熙两朝,品种有青花和五彩。

胆式瓶——瓶的一种式样。直口,长颈,削肩,腹下部丰满,器形似胆,故名。宋代哥窑、钧窑烧造此式,清代景德镇窑多见,大多为单色釉。葫芦,故名。南宋龙泉窑创制,元、

明景德镇窑多见,并有四方、六方、八方、上圆下方及扁腹等式。品种有青花、五彩、白釉、

黄釉等,有的书“大吉”二字。

橄榄瓶——瓶的一种式样。撇口,短颈,肩、颈部内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体似橄榄,故名。宋代河南登封窑创制,清代仍有烧造,造型略有变化,颈部稍长

,匀称秀美。

凤尾瓶——瓶的一种式样。喇叭状口,长颈,鼓腹,下敛,至底又广,形状略似凤尾,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产品多为民窑,品种有青花、五彩等。

蒜头瓶——瓶的一种式样。长颈,削肩,圆腹,圈足,瓶口似蒜头,故名。系仿汉代铜瓶式样,宋代始烧,明清景德镇窑常见,品种有青花、五彩、粉彩、珐琅彩等。

棒槌瓶——瓶的一种式样。口沿外翻,直颈,丰肩,腹似直筒状,圈足,造型似洗衣用棒槌,故名。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品种有青花、五彩、洒蓝描金等。

油锤瓶——瓶的一种式样。小口,细长颈,圆腹,圈足,形似榨油作坊用的油锤,故名。

德化陶瓷文化

德化陶瓷文化 德化县位于“闽中屋脊”戴云山麓,总面积2232平方公里,五代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置县。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三大古瓷都。是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德化陶瓷文化,烙有不同时代的印迹,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演化、扩展、提升,终于成为底蕴厚实、丰富多彩、开放性,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持久生命力的文化资源。 德化的瓷业,历代烧制规模之大,分布之广,堪称壮观,从人口密集的城关到偏僻的山村,从田野到丛山密林,经常可以发现古瓷片和古瓷窑的遗址,白莹莹、花艳艳的瓷片,像颗颗星斗撒在人间,似片片白玉镶织大地,把青翠翠、绿葱葱的山乡点缀到更加美丽。全县目前已发现的唐、宋、元、明、清至民国的窑址达 238处,全县十八个乡镇都有古窑址分布,其中“屈斗宫古窑址”于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颁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06年被国家列入“十一五”期间100处重点大遗址保护专项,德化瓷烧制技艺也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宋、元,从新旧县志、各瓷乡家乘族谱,以及珍藏的青白釉莲花纹瓶等瓷器中,可以把握到德化陶瓷文化随历史的演化而沉浮的脉搏。德化瓷器随着泉州港的繁荣和海外贸易的发展而畅销国外,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输出商品。北宋时代德化以碗砰仑窑为代表的窑场,其制瓷工艺已采用轮制、模制和胎接成型的技术,以龙窑大量烧制青瓷、青白瓷、白瓷,并有少量黑釉茶碗等。装饰方法以刻花、划花和印花为主,于瓷器表面饰以莲瓣、牡丹、缠枝花卉以及篾纹、菊瓣、等纹饰,这些产品在日本、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地都有发现。南宋嘉定十六年,日本加藤四郎来到德化学习制瓷技术,回国后依法烧制陶瓷,到南宋时,瓷窑烧制技术又有新发展,烧制的白瓷,器型大、胎体薄、釉色滋润、白度高、透

德化白瓷的历史及其影响

德化白瓷的历史及其影响 德化白瓷的历史及其影响 德化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瓷业产区和外销瓷的重要产地之一,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我国的三大瓷都。明代德化的白瓷产品,将我国白瓷艺术推向了世界陶瓷艺术的顶峰,被誉为“中国白”、“东方艺术”、“国际瓷坛明珠”,代表了我国当时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和艺术成就,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一、德化白瓷的发展史略 作为东方古国,中国有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瓷器是我国古代的发明之一,已有近四千年的历史。我国白瓷始于北朝晚期,历隋,至唐发展成熟。德化白瓷源于宋代,明代为鼎盛时期,清朝晚期趋于衰落。 (一)宋元时期。德化白瓷约在北宋晚期迅速崛起持续至宋,入元后渐趋鼎盛,元末开始衰退。宋元时期是德化青白瓷的繁盛时期,其历史发展脉络大体可划分为四个时期:一是北宋早中期,以碗砰仑窑下层为代表,烧制的各式青白瓷和白瓷产品,以碗、碟类的简单日用瓷器为主,器物造型精致,胎质薄细,致密坚硬,釉色滋润,白里泛青,富有光泽感,为德化白胎瓷器的萌芽初创阶段。二是北宋晚期至南宋中期,烧制的各式白瓷产品以青白釉为主,白釉次之,器物器型大、胎体薄、釉色滋润、白度高、透光度极强,已达到很高水平,为德化青白釉的鼎盛时期。三是南宋晚期至元代初年,以碗坪仑窑址上层为代表,烧制的各式产品以青灰釉为主,青白釉次之,兼有少量青绿、酱褐釉器,器物胎质白细,釉汁纯净而莹润,出现了白中闪黄或泛红的产品雏形,为明代“象牙白”瓷的最初形态。四是元代早期至元末,以屈斗宫窑址为代表,烧制的各式产品皆为白釉和青白釉器,部分质优白瓷器物开创了明代德化白瓷之先河。

(二)明清时期。德化白瓷约在明代成、弘之际复兴,明嘉、万时期达到鼎盛,延续至清顺治朝,康熙朝成就最高,清晚期趋于衰落。明清时期是德化白瓷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白”的黄金时代,其历史发展脉络大体可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明代中叶至清代初年,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闽人黄仲昭编撰的《八闽通志》卷二十六物产篇载:“白瓷器,出德化县”;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泉州府志》亦载:“白瓷器,出德化程田寺后山中,洁白可爱”。这一时期,德化白瓷产品的釉色以乳白为大宗,胎体洁白细腻,色泽光润明亮,瓷质如脂似玉。明代德化“象牙白”瓷的创作成功,将德化瓷业的发展水平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代表了当时白瓷生产的最高水平,成为我国制瓷业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品种 。二是清中期,仍是德化白瓷发展的极盛时期,尤其是康熙以后的德化白瓷釉,继承了明代的传统制作水平,白瓷釉水以白泛淡青为主,乳白釉、纯白釉的质量仍具上乘水平。三是清晚期并延及民国。这一时期,德化白瓷产品以青白、灰白为主,且常伴有铁锈斑点,釉较为粗糙,肉眼下可见一些细小砂粒。道光举人郭柏苍《闽产录异》:“德化窑,皆白瓷器,出德化县。顺治以前老窑所制佛像、尊、垒、瓶、盏,精致古雅,其色洁白,中现出粉红,至今价翔矣。……近胎地厚而精,釉水莹而薄,渐不足贵矣”。 德化白瓷承载着中华文明浑厚的历史积淀,需要不断变革突破,推陈出新,才能永葆活力。新中国成立后,德化白瓷生产不仅恢复了明代的“象牙白”瓷,还研制出了一种白中闪黄的“建白瓷”,改革开放以来又相继研制出了“高白瓷”、“玉白瓷”。可以说,德化白瓷乃至整个陶瓷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呈现出历史进程的进步之势。 二、德化白瓷的艺术成就 白瓷是德化窑的重要特色。素雅的德化白瓷,以其釉色纯净、瓷质洁白、温润如玉、釉面晶莹、光泽如镜、造型美观实用、装饰清雅宜人而蜚声国内外,备受世人喜爱。明代德化的白瓷瓷雕作品,以其独具魅力的瓷塑艺术最负盛名,代表了当时我国乃至世界白瓷艺术的最高水平,在世界陶瓷和陶瓷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艺术价值。

德化陶瓷

德化陶瓷 德化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中国三大古瓷都,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 德化有着悠久的陶瓷制造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德化就有印纹陶的烧制,随着古泉州港商业的繁荣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德化瓷器很早就走出国门,远销海外。 在宋代,德化瓷器已经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输出商品。到了明代,德化瓷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德化瓷圣———何朝宗首创的象牙白瓷雕,釉色乳白,如脂如玉,色调素雅,享有象牙白中国白和国际瓷坛明珠的美誉,成为中国白瓷的代表。郑和下西洋所带的瓷器中,就有福建的“德化瓷”。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历福建泉州时,盛赞德化陶瓷并将德化瓷带往海外各地。 德化白瓷具有质地洁白、细腻如玉、釉面光滑、击声如磬的特点,故有“中国白”之称。其特制的薄胎产品,薄如蝉翼,精美绝伦。德化民间雕塑艺人将雕塑与瓷艺结合,擅长制作白瓷观音,所做白瓷观音仪态生动,是举世公认的白瓷珍品。明清时代,中国白瓷进入欧洲、日本等国际市场,许多达官贵人、巨富争相购买,因而享有“天下共宝之”美誉。中国当代领导人曾多次将中国白瓷器作为礼品赠送外国元首,深受国外领导人的喜爱和赞誉。 瓷塑观音,以德化所产称最,历史源流甚长,至今不衰。其中何朝宗的杰作———“何来观音”,被誉为“东方艺术的明珠”。其特点是:体态丰盈,面庞俊美,神情慈祥静穆,衣褶深洗练,线条潇洒流畅,动静相兼,形神皆备,既保存着神秘奥妙的宗教色彩,又蕴含着美好的意境。除何朝宗外,当时民间能工巧匠比较著名的还有林朝景、张寿山、陈伟等人。 入清以后,德化的瓷雕观音仍很盛行,朱琰《陶雅》载:德化观音有“彩画者、有坐像、立像者。其素衣而蓝风兜者。向以似美女者为劣,似美男者为贵。”《泉州古物编》亦载:“观音佛高一尺,趺坐,面如美男子,丰而且丽,不可多得之品也。”晚清至民国初年,德化瓷雕艺术又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制瓷名家如苏学金、许友义、游长子等人都擅长雕塑,颇有何朝宗遗风,而且锐意创新,数度获国际博览会奖。 德化的中彩茶具、餐具,采用釉中彩瓷用花纸,该花纸贴花后,经高温烧成,花面彩色已陷入釉中,因而瓷器表面没有任何含铅等有害物质,属环保型绿色健康茶具、餐具,适用于微波炉,其外表装饰,色彩鲜艳,古色古香,给人一种古典美与现代美和谐统一的美感。用手抚摸瓷器表面,釉面手感滑润,十分惹人喜爱,是目前最时尚的中国茶具、餐具。 改革开放以来,德化陶瓷业得到了更加迅猛的发展。1996年3月,德化县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发展研究部等单位命名为“中国陶瓷之乡”,2003年又被称评为“中国民间陶瓷艺术之乡”。德化瓷器的出口量逐年上升,目前全县有陶瓷企业1100多家,成为全国最大的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地。德化的陶瓷,百分之八十销往世界各地。 ---------------------------------------------------------------------------------------------------------------------- 德化陶瓷 德化县地处福建省中部,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中国三大古瓷都,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德化窑是我国古代南方著名瓷窑,因窑址位于福建省德化县而得名。中心窑址位于福建中部戴云山腹地,此处瓷土资源丰富,水源充足,交通运输方便,是烧制瓷器的理想之地。 历史发展 德化瓷的制作始于新石器时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技艺独特,至今传承未断。它一直是

明清时期德化白瓷瓷塑探讨

明清时期德化白瓷瓷塑探讨 明清时期的德化白瓷瓷塑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段辉煌历史,德化白瓷瓷塑在这个时期达到了巅峰。它是中国传统陶瓷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陶瓷文化的珍贵遗产。德化白瓷瓷塑在明清时期达到了瓷器工艺的巅峰,而在今天,它依然是中国陶瓷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明清时期的德化白瓷瓷塑。 明清时期的德化白瓷瓷塑的制作工艺。德化白瓷瓷塑是以德化窑为代表的闽南地区的一种瓷器,它的制作工艺是相当复杂的。工匠们需要选择高质量的瓷土,然后在特定的比例下混合,经过多次的过滤和搅拌,最终形成坯料。接下来,坯料要经过精心的塑型,雕刻和修整,并在高温下进行烧制。经过琢磨和装饰,才算是完成。这些制作工艺要求工匠有非常高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的经验,因此明清时期的德化白瓷瓷塑工匠们的技艺一直被誉为中国陶瓷史上的顶尖水平。 明清时期的德化白瓷瓷塑的样式和题材。明清时期的德化白瓷瓷塑以其丰富多样的样式和题材而著称。它的题材涵盖了宗教、人物、动物、花鸟等各个方面,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宗教题材。在那个时代,佛教在中国盛行,因此宗教题材的德化白瓷瓷塑尤为热门。有的作品以“四大天王”、“六道轮回”等题材为题,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而在人物、动物等方面,也有无数优秀的作品。这些作品的题材丰富多样,风格各异,但却都传达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特点,成为了中国陶瓷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明清时期的德化白瓷瓷塑对当今的影响。德化白瓷瓷塑在明清时期达到了巅峰,在当今依然是中国陶瓷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独特风格和丰富的题材,为当今的陶瓷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借鉴。德化白瓷瓷塑作为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今的陶瓷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很多当代艺术家都深受德化白瓷瓷塑的启发,创作出了许多精美的作品。明清时期的德化白瓷瓷塑仍然在当今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结一下,明清时期的德化白瓷瓷塑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在制作工艺、样式和题材、艺术价值以及对当今的影响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中国陶瓷文化中的珍贵遗产,德化白瓷瓷塑在今天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希望我们可以更加了解和重视明清时期的德化白瓷瓷塑,让这一段辉煌的陶瓷历史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2000字】

德化瓷器发展史

德化瓷器发展史 德化瓷器是中国福建省德化县的著名传统手工艺品,以其独特的白瓷和青瓷而闻名于世。以下是德化瓷器的发展史: 一、起源与早期发展 德化瓷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福建地区的制瓷业已经开始发展。然而,德化瓷器的独特风格和工艺技术是在宋代形成的。在元代,随着海上贸易的繁荣,德化瓷器开始向外输出,并逐渐受到国内外市场的欢迎。 二、明代时期的繁荣 到了明代,德化瓷器迎来了繁荣时期。在永乐年间,德化窑被指定为官窑,为宫廷烧制瓷器。这一时期的德化瓷器以白瓷和青瓷为主,其工艺精湛,造型别致,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以“象牙白”为代表的德化白瓷,其釉色乳白如凝脂,温润透亮,被誉为“中国白”或“瓷中珍品”。 三、清代至民国的传承与创新 清代至民国时期,德化瓷器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创新。清代的德化瓷器除了传统的白瓷和青瓷外,还增加了釉上彩、釉下彩、釉上彩与釉下彩相结合等多种装饰手法。这一时期的德化瓷器不仅在造型上更加丰富多样,而且在工艺和装饰上也有了很大的突破。 四、现代的复兴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德化瓷器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保护。在恢复传统工艺的同时,也引进了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技术。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德化瓷器作为地方特色文化代表之一,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传播。近年来,德化瓷器在国际市场上也屡获殊荣,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五、工艺特点与艺术价值 德化瓷器的工艺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胎质细腻,釉面光洁如玉;其次是装饰手法多样,有釉上彩、釉下彩、釉中彩等多种装饰手法;最后是造型别致,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这些特点使得德化瓷器在艺术上具有极高的价值,被誉为中国传统工艺品中的瑰宝之一。 六、传承与保护 为了保护和传承德化瓷器这一传统手工艺品,当地政府和企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方

德化陶瓷特点

德化陶瓷特点 德化陶瓷是我国福建省德化县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下面将从材料、工艺、外形和装饰四个方面介绍德化陶瓷的特点。 一、材料 德化陶瓷的主要材料是白色陶土,这种陶土具有细腻、柔韧、不易变形的特点,适合制作陶瓷器皿。此外,还会添加一些骨料和色料,使得陶瓷具有更好的质感和装饰效果。 二、工艺 德化陶瓷主要通过手工制作,具有独特的造型和精细的工艺。首先,陶工将陶土揉捏成坯体,然后利用模具进行压制,使得坯体具有所需的形状。接着,经过干燥、修整、烘烤等工艺步骤,最终形成陶瓷器皿。这种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使得德化陶瓷具有良好的质地和制作精细度。 三、外形 德化陶瓷的外形多样,常见的有花瓶、碗、盘、壶等。其中,花瓶是最具代表性的陶瓷器皿之一,其外形通常采用高挑的圆筒形,非常适合插花观赏。此外,碗和盘的外形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底部平稳,方便使用。壶则是具有德化陶瓷特色的独特形状,壶身修长,手柄和出水口设计独特,非常适合用于沏茶。 四、装饰 德化陶瓷的装饰主要体现在器物表面的花纹和图案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元素。常见的装饰技法有刻花、绘画、贴花等。刻

花是德化陶瓷中最为常见的装饰技法,通过在陶瓷表面刻出各种图案和纹饰,使得陶瓷更加别致和精美。绘画则是以彩绘的方式直接在陶瓷器皿上绘制各种图案。贴花则是将事先制作好的陶瓷贴花贴在器物表面,丰富陶瓷的装饰效果。这些装饰技法使得德化陶瓷具有浓厚的艺术氛围,让人们在使用的同时也能欣赏到陶瓷的美。 综上所述,德化陶瓷以其独特的材料、精细的工艺、多样的外形和精美的装饰在陶瓷艺术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传统手工艺品,它不仅是德化县的特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承和发扬德化陶瓷的制作工艺,可以保护和传播这一独特的艺术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德化陶瓷的魅力。

德化陶瓷调研报告

德化陶瓷调研报告 德化陶瓷调研报告 一、背景介绍 德化陶瓷位于中国福建省南部,是中国著名的陶瓷产区之一。该地区以生产高质量的陶瓷产品而闻名于世,并且有着悠久的陶瓷文化历史。在此次调研中,我们主要调查了德化陶瓷的生产工艺、销售情况以及市场前景等方面的情况,以便更好地了解德化陶瓷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生产工艺 德化陶瓷的生产工艺主要分为原料加工、成型、烧制和装饰四个主要步骤。首先,通过对原料的筛选和加工,保证原材料的质量和稳定性。接下来,使用机械化设备进行成型,包括手工压制和注塑成型等方式。然后,利用烧窑的方式进行烧制,烧制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对于产品的质量至关重要。最后,在瓷器表面进行装饰,采用绘画、贴花等方式,以增加产品的艺术价值。 三、销售情况 德化陶瓷的销售渠道主要包括线下实体店和电商平台两种方式。线下实体店是德化陶瓷主要的销售渠道,以卖场和专卖店为主要形式,便于消费者亲自体验产品质量,提供咨询和售后服务。同时,电商平台的发展也为德化陶瓷提供了更广阔的销售渠道,方便消费者在家中选择和购买产品。此外,德化陶瓷还通过参加展会和合作项目等方式拓宽销售渠道,提升产品的市场知名度。

四、市场前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德化陶瓷市场前景广阔。首先,中国消费者对于陶瓷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德化陶瓷作为中国陶瓷的代表之一,将受益于市场需求的增长。其次,德化陶瓷在产品品质和创新方面持续推陈出新,满足消费者对于高品质和时尚设计的需求。此外,德化陶瓷还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出口到世界各地,提升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总的来说,德化陶瓷在未来的发展中具备良好的市场前景。 五、总结 德化陶瓷作为中国陶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产品质量和市场知名度方面均具备竞争优势。生产工艺的持续改进和创新,使得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具备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在未来的发展中,德化陶瓷将继续加大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力度,不断提高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也应积极借助电商平台和国际合作项目等方式,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相信在政府政策的支持和产业发展的助力下,德化陶瓷将继续保持健康的发展态势。

德化窑是始烧于

德化窑是始烧于 德化龙窑始建于唐代中晚期,由窑头、窑室、窑尾三部分组成,窑头设火膛,窑室分若干目(节)。阶梯通道两边放窑门若干个,装出制品通道。每节两侧窑墙处设投柴孔(火眼),对称排列。窑尾设挡火墙,墙底部放通烟孔,墙后设烟火巷,俗称烟囱。历史上留存下来的200多条龙窑逐渐消失,月记窑作为唯一一条仍在使用的龙窑得以保留,被陶瓷界称为德化千年柴烧窑炉的“活化石”。柴烧龙窑因工艺复杂、费劲费时、建造成本高、出产量低诸多原因而面临窘迫境地,如今这一古老工艺更是濒临失传。 一群执着的年轻人来此筹办月记窑国际当代陶艺中心工作营,延续着月记窑生生不息的陶瓷历史。月记窑吸引了各地的陶瓷艺术家进行陶瓷艺术品创作与陶瓷文化的交流。他们的到来为古老的陶瓷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 在县里的陶瓷城,展示着代表当前德化陶瓷的最高艺术水平。德化民间雕塑艺人将雕塑与瓷艺结合,擅长制作白瓷观音。所做白瓷观音仪态生动,是举世公认的白瓷珍品。德化白瓷不求色彩之华丽,而是追求单纯、素洁、典雅之美。如果说景德镇窑的白瓷是以青白釉称著于世,德化白

瓷则是以乳白色为主,釉层腴润,光色如玉,显示着冰清玉洁的特质,蕴涵着耐人寻味的魅力,相比之下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德化瓷是中国最为著名的外销瓷之一,因此在国外的收藏也格外丰富,比如被誉为当时第一制瓷高手,“天下共宝”的明代宗师何朝宗的作品,在西方各大博物馆中的收藏便有200多件。之前宋代古船“南海一号”出水的瓷器大部分是产自德化窑,它们造型独特、工艺精美,绝大多数完好无损。 德化大型瓷雕“渡海观音”高6.4米,空心,由137块部件组成,用瓷土8吨多,坐落于德化城区中心的瓷都文化广场,是我国迄今为止生产的最大露天瓷雕观音。 通过比较我们就发现,德化瓷器虽然不及景德镇瓷器如雷贯耳,但在国际上享有声誉。当你仔细欣赏这两大瓷都的作品之后会发现,真是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同样是制作仕女陶瓷摆件,不论从色彩、人物体态还是神韵上来说,德化瓷明显更博人眼球。白皙细腻的皮肤,优美的姿态,层次纹理分明,柔和的色彩,自然的状态,就连衣服就像一件针织品搭在仕女身上一样。德化瓷所用的高岭土在烧制的时候温度要控制在1200度以下,这样的烧制结果是德化瓷成品更白更细腻、温润如玉。

德化陶瓷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德化陶瓷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德化陶瓷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导言:德化陶瓷,作为中国陶瓷文化的瑰宝之一,深受世人的喜爱。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陶瓷文化,我参加了德化陶瓷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我深入了解了德化陶瓷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以及艺术价值,收获颇多。通过这次实践,我不仅对陶瓷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感受到了德化陶瓷对当地经济、文化的重要影响,同时我也意识到进一步发展陶瓷产业的必要性。 一、德化陶瓷的历史渊源 德化陶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据史书记载,德化陶瓷的发展始于唐朝晚期,当时的德化瓷器以青瓷、白瓷为主,技法精湛。随着中国历史的演进,德化陶瓷逐渐发展壮大,成为福建省著名的民间工艺品。 二、德化陶瓷的制作工艺 德化陶瓷的制作工艺可以分为釉下彩、釉上彩和青花三种主要技法。其中,釉下彩是德化陶瓷的独特工艺,经过多道工序的精细制作,使得陶瓷表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图案和纹样。另外,德化陶瓷的釉上彩也相当精美,色彩鲜艳而富有变化,往往运用在器物的撰书、画龙等装饰上。青花则是德化陶瓷的传统工艺之一,制作出的器物具有简约、自然的美感,深受人们喜爱。

三、德化陶瓷的艺术价值 德化陶瓷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内涵,反映了德化陶瓷工匠的智慧和技艺。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手工艺品,德化陶瓷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魅力,同时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表达,具有非常高的收藏和投资价值。 四、德化陶瓷对当地经济、文化的影响 德化陶瓷对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德化陶瓷产业为当地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德化陶瓷也成为德化县的一张名片,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对于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德化陶瓷的传承和发展也促进了当地的文化繁荣,增加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五、进一步发展陶瓷产业的必要性 虽然德化陶瓷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但是面临着一些问题。首先,陶瓷行业整体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严重,很难在市场上有一席之地。其次,传统的手工制作方法难以满足现代市场的需求,需要更多的技术创新和设计创意。因此,进一步发展陶瓷产业迫在眉睫。 在我看来,进一步发展陶瓷产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加大对陶瓷工艺的研发力度,提高陶瓷产品的质量和竞

德化陶瓷工艺创新的几点建议

德化陶瓷工艺创新的几点建议 陶瓷雕塑在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历史上,作为一种独具品格的艺术形式,在长期发展中不断丰富,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材质和不同形式的优秀作品出现。陶瓷雕塑发展到现代,陶塑以广东石湾最有代表性,瓷塑则以福建德化最具艺术特色。福建德化的瓷塑艺术在中国陶瓷历史上曾经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明代陶瓷巨匠何朝宗在技术和艺术方面的成就,奠定了德化瓷塑在历史上的地位,形成了具有典型特色的瓷塑艺术风格,影响深远,在国内乃至世界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德化的瓷塑艺术匠师们以辛勤的劳作和创造的智慧,构筑了独特的艺术传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1 德化陶瓷工艺的发展历史 德化瓷业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瓷器质地洁白坚硬,工艺精良、造型雅致,色泽莹润。北宋时代德化以碗砰仑窑为代表的窑场,其制瓷工艺已采用轮制、模印和胎接成型的技术。以龙窑大量烧制青瓷、青白瓷、白瓷的各式碗、盘、杯、碟、瓶、罐、壶、盒、洗、花瓶;少量烧制黑釉茶碗等。使用刻花、划花和印花等装饰手法,于瓷器表面饰以莲瓣、牡丹、云水、蕉叶、缠枝花卉等花纹以及篾纹、菊瓣、葵纹、麦穗、卷草等几十种饰纹。到南宋时,瓷窑烧制技术又有新发展,烧制的白瓷,器型大,胎体薄,釉色滋润,白度高,透光度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迨至

明代,德化瓷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无论是器物造型、烧制技术、产品质量、生产品种、工艺水平,装饰艺术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水平都远在宋元之上。以何朝宗为代表的瓷塑闻名世界,被誉为“东方艺术”和“天下共宝之”的珍品。独树一帜的“象牙白”(建白瓷,釉色乳白,如脂如玉,色调素雅)被称作是中国白瓷的代表,享有“中国白”和“国际瓷坛明珠”的美誉。特别是道释人物瓷雕,造型逼真,格调高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达到了德化窑古代工艺技术成就的高峰。清代,德化釉下青花瓷器争奇斗艳。青花瓷取代建白瓷跃居主要地位。青花的花式丰富,纹画内容取材很广,有历史故事、人物仕女、生产活动、社会习俗、禽兽花果、山水景物和带有宗教色彩的纹饰。画面明净素雅,笔法朴实粗犷,构图简洁舒展,充满生活气息,显示了民窑色彩或幽菁淡雅或浓郁艳丽的新风格,开创了德化窑彩的新纪元。如今的德化瓷雕采用捏、雕、镂、刻相结合的技法,把优质原料和精湛技艺融为一体,生产历史传统题材的产品达390多种,各类姿式和规格的瓷观音有100多种。这些神态各异的造型,继承和发展了“传神写意”的传统技法,使瓷雕人物形神兼备,色彩明净,蕴含着美好、健康的意境,给人以美的感受。 2 对德化陶瓷工艺创新的建议 2.1 既要继承传统的工艺技法和艺术表现形式,又要有所创新。中国陶瓷具有巨大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工艺技术经验,是现代陶瓷业设计生产可继承和借鉴的。当然,我们继承借鉴不是照

德化陶瓷博物馆观后感

德化陶瓷博物馆观后感 德化陶瓷博物馆位于福建省漳州市德化县,是一座集德化陶瓷展览、文化交流和研究为一体的现代化博物馆。近日,我有幸参观了这座博 物馆,对其展示的德化陶瓷文化深感震撼,于此,我愿意与大家分享 我的观后感。 进入德化陶瓷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宏大的建筑和独特的设计。博物馆外墙采用了白色陶瓷砖进行装饰,整个建筑充满了德化陶瓷特色,展现了德化陶瓷的独特魅力。走进大厅,可以看到一幅幅陶瓷画作,绚丽多彩的图案使人眼前一亮。干净整洁的展览厅内,展示了丰 富多样的德化陶瓷作品,让人仿佛进入了一个陶瓷的艺术殿堂。 德化陶瓷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于世。在博物馆里,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德化陶瓷的博大精深。展馆中摆放的各式陶瓷器皿,从精美的茶具到神态宛如真人的陶俑,无不展示了德化陶瓷的高超造诣。每一件作品都经过精心打磨和烧制,色彩鲜艳,纹饰清晰,栩栩 如生。我沉醉在这些作品中,仿佛可以感受到掌握陶瓷工艺的匠人们 对于艺术的追求和对细节的极致关注。 除了展示陶瓷作品,博物馆还设置了相关的展板和多媒体展示设备,全面介绍了德化陶瓷的历史渊源、独特技艺以及对中国陶瓷发展的影响。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的交互展示,我对德化陶瓷的发展历程和 文化内涵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我特别被陶瓷的创作技艺和创新思维 所吸引。德化陶瓷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同时,不断融入现代设计元素,

创新出独具个性的陶瓷作品。这种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创新精神令我深感佩服。 在博物馆的参观过程中,我还有幸目睹了陶瓷艺术家的制作过程。专业的解说员详细地介绍了陶瓷的烧制工艺和装饰技巧,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陶瓷的艺术性和民俗文化背景。观看陶瓷艺术家挥洒灵感的同时,我也感受到了陶瓷的独特魅力和无穷的可能性。 德化陶瓷博物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更加热爱和欣赏中国传统陶瓷文化。同时,也让我认识到陶瓷艺术的魅力和内涵不仅仅是美的追求,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责任。通过对德化陶瓷的观摩和学习,我意识到在当代社会背景下,我们应该继续挖掘和发扬传统艺术的精髓,结合现代设计的理念,创作出高品质、有时代感的陶瓷作品,为中华传统文化增光添彩。 总结起来,德化陶瓷博物馆的参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这次观后感,我更加明确了传统陶瓷艺术的魅力和价值,也对这门古老的手工艺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人参观德化陶瓷博物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闽南民间艺术——将德化陶瓷融入幼儿园主题课程活动的实践研究

闽南民间艺术——将德化陶瓷融入幼儿园主 题课程活动的实践研究 近年来,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越来越重视。在教育领域,幼儿园作为儿童接受教育的第一站,也应该积极地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培养孩子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知。本文将以德化陶瓷为例,探 讨如何将闽南民间艺术融入幼儿园的主题课程活动,促进儿童对传统 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一、德化陶瓷的特点与价值 德化陶瓷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以其独特的造型、精湛的工 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享誉中外。德化陶瓷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1. 红泥制作:德化陶瓷以红泥为原材料,经过挑选、揉拧和成型等 工序,再经高温烧制而成。红泥的特殊材质使得陶瓷具有较高的韧性 和质感。 2. 古朴典雅:德化陶瓷的造型多源于自然界,如花草、动物等,以 及传统节日等。其造型简约而富有雅致,给人以古朴典雅之感。 3. 文化象征:德化陶瓷融入了闽南地方的文化元素,如龙船、福字、龟等,寓意着幸福、吉祥和长寿。这种文化象征的体现,使得德化陶 瓷更加具有观赏和收藏的价值。 二、德化陶瓷与幼儿园主题课程活动的结合

将德化陶瓷融入幼儿园的主题课程活动,可以丰富幼儿的学习内容,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实践方法: 1. 主题展览:幼儿园可以策划德化陶瓷主题展览,通过展示精美的 陶瓷作品,让幼儿感受到德化陶瓷的独特魅力,并了解其文化内涵。 2. 创作体验:通过采用简单的手工制作方式,让幼儿亲自动手制作 德化陶瓷作品。可以利用可塑性黏土,指导幼儿制作属于自己的小作品,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参观交流:组织幼儿园师生去德化地区的陶艺工坊或者陶瓷博物 馆参观,亲身感受德化陶瓷的制作过程,与工艺师傅交流,加深对德 化陶瓷的了解。 三、德化陶瓷融入幼儿园主题课程活动的效果评估 通过将德化陶瓷融入幼儿园的主题课程活动,可以很好地引导幼儿 对传统文化进行接触和体验。评估效果的方法主要包括: 1. 学习兴趣:通过观察幼儿对德化陶瓷主题活动的参与程度、兴趣 表达和积极参与的程度等,对活动的吸引力和教育效果进行评估。 2. 情感态度:通过观察幼儿学习德化陶瓷后的情感态度变化,如对 德化陶瓷作品的喜爱程度、愿意收藏的意愿等,评估活动对幼儿情感 培育的影响。 3. 创造力发展:通过观察幼儿制作德化陶瓷作品时的创意发散和独 特构思等方面,对幼儿的创造力发展进行评估。

德化陶瓷工业旅游发展研究与对策分析

德化陶瓷工业旅游发展研究与对策分析 1.引言 德化县作为中国陶瓷之乡,拥有悠久的陶瓷文化和丰富的陶瓷资源。 近年来,德化陶瓷工业开始从传统的生产型向旅游型转变,将陶瓷产业与 旅游业相结合,推动了德化县的经济发展。本文旨在研究德化陶瓷工业旅 游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2.德化陶瓷工业旅游的发展现状 德化陶瓷工业旅游在过去几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量的游客前来德 化游览,参观陶瓷工艺展示和陶瓷产业园区,使得德化的旅游收入有了显 著的增长。德化县政府也在推动旅游发展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打造了一 些陶瓷工业旅游相关的设施和项目。 然而,德化陶瓷工业旅游仍存在以下问题: 3.问题分析 3.1旅游设施不完善 目前,德化陶瓷工业旅游的设施相对薄弱,缺乏完善的旅游配套设施。如停车场、餐馆、酒店等,无法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 3.2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德化县目前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相对薄弱,交通不便,不利于游客的 到访。尤其是对于从外地来的游客,交通费用高昂且行程不便,制约了德 化陶瓷工业旅游的发展。

3.3旅游产品单一化 目前德化陶瓷工业旅游产品相对单一,主要以参观陶瓷工艺展示为主,缺乏差异化和创新性,不能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也不能延长游客的停 留时间。 3.4缺乏专业化的旅游服务人员 由于德化陶瓷工业旅游发展时间较短,旅游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相对 较低,不能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影响了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4.对策分析 4.1完善旅游设施 加大对旅游设施建设的投入,建设多个停车场、餐馆、酒店等配套设施,提高旅游的舒适度和便利性,吸引更多的游客。 4.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改善道路状况,提升旅游的 交通便利性,减少游客的交通成本,提高游客的到访率。 4.3创新旅游产品 4.4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与素质提升,提高员工对陶瓷工业旅游的专 业性和热情度,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5.结论 通过对德化陶瓷工业旅游发展现状与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完善旅游设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旅游产品和提升旅游服务水平等对策。这些

德化白瓷制作工艺

德化白瓷制作工艺 一、引言 德化白瓷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之一,以其独特的白瓷质地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而闻名于世。以下介绍德化白瓷的制作工艺,从选材到烧制,展现其精湛技艺和艺术魅力。 二、选材 制作德化白瓷的首要步骤是选材。选择优质的瓷土和釉料是制作优质白瓷的基础。德化白瓷的瓷土质地细腻,含铁量低,含有较高的石英、云母等成分,因此烧制出的白瓷洁白无瑕,光泽柔和。 三、制泥 选好的瓷土经过清洗、晒干、研磨等工序后,制成细泥。在制泥过程中,需注意控制泥料的含水量和细度,以保证泥料的可塑性和稳定性。 四、成型 德化白瓷的制作成型主要包括拉坯、印坯和利坯等工序。拉坯是将泥料放在转动的轮盘上,用手工拉出形状;印坯则是用模具将泥料印成所需形状;利坯则是用工具将坯体表面修整平滑。 五、修坯 修坯是德化白瓷制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道工序。经过拉坯、印坯和利坯等工序后,坯体表面可能会有瑕疵或不平整,需要通过修坯来保证坯体的完美。修坯需要精湛的技艺和经验,以确保坯体表面平滑、光洁。 六、装饰 德化白瓷的装饰方法有多种,包括釉下彩绘、刻花、印花等。装饰的目的是使白瓷表面更加美观,增加艺术价值。在装饰过程中,需要根据设计要求选用合适的装饰方法,并注意色彩搭配和图案设计。

七、烧制 烧制是德化白瓷制作工艺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经过装饰后的坯体需要经过高温烧制才能成为白瓷。烧制过程中需要注意控制烧成温度和时间,以保证白瓷的质地和光泽。同时,烧制过程中还需注意火候和炉内气氛的控制,以防止出现过烧或欠烧的情况。 总的来说,德化白瓷制作工艺是中国传统瓷器制作技艺的瑰宝,以其独特的白瓷质地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而闻名于世。从选材到烧制,每一步工序都充满了精湛技艺和艺术魅力。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手工艺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传承和发扬这一优秀文化遗产,我们需要在保持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推动德化白瓷制作工艺的持续发展。

调研报告德化瓷器的国际化发展

德化瓷器(d e)国际化发展德化县位于中国东南福建省中部,这里自然资源丰富,瓷土矿藏密布,质地优良,是中国瓷器(de)着名产地,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三大瓷都”. 德化瓷器历史悠久,载誉环球.德化瓷器始于宋代,距今已有1000余年(de)历史.明代时逐渐形成自己(de)技法和风格,进而取得了很大发展,在中国瓷艺中独树一帜.清代德化瓷器(de)烧制工艺进一步发展,清人烧制(de)瓷塑艺术品相继在上海、台湾、日本、英国(de)博览会上荣获四次金奖.20世纪50年代以后,德化瓷器在继承传统工艺(de)基础上不断创新,烧造(de)传统瓷器品种发展到390余种,现代题材(de)产品也日益增多.其中德化以烧制白釉瓷器闻名于世.此地所产(de)白瓷瓷质优良,洁白如玉,胎骨细密,透光度好,釉面晶莹光亮,具有透明感,享有“中国白”、“象牙白”、“奶油白”、“中国瓷器之上品”等美称.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形势和建设事业(de)发展,德化瓷器在不断改进装饰技艺,增加花色品,提高产品质量(de)基础上,成为中国陶瓷出口(de)重要产品,远销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德化是典型(de)山区县,福建第二大山脉戴云山主峰横亘境内,全县海拔1000米以上(de)山峰有258座.因此,德化确定了“大城关”发展路子,优先把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城关地区,促进城关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城区规模不断扩大.一方面,大城关战略(de)实施,使乡镇企业特别是陶瓷企业在城关地区得以率先发展起来,带动了城区经济(de)繁荣,为广大进城务工人员提供了巨大(de)就业空间;另一方面,大城关(de)快速发展,促进城区形成人口集聚效应,吸引越来越多(de)本地和外地务工人员向城关聚集,为推动陶瓷企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充足(de)人力资源.这无疑为推动德化瓷器(de)产业集群创造了条件.

德化陶瓷博物馆观后感

德化陶瓷博物馆观后感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德化陶瓷博物馆,留下了深刻的观后感。这座 博物馆座落在福建省的德化县,正是该地的陶瓷文化的集中展示之地。在这次的参观中,我深深地被德化陶瓷的独特魅力所吸引。 走进博物馆,没能掩盖住的是那种古老和庄严的氛围。首先映入眼 帘的是一座气势恢宏的建筑,宛如雕塑般矗立在那里。据了解,这座 建筑采取了传统的中式建筑风格,与德化陶瓷的文化内涵相得益彰。 我通过大门,进入展馆内,立刻被展示的艺术品所吸引。 一幅幅精美的陶瓷作品展示在眼前。它们有的是鲜艳的花鸟图案, 有的是细腻的山水描绘,有的则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人物形象。这 些作品无一不彰显出古老的德化陶瓷文化的辉煌。我被它们精致的工 艺和独特的造型所震撼。在这些作品的每一个细节之中,都融入了陶 瓷艺术家心思的痕迹。 在观赏作品的过程中,我对德化陶瓷起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德化 陶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这里的陶瓷技艺源远流长。经过数百年 的发展,德化陶瓷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丰富的艺术风格。而如今, 德化陶瓷以其精湛的技艺和卓越的品质享誉全国乃至世界。 除了欣赏陶瓷艺术品外,博物馆还提供了一些参观者参与的活动, 让人能深入了解德化陶瓷的制作过程。通过亲身参与,我得以体验到 陶瓷制作的艰辛和精细程度。了解到德化陶瓷制作需要经过烧制、上釉、绘画、磨光等多个复杂的工艺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这种尽心尽力的态度不禁让人对德化陶瓷工艺充满敬意。

随着科技的发展,陶瓷工艺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在博物馆里,我看到了一些现代化的陶瓷产品,既保持了传统的工艺,又融入了时尚的元素。这种结合让德化陶瓷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也适应了现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让我对陶瓷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在参观结束后,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德化陶瓷博物馆。这座博物馆不仅是一个陶瓷艺术的殿堂,更是一个文化的宝库。通过参观,我不仅对德化陶瓷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陶瓷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次观后感让我感受到了德化陶瓷的独特魅力,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思考。我相信,这次的参观将成为我生活中美好的记忆之一。

德化陶瓷工业旅游发展研究与对策分析

德化陶瓷工业旅游发展研究与对策分析 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文化旅游,而 德化陶瓷作为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工业旅游的发展也 备受关注。本文将对德化陶瓷工业旅游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分析。 一、德化陶瓷工业旅游的现状 德化陶瓷工业旅游在近年来发展较快,许多人前来游玩,感受 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的魅力。目前,德化市已有多家陶瓷企业开展了 工业旅游的业务,如德化陶瓷集团、永昌陶瓷、厦门陶瓷厂等,风 格迥异、形态各异的陶瓷产品成为游客们的热门购物品。 二、德化陶瓷工业旅游面临的问题 尽管德化陶瓷工业旅游近年来发展较快,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陶瓷企业的参与较少。目前,参与德化陶瓷工业旅游的企业 较少,其他陶瓷企业尚未充分了解并意识到工业旅游对于企业的重 要性,未能充分利用其自身陶瓷文化资源。 2.旅游开发水平有限。德化陶瓷工业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旅 游线路简单,旅游商品单一,无法满足游客愈加多元化的需求。 3.人才培养与管理不足。德化陶瓷工业旅游在人才培养上存在 问题,缺乏专业性的旅游经营者,以及专业的管理人才。这将限制 德化陶瓷工业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三、德化陶瓷工业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1.发掘陶瓷文化资源。德化陶瓷企业应加强文化建设,更好地 发掘和利用本地陶瓷特色资源,打造更加独特的旅游体验。 2.提高旅游开发水平。德化陶瓷工业旅游应该增加旅游线路, 开发更多的旅游产品,提高游客的体验感和参观的魅力。此外,企 业还应该加强对参观路线、导游服务等方面的管理。

3.培养人才及加强管理。德化陶瓷企业应加强对旅游人才的培养,加强管理,制定旅游经营规范,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四、结论 在德化陶瓷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德化陶瓷工业旅游的发展有望取得长足进展。通过积极加强对于文化资源的发掘与利用、加强旅游开发水平、培养人才及加强管理,德化陶瓷工业旅游有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