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社会学 重点

政治社会学 重点
政治社会学 重点

一.名词解释

(1)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变迁的过程,是个人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以及社会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具体来说:一方面,从个体角度讲,政治社会化是一个人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有关政治体系的知识、价值、规则和规范的过程,通过这种学习和实践,一个自然的人转变成为一个具有一定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的社会政治人;另一方面,从社会角度讲,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社会将政治文化(普遍的政治知识、价值、规则和规范等)通过适当的途径广泛传播过程,通过这种传播,社会中人们所具有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传授给新一代社会成员。

政治社会化的研究内容:

1.对于政治体制的体认,

2.党派态度,

3.政治参与。

(2)政治合法性

合法性问题,是政治秩序是否和为什么应该获得其成员的忠诚的问题。

“合法性是政治科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的最初含义是指国王有权即位是由于他们的‘合法’出身。中世纪以来,合法性的意思增加了,它不再只是指‘统治的合法权利’,而且指‘统治的心理权利’。现在的合法性意指人们内心的一种态度,这种态度认为政府的统治是合法的和公正的。因此,即使我们对政府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好感,我们通常也要服从它。大多数人都不想交个人所得税,但我们基本上都交了,而且是老老实实地交的,因为我们觉得政府有向我们征税的合法权利。”

韦伯的合法性:传统合法性、个人魅力型的合法性、法理型的合法性

(3)公民文化

阿尔蒙德和维巴认为,在一个以参与型文化为主、地域型和顺从型文化为辅的社会,民主政治容易得到稳定发展。这种文化就是公民文化。

因为,公民文化能使公民向政府表达他们的偏好,但在具体问题上又不会完全拒绝精英所做的决定;公民感到能够影响政府,但又经常选择不这样做,以便给政府一定的弹性。公民文化具有以下特点:是一种忠诚的参与型文化。参与型文化结合但不取代顺从型的和地域型的政治取向。

公民文化三大特征:

1.混合文化(最显著特征)

2.平衡文化

3.参与者文化

(4)诸神之争

诸神之争是马克斯·韦伯用来指称现代西方走出一神统治之后的价值多元局面的一个命题。诸神之争是现代西方政治理论价值之争的鲜明体现。所谓诸神,是对现代主流的三种政治价值形态:自由主义、共和主义和保守主义的一种说法。诸神之争的主要指向自然是价值观念的争端,而价值观念上的意识形态对峙,其实就是诸神之争中诸神都试图扮演先知与煽动家角色的结果。在各种对立且不可调和的终极价值主张中,秉持不同价值立场的各种“神祗”鼓励、煽动或径自驱使人们信奉尾随自己的价值主张,试图让人们处在一种反智的迷蒙状态。

(5)政治分层

(一)罗伯特·达尔,政治分层可以分为四个阶层:

有权者阶层,谋求权力者阶层,政治阶层和无政治阶层。

在政治地位上最低、同时与政治没有任何制度化联系的阶层就是无政治阶层,在大多数社会中,绝大多数都是无政治的阶层。

(二)政治参与行为分为三个层次(安东尼·奥罗姆):

1.旁观者活动

2.过渡活动

3.斗士活动(政治阶层中最关心政治并愿意付出时间、精力和资源的人)。

二.简答题

1.第二章第一节:何为政治,何为政治权力

(1)何为政治:

1、作为公共事务和政府艺术的政治

2、作为妥协和共识的政治

3、作为权力和资源配置的政治

(2)何为政治权力:

1、生物学的

2、心理学的

3、文化的

4、理性的

5、非理性的

6、合成的权力

(3)政治权力何以必须:

秩序、繁荣与美德

混乱、萧条与道德滑坡

返回“自然状态”

(4)政治生活何以可能:

政治权力的存在

政治权力的维持

政治权力的功能是解决威胁集体生活的冲突,或者解决冲突塑造共同的政治生活,政治权力使政治生活得以可能,它是政治生活的凝合剂。

人类为了过上比较体面,富庶的生活,需要处理如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资源,二是技术,三是文化才能,四是个人的偏好和欲望,五是制度安排。

最为终极性的问题就是个人的偏好和欲望要求,其次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资源的稀缺又是个永恒的问题。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偏好和欲望,需要通过社会生活、政治手段来追求和实

现。

物质资源稀缺——偏好、欲望难以充分满足——资源配置

三种资源配置方式

(1)经济方式:自愿、平等、互惠、竞争

(2)政治方式:竞争、强制

(3)道德方式:自利、利他

冲突与合作是不变的主题,强制就变得不可缺少,政治权力使政治生活以及整个人类生活成为可能

2.现代民主兴起的条件

(1)经济发展

现代化理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政治上一定会现代化、民主化。

(2)阶级结构

《资本主义发展与民主》一书认为,那些会在民主转型中受益的阶级将是民主运动的推动者与捍卫者,那些会在民主转型中受损的阶级将是民主运动的反对者,只要有机会就会想方设法开民主倒车。

(3)文化影响

总的来说,除非一个地方的政治文化是支持民主的,否则,这个地方无论经济发展有多高,阶级结构如何现代,它实现民主的可能性都很小

但是,文化的变化是非常缓慢的,移植式民主发展很难存活

(4)市民社会

强调公民社会和民主关系的人一般偏重公民社会或社团的外部效应,即这些社会团体可以为自己的成员提供表达的渠道,可以用自己动员起来的力量来对政府施加压力,迫使政府回应自己的要求,从而制衡政府。形成多元的政治格局,或民主政治的格局。

(5)社会资本

林南认为,社会资本就是“行为人在行动中能够获得和使用的、嵌于社会网络中的资源”。皮埃尔·布迪厄认为,社会资本植根于“一个或多或少制度化的、人们能够相互了解和认可的持续的网络中。

社会信任被认为是社会资本的一部分,社会信任是指对不认识的人、从未打过交道的人、今后也不一定会打交道的人的信任。社会信任度高,则其社会资本也比较高,反之亦然。

信任是社会文化密码的一部分,而文化密码像基因一样是以某种神秘的方式世代相传的。(6)国家能力

王绍光指出,只有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才能实现高质量的民主。

一些人认为,一个政府如果比较弱,一推就倒,那么更容易实现民主。但是,能推翻一种制度,就能建立民主制度吗?一个高效的民主制度吗?

3.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

一、传统政治文化的特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紧张

1、道德理想主义与实用道德主义;

2、重视伦理、礼治(以孝治天下)与忠君爱国;

3、君臣共治与君尊臣卑;

4、民本与君本;

5、现实政治的总体特点是专制而非民主,人治而非法治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治文化

党与人民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的理论表述与党国——群众(百姓)的庇护—依附关系的实践表现之间的紧张

为人民服务与忠党爱国之间的紧张

公仆与主人的官方定位与民之父母的现实表现之间的紧张

三.论述题

大概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文明之间的关系

一、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关系的两重性

政治文化本身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政治文化自成体系,作为一个外在于政治体系的独立变量与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着交互作用;另一方面,政治文化又内化与政治体系中,通过影响政治体系中的每一个行为者发挥其微妙的功能。政治文化的这一双重性使得它与政治制度的关系也呈现双重性:一方面,政治文化外化于政治制度之外,形成了政治制度的外在环境;另一方面,政治文化内化于政治制度之中,构成政治制度的内在精神。

作为政治制度外在环境的政治文化,主要通过提供合法性的方式对政治制度发生作用,政治合法性是一个价值问题,直接源自一个社会中人们对“何为正当或正确”所持的观念和判断。不论立足于怎样的合法性基础上,政治制度都必须与当时社会的主流政治文化相适应。

政治制度由于政治文化的内化作用而显现出特有的制度“基本倾向”,这种基本倾向

通常被称为制度文化或制度精神。政治制度离不开人的修订与实施,而政治生活中的每一个行为者在制定修改规范时都不可避免的带上个人的主观意识,将其个人的政治取向引入制度之中,另一方面,已形成的制度文化或者制度精神又对每一个行为者有教育和约束的作用使其不自觉的按制度的文化规则行事,主动与政治文化的主流精神保持一致。

二、政治制度变迁与政治文化的关系:

1、新的政治文化推动新的政治制度的产生,旧的政治文化在新的政治制度中传承(根植于人们的额主观心理构造中而潜移默化的沉淀于新的政治制度中)。

新的政治文化有助于政治制度顺利实施,有助于弥合制度变革造成的社会心理创伤,有助于新的政治制度获得稳定的政治认同。

2、新旧政治制度的斗争与交替时新旧政治文化斗争与交替的过程

3、创造新的政治文化是巩固政治制度的重要保证

三、政治制度过程与政治文化关系:

政治文化对政治制度目标的功能性作用:任何一种政治制度在设立之初都有其欲达成的目标,这些目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制度的内在结构以及制度的具体设置:政治文化影响政治制度目标的形成和转化

政治文化对政治制度运作的功能性作用:政治制度的运作是指将规范作用于个体和组织,对合乎规范和不合乎规范的行为予以支持或限制的过程,这是一个信息的传输和变换的过程,从政治沟通的角度看,政治文化的取向,规范,协调功能就是政治文化在政治行为者接收、提炼、处理政治信息过程中实施影响的能力。

政治文化对政治制度结果的功能性作用:政治制度结果指的是那些规范在个人或组织的政治行为中得到遵守或排斥的状态。

政治社会学期末重点

政治认同: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它与人们的心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在一定社会中生活,总要在一定的社会联系中确定自己的身份,如把自己看作是某一政党的党员、某一阶级的成员、某一政治过程的参与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等,并自觉地以组织及过程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这种现象就是政治认同。\ 公民社会:公民社会,是指以公民为主体的,每个公民以宪法为最高准则,以宪政为政治体制的,公民依法享有民权、人权的社会,涵盖了国家、政府、机构等。 意识形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象、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比如世界观),存在于共识与一些哲学趋势中,或者是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 政治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是由政治权力支撑并极力传播的政治思想和观念。与其他政治思想不同的是,其他的政治思想是以其合理性作为优劣的判断标准的,而意识形态则以是否正确作为判断标准。 特征 第一,意识形态与一系列特定的价值判断密切相关。 第二,意识形态总是与人们的利益相关,这是意识形态区别于一般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的表征所在。 第三,意识形态不仅是选用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和话语系统来表达,而且是需要行动的计划。 第四,意识形态越来越具有政治化的特征。 功能 1.积极功能 第一,维持政治集团的团结和稳定。 第二,意识形态能够为政治集团的政治行动提供合法性的辩护。 第三,意识形态能够统率各集团的思想意识,动员政治集团的所有成员采取集体行动, 第四,政治意识形态能够规范和协调政治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 2.消极功能 第一,不利于维持政治集团的团结和稳定。 第二,破坏进步集团的合法性。 第三,造成政治集团的分裂,阻挠集体行动的进行。 第四,压制创新。

柏拉图的“贵族政治”理念与政治社会学思考

摘要:柏拉图作为西方政治思想史中最为典型,最为鲜明的理想主义信徒,其最为得意的“理想国”思想也便被赋予了自不待言的理想主义的色彩,从“金银铜铁”代表不同的阶级到崇尚“哲学王”对城邦的统治,无一不流露出其思想体系里理想国的首领必然是一个智慧贤达的俊杰,是集超越凡人的美德、聪慧于一身的“精神贵族”,这便是其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贵族政治的体现,无论这一政治观点的可行性有多高,理想化程度有多深,这毕竟体现了古往今来公民社会的一个共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关键词:贵族政治;公民精神;启发 中图分类号:B50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080-03 一、“政治贵族”观点的历史社会合理性 柏拉图出身贵族,自幼良好的家庭背景使得幼年的柏拉图便能站在一个较高的层次染指社会,而且师从名师的他能够积累丰富的知识,譬如他青年时代就结识了克拉底洛并熟悉了赫拉克利特的学说,并对他影响终身[1],这在笔者看来为他后来崇尚贵族政治有莫大的关系,其本身的贵族出身所训养的立场在更多的时候表现在对平民力量的忽视,仅仅重视君主个人素养的政治主张上,认为只有只有哲学王依据他的理念论才能看出现实城邦的种种弊病,才能够对症下药。 而从大的时代背景来看柏拉图生活的希腊时期的文明应该可以称作“贵族文明”。希腊文明的前身是包括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和米诺斯文明在内的爱琴文明。爱琴世界既吸收了埃及文化又吸收了两河流域的文化,更吸收了赫梯文化,兼容并蓄的希腊人加上他们自己的创造爱琴文明,使得他们的文明程度在当时无人可望其项背。它既有繁荣的商贸业,又有能生产青铜器和铁器的制造业,而且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基础之上它的公民社会的萌芽发育十分健康,活泼的商业生产活动成为社会阶层间空间、社会地位不断流动的原动力,而具有强烈地域属性的文化便利的营造了一种文化认同圈,这便为后来的古希腊民主城邦制的孕育制造了必要前提。 所以在公元前6世纪前后,古希腊各城邦在雅典城邦政治改革模式的影响下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改革运动,纷纷确立起了民主城邦制度。古希腊民主城邦制的内容主要涉及城邦公民资格、城邦公民权利义务以及城邦机构设置等多个方面[2]。曾经厚积的政治与哲学智慧纷纷生根发芽,一派欣欣向荣的政治图景。 虽然柏拉图生活的时代是古代希腊城邦民主政治的黄金时期,虽然雅典的民主令无数后人心醉神迷,虽然那是一个充满理性、思辨的时代。但对像柏拉图那样的思想者以及当时的普通民众来说,在这件华丽的民主外衣掩盖之下的,却是党派的争斗、利益的角逐以及无休止的政治动荡。政治是什么?是追求个人或者派别利益的舞台,还是一种通往幸福、和平的生活的途径? 这便如歌剧《骑士》中的一幕经典对话:“卖香肠的人:请告诉我,象我,一个卖香肠的人,怎样才能成为那样的大人物?将军:这是世上最容易的事。你已经具备一切应有的条件:卑贱的出身,受过在市场中买卖的锻炼,蛮横无礼。卖香肠的人:我想我还不够格。将军:不够格?看来你似乎有一颗非常好的良心。你父亲是一位绅士吗?卖香肠的人:老天爷作证,不是的!全家老小都是无赖。将军:幸运儿!你要担任公职的话,已有一个多么好的开端啊!卖香肠的人:可我几乎不识字。将军:唯一麻烦的就在于你什么都知道。适于做人民领袖的不是那些有学问的人,或者诚实的人,而是那些无知而卑鄙的人。千万不要错过这个绝好机会。”[3]这便可以反映雅典城邦政治的阴暗侧面,一些无知而卑鄙的权贵把持着政权,即使民主的光环再耀眼也难以掩盖这些污点,虽然这对那个已经走在世界政治史前列的时代有不恭的嫌疑,但是政治的斗争,最高地位的争夺有时所依赖的就是这类的攻讦诽谤。 所以柏拉图的“贵族政治”思想便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在柏拉图的思维领域里,“贵族”的含义既包括门第的也包括精神的,而且血统的高贵和智力的优异在他认为常常如影随形,

政治学 思考题

政治学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思考题 1、应当如何理解政治的内涵? 答:1、经济学视角下的政治 (1)经济学视角下的政治主要是一种功能化的政治观。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乃至马克思那里,政治都是一定经济基础、一定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政治 是一定时期内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当代的世界体系理论和依附论学者在一定 程度上也继承了这一传统。 (2)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学家一般都是从个人主义的角度来观察政治,认为政治是市场缺陷的弥补者和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政治活动本身也是理性的经济 人为维护和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而展开的一些计算和运筹过程,政治关系被等 同为一种交换关系。 2、社会学视角下的政治 (1)社会学者从社会的角度出发,一般将政治关系、政治组织看成是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演进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或者从社会分工的角度将政治视为社会高级器 官及其活动,政治存在的意旨就在于维持社会的协调运转。 (2)社会视角下的政治也是一种功能化的政治,政治成了指向整个社会的社会功能之一。 3、法学视角下的政治 (1)法学视角下的政治是一种法律现象,政治成了立法、守法和执法的过程。 (2)有的法学家认为作为现代政治核心所在的国家就是法律的产物,国家是位执行 法律而设置的:有点法学家认为国家本身也只不过是一个法人,是一个具有独 立人格和相应意志及行为能力的权利和义务主体。 4、人类学视角下的政治 在当代人类学研究特别是文化人类学家的视角下,政治成了一种特定的仪式、信仰体系、符号和象征活动,是发现、阐述和表达意义的场所,政治具有自身的意义。 5、政治科学视角下的政治 在当代政治科学研究中,政治首先是被当做一个科学研究的对象来对待的。至于到底什么才是政治科学所研究的对象,政治科学领域内部也同样有着一耳光刘辩过程,在不同的时期作为政治科学研究对象的政治也并不完全一样。 就狭义而言,当代的政治主要是国家的活动及其形式和关系。就广义而言,当代的政治是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公共权力的多哦你都敢形式及其关系。从时间上看,狭义的政治涉及国家的政治现象及其活动,而广义的政治则包括与社会公共权力相关联的各种权力现象和社会政治关系、行为与活动。 2、政治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哪些方面? 答:1、政治学即国家学。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权力及其权威性价值分配。3、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4、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事务。5、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政府及其公共政策。 3、简述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答:1、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政治现象的方法论,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观察和分析社会政治现象包括历史分析法、经济分析法、阶级分析法。 2、政治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政治哲学的研究方法:早期政治科学的研究方法:制度研

296条优秀政治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296条优秀政治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政治社会学是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跨学科产物。研究社会与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政治权威的产生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研究范围包括:政治的社会根源社会结构与政治社会与政治变革政治精英和政治体系对社会的反作用政治社会学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精选296条政治社会学论文题目,给大家参考学习。 1. 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与成长--基于当前政治生态的分析 2. 试论社区政治及其与国家政治间的互动关系 3. “身体政治”与女性农民工 4. 从吸纳到求援:资源变迁背景下的村庄政治 5.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的社会心态培育 6. 政治冷漠: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 7. “过渡型社区”治理问题的政治社会学解析--基于社会资本的视角 8. 社会转型期中国利益集团与民主政治建设关联性研究 9. 日本竞技体育崛起过程中的国民社会心态和政治诉求 10. 土地政治:两种观点和两个视角--农村土地与政治的相关性研究 11. 碎片与裂变:迈向全球政治人类学 12. 城市青年的社会资本与政治参与 13. 回顾与反思:政治人类学研究述评 14. 上海居民文化资本与政治参与--基于上海社会质量调查数据的分析 15. 乡村精英与乡村治理--基于政治文化的视角 16. 上海市新白领的政治态度与政治参与 17. 论青年政治态度的结构. 特征与转变 18. 社会媒体的政治力量--集体行动理论的视角 19. 工人参与. 政治动员与国家政权建设 20. 构建现代民主国家的“最低限度”目标--基于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的考察 21. 网络虚拟社会中青少年的消极行为及思想政治教育之对策 22. 乡村政治精英权力变迁的特点与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陕西省Y村的调查 23. 国家如何塑造抗争政治--关于社会抗争中国家角色的研究评述 24. 乡村基层政治运作--以开会为视角的分析 25. 马克思主义人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构 26. 政治技能对职业成功的影响 27. 政治社会团体涵义辨析:概念比较 28. 当代中国青年核心政治价值观的理论探讨 29. 网络政治文化:青年网络政策参与的新窗口 30. 建国以来农民政治认同内在生发机制谱系的梳理及启示 31. 中国农村政治发展:渐进方式与双向途径 3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政治文化的特征与创新 33. 现实的冷漠与网络的激情 34. 浅析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内在心理机制与激发 35. 网络政治信息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及调控 36. 家务劳动分工:女性的“生活实验”与“性别政治” 37. “复合型政治稳定”视角下的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38. 社会转型时期的利益分化与政治认同 39. 从广场到身体:当代中国青年政治参与状况的嬗变 40. 中国公民社会组织的政治功能

政治社会学论文_(2)

政治文化建设与政治发展的的关系 ———从儒家传统政治文化的建设对政治发展的影响 摘要: 儒家的传统政治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它已经作为一种文化模式长久地积淀为人们的政治心理,从而影响到人们的政治行为。从文化的视角审视儒家传统政治文化对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影响深远。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淀最为深厚的理论学说,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政治的发展做出了它应有的贡献。 作为新一代的我们,应在批判和继承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上,构建起适合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新的政治文化目标:民主文化与法治文化。 关键词: 传统文化;政治发展;民主文化;法治文化 一、政治文化的含义: 政治文化是一主观价值范畴,使人们对于政治生活的政治价值取向模式,包括政治认知、感情、态度、价值观等政治心理层次诸要素,政治理想、信念、理论、评价标准等政治思想意识是其表现形式,与物质的政治系统是互动平衡的关系。政治文化属于政治社会的精神范畴,它是一个社会关于政治体系和政治问题的态度、信念、情绪和价值的总体倾向。由于政治文化与政治体系关系密切,政治文化研究也就成为政治体系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又由于政治文化反映了政治体系的特点,故而研究政治文化的特征可以作为研究政治的一个重要方法和途径。作为一种专门的研究方法,政治文明研究的兴起则是20世纪中叶的事情,它是对传统研究方法过于关注静态的社会制度与政治机构研究的一种反动,并很快和理性选择理论并立成为当代西方政治学的两大主要方法。 二、政治发展的涵义 政治发展是与经济发展相伴生的概念。在现代化政治学中,政治发展既可以用来指某种过程,又可以用来分析作为政治变迁的结果。作为过程,政治发展是指政治目标的运动或政治运动的方向。作为结果,政治发展是一个复合概念,即政治发展包括若干不同的成分,而其中的不同成分又是相互关联的。

政治学学习心得体会

政治学学习心得体会 这个学期,李老师给我们生动地讲解了政治学,通过对政治学的学习,我对政治学的起源、发展、政治关系和政党制度等等有了一定的理解,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给我深刻的理论引领,对我今后的学习生活具有特别重要的启发意义,现谈谈学习这门课程的心得体会。 一、简述政治学的起源及现实意义 (一)起源 政治学起源于西方古希腊,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在西方,政治学在学术领域的研究也被称为政治研究、或只有政治两字。政治学意味着在学术上的研究领域,政治研究则代表了更广泛的研究领域。 有学者认为我国政治学起源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中国政治学开始真正发展。也有的学者认为起源于辛亥革命前后。 但是我认为政治学在我国早已存在,只是没有整理形成一门学说。我国既是政治大国也是政治小国,比如说,我们常听到的“垂帘听政”,在汉朝,汉惠帝不理政事,有了后来的吕后临朝;还有宋朝范仲淹在他的《岳阳楼记》里说“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等都提到过政治。 (二)现实意义 政治学是研究社会政治现象的学科,它为我们提供了政治知识,也为政治从业人员、政治学从业人员、普通公民提供帮助。政治是一个很抽象的事物,政治似乎离我们太近,又似乎离我们太远;政治有时候很高尚,有时候比较黑暗;政治有时候很伟大,有时候让我们感觉到又很渺小。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所以正确对待政治,对我们以后学习、工作有很大帮助。 二、浅谈政治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好多人谈起政治学都会说很乏味,没有意思,其实政治关系到我们的切身利益。无论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人与社会的关系都离不开政治。 政治学是一门以研究政治行为、政治体制以及政治相关领域为主的社会科学学科。研究的内容包括政治关系、国体、政体以及政党制度等等,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结合实际谈谈我对政治关系、国体、政体以及政党制度的理解。

政治学学习心得体会

课后感想 初二六班郑昊 政治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古老学科,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中国政治学正式确立与发展是在本世纪,前后出现过两次比较大的发展时期。第一次出现在本世纪前四十年。但解放后,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发展中断了。到八十年代初,我们重新恢复政治学这一学科,迎来了中国政治学第二次发展。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理论务虚会上呼吁:“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需要赶快补课”。此后,政治学在我国重新恢复并得到迅速发展。所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政治学真正发展,至今才有几十年时间,因而,还不是十分成熟。 20世纪80年代初期,政治学研究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二是为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际需要研究中国现实政治。为此,政治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学科体系的澄清和界定,成为这个时期政治学界普遍关注和共同探讨的问题,并对中国政治学的迅速恢复和顺利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20世纪90年代,政治学领域一方面对“多元政治”、“精英政治”、“多党制”、“三权分立”等西方政治学的理论内涵和历史背

景进行重新审视,另一方面将研究重点集中在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政治支持和制度保障等问题领域。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共产党相继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新时期我国的政治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也为政治学研究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必然要过群居的生活。“公民身份的不同构成就是不同的政体”,“公民团体实际上就是城邦制度”,公民和城邦的概念是“人”通向“善”的桥梁。认为政治的目的乃是追“求善”,追求城邦的善,追求具有公民权的全邦人过上优良的生活。可以说,社会发展到今天,观念分化极其严重,就政治学而言,可谓是一个和尚一本经。政治的目的是什么?众说纷纭。这是根本性问题,也是政治学的起点。我认为政治学在我国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有助于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知识,提高政治素质,增强政治行为能力。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群众要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就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政治行为能力。但是,由于我国封建制度的历史悠久,几千年遗留下来的封建专制主义的余毒至今仍然存在。人民群众政治素质较低,民主和法制意识淡薄,参与民主政治的能力不强,难以适应社

政治社会学考试题目

政治社会学考试题目 一、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20分) 国家(P10) 精英(P28) 全球化(P40) 社会运动(P70) 政治参与(P119)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权力在形式上可以分为军事实力、__________和经济实力。 2、近代国家的特征: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新社会运动(NSMs)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们的_____________。 4、要判断某人是否具有公民权利,可以看其是否拥有_______、 ___________和社会权利三项权利。 5、公民社会的特征是自由、__________和市场竞争。 6、多元主义强调有限的国家和______________。 7、全球化实际上是___________与__________相互作用的产物。答案:交流能力;连续性、创新性;反国家主义;民权、政治权利;社会多样性;民主的价值;国家、公民社会机构。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卢克斯把权力概念分为哪三个层次?权力的结果是什么?(P6) 2、简述自由国家的一些重要特征。(P17) 3、法治的原则有哪些?(见笔记) 4、自由民主国家的政治参与趋势有哪些?(P123) 5、迈克亚当用政治机会的方法,概括哪些因素形成新社会运动影 响政治进程的能力?(P78) 四、论述题(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两道作答,每题15分,共30分) 1、简要论述我国公民的各种权力的实现及存在的问题。 2、你如何看待今天的全球化? 3、结合我国实际,谈谈如何才能更好的实现民主。 4、简述你对公民社会的理解,并谈谈中国应该做哪些方面的努力 加快进入公民社会。 5、请谈一下你心目中的自由民主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政治学学习感悟

政治学学习感悟 “政治”一词一直贯穿于我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本以为对它不陌生,本学期学习了政治学课程,聆听了曹文振、弓联兵两位老师的讲解,将政治上升到一门学科,始觉自己才疏学浅。下面,结合课堂、课余学习以及工作、生活实际,浅谈一下我对政治学的理解和学习本门学科的感悟。 一、何为政治学 谈到政治学,我们必须先明确何为政治。老师在课堂上告诉我们,“正直”即政治,它是一种需由贤人从事的行为,正如柏拉图认为必须由哲学家来掌握政权;政治是一种权术,是指主体利用法律、制度等手段进行的治理行为;政治包含一种特殊的人际关起,一种强制性的权力关系;政治还是一个决策过程,通过对税收等政策的决策维护国家的正常发展运行……概括起来,我认为,政治是指政府等政治主体为维护统治、维持国家、团体正常运转进行的社会治理行为,它是社会关系不断趋于规模化、标准化、程序化、清晰化、精确化和条文化的结果,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所以其内涵和外延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

政治学是将政治上升为一门社会科学学科,更加系统、辩证、细分的研究政治行为、政治体制等政治相关领域。它起源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前的时代,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被认为是政治学的创始之作,尤其是亚里士多德在相当程度上指出了后来西方政治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而西方政治学引进我国,则是在十九世纪中叶洋务运动时。 二、为何要学习政治学 身为一名公务人员,每天忙于繁琐的公共事务,虽从事的与政治有关,但从未系统、宏观、深入的考虑过政治。课程中,老师给了勾勒了一副政治学蓝图,不仅传授了政治学知识,还启发了我对很多问题的思考。 第一,关于自由。自由并不是简单的没有束缚,而是在有序规范下的一种相对自由。原始时代没有现在相对完善的制度,那不叫自由,是野蛮。所以我认为,真正的自由是发展到文明时代的产物。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说,一个小团体可以没有制度,依靠相互间的关联关系维持正常运转,但当其发展到150至200人时,就必须由制度来规范其运转,所以大公司都有比较完善的公司章程。与此可见,制度规范对团体运行的重要性,一个团体、社会、国家,也只有在制度的规范下才能正常有序运转,而团体、社会、国家的稳定有序是获得自由的前提。 第二,关于批判的看问题。曹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值不值得提倡”这一问题。大禹治水是我们从

《政治学》读书心得

《政治学》读书心得 ①体系的结构性 与其他西方学科的基础教材相似,体系的结构性非常明显,呈现了政治学基础框架,同样也使自己对政治学的研究范围有了大致的了解。由于自己感觉对自己的毕业论文相关,所以对第2章----政府、体系和政体;第4章----民主;第5章----国家;以及第11、12、13、14、17和19章均重点关注了,其他章节有的部分没有认真阅读,但即使如此,也使我对政治学的研究范围如此之广感到惊叹不已,而且也感到自己需要加倍努力才能建立自己的学习框架。 ②内容的包容性 书中对某一概念与观点进行了详尽的理论介绍,特别是对学派观点的阐述与比较,有时甚至是极为简单的概念,作者依然将其进行详实罗列,当然,不可否认作者对概念进行的简练性表述是独到的而且是启发性的。 读书过程中发现一个小现象,作者似乎执着于提出一条不同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第三条路径或选择,或者说作者有着一种多元主义倾向,当然这只是作者的一种尝试,而且经常以与读者讨论的方式提出,似乎是一种选择,但有时又给予否定,当然这也给我以一些启示,也许自己也可以尝试思考一些陈例之外的东西。 ③观点的启发性 通读全书,有时感觉有一点枯燥,但当作者的观点对自己深有启发时,又感到应该好好读完,并且是认真地对各种观点进行比较与思考。比如: ?赋予投票活动民主特征的,是它授予民众‘将坏蛋踢出去’的权力,由此使政治人物能对民众负责------前提是选举具有竞争性?1。简练而又形象地使我对选举作用与核心特征有了深刻的了解,联系实际生活,深感选举特征的泯灭与选举权利的受无视,使得政府责任变得缺少,最为重要的结果是权力的无所限制与无可监督,而衍生出了行为腐败。 ?联邦制的第二个优点是,分散政府权力形成了有助于保护个人自由的制衡网络?2。虽然我国不是联邦制政府,可能这一观点未有益处,但保护个人自由是不可忽视的权力与权利自由,任何政府与社会均需有着强烈的责任去实践与恪守,而不是肆意践踏公民自由与权利,这一点无论是联邦制还是单一制政府都必须切实谨守。 作者对大众传媒的谴责性倾向与亨廷顿的观点形成鲜明对比----?媒体是自由社会的牧师,他们的所作所为像是其终极价值的守护人,他们揭露并谴责对这些根本价值离经叛道的行为,他们赋予反映这些价值的人和体制以合法性?3。两者的不同角度给了我对大众传媒不同的情感倾向,当然自己依然不可否认两者都是不可否认的。 当然,自己也并不是都认同作者的概念或观念,因为他与我在本科阶段的经济学经典观点不同,比如对?倍数?的概念表述为:?当总需求的变动在经济中传递时对国民收入产生增大影响的机制?4,其实这是对经济乘数理论的单一解释,因为乘数也可以为负,即对经济的负面作用,由于一个概念的差异就导致了对凯恩斯主义理解的偏向,这是我在此的一个保留观点-----这只是自己的一点班门弄斧。 总而言之,获益之处的观点与见解不胜枚举,这些对开拓我的视野,提高我的学习兴趣都十分有益。 ④人物的新理解 由于本科是金融专业,所以在看到本书对哈耶克的描述时,使自己想有机会拜读哈耶克的几部著作----《通往奴役之路》、《法律、立法和自由》、《自由秩序原理》。自己只是知道,哈耶克是有效资本市场 1[英]安德鲁·海伍德著;张立鹏译.《政治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P69 2[英]安德鲁·海伍德著;张立鹏译.《政治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P150 3[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瑞译.失衡的承诺[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9:P102 4[英]安德鲁·海伍德著;张立鹏译.《政治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P167

政治社会学,热点问题

“政治社会学热点问题”专题学习心得 《政治社会学》第一堂课,老师对本门课作了课堂安排,逐一梳理了本学期要研讨的题目,对于政治社会学热点问题,我认识到它并不等同于政治热点问题,政治社会学热点问题主要有:政治社会学与政治学、社会学的关系、社会结构与政治体制、社会制度与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社会行为与政治行为之间的关系、政治的社会化、民主化以及政治参与政治稳定、文明、发展等。 一、政治社会学与政治学、社会学的关系 政治社会学是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它和政治学和社会学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是对政治学和社会学的深化与发展,是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政治现象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但它与政治学和社会学也有着实质性的区别,包括研究对象和范围、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区别。 二、社会结构与政治体制 政治制度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各阶层在政治活动赖以存在的基础。它为社会制定一个基本的价值目标框架,维护生产、生活活动和社会秩序,从根本上推动主导阶层的利益,调节社会矛盾,缓解社会冲突,造就一种较为稳定、持久的阶层关系,以此推动社会及生产生活的顺利进行。而社会结构变化对政治制度在功能上要求具有协调整合功能,公平分配等功能。 三、社会制度与政治制度

社会制度是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制度的总称。其中,经济制度是基础、政治、思想文化等上层建筑中的各项制度都是由经济制度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当今社会存在两种基本社会制度,即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政治制度也有狭隘和广义之分。广义的政治制度是指政治领域的各项制度,它不仅包括国家的管理形式(政体),也包括国家的结构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政治制度。狭义的政治制度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政体。从外延上看,政治制度从属于社会制度。 四、社会行为与政治行为 政治行为是人们在政治生活中的具体行动表现,是阶级、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为实现特定政治目标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人的政治行为是一种特殊的一种社会行为,它既具有一般行为科学所揭示的社会性、目的性、能动性、可塑性等人类行为的普遍性,更具有区别于其他社会行为的特殊属性。 五、政治的社会化 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而以民主政治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需要我们分清政治化的社会与政治的社会化之关系。政治化的社会导致混乱,政治的社会化则意味着秩序与稳定。政治的社会化需要政治的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是政治的社会化过程,而非实现政治化的社会。

习题与解答:导论、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习题与解答:导论、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 一、填空题 1、“政治”概念的提出,始于人类文明史上的____________社会时期。 2、道德政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____________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3、法家主张,政治之道在于法、术、势,即____________的获取、保持和运用。 4、直到____________的产生,才给“政治”一个较为准确而深刻的定义。 5、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____________。 6、政治学的心理研究兼顾人的政治心理的____________和有意识两个方面。 7、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学是人类最高的学问,因为它研究的是____________之善的问题,即如何组织和安排人类社会生活的问题。 8、政治学在研究政治的本质即____________及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也对于政治的价值形态、行为形态、组织形态、文化形态、规则和制度形态及其这些形态的发展等分别展开研究。 9、政治行为研究属于____________政治研究。 10、西方现代政治的学经济学研究方法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____________人,他们遵循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政治活动。 11、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内含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它将社会划分为经济基础、____________上层建筑和____________三大结构。 12、微观的政治科学研究技术,指的是在政治科学____________研究中所使用的各种具体的工具性的、手段性的方法和技术的总称。 13、东方传统的政治学,以中国传统政治为代表,是一种____________的政治学。 14、马克思主义认为,____________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 15、____________是政治的核心,一切政治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和进行的。 二、选择题 1、“政治”概念的提出,始于人类文明史上的()社会时期。 A 封建 B 奴隶 C 资本主义 D 原始

政治学学习心得体会

政治学学习心得体会 摘要: 通过对政治学的学习,我对政治学的起源、发展、政治学学习的意义等有了一定的理解,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给我深刻的理论引领,对我今后的学习生活具有特别重要的启发意义,现谈谈学习这门课程的心得体会。 关键字:政治学心得体会 1.政治学概述 政治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古老学科,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起了重应作用。在欧美各国,政治学与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一样,已发展为十分成熟学科。中国政治学正式确立与发展是在本世纪,前后出现过两次比较大发展时期。第一次出现在本世纪前四十年。当时深受欧美政治学影响,不论在学术引进,还是在研究成果方面,都有不少建树。但解放后,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发展实际上中断了。到八十年代初,我们重新恢复政治学这一学科,迎来了中国政治学第二次发展、所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政治学真正发展,至今才有十几年时问,因而,还不是十分成熟。 20世纪80年代初期,政治学研究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二是为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际需要研究中国现实政治。为此,政治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学科体系的澄清和界定,成为这个时期政治学界普遍关注和共同探讨的问题,并对中国政治学的迅速恢复和顺利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整个20世纪80年代也是中国政治学界介绍引进西方政治学研究成果的鼎盛时期。对于初建阶段的中国政治学而言,西方政治学中无疑包含许多值得借鉴之处。这个时期,中国政治学界翻译了大量西方政治学名著名篇,并对西方特别是现代西方政治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系统理论、团体理论、精英理论、沟通理论和政治文化、政治发展等理论与方法以及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多元主义等政治思潮作了初步的整理、分析与研究。这些工作为初创时期的中国政治

政治社会学

政治社会学 一、选择 1、政治社会学的创立 2、政治社会学:政治社会学是整合政治学和社会学学科发展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既从政治学的角度研究社会现象,也利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来解释政治现象,并且有着其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3、权威的类型:传统型权威魅力型权威法理型权威 4、权力是权力主体由于占有某种资源而具有的影响、制约和控制客体行为的能力 5、政治文化分类地域型政治文化、依附型政治文化、参与型政治文化 6、政治情感:是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对自身所面对或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政治过程、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所产生的内在体验和感受,是伴随着人的政治认知过程所形成的对各种政治客体的直观心里评价。是政治生活的感情纽带,也是政治动机色动力来源和感情基础。 政治动机, 政治态度P71 7、社会化的因素 8、政治社会化的含义种类P91 定义:社会个体通过学习和接受政治知识、政治价值、政治规范而逐渐形成一定的政治态度、情感、信念、能力的过程 ○1首先,从个人方面讲,政治社会化是个体通过学习和接受教育,了解政治信息、获得政治知识、产生政治情感和态度,从而形成政治人格,成为政治热的过程 ○2从社会方面讲,又是社会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多种方式传播政治文化,使其成员成接受特定的政治信息、政治观念、政治价值和政治行为规范,教育,塑造其成员成为社会所希望的政治人的过程 9、公共舆论特征: (1) 反映着人们的利益倾向(2) 一般属于非理性认识(3)不定型,具易变性特点(4)具有现实性的特点 10、公共舆论含义理解:一个社会中人们对某些具体的社会或政治现象、问题、或事件的看法、意见和观点的总和 (1)对某些具体事件、现象或某个政策、问题的反应(2)针对社会的和政治的问题,而非私人事务(3)并不意味着必然来自群众的强烈、明确和一致的意见 11、两步流程理论(保尔.拉扎菲尔德和艾里胡.卡茨根据1994年美国总统选举的研究) ○1每一社会都有“舆论领袖”,这些领袖包括教师、官员、民间知名人士、著名企业家或是有名望的记者、作家、评论家、及其他一些职业人物。 ○2舆论领袖发挥联系媒介与一般公众的纽带作用,政治沟通的效果和影响往往取决于他们的作用 12、政治沟通作用 ○1对政治系统起整合和驱动作用○2直接影响政府公共决策的合理化 ○3制约一个国家或地区民主政治的发展 13、政治参与分类:投票、选举、结社、意见表达、政治冷漠 14、政治决策原则 (1)系统原则以整体目标的最优化为标准(2)可行性原则必须从实际出发 (3)重点原则突出重点,分清主次,提高效能(4)适时原则科学预估,及时判断,果敢行动(5)合法性原则在宪法、法律框架内进行

政治学心得体会2017

政治学心得体会2017 广义的政治学既包括传统政治学,也包括现代政治学,而狭义的政治学只指传统政治学。通过学习政治有哪些心得体会呢?本文是管理资源吧小编整理的政治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 政治学心得体会2017_政治学习心得体会1这个学期,李老师给我们生动地讲解了政治学,通过对政治学的学习,我对政治学的起源、发展、政治关系和政党制度等等有了一定的理解,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给我深刻的理论引领,对我今后的学习生活具有特别重要的启发意义,现谈谈学习这门课程的心得体会。 一、简述政治学的起源及现实意义 (一)起源 政治学起源于西方古希腊,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在西方,政治学在学术领域的研究也被称为政治研究、或只有政治两字。政治学意味着在学术上的研究领域,政治研究则代表了更广泛的研究领域。 有学者认为我国政治学起源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中国政治学开始真正发展。也有的学者认为起源于辛亥革命前后。 但是我认为政治学在我国早已存在,只是没有整理形成

一门学说。我国既是政治大国也是政治小国,比如说,我们常听到的“垂帘听政”,在汉朝,汉惠帝不理政事,有了后来的吕后临朝;还有宋朝范仲淹在他的《岳阳楼记》里说“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等都提到过政治。 (二)现实意义 政治学是研究社会政治现象的学科,它为我们提供了政治知识,也为政治从业人员、政治学从业人员、普通公民提供帮助。政治是一个很抽象的事物,政治似乎离我们太近,又似乎离我们太远;政治有时候很高尚,有时候比较黑暗;政治有时候很伟大,有时候让我们感觉到又很渺小。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所以正确对待政治,对我们以后学习、工作有很大帮助。 二、浅谈政治学在实际中的应用 好多人谈起政治学都会说很乏味,没有意思,其实政治关系到我们的切身利益。无论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人与社会的关系都离不开政治。 政治学是一门以研究政治行为、政治体制以及政治相关领域为主的社会科学学科。研究的内容包括政治关系、国体、政体以及政党制度等等,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结合实际谈谈我对政治关系、国体、政体以及政党制度的理解。 (一)政治关系 政治关系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特定的利益要求

政治社会学知识点整理

政治社会学概论部分 一、列宁与葛兰西的共性: 1.都是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反决定论。 2.都是理论家与革命家的统一。作为理论家,都精通马克思主义学说;作为革 命家,擅长斗争策略,灵活运用理论。 二.阶级统治下的霸权(Hegemony) 这是葛兰西提出的,指赢得了民众的同情和支持的权力。 三、韦伯关于学术与政治的论述 四、责任伦理与信念伦理的差别 五、管理主义(本迪克斯): 指一种观念或意识形态,这种观念使旧制度解体后的自由的劳动者们聚集在一起追求共同的物质利益——效率最大化。 六、现代国家(民族国家): 指1500年后在欧洲居于统治地位的机构。具有下列特征:(1)有一个明确界定的、延续的疆域(2)相对集权(3)不同于其它各种组织机构(4)在其疆域范围内,通过以有形的集中性强制手段后去垄断地位来强化其政治主张。七、斯科克波尔对美国福利国家起源的论述 现象:直到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福利国家才开始有较大的发展,这与其它西方工业化民族国家不同。 分析角度:历史的偶然性 她是从19世纪末美国政府具有推行完备福利国家的重要的基础——为内战老兵提供养老金和津贴周痩进行研究的。她认为,基于一些特殊的历史因素,内战养老金没有推动为穷人和贫困群体提供大规模社会福利项目。 原因:(1)美国缺少一个集权与自制性的国家机器来推动这样一个项目的发展。在当时的美国,决策是自下而上的,正当服务于本地而不是国家。 (2)在当时,精英与中产阶级也没有为社会福利项目提供必要的支持,而是把他们的怒火和愤恨转向移民和穷人。 (3)美国的女性主义组织活跃,推动建立了有利于妇女的福利政策,但工人和劳工并没有获益。 八、涂尔干的国家理论:如何权衡国家与职业组织的关系? 九、托克维尔:为何美国能建立其以平等性和民主性为基调的一整套新的社会和政治制度? (1)地理原因 (2)历史文化方面的原因: 移民的身份平等,清教信仰 (3)政治生活中的自我教育和促进:地方自治,陪审团制度 (4)一方面,在美国,公民实际上生来就是平等的;另一方面,美国人能一直保护盒声张他们的自由,并影响到他人。1,大量的民间组织和结社的体制确保了民主社会的延续。2,,出版自由和言论自由的的原则 十、多数人的暴政:

政治社会学 - 梁丽萍

第一章政治社会学概述 一、政治与社会 (一)政治的内涵 第一,中国历史文化中的“政治”概念。中国古代“政”与“治”大都是分开使用,所谓“政”,主要是指国家权力、制度、法令和统治者的道德修养、教化以及对国家的政治管理活动。所谓“治”,有时指一种行为;有时指一种与动荡相对的安定和谐的状态。 第二,西方历史文化中的“政治”概念。从一开始就指向在城邦公民的参与下所进行的统治和管理活动。 近代以后,西方对政治概念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四种取向: (1)人际关系中的权力现象。马基雅维利、韦伯。 (2)公共决策及价值的权威性分配过程。伊斯顿。 (3)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庞顿、吉尔。 (4)利益团体之间的互动过程。本特利 第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1)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2)各阶级之间的斗争;(3)核心是国家政权;(4)科学与艺术。 (二)社会的内涵 第一,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社会”概念。《旧唐书·玄宗上》记载:礼部奏请千秋假日三日,及村闾社会。此处是“社会”一词最早连用的地方,意为:村民集会的意思,指一定数量、规模的人群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结合。 第二,西方历史文化中的“社会”概念。16世纪以来被广泛使用的市民社会概念的母体。两大派别:社会唯实论或实体论,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集合,而是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代表人物:斯宾塞、杜尔克姆、齐美尔、斯莫尔、帕森斯。社会唯名论,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否认一般的客观实在性,否认概念的客观内容,认为只有个别事物(特殊)才是真实存在的,而一般不过是人们用来表示个别的东西的名称;个别才是科学的对象,一般则是逻辑的对象。代表人物:卢梭、洛克等。 第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1)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合。社会是由个人所组成的,但它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的总合;(2)生产关系是社会的本质和基础。“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社会,并且构成为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 (三)政治与社会相互关系 政治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具体表现为: 第一,政治起源于社会,是社会自身的调控器。劳动生存利益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利益配置合理与否关系着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劳动生存利益的配置与调控便需要有个公共权威性的力量,也即政治。 第二,政治对社会秩序具有维护作用。任何社会都必须在一定秩序范围内才能生存和发展,政治就是适应调整各阶级间的关系从而维护一定社会秩序的需要而产生的。政治越发展,它调整控制社会生活的作用就越强,具体表现为:(1)政治调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间的关系。(2)政治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3)政治调整统治阶级与同盟者之间的关系。 第三,政治对社会的意识形态起着支配作用。 第四,社会决定着政治的发展,政治促进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二、政治社会学的理论发展 (一)古典阶段的政治社会学理论 政治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古典阶段大约是指从古希腊、古罗马,到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以及启蒙运动时期这一时间跨度。代表人物: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罗马时期西塞罗、奥古斯丁,中世纪时期托马斯·阿奎那,以及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运动时期的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和卢梭等。 柏拉图的政治社会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理想国》等著作里,最早提出了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认为国家有三种必要职能:供应基本的物质需要、保护和管理。履行这三种职能的分别为工人、军人、从事管理的统治者。执行不同的

政治社会学推荐书目

政治社会学推荐书目 1、韦伯《经济与社会》 2、迈克尔曼《社会权利的来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丹尼尔?朗《权利论》 4、莫尔《民主与专治的社会起源》,华夏出版社,1987 5、亨廷顿《变化中的政治秩序》 6、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与转型》 7、利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一致与冲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8、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 9、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制度》 10、黄仁宇《大历史不会萎缩》 11、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2、斯塔夫里五诺斯《全球通史》、《全球分裂》 13、布罗代尔《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 14、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 15、韦伯著《宗教社会学》广西师大出版社 16、大卫?科兹《来自上层的革命》 17、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商务印书馆 18、孟德拉斯著《农民的终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20、费孝通:乡土中国,江村经济 21、黄宗智: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 22、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 23、施坚雅: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 24、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 25、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弱者的武器 26、王铭铭:社区的历程,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 27、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送法下乡 28、吴毅:村治变迁中的秩序与权威,小镇喧嚣 29、贺雪峰:新乡土中国,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 30、罗兴佐:治水:国家介入与农民合作 31、朱晓阳:罪过与惩罚 32、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 33、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 34、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 35、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 36、于建嵘:岳村政治 37、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