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篇一:中国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和目前存在的问题】

中国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一、高储蓄与高投资

储蓄和投资是紧密相关的,较高的储蓄能够带来较高的投资,而投

资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中国在过去30年常保持着高储蓄率和高资本

形成率。图1 显示了中国1978-2014年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

和拉动情况。可以看出,投资对gdp的贡献率是很高的,尤其是在2002年以后,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拉动最低在3%以上,对gdp

的贡献最低在30%以上,峰值更达到2009年的87%。

图1 1978-2014年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和拉动

二、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的评价体系包含了人的受教育程度、技能培训、身心健康等。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人力资本存量和素质都有大幅提升。根据国

家统计局数据,1990年中国人口普查文盲率为15.9%,人均预期寿

命为68.55岁;2010年文盲率降为

4.1%,预期寿命达74.83岁。观察其他数据(如受教育比例等),

可以得知,中国的人力资本得到显著的提高。

中国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本的积累有很大相关性。随着当前经济转型

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经济也将越来越依赖于人力资本这一因素,而在经济发展初期起重要作用的劳动力数量,其影响将变得越来越小。

三、技术进步

关于对中国仿造技术的报道常见诸报端,在经济发展初期,引进国

外先进技术恰恰是后发展国家的“后发优势”。中国改革开放后在技

术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极大提高了资本投入的产出比。而且近年

来国家在科技创新上有了长足进步,像高铁等领先技术为经济发展

带来了新动力。

四、经济结构变化

经济结构指国民经济的构成要素及这些要素的构成方式,结构变化

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以中国的产业结构为例。图2显示了

中国2010-2014年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从图中可以发现,第一、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呈现上升趋势,而第二产业有很明显的

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属于资源依赖性、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产业转

型中,第二产业受到的转型压力最大,竞争压力促使其在技术进步

上做出努力。

图2 中国2010-2014年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

五、制度变迁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经历了政治、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巨大

变化。其中,制度的变迁显著反映了这种变化的影响。邓小平的“摸

着石头过河”逐步将中国从计划经济引入到市场经济;司法改革确立

了对个人私有财产的保护;打击腐败

行为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正式制度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

非正式制度,如社会交易中的潜规则,也随着中国与世界接触而悄

然发生改变。

中国经济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增速下滑

中国经济下滑已经成为一个事实。图3显示了中国gdp与cpi的变

化趋势。由图可得,从2010年开始gdp就呈现不断下滑趋势,到2015年第二季度时,gdp已经下滑为7%。cpi指数趋于稳定,处于1%-2%之间,事实上通胀确实一直都存在,只是表现不甚明显,因

为造成通胀的根源性因素没有消除。

对于经济下行,很多学者给出了它们的解释。比如林毅夫就认为,

从2010年第一季度以来的增长速度下滑,更多的是由于外部性的、

周期性的原因造成。而国内外一些持悲观态度的经济学家就认为,

中国经济增长的减速是由于中国经济体制内部的结构性原因造成的,而且这种内部原因解决起来有些困难。不管怎么说,经济增速下滑

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图3 1995-2015年中国gdp与cpi的变化趋势

二、经济结构转型带来挑战

经济结构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法,其中较重要的是产

业结构和区域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淘

汰落后产能会涉及很多利益问题,产业转型升级则需要技术、人才

和现代化管理。到目前为止,真正成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地区和

企业并不多。

区域结构调整主要体现在东西部结构的调整。尽管从经济增速上看,东西部之间的差异有所缩小,但中西部还是明显落后,而且中西部

主要是依靠资源优势在发展高耗能工业。

三、资源环境约束加大

资源压力较大集中体现在重要能源和原材料的价格在上升。中国是

个资源消耗大国,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使得中国极为依赖国际市场。一旦全球资源能源市场出现波动,国内很多产业也会受到影响。环境保护带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中国虽然在经济发展上有“后发优势”,但依旧走上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中国高投入、高消耗、高

排放的经济模式带来了严峻的环境问题。

四、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增加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福利保障一定会加强,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社会事业当然要跟得上。但与此同时,经济发

展的社会成本将增加,尤其是中国现在正加快进入老龄化社会,人

口红利的消失和养老成本的提高将使经济增长放缓。

五、改革阻力增加

过去中国经济增长,很大原因就在于体制改革释放了巨大的生产率。但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中国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比如既得利

益障碍、思想观念障碍等。改革阻力增加,改革自然就难以推进,

经济持续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篇二:经济增长影响因素】

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互

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国从军事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与之前相比,

都有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是中国经济增长方面,一直保持着持续、高速的增长,年均gdp增长率接近10%,经济增长一方面关系

到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综合国力的增强,另一方面关系到人民的

生活水平提高。而今年,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出席全国组织工作会议

中指出经济增长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

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作为重要的

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衡量经济增长程

度了。并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未来的经济发展不能只重视增长量,

更要重视质量,由此提出了新常态这一概念,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

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中

国gdp增速从2012年起开始回落,2012年、2013年、2014年上

半年增速分别为7.7%、7.7%、7.4%,是经济增长阶段的根本性转

换。中国告别过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呈现

出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从要

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然而不仅是这一“新常态”政策影响,大家都知道人口是一切财富之源头和归宿。在计划生育、城市

化导致生养成本大幅度提高、个人主义、女性独立、不承认城市贫

民窟、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就学权利得不到保障等政策、法律、社会、文化多重因素“十面埋伏”下,中国人口生育率已处在世界最低行列

而且仍在下降,远远达不到2.2的世代更替水平。由此我国老龄化的加剧、人口红利也在降低,已经保持了连续三十余年的高速增长的

经济也必定面临着下降的情况。

经济发展情况密切影响着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对于本国发

展及人民生活状况也有重要的影响意义,只有经济增长了,我国的

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才能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会越来越好,

因此研究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中国经济增

长为研究对象,对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以及它们对

经济增长产生怎样的影响做出计量分析。

二、中国经济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在上升的基础上,

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也都呈现着各自的态势,在此我们对中

国经济的状况进行了解。

(一)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国界范围内)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

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格。gdp是国民经济核算

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状况重要指标,我

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呈持续上升态势,由表1及图1可以看出我

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50.2亿元一直不断持续上升到2014

年的636462.7亿元。并且由图1可以明显看出曲线的斜率不断增大,也就说明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至2014年的增长速度是不断加快的,尤其是2004年以后,图形明显比2004年以前陡峭,可见国内

生产总值的上升速度十分迅速。

表1 1978-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

图11978-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折线图

(二)三大产业增加值

增加值是指常住单位生产过程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而三大产业增加值就是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一

定时期内单位产值的增加值。我国的三大产业分别是:第一产业是

指提供生产资料的产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

等直接以自然物为对象的生产部门。第二产业是指加工产业,利用

基本的生产资料进行加工并出售。第三产业又称服务业,它是指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第三产业行业广泛,包括交通运输业、通讯业、商业、餐饮业、金融保险业、行政、家庭服务等非物

质生产部门。

我国是农业大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大力发展经济,尤其是南

方沿海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农业作为我国第一大

产业在改革开放后也有很大的增加,但是由于环境和耕地面积的制约,第一产业的增加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比较平稳,这一点由

表2的数据及图2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1018.4亿元增加至2014年的58331.6亿元。我国的第二产业在改

革开放后更是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尤其是发展了东北重工业基地后,我国的重工业得到了大力发展,因此从表2的数据及图2可以明显

看出第二产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1736亿元增加至2014年的271392.4亿元,且工业增加值比农业增加值增长迅速、增长幅度大,尤其是在2002年左右涨幅较大。一个国家人民的

物质精神生活的富裕程度主要体现在这个国家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上,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明显富足,人民对精神满足更

加看重,尤其可见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旅游、休闲、娱乐,也有

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自己的精神需求买单,这便带来了我国服务业

行业,也就是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由表2的数据及图2可以看出,我国的的三产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895.8亿元增加至2014年的306738.7亿元,增长速度在三大产业中最为迅速,同样也是在2002年以后的涨幅最大。由表2还可以看出,单从1978年和2014年来看,1978年三大产业增加值分别占总产业增加值的27.8998%、

47.559%和24.5411%,2014年三大产业增加值分别占总产业增加

值的9.165%、42.641%和48.194%,由此也可以看出三大产业中第

一产业占比在逐年下降,第二产业占比较稳定,第三产业占比明显

上升,并且在现在社会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总产业增加值的近一半。三大产业的增加值的上升说明我国经济在逐步稳定增长。

图21978-2014年三产增加值折线图

表2 1978-2014年三产增加值

(三)居民消费水平

居民消费水平是指居民在物质产品和劳务的消费过程中,对满足人

们生存、

【篇三: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摘要: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经济增长逐步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也有很多的学者对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了研究,本文将对

此方面的文献进行整理,并重点从财政支出、政府投资行为、收入

不平等、制度等方面分析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关键词:经济增长财政支出收入不平等

近年来,中国以较高的发展速度迅猛发展。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

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发展如

此之快,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也越来越受学者的关注。影响经济增

长的因素也多种多样,许多西方经济学家对此都有有研究。美国经

济学家丹尼森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归结为六个:(1)劳动;(2)资本存量的规模;(3)资源配置的规模;(4)规模经济;(5)知

识进展;(6)其他影响单位投入产量的因素。中国经济学者也有很

多投入对影响经济增长因素的研究。本文主要对影响中国经济增长

的因素予以总结归纳。

一、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财政政策为一国干预经济的主要政策之一,利用财政政策可以促进

经济水平的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一项财政政策的

实施必然带动着财政支出的变动,因此,一项正确的财政政策对促

进经济增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财政政策的经济增长的影响

是经济增长理论和宏观公共财政理论的重要研究方向。财政政策对

经济增长的影响极大程度上取决于财政支出结构与税收结构。而且

有关此类的大多数文献都是在假定劳动力供给无弹性的前提下讨论的,导致了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作用的传导机制受到一定的限制。

无数的国内外学者对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国外学者的相关理论

rebelo(1993)等考察了分类的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angelopoulos etnal(2006)等考察了税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miller and russek(1997)、kneller et al(1999)考察了财政支出与税收对经

济增长的影响。由于计量方法、数据选择、解释变量多少等要素的

差异,这些学者得出的结论也有很大差别。例如:miller and

russek(1997)根据18个oecd国家1966-1990年的数据检验得出,资本所得税、劳动所得税等扭曲性税收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不显著,劳动所得税、资本所得税每上升10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下降0.1-0.2个百分;kneller et al(1999)根据22个oecd国家1970-1995年

的数据,检验发现劳动所得税、资本所得税对经济增长的扭曲作用

很大。

2、国内学者的相关理论

严成梁、龚六堂在一个具有内生化劳动选择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考

察了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他们认为内生化劳动力供给的两

大优点:(1)消费税和劳动所得税不再是一揽子税收,他们可以政

府的消费性公共支出也可以通过影响家庭的劳动-休闲选择,进而影

响资本的边际回报与经济增长;(2)政府的消费性公共支出也可以

通过影响家庭的劳动-休闲选择,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他们的研究是在一个ak经济中内生化劳动选择,进而考察了政府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早在1990年barro就研究了在ak经济

中引入生产性公共支出与所得税,假定政府通过征收所得税为公共

政策融资,结果发现所得税税率与经济增长存在一个倒u型关系。

研究财政支出与税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就是

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政府公共支出通常可以分为生产性公

共支出和消费性公共支出。龚六堂他们运用了1997-2007年我国31

个省份的数据,通过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生产性支出对经济增长

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生产性公共支出并不一定总能促进经济增长,生产性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他们认为原

因可能是生产性公共支出的规模超出了经济的适可范围或生产性公

共支出

的使用效率下降。适当下调生产性公共支出,上调消费性公共支出

可能更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消费税税率越高,经济增长率越高。

并推翻了barro的关于所得税税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

系的结论。

刘溶沧、马栓友(2002)通过估算我国1985-1999年间资本所得税、劳动所得税、消费税的有效税率,并考察了税收结构对经济增长的

影响。最后得出理论为税收通过影响投资、劳动供给以及全要素生

产率进而影响经济增长;他们认为资产所得税、劳动所得税对经济

增长的影响具有抑制作用,而消费税对经济增长有微弱的促进作用。

庄子银、邹薇(2003)认为我国在公共支出过程大量“调整成本”的

作用使得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总体效应下降,甚至出现负效应。

廖楚晖(2006)考察了我国政府的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

现我郭晶晶的人均产出与教育投入有显著关系,政府教育投入对经

济增长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郭庆旺、贾俊雪(2006)考察了我国政府公共资本投资的长期经济

效益。他们认为公共物质资本投资于公共人力资本投资都可以促进

长期经济增长,其中公共物质资本投资对长期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而公共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小。

二、政府投资行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山东社会科学院张卫国、山东大学经济学院任燕燕和招商银行总部

侯永建分析了地方政府投资行为与经济长期增长的动态有效性关系。他们把地方政府行为为独立的内生要素而非外生变量加入到经济长

期增长动态有效性的考察中。他们通过实证分析,研究成表明地方

政府投资行为对于经济长期增长的动态有效性有着双重影响。他们

得出一方面,地方政府作为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经济主体积极参与

经济生活,通过多种方式努力吸引和扩大投资;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地方政府之间还展开竞争,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改善了投资环境,也显著地促进了经济总量的增长。另一方面,他们研究发现1998年

以后地

方政府投资支出占gdp比重显著提升的情况下,地方政府投资对于

经济总量的弹性反而减小了。这说明地方政府投资效率仍有待提高。另外,虽然地方政府投资对于经济总量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而对

于就业增长的影响却不明显。尤其是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地方

政府投资对就业的弹性反而下降了,表明地方政府投资对就业的促

进作用较为有限。他们认为,各级政府对于经济的直接干预在改革

中英进一步淡化,只有专注于公共管理的职能,中国经济增长的效

率才能不断上升,经济增长的长期有效性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另外,暨南大学刘少波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郑可斌从中央政府和地

方政府偏好差异的视角考察了伴随着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权程度

变迁,政府偏好和隐性债务间的内生动态影响过程。他们认为,分

权政策的实施强化了地方政府的经济利益,使得地方政府有很高的

积极性发展当地经济。

李广杰、花小安等通过研究1986-2004年省级面板数据,他们发现

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与财政分权水平、地方经济增长存在着密切关

系,分权增长速度越快,地方经济增长越快,隐性债务增长速度也

越快。

三、技术选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苗文龙、万杰(2005)通过研究表明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是投资扩张,然而我国的投资效率在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我国技术

选择偏向于资本密集型、未能充分利用转轨经济中产生的剩余劳动力。林毅夫在1994、2001、2004、2005年所作的一系列关于技术

选择的文章中讲到,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是由其要素禀赋结构所内

生决定的,而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应该是经济发展的目标而不是经

济发展的手段,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了发展中国家没有发展资本密集

型产业和技术多必需的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在遵循由自己的要素

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发展时,技术变迁应该是循序渐进的,

没有必要研发或者引进发达国家最先进的技术。潘士远(2008)认

为技术模仿

成本小于技术发明成本,发展中国家应该放弃引进世界前沿技术,

通过模仿适宜的技术可以发挥后发优势,从而可能实现向发达国家

的收敛。

黄茂兴、李军军(2009)认为技术选择对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

有促进作用。他们得出结论为从全国平均来说技术选择系数的提高

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在不同省份之间,促进作用的差异很大。少数

省份甚至出现了负作用的结果,说明了技术选择要考虑本省要素禀

赋的实际情况,资本劳动比率的提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产业结构

升级,但不能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反而可能不利于经济增长。

他们认为结合本省要素结构并在能够吸纳新技术和重化工业的前提下,才可以进行适度资本深化,实现技术选择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四、收入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传统理论认为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存在能为人们提供激励,从而有利

于经济增长。lewis(1954)和kaldor(1957)在凯恩斯理论框架内

指出如果边际储蓄倾向是递增的,那么收入不平等会扩大投资规模,从而能促进经济增长。然而随着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和国际间

可比较数据的出现,大量的实证研究却发现收入不平等不利于经济

增长。alesina和rodrik(1994)使用1960-1985年间平均经济增

长对收入和土地基尼系数进行回归,在控制了其他变量后发现收入

不平等不利于经济增长。persson和tabellini(1994)使用同时期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经济增长率对中产阶级的收入份额进

行回归,发现更加平等的收入分配能促进经济增长。

aghion等(1999)总结了收入不平等不利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他们指出,在信贷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穷人由于资金匮乏而缺少

投资机会,因此如果如果个人投资呈现出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收

入不平等将会阻碍经济增长。其次即使信贷市场是完全的,由于信

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的存在,信贷人的努力程度将和借贷规模负相关,因此收入不平等会通过扩大借贷规模而不利于经济增长。最后,他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