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给孩子的某些行为贴道德标签

别给孩子的某些行为贴道德标签
别给孩子的某些行为贴道德标签

带着孩子时在路上遇到了熟人,父母总希望孩子能甜甜地叫声“叔叔阿姨”或“爷爷奶奶”。可是孩子常常不配合,怎么也不肯跟人家打招呼。这样的孩子是不是就“没礼貌”呢?是不是就“欠调教”呢?

我认为并不尽然。如果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也许有些事儿并不能那样“上纲上线”。但这样说的话,难道教孩子“懂礼貌”的品质不重要吗?父母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不打招呼”是没礼貌吗

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现在两岁多,最近路上碰到人我让她喊‘叔叔’或者‘阿姨’,她就是不肯,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她以前不这样的,前段时间在小区里还会嘴巴甜甜地叫人。最近是怎么回事呢?”

两岁多的孩子,自我意识快速发展。这段时间不愿意打招呼可能有多种原因。一种原因可能是她在观察。孩子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有了更多的自我意识和想法。对于父母而言的熟人,在孩子眼里也许是第一次见面的生人,孩子有点警惕心是很正常的事儿。我女儿开心现在见人第一面的时候似乎也不太喜欢叫人,但如果多见几次熟了,她就变得很热情。

另一种原因可能跟她当时的情绪有关,也许她只是暂时不高兴了,所以你让她做什么她都不太乐意去做。

第三种原因就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很希望表现出自己的意志,不愿盲目地听从父母,父母发指令让她做什么她反而偏不去做。如果这个时候硬是逼迫和强制她叫人,她很可能因此而出现强烈的逆反行为,就是不叫人。

所以爸爸妈妈要做的,一是做好榜样,让孩子觉得见人打招呼是一件自然而愉快的事情;二是不强迫,不要让孩子排斥这个行为,这个阶段过去以后孩子可能自己也会开始喜欢跟人打招呼了。

“不懂分享”是没礼貌吗

有朋友带着孩子来我们家玩。朋友家孩子一岁多,比我们家孩子小点儿,拿着喜欢的玩具不撒手。我们家孩子一见急了,喊着玩具是他的,硬是抢了回来。我说:“弟弟第一次来我们家玩,你应该大方一点。”他根本不听,还跟我闹,弄得我特别尴尬,在朋友面前显得我教育特失败。我该怎么教他呢?

其实,孩子三岁之前不懂分享是正常的,不要担心,不用觉得教育“失败”,更不要用成人的“道德”标准去衡量他是不是自私。这时给他讲道理,孩子一是带着情绪根本听不进去,二是他可能并不能理解你的逻辑。所以这时你强迫他分享,他一定会闹情绪,弄得孩子与家长都更不愉快。

至于怎么引导孩子,让他逐渐有“分享”意识呢?这不是靠长篇大论给孩子讲道理来实现的。只需要身体力行地教孩子一些简单、实用的交往技巧,比如“怎么做轮流”“怎么做协商”等。譬如当孩子之间抢玩具的时候你可以说,“宝贝,我知道这个玩具是你很喜欢的,你可以把它收起来。但其他的玩具你可以给别的小朋友玩一玩。”还可以跟孩子说,“我们可以跟这个弟弟互相交换玩具,你看弟弟的玩具我们家就没有,咱们可以看看弟弟的玩具有什么好玩的。”

“大庭广众闹情绪”是没礼貌吗

现在我都不敢带我们家孩子出去了。不管是去超市还是去饭店,他经常大喊大叫,一有不满意直接大声哭闹,弄得我们特别没面子,只好赶紧带他离开。这怎么办呢?

孩子并不能清楚地分辨出行为的好坏,家长对孩子行为的反馈很重要,默许或不当反馈都可能造成孩子继续出现不当行为。孩子喊叫哭闹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宣泄情绪,二是引起家长注意。

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两岁前,家长不用说太多道理或过多责备,可以态度温和而坚定,从表情到语气坚定地表示“不可以”,然后用别的事情转移他的注意力。如果是两岁之后,先帮助孩子平静情绪,然后跟孩子进行简单的引导和讨论,告诉他什么样的行为是好的。合理利用期望效应,正面暗示和激励他“一定会是个懂礼貌的孩子”。他会愿意朝着父母期望的方向发展。

通过我们上面的讨论,大家就会发现,让孩子“懂礼貌”的问题确实是需要做一个界定的。有些是孩子的正常行为,比如“一段时间内的不愿打招呼”“三岁前的不愿分享”。那么对于这些行为,父母就不要给孩子贴上“不懂礼貌”的标签了,更不要为了避免伤自己面子而逼迫孩子。同时,有些行为是确实需要引导和纠正的,特别是孩子两岁以后,父母就需要给他立规则和规矩了。

如何让孩子“懂礼貌”“有规矩”

一是父母要做好榜样。身教重于言传,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父母平日里热情待人、礼貌处事,会让孩子觉得文明礼貌地与人交往是一件愉悦而正常的事情,也会自然地去模仿。另外,在同孩子一起与人交往的时候,父母可以提示孩子一些交往的技巧,比如如何打招呼、如何有礼貌地询问对方、如何与人协商等。

二是给孩子定规则的时候,最好让孩子参与到制订规则的过程当中。这样他会更愿意遵守。比如去超市前就跟孩子说好只买什么不买什么,只待多长时间,这样孩子心理上有一个准备,他就不会索要无度地哭闹。即使他真的做不到,父母到时候也更容易说服和引导。另外,一旦定了规则,就不要轻易改变,保持规则的稳定和有效。父母如果自己都是经常说了不算,肯定不能指望孩子听你的了。

三是耐心引导,期望和激励。多关注孩子的优点和做得好的地方。其实,每一个孩子心里都想朝着父母期望的方向发展,这是出于他们对父母的爱。所以父母正面的期望和激励会给孩子积极的心理动力。当孩子做得好的时候,父母要及时给予鼓励。当孩子做得不好的时候,也可以从正面鼓励他下次做好,相信他以后一定可以做到。

四是给孩子时间去适应和锻炼。孩子的社会性是逐渐发展的。在与家人、同伴、陌生人的交往中,孩子逐渐去适应和锻炼,逐渐懂得什么行为是好的,什么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尊重孩子,相信孩子;少催促,少批评。孩子探索到适合自己的有效方法,然后才能成长为一个更加优秀的人。

不同年龄孩子的礼貌培养

父母可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来指导孩子学习礼貌:

第一阶段:言传身教。适合年龄:出生至两岁

两岁之前的孩子与社会的互动方式主要是模仿,因此父母可通过亲身示范的方法,教给孩子礼貌的行为。只要父母每天都用尊敬、谦让的态度对待别人,身处其中的孩子就会无意识地模仿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遇到类似的情形时,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学你的做法。

第二阶段:教给孩子对与错。适合年龄:2~4岁

两三岁的孩子能够听懂一些简单的语言了,这时父母就需要预先想到孩子可能会出现的行为,并明确告诉孩子“什么是能做、什么是不能做的”,并用他们能懂的语言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和“应该怎样做”。

第三阶段:纠正孩子的不礼貌行为。适合年龄:4~5岁

4~5岁的孩子自制力还不是很强,仍需要父母反复向他们强化“礼貌”行为,并告诉他们每种礼节背后的道理,让孩子知道,他们的行为可以带给别人快乐,也可能会伤害他人。另外,平日里遇到孩子故意说脏话,请避免当即批评指责,转移注意力就好了,这样孩子说脏话的行为就不至于反复、持续太久。

要知道,礼貌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父母要教育孩子从小就使用“你好”“谢

谢”“对不起”“请”“欢迎”“再见”等礼貌用语,并告知他们礼貌用语要长挂嘴边。只有长期坚持才能养成良好的礼貌习惯。

本文由化学工业出版社授权摘自《陪伴是最好的教养》

家庭教育——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家庭教育——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们在谈论自己的孩子。“我家的孩子就是个淘气鬼,一点儿都不省心。”“我家的孩子从小就胆小,现在都不敢回答问题。”“我们家孩子很听话,很少惹人生气。”“我们家孩子就像个猴子一样,上蹿下跳,一会儿都不消停。”这样的话,我们熟之又熟,而且经常这样评价自己的孩子。 场景一:一天,大宝想要买一个玩具,可家里已经有很多玩具了,你不想买。于是你找了很多理由,可大宝却一句都听不进去,就要买那个玩具。此时你的脑中就会冒出你平时说过的话“这个孩子真倔。” 场景二:孩子从小就很乖,从来不乱扔乱买东西。有一天,孩子看上了一个玩具,特别喜欢,对你说:“妈妈,我想买这个玩具。”而你当时没有注意到孩子的渴望,就说:“宝贝乖,妈妈没带那么多钱,我们不买了。” 场景三:从小孩子学习成绩一般,你经常对着孩子说:“像你这样不好好学习,长大了能有啥出息?” 如果你是其中的孩子,你会有什么反应呢?大家体会到这些话的效应了吗? 场景一:孩子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他坚持要做,你就会觉得他倔,而你经常这样说。如果你是这个孩子,恐怕你就会想,反正我做什么都被说成倔,那我就倔。孩子变得越来

越倔,脾气越来越坏,他正向着你说的方向行进。也许你会觉得自己看得很准,却不曾想到孩子的今天,大部分是被你亲手造就的。 场景二:孩子从小很乖巧,很听家长的话。这样的孩子会怎么样呢?孩子会学习很好,从不惹是生非,这让家长感到很开心,很欣慰,当然更多的是非常省心。可对于孩子将会是什么样子呢?他会每做一件新的事就会想你报备,征求你的意见,而失去了自己锻炼的机会,变得没有主见,一旦遇挫还会一蹶不振,灰心丧气,再难自信起来。也许前期家长不会发现,一旦发现已经晚了,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了,一切已定性,很难再改变。越是乖巧的孩子,家长们越应该多注意。 相信大家已经明白了这些话的效果,所以我们不要给孩子贴标签,给孩子下结论,让孩子真的走上你“预言”的路,而验证你的英明。我们应该做些改变,让孩子从中释放出来,做一个全新的自己。到底该如何做呢?我有一下几点建议: 1、不给孩子贴标签; 2、只描述事实,而不加以评判,更不要做人身攻击; 3、找到孩子的优点,多加关注,多鼓励,创造机会,让孩子自信起来。

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_______卫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一、为加强卫生系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改善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特制定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 二、医德,即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思想品质,是医务人员与病人、 社会以及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总和。医德规范是指导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活动的思想和行为 的准则。 三、医德规范如下: 1、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时刻为病人着想,千 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 2、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利,对待病人,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财产状况,都应一视同仁。 3、文明服务,举止端庄,语言文明,态度 和蔼,同情、关心和体贴病人。 4、廉洁奉公。自觉遵纪守法,不以医谋私。 5、为病人保守医密,实行保护性医疗,不泄露病人隐私与秘密。 6、互学互尊,团结协作。正确处理同行同事间的关系。 7、严谨求实,奋发进取,钻研医术,精益求精。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 四、为使本规范切实得到贯彻落实,必须坚持进行医德教育,加 强医德医风建设,认真进行医德考核与评价。 五、本中心必须把医德教育和医德医风建设作为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作为衡量和评价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 六、医德教育应以正面教育为主,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效,长期坚持不懈。要实行医院新成员的上岗前教育,使之形成制度。未经上岗前培训不得上岗。 七、建立医德考核与评价制度,制定医德考核标准与考核办法,定期或者随时进行考核,并建立医德考核档案。 八、医德考核与评价方法可分为自我评价、社会评价、科室考核和上级考核。特别要注意社会评价,经常听取患者和社会各界的意见,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九、对医务人员医德考核结果,要作为应聘、提薪、晋升以及评选先进工作者的首要条件。 十、实行奖优罚劣。对严格遵守医德规范、医德高尚的个人,应予表彰和奖励。对于不认真遵守医德规范者,应进行批评教育。对于严重违反医德规范,经教育不改者,应分别 情况给予处分。 十一、本规范适用于本中心的医务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也要参照本规范的精神执行。

不要轻易的给孩子贴标签

不要轻易的给孩子贴标签 经常有家长对人这样介绍自己的小孩:“我家孩子内向、害羞,不爱说话”或者“我家孩子比较笨,学东西慢”……其实,这样的介绍并不妥当,因为这些形容词无疑就是贴在孩子身上的标签。而这些被贴上的,消极的标签会逐渐成为孩子的属性。因为你所得到的必将是你所期待的,而不是你所想要的。 不要忽视心理学中的“期待效应” 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教授和雅各布森教授在美国加州一所学校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从这所学校里随机抽18人学生,告诉校长这18个人是都是高智商人才,要好好培养,他们一定会取得不一般的成绩。半年后,他们回访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都成为了学校的尖子生;再后来这18人也分别在不同的领域做出了非凡的成绩。 为什么提供的“假信息”最后却有了“真效果”呢?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分析后认为,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的“权威性预测”。大家因为他们的预测从而对这些学生产生了高期待,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下意识地渗透了这种高期待,进而对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暗示。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积极暗示,以老师所期待的方向和水平来重新自我塑造,并以此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据此,他们提出了“罗森塔尔效应”,也叫“期待效应”,说明期待对人的重要影响。 一件新衣,如果身边所有人都说适合你,你肯定会经常穿;如果身边所有人都说你穿了难看,肯定会放到箱底不再穿出来。我们成年人尚且容易被周围人影响,何况是价值观、人格还在形成中的孩子呢? 积极的期待激发孩子进步 作为父母,我们与孩子朝夕相处,是他们最亲密、最信赖的人。如果我们能对孩子充满积极的期待,用赞美、鼓励来与孩子沟通,一直给孩子传达“你真棒“”你真努力“”爸爸妈妈相信你“等,孩子必定会感受到这些信息,“期待效应”就会开始起作用,孩子会努力朝着父母期待的方向前进,变得积极向上、乐观开朗。 消极的期待将孩子推向歧途 期待就像一把双刃剑,积极的期待催人进步,消极的期望则会将人推向歧途。如果父母总是以消极的方式定位孩子,给孩子贴上“蠢笨”“胆小”“什么事都做不好”等消极的标签,孩子会认为标签就是自己的属性,从而放弃努力,成为那个令爸爸妈妈头疼的“问题孩子“。 所以,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消极的标签。多看看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关注他的细微进步,用积极的标签来鼓励他,你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就像你希望的那般出色。 我是世界记忆大师---汤世声老师。 如果您的孩子存在作业拖拉、不爱学习、偏科、学习成绩下滑、记忆力差、考试考不好、学

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准则

XX公司商业道德及行为准则概要 一、制定本准则的目的 1.规范公司员工在商业活动中应遵守的道德诚信标准,以及相应的行为准则,包括对于公 私利益冲突时的处理方式; 2.确保公司向监管机构和公众披露的信息充分、公允、及时、准确,满足相关法律法规的 要求; 3.加强对于违反商业道德的内部报告机制; 4.明确本规定在贯彻落实中的惩戒措施。 二、适用范围 本准则适用于XX公司及其下属企业的全体员工。 三、准则概要 1.识别利益冲突 利益冲突的主要情形如下: ?受雇于竞争对手; ?利用公司的商业机会为自己或他人牟利; ?利用公司资源和工作时间,直接或间接从其他企业获取经济利益; ?在有竞争关系的私人企业持股,或持有存在竞争关系的上市企业5%以上的股票; ?在与公司有业务往来的企业中持股; ?从竞争对手、重要客户、供应商处获取借款、担保或其他经济利益; ?在任何企业或组织担任董事、监事或委员会成员,需事先获得董事会批准,如该企业或组织与公司存在利益冲突,则不应该接受该职务。 2.披露利益冲突事项 员工须将其有可能与公司利益产生冲突的情形如实向公司披露,任何对于利益冲突的疑虑或发现,均应立即报告给CFO(xxx@https://www.360docs.net/doc/8a9403620.html,)。 3.披露家庭成员信息 员工须将其直系亲属(配偶、兄弟姐妹、父母、岳父母、子女)在竞争对手持股或存在其他经济利益,或与公司存在业务往来情况如实向公司CFO报告。 四、商业礼品及招待 1.赠送与接受商业礼品或招待必须以遵守法律为前提; 2.金额应合理,并且不应与业务决定产生直接联系; 3.收受的价值100美元以上的礼品,必须提交给公司行政部管理;

4.禁止商业贿赂和回扣。 五、《反海外腐败法》(FCPA)条款 任何员工不得直接或间接向任何政府工作人员行贿以开展业务。 六、公司资产保管 员工需保护和正确使用公司资产,避免资产由于偷窃、浪费等原因使公司蒙受损失: 1.切实保护公司资产免于盗窃、损毁、滥用; 2.对于发现的资产管理问题,及时上报; 3.保护电子数据,避免未授权的访问。 七、知识产权及信息保密 员工需保证维护并合理使用知识产权并注意信息保密: 1.工作中的所有发明创造、软件、技术及商业秘密,均属于公司资产; 2.员工离职时,应交还所有资产,并不得保留副本; 3.员工应严格遵守公司的信息保密制度,对获知的公司及客户的信息予以保密; 4.除非获得公司批准,员工不得对外透露公司的任何商业信息,并应对公众场合的讨论保 持警惕; 5.员工离职后,仍应对公司信息予以保密。 八、财务报告和其他公告 1.所有员工应主动上报下列问题: ?财务数据与实际经营情况不符; ?缺乏明显商业目的的交易; ?回避或跳过必要审批的申请。 2.所有员工不得直接或间接的阻止、操纵、误导公司的独立审计程序,使财务报告产生重 大误报。 九、资料保存 员工应完整妥善的保存与公司商业及财务信息相关的资料,包括账簿、邮件、电子文档、合同、薪酬资料、业绩记录等等。员工禁止伪造、篡改、故意损毁原始公司资料。 十、遵规守纪 员工须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及准则规定。

医院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一、为加强卫生系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改善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特制定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 二、医德,即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思想品质,是医务人员与病人、社会以及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总和。医德规范是指导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活动的思想和行为的准则。 三、医德规范如下: 1、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 2、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利,对待病人,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财产状况,都应一视同仁。 3、文明服务,举止端庄,语言文明,态度和蔼,同情、关心和体贴病人。 4、廉洁奉公。自觉遵纪守法,不以医谋私。 5、为病人保守医密,实行保护性医疗,不泄露病人隐私与秘密。 6、互学互尊,团结协作。正确处理同行同事间的关系。 7、严谨求实,奋发进取,钻研医术,精益求精。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 四、为使本规范切实得到贯彻落实,必须坚持进行医德教育,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认真进行医德考核与评价。 五、本医院必须把医德教育和医德医风建设作为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作为衡量和评价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 六、医德教育应以正面教育为主,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效,长期坚持不懈。要实行医院新成员的上岗前教育,使之形成制度。未经上岗前培训不得上岗。 七、建立医德考核与评价制度,制定医德考核标准与考核办法,定期或者随时进行考核,并建立医德考核档案。 八、医德考核与评价方法可分为自我评价、社会评价、科室考核和上级考核。特别要

注意社会评价,经常听取患者和社会各界的意见,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九、对医务人员医德考核结果,要作为应聘、提薪、晋升以及评选先进工作者的首要条件。 十、实行奖优罚劣。对严格遵守医德规范、医德高尚的个人,应予表彰和奖励。对于不认真遵守医德规范者,应进行批评教育。对于严重违反医德规范,经教育不改者,应分别情况给予处分。 十一、本规范适用于本医院的医务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也要参照本规范的精神执行。

个人品德准则

个人品德准则 个人品德建构,既受社会公德环境这一外在因素影响,又受自我修养的内在因素的双重约束,要把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相结合,个人品德与社会公德相结合,紧随时代变化,注重“知行合一”,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提升个人的品德修养。 个人品德是指在一定社会生活中起一定社会作用的个体,为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而具备的指导自身行为的道德准则的总和。它是通过个人自觉的品德修养和社会公德教育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种品德要求的强烈认同,对品德感情的充分表达,对社会公德规范的执着践履。个人品德建构的动力是自我实现的品德需要;自我导向和自我调节是个人品德构建的机制;良心和人格是个人品德建构的结果;个人品德建构是社会公德建设的基础工程。因此,在新时期个人品德建构显得至关重要。 社会调控和自我调控是个人品德建构的两大主要途径。两者相互依存和作用,社会公德调控是促使个人品德建构的外在性因素,自我修养则是个人品德建构发展成熟的关键所在。 从社会调控方面讲,个人品德建构的基础是社会荣辱观。荣辱观以良心对荣誉、耻辱的体验,促使个人品德建构发生机制过程,成为品德认知价值构成、品德行为情感体验、品德性格社会认同的基础;以牵引荣誉的张力和排斥耻辱的驱动力合成个人品德建构的动力;以高标要求和底线原则成为个人品德建构的鲜明

标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品德人格培养提供了价值规范目标和丰富的精神食粮;健康良好的品德人格养成又有利于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品德主体,在健全自身品德人格中应主动承担品德责任,积极追求善的品德生活,努力趋向完美人格和力争实现自我价值;作为社会,应为个人品德建构提供良好的品德选择环境,创设培养个体理性、自主性的品德判断和品德选择能力的教育,建立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统一的品德行为评价体系。唯有如此,才可能实现个人品德建构。 个人品德建构需要加强自我修养,主要措施有: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品德精神、建立品德奉献与品德回报的机制和从多渠道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完善品德体系以及汲取传统品德的合理成分。 品德不同于其他社会要素,品德的发展不是放任,而是有意识、有目的地主动加以控制和调节的结果。经济转型时期的品德调节,更需要诸社会力量介入。因而,要加强调控主体,即各级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对品德调控的主动性,大力发挥社会组织的管理职能、协调功能,以主动、积极的姿态加强伦理品德建设,抑恶扬善。 品德修养的一个内在要求和重要特征是高度的自觉性。所以应首先加强个人品德修养的自觉性,个人在品德意识、品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品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审

家长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家长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这句话我们已经说过很多次了,但是还是有很多家长将标签随口就给孩子贴上“不听话”“顽皮”等,标签好贴不好撕,家长们还是要慎重!“我的小囡今年8岁了,学习不用大人操心。就是一见生人叫她喊叔叔阿姨,半天也不开口。小时候还是会喊的,现在越大越害羞了。平时家里来个熟人,一会儿喊一会儿不喊的,越让她去打个招呼,她越躲得快,弄得我们很尴尬。”李妈妈说。 周遭的人都夸她乖巧懂事,听到大家的夸赞,女孩不好意思地躲到妈妈身后。看到女儿一点也不落落大方,李妈妈当着所有人的面批评女儿不懂礼貌。 “我和孩子单独聊了一会儿,当我温和地看着她,轻轻说,‘老师觉得你不是没礼貌的孩子,对吗?’她抬起头看着我,摇摇头说‘我不是!’我接着问她:‘你见到了妈妈的朋友,你是想叫她阿姨,但是你还没准备好,你正在想着叫的时候,妈妈就说你没礼貌。于是,你就闭上嘴巴不敢说了,是不是?’她又点点头。再问她,下次再遇到这位阿姨是否会主动叫人?孩子表示不知道。看来,她只是没有准备好。” “看得出,这个家庭当中父母对孩子比较严格,有很多期待,一旦孩子达不到期望值,便会立刻点评孩子。”很多时候,我们做家长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给

她贴上许多负面的标签,诸如“不礼貌”“害羞”等等。然而,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自我评价多来源对其成长的重要他人,如父母、老师等。“如果这些人给孩子的评价是‘害羞’,那么孩子就会在潜意识里加深‘害羞’这个概念。” “孩子会感受到妈妈的这种评判,从而会觉得更加得不到理解,于是也会变得叛逆。当孩子越来越觉得就是自己不好的时候,随之便出现一些退缩行为,如内向、顺从、信心不足、害怕参与社交活动等。” 表面上孩子不喜欢叫人,实际上是觉得自己受到了强迫。父母应该理解她们的心情,避免在外人面前命令孩子做不愿意或不会做的事,要让孩子感觉放松。如果外人问孩子是不是有点怕生,可以说孩子只是不太想说话,或者还没准备好呢。过后,可以温柔地告诉孩子,“没事儿,等你想说的时候再说,不说也没关系”。要学会接纳孩子的现状。害羞就害羞吧,不叫人就不叫吧,如果父母过分地关注孩子不叫人这一行为,就会表现出不满,同时引起孩子的不安。最重要的一点,避免在自己孩子面前,表扬其他性格开朗、爱交际的孩子,甚至说你要是像某某就好了,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其更害羞。

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医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 尊重病 人奉献爱心 钻研医 术诊治精心 提高技 能护理细心 救死扶 伤尽责尽心 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履行下列义务 一、守法律、法规、遵守技术规范; 二、树立敬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履行医师职责、尽职尽责为患者服务; 三、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 四、努力钻研业务,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五、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廉洁行医诫勉、临床行医十个严禁 严禁利用职权为个人谋私利,切实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 严禁以介绍病人入院、检查、手术、治疗为理由而收取红包; 严禁私自为药品经销单位或个人代开、代售药械或要求病人到指定的药店购药; 严禁设立或收取药械生产或经营单位发放的“临床促销费、开单费、处方费”等形式的变相回扣; 严禁为药品生产、经销单位登记、统计医生处方或为此提供方便; 严禁擅自收费、不合理收费或乱收费; 严禁以介绍、转诊患者为由收取“介绍费”、“转诊费“等形式回扣; 严禁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以物代药“; 严禁涂改、伪造、销毁病历;

严禁擅自接受新药临床观察及新药推广;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差错及事故防范制度 1、认真贯彻《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严格执行差错登记制度,建立完善责任追究制。 2、医疗纠纷将作为诊所机构效验、年终考评、优胜劣汰的一项重要依据。 3、发生医疗纠纷必须及时上报,并迅速采取积极有效的处理和防范措施,不得隐而不报,更不能以一赔了之求息事宁人,应依法通过医疗鉴定解决纠纷。 4、发生医疗事故,据等级和情节,可给予警告、责令停业整顿、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等处理。 5、社区卫生从业人员负有医疗过失责任或擅自涂改、伪造、隐匿、销毁病历资料,卫生部门将责令其暂停执业活动、吊销执业资格证书或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有关部门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6、以医患双方协商解决的医疗纠纷,应将纠纷的经过、责任、处理结果等进行认真整理并以书面总结及时上报。

贴标签对孩子的影响(建文)

贴标签对孩子的影响 一直以来,很多的家长在咨询问题时,聊起他们的孩子,“我的孩子不爱学习”“做什么事情都很懒”,“我的孩子很胆小,怕事”,“注意力不集中”等等,这些问题是经常会被提到的,我绝对相信,在跟我咨询时用词上还是稍微加以修饰的,而面对孩子,用词和语气上会更加的赤裸裸:“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跟你讲过多少遍,快一点,做什么事情怎么都这么拖拖拉拉”,“你胆子怎么这么小,有什么好怕的”,我觉得这些词多数家庭都是很熟悉的,也可能都有对孩子讲过,现在先不讨论这样的问题如何处理,先来谈谈这些话里本身有没有问题。 笨蛋,拖拖拉拉,胆小怕事,小偷,多动症等等这些都是标签,是父母对孩子的某一行为下的定义。超市大家都去过,我们在买一个商品前,都要看标签,上面有名称,产地,价格等信息,标签的意义是让我们能够一目了然的了解这个商品的信息,也能够让我们更好的归类。次考试没有考好,孩子心理就会想“可能我真的就像妈妈说的那样是个笨蛋,我没有学习的天赋。”第二次没有考好“原来我真的就像妈妈说的那样就是一个笨蛋”第三次没考好“我是笨蛋啊,我没有别人聪明,当然考不好”。当一我被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称为“标签效应”。相信多数妈妈都有买回来衣服,一次都没有穿过或者买回来就后悔的经历,卖你衣服的销售员有没有跟你说过类似于“您真有品位,一眼就看出这是我们刚刚

来的新款”,“这件衣服简直就是为您量身定做的,比我们模特穿的都好看,要不您考虑下做我们的模特”,当你听到这样的话,心理是不是会把自己归到有品位这一类呢,这件衣服都是为你专门设计的了,你还好意思不买吗。 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我的“个性思想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我“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大人都如此,更何况孩子。儿童的心理发育、认知能力正处于起步阶段,对是非、善恶、美丑等界限的辩识能力较弱,外界的影响对他们性格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当一个孩子思想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会下思想地产生一种认同感,并进而以此塑造自己的行为。而且,这种评价出现的次数越多,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塑造固化作用越强,甚至会左右终生。前面所讲的一些孩子的行为表现,就是由于一些家长无意中给孩子贴上了不正确的标签,使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不断地得到强化。 有位心理学家作过一个实验。他要求人们为慈善事业作出捐款,然后根据他们是否有捐款,标上“慈善的”或“不慈善的”标签。另一些则没有用标签法。后来再次要求他们做捐款时,标签就有了使他们以第一次的行为方式去行动的作用,即那些第一次捐了钱并被标签为“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标签过的人捐得更多,而那些第一次没有捐钱被标签为“不慈善的”比没有标签的人捐的更少。

XX公司总部员工职业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

员工职业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员工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强化内部管理,塑造企业良好形象,促进企业发展,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结合企业实际,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是对XX公司员工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是进行员工管理的基本准则。 第三条全体员工应不断发扬“XXXXX”的企业精神,把“XXXX”行为十典自觉作为个人管理行为和习惯,自觉遵循礼仪九章“XXXXX”,为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而努力工作。 第四条本规范适用于XX公司总部全体员工。 第二章员工职业道德规范 第五条热爱祖国,严守规范。 (一)增强法制观念,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规章。 (二)不做有损国家尊严和利益的事情,爱护国家财产和公共财物。 (三)积极学习政治理论知识,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 第六条忠诚企业,笃诚守信。 (一)热爱和忠诚于企业,坚决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积极为企业的改革发展献计献策。

(二)遵守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和办法,工作中认真加以贯彻执行。 (三)不做有损企业利益和形象的事情。当企业利益与个人利益不一致时,应将企业利益放在首位,不计较个人得失;对损害企业利益的违法、违纪和违章行为,要勇于抵制并及时举报。 第七条协同联动,融合高效。 (一)树立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 (二)领导要善于听取员工意见和建议,合理安排工作,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搞独断专权,不搞任人唯亲;要积极关心和指导员工的工作和学习,多为员工解决实际困难,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三)员工要忠于职守、尊重领导,服从工作安排,尽职尽责地做好岗位工作;有保留意见的,可择机反映,但在领导改变决定和意见前,不可拒绝执行或消极应付,杜绝阳奉阴违,不得疏忽或拒绝领导指令和工作安排。在工作过程中要多向领导汇报工作进展情况,遇到问题积极与领导沟通。 (四)要积极加强与领导、同事间的沟通和交流。对同事工作中的不足,应积极当面指出并帮助改正,不背后议论、指责或向领导随意夸大汇报,不做不利于团结的事。 (五)同事间相互尊重,不挑拨离间、造谣生事,不拉

不要急于给孩子贴标签

不要急于给孩子贴标签 记得在小班的时候,孩子的年龄基本上都在3岁半。我们班有个男孩子,语言发展状况 一直都很出色,不管是平时上课时老师提问他,还是教一些东西他都学得很快,反应的很快,平时他和老师聊天也能很流利地组织语言回答老师,这是相当一部分孩子办不到的,他们也许很想和你聊天,但都是一些片段的词语,无法组成句子,所以我一直很关注他,我觉得这个孩子现在发展的这么优秀,一定跟他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关系,他父母一定很注重孩子的教育。一天我替主班老师整理家园联系档案时,发现这个小男孩的爸爸是大学教授,妈妈是高中老师,原来真的跟家里父母的文化教育程度有关系。当然单凭这点我肯定不能立马下结论, 我平时和她聊天时就成问过他:你放学回家以后爸爸妈妈陪不陪你一块学习啊?他告诉我说 学。学问老师也说他爸爸妈妈每天都会帮孩子复习当天学的内容。所以我对这个孩子的印象一直很好。 直到有一天,我否定了自己的想法。一天,他和另外一个小男生在一起玩,两个人因为想要同一本绘本发生了争执。这个口齿伶俐的小男生急了,用牙齿咬住了另一个小男生的手指,于是那个被咬的自然大哭了起来,老师赶紧跑过去把他俩拉开,发现牙印特别深,差点到了出血的程度,太吓人了。这个孩子一想表现很好的,怎么会有这种举动,我脑子里马上 浮现了“攻击性行为”这个词,我想孩子的任何行为都能从家庭教育找到渊源,可是他的父母都是很懂教育的人,而且为人举止都很好啊?没理由会让孩子有这些行为,而且我听保育员 老师说这个孩子咬过别人很多次,一不高兴就爱咬别人,并且我们已经告诉他父母很多次了,可是依然没有改进,所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于是我查阅了大量资料才明白:托班的年纪比较小,入园前人际交往方面的经验仅仅处于和家人相处的模式中,没有经历过集体生活的他们并没有太多和同伴相处的经验。因此,在面对与同伴产生矛盾的时候,他们的语言能力缺乏,不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很容易出现一些类似攻击性行为的做法,其实,并没我们想的那么严重,不过是他在发泄自己的不满, 不要急于判定孩子的一些行为,将孩子身上贴上我们“大题小作”的标签。遇到这种事情要正确引导幼儿,告诉他们“······咬人”是不对的,或者你不会解决,可以找老师来帮助你。有很多种解决的方式,但是不能伤害别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很多时候,相同的行为,在行为背后的原因是各不相同的。作为父母和老师,最好是先观察孩子,看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再根据不同的原因来对症下药,效果就会好很多。相处久了,我们班有个小朋友叫浩浩,老师都知道浩浩有个特点,就是做他喜欢的事情,就非 常专注,超过一般的孩子。这是好事,但是另一方面,有时候这个特点会“坏事”。比方说,他在做自己喜欢的一件事,但是接下来,该做别的活动了。那么,他就显得“不听话”了,常 常会不听老师的话,坚持做自己的事情。虽然是幼儿园,但是也是有一定的活动规则的,老师会指挥从一样活动转移到另一样活动。而且,以后上小学了,这个问题会更显得突出。你不能因为喜欢音乐课而非不要上下一堂课。我很担心以后他入学了,会显得不听老师的话,从一堂课转到另一堂课会比较困难。而那个时候学生也多,老师一定不会喜欢这种影响大家

如何应对别人的“贴标签”

如何应对别人的“贴标签” 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会给自己和别人“贴标签”,同时又有别人给我们“贴标签”。当这一切的标签让我们感受到不舒服和 凌乱时,我们就会产生一个“我到底是谁?”的念头,期待能让这不舒服、纠结、凌乱消失。我们期待发现那个“真实的自己”。 在一次培训后,有一个学员单独找我问了一个问题:“我在 工作中认为自己是负责、坚定、专业,可为何有的同事会更认 为我有亲和力,我怎么没感觉出我多亲和啊,那真实的我到底 是谁? 在那个当时,我灵机一动:“你看我手中这杯咖啡,你什么 感觉?”我刚刚泡了一杯咖啡。 她想了想说:“温暖、清香、细腻。” 我说:“嗯,真好。那怎么在我眼中对这杯咖啡的感觉是提神、解渴、美味呢?这让这杯咖啡好纠结啊,它到底把自己定位成温暖、清香、细腻呢,还是提神、解渴、美味呢?” 她似乎意识到了什么:“我有点明白了。” 还记得你以前周末被父母要求收拾自己的房间吗?你把被子 叠起来,把摊着的书摞在一起,扫了扫地,然后就收拾完了。 你眼中你的房间,那简直就是窗明几净、一尘不染、焕然一新、井然有序。 而你妈眼中呢,那就是三个字:脏、乱、差。 而你妈如何描述的呢:“猪窝!” 即便是房间,在不同人的眼里都有差别,更何况是一个人呢? 首先得先想清楚为何天上会飞满标签。 原因一:每个人在不同场合下会呈现不同的侧面 我想说的不是“多重人格”的病态特质,而是场合本身会让人的行为及习惯以及“标签”发生改变。 当你进入到一个环境十分干净整洁的场合,你的行为也会趋于追求干净:把垃圾放到垃圾箱,打喷嚏会捂嘴,说话会彬彬 有礼,即便你内心狂野。同样,即便一个多么恪守道德和法律 的人进入到了充满破窗、垃圾的脏乱差街区,他同样会做出出格、违法的举动。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描述成“破窗效应”。

道德行为规范

道德行为规范 甲:敬爱的老师 乙:亲爱的同学们 合:下午好! 甲:我是主持人xxx 。 乙:我是主持人xxx 。 甲:红领巾广播站又和大家见面啦! 乙:本次播音的主题是《让我们都养成好习惯》 甲: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习惯即命运,成功从培养习惯开始 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乙:爱因斯坦说: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剩下的就是习惯好习惯或坏习惯。)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说:我的成功归功于小学,因为小学让我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一切都是从童年开始的。不同的童年造成了杰出青年与死刑犯青年之分,不同的基本点之一就是行为习惯的不同。 甲: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木板,而不取决于最长的木板。人的失败往往由于自己的某种缺陷所至。好的习惯是人们走向成功的钥匙,而坏的习惯是通向失败的敞开的门。 乙:让我们拥有良好的习惯,其重要性并不亚于有一个好的学习成绩。健康的人生的基础是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不管是美好的品德,还是较强的学习能力,一切都基于良好习惯的培养,抓住了习惯培养这一条主线,就抓住了问题的要害。 甲:对于我们来说,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需要成人共同努力的过程。帮助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老师和父母重要的责任之一。为了我们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改掉我们身上一些不好的习惯,虽然有点难,但是,我们却必须做。 乙:让我们先来听听我们要养成多少个好习惯吧! 9个学习好习惯 ⒈提前预习⒉专心听讲⒊爱提问题⒋及时改错⒌查寻资料⒍不磨蹭⒎仔细审题⒏勤于 动笔⒐认真书写 9个做人好习惯

⒈心态积极⒉孝敬老人⒊勤俭节约⒋持之以恒⒌充满自信⒍守时惜时⒎诚实可信⒏不给别人添麻烦⒐善待他人 9个礼貌好习惯 ⒈进别人的房间要敲门⒉使用礼貌用语⒊用双手接递长辈的东西⒋坐有坐相站有站相⒌礼貌待客⒍不乱翻别人的东西⒎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话⒏在公共场所要安静⒐见到熟人主动打招呼 9个卫生好习惯 ⒈饭前便后洗手⒉早晚刷牙⒊每晚洗脚、洗袜子⒋手脏了及时洗⒌不随意席地而坐⒍常换衣服常洗澡⒎不随地吐痰⒏不乱扔垃圾⒐隨手整理好用具和衣物 9个饮食好习惯 ⒈定时定量⒉细嚼慢咽⒊吃饭时不说话、不出声⒋爱惜粮食⒌不挑食、不偏食⒍少吃零食⒎不边走边吃⒏少喝饮料多喝白开水⒐不吃不合格食品 9个阅读好习惯 ⒈经常去书店和图书馆⒉手不释卷⒊专心致志⒋做摘抄画重点⒌读、写、思相结合⒍善于使用工具书⒎姿式正确⒏善于交流心得⒐爱护书籍 9个安全好习惯 ⒈遵守交通规则⒉不玩火⒊不逞能⒋遵守公共秩序⒌不急追猛跑⒍右行礼让⒎有自护意识⒏不做危险动作⒐离家离校要向家长或老师打招呼 9个运动好习惯 ⒈每天运动一小时⒉认真完成每一次练习⒊全面锻炼身体⒋常到大自然中去⒌循序渐进⒍做好准备活动⒎经常散步⒏积极参加体育比赛⒐不断尝试新项目 9个劳动好习惯 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⒉家里的事情主动做⒊别人的事情帮助做⒋按操作程序劳动⒌学会共同劳动⒍劳动中注意自我保护⒎找窍门探索巧干⒏劳动结束后整理现场⒐爱护和珍惜劳动成果 甲:很多吧?在我们每个人生命的路途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有些人徘徊于岔路的干扰,停在原地,不知所措。而那些具有良好习惯的人,在困难面前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所以他们脱颖而出。

给孩子立规矩的二十条规范标准

-------2012年4月4日 近年来,很多父母接触到“爱和自由”的育儿理念,并付诸实施。有些父母在实施的过程中产生了困扰:给孩子自由,是不是意味着不“管”孩子?如果约束孩子,是不是意味着我没有给他足够的自由?孩子受到约束后,哭闹得厉害,我是不是伤害他了? 的确,我们大多数人从小到大都没有享受过无条件的爱和接纳,没有享受过真正的自由,没有和父母以及他人建立起健康的心理疆界,所以当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也不知道爱和自由的度应该怎样把握。 简而言之,爱和自由不意味着对孩子有求必应、包办孩子的生活、听任孩子为所欲为。爱和自由不意味着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只要一哭闹,家长立刻乖乖“投降”,顺从孩子的一切要求。这不是自由,而是娇宠,这样“惯”出来的孩子散漫霸道、以自我为中心。真爱需要我们保护孩子,保护的措施之一就是让孩子过上有规律、有规则的生活。 自由不是放纵,而是与责任相辅相成,有多大自由就要担负多大责任。大自然的安排是合理的,孩子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他的“破坏力”成正比:孩子很小的时候,力量薄弱,不能对他的环境造成多大的损失,这恰是他到处爬到处摸的探索时期,我们在保护他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他自由探索。孩子大一些,“破坏力”提高了,相应的规则也需要逐步引进,让他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儿童需要成年人树立规则,因为规则给儿童安全感。曾经有人做过以下两个测试,生动地说明儿童对规则的需求。 例子:5岁的明明坐在餐桌前,慢吞吞地吃着早点。妈妈在着急:“明明,快点,我要迟到了。再不快,妈妈被开除怎么办?”

明明好象真的不关心妈妈似的,仍在慢慢地“品尝”那点粥。 “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 明明妈妈在叹气。 晚上,明明的妈妈生气地把明明的事告诉爸爸。爸爸更加生气对明明说:“早知这样,不如不生你。” 怎么给孩子立规矩?孩子需要理解他们周围世界的规则。他们需要别人对他们的期待:他们和别人怎么相处。他们能够把一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如果他们做得过头了,会发生什么。随着他们一天天长大,他们需要用一些方法来衡量自己不断增长的技巧和能力。规则在他们“学习—发现”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父母的信号不明确的话,父母一心想教给孩子的东西很容易不起作用。 规矩对孩子的成长,不但起着约束作用,更会使孩子得到安全感。 首先,给孩子立规矩时,信号要明确。比如,街上的黄灯亮了,那意味着你可以停步,也可以不停。有谁主动停过? 明明妈妈只是告诉明明,“我要迟到了,你要快点?”怎么快法?什么是快?她并没有传达出来。 第二,立规矩时,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最好,这个后果跟孩子的切身利益有关。明明妈妈告诉明明,“我要被开除了。”可是,事实是,也许她每天都这么说,开除这件事并没有发生。如果这样,就等于说了

贴标签对孩子的影响

贴标签对孩子的影响

贴标签对孩子的影响 一直以来,很多的家长在咨询问题时,聊起他们的孩子,“我的孩子不爱学习”“做什么事情都很懒”,“我的孩子很胆小,怕事”,“注意力不集中”等等,这些问题是经常会被提到的,我绝对相信,在跟我咨询时用词上还是稍微加以修饰的,而面对孩子,用词和语气上会更加的赤裸裸:“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跟你讲过多少遍,快一点,做什么事情怎么都这么拖拖拉拉”,“你胆子怎么这么小,有什么好怕的”,我觉得这些词多数家庭都是很熟悉的,也可能都有对孩子讲过,现在先不讨论这样的问题如何处理,先来谈谈这些话里本身有没有问题。 笨蛋,拖拖拉拉,胆小怕事,小偷,多动症等等这些都是标签,是父母对孩子的某一行为下的定义。超市大家都去过,我们在买一个商品前,都要看标签,上面有名称,产地,价格等信息,标签的意义是让我们能够一目了然的了解这个商品的信息,也能够让我们更好的归类。次考试没有考好,孩子心理就会想“可能我真的就像妈妈说的那样是个笨蛋,我没有学习的天赋。”第二次没有考好“原来我真的就像妈妈说的那样就是一个笨蛋”第三次没考好“我是笨蛋啊,我没有别人聪明,当然考不好”。当一个人被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称为“标签效应”。相信多数妈妈都有买回来衣服,一次都没有穿过或者买回来就后悔的经历,卖你衣服的销售员有没有跟你说过类似于“您真有品位,一眼就看出这是我们刚

刚来的新款”,“这件衣服简直就是为您量身定做的,比我们模特穿的都好看,要不您考虑下做我们的模特”,当你听到这样的话,心理是不是会把自己归到有品位这一类呢,这件衣服都是为你专门设计的了,你还好意思不买吗。 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大人都如此,更何况孩子。儿童的心理发育、认知能力正处于起步阶段,对是非、善恶、美丑等界限的辩识能力较弱,外界的影响对他们性格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当一个孩子意识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会下意识地产生一种认同感,并进而以此塑造自己的行为。而且,这种评价出现的次数越多,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塑造固化作用越强,甚至会左右终生。前面所讲的一些孩子的行为表现,就是由于一些家长无意中给孩子贴上了不正确的标签,使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不断地得到强化。 有位心理学家作过一个实验。他要求人们为慈善事业作出捐款,然后根据他们是否有捐款,标上“慈善的”或“不慈善的”标签。另一些则没有用标签法。后来再次要求他们做捐款时,标签就有了使他们以第一次的行为方式去行动的作用,即那些第一次捐了钱并被标签为“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标签过的人捐得更多,而那些第一次没有捐钱被标签为“不慈善的”比没有标签的人捐的更少。

项目管理协会(PMI)道德规范和职业行为准则(中英文对照)

项目管理协会道德与专业行为规范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Code of Ethics and Professional Conduct 第一章愿景和适用性 CHAPTER 1.VISION AND APPLICABILITY 1.1愿景及目的 1.1 Vision and Purpose 作为项目管理的执业者,我们承诺将以正确和体面的方式行事。我们为自我设立高标准,并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工作、家庭以及专业服务上,努力达到这些标准。 As practitioners of project management, we are committed to doing what is right and honorable. We set high standards for ourselves and we aspire to meet these standards in all aspects of our lives—at work, at home, and in service to our profession. 本道德和专业行为规范描述了我们对自己以及全球项目管理领域执业人员的期望。清楚地表达了执业人员和志愿人员追求的理想和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 This Code of Ethics and Professional Conduct describes the expectations that we have of ourselves and our fellow practitioners in the global project management community. It articulates the ideals to which we aspire as well as the behaviors that are mandatory in our professional and volunteer roles. 本规范的目的在于使人对项目管理行业有信心,并帮助个人成为更好的专业执业者。我们正在通过建立合理行为的职业化规范体系来达到以上目的。我们相信,项目管理行业的信誉和名声将取决于所有执业者的总体品行。 The purpose of this Code is to instill confidence in the 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 and to help an individual become a better practitioner. We do this by establishing a profession-wide understanding of appropriate behavior. We believe that the credibility and reputation of the 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 is shaped by the collective conduct of individual practitioners. 通过遵守本道德和专业行为规范,无论是从个人层面或是从集体层面,都将推进项目管理专业领域的发展。同时,本道德和专业行为规范将有助于我们做出明智的决策,特别是当我们面临需要对诚信原则和价值观做出让步的困难局面时。 We believe that we can advance our profession, both individually and collectively, by embracing this Code of Ethics and Professional Conduct. We also believe that this Code will assist us in making wise decisions, particularly when faced

别给孩子乱贴标签

别给孩子乱贴标签 早在几年前,我参加了北京的一个心理专家为期8天的培训课程,其中有一节课说的就是《标签效应》,也从中认识到了给孩子乱贴标签所带来的危害。可能有人觉得奇怪,怎么想起说这个话题?前些日子,涛爸去“托管中心”接涛的时候,老师当着孩子的面对他说:“涛涛真的很聪明,就是太好动了,估计是得了多动症”。老师一句无心的话,让我想到了身边很多人经常在无意中为孩子贴了标签,觉得有必要写此文和大家一起分享,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帮助。 有些人可能不知道,成功的孩子时常都得到了他们父母的“助推起动”——这正是孩子起步时所需要的。父母的建议、鼓励、信任,都是孩子不怕失败、敢于进取、迈向成功的“助推剂”。你是否经常给孩子贴“标签”呢?只要稍微注意一下自己对孩子的言谈,就会发现很多下定义的反面词语:“你怎么这样自私?”“你真是太懒了”“你这么好动,肯定是多动症”“你从来就不会照顾好自己的物品”“你总是马马虎虎”……孩子们有没有这些毛病呢?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非捕风捉影。但这样说有没有好的效果呢?没有,相反只能起负面作用,尤其当父母经常地将这些“负”定义扔到孩子头上时,负作用就更大。其中最主要的负作用就是损伤孩子的自信心。 激发一个孩子改善自已行为的最终目的是鼓励他以为自己可以成为一个好孩子,在这一基础上,我们才能要求他摒弃不良行为,力求上进。如果我们急于给他下结论,贴“标签”,使他相信自己不可救药,又怎样能够振作孩子的上进精神,改善他的行为呢?父母在与孩子交谈时,一定要注意到自己的话可能对孩子产生的效果,看看是否有负效果。 一个人被别人下某种结论,就像商品被贴上了某种标签。当被贴上标签时,就会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而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由此推之,当一个孩子老被家长说成笨孩子,他是不是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对自己失去信心呢?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骂他,只是“激将法”,是想他变得好一点而已。这样的观点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其实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标签效应”中,如果贴的标签不是正面的、积极的,那么被贴标签的人也可能由于觉得不公平而产生与所贴标签内容方向相反的行动,也就是说,“激将法”是可行的。但是,要负面的、消极的标签产生正面的效应需两个条件: 一是被贴标签者能够理解所贴标签是不是客观、公正的,二是被贴标签者的独立性要比较强。要知道,孩子毕竟是孩子,其年龄越小,对家长的说法越易于认同,也就是他并不容易分辨家长说的是不是客观、公正,同时,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其独立性是有限的,即使觉得家长不公平,也不容易产生“你说我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