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二王安石变法教案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二王安石变法教案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二王安石变法教案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

二王安石变法

教材整理1 富国

1.背景

(1)“庆历新政”失败后,社会矛盾并未缓和,地主士大夫要求改革的呼声更加高涨。

(2)宋神宗即位后,迫切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任命王安石为宰相,实施变法。2.变法思路:积极开源。

3.富国之法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45“学习思考”,你对王安石推行的富国政策怎么看?“富国”与“富民”相同吗?

【提示】要从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去审视这个问题。王安石变法是为了解决政府财政危机,缓和社会矛盾,是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出发点的。“富国”与“富民”是不相同的。“富国”政策主要是解决政府的财政收入问题;“富民”政策主要是要使天下百姓丰衣足食。

教材整理2 强兵

1.将兵法

(1)内容

①精简裁并禁军,对整编后的军队进行训练。

②设置专门负责操练军队的将官,分别教阅戍守当地军队。

(2)作用:改变了更戍法中兵将脱节、战斗力薄弱的局面,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2.保甲法

(1)内容

①农村每十家组成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

②保丁农闲时练习技艺,夜间轮流值班巡查,维持治安。

(2)作用:使各地壮丁受到了军事训练,国家养兵费用日渐减少,政府的财政负担有所减轻。

3.保马法

(1)内容:废掉牧马监,推行民户代养官马的办法,规定许多优惠政策,使得民户踊跃养马。

(2)作用:节约了朝廷的大量开支,大大降低了马匹的死亡率。

4.军器监

(1)内容:在开封城内设置军器监,专门管理武器的制造,依其制作的精粗进行赏罚。

(2)作用:军器的制造逐步改善,数量也大量增加。

[深度点拨] 王安石实施保甲法的目的

目的:一是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二是加强军事力量,减少军费开支。

教材整理3 育才

1.科举改革

(1)内容:废除原来的科举考试,改以经义策论取士。

(2)作用:选拔了大量人才。

2.改革学校制度

(1)内容:改组太学,撰注《三经新义》作为必读教材。

(2)作用:使革新思想得到较广泛的传播。

[课中思考] (1)阅读教材P46“学习思考”,王安石改革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提示】统一思想,选拔和培养实用人才,为变法造舆论。

(2)你认为王安石变法前后的科举和教育制度有何异同?

【提示】宋初诸科以试帖经、墨义为主。帖经类似于今天的填空题,墨义类似于简答题,考核应试者对经文及注疏的记诵功夫,没有丝毫供考生发挥己见的余地。这样的考试形式,扼杀了考生的创造性思维,改革后的科举以经义取士则有重大的进步。太学在改革前为保守派把持,阻碍变法。改革后,以《三经新义》为教材,大大有利于变法革新思想的传播。

教材整理4 短暂的变法

1.根本目的

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统治。

2.显著成效

(1)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

(2)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

(3)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社会呈现出了繁荣景象。

(4)扭转了西北边防长期以来屡战屡败的被动局面。

3.不足

有些措施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而且新法的实行也显得过于急进。

4.结局

宋神宗去世后,司马光上任宰相,新法相继被废除。

[课中思考] (1)阅读教材P47“学习思考”,你认为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

【提示】王安石变法的深入必然会触及当权的地主官僚阶层的利益,而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决定了其变法不可能

对其做出超越。从统治阶级自身的整体利益出发来看,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2)阅读P47“学习思考”,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羮,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羮何由有熟也?”你如何理解王安石的看法?

【提示】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动摇不定。

探究点一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史料

史料一(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则青苗之令行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解读

以省略号为界,前半部分说明青苗法实施的背景,后半部分说明青苗法可救民之乏。

史料二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谋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文集》根据史料二关键词“免役之法”“农时不夺”“民力均矣”可分析归纳出免役法的作用。

史料三臣(司马光)向曾上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费,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宜先变更。”

——《续资治通鉴长编》史料三中关键语句“敛免役钱……穷愁无告”说明了免役法的危害;“宜先变更”反映了作者的态度。

【史料应用】

(1)史料一中的“兼并之家”“豪民”主要指哪些人?根据史料一指出青苗法主要对谁有利?

【提示】大地主,高利贷者。封建国家。

(2)根据史料二和史料三,指出双方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主张和理由是什么?

【提示】争论是否应该实行募役(免役)法。

材料二主张实行,理由是“农时不夺”“民力均矣”;材料三反对实行,理由是“宽富而困贫”“农民失业”。

【史论拓展】王安石变法中增加社会财富的具体举措

1.有关商业方面

(1)均输法的实施减少了物品流通的环节,增加了采办物品的针对性,有效地衔接了供需环节,节省了资金,减轻了百姓负担,政府也从中获利。

(2)市易法则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平衡物价,打击不法商贩,稳定了市场秩序。

2.有关农业生产

(1)募役法减轻了对劳动力的束缚,使更多的劳动者能投入到生产中去。

(2)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则为农民的农业生产创造了种种有利的条件。

探究点二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史料

史料一(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解读

由史料一中“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夺富民之利”可知王安石变法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则说明了青苗法的危害。

史料二北宋诗人韦骧在《钱塘集》中写道:“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信令朝廷重,伸威塞境牢。……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

史料二分析了变法对“农民”“吏治”“统治”“海外贸易”的影响,从而体现了作者对变法的态度。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一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提示】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新法在执行中存在危害百姓的现象。

(2)史料二的作者对王安石变法持何态度?根据史料归纳王安石变法产生的历史影响。

【提示】作者对王安石变法持赞成态度。

影响:解决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困难,减轻了农民的差役和纳税负担;加强了对农民的

控制,打击了贪官污吏;稳定了边境秩序,巩固了统治;发展了经济,兴修了水利,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史论拓展】对王安石变法的全面认识

1.评价

(1)积极影响

①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增强了军事力量,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③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统治内部复杂的积弊,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勇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2)局限性

①它是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运动,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2.教训

(1)改革必然涉及利益调整,充满阻力,这就要求改革者必须有坚定的信念,毫不动摇才能成功。

(2)改革领导集团要大公无私,团结一致,协调行动,才能促使改革走向成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常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材料二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

(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规范解答】第(1)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材料“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的信息

作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赋税、财政收入、土地兼并等角度作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提取材料中“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信息作答;第二小问从王安石改革的背景、动机以及结果等角度说明。

【答案】(1)法令:方田均税法。目的:均摊赋税;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2)表现: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简析:长期以来遗留的弊端延续到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王安石试图扭转积贫积弱局面,契合时代要求;应将王安石变法成败得失置于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1.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

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将兵法④市易法

A.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首先确定限定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然后通过阅读材料搞清“这一问题”实际是“聚敛财富”,③是强兵之法,故选D项。

【答案】 D

2.王安石变法中,引起藏匿土地、逃避赋税的大地主、大官僚最激烈反对的是( ) A.均输法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D.青苗法

【解析】方田均税法规定对土地重新丈量,根据土地的实有数目纳税,这沉重地打击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激烈反对。A、B两项是调控市场的措施,D项是保证农业生产资金和种子的措施,均可排除。

【答案】 C

3.为克服军队中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将、将无常兵带来的弊端,王安石采取的措施是 ( )

A.保甲法B.保马法

C.将兵法D.更戍法

【解析】材料反映了北宋兵将脱节的现象,将兵法改变了这种局面,故选C项。

【答案】 C

4.王安石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由此可见王安石变法( )

A.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

B.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

C.否定了科举制度

D.根除了“恩荫”选官制度

【解析】王安石的变法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通过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等。分析各选项可知,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使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故选B项。

【答案】 B

5.北宋政治家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安石曰:“所以不足者,由未得善理财之人耳。”

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穷为盗,非国之福。”

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司马光《传家集》材料二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之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的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谷霁光《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

(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怎样的理财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的理财观在其变法中是如何体现的?

(2)材料二对王安石变法持何态度?理由是什么?

【解析】第(1)问主张爱惜民力、减轻农民负担,举例说明此观点即可。第(2)从肯定的一面看变法的积极作用。

【答案】(1)理财观:“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体现: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既保障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又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市易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态度:基本肯定。理由:变法增加了财政收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浅谈王安石变法对北宋经济的影响

浅谈王安石变法对北宋经济的影响 初中历史课本说到王安石变法的作用指出“新法推行后,政府收入有所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国家军事力量有所增强。”但新法的许多措施是依靠国家政权的强制力,对社会各个阶层的剥削,以达到其“富国”的目的。这些措施不仅没有减轻人民负担,反而使百姓的负担更加沉重了;甚至有些措施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起阻碍作用的;以下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变法内容对北宋经济发展的影响。 变法前,北宋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由于冗费、冗兵、冗官导致国家财政开支日益增大,同时每年还要给辽和西夏大量的捐钱,再加上皇室的大肆挥霍、奢侈,这一切都造成了北宋政府“积贫”的局面。王安石变法想通过“理财”改变北宋“积贫”的局面,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理财”从表面上看是国家要抑兼并,而实质上是国家运用其政权力量,排斥一般的兼并而自为兼并。它几乎涉及了当时经济的各个领域,还涉及社会中各阶级的人,“理财”是全面的搜刮、聚敛。 以青苗法为例,其推行的目的是为了使农民在青黄不接之际“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达到“散惠之利,以为耕敛补助,衰多补寡而抑民豪夺”,而具体条文之规定却与此目的大相径庭。青苗法在表面上似乎减轻了对个别农民的剥削,而实际上大大加强了对整体农民的剥削,它比高利贷更严重的威胁着农民的生存,所以农民的生活状况并不能因此而有所好转。“二十年间,因欠青苗钱,雇妻女,投水而自缢者,不可胜数”,反而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青苗法如此,募役法更加赤裸。 王安石制定的募役法,去差役而使农民出钱雇役,将出钱的范围逐渐扩大,募役法一经推行,政府又下令“只据税钱,不依户等”征收募役钱,这样募役法的推行使乡村上等户的经济地位得到了巩固,农民原来不服役的,现在却普遍交纳募役钱。他们占地少而赋税重,兼并之家占地多却赋税轻,赋税本来已经十分不平等,现在又迫使农民和地主按纳税的多少交纳募役钱,在农民经济地位本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这无疑是加速他们的破产,而为地主兼并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募役法的纳税面涉及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所以,募役法与青苗法是相辅相成的,同样具有苛剥的性质,都大大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专题四王安石变法 一、内容标准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二、知识疏理 (一)改革背景(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1、经济上:冗官、冗兵、冗费导致国家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使北宋形成积贫局 面。 ⑴出现背景: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后为防止割据和分裂,将地方行政权、财权和军权收归中央,加强集权。弊端也明显。 ⑵弊端表现: A、冗兵: ①从赵匡胤开始每逢灾年将流民编入军队。 ②从全国各地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 ③为防止辽和西夏侵扰,在边防大量屯兵。 B、冗官: ①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 ②每年通过科举制和恩荫赏赐方法大量授予官职。 ③官吏因循苟且,相互牵制,效率低下,庞大官僚机构日益糜烂。 C、冗费: ①庞大军费官俸(冗官,冗兵)。②大兴土木,修建寺院。 ③皇室开支不断增大。④每年给辽夏“岁币”。 ⑶产生危害:“三冗”导致国家财政危机,形成积贫局面 ⑷产生根源: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军事上:军事策略的失当和对辽夏战争的失败,使北宋形成积弱局面。 ⑴军事策略失当: ①军事部署:实行“守内虚外”政策,一半禁军驻守京师及附近,造成边境相对空虚。 ②频繁调动:实行禁军轮流驻守京师,形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 ⑵对辽夏作战失败(外患——边境危机): ①对辽作战:太宗被动防御。1004年澶州之战胜利却订立屈辱“澶渊之盟”,岁币银十万两,绢20万匹 ②对夏作战:屡败和议,给西夏“岁币”白银7.2万两,绢15.3万匹,茶3万斤。 ③战争结果:不仅没有解除辽、西夏的威胁,还是人民饱受战争之苦。 3、阶级关系上: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矛盾尖锐(内忧——政治危机) ⑴原因:①北宋纵容土地兼并,使北宋中期大量土地被官僚和豪强兼并。 ②官僚豪强变相增加苛捐杂税,拼命压榨农民。 ⑵影响:造成阶级矛盾激化,各地起义此起彼伏,给北宋统治者以强烈震撼和沉重打击。 4、“庆历新政”揭开了王安石变法的序幕(人物:宋仁宗、范仲淹、富弼) ⑴背景:对西夏战争惨败后,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迅速加深,有远见的官僚要求宋仁宗革新弊政。 ⑵结果:历时仅一年多,于1045年失败。(范仲淹被罢官后创作《岳阳楼记》) ⑶原因: ①庆历新政的改革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根本原因) ②宋仁宗逐渐动摇,下诏罢废新法。 ⑷影响:改革虽然失败,但它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变法改革的序幕。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3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课后强化演练新人教版选修1

第四单元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课后强化演练 1.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改革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断定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 A.急功近利B.动摇不定 C.反对变法D.软弱无能 解析:从材料信息“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可以看出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是摇摆不定,故选B 项。A、C、D三项说法与题干材料不符,故排除。 答案:B 2.韦骧《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A.保甲法、农田水利法B.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募役法D.免役法、更戍法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和所学史实可知是因为采取保甲法,农民在农闲时忙于军事训练,维护了社会治安;通过政府鼓励兴修水利的措施保障了农业生产环境。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A项。B、C、D三项措施内容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 答案:A 3.王安石的新法中,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代农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措施是() A.农田水利法B.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D.均输法 解析:王安石变法中,由于农田水利法的实施,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保证了农业灌溉,对防洪、抗灾也有很重要的作用,直到今天,有的水利工程仍被利用。 答案:A 4.王安石变法措施中直接触犯大官僚利益的内容是() A.免役法、青苗法B.免役法、方田均税法 C.青苗法、方田均税法D.方田均税法、保甲法 解析:根据题目要求,注意“直接”两字,即可作出准确判断。 答案:B 5.北宋首创“钞盐法”,商人用现钱向政府门“榷货务”购置通行证,然后凭证至产盐地支盐,运至规定地区销售。这表明北宋() A.政府直接从事食盐产销 B.民营商业遭到政府打击 C.抑商政策执行有所松动 D.政府放弃盐业专卖制度

王安石变法(教学设计)

《王安石变法》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原则、策略。 2、熟悉其变法举措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3、认识变法的积极影响及失败原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知道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封建社会一次重要的改革,王安石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⑵通过对王安石具体变法策略的认识和理解,培养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⑶通过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进一步锻炼分析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对变法内容予以具体细致的分析,加深对变法意义的理解。 ⑵对照教材以及熟悉的其他中国古代变法实例,比较其时代背景、内容和结果,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王安石变法的过程和成果的了解,体会改革的曲折和艰辛,充分认识革新图强是一国强盛的根本,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和勇于为国家奉献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 1、重点: ⑴了解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及内容。 ⑵认识变法各项举措对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2、难点: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体会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教学过程: 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复习旧课引入新课,通过三个探究让学生全面掌握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探究一回忆本专题第一课的内容和本课第一自然段的内容,从必然性和可能性两方面分析归纳王安石变法的背景,认识王安石变法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 探究二从背景中总结王安石变法的目的。 探究三阅读下列材料,归纳变法的指导思想。 (王)安石曰:“……且国用不足,非当世急务,所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故也。” 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尔。” 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 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 ——《宋史·司马光传》思考:王安石与司马光的论战各自阐述了什么主要观点?并从论战中反映出变法的什么特点? 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1、自主学习,完成学案,初步掌握王安石变法的的主要内容及积极意义。 2、通过角色体验,进一步加深对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掌握,加深对变法意义的理解。 变法过程中,社会不同阶级、阶层的人各有不同的反响。请你选择一个角色,设想当时的情境进行体验。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入手,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又称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以强兵。但由于未处理好具体实行的问题以及与反对者的关系,于是与反对者间长期反复地争斗,导致变法处于被批评的局面,虽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一些具体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 目录 1变法背景1.1 三大矛盾1.2 三冗危机1.3 两积问题 2变法前奏3变法举措3.1 机构改革3.2 税赋改革3.3 兴修水利3.4 军队改革3.5 科举改革4变法影响 1变法背景 三大矛盾 王安石变法[1]

1、阶级矛盾尖锐:北宋初年,宋朝统治者由于对土地兼并采取“不抑兼并”态度,导致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户和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致使富者有田无税、贫者负担沉重,连年的自然灾害加剧了农民苦难,因而造成各地农民暴动频繁。 2、民族对立严重:北宋与西夏和辽国发生多次战争。 3、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突出:改革派与守旧派斗争激烈。 三冗危机 1、冗官,北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集中皇权。比如,宰相职位一般有很多人担任,同时还设置了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官职也不断增加,导致北宋机构臃肿;采用恩荫制,一个官僚一生当中可以推荐数十个亲属当官;北宋大兴科举,科举应试人数增加,取士人数也增加。 2、冗兵,为了防范军阀割据,农民起义,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稳定社会秩序,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数量,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几乎占到整个财政支出的十之八九,造成冗兵问题。 3、冗费,冗官、冗兵导致政府财政支出增加,与此同时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富豪隐瞒土地,导致财政收入锐减,因而造成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 两积问题 1、积贫,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国库空虚,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 2、积弱,北宋吸取中唐以后武将拥兵、藩镇割据的教训,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领兵作战的将领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利,带来的后果是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导致宋军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形成积弱的局面。 “三冗”、“两积”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革新除弊逐渐成为朝野共识。 2变法前奏 王安石变法

高中历史选修1课时作业7: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单元检测(四)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梦溪笔谈》记载:“皇祐(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A.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B.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C.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 2.“市易之法,听人赊货县官财货,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出息十分之二,过期不输,息外每月更加罚钱百分之二。”材料所述王安石的措施有助于() A.杜绝高利贷盘剥 B.抑制土地兼并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减轻农民负担 3.(2017·泉州高二检测)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同之处是() ①以整顿吏治为中心②遭到保守派官僚的反对 ③缓和了社会矛盾④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2016·银川高二检测)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之急”,他“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调整封建国家与地主、农民之间的关系 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 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 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5.“煕宁(宋神宗年号)青苗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配)之弊。”这段话反映的是() A.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 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C.官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 D.新法打击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6.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似之处有()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②限制官僚地主的利益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④减轻了地主对

王安石变法革新的精神支柱

王安石变法革新的精神支柱 ——“三不足”原则 【摘要】春秋末年,孔夫子给奴隶制唱挽歌时提出了著名的“三畏说”,即君子“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否则即为“小人”。一千五百年后,熙宁变法的总导演王安石提出了著名的“三不足说”,即“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在“评法批儒”时代,“三不足”成为王安石作为法家代表的勋章,是王安石变法革新的精神支柱,在变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王安石运用“三不足”之说猛烈攻击北宋的官绅豪强大地主阶级及其所奉行的传统政策,从而推动了变法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王安石变法革新“三不足”原则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改革变法活动中,王安石变法因其规模大,时间长,史料丰富,影响深远,毁誉不一,历来是中国古代史教学中不可回避的话题。建国后,新中国史学界的基本观点,主张王安石变法代表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抑制了大地主的兼并行动,对广大农民实行让步政策,是一次具有积极意义的改革。早在20世纪80、90年代,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的精神支柱及其评价的问题,史学界展开了长期的激烈的争论,迄今未能形成完全一致的看法。对于王安石变法的“三不足”原则,历史学家做过各种各样的分析,对变法本身的价值也是莫衷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主要就是对王安石变法的“三不足”原则做具体的阐述,略述其在变法革新过程中的进步作用。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做了参知政事,由此开始了变法革新之路,而关于“三不足”之说也正是由此开始流传的,想必正是王安石本人在这时对“三不足”精神特别强调,这表明他在从事“造端宏大”的变法革新之前,就开始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了[1]。王安石清醒地认识到要变法革新,即是要改变自宋建立以来所奉行的一些政策法令,必然要损害到官绅豪强特权阶层的既得权益,因而必定要得到他们的拼死反对[2]。为此,于熙宁二年的春天,王安石对宋神宗说:“陛下方以道胜流俗,与战无异。今稍自却,即坐为流俗所胜矣。[3]”这几句话,虽是劝说宋神宗的,却表明了王安石勇敢直前,敢于斗争的态度与信念,而“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三原则,就是王安石为迎接这场战斗而提出的,用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战斗原则。在整个变法过程中,这三个原则对扫除思想障碍,打退守旧派人物的进攻起了很大的作用[4]。 关于“天变不足畏” 王安石的“天变不足畏”思想是继承战国时期的进步思想家荀况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就加以强调之,而这并非是出于一时之激,早在嘉祐八年,王安石因母丧返回江宁,服除之后,他就撰写了一篇“天变不足畏”《〈洪范〉传》,驳斥了汉儒

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人民版选修一讲义:专题四 二王安石变法 Word版含答案

二王安石变法 学习目标: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成效和失败的原因。 2.掌握王安石变法的富国措施、军事措施及变法在人才方面的管理措施。 3.分析王安石变法是为巩固封建统治做出的改革尝试,认识王安石勇于改革的精神。 一、富国 1.均输法 (1)内容:规定征购督运各地供应京城物资的发运使,必须要了解生产和需求情况,就近采购,以节省国家开支。 (2)作用:减轻了纳税户的负担,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市易法 (1)内容:在开封设“市易务”,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缺货时卖出。 (2)作用:限制了豪商大贾对市场的控制和操纵,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3.青苗法 (1)内容:每年青黄不接时借钱或粮食给农户,加收20%的利息。 (2)作用:农民免受高利贷的剥削,官府也收入了大量利息。 4.募役(免役)法 (1)内容:州县出钱募人充役,按户等征收募役费用。 (2)作用:使原来轮班充役的农民回乡务农,扩大了生产。 5.农田水利法 (1)内容: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 (2)作用:使各地的农田水利得到很大发展。 6.方田均税法 (1)内容:清丈土地,根据土地肥瘠划分等级,作为交纳赋税的依据。 (2)作用:官僚和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税收,纳税土地增多,政府收入增加。

二、强兵 1.将兵法 (1)内容: ①精简裁并禁军,对整编后的军队进行训练,以提高军队的素质。 ②设置专门负责操练军队的将官,选拔有作战经验和有才能的人担任。 (2)作用:改变了更戍法中兵将脱节、战斗力薄弱的局面。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2.保甲法 (1)内容:农闲时保丁按时集合,练习技艺,夜间则轮流值班巡查,维持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 (2)作用:国家养兵费用日渐减少,北宋王朝的财政负担有所减轻。 3.保马法 (1)内容:由民户代养官马,同时规定了许多优惠的政策。 (2)作用:节约了朝廷的大量开支,降低了马匹死亡率。 4.军器监 (1)内容:在开封设军器监,管理武器的制造。 (2)作用:军器的制造逐步改善,数量增加。 三、育才 1.内容 (1)科举改革:废除原来的科举考试,改以经义策论取士。 (2)改革学校制度:改组太学,撰注《诗义》《书义》《周礼义》作为学生的必读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2.作用 使王安石的革新思想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 四、短暂的变法 1.根本目的 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弹压的能力,以巩固和加强统治。 2.积贫局面的改变 (1)青苗法:取代了上等户的高利贷。 (2)方田均税法:限制了官僚和豪绅大地主的隐田漏税行为。 (3)市易法:使大商人独占的商业利润中的一部分收归国家。 (4)免役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扩大。 (5)农田水利法: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社会呈现繁荣景象。 3.积弱局面的改变

高二历史选修1: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练习题(含答案)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考点阐讲】 1、北宋时期先后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 (1)初期: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一是国家分裂,十国割据;二是武将夺取,中央集权不巩固。 (2)中期:主要有三大社会问题,其一,财政困难,入不敷出;其二,土地集中现象严重,农民负责沉重,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其三,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安全。 (3)后期:一是政治腐败;二是面临金的进攻。 2.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及评价: (1)变法对封建的地主所有制和封建的剥削制度,没有进行任何调整,反面从根本上保护和认可了地主占有的土地。因为变法前诸多危机中,政治危机是根本性的。这一危机是由地主兼并土地,阶级矛盾的尖锐造成的。既然如此,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那么,也就无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当然也就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2)变法不是发生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或王朝的初期,而是中期,此时地主阶级已经失去了封建社会初期的那种改革精神,大地主大官僚的守旧势力比较强大,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不可能作出损害自身利益的彻底改革,故在其反对下,新法被废除。(3)从其变法的本身来看,存在着用人不当等原因。 评价:总观王安石变法,是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从维护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这一前提出发,限制了富商、官僚及大地主的利益,开辟了财源,增强了收入,解决了宋朝的财政困难,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富国强兵、缓和社会危机的目的。 【经典例题】 【例题1】漫画王安石变法 图1 图2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 (2)王安石为人正直,心系天下,但其变法却不甚得民心,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你认为哪些因素导致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教学设计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1、知识与能力: 识记王安石在理财、军事、人才方面的各项改革措施,以实现改革目的; 理解王安石变法时北宋的社会背景,体会改革的艰巨性;掌握改革成败的依据及改革留给后人的启示 2、过程与方法:通过文史结合、材料展示、自主学习、问题探究把握王安石变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王安石关心百姓,洞察民情,大无畏的革新精神;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推动力,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 改革充满阻力,过程是艰难的,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态度,改革才能成功。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强调文章的现实功能和社会效果。文学寄

托着他的理想,反映着他的心态,记录着他的沉浮。我们从中精选出三首代表性的诗作,这些诗浓缩了他变法前、中、后的三种心态,是改革的浓缩,再结合问题探究,希望同学们能对王安石和他的变法有更深刻、更细致的了解。 第一首诗《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评析:初涉官场的王安石,面对宦海沉浮,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结合下面的图示材料和北宋当时的时代背景,请同学们分析王安石不凡的抱负应当是什么? 材料一: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及。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 ——赵翼《二十二史札记》 材料二:宋太祖建国之初,中央军队和地方军队的总额才22万,太宗至道时达66万,真宗天禧年间为91万,到仁宗庆历时激增到126万之多。

王安石变法专题质量检测

王安石变法专题质量检测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士”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职务。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 C.加重了财政负担 D.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 解析:选C题干体现了北宋政权机构重叠,官职混乱,容易导致冗官现象,加重国家财政负担,故本题选C项。 2.王安石:“昔日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司马光:“取利约近一倍,虽兼并之家,乘此饥馑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据此可知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 A.是否有助于限制兼并之家 B.是否有利于改善政府财政状况 C.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 D.是否真正有助于稳定市场秩序 解析:选C王安石认为政府实施青苗法,贷款给农民,可以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而司马光认为政府贷款利息偏高,对农民仍是沉重的负担。可见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A、B、D三项都与材料无关,因此选择C项。 3.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这说明王安石() A.继承了古代墨家的思想 B.主张读书人要以天下为己任 C.具有注重实用的教育思想 D.反对诗赋取士和经义策论 解析:选C材料“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体现了王安石“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故选C项。 4.王安石变法在时间维度上是北宋中期对北宋初期以来社会问题的回应,在空间维度上是南方派系和北方派系的斗争。在空间维度上,下表中论据选用正确且论证过程合理的是()

高三新课标历史选修一专题卷4王安石变法

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2013届高三(新课标历史选修一)二轮专题卷(含解析):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学者梁庚尧认为:“市易法的颁行,……由于王安石以义理财思想,使其在立法时表现出摧制兼并的外貌。然而社会政策只是市易法阳宣的一面,财政政策才是其阴伏的真正本质。”据其观点,市易法的“真正本质”是()。 A.节流增收 B.打击富豪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抑制兼并 2.(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12题)从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 A. 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 B. 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 C. 否定了科举制度 D. 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 3.从推进改革的角度看,王安石变更科举及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 ①营造社会舆论②造就改革派人才③统一思想认识④完善太学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2010年11月北京海淀区高三期中23题)王安石变法在科举制度方面的措施有 ①废除明经诸科②设置医学、武学等专门学校 ③进士科不考诗赋④依照才能、品德来选拔官员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5.(2011年11月北京西城区期中20题)北宋中期社会积贫积弱,政府以节约开支方式解决“积贫”的措施有 A.青苗法 B.均输法 C.市易法 D.方田均税法 6.北宋在澶渊战胜了辽国,却答应每年给辽送岁币。这说明() A.当时的民族关系和睦 B.北宋以屈辱的代价换取边境的安定 C.北宋以礼治国 D.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扭转 7.(2011年4月潍坊四县高二质检11题)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之急”,其“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的关系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 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的关系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2008年3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答采访两会的记者提问时说:“5年前,我曾面对大家立过誓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今天我还想加上一句话,就是‘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温总理引用了哪两位历史人物的名言?林则徐、王安石。 两句名言表达了温总理怎样的情感?不畏艰难,坚持改革。 单元分析: 本单元的引言高度概括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中心内容、结果及其影响,从而使我们对王安石变法在宏观上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和把握。在引言中还列举出了本单元的学习要点,这是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的三个要点,也是我们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重点和难点之所在。在学习建议中,除了提供给学生的那些学习方法以外,更重在强调要打开学生的思维,多方面多角度地引导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水平和学习水平,协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提升自己全面客观理解历史和社会的水平,避免孤立片面地来学习和理解历史。 学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普通高中,生源状况不是十分理想。学生刚入学时我以前要求他们评价自己在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情况。有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同学写到因为中考开卷考试,所以初中时学习历史仅仅兴之所致,几乎没有形成什么总体的框架,即使有印象也是残留的片段。这就对高中阶段基于专题模式的教学提出了很严峻的考验。不过,通过三个必修模块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储备。即使如此,如何在按专题编写难度颇大的教材和基础知识缺乏的学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对我来说,确实是一个很紧迫的课题。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A课程目标: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C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难点: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D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阅读导言,岳阳楼在湖南岳阳,与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我国南方三大名楼。岳阳楼始建于唐代,主楼三层,高19.72米。因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名传四方。有“洞庭天下水,

专题质量检测(四) 王安石变法

专题质量检测(四)王安石变法 (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北宋中期,“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如某人为“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士”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职务。宋代这样做的影响是()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完善了宋朝的科举制度 C.加重了财政负担 D.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威胁 解析:选C题干体现了北宋政权机构重叠,官职混乱,容易导致冗官现象,加重国家财政负担,故本题选C项。 2.王安石:“昔日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司马光:“取利约近一倍,虽兼并之家,乘此饥馑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据此可知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 A.是否有助于限制兼并之家 B.是否有利于改善政府财政状况 C.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 D.是否真正有助于稳定市场秩序 解析:选C王安石认为政府实施青苗法,贷款给农民,可以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而司马光认为政府贷款利息偏高,对农民仍是沉重的负担。可见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A、B、D三项都与材料无关,因此选择C项。 3.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这说明王安石() A.继承了古代墨家的思想 B.主张读书人要以天下为己任 C.具有注重实用的教育思想 D.反对诗赋取士和经义策论 解析:选C材料“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体现了王安石“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故选C项。 4.王安石变法在时间维度上是北宋中期对北宋初期以来社会问题的回应,在空间维度上是南方派系和北方派系的斗争。在空间维度上,下表中论据选用正确且论证过程合理的是() 论据论证

王安石变法教案

王安石变法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并说出王安石变法的社会背景。 (2)识记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 (3)正确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自主构建知识网络获取整理知识的方法; (2)通过合作探究学会与他人合作,善于听取他人意见; (3)通过研读史料,学会论从史出。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改革者不屈不挠的精神。 (2)培养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作贡献的担当意识。 二、重难点: 重点:变法的背景、变法的内容。 难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出现的原因、正确评价变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大家请看大屏幕。哪位同学为大家读一下这段材料? 学生:在“首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年会”的开幕式上,温总理在回答关于全球性的领导者最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时,引经据典的提到了北宋改革家王安石非常著名的“三不足”论断,巧妙的讲出了做为领导者要有改革的精神。

教师:哪三不足?大家能说一下吗? 学生略做思考。 教师:同学看大屏幕。我们一起读一下。 学生齐读: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教师:“三不足”是王安石变法的精神支柱,也是我国思想史上一笔具有永恒光辉和现实意义的精神财富。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光回到近千年前的北宋 重温王安石是如何以三不足精神为指导进行变法的。首先大家看屏幕,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看屏幕。 (二)预习诊断 教师:同学们根据导学案已经对本单元和必修中的相关内容做了预习,下面我要检测一下预习效果。请同学思考屏幕上这道题。同桌间可以交换一下意见。 【模块链接】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采取了哪些 措施?带来了什么影响? 教师:哪位同学愿意站起来和大家分享你的预习成果? 学生甲回答:措施(1)军事上将兵权收归中央,并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2)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3)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学生乙回答影响(1)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2)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学生丙回答联系: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造成了积贫积弱问题,激化了社会矛盾。这迫使北宋中期的统治者不得不进行改革,以维护封建统治。

九百年来王安石变法评议的演变发展

九百年来王安石变法评议的演变和发展 王安石变法是宋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自南宋初重修《神宗实录》确定“是元祐而非熙丰”,“唯是直书安石之罪”的编撰宗旨,从而彻底否定王安石变法以降至今,历史已走过近900年。伴随着历史的脚步,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褒贬议论,亦是一桩几经变动而又难以了结的历史公案。依据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特点和评价主流意见的变化,可以把近900年间评议、研究王安石及其变法分作三个时期:南宋至晚清;20世纪前半叶;20世纪后半叶。 一 南宋至晚清近800年间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评议以否定为主。而否定的评议主要形成于南宋。南宋对王安石及其变法否定性评议的形成有两条线索:一是南宋史家在编修北宋历史的著述中对王安石变法史实的评议和选材;二是理学家及事功学派对王安石新学的批判。先说第一条线索。 王安石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亡国,这是从南宋至晚清绝大多数史家及思想家评论王安石及其变法的首要观点。宋廷南渡以后,宋高宗表示“朕最爱元祐”,并把北宋亡国之罪由蔡京集团追及王安石。宋高宗对王安石变法的否定,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以元祐史臣的观点重修《神宗实录》,二是贬斥王安石新法褒奖元祐更化。绍兴四年八月戊寅朔,宗正卿兼直史馆范冲入见。宋高宗说:“以吏事召卿,两朝大典皆为奸臣所坏,若此时不更修定,异时何以得本末。”范冲“因论熙宁创制,元祐复古,绍圣以降张弛不一,本末先后各有所因,不可不深究而详论……王安石自任己见,非毁前人,尽变祖宗法度,上误神宗皇帝,天下之乱实兆于安石,此皆非神祖之意。”宋高宗对此甚表赞同,“惟是直书安石之罪,则神宗成功盛德焕然明白。” [1]卷七十九经过一年零八个月,“《神宗实录》通成二百卷。”由此可见,《神宗实录》的修撰,自神宗去世后,虽然几经反复,但最终以否定王安石变法的基调而告完成。宋廷的这一定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后宋孝宗朝由李焘、洪迈等人修撰的宋神宗、哲宗、徽宗、钦宗《四朝国史》,及私史著作如王称《东都事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和该书的删节本,如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彭百川《太平治绩统

试论王安石变法的用人不当及原因

试论王安石变法的用人不当及原因 摘要:北宋中期,为了改变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变法运动,这就是著名的“王安石变法。”但是这场变法运动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对于这场变法失败的原因,历来有许多不同的意见。而我认为,在众多的失败因素中,王安石用人不当是这场变法运动不容忽视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就王安石在变法中的用人不当及原因进行探讨。 关键词:王安石;变法;用人不当;原因 在公元十一世纪,王安石领导了中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变法运动,这次变法运动在后来被很多人称为“王安石变法”,王安石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他小的时候喜欢读书,写文章一气呵成,运笔如飞,而且文章写得十分精妙。他的父亲在当时是一名官员,经常辗转各地。因此王安石在小时候也跟着他的父亲去过很多地方。这些经历使他开阔了视野,对社会的问题也了解了不少。在王安石很小的时候,他就立志读书,终于在他二十二岁那年考中进士,初任淮南签书判官。在任满后,王安石又到鄞县为知县。在那里修堤堰,为水利之利。又在百姓需要借贷时,由官库出谷低息贷给农民,既解决农民所急,官库粮食又可新陈相易,公私两便。公元1058年,王安石入朝为度支判官,根据自己对社会问题的观察和了解,向当时的仁宗皇帝上《万言书》,这是王安石早期的一个变法纲领,可惜没有得到仁宗的重视。到治平四年(1067)神宗即位,先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几个月后又招为翰林学士兼直讲,讨论变法事宜。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开始主持变法。为了新法的推行,王安石建议在中央成立一个新的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开始了著名的变法运动。实际上北宋自建国以来,由宋初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所带来的积弊已愈益显著。其表现之一是国家财政空虚;二是政治机构重叠,人浮于事;三是军队军纪不明,缺乏训练,战斗力严重削弱。据统计,庆历年间国家的财政赤字是三百万贯,而到了治平二年(1065年),国家的财政赤字则高达一千五百七十万贯;此外军队的规模虽然不断扩大,但是战斗力却极为低下,在与周边民族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到宋神宗即位时,这种困窘的局面更加严重:冗官,冗兵,冗费有增无减,百余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不相适应的旧制度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由于二十岁即位的宋神宗正是血气方刚,奋发有为的当口,决心“忿流弊之委积,闵财力之伤耗,览政之出,为强兵富国之计。”宋神宗求治心切,对当时的元老大臣寄于很大的期望,于是在即位次年,他召见前宰相富弼,问以边事,而富弼对他说:“二十年不要发动战争。”再问治道,回答却是“先把国家内部的事情治理好”。而司马光所能提供的治国忠告只有“官人,信赏,必罚”六个字。对于这些较为空泛的回答,使宋神宗未免对元老旧臣感到失望。因此,宋神宗把目光投向了朝廷之外,投向了王安石。 宋神宗之所以选择王安石是有渊源的,有根据的。主要的原因有两条: (一)针对当时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很多有识之士提出了自己的改革主张,有些地方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具体的改革实践。在这些要求变革的名士之中,王安石是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早在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在向仁宗上的《万言书》中,较为系统的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思想,可惜这份变法的蓝图和纲领当时未引起仁宗的青睐;但这却使王安石在士大夫中名声卓著,倍受推崇,独负天下大名三十年,引为变法的第一人。

王安石变法阅读答案

篇一:王安石变法阅读答案 王安石变法 帝欲用安石,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曰:“文学①不可任耶?经术②不可任耶?”介对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更变。”……帝不以为然,竟以安石为参知政事③,谓之曰:“人皆不能知卿,以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④世务。”帝曰:“然则卿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以急也。〔注〕①文学:泛指哲学、历史、文学等知识。②经术:儒家经典。③参知政事:官名,相当于副宰相。 (1) (1)帝欲用安石() (2)可汗问所欲() (3)帝不以为然() (4)然往来视之,我无异能者也() (5)安石好学而泥古() (6)然则卿设施以何为先() ________ 答案:2.ad;解析:(1) (1)要,打算。(2)想要得到。(3)是的,对的。(4)然而。(5)拘泥于古代的做法。(3) (4) 经术正所以经世务。 (5)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回答问题.[甲] 一段一段的舞蹈表演过(小妹妹拉达.有时单独舞蹈.有时和姐姐配合.她是一只雏凤!形容尚小而功夫已深.将来的成就也是不可限量的).我们发现她们不但是表现神和人.就是草木禽兽: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最精彩的是“蛇舞 .颈的轻摇.肩的微颤:一阵一阵的柔韧的蠕动.从右手的指尖.一直传到左手的指尖!我实在描写不出.只能借用白居易的两句诗“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来包括了. 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舞蹈.音乐.雕刻.图画--都如同一条条的大榕树上的树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这么多树枝在大地里面息息相通.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而这大地就是印度的广大人民群众. 卡拉玛和拉达还只是这棵大榕树上的两条柔枝.虽然卡拉玛以她22岁的年华.已过了17年的舞台生活,12岁的拉达也已经有了4年的演出经验.但是我们知道印度的伟大的大地母亲.还会不断地给她们以滋润培养的. 最使人惆怅的是她们刚显示给中国人民以她们“游龙般的舞姿.因着她们祖国广大人民的需求.她们又将在两三天内“惊鸿般地飞了回去! 北京的早春.找不到像她们的南印度故乡那样的丰满芬芳的花朵.我们只能学她们的伟大诗人泰戈尔的充满诗意的说法:让我们将我们一颗颗的赞叹感谢的心.像一朵朵的红花似的穿成花串.献给她们挂在胸前.带回到印度人民那里去.感谢他们的友谊和热情.感谢他们把拉克希曼姐妹送来的盛意!(选自)[乙] 清丽.优美的芭蕾舞剧序曲奏响了.可是扮演公主奥罗拉的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单元检测题 及答案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单元检测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哈佛中国史》记载:“王安石的经济改革意在扶持处于社会金字塔底端的农民、商人和工匠。他确信,只有当普通百姓的生活和福祉得到保障、整个社会繁荣时,国家才能强盛。”以下措施与材料对应的是() A. 保甲法、保马法、均输法 B.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 C. 保甲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D. 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2、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中进士,先后做过苏州通判、常州知州等地方官,到公元1069年被提拔为参知政事。以下对王安石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通判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通判负责监督州郡长官 C.参知政事管理国家军务 D.知州负责管理地方行政 3、王安石变法中实行了保甲法、保马法和将兵法,这些措施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 A.抑制土地兼并 B.限制高利贷盘剥 C.减轻农民负担 D.提高军队战斗力 4、免役法又名“募役法”、“雇役法”,是宋代王安石新法之一。该法废除原本百姓按户等轮流到州县当差役的方法,改为当役者交纳役钱,州县政府出钱募人应役。这一做法() A. 彻底解决了北宋的财政危机 B. 彻底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C. 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D. 改变了农业税征收标准 5、历史上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莫衷一是,褒贬不一。自南宋开始,王安石变法遭到彻底否定,其新学也遭到批判。1908年,梁启超撰写《王安石传》,从此以后,王安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中无可争议的大改革家,其声望越来越高。这一变化表明() A. 王安石变法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B. 著名学者能引领学术研究方向 C. 近代危局中求变意识的不断增强 D. 清末的执政理念出现重要变化 6、“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这是针对王安石哪项变法措施的评议?() A. 青苗法 B. 均输法 C. 募役法 D. 市易法 7、王安石变法期间,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舍。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等的直接免试授官,中等的须参加殿试,下等的经吏部考试再经题试后可授官。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 培养变法需要的人才 B. 推动学校教育的完善 C. 防止大官僚控制教育 D. 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

王安石变法的现代启示

关于呼唤国家出政策已达成自己买车买房心愿的空空们,有必要听听王安石变法的故事。我国的官僚有几千的当官经验,最不怕的就是新政策,只要是新政策,无论目的是为了民生还是敛财,反正就找到了由头,就有办法敛财,有空子可钻。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不了解中国的官僚体制,变法让老百姓吃饭都成为了困难,加速了北宋的灭亡。所以盼着出房产税的空空要认真的用脑子想问题,梗着脖子泄愤是没有用处的。说说王安石同志的青苗法。 青苗法,按理说是一项最为民生考虑的政策。在百姓青黄不接,缺少粮、钱的时候,让老百姓自己估计当年谷、麦产量,先向官府借钱,谷熟后还给官府,称“青苗钱”。 青苗法规定把以往为备荒而设的常平仓、广惠仓的钱谷作为本钱。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收成后加息,随夏秋两税纳官。实行青苗法的目的肯定是好的,可以让农民在青黄不接时免受高利贷盘剥、并且让农民不至于在没粮的时候土地被大地主所兼并。同时,让政府获得一大笔“青苗息钱”的收入——单纯为了民生,政府收不到钱的事情王安石同志也不同意。 按理说,出了这个政策,农民该欢呼了,zf出面了,农民们不用受地主老财剥削了,很多傻空老农民鸡冻的喊:“还是王领导的政策好啊。”地方官员也鸡冻了:“太牛了,发财的机会来了,王领导这人人品虽然不怎么样,但是很给我们挣钱的机会啊。” 于是,王领导的青苗法一推行下去,完全走样了。首先青苗息钱从王领导定的年息二分,本来就挺高的贷款20%利率,比我们房贷可高多了。但是就这个年息二分,在地方一下子变成了半年息二分,年利率高达40%:因为是春季发一次贷款,秋季发一次贷款,所以地方官每半年收回本利,还是按二分收,所以变成了半年息二分,年息四分。到了后来地方官想怎么收怎么收,甚至年息高达百分之几百。傻空农民立刻傻眼,说反正自愿的,我不贷还不行吗?接着管地主老财借不行吗?zf说了:不行。你贷也得贷,不贷也得贷,于是变成了强制高利贷。王领导在推行青苗法的时候,还下了定额,贷款多少那是有任务的。任何朝代推行某个政策,只要涉及到收钱,都是有任务的。王领导下达了任务,地方官必须完成,不然要罢官丢脑袋,扣个阻碍变法的帽子可不得了,同时本着无利不早起的伟大思想,不但要完成任务还要层层加码。这下,傻空老农民彻底傻了,饭都吃不上了。结果是王领导给zf增加了税收,官员闷声大发财,老百姓彻底崩溃。 王安石不但动员zf放高利贷。 还是我国搞中央政采、垄断企业和官倒的先驱。这就是王领导推行的均输法。宋初以来,为了供应京城皇室、百官、军队的消费,在东南六路设置发运使,负责督运各地“上供”物质。发运司只照章办事,各路丰年物多价贱时不敢多办,歉年物少价贵时却又必须办足。物货运到京城后往往因不合需要而削价抛售,朝廷所需却又要另去搜括。这些做法给富商大贾操纵物价,控制市场,囤积居奇提供了方便。王领导希望能够节省劳务费,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和减轻人民的负担,就想出了均输法,相当于中央政府采购。于是官府直接做生意,行政机构变成了大型国有垄断企业。中石化、中石油、中国移动、电力等大企业的苦大家都吃过。垄断企业的低效率,fb,强迫定价,强制消费,这些古今中外都是一样。而且老百姓跟官府做生意,必须得上供。zf采购那是要多黑有多黑。紧俏商品,官倒搞双轨制,体制内搞配额,体制外高价卖指标。结果是zf闷声大发财,老百姓直接崩溃。 人的一生很短暂,在衣食住行中,住占了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有一个温暖的家,生活才觉得安逸。如果有能力确实应该换一套自己满意的舒适的住房。至于出手时机,我觉得房产不是股市,不能总想着抄底逃顶,只要房价的长期上涨趋势未变,调控时期正是选房的最佳时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