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酶高的原因

心肌酶高的原因
心肌酶高的原因

1.心肌酶升高(尤其是ck-mb,cTnT,cTnI升高)提示心肌受损,

2.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心梗,但是心肌酶高,提示心梗以外的原因引起心脏受损。

3.按照你的描述最有可能是酒精中毒引起,但是不排除其他疾病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

心肌酶谱值升高新生儿窒息后心肌缺氧,无氧酵解过程中酸性代谢产物堆积,细胞内酸中毒,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障碍,ATP减少,使细胞膜结构破坏,细胞通透性改变,使心肌酶谱及其同工酶释放增多〔2〕,导致血清心肌酶谱的活性升高.

心肌酶谱是血液中检测到的心肌细胞中的酶。

心肌细胞内含有大量的酶,心肌梗塞心肌细胞坏死,细胞内酶进入血液,引起血清心肌酶升高。包括肌酸磷酸激酶(CPK-MB)、CPK-MB同工酶、谷草转氨酶(SGOT)、乳酸脱氢酶(LDH)、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1)等。其中CPK-MB同工酶、LDH1在机体其他组织中极少,特异性比较高。其它几项增高也可出现于肝脏、脑、肌肉等损害和恶性肿瘤等。

心肌细胞受损伤.心肌细胞内的特异性酶会由于心肌细胞损伤而释放入血,我们查血会发现心肌酶增高.可能喝酒或冠心病导致心肌缺

血,心肌细胞受损引起心肌酶升高。

?一、心肌酶谱检测

?二、心肌蛋白检测

?三、心肌血管标记物检测

?四、利钠肽(Natriuretic Peptide,NP)

一、心肌酶谱检测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肌酸激酶(CK)

?肌酸激酶同工酶(CK?aMB)

?乳酸脱氢酶(LDH)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急性心肌梗塞(AMI)后6?a8小时,血中AST增高,18?a24小时到达高峰,4?a5天后恢复正常。其值与心肌梗死范围和程度有关,若再次增高提示梗塞范围扩大或新的梗塞发生。

?主要分布在心肌,其次是肝脏、骨骼肌和肾脏等组织中。

肌酸激酶(CK)测定:

方法及参考值:

酶偶联法 : 男性 38?a174U/L(37°)

女性 26?a140U/L(37°)

临床意义:

1.CK主要用于诊断心肌梗死。CK升高的程度与梗死的面积成正比。

2.骨骼肌疾患,肌营养不良及多发性肌炎者,进行性肌萎缩、皮肌炎、甲状腺疾病时CK活性可有轻度或中度增高

3.生理性升高见于运动后48小时内、分娩、新生儿血清CK活性高于正常值。另外,某些药物,如利多卡因、麻醉药、降脂药等可使血清CK活性升高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CK分子是由两个亚基单位组成的二聚体,主要存在于心肌中?参考值:

CK-MB:0-18U/L

CK-BB: 0 U/L

CK-MM:0-18U/L

?心肌损伤的决定性水平为>9ug/L

临床意义

1.急性心肌梗死后胸痛发作,血清中CK-MB于4小时升高,24小时达高峰值,至3-4天恢复。

2.肌肉损伤或肌内注射,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CK-MB活性也升高。各种原因引起的缺氧性神经系统疾病,CK-BB升高。

乳酸脱氢酶(LDH)测定

乳酸脱氢酶(LDH)主要存在于心肌、骨骼肌、肾脏,其次存在于肝、脾、胰、肺、肿瘤组织,红细胞。当上述组织损伤时,它可进入血液,使血中LDH水平升高。

临床意义:

1. LDH增高主要见于急性心肌梗死,6-10小时升高,2-3天达高峰,1-2周恢复正常

2. 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肺梗死,某些恶性瘤,骨骼肌病,有核红细胞骨髓内破坏(无效性造血),白血病等, LDH往往升高

3.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血管血栓形成并出血的病人。脑脊液中LDH 总活力升高

4. 若血清中未除尽血块溶血时血清LDH活性显著增高。

乳酸脱氢酶同工酶

?临床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早期,血清中LD1和LD2活性均增高,但LD1增高更早,更显著,导致LD1/LD2比值升高。因而LD1/LD2 ≥1作为诊断心肌梗死的特异性指标。

1.休息:急性期就卧床休息到热退后3 — 4周,心影恢复正常,始能下床轻微活动。恢复期应继续限制活动。一般重症患儿需卧床休息半年以上。

2.抗生素:虽对引起心肌炎的病毒无直接作用,但因细菌感染是病毒性心肌炎的重要条件因子,故在开始治疗时,均主张适当使用抗生素(青霉素,先锋霉素VI)。在抗生素的治疗的同时要使用二磷酸

果糖输液,多喝水,注意休息,低盐饮食。

3.保护心肌。

(1)抗氧化剂的应用:①大剂量维生素C;②维生素E;③辅酶Q10。

(2)营养心肌的药物:①能量合剂。②极化液。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心肌酶谱的组成及临床意义

心肌酶谱的组成及临床意义 一、组成: 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谷草转氨酶(AST)、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 二、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测定及医学意义(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8a9753329.html,) 【正常参考值】72~182 U/L 【临床意义】 HBD与LD、AST、CK及CK-MB共同组成心肌酶谱,对诊断心肌梗死有重要意义。健康成人血清LD/HBD比值为1.3~1.6,但心肌梗死患者血清HBD活性升高,LD/HBD比值下降,为0.8~1.2。而肝脏实质细胞病变时,该比值可升高到1.6~2.5。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比值与各实验室的测定方法或测定条件不关,必须确立本实验室的比值。另外,活动性风湿性心肌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溶血性贫血等,因LD1活性增高,所以HBD活性也可增高。 三、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测定及意义 乳酸脱氢酶是体内能量代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酶。此酶几乎存在于所有组织中,以肝、肾、心肌、骨骼肌、胰腺和肺中为最多。这些组织中的LDH的活力比血清中高得多。所以当少量组织坏死时,该酶即释放血而使其他血液中的活力升高。测定此酶常用于对心梗、肝病和某些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 1.正常参考值 速率法(LDH-L法):100~240 U/L 比色法:190~310 U/L 2.临床意义: ①心肌梗塞:心肌梗塞后9~20h开始上升,36~60h达到高峰,持续6~10天恢复正常(比AST、CK持续时间长),因此可作为急性心肌梗塞后期的辅助诊断指标。 ②肝脏疾病: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等。肿瘤转移所致的胸腹水中LDH往往也升高。 ③血液病:如白血病、贫血、恶性淋巴瘤等,LDH升高。 ④骨骼肌损伤、进行性肌萎缩、肺梗塞等。 ⑤恶性肿瘤转移所致胸、腹水中乳酸脱氢酶活力往往升高。 ⑥正常新生儿LDH水平很高,可达775~2000U/L,满月后为180~430 U/L,以后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12岁后趋于恒定。 由于测定LD的特异性较差,目前临床上多同时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测定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来判断其组织来源,用于心肌梗塞、肿瘤、肝病等的诊断。 四、血清肌酸激酶(CK)同工酶测定及意义 肌酸激酶(Creatinekinase,CK)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中,与三磷酸腺苷(ATP)的再生有关,此酶的功能是在生理水平上维持细胞内的三磷酸腺苷浓度。它的催化作用是可逆的,即将高能磷酸键从磷酸肌酸转移至二磷酸腺苷(ADP)上或从三磷酸腺苷上将高能磷酸键转移至肌酸,形成磷酸肌酸。 CK由M和B两个亚单位组成,组合成CK-BB,CK-MM,CK-MB三种同工酶,在细胞线粒体内还有另一种同工酶,称之为CK-Mt。CK-BB主要存在于脑、前列腺等器官,CK-MM主要存在于骨骼和心肌,CK-MB则主要存在于心肌,正常人血液中大部分是CK-MM,少量CK-MB,而CK-BB极少。 1.正常参考值:

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

心肌酶谱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结果分析 1.临床诊断用心肌酶的选择原则 疾病诊断时,应该测定哪些心肌酶在临床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临床当然希望测定高度敏感高度特异的指标,高(或低)就能确诊,否则就可排除,但这类理想化的指标是很难存在。选择诊断用指标原则: (1)、有较高的组织/血清酶活力比,这样轻微的组织损伤也能得到明显的指标变化。(2)、组织损害时能较快的释放,以便早期诊断。 (3)、生物半寿期较长,否则难以捕获。 (4)、测定方法简单易行,试剂稳定廉价。 2.血清心肌酶诊断心肌梗塞的病理基础 AMI发生后,因心肌缺血坏死或细胞膜通透性↑,使得心肌内的细胞酶释放入血,根据心肌受损情况不同,血清酶升高的幅度也不同,因此可用血清酶的变化来反应AMI的发生以及病灶的大小。 酶生理特性不同,如酶在细胞内定位,分子量大小,生物半寿期等,造成了各种酶入血的时间,入血的快慢以及在血清内的持续时间不同,为临床用作病程和愈后的判断提供了依据。 3.临床常用的心肌酶 心脏内的细胞酶很多,但须符合上述选择原则,组织特异性并结合其它方面,如线粒体异柠檬酸脱氢酶(ICDm)在心肌中含量很高,但一入血很快就失活。 目前国内外常用于诊断心肌梗塞的血清酶主要有:AST、LDH、CK和α-HBDH,尤以LDH 和CK-MB同工酶具有较高的阳性率和特异性,应用更广。 (1)、AST LDH CK特异性比较含量:心肌AST是人体各检验地带网组织中最高的,LDH 和CK的含量也占第二位。特异性:CK的脏器特异性最高,除骨骼肌病变(包括肌细胞膜

通透性变化如酒精中毒)和严重脑血管意外,并且红细胞几乎不含CK,故测定不受溶血的影响。 ◆CK诊断效率高,假阳性仅为10~ 15%;其阳性率与心电图ST段异常符合率达95%,高于AST (假阳性高达32%)。肺梗塞,心绞痛,陈旧性梗塞等则CK活性一般不升高。LDH 由于分布广泛而特异性不高。 (2)、AST的同工酶血清ASTm不能提高AMI的诊断特异性,但ASTm因定位于线粒体,故不是很严重的损伤一般难以释放入血,因此测定ASTm对于推测预后有一定意义,特别是在推测死亡率方面较CK-MB更有价值。(3)、LDH的同工酶LDH在人体内有五种同工酶其分布见附表,其中心肌中以LDH1,LDH2为主。LDH1/LDH2一般在0.45 ~ 0.74之间,由于AMI发生后心肌释放LDH1含量,大于LDH2,故可使血清LDH1/LDH2比值上升,特异性可90.5% LDH酶谱分布 总活力(u/g,逆光度法):肾281,800>心221,600>骨骼肌160,200>肝94,700>肺73,600>红细胞70,500 同工酶类型 1.以LDH1、LDH2为主:心,肾,脑,睾丸,红细胞 2.以LDH5、LDH4为主:肝,骨骼肌,肠粘膜 3.以LDH3为主:肺,脾,淋巴结,内分泌腺,血小板,非妊娠子宫 ▲而其他疾病LDH同工酶谱明显不同,但恶性贫血和肾梗塞病人与AMI相似,需配合其它检查鉴别。对于AMI 的LDH1升高,兼有LDH5升高者,可提示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引起继发性肝损伤。 (4) CK同工酶CK-BB,CK-MB,CK-MM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血清心肌酶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血清心肌酶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3-11-13T11:04:01.34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9期供稿作者:周华孙燕 [导读] 新生儿由于其解剖生理特点加之病理因素的参与,极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且以非结合胆红素为主。 周华孙燕(贵航贵阳医院儿科贵州贵阳 550009)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血清心肌酶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144例按照新生儿黄疸的分类分为病理性黄疸与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组患儿在入院第二天清晨空腹,生理性黄疸组在颜面出现黄疸后第二天清晨空腹,均抽静脉血分别进行AST、LDH、α-HBDH、CK、CK-MB、CTn-T测定。病理性黄疸组于恢复期抽血复查上述指标。结果病理性黄疸组AST,LDH,α-HBDH,CK,CK-MB均明显高于生理性黄疸组(P﹤0.01)。治疗后恢复期各项指标明显降低,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O.05)。两组患儿血清CTn-T阳性率分别为87.6%和2.82%,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可引起心肌损害,经治疗后可恢复到正常水平,应及时、早期治疗,以避免可能由此造成的心肌永久性损害。 【关键词】高胆红素血症心肌酶新生儿 【中图分类号】R7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9-0127-02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常见病,严重时可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临床上高胆红素脑病报道较多,而高胆红素血症对心肌及心肌酶有无影响,国内报道较少,因此,我们对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住院治疗的144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多项心肌酶指标进行测定,以了解其可能发生的变化,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对心肌酶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44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入选标准为:(1)无明确宫内窘迫、生后窒息病史,体温正常,母亲妊娠期健康;(2)入院后,查血常规、肝功能、血电解质、动脉血气、末梢血糖、优生四项(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和弓形虫抗体)结果均正常[1]。(3)出院诊断为:(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溶血病/头颅血肿/咽下综合症等。(4)新生儿筛查(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及苯丙酮尿症)无异常。按照新生儿黄疸的分类[2]分为病理性黄疸与生理性黄疸,其中病理性黄疸73例,胎龄38.8±0.8周,出生体重3.28±0.81kg,日龄1-7天;生理性黄疸71例,为我院产科出生的同期新生儿,胎龄39.1±0.6周,出生体重3.36±0.76kg,日龄1-7天。两组患儿胎龄、出生体重及入院日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病理性黄疸组患儿在入院第二天清晨空腹,生理性黄疸组在颜面出现黄疸后第二天清晨空腹,均抽股静脉血3~4ml,置于含促凝剂分离胶真空采血管中,所有标本即刻以4000r/min离心15分钟,分离血清,在日立708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完成,监测观察的心肌酶指标包括: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另分其中血清在罗氏的电化学发光仪(型号601)上测定肌钙蛋白-T(CTn-T)。病理性黄疸组于恢复期抽血复查上述指标。 1.3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使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 两组患儿血清心肌酶学测定见表1。结果显示病理性黄疸与生理性黄疸组血清AST,LDH,α-HBDH,CK,CK-MB几项酶学比较,病理性黄疸组均明显高于生理性黄疸组(P﹤0.01)。 表1 两组患儿血清心肌酶学测定结果(x-±s,IU/L) 注:与生理性黄疸组比较,※P﹤0.01 2.2 两组患儿血清CTn-T测定结果见表2。病理性黄疸组血清CTn-T阳性率为87.6%,而生理性黄疸血清CTn-T阳性率为2.82%,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表2 两组患儿血清CTn-T测定结果(x-±s) 注:与生理性黄疸组比较,P﹤0.01 2.3 病理性黄疸组患儿治愈前后血清心肌酶动态变化见表3。结果显示治疗后各项指标明显降低,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3 病理性黄疸组患儿治愈前后血清心肌酶测定结果(x-±s) 注:治疗前后组比较,P﹤0.01 3.讨论 新生儿由于其解剖生理特点加之病理因素的参与,极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且以非结合胆红素为主。非结合胆红素为脂溶性物质,可透过细胞膜和血脑屏障,从而对器官组织引起不同程度的损害,导致细胞损害[3],心肌细胞也会同时受累。有报道,非结合胆红素能抑制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和糖原分解过程,从而造成细胞生存的能量不足[4],且体内蓄积过多时有严重的毒性作用,心脏也会同时受累。 血清心肌酶是指一组特异性反应心肌损害的酶学指标,包括心肌酶AST、LDH、α-HBDH、CK及其同工酶(CK-MB)及心脏特异性肌钙蛋白(CTn)[5],当心肌受损这些酶可以释放入血,特别是CK-MB,绝大部分存在于心肌细胞内,CK-MB测定对心肌损伤阳性率达97.5%、特异性达100%;而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或T可作为心肌损伤最有特异性的指标[6],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均优于CK-MB。故此以上是目前常用的与心肌损害有关的检查。 本次研究通过检查患儿血清AST、LDH、α-HBDH、CK、CK-MB以及CTn-T等6项指标,来观察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对心肌损害的情况。本组资料显示,入院时治疗组与对照组心肌酶测定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新生儿时期,血胆红素增高可引起心

心肌酶谱检查分析

心肌酶谱检查分析 心肌酶谱由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也称谷草转氨酶GOT)、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MB(CK-MB)共同组成,心肌酶谱对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判定梗死发生的时间、面积、部位、梗死的扩展及有无心肌灌注均具有一定的价值。其中CK-MB曾是急性心肌梗塞诊断的“金标准”。 1、AST 心肌梗塞时病人血清AST活性在发病后6-12小时内显著增高,48小时达到高峰,在3-5天恢复正常,升高程度与病情的严重性成正比。肝炎患者临床前期血清AST活力也可升高,所以血清AST活性测定虽特异性差,但具有早期诊断价值。另外,肝硬化、肝癌、胆道疾病、胰腺炎、白血病、肺栓塞、创伤、肌炎、肾炎、心力衰竭、心肌炎等患者也可见血清AST活力升高。 2、LDH 心肌梗塞发作时病人血清LDH活力于12-24小时开始升高,3-6天达到峰值,持续时间可达10天左右,对心肌梗塞的后期诊断有一定价值。血清LDH活力升高还可见于:肝炎、肝硬化、肾脏疾病、恶性肿瘤以及某些贫血病人等。 3、α-HBDH 其测定主要用于心肌梗死的诊断,对心肌梗死的后期诊断比LDH更有意义。血清α-HBDH与LDH联合检测并计算其比值,可判定LDH来源于肝脏或心脏,正常人:LDH比α-HBDH的比值为1.2-1.6,实质性肝病的比值为1.6-2.5,而心肌梗死时比值下降为0.8-1.2。血清α-HBDH活力升高除心肌梗死外还见于:肌营养不良、溶血性贫血、肾梗死、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患者和溶血标本等。 4、CK CK测定诊断急性心肌梗死阳性率高可达95%,有些心电图不易诊断的心肌梗死血清CK活力多升高,而且发病后在血清中上升时间早,是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指标之一。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患者血清中CK活力于2-4小时升高,其升高幅度可达正常上限的10-12倍,比较灵敏,18-36小时达到高峰,约维持2-4天后恢复正常。CK活力升高程度与AST、LDH一样与梗死面积大小成正比。CK在短时间内升高者表示梗死范围无扩展;持续升高表示梗死仍在继续进行;反复升高表示梗死范围再度扩展或有新的梗死病灶。不同的梗死部位血清CK升高幅度也不一样,如心内膜下梗死要比心前壁、前侧壁梗死低。CK总活力极高者,其死亡率达50%。所以CK测定可用于判定心肌梗死面积、部位及预后,还可作为溶栓再灌注的指标。血清CK活力升高还见于急性病毒性或风湿性心肌炎病人。 5、CK-MB CK-MB是CK的同工酶之一。是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标志,其测定比CK特异性高,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可先于总活力升高,比CK更有早期诊断价值,24小时达到峰值,其最高值可为正常人的4.9-22倍以上,比CK更灵敏且阳性率比CK更高,于72小时恢复正常。若梗死后3-4天持续升高,示心梗仍在继续进行:如下降后再升高示梗死部位病变扩展或有新的梗死病灶:如胸痛48小时内CK-MB未升高或小于总活性的2%一般可排除心梗。但应注意婴幼儿、儿童的CK-MB均高于成人。测定心肌梗死者的血清CK-MB 活性是判定再灌注是否出现的一个准确而无创伤的实验室指标。CK-MB升高还可见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 正常参考值:

新生儿心肌酶高

新生儿心肌酶高 心肌酶谱和心肌肌钙蛋白(CTnI)是诊断新生儿心肌损伤和心肌炎的重要指标,在临床上经遇到一些化验单结果显示心肌酶略高,这种情况医生的解释往往是临床无明显症状,暂不用处理,家属却非常紧张。那么,对于新生儿的心肌酶偏高到底是什么概念呢? 心肌酶属于胞浆酶,主要存在于心肌、脑组织、骨骼肌中,当心肌受损时,细胞完整性受损引起细胞内酶的释放及活性改变;AST广泛分布于体内各组织器官,以心肌含量最多;LDH 以肾、心肌、肌肉较多;CK 分布在肌肉组织,其次为心肌及脑组织;CK-MB 为特异性心肌酶,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胞浆内,当心肌受损时心肌酶活性有明显改变,尤其CK-MB升高的特异性较高,是监测心功能状态的重要酶类。 目前,新生儿心肌酶检测的正常值范围,参考的是成人标准。但是,新生儿正常心肌酶谱值普遍高于成人,并且年龄愈小,心肌酶谱愈高。比如:LDH(乳酸脱氢酶)与HBDH(羟丁酸脱氢酶)波动范围较大,新生儿在正常情况下就非常高,影响因素多,有轻度升高意义不大。一般情况下,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的异常更有临床意义。 遇到新生儿心肌酶谱升高的检测结果,医生一般会结合临床表现,决定是否需要做进一步检查或者采取临床干预,如果没有相应的症状体征,心肌酶检测中某些指标轻度升高没有临床意义。... 新生儿心肌酶高怎么办 刚出生的婴儿心肌酶高,多数是因为出生时有缺氧引起的,但是一般不太高,随着缺氧的及时纠正和治疗,心肌酶也会随着降至正常,但是如果新生儿出生后病情较重,那么心肌酶的增高代表心脏功能比较脆弱,也可能是严重病情之一,而轻度增高应该不会对心脏有影响。那么,新生儿心肌酶高应该怎么办?

心肌酶谱检查是什么

康康体检网,中国人的健康体检服务平台,提供全国范围内公立医院,体检机构套餐预约,检后结果查 询。 心肌酶谱检查是什么 当心肌细胞因多种原因发生炎症(心肌炎)、坏死(心肌梗死)时,心肌细胞中所含的酶类即可进入血中,血液内这些酶的活性(含量)增高。用于辅助诊断心脏病的酶类并非一种,故称为“心肌酶谱”。 心肌酶谱中包括:肌酸磷酸激酶(CK)、肌激酶同工酶(CK-MB)、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1,LDH2)、a—羟丁酸脱氢酶(a-HBDH)。 此外,心肌肌钙蛋白T(cTn)是反映心肌损伤高度持异、高度敏感的指标,特别是在心肌梗死时出现早、数值高、持续时间长,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肌损伤疾病的重要指标。因此,很多医院已将cTn与心肌酶谱共同列为相关检验项目。 那么,什么情况下需要检查心肌酶谱? 1、发生于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如病毒性肝炎,胃肠道病毒性感染表现为呕吐、腹泻等)及妊娠中或产后,出现心慌、气短、心律紊乱、胸痛等症状,可能发生心肌炎者。 2、已确诊为心肌炎者—,观察其病情变化。 3、怀疑或确诊为新近发生心肌梗死者,但心肌酶谱不能单独作为确诊依据。 除此之外,心肌酶谱也是有局限性的: 1、心肌酶谱的酶类也可在其他许多疾病时升高,如肝炎、挤压综合征等,故作出心肌损害的诊断时必须结合临床。 2、心肌炎症或心肌梗死不同病期,各种酶类升高、下降至正常的规律不同。

康康体检网,中国人的健康体检服务平台,提供全国范围内公立医院,体检机构套餐预约,检后结果查 询。 3、各医院检测正常值因方法不同而有所差异,应索要检测医院的参考(正常)值以对照。 本文来源:康康体检网 了解更多信息,登录康康体检网。

支气管肺炎患儿急性期心肌酶谱和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支气管肺炎患儿急性期心肌酶谱和C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8-01-10T15:38:34.277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2月第35期作者:王静 [导读] 不同类型的患儿具有不同水平,较高水平的心肌酶谱和CRP可以初期诊断为细菌性支气管肺炎患儿,可以为后期治疗提供指导价值。 (德阳第五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德阳 618000)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期支气管肺炎患儿的心肌酶谱和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变化,并研究心肌酶谱和CRP水平对临床带来的意义。方法:任选2017年开年至6月底在我院治疗的支气管肺炎患儿60例,根据疾病感染类型分三组(20例病毒性支气管肺炎定为A组,20例细菌性支气管肺炎定为B组,20例其他病原性支气管肺炎定为C组),检测这三组患儿的心肌酶谱和CRP水平,并分析三组差异。结果:在心肌酶谱和CRP水平比较中,由高至低组别分别为B组、A组、C组;在心肌酶谱和CRP异常概率比较中,由高至低同样分别为B组(75%和80%)、A组(55%和50%)、C组(45%和40%)。结论:急性期支气管肺炎患儿在检测心肌酶谱和CRP水平中,细菌性感染患 儿的心肌酶谱和CRP水平最高,异常概率也最高,由此可知,可以根据患儿心肌酶谱和CRP水平区分患儿类型,对临床治疗用药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支气管肺炎;急性期;心肌酶谱;CRP 【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5-0177-02 支气管肺炎又可以称为小叶肺炎,儿童因其免疫力较差成为主要病发人群,该病起病较急,初期症状表现为发热、咳嗽等,婴幼儿还表现为呕吐、呛奶等症状[1]。在急性发作期,患儿出现持续性发热,呼吸促,肺部可闻及啰音。作为呼吸系统疾病,引起支气管肺炎的病因主要有三种,一是病毒感染,二是细菌入侵,三是其他病原体感染,由于支气管肺炎已经成为婴幼儿童病死的疾病之一,因此必须重视。当前医学界用于治疗支气管肺炎的药物有多种,从中医处方到西药,每个药物均有其疗效,但在正式开展治疗前,应对患儿进行诊断检测,以指导后期治疗或对症治疗。本文笔者旨在研究支气管肺炎患儿急性期心肌酶谱和CRP的变化对其临床带来的意义。 1.资料和方法 1.1 所选研究资料 本研究所选研究资料为60例不同类型的支气管肺炎患儿,最早在我院治疗的1例为2017年1月1日,最晚在我院治疗的1例为2017年6月30日,所有患儿年龄跨度为0.5岁至5岁,均龄(2.72±0.13)岁。男女性患儿各占36例和24例。根据疾病感染类型将60例患儿分为A(20例病毒性患儿)、B(20例细菌性患儿)、C(其他病原性患儿)三组。 A组男女性患儿各11例和9例,均龄(2.66±0.30)岁; B组男女性患儿各13例和7例,均龄(2.64±0.27)岁; C组男女性患儿各12例和8例,均龄(2.63±0.33)岁。 三组患儿在男女性例数和均龄上比较无差异(P>0.05),可进一步分析。 1.2 方法 60例患儿入院后我院记录患儿基本资料,根据疾病感染方式对患儿分型,随后对其开展心肌酶谱和CRP检测。 检测方法:收集患儿清晨空腹静脉血3ml,离心使血清分离,心肌酶谱和CRP检测皆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前者应用动力学法,后者应用乳胶凝集法。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三组患儿心肌酶谱和CRP水平,心肌酶谱包括乳酸盐脱氢酶(LDH)、a-羟基丁酸脱氢酶(a-HB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统计三组患儿心肌酶谱和CRP异常例数和概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资料采用19.0版本的统计软件SPSS进行数据处理,统计所得数据(x-±s)和(n/%)表示,差异性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三组患儿心肌酶谱和CRP差异分析 经统计,在三组患儿中,B组(细菌性患儿)心肌酶谱和CRP水平最高,A组(病毒性患儿)其次,C组(其他病原性患儿)最低,三组差异性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 2.2 三组患儿心肌酶谱和CRP异常例数和概率差异分析 经统计,三组患儿中B组患儿心肌酶谱和CRP异常例数和概率最高,B组其次,C组最低,三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2。 3.结论 婴幼儿童日常接触人群较多,加之自身免疫力较低,在各种环境中容易受到细菌入侵感染,因而也更加容易患上各种感染性疾病。支气管肺炎作为其一,是呼吸系统比较常见的疾病,患儿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等,急性期患儿可出现持续高烧不退、厌食等症状。流行病学研究认为,支气管肺炎已经成为婴幼儿童致死的疾病之一,因此,必须重视对待。当前,医学界在治疗支气管肺炎患儿中,坚持及早发现及早对症治疗的原则,如何对症治疗,在正式开展治疗之前检测患儿的心肌酶谱和CRP水平,是关键所在。通过分析患儿心肌酶谱和CRP水平,可以掌握患儿疾病类型,可以掌握患儿病情严重程度,据此采用相应的药物治疗。前人在研究支气管肺炎患儿的致病因素中,提出超过60%的患儿是因细菌感染所致,这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明显,而主要感染细菌为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CRP作为人

各项心肌酶检查的意义

各项心肌酶检查的意义 血清酶测定为诊断心梗的重要手段。心肌酶是用于诊断心肌梗死的血清酶的统称,主要包括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 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 LT)、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

1.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 ST)活性测定:主要用于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心梗后6~12小时开始升高,24~48小时达高峰,3~7天恢复正常。升高尚可见于: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坏死、肝硬化、肝癌、阻塞性黄疽、心包炎、骨骼肌坏死、脑坏死、急性胰腺炎、皮肌炎、胸膜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以及使用安定、鲁米那、氯丙嗪、利福平后。分析A ST时需注意:①A ST存在于心、脑、肝、肾等组织内,心肌最多;②A ST升高时,应同时检测A LT,若A ST大于A L T,提示心肌病变,若A L T大于A ST, 提示肝脏病变;③还应做相应的有关检查,以便全面进行分析。 2.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 LT)活性测定:主要用于肝脏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尤其对无黄疽、无自觉症状的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可以帮助早期诊断。增高尚见于:心肌梗、肝外阻塞性黄疽、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急性风湿热、伤寒、败血症、肌病及脑血管病变。分析LAT时需注意:①不能单凭一次增高而进行诊断,应动态观察其变化;②A LT广泛存在于肝、肾、心、骨骼肌及脑组织细胞内,以肝细胞含量最高;③注意对A LT/AST比值分析,同时结合其他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3.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测定:正常人血清中含量甚微,肌肉收缩时生成增加。主要用于骨骼肌疾病和心肌梗死的诊断。心梗时CK 显著增高,在发病后4~6小时开始升高,24~36 小时达高峰,8~7天恢复正常,其增高幅度与心肌梗死程度成正比。分析CK时需注意:①在急性心梗时CK较A ST、A L T、LDH等更为灵敏,有更高的特异性:②CK是一种器官特异性酶,广泛分布在骨骼 肌、脑组织、心肌、平滑肌、肾组织内。 4.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活性测定:CK-MM 增高见于:肌病及其他CK增高的疾病,被称为MM型疾病,CK-MB增高见于: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搭桥术后、主动脉瓣手术后、一氧化碳中毒、多发性肌炎恢复期,主要为心脏受损,被称为MB 型疾病。分析CK 的同工酶时应注意:①注意生理性变化,男性高于女性,年青人高于老年人、运动后高于休息时;②MM来自肌肉、MB几乎全部来自心肌;③MB升高对心肌损害是一个特异性指标,能迅速反映心肌受损状况,如心肌梗死后3~4天仍保持高水平,表示心肌梗死继续发 展,如下降后又升高,表示原梗死仍在发展,并可能出现新梗死。 5.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测定:对急性心肌梗死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一般在心梗后12~24小时开始增高,48~96小时达高峰,持续10~14天左右。此外,各种原因的溶血性贫血、肝炎、肝硬化、肝癌、心力衰竭、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恶性肿瘤、严重缺氧、肺梗塞、肌营养不良、粒细胞性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黏液性水肿、胰腺炎,以及使用吗啡、可卡因、杜冷丁、安妥明、甲基睾丸酮、羧苄青霉素、磺胺甲氧嗪等亦可引起增高。分析LDH时需注意:①采血时间应在发病1天之后,因为LDH在心梗后增高的时间较GOT为迟;②红细胞内LDH含量较血清LDH含量高100倍,故应避免发生标本溶血,一旦溶血,则不能用;③LDH 并无特异性,一般用于已确诊病人的病程监护;④对急性心梗病人应将A ST、LDH结合起来分析;⑤LDH大于1000,预后不良。 6.血清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活性测定:LDH1增高见于心肌梗死、恶性贫血、克山病等,LDH2增高见于自血病、克山病、肌萎缩等,LDH3增高见于淋巴细胞性自血病、淋巴肉瘤和肺癌等,LDH4增高见于转移性肝癌、结肠癌等,LDH5增高见于骨骼肌损伤、外伤、骨折、大手术、急性肝炎、原发性肝癌、脂肪肝以及心肌梗死伴有循环障碍时。分析LDH1~5时需注意:①LDH1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指标,在增高的情况下,LDH1大于LDH2,是诊断心肌梗死的一个敏感的指标;②克山病时LDH1、LDH2 同时增高,可作为其心肌受损的灵敏指标;③可作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和接触二甲苯者引起肝损害的鉴别诊断依据,接触二甲苯者LDH4、LDH5同时增高;④肝病的LDH5增高出现在A LT和LDH总活性增高前;⑤心肌梗死时LDH1增高常出现在A ST前。

心肌酶高的原因

1.心肌酶升高(尤其是ck-mb,cTnT,cTnI升高)提示心肌受损, 2.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心梗,但是心肌酶高,提示心梗以外的原因引起心脏受损。 3.按照你的描述最有可能是酒精中毒引起,但是不排除其他疾病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 心肌酶谱值升高新生儿窒息后心肌缺氧,无氧酵解过程中酸性代谢产物堆积,细胞内酸中毒,心肌细胞能量代谢障碍,ATP减少,使细胞膜结构破坏,细胞通透性改变,使心肌酶谱及其同工酶释放增多〔2〕,导致血清心肌酶谱的活性升高. 心肌酶谱是血液中检测到的心肌细胞中的酶。 心肌细胞内含有大量的酶,心肌梗塞心肌细胞坏死,细胞内酶进入血液,引起血清心肌酶升高。包括肌酸磷酸激酶(CPK-MB)、CPK-MB同工酶、谷草转氨酶(SGOT)、乳酸脱氢酶(LDH)、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1)等。其中CPK-MB同工酶、LDH1在机体其他组织中极少,特异性比较高。其它几项增高也可出现于肝脏、脑、肌肉等损害和恶性肿瘤等。 心肌细胞受损伤.心肌细胞内的特异性酶会由于心肌细胞损伤而释放入血,我们查血会发现心肌酶增高.可能喝酒或冠心病导致心肌缺

血,心肌细胞受损引起心肌酶升高。

?一、心肌酶谱检测 ?二、心肌蛋白检测 ?三、心肌血管标记物检测 ?四、利钠肽(Natriuretic Peptide,NP) 一、心肌酶谱检测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肌酸激酶(CK) ?肌酸激酶同工酶(CK?aMB) ?乳酸脱氢酶(LDH)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急性心肌梗塞(AMI)后6?a8小时,血中AST增高,18?a24小时到达高峰,4?a5天后恢复正常。其值与心肌梗死范围和程度有关,若再次增高提示梗塞范围扩大或新的梗塞发生。 ?主要分布在心肌,其次是肝脏、骨骼肌和肾脏等组织中。

足月儿高胆红素血症与心肌酶谱的相关性分析

足月儿高胆红素血症与心肌酶谱的相关性分析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约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在生后1周内出现黄疸,母乳喂养婴儿约10%在生后1个月时仍然存在黄疸。主要由于各种因素使β-葡萄糖醛酸苷酶将胆红素转变成间接胆红素,血清中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肝胆损伤、循环紊乱,引起黄疸。严重者可影响大脑及神经系统。多数学者认为胆红素水平升高可导致心肌损伤[2,3]。为探讨高胆红素血症足月儿中胆红素水平与心肌酶谱之间的相关性,本文对60例高胆红素血症足月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2021年5月~2021年8月确诊高胆红素血症住院足月儿6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同期60例健康足月儿作为对照组。以第4版《实用新生儿学》为诊断依据:TSB220.6 μmol/L,均以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为主。排除合并有感染、宫内窘迫、肝胆道畸形、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等。研究组中,男38例(63.3%)、女22例(36.7%),平均胎龄(39.05±1.46)周,平均日龄(5.87±4.69)d;对照组中,男35例(58.3%)、女25例(41.7%),平均胎龄(38.21±1.38)周,平均日龄(5.67±3.78)d。两组足月儿性别、胎龄、日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参考第4 版《实用新生儿学》和2021年由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颁布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等进行对症治疗措施。对部分心肌酶谱指标高于参考值2倍以上者加用磷酸肌酸钠保护心肌细胞。 1. 3 检测方法两组足月儿入组时及研究组治疗后均使用含促凝剂的分离胶类真空采血管采集静脉血作为标本,采用速率法对其AST、LDH、CK、CK-MB等各项水平进行测定,检测仪器为罗氏全

1岁半宝宝肌酸激酶偏高是怎么回事

1岁半宝宝肌酸激酶偏高是怎么回事 经常带孩子去医院检查身体的家长们应该很清楚检查项目中有一项叫做肌酸激酶的,有的家长发现,自己的宝宝这项检查的数值竟然比正常成年人的标准范围要高,其实宝宝的肌酸激酶数值比成年人高一些不用惊慌,不过高出很多的话就要考虑是否为心肌损伤了,那么,1岁半宝宝肌酸激酶高是怎么回事呢? 1岁半宝宝肌酸激酶偏高是怎么回事 心肌酶高可能是心肌炎。查心电图和超声,看是否有问题。对于新生儿,考虑是由于存在心肌损害造成的,就是出生的时候缺氧,如果不是特别高,治疗起来也不难。一般就是吸氧,输些营养心肌的药,愈后一般都很好。 还有可能是因为经常的感冒,病毒感染造成的心肌损伤,这种情况会慢慢好转,但需要吃心肌营养药治疗,另一种情况是在孕期的病毒感染,这种情况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 宝宝心肌炎由什么引起的 1、心肌炎的“元凶”是病毒在小儿中,心肌炎以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率较高,其“元凶”是病毒,最常见的一种是称为“柯萨奇”的肠道病毒,其他还有一些能引起呼吸道和肠道疾病的病毒,如腺病毒和艾柯病毒等。 2、病毒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对心脏产生损害:一种是病毒进入机体后,随血流到达心脏,直接进入心肌细胞,对细胞形成破坏;另一种是病毒进入机体后,诱使机体自身产生一些伤害心肌细胞的物质,使心肌细胞受到损伤。 3、病毒性感冒也可引发心肌炎感冒好了,却出现胸闷、心慌、乏力、易出汗等症状?这也许就是病毒性感冒累及心脏导致了心肌炎。据研究,约有5%病毒感染者感染后可累及心脏发生心肌炎。病毒性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容易引发心肌炎,其原因是病毒感染后的直接侵袭心肌,也可能是病毒感染后的自身免疫反应所致。 如果宝宝肌酸激酶数值过高并检查出有心肌损伤或心肌炎,家长一定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多多引导孩子不要害怕惊慌,多注意给孩子补充营养,准备一些清淡的营养丰富的食物,大部分患有心肌炎的病人都会在治疗后恢复正常的,家长一定要陪孩子好好治疗。

心肌酶检查项目及意义

心梗心肌酶检查项目及意义 血清心肌酶测定为诊断心梗的重要手段,心肌酶是用于诊断心肌梗死的血清酶的统称,主要包括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及其同工酶。

1.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测定:主要用于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心梗后6~12小时开始升高,24~48小时达到最高峰,3~7天恢复正常。升高可见于: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坏死、肝硬化、肝癌、阻塞性黄疸、心包炎、骨骼肌坏死、脑坏死、急性胰腺炎、皮肌炎、胸膜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以及使用安定、氯丙嗪、鲁米那、利福平后。分析AST时需注意:①AST存在于心、脑、肝、肾等组织内,心肌最多;②AST升高时,应同时检测ALT,若AST大于ALT,提示心肌病变,若ALT大于AST提示肝脏病变; ③还应做相应的有关检查,以便全面进行分析。 2.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测定:主要用于肝脏疾病的诊断和鉴定诊断,尤其对无黄疸、无自觉症状的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可以帮助早期诊断。增高见于:心肌梗、肝外阻塞性黄疸、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急性风湿热、伤寒、败血症、肌病及脑血管病变。分析ALT时需注意:①不能单凭一次增高而进行诊断,应动态观察其变化;②ALT广泛存在于肝、肾、心、骨骼肌及脑组织细胞内,以肝细胞含量最高;③注意对ALT/AST比植分析,同时结合其他检查进行棕合分析。 3.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测定:正常人血清中含量甚微,肌肉收缩时生成增加。主要用于骨骼肌疾病和心肌梗死的诊断。心梗时CK显著增高,在发病后4~6小时开始升高,24~36小时达高峰,8~7天恢复正常,其增高幅度与心肌梗死程度成正比。分析CK时需注意:①在急性心梗时CK较AST、ALT、LDH等更为灵敏,有更高的特异

肌红蛋白肌钙蛋白心肌酶谱

3.心肌类项目是生化中的高值项目,心肌类项目直接关乎一个人的生死,医院的医生可能在上项目的时候慎重考虑要不要上这个项目。 4.心梗发生后争分夺秒很重要,心梗发生后1h内得到治疗死亡率为1%,6h是个节点,6h以内死亡率达到百分之十几,超过6h死亡率会大幅度增加。 5.有较高的组织或者是血清酶活力比,轻微的组织损伤也能得到明显的组织变化。组织损害时能较快的释放,以便早期诊断。生物半衰期长,否则难以捕获,测定的方法简单易行,试剂稳定廉价。 这是理想的心脏标志物,CK,CK-MB,肌红蛋白和肌钙蛋白都具备心脏专一性。肌红蛋白和CK-MB有较好的敏感性,心肌损伤后增高很快。肌钙蛋白和乳酸脱氢酶满足窗口期长。采用生化检测项目就可以容易检测的到。很快的到检测结果,并且心肌酶谱肌红肌钙蛋白类的项目已经临床证实,具备实用性。 6.血清心肌酶谱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没有肌钙蛋白敏感性和特异性好,在工作中通常做心肌酶谱和心肌蛋白类的联合检测,其主要原因是在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肌酶谱升高有时间不同的差异,联合检测过程中能达到协同互补的作用,从而提高对患者的早期诊断,以确定病情,而减少患者诊疗过程中误诊和漏诊,提高患者的诊疗过程中的疗效。肌红蛋白是心梗早期的一个检测指标,肌钙蛋白是心梗确诊指标,并且肌钙蛋白成为心梗金标准,心肌酶谱类目前只用CKMB。 7.CK-MB联合肌钙蛋白和肌红蛋白的测定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特异性高,能满足早期、晚期、近期再梗的诊断,是目前最理想的组合。 8.心肌酶谱类心肌损伤标记物分布广泛,对心肌损伤的特异性差,其次是升高的时间晚,不能用于心肌早期诊断。比如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在肝癌或者肝硬化的时候值也会升高。血清CK比AST,LDH敏感,但CK诊断心肌梗死是一个敏感性高特异性差的指标。LDH升高也可能由于急性肾梗死,溶血性贫血等情况。 9.AST不具备组织特异性,敏感性也不高,单纯的AST升高不能作为诊断心肌损伤,并且分子较大,因为6-8小时才增高,6h前容易出现假阴性。18-24小时才达到峰值,远不能满足尽早干预,现在已经很少用在心肌梗死诊断中。 10.CK:CK是心肌中最重要的能量调节酶,主要存在于需要大量耗能的器官组织中,红细胞中几乎没有,有M和B两个亚基组成的二聚体. 由图中可以看出来CK-MM在骨骼肌含量较高,CK-MB在心肌中含量较高,CK-BB 在脑中含量较高。在细胞的线粒体含有另一种同工酶:CK-mt 11.严重 AMI 发生时,CK 及 CK-MB 都会上升;若只有轻度梗塞,CK 的数值就不一定会上升,但 CK-MB 通常还是会出现异常。虽然如此,也不能只凭 CK-MB 一个项目上升,就断言 AMI 的发生,有时严重的骨骼肌伤害也会引起 CK-MB 明显上升,应参考其他的项目或理学检查才下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再通组Myo,cTnI,CK-MB和CRP峰值的浓度的时间要提前。 12.临床上CK-MB>CK的情况,由于血清中CK-BB增高或是出现巨CK造成的。肿瘤、感染、脑血管意外,自身免疫性疾病都可引起血清CK-MB异常增高,尤其是消化道恶性肿瘤中,CK的几种同工酶同时存在,干扰CK-MB准确测定,血清中出现巨CK或是CKBB时,由于巨CK和CKBB不被M亚基抗体抑制,其活性百分之百被测出,且还要乘2,就出现了CKMB等于或是高于CK的现象。CKBB主要存在于脑。前列腺、肠、肺,这些器官病变会缺血,出现CKMB假性增高,甚至超过CK活性,干扰免疫抑制法CKMB测定。

心肌酶学升高与心肌梗死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取2010年10月 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胆囊微小结石合并胆源性胰腺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保守组40例,其中男12例,女28例,年龄32 71岁,平均(40.50? 2.50)岁,手术组患者40例,其中男11例,女29例,年龄31 70岁,平均(41.5?2.00)岁,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排除患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手术组患者均排除手术禁忌证、麻醉禁忌证患者。 1.2治疗方法 1.2.1保守治疗:保守组患者40例均依据患者的情况进行中药排石和抗生素治疗。注意调节水电解质紊乱。 1.2.2手术治疗:手术组患者40例,依据患者的情况常规治疗同保守组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开腹或是腹腔镜手术治疗。 1.3统计学方法:统计学分析选用SPSS11.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两组患者治疗1年后进行随访,手术组患者术后胰腺炎发病4例(10.00%)、平均发病次数(3?1)次/年、发病持续时间(4.50?2.50)d、患者满意40例(100.00%),均显著优越于保守组患者治疗后1年的随访,保守组患者术后胰腺炎发病20例(50.00%)、平均发病次数(5?2)次/年、发病持续时间(7.50?3.00)d、患者满意28例(7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得较好的治疗,未发生严重不良后果发生。 3讨论 有学者认为胆囊结石所致的胆源性胰腺炎若未行胆囊切除,多数将在6个月内胰腺炎复发,而在胰腺炎首次发作后的6 8周内复发率最高。对存在胆囊结石的胆源性胰腺炎患者,LC已成为预防胆源性胰腺炎复发的金标准。急性胰腺炎症状及体征基本缓解后,LC就成为必要和可行。急性胰腺炎病程中荷石胆囊的炎性反应改变实际上主要来自腹腔渗液和外部炎症的影响。但胆囊管多为通畅,而非等同于通常状况下的结石性胆囊炎[2]。 相关文献和实践结果显示胆囊结石患者在结石较大或堵塞壶腹部时易导致急性胰腺炎发作,同时加重胆囊炎发病情况。当胆囊结石通过后胰液顺利排出,症状缓解。因此在胆囊结石持续阻塞或是反复发作时可导致重症胰腺炎发生或使胰腺坏死发生,所以笔者在进行胆囊手术切除后,明显降低胰腺炎发病率、平均发病次数、发病持续时间,同时显著减少了患者身体的痛苦,促进患者恢复,同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3]。 笔者对我院收治胆囊微小结石合并胆源性胰腺炎患者80例,分别进行保守口服药治疗和开腹或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治疗,治疗后两组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显示进行胆囊切除手术治疗后患者1年内胰腺炎的发病率、发病持续时间明显低于保守治疗组患者,同时结石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以胆囊微小结石同胆源性胰腺炎的发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胆囊微小结石手术治愈后可显著降低胰腺炎的发病率和发病持续时间。因此进行控制和降低胆源性胰腺炎的发病率,应彻底治疗胆囊微小结石疾病,可获得较高的临床治疗效果。 4参考文献 [1]聂玉强,谢飚,李瑜元.胆结石大小与急性胰腺炎的关系[J].广东医学,2003,24(4):406. [2]乔华,何世举.胆源性复发性胰腺K87例的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03,32(6):740. [3]nderssonR,Andersson B,Haraldsen P,el al.Incidence,manage-mentandrecurrence rate ofacute pancreatitis[J].Scand J Gastroen-terol.2004,39(9):89l. [收稿日期:2013-10-09编校:徐强] 心肌酶学升高与心肌梗死的关系 王远明1,郑礼皓2(1.云南省广南县人民医院心内科,云南广南663300;2.云南省广南县疾控中心,云南广南663300) [摘要]目的:全面了解心肌酶学的临床意义并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对26例心肌酶学升高的非心肌梗死患者的相关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患者中经过合理的治疗后23例痊愈出院。结论:明确心肌梗死的诊断要点,结合病史,完善心肌酶学、肌钙蛋白T、心脏多普勒超声和冠脉造影等检查,详尽分析心电图特征并动态观察,就能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关键词]心肌酶学;心肌梗死;临床分析 心肌酶学升高多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尤其随着对心肌损伤标记物研究的深入,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越来越高,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危险分层和预后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心肌酶学升高并非急性心肌梗死所特有,在临床中可出现于多种疾病中。如何正确判断与识别,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我院2007年 2011年共收治了26例心肌酶学升高的非心肌梗死患者,为全面了解心肌酶学的临床意义,提高诊断准确率,现将26例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颅脑外伤:本组8例,男5例,女3例,年龄20 65岁,因“脑部外伤"入院,心肌酶学示CK187 426U/L之间,CK-MB24 36U/L之间,α-HBDH424 1256U/L之间,AST 40 80U/L之间,LDH336 1452U/L之间。心电图检查无明显异常变化,怀疑心肌梗死,请心内科会诊,进一步行肌钙蛋白T、心脏超声检查,结果提示:肌钙蛋白T阴性,心脏超声检查无异常,入院后行心电图及心肌酶学的动态观察,排除急性心肌梗死,给予颅脑外伤相应治疗,48h后心肌酶学全部降为正常。 1.2全身多处软组织挫伤:本组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25 70岁,因“全身多处软组织挫伤”入院,查心肌酶学示CK165 526U/L之间,CK-MB24 45U/L之间,α-HBDH 326 651U/L之间,AST46 85U/L之间,LDH2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