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重点归纳

1、99m Tc半衰期计算 T1/2为6.02 h
2、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对机体变化:按效应出现的对象,分为躯体效应(somatic effect)及遗传效应(genetic effect)。按效应出现的时间,分为近期效应(short-term effect)及远期效应( long-term effect)。按效应发生的规律,分为随机效应(stochastic effect)及非随机效应( non-stochastic effect)。
3、正电子显像常用标记核素 11C、13N、15O和18F 18F-FDG半衰期:110分钟。
4、AD病影像学表现 双侧顶叶和颞叶为主的大脑皮质放射性对称性明显减低,一般不累及基底节和小脑
5、室壁瘤表现 反向运动
6、肺栓塞 肺灌注显像出现≥2个肺段放射性缺损区(左下图),肺通气显像或X-ray胸片的相应部位正常或病变范围小于灌注影像缺损区,肺灌注显像与通气显像不匹配、肺通气灌注显像的正常表现 正常影像各体位肺影像清晰,放射性分布基本均匀。部分人可见大气道显影
7、肝血管瘤 肝血池显像表现为相应部位的放射性“过度填充”
多选
1、β衰变分:β+衰变、β-衰变、电子俘获
2、外照射防护措施 ⑴ 时间防护⑵距离防护⑶屏蔽防护
3、脑血流显像剂的特点 静脉注射分子量小、不带电荷且脂溶性高的显像剂
4、心肌血流显像剂 201Tl 99mTc-MIBI
5、肾动态显像临床应用 a、判断肾实质功能;b、上尿路梗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c、诊断肾血管性高血压;d、移植肾的监测;
6、肾动态显像剂的介入实验 利尿试验;巯甲丙脯酸试验
7、肾动态显像剂的分类 ①肾小球滤过型 ②肾小管分泌型
填空
1、放射防护三原则 ①实践的正当化②防护的最优化③个人剂量的限制
2、医用核素的来源 加速器生产、反应堆生产、从裂变产物中提取和放射性核素发生器淋洗获得 生产器
3、心肌存活的金指标 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
4、有效半减期(effective half life)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从体内排出和物理衰变两个因素作用,减少至原有放射性活度的一半所需的时间(Teff )
5、临床最常用的肿瘤非特异性显像剂 201Tl与99mTc-MIBI 67Ga
6、脑血流灌注显像剂有哪几种 99mTc-ECD(99mTc-双胱乙酯)或99mTc-HMPAO(99Tcm-六甲基丙烯胺肟)
7、转移性骨肿瘤 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鼻咽癌、甲状腺癌P154

1定义:
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学科。
2核医学的内容出来显像外还有 器官功能测定 体外分析法 放射性核素治疗
第一章
1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化学性质相同,但其中子数可以不同,如131I和127I;
2核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且具有相同能量状态的原子

,称为一种核素。同一元素可有多种核
素,如131I、127I、3H、99mTc、99Tc分别为3种元素的5种核素;
3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处于不同的核能状态原子,如99mTc、99Tc 。
4同位素——凡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同,中子数不同)在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
5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
6放射性核素的原子由于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自发地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原子的过程称为放射性衰变。
7 a衰变
a粒子得到大部分衰变能, a粒子含2个质子,2个中子
a射线射程短 能量单一 对开展体内恶性组织的放射性治疗具有潜在的优势
8 b衰变 发生原因——母核中子或质子过多
β射线本质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Β粒子穿透力弱 ,射程仅为厘米水平 ,可用于治疗如I 131治疗甲状腺疾病。
9电子俘获
原子核俘获核外的轨道电子使核内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和放出一个中微子的过程
10 g衰变发生由于原子核能量态高,从高能态向低能态跃迁,在这个过程中发射g 射线,原子核能态降低。
g射线是高能量的电磁辐射—— g光子
11放射性衰变基本规律
对于由大量原子组成的放射源,每个原子核都可能发生衰变,但不是所有原子在同一时刻都发生衰变,某一时刻仅有极少数原子发生衰变。放射性核素衰变是随机的、自发的按一定的速率进行,各种放射性核素都有自己特有的衰变速度。放射性核素原子随时间而呈指数规律减少,其表达式为: N=N0e-λt
指数衰减规律
N = N0e-lt
N0: (t = 0)时放射性原子核的数目
N: 经过t时间后未发生衰变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
l:放射性原子核衰变常数大小只与原子核本身性质有关,与外界条件无关; 数值越大衰变越快
12 半衰期(half-live):放射性原子核数从N0衰变到N0的1/2所需的时间
13放射性活度(activity, A) 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1Bq=1次 × S-1 1Ci=3.7×1010 Bq 1Ci=1000mCi
14比放射性活度 定义:单位质量或体积中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活度。
- 单位: Bq/kg; Bq/m3; Bq/l
15
电离 当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是和物质原子的核外电子发生静电作用,是电子脱离原子轨道而发生电离
激发 如果核外电子获得的能量不足以使其形成自由电子,只能有能量较低的轨道跃迁到能量较高的轨道
散射 带电粒子与物质的原子核碰撞而改变运动方向的过程
韧致辐射 带电粒子受到物质原子核电场的影响,运动方向和速度都发生变化,能量减低,多余的能量以x射线的形式辐

射出来
湮灭辐射 正电子衰变产生的正电子具有一定的动能,能在介质中
运行一定得距离,当其能量耗尽是可与物质中的自由电子结合,而转化为
光电效应 光子同(整个)原子作用把自己的全部能量传递给原子,壳层中某一电子获得动能克服原子束缚跑出来,成为自由电子,光子本身消失了。
电子对效应能量≥1.02 MeV 的γ射线与原子核作用可能产生一对正-负电子。
照射量 照射量是以直接度量X射线或γ射线对空气电离能力来表示射线空间分布的物理量。即表示照射到某一定质量物质上的射线有多少。
其含义是:X射线或γ射线在单位质量的空气中完全被阻止时,形成的同种符号离子的总电荷绝对值与空气质量之比。照射量的国际制单位是C/kg(库仑/千克)。旧的专用单位是R(伦琴)。
吸收剂量 吸收剂量是反映被照射物质吸收电离辐射能量大小的物理量。
其含义是:电离辐射授予单位质量物质的平均能量与该单位物质的质量之比。吸收剂量的国际制单位是Gy(戈瑞),1 Gy=1 J/kg。旧的专用单位是rad(拉德),1 Gy=100 rad。
单位时间内的吸收剂量称为吸收剂量率。
当量剂量 定义:组织或器官的当量剂量是此组织或器官的平均吸收剂量与辐射权重因子的乘积正两个方向相反,能量各为0.511 MeVγ光子而自身消失
第二章 核医学工作中的辐射防护知识radiation protection
1核医学辐射的特点
(1)对病人主要是内照射(即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内产生的照射),对医务人员主要是外照射(即放射性核素从人体外发射的射线对人体产生的照射),但管理不当也可产生内照射。
(2)由于放射性药物在体内的特殊分布,病人全身受照剂量小,个别器官、组织受照剂量高。
2确定性效应 确定性效应是指辐射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所受剂量呈正相关,有明显的阈值,剂量未超过阈值不会发生有害效应。一般是在短期内受较大剂量照射时发生的急性损害
3随机效应 随机效应研究的对象是群体,是辐射效应发生的几率(或发病率而非严重程度)与剂量相关的效应,不存在具体的阈值
4辐射损伤的化学基础
\\1.直接作用:放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导致的生物分子的电离和激发
\\2.间接作用:电离和激发产生的自由基导致的继发作用。 主要是水自由基对生物分子的损伤作用
自由基(radicals): 有一个或多个不配对电子而能独立存在的原子或分子,具有极高的不稳定性和化学反应性,存在的时间极其短暂。
低辐射剂量的兴奋效应 增进动物的生长与发育 延长寿命 改善幼体存活率 改善伤口愈合 增强对感染的

抵抗力 降低致癌机率
5辐射防护的原则和措施
1)辐射防护的目的
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
限制随机效应的
发生率,使之达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总之是使一切具有正当理由的照射保持在可以合理做到的最低水平。
2)辐射防护的原则 实践的正当化 放射防护最优化 个人剂量限值
3)外照射防护措施 时间(time)防护 距离(distance)防护 屏蔽(shielding)防护
4)内照射防护
1放射性核素分组和对放射性工作场所分类
2围封:放射性工作必须在指定的区域进行,避免放射性向环境扩散
3保洁和去污 4个人防护
5通过严格的环境监测来建立内照射监测系统
6放射性废物处理
放射性药物是临床核医学发展的重要基石 是由放射性核素本身及其标记化合物组成 能选择性集聚在病变部位
放射性药物的制备包括放射性核素生产来源被标记化合物的化学合成和放射化学合成反应等三个基本步骤
第三章 核医学仪器
1.PET 是一种利用示踪原理和正电子符合探测技术反映活体生物活动的医学影像技术 PE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是利用引入机体的18F、11C、13N、15O等正电子核素标记或合成的显像剂,通过晶体探测器探测到的湮没辐射光子,从而获得机体正电子核素的断层分布图,以显示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代谢和功能而达到诊断目的的医学影像技术
2.湮没辐射18F、11C、13N、15O等正电子核素在衰变过程中发射(产生)正电子,正电子与原子核周围的轨道电子(负电子)发生结合,同时释放两个能量相等方向相反的γ光子(511kev),这种现象就叫正电子湮灭辐射现象
3.肿瘤代谢现象 由正电子核素标记的代谢底物或药物,注射到生物体内,参与机体的糖、蛋白质、核酸、磷脂等物质的代谢,通过符合探测技术(探测γ光子),反映器官或病变组织的代谢变化、准确测定放射性药物的浓度,进而重建生成最后的诊断图像,主要应用于肿瘤诊断
4.18F-FDG肿瘤显象的原理 作为葡萄糖代谢显像剂条件: ? 基本性能与天然葡萄糖一致 ? 能够沉积在葡萄糖代谢部位 ? 又不能象天然葡萄糖一往无前代谢下去
5. 影响18F-FDG摄取的因素 肿瘤细胞数量和代谢活性(糖酵解有无或强弱),高摄取病灶:腺癌、鳞癌、淋巴瘤和黑色素瘤 低或无摄取病灶:粘液腺癌、透明细胞癌、高分化肝细胞肝癌、前列腺癌、肺泡癌、高级别胶质瘤 ;化疗或/和放疗后 ;生理、炎症和良性病变:凡是以无氧糖酵解为获取能量为主要模式的组织、器官和病变 ? 红细胞、神经元细胞体(大脑皮质)、心肌细胞、骨骼肌细胞(运动状态)、脂肪细胞

(寒冷刺激) ? 感染、肉芽肿等炎性病变、良性肿瘤(腺瘤)和增生性病变
6. 肿瘤是PET/CT主要的适应证 ? 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 当发现转移灶或副
肿瘤综合症时,寻找原发灶 ? 已知恶性肿瘤的分期 ? 肿瘤治疗后的变化监测,如疤痕组织、放射性坏死,与肿瘤复发的鉴别 ? 探测肿瘤复发,特别是肿瘤标志物升高时 ? 监测疗效和预后判断(治疗响应和治疗效果) ? 确定肿瘤内最可能获得诊断信息的活检区域 ? 指导放疗计划 ? 长期“不明原因发热” ? 多发浆膜腔积液和/或浆膜肥厚
第三章 放射性药物
诊断药物 心脏 201Tl,99mTc-MIBI,99mTc-RBC
肾脏 99mTc-DTPA, DMSA
肿瘤 18F-FDG ,67Ga, MINI标记抗体
治疗药物 131I,125I,32P,153Sm, 89Sr ,90Y
第 五 章 体外分析技术
1体外分析技术 以放射核素标记(或其他非放射性标记)的配体(Ligand)为示踪剂,以配体和结合体的结合反应为基础,在试管内进行的微量生物活性物质的检测技术。
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精密度好、应用面广、方法简便等优点。
基本原理 见39页
放射免疫反应中标记抗原与非标记抗原具有相同的免疫活性,进行竞争结合反应必须满足的关系是: 特异抗体 Ab与标记抗原*Ag的量是一恒量的分子数大于抗体的分子数。 当在系统中加入特异抗体Ab 和抗原Ag 在合适的反应条件下,给予充分的反应时间反应后,结合形成一定量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这种结合服从可逆反应的质量作用定律 。在此系统中加入*Ag则后者与Ag竞争结合。 经实验和理论证明反应平衡后,*Ag(F)*AgAb(B)或*AgAb与*Ag 的比值(R)与Ag的量成函数关系。 因此可以用B F或R 或来计算非标记抗原的量 Ab *Ag是反应试剂Ag是测定对象。
3.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是用化学发光物质作为标记物,标记抗原或抗体,反应以后,利用碱性条件下化学发光物质在氧化物作用下可以发生单光子放射。检测光子的数量就可以反映复合物的量。
常用的化学发光物质是异鲁米那和吖啶酯。
第 七 章 甲状腺、甲状旁腺、肾上腺
1甲状腺摄131I试验(thyroid 131I uptake test)
原理 碘是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之一,甲状腺具有选择性摄取和浓聚碘的功能。其摄取碘的速度和数量与甲状腺功能状态相关。131I与稳定性碘具有相同的生化性质和生物学特性。口服131I后可被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摄取、浓聚。在体外,利用甲状腺功能仪探测甲状腺131I发射的γ射线,获得不同时间甲状腺部位的放射性计数率,根据甲状腺摄取131I的数量和速度、释放的速率来判定甲状腺功能状态。 甲状腺摄131I

率(%) = 甲状腺部位计数率-本底计数率 /标准源计数率-本底计数率 X100%
适应证(1)甲状腺疾病131I治疗的投药剂量计算和适应证的选择。(2)了解甲状腺的碘代谢或碘负荷状况。(3)辅
助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4)亚急性甲状腺炎或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辅助诊断。(5)了解非甲状腺疾病的甲状腺功能状态。
甲状腺摄131碘试验的临床意义
1)本试验主要用于甲亢准备接受I131治疗的患者,根据甲状腺摄碘率情况计算I131治疗剂量
2)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大多数甲亢患者的甲状腺摄碘率升高,而且摄碘率高峰提前出现
3)亚急性甲状腺炎 由于甲状腺滤泡收到破坏 ,甲状腺摄碘率明显降低 ,此时储存于甲状腺滤泡中的甲状腺激素释放入血引起血中甲状腺激素水平增高,出现摄碘率与甲状腺激素的分离现象
4) 单纯性甲状腺肿 表现为甲状腺摄碘率增高但无高峰前移
甲状腺显像
1)原理 正常甲状腺组织具有选择性摄取和浓聚碘的能力。将放射性131I或123I引入体内后,即可被有功能的甲状腺组织所摄取。在体外用显像仪(γ照相机或SPECT)探测131I或123I所发出的γ射线的分布情况,可观察甲状腺或有甲状腺功能组织的位置、形态、大小及功能状态。锝与碘属于同一族元素,也能被甲状腺组织摄取和浓聚,只是99mTcO4-进入甲状腺细胞后不能进一步参加甲状腺激素合成。由于99mTcO4-具有物理半衰期短、射线能量适中、发射单一γ射线、甲状腺受辐射剂量小等良好的物理特性,目前临床上多使用99mTcO4-进行常规甲状腺显像。
适应证1)了解甲状腺的位置、形态、大小及功能状态。2)甲状腺结节功能状态的判定。3)异位甲状腺的诊断4)寻找甲状腺癌转移灶及疗效评价5)131I治疗前推算甲状腺功能组织的重量6)颈部包块与甲状腺关系的鉴别7)了解甲状腺术后残余组织再生修复情况8)甲状腺炎的辅助诊断。
2)甲状腺静态显像的临床应用
1异位甲状腺的诊断
2甲状腺结节功能的判断和良恶性的鉴别
温结节和热结节统计表明多为腺瘤, 癌的几率很低 。单发冷结节是癌的几率为20%左右 ,良结节为10%左右。
(1 )超声检查结果 结节内有液平面时多为良性
(2 )进行亲肿瘤显像 ,若结节处能聚集亲肿瘤现象剂提示恶性的可能性大
(3 )甲状腺动脉灌注显像, 如果冷结节部位的放射性较颈动脉高 而病灶区动脉血流灌注增加 ,甲状腺癌的可能性大。
3判断颈部肿块与甲状腺的关系
4功能性甲状腺癌转移灶的诊断和定位
5移植甲状腺的监测和甲状腺手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的观察
6甲状腺

大小和重量估计
7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判断 温结节和热结节统计表明多为腺瘤, 癌的几率很低 。单发冷结节是癌的几率为20%左右 ,良结节为10%左右,。超声检查结果, 结节内有液平面时多为良性 进行亲肿瘤显像 若结节处能聚集
亲肿瘤现象剂提示恶性的可能性大 甲状腺动脉灌注显像 如果冷结节部位的放射性较颈动脉高 而病灶区动脉血流灌注增加 甲状腺癌的可能性大
甲状腺动态显像的临床应用 76 评价甲状腺功能 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
5. 甲状腺结节的功能判断
热结节 结节摄取>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 甲状腺腺瘤 1%
温结节 结节摄取≈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 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恢 复期、甲状腺癌等 4%
凉结节和冷结节 结节摄取<周围正常甲状腺 甲状腺囊肿、甲状腺腺瘤囊性变或出血、甲状腺癌、结节性甲状腺肿等 0%~18.3%
6. 甲状腺血流显像 (thyroid angiography)
原理 甲状腺血流显像是将显像剂经静脉“弹丸”式注射,随即用γ相机对流经甲状腺的显像剂进行动态显像,从而 获得甲状腺及其病灶处的血流灌注及其功能状态情况,又称甲状腺动态显像。通常与甲状腺静态显像或肿瘤阳性显像一次进行。 适应证 下丘脑-TRH 垂体-TSH 甲状腺-T3、T4 (1)观察甲状腺结节的血运情况,辅助鉴别结节性质。 (2)甲状腺功能状态的辅助诊断。


第八章心血管系统
1心肌灌注显像
1)显像原理 放射性药物能被正常心肌细胞后者选择性摄取,且摄取的量与冠状动脉血流量呈正比
冠状动脉管腔狭窄血流减少或阻塞时,以及心肌细胞损伤、心肌梗死时,心肌摄取放射性药物的功能明显减退甚至不能摄取
通过显像仪器获得心肌影像,判断冠状动脉血流状况和心肌细胞成活状态。
2 SPECT心肌灌注显像的临床应用
A 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
冠状动脉狭窄50%以上的病变都能通过负荷/静息心肌灌注显像显示病变,了解病变的范围、程度和责任血管所在
B 心肌细胞活力评估
负荷/静息心肌灌注显像呈可逆性缺损,提示病变部位心肌细胞具有活力。不可逆缺损病例可进一步通过24h延迟显像、201Tl再注射、硝酸甘油试验等进一步判断病灶部位心肌是否存活
C 心肌梗死的诊断
不可逆缺损是心肌梗死的影像学表现。临床上用来了解病变范围、观察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和判断心肌细胞是否成活
D 评估缺血性心脏病治疗效果
治疗后随访过程中原缺损区见放射性填充,证明血运重建,治疗效果良好。而重又呈放射性稀疏缺损区则提示血管再狭


E 心脏事件预测
心肌灌注显像正常,或呈现固定性缺损者发生心脏事件的几率相对较低,而呈多处或大片可逆性缺损患者的心脏事件发生几率较高,应积极治疗
F 诊断微血管性心绞痛
X综合征心肌灌注显像可异常。定量分析心肌201Tl摄取与洗脱明显降低,心肌灌注损害
G 诊断室壁瘤
心肌灌注显像呈大片不可逆固定性缺损,多数在心尖部位,形成长轴影像上的倒八字形
H 鉴别诊断心肌病
扩张性心肌病心肌灌注显像呈花斑型异常,室壁内出现斑片状放射性稀疏,伴心腔明显扩大,心室壁变薄。肥厚性心肌病心室壁普遍增厚,可以心尖或室间隔为主,伴心室腔缩小
I 辅助诊断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灌注显像左室心肌呈不规则的放射性分布稀疏,甚或分布缺损
J 辅助诊断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
LBBB由于传导异常影响心电图诊断心肌梗死或运动诱发心肌缺血的准确性。不伴有冠状动脉病变的LBBB患者负荷态心肌灌注显像也可诱发心肌间壁可逆性心肌灌注异常,可能与冠状动脉充盈和静息时左心室扩大有关
3肌灌注的异常影像
1)可逆性缺损(reversible ischemia)
早期或负荷态影像上存在放射性缺损,而在延迟或静息影像上该缺损区显示放射性不同程度的填充甚至可恢复至正常
2)不可逆性缺损(fixed defects)
负荷和延迟静息影像上存在同样的放射性缺损,该缺损区不发生变化
3)混合性缺损
早期或负荷影像显示心肌放射性缺损,而延迟或静息显像时缺损区明显缩小或有部分填充,即其恢复程度介于固定性缺损和可逆性缺损之间,心室壁同时存在不可逆性和可逆性心肌缺血。
4)反向再分布
早期或负荷显像放射性分布正常,但延迟或静息显像出现放射性稀疏或缺损。或者早期或负荷态显示放射性分布稀疏缺损,而延迟或静息显像出现新的更严重的缺损
5)花斑型稀疏缺损
早期、负荷态影像和延迟静息态影像都呈现为心室壁内散在的斑片样放射性缺损或稀疏。同时伴随着心室腔扩大,心肌变薄、弥漫型室壁运动减弱、收缩及舒张功能受损等特征
4 18F-FDG葡萄糖代谢显像
临床意义 1)心肌灌注显像所显示的缺血心肌部位氧供随血流减少而减少,游离脂肪酸的β氧化受到限制,只能通过葡萄糖无氧酵解供给能量,葡萄糖成为缺血心肌唯一的能量来源。
因此在空腹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时缺血心肌仍摄取葡萄糖,表现为灌注-代谢不匹配,即心肌灌注显像呈现减低或缺损的节段,葡萄糖代谢显像显示相应节段18F-FDG 摄取正常或相对增加。标志心肌细胞缺血但仍然存活。
2) 坏死心肌禁食状

态或葡萄糖负荷后均不摄取18F-FDG。心肌灌注显像呈现减低或缺损的节段,葡萄糖代谢显像显示相应节段18F-FDG 摄取减低,葡萄糖的利用与血流量呈平行性降低,表现为灌注-代谢相匹配。心肌节段呈不可逆性损伤,标志心肌细胞不再存活。
5 心肌代谢显像的类型 葡萄糖代谢显像 心肌脂肪酸代谢显像 有氧代谢显像 氨
基酸代谢显像
6平衡法心血池显像
1) 测定心功能
2) 临床上最常用的是EF值的测定,其它各项参数,包括前述的相角程、舒张期参数等,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2) 冠心病的辅助诊断
3) 心室舒张期功能测定对冠心病的诊断更有意义,在一些EF值正常的冠心病患者中可发现PFR已下降。
3)诊断室壁瘤
对室壁瘤的诊断率达95%以上。
4)传导异常的判断
时相分析可以显示心肌兴奋的起点及心肌收缩的传导途径,对判断传导异常有独特价值,诊断的符合率约为90%左右。
5)其他
门电路心血池显像还被用于心肌病的辅助诊断,瓣膜回流的定量判断和化疗对心脏毒性作用的监测等方面。
时相电影 在心血池系列影像的基础上,以白点(或黑点)标示依次收缩及传导的顺序,通过电影方式显示心室肌激动和传导的模拟过程。正常时激动起始于室间隔,下行至膜部传向左、右心室。传导阻滞时可见相应束支显影延迟。
第九章 中枢神经系统
1脑血流灌注显像及负荷试验原理 脑显像----血脑屏障---脑细胞---脑断层显像---图像重建和处理---进行半定量分析---局部脑血流量
2临床应用:
1短暂性脑缺血发着 2急性脑梗死诊断 3早脑性痴呆 4癫痫灶定位诊断
5脑肿瘤手术及放疗后复发与坏死的鉴别诊断6脑功能研究 7颅脑损伤 8精神疾病
3脑代谢显像 临床应用 癫痫灶术前定位诊断 AD的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 脑肿瘤 帕金森病和亨廷顿病 脑血管疾病 精神疾病 脑功能研究
第十章呼吸系统显像
1肺灌注显像
原理:肺泡毛细血管的内径平均为8m,当注射直径为10-60m的放射性颗粒(99mTc-MAA)后,颗粒随血流进入肺血管床 ,一过性嵌顿在肺毛细血管或肺小动脉内,其分布与局部肺血流量呈正比(r=0.97)。应用核医学显像仪器在体外照相,即可得到反映局部肺血流灌注的影像,故称之为肺灌注显像。
显像剂:99mTc-MAA(大颗粒聚合人血清白蛋白)混悬液。
显像特点
正常影像
(1)前位:双肺影清晰,放射性分布均匀,肺尖略稀疏,纵隔及心影部位放射性缺损:
(2)后位;心影无明显影像,其余所见与前位相同
(3)侧位:后缘较直,清晰,左叶内下缘心脏部位放射性明显减低.侧位影像的放射性约20%~30%来源

于对侧,图像分析时注意;
(4)斜位:左前斜位显示肺前侧缘有放射性减低区,位心影所致.
异常影像 常见原因(1)肺血管病变,如肺血栓栓塞症,肺动脉炎症等
(2)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3)肿瘤压迫肺动脉 在下述一些情况可造成显像剂分布稀疏或缺损,需加以鉴别:(1)肺门血管可造成侧位像中央出现缺损(2)肩胛骨可造成后斜位图像上局部的显像剂分布稀疏或缺损;(3)
起搏器,乳房假体等的衰减也可造成局部影像剂分布减低.
注意事项
1.静脉注射前先让病人吸氧10~15分钟,以防止缺氧引起的肺血管痉挛,改善肺循环,以获得满意的图像.
2.一般取仰卧位静脉注药,因坐位注药时肺尖部血流受重力作用而减少,使放射性分布稀疏.如需专门观察肺动脉高压对肺血流分布的影像,则以坐位注射为宜.
3.用注射器抽取显像剂时要将标记好的显像剂摇匀,注射前摇匀注射液,缓慢注射.注射时避免抽回血,以防止形成血凝块.
4.对有右到左分流的患者慎用,因为颗粒有可能通过体循环栓塞到心,脑,肾等脏器.
5.对有严重肺动脉高压及肺血管床极度受损者慎用
6.儿童注射剂量减半或成人剂量的1/4,肺切除的患者应给半量.
7.负反应 一般认为肺灌注显影是非常安全的,但有个别病人静脉注射显像剂10~30分钟后感到胸闷气紧,一般给予吸氧或平卧休息后症状即消失.
第十二章
第十一章 骨、关节系统
骨、关节显像原理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bone imaging)是利用亲骨性放射性核素或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化合物引入体内后聚集于骨骼,在体外用SPECT探测放射性核素所发射的γ射线,从而使骨骼显像。
显像剂
一类是99mTc标记的磷酸盐,主要是焦磷酸盐(PYP)和多磷酸盐(PPI);
另一类是99mTc标记的膦酸盐,主要有乙烯羟基二膦酸盐(EHDP)、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和亚甲基羟基二膦酸盐(HMDP)。
临床应用
1骨转移癌以及原发骨肿瘤的早期诊断
2骨炎性疾病等其他骨疾病的诊断
骨密度测定的临床应用146
1骨质疏松症的诊断
2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测
3对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骨量测量
4随访及对治疗效果的估计评估小儿的生长和营养情况
5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
骨静态显像的异常影像
1显像剂异常浓聚
超级骨显像 显像剂在全身骨骼分布呈均匀对称性异常浓聚, 软组织分布很少 ,骨骼影像非常清晰 ,而肾影常缺失 。
闪烁显像 一些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 骨骼转移病灶在经过治疗后的一段时间出现病灶部位的显像剂浓聚较治疗前更明显, 而患者的临床表现则有明显好转 ,在经过一段时间后骨骼病灶的显像剂浓聚又会消退。
2显像剂异常缺损
3显像

剂分布呈混合型
第十三章肿瘤炎症显像
肿瘤显像临床应用
(一) 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67Ga被用于疾病分期、检测复发及残留组织,同时监测病人对放化疗的反应。通过67Ga显像可决定是否需进一步治疗、二线化疗或大剂量化疗和骨髓移植。
(二) 恶性黑色素瘤 大部分黑色素瘤(Melanoma)及其转移灶都与67Ga有亲和力。67Ga显像已经用于探测和观察正在接受化疗或免疫治疗的黑色素瘤
病人。
(三) 肝细胞癌 67Ga显像常用来与CT所见肝硬化病人的再生肝结节(假瘤)鉴别诊断
(四) 肺癌 67Ga显像对肺癌(Pulmonary Carcinoma)诊断的敏感性在85%?90%,检出率同样与肿瘤的大小及细胞类型有关。
(五) 头颈部肿瘤 7Ga检测头颈部肿瘤的灵敏度为56%~86%,CT和MRI为首选显像方法。67Ga常用于检测肿瘤治疗后复发,也能反映肿瘤治疗的有效性。
(六) 腹部和盆腔肿瘤 67Ga显像诊断腹部和盆腔肿瘤的灵敏度不高。但67Ga显像能成功检测睾丸癌回流淋巴结的转移,其摄取在一定程度上与组织类型有关
(七) 软组织肉瘤 大多数软组织肉瘤浓聚67Ga,67Ga检测原发肿瘤、局部复发和转移瘤的灵敏度较高,可达93%。
PET肿瘤显像
---常用核素及药物 目前应用较多而且方法成熟的是18F-FDG肿瘤显像
---临床应用
(一) 肺癌
1.肺癌的定性诊断
2.肺癌转移灶的检测及病程估价
3.肺癌治疗后局部炎症、纤维化与肺癌残余复发的鉴别
4.支气管肺癌分期
5.PET对肺癌治疗效果的评价
(二)脑肿瘤
1、原发性脑肿瘤的定位诊断
2. 对脑肿瘤患者预后的评价
3. 对放疗后的纤维化和肿瘤复发的鉴别
4. 对治疗效果的评价
5. 局限性
(三)乳腺癌 18F-FDG代谢显像可以成功地显示乳癌原发灶,并同时检出淋巴结、骨、肝、纵膈和脑转移灶,其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0%和94%,因此本法被认为是目前最佳的乳癌病人筛选方法。
(四)结肠癌、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 、卵巢肿瘤 、头颈部肿瘤 、骨和软组织肿瘤等
第十四章 泌尿、生殖系统
肾图
原理:示踪原理,获得肾内放射性-时间曲线。
a段:上升幅度肾外血管床(60%)灌注、肾血管床(10%)灌注、肾小管上皮细胞摄取(30%)。
b段:上升的斜率和高度与肾有效血浆流量及小管上皮分泌功能有关。
c段:斜率与尿流量及上尿路通畅情况有关。
异常肾图
(一般肾图及肾功能显像动态曲线)
1.持续上升型 见于急性上尿路梗阻;急性肾功能衰竭所致上尿路引流不畅。
2.高水平延长型 多见于上尿路不全梗阻;上尿路梗阻伴肾功能不全者。
3.抛物线型 主要见于肾供血不足、

肾功能受损、上尿路不通畅。
4.低水平延长型 常见于肾功能严重受损,急性肾前性肾功能衰竭;慢性尿路梗阻伴功能严重受损者。
5.低水平递降型 见于肾功能已丧失或肾缺如。
6.阶梯式下降型 多见于尿路炎症或尿路痉挛等原因引起的功能性尿路梗阻者。
7.单侧小肾图 见于单侧肾动脉狭窄或先天性小肾。
肾动态显像
适应症
1 了解肾供血情况,诊断肾血管性高血压和股价肾动脉病变情况
2 协助诊断肾栓塞及观察溶栓疗法效果
3
观察肾内占位病变的血供情况,有助于鉴别良恶性病变
4 综合了解肾脏的形态,功能和尿路通畅的情况
5 鉴别肾实质功能受损和尿路不畅的异常肾图
6 移植肾的监测
7 膀胱输尿管尿液反流的判定
肾有效血浆流量与肾小球率过滤的测定的原理及临床价值
1肾有效血浆流量 静脉注射显像剂后,在通过肾脏时,几乎全部被肾小管上皮细胞摄取并分泌到肾小管官腔中随尿排出体外, 所以肾在单位时间内对血浆中上述显像剂的清除率相当于肾有效血浆流量。
临床价值 是评价肾功能的重要治标之一。 可用于判断各种肾脏疾病的肾功能情况,以及观察疗效与肾小球率过滤结合,有助于病变部位的诊断
2肾小球率过滤Tc-DTPA主要经肾小球滤过而不被肾小管吸收或分泌 ,故肾脏对它的清除率即等于肾小球率过滤。
临床价值 可作为病情判断, 疗效观察及肾移植术后有无并发症的客观治标, 于肾有效血浆流量结合有助于病变部位的诊断。
肾静态显像适应症
1探测肾内有无占位性病变
2破坏性病变以及缺血性病变
3了解肾脏的形态,位置以及大小
4鉴别腹部肿块与肾脏的关系
5进一步了解一侧肾功能减低和肾缺血状况
第十五章 肝胆动态显像
1肝胆动态显像
原理 肝细胞自血液中选择性的摄取放射性肝胆显像剂,并通过近似于处理胆红素的过程,将其分泌到胆汁,继而经由胆道系统排泄到肠道,可使胆道系统显像。 显像剂 99mTc-EHIDA
2.正常影响 A血流灌注相 自静脉注射后即可至30-45秒左右,心肺肾大血管肝脏依次显影。 B肝实质相 注射后3-5分钟肝脏应经清晰显影,切放射性浓聚继续增强,15-20分钟左右达高峰,以后肝影逐渐变淡。 C胆管排泄相 随着肝细胞将显像剂分泌入胆道,注射后5分钟胆道内即可出现放射性。逐次显现左右肝管,总肝管,胆总管和胆囊管,胆囊显像。胆囊一般45分钟内已显影。肝影变淡,胆系影响随肝影变淡而更清晰,有时可见胆道树结构。 D肠道排泄相 显像剂被排到肠道,一般不迟于45-60分钟。
3. 临床意义 ? 诊断急性胆囊炎 ? 鉴别诊断

肝外胆道梗阻和胆内胆汁淤积 ? 鉴别诊断先天性胆道闭锁和新生儿肝炎 ? 诊断胆总管囊肿等先天性胆道异常 ? 肝胆系手术后的疗效观察和随访 ? 肝细胞癌、肝腺癌、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鉴别诊断 ? 异位胆囊的确定
第十七章 放射性核素治疗
1各种治疗方法优缺点
手术:复发率低,并发症多。
内科:疗效肯定、安全、很少引起持久性甲低;疗程长、易复发、过敏反应。
131I: 疗效好、简便安全、并发症少、费用低;永久性甲低。
2治疗原理
甲状腺具有高度选择性摄
取碘的功能,功能亢进的甲状腺组织摄取碘更多。
131I与食物中的稳定性碘是同位素,具有相同的生物活性,能被甲状腺组织选择性吸收
131I衰变时发出β射线,射程仅0.8mm,抑制或破坏部分甲状腺组织,而不影响周围正常组织。

3适应证
:Graves甲亢患者
:抗甲状腺药物疗效差,或对抗甲状腺药物过敏者,或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多次复发,或手术后复发的青少年Graves甲亢患者
:Graves甲亢伴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的患者
:Graves甲亢伴房颤的患者
:Grave’s病合并桥本氏病内科治疗差,摄碘率增高的患者
4 禁证:
1妊娠或哺乳患者2严重肾功能不全者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5治疗前准备
停用影响摄碘的药物及食物一月
进行体检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甲状腺激素、心电图检查
测定甲状腺摄131I率,甲状腺显像及B超
对心率过快和精神紧张者,给予β受体阻滞剂和镇静剂
病情严重者先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病情减轻后再进行131I治疗
6131I剂量(MBq)=甲状腺重量(g)x每克甲状腺组织需要的131I量(MBq/g)/甲状腺最高(或24小时)摄131I率(%)
每克甲状腺组织常用的131I治疗量为2.96~4.44MBq(80~120μCi)
7给药方法 131I溶液应空腹口服,2小时后方进食;131I剂量小于或等于555MBq(15mCi)可一次口服;131I剂量大于555MBq或有合并症的患者应分次口服
8治疗后反应
早期反应 服药后1-2周出现乏力、头晕、纳差、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甲状腺局部胀痛
甲状腺功能减退 131I治疗后1年内可出现暂时性甲减;少数病人1年后可出现永久性甲减,需要长期服用甲状腺素替代治疗
9治疗效果
痊愈 症状体征消失,甲状腺激素水平恢复正常
好转 症状体征部分减轻,甲状腺激素明显降低,但未恢复正常
无效 症状体征未改善或加重,甲状腺激素无降低
复发:达痊愈标准后,再次出现甲亢的症状和体征,甲状腺激素水平再次升高
甲减 出现甲减症状,甲状腺激素减低,TSH高于正常
一个疗程的治愈率52.6 % ~77%,有效率95%以上,复发率1%~4%,无效

率2%~4%
显效时间
? 开始显效时间:2-3周
? 明显显效时间:2-3月,部分病人半年
疗效评价
采用131I治疗的主要目的和主要优点是尽快控制甲亢,而不是避免甲减。

Grave’s病(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D)
是甲亢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是一种具有遗传倾向的甲状腺自身免疫性疾病
女性多见:4-6﹕1
20-40岁最多见
多数缓慢起病 少数在应激后急性起病
三组典型症状
高代谢征候群
甲状腺肿
眼征
高代谢症候群:怕热、多汗、皮肤潮湿、体重下降
精神神经系统:焦躁易怒、失眠不安、精神
分裂症
心血管系统:心悸、胸闷、甲亢性心脏病
消化系统:食欲亢进、多食消瘦,
肌肉骨骼系统:肌无力、周期性瘫痪
生殖系统:月经减少、闭经
造血系统:白细胞减少、贫血
目前有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放射性核素治疗和手术治疗三种方式,以前两种治疗为主。

第22章 转移性骨肿瘤的核素治疗
1.原 理 用于治疗转移性骨肿瘤的放射性药物与骨组织具有较高的亲和性,骨组织代谢活跃的部位可摄取更多的放射性药物。骨转移肿瘤病灶部位因骨组织受破坏,成骨修复过程非常活跃,故能浓聚大量放射性药物。
放射性药物发射β射线,在病灶局部对肿瘤细胞发挥内照射作用,可直接杀伤病灶细胞或诱导细胞凋亡,导致病灶内细胞水肿,细胞核固缩,肿瘤细胞核空泡形成或消失;毛细血管扩张、炎性细胞浸润;肿瘤病灶坏死或纤维化形成;从而不同程度地抑制、破坏、缩小或清除肿瘤病灶。
2.常见放射性药物99Tc-MDP 117mSn-二乙三氨五乙酸(DTPA) 32P 90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