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核医学重点总结

武大核医学重点总结
武大核医学重点总结

核医学:是一门研究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

核素(nuclide):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中子数和核能态的一类原子

同位素(isotope):是表示核素间相互关系的名称,凡具有相同的原子序数(质子数)的核素互称为同位素,或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

同质异能素(isomer):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中子数,处于不同核能态的核素互称为同质异能素稳定性核素(stable nuclide):原子核极为稳定而不会自发地发生核内成分或能态的变化或者变化的几率极小

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原子核不稳定,会自发地发生核内成分或能态的变化,而转变为另一种核素,同时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

核衰变(nuclear decay):放射性核素自发地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变为另一种核素的过程,核衰变实质上就是放射性核素趋于稳定的过程

核衰变的类型

α衰变是He原子核但α粒子的电离能力极强,故重点防护内照射

β-衰变是释放β-粒子的放射性衰变,它发生在中子过剩的原子核,衰变时释放一个β-粒子(电子)和反中微子,核内一个中子转变为质子,原子核原子序数增加1。核素治疗

正电子衰变:释放β+粒子的放射性衰变。正电子的射程仅1~2mm即发生湮灭辐射,即失去电子质量,转变成两个能量为511keV、方向相反的γ光子。PET。

电子俘获衰变:一个质子俘获一个核外轨道电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和放出一个中微子。跃迁中将多余的能量,以光子形式放出,称其为特征x射线,若不放出特征x射线,而把多余的能量传给更外层的电子,使其成为自由电子放出,此电子称为俄歇电子

γ衰变(γdecay):核素由激发态向基态或由高能态向低能态跃迁时发射出γ射线的衰变过程,也称为γ跃迁

内转换:将多余的能量直接传给核外电子(主要是K层电子),使轨道电子获得足够能量后脱离轨道成为自由电子,此过程称为内转换,这种自由电子叫做内转换电子

物理半衰期在单一的放射性核素衰变过程中,放射性活度降至原来一半所需的时间

生物半衰期进入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或其化合物,由于生物代谢从体内排出到原来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有效半衰期由于物理衰变和生物的代谢共同作用而使体内放射性核素减少至原来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放射性活度单位时间的核衰变次数

核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带电粒子和物质的相互作用,包括电离、激发、散射、轫致辐射、湮没辐射

光子和物质的相互作用,包括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生成

电离(ionization):凡原子或原子团由于失去电子或得到电子而变成离子的过程

激发(excitation):如果核外电子获得的能量不足以使其形成自由电子,只能由能量较低的轨道跃迁到能量较高的轨道,使整个原子处于能量较高的激发态,这种现象称为激发。

散射(scattering):入射粒子与粒子或粒子系统碰撞而改变运动方向与能量的过程

轫致辐射:高速带电粒子通过物质原子核电场时受到突然阻滞,运动方向发生偏转,部分或全部动能转化为具有连续能谱的电磁波

湮没辐射:β+粒子通过物质时,其动能完全消失后,可与物质中的自由电子相结合而转化为一对发射方向相反、能量各为511keV的γ光子

吸收作用:带电粒子使物质的原子发生电离和激发的过程中,射线的能量全部耗尽,射线不再存在,称为吸收。

光电效应指光子被原子吸收后发射轨道电子的现象

康普顿效应 指X 、γ光子与自由电子相互作用而产生散射的一种效应

电子对生成 指一个具有足够能量(>1.02 MeV )的光子在原子核或其他粒子的电场作用下产生一个正电子和一个负电子的过程

放射性探测的基本原理电离作用,荧光现象,感光作用。

PET 原理湮灭符合探测利用11C,13N,15O,18F 等正电子核素标记或合成相应的显像剂,这些核素在衰变过程中发射正电子,与周围物质中的负电子相互作用,发生湮灭辐射,发射出方向相反,能量相等的两个光子。采用180°排列并与符合线路相连的探测器来探测湮灭辐射光子,从而获得集体正电子核素的断层分布图。双探头SPECT 符合探测,电子直准。

放射性药物是指含有放射性核素,用于医学诊断和治疗的一类特殊制剂。

放射性药物特点1、放射性2、不恒定性3、引入量少4、辐射自分解 放射性核素发生器(母牛)是从长半衰期母体核素衰变产物中分离出短半衰期子体核素装置

医用放射性核素的来源:反应堆,加速器,放射性核素发生器,其他(天然物质,核燃料)。 确定性效应:指辐射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所受剂量呈正相关,有明显的阈值,剂量未超过阈值不会发生有害效应,一般是在短期内受较大剂量照射时发生的急性损害

随机效应:辐射效应发生的几率(非严重程度)与剂量相关的效应,不存在阈值

躯体效应:按照射线作用的对象,显现在受照者本人身上的有害效应称为躯体效应。

遗传效应:受照个体通过损伤受照者生殖细胞的遗传物质,影响到受照后裔(子代)表现出的有害效应。

放射卫生防护目的防止一切有害的确定性效应;将随机效应的发生机率降低到被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

放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实践正当化;放射防护最优化;个人剂量的限值。

外照射的防护措施:时间、距离、屏蔽防护三原则。受照剂量与放射活度、受照时间成正比,与照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屏蔽防护:根据不同射线选择不同屏蔽物质。减低活度:满足工作前提下尽可能减少用量

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所谓示踪就是指示行踪,就是以放射性核素或标记化合物作为示踪剂,应用射线探测仪器检测示踪剂的行踪,来研究被标记物在生物体系或外界环境中分布状态或变化规律的技术

示踪的基本原理放射性核素标记物和非标记物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因而在体内具有相同的生物学行为;放射性核素能自发地放射出射线,利用高灵敏度的仪器能进行定量、定位、定性探测,动态观察各种物质在生物体内的量变规律

放射自显影技术根据放射性核素的示踪原理和射线能使感光材料感光的特性,借助光学摄影术来检查及记录被研究样品中放射性示踪剂分布状态的一种核技术

静态显像当显像剂在脏器内或病变处的浓度处于稳定状态时进行的显像,称为静态显像。 )140(99

4369943669942keV Tc Tc Mo h

m h γγβ+→→-

动态显像在显像剂引入体内后,迅速以设定的显像速度动态采集脏器的多帧连续影响或系列影像,称为动态显像。

局部显像仅限于身体某一部位或某一脏器的显像称为局部显像,信息量大,图像清晰,分辨率高。临床意义最大。

全身显像利用放射性探测器沿体表作匀速移动,从头至足依序采集全身各部位的放射性,将它们合成为一幅完整的影像称为全身显像,全身范围找病灶。

阳性显像又称热区显像,显像剂主要被病变组织摄取,而正常组织一般不摄取或摄取很少,在静态影像上病灶组织的放射性比正常组织高而呈热区改变。

阴性显像又称冷区显像,显像剂主要被有功能的正常组织摄取,而病变组织基本上不摄取,在静态影像上表现为正常组织器官的形态,病变部位呈放射性分布稀疏或缺损。

核医学体外分析以放射性分析为代表,是以免疫分析加上放射性“标记”,创立的一种新的体外分析方法,可以测定极微量的生物活性物质。

RIA(放射免疫分析)的基本原理竞争抑制结合反应:放射免疫分析是在体外条件下,由足量的非标记抗原(Ag)与定量的标记抗原(*Ag)对限量的特异性抗体(Ab)的竞争抑制结合反应。

IRMA(免疫放射分析)是一种非竞争性的抗原抗体反应,是用过量的放射性标记抗体来测定样品中的抗原,其中标记抗体是过量的,抗原全部是非标记的。

RIA标记抗原定量抗体和标记抗原竞争性结合抗原和标记抗原抗体复合物呈负相关

IRMA标记抗体过量抗体和标记抗体非竞争性结合抗原和标记抗原抗体复合物呈正相关灵敏度、特异性更高标记物的稳定性好待测抗原需有两个抗原决定簇,故不适于小分子多肽

受体与配体结合的基本特征可饱和性特异性和高亲和力可逆性识别能力与生物效应的一致性

局部脑血流显像静脉注射具有小分子、零电荷、脂溶性高的胺类化合物或四配基络合物能通过完整的血脑屏障进入脑细胞的显像剂,其进入脑组织的量与局部脑血流量(rCBF)成正比。通过显像,可以获得rCBF的分布,并进行定量分析。(99m Tc-HMPAO 99m Tc-ECD)临床应用1短暂脑缺血发作2、脑梗塞3、脑肿瘤4、癫痫5、痴呆6、脑功能测定

脑代谢显像脑葡萄糖代谢显像18F-FDG与天然葡萄的生物学基本相同,静注F18F-FDG 穿过BBB进入脑细胞内,脑内葡萄糖代谢率变化能够反应脑功能活动情况。

癫痫显像特征发作期:病灶局部放射性异常浓聚;发作间期:病灶局部放射性稀疏或缺损心肌灌注显像使用的显像剂能被正常心肌细胞高摄取。在心肌细胞正常的情况下,摄取量与冠状动脉血流量成正比。反映的是冠状动脉的情况。

Tl回旋加速器生产,独特优点201Tl有再分布现象,在正常心肌中清楚快,但是缺血心肌清除明显减少,甚至不断摄取显像剂,早期显像减少而延迟显像增多。

99m Tc主要是99m Tc-MIBI,其心肌分布与局部心肌血流呈正比关系。

负荷心肌显像对于可以的冠心病或心肌缺血患者,需常规进行负荷心肌显像,以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心脏负荷试验通常分为生理运动负荷试验和药物负荷试验。

可逆性缺损(负荷影像存在缺损,而静息或延迟显像又出现显像剂分布或充填)部分可逆性缺损(负荷试验显像呈现放射性缺损,而静息或再分布现象是心肌缺血区明显缩小或显像剂摄取增加)不可逆性缺损(运动和静息影像都存在缺损而没有变化,提示心肌梗死或是瘢痕组织)反向再分布(心肌负荷显像为正常分布,而静息或延迟显像显示出新的放射性减低。严重的冠状动脉狭窄,稳定性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并接受了溶栓治疗的人)其他异常表现

适应症:1、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早期诊断2、冠心病危险度分级3、估计心肌细胞活性4、急性缺血综合征的评价:心肌顿抑与心肌梗死后可挽救心肌的估计5、心肌缺血治疗(如冠状搭桥术、血管成形术及溶栓治疗)效果评价6、心肌病和心肌炎的辅助诊断

心肌代谢显像评价心肌活性的金标准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心肌游离脂肪酸代谢显像

临床用途:心肌细胞活性估计指导冠心病的治疗心肌缺血的诊断

18F-FDG是目前临床和研究应用最广泛、最成熟的肿瘤代谢显像剂

肿瘤代谢显像:糖代谢显像:18F-FDG 氨基酸代谢显像:11C-MET,18F-FET等

磷脂代谢显像: 11C-choline等核酸代谢显像: 18F-FLT等

乏氧显像:18F-MISO,99m Tc-HL91 凋亡显像:18F-Annexin V,99m Tc-Annexin V

1、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期与再分期

2、恶性肿瘤放化疗的疗效预测和评估

3、肿块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指导对可能产生诊断信息的肿块区域进行活检

4、肿瘤标志物水平连续动态增高时、转移灶不明时寻找原发灶

5、肿瘤放化疗后残余或复发病灶的鉴别

6、指导肿瘤放射治疗计划

18F-FDG肿瘤显像的优势:1、从生理代谢的角度反映病变,高灵敏度2、一次成像即可获得全身影像信息,在不明原发灶的探查上具有优势3、有利于准确分期,有利于正确治疗方案的制定4、对肿瘤治疗疗效的监测,以及治疗后残余或复发病灶的鉴别5、有利于放疗生物靶区的确定

放射免疫显像(radioimmunoimaging,RII)以放射性核素标记肿瘤相关抗原的特异抗体,以抗体作为核素的靶向载体,与肿瘤抗原结合,是放射性核素浓聚于肿瘤组织,在体外对肿瘤进行显像。(99m Tc,123I,131I)

受体显像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受体的配体或配体的类似物作为显像剂,将受体-配体结合的高特异性和放射性探测的高敏感性相结合建立的一种显像技术。

生长抑素受体显像,间碘苄胍(MIBG)显像,血管活性肠肽受体显像,受体PET显像(雌激素)

肿瘤非特异性阳性显像

67Ga柠檬酸钾67Ga只能被生长旺盛、有活力的肿瘤组织摄取,而坏死或纤维化的肿瘤组织不摄取。摄取程度与肿瘤代谢能力呈正相关。

67Ga肿瘤显像的临床应用与评价1.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2.恶性黑色素瘤3.肝细胞肝癌4.肺癌5.头颈部肿瘤 6.腹部和盆腔肿瘤7.软组织肉瘤

201Tl-氯化亚铊是肿瘤摄取201Tl存在多种机制,血流量对于放射性示踪剂的摄取至关重要。201Tl临床应用与评价1.脑部肿瘤2.甲状腺癌3.乳腺癌4.骨和软组织肿瘤5.其他肿瘤

99m Tc-MIBI其特点是摄取快而排泄相对缓慢。

99m Tc-MIBI临床应用与评价1.乳腺癌2.肺癌3.脑肿瘤4.甲状腺癌

99m Tc-(Ⅴ)-DMSA1.甲状腺髓样癌2.软组织肿瘤3.肺肿瘤4.其他肿瘤(卵巢浆液性或粘液性囊腺癌)

99m Tc标记的磷酸盐和膦酸盐(99m Tc-PYP,99m Tc-MDP,99m Tc-HMDP)。原理:骨显像剂经静脉注射随血流到达全身骨骼,与骨骼组织中的羟基磷灰石晶体通过离子交换或化学吸附作用而分布于骨骼组织,局部骨骼对显像剂的摄取,与该局部血流量和骨盐代谢水平成正比。三相骨显像又称为骨动态显像,它是在静脉注射显像剂后于不同时间进行显像,分别获得。血流相、血池相、及延迟相图像。

异常图像1. 放射性异常浓聚(骨折,炎症,骨肿瘤,骨质代谢异常性病变,血管性病变如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滑膜病变炎,关节炎,非肿瘤性病变)2、放射性缺损(溶骨性病变为主的肿瘤,多发性骨髓瘤,血管病变引起的坏死或梗死,放射治疗,骨囊肿,外科切除,体外致密物阻挡)3、放射性浓聚+缺损(股骨头缺血坏死,溶骨性坏死周围修复活跃)4、超

级骨显像(原发性或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骨骼广泛转移)5、骨外异常放射性分布(肿瘤或非肿瘤的骨化或钙化、局部组织坏死,放射治疗后改变结缔组织病)

适应症1、原发骨恶性肿瘤2、良性骨肿瘤3、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4、骨坏死的诊断5、骨创伤的诊断6、骨移植的监测7、骨代谢性疾病的诊断8、关节疾病的诊断

临床应用1、转移性骨肿瘤的早期诊断2、原发骨恶性肿瘤3、良性骨肿瘤4、骨髓炎5、骨创伤6、缺血性骨坏死早期(放射性减少)中期(炸面圈)晚期(放射性增浓)7、代谢性骨病全身骨对称性增浓;颅骨、下颌骨明显增浓;串珠样肋软骨影;领带样胸骨影;肾影不清8、关节疾病的诊断

胃肠道出血显像静脉注射显像剂,显像剂循环于血液,肠道破损出血时,显像剂随血液进入肠腔导致肠腔内显像剂异常浓聚,肠影形成依据浓聚的初始部位→出血部位,浓聚的程度→出血量。【99m Tc-RBC,99m Tc-胶体】99m Tc-胶体:仅适用于急性活动性出血

99m Tc-RBC:适用于间歇性或急性活动性出血的诊断。

适应证:各种急性或慢性消化道出血;在以下情况下更具优势:

①用胃镜或结肠镜无法达到出血部位;②临床上有持续出血症状,而其他常规检查结果为阴性;③血管造影结果可疑或为阴性;④急性大量出血使内窥镜视野模糊;⑤患者拒绝有创性或有痛苦的检查方法;⑥小儿消化道出血。

异常图像特征:①胃肠道区域出现异常放射性浓聚②放射性浓聚逐渐增强③放射性浓聚沿肠蠕动的方向移动,形成肠影。定位出血点:首先出现异常放射性浓聚的部位

肾动态显影的原理:静脉注射经肾小球滤过或肾小管分泌而不被回吸收的放射性药物,用SPECT后γ照相机快速连续动态采集包括双肾和膀胱区域的放射性分布影像,可依序观察到显像剂灌注腹主动脉、肾动脉后迅速积聚在肾实质内,随后有肾实质逐渐向肾盏、肾盂,经输尿管到达膀胱的全过程。

显像剂:肾小球滤过型99m Tc-DTPA肾小管分泌型131I-OIH。123I-OIH ,99m Tc-EC ,99m Tc-MAG3 肾图是指肾动态显像药物到达和通过双肾的时间-放射性曲线,可以综合反映肾血流灌注、皮质功能和上尿路通畅情况。a 段:示踪剂出现段,反映肾动脉血流灌注 b 段:示踪剂聚集段,反映肾小球或肾小管功能。 c 段:示踪剂排泄段,反映尿流量或尿路通畅情况。

1.持续上升型单侧,急性上尿路梗阻;双侧,急性肾衰或急性下尿路梗阻

2.高水平延长型尿路不全梗阻

3.抛物线型尿路不全梗阻,肾缺血

4.低水平延长型肾功能严重受损,慢性上尿路严重梗阻,急性肾前性肾衰

5.低水平递降型肾脏无功能,肾功能极差,肾缺如或肾切除

6.阶梯状递降型输尿管痉挛

7.小肾图肾动脉狭窄,先天性小肾

肾图的临床应用1、肾实质功能的评价2、上尿路梗阻的诊断3、肾血管性高血压的筛查4、肾移植(移植供者评估,术后肾功能评价)5、肾占位性病变

甲状腺摄131I实验原理碘是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原料,所以131I能被甲状腺摄取和浓聚,被摄取的量和用以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与甲状腺功能有关。

临床应用(1)急性和亚急性甲状腺炎I↓(2)甲状腺毒症的鉴别诊断I↓(3)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辅助诊断I↓(4)甲状腺肿I↑(5)Grares病的诊断I↑(6)甲亢131I治疗剂量的计算及疗效预测

过氯酸盐释放试验用途:诊断甲状腺激素合成缺陷的甲低症。

甲状腺激素抑制试验:正常人甲状腺吸碘能力受TSH的控制。血中T3、T4对TSH有负反馈调节作用,给予外源性T3、T4可抑制TSH分泌,从而抑制甲状腺吸碘能力。甲亢患者吸碘调控机制被破坏,其吸碘能力不受外源性T3、T4抑制。用途:鉴别轻度甲亢和生理缺碘而引起的吸131I率升高。

临床应用(1)甲亢的诊断和鉴别诊断(2)功能自主性甲状腺瘤的诊断(3)突眼的鉴别

诊断。内分泌性突眼摄碘率多不受抑制,眼眶肿瘤所致突眼可被抑制(4)预测甲亢复发。甲状腺显像显像剂:131I、123I、99m T-过锝酸盐

适应证:1、了解甲状腺的位置、形态、大小及功能状态2、甲状腺结节功能状态的判定3、异味甲状腺的诊断4、寻找甲状腺癌转移灶及疗效评价5、131I治疗前推算甲状腺功能组织的重量6、颈部包块与甲状腺关系鉴别7、了解甲状腺术后残余组织再生修复情况8、甲状腺炎的辅助诊断9、99m Tc找异位甲状腺

临床应用:1.异位甲状腺的诊断2、观察甲状腺大小和形态3、甲状腺结节的功能判断

①热结节:姐姐摄取显像剂的功能高于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图像上表现为结节处的显像剂分布高于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良性病变,多见于甲状腺高功能腺瘤)

②温结节:结节摄取显像剂的功能接近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图像上表现为结节部位的显像剂分布和周围或对侧相应部位相似。(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

③凉结节,冷结节:凉结节摄取显像剂的功能低于周围组织,冷结节表现为无摄取功能。

4、颈部肿块的鉴别诊断

5、寻找甲状腺癌的转移灶

6、估计甲状腺质量

7、甲状腺炎的辅助诊断①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99m Tc为热结节,99m Tc为冷结节②亚急性甲状腺炎

甲状旁腺显像应用201Tl和99m Tc-MIBI显像法

Graves’病的碘-131治疗原理:利用131I的β射线电离辐射生物效应对功能亢进的甲状腺组织产生抑制和破坏作用,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分泌,使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适用症:1.Graves甲亢患者。

2.对抗甲状腺药物过敏,或抗甲状腺药物疗效差,或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多次复发,或手术后复发的青少年及儿童甲亢患者。

3.Graves甲亢伴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的患者。

4.Graves甲亢伴房颤的患者。

5.Graves甲亢合并桥本病,内科药物治疗效差,摄碘率增高的患者。

禁忌证:1、妊娠或哺乳期患者。2、甲亢伴有近期心肌梗死的患者。3.严重肾功能障碍的患者。

13核医学总结

13核医学总结 13核医学总结 13核医学总结本文简介:核医学绪论核医学是一门利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学科将放射性核素引入拟检查的脏器内,利用放射性核素探测仪器实现脏器和病变显示的方法称作放射性核素显像。是一种独特的功能显像,显示的是器官的血供、功能与代谢活动。凡不将放射性核素引入体内者称体外检查法或体外核医学,最有代表性的是放射免疫分析(R。 13核医学总结 核医学 绪论 核医学是一门利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学科 将放射性核素引入拟检查的脏器内,利用放射性核素探测仪器实现脏器和病变显示的方法称作放射性核素显像。是一种独特的功能显像,显示的是器官的血供、功能与代谢活动。 凡不将放射性核素引入体内者称体外检查法或 体外核医学,最有代表性的是放射免疫分析(Radioimmunoassay

RIA) 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化学性质相同,但其中子数可以不同,因而物理性 能不同,如131I和127I 。 核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且具有相同能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同位素:凡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同,中子数不同)在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 每秒钟1次核衰变,称为1贝克 核医学必备的物质条件:放射性药物 放射性试剂 核医学仪器 放射性药物 凡引入体内用作诊疗的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分为:诊断用药(γ射线) 治疗用药(β- 射线 ) 放射性试剂 不需引入体内的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 静态显像(static

imaging) 当显像剂在脏器内或病变处的浓度处于稳定状态时进行显像称为静态显像。 多用作观察脏器和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和放射性分布。 阳性显像(positive imaging) 又称热区显像(hot spot imaging)指在静态影像上主要以放射性比正常增高为异常的显像 阴性显像(negative imaging) 又称为冷区显像(cold spot imaging)指在静态影像上主要以放射性比正常减低为异常的显像 中枢神经系统 脑血流灌注显像 原理 应用一类能自由通过血脑屏障(BBB Blood

核医学重点归纳.(精选)

绪论 1定义: 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学科。 2核医学的内容出来显像外还有器官功能测定、体外分析法、放射性核素治疗 第一章 1、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化学性质相同,但其中子数可以不同,如131I和127I; 2、核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且具有相同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同一元 素可有多种核素,如131I、127I、3H、99m Tc、99Tc分别为3种元素的5种核素; 3、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处于不同的核能状态原子,如99m Tc、99Tc 。 4、同位素:凡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同,中子数不同)在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 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 5、放射性核素: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称 为放射性核素 6、放射性衰变:放射性核素的原子由于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自发地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 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原子的过程称为放射性衰变。 7、电子俘获:原子核俘获核外的轨道电子使核内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和放出一个中微子 的过程 8、放射性衰变基本规律 对于由大量原子组成的放射源,每个原子核都可能发生衰变,但不是所有原子在同一时刻都发生衰变,某一时刻仅有极少数原子发生衰变。放射性核素衰变是随机的、自发的按一定的速率进行,各种放射性核素都有自己特有的衰变速度。放射性核素原子随时间而呈指数规律减少,其表达式为: N=N e-λt 指数衰减规律: N = N e-λt N 0: (t = 0)时放射性原子核的数目 N: 经过t时间后未发生衰变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 λ:放射性原子核衰变常数大小只与原子核本身性质有关,与外界条件无关; 数值越大衰变越快 9、半衰期:放射性原子核数从N 0衰变到N 的1/2所需的时间 10、放射性活度(A) 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1Bq=1次× S-1 1Ci=3.7×1010 Bq 1Ci=1000mCi 11、比放射性活度定义:单位质量或体积中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活度。 单位: Bq/kg; Bq/m3; Bq/l 12、电离当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是和物质原子的核外电子发生静电作用,是电子脱离原子轨道 而发生电离 13、激发如果核外电子获得的能量不足以使其形成自由电子,只能有能量较低的轨道跃迁到 能量较高的轨道 14、散射带电粒子与物质的原子核碰撞而改变运动方向的过程 15、韧致辐射带电粒子受到物质原子核电场的影响,运动方向和速度都发生变化,能量减低, 多余的能量以x射线的形式辐射出来 16、湮灭辐射正电子衰变产生的正电子具有一定的动能,能在介质中运行一定得距离,当其 能量耗尽是可与物质中的自由电子结合,而转化为 17、光电效应光子同(整个)原子作用把自己的全部能量传递给原子,壳层中某一电子获得动 能克服原子束缚跑出来,成为自由电子,光子本身消失了。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临床能力考核内容和要求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临床能力考核内 容和要求 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申请人在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后,应从事本专业(放射医学、核医学、超声医学三者之一)临床工作三年以上,完成本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和新进展。 一、影像医学 (一)理论知识 1、掌握 (1)影像医学的发展史及现状。 (2)影像医学诊断仪器的基本构成、部件名称、功能及成像原理。 (3)人体各系统影像学应用解剖,各种影像学象征与病理的关系。 (4)人体各系统常见疾病的X线及CT诊断,鉴别诊断。 2、熟悉 (1)介入放射的原理,以及对常见、多发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理。 (2)造影剂副反应的处理和抢救治疗。 (3)相关临床医学的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 1、了解 (1)放射防护知识、规则和要求。

(2)影像学新进展。 (二)临床技能 1、掌握 (1)X线造影与检查技术。 (2)检查技术。 (3)消化道检查技术。 (4)人体各系统急诊影像检查方法的选择、诊断及鉴别诊断。 (5)造影剂副反应的处理与抢救技术。 2、熟悉X线投照技术。 二、核医学 (一)理论知识 1、掌握 (1)放射性核物理知识及各项成像原理。 (2)核医学各项检查的适应证、禁忌证和注意事项的原理,以及出现反应时的处理抢救方法。 (3)心、脑、肺、肝胆、肠胃、骨骼系等脏器的解剖和病理生理影像特征。 (4)各项核医学检查对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5)放射性核素治疗甲亢、甲癌、骨肿瘤的原理。 2、熟悉相关临床医学的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 3、了解放射防护基本常识和防护规则与要求。 (二)临床技能

1、掌握 (1)放射性药物的标记、分装、测量、注射方法与技术。 (2)体外分析技术及质控。 (3)核医学仪器的操作,包括摆位、采集、图像处理和核素治疗的技术。 (4)核医学仪器的基本校正。 (5)独立正确分析各项核医学检查结果,书写报告。 2、熟悉放射性废物的处理原则和规定。 三、超声医学 (一)理论知识 1、掌握 (1)超声医学的发展史及现状。 (2)超声影像医学成像原理以及相关物理基础知识。 (3)超声检查的适应证,禁忌证。各种影像学方法的优选及综合使用。 (4)人体解剖,尤其要求对局部解剖、断面解剖有深入了解。对全身正常声像图、常见病理超声征象的成像理论有正确认识。 (5)全身常见疾病的灰阶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 (6)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2、熟悉 (1)临床医学的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

核医学考试 分章重点总结

K L M N 原子核结构: X为元素符号 Z为质子数 N为中子数 A为质量数 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化学性质相同,但其中子数可以不同,如131I 和127I; 核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且具有相同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同一元素可有多种核素,如131I、127I、3H、99m Tc、99Tc分别为3种元素的5种核素; 同位素——凡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同,中子数不同)在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eg 131i 127i 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处于不同的核能状态原子,如99mTc、99Tc .基态:能量处于量低的稳定能级状态称之为基态。

激发态:原子获得能量时,即具有较高的能级状态时称为原子的激发态。 退激:处于激发态时电子不稳定,非常容易将多余的能量以光子的形式辐射释放出来而回到基态的过程称为退激。 一、核衰变方式 1. α衰变:α粒子得到大部分衰变能,α粒子含2个质子,2个中子 α衰变:241Am(镅)→237Np(镎)+4He α衰变:射程短、能量大、破坏力强、屏蔽用低原子序数物质即可 2. β衰变 ?β-衰变:3215P → 3216S + β- + Ue + 1.71MeV(富中子)β-衰变:3H→3He+ β- ? ?正电子衰变:137N → 136C + β++ υ + 1.190MeV(贫中子)正电子衰变:11C→11B+ β+ ? β射线本质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β衰变:射程、能量适中适合治疗、显像、屏蔽首先低原子序数物质再用高原子序数物质 γ衰变 γ衰变往往是继发于α衰变或β衰变后发生,这些衰变后,原子核还处于较高能量状态,由激发态回复到基态时,原子核释放出γ射线。 ?99Mo → 99m Tc + β-→ 99Tc + γ (T : ①66.02d; ②6.02h) 1/2 ?131I → 131Xe + β- +γ :8.04d) (T 1/2 γ衰变:99m Tc→99Tc γ衰变射程长、能力低、适合显像屏蔽用高原子序数物质 γ衰变特点: 1.从原子核中发射出光子 2.常常在α或β衰变后核子从激发态退激时发生 3.产生的射线能量离散 4.可以通过测量光子能量来区分母体的核素类别 P26 对于由大量原子组成的放射源,每个原子核都可能发生衰变,但不是所有原子在同一时刻都发生衰变,某一时刻仅有极少数原子发生衰变,但其衰变数目与原子核数目的比率是固定不变化,这个的概率称之为衰变常数(λ) 带电粒子与物质的作用(α,β) Ionization 电离 Excitation 激发

核医学重点整理(仅供参考)

核医学考试: 题型:选择题(单选20*1,多选5*2) 名词解释5个*4 问答题4道+ 病例题1道共50分 所给重点混合分布在A,B卷;病例题重点仅此一道,AB卷相同,请重点背下来。 录音已存放至教室电脑,同时上传一份重点(仅供参考)。 所给重点价值80-85分,请自行把握。 注意:试卷答案以上课PPT内容为标准,其次参照课本内容。请认真对照录音复习课件。 选择题内容跟所给重点有关,或分布在所提及重点的相关章节。 放射免疫章节较不重要,可简要看看。 名词解释: 闪烁现象:骨转移癌患者在治疗中定期做全身骨显像时,少数患者在化疗或放疗后近期(2~3个月)内可见病灶显像剂浓集增加,似有恶化,但临床上却属改善,这种不匹配的现象称“闪烁现象”。 超级骨显像:指肾影不明显,全身骨影普遍异常增浓且清晰,软组织本底低,是弥漫性骨转移的一种表现,亦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和软骨病。肾功能衰竭时肾影也不明显,但血液中存留多量99mTc-MDP致软组织明显而骨影不清晰。 放射性活度:是用来描述放射性物质衰变强弱的物理量,表示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国际单位是贝可(Bq),定义1Bq 等于每秒内发生一次核衰变,可写成1Bq=1s-1。常用单位是居里(Ci)。两者换算关系:1Ci=3.7x1010Bq 1 Bq=2.703X10-11Ci 传能线密度(LET):直接电离粒子在其单位长度径迹上消耗的平均能量,常用单位为KeV/um,其值取决于两个因素:1、粒子所载的能量高低和粒子在组织内的射程。高LET射线的电离能力强,能有效杀伤病变细胞;低LET的射线电离能力弱,不能有效杀伤病变细胞。 SUV(标准化摄取值):是描述病灶放射性摄取量的半定量分析指标,在18F-FDG PET 显像时,SUV对于鉴别病变良恶性具有一定参考价值。SUV=(单位体积病变组织显像剂活度(Bq/ml)/显像剂注射剂量(Bq))x体重(g) 有效半减期及其计算公式:是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从体内排出和物理衰变两个因素作用,减少至原有放射性活度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T e=(T p xT b)/(T p+T b) 内放射治疗:是将非密封辐射源(放射性核素治疗药物)引入人体内病变的器官或组织,通过射线的辐射生物学效应破坏病变,达到治疗病变的目的,能用于治疗体内各器官和组织病变。 韧致辐射:粒子在介质中受到阻滞而急剧减速时能将部分能量转化为电磁辐射,即X射线。它的发生概率与β-粒子的能量及介质的原子序数成正比。因此在防护上β-粒子的吸收体核屏蔽物应采用低密度材料,如有机玻璃、铝等。 湮没辐射:当β+粒子与物质作用能量耗尽时和物质中的自由电子结合,正负电荷抵消,两个电子的静止质量转化为两个方向相反、能量各为0.511MeV的两个γ光子,这一过程称为湮没辐射或光化辐射。正电子发射CT的探测原理就是利用湮没辐射事件发生两个方向互为相反的γ光子,并通过符合电路对这一事件进行空间定位。 同质异能素书上P4 可逆性心肌缺血(本次未提及):在负荷影像存在缺损,而静息或者延迟显像又出现显像剂分布或充填,应用201TI显像时,这种随时间改善称为“再分布”,常提示心肌可逆性缺血。 问答题: 2、肾上腺髓质显像的正常及异常表现 正常影像:利用131I-MIBG显像时,正常人肾上腺髓质一般不显影。利用123I-MIBG显像时,常于注射后24小时肾上腺髓质对称显影,唾液腺、心肌显影尤其清晰,心肌显影程度也与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呈负相关。

核医学知识点总结

核医学知识点总结 1.核医学(Nuclear medicine) :是用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物进行诊断、治疗疾病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 2.核医学常用设备: 3.放射性药物含有放射性核素, 用于医学诊断和治疗的一类特殊制剂。 放射性药品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文号的放射性药物 4.核素(nuclide):是指质子数、中子数均相同,并且原子核处于相同能级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同位素(isotope):凡具有相同质子数但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同位素。 同质异能素:(isomer)是指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原子核处于不同能态的原子 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 放射性衰变:放射性核素自发的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原子的过程。 半衰期:放射性原子核数从N0衰变到N0的1/2所需的时间 5.α衰变:α粒子含2个质子,2个中子,质量大,带电荷,故射程短,穿透力弱。主要用于治疗 β衰变: β-衰变:射线的本质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主要发生于富中子的核素。 特点:穿透力弱,在软组织中的射程仅为厘米水平。可用于治疗。 β+衰变:射线的本质是正电子,主要发生于贫中子的核素。 特点:正电子射程短. 在通常环境中不可能长时间稳定地存在,它碰到电子就会发生湮灭,产生一对能量为511kev、方向相反的γ光子。主要用于正电子发射断层仪显像(PET) 电子俘获原子核俘获一个核外轨道电子使核内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和放出一个中微子的过程。电子俘获导致核结构的改变伴随放出多种射线。如特征X射线、俄歇电子、γ射线、内转换电子。应用:核医学显像、体外分析、放射性核素治疗 γ衰变:原子核从激发态回复到基态时,以发射光子形式释放过剩的能量。 往往是继发于α衰变或β衰变后发生特点:本质是中性的光子流,不带电荷,运动速度快(光速),穿透力强。适合放射性核素显像(radionuclide imaging)。 6.天然本底辐射:在人类生存的环境中,自然存在的多种射线和放射性物质。包括宇宙射线、宇宙射线感生放射 性核素和地球辐射 7.确定性效应:指辐射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所受剂量成正相关,有明显的阈值,剂量未超过阈值不会发生有害效应。 如辐射致眼晶体损伤引发白内障,辐射致皮肤反应(干性或湿性脱皮)、或血液系统疾病如再障等。消化系统反应等。 随机性效应:指效应的发生机率(或发病率而非严重程度)与剂量相关,不存在阈值。如辐射致癌、致畸变的效应。这种效应多是远期效应。 8.辐射防护的目的: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限制随机效应的发生率,使之得到可以接受的水平。总的是使一切 具有正当理由的照射应保持在可以合理做到的水平。 辐射防护的原则:实践的正当化放射防护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值

核医学复习重点

核医学复习重点 填空: 1.核医学定义、内容 核医学是利用核素及其标记物进行临床诊断、疾病治疗以及生物医学研究的一门学科,是核科学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医学的主要内容就是放射性核素分子水平的靶向显像诊断,放射性核素分子水平的靶向治疗,利用放射性核素靶向、灵敏特点进行医学研究。 2.放射性药物定义,99m Tc、131I及18F的特性(射线,能量,半衰期等) 放射性药物指含有放射性核素供医学诊断和治疗用的一类特殊药物。用于机体内进行医学诊断或治疗的含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化合物或生物制剂。 3.SPECT,PET中文名称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 PET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 4.显像类型 书本P24 5.放射性核素显像特点 P28 6.放射性核素发生器,物理半衰期,放射性活度及国际制、旧单位及换算。 放射核素发生器是从长半衰期的核素(称为母体)中分离短半衰期的核素(称为子体)的装置。常用的发生器有:Mo–Tc发生器、W–Re发生器、Sr–Rb发生器、Rb–Kr发生器 7.脑血流灌注显像临床应用 脑血管疾病: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癫痫;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氏病;

脑积水、脑脊液漏、脑脊液分流术后疗效观察;脑肿瘤脑功能研究、脑外伤、脑死亡、颅内感染等 8.甲状腺摄131I率检查适应症,禁忌症,诊断甲亢的重要指标。P74 9.甲状腺显像(冷、凉、温、热结节,甲状腺炎) P76 表8-3、P78 10.外照射的防护措施有那些? 时间、距离、设置屏蔽 P56 11.最常用的心室收缩功能参数及正常值,最常用的心室舒张功能参数? P102~103 12.目前评价心肌活力最可靠的无创性检查方法是( PET心肌代谢显像)。名词解释 1.放射性核素:原子核不稳定,它能自发放射出一种或几种核射线,由一种核素衰变为另一种核素者。 2.物理半衰期:放射性核素因物理衰变减少至原来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放射性活度:单位时间内衰变的原子数量等于原子核衰变常数与其核数目之乘积。核医学中反映放射性强弱的常用物理量。国际单位:贝克勒尔(Bq)、旧单位是居里(Ci) 1居里(Ci)=3.7×1010贝可(Bq) 3.放射性核素发生器: 放射核素发生器是从长半衰期的核素(称为母体)中分离短半衰期的核素(称为子体)的装置。常用的发生器有:Mo–Tc发生器、W–Re 发生器、Sr–Rb发生器、Rb–Kr发生器 4.心肌可逆性缺损:负荷显像出现的灌注缺损于静息显像基本恢复,一般代表负荷诱发的心肌缺血 不可逆性缺损:又称固定性灌注缺损,是指静息和负荷显像比较,灌注缺损在部位、面积和程度上无变化 5.反向运动:又称矛盾运动,指心脏舒张时病变心肌向中心凹陷,收缩时向外膨出,与正常室壁运动方向相反,是诊断室壁瘤的特征影像。 6.超级影像:超级骨显像显像剂在全身骨骼分布呈均匀对称性异常浓聚,软组织分布很少,骨骼影像非常清晰,而肾影常缺失 7.热结节,冷结节,凉结节,温结节 P76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考核试题库_川大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复习提纲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放射性核素 凡原子核内质子数、中子数和能量状态均相同的一类原子,称为一种核素。按其能量状态,分为稳定性核素和放射性核素。放射性核素指能自发的发生核内成分或能态的改变而转变为另一种核素,同时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即能进行放射性核衰变的核素。 2、同位素 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的同一化学元素的多种原子,在周期表上占有同一位置,其化学行为几乎相同,但原子质量或质量数不同,其质谱行为、放射性转变和物理性质不同。 3、天然放射性本底 天然放射性本底是指在辐射测量中,被测源之外的其它天然辐射源,包括宇宙射线和来自天然放射性核素如钾-40、碳-14、镭-226、钍-232及衰变产物等所产生的总辐射水平。 4、甲状腺冷结节 甲状腺结节与邻近正常甲状腺组织相比放射性减低或缺损,表明结节组织分化不良,无功能或功能低下,常见于甲状腺囊肿、钙化、纤维化、出血、甲状腺癌等,此类结节恶变率较高。 5、甲状腺热结节 甲状腺结节与邻近正常甲状腺组织相比放射性增高,表明结节组织功能亢进,常见于功能自主性甲状腺腺瘤。 6、利尿肾图 应用利尿剂通过利尿作用得到的肾图称利尿肾图。有助于鉴别机械性尿路梗阻和非梗阻性尿路扩张,非梗阻性尿路扩张患者利尿肾图表现为C段曲线迅速下降,机械性梗阻患者利尿肾图与与常规肾图无显著变化。 7、三时相骨显像 显像仪置低能通用型准直器,成人静脉“弹丸式”注射99TC-MDP15-25mci,即刻开始显像采集,首先以1帧/1-3秒速度采集60s,获得动脉灌注像即“血流相”

然后以1帧/分或300-500k/帧采集1-5帧,获得血池相,2-6小时后采集静态显像,为“延迟相”,通常称为三时相骨显像。 8、左心室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量的百分比。 9、交叉性小脑失联络 脑梗死时,梗死区同侧或对侧的局部脑组织呈现低血流灌注,而此类低血流灌注并非是由于脑的器质性病变所引起,而是一种血管神经反应。最常见到的是“交叉性小脑失联络”(CCD),即:运动皮质的脑卒中将干扰皮质脑桥小脑束的传导,引起病变对侧小脑半球的血流与放射性代谢的减低。 10、肺灌注显像 经肺静脉注射大于毛细血管直径的放射性颗粒后,这些颗粒与肺动脉血混合均匀并随机地一过性嵌顿在毛细血管或肺小动脉内,其在肺内的分布与局部血流量成正比,通过体外测定肺内放射性分布并进行肺显像即可反映局部肺血流灌注情况,故称肺灌注显像。 11、骨显像的“过度曝光征” 即超级骨显像,是显像剂异常浓聚的特殊表现,显像剂在中轴骨和附肢骨近端呈均匀,对称性异常浓聚,或广泛异常浓聚,组织本地很低,骨骼影像异常清晰,肾脏和膀胱影像常缺失,常见于以成骨为主的肿瘤广泛性骨转移,甲旁亢等患者,产生的机制可能为疾病引起的全身骨骼广泛性反应性成骨,引入体内的显像剂多为代谢旺盛的骨骼摄取,很少经泌尿系统排泄。 12、放射化学纯度 放射性标记化合物的放射性活度占该样品的总放射性活度的百分比。 放化纯度(%)=标记物的放射性活度/样品总的放射性活度x100% 13、肝血池显像中的过度填充 肝血池显像平衡相病变部位放射性高于周围正常肝组织,有时可近于心血池,这种现象称“过度填充”,常见于肝血管瘤,可显示放射性明显高于周围正常肝组织的血管瘤体影像。 14、放射免疫分析中的非特异结合率

核医学重点归纳

核医学 第一到第四章 绪论 1定义: 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学科。 2核医学的内容出来显像外还有器官功能测定体外分析法放射性核素治疗 第一章 1元素——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化学性质相同,但其中子数可以不同,如131I和127I;2核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且具有相同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同一元素可有多种核素,如131I、127I、3H、99m Tc、99Tc分别为3种元素的5种核素; 3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处于不同的核能状态原子,如99m Tc、99Tc 。4同位素——凡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质子数同,中子数不同)在周期表上处于相同位置,互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 5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6放射性核素的原子由于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自发地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原子的过程称为放射性衰变。 7 α衰变 α粒子得到大部分衰变能,α粒子含2个质子,2个中子 α射线射程短能量单一对开展体内恶性组织的放射性治疗具有潜在的优势 8 β衰变发生原因——母核中子或质子过多 β射线本质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Β粒子穿透力弱,射程仅为厘米水平,可用于治疗如I 131治疗甲状腺疾病。 9电子俘获 原子核俘获核外的轨道电子使核内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和放出一个中微子的过程 10 γ衰变发生由于原子核能量态高,从高能态向低能态跃迁,在这个过程中发射γ射线,原子核能态降低。 γ射线是高能量的电磁辐射——γ光子 11放射性衰变基本规律 对于由大量原子组成的放射源,每个原子核都可能发生衰变,但不是所有原子在同一时刻都发生衰变,某一时刻仅有极少数原子发生衰变。放射性核素衰变是随机的、自发的按一定的速率进行,各种放射性核素都有自己特有的衰变速度。放射性核素原子随时间而呈指数规律减少,其表达式为:N=N0e-λt 指数衰减规律 N = N0e-λt N0: (t = 0)时放射性原子核的数目 N: 经过t时间后未发生衰变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 λ:放射性原子核衰变常数大小只与原子核本身性质有关,与外界条件无关; 数值越大衰变越快 12半衰期(half-live):放射性原子核数从N0衰变到N0的1/2所需的时间 13放射性活度(activity, A) 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生衰变的原子核数1Bq=1次×S-1 1Ci=3.7×1010 Bq 1Ci=1000mCi 14比放射性活度定义:单位质量或体积中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活度。 -单位:Bq/kg; Bq/m3; Bq/l 15电离当带电粒子通过物质是和物质原子的核外电子发生静电作用,是电子脱离原子轨

核医学重点总结

第一张绪论 核医学概念:利用放射性示踪技术探索生命现象、研究疾病机制和诊断疾病的学科;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及其制品进行内照射治疗和近距离治疗的学科。 第二章核医学物理基础、设备和辐射防护 衰变类型:α衰变(产生α粒子);β–衰变(产生βˉ粒子(电子));β+衰变(正电子衰变)与电子不同的是带有正电荷;电子俘获;γ衰变。韧致辐射带电粒子受到物质原子核电场的影响,运动方向和速度都发生变化,能量减低,多余的能量以x射线的形式辐射出来 电子俘获:质子从核外取得电子变为中子。由于外层电子与内层能量差,形成的新核素的不稳定常产生:特征性X射线-能量转化;俄歇电子:能量 使电子脱离轨道。 衰变规律:放射性核素原子数随时间以指数规律减少。指数衰减规律 e-λt N = N (t = 0)时放射性原子核的数目 N 0: N: 经过t时间后未发生衰变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 λ:放射性原子核衰变常数大小只与原子核本身性质有关,与外界条件无关; 数值越大衰变越快 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电离作用、激发作用) 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生成)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生成: 辐射防护目的: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 限制随机效应的发生率,使之达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总之是使一切具有正当理由的照射保持在可以合理做到的最低水平。 非随机效应有阈值正相关; 随机效应无阈值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 基本原则:实践正当化;防护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制。外照射防护措施:1.时间2.距离3.屏蔽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对机体变化:按效应出现的对象,分为躯体效应(somatic effect)及遗传效应(genetic effect)。按效应出现的时间,分为近期效应(short-term effect)及远期效应( long-term effect)。按效应发生的规律,分为随机效应(stochastic effect)及非随机效应( non-stochastic effect)。 2、正电子显像常用标记核素 11C、13N、15O和18F 18F-FDG半衰期:110分钟 第四章放射性示踪与显像技术 放射性核素制备1.核反应堆制备。 2.医用回旋加速器制备。3.放射性核素发生器(长半衰期核素产生短半衰期核素)。应用最广的是99Mo(钼)66h-99mTc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考试大纲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考试大纲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临床医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I.考试范围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医学影像专业基础知识及各系统大体解剖、正常影像解剖和变异。掌握各种影像检查方法(X 线、DSA、CT、MRI、B 超、核医学)的特点、基本成像原理、适应证和禁忌证、图像质量控制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比剂的使用、毒副作用的表现及抢救原则。了解各种介入治疗方法的治疗原则、适应证和禁忌证。了解各系统疾病的病因、病理学改变、临床特点、实验室相关检查项目的临床意义、治疗原则及相关临床学科知识,掌握并能综合应用各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了解各系统少见疾病或疑难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 II.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影像医学中最主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能运用它们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要求】主要测试考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对医学影像学领域中最主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2.运用这些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做出综合判断和评 论的正确程度3.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III.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一、答卷方式 闭卷、笔试。 二、考试时间 180 分钟(试卷满分为100 分)。三、题型分数比例 选择题A1 型选择题85 题约42.5% A2 型选择题40 题约20% B 型选择题50 题约25% X 型选择题25 题约12.5% IV.大纲内容 第一部分放射医学 一、医学影像检查技术

1. X 线成像(掌握) 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识记) 3.计算 机断层成像(CT)(掌握) 4.磁共振成像(MRI)(掌握) 二、呼吸系统 1.检查方法(掌握)? 2.正常影像解剖及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掌握) 3.肺部肿瘤病因病理(识记)、临床特点(识记)、影像学表现(应用)、诊断和鉴别诊断(应用) 4.肺部感染性疾病(肺炎、肺结核、肺脓肿等)病因病理(识记)、临床特点(识记)、影像学表现(应用)、诊断和鉴别诊断(应用) 5.气管和支气管疾病病因病理(识记)、临床特点(识记)、影像学表现(掌握)、诊断和鉴别诊断(掌握) 6.支气管及肺先天性病变病因病理(识记)、临床特点(识记)、影像学表现(掌握)、诊断和鉴别诊断(掌握) 7.胸部外伤病因病理(识记)、临床特点(识记)、影像学表现(掌握)、诊断和鉴别诊断(掌握) 8.肺间质性疾病病因病理(识记)、临床特点(识记)、影像学表现(掌握)、诊断和鉴别诊断(掌握)

医学影像设备学复习总结笔记整理

填空题: 1、MRI设备得梯度场:X向梯度场、Y 向梯度场、Z向梯度场. 2、T1WI、PMT、PACS分别就是指:纵向弛豫加权像、光电倍增管、图像存储传输系统。 3、PET系统组成:PET主机、回旋加速器或发生器、药物自动合成装置。 4、英文得中文名称:DDR直接数字X线摄影、FPD平板探测器、CDFI彩色多普勒血液成像、PACS图像传输与存储系统、SPECT单光子发射断层成像、PMT光电倍增管、PET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 5、医疗器械质控包括:操作、保养、质量检测、维修 6、MRI图像伪影产生得原因有:体内因素、体外因素、MR系统形成得伪影。 7、由超声波引起得效应有:机械效应、热效应、空化效应、生物效应 8、SPECT得性能参数:机械参数,系统灵敏度、散射、空间分辨力 9、PET得性能参数:能量分辨力,空间分辨力、时间分辨力、噪声等效计数率,系统灵敏度,最大计数率。 10、准直器分类:按准直孔形状:针孔型、汇聚孔型、扩散孔型与平行孔型;按性能分:高分辨力、通用与高灵敏度型;按能量范围:低能、中能、高能与超能 11、MRI图像伪影产生得原因有体内因素(运动伪影、血流与CSF流动伪影)、体外因素(金属物体、静电)、MR系统形成得伪影(化学伪影、折叠伪影、低信号伪影). 12、由超声波引起得效应有机械效应、热效应、空化效应、生物效应。 13、I为0得原子核不能用于观察磁共振现象. 14、磁共振硬件系统分为:主磁体、梯度系统、RF系统,计算机系统 15、RF脉冲得得种类,按激发分类选择性RF脉冲、非选择性RF脉冲,按波形分类sinc、高斯型 16、影响MRI线性度得因素:梯度磁场、静磁场 17、影响T2得外部因素:主磁场非均匀性 18、低温制冷剂得作用保持低温使线圈处于超导状态,MRI常用得制冷剂就是液氦、液氮 19、按结构组成分,磁共振装置分为:MRI扫描单元、MRI操作单位、MRI控制单元;按主磁体类型分:永磁、常导、超导、按场强大小分:低场、中场、高场 20、磁体就是磁共振装置中核心部分,就是使得人体组织产生宏观磁化得条件;磁体得三个基本参数为:磁场强度、磁场均匀性、磁场稳定性 21、射频系统主要由RF发射单元、MR接收单元;硬件包括RF发生器RF接收器发射线圈、接受线圈、前置放大器、相敏检波、滤波器、脉冲程序器等; 22、超声发射电路包括发射聚焦电路、发射多路转换开关、发射脉冲发生器、二极管开关控制、二极管开关电路。 23、多振元探头得扫描方式有组合顺序扫描,组合间隔扫描(d/2、d/4间隔),微角扫描 24、超声波传输中,障碍物界面与超声波波长接近时,易产生衍射. 25、脉冲工作方式超声仪器得脉冲重复频率决定了仪器得探测深度. 26、超声传播中,弹性介质中充满超声能量得空间称为超声场. 27、声源不动,接收器向声源方向运动,接收到得声波频率高于声源声波频率。 28、四大医学影像设备:X射线成像设备,超声成像设备,磁共振成像设备,核医学成像设备29、核医学图像重建得三要素:标准化数据,发射数据,投射数据 30、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三种现象: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效应 31、γ照相机由闪烁探头;电子学线路;显示与处理装置、其它附属装置。

(完整word版)核医学重点[1]

核医学:采用核技术来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核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等现代科学技术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核素:质子数中子数相同,原子核处于相同能级状态的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同位素 同质异能素:质子数和中子数相同,核能状态不同的原子 放射性核素: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 放射性衰变:放射性元素自发地释放放射线和能量,最终转化为其他稳定元素的过程 物理半衰期:表示原子核由于自身衰变从N0衰变到N0/2的时间,以1/2T表示,是恒定不变的。 生物半衰期Tb: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由于机体代谢从体内排出一半所需要时间。 放射性活度:表示为单位时间内原子核的衰变数量 SPECT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 PE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的原理:通过化学方式,将发射正电子的核素与生物学相关的特定分子连接而成的正电子放射性药物注入体内后,正电子放射性药物参加相应生物活动,同时发出正电子射线,湮灭后形成的能量相同(511keV)方向相反的两个γ光子 放射性药物:含有放射性核素供医学诊断和治疗用的一类特殊药物 放射性药物的特点:具有放射性,具有特定的物理半衰期和有效期,计量单位和使用量,脱标及辐射自分解 光子量范围100~250keV最为理想,目前使用较多的放射性核素衰变方式是β-衰变组织内的射程在纳米水平,在这样短的射程内释放所有能量,其生物学特性接近于高LET射线,治疗用放射性药物的有效半衰期不能太短,也不宜过长,以数小时或数天比较理想 吸收剂量:单位质量被照射物质吸收任何电离辐射的平均能量。 确定性效应:辐射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所受剂量呈正相关,有明显的阈值,剂量未超过阈值不会发生有害效应 随机效应:研究的对象是群体,是辐射效应发生的几率与剂量相关的效应,不存在具体的阈值 辐射防护的原则:1.实践的正当化2.放射防护最优化3.个人剂量限值 外照射防护措施:1.时间2.距离3.设置屏蔽 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的方法特点:1.灵敏度高2.方法相对简便、准确性较好3.合乎生理条件 4.定性、定量与定位的相对研究相结合 5.缺点与局限性方法学原理:1.合成代谢:根据甲状腺内131I分布的影像可判断甲状腺的位置、形态、大小以及甲状腺结节的功能状态2.细胞吞噬3.循环通路4.选择性浓聚5.选择性排泄6.通透弥散7.离子交换和化学吸附8.特异性结合 静态显像:当显像剂在脏器内或病变处的浓度到达高峰且处于较为稳定状态时进行的显像 动态显像:在显像剂引入体内后,迅速以设定的显像速度动态采集脏器的多帧连续影像或系列影像 局部显像:仅限于身体某一部位或某一脏器的显像 全身显像:利用放射性探测器沿体表做匀速移动,从头至足依序采集全身各部位的放射性,将它们合成为一幅完整的影像 平面显像:将放射性显像装置的放射性探测器置于体表的一定位置采集某脏器的放射性影像 断层显像:用可旋转的或环形的放射性探测装置在体表连续或间断采集多体位平面影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xzhmu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Medical Imaging and Nuclear Medicine (专业代码100207) Ⅰ. 医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为适应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二十一世纪医药卫生高层次专门人才,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科学术学位培养目标如下: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纪守法,具有高尚医德医风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祖国医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2.了解和掌握科研工作的全过程,在导师指导下能进行科研设计,确立科研路线及分析方法、总结科研结果,并训练有一定的教学能力。 3.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本专业国内外进展,在临床工作上,能掌握基本操作及常见病的诊断。 4.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熟练地阅读专业外文资料。 5.身心健康。 二、学习年限和总体时间安排 学习年限为三年。 第一学期集中学习公共必修课、指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及选修课等,参加研究生学术例会。 第二至四学期开始临床培训,为期12个月。第一学期结束前开始作文献综述报告、开题报告及评议。第二学期结束前完成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及评议。 第五至六学期进行科学研究和答辩12个月。第二学期中期举行预答辩,6月初举行答辩。 研究生第二、三年级均不享受寒暑假,两年中休假日为40天,即每年20天,由研究生申请,导师安排。具体培养进程参照研究生学院颁发的《徐州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进程表》。 三、研究方向 1.影像诊断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2.放射诊断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3.介入放射学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4.超声诊断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5.临床核医学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四、课程设置与要求 (一)课程设置(见课程设置表) 包括公共必修课、指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及选修课(根据研究方向不同在导师指导下选择以下各类课程)。 备注: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未通过的研究生必须选修英语(普通班),通过的研究生可根据自身需要选

武大核医学重点总结

核医学:是一门研究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 核素(nuclide):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中子数和核能态的一类原子 同位素(isotope):是表示核素间相互关系的名称,凡具有相同的原子序数(质子数)的核素互称为同位素,或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 同质异能素(isomer):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中子数,处于不同核能态的核素互称为同质异能素稳定性核素(stable nuclide):原子核极为稳定而不会自发地发生核内成分或能态的变化或者变化的几率极小 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原子核不稳定,会自发地发生核内成分或能态的变化,而转变为另一种核素,同时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 核衰变(nuclear decay):放射性核素自发地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变为另一种核素的过程,核衰变实质上就是放射性核素趋于稳定的过程 核衰变的类型 α衰变是He原子核但α粒子的电离能力极强,故重点防护内照射 β-衰变是释放β-粒子的放射性衰变,它发生在中子过剩的原子核,衰变时释放一个β-粒子(电子)和反中微子,核内一个中子转变为质子,原子核原子序数增加1。核素治疗 正电子衰变:释放β+粒子的放射性衰变。正电子的射程仅1~2mm即发生湮灭辐射,即失去电子质量,转变成两个能量为511keV、方向相反的γ光子。PET。 电子俘获衰变:一个质子俘获一个核外轨道电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和放出一个中微子。跃迁中将多余的能量,以光子形式放出,称其为特征x射线,若不放出特征x射线,而把多余的能量传给更外层的电子,使其成为自由电子放出,此电子称为俄歇电子 γ衰变(γdecay):核素由激发态向基态或由高能态向低能态跃迁时发射出γ射线的衰变过程,也称为γ跃迁 内转换:将多余的能量直接传给核外电子(主要是K层电子),使轨道电子获得足够能量后脱离轨道成为自由电子,此过程称为内转换,这种自由电子叫做内转换电子 物理半衰期在单一的放射性核素衰变过程中,放射性活度降至原来一半所需的时间 生物半衰期进入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核素或其化合物,由于生物代谢从体内排出到原来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有效半衰期由于物理衰变和生物的代谢共同作用而使体内放射性核素减少至原来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放射性活度单位时间的核衰变次数 核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带电粒子和物质的相互作用,包括电离、激发、散射、轫致辐射、湮没辐射 光子和物质的相互作用,包括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生成 电离(ionization):凡原子或原子团由于失去电子或得到电子而变成离子的过程 激发(excitation):如果核外电子获得的能量不足以使其形成自由电子,只能由能量较低的轨道跃迁到能量较高的轨道,使整个原子处于能量较高的激发态,这种现象称为激发。 散射(scattering):入射粒子与粒子或粒子系统碰撞而改变运动方向与能量的过程 轫致辐射:高速带电粒子通过物质原子核电场时受到突然阻滞,运动方向发生偏转,部分或全部动能转化为具有连续能谱的电磁波 湮没辐射:β+粒子通过物质时,其动能完全消失后,可与物质中的自由电子相结合而转化为一对发射方向相反、能量各为511keV的γ光子 吸收作用:带电粒子使物质的原子发生电离和激发的过程中,射线的能量全部耗尽,射线不再存在,称为吸收。 光电效应指光子被原子吸收后发射轨道电子的现象

核医学知识点整理

核医学整理 核医学显像 核医学的PET、SPECT显像侧重于显示功能、血流、代谢、受体、配体等的改变,能早期为临床、科研提供有用的信息。 1.通过放射性核素显像仪(如SPECT)对选择性聚集在或流经特定脏器或病变的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物发 射出的具一定穿透力的射线进行探测后以一定的方式在体外成像,借以判断脏器或组织的形态、位置、大小、代谢及其功能变化,从而对疾病实现定位、定性、定量诊断的目的。 2.基本条件:用于示踪的放射性核素能够在靶组织或器官中与邻近组织之间形成放射性分布的差异。 3.用于显像的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物通称为显像剂(imaging agent),显像剂在机体内的生物学特性决定了 显像的主要机制 4.诊断和治疗用(含正电子)体内放射性药品浓集原理 1)合成代谢 2)细胞吞噬 3)循环通路:血管、蛛网膜下腔或消化道,暂时性嵌顿。 4)选择性浓聚 5)选择性排泄 6)通透弥散 7)离子交换和化学吸附 8)被动扩散 9)生物转化 10)特异性结合 11)竞争性结合 12)途径和容积指示 5.核医学仪器的基本结构: 探头、前置放大器、主放大器、甄别器、定标电路、数字显示器 常用显像仪器:γ照相机、SPECT、PET等。 二、分为诊断用放射性药物(显像剂和示踪剂)和治疗用放射性药物。放射性药品指含有放射性核素供医学诊断和治疗用的一类特殊药品。

γ射线能量为:141KeV 三、SPECT显像方法: 1.每例检查均需使用显像剂 2.给药方式:iv,po,吸入,灌肠,皮下注射等 3.仪器:SPECT 4.给药后等待检查时间:即刻,20--30min, 1h, 2--3h 5.每次机器检查时间:1—20min 6.检查次数:1—10次 (一)显像的方式和种类 1、静态显像:当显像剂在脏器内和病变处的浓度处于稳定状态时进行的显像,可采集足够的放射性计数用以成像,影像清晰可靠,可详细观察脏器和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和放射性分布;脏器的整体功能和局部功能;计算出一些定量参数, 如局部脑血流量、局部葡萄糖代谢率(参数影像或称功能影像). 2、动态显像:显像剂引入体内后,迅速以设定的显像速度动态采集脏器多帧连续影像或系列影像,即电影显示;利用感兴趣区技术提取每帧影像中同一个感兴趣区域内的放射性计数,生成时间--放射性曲线。 3、局部显像:信息量大,图像清晰,临床最为常用。 4、全身显像:利用放射性探测器沿体表匀速移动,注射一次显像剂即可全身显像,常用于全身骨显像、探寻肿瘤或炎性病灶等。 5、平面显像:将放射性探测器置于体表一定位置,是脏器或组织某一方位在放射性探测器的投影即放射性叠加构成。 6、断层显像:用可旋转的或环形的探测器在体表连续或间断采集多体位平面影像数据,可检出较小的病变,并可进行较为精确的定量分析,研究脏器局部血流量和代谢率。 7、早期显像:显像剂注入人体后2h内,主要反映脏器血流灌注、血管床和早期功能状况。 8、延迟显像:显像剂注入人体2h后,或在常规显像时间之后延迟数小时至数十小时。一些病变细胞吸收功能差,早期显像血液本底较高,图像显示不清,延迟显像可降低本底,给病灶足够时间吸收显像剂。或由于显像剂被靶组织摄取缓慢,周围的非靶组织的清除也较慢,需足够时间让显像剂从非靶组织洗脱。 9、阳性显像/热区显像:显像剂主要被病变组织摄取,正常组织一般不摄取或摄取很少,病灶呈“热区”改变,如心肌梗死灶显像、亲肿瘤显像、放射性免疫显像等。分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这种显像的敏感性较阴性显像为高。 10、阴性显像/冷区显像:显像剂主要被有功能的正常组织摄取,病变组织基本不摄取,病变呈放射性分布稀疏或缺损。如心肌灌注显像、肝胶体显像、甲状腺显像等。 11、静息显像:受检者无生理刺激或药物干扰的安静状态下。 12、负荷显像/介入显像:在药物或生理性活动干预下,以增加脏器的功能或负荷,观察其应激能力,可判断脏器或组织的血流灌注储备功能,增加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间放射性分布的差异。 13、单光子显像:如γ照相机、SPECT,临床最常用。 14、正电子显像:如PET、符合线路SPECT。探测的是正电子产生湮没辐射时发出的一对能量相等、方向相反的光子。用于代谢、受体和神经递质显像。 【PET和SPECT比较】 ?PET使用正电子核素显像,多是组成人体的固有元素,半衰期超短,可以进行SPECT所不能进行的代谢显像,在短时间内多次显像,更真实、更直接反应机体生理、病理变化。灵敏度、分辨率高,能准确进行各种定量分析。 ?SPECT结构较简单,价格低,所用的放射性示踪剂半衰期相对较长,使用方便,放射性药物的来源较广,不需要配置加速器,容易推广普及。但空间分辨率不高。 ?PET只能进行正电子核素显像,中、低能核素显像只能用SPECT仪进行。 四、SPECT检查种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