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环境现状分析

大学生就业环境现状分析
大学生就业环境现状分析

大学生就业环境现状分析

就业环境是指在时间和空间上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就业起激励、约束、导向作用的主客观和社会发展因素的总和。大学生就业总是受到社会客观环境、个体长大环境、社会心理环境、社会发展环境的影响。

(一)社会客观环境

社会客观环境是指由政策设置、经济状况所形成的就业社会氛围。

(二)个体长大环境

对于大学生来说,个体长大环境主要是指所受教育的环境。教育是按照一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德、智、体诸方面施以积极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从狭义上来说,是指学校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泛指社会上一切有教育作用的活动。事实上,社会上的一切教育活动都会给受教育者产生某种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一切教育形式所产生的结果,大都能反映在学生的素质以及他们的择业意识、择业行为上。我们这里着重探讨家庭教育、大学前教育、大学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影响。

从家庭教育来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教育方式及家庭气氛对儿童的长大起着重要的作用。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安妮·罗欧,从1951年开始,采用谈话、测验和了解个人生活史等方法来研究杰出的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的个人发展史及其人格特征,发现他们早期所受的不同养育方式的教育,影响其追求的职业类型以及在所选择的领域中可能达到的水平。罗欧把家庭抚养方式分为三种类型,即情感关注型、回避型、接受型。情感关注型的抚养方式又分为溺爱型和严格型两种。溺爱型父母对子女娇养,他们充分满足儿童的生理需要,鼓励其依靠和限制其探索行为,把子女看作或设想为“天才”;严格型家长,对子女要求严格,通常按完美的计划对其严格练习,激励子女的成就感。回避型的抚养方式又分为拒尽型和疏忽型。拒尽型的父母对子女的生理需要是关心的,但对其内在的情感要求不能满足;疏忽型的父母,在一定的限度内忽视子女生理的要求。接受型的抚养方式又分为随意接受型和抚爱接受型。随意接受型的父母对子女需要的接受具有随意的性质;抚爱接受型的父母不干涉而且促进儿童的才能和独立性的发展。在职业选择上,在情感关注型家庭中长大的人,没有形成自我集中的人,经常意识到别人的态度和意见,这类人往往需要定向于人的工作;在回避型家庭中长大的人,可能发展到一种对别人强烈的防御意识,他们可能不愿与人打交道,往往需要定向于物的工作;在接受型家庭中长大的人,可能定向于人,也可能定向于物。罗欧的观点,固然是以杰出人才为研究对象而提出的,具有不完整性,但仍有一定的代表性。家庭的教育方式对子女性格、爱好、爱好等的培养和熏陶,直接影响到其职业能力的发展。

从大学前的学校教育来看,大学以前的教育,分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几个阶段。大学以前的教育是基础教育,亦是素质教育。但在我国由于高考的指挥棒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教师把素质教育变成了一种应试教育,牢牢围绕考试来设置教育内容和进行教学活动,学生也以应试的学习方式来接受教育,造成了学生知识结构不公道,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养成了一种依附性的学习习惯,这种结果直接影响到后期的发展。在我国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农村和城市的差别较大。由于多数农村的教学条件较差以及环境的影响,农村学生的知识面、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以及对事业的期看同城市的学生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别。大学前的

教育所形成的差异性,在大学阶段,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改变。

从大学教育来看,大学教育是按照专业门类来培养学生适应职业需要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活动和其他教育活动,使学生从某一专业的逻辑出发点达到能够解决该专业一定题目的理论和技术修养水平,从而形成适应某类或某种职业需要的专业特长。也就是说,大学生所受的专业教育直接制约着其职业适应的范围。假如大学生所学的专业面较窄,其职业适应的范围就小;反之,职业适应的范围就相对宽广。因此,高校也要不断地根据社会职业的需要来设置专业或对业已形成的专业结构进行调整,扩大学生的就业范围,增强适应能力。近年来,针对毕业生知识面较窄、知识结构不公道、动手能力不强、组织治理能力不高等题目,我国高校努力通过改革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来培养专才与通才相结合、文理交叉、工管相兼的复合型人才。为此,也相应地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如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等。这些都为有效地扩大学生的专业面,进步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进和学分制的实行,满足学生专业志愿和扩大其职业适应领域等方面的情况,会得到更好的改变。

教育因素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还有社会教育及自我教育等。我们应该熟悉到,大学生所受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和大学期间不同内容的教育诸如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就业指导等,都具有互补性。前一阶段所受教育的欠缺,可能得到后一阶段的补充;各种教育内容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可以促进整体素质的进步。因此,大学生应当自觉熟悉自己长大的家庭环境与受教育的条件对其个性形成的影响,并通过主观努力,改变自己的不利因素,全面进步素质,为求职择业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三)社会心理环境

社会心理一般反映的是人们的日常意识,是指一定时期内人们普遍流行的精神状态,包括人们的要求、愿看、情感、情绪、习惯、道德风尚、审美情趣等。传统的就业理论和现时流行的就业意识形成了影响大学生就业的社会心理环境,有诸如社会时尚、父母及亲友的意见、老师的顾问作用、传统的性别观念等。

1社会时尚

社会时尚就是在社会中流行一时的风气或风尚,它是一种非常规的集体行为模式。时尚在人们生活中是非常广泛的。它可以发生在人们日常生活最普遍的领域,如衣着、衣饰等方面;也可以发生在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接触交往中,如语言、娱乐等方面;还有的发生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以影响人们的社会心理方式表现出来,如政治、道德、宗教、教育等。由于时尚表现出的时髦性、时热性、时狂性等特点,人们崇尚的行为取向就会表现出社会时尚运动,这对大学生择业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如大学生择业中出现过的大城市热、合资企业热、“孔雀东南飞”以及现在盛行的公务员热、考研热等。时尚又与社会***有关。社会***能够引导时尚运动,时尚也能形成较为集中的***和热门话题;反过来,***"或热门话题又促进或阻滞时尚运动。时尚对人们的正负面影响,会造成行为结果的不同。健康的时尚,会激发人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正向行为导向;非健康或带有偏见的时尚,会造成人们思想意识的偏狭和行为取向的偏差,在大学生择业中易于形成从众、攀比、自卑等灰色心理倾向和盲动的行为。

2父母及亲友的意见

由于我国传统观念的积淀,子女与父母之间依靠与被依靠、控制与被控制性较强。受其不同情况的影响,大学生在择业中的的表现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学生缺乏自主的勇气,依靠于父母的经验,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岗位由父母作主;有的父母怕子女缺乏经验,生活阅历浅,控制子女的择业行为,不答应其自己作主;有的父母是支持和鼓励子女主动选择,自己作主,并提供参考意见。这几种影响方式,对大学生择业所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大学生对父母的依靠程度或受父母控制的程度更强。也有的大学生由于父母的从业境况或能力欠缺等原因,通过较有影响的亲友作主或征求其意见,根据其认同与否来决定自己的择业往向。

3老师的顾问作用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就业岗位是在辅导员、班主任和其他老师共同参与下决定的,老师的意见起主导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固然改变了前种模式,但是老师的意见仍对学生的择业意向和择业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比如,专业教师对本专业的情感和对某一类或某种职业的认同。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老师的意见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择业意向和择业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当然,老师的意见仍然不能完全摆脱个人主观的色彩,由于不同的老师职业价值观的不同,对学生择业的影响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别。

4性别差异

男女性别的差异,导致劳动能力和工作时间的差别,这是客观事实。正因如此,才要求人职公道匹配。对于女大学生来说,除了某些特殊的职业岗位外,应当说具有广泛的职业适应领域。但是,有两种情况左右着女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和择业行为:有的女大学生择业范围狭窄,对有些可以适应的职业岗位有畏难情绪,有不如男同学的心理定势;有的用人单位从本部分利益出发,不愿意接收女毕业生,尤其是女毕业生较适应的职业岗位也存在这种情况,这就造成了女毕业生一定的心理压力。

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固然在择业题目上受社会影响因素较多,但应确立起主体意识,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人云亦云,应对自身条件和社会需要做出判定,摆脱对父母的依靠关系,逐渐树立自主、自立、自助、自择等适应市场经济的新观念。作为女毕业生,也应变压力为动力,增强自信心,努力进步自身素质,主动迎接挑战。当然,社会***导向以及对女毕业生就业的保障机制的建立等方面,也应做出更大的努力。

(四)社会发展环境

改革与社会发展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了更广阔的舞台。毕业生的就业心理趋于成熟和理性,毕业生择业的躁动、盲目、灰色心理现象有所降低,这与社会发展所创造的就业环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教育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摘要:大学生就业形势偏紧和就业层面下移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生就业是世界性的难题,关系着大学生本人的发展、家庭的稳定、社会的和谐,因此政府、社会、家庭要高度重视,尤其是高校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与环境,要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占据有利地位。 一、引言 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关系着大学生本人的成长成才与发展、家庭的稳定幸福、社会的和谐。大学生就业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大学生就业难的呼声近年来持续上涨。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陡增,人才市场中竞争力度越来越大。2013年我国经济形势不乐观,2013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毕业生人数达699万,号称“史上最难就业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然而,这个数字在不断刷新,20l4年的毕业生人数729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毕业生数量非常大。据权威机构数据统计显示,美、英等国大学生就业也不乐观,青年人就业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因此高校教师和学生一定要对就业形势、环境,要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走向市场化,为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奠定良好基础。但随着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就业大环境中,机遇与挑战都有。 (一)从统计方面看,社会人才供给总量与社会需求总量差距较大,

未能落实就业的大学生总人数持续增多,就业压力巨大 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每年平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2000万,但是“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2300万,每年将会有300万多余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估计我国未来几年内在人才需求总量上将出现供大于求、人员过剩的现象。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与就业的大环境联系密切,大学生就业也呈现出数量不匹配的特点。10年来,因为高校扩招力度加大,大学生数量增加走高,加上毕业时间、就业程序的同步造成了“一致”效应。统计显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稳中有所下降,随毕业生数量增加而有所下降。如2010年到20l5年,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人数由630万增加到了729万,6年里,毕业生数量增加幅度很快。 (二)从地域视角看,随着国家促进就业优惠政策的大量出台,二线、三线城市人才吸引能力将逐步增强 近几年,由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开始面临土地和环境承载力的制约,城市的公共服务发展水平与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精英移民在一线城市的增加速度无法实现同步发展,如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供给不足,尤其是房价上涨等造成一线城市生活成本加大。与此同时,由于政府相关政策的宏观调控,大量“西部开发、中部掘起’’等政策出台,促进了一批二、三线城市的发展,经济规模、创业环境等方面都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水平的提高,二、三线城市就业机会增多,对人才的吸引力将显着增强。 (三)从就业产业结构视角看,三大产业的就业空间各有优势,战

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问题,人类社会正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前进的。我国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是伴随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而逐步产生并日益凸显的,是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的一个现实国情。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关注自己毕业以后就业的形势与问题。看着这些即将毕业的师兄师姐们,他们的脸庞上流连着对校园的不舍,还有对未来的茫然与失措。而即将进入大三的我们,越来越开始疑惑今后工作跟升学的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很多 一是教育与生产相脱离。我国现在生产模式是“世界加工厂”,主要需要的是廉价劳动力的“血汗工人”和有经验的技工,是体力劳动者,而大学教育培养的是高价劳动力的脑力劳动者。所以,要说“头脑还缺乏市场经济意识”,那不是大学生,而是指责大学生的专家、学者和领导者自己。但这不是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我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应当是:中国不应该是降低大学生的价值体现,而是要尽快改变我国的生产模式,使大学生的价值能够充分体现;使中国能够走上自主创新,科学生产的道路。 二是观念问题。中国是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国家。因此,中国的教育应当是“公有制为主体”,不应该是个人的投资,而应当是社会对发展的投入,是一种社会积累。教育费用应当由国家、社会承担,从物质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为祖国、为社会“回报”而学习的思想观念。教育费用由国家、社会承担之后,还缩小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劳动力的生产价值的个人差别。这不仅有现实的意义,而且有很深远的意义。 三是大学生自身素质因素。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1)、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大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2)、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3)、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4)、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 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 四、用人单位误区。(1)、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2)、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 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域歧视,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3)、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一般大学生则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

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报告名称:学校周边环境现状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了解环境现状,确定学校及周边区域所属的环境功能区以及所执行的环境标准,为进一步环境评价提供基础资料。 调查项目:大气环境现状、地表水环境现状、噪声环境现状 调查内容: 一·调查范围:山东科技大学周边 二·调查内容:为了取样方便,我们调查了山东科技大学墨水河的水污染现状,和学校周边的大气与噪声现状。 1水污染 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墨水河是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属于IV类水体。墨水河是学校为增加其靓丽的景色,由笔架山下的一个水湾中抽取水源,自笔架山下,由西向东穿过学校。它给来来往往的行人们增添了许许多多的生活情调,丰富了形形色色的人们的业余生活 正是由于学校人数多,给墨水河带来了一定压力,很多人在旁边玩耍娱乐时,不注意卫生,吃喝的垃圾随手一扔,造成了墨水河的污染。另外,由于其源头是一处不能流通的小湖泊,旁边栽种有密密麻麻的农作物,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给其带来了过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促使其中的藻类植物生长,使水体呈明显的绿色。 2噪声污染 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山东科技大学所在的区域是以文化教育,科研设计,行政办公为主要功能的1类声环境功能区。年平均气温12.5℃,全年最多的风为东南风和西南风。年平均风速5.4米/秒,最大风速可达32米/秒,累计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5%,对噪声的传播产生一定影响。 由于学校正进行多方面的建设,建筑施工产生的声污染对学校师生职工学习生活造成一系列影响。另外,由于学校地处海尔海信等工业园区周边,车辆来往密集,给校内人员的睡眠,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3大气污染 根据我国1996年批准实施的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我们学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班级:工商管理09-2 姓名:郭清华 学号:310910010216

摘要:随着中国高校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本文从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入手,分析当今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从而在国家、学校教育、社会与个人四个方面提出相关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对策 1.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中新网北京5月24日电(记者马海燕)中国教育部副部长24日表示,中国今年将有68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旧严峻。(2012年05月24日11: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将成为政府与社会长期而艰臣的任务。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经多方面调查研究,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主要如下: 1.1 供需差: 岗位增36%学生增130% 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从2001年至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338万,是扩招前的3倍;北京地区从6.6万人增加到15.4万人,是扩招前的2.3倍。但是同期北京市所属单位上报需求毕业生数量(不含国家和中央在京机构)只是从4.2万人增加到5.7万人,仅为扩招前的1.36倍。 1.2 选材刁: 应届生就业不吃香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一企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每年招收的1000名员工中,只有40名是大学应届毕业生;一印刷有限公司的代表说,“尽管我们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我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 1.3 专业同: 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任占忠认为,对于近年来盲目上马、目前就业较困难的专业,应坚决按教育部规定,区别具体情况减少或停止招生。 1.4 薪酬低: 市场只给1700元/月 这次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但据北京和上海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月,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1.5 假招聘:

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汇编

关于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背景 中国提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方针后,各高校积极响应党及教育部号召,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步伐。从1999年开始,高校开始大面积扩招,招生人数以每年60~70万的速度增加,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难得的机遇,也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在长达十几年的扩招长征行程中:文化底蕴方面,国民整体文化素质显著提升,高龄大学毕业生已见怪不怪;政治方面,国家公务员、政府官方人员,文聘最低限度——大学文聘;经济方面,无论国企还是外企及其他类型的企业,文聘是衡量一个职员合格的重要标准。什么事情都有两面性,有利也有弊高校扩招也不例外。其中就业问题尤为突出。 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02年高校毕业生145万,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为65%;2003年为212万,受非典影响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不到50%,后来经过党中央、国务院的全面统筹,最后本科生就业率为70%;2004年为280万,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为61.3%;2005年为340万。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377.47万人。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447.79万人。2008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512.0万人。2009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531.1万人。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575.4万人。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608.2万人。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624.7万人。 毕业时间(年)人数(万)待业人数(万)就业率(%)2001 115 34 70 2002 145 37 74 2003 212 52 75 2004 280 69 75 2005 340 79 76 2006 377 91 77 2007 447 145 70

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

我国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人们关心的热点话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的就业环境及大学生自身情况,提出相应的就业措施,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环境 引言2011年“两会”落下帷幕,其中大学生就业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各代表针对此重大社会问题提出颇多议案,温家宝总理更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了“十二五”期间,我国就业形势依旧十分严峻。据2010年的调查,高校大学生就业率达87.4%,2011年的应届本科生将达到700万,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可见一斑。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环境状况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供需结构性矛盾仍然很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劳动力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方面,从新增就业来看,我国城镇近几年每年需要就业的人数仍将保持在2400 万人以上,而新增岗位和补充自然减员大约只有1200 万人左右,供大于求的缺口约在1200 万人左右,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2008 年达559 万人,2009 年达610万人,2010 年达630 余万人,就业矛盾十分突出。 (二)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和城市两个“市场”的非对称性 与一般发展中国家不同,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并非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因素,而是明显受到体制和人为因素制约,在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条件下,由于农业人口向非农领域转移的速度缓慢,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十分繁重。我国尚有1 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逐步向非农领域转移,按照“十一五”规划目标要求,“十一五”期间计划实现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4500万人,每年需要转移就业900 万人。 (三)劳动力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 从总量看目前仍存在劳动力供给过剩状况,而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劳动力供给不足现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一部分在职劳动力由于技能或经验知识即人才资本存量不能适应新的产业及其带来的新就业岗位,造成结构性失业,成为新的失业群体;同时由于人力资本质量水平低下,造成就业风险率增大,工作稳定性减弱。 (四)劳动力市场失灵 由于劳动力市场并不健全,形成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劳动力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以及地理障碍的特点。一方面,增加了就业者职业搜寻成本;另一方面,在劳动力市场未充分发育的前提下,劳动力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优化配置劳动力的职能,造成劳动力市场“失灵”。 二、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几大因素 (一)高校扩招与就业岗位的矛盾 国内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与社会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配置错位的矛盾,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已是必然趋势,高校的扩招带来了高等教育的普及也带来了飞速增长的大学毕业生。“十一五”期间,国内高校毕业生达2 500万以上。而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只占了新增岗位量的22%。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表示“十二五”期间,每年城镇劳动力供给将达到2500

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毕业生大量增加的高峰已经来临多年,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788万人,比2010年增长100万人。按照经济学的观点,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80-100万个,由于我国经济正在进行结构调整,2002年至2007年五年中同期的社会新增加就业岗位基本稳定在每年900万个,2012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也没有明显的增长。可以说,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矛盾趋于紧张,特别是2012年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凸显出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1.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之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 1953年的我过高等院校仅148所,在校学生仅有21万人,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不断的推进,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国高等教育不仅在数量上翻了几十倍,质量上也比最初的高等教育的水平提高了很多,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人数的领头国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也跻身世界第二的位置,成为高等教育的大国。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院校就不断的扩招学生,这样的背景之下,我过的教育规模与水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 由此可见,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向大众化的方向发展,这种背景之下,大学生就业也从原来的精英化转向了大众化,在20世纪80、90年代,大学生属于稀缺资源,这个时候的大学生从来没有为就业的问题而烦恼过,而到了大众化教育的阶段,大学生显然没有之前那么的抢手,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成了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问题,原本为大学生分配工作的制度也逐渐取消,目前的就业现状已经不再是单项选择了,不在是大学生选择单位了,单位也有了选择大学生的权利,这样的情况之下,大学生的危机意识逐渐加强了。 2.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正在不断的增加,市场的需求量却增长缓慢,同时由于社会待业人员、考研人员也处于不断的扩大,导致我国就业率下降明显。教育部直属院校毕业生和部委院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基本相同,一般能够在85%左右,但是地方普通大学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对要低得多,一般在50%左右。 从社会单位用人需求来看,对研究生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对本科生需求正常,

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201X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X年《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201X年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201X年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 二、201X年与201X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201X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人,比XX年年增加50万人。然而,201X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困难日趋显现,201X年毕业的611万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着更加严峻挑战。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 、08 09年的就业率对比分析: 201X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X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有所下降,而职高院校学生就业率与往年持平。统计研究数据表明,201X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起XX年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201X届211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非211本科院校为87%、高职高专为84%;而XX年届半年后就业

率211院校为93%、非211本科院校为90%、高职高专院校为84%。其中,201X届大学毕业生约三分之一的就业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完成的。 按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中国201X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59万,其中大学毕业生总数约为529万,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201X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就在国内外读研究生的人数21.43万,毕业半年后的就业人数达到约434万人。在毕业半年后的73.56万的失业大学毕业生中,有51.59万人还在继续寻找工作,有5.46万人无业但正在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另有16.51万无工作无学业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者。 、201X届毕业生就业地点分析: 201X届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天津、成都、南京、济南、苏州; 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苏州、杭州、成都、郑州、青岛。 、 201X届毕业生就业率最高和最差的专业分析: 、201X年就业率最高和最差的专业分析: 201X年从本科专业大类来看,就业率最高的依次是工学、管理学、经济学,但工学大学生就业形势预测 再者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科研所联合浙江大学就业与服务指导中心,对201X年高校就业趋势也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是:201X年我国总劳动力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缺口大。 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但“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XX万,每年将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根据中国人事科

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以及对策分析

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以及对策分析 崔存新贾西城焦红云(济南市平阴县环保局2504000) [摘要]环境保护是一个国家乃至世界的大事,如何有效保护环境一直是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诸如经济因素、技术因素、政治因素等。本文从环境保护的现状情况以及对策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目前环境保护的情况,因此,需要足够重视环境保护,应该建立相应的法律程序加以完善。 [关键词]环境保护现状对策 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与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环境资源问题达到触目惊心的程度。为适应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我国已建立专门负责环境保护的政府机构,尤其在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和措施,加大环保政策的实施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环境保护,正逐渐从政府专职转变为全民的共同事业。 一、我国目前的环境状况分析 我国的环境状况可以概括为:局部有所改善,总体仍在恶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多项进展,但形势仍然非常严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气污染十分严重 我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以尘和酸雨(二氧化硫)污染危害最大,并呈发展趋势。酸雨污染。由于我国迄今尚未对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采取有效措施,而煤炭消耗量不断增加,造成区域性大面积酸雨污染严重。广东、广西、四川盆地和贵州大部分地区形成了我国西南、华南酸雨区,已成为与欧洲、北美并列的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 (二)水环境污染日益突出 我国的水环境污染以有机物污染为主,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染在“七五”期间曾得到较好控制,但近几年又有所恶化。我国湖泊普遍遭到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问题十分突出。例如:滇池是昆明最大的饮用水源,供水量占全市供水量的54%,由于昆明市及滇池周围地区大量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入,致使滇池重金属污染和富营养化十分严重,作为饮用水源已有多项指标不合格,藻类丛生,夏秋季84%的水面被藻类覆盖。 (三)植被破坏更加严峻 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一个良性生态系统要求森林覆盖率不低于30%。尽管建国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但森林破坏更为严重,特别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已大幅度减少。几十年来,由于过度放牧和管理不善,造成了13 亿亩草原严重退化、沙化、碱化,加剧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 二、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分析 目前我国现阶段的环境政策的成效不断地被新产生的环境压力抵消,仅仅维持了环境状况不致急剧恶化。 (一)建立适当的环境法律体系 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相比,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还是不完整的,法律规定也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因此,从今后立法方向来看,我们应当做好以下几点工作:1、在环境立法中确立各项基本法律原则,包括可持续发展原则,预防污染原则,

当今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当今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讲,毕业已是近在眼前,如何规划我们以后的道路,就需要我们足够多的了解这个社会对于我们的要求。也许很多人想考研,的确考研是一个很不错的出路,至少它可以是一个目标,让我们有奋斗的理由和信念,以至于在毕业之后有所归属。但毕业之后选择就业还是当今大学生的主流意识。 选择就业不难,难就难在找到我们喜欢并且能够胜任的工作。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人数越来越多,但是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很严重。更严重的是企业缺人现象也很严重。这就矛盾了,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人才。归根结底还是大学生的素质不能达到企业的用人需求。大学生要想找好工作还是需要先加强下自己的能力。我们不能好高骛远,与其一味追寻“理想化”的工作,不如先选择一项自己能够做好的工作,一方面可以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也能使自己暂时稳定下来,在保障自身生存问题时也有寻求新契机的机会。等到自己积累到足够的经验时,或许就是我们能够追寻更进一步发展的时刻。 大学生就业难,主要难在以下几点: 一,毕业生数量的迅猛增加,与社会有效需求短期内增幅有限的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二,受长期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影响,部分毕业生择业观念存在偏差,就业期望值和社会需求差距较大。一方面,县,市中小企业急需人才,一方面部分毕业生不愿去第一线,去基层,有业不就的错位现象依然存在。毕业生的基层意识和创业意识有待加强,亟待做更加细致深入的思想教育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和服务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仍未引起足够重视,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等方面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与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求。 五,高校毕业生流向不够合理。目前高校毕业生的流向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这些地区往往占据各种优势,而且吸引人才的力度较大,形式多样。特别是“先落户,后就业”政策的实施,既对大中城市的就业产生一定压力,也影响一些中小城市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引进人才工作。 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就业心理准备不足。1.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对于80%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

2016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2016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时间:2016-08-30 来源:阳光美文网 2016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2016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随着近几年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家对2016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格外关注,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最新信息,201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65万超越2015年的749万,高校毕业人数创历史最高,堪称史上更难就业季。 关键词:复杂而艰巨,仍难好转 又是“最难就业季”,765万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多难? 根据人社部的毕业生数据,如果加上中职毕业生和15年尚未就业的学生数量,今年待就业的加在一起约有惊人的1500万。 月末,2016年应届毕业生招聘渐入尾声。比起大型招聘会,这场招聘会规模显得小了不少。80家公司的招聘窗位依序隔出的通道中,摩肩接踵的应聘者似乎都带着背水一战的决心。不论男女,显然都经过了一番精心打扮,以使自己更富职场气质。在与招聘方的礼貌克制交谈之中,应聘者们仍有一些相似的复杂情感:急切、倦怠,期待中掺杂着焦虑。

就业难 在当下国内化解过剩产能造成一部分职工下岗、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用工不足等大背景下,“2016年就业形势复杂、任务非常艰巨”,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今年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 今年考研报考人数达到177万,以7%增长终结持续两年的报考颓势。最近的一份调查显示,考研人群中56%的出发点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考研大军中往届毕业生占了足足四成。经济下行背景下,压力正逐步向考研和就业传导。 以前老师老说我们专业工作难找,我想能有多难呢?但是就真的难到了这个地步,你不体验根本没法理解。”聂少卿说。他就读的专业是安全生产,如果毕业对口就业,则负责大型施工企业、大型厂矿、生产型企业等企业的安全生产。但最近两年来,受“去产能”等宏观政策影响,相关职位需求人大幅减少、就业紧张。 2016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就业城市选择取向调查:省会城市和二线城市变热门 长期以来,毕业后能留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大城市工作往往是大部分应届毕业生的梦想,这些城市因政治、经济等因素形成罕有的顶端优势资源,且足以让父母亲属们倍觉

环境现状分析与解决方案

环境问题一直以来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全球变暖、能源匮乏、大气污染、人口膨胀和物种灭绝时时刻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问题同样不容小视。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污染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大气污染是指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致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生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工作、学习、生活的现象。放射性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物料、人体、场所、环境介质表面或者内部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或者射线。 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人类不断的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但由于大气、水、土壤等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会自然降低,这种现象叫做环境自净。如果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这就发生了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种

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调查报告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有一句话可以很生动的形容现在大学生的现状和就业形式:本科满街走,硕士多如狗,只有博士可以抖一抖。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就业行情。说起来可笑,现在为就业发愁的大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世界是你们的要有历史的使命感为21世纪中国四化建设贡献力量。N年寒窗下来,才发现自己不但不是什么国家栋梁,而是连参与建设的机会都几乎没有了。曾经的天之骄子,你被谁抛弃。大学生已被用人单位抛弃!用人单位困惑:大学生在写字楼干事不如中专生,在工厂干事不如技术工人。他们能干什么?大学生也困惑:居然被招过来搞跑腿打杂,收入也压得低低的(尤其应届生)。 三、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二: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调查报告 社会上认为,大学生的最大优势在于“自信,有理想抱负,可塑性强”、“有创新精神,思维活跃”。当代大学生最缺乏的必备精神是“勤俭节约,爱岗敬业”,在“诚实守信、责任奉献”方面也有待提高。让大学生清楚的了解自己的优

势和缺点,有利于扬长避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严格要求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为了能够在不远将来的职场生涯中运筹帷幄,我们大学生还应该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 1、自我决策能力 自我决策能力是一个人能否独立思考,果断处事和独立完成某项工作能力。对于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面临求职择业,别人的意见和忠告各种各样,最终要靠自己决定,这就是对自我决策能力的一次检验。在未来的工作中,每一件事情、每一个问题以及它们的变化进展都不可能像在学校那样有老师给你作指导,而必须靠自己迅速作出决定,及时予以处理。因此,具有良好的自我决策能力对大学生就业是十分重要的。 2、适应社会能力 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现实生活常常不尽如人意,五彩纷呈的现实生活使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眼花缭乱,很不适应。大学毕业生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消极现象常常产生不安、不满的情绪,而常常以改造社会为己任的大学生却忽视了适应社会这个前提。人类文明总是在继承与创新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适应社会,正是为了担当社会赋予我们的职责和使命。适者生存,生存正是为了发展。

浅谈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应对

就业指导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应对学院名称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 专业名称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 学生姓名李丹 学生学号201210040313 任课教师陆墨姼 论文成绩 教务处制 2015 年07月03日

浅谈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应对 摘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随着高等学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的数量连年剧增,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焦点、重点和难点之一。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并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从而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现状;对策; 一、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现状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已经处在较高的水平,而预计未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进一步放缓,要想再提高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规模已经非常困难。并且未来随着我国适龄劳动人口比例的逐渐降低,每年需要解决的新增就业人数也将逐渐减少。因此,今后我们需要使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 初步预计2015年我国经济将增长7%左右,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在1300万人左右,与2014年基本持平。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将成为政府与社会长期而艰臣的任务。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分析 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所减弱。各级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减员增效,国有单位这些传统的就业领域对毕业生的需求没有明显增加,而且还相对萎缩;

形势政策论文-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3000字)

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摘要: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据统计,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40万,这些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在高手如云的求职大军中,如何脱颖而出,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是每个毕业生都在思考的问题。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本文从多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以求让大学生们认清当前社会形势,从而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 关键字:经济原因社会原因自身原因政府方面社会方面大学生方面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1.经济原因 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就中国而言,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尽管由于资本市场“防火墙”的存在而在程度上有所减缓。此外,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这对就业增长将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 2.社会原因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企业用人的时候,首选是相关专业,其次是高潜质的人,因为企业在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的,这也为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 此外,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的能力。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分析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分析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分析 摘要: 就业形势。我们采用问卷的调查方式对科大学生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查!我们主要采取网络和走访教室、图书馆、宿舍和路边拦截的方式,宿舍合作为了顺利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同时也想帮助更广大的在校大学生了解当前和未来的真实有效的完成调研!在采访对象中有刚迈入大学不久的大一新生14名,处在风华的大二学生17名,更有已经到了择业和继续深造的大三学生27名和处在就业江湖的2名大四学生! 关键词: 1.前言: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30年,在这期间大学生的数量更是突飞猛进。大学生也有过去的“天之骄子”成为今日的“无人问津”!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怎样才能让大学生更好的就业,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呢?带着这一问题和思考,同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我们进行了这一次调查并进行了准确统计和深入分析: 2.方法: 被试:被调查的学生为青岛科技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62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60份。有效问卷调查者主要来自编辑出版专业、机电专业、工业设计专业、船舶专业、外语

专业、信息专业、经管专业和广告专业等专业!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男女比例24:36。 工具:我们采用自制的“大学生就业调查问卷”,通过qq在线、深入宿舍、自习室、图书馆和路边拦截的方式进行!问卷样题 1_ 你认为现在就业形势如何: a 形势严峻,就业难 c形势较好,就业容易 b 形势正常 d不了解 5_ 你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程度是 a 很满意 b 较满意 c 不太满意 d 很不满意 6_ 你最希望学校加强哪类服务?(可多选) a 求职面试技巧培训 d 就业信息发布 b 就业心理咨询

关于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报告

关于环境状况的调查报告

————————————————————————————————作者:————————————————————————————————日期: 2

关于环境状况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当今境污染时人类面临的一大严重问题。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排放的固体废弃物超过30亿吨,废水6000—7000亿吨,排放废气中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近4亿吨。因环境污染造成上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和成千上万的疾病和死亡。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相当严重。每年废水排放量360亿吨,导致地表水和地下水严重污染。据调查523条河流中有436条受到污染;在47个有地下水的城市中受到不同层次污染的有43个;在2亿城市居民中仅有1/2能获得安全的饮水,而农村中仅有1/7人口能得到安全饮水。我国每年排入大气的粉尘约2000万吨,二氧化碳1500万吨,氮氧化物400多万吨,大气中有害物质含量远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标准。此外我国每年固体废弃物排放量高达7亿吨,占用了大片土地,造成污染。此次调查,通过分析环境污染的现状,找出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提出了关于环境保护的几点对策,撰写此篇调查报告。二、调查途径 (一)公众方面的调查 公众对于环境保护态度总体上是积极负责的。如;90%的公众对于“迅速增加的汽车所排放出的烟尘与其所带来的迅速、快捷相比微不足道”持反对意见,62%的公众认为“农业烧荒”会引起大气污染。当时当环境保护与公众的切身利益相冲突的时候,公众的分歧就显示的比较明显了。如塑料会产生白色污染的问题,人们在认识上是十分深刻的。82%的公众认为:塑料袋对环境造成污染,应该回收,但在使用上却只有4.2%的人选择“坚决不用”,应为这样污染的是环境,方便的是自己。此外据观察和调查,我们发现:公众对于环境保护个人的参与行为还比较积极,但对于制止他人的环境污染问题上,表现出的积极却并不多。如看到他人浪费水时不到5%的公众会加以制止,而对于乱扔垃圾一事加以制止的人就更加的少还只有2.5%。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公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又一次体现出来了。 此外就城市垃圾一事来说据了解,我国仅“城市垃圾”的年产量就近1.5亿吨,这些城市垃圾绝大部分是露天堆放。它不仅影响城市景观,同时污染了与我们生命至关重要的大气、水和土壤,对城镇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垃圾已成为城市发展中的棘手问题。垃圾不仅造成公害,更是资源的巨大浪费。每年年产1.5亿吨的城市垃圾中,被丢弃的“可再生资源”价值高达250亿元!北京市现日产垃圾13000吨,全年生产495万吨,而且每年将以8%的速度递增。我国目前处理生活垃圾的方法除露天堆放外,还有卫生填埋,这种方法避免了露天堆放产生的问题,其缺点是 建填埋场占地面积大,使用时间短(一般十年左右),造价高,垃圾中可回收利用的资源浪费了;再是焚烧,使垃圾体积缩小50%~95%,但烧掉了可回收的资源,释放出有毒气体,如二恶英、这个电池中的汞蒸汽等,并产生有毒有害炉渣和灰尘;第四种是堆肥,这种方法需要人们将有机垃圾与其它垃圾分开才行,它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北京市现处理一吨垃圾花103.49元,一年的处理费用就是5亿多元。这还不包括建设垃圾处理场的费用,建一座大型垃圾填埋厂就得花1~2亿元,建一座大型垃圾焚烧厂就得花20多亿元,这又是一笔很大的支出。当前大量未经分类就填

最新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1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1.1岗位不足 2009年,我国有610万大学毕业生,而今年,这数字更将达到630万。此数字为历年之最。大学连年扩招,导致近年来大学生人数激增,由此也带来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出现。虽然国家推出许多政策以促进大学生就业,可是许多大学生扔就找不到工作。人保部门表示,去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今年力争使应届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就业率达到70%左右,当年底总体就业率达到80%以上。然而,毕业生就业率真的有那么高么?统计数据真的准确么?今年春节后,我们沿海地区出现了罕见的民工荒,大学生却就业难,此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前段时间,国家发改委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到2020年,我国大学学历人数预计要达到2亿人,而现在,我国大学学历大约有9400多万人。未达到1亿人就已经出现就业难,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 1.2人才结构不合理 就业难就难在人才供需结构的不合理。这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目前一些大学盲目地开设专业,结果输出的人才大大超过了实际需求量,举个例子说,现在很多大学都在开设中文系、法律系。结果造成这些学科的学生严重地供大于求,在人才市场上一旦有公司招聘文秘、法律顾问就一拥而上。很多同学意识到自己的“软肋”,于是开始想方设法弥补,开始丢下自己的专业书,逃离课堂去考各种证书,削尖脑袋找实习单位以强化自己的工作经验,以便在应聘时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由此造成了大学校园中日益普遍的“离巢”现象,然而,长远看来这种做法是否有利于自身的成长还是个未知数。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第二个方面表现在:人才饱和客观地来说是大、中城市人才达到饱和,但是各州市对人才的需求量仍然很大,特别是一些稀缺专业。然而绝大部分毕业生普遍愿意留在省会等大中城市,他们认为就算在大城市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也不愿意到州、市、县,因此这就造成了省会城市人才饱和、僧多粥少,很多毕业生无法就业,然而州市人才匮乏,需求量得不到满足的畸形现状。 2影响就业的原因分析 2.1宏观经济的影响 (1)结构升级和资本构成提高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造成就业弹性的下降。一般来说,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会带来就业机会的减少。在中国由粗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