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歌》音乐教案

《牧歌》音乐教案
《牧歌》音乐教案

《牧歌》教案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师生问好

二、教学导入

师:欢迎来到音乐课堂,在上课之前,老师有个问题考

考大家,刚才播放的是哪个地方的音乐。生:

师:谁来说说刚才这段蒙古族音乐有什么特点,

蒙古族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地区,接

下来通过一段视频,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内蒙地区的自

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观看视频)

师:谁来说说,这段视频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可以用一

个形容词来表达,或是描述你所看到的画面。生: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感受,蒙古族游牧人民世代生活

在大草原中,他们一直给人以热情奔放豪爽的性格特征。

蒙古族不论男女老少能歌善舞,他们的民族音乐和舞蹈

也带有他们民族特有的韵味。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牧歌》,请大

家翻开课本38页。

三、学唱歌曲

1、初听音乐感受

师:请同学们聆听歌曲录音,并思考:歌曲的节奏、旋律、

速度是怎样的?给你带来了什么感受?

生:

2、分析歌曲、学习长短调

师:我们感受到了歌词简朴形象,极富有诗情画意,生

动地描写了蓝天、白云、绿草、羊群、牧人。展现了辽

阔草原的美丽与安静,勾勒出一副充满生气和诗意的草

原放牧图。我们还感受到歌曲具有节奏自由舒缓,旋律

悠长的特点。这就是蒙古族民歌中的长调,既然有长调,

蒙古族民歌还有另外一种旋律形态的短调,我们一起来

看音乐卡片。请全班同学一起念音乐卡片。

听辨长短调(格子形式)

3、发声练习。

师:蒙古族被称为“骑在马背上的民族”,马是游牧人

民主要的交通工具,我们一起来模仿骑马时的吆喝声。

欣赏内蒙的自然

风光和人文景观

初听感受音乐,速

度,情绪

听辨蒙古族长短

发声练习:模仿牧

马人控制马匹停

请同学们起立。

①释放你的声音

②控制你的声音

接下来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琴声,用“wu”来哼唱课件上的旋律,注意用缓吸缓呼的呼吸方式,以及轻声高位置的声音

(练声:3 5 ︱ 5 —︱ 5 6 7 6 ︱6 —‖

WU

4、学习歌曲旋律

A--师:请坐下,同学们记住刚才发声练习的状态,听老师把牧歌的旋律用WU唱一遍。

B--带领学生逐句练习,用“WU”母音哼唱乐谱

(提示:用缓呼缓吸的方式,轻声高位置演唱,就像大草原的风一样轻柔。连音线长音的保持,时值要唱满。注意换气记号“ⅴ”)

(抽重点练习)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师:频繁的换气使得歌曲失去连绵悠长的感觉,失去了歌曲旋律特点

C--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着画好的换气符号,完整地哼唱一遍歌谱。(师鼓励)

5、演唱歌词

A---师:同学们接受能力真快,下面我们加入歌词逐句把这首歌曲唱一遍。

(合作练习)

B---师:请和你身边的同学一起练练

C---全班跟钢琴伴奏有感情的完整演唱。

D---指出不足,加以提升,有感情的完整演唱。

四、拓展(欣赏《牧歌》的多种表演形式)

师:《牧歌》是长调民歌的代表曲目之一,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直到现在还有很多的作曲家以及表演艺术家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来演绎,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几个视频,感受不同形式的演绎带来的不同听觉视觉盛宴。1、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下的声音,创设情境

用缓吸缓呼方式练声,轻声高位置

学习歌曲旋律

用“WU”哼唱歌曲演唱歌词

拓展:聆听多种表演形式的《牧歌》

师:我们来欣赏由作曲家瞿希贤根据这首《牧歌》改编

的版本,你能听出来是什么演唱形式吗?

生:合唱

师: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生:

师小结:无伴奏混声合唱(是一种不用乐器伴奏的,充

分发挥人声特性的复调风格合唱)

无伴奏合唱能充分发挥男女不同声部、声区、音色的表

现力,并在整体上保持音质的协调和格调的统一。随着

声部的增加,丰富了和声效果,意境得到升华,听觉上更

有层次感与画面感。

2、蒙古语的《牧歌》

师:歌曲听完了,说一说你们的感受。

生:

师:说的真好。

师:不同形式的演绎有着他们各自的风格,随着社会的

进步和发展,音乐的创作上也融入了新鲜的音乐元素,

但也正是因为《牧歌》优美的旋律以及栩栩如生的歌词,

才会被改编成这么多的版本并一直流传至今。虽然有各

种不同的表演形式演绎《牧歌》,但是《牧歌》长调的音

乐风格始终保持着长调的音乐特点。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通过学习演唱《牧歌》,我们对草原上蒙古族长调民歌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通过欣赏不同的

表演形式,让我们感受到了更丰富的音乐内涵,希望同

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多关注其他民族的音乐文

化,热爱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并传承下去。民族的才

是世界的,下课。

草原牧歌教案

《草原牧歌》教案 教学内容:欣赏教学——无伴奏合唱《牧歌》 独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 教学目标: 1、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了解我国蒙古族的风情,感受无伴奏合唱中人声表现魅力和多声部效果的美感,激发学生热爱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的情感,同时也了解内蒙古民歌中的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的含义。 2、通过欣赏藏族民歌与蒙古民歌还有维吾尔族民歌,让学生更能了解藏族和蒙古族以及我们新疆的维吾尔族歌曲的特点以及这些民族的风土人情。 3、培养学生听辨能力以及通过欣赏,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基本常识,认识马头琴音色,并且对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初步体验。 教学难点: 1、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独特韵味。 2、了解内蒙古民歌长调歌曲和短调歌曲的含义以及藏族民歌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将带同学们到一个非常令人向往的地方,请同学们听着这首熟悉的歌曲随我一同前往。”(播放《蒙古人》,边听边观赏草原风光。)请同学们把你所看到和听到的美丽的东西告诉大家,并谈一下你的感受。让我们共同体验一下蒙古族民歌的无穷魅力吧!(出示课题)《草原之旅—少数民族民歌》 1、首先播放《牧歌》 问题:当你听完这首歌曲后,请你谈一下你对这首歌曲情绪、风格特征的认识? 2、(出示幻灯) (1)、内蒙民歌:分为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 (2)、长调民歌:曲调悠长,节奏自由,篇幅较长,带有浓厚的草原气息,是蒙古族民歌的典型形式 (3)、短调民歌:曲调紧凑,节奏整齐,篇幅较短 3、给学生讲解关于内蒙古民族的生活风俗: (1)如:奶茶、烤全羊等图片 (2)、播放“那达慕”影片 那达慕-----那达慕是蒙古语,娱乐或游戏的意思。蒙古族人民传统的群众性集会。也是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3)、出示图片:一代帝王------成吉思汗: 祭成吉思汗陵是蒙古民族最隆重、最庄严的祭祀活动。成吉思汗是蒙古族崇敬的民族英雄。每年阴历3月21日为春祭。

小学音乐优秀说课稿(共4篇)

篇一:小学音乐说课稿:《丰收歌舞》说课稿范文 小学音乐说课稿:《丰收歌舞》 《丰收歌舞》说课设计 这次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九课《丰收之歌》。它汇集了欣赏《丰收之歌》、《丰收的喜悦》以及歌曲《桔梗谣》、《圆圆和弯弯》四首音乐作品,表达了人们劳动丰收的喜悦之情。通过分析,我决定用三课时完成本课教学。第一课时学唱、表演歌曲《桔梗谣》,第二课时欣赏《丰收之歌》学唱《圆圆和弯弯》,其余内容放到第三课时。今天,我想就本课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向大家详细地谈一谈。 首先,我想对这教材内容说说自己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歌曲《桔梗谣》采用3/4拍节奏,音乐轻快明朗,是一首曲调优美,带有舞蹈性节奏的朝鲜族民歌。非常符合三年级小朋友的欣赏学习。歌曲共有七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整首歌曲前后既统一,又有变化,生动地塑造了一个朝鲜族姑娘勤劳活泼的形象。从中,可使学生触及到朝鲜族优秀的特色文化,深刻感受中国丰富的少数民族艺术。 二、教学目标 【 综合教材内容及其他教学要素,我认为可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听、唱、舞、奏、创等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初步感受朝鲜族的民族风格。 2、能边歌边舞表演《桔梗谣》,表现人们喜庆丰收的欢乐情绪。 3、鼓励学生自选伴奏乐器为歌曲伴奏。 其中教学重点、难点设定为:在听、唱、奏、舞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体验感受朝鲜族的民族音乐风格,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教学理念及教法、学法的确定 新课标提出:音乐课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加强音乐实践与创造。同时还强调了课堂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相互融合与渗透。鉴于以上理念,我决定采用参与——体验、情境——陶冶的情感教学模式,借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努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互动的气氛中主动参与学习,在体验中感受和表现音乐,从而促进学生发展。教学过程追求动静结合、张驰有度,让音乐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再有,本课的编创等实践活动穿插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唱中有创,动唱结合;听中有创,边听边动,自始自终都鼓励学生的创新与实践。 那么到底要怎样使我的音乐课堂成为学生享受音乐美的圣殿呢?我决定这样安排教学过程: & 四、教学流程及相关考虑: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跟着《朝鲜梦》这富有朝鲜族特色的音乐声,做拉裙子的动作点步进教室,师生共同律动。 待音乐声结束后,师生用音乐语言相互问好。 (本课的重点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感受朝鲜民族的音乐风格。在这一环节中,我安排了朝鲜族音乐来营造课堂氛围,其次又通过引导学生听、律动等形式,为整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创设情境 1、先请学生欣赏课件演示朝鲜族人民的服饰,民族特色文化活动。 2、然后师生展开关于朝鲜族风情的交流讨论。 : 3、鼓励学生照着课件上的舞蹈动作,和老师一起学一学,动一动。 4、老师小结。使孩子们明确:朝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民歌优美动听,富有舞蹈特点。他们的舞蹈舞姿优美,富有民族特色。

《牧歌》教学设计-最新资料

《牧歌》教学设计 【教学年级】七年级(根据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1、欣赏独唱、无伴奏合唱、小提琴、大提琴独奏等不同版本的《牧歌》改编曲。 2、学唱蒙古族民歌《牧歌》。 3、认识蒙古族乐器马头琴并了解其音色。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不同演唱、演奏风格的乐曲《牧歌》,感受草原的辽阔、壮丽,草原人民的热情、豪放以及草原民族音乐的独有风格,体会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2、学唱蒙古族民歌《牧歌》,通过对歌词、旋律的分析,进一步感受内蒙古音乐文化风格特点,了解相关知识,并且能够跟随伴奏分组准确演唱和表现歌曲。 3、了解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马头琴,能够分辨马头琴音色,并尝试在乐曲《牧歌》旋律中即兴填词,表现草原风情。 【教学重点】学唱蒙古族民歌《牧歌》,把握其演唱风格和特点。 【教学难点】演唱时应注意带有连音线音符的时值;在尝试创作环节需要教师引导、调动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三幅不同颜色的画卷,这三种颜色组合在一起会呈现出一幅美丽的风景,我们发挥下想象力:蓝色代表天空,绿色代表草原,白色代表羊群,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在辽阔的草原下,蓝天和白云的映衬 下成群的羊儿悠闲的散步?…这是哪里特有的美景呢?(教师出示第四幅草原画卷。) 学生:内蒙古大草原。 教师: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在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在版图上呈狭长形的部分就

是我国最大的牧区所在地——内蒙古自治区,在那里孕育出一個少数民族——蒙古族。蔚蓝的天空下,朵朵白色羊群点缀下,一望无际的辽阔草原上,生活着智慧、勤劳的蒙古族人民,他们在缔造光辉历史的同时,这個酷爱音乐、能歌善舞的民族也创造了绚丽的草原音乐文化。蒙古民歌具有民族声乐的独有风格,下面我们欣赏一首蒙古族民歌《牧歌》,请同学们仔细聆听并回答问题。 二、完整聆听 教师:完整聆听之后,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这是一首无伴奏的独唱声乐曲。速度上,曲调显得悠长,节奏很舒展,旋律上,起伏虽不大但很有气势,从音乐中能感受到辽阔壮丽的草原美景。 教师:蒙古族民歌《牧歌》主要为放牧时演唱,曲调高亢、嘹亮、宽阔、舒展,悠扬飘荡,又兼有宽广豪放和优美抒情;节奏自由舒展,多采用“密一疏一更密一疏”;歌词基本对称,描绘出绿绿的草原上“蓝蓝的天空”、“白云”和“雪白的羊群”,色彩明朗、情景交融,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草原和生活的热爱,具有浓郁的草原生活气息。 蒙古族民歌主要有狩猎歌、牧歌、赞歌、思乡曲、礼俗歌、短歌、叙事歌、摇儿歌和儿歌等。而牧歌作为绚丽多彩的蒙古族音乐的一部分,内容上,以歌唱草原、赞美骏马、充满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为主要内容;歌词上,注重抒情,又善于描绘景色,情景交融,表现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旋律上,上行乐句节奏通常悠长徐缓的,而下行乐句则往往采用活跃跳荡的三连音节奏,形成绚丽的华彩乐句。 草原牧歌这一独特民歌体裁及其风格的形成,对蒙古族民歌的各個领域如颂歌、宴歌、思乡曲、婚礼歌、情歌乃至器乐曲,均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分析学唱 教师:下面我们来学唱这首《牧歌》,请同学们跟读节奏:x X X X并填歌 词读节奏。 教师:同学们在掌握节奏的基础上,用“ a填充旋律哼唱;最后完整随范唱轻声唱。 歌曲用简单的语言勾勒出一幅草原美景,蒙古族人民过着舒畅的自由生活,同学们在演唱时,要置身于美丽的草原,奔腾的马儿和雪白的羊群仿佛就在眼前,要把音乐情感和音乐形象活灵活现的展现在大家面前,看看谁更有感染力?

牧歌-七年级音乐教案

课题:《牧歌》课时:一课时 课型:唱歌课教具:多媒体钢琴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由上句和下句构成的长调民歌,其曲调悠长,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通过对《牧歌》的学唱和欣赏,让对地域性民歌特征不甚了解的七年级学生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面向全体同学,通过同学们的听、唱、看、感受、体验、创作让同学充分享受到音乐的美,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了解我们蒙古民族的风土人情、民族文化等。 2)感受蒙古族长调民歌的风格特点;探究地域文化对草原民歌的影响,体验内蒙民歌独特的魅力。 3)让学生感受蒙古人民对自己故乡深沉真挚的恋情,增强学生热爱我国民族文化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情景展示、体验等教学过程,使学生认识民歌特征与地域文化的联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和勇于探索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学习和了解音乐基础知识:换气符号、休止符的用处。 教学重点 1、了解无伴奏合唱和歌曲的几种演唱形式; 2、通过比较法感受蒙古族长调的特点; 3、在欣赏《牧歌》的过程中对学生感受、表现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 1、指导生用舒展的声音演唱《牧歌》,并模仿一些简单的长调演唱方式和处理方式。 2、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独特韵味。 教学方法谈话法、比较法、想象法、体验法 教学过程 导入

让同学们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1、师:我国有多少个民族?(56个)你们知道哪些民族?(同学们自由说。) 2、每个民族都有歌曲,请你们听听这是什么民族?(播放《蒙古人》) 3、有谁能介绍一下这个民族? 同学们说的很好,那么蒙古族的饮食是以什么为主的?(奶食)服饰呢?(蒙古袍)被称为什么民族?(歌舞民族)让我们来了解蒙古(视屏风情片) 新课教学 欣赏歌曲《牧歌》。(要求会哼唱旋律,感受歌曲的意境美。) 1、旋律有什么特点?(曲调悠长、速度慢、抒情、宽广的旋律) 2、老师范唱,并出示歌谱和歌词:学生模唱歌谱。 3、音乐符号(黑板): (1)换气(√);(2)休止符:(简谱中:0)休一拍 4、从歌谱中看看,本歌曲的节奏有什么特点? 生:第1、2小节与第5、6小节、9、l0小节在节奏上相同,即:X X │X?X 师:对。那么我们一起打打这个2/4拍节奏(重复出现的)吧。注意:强弱规律! 5、一起跟着老师轻轻地哼唱一下歌曲的旋律吧!(老师用电子琴弹曲子,生用M唱,并注意正确地唱刚刚学过的音符部分) 6、我们再来念念歌词怎么样?有感情的朗诵歌词。 7、比较两句:你们有没有发现歌词与旋律高低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啊?师:对啊,同学们非常聪明,这两句的歌词与旋律是相互对应的,第一句:蓝天白云音很高,第二句:绿草羊群音也随着歌词变得比较低平。 上句:蓝天白云——音高 下句:绿草羊群——音平 内蒙民歌大体可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这首《牧歌》曲调悠扬,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是一首典型的长调。 8、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唱唱歌曲吧!(注意:哪部分音高,哪部分音低平) 9、欣赏《牧歌》 (1)请你闭上眼睛听,想告诉我什么?(欣赏无伴奏合唱的《牧歌》)生:(无伴奏合唱)恩! 师:(视屏)这种只用人声歌唱不用乐器伴奏的声乐演唱形式,就叫无伴奏合唱。 (2)再来听听著名歌唱家德德玛演唱的《牧歌》,比较一下两个歌曲有什么不同之处?你们更喜欢哪一首《牧歌》呢?为什么?(多媒体播放) 生:一个合唱,一个独唱,更喜欢无伴奏合唱,更显出草原宽广、音色空旷优美。师:对。我们歌曲的演唱形式里有:合唱、独唱、领唱、对唱、表演唱等等。让

六年级音乐上册第二单元《牧歌》教案新人教版

《牧歌》 年级:小学六年级 课时:一课时 课型: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 教材分析: 无伴奏合唱《牧歌》是一首由上句和下句构成的长调民歌,其曲调悠长,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作者瞿希贤根据海默的词,把这首民歌改编成无伴奏合唱曲,使优美的民歌形象更加丰满,色彩更为丰富。不同音色的声部交替出现,互相呼应,加上浓郁和谐的和声效果,使音乐的内涵更为充实,意境得到升华。由于这首无伴奏合唱较原民歌更加丰富、优美动听,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并成为无伴奏合唱的珍品。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运用《音乐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学生的听、唱、看、感受、体验、创作让学生充分享受到音乐的美,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精神,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2、《牧歌》的欣赏,拓展学生对原民歌的理解范围,使他们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使《牧歌》的旋律永远流淌在学生的心中。 3、充分了解内蒙民歌悠扬宽广的旋律特点,感受无伴奏合唱的人声美与丰富的和声效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1、师:我国有多少个民族?(56个)你们知道哪些民族?(学生自由说。) 2、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歌曲,老师请你们来听听这是什么民族? 歌曲《天堂》 3、有谁能介绍一下这个民族? 4、同学们都说的很好,可眼见为实,还是让我们去看看吧…… (视屏)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5、师:感觉怎么样?(学生自由说) 二、欣赏乐曲《牧歌》。要求会哼唱旋律,感受歌曲的意境美。 1、蒙古族真美,不禁让我想起一首歌(老师唱原民歌,并出示歌谱和歌词) 2、你们听过这首歌吗?想说点什么吗? (曲调悠长、速度慢、抒情、宽广的旋律) 3、一起跟着老师轻轻地哼唱一下歌曲的旋律吧!(用M唱) 4、我们再来念念歌词怎么样? 5、比较两句:诶,你们有没有发现歌词与旋律高低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啊? 师:对啊,同学们非常聪明,这两句的歌词与旋律是相互对应的,第一句:蓝天白云音很高,第二句:绿草羊群音也随着歌词变得比较低平。 上句:蓝天白云——音高 下句:绿草羊群——音平 内蒙民歌大体可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这首《牧歌》曲调悠扬,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是一首典型的长调。

幼儿园小班音乐优秀课件大全

幼儿园小班音乐优秀课件大全 【导语】课件中包含了课文中的所有内容以及该课文的寓意。可全面提升孩子们对于语文的兴趣。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设计的。下面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幼儿园小班音乐优秀课件大全,欢迎阅读与借鉴。【生活模仿动作】 活动目标: 1、熟悉音乐旋律,学习按照音乐节奏一拍一下地做刷牙、洗脸、梳头的话功能生活模仿动作。 2、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创编不同的日常生活模仿动作。 3、乐于参与创编动作,乐意在集体面前大胆地表演动作。 4、感受歌曲柔和、舒缓的旋律,理解歌词的含义。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活动准备: 牙刷一支,刷牙、洗脸、梳头等图片,梳洗音乐。 活动过程: 一、复习歌曲《亲亲我》。 (1)随着音乐师生共同表演唱歌曲《亲亲我》。 (2)教师:妈妈亲过了,你还想要谁亲亲呢? (3)师生歌唱仿编的歌曲。 二、欣赏生活模仿动作。 教师:你看见小朋友在做什么? 三、学习生活模仿动作。 (1)教师:小朋友在做什么?他们是怎么做的? (2)教师哼唱音乐,请个别幼儿上来带领大家一起做模仿动作,教师在一旁用体态动作提示幼儿一拍一下地做动作。 (3)播放音乐,师生随着音乐一下一下地完整表演刷牙、洗脸、梳头等动作。 四、启发幼儿创编生活模仿动作。 (1)教师:你还会做哪些事情?谁会用动作带领大家一起做? (2)教师哼唱音乐,鼓励幼儿带领大家一起做一做? (3)播放《生活模仿动作》音乐,带领大家边听音乐边做仿编的动作。 (4)韵律活动《快来拍拍》。教师:小朋友,早上梳洗完毕后,让我们《快来拍拍》做游戏吧! (5)师生随着音乐有节奏地边唱边拍自己身体相应的部位。 在活动中,提供了牙刷、脸盆、梳子等实物,让孩子利用这些用品一拍一下有节奏地模仿刷牙、洗脸、梳头等动作。 活动反思: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得到父母的疼爱,生活中的一切都有大人包办代替,自理能力很差。小班的小朋友,对自己的事情更加不理解,为了激发幼儿对生活的乐趣以及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我充分利用了韵律活动《生活模仿动作》,让孩子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课前与家长联系好,让孩子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使他们了解自己一天主要要做哪几件事情,并了解事情的发展过程和顺序,同时通过实践初步感受自己劳动的快乐。开始部分,让孩子们学习日常生活中的模仿动作,如起床、刷牙、洗脸、穿衣服等动作。

苏少版-音乐-六年级下册-【推荐】《牧歌》教案

《牧歌》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蒙古人民对自己故乡深沉真挚的恋情,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及对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2、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牧歌》,感受蒙古音乐独特的长调风格。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所选的歌曲和乐曲,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从而加深对音乐地域文化的印象。 2、体验蒙古民歌的风格,把握《牧歌》的特点及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教具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磁带。 教法学法 表演法、听赏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去过草原吗?你心中的草原是怎样的?想感受古诗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风情吗?这堂课请大家和我一起走进美丽的大草原,去感受一下草原牧歌的魅力,去领略一下蒙古族的风情。 三、新课教学 师: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也有自己的音乐。无论你是什么民族,无论你在什么地方,只要听到蒙古人演唱的长调牧歌,便立刻感受到浓郁的草原气息,体味到高度的艺术享受。不信,我们来欣赏一下。 在欣赏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牧歌。 牧歌:十四世纪发源于意大利,是一种声乐体裁,我国民歌中的“牧歌”属于山歌性质,是牧民放牧时唱的歌,内容多为赞美劳动,歌颂家乡和抒发情感。 1、欣赏《牧歌》。

从这首歌曲的欣赏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使你联想到了什么?(速度缓慢、曲调悠扬飘逸、低回婉转、抒情。它的色彩非常丰富:蓝蓝的天、洁白的云、碧绿的大草原、雪白的羊群,把我们带进了一幅很有诗意的画里。)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理解乐曲和表达的情感。以视、听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对蒙古草原人民的幸福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粗略的了解,也为后面欣赏活动想象力的发挥作好铺垫,积累物质基础。 2、配乐朗诵《牧歌》歌词。 老师弹琴,学生有感情地朗诵《牧歌》歌词,注意朗诵的速度和节奏。 3、教师范唱。 学生对照口型开口默唱,着重让学生尽快把握音乐的节奏、音准和速度。 4、介绍蒙古族民歌。 蒙古民歌从音乐特点来讲,大致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长调民歌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体裁,有较长大的篇幅,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并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长调民歌用蒙古语歌唱,其节奏舒缓自由,字少腔长,且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 四、小结 本课大家一起了解了我国美丽的大草原,了解了蒙古族的人文风情、舞蹈、盛会、音乐风格。着重学习了《牧歌》,感受草原牧歌的魅力。

牧歌教案

《牧歌》教案音乐七年级上 作者:admin 教案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328 更新时间:2010-2-17 分享到新浪微博QQ空间人人网开心网 一、课标:根据《新课标》要求,欣赏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是音乐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七年级学生应聆听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知道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的民歌或民间歌舞等。通过欣赏不同形式的同一首民歌,了解民歌的特点和相关知识。从而加深学生对我国民族和民族音乐的热爱,扩大音乐视野,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 二、分析教材: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演唱形式为独唱和无伴奏合唱,是本单元的一个知识点。七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想象、思维和创造力,所以教学重点就放在分析讨论无伴奏合唱《牧歌》。《牧歌》是蒙古长调的代表歌曲,无伴奏合唱《牧歌》就是作曲家瞿希贤根据流行在内蒙东部昭乌达盟的民歌《牧歌》配上海默的填词改编、创作而成的。这首由民歌改编而成的无伴奏合唱曲使优美的民歌形象更加丰满,色彩更为丰富。不同音色的声部交替出现,互相呼应,加上浓郁和谐的和声效果,使音乐的内涵更为充实,意境得到升华。歌词充满诗情画意,旋律具有内蒙古民歌中优美、抒情、高亢、悠扬的特点,加上舒展、悠扬的节奏,淋漓尽致的展现了美丽富饶的草原一派迷人的景色,也抒发了内蒙古人民对自己故乡深沉真挚的恋情。词曲非常吻合,虽有别于原民歌,但歌曲结构是将原民歌略加变化地重复三次,即:引子+A1+A2+A3+尾声。 引子的意境辽阔、宽广、深沉、暗淡的音色给人以苍茫之感。 第一段(A1)犹如将远景推近到近景。第一句“翠绿的草地上跑着白羊”,用女高、女低、男高三个声部演唱。第二句“羊群像珍珠撒在绿绒上”,加上浑厚的男低音托住其他声部,烘托出宽广舒展的意境。 第二段(A2)是对比性乐段。每个声部均有独立性,男高音唱出主调,女 高音则高八度模仿,女低音作回答,充分展现了女低音特有 的柔美音色。 第三段(A3)是第一段的再现,使人对音乐形象有更深刻的印象。 尾声由男高音唱出“啊”引向高八度,接着是主题开始的四小节先后在女低、男高声部出现,落在主和弦上。此时,全曲仿佛结束,却又由女高音哼唱出3 5 | 5 - | 56 7| 7 -||,它像一朵浮云飘向广袤的天空,留给人无限的暇想。 三、教学对象: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对音乐的学习大多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他们正处在求知、探索的时期,对什么都感兴趣,在加上他们对蒙古草原的憧憬和向往。故本节课从蒙古《牧歌》着手,激发兴趣,层层深入。 四、教学目标:1、聆听《牧歌》让学生充分了解内蒙长调民歌的特点与风土人情的关系; 2、了解无伴奏合唱的人声美与丰富的和声效果,激发学生热爱我国民族音乐艺术的情感。 3、认识蒙古族民族乐器---马头琴及听辨其音色。 五、重点、难点:通过以上教材分析,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无伴奏合唱的人声美与丰富的和声效果,这也是本课的难点;让学生感受蒙古音乐的表现魅力,了解蒙古长调的特点;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音乐的能力。 六、教法、学法: (一)、教法:为了能让学生了解蒙古长调歌的风格特点,感受无伴奏合唱中人声表现魅力和多声部效果的美感;认识马头琴及听辨其音色。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兴趣引入法、谈话法:

初中音乐《牧歌》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牧歌》教学设计 课型:以歌唱教学为主的综合课 年级:七年级上 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牧歌》,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选自人音 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草原牧歌》)。 教材分析:《牧歌》是一首蒙古族长调歌曲,五声宫调式,一段体(单乐段)结构,旋律优美,音乐上带有舒展辽阔的特征,意境深远, 给人留有无限想象空间。曲调由两个乐句组成,第一乐句旋律在高音区,以“5”为骨干音,唱得悠扬飘逸;第二乐句在中音区,以“1”为骨干音, 唱得浑厚平稳,塑造出一望无际辽阔草原的美丽意境。 教学目标: 1、学习演唱《牧歌》,能以自然舒展的声音,深情赞美的情感演唱歌曲,激发学生对蒙古族音乐文化及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2、通过学唱歌曲能够感受、体验蒙古族长调歌曲独特的艺术特点。 3、结合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感受、体验四声部合唱中人声音色特点及蒙古族长调歌曲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用自然舒展的声音唱好《牧歌》。 教学难点: 1、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 2、长调歌曲演唱时的气息控制; 3、二声部合唱。 教学准备:钢琴、口风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大家看一看,这是哪里?又让你想到了什么? 观看视频《蒙古草原》片段。 师:内蒙古是我国蒙古族人民的聚集地,不仅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而且音乐也极富草原气息,今天老师带来一首蒙古族流传最广的民歌,听一听,在老师的歌声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式”的导入,把学生带入辽阔草原的情境中,由此引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引导下走进内蒙古大草原、走进内蒙古的民歌。紧接着教师饱满、热情的范唱,更让学生对内蒙古长调民歌有了浓厚的探究欲望。 二、聆听作品,整体感知,突破难点,学唱歌曲 1、初听,感受歌曲。 学生发言,谈感受。 2、复听歌曲,感知歌曲的速度、节奏、情绪。 师:歌曲为什么会会带给我们这么美的感受? 速度:慢 节奏:舒展、自由地 情绪:优美、抒情地 3、再次聆听歌曲,学生小声跟唱歌曲。 师:歌曲如此的舒展辽阔,缓慢悠长,那你在演唱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让我们打着节拍,跟唱歌曲,找出答案。 学生:节奏、气息的控制。

新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设计《牧歌》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学设计《牧 歌》教案 《牧歌》教案 教学目标: 一、通过《牧歌》的欣赏与学唱,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 二、了解蒙古族民歌旋律特点。 三、通过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的欣赏,让学生了解马头琴的音色及其特点。 教学重点: 体验蒙古族民歌风格,把握《牧歌》演唱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蒙古族民族特点,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从而加深对音乐地域文化的印象。 教学切入点: 本课教学以蒙古的呼麦作为切入点,使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产生强烈的冲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教学方法: 欣赏法、演示法、对比聆听法、跟唱法、教唱法、练习

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新课教学 (一)导入 师:今天我要让同学们看一段视频,在欣赏的同时,同学们一边思考:他是哪个民族的?他在唱什么?是怎么唱的?听赏《呼麦》演唱视频。(设计意图:本课教学以蒙古的呼麦作为切入点,使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产生强烈的冲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生讨论,师简单介绍蒙古族最具特色的演唱艺术—呼麦。 (二)《牧歌》教学 过渡语:同学们那你们了解蒙古吗?你印象中的蒙古是怎样的?学生自主发言。 师:其实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土人情及其地域特点,接下来让我们从视觉上去感受蒙古民族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光。(多媒体出示蒙古族自然景观图、民族服饰图和娱乐风俗图片。) 师生共同讨论总结蒙古民族特点。(地域、民风、居住、服饰、生活方式、娱乐风俗等)【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民风(热

情纯朴豪爽粗犷)、服饰(长袍、颜色多彩鲜艳) 、地理环境特点(天高地阔草绿羊肥)、娱乐风俗特点(赛马、摔跤、射箭)】 (设计思路:为接下去的《牧歌》听赏创设画面情境。) 师:同学们,在你们的脑海中是不是也浮现了一幅幅美丽漂亮的蒙古大草原画面。下面老师就给你们脑海中的蒙古大草原画面配上音乐,同学们可以闭上眼睛一边听着音乐一边想像着草原风光,并思考:这首歌曲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听《牧歌》(德德玛—蒙古语) 学生讨论,师引导并小结。(赞美、抒情、宽广) 听赏《牧歌》并感受:这首歌曲的节奏、速度和力度? 师引导,学生讨论。(曲调悠长,速度较慢、舒缓) 过渡语:同学们,在这副画卷里你听到了或看到了什么?(设计意图: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倾听歌词,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记住歌词。)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师引导并小结。 (歌词在语态上流露出强烈的感叹、赞美之意,蓝蓝的天空、白云、雪白的羊群、斑斑的白银、绿草展现了一幅令人神往的草原画卷。) 过渡语:同学们,这么美的画卷,你是否也想像着自己站在那唱着这首美妙动听的呢? 播放《牧歌》,多媒体出示《牧歌》歌谱(要求学生看

人音版小学四年级音乐下册《牧歌》名师教案

《牧歌》名师教案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牧歌》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聆听小提琴演奏的牧歌,感受小提琴的音色与丰富的表现力。 【知识与技能】认识乐器小提琴,并且能够自然的哼唱音乐主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自然流畅有感情的哼唱歌曲的主题旋律。 【难点】认识乐器小提琴,并能够听辨其音色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行吗?今天徐老师要带领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它是什么地方?(课件播放蒙古族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 2、通过视频播放,了解蒙古族。 过渡语:(师)同学们,你们了解蒙古吗?你印象中的蒙古族是怎样的?生:自由发言…… 3、参观那达慕盛况。师:蒙古人的生活多姿多彩,每年的7、8月间草原上都要举行热闹的那达慕盛会来庆祝他们的丰收,百闻不如一见,一起去看看,有哪些主要活动呢?(课件简介蒙古“男儿三艺”) 4、感受模仿蒙古人骑马、射箭、摔跤的动作。 5、介绍蒙古族舞蹈的基本特点,请生模仿。 6、师小提琴展示。 过渡语:在这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白云朵朵,牛羊成群,远处的那达慕大会上,蒙古族人民载歌载舞,庆祝着自己的节日,他们动听的歌声、优美的舞蹈让徐老师也忍不住,想来表演一个,好不好?师演奏小提琴曲《牧歌》。 (二)新课教学 1、师演奏完小提琴曲《牧歌》 师:刚刚老师演奏的乐器是什么?你觉得它的音色给你什么感觉? 2、出示课件,介绍小提琴。

小提琴是西洋拉弦乐器中最主要的乐器。有四根弦,利用弓弦摩擦发音。它在器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现代交响乐队的支柱,也是具有高难度演奏技巧的独奏乐器,被誉为“乐器皇后”。小提琴的出现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小提琴音色优美、华丽,接近人声,音域宽广,表现力强。 3、介绍小提琴各部分功能名称。 4、感受模仿演奏小提琴。 5、聆听乐曲,揭示课题。 师:听到音乐使你脑海中呈现怎样的画面? 播放乐曲,感受乐曲开阔悠扬、高亢抒情的情绪特点。 6、再次聆听乐曲,画旋律线,感受音乐情绪。 7、请学生随琴声跟着教师用“呜”哼唱歌曲,谈谈感受。(曲调悠扬婉转,抒情宽广,速度较慢)。 8、熟悉主题,感受音乐上下乐句的特点。让学生看着书上的谱子哼唱主题,边哼唱边感受两个乐句在音区上的高低不同,并能用动作或图形谱表示音乐的这一特点。 9、再次聆听乐曲《牧歌》。设问:①乐曲主题旋律共出现了几次? 10、讨论交流:乐曲主题旋律共出现了3次。 11、再听乐曲时,要求学生听出主题旋律在第一段出现时音区的变化,哪次高,哪次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可以引导学生说说每一次主题表现的情景,你能想象出的场景等。 (三)拓展延伸 1、欣赏著名歌手云飞演唱的歌曲《牧歌》师:你觉得表达了牧民怎样的情感? 2、给《牧歌》主旋律填上歌词,唱一唱。 3、介绍蒙古族的民族乐器-马头琴。 (四)课堂小结 这次快乐的草原之行眼看就要结束了,一路你有哪些收获?生:…… 师:今天,同学们一起领略了蒙古族大草原的景色,通过欣赏《牧歌》,对蒙古族音乐有了初步感受体验,通过参与讨论,同学们对乐曲有了进一步了解,

七年级音乐《银杯》教案

七年级音乐上册 第三单元草原牧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银杯》,聆听歌曲《牧歌》,学习一段体、蒙古族民歌长调与短调知识。 教学目标: 一、能够对蒙古族音乐感兴趣,乐于主动学习并了解蒙古族的音乐文化及独特的艺术特点。 二、通过聆听、模唱等方法学唱《银杯》;聆听《牧歌》,对比感受长调、短调的特点。 三、能够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演唱《银杯》;学习一段体;初步掌握倚音、滑音的演唱方法。 教材分析: 《银杯》是一首旋律悠扬,起伏较大,带有欢快、热烈的情绪特征的歌曲,是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风俗性宴歌)。每当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之家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通常,宴歌的歌词多为珍重友谊、尊老爱幼、提倡团结的格言警句。 歌曲为五声羽调式。其旋律呈抛物线进行,音程有较大的跳进。演唱中多用倚音、下滑音装饰旋律。4/4拍,中速,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组成的一段体,又称单乐段结构。第一乐句有6小节,前4小节为实词,后2小节为衬词。第二句也是。旋律进行除了级进,多次出现四度、五度、八度大跳。这不仅使音乐情绪更加高昂、兴奋,也突显了歌曲的蒙古族草原风格和蒙古民族的豪情。 教学重点:能够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演唱《银杯》能唱出蒙古歌曲的风格特点;对比感受长调与短调。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歌曲中的倚音、滑音的唱法;歌曲中切分节奏的准确演唱。 教学准备: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幅员辽 阔的土地上,居住着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民族音乐,形成了“民歌”这种音乐体裁。(出示了解“民歌”)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蒙古族民歌《银杯》。 2、出示课题。 二、新授 (一)学唱歌曲《银杯》 1、初次聆听范唱,思考: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场景? 2、歌曲简介。 《银杯》是一首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风俗类酒歌)。酒在蒙古族生活中不可或缺,每当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之家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酒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歌曲名为《银杯》,是因为蒙古族在向最尊贵的客人敬酒时,一定要用一只银碗盛酒。在蒙古族的观念中,银子是比金子还要贵重的金属。 在草原上,《银杯》早以成为酒席间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3、初步学习“一段体” 4、再次聆听,思考歌曲的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中速稍快;热情地) 5、随音乐用“lu”哼唱,提出比较难唱的地方。(如:倚音) 6、难点教唱指导(预设:第5、6小节) 7、认识倚音和下滑音,并指导唱。 8、歌曲视频欣赏,多形式练习演唱。 9、通过这首歌曲总结短调的特点。 (二)欣赏蒙古族民歌《牧歌》(短调) 1、初听歌曲,与《银杯》进行对比(速度、情绪、节奏、体裁) 2、再听歌曲,体会歌曲描绘的意境。 3、总结对比《金杯》和《牧歌》(速度、情绪、节奏、体裁、流行地区) 三、总结 一首《银杯》仿佛把我们带进了蒙古包,体会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

《牧歌》教案

欣赏《牧歌》教案 教学对象:七年级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地点:音乐教室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蒙古人民对自己故乡深沉真挚的恋情,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及对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2、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牧歌》感受蒙古音乐独特的长调风格 3、欣赏《牧歌》感受无伴奏合唱人声的艺术魅力,多声部效果的美感和内蒙古民歌优美的 二、教学重难点 1、体验蒙古民歌的风格,把握《牧歌》的特点及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2、感受无伴奏合唱形式的人声美与丰富的和声效果。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国有多少个民族?那你都知道哪些民族呢? 生:56个,汉族、回族、苗族、彝族等。 师:今天我带领大家去一个民族,蒙古族,好吗? (课件播放蒙古族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

师:感觉怎么样?(学生自由说) (二)、新课教学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也有自己的音乐。无论你是什么民族,无论你在什么地方,只要听到蒙古人演唱的长调牧歌,便立刻感受到浓郁的草原气息,体味到高度的艺术享受。不信,我们来欣赏一下。在欣赏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牧歌? 牧歌:十四世纪发源于意大利,是一种声乐体裁,我国民歌中的“牧歌”属于山歌性质,是牧民放牧时唱的歌,内容多为赞美劳动,歌颂家乡和抒发情感。 1、欣赏男声独唱《牧歌》从这首歌曲的欣赏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使你联想到了什么?(速度缓慢、曲调悠扬飘逸、低回婉转、抒情。它的色彩非常丰富:蓝蓝的天、洁白的云、碧绿的大草原、雪白的羊群,把我们带进了一幅很有诗意的画里。)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理解乐曲和表达的情感。以视、听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对蒙古草原人民的幸福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粗略的了解,也为后面欣赏活动想象力的发挥作好铺垫,积累物质基础。 2、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 (1) 通过聆听无伴奏《牧歌》问同学们和我们平时听到的合唱有什么不同? (2)讲解无伴奏合唱知识,让学生了解无伴奏合唱形式。 在合唱的各种形式中,有一种完全不使用伴奏乐器的纯人声合唱形式,称为无伴奏合唱。 (3)学生认真聆听和我们刚才欣赏的独唱《牧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请同学们谈一谈又有什么感受?(相同点:主旋律基本相同,表达的情绪、速度、节奏都差不多。不同点:演唱形式是无伴奏合唱,歌词也不同。优美、抒情、安静、草原、牧人、热爱草原等) 师总结:这是作曲家瞿希贤根据诗人海默的词,把这首民歌改编而成的无伴奏合唱曲,同音色的声部交替出现,互相呼应,加上浓郁和谐的和声效果使音乐

最新 人音版七年级上册教案 3草原牧歌教案

谢谢观赏此内容是原创,翻版必究。 《草原牧歌》教案

教学内容:欣赏教学——无伴奏合唱《牧歌》 独唱《美丽得草原我得家》 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 教学目标: 1、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了解我国蒙古族得风情,感受无伴奏合唱中人声表现魅力和多声部效果得美感,激发学生热爱我国民族音乐艺术得情感,同时也了解内蒙古民歌中得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得含义。 2、通过欣赏藏族民歌与蒙古民歌还有维吾尔族民歌,让学生更能了解藏族和蒙古族以及我们新疆得维吾尔族歌曲得特点以及这些民族得风土人情。 3、培养学生听辨能力以及通过欣赏,了解蒙古族民歌得基本常识,认识马头琴音色,并且对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得关系有初步体验。 教学难点: 1、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感受蒙古族民歌得独特韵味。 2、了解内蒙古民歌长调歌曲和短调歌曲得含义以及藏族民歌得特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将带同学们到一个非常令人向往得地方,请同学们听着

这首熟悉得歌曲随我一同前往。”(播放《蒙古人》,边听边观赏草原风光。)请同学们把你所看到和听到得美丽得东西告诉大家,并谈一下你得感受。让我们共同体验一下蒙古族民歌得无穷魅力吧!(出示课题)《草原之旅—少数民族民歌》 1、首先播放《牧歌》 问题:当你听完这首歌曲后,请你谈一下你对这首歌曲情绪、风格特征得认识? 2、(出示幻灯) (1)、内蒙民歌:分为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 (2)、长调民歌:曲调悠长,节奏自由,篇幅较长,带有浓厚得草原气息,是蒙古族民歌得典型形式 (3)、短调民歌:曲调紧凑,节奏整齐,篇幅较短 3、给学生讲解关于内蒙古民族得生活风俗: (1)如:奶茶、烤全羊等图片 (2)、播放“那达慕”影片 那达慕-----那达慕是蒙古语,娱乐或游戏得意思。蒙古族人民传统得群众性集会。也是一年一度得盛大节日。 (3)、出示图片:一代帝王------成吉思汗:

牧歌七年级音乐教案

课题:《牧歌》课时:一课时课型:唱歌课教具:多媒体钢琴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由上句和下句构成的长调民歌,其曲调悠长,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通过对《牧歌》的学唱和欣赏,让对地域性民歌特征不甚了解的七年级学生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面向全体同学,通过同学们的听、唱、看、感受、体验、创作让同学充分享受到音乐的美,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了解我们蒙古民族的风土人情、民族文化等。 2)感受蒙古族长调民歌的风格特点;探究地域文化对草原民歌的影响,体验内蒙民歌独特的魅力。 3)让学生感受蒙古人民对自己故乡深沉真挚的恋情,增强学生热爱我国民族文化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情景展示、体验等教学过程,使学生认识民歌特征与地域文化的联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和勇于探索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学习和了解音乐基础知识:换气符号、休止符的用处。 教学重点 1、了解无伴奏合唱和歌曲的几种演唱形式; 2、通过比较法感受蒙古族长调的特点; 3、在欣赏《牧歌》的过程中对学生感受、表现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 1、指导生用舒展的声音演唱《牧歌》,并模仿一些简单的长调演唱方式和处理方式。 2、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独特韵味。 教学方法谈话法、比较法、想象法、体验法 教学过程 导入

让同学们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1、师:我国有多少个民族?(56个)你们知道哪些民族?(同学们自由说。) 2、每个民族都有歌曲,请你们听听这是什么民族?(播放《蒙古人》) 3、有谁能介绍一下这个民族? 同学们说的很好,那么蒙古族的饮食是以什么为主的?(奶食)服饰呢?(蒙古袍)被称为什么民族?(歌舞民族)让我们来了解蒙古(视屏风情片) 新课教学 欣赏歌曲《牧歌》。(要求会哼唱旋律,感受歌曲的意境美。) 1、旋律有什么特点?(曲调悠长、速度慢、抒情、宽广的旋律) 2、老师范唱,并出示歌谱和歌词:学生模唱歌谱。 3、音乐符号(黑板): (1)换气(√);(2)休止符:(简谱中:0)休一拍 4、从歌谱中看看,本歌曲的节奏有什么特点? 生:第1、2小节与第5、6小节、9、l0小节在节奏上相同,即:X X │X?X 师:对。那么我们一起打打这个2/4拍节奏(重复出现的)吧。注意:强弱规律! 5、一起跟着老师轻轻地哼唱一下歌曲的旋律吧!(老师用电子琴弹曲子,生用M唱,并注意正确地唱刚刚学过的音符部分) 6、我们再来念念歌词怎么样?有感情的朗诵歌词。 7、比较两句:你们有没有发现歌词与旋律高低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啊? 师:对啊,同学们非常聪明,这两句的歌词与旋律是相互对应的,第一句:蓝天白云音很高,第二句:绿草羊群音也随着歌词变得比较低平。 上句:蓝天白云——音高 下句:绿草羊群——音平 内蒙民歌大体可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这首《牧歌》曲调悠扬,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是一首典型的长调。 8、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唱唱歌曲吧!(注意:哪部分音高,哪部分音低平) 9、欣赏《牧歌》 (1)请你闭上眼睛听,想告诉我什么?(欣赏无伴奏合唱的《牧歌》)生:(无伴奏合唱)恩! 师:(视屏)这种只用人声歌唱不用乐器伴奏的声乐演唱形式,就叫无伴奏合唱。 (2)再来听听著名歌唱家德德玛演唱的《牧歌》,比较一下两个歌曲有什么不同之处?你们更喜欢哪一首《牧歌》呢?为什么?(多媒体播放)

七年级音乐上册第三单元 草原牧歌教案

草原牧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欣赏蒙古族民歌,体验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以及表现的宽广美丽的草原情景,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情景展示、体验等教学过程,使学生认识民歌特征与地域文化的联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和勇于探索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蒙古民歌了解长调和短调,使学生在体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的同时,了解蒙古民歌,喜爱蒙古民歌,热爱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欣赏、感受蒙古族民歌,激发学生对蒙古族民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蒙古民歌的风格特点。了解长调和短调,理解蒙古民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马头琴演奏《鸿雁》 师:你感受到音乐把你带到了什么地方? 生:草原 提问:属于什么民族的音乐?生:蒙古族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蒙古族分布于我国什么地方? 生:分布于我国北部,它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内蒙古人民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马背上的民族。 师:让学生说一说心目中的草原是什么样的?生答(表扬) 你们真是博学多才那,你们用那么美得词语拼凑成一幅幅画面,老师仿佛看到了辽阔草原美丽山岗青青牛羊,白云悠悠彩虹,一群鸿雁飞翔在蓝天上。 有个少年手拿皮鞭站在草原上,看护着牛和羊轻轻哼着草原牧歌,。。。(背景音乐《鸿雁》) (本环节先让学生感受到快乐,轻松,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提问:这首歌曲的节奏?自由的旋律?悠长。

师:蒙古人有三宝,你们知道指的是什么吗? 一是辽阔的(草原)二是奔驰的(骏马)三就是这醉人的蒙古长调。我们刚才所听的是哪一宝?-------引出长调民歌的音乐特点。 师:起伏的旋律就像一群鸿雁在草原上飞翔。。。 鸿雁带去了你们对草原的喜爱,传到了牧羊姑娘的耳朵里,她回应了。。。今天,老师就要带同学们走进草原,走进神奇的蒙古音乐世界(本环节通过听、说使学生对长调音乐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对蒙古族音乐具有一定的辨析能力。) 二、欣赏蒙古族歌曲《牧歌》(出示课件) 1、师:同学们在欣赏时,思考这首歌曲旋律、节奏怎样? 生:答 师:《牧歌》是一幅有着丰富色彩的美丽画卷,是一首赞美家乡美丽富饶的赞歌。旋律悠扬、动听,节奏舒展、宽广,速度较慢,有颤音及很长的拖音。 2、复听歌曲——感受情绪 师:请同学们再听一次并且告诉老师歌曲从音乐上看可以分成几部分?再次播放歌曲) 生:一部分。 生:描写草原的景和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师:音乐舒展优美,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妥帖地体现了南北朝民间歌谣《敕勒歌》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境。用诗一般的语言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草原美景,听了这首歌,我们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草原上,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碧绿的草地上一望无边,数不清的羊群像晶莹的盖在绿色的草地上。体现了蒙古人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 (本环节让学生了解此曲演唱者及艺术手法,采取讲解与分段听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感及其鲜明的民族风格。) 复听歌曲——(出示视频) 师:让我们一起哼唱着这首《牧歌》去看一看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共同感受歌曲的美好。 小结:布仁巴雅尔用他用独树一帜的演唱风格演绎了这首本族歌曲《牧歌》。 4、师:《牧歌》这首具有蒙古生活特色的歌曲又有哪些特点呢?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