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群一体化协调模式与合作机制

城市群一体化协调模式与合作机制
城市群一体化协调模式与合作机制

城市群一体化协调模式与合作机制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唐勇王祖强

2012-4-16 9:06:37 来源:《当代经济》 2011年第9期上邻近区域且又分属于不同行政区的多个城市实现一体化的协调发展,是世界范围内城市群发展的普遍趋势。发达国家较早开始探索城市群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群一体化协调模式,如英国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大伦敦城市群行政架构协调模式、美国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城市政府协会、政府协议和特设机构模式、日本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核心城市主导协调模式、法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市(镇)联合体一体化协调模式。

国内学者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做了大量研究,对于城市群一体化协调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是建立超省、市的多城市统一、权威机构。这一思路并没有触及经济区域化中利益冲突和矛盾产生的根源,从全局看成立超区域协调机构的方案并不可行。二是在现行行政区不变的前提下成立跨区域的多城市经济管理局,并赋予“管理局”规划、决策和协调的职能与相应权限。这种不信任市场机制运作效率的一体化思路是否比统一市场的利益协调方式更为可行也值得怀疑。三是成立区域立法机构,实现一体化地区的法律和法制统一。这种思路与现行的《立法法》相冲突,不具备可操作性。因此,如何实现城市群一体化协调管理,在现行条件下实现协调发展的效果,达到针对性与可行性的统一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长三角城市群协调模式构想

本文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提出政府、企业、第三方组织共同治理的城市群

协调模式。这种城市群协调模式在协调层次上应该实现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城市政府的一致协调,即实现三级政府协调的统—性;在协调主体上应该实现政府、企业、第三方组织的共同参与,并实现三者的多元化、交叉化联系,达到政府传导协调目标和意愿、企业接受传导信息并反馈意见的目的,即实现协调发展的网络化;在协调机制上,应该将协调、合作内容融入到协调机制中,即实现协调机制与合作内容的统一。

1、长三角城市群协调模式的层次性

构建长三角城市群协调模式,可将长三角区域的政府协调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国家层面上,由中央政府加强宏观政策与规划综合协调;二是两省一市层面上,建立定期协商会议机制等;三是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层面上,构建日常沟通协调机制。现行的行政管理层级制度,区域内各城市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和利益互动机制已经较为成熟,在充分发挥已有垂直合作的基础上,特别要建立跨区域层面、区域内部各城市之间的水平合作机制。事实上自1997年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立以来,至2010年已召开十届协调会议,达成二十多个合作专题,水平合作机制目趋成熟。

2、长三角城市群协调模式的市场性

通过营造侧重于长三角协调发展的市场环境和机制,各层次政府能够在市场调节的作用下促进企业参与协调合作,实现共赢发展。长三角地区区域协调合作要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率先突破行政区经济与经济区域化的障碍。在市场建设方面,应培育五个方面的一体化:消费品市场的一体化、技术市场的一体化、资本市场的一体化、人才市场的一体化、产权交易市场的一体化。

3、长三角城市群协调模式的网络化

构建长三角城市群协调模式,应充分发挥企业、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社会团体等第三方组织在区域公共治理中的重要角色。行政区经济向区域经济转型,使企业、非营利组织、居民等在区域决策、管理中的地位不断凸显,构成了区域的利益相关者和共同体,推动着区域的决策模式由原来的政府单中心模式逐渐向以政府、企业、第三方组织、居民等共同参与的多中心体制模式转变。区域协调的重心不再仅仅是政府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更多强调的是多个决策中心之间网络化的合作与协同。可以考虑在长三角地区条件成熟的领域或行业组建长三角地区区域性的社会中介组织,如建立研究咨询类中介组织,包括建立专家学者为主体的咨询委员会,从而为重大规划及重大事项提供咨询。

二、长三角城市群合作机制与协调形式

构建合理有序的区域综合治理秩序需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即信息充分、约束有力与激励有效。因此,长三角地区区域协调模式在形式上,应同时具备这三种功能,从而实现合作机制的有效性与协调形式的多样性。

1、长三角城市群合作机制的有效性

目前江浙沪的最高领导与各市市长之间的两级磋商机制已经形成,这是长三角地区最高级别的政府之间协商机制,保证了协调的有效性。通过每两年一次的区域首长协商和每年一次的各市市长协商,有利于增进各方共识,促进合作各方增进信任、消除彼此戒备的心理、营造良好的合作文化氛围;有利于发现各方的

潜在合作收益,尤其是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日常协商有利于发现工作的互补性与资源的共享空间,为进一步合作奠定基础;有利于及时发现解决合作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由于是面对面沟通,某种意义上类似于“现场办公”,尤其有利于各方共同研究一些临时性、暂时性或紧迫性的问题,共同寻求解决之策。

2、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形式的多样性

(1)对话协商。这种日常性的沟通对话具有非正式性、面对面的特点,在长三角地区区域协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行政协议。相比日常协商而言,行政协议制度的约束力要强许多。行政协议制度的缔结主体是长三角地区的行政机关,即省、市人民政府或职能部门,是一种对等性行政契约;缔结形式是行政首长联席会议。长三角地区的行政契约包括两个层次,即各城市政府之间的行政契约和江浙沪两省一市及各城市有关职能部门之间的行政契约,具体形式表现为“宣言”、“意见(向)书”或“协议”。

(3)立法协调。在我国这种制度本身还没有法律化,因而在长三角地区的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责任条款缺失和效力不明确等,影响了其作用的进一步发挥。为此需要从源头上对各区域的地方性法制法规进行统一梳理,力求以统一的法制体系为区域各方的合作清除法制环境上的障碍,并对区域协调的重要事项及成果,应通过地方立法和制定规章为其提供保障。

(4)经济协作。在区域协调实践中,需要进一步消除区域之间的市场障碍,促进要素、资源的充分流动与优化配置;需要进一步促进企业以多种形式进行跨区域的兼并、重组、联合等,密切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需要进一步加强产业规

划与引导,促进产业链、价值链根据各区域的资源优势进行最佳配置,构建优势互补、合理分工、科学协作的区域综合产业体系。

三、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合作的趋势

1、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统一规划与建设

推进长三角地区基础设施一体化需要两省一市从区域共同发展大局出发,主动谋求区域全面合作,推动规划、建设、管理、政策及法规等协调配合。在加强两省一市主要领导对交通一体化问题协商的基础上,发挥区域内部门之间区域性协调机制的作用,如交通方面的“两省一市交通主管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长江三角洲地区都市圈交通论坛”等,强化其在一体化中的协调功能,协调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落实。同时努力实现区域交通政策一体化,逐步建立多层次的、有交通行业特点的、时效性强的公众信息服务系统。

2、产业分工与布局的协同合作

长三角地区应根据产业发展的趋势,在产业规划上应在由政府控制投资领域的产业协作上首先行动,尽早建立旨在寻找机遇共同点和利益交叉点的框架协议;应以促进产业“关联发展”为基本取向,加强各地区产业规划的协调与衔接,确定区域产业总体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实施计划,努力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科学合理,富有竞争力的区域产业协作体系。同时产权交易制度,清除企业兼并与重组的障碍,整合产权交易系统,确保所有市场主体平等进入各类市场、平等地使用各种要素;应组建无属地企业,通过市场力量,促进企业的跨省、市兼并与重组,探索通过企业跨地区强强联合组成具有规模和竞争力的区域企业集团,

提升区域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3、公共服务一体化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间的横向合作,协调理顺各地的公共服务政策,引导社会公共服务机构跨地区开展服务。二是要在新一轮财政体制改革中,通过中央政府与长三角地区地方政府合作,以比例分担财政支出的办法,共同逐渐解决公共服务的不均衡问题。三是避免区域公共服务的“跷跷板”效应,应尽量维护区域公共政策的均衡、协调,应加快构筑生态积蓄、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维护稳定等城市群联动机制。就当前较为迫切的环境保护一体化而言,以最小制度成本取得最优治理效果的选择便是加强行政区之间的联动、协作,通过立法、规划、体制、政策、机制等层面的合作协调,共同推进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可以通过建立长三角地区区域生态环境合作机制、强化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市场约束机制、构建区域联动的环境监测预警机制和区域联合执法机制推进长三角地区环境保护的一体化。

4、产权市场的一体化

一是加大两省一市三地政府的协调推动力度。可考虑成立两省一市长三角地区产权交易共同市场协调委员会,同时明确以各地交易所和主管部门为主的执行机构,建立起长效协调、利益共享机制。二是进一步整合地方要素市场。上海要在本市范围内率先整合地方性要素市场,将本市技术、物流、航运、文化产业等要素市场统筹整合到同一平台,率先形成统一、高效、集中的产权市场,为长三角地区产权市场的一体化奠定基础。三是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为契机,加快建设非上市股份公司股权交易市场。以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及其股权托管中心为基

础,加快建设非上市股份公司股权交易市场,并以此作为带动长三角地区区域建立股权市场、促进产权市场一体化的突破口,推进联合产权交易所的交易标的扩大到国资以外多种所有制成分,从而促进联合产权交易所做强做大。

心得体会:以都市圈建设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最新)

心得体会:以都市圈建设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最新) 我今天讲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在中国要建都市圈?我认为都市圈是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不可跨越的阶段。第二个问题是都市圈怎么建?针对这个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做了全方面的分析,我想结合长三角,特别是X都市圈建设中的一些探索,提出一些我的基本观点。 一、为什么在中国要建都市圈? 都市圈建设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阶段,也是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当前我国的区域发展进入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等区域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相继实施,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改革开放的空间布局。各类国家级城市群规划也相继发布,但是我们要客观地认识到城市群也需要进行分类引导,真正严格意义上的符合学理标准与现实要求的城市群在我国并不多见。在城市和城市群之间还有一个新的空间尺度,即都市圈。 (一)都市圈建设是区域政策实施的基本单元

都市圈建设为什么在今天这么重要?我认为这种小尺度,相对精准的,又是以跨区域为主要特征的都市圈建设,是我国区域政策实施的基本空间单元。其第一个特点是突破行政边界的基本空间单元,第二个特点是区位导向型政策的重要空间单元,第三特点是城市群建设的基础空间单元。具体来讲,为什么说都市圈是区域政策实施的空间单元。 首先,是突破行政边界的基本空间单元。都市圈建设有利于打破行政区划壁垒,促进要素流动。大城市要有胸怀和周边小城市合作,把自己的公共资源和周边城市进行匹配,进行城市功能的疏解。我们的城市规划,特别是“十四五”规划需要放在都市圈、乃至城市群的空间尺度来思考、做规划。我们讲多规合一,城市之间的多规合一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解决。北京在进行非首都功能的疏解,X、杭州、西安这样的城市也有一个城市功能疏解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的城市面临“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问题。都市圈是缓解大城市病与周边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单元。 其实,都市圈是区域导向政策性的重要空间单元。区域导向型政策最小的空间尺度是最早从1984年开始的开发区,发展到今天又有很多新区,但是这种小的尺度大多不跨行政区域。区域导向型政策大的空间单元如城市群,在城市与城市群之间,如何实现跨区域的导向型政策,可能有一个新的空间地带,这个空间地带就是都市圈,

领导长株潭与中原城市群区域规划

2005年12月第49期 决策信息 领导长株潭与中原城市 城 市 背 景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主要内容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涉及功能定 位和发展目标、空间组织、土地利用、产业发 展和布局、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空间管治以 及近期重大建设项目等方面。 1.空间组织。包括两个层面的结构,一 是整个区域的城镇空间组织为“冉字型”结 构:以京广铁路、京珠高速、107国道及湘江 生态经济带为主轴;以319国道、320国道 和上瑞高速为两条次轴;以湘乡—韶山公路 和106国道两条辅轴,形成以长沙、株洲、湘 潭为核心和中心结点的放射状城镇布局。二 是城市群核心区空间组织为“一主两副环绿 心”的结构:以长株潭北、西南、东南三个功 能区分别为主、次核心,三市结合部为绿心。“一主两副环绿心”的结构,包括3个主中心 组团、4个次中心组团、15个片区组团和29 个小城镇组团,构成基础设施网络发达、各 类空间协调、生态循环良好的网络型城市化 地域。 2.产业布局。重点建设四带,即湘江生 态经济带、湘江西岸高新技术产业带(包括沿湘江西岸形成以长沙高新区、岳麓山大学城、湘潭大学科技园、湘潭高新技术产业区、 株洲高新区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带)、湘江东部制造业产业带、西部丘陵山区西部生态产业带。同时,对区域影响大的清水塘、下摄司和竹埠港等污染工业区提出了整治的内容和时限要求。 3.基础设施。按照合理布局、 共建共享的要求,对综合交通、能源、供水、污水处理、 防洪排涝、环境资源保护建设制定了有关标准和要求。在尊重三市总规框架的基础上, 突出了对三市规划建设用地外围地区的规 划引导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衔接。如从一 体化角度调整长沙总规中的水厂和污水处 理厂的数量和布局,规划长沙的污水厂从 17座减少为7座,并下移暮云水厂。 4.生态建设。从省级政府的事权要求出 发,提出了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措施 和监督主体,明确了禁止开发建设区的范 围,划定了生态底线。 内 容 中国城市化正在进入城市群时代 种种迹象显示,在人均GDP突破1000 美元,城市化水平突破40%以后,我国的城 市化正在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其中很重 要一点,就是城市群战略在城市竞争和经 济竞争中越来越占据着重要位置。自去年 长三角、环渤海都市圈规划上升为国家区 域规划战略试点之后,包括福泉厦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成渝一体化、长株潭、大 沈阳经济区等一大批新兴的城市群区域规 划在过去的一年中迅速成形发展,完成基 本构架。城市群战略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城 市化过程中的最高战略。有关专家也断言, 中国城市化正在进入一个城市群时代。 仅从经济相对欠发达的中部地区而 言,一场区域规划的浪潮正在 “十一五”规划期起步的前夜阵阵涌起。特别是今年以 来,中部地区原来一些固有的区划、部门和 行业壁垒,正在被经济规律支撑下的城市 一体化各个突破。芜马铜沿江产业带、江西 昌九工业走廊、长株潭一体化、武汉“1+8” 城市圈以及中原城市群,正在按照分工协 调、优势互补的规划,逐步被培育为各地区 域经济的增长极。 10月19日,作为国内首个内陆城市 群区域规划,《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经湖南省政府批准正式公布。11月16日,几易其稿的《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 出炉。对比分析上述两个城市群的区域规划的异同,对其他正在编制区域规划的中 部、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些城市群(带),具有很好的借鉴与参考意义。案例解读: 长株潭区域规划体现五大特色与创新根据湖南省长株潭一体化办公室高级规划师卢庆沙对《长株潭区域城市群区域规划》的解读,该规划具有五大特色与创新:一是对三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整合、提升和凝练,在尊重三市总体规划框架的基础上,突出了三市规划建设用地外围地区的规划引导、基础设施建设协调衔接,对总体规划中考虑不够深入的环节有选择地重点研究;二是作为非法定规划,为完善中长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其与空间规划的结合与融合做了有益的尝试,满足了省政府及三市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空间调控和建立区域协调机制的需求;三是相比于其他类型的规划,更具有宏观性、长远性、战略性的特征,同时兼顾了实用性、 可操作性,注重将区域规划的种种“终极合理目标”转化 为具体可行的“行动过程”;四是明确提出了区域空间开发管制的新内容,管制对象明确,管制要求清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控制性;五是从省级政府的事权要求出发,提出了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措施和监督主体,明确了禁止开发建设地区和划定了生态底线。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特别强调郑州中心地位 根据《河南日报》等媒体对《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的解读,该规划的一大特点是特别强调省会城市郑州的中心地位。“十一五”时期,省会郑州的地位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媒体分析指出,在《纲要》中,与郑州有关的关键词特别多。第一个关键词是优先推动郑汴一体化。其重点为推进六个对接:即城市功能对接;城区对接;空间对接;产业对接;服务对接和生态对接。第二个关键词是加快郑洛互 动发展。内容包括形成五条郑洛之间的快速通 道;全面推进郑洛之间的产业布局等。第三个关键词是促进郑新呼应发展。第四个关键词是 密切郑许经济联系。重点加强两市在高新技术 产业、轻工、食品、烟草等领域以及人才、信息 等方面的合作,促进两市协调发展。第五个关 键词是强化郑州的中心城市地位。除了明确郑 州借助“集合城市”的力量,加快形成带动区域 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以外,配合《纲 要》,郑州现代物流中心、郑州区域性金融中 心、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空间布局、生态、交 通等6个专项规划也基本编制完成。 16

疼痛科与相关学科协调协作机制

疼痛科与相关学科协调协作机制 疼痛科具有明显的多学科性特点,所涉及的学科包括麻醉科、骨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放射科介入科、肿瘤科、康复医学科、全科医生、社区医生等。疼痛科医生可来自以上科室,但目前主要是麻醉科医生从事这项工作。无论来自哪个科室在临床工作中都必须与以上学科保持密切的合作。在一些疼痛性疾病中,有相当一部分和这些科室的诊疗范围重叠。究竞选择在哪科治疗,既有患者的意愿,也有医生的导向作用,需要疼痛科运用自己的有效手段,解决其他科难以处理的疼痛问题。此外,必要时还应由医院医务科出面,将科室诊治疾病范围告知相关学科及挂号室。同时由于疼痛性疾病所涉及的多学科性,邀请相关学科进行会诊。确定疾病不属于疼痛科应及时转到相应科室,或其他科室病人属疼痛科治疗范围应转入疼痛科。 我院倡导坚持以病人为中心,遵循会诊等相关核心制度规定,大胆改革传统疾病诊疗模式,积极搭建多学科诊疗平台,探索尝试一体化诊疗服务新模式。在对患者的诊治过程中需要内外科多个科室通力协作,这涉及全院消化内科、普外科、呼吸内科、肾内科、心血管内科等多个科室,为此我院实行多学科联合查房制度,成立多学科协作小组,针对患者疾病和病人的机体状况制定最合理的诊疗方案和最优化的治疗流程,并解决临床疑难病例的诊断与治疗问题。 一、成立多学科协作小组 (一)、呼吸系统多学科协作

内科组组长:大内科主任秘书:呼吸内科主任外科组组长:大外科主任秘书:各普外科主任组员:全院临床医生、医技科室主任。 (二)、循环系统多学科协作小组成员 内科组组长:大内科主任秘书:心内科主任 外科组组长:大外科主任秘书:普胸外科主任组员:全院临床医生、医技科室主任。 (三)、消化系统多学科协作小组成员 内科组组长:大内科主任秘书:消化内科主任外科组组长:大外科主任秘书:胃肠外科主任组员:全院临床医生、医技科室主任。 (四)、神经系统多学科协作小组成员 内科组组长:大内科主任秘书:神经内科主任外科组组长:大外科主任秘书:脑外科主任 组员:全院临床医生、医技科室主任。 (五)、运动系统多学科协作小组成员 内科组组长:大内科主任秘书:各内科主任 外科组组长:大骨科主任秘书:各骨科主任 组员:全院临床医生、医技科室主任。 (六)、血液系统多学科协作小组成员 内科组组长:大内科主任秘书:血液内科主任外科组组长:大外科主任秘书:各外科主任

大长株潭“3+5”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走势研究

来源:《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日期:年月日 当代城镇发展地地缘性空间组织结构因人口、设施、产业与财富地高度规模化,正显现出巨大地区域集群效应.因势利导地推进区域城镇地集群化崛起,已成为当代城镇发展地重大战略取向和理性选择.位于湖南省域地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充分利用地缘区位优势,科学整合近邻资源,在“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中,加速拓展大长株潭“”城市集群——实现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与衡阳、常德、岳阳、益阳、娄底五市社会经济地一体化发展,不仅大势所趋,而且机不可失,是湖南大步跨入现代化、迎接未来区域挑战乃至国际竞争、实现强势发展和加速崛起地必由之路,而科学选择大长株潭“”城市集群一体化进程地战略路径更是最现实地先导举措.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一、大长株潭“”城市集群一体化发展地愿景取向 在新地历史起点上,构筑以长沙、株洲、湘潭市和衡阳、常德、岳阳、益阳、娄底市组成地大长株潭“”城市集群,按照集群区域地自然资源禀赋与社会人文发展现状及其基础设施条件,推进集群城市经济、文化与社会进步地一体化发展,宜确定以下愿景取向.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湖南优势产业集聚区.通过体制创新、技术改造、资产重组、引进合作、多元兴建等途径,加速壮大集群区域先进设备制造业,组团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合发展新型服务业,同步提升传统农业,力求存量工业特色化、新兴产业环保化、传统农业现代化.突出核心带动、板块互动、组团联动,重点发展一大都市带动区(即长、株、潭三市结合部优势产业地深度联合与外向扩张带动区)、三大经济板块(即衡阳、常德、岳阳三市地产业承接与区域协作边际板块区)和两类产业组团(即八市现有较大基础规模和优良设施条件地工业经济类开发园、区组团与科技文化类校、院、园组团,前者包括各类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科技产业园及其生产性物流区,后者如大学城、文化城、研究院、软件园、创业园等),重点构建以长株潭三市为主地精密电子信息元器件制造业、机电一体化成套设备制造业、重轻型机车汽车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新型材料合成业、先进农机制造业等高、精、强产业地区域集群,并形成以核心技术、尖端产品、知名品牌和股份资本为纽带、多层面辐射带动且门类组合配套地边际区域产业群;同时强化卷烟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业、石油化工炼制业、建筑建材业、造纸业等具有人体危害性与环境污染性行业地技术淘汰控制、产能规模控制乃至生命周期控制;在技术深度开发与市场广度拓展中,积极推进棉麻纺织服装制造业、精致陶瓷用品制造业、保健食品制造业、优良农产品繁种业、烟花鞭炮制造业等具有较大存量规模地相对优势产业提质升级;加快发展长沙极核区金融投资业、巨型商贸业、物流配送业、城市观光业、国际教育业、商务会展业、出版发行业、新闻传媒业、文体演艺业、动漫创制业、工业设计业、市场中介业、咨询策划业等市场需求旺盛地新兴服务产业群;逐步突破信息导向、科技服务、产能装备、深度加工、储运保鲜、田园改造以及水利设施、道路网络营建管护等制约传统农业结构调整升级地基础瓶颈,不断增强稻、棉、油、畜、禽、蛋、茶、果、蔬及各类水产品中名、特、优产品地市场竞争能力,积极构建规模种养、专业协作、安全保护、标准上市、品牌竞争、市场联动地现代农业产业化区域集合型发展模式.在从小到大、从散到聚、从弱到强地产业集聚与繁衍过程中,立足现有资源基础,大力提高由高新技术支撑地先进制造业和旅游休闲业、中介服务业等成长型产业地区域关联度、密集度与外向赢胜力,缔造大空间、强技术、远市场、广带动、无污染、高效益地优势产业分工协作集群区.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中部强势经济共同体.从“十一五”开始逐步推进,至年“十四五”期末,集群区域通过近二十年经济一体化地高速发展,力争城市化率达,集群区域地城镇人口聚集度约为万~万人;经济总量(绿色)约占湖南省地~以上,经济增长地综合贡献率(含增长指数、地方税收、出口创汇)达~以上,其中出口创汇额达以上;优势产业集聚度达以上,

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

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 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承接中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资源输出的枢纽和核心区域之一,这里将成为参与国内外竞争、促进中部崛起、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中原城市群将来什么模样?6月12日省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纲要中,中原城市群九大城市功能定位更加明确,通过整体规划,实现真正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突出中原城市群组团优势,提升中原城市群整体竞争力,使中原城市群在中部城市群中稳做“龙头”。 一、中部4大城市群比较 从统计数字上看,2005年无论是城市群体规模,还是综合经济实力,中原城市群均居我国中部地区4大城市群之首。 生产总值2005年中原城市群实现生产总值5914.82亿元,分别是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的1.38倍、2.45倍、1.90倍。 地方财政2005年中原城市群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6.09亿元,分别是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的1.5倍、2.38倍、1.89倍。 固定资产投资2005年中原城市群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20.55亿元,分别是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的1.53倍、2.15倍和1.69倍。 地方财政增长速度2005年中原城市群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速度为32.2%,分别高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54.4、44.3和43.8个百分点。 唯一一个排名第二的是发展速度,略低于皖江城市带。省发改委主任林景顺说:“2006年以来,中原城市群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一季度,中原城市群9市实现的地区生产总值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2个百分点,占到了全省生产总值的一半以上。” 二、发展新概念 新闻发布会称,《纲要》已由省政府正式印发,这标志着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纲要提出的“集合城市”、“共生城市”、“经济城市”等城市群发展新概念,引人注目。 1.强化城市整体功能的“集合城市” 《纲要》系统地提出了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框架结构,明确提出中原城市群九市通过在空间、功能、产业、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努力形成作为一个城市群体发挥作用的集合城市。在空间上形成三大圈层——以郑州为中心的都市圈(开封作为郑州都市圈的一个重要功能区)、紧密联系圈(其他7个结点城市)和辐射圈(接受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的周边城市)。在产业上,发展重点向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新郑漯京广、新焦济南太行、洛平漯等四大产业发展带集聚,通过“产业簇群化”发展,努力形成带动区域产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2.“共生城市”理念兼顾新老城区 《纲要》建设性地提出了中原城市群城市体系基本架构为:构建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其他省辖市为支撑,大中小城市相协调,功能明晰、组合有序的城市体系。根据现阶段城市规模加速扩张的发展趋势,明确提出了“共生城市”的理念,积极引导各市在加快新城区建设的同时,兼顾老城区的有机更新,实现共同发展。 3.打破“区划城市”突出“经济城市” 《纲要》注重打破传统“区划城市”束缚,突出“经济城市”的发展定位。从城市功能定位入手,以产业定位为重点,研究提出了不同城市的定位,以指导各市突出城市特色,努

城市群一体化协调模式与合作机制

城市群一体化协调模式与合作机制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唐勇王祖强 2012-4-16 9:06:37 来源:《当代经济》 2011年第9期上邻近区域且又分属于不同行政区的多个城市实现一体化的协调发展,是世界范围内城市群发展的普遍趋势。发达国家较早开始探索城市群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群一体化协调模式,如英国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大伦敦城市群行政架构协调模式、美国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城市政府协会、政府协议和特设机构模式、日本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核心城市主导协调模式、法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市(镇)联合体一体化协调模式。 国内学者对我国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做了大量研究,对于城市群一体化协调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是建立超省、市的多城市统一、权威机构。这一思路并没有触及经济区域化中利益冲突和矛盾产生的根源,从全局看成立超区域协调机构的方案并不可行。二是在现行行政区不变的前提下成立跨区域的多城市经济管理局,并赋予“管理局”规划、决策和协调的职能与相应权限。这种不信任市场机制运作效率的一体化思路是否比统一市场的利益协调方式更为可行也值得怀疑。三是成立区域立法机构,实现一体化地区的法律和法制统一。这种思路与现行的《立法法》相冲突,不具备可操作性。因此,如何实现城市群一体化协调管理,在现行条件下实现协调发展的效果,达到针对性与可行性的统一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长三角城市群协调模式构想 本文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提出政府、企业、第三方组织共同治理的城市群

协调模式。这种城市群协调模式在协调层次上应该实现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城市政府的一致协调,即实现三级政府协调的统—性;在协调主体上应该实现政府、企业、第三方组织的共同参与,并实现三者的多元化、交叉化联系,达到政府传导协调目标和意愿、企业接受传导信息并反馈意见的目的,即实现协调发展的网络化;在协调机制上,应该将协调、合作内容融入到协调机制中,即实现协调机制与合作内容的统一。 1、长三角城市群协调模式的层次性 构建长三角城市群协调模式,可将长三角区域的政府协调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国家层面上,由中央政府加强宏观政策与规划综合协调;二是两省一市层面上,建立定期协商会议机制等;三是长三角地区各城市层面上,构建日常沟通协调机制。现行的行政管理层级制度,区域内各城市自上而下的垂直领导和利益互动机制已经较为成熟,在充分发挥已有垂直合作的基础上,特别要建立跨区域层面、区域内部各城市之间的水平合作机制。事实上自1997年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立以来,至2010年已召开十届协调会议,达成二十多个合作专题,水平合作机制目趋成熟。 2、长三角城市群协调模式的市场性 通过营造侧重于长三角协调发展的市场环境和机制,各层次政府能够在市场调节的作用下促进企业参与协调合作,实现共赢发展。长三角地区区域协调合作要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率先突破行政区经济与经济区域化的障碍。在市场建设方面,应培育五个方面的一体化:消费品市场的一体化、技术市场的一体化、资本市场的一体化、人才市场的一体化、产权交易市场的一体化。

中原城市群九城市的产业结构特征和比较优势分析_刘东

文章编号:1000-8462(2005)03-0343-05 中原城市群九城市的产业结构特征和比较优势分析 刘 东 勋1,2 (1.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河南开封 475001; 2.河南大学经济学院,中国河南开封 475001) 摘 要:中原地区正处于经济崛起的腾飞初期,中原城市群带动战略是中原腾飞的重要推动力。充分发挥中原城市群九城市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产业分工,以大工业、大市场建立发达的专业化协作体系则是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内容。为此,必须构筑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建立统一的劳动市场和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各城市发展战略的协调。 关键词:产业结构;比较优势;中原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F299.27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1.1 1997年以来全国产业升级和地域分工格局正在悄然变化 买方市场形成、加入WTO以后我国在国际分工格局中比较优势位势发生变化,产业升级势在必行。1997年以来,中国告别了建国以来长期的短缺经济状态,全面形成了买方市场态势,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产业升级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在长期高增长的推动下,中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普遍提高,收入分配分层化日趋明显,新的、更高档次的产品需求不断升级,产业升级的必要条件已经具备。 外向度大的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和产业西移相伴而生,中部地区接纳东部地区产业西移的条件基本成熟。中国的生产地域分工呈现着极大的不平衡现象,产业升级势头主要发生在外向度较高、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2]。与这种地区性产业升级相伴随的是东部地区的产业外移,其地理指向比较明显的是中部地区和部分较为发达的西部地区,与此同时,这些中西部地区经过建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长足发展,已经具备了接纳上游产业的条件[1]。 河南的市场化水平和投资环境大为改善。河南属于比较典型的中部地区,但市场化转型较为积极主动,已经完全具备了主流经济学所强调的市场化程度。投资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世界银行最近公布的关于中国各大城市投资环境的评估中,郑州市名列前茅。 1.2 中原城市群概念的提出和中原崛起战略 河南省乃至整个中原地区的城市化程度和首位城市的首位度偏低。美国出版的《世界城市》一书认为城市化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的变化,其一是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运动,并在都市中从事非农业的工作。其二是乡村生活方式向都市生活方式的转变,包括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等方面。河南省2001年非农业人口比率仅仅为17.2%①,在全国处于落后地位。首位城市郑州市的首位度(首位城市的人口数/该地区城市人口总数)与全国其它省区相比也处于非常低的地位,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不强。 河南省的城镇体系正在形成之中,必须靠城市群的整体带动。中原城市群的范围包括郑州、洛阳、焦作、新乡、许昌、平顶山、漯河、开封、济源九城市。城镇体系尚未正式形成,各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能力较弱。与东南沿海相比,小城镇建设由于乡镇和村办企业的落后而显得明显滞后。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中原城市群之间的协调,以中原城市群落体系实施带动中原崛起的战略决策是较为明智的选择。 1.3 产业结构特征是研究中原城市群经济一体化的关键 城镇群落体系的关键在于其内部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主要表现为城市功能互补和经济联系的分工与协作较强,并在很多方面共享一些经济基础———如劳动力市场、公共城际交通体系、大型专业批发市场、相关的市场中介组织网络体系、区域金融市场、高校和科研机构、信息交流与发布平台等。如何才能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增强内部协作?现在划入的九个城市是否有内在的激励,关键在于其产业结构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本文将从产业结构的角度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 2 中原城市群九城市制造业的结构特征 根据各地市的统计年鉴中有关的统计数据,可以计算出中原城市群九城市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资本与劳动的比例(平均每个从业人员的人均资本拥有量,可以像通常的做法那样定义为资本密集度或人均资本)、产出与资本比例(平均每元固定资产净值所创造的工业增加值)、劳动生产率(一年中平均每个从业人员创造的工业增加值)。 2.1 制造业各细分行业在九地市的分布特征 第25卷第3期2005年5月 经 济 地 理 ECONOMIC GEOGRAPHY Vol.25,No.3 May.,2005 ①《河南统计年鉴2002》(表4-2),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 收稿日期:2004-10-09;修回日期:2005-01-10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河南省重点产业群的选择和建设问题研究》(2004CJJ013)和河南大学河南省人文重点学科开放研究中心基金联合资助。

协调机制

行政协调,是指协调、调整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行政系统内部纵横向之间的各种关系,使之分工合作、权责清晰,相互配合、有效地实现行政目标和提高整体效能的行为。 行政协调包括以下三层意思: (1)协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增强行政系统的适应力、创新力。现代行政系统是一个与外部行政环境变化及信息要求相关的开放系统,它必须根据外部环境对自身的要求,调整政府职能体系与行政组织结构,以增强行政系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 (2)协调内部纵横向的关系,以增强行政系统的协作力、整合力。政府行政系统,为增强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必须协调自身内部的各种纵横向关系,这种“纵横向关系”,既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又包括政府机关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3)协调内外部、纵横向的人际关系,增强行政系统的凝聚力、驱动力。由于行政人员所居职位、所持视角、所具有的价值取向等不同,必然造成人际关系的矛盾和冲突。因此,必须通过有效的行政协调,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分歧,增强相互之间的理解、信任、支持,从而增强行政系统的凝聚力、驱动力,实现行政运转协调。 行政协调的类型: (1)以协调的主客体及其内容为标准,可划分为三种:与外部环境的行政协调;内部纵横向的行政协调;内外部、纵横向人际关系的行政协调。 (2)以协调所解决的中心问题及其具有的性质为标准,可划分为四种:以解决与外部环境之间矛盾冲突为中心的适应性行政协调;以解决内部纵横向之间矛盾冲突为中心的结构性行政协调;以解决内部运作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矛盾冲突为中心的动态性行政协调;以解决内外部、纵横向之间矛盾冲突为中心的沟通性行政协调。 (3)以协调所涉及的管理层次和管理手段为标准,可划分为七种:高层次协调、中层次协调、基层协调、权责体制协调、规制协调、利益协调与心理协调。

南京都市圈合肥市圈旅游一体化发展

南京都市圈合肥市圈旅游一体化发展

————————————————————————————————作者:————————————————————————————————日期:

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旅游一体化发展-旅游管理 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旅游一体化发展 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基本的演变规律,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针对当前苏皖二省省会为核心的南京、合肥二大都市圈的旅游一体化,分析了双圈旅游一体化理论和现实意义、及优势和存在的障碍,提出了打破行政区域局限,建立一体化发展机制和协调管理机构,完善发展规划,建立全域旅游营销新思维的相关对策。 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是推动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机制。近些年来,全国许多地区在区域旅游一体化方面做了探索,并取得了重要成绩,如“珠三角”、“京津冀”、“中原城市群”等地对区域内旅游资源整合,推动了区域整体的旅游业发展。 一、概况 南京都市圈位于长江中下游沿江城市地带核心地区,是以南京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域带。南京都市圈2002年正式成立,成员城市最初为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巢湖八市。2011年,巢湖市撤消,并到合肥市后,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变为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八市。 南京都市圈横跨江苏、安徽两省,“承东启西、承南接北”,自成立以来,都市圈的协同发展已度过接触、协作、联合的初步成长期,逐渐进入从要素流动向资源融合、从经济协同向社会融合、从松散协作向制度融合的深度转变期。 2006年,以合肥为中心的省会经济圈形成,2009年“合肥经济圈”正

加强沟通协调 密切协作配合精编版

加强沟通协调密切协作配合 一、建立健全购物中心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的意义 公司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是指部门之间的各要素相互协调、相互合作以提高公司整体效率的运作过程,它是公司行政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管理高度复杂化,不少公司事务确需多个部门齐抓共管,发挥合力,即使部门分工明确、边界清晰,也需要相互间有效的衔接以保障整个公司系统的协调运转。建立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对于理顺部门关系,实现公司协调运转,提高公司行政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健全购物中心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的建议 健全公司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是我国经济改革向前推进的一个重要举措,要坚持以整体利益消解部门利益的指导原则,大力推进公司管理体制改革,着力健全部门间协调机制的内容体系,努力构建和谐购物中心。 (一)充分认识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的重要性 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是在新时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履行公司职能,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实践证明,在履行职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工作联系,仍需要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以推动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从购物中心的实际来看,在食品安全、保护消费者权益、打击假冒伪劣处置等方面的各项事务中,都需要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过去往往由于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不够健全,导致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工作业务未能衔接配合,甚至发生互相扯皮现象,难以真正形成整体合力,影响了相关工作的顺利推进,在较大程度上降低了管理效能,也损害了购物中心形象。因此,购物中心各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加大机构整合力度,实现公司协调运转,提高公司管理效能的责任感,推动购物中心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促进购物中心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合理界定公司部门间职能分工和权限 合理界定公司部门职能,明确部门责任,确保权责一致。理顺部门职责分工,

中原城市群的结构

中原城市群的结构,组合和功能 地域范围 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包括开封、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巩义、新密、禹州、新郑、偃师、荥阳、登封、舞钢、汝州、辉县、卫辉、沁阳、孟州、长葛等23个城市,34个县城,374个建制镇,土地面积5.87万平方公里,人口3950万,分别占全省土地面积和总人口的35.3%和40.3%。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68亿元,位居中部地区第一位,二、三产业增加值占 中原城市群范围 GDP比重89.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1470.3元,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544.3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31.19亿元。在中国15个城市群中综合实力名列第7位,位列中国中西部第一位。中原城市群的形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提供了有力支撑。 城市体系 第一层次:郑州都市圈,包括郑州下辖的中牟以及郑汴一体化区域;第二层:以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开封、焦作、新乡、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巩义、禹州、新郑、新密、偃师等中心城市为结点,构成中原城市群紧密联系圈;第三层:外围带。 城市体系空间布局的结构特征城镇分布相对密集。中原城市群是我国中部地区城镇最为密集的地区,设市城市数量约占河南省城市总数的60%, 23座城市的平均密度为3·9座/万km2,略低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4座/万km2),高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2·9座/万km2)。431个城市和建制镇分布密度为7·3座/千km2,低于珠三角(9·8个/千km2),高于长三角(6·8个/千km2)。城市布局呈集聚型,交通指向和圈层状特征明显。城市分布有较为明显的分形几何特征,经计算得到该区域城市空间分布的集聚维数为0·5127 (测定系数R2=0·9791),说明城市分布集中程度较高,城市

多层次区域发展视角下城市群一体化的思考

多层次区域发展视角下城市群一体化的思考 转载日期:2012-7-17 22:39:00 来源:《财经问题研究》 一、多层次区域发展中的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尽管对城市群概念的表述学者们并不一致,但认识在渐趋一致,笔者将城市群定义为: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以单个或多个大城市为核心,借助发达的交通网络与周边的中小城市聚合而成的一个高密度、联系紧密的城市化空间与城市化区域。现代城市群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空间的相对集聚,这种强大的集聚效应驱动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此外,现代城市群还具有全方位的动态开放、追求效率与效益的共存、城市群之间、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战略关系日趋复杂等特征。 城市群的形成、发展,以及最终实现一体化,有其自身的运行机理。但正如布坎南的“经济人”假设那样,城市群的各城市政府也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一面。因此,城市群的形成、发展与一体化都离不开利益——这一运行的共同基础;城市群的协调互动及实现一体化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城市群一体化的动力机制既包括市场和政府的作用,也离不开政府与市场的合力。 共同利益机制是城市群一体化运行的内在动力。城市群一体化的实质就是在合理分工和充分协作的基础上形成区域共同利益,这种共同利益又是区域内各经济主体共同分享的,也是各城市政府所共同追求的。因此,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过程也是区域共同利益目标的探索过程和区域共同利益机制的形成过程,离开了区域经济共同利益机制作用的发挥,经济一体化就会受到影响。 资源优化配置是城市群一体化运行的经济目标。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人类社会在生产过程,运用资源、实现资源配置的过程。资源是有限的,某种产品生产所需资源的增加必然会导致其他产品生产过程中这种资源投入的减少。从城市群一体化的运行来看,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生产要素等社会经济资源配置也要实现最优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内的生产要素总是具有取得最大效益的区位流动的动力和趋势,而这种高度的流动性则推动区域内社会经济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 市场与政府的博弈与合作是城市化运行的外在保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群的空间组织形式主要依赖于市场机制。市场的力量决定了经济活动的发生以及其中的企业行为,并由此引发了人口的空间集聚,从而构成了城市群形成发展的前提。此外,经济活动在城市群演进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经济发展使城乡矛盾逐渐突出,并最终打破城乡空间结构的失衡,形成城市群空间的外延扩展。对于市场与政府的合力而言,尽管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经济要素能够在城市间,以及在城市群之间合理有序地流动,但是,如果没有政府行政、经济和法律等支撑体系作保证,没有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城市群的空间扩展将受到很大的制约。特别是在绝大多数城市群的扩散主要沿交通干线进行,以及城市群内的城市建成区扩展也是自市中心沿交通干线呈触角式增长的情况下,市场和政府的合理机制愈显重要。政府作为城市规划、城市管理以及基础设施供给的主体,政府对城市群的空间扩张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等途径促进城市和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政府还可以通过行政区划的调整等手段来促进城市群的形成、发展和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

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

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 2010年02月23日17:25 来源:发改委网站【字体:大中小】网友评论 注:此稿为金融界网站补发发改委网站2006年06月19日文章 编者按:中原城市群不仅是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而且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也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加快中原城市群的发展,河南省有关方面组织编制了《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对城市群内各城市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等进行了统筹规划。日前,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现将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共9个省辖(管)市,14个县级市、33个县、340个建制镇。区域土地面积为5.87万平方公里,占河南全省的35.1%;总人口4012.5万人,占全省的41%。2005年,区域实现生产总值5914.82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6.09亿元,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56.1%和62.5%;城镇化率达到39.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7个百分点。 一、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中原城市群是北京、武汉、济南、西安之间,半径500公里区域内城市群体规模最大、人口最密集、经济实力较强、工业化进程较快、城镇化水平较高、交通区位优势突出的城市群。中原城市群与东部沿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及其他城市群发展相互呼应,并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是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承接发达国家及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资源输出的枢纽和核心区域之一。现阶段中原城市群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产业竞争力较弱、可持续发展压力较大、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等。 依据现实基础与发展要求,初步考虑,“十一五”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创新发展机制,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加速人口和产业集聚,放大整体优势,增强竞争力、辐射力和发展活力,促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将中原城市群建成全

沟通合作管理制度

公司内部沟通协作制度 一、目的: 为规范管理,强化部门职责,加强内部协调配合,确保公司内部实现快速、无障碍营运,着力推进效能建设,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公司全体部门及员工。 三、要求与规定: 1、人力资源部为公司各部门协调部门,各部门工作部署、贯彻落实 及问题、建议、反映效果,要主动和人力资源部及时沟通,共同研究处理解决办法,并明确专人负责落实。 2、各部门负责人是部门之间配合协调责任人,要依照职责行使职权,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当职能发生交叉时,要站在公司全局的高度主动加强协调,妥善理顺关系,不得争权扯皮或强调本部室利益。 3、公司决定或董事长指令性交办的事项,各部门负责人要亲自抓落 实,明确责任人和参与人,并跟踪、指导和督办,在规定的期限内保质保量按期完成。涉及到两个以上部门的事项,由董事长分配工作任务,或由人力资源部协调分工。各参与部门都要积极主动做好分配的工作,并积极协助、帮助其他部门按期完成,积极发挥团队作用。

4、公司利益是整体,各部门如同这个整体上的一个部件。公司各部 门都负有为其他部门配合协作工作的责任和义务,不能推诿,不能应付,必须快速反应,积极主动进行配合 5、请求配合协作的部门应主动申请,讲清情况,态度要诚恳,并要 认真听取配合协作部门的意见,相互协商对配合协作能力作出评估,切合实际地提出配合协作要求,不能主观臆断,不能颐指气使、强加于人。 四、工作流程: 五、责任处理: ㈠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给予需求配合部门负责人行政过失警告: 1、工作态度颐指气使、强加于人的; 2、未事先衔接沟通,擅自安排配合协作部门人员工作的; 3、主观臆断,开出的《部门联系单》脱离实际,严重超出配合协作 部门配合能力的;

焦作市区位条件与中原城市群一体化研究

中部崛起战略 2.中原城市群的发展现状 如果说,2003年提出中原城市群的构想时,中原城市群更多地只是存在于人们的构思之中,是对未来的憧憬和展望。那么,2005年《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则在人们面前展开了一张宏伟的蓝图,中原城市群的模样在人们的头脑中明晰了起来;2006年郑开大道的建成和郑汴城际公交的开通,吹响了郑汴一体化的号角,拉开了中原城市群建设的大幕;中原城市群之间的城际公交的逐步开通,让人们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一体化建设带来的便利;规划中的九桥飞架将使黄河现天堑变通途,拟建的城际轻轨将让中原城市群各城市近若比邻,政策地区差异的逐渐消 焦作市区位条件与中原城市群一体化研究 □苏玉栋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焦作454100) 摘要:焦作市是中原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与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十分迫切。本文在分析焦作区位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焦作融入中原城市群的建议。 关键词:中原城市群;焦作;区位条件;一体化 Abstract:Jiaozuo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entral he nan urban agglomeration,and it is urgent for Jiaozuo to integrate into central henan urban agglomer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it's location conditions,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 on accelerating the process of Jiaozuo integrating into central henan urban agglomeration. Keywords:central henan urban agglomeration;Jiaoz uo;location conditions;integration 一、中原城市群城市及其功能定位 1.中原城市群的概况 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包括开封、平顶山、新乡、焦作、许昌、漯河、济源、巩义、新密、禹州、新郑、偃师、荥阳、登封、舞钢、汝州、辉县、卫辉、沁阳、孟州、长葛等23个城市,34个县城,374个建制镇。土地面积5.87万平方公里,人口3950万,分别占全省土地面积和总人口的35.3%和40.3%。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610.51亿元,占全省比重的57.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1778元,为全省平均值的1.5倍。在中国15个城市群中综合实力名列第7位,位列中国中西部第一位。 《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中原城市群的发展目标是:郑州市的核心地位显著提升,九市功能和主导产业定位基本明晰,发展的整体合力明显增强;建设以郑州为中心,东连开封、西接洛阳、北通新乡、南达许昌的“大十字”型基本架构,初步形成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区,奠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完善,形成区域内任意两城市间“两小时经济圈”;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等四大产业带初具雏型;城市群的整体经济实力和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和谐城市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确立在中西部地区城市群的领先地位。 《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根据各市现有基础、发展态势以及在中原城市群发展中承担的主要任务,中原城市群各城市的分工与职能如下: 表1中原城市群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城市功能定位 郑州河南省省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旅游城市,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 洛阳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旅游城市,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科研开发中心和职业培训基地,中西部区域物流枢纽。 开封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文化旅游城市,中原城市群纺织、食品、化工和医药工业基地,郑州都市圈重要功能区。 新乡中原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汽车零部件、轻纺和医药工业基地,职业培训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北部区域物流中心。许昌中原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轻工、食品、电力装备制造业基地,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和生态观光区。 焦作国际山水旅游城市,中原城市群能源、原材料、重化工、汽车零部件制造基地。 平顶山中国中部重化工城,中原城市群重化工、能源、原材料、电力装备制造业基地。 漯河中国食品城,中原城市群轻工业基地,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南部区域物流中心。 济源中国北方生态旅游城市,中原城市群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