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公开课教案3篇

历史公开课教案3篇

历史公开课教案3篇

公开课历史篇一:高中历史从传统到现代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2.了解中国美术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所经历的主要过程以及中国艺术家突破传统、追求创新的主要思路与观念;

3.了解西方现代派的一些代表作品和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在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是如何突破传统,走向创新的;

2.美术“现代化”的方式和原因。

教具与学具

教具:课件多媒体教学工具。

学具: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

第1课时——中国美术的现代化

一、导入教学:

教师提问:如果让同学们创作一幅关于现代生活的绘画作品,你会表现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表现这些内容?

学生思考。请一些同学起来回答。

教师总结:因为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了很多新的事物,而我们的美术创作必然会反映这些新的事物。接着教师点明本节课的主题“从传统到现代”。

二、新授

1、教师提问:中国的美术由于进入了新的时代,内容和形式必然会产生变化,那么①中国美术为什么要走向现代化?②你初步设想一下,中国美术的现代化会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1

2、学生分小组讨论、思考并回答。

3、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单总结,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42~44页。

4、教师总结:①导致中国美术现代化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中西文化的交融,二是现代社会的变化。②中国美术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内容、主题、形象、形式、技巧等因素中。

8.教师展示第42~43页的作品,请同学们分小组根据自己的直观印象分析并完成第42页的“思考与交流”。

9.教师在学生完成之后,提问:

①你认为中国画的革新体现在什么地方?

②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革新?

③你觉得现代中国画与中国元、明、清时期的绘画有什么不同。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42~43页的内容并填写下表(有概括、直观的比较即可)。

10.学生阅读、思考并且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上述提问。

11.教师总结:指出在现代中国画领域最重要的思想就是“美术革命”,也就是用西方绘画来改良中国画。

12.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蒋兆和的作品《流民图》,指出在哪些方面吸收了西方的绘画处理手法,在哪些方面保留了传统的绘画技巧。

13.教师总结:吸取西方的绘画观念来改良中国画开阔了中国画家的眼界,使中国绘画在绘画观念和表现技巧方面大大丰富。

14.引导学生仔细领会教材第45~46页关于林风眠《白衣女》的个案分析,布置学生课下完成“活动建议二”,要求在下节课之前完成。

2

15.教师总结:我们所讲的上述作品都是属于对中国传统美术形式的变革,那么除此之外,我们可不可以直接引入外国的美术形式表现中国的社会生活呢?

16.学生思考并回答。

17.教师总结。指出从20世纪以来,有很多艺术家到西方留学,

并且将西方传统的绘画形式引入中国。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以及20世纪80年代之后曾经出现过几次高潮。请学生阅读教材第43~44页,并结合教材中的作品来分析一下。

注: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可以提出如下问题:

①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艺术家们是如何表现社会生活的?(文艺为大众服务、现实主义画风、文艺的表现手法多样化。)

②20世纪70年代末之后,美术创作出现了哪些变化?

18.学生阅读、分析、回答。

19.教师总结。

20.教师展示年画《阳春白雪》、《赶火车》以及《丰衣足食图》,请同学们结合教师的分析与教材的内容,分别指出这些作品中的现代性因素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21.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并且回答。

22.教师总结:年画是中国的一种传统的美术门类,它与传统的习俗有关。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年画也出现了很多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绘画的表现内容、主题、形式和技巧上。

23.对本课内容进行简要的总结。

3

公开课历史篇二:历史秦汉时期复习公开课

一、复习知识点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①建立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③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最终大事由皇帝决断。

④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天下分36郡,郡下设县。

2.经济上:统一货币(规定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统一度量衡。

3.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

4.思想上:实行“焚书坑儒”。

5.军事上:①反击匈奴修筑长城。命蒙恬率军反击匈奴,修筑了西起临兆,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安定了北方。

②统一南方,修灵渠,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二、练习习题

1.(2014江苏南通中考)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中央政府分管

行政的是()

A.太尉

B.丞相

C.大将

D.御史大夫

2.(2012湖北黄石中考)“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的君王。其中“秦皇”最主要的功绩是()

A.建立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B.“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C.开创王位世袭制

D.实行分封制

3.(2013江苏苏州中考)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在行政体制上,(秦始皇)废

除地方分权的封建制......在地方建立直属于中央的郡、县两级行政区划。起先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以后又增至四十余郡。”该材料反映出秦朝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4.(2013湖北十堰中考)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秦始皇任命丞相李斯制定笔画规整的文字

作为全国推广的标准文字。这种文字是()

A.大篆

B.小篆

C.隶书

D.楷书

5.(2013山东临沂中考)很多历史信息来源于我们对图表的研究与解读,下图所反映的历

史事实是()

A.秦统一货币

B.秦统一尺寸

C.秦统一文字

D.齐统一文字

6.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取的措施是()

A.修长城

B.统一文字

C.焚书坑儒

D.统一度量衡

7.(2013湖南常德)《帝国的终结》是易中天迄今为止最看重的一部著作,该著作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书中说“秦,虽死犹荣,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焚书坑儒

C.统一文字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度

8.感受历史,走进历史。时空穿梭,历史老人带领我们回到秦朝。

(1)假设你是秦朝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员“丞相”,你主要负责管理什么?

(2)除了“丞相”以外,秦朝中央政府还有哪些重要的官职?其分别负责管理什么?

(3)如果你是秦朝的一位商人,在秦始皇统一货币后,你只能用什么钱做买卖才算合法?

(4)假设你陪同秦始皇登临泰山,他要求你在泰山为他立碑刻字赞颂他的功绩,要求使用秦朝统一后规范的文字,那么,你使用的书体是什么?

(5)假设你是生活在公元前213年至公元前212年的秦朝儒生,你可能经历或目睹秦始皇在思想领域的一次什么暴政?

9.阅读记载某皇帝功过的四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二十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

——铜方升铭文

材料二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材料三一法度量石丈尺

——《史记》

材料四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

(1)材料中的“皇帝”是谁?

(2)依据材料分别概述该皇帝的功与过。

三、复习知识点

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削弱王国势力,实行“推恩令”。

2.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学教育,兴办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

3.经济上: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使用五铢钱。

4.军事上:①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②卫青、霍去病解除匈奴对西汉边境的威胁。

四、练习习题

1.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统治期间颁布的“推恩令”,主要是针对西汉前期出现的()

A.王国问题

B.货币不统一的问题

C.社会贫困的问题

D.思想混乱的问题

2.(2014山东胶州)CCTV播出的《汉武大帝》的开头是这么评价汉武帝的:“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下列史实与他有关的是()

A.始称皇帝

B.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C.推行儒学教育,举办太学

D.巨鹿之战

3.汉武帝雄才大略,他在位期间,颁布“推恩令”,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排除异己

C.平定诸国叛乱

D.发展经济

4.(2014江苏泰州中考)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最早把儒家学说确立为封建正统思想的皇帝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隋炀帝

D.唐太宗

5.(2015江苏滨海)小明有一次在睡梦中穿越时空来到汉武帝时期的长安,他可能见到的是()

A.商鞅正在舌战守旧群臣

B.赵高正在说李斯的坏话

C.董仲舒正向皇帝提建议

D.项羽在巨鹿打了大胜仗

6.(2014黑龙江大庆)“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其中“汉武”文修武备,是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的治国核心思想来源于()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7.(2013山东青岛)一代雄主汉武大帝,内强皇权,外服四夷,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国崛起,实现了汉朝的大一统。他为解决诸侯国势力过大的问题,曾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他是接受哪位大臣的建议采取这项措施的()

A.卫青

B.董仲舒

C.张骞

D.主父偃

8.汉武帝时期,人们使用最多的钱币是()

A.半两钱

B.刀形币

C.五铢钱

D.贝

9.阅读右图,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中的帝王是谁?

(2)此人与秦始皇相比较,在治国的军事措施方面有何相同之处?

(3)此人的治国方略最终起到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10.[2011?东营]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臣请吏官非秦记皆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使御使悉案问诸生??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成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其中的“臣”是谁?

(2)材料二中,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3)以上两则材料的主张和做法有何相同之处。

公开课历史篇三:初一历史公开课教案(12课)元朝名族关系的发展

一、课标内容: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汗国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元统一全国行省制度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元世祖重视农业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贡献元大都和泉州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1)通过对成吉思汗的评价,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文天祥抗元和元统一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阐释历史现象和辨证思维的能力。

(3)分析归纳元朝民族大融合的原因及其表现,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从是否有利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来客观评价成吉思汗。

(2)从历史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客观评价文天祥抗元和元朝统一。

(3)了解今天哪些省的名称在元朝时已经确定,并对照《亚洲地图》,了解北海的位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知元朝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的巩固和发展做出的贡献。

(2)通过了解成吉思汗的成长与统一蒙古的过程,感知困苦与挫折对英雄人物成长的磨砺,从而有意识培养承受挫折、适用生存环境的能力。(3)通过文天祥抗元和被俘后坚贞不屈、从容就义的事迹,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

(4)通过蒙古和元朝的统一及蒙古政权的扩张战争,认识战争的多样性,支持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

三、教学重点:元朝的大统一与民族关系的发展

难点:客观评价成吉思汗和文天祥抗元

四、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法问题讨论探究法

五、教具:课件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视频腾格尔歌曲《天堂》

师问:在蒙古草原上生活着一个“马背上的民族”,她是哪个民族?被毛泽东誉为“一代天骄”的蒙古族的首领成吉思汗为什么受到后人的崇敬?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在我国历史上有何贡献?

(二)预习让我们来比一比

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后,快速预习教材,独立完成《金榜学案》预习热身的题目。前5名完成又快又对的同学分别给予小组计分1分

(三)小组合作探究

1、成吉思汗被人赞誉为“一代天骄”,你认为合适吗?请说说理由。

2、元世祖忽必烈有哪些历史贡献?

3、元朝的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

4、有人认为:既然肯定元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为什么还要赞扬文天祥抗元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5、元朝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融合的盛况?元朝民族大融合表现在哪些方面?

(四)课堂展示小组探究结果,教师点拨。

(五)知识盘点

1、四个重要的历史年代: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6年,元灭南宋;1279年,元统一全国。

2、四个重要的历史人物以及他们对历史的贡献:成吉思汗、忽必烈、

文天祥、黄道婆。

3、一个重要的制度:行省制度

4、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六)当堂检测:闭卷完成基础训练,其中选择题必做,探究乐园每小组1、2号同学必

做,其余同学选作。

(七)课后自主提升:完成《金榜学案》12课,其中基础自测题

必做,综合提能的9、10

题每小组1、2号同学必做,其余同学选作。

初中历史优质课教案

初中历史优质课教案 中国历史是华夏大地各个民族组成,中华民族诞育和发展的历史。中华文明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至于现代社会,绵延五千年不断延续发展,是世界上最古老影响的文明之一。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初中历史优质课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初中历史优质课教案1 一、教材分析: 1.说教材 《明朝君权的加强》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第一课,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时期;本课主要介绍了明朝的建立、明朝时期加强君权的措施及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明朝是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结构和国家形态的转型时期,它创立的制度,背景是元朝留下的未经整合的杂乱体制,以及遥想中的唐宋法度。明朝初年,就是分封制重新抬头,专制皇权进一步膨胀,统治严酷,视士大夫若奴仆,专制中央集权高度强化。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的时期,掌握好这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学习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这一课在明清史占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联系以往学过的知识,对比概括明朝加强君权的特点,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通过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精选20篇)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精选20篇〕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精选20篇〕 初中历史优秀教案篇1 一、目的导引: 1、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习小说围绕看戏这件事,记叙详略有致,疏密相间的写法。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优美,心理描写细腻,语言流畅自然的特点。 3、理解本文词语使用的准确性,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 4、认识农家小友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体会文中所表现的对劳动人民的真挚而深沉的感情。 二、自主预习: 1、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妙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 2、作者介绍及题解: 3、正音:

〔归〕省:xǐng行辈:háng惮:dàn絮叨:xùdāo 怠〔慢〕:dài撺掇:cuānduō凫〔水〕:fú潺潺: chán〔歌〕吹:chūi蕴藻:yùnzǎo〔家〕眷:juàn漂渺:piāomiǎo纠葛:jiūgé 4、补充注释。 〔1〕、社戏: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时间所演的戏。 〔2〕、神棚:供神名牌位的凉棚,演社戏时,搭在戏台正对面,意思是请这些神看戏。 三、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一〕、范读课文〔或听磁带录音〕: 1、画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 2、用圈点勾画法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理清文章构造。 〔老师可适当提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局部。〕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看戏前〔1—4段〕——看戏中〔5—30段〕——看戏后〔3l一40段〕 四、合作探究,平桥“乐”事:

历史公开课教案3篇

历史公开课教案3篇 历史公开课教案3篇 公开课历史篇一:高中历史从传统到现代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对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2.了解中国美术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所经历的主要过程以及中国艺术家突破传统、追求创新的主要思路与观念; 3.了解西方现代派的一些代表作品和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在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艺术是如何突破传统,走向创新的; 2.美术“现代化”的方式和原因。 教具与学具 教具:课件多媒体教学工具。 学具: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 第1课时——中国美术的现代化 一、导入教学: 教师提问:如果让同学们创作一幅关于现代生活的绘画作品,你会表现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表现这些内容? 学生思考。请一些同学起来回答。 教师总结:因为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了很多新的事物,而我们的美术创作必然会反映这些新的事物。接着教师点明本节课的主题“从传统到现代”。 二、新授 1、教师提问:中国的美术由于进入了新的时代,内容和形式必然会产生变化,那么①中国美术为什么要走向现代化?②你初步设想一下,中国美术的现代化会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1

2、学生分小组讨论、思考并回答。 3、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简单总结,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42~44页。 4、教师总结:①导致中国美术现代化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中西文化的交融,二是现代社会的变化。②中国美术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内容、主题、形象、形式、技巧等因素中。 8.教师展示第42~43页的作品,请同学们分小组根据自己的直观印象分析并完成第42页的“思考与交流”。 9.教师在学生完成之后,提问: ①你认为中国画的革新体现在什么地方? ②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革新? ③你觉得现代中国画与中国元、明、清时期的绘画有什么不同。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42~43页的内容并填写下表(有概括、直观的比较即可)。 10.学生阅读、思考并且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上述提问。 11.教师总结:指出在现代中国画领域最重要的思想就是“美术革命”,也就是用西方绘画来改良中国画。 12.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蒋兆和的作品《流民图》,指出在哪些方面吸收了西方的绘画处理手法,在哪些方面保留了传统的绘画技巧。 13.教师总结:吸取西方的绘画观念来改良中国画开阔了中国画家的眼界,使中国绘画在绘画观念和表现技巧方面大大丰富。 14.引导学生仔细领会教材第45~46页关于林风眠《白衣女》的个案分析,布置学生课下完成“活动建议二”,要求在下节课之前完成。 2 15.教师总结:我们所讲的上述作品都是属于对中国传统美术形式的变革,那么除此之外,我们可不可以直接引入外国的美术形式表现中国的社会生活呢? 16.学生思考并回答。 17.教师总结。指出从20世纪以来,有很多艺术家到西方留学,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5篇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接下来给大家带来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希望能给您大家带来帮助。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1 一、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列举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及距今年代。知道北京人制造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知道山顶洞人的磨制石器技术和人工取火技术。理解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2.过程方法与能力: 教师应尽可能采取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主体参与,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通过比较北京人、山顶洞人的不同,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合理想像原始人一天的生活,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丰富、合理的历史想像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祖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摇篮之一,从而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观察出土化石和遗迹,进而合理推断远古人类生活,培养科学求实的精神;通过学习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演进的过程,感悟人类进步过程的漫长与艰辛,培养不怕困难,不怕挫折,顽强拼搏,锐意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要点 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难点: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上帝造人的传说(讲上帝造人的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传说(让学生讲故事),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的`困惑。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由古猿的一支发展来的。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记住中华大地上国家产生的大概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理解夏朝在我国历的地位。了解商朝繁荣的主要表现。 2.能力:通过对夏、商历史特点的概括,培养学生归纳能力。通过对禹、成汤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剪辑传说中夏朝嫦娥奔月的故事引入,引起生的兴趣。 2.浏览全文,教给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3.精讲课文内容,以学生的讨论、回答、自主、合作式学习贯穿全文,引导生归纳王朝的建立应掌握的基本要素。 4.制表:简单制一个夏、商朝大事年表。 5.师生共同总结,并完成活动与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国家形成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通过夏、商历史的学习,更多了解祖国悠久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培养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夏朝的建立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教案优秀10篇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教案优秀10篇 初中历史教案篇一 【学习目标】 1、掌握“世袭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战”等历史概念。 2、掌握夏启、夏桀、商汤、盘庚、商纣、周文王、周武王等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中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习重点】 1、中国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学习难点】 分封制。 【学习导航】 你知道中国最早的国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吗?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第20页“夏朝的兴衰”一目的内容,回答: 模仿上面的知识结构图示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21-23页“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子目的内容,找出子目包含的知识点,并列出其知识结构: 【共同探究】 (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你一定看过电视连续剧《封神榜》!剧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广大的英雄,他们帮助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你认为历武王伐纣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说说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统治者怎样才能把被征服的广大地区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对被分封的诸侯采用什么办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实行的结果如何?(作用) 【归纳整理】

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时间灭亡时间都城开国君主亡国之君 夏 商 西周 【当堂检测、反馈矫正】 1、下列内容中,标志着中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A.禹传位给伯益 B.禹传子家天下 C.舜传位给禹 D.启打败有扈氏 2、商朝被后世称为殷朝,下列事件中,与此有关的是() A.商汤伐夏 B.牧野之战 C.盘庚迁都 D.武王伐纣 3、常言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当年姜尚等待的贤明君主是() A.黄帝 B.夏启 C.商汤 D.周文王 4、“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说明这句话正确的历史事件是() A.国人- 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C.实行分封制 D.盘庚迁都 5、暴君亡国,明君兴政。参照这一标准,下列四人中,与其他三人明显不同的一位是()A.商汤 B.商纣 C.周文王 D.周武王 6、禅让制的依据是()A.财产B.武力C.德才D.门第 7、说夏朝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A.产生了奴隶主和奴隶两个阶级 B.国家机构初具规模,成为阶级压迫的工具 C.国王居住在宽大、宏伟的宫殿里 D.国王暴虐无道,统治黑暗 8、下列事件中,距今4000年左右的是() A.商汤灭夏 B.武王伐纣 C.世袭制代替禅让制D盘庚迁殷 课堂反思: (写下你在这课中的收获和困惑) 初中历史备课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的基础知识,如《新青年》的创办、新文化运动的“三提倡,三反对”等; (2)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发展;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含义;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辩证关系。

初中历史教案优秀10篇

初中历史教案优秀10篇 初中历史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唐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2、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基本史实,掌握唐太宗的治国方法,了解他对唐朝的贡献,知道他是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皇帝。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初步掌握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唐太宗进行简单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正确评价唐太宗作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所发挥的作用,使学生从学习中感受到唐太宗这一历史人物的人格品质。 2、了解“贞观之治”时期政治的稳定,离不开忠臣良将的辅佐和广大人民的勤劳,当然也离不开唐太宗的个人政治才干。 3、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进步性改良措施,将促进社会的发展;让→←学生体会,今天祖国繁荣发展的盛世景象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实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贞观之治;科举制度 教学难点 对唐太宗的评价 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从教科书提供的材料中,有针对性地提取有效信息。采用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唐太宗的统治方式等基本知识。采用自学讨论,老师归纳的方式,让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初步繁荣的“贞观之治”。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

治”,难点是评价唐太宗。课前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唐太宗的治世方针、一系列统治政策和出现的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通过预习能说出“贞观之治”的含义及内容,能够准确的表达,及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既突出了重点,从而也了解决难点。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篇二 1、知道中国历史朝代名称。 2、识记历史朝代更替顺序。 3、探讨朝代更替原因和规律。 一、知识与能力 1、记住朝代名称,重点朝代建立年份、开国者。 2、记住朝代顺序,理解记忆朝代更替歌诀,锻炼学生的速记能力。 3、理解朝代更替的规律及原因,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历史朝代更替一览表》(以下简称“一览表”),培养学生对朝代及更替的整体认知能力。 2、利用提问探讨方法,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分析能力。 3、通过对原因剖析,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总结历史规律及发展变化的原因,学生认识到历史向前发展的必然性,以史为鉴,知兴衰得失,继往开来。 一、重点:朝代更替顺序。 二、难点:朝代更替的原因及规律。 自设专题综合课。

初中九年级历史公开课教案5篇

初中九年级历史公开课教案5篇 ,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九年级历史公开课教案1 俄国十月革命 一、课程标准: 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二、知识结构: 1、历史条件 客观:经济基础——具备了帝国主义的特征,生产社会化提高 政治形势——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一战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 主观: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革命性一、课程标准: 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二、知识结构: 1、历史条件 客观:经济基础——具备了帝国主义的特征,生产社会化提高 政治形势——是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一战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 主观: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革命性、战斗性强 领导条件——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同盟军——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支持革命 2、二月革命 时间:1917年3月 结果:_沙皇统治,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革命准备 方针:《四月提纲》提出两种不同性质革命的过渡 策略:先提出和平夺权,后组织武装起义 准备:党中央会议决定武装起义 4、十月革命 起义: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 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结果:_临时政府,建立工农苏维埃政府 措施:对内——宣布平等,废除特权,收归国有,没收土地 对外——签订和约,退出一战 5、巩固政权 背景:国内——地主资产阶级的叛乱; 国外——协约国的武装干涉 措施:军事——征兵制、组建红军,击溃白军; 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全部国有;余粮征集;取消商贸;强制劳动 6、历史意义 国际: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 鼓舞推动国际共运和民解运动;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初中九年级历史公开课教案2 史前时期的人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大约300多万年前,非洲生活着早期人类——南方古猿现代人划分为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母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和特点该亚的传说父系氏族社会形成的原因和特点厄瑞斯忒的传说 ①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人类的出现》、《南方古猿头像和猿人头像》、《黑种人、白种人、黄种人头像》,了解人类的起源,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结合图文形成历史观念的能力。

最新高中历史教案(优秀3篇)

最新高中历史教案(优秀3篇) 高中历史教案篇一 一、教学目标 1、利用南北朝并立形式图明确东晋与南朝空间位置以及朝代的更替,理解统一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趋势。 2、通过多渠道收集与江南开发相关的文献图片等史料,小组讨论总 结江南经济开发的表现,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提高史料 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感受中国古代区域开发的新成就,认识不同地区 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树立积极为家乡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的意识,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江南开发的表现。 【难点】 江南开发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学生回答:东晋诗人陶渊明。

教师追问:诗人所生活的东晋是怎样的?他追求的生活可能出现在什 么地区?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东晋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西晋灭亡后,中国陷入到分裂时期等相关内容。提问:当时在南方建立了什么政权? 学生回答:西晋灭亡后,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教师在多媒体播放纪录片《严重低估的王朝,东晋》,提问:视频中 反映了东晋怎样的特殊现象? 学生分析回答:在三国、西晋以后,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开始 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 称为“士族”。他们在西晋灭亡后,逃到南方,这些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 掌东晋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教师补充:门阀士族在内迁南方之后,轮流把持朝政,当时最有势力 的王氏家族当政期间,被称为“王与马,共天下”。 (二)南朝 教师在多媒体展示《南北朝并立形式图》,提问:南朝是怎样建立的?具体先后经历了哪些朝代? 教师总结:这4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晋, 又统称为“六朝”。 (三)江南的开发

历史初中公开课教案

历史初中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历史的基本概念、分类以及历史研究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基本概念的讲解,历史分类的介绍; 2. 教学难点:历史研究方法的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 1. 教材:初中历史教材; 2. 多媒体课件:关于历史概念、分类和研究方法等内容的图片、视频资料; 3. 小组分工:针对历史分类的小组活动所需要的材料和问题。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一个历史真实故事或历史图片,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历史的欲望。 2. 概念讲解(15分钟) 通过课件和简洁明了的语言,介绍历史的基本概念,如历史的定义、历史的对象、历史的发展等。解答学生对历史的困惑。 3. 历史分类讲解(25分钟) 3.1 时代分类:将历史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分类,如古代、近代等。 通过课件和丰富的图表,让学生了解各个历史时代的重要事件和特点。 3.2 事件分类:将历史按照重要事件进行分类,如战争、革命、发 明等。通过课件中的案例和图像,让学生了解各种历史事件的影响和 意义。 3.3 地域分类:将历史按照地理区域进行分类,如中国历史、欧洲 历史等。通过课件和地图,让学生了解各个地域的历史文化差异。 4. 历史研究方法引导(30分钟) 4.1 老师介绍:简单介绍历史研究方法的基本分类和步骤,如文献 研究、考古研究、田野调查等。重点强调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2 学生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 进行历史研究题目讨论和分析。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理解不 同研究方法的优劣。 5. 总结归纳(10分钟)

高中历史公开课教案

高中历史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 理解并熟悉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 掌握历史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3. 培养分析、比较和批判思考的历史意识。 二、教学内容 1. 科学的历史学方法及其应用 2. 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 历史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和启示 三、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10分钟) 1. 为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教师可以用一个有趣的历史小故事或者图片作为开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2. 提问学生:“你们对历史有什么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第二步:新知讲解(30分钟)

1. 介绍历史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如史料的来源、考证、编年 和历史文献的分析等。 2. 通过图表、地图等多媒体资料,讲解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例如: a. 古代文明的崛起和灭亡(如埃及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 b. 世界的大航海时代; c. 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进程; d. 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影响等。 第三步:案例分析(40分钟) 1. 分组讨论:根据教师提供的历史案例,学生分组讨论对该案例的 认识,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研究结果,其他小 组进行提问和讨论。 第四步:教师点评(20分钟) 1. 教师对学生的分组讨论和展示进行点评,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 教师就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对现实 生活的影响和启示。 第五步:总结与拓展(10分钟)

1.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历史学的重要性和作用。 2. 提出一些相关的书籍、电影等资源供学生拓展自己的历史知识。 四、教学资源与评价 1. 教学资源:图片、多媒体资料、历史案例 2. 教学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参与度、讨论质量、小组展示等进行评价,并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课堂调整。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对历史学 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案例分析与讨论,学生 不仅独立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还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辩论, 进一步提高了批判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点评有 助于学生深入思考,进一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激发他们的主动学习兴趣。

小学历史课教案3篇

小学历史课教案3篇 一、教案标题:古代中国的农耕生活 1. 教学目标 - 了解古代中国的农耕生活及其重要性。 - 掌握古代农耕工具的名称和使用方法。 - 认识农耕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 教学内容 - 古代中国的农耕生活简介。 - 农耕工具的名称和使用方法。 - 农耕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教学准备 - 教学课件和图片。 - 农耕工具的实物模型或图片。 - 相关的视频或音频资源。 4. 教学步骤

- 引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农耕生活,并引发学生的兴趣。 - 概念讲解:简要介绍古代中国的农耕生活、农耕工具的使用 以及农耕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 观摩体验:让学生观摩实物农耕工具或图片,并讨论其名称 和使用方法。 -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个 古代农耕场景,展示给全班同学。 - 总结讨论: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展开讨论古代 农耕生活的重要性和影响。 5. 教学评价 - 观察学生对农耕工具名称和使用方法的掌握情况。 - 考核学生对农耕文化对中国社会的理解。 二、教案标题: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1. 教学目标 - 了解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历史人物。 - 掌握这些历史人物的生平和贡献。

-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研究的兴趣。 2. 教学内容 - 选择几位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人物。 - 讲述这些历史人物的生平和贡献。 - 鼓励学生讨论和分享自己对历史人物的感受和想法。 3. 教学准备 - 教学课件和图片。 - 相关的视频或音频资源。 - 有关中国古代名人的书籍或资料。 4. 教学步骤 - 引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所选历史人物的重要性,并引发学生的兴趣。 - 生平讲解:简要介绍所选历史人物的生平和贡献。 - 学生研读:让学生阅读相关的资料,并引导他们理解历史人物的成就和影响。 - 学生分享: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历史人物的感受和想法。

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

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 课) 下面是整理的三国鼎立说课稿3篇(部编版三国鼎立教案公开课),以供借鉴。 三国鼎立说课稿1 一、教学分析 A.教材分析 《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上承汉文化,下启西晋统一全国。教材内容较为单薄,对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我利用多媒体来开发课程资源,采用地图在课件上的直观呈现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B.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表现欲强、思维活跃。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常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课件中我主要用地图、动画、图片来使抽象历史形象化。 二、目标定位 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根据《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

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A.“鱼”: 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课标内容标准】 B.“渔”: 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 1.从史实归纳出历史论断的方法; 2.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曹操)的技能; C.“欲”: 1.激发学生渴望统一、热爱和平的情感; 2.使学生形成主动了解历史知识、研读历史资料的愿望,形成古为今用运用历史经验的愿望。 重点、难点: 其中教学重点是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从积累历史知识的角度出发,我将其确立为本课的重点。突出重点的策略是看图说史强化记忆。) 难点在于客观、辩证地评价曹操。 (难点难在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突破的关键在于牢牢把握“论从史出”的利刃。) 三、教法学法 为了顺利实现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我选择采用“精问启导,情境再现”的教法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

初中八年级历史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优秀3篇】

初中八年级历史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优秀3篇】 历史的组织方式有很多种,包括按时间顺序,按文化,按地区和按主题排列。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初中八年级历史教案【优秀3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初中八年级历史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讲述张謇办实业的故事,说出张謇办实业的背景、影响和结局。 2、能概括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发展特征;能分析出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一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张謇办实业的了解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原因的探究,使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我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感受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形成振兴祖国、自强自立的民族认同感。被张謇等施己所长、报效国家的爱国操行所感染,树立勤奋学习、振兴中华的远大志向。 重点: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难点: 正确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 教法: 以导学式为主 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听说过老年人把铁钉、火柴分别叫什么吗?为什么那时的中国人要在这些日用品前加一个“洋”字?这表明了什么?今天我国的民族工业品牌已走向国际市场,你能举个例子吗?这又说明了什么? 生:老年人叫铁钉为洋钉,叫火柴为洋火。说明近代中国技术水平十分低下。走向世界市场的民族工业品牌有海尔、康佳、TCL等。这说明我国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品出口大大增加。 师:民族工业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这其中的历史值得我们去探究,回味!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板书题目) 体验新知: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近代民族工业”(展示课件) 生:读出课件内容 师: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又是怎样起步的呢?(展示课件) 生:读出课件内容 师:张謇为什么要舍本逐末创办实业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状元实业家张謇”一目,并圈点你所获得的信息,稍后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高中历史公开课教案

高中历史公开课教案 【篇一:高一历史公开课教案】 《走向整体的世界》说课稿 四川省达县第三中学唐海川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看到画面上这些我们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出了今天我给大家说的题 目是《走向整体的世界》;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1)、专题地位:结题之作 本课处于第五专题第4课,与前面的3课在教学内容上层层递进, 讲述世界市场由开始出现——得到拓展——初步形成——最终形成,为本专题结题之作。 (2)、必修地位:联系密切; 对世界:英、法、德、美代议制确立与完善(必修1);为当今世 界经济全球化奠基(必修2); 对中国: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必修1);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 初步发展(必修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必修2); 2、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成就;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 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以及辩证评价 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以中国的百年世博梦导入,整合教材,通过一次旅程设计,创设情境,向学生展示材料、图片,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世界意识;认识到科技创新和开放、独立地进行现代化 建设的重要性。 3、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成就 原因:新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落实。 突破:情境教学,注重体验,创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2)、难点——了解垄断组织的出现;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原因:比较抽象,难度大,综合性强。 突破:创设情境,设置问题,主体参与,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思考。 二、教学方法 (1)学情分析: ①、学生优势:高一学生比较单纯、听话,有一定的好奇心。 ②、学生劣势:基础薄弱,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尤其对抽象知识理解有一定难度。 基于学生的特点,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 (2)教法分析: ①、情境教学法:创设情景,注重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②、问题探究法:材料铺垫,问题设计,由浅入深,引导探究。 三、学法指导 1、主动参与:设计了一个旅程,让学生身临其境,主动参与,感悟历史; 2、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书本和材料; 3、合作探究:学生分小组思考、讨论、表达等多种方式参与学习。 四、教学流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此我把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课、整体感知、情境体验、升华提升、课堂小结五个环节;具体设计如下: 1、导入新课(3分钟) ★①措施:以百年世博梦导入;播放上海世博会片段; ★②设计意图:热点导入,激发兴趣;穿越时空,使历史和现实有机结合。 2、整体感知(4分钟) ★①措施:设计表格;

七年级上册历史公开课教案3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公开课教案3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公开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发解唐朝开元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和观察、想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实物模型、图片、同学分组介绍、表演等学习掌握本课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茶艺表演和对这一时期精美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盛世经济的繁荣。 教学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学生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 教学过程 同学们,杨迪和沈心同学是大家一致公认的最佳导演与演员,今天他们俩为我们精心打造了一幕历史短剧的表演,请大家欢

迎!(剧本主要表现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表演得真精彩!大家猜猜沈心表演的皇帝是誰?__(唐太宗)对,那么唐太宗时期的统治如何呢?__(“贞观之治”的局面)唐太宗以后,到了他的曾孙唐玄宗统治时期又是怎样的局面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本课内容。 请同学们阅读一下第一部分内容,想一想这个时期的唐玄宗和唐太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出: 善于用人 重视吏治 发展农业 戒奢从简 唐玄宗所采取的这些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正如杜甫诗中所描绘的那样“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廩俱丰实。” 下面我们就去看看盛世经济的繁荣吧! 一、农业发展 提问:1、唐朝时期农耕技术有哪些进步? 2、猜猜看唐玄宗吃过什么蔬菜? 3、此时出现哪些先进的农具? 根据学生回答,指出: 唐时粮食产量大大提高,出现了许多蔬菜新品种,例如菠菜、

九年级2023历史公开课教案5篇

九年级2023历史公开课教案5篇 九年级2023历史公开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文艺复兴时期但丁、达o芬奇、莎士比亚等代表人物的主要成就,理解文艺复兴的本质。掌握哥伦布和麦哲伦开辟新航路的过程,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分析文艺复兴时期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和自然科学成就,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对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全面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改变了世界形势,从而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作品和科技成就都是历经磨难,经过不懈努力而取得的,从而鼓励学生从小树立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开拓创新的信念和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艺复兴的本质和主要代表人物,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难点: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先决条件及其阶级实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两幅《最后的晚餐》 中世纪的《最后的晚餐》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 教师:同样内容的一幅宗教画,在中世纪画家的笔下,人物姿势、表情固定,不能随意改变。而在达·芬奇的笔下,人物姿势、表情各异, 自然、真实。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创作于什么时期他用这样的处理方法,想表达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本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名画,对比质疑,渲染气氛,引起学生的好奇,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展示: 材料一:中古时期,西欧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罗马教皇和天主教会是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上的主宰力量,教会的影响甚至渗透到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专横的宗教统治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性,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引起广泛的不满。 ——《历史》北师大版 材料二:14~15世纪的欧洲农业生产有了新的进步,农产品剩余增多,对手工业产品的需求增加。为适应这种需要,在14世纪的意大利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兴起,产生了新的社会阶级——资产阶级。教师:从上述两则材料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学生:中古时期,宗教统治禁锢人们的思想,扼杀人性,引起不满;14世纪的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新兴资产阶级产生。 教师: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需要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冲破教会的桎梏,一场解放人性的斗争——文艺复兴,在意大利首先开始了。 (设计意图:分析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根本原因,从而突破难点。) 一、解放人性的斗争——文艺复兴 教师:新兴的资产阶级同教会势力斗争的思想武器是什么 学生:人文主义。 教师:什么是“人文主义”呢 学生: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 教师:人文主义突出人的地位,注重的是人的价值,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 针锋相对的指向教会所谓的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的说教,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进步性,成为资产阶级同教会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

优质讲课历史讲课教案汇总6篇

优质讲课历史讲课教案汇总6篇 优质讲课历史讲课教案汇总6篇 历史是对人类文学、哲学、艺术、制造技术等众多方面的影响和塑造,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优质讲课历史讲课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优质讲课历史讲课教案(精选篇1) ——文艺复兴的发展 一、欧洲其他国家的文艺复兴(15~16世纪) 1、法国:拉伯雷《巨人传》 2、西班牙:塞万提斯《唐吉诃德》 3、英国: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 4、欧洲活字印刷术的发展 二、近代科学的奠基者 1、“天文学革命”: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伽利略:天文望远镜 布鲁诺和开普勒 2、医学领域:哈维探明人体血液循环系统 探究活动 世界名著名作赏析 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英才背出,巨星云集的时代,涌现出许多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和科学家。他们的思想异彩纷呈,他们的精神光芒四射,他们的作品经久不衰如陈年老酒,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甘醇味美,值得细细品味、玩赏。 建议教师在文艺复兴二课都讲完以后,组织一个阅读文艺复兴时期名著兴趣小组或开一堂名著赏析课。 1、赏析名画: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等的名作。可用幻灯机或网络

媒体。 2、由教师推荐名著,组织学生课余阅读,课外活动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尝试演戏剧威尼斯商人或罗密欧与朱丽叶 由教师指导,学生组织准备活动。 程序如下: 1、搜集莎士比亚剧本威尼斯商人或罗密欧与朱丽叶。 2、观看录像或演出戏剧威尼斯商人或罗密欧与朱丽叶。 3、修改剧本,简化剧本。 4、选定角色,安排人物。 5、熟悉台词。 6、借服装和准备道具。 7、彩排。 8、安排场地,时间,布置舞台,灯光等等。 优质讲课历史讲课教案(精选篇2) 第一部分为什么要有理学 教师讲述:概括先秦儒学和西汉儒学的主要不同点。 提问:儒学从春秋一直发展到西汉,有哪些基本“缺陷”? 教师讲述: 1、非哲学思辨。 2、非万能学说。 3、没有真正成为独尊、主流,获得不可动摇的地位。 过渡:之所以儒学会发展为理学,肯定是彼时彼刻的儒学出现了问题,没问题的话就不需要改变了。我们抓住了这3个问题,实际上才能很好地理解理学到底想解决什么问题,连带理解理学到底和之前的儒学有什么不同。 第二部分理学到底是什么 1、理学的内容和之前的儒学有什么不同。 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不同。 教师讲述:先秦儒学和西汉儒学的先天缺陷在于没有哲学思辨,先秦诸子中

七年级历史课堂公开课教案

七年级历史课堂公开课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三、过程和方法 本课使用谈话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养分析问题,概括问题能力,巧妙设问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意义。 本课难点是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教法和学法]讲述法、讲解法、讨论法,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导入根据课本中的歌谣“阿房,阿房,亡始皇”导入新课 一、秦朝灭亡的原因 1、繁重的徭役秦朝的徭役非常繁重。 2、刑法残酷秦朝刑法非常残酷,刑罚的种类繁多。 3、秦二世秦二世(前230-前207),即胡亥,秦始皇少子,秦朝第二代皇帝,更加残暴,他统治时期政治十分黑暗。 二、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9年,九百多个穷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遇上大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秦法误期者要被处斩,陈胜吴广号召起义,农民战争爆发。之后,在陈建立政权。 三、陈胜派主力军向咸阳进攻陈胜建立张楚政权后,率军绕过荥阳,突入关中,直逼咸阳。 四、农民起义_秦朝陈胜,吴广起义以后,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民军继续战斗,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与此同时,刘邦率军直逼咸阳,秦朝灭亡。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历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七年级历史课堂公开课教案2 课标要求: 知道战国七雄的史实。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