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读书笔记

西方文论读书笔记
西方文论读书笔记

西方文论读书笔记

【篇一:西方文论读书笔记】

《西方文论讲稿——从胡塞尔到德里达》

(赵一凡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10月北京第1版) 1、所谓文论,原本是指20世纪发展起来的诸多西方批评理论。与

此同时,它也代表发达资本主义变革态势下,不断挣扎求生的欧美

新学潮流。

作为新学,文论图变心切,反复倡导观念变革。革新之余,它们还

喜欢在自己名号前,添加新(new-)、超(super-)、反(anti-)、后(post-)之类头衔,以此标榜先进,或与众不同。二战后,这些“加

帽子”的文论流派层出不穷,诸如新左派、新历史,超现实、超自我,反文化、反表征、反俄狄浦斯,后工业、后现代、后殖民、后启蒙、后形而上学,不一而足。

尽管来路不一,倾向各异,文论的共同癖好却是一以贯之地反思和

批判西方文明。从尼采到福柯,各色批判思潮绵延百年,起伏跌宕,不断超越形而上学,突破人文传统,引领西方学术创新图变。(序

言001)

2、文论研究为何如此困难?(序言002)

(a. 文论多属于杂交理论或跨学科知识。b.文论多来自德、法、俄

等欧陆国家,经过传播,形成跨国理论,进而在全球遭遇误读。c.文

论富有挑战精神、革新冲动,不断对传统发出挑战,是英雄也是麻

烦制造者。d.作者认为,文论的最大麻烦在于其危机求变逻辑。反复受挫中产生的游戏癖好、意义虚无、理论商品化等等。)

3、准确说,西方现代性既非两项合成,亦非四项并列,而是三位一体:即科学精神、民主政治、艺术自由。作为理性,它包含三个子项,分别是认知理性、道德理性、艺术理性。

我们所说的现代主义(modernism),或曰欧美现代派文学,一般

从1857年算起,即文学史上同时出现波德莱尔《恶之花》、福楼拜《包法利夫人》的那一年。而俄裔作家纳博科夫1958年在美国出版

畅销书《洛丽塔》,则象征了后现代文学的出场。

(现代性:文艺现代性、哲学现代性、社会现代性)

社会现代性:a时空分割重组农业社会中,历书、沙漏、观象学为

人提供了粗略时序,其特点是时空相联。就是说,传统时间总与地

理标志相关。例如农妇看见羊群下山,便知该为丈夫做晚饭。教堂

钟声回荡,标志着礼拜或婚礼。

钟表,意味着现代时空的出现:它分割时空,将时间从空间中剥离

出来,变成有序格栅。譬如闹钟,它将一天分为几个工作段、休息段。??时空重组的显著后果是:距离感淡化,空间几成幻象,现代

人备感时间驱迫。

b金钱与专家:合成变革新机制(现代人,可以什么都不懂,但只

要有钱,相信专家制度,便能通过雇用和消费来获得一切,听起来

让人充满希望,却又感到绝望,我们被钱和专家绑架了,失去了自

我行为能力。)

象征符号,即哦社会学家帕森斯定义的三大社会媒介:金钱、权力、语言。——第一讲《概说现代性》014、026

4、后现代评论:费德勒(《美国小说中的爱情与死亡》《小说的终结》)称,荒诞作品在美国大批涌现,反映一个“大众文化时代开端,其特征是大规模机器生产和艺术赝品促销”。

苏珊-桑塔格称:批评家总爱说明一切,但“世界的神秘性是公开于

众的”。面对生活瞬息万变,她号召大家捍卫感觉。她所谓的新感性(new sensibility),既反对阐释,也不榨取内容。她又说:后现

代作品“既非毫无意义,亦非一目了然,而具有一种悬而未决的意义”。其主要特征,即逃避理性:正是出于对理性的厌恶,它才转向

各种极端形式,追求“跟着感觉走”的个人体验。

后现代:作为一种反表征文艺形式——哈桑认为,美国后现代作家,继承欧洲人的实验传统,将它推向极限,变成一种反表征(anti-representation):这暴露当下语言与现实之间严重的形式紊乱。后现代作品貌似狂人呓语,可它在骨子里,却珍藏一种返璞归真的梦想。

——第二讲《后现代文艺缘起》037、038

5、后现代文化定义:杂拼(来自现代派戏仿,以滑稽手法模仿经典,从中制造差异错位,引起人们的笑骂思考。)、精神分裂。053

6、误读合法化:德曼强调:文学的生命正在于“误读与误解的可能”。??有感于误读,哈特曼教授巧说互文性:作品从不属于某个作

家或时代。它一路风尘,辗转传承。?据此,互文性不光是语言,它

也指一种思想越位、方法融合。 ??对于当今学者,唯有大胆误读,

方能刷新学术。误读不只是反叛,它更是超越传统之不二法门。

079

7、艺术生命来自读者的能动接受。文学作品并非一座独白式纪念碑。它更像一

部乐曲,“时刻期待阅读中产生的不同反响。”206

整体来说,这部讲稿条理清晰,对文学理论中经常提到的理论都有

梳理。可以看出作者对《管锥编》的熟悉,还时时以武侠小说启发

读者,这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没有那么枯燥。

《文学理论》

[美] 雷-韦勒克奥-沃伦著

刘象愚邢培明陈圣生李哲明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第一部

第一章:

p1、“文学是创造性的,是一种艺术;而文学研究,如果称为科学不太确切的话,也应该说是一门知识或学问。”这是作者对文学研究的

看法,同时提到了不同的声音,比如有的理论家否认文学研究是一

门学问,“而认为它是一种‘再创造’”,另外亦有人认为“文学是根本

无法‘研究’的,人们只能阅读、欣赏或鉴赏它,此外就只能是积累‘有关’文学的各类资料了”。个人认为,对于文学研究是必要的,并赞成

它是一门学问,但是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文学作为提升素养或个人

爱好,不求甚解,仅仅获得自己的阅读欲求即可。

p20、“我们满可以怀疑低级文学(如通俗刊物)是否‘有用’或‘有教

育意义’。它们通常被认为只是对现实的‘逃避’和‘娱乐’。不过它们有

用与否这一问题,必须根据低级文学的读者的情况来回答,而不能

以‘好文学’的读者水平为准”。自己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认为最大

的优点就是客观、公正性和全面性。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作者对通

俗读物是宽容的,在大众文化发达的今天,这些肯定给了我们很好

的慰藉——每个层次的阅读都有它存在的必要与合理性。

“当某一文学作品成功地发挥其作用时,快感和有用性这两个‘基调’

不应该简单地共存,而应该交汇在一起。”作者提出了文学给人“高

级的快感”,并且文学的有用性,它的严肃性和教育意义也是令人愉

悦的。我认为这和“寓教于乐”有相似之处,文学给人的影响是潜移

默化的。正如培根的《谈读书》中提到,“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p36、“文学的各种价值产生于历代批评的积累过程之中,它们又反

过来帮助

我们理解这一过程。”“我们要研究某一艺术作品,就必须能够指出

该作品在它自己那个时代的和以后历代的价值。一件艺术品既是‘永

恒的’(即永久保有某种特质),又是‘历史的’(即经过有迹可循的发

展过程)”。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之间的关系一直非常复杂,作者认为,必须防止虚假的相对主义和虚假的绝对主义,于是提出

了“透视主义”。作者认为,应该把各种类型的文学看作一个在不同

时代都在发展变化的整体,可以相互比较,而且充满着各种可能性。 p45、欧洲三大语系分组法:日耳曼语系文学、拉丁语系文学和斯

拉夫语系文学。

第三部

p68、关于文学和传记,作者提出了三个观点,一,传记解释和阐

明了诗歌的创作过程;二,主张研究传记的内在价值,把注意重心

转移到人的个性方面去。三,把传记看作是一门科学或一门未来科

学的材料,即艺术创作的心理学的材料。并认为只有第一点是和文

学研究直接相关的。作者对根据作品撰写传记的可靠性提出质疑,

并认为传记式的文学研究方法会妨碍对文学创作过程的正确理解。“与其说,文学作品体现一个作家的实际生活,不如说它体现作家的

‘梦’;或者说,艺术品可以算是隐藏着作家真实面目的‘面具’或‘反自我’;还可以说,它是一副生活的图画,而画中的生活正是作家所要

逃避开的。”“实际生活经验在作家心目中究竟是什么样子,取决于

它们在文学上的可取程度,由于受到艺术传统和先验观念的左右,

它们都发生了局部的变形”。

p76、“‘文学心理学’的含义可以指从心理学的角度,把作家当作一

种类型和个体来研究,也可以指创作过程的研究,或者指对文学作

品中所表现的心理学类型和法则的研究,最后,还可以指有关文学

对读者的影响的研究(即读者心理学)”。“诗人是一个社会所认可

的或推崇的白日梦者;他不必去改变自己耽于幻想的性格,而是要

持续不断地幻想下去,并公开地发表自己的幻想”。

p93、在文学和社会中,作者提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批评家在研究文

学与社会关系中的双重身分。“他们基于非文学性的政治和道德标准,从事评价性的‘判决式’的批评”。中国是现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主导意识形态,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作品中,‘马

克思主义’这个词和我们的文学作品的评价紧密结合,现今随着文学

理论的多元化,这个词汇没有历史中那样频繁,但

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它无处不在的影响。这一方面成为了中国文学作品和理论发展的瓶颈。

p165、描述和分析艺术品不同层面的方法。1)声音层面,谐音、节奏和格律;2)意义单元,它决定文学作品形式上的语言结构、风格与文体的规则;3)意象和隐喻,即所有文体风格中可表现诗的最核心的部分;4)象征和象征系统中诗的特殊“世界”;5)形式与技巧6)文学类型的性质问题;7)文学作品的评价;8)文学史的性质 p236、“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正如德语所说,是一种‘创作’的形式;就它的高级形式而言,它是史诗和戏剧这两种伟大文学形式的后裔”。中西文学历程中,小说的成熟都是比较晚的。猜想,一方面早期的书写工具比较简陋,诗歌比较精炼而得到发展;另一发面,如果后来居上的理论成立,小说与诗歌相比,也并非没有文化。

p237-239、“一部小说表现的现实,即它的对现实的幻觉,它那使读者产生一种仿佛在阅读生活本身的效果,并不必然是,也不主要地是环境上的、细节上的或日常事务上的现实。??细节的逼真是制造幻觉的手段,但正如在《格列佛游记》中一样,它常被作为圈套用以引诱读者进入一些不可能有或不能置信的情境之中,这样的情境比起那偶然意义的真实来具有更深一层的‘现实的真实’。”从中可以看出,小说的引人入胜并不必要是描写现实,而是给读者营造逼真的感觉。

“无论在小说中还是在戏剧中,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都是文学的或文学加哲学的运动、传统和风格,浪漫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也是如此。它们的区别并不在现实与幻觉之间,而在于对现实各持有不同的概念,对幻觉各有不同的模式而已。”

“伟大的小说家们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人们可以从中看出这一世界和经验世界的部分重合,但是从它的自我连贯的可理解性来说它又是一个与经验世界不同的独特的世界,如特罗洛普笔下的州县和教堂城镇,哈代笔下的威赛克斯等。但有时却不是这样,如爱伦-坡笔下的可怖的城堡不在德国,也不在美国的弗吉尼亚州,而是在灵魂之中。狄更斯的世界可以被认为是伦敦,卡夫卡的世界是古老的布拉格;但是这两位小说家的世界完全是‘投射’出来的、创造出来的,而且富有创造性,因此,在经验世界中狄更斯的人物或卡夫卡的情境往往被认作典

【篇二:《西方文论史》读书笔记】

第十一章唯美主义

唯美主义是从法国兴起,再波及英国、美国并影响全世界的文艺理

论思潮,它以“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为标示,向传统的文艺理论提

出了挑战并引起了轩然大波。唯美主义也是西方文艺理论史的转折点。此后,艺术是否依赖于其他事物而存在,是否有独立的价值,

它与艺术创作主题主体的关系如何等问题,一直成为西方文艺理论

讨论的中心。可以说,从唯美主义到形式主义、直觉主义,再到西

方现代派的各色理论,唯美主义是在是充当了上乘西方古典和近代

文论,下开现代派文论的中间枢纽的角色。

戈蒂叶轮艺术美没有目的

1.艺术的性质:无功利艺术无功利是戈蒂叶的核心观点,奠定了他

的艺术本质论。即有用的东西不是艺术,艺术是完全无功利的。 2.

艺术的目的:唯美是求

3.“形式”及其内涵认为是人的任务是抓住感官印象并将它的美用语

言准确地、赤裸裸地再现出来,就是形式。戈蒂叶的“形式”是以康

德哲学的重要概念“现象界”为基础的,所以,“形式”在戈蒂叶看来,绝对不是指食物的本来面目,而是指食物在创作者主体心灵中的投影,及其创作者对这个投影的把握和感受,即创作者对事物外形的

主管建构和主观感受。 4.艺术与生命活动:艺术意味着自由、想了、放浪

王尔德论形式就是一切

1.艺术与自然:不是艺术模仿自然,而是自然模仿艺术自然风景中

总有不完美的地方,因此艺术根本不应该模仿自然,相反,自然应

该模仿艺术,而实际上自然就没有停止过对于艺术的模仿。在王尔

德看来,如果说一无是处的自然还有一点效用,也只限于作艺术的

原料。

2.艺术与人生:艺术不应该模仿人生首先,人生是不完美的、丑陋的,不值得艺术进行描写。其次,在某种情况下,艺术虽然可以把

生活作为一部分原料,但必须经过重新创造

过程,使之成为新的、优美的、与生活无涉的形式。在此基础上,

王尔德提出艺术就是谎言,就是创造的观点。艺术不是照相,而是

想象力的创造。

3.艺术与时代:艺术与时代相对抗其一,艺术不表现时代,只表现

自身。在王尔德看来,艺术有独立的生命,它完全按照自己的路线

向前发展,在任何一个时代,艺术除了表现自身外,不表现任何别

的东西。其二,艺术所表现的,恰好与时代精神相反。因此,艺术

根本不是时代的产物,也不再现它的时代。所以想要创造永恒的艺术,必须摆脱时代的纠缠。

4.艺术与道德:艺术与道德无关艺术家是美的事物的创造者,只追

求美。艺术不依赖于道德而存在,也不仅仅为道德服务,艺术有自

己的追求,那就是美,所以艺术与道德无关。既然如此,对于艺术

家来说,什么都可以表现,也都应该表现,罪恶与美的都是艺术的

原料。

6.艺术批评:完善的批评完全是主观的批评布什理性的和判断的,

而是创造性的。桑克蒂斯论艺术即形式

1.对黑格尔等德国美学家的批判将美依附于形式,依附于艺术。2,形式至上:艺术即形式第一,形式中有内容的因素。第二,形式就

是现实世界。内容无关紧要,而形式是最重要的,艺术的独立性存

在于形式的独立性中3,艺术批评:“意图与形式的矛盾” 只有具备

艺术家的灵感和鉴赏力的人,才是够格的批评家。任随灵感的流动

而不加约束,这样才能家畜意图世界所加于的桎梏。这一观点,与

20世纪新批评理论中的“意图迷误”说的形成有直接的关系。

唯美主义的形式感念经的中转和发挥,后来成为直觉主义理论中引

人瞩目的中心问题之一。

结语:唯美主义不是前无古人土人出现的思潮,它的历史远可以追

溯到柏拉图和贺拉斯。这样当康德提出“纯粹美”“审美无利害”的观

点时,“艺术应唯美马首是瞻”的萌芽已经出现。唯美主义的诞生,

在一定意义上标识了“文学艺术自觉时代”的到来。唯美主义者将观

察的焦点凝聚在艺术家对美的一场体验上,提倡文学创作上,借用

光和色彩从平凡、怪诞,甚至丑陋中发现美,直接引发了印象主义、象征主义的出现。唯美主义是西方近代文论和现代文论之间承上启

下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使唯美主义走向形式主义,再导向直觉主义,而且开了现代派各色创作理论(如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

义等)

【篇三: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学习读书笔记(一)】

1.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两大主潮是什么?(1)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两大主潮是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

(2)所谓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

①其根本特点是把人当作哲学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对

人本身的研究来探寻世界的本质及其他哲学问题。

②其理论的主要代表有象征主义诗论、表现主义文论、精神分析学

文论、直觉主义文论、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文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解释学和接受理论等。

③这些人本主义文艺理论重视主体的艺术和审美经验在审美活动中

的作用,高度重视人的个性与心灵活动,尤其是注重无意识心理活

动嫉妒者阅读接受等层面,开辟了以往文艺理论研究未涉及的新领域,并对后世文艺理论有深远的影响。

(3)所谓科学主义,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原则和方法来研究世界的哲学理论。

①其特点是把一切人类精神文化现象认识论根源都归结为数理科学,强调研究的客观性、精确性和科学性,其思想基础在本世纪主要是

主观经验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

②其理论的主要代表有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英美语义学和

新批评文论、结构主义文论、符号学文论、叙事学文论以及解构主

义等。

③这些科学主义文艺理论较之人本主义文艺理论更清晰地呈现出一

条一脉相承、前后相继的线索,尤其是反对人本主义的口号更是旗

帜鲜明。在索绪尔语言学的影响下,该派文论试图找到其内部规律,揭示文学之为文学的文学性,完全割裂了文学作品与作者、社会、

读者的关联,但对文本研究的规范性、客观性和科学性作出了巨大

贡献。

(3)但有一些理论是无法完全归入这两大主潮的,如原型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等,兼有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研究方法论的交融

综合,不能单纯地归入某一阵营。

(4)此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发展到20世纪后半期西方文论中两

大主潮交融渗透的趋势有所增强。不过,70年代之后兴起的后现代

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权主义等文学理论,已无法用

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这两大阵营的立场来简单地概括,。

2.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研究重点的两次转移是什么?

(1)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研究重点发生了两次转移,第一次是从重点研究作家转移到重点研究作品文本,第二次是从重点研究作品文

本转移到重点研究读者和接受。(2)从作家到作品:

①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文艺理论研究重点从19世纪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和实证主义注重研究作家的创作天才、生平背景、心理活

动对作品的影响等问题,转移到单纯聚焦作品文本文字语言的语义

和结构等形式方面。②这完全割裂了作者所处的文化社会背景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完全割裂了读者的阅读接受对作品的阐释塑造与再创造作用。

③但这一转移却前所未有的对文学作品的文本进行了语言结构等形式上的分析,尤其是符号学研究和叙事学研究等新角度使文学文本研究达到了空前的细致与深入程度。

④这一转移的主要代表流派是俄国形式主义、语义学和新批评到结构主义这一线索脉络。

(3)从作品到读者:

①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起,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文论开始对文学作品的读者接受问题进行关注讨论,认为读者的阅读是填补文学作品留下的空白,在这一具体化过程中参与了文学作品的再塑造。

②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解释学和接受理论,文学理论的研究重点完全从作品转移到读者上来。

③这一转移直至解构主义文论达到了顶峰。(4)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两次转移不只是研究对象或重点的偶然转移,而且反映了文学观念的历史性、根本性变化。每一次转移都导致了对前一种研究思路和格局的总体性扬弃,从而引发了整个文学观念的全局性变革。(5)这两次转移既体现了整个文学活动中“作家创作——作品文本——读者接受”三个主要环节的逻辑顺序,也显示了20世纪西方文论历史演进的基本轨迹。

3.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最重要的两个转向是什

么?

(1)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最重要的两个转向是非理性转向和语言论转向。

(2)非理性转向与人本主义文论:非理性转向主要是针对人本主义文论而言的。

①19世纪以前的西方古典文论同古典哲学一样,是理性主义占主导地位的。

②早在古希腊,人已被看作理性的动物;文艺复兴以后,中世纪人对神学的依附、盲从、迷信被人对自身理性的发现和肯定所替代。

③从笛卡尔到康德,再到黑格尔,理性主义始终占统治地位。那个时代,人本主义与科学或理性主义完全一致,理性原则可以说是人本主义的核心尺度。文论也一样。

④但随着德国古典哲学的衰落与尼采、叔本华唯意志论哲学的兴起,传统的人本主义与理性、科学之间出现了裂痕;进入20世纪,人本

主义哲学与文论中非理性主义逐渐占据上风,形成了所谓非理性转向。

⑤这一转向的主要代表有:表现主义对直觉的推崇;直觉主义意识

流的分析;精神分析学对无意识的开拓;解释学与接受理论对审美

期待视域的研究等。

(3)语言论转向与科学主义文论:语言论转向主要是针对科学主义文论而言的。

①纵观整个西方哲学史,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从古希腊时代的“世界

是什么”这一论题到17世纪笛卡尔、莱布尼兹为代表的德国、法国

理性主义哲学对这一论题的颠覆而转向“人类为何能认识世界”,标

志着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重要转向即“认识论转向”。哲学真理不再

自明而有待证明与认识。

②认识论转向不仅是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反驳,更开创了现代自然

科学方法论。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到索绪尔语言学理论与19

世纪实证主义的启迪与影响,西方哲学发生了第二次重要转向即“语

言论转向”,哲学家们开始试图通过对语言及其结构的分析来解决哲

学难题。

④语言论的科学主义文论认为,文学批评要遵循文学内部的规律,

即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文学性是什么,因而要对文学作品的语言、

风格、结构等文本形式特征进行细致的探讨,挖掘深藏于文学作品

内层的总体结构与普遍语法。

⑤这一转向的主要代表有: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语义学和

新批评、结构主义、符号学、叙事学及解构主义等。

4.非理性转向与语言论转向之间有什么关联?

(1)虽然语言论转向主要是针对科学主义文论而言,非理性转向主要是针对人本主义文论而言,但是这一对应关系并不是绝对的,语

言论转向在部分人本主义文论中也有所体现。

(2)早在克罗齐的表现主义文论中,就提出了美学等于语言学的新观点;现象学与存在主义文论也十分重视语言问题,海德格尔就把

语言看做人类生存的家园,认为诗的本质就是用语言去神思存在;

伽达默尔也将语言视为解释学文论的中心。这不仅说明两大转向在

两大主潮中交叉重叠、难以截然分开,更说明了这两大转向在当代

西方文学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上中占据的重要地位。

5.20世纪西方文论的三大特点(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所呈现的多元发

展态势有何具体表现):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总的特点是“纷纭复杂”。

(1)流派繁多。几十个文学理论学派此起彼伏,异常活跃,远远超

过了19世纪西方文论流派的数量,且理论观点空前丰富,创新意识

大大加强。

(2)更迭迅速。一般说来,一个流派从创立到衰落不过二三十年,

繁盛时期的周期更短,现成的文学研究模式已经大大缩短了文艺理

论的发展周期。

(3)冲突与融合:许多流派之间既有尖锐冲突,又相互交叉、重叠、影响和吸收。

6.有人认为到了20世纪,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还有人认为当代西

方文论已经超越了马克思主义。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1)这种

观点完全错误。

(2)诚然,当代西方文学艺术与文论有了许多过去所没有的新发展,但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3)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吸收

人类一切科学文化发

展的新成果来丰富、充实、发展自己。(4)因此,马克思主义作为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更没有过时,也不会

过时。

①象征主义追求高于现实世界的丰富心灵世界及其内在生命力。

②象征主义追求一种“创造读者”的自由的艺术创新。

③象征主义反对只写人性的共相与普遍性,而高度重视个性、个体

的内心活动与反应,人之为人的独特性,力图重建个体的精神史。(2)瓦莱里的“音乐化”理论:

在他看来,象征主义诗歌的本质就在于使诗歌这种语言艺术“音乐化”。

①音乐化是指诗歌的语词关系在读者欣赏时引起的一种和谐的整体

感觉效果,也即语词与人的整体感觉情绪领域的某种和谐合拍的关系。

②音乐化还指诗情世界同梦幻世界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外在事物的

意象与主体的感觉、心情完全和谐共鸣,交融为一体。

③音乐化还包括诗歌语言的音乐化,要做到音韵谐美节奏合拍,而

且要满足各种理性的及审美的条件。

(3)瓦莱里十分重视抽象思维和理性,他认为真正诗人的真正创作条件是区别于梦幻状态的,尽可能越清晰越好。

①瓦莱里强调诗人应有抽象思维能力。每一个真正的诗人其正确辩

理与抽象思维的能力比一般人所想像的要强得多。这与当时流行的

排除诗人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形成鲜明对照。

②瓦莱里认为抽象思维在诗歌创作中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抽象思

维作为诗人的哲学在创作活动中起作用,这是诗歌的象征意味和哲

理内涵的来源;二是诗歌的构思过程需要抽象思维的介入和冷静的

理性思考。

③瓦莱里强调诗歌应追求超越个人的无限普遍的价值。

(2)西蒙斯强调象征主义的内在精神性,认为它是对外在形式、浮华文词和物质主义传统的一种反拨。

(3)他又说象征主义是脱离最终实体、脱离心灵、脱离存在着的一切努力,这就把象征主义看成追求超验世界和理念的神秘主义的东

西了。

(4)他还把象征主义这种超验追求说成是返回经由美的事物到达永恒美的那条唯一途径,与当时的唯美主义合拍。

(5)西蒙斯的象征主义观点显然并不系统也不成熟,然而对叶芝了解法国象征主义却大有帮助。

(1)叶芝认为象征的玄想符号包含隐喻因素,但在诗歌中被组织到完整的意象体系中了,与隐喻相比,象征不是个别的而是体系化的、整体的,即象征是隐喻的体系。(2)叶芝对象征的内涵作了如下界定:①全部形式与精确感情之间的关系就是对应的象征关系。一方

面形式通过象征能够唤起相应的感情,另一方面感情也需要寻找对

应的形式即通过象征才能得到表现,获得生气灌注。

②正因为象征主义能凭借形式唤起和表现感情,因而具有打动人的

魅力。象征主义就成为了衡量诗歌高低优劣的主要审美标尺,即只

有象征主义的诗歌才是感人的好诗,一切好诗都应该是象征主义的。(3)关于象征与隐喻的关系:

①象征具有隐喻性,隐喻是象征的基础。②象征高于隐喻,是隐喻

的提升,比隐喻更深刻完美动人。

(4)他把象征分为感情的象征和理性的象征两大类。

①所谓感情的象征是指只能够唤起感情的那些象征;所谓理性的象

征是指只能够唤起观念或混杂着感情的观念的象征。

②单纯感情的象征还缺乏丰富性,单纯理性的象征也不生动,其生

命是短暂的,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成为包含着感情象征的理性象征才

能充分发挥象征的无穷魅力。它不仅是诗歌应该追求的神圣目标,

也是一切艺术所应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

(5)叶芝认识到诗歌象征的创造往往有着非理性的神秘的一面,艺

术象征体验的创造与获得需要一种似睡似醒、出神入迷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叶芝更强调理性在孕育灵感和象征时的作用,他不但未

将哲学、批评的理性同感性直觉的灵感对立起来,反而深刻地揭示

了二者间的内在一致性,和理性对灵感的激发、催化、培育作用。(6)理性能够激发灵感、催化象征的观点在20世纪初非理性主义

思潮的泛滥中是十分难能可贵而精辟深刻的。同时,叶芝批评了西

蒙斯迷信直觉而贬低理性的主张,认为理论批评是艺术创造的先导

和前提。

10.叶芝对象征主义的美学风格作出了如下具体要求:

(1)抛弃为自然而描写自然的做法,抛弃为道德法则而描写道德法

则的做法,充分表现微妙的内心世界。

(2)摆脱外在意志的干扰,努力追求想象力的回复以及认识到只有

艺术规律才能驾驭想象力。

(3)凭借这种想象力找出那些摇曳不定的引人沉思的有生机的韵律,发现各种形式和充满着神秘的生命力的美。

①对于所写事物,不论主客观,都要用直接处理的方法。

②绝不使用任何对表达没有作用的字。

③按照富有音乐性的词句的先后关联安排韵律,而不是按照一架节

拍器的节拍来写诗。(2)意象主义独创的核心范畴是“意象”。庞德

对意象界定如下:一个意象是在瞬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情的复

合体。

①这个定义包含着意象结构的内外两个层面:内层是意,外层是象。

②意象的内层含义:庞德接受了表现主义的某些观点,把诗看成主

要是思想感情的表现;认为诗歌的内在方面强调的是主体思想或理

性与感情的交融、结合的情结或复合体,这也可以说是意象之意。

③意象的外层含义:庞德认为思想感情的复合体要在瞬间呈现为象,才构成完整的意象。(3)庞德对意象的创作和接受做了心理分析。

认为正是意象这种复合体的突然呈现给人以突然解放的感觉,不受

时空限制的自由感觉,这种感觉来自意象二者的和谐结合。(4)庞

德对诗歌的形式、技巧提出了严格要求:

①好的诗歌要形成意象,必须避免抽象,努力使抽象与具体结合起来,注意运用自然事物做适当的象征。

②如果能用合适的自然事物精确地象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能形成好的诗歌意象。③而且要象征得自然,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

④艺术家应该谙熟一切形式和格律规则,要相信技巧和法则,懂得外在的和内容上的技巧,在语言运用上要尽量精炼,且使诗歌富于音乐性、质朴直率而真实清醒。

(1)休姆追求诗歌意象,主张通过视觉形象来表达诗人的细微复杂的思想感情,且在意象的视觉性要求方面比庞德更具体更明确,他把诗歌意象主要看成精确的视觉形象,是一种记录轮廓分明的视觉形象的手段。

(2)休姆还强调意象描绘的精确性,他提出的基本方法是与日常语言做斗争,用新鲜的隐喻与幻想的手法克服日常语言的局限性与不精确性。

(3)休姆还是英美新批评派的先驱人物。其1915年的《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一文宣告了浪漫主义时代的终结和新古典主义时代的来临,透露了新批评反对浪漫主义的信息,同时也为新批评派奠定下了理论基调。

13.如何评价20世纪初期的象征主义和意象派诗论?

(1)20世纪初期的象征主义和意象派诗论,发展和深化了19世纪法国象征主义诗论。它们强调意象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之间的和谐一致,并重视诗歌形式和韵律的美,对于探索、发掘诗的表现力,促进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繁荣与成熟起了重要作用。

(2)象征主义和意象派诗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大都坚持理性的指导作用,对流行的非理性主义有所抵制,从而对20世纪前期诗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象征主义和意象派诗论在哲学思想上与表现主义和直觉主义有一定关联,未能超越主观唯心主义的框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倾向。

(4)象征主义和意象派诗论的代表人物在诗歌创作实践方面也并未始终贯彻其诗论,且其活跃时间较短,这都给两派诗论的发展完善和扩大影响带来了局限。

(1)克罗齐作为表现主义的代表其贡献在于把艺术是表现这一流行观念发展为一切表现都是艺术这一著名结论。

(2)克罗齐表现主义的基础是直觉。他将知识分为直觉的和逻辑的两种,并把直觉的知识归结为美学和艺术,认为艺术家虽然也使用

概念,但此概念非哲学概念,混在直觉品里的概念是知识直觉品的

单纯原素,其功用是为了表现人物个性或作品特质。克罗齐这种观

点可以视作瑞恰兹“情感语言”和“符号语言”两分法的先声。

(3)直觉是指心灵赋形式于杂乱无章的物质世界活动,是不依赖于理智、知觉、感受和综合的心灵事实。直觉是自在自为的、不受制

于机械的、被动的事实。

(4)直觉与表现的关系:真正能够说明直觉的只有表现。思想就是语言,当思想形诸语言,它就是得到了表现,不论内在于心还是外

显于物。直觉的知识就是表现的知识,直觉就是表现且只是表现。(5)直觉与艺术的关系:克罗齐认为艺术在于心而不在于物,一切纯粹的“直觉—表现”都是艺术。有鉴于艺术表现是内在心灵的直觉

活动,克罗齐反对艺术分类,认为艺术作品的分类最多只具有实用

意义而不具有哲学意义。

(6)艺术家与非艺术家的区别:每个人都有一些成为诗人的天赋,只是艺术家的直觉超越一般人的高度,一般人的直觉都淹没在印象、感受、冲动和情绪之中了。艺术家与非艺术家的区别只在于量而不

在于质,因而反对用天才来解释艺术。

(7)艺术欣赏与批评是一种二度创作活动。艺术家的创作是从印象始,从印象而达成一种内在的表现,这就是直觉,进而将这内在于

心的表现外化为艺术形式。批评家与鉴赏家则是从该作品一路上溯

到艺术家内心的情感,这有赖于坚实的艺术素养的积累而不是随心

所欲的臆想。

15.克罗齐论诗的新解:

(1)克罗齐论三种诗:克罗齐将诗歌分为三种:一是灵感和格律、表现和意象成功结合的古典诗,二是单纯诉诸感觉、情感和为了修

辞而修辞的形式主义诗,三是注重理智和说教的教诲诗。

(2)他认为只有古典诗才是真正的诗,反对宣讲政治伦理宗教之道的颂诗和轻松活泼的讽喻警世之作,也反对强调感官娱乐与膨胀情

绪的“神秘—声色”类诗。

(3)克罗齐认为,纯粹的诗的“纯粹”意指声音,不交流概念判断和推论,却是有灵魂的。正是直觉将诗歌中真理的灵魂与散文中真理

的灵魂区别开来。(4)纯粹的诗有自身的特征:即直觉和表现,克罗齐将诗当作了文学的范式,以区别于传递概念判断和推论的散文。

(5)克罗齐反对形式与内容的割裂,认为诗歌的声音之所以能感动我们是因为它诉诸我们的想象与情感,而不仅仅是刺激听觉,带来听觉的愉悦。诗歌作为直觉和表现应该是声音和意象的结合。(6)克罗齐认为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注重激情和想象,后者注重克制和理性。一个真正有诗的趣味的批评家应该能感受到双重的审美愉悦:它是一种充满痛苦的快乐,是在愉快中求生又求死。

西方文论复习资料1

西方文论复习资料 柏拉图 一、单项选择题。 1、《伊安》是哪位文论家的作品(D) A、亚里士多德 B、贺拉斯 C、王尔德 D、柏拉图 2、《会饮》作者是( C ) A、亚里士多德 B、布瓦洛 C、柏拉图 D、康德 3、迷狂说的提出者是( D ) A、尼采 B、雨果 C、朗吉弩斯 D、柏拉图 二、多选。 柏拉图的美学与文论作品有( A、B、C )。 A、《大希庇阿斯》 B、《会饮》C《理想国》D《诗学》E《九卷书》 注意的问题: 1、柏拉图在雅典城外建立了学园派。 2、柏拉图的著作有《大希庇阿斯》、《伊安》、《高吉阿斯》、《会饮》、《斐得若》、《理想国》、《斐利布斯》、《法律》等。 三、名词解释: 迷狂说或(灵魂回忆说) A这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明凭附”,一是“灵魂回忆”。 B、当诗人获得了这种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 C、迷狂说(灵魂回忆说)否定了技艺和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理念说: 这是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提出的文学本体论范畴。理念,即真理。柏拉图认为现实是对理念的模仿,文艺是对现实的模仿,相对于理念,文艺是模仿的模仿,与真理隔着三层,如果说现实生活是理念的影子,则文艺就是影子的影子。 四、简答或论述。 简述柏拉图的迷狂说与灵魂回忆说。 A这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明凭附”,一是“灵魂回忆”。 B、当诗人获得了这种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 C、迷狂说(灵魂回忆说)否定了技艺和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 一、单项选择题。 1、提出净化说的是( D ) A、柏拉图 B、康德 C、巴尔扎克 D、亚里士多德 2、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认识与柏拉图( B ) A、完全一致 B、不一致 C、相似 D、在似与不似之间 二、多项选择题。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六要素是(ABCDE) A、情节 B、性格 C、言词 D、形象 E、歌曲 注意的问题: 悲剧六要素:形象、性格、情节、言词、歌曲与思想。 三、名词解释: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考研笔记_(1)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考研笔记 (笔记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听课记录整理)(参考书目:《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朱立元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0.导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概观 1.(识记)当代西方哲学思潮大体上分为:人本主义、科学主义两大思潮。 (1)人本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 ①象征主义(瓦莱里)、②表现主义(克罗齐)、③精神分析学文论(弗洛伊德)、④现象学和存在主义(萨特)、⑤ 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2)科学主义文论的主要理论派别: ①形式主义(俄国)、②新批评派文论(英美)、③结构主义文论(索绪尔) 2.当代西方文论研究重点上发生了两次重要的历史性转移: (1)从重点研究作家转移到重点研究作品文本。 (2)从重点研究文本转移到重点研究读者和接受。 3.(领会)当代西方文论最重要的特征是出现了两个转向:非理性转向、语言论转向。(1)非理性转向:这主要是就人本主义文论而言。强调人的情感比理性更重要。 (2)语言论转向:这主要是就科学主义文论而言。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二次大的转向。 1.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 1.前象征主义主要是指:19世纪后半叶产生于法国的诗歌流派。 代表人物是:波德莱尔、魏尔兰、兰波和马拉美。 波德莱尔的十四行诗《应和》首次提出著名的象征主义“应和”论。2.后象征主义代表:瓦莱里以音乐化为核心的象征主义诗论。 象征主义的界定:音乐化 3.(领会)瓦莱里“音乐化”论的要点: (1)音乐化指:和谐的整体感觉效果:诗要讲求音乐之美,不仅指节奏感、旋律性,而且要具有音乐那样的协调性、严密性和整体性,要用音乐语言来思维。 例:艾略特的《荒原》即借用交响乐的程式来组织全诗,给人一种和谐的整体感觉: 第一章:《死者葬仪》母题:(无水――死亡)(正题) 第二章:《对弈》反母题:(欲――虽死犹生) 第三章:《火诫》变异母题:(火――求救)(火象征:太阳、光明、净化) 第四章:《水里的死亡》重复母题:(水太多――死)(反题) 第五章:《雷霆的活》反重复母题:(天降净水――得救的可能)(合题)(2)音乐化还指:诗情世界同梦幻世界内在的联系: ①诗的世界与梦幻世界相似,外在事物的意象与主体的感觉、心情完全和谐、共鸣、交融为一体。 ②我们所熟悉的有生命的东西,好像都配上了音乐;他们互相协调形成了一种好像完全适应我们的感觉的共鸣关系。 (3)音乐化还包括:诗的语言的音乐化:诗应做到音韵谐美、节奏合拍,并符合理性和审美的要求,如格律的要求。 4.庞德的“意象”定义: (庞德的意象主义诗论超出了西方的传统,接受了许多东方的审美原则,他编译了李白

建立完整的教学体系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唐山师范学院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成果

第28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5月 Vol. 28 No.3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y 2006 ────────── 收稿日期:2005-11-08 作者简介:杨立元(执笔人)(1951-),男,河北丰南人,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 122 - 建立完整的教学体系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唐山师范学院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成果 文艺理论教研室 (唐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在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中注重“四结合”,即理论性与现实性相结合、传统性与前沿性相结合、简要性与形象性相结合、一科与多科相结合;坚持“三贴近”,即与时代精神贴近,与社会实践贴近,与学生的实际贴近;做好“三用”,即用先进的理论引导人,用精彩的授课感染人,用自身的写作带动人。 关键词:文学理论;教学体系;文学批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6)03-0122-03 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的文艺理论课是唐山师范学院重点课程。该课程于1996年获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又于2001年被评为学院重点课程。2003年《唐山师范学院学报》重点介绍了该教研室的教改事迹,2004年2月5日《文艺报》在全国高校《重点学科一览》中以《用教学和科研打造一流学科》为题介绍了该教研室的教改经验。该教研室现有教师6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2名,讲师1名。张东焱教授和杨立元教授均为河北省有影响的文学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唐山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河北省文学理论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被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授予高等师范学校教师奖。杨立元还获得了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章和唐山市社科青年专家称号。他们关于以“三驾马车”为首的河北省作家的研究和新现实主义小说的研究在河北省和全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徐永泉教授在《当代文坛》、《文艺争鸣》、《高等师范教育研究》等核心刊物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引起了一定的反响。 文学理论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它对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观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批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作、科研和考研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几年来,该教研室在文艺理论的教学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系统、科学的教学体系,摸索出一系列较为完美、先进、合理的教学经验。其主要做法是:注重“四结合”,即理论性与现实性相结合、传统性与前沿性相结合、简要性与形象性相结合、一科与多科相结合;坚持“三贴近”,即与时代精神贴近,与社会实践贴近,与学生的实际贴近;做好“三用”,即用先进的理论 引导人,用精彩的授课感染人,用自身的写作带动人。主要 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完善大纲,修正教材 文学理论课既是一门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动态的前沿的和边缘的学科。所以它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添加和扩充新的理论知识,并与其他相关学科紧密关联、包容。从1994年开始,我室就积极着手文学理论课的教改,尤其是升本以后,更是锐意求新、不断改革。结合文学理论课程的实际,融进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学、写作学、创作学等新的知识,几易其稿,制定了既符合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制定的《文学理论教学大纲》的要求,又有鲜明独特性和较强实用性的三万余字的教学大纲。受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邀请与兄弟师范院校合作,联合编写了由童庆炳主审既有理论深度,又适合教学;既有稳定性、实用性,又有独创性、新颖性的《文学理论》教材。同时也吸收了由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的优长,吸取其创新、改革的成分,摒弃其中晦涩难懂的东西。为了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扩充知识面,我室又按教学章节和文学理论的重点、难点问题编写了辅导材料《文学理论辅导》。现在整个教学体系已趋于完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还积极汲取其他《文学理论》教材的有益的成分,努力改善、改革教学文本,体现出创新性、时代性、实践性的鲜明特点。对此,河北师范大学文学理论教授曹桂芳,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李春青,河北师范大学写作学教授贾振华等都对此给予较高的评价。 二、突破常规,灵活多样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室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改革:从教学效果出发,积极采用多媒体、实体实物等教学辅 助手段;注重理论性与现实性相结合、传统性与前沿性相结

西方文论重点整理

柏拉图理式论摹仿说a.“理式”的基本含义“理式”(Idea)论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石。他所说的“Idea”不依存于物质存在,也不是人的意识,而是一种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本体”。这种本体是一种由低向高的体系,最底的理式是具体事物的理式如“桌子”、“树”的理式,再往上是数学、几何方面的理式,如三角、正方、圆等,再往上是艺术、道德方面的理式,如公正、美等;越往上,理式越完美,而最高最完美的理式是善,善是真善美的统一,是神的化身。这样一个精神的理式体系又是和现实的自然世界相对应的,现实的“床”是理式的床的影子,是理式造出来的具体的特殊外在形象。他说:“理式”不仅有本领造出一切器具,而且造出一切从大地生长出来的,造出一切有生命的,连他自己在内;他还不以此为满足,还造出地和天,各种神,以及天上和地下阴间所存在的一切。这里所说的创造一切的理式,就是“最高理式”,就是创世主、是神。他以理式论否定了感觉经验的可靠性,否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现实世界是以理式世界为蓝本的,只有“理式”才是真实的存在。人要获得知识,认识真理,不需要经过感觉,只需要对理式的领悟。b.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他认为,“文艺是自然的摹仿”,这个“自然”是以“理式”为蓝本的“自然”,“理式”是第一性的,“自然”是第二性的,“自然”自然只是“理式”的“摹本”和“影子”。文艺摹仿自然,只能摹仿事物的“外形”和“影像”,而不能表现事物的“本质”。所以艺术品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了三层”。在他心目中有三种世界:理式世界、现实世界、艺术世界。后者与前者是依存关系。在他看来,文艺的摹仿就像镜子照物一样,只是客观事物的外貌复现,不能摹仿事物的“实体”(本质)。因此,他对诗人、艺术家极为反感。把摹仿现实的诗人、艺术家列为九等人中的第六等,摆在医卜星象家之下。 c.理式论摹仿说的唯心主义本质与理论价值。柏拉图的理式论摹仿说丰富和发展了古希腊早期的摹仿说。首先,从本体论来说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但从认识论来说,却是反映论。是西方最早把文艺比喻成反映生活的镜子的说法,客观上揭示了文艺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一事实。其次,理式论摹仿说在对文艺的真实性的否认中,隐约现出文艺的共性方面的要求。他否定文艺的理由之一是只能摹仿事物一部分影像,“和事物的真实体隔得很远”,也就是说,他不但要求艺术表现个别事物的外形,而且要求表现事物的本质和共性。摹仿的艺术的三条罪状第一,摹仿的艺术以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而且:“像这样的英雄们也做过同样的坏事,谁不自宽自解,以为自己的坏事可以原谅呢?所以我们必须禁止这类故事,免得年轻人听到容易做坏事。”第二,诗人为了讨好群众,摹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助长人的“感伤癖”、“哀怜癖”,摧残人的理性,使“城邦保卫者”失去勇敢、镇静的精神品质。他认为人性有两部分组成,一种是“理性部分”,一种是“无理性部分”,而悲剧正是迎合了人性中的无理性部分的要求,通过给人以快感,助长人的感伤癖和哀怜癖。第三,指责喜剧投合人类“本性中的诙谐欲念”。“结果就不免于无意中染到小丑的习气。”因此,柏拉图的理想国向诗人下了逐客令。 灵感说a.灵感的基本含义在古希腊时期,灵感的基本含义是“神助”、“灵启”、“陶醉”、“迷狂”等。原意是“神灵的附体”,“神灵感发”,柏拉图是古希腊灵感说之集大成者,沿用“灵感”本义,将之运用于文艺创作和欣赏方面,认为艺术家能否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关键是他是否能获得灵感。b.柏拉图对灵感的解释(“神灵附体”、“迷狂”、“灵魂回忆”)他的灵感说包括三个方面:灵感的源泉,灵感的表现和获得灵感的过程。他认为灵感的源泉是“神灵附体”或“神灵凭服”。他把文艺的本质堪称是神的诏语,“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诵诗人又是诗人的代言人”。灵感的表现是迷狂。他认为世间有四种迷狂:预言的迷狂,教义的迷狂,诗兴的迷狂,爱情的迷狂。这第三种迷狂是由“诗神凭附而来的”。他说出了文艺创作和欣赏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即作家创作和读者欣赏中确实会有高度兴奋、气象万千的情境,甚至会由失去常态陷入迷狂的情形,这是他的重要理论贡献。其错误在于把迷狂(灵感)与理智对立起来,并把迷狂归于神的凭附,否定了理智在艺术创作中应用的作用。第三,灵感的获

西方文论

论西方文论史上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理论的不同侧重 摘要:流传于以欧洲为主兼及北美的西方世界的文学理论即西方文论,它以西方哲学为基础,通过西方美学,与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纵观西方文学理论发展的历史过程,其线索和脉络可以大致分成为“四大时期”,每一时期都有着不同的理论主导和侧重。不同时期的文学理论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理论的焦点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然而文学活动四要素却始终贯穿于其中并主导着文学理论的发展推进。 关键词:西方文论四要素发展分期侧重 西方文论是一个与东方文论相对的概论,指的是以欧洲为主体的、包括北美的广大地区的文学艺术理论,一般说来是以西方哲学为基础,通过西方美学与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它是对文学创作和欣赏实践的总结,也是对文学本身及其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进行思考的结晶。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M .H .艾布拉姆斯(M .H .Abram s)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个要素的著名观点,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艺术家、世界( 自然、生活) 、欣赏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这种对文学活动的分法为人们普遍接受。而统观西方文论史,文学理论的不同时期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理论的焦点侧重也是随着时代的的变化而变化。

一、文学活动的四要素及其关系 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美国当代艺术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活动系统。 (1)世界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与读者的基本生活环境,是他们通过作品产生对话的物质基础。 (2)作者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单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以自己最独特的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文学活动也是一种作者的感情表现活动。 (3)作品,作为显示世界的“镜”和表现主观世界的“灯”,作为作家的创造物和读物的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作品既是作家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示,又是读者接受的对象。 (4)读者,他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就不只是阅读作品的人。而是与作者共同生活在世界的活生生的人,他们通过作品而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只有经过作者阅读鉴赏,作者创作的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 二、西方文论史的发展分期 西方文论发展的历史过程,其线索和脉络可以大致分成为“四大

第二节 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与艺术发展阶段论

西方文论-中国人民大学精品课程?首页 ?课程简介 ?教学团队 ?教学内容 o教学大纲 o课程讲义 o课后习题 o期末考试 ?教学手段 o教学导引 o问题解答 o教学交流 o师生互动 o相关批评术语 ?教学条件 o教材及参考书 o教学材料 o教师文库 o相关网站 ?教学成果 o现场教学 o教改研究 o课程评价 第二节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与艺术发展阶段论 一、“绝对理念”的自我发展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已经包含了其《哲学全书》(《逻辑学》又称《小逻辑》、《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的基本轮廓。这实际上也就是黑格尔对“绝对理念”之自我发展的描述。所以马克思将《精神现象学》称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称为“黑格尔的圣经”。 “绝对理念”是黑格尔的基本概念,又译为“绝对精神”、“世界精神”等。在他看来,一切都是“绝对理念”的不同形态,自然界如此,人的精神世界同样如此。整个世界其实都体现着“绝对理念”的自我发展。“绝对理念”既是世界的起点,也是世界的目标。 “绝对理念”的发展被黑格尔分为三个阶段。 “逻辑阶段”是“绝对理念”以纯粹思维的形式而存在的阶段。这时除去抽象的逻辑概念之外,还没有任何可以把握的经验内容,所以一切都只能是逻辑学研究的对象。其中可以包括关于“存在”、“本质”和“概念”的研究。 存在论是关于“有”的讨论。而最纯粹的“有”的概念,必然是没有任何具体内容的“纯有”,否则就不能作为真正的开端。而不包含任何具体内容的“纯

有”,其实也就是“无”。这被称为“一方直接消失于另一方的运动”。“质”和“量”的概念也是如此:“质”是“存在”不可缺少根本内容,而“质”的规定又离不开“量”的限制;突破一定的“量”也就导致新的“质”。在二者的矛盾和变易中,毫无规定性的东西获得了一定的“尺度”和特征,从而成为“存在”。这样的存在论,被认为是黑格尔关于“质量互变规律”的论证。 本质论是从存在论发展而来。如果说存在论是通过“一方直接消失与另一方”来证明“存在”,那么本质论更强调各种对应范畴之间的相互联系。其中,一个概念不仅是过渡为另一个概念,而且正是在“差异”中达成“同一”。这一点,通常被认为是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论证。 概念论主要是讲“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即:概念由于自身的充实和丰富,必然要将自身“外化”为自己的反面(即“异己化”),而这种“外化”或者“异化”的过程是不会终结的,从而就形成了一种矛盾中的发展。“绝对理念”也是由此“外化”为实存的“自然”,使“自然”成为可以被“直观”的“理念”。这样便引出了《小逻辑》的最后一句话,“这种存在着的理念,就是自然。” “绝对理念”从“逻辑阶段”过渡到“自然阶段”,又被分为机械的、物理的和有机的三种状态。黑格尔的《自然哲学》也相应分为三段:力学──讨论时间空间以及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物理学──讨论光、热、声、磁、电等现象的矛盾发展关系;有机学──讨论地质自然界、植物有机体和动物有机体。而经过“有机的”植物、动物发展到人,也就意味着“精神”的出现。从而自然界的形式又被否定,“绝对理念”进入了人类精神的阶段。 “绝对理念”的“精神阶段”,即是“绝对理念”以人类精神的形式存在着。这属于精神哲学研究的范围。黑格尔认为:这是研究“绝对理念”由“外化为自然”返回其自身的形态。这一“精神阶段”又包括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 “主观精神”即个人意识。黑格尔与此相关的研究包括人类学(分为自然灵魂、感情灵魂、现实灵魂)、精神现象学(意识、自我意识、理性)、心理学(分为理论精神、实践精神和自由精神)。在黑格尔看来,作为“个人意识”的“主观精神”是内在的、有限的,所以必然要转化为“客观精神”。 “客观精神”即社会意识。黑格尔与此相关的研究包括法哲学和历史哲学(如《法哲学原理》和《历史哲学讲演录》)。 在“客观精神”阶段,黑格尔认为最初标志出法理和自由的,只能是“私有财产”,亦即“意志自由借外物实现自身”。而道德习俗的出现,标志了一定的“主观自由”。最终则是内在的道德良心与外在的财产权利相结合,使“自由意志”得到具体的实现。因此从家庭、市民社会直至国家的伦理制度,便寓托了黑格尔的“客观精神”。乃至他认为“国家是伦理观念的现实”。 但是,作为“社会意识”的“客观精神”虽然克服了“主观精神”的“内在性”,却由于其外在的依赖而仍然是有限的。要彻底克服“有限性”还必须进入“绝对精神”。 “绝对精神”是与绝对理念同一的。“主观精神”、“客观精神”都有发生、发展和过渡的历史,而“绝对精神”则通向永恒。“主观精神”是内在的、潜伏的,因而是有限的、片面的,要外化为“客观精神”;“客观精神”依赖于外在条件,也是有限的、片面的。于是“绝对理念”完全克服片面性、达成二者统一,便发展为“绝对精神”。

西方文论史古典部分

《西方文论史》重点整理 一、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 ㈠柏拉图的灵感说 ⒈灵感的基本含义是“神助”、“灵启”、“陶醉”、“迷狂”等。 ⒉柏拉图对灵感的解释(“神灵附体”、“迷狂”、“灵魂回忆”) ⑴灵感的源泉是“神灵附体”或“神灵凭服”。《伊安》神→诗人→诵诗人→听众 ⑵灵感的表现是迷狂(根源是“神力凭附”)。 《斐德若》四种迷狂:预言的迷狂,教义的迷狂,诗兴的迷狂(灵感的表现),爱情的迷狂。 ⑶灵感的获得过程是灵魂对真善美理式世界的回忆(灵魂回忆)。 《斐德若》灵感的获得,虽然有“尘世的美”的引发,但并不是来自尘世的现实美,而是在被尘世现实美引发后,又把现实尘世美“置之度外”,使灵魂直接对上界真善美世界进行回忆,直接把握事物的真实体,把握真善美,而不是进行外形的“摹仿的摹仿”,这时,才能吟诵出伟大的诗篇。 ⒊柏拉图灵感说的矛盾:神秘主义理式论和熟悉诗、热爱诗人的矛盾。两种文学艺术: ①理式的摹仿的摹仿的文学艺术反对 ②完善的灵魂对最高理式回忆所产生的文学艺术认同,但举例却是① ⒋柏拉图灵感说的价值 ⑴灵感是文艺活动中存在的特有现象,优美的文艺作品不是学习所得,而是灵感的产物。 ⑵确切地描述了诗人和艺术家在创作中的重要感染力(文艺创作与技术制作的区别)。 ⑶灵魂回忆说揭示出创作是离不开现实的触发,但又不停留于其中,努力创作出有普遍 性的理想美。 ㈡《理想国》中为摹仿艺术者开列的罪状 ⒈摹仿的艺术与真理隔着三层、诗人没有真知识,不能把握真理。(即文学艺术是理式的摹仿的摹仿) ⒉摹仿的艺术以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为青年做坏事提供辩解的理由。诗人对完美的神和没有缺点的英雄的亵渎和中伤,对城邦保卫者不利。 ⒊诗人为了讨好群众,摹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助长人的“感伤癖”、“哀怜癖”,摧残人的理性,使“城邦保卫者”失去勇敢、镇静的精神品质。他认为人性由“理性部分”,和“无理性部分”组成,悲剧正是迎合了后者,通过给人以快感,助长人的感伤癖和哀怜癖。 此外,柏拉图指责喜剧投合人类“本性中的诙谐欲念”。“结果就不免于无意中染到小丑的习气。”为建立贵族奴隶主的理想国,柏拉图向诗人下了逐客令。 二、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㈠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定义(《诗学》第六章):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中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㈡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⒈悲剧的含义(定义与其他种类艺术比较得到): ⑴媒介:演员、歌曲和韵文交替使用⑵对象:好人的严肃行动。 ⑶方式:“动作摹仿”⑷社会功用:“借以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

西方文论整理笔记

西方文论整理笔记 西方文艺的发展可以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后现代四个阶段; 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也可以分为古代文论、近代文论、现代文论和后现代文论四个历史阶段: 古典文论:古希腊文论——新古典文论 古希腊文论——罗马古典主义文论——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文艺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思想——新古典主义 近代文论:启蒙主义——自然主义 启蒙主义——德国古典美学文艺理论——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实证主义和自然主义 现代文论:唯美主义——结构主义 唯美主义——直觉主义——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现代心理学文艺理论——俄国形式主义——现象学与存在主义文学理论——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 后现代文论:解构主义——后殖义 解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阐释—接受理论、读者反应批评——女权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后殖义批评 古希腊的文艺理论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出生于雅典世袭贵族之家,从小受到良好教育,20岁就学于格拉底门下,很得格拉底赏识,与老师反对派的政治立场一致,师生友谊非同一般,老师死后,他到各国漫游,一方面研究地中海沿岸的各国文化,一方面寻找政治上的支持者,以实现他重建奴隶主贵族执政的理想国的愿望。回雅典后,在阿卡德摩斯体育场附近他朋友集资买的房子和花园中建立学园开始讲学。在此开始写作《对话》,还写了《斐立布斯》和《法律篇》等著作,长于思辨,追求执着,终生不娶,晚年陷入神秘主义,82岁去世。其著作设计政治、伦理、教育、哲学,文艺理论和美学是他哲学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散见于许多对话中,其著作几乎都用对话写成,讨论双方集中一个或多个问题,一问一答,互相辩驳,揭露矛盾,层层深入,最后得出结论。把对话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

西方文论笔记整理

第一章总论 §一、西方文艺理论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1、学科性质 §西方文艺理论又叫西方诗学、西方文论,是西方对文学认识和研究的总汇,是西方进步文艺思想的结晶。 §西方文艺理论是文艺学的下级学科。文艺学有三大分支学科: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西方文艺理论是文学理论的子学科。 §2、研究对象 §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成果、理论主体和研究方法。 3、研究任务 (1)、西方文艺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研究 (2)、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理论成果批判 (3)、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理论主体研 (4)、中西文艺理论比较研究 4、研究方法 §(1)、以人为本。文学是人学,研究文学也就是研究人,研究文学如何显现人、表现人、理解人。以人为本要求我们正确的理解人、尊重人,并把这作为评判西方诗学的重要尺度。

(2)、比较的方法。包括中西比较、古今比较、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等 (3)、史实与史鉴相结合。强调辩证法和历史观的渗透。 (4)、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5)、多学科融合。 二、西方文艺理论的典型形态 §1、哲理性文论 §2、经验性文论(诗性文论) §3、政治性文论 §4、职业批评家的文论 三、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走向:中心而非中心(一元而多元) §西方文艺理论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尽管其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情形,但理论家们大多有研 究的重点和中心,理论研究呈一元化态势。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研究者们不再有统一的研究重点和中 心,理论研究呈多元化态势。固守某个中心或重点,虽 有些固执甚至偏狭,但却踏实,没有统一的重点和中心,虽显得宽容、全面,但却彷徨。 1、自然中心(公元前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 §理论家们普遍视艺术为自然的模仿。古希腊文论、古罗马文论、中世纪文论、文艺复兴时期文论、新古典主义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教学大纲(汉语言文学)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教学大纲 (20th-Century West Literature) (供四年制汉语言文学专业2015级试用) 课程编号:11291390 总学时数:32 学分数:2开课单位:文学院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为四年制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后继课程。 本课程主要讲授二十世纪以来西方文学发展的概况,了解世界现当代文学在内容上的变化及文学手段的革新。重点讲授现代主义文学重要思潮、流派、代表作家及重要作品。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 法去分析、评价复杂的文学现象。扩展知识面,开拓视野。同时总结借鉴西方文 学发展的经验教训,更好的探索民族文学发展道路。学习本课程,还能适应中学 文科教学的需求,并能为从事一定的文化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本课程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学生自学。 本课程为学期课程,考核形式为考查。 大纲内容与基本要求 绪论 一、学习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目的和意义 二、教学基本方法和要求 三、教材和教学参考文献的介绍和使用 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充分认识本课程学习的重 要意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第一章二十世纪西方社会概况和文学发展的基本格局 第一节二十世纪西方社会概况 1、资本主义的的高速发展与世界工场的形成 2、世界两次大战对人类传统价值观的剧烈冲击 3、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矛盾 第二节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发展概况 1、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基本特征 2、二十世纪西方三大文学主潮之间的联系及影响

3、二十世纪文学与十九世纪文学的基本关系 教学要求: 一般性了解二十世纪社会概貌,外国文学多元发展的局面。重点了解三大文学思潮之间的联系,现代主义文学基本特征及世界性影响。 第二章二十世纪社会主义文学 第一节二十世纪俄苏文学与社会主义文学概述, 1、俄罗斯文学创新和争夺话语权时期 2、白银时代的诗歌创作 第二节红色三十年代文学 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变调 2、高尔基的文学创作 3、肖洛霍夫的文学创作 4、“解冻文学”、“回归文学”、“战壕真实”派文学 第三节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 教学要求: 一般性了解二十世纪无产阶级文学的基本特征和重要作家作品。重点掌握这一时期无产阶级文学中与阶级意识和人道主义的复杂关系,掌握社会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在艺术性上互相渗透的特征。 第三章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二十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1、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概况 2、德国现实主义及托马斯〃曼、雷马克、布莱希特等人的创作 3、美国现实主义及欧〃亨利、斯坦贝克、索尔〃贝娄、塞林格等人的创作第二节罗曼〃罗兰 1、生平与创作 2、《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人物形象 3、长河小说的特征 第三节海明威与《老人与海》 1、《老人与海》与美国精神 2、作品的象征意蕴 3、“迷惘的一代” 4、冰山原则,语言的“电报体”风格 教学要求: 一般性了解二十世纪西方现实主义重要作家和作品创作。现实了解现实主义

西方文论整理

一、简述柏拉图理式论的摹仿说。 1、文学艺术是摹仿的摹仿 2、摹仿者不能判断摹仿的美丑优劣 3、摹仿的作品是低劣的 4、摹仿说有它的价值 二、柏拉图灵感说的内容是什么? 1、神力凭附说 2、灵魂迷狂说 3、“上界回忆”说 4、“磁力吸引”说 5、灵感说的价值 三、柏拉图驱逐诗人的理由是什么? 1、摹仿的艺术与真理隔着三层,诗人没有真知识,不能把握真理。 2、摹仿的艺术与虚构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为青年做坏事提供辩解的理由 3、诗人为了讨好观众,摹仿“人性中低劣的部分”,助长人的“感伤癖”、“|哀怜癖”, 摧残人的理性,使“城邦保卫者”失去勇敢镇静的精神品质。 四、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怎样论述悲剧的? 1、悲剧的含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 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严肃是戏剧的根本性质,完整是对行动和戏剧结构的要求,完整还要求单一适度。 亚里士多德将悲剧分成6部分,认为动作第一,性格第二,性格使用动作形成和展现的。 2、悲剧的主角——“过失说”:悲剧主角必须具有与一般人相似又比一般人善良的特 点,一个善良人因犯了某种过失而陷入某种厄运,但他所遭遇的灾祸却又不是罪有应得,所以才可以引起人们的怜悯之情。 五、亚里士多德净化说(卡塔西斯说)的内容是啥? 1、“卡塔西斯”具有三种含义: 一是宣泄,这是医学术语,以毒攻毒,使观众把病态的情感通过观看戏剧宣泄出去,达到情感和心理上的平衡。 二是净化,这是宗教含义。悲剧以怜悯恐惧为媒介,使人望而生畏,洗净罪恶的思想和欲望,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三是陶冶,这是伦理学和心理学的含义,使观众在心理生理上保持一种平和的感情,并使这种感情得到锻炼,达到适度。 六、贺拉斯的《诗艺》提出了怎样的古典主义原则? 1、贺拉斯认为,学习写诗“应当日日夜夜把玩希腊的范例” 2、贺拉斯在亚里士多德强调文艺摹仿人生的基础上,提出了文艺摹仿古典的原则。贺 拉斯主张以古希腊的文艺为师,又并不要罗马的作家跟在希腊作家后面亦步亦趋,因为他的目的不是重复古希腊的文艺,而是要创造出表现罗马奴隶主上流社会人物的军功伟业和高贵性,创造出无愧于罗马大帝国的光辉艺术。 七、朗吉纳斯的论崇高风格作品的特征有哪些? 1、从审美效果看:崇高的语言对听众的效果不是说服而是狂喜,是听众和读者产生一 种情感激荡、精神激奋的心理状态 2、从审美活动的实现方式看:崇高作品对读者的感染力是专横的无可抗拒的,具有横

西方文论课

一.新批评new criticism 19世纪诞生于美国。 19世纪之前文学就是书写出来的东西(比如:assay, poetry, drama, novel等) 19世纪的欧洲大学教授经典文学(classics Greek-Latin) 新批评主要把诗歌作为其理论的关注点 艾略特(Eliot) 他强调作家必须要有“历史意识”,即对传统的意识,作家必须置身于这种传统之中;此外,如果艺术要获得它们必须具备的“非个人性”(impersonality),如果艺术“要接近科学的状态”,这个获得传统意识的过程就会加强艺术家必需的“去个性化”(depersonalization) 理查兹(Richards)、燕卜荪(William Empson)、利维斯 美国新批评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兴盛于四五十年代。 它不关注语境,不关注这语境是历史的、生平传记的,还是理性的等等;它对“意图”或者“感受”也不感兴趣,反而称之为“谬误”;它关注的只是“文本本身”,包括文本的语言、结构;它不寻求文本的“意义”,但却要搞清楚文本是怎样“言说自身”的。……它刻意要追寻的是,文本的各个部分是怎样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它怎样获得“秩序”和“和谐”,怎样包容并解决“反讽”irony、“悖论”paradox、“张力”、“多义性”;它关注的最根本的问题是:清楚地说明诗歌本身的“诗性”,即诗歌本身在形式上的完美性。 《意图谬误》(Wimsatt) 作家意图author’s intention 意图论者intentionalist 诗歌/应用文poetry/practical messages 道德批评moral criticism 艺术批评artistic criticism 作品的真正意义存在于其内在模式,和作者的生平与作品的历史背景无关。 “作者的设计或意图并不是判断一个文学作品是否成功的标准,作者的意图即不存在,也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一首诗“在世界上流传不是作者的意图使然,也不是他所能控制的”,它属于公众;诗歌应该由文本中的“戏剧性言说者”来理解,而不是通过作者来理解;诗歌只能由它是不是起作用来判断。 “情感谬误”(affective fallacy)说明“诗歌及其结果之间的混淆”——“试图从一首诗的心理效果获得批评的标准……最终将导致印象主义和相对主义。” 瑞恰慈认为“审美的”或“投射式”的词语——通过一些形容词我们把感情投射到事物之上,其实这些事物本身与这些感情特征没有关联。科学是一种陈述(statement),而诗歌是一种“次陈述” (pseudostatement),与陈述相比,诗歌的作用是让我们更好的感受事物 起源谬误genetic fallacy 印象主义/相对主义impressionism/relativism 布思(Booth) 尽管他接受了新批评的观点,即小说是一个“自动的”文本,但他仍旧提出了一个独特的概念,即认为小说无论如何包含着一个作者的“声音”,他称这个声音为“隐含的作者”(implied author,他或她的“官方书记员”或“第二格自我”),是由读者通过小说中清楚地表达的种种态度的推演创造出来的。 他对“可靠叙述者”(reliable narrator)与“不可靠叙述者”(unreliable narrator)的区分,“可靠的叙述者”往往是第三人称,接近“隐含的作者”的价值取向;“不可靠的叙述者”往往是故事中的一个人,偏离“隐含作者”的价值取向。

《西方文论》教学大纲(单)

《西方文学理论》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西方文学理论英文名称:Western literary theory 课程代码:011271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学分学时数:2学分36学时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文秘教育、编辑出版学 修订人:单晓溪修订日期:2007年3月10日 审核人:陈雪军审核日期:2007年3月15日 审订人:莫其逊审订日期:2007年3月20日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一)课程的性质 《西方文论》为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科选修课,是《文学理论》的提高课和拓展课,也是《文学理论》中基本文学问题的重要理论来源。本课程是对西方自古希腊至20世纪文学理论的发展脉络和基本知识的介绍和评析,对于拓展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的文学理论知识、提高文学理论思维水平、提高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目的 《西方文论》旨在通过讲授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脉络,让学生了解西方文艺理论的基本知识,掌握西方文论发展史上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辩证的分析这些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丰富文学理论知识。 具体达到如下目标:以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演变为历史线索,系统介绍和分析自古希腊至20世纪的各种主要文学理论观点;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去辨别良莠、区分高下,正确认识它们的合理性与理论缺陷,全面分析它们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影响;梳理出各自的发展轮廓和基本概念及不同形态,从而帮助学生总结西方文论的经验和规律,探询可能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更深入的把握文学的本质、特征,把握西方文论的内在精神,为进一步的学术思考建立必要的基础和参照。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文艺理论(5学时)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西方文论的源头所涉及的重要理论家及其理论观点。指导同学阅读重要的理论家的经典作品,使同学打下坚实的西方文论基础。 第一节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

完整版自考西方文论选复习笔记资料

我西方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1.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公园前387年在雅典城外建立学园开始授徒讲学,撰写对话。柏拉图的作品即《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讨论美学和文艺理论问题较多的有:《大希庇阿斯》、《伊安》、《高吉阿斯》、《会饮》、《斐德若》、《理想国》、《斐利布斯》、《法律》等。 ▲柏拉图《伊安》和《斐若德》内容:主要阐述了"迷狂说"和"灵魂回忆说":柏拉图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灵凭附",一是"灵魂回忆"。当诗人获得了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诗神的作品就是在这样一种情感状态下创作出来的。这在一定意义上否定了技艺和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柏拉图《理想国》阐述的问题(1)("模仿说"):文艺模仿现实事物,现实事物模仿理念,因而文艺与真理隔着两层,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2)文艺的这种属性,使得它无原则地同情和滋长了人的不良心理和原始情欲,颠覆了人的理性,成为一种低贱的东西。这也正是柏拉图要在他所构想的理想国中驱逐诗人的理论依据。 2.亚里斯多德:古希腊哲学家、自然科学家、文艺理论家。17岁到雅典,成为柏拉图高足。公元前335年创办吕克昂学院。现存著作47种,文艺理论著作只有《修辞学》《诗学》及对话《格律罗斯》论文《忒俄得克忒亚》。 ▲亚里士多德《诗学》内容涉及诗的起源、分类、真实性、以及悲剧观念等问题。(1)艺术模仿说:①亚里斯多德认为诗或艺术起源于人的模仿本能。因模仿对象不同,而有悲剧和喜剧;因模仿方式不同,而有史诗、抒情诗和戏剧。②艺术模仿是创造性的,模仿出来的是可能发生的事;艺术所模仿的对象是真实的,艺术体现的“可然律和必然律”,是一种富有哲学意味的高度真实性。(2)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认识与柏拉图不一致:悲剧,是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其效果是引起观众的恐惧和怜悯,使人的心灵得到陶冶;悲剧成分(形象、性格、思想、情节、言词、歌曲)中,情节是最重要的,人物性格居第二位。一个不好不坏的善良人是悲剧人物的最佳选择。 3.贺拉斯:罗马帝国时代著名诗人和文艺理论家。一生创作了多种诗歌,留下多种书信,其中一封名为《诗艺》。 ▲文艺观:(1)诗歌应讲求“合式”,要合情合理,人物的语言应和他的身份相符,人物年龄应与他的心理和行为方式相符合。(2)创作要借鉴传统,要效仿希腊范例。(3)要尊重天才、理智和感情。(4)提出"寓教于乐"。文艺应能够指示人生,寓教于乐,给人以益处和乐趣。这些文艺观共同体现贺的古典主义思想倾向。 4.朗吉弩斯《论崇高》:公元前3世纪,雅典修辞学家。 (1)《论崇高》是罗马时期朗吉弩斯的一篇文论;主要讨论了崇高的含义,崇高的构成因素,崇高与社会文化背景等问题。朗的文艺观与《诗艺》有相似的古典主义倾向,但《论崇高》更具有批判性和超越性。他尊重古代传统,突出天才、激情和想象,推崇强烈的艺术效果,具有某种浪漫主义观念的成分。 (2)朗吉弩斯认为崇高语言的主要来源有五个。①最重要的是庄严伟大的思想。②强烈而激动的情感。③运用(思想、语言)藻饰的技术。④高雅的措词(恰当的选词、使用比喻和其他措词方面的修饰)。⑤整个结构的堂皇卓越 5.普罗提诺:又名普洛丁,是古罗马哲学家,希腊人。是古希腊最后一位重要美学家。他对古代柏拉图以来的文艺美学思想作了较大的改造与发展,所建立的理论体系被后人称为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任务 “文学概论”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层次专科段学生设计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这门课程是理论性质较强,实践意义深远的课程。它对于文学类课程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同时又需要文学实践不断予以丰富和完善。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文学的基本理论,对文学现象、文学语言、文学写作、文学阅读等问题有比较正确和较为全面的理解,能够在具有一定的文学史知识、文学阅读积累的基础上,分析文学现象,提高文化素养、加强理论修养,从而扩展知识,培养能力。它的主要任务是,引领学生实事求是地、按照文学的基本规律和自身特征,对文学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增强学习和研究文学的兴趣,为后续的大量文学类课程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提供一定的学习方法。 本课程课内学时54,共3学分,开设一学期。 二、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共分为文学与文学理论、文学文本、文学媒介、文学语言、文学形象、文学体裁、文学写作、文学阅读、文学批评等九章,这九章内容,是有机的整体。教学上有如下要求: (一)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这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课程讲授离不开大量的文学实践,理论知识的积累要有一定的文学实践的积累。理论的阐述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展开,因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 (二)实例教学讲授原则。 每一章都将涉及一个重点教学案例,既是对理论教学的实践检验,也是对理论教学的深层次探索。引导学生理解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对文理论学

习的兴趣,增强文学的感悟能力,批评鉴赏能力。 (三)多种媒体互动原则。 从教学手段上,采取文字教材音像教材互动,实时在线学习与非实时讨论结合,主教材与参考资料互为补充的原则。理论教学内容伸缩余地大,涉及范围广,难免挂一漏万,最好的措施就是利用较好的教学手段,从不同方面展开理论教学的多层面解析。 (四)学习讨论相伴原则。 理论学习要有思想交锋,教学活动要多安排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间的学习讨论。理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通过理论研讨、辩论,深化理论学习,能够学有所用,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 一、教学媒体的使用 (一)文字教材的使用 本课程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一川先生主编的《文学概论》为主教材。文字教材依据本教学大纲进行编写,它是教学大纲的具体体现,也是组织教学和各种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教材的编写共有八章,分为文学界说、文学文本、文学语言、文学形象、文学类型、文学写作、文学阅读、文学批评。每章的编写均设计为学习目标和要求、学习建议、教学内容、章节小结、综合练习和参考题等部分。 (二)音像教材的使用 录像课为专题性质讲授类型。共设计为引论部分、文学语言、文学形象、文学体裁、文学阅读与批评、期末复习等六讲。音像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为辅导教师提供教学的基本思路,帮助同学理清学习线索,将知识点串联起来,同时把各章节的内部关系进行有机的整合。同时为配合教学活动,制作4讲IP课件,作为录像教材的重要补充,主要目的是,案例讲解。分为文本案例、体裁案例、创作案例和鉴赏案例。 (三)辅助教学资料的使用 文学概论涉及较多的历史典故、历史名人、重要概念,大量中国古典文论和西方文论的经典内容,主教材难以包容。辅助教材将对主教材涉及到的相关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