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球蚴(包虫)病疫苗研究进展

棘球蚴(包虫)病疫苗研究进展
棘球蚴(包虫)病疫苗研究进展

艾滋病研究进展论文综述

组织学与胚胎学 论文综述 免疫系统研究进展 ——艾滋病的研究进展 Advance in the Research of immune system ——Advance in the research of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专业:2012针推班 学号:12211037 姓名:申博 完成时间:2013年6月20日

免疫系统研究进展 ——艾滋病的研究进展Advance in the Research of immune system ——Advance in the research of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作者:申博(ShenBo) 摘要: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又译:后天性免疫缺陷症候群)。1981年在美病毒”(又称艾滋病病毒)而引起的免疫系统全面崩溃为特征的传染病。艾滋病己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严重危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我国艾滋病的流行经过传入期、扩散期,目前己进入快速增长期,处于全国低流行和局部地区及特定人群高流行并存的态势。本文介绍的是有关HIV药物治疗的一些近期研究进展。 关键词:免疫系统;艾滋病病毒;抑制剂;药物治疗 Abstract:AIDS is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lso translated: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1981 virus "(also known as the AIDS virus) and the immune system caused by the collapse of infectious disease. AIDS has become a serious public health and social problems harm to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 China's AIDS epidemic through afferent phase, diffusion stage, has entered a period of rapid growth, in the trend of high prevalence in both national and local area and the low prevalence of specific population. This is the HIV drugs in the treatment of some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Key word:immune system; The AIDS virus;inhibitor;medication 前言: 自1981 年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 (AIDS) 患者以来,全球累计感染者总数已达 6 900 万,死亡者总数超过 2 000 万。我国在1985年6月发现第一例艾滋病以后,患艾滋病的

包虫病教案

包虫病教案 课题:包虫病的防治 教学目标: 1. 什么是包虫病和传染方式。 2. 包虫病的治疗和预防。 3. 培养孩子的卫生习惯。 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教学内容 1. 出示图片,问图片上的是什么? 师:老师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幅图片,大家看,这图片上是什么呀?引导学生说出图片上是个人,他不爱干净,接触小狗老鼠后,没有洗手就吃东西,将这些细菌吃进了肚子里。 2. 告诉学生什么是包虫病及包虫病的传染方式。。 ㈠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包虫病吗?刚才老师所出示图片里的人就得了这个病。 ㈡什么是包虫病。 包虫病(hydatid.disease),又名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是人

体感染棘球绦虫的幼虫所致疾病的统称,是一种人兽共患的流行性寄生虫病。我国有两种不同种的包虫病,即囊型包虫病(CE)与泡型包虫病(AE),分别因人摄入棘球绦虫卵及多房棘球绦虫卵而感染。临床上以肝包虫病最多见,肺部次之,脑、骨骼等其他器官也被侵犯。 ㈢你们知道包虫病是怎么传染的吗?人体感染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1)直接传染:主要是与终末宿主(狗、猫)密切接触后,误吞虫卵而感染。 (2)间接传染:是指由于虫卵污染水源、土壤、植物或蔬菜等,这种情况往往发生于去流行区出差、旅游、劳动的人因吃饭、饮水而感染。 当人与狗密切接触,人误食虫卵后,经消化道的作用,六钩蚴脱壳逸出,穿过肠壁,随门静脉血流进入肝脏,大多数被阻于肝脏,少数可经血流依次抵达肺、脑和全身器官。因此,包虫卵寄生部位,常影响肝脏,约占75%~78%,肺部次之,约8%~15%,也可进入心、肾、脾、肌肉、皮下、眼眶等部位。此外,六钩蚴亦可通过肠壁淋巴管系统,经胸导管和无名静脉入腔静脉,再经右心循环入肺,进而扩散到全身。 ㈣总结:所以同学们不论做什么事情,吃什么食物之前都要洗手,要保持清洁。

棘球蚴病

棘球蚴病风险分析 1、疫病概述 棘球蚴病(EchinOCoCcosls)又称包虫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的中绦期——棘球蚴寄生于哺乳动物脏器所引起的疾病。本病的临床表现视包虫囊部位、大小和有无并发症而不同。长期以来,包虫病被认为是一种人兽(畜)共患寄生虫病,称之为动物源性疾病惟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称之地方性寄生虫病;在流行区带有职业性损害的特点,被列为某些人群的职业病;从全球范围讲包虫病为少数民族或宗教部落所特有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1.1流行病学 棘球蚴的传播与养犬密切相关。动物与人主要通过与犬接触,误食棘球绦虫卵而感染。绵羊、牛、猪及人均为易感动物,此外,马、兔、鼠类等多种哺乳动物也可感染;绵羊对本病比其他动物易感。 患棘球绦虫病的犬、狼、狐等肉食动物把虫卵及孕节排到外界,在适宜的环境下,体节可保持其活力达几天之久。有时体节遗留在犬肛门周围的皱褶内。体节的伸缩活动,使犬瘙痒不安,到处摩擦,或以嘴啃舐,这样在犬的鼻部和脸部,就可沾染虫卵,随着狗的活动,可把虫卵散播到各处,从而增加了人和家畜感染棘球蚴的机会。此外,虫卵还可助风力散布,鸟类、蝇、甲虫及蚂蚁也可作为搬运宿主而散播本病。

1.2临床症状 棘球蚴在家畜体内寄生时,由于虫卵逐渐增大,可压迫组织,引起组织萎缩和机能障碍。随着寄生部位的不同,出现的临床症状也各异。当肝、肺寄生囊蚴数量多且大时,则实质受压迫面高度萎缩,能引起死亡。囊蚴数量少且小时,则呈现消化障碍,呼吸困难,腹水等症状,患畜逐渐消瘦,终因恶病质或窒息死亡。 棘球蚴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寄生虫病,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1.3病原特性 目前分类学上公认棘球绦虫属有四个种,即细粒棘球绦虫(E ?granulosus),多房棘球绦虫(E.multilocularis)、少头棘球绦虫(E.oligarthrus)、伏尔格利棘球绦虫(E.vogeli)。后两种很少感染动物。这四个种的成虫和幼虫阶段在形态上都不相同。而且,许多种间、种内变种己有报道,特别是细粒棘球蚴绦虫,惟一可靠的鉴定基础是DNA分析。 ?细粒棘球绦虫 寄生虫在家犬和大量有蹄动物中传播,犬/羊循环最重要,森棘动物的中间和终末宿主也能感染细粒棘球蚴,例如狼和鹿。成虫长2~7mm,一般有3~4个节片,很少有6个节片的,倒数第二个节片是成熟节片,生殖孔位于成熟节片和孕卵节片的中后方。最后一个节片(孕卵节片)的长度通常比整个成

艾滋病最新治疗研究论文

专业:************ 姓名:****学号:********** 艾滋病最新治疗研究 2012年5月2日

艾滋病治疗研究 自1970年人类出现首例爱滋病感染以来,艾滋病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蔓延传播,人类正受到艾滋病病毒的严峻挑战,对人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但是,科学家自始至终从没有放弃对艾滋病治疗的研究,并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找出治疗爱滋病的有效途径,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必将战胜这个“世纪之病”。 一、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将抗病毒基因导入患者的细胞内,赋予患者新的抗病机能,它包括目的基因的选择与克隆、载体的构建与包装及受体的选择与转入等。 (1)抗HIV基因 现研究最多的抗-HIV基因是反义核酸和核酶,其中反义核酸反义核酸是互补于mRNA的RNA或DNA,在细胞内形成部分双链,阻碍mRNA的剪接、运送和翻译,降低mRNA的稳定性,从而影响基因的构成。有一些科学家做了相关抑制HIV实验,但由于受调控水平的限制或者由于反义RNA量的不足,而导致失败,但现最需解决的问题是反义核酸的专一性和进入靶细胞之前的降解。核酶是一种具有核酸内切酶活性的RNA分子,可特异性地切割靶RNA序列。它

最初由Haseloff在研究烟草病毒时发现的,迄今,人们发现的核酶有六种类型,但从结构上看主要分为" 两大类:锤头状核酶和发夹状核酶。核酶的优点是序列特异性;不编码蛋白质,无免疫原性;可以重复使用。使其在基因治疗领域中倍受青睐,其研究进展也相当迅速。但核酶的稳定性较低,生理条件下反应速度缓慢是其用于抗-HIV的不足之处,同时对它在机体内是怎样被转录的和转录后抗RNase的能力还需做进一步的探索。 (2)基因疫苗 与传统疫苗相比,DNA疫苗具有制备简单、可塑性大、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等优点。但其最大的优点在于疫苗抗原可以在人体靶细胞内天然表达。科学家曾经用人猿做过试验,方法是肌内接种100μg质粒pm160,产生了高滴度的抗体,该抗体在体外能中和HIV-1的感染。接种后T淋巴细胞明显增殖。证明了类人猿能通过接种质粒pm160产生非常强的特异性CTL应答,所有的类人猿都有不同程度的抗感染能力,其中一组取得了100%的抗感染力。此结果说明DNA 疫苗接种技术不仅可预防艾滋病,同时可产生T杀伤细胞清除体内的感染病毒细胞以达到治愈的目的。但目前DNA疫苗的出现才在近几年出现,出现的问题还需进一步观察 二、中医治疗艾滋病 (1)研究发现,一些中药能够以HIV复制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为靶点而干扰HIV复制,包括吸附、融合、逆转录、整合、转录、翻译、

包 虫 病 防 治 知 识

包虫病防治知识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包虫病防治知识 1.什么是包虫病:包虫病是指人偶然摄入由感染了包虫病的狗的粪便中所排出的虫卵而在体内发育成的囊型幼虫。 2.包虫病是怎样传播的:狗是包虫病的主要传染源。会随狗的粪便排出污染土壤、草地、水源、狗的皮毛、及狗活动的场所,人若玩狗或者误食被污染的水和食品以及牛、羊在吃草时食入草或饮入被污染的水,这些虫卵就会钻入体内。在人和家畜的脏器中发育成包虫囊肿,被狗吃入,又会排出大量的虫卵。周而复始,造成了包虫病的传播流行和扩大蔓延。 3.狗肠内的包虫来源是什么:人用带有包虫囊肿的牛、羊脏器喂狗,包虫囊肿吸附在狗的小肠上端, 45天左右发育成熟,并随狗的粪便向外界排出大量的虫卵,污染环境。 4.包虫病的危害有哪些: (1、人得包虫病后,呈现慢性消耗表现,身体瘦弱、劳动力下降。年幼者影响生长发育。我国每年因患包虫病而需要治疗的患者数以万计,而包虫的复发和死亡率都很高。手术住院的患者花费少则数千,多则数万元。沉重的负担使不少患者倾家荡产。而延误诊治的患者失去治疗的机会,就会有生命危险。(2、包虫病不但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而且发病的高峰为20-50岁的青壮年,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3、牲畜患包虫病后,会形体瘦小,难以繁殖,从而导致畜牧业减产,不能抵抗冬季的严寒,最终死亡。其中羊的患病率达%。由此造成每年经济损失上亿,严重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制约了经济发展。 5.包虫病怎样预防:提倡家犬拴养,控制用生脏器喂狗,同时要定期做好狗的驱虫工作。 6、国家对包虫病的防治有哪些优惠政策: (1、家犬的药物驱虫免费 (2、患包虫病的病人药物治疗免费 (3、患包虫病的部分严重病人的手术治疗国家有相应的经费补助。 7、额敏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我县唯一一个药物免费治疗包虫病患者的医疗机构。 8、每月20-23日为我县家犬免费驱虫日,就近的村卫生室人员会入户发放驱虫药。 额敏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宣

细粒棘球蚴病,细粒棘球蚴病的症状,细粒棘球蚴病治疗【专业知识】

细粒棘球蚴病,细粒棘球蚴病的症状,细粒棘球蚴病治疗【专业知识】 疾病简介 细粒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 granulosa)是动物体感染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所致的疾病,又称为囊型包虫病。在人和动物之间传播,狗是其终宿主,羊、牛是其中间宿主,故本病流行于畜牧区,人因误食虫卵也可成为其中间宿主,发生包虫病。包虫囊肿在肝脏内最多见,其次是肺部,脑、骨骼等其他脏器偶尔也被侵犯。目前21个省(市、区)报道有原发性人、畜包虫病及家、牧犬细粒棘球绦虫感染。流行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北部和西北的牧区和农牧区,以西藏、青海、四川、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和云南等省(自治区)最为严重。 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1.病原体: 细粒棘球绦虫是各种绦虫中体积最为细小者,狗是最重要的终宿主和传染源,亦寄生于有蹄类家畜(例如,绵羊、牛、猪、山羊、马,骆驼)。一般是寄生在狗的小肠内,其体长一般为2.5~6mm,主要组成部分有:头节、颈部、未成熟节片、成熟节片与妊娠节片。头节呈梨形,包括有一个顶突与四个吸盘。顶突伸缩力强,富含肌肉组织,其上有两圈大小相间呈放射状排列的小钩共30~36个。最长最大的是孕节,它的长度等于体长的一半,生殖孔开口在节片一侧中部,子宫有不规则的分支和侧支(又称侧囊),其内充满虫卵,一般是200~800个,一旦肠内或肠外破裂后释出虫卵。睾丸45~65个,分布于生殖孔的前后方。成节的结构与带绦虫相似,生殖孔位于节片一侧的中部偏后。虫卵呈圆形,有双层胚膜,内有辐射纹,棕黄色,含六钩蚴,其形态与牛肉绦虫和猪肉绦虫卵相似。 2.传播: 包虫病是通过食入虫卵而传播,中间宿主包括人、有蹄类动物、鼠类等。感染的途径主要为经口食入。人的感染主要为饮水和饮食方式。从事牧业生产、狩猎和皮毛加工的人群为高危人群。

浅谈当今国内艾滋病研究与防治现状

浅谈当今国内艾滋病研究与防治现状 曹译文 (西南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成都,610225) 摘要通过对已有艾滋病相关文献的检索与分析,探究在艾滋病领域存在的相关心理学研究,以艾滋病污名和社会支持两方面进行阐释,并从心理学与医学两个领域探讨艾滋病的防治现状。本文旨在了解当前社会艾滋病领域的研究现状,提出未来艾滋病研究方向的新思考。 关键词艾滋病;社会态度;防治现状 1引言 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有艾滋病病毒是(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引起的以T细胞免疫力功能缺陷为主的一种免疫缺陷疾病。[1] 1985年,我国发现了首例HIV感染者,此后AIDS在我国迅速传播开来。截至2011年10月,已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43万例。据中外机构联合组成的专家组权威评估指出,截至2011年底,估计中国存活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People Living with HIV/ADIS, PLHIV)78 万。目前,中国已发现的感染者和病人存活34.6万,即目前约56%的感染者尚不知情。[2]艾滋病疫情估计和预测为准确掌握疫情、科学指导防治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在病例报告数与实际感染数差异较大的情况下,估计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数成为了解人群实际感染情况的重要手段。艾滋病被普遍认为具有高度致死性,因此导致人们对它产生本能上的恐惧。 艾滋病以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的两大特点引起了整个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各国均加大对艾滋病的相关研究的投入,从预防方法、健康教育等多方面预防艾滋病,也从有效疫苗、治疗方法等方面试图解决艾滋病这一难题。在艾滋病研究与防治这一方面,我国也从未停止努力的步伐。政府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随着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关于我国艾滋病防治状况的论文新发表数量和累积数量越来越多。[3] 2艾滋病相关研究 在HIV感染者数量逐年增长的当今社会,因HIV的高致死率以及感染途径,使民众对艾滋病产生了心理上的恐惧与排斥。伴随着HIV感染者数量的提升,其心理健康情况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2010年刘颖等人发表的《艾滋病污名的形成机制、负面影响与干预》中探讨了艾滋病污名形成的相关理论及社会影响因素,试图探究其污名形成的心理学原因。同时就污名对艾滋病患者的影响进行分析,包括其个人的发展影响与对家庭的影响,最后提出其干预措施,建议增加非感染者与感染者的积极接触以便包容与理解,除此外也加大知识传播的力度给予公众对艾滋病广泛正确的认识。 耿柳娜等人采用实验法探讨正念在吸毒人群对艾滋病污名的干预中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吸毒者存在内隐艾滋病污名;内隐艾滋病污名和外显艾滋病污名相关不显著,而正念干预对内隐艾滋病污名和外显艾滋病污名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研究最终得出正念

包虫病教案精编版

包虫病教案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包虫病教案课题:包虫病的防治 教学目标: 1. 什么是包虫病和传染方式。 2. 包虫病的治疗和预防。 3. 培养孩子的卫生习惯。 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教学内容 1. 出示图片,问图片上的是什么 师:老师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幅图片,大家看,这图片上是什么呀?引导学生说出图片上是个人,他不爱干净,接触小狗老鼠后,没有洗手就吃东西,将这些细菌吃进了肚子里。 2. 告诉学生什么是包虫病及包虫病的传染方式。。 ㈠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包虫病吗?刚才老师所出示图片里的人就得了这个病。 ㈡什么是包虫病。

包虫病(),又名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是人体感染棘球绦虫的幼虫所致疾病的统称,是一种人兽共患的流行性寄生虫病。我国有两种不同种的包虫病,即囊型包虫病(CE)与泡型包虫病(AE),分别因人摄入棘球绦虫卵及多房棘球绦虫卵而感染。临床上以肝包虫病最多见,肺部次之,脑、骨骼等其他器官也被侵犯。 ㈢你们知道包虫病是怎么传染的吗人体感染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1)直接传染:主要是与终末宿主(狗、猫)密切接触后,误吞虫卵而感染。 (2)间接传染:是指由于虫卵污染水源、土壤、植物或蔬菜等,这种情况往往发生于去流行区出差、旅游、劳动的人因吃饭、饮水而感染。 当人与狗密切接触,人误食虫卵后,经消化道的作用,六钩蚴脱壳逸出,穿过肠壁,随门静脉血流进入肝脏,大多数被阻于肝脏,少数可经血流依次抵达肺、脑和全身器官。因此,包虫卵寄生部位,常影响肝脏,约占75%~78%,肺部次之,约8%~15%,也可进入心、肾、脾、肌肉、皮下、眼眶等部位。此外,六钩蚴亦可通过肠壁淋巴管系统,经胸导管和无名静脉入腔静脉,再经右心循环入肺,进而扩散到全身。 ㈣总结:所以同学们不论做什么事情,吃什么食物之前都要洗手,要保持清洁。 3. 包虫病的治疗和预防。 ㈠师:同学们,虽然有人得上了包虫病但是也有治疗的方法,没有得上包虫病的人也要注意预防,下面我们来了解包虫病的治疗和预防。

包虫病的疫苗研究进展

包虫病的疫苗研究进展* 章家新 傅玉才 (汕头大学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 广东 汕头 515031) 提要 免疫预防是防止包虫病流行的比较理想的途径。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细粒棘球绦虫的有效免疫原成份进行筛选和克隆,制备基因工程疫苗,为包虫病的免疫预防和免疫诊断开辟了新途径。本文仅就囊性包虫病近年来的疫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 免疫预防;细粒棘球蚴;疫苗;包虫病中图分类号 R18 R532 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716(2002)02-0118-03 收稿日期:2002-03-01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170710) 作者简介:章家新(1974-),男,安徽省全椒县人,在读硕 士生。 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本病由棘球属绦虫的中绦期幼虫引起。其中细粒棘球绦虫[引起人囊性包虫 病(囊性棘球蚴病)]和多房棘球绦虫[引起人泡型包虫病(泡型棘球蚴病)]分布广,可在人体内引起严重病变。另外,伏氏棘球绦虫偶尔可在人体内引起多囊性棘球蚴病,少节棘球绦虫尚无人体内感染的确切报道。在我国只有前2种,而绝大多数流行区以囊性包虫病为主。 1 流行病学 包虫病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严重寄生虫病,已证实[1]25个省、市和自治区有感染病例。甘肃、新疆、宁夏、内蒙古、青海、四川、陕西和西藏流行严重[2],其中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地的细粒棘球蚴属于同一虫株[3]。黑龙江、河北、天津、安徽、山东、湖南、贵州、上海等地已发现有原发包虫病人,说明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的增加,宠物(犬)和经济动物(狐狸)养殖数量增加,包虫病已从我国的西北部向东南部、由畜牧地区向农业地区逐渐蔓延。目前我国包虫病患者约100万,受威胁人口几千万。 2 疫苗预防的必要性 我国是包虫病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4]。控制包虫病的流行主要是通过切断棘球绦虫生活发育环 节,预防中间宿主(人,畜)对棘球蚴的感染,预防或驱虫治疗终宿主(犬),阻断虫卵的播散。在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以驱虫治犬和宣传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国在感染流行的重点省份,制定防治规划,查治病人,捕杀野犬,对试点区实行 月月驱虫,犬犬投药 ,使棘球蚴病得以很好的控制[5] 。但就西北牧区而言,那里的经济发展落后,大多牧区处在山区或荒漠和半荒漠地区,牧民多以游牧为 主,他们的某些传统生活习俗及缺乏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等因素增加了综合防治措施实施的难度,使各实验地区的综合防治经验未能持续推广下去[6] 。由于许多相邻国家和地区有棘球蚴病流行,在边界地区防治工作又相对较弱,是已控制地区容易输入新的传染源而使棘球蚴病难以获得持久控制的一个主要原因,必须清除传染源才能巩固防治成果。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日新月异,研制各种疫苗的条件已经成熟。与现行的控制模式相比,采用疫苗预防不仅可以节约大量人力和财力,也能彻底控制包虫病在我国牧区的流行。 3 疫苗的研究 制备疫苗的抗原主要有原头蚴或六钩蚴人工培养时的代谢产物和射线照射致弱的活虫。 3 1 中间宿主(羊)的保护性疫苗 国外在控制包虫病流行方面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将体外培养细粒棘球绦虫六钩蚴的排泄或分泌产物作成抗原,给绵羊接种可获得抗细粒棘球绦虫卵的高度免疫力[7],已证明[8]六钩蚴能产生所有的宿主保护性抗原。目前主要是应用EG95重组蛋白疫苗防治细粒棘球蚴感染中间宿主(羊)并取得较理想的结果[9,10]。研究[9,10]发现经EG95重组蛋白疫苗免疫的中间宿主(羊),可以抵抗不同的细粒棘球蚴株(新西兰株、澳大利亚株和阿根廷株)感染,获得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96%~98%)。EG95免疫羊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是针对天然六钩蚴抗原和所用免疫原中近23kDa 的抗原组分的。序列分析说明EG95cD -NA 是715bp 的插入片段,编码分子量为16 592kDa 118 第15卷 第2期 2002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 antou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Vol 15 No 2 2002

包虫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3—1997-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包虫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7013—1997 ^~`前言 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是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在人体内引起的疾病。在我国有两种,即细粒棘球蚴引起的囊型包虫病和由多房棘球蚴引起的泡型包虫病。我国已有22个省(市)、自治区存在当地感染的囊型包虫病人。泡型包虫病在宁夏、新疆、甘肃、四川、青海、西藏和黑龙江有病例报告。包虫病是我国北方和西南地区危害人畜的重要寄生虫病,属法定丙类传染病。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卫生部包虫病防治培训基地(新疆地方病防治研究所);参加起草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柴君杰、谭家忠、薛海筹。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负责解释。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囊型包虫病和泡型包虫病的诊断及处理原则。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和地方病防治机构对两型包虫病的诊断和处理。 2 定义 2.1 囊型包虫病cystic hydatid disease(CHD),cystic echinococcosis(CE) 由于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的幼虫寄生而引起的疾病。 2.2 泡型包虫病alveolar hydatid disease(AHD),alveolar echinococcosis(AE) 由于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的幼虫寄生而引起的疾病。 3 诊断标准 3.1 流行病学史 流行地区的居住史或旅游史,豢养或接触过家犬。有野外工作和猎狐史;接触过狐狸尸体、皮张等。 3.2 临床表现 3.2.1 囊型包虫病:早期可无任何症状,往往在影象检查中发现。肝囊型包虫病有肝区隐痛、上腹饱胀感、消化不良、消瘦、贫血。肝大,上腹部包块。肺囊型包虫病有胸部隐痛、刺痛、胸闷、咳嗽、气短、咯血,有时随痰咳出粉皮样内囊碎片或子囊,或在痰液检查时发现原头节的头钩。其他脏器包虫病具有该脏器占位性疾病之特有症状。 3.2.2 泡型包虫病:肝大、肝区隐痛。晚期肝功能损害,脾肿大、肝脏可触及硬结节、黄疸,消瘦、衰竭。发生转移时出现转移病灶所在脏器产生的症状。 3.3 影象检查 影象学特征在包虫病的诊断上有重大价值。肝包虫病以B超扫描为主要手段,肺包虫病以X线检查为主,各有特征性影象。为了鉴别诊断或有特殊需要时,可做CT检查(详见附录B)。 3.4 实验室检查(详见附录A) 3.4.1 检测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用IHA、ELISA、EITB等方法)。 3.4.2 检测血清中特异性循环抗原或免疫复合物。 3.4.3 痰液和咳出物的寄生虫学检查。 3.4.4 临床标本的病理组织学检查。

细粒棘球蚴延伸因子-1基因的克隆,测序及特性分析3

文章编号:1001-5949(2005)08-0510-03?论 著?细粒棘球蚴延伸因子-1基因的 克隆、测序及特性分析3 王 健,赵嘉庆,王娅娜,丁淑琴,赵 巍 [摘要] 目的 对细粒棘球蚴(E.granulosus)翻译延伸因子(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EF-1基因片段进行分 子克隆及序列分析。方法 从细粒棘球蚴原头蚴中提取RNA,采用RT-PCR技术扩增出细粒棘球蚴EF-1基因 片段,与p GE M-T载体重组并转化E.C oli JM109,经筛选扩增获得重组基因克隆,再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成功构建了EF-1/p GE M-T/JM109克隆体系,测序表明该基因开放阅读框为693bp,与已发表基因核苷酸序列相 比,同源性为99%,推导编码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9%。结论 扩增获得的基因片段可能为细粒棘球蚴(E.granu2 losus)翻译延伸因子EF-1基因片段。 [关键词] 棘球蚴病;基因,结构;克隆,分子;序列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32.32 [文献标识码] A Cloning and sequence analyzing of the EF-1gene from echinococcus granulosus of m ankind WANG Jian,ZH AO Jia-qing,WANG Ya-na,et al.(Ningxia Med.C oll.,Y inchuan750004,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 o obtain and analyze sequence EF-1gene,and lay bases for screening candidate antigen of echinococcus granulosus.Methods T otal RNA was extracted from protoscoles of cysts from humam.The specific primers we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published nucletid sequence in the genbank database.The EF-1gene of echinococcus granulosus was amplified by RT-PCR and cloned into p GE M-T vector for sequencing and analyzing.R esults A cDNA sequence with an open reading frame of693bp has been amplified success fully by RT-PCR.C omparision of the DNA and amino acid sequence deduced from cDNA with the published EF-1gene sequence of echinococcus granulo2 sus in the genbank revealed99%identity samely.Conclusion Because the EF-1play an importante role in energy metabolism of E.granulo2 sus,EF-1gene gained from protoscoles can be used as candidate antigene gene to develope vaccine and its biological functions studying. K ey w ords Echinococcosis;G enes structural;Cloning molecular;Sequencing 细粒棘球蚴病又称包虫病,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影响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人兽共患病之一。在我国25个省(市、自治区)有包虫病的流行,西北五省区为主要流行区,人群患病率在0.6%- 4.5%之间1。目前包虫病治疗主要以药物和手术治疗方法为主,由于药物和手术治疗存在复发率高等缺点,使得包虫病难以得到有效的根治2。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国内外积极开展对寄生虫疫苗的研究,并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3。本研究旨在获得E.gran2 ulosus EF-1基因片段对其基因的结构特点及同源性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开展的重组抗原研制工作打下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细粒棘球蚴原头蚴的收集:从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包虫病患者手术摘除的完整包囊,无菌条件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30260105)  [作者单位]宁夏医学院,宁夏银川750004  [作者简介]王健,男(1965-),宁夏籍,汉族,主管药师,从事分子疫苗研究。下抽取囊液,分离原头蚴,经P BS(pH7.2)3次洗涤后,-85℃保存。 1.1.2 质粒与菌种:p GE M-T质粒载体购自Promega 公司。E.coli JM109由本室保存。 1.1.3 酶与试剂:限制性内切酶BamHI、NotI、X-gal、IPTG、RNA提取试剂盒、RT-PCR试剂盒均购自Promega公司,DNA回收试剂盒、200bpDNA和Lamb2 daDNA/hindⅢMarker购自北京华美公司。 1.1.4 RT-PCR引物:通过互连网G eneBank中检索的细粒棘球蚴EF-1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 PrimerI:5’ATGG ATCCATGG AGTCGG CGTACATG CG3’ PrimerⅡ:5’GTG CGG CCG CTTACAGTTTGTTAAAGG AAG3’为了便于亚克隆,在引物1和引物2的两端分别引入了一个BamHI和Not I酶切位点。引物由北京三泰兴隆科技公司合成。 1.1.5 仪器设备:PCR仪(美国BI O RAD),超低温冰柜,超净工作台,电泳仪,凝胶成像分析系统,低温高速离心机,恒温培养箱,纯水仪,电子分析天平,高速匀浆器,热压消毒器,恒温干燥箱。

艾滋病治疗最新研究进展

艾滋病治疗研究最新进展 钟勇 摘要:自1970年人类出现首例爱滋病感染以来,艾滋病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的迅速蔓延传播,,人类正受到艾滋病病毒的严峻挑战,对人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但是,科学家自始至终从没有放弃对艾滋病治疗的研究,并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包括抗病毒疗法、治疗性疫苗和基因治疗,还有我国传统的中医治疗,都很有可能成为治疗爱滋病的有效手段,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必将战胜这个“世纪之病”。 关键词:爱滋病,抗病毒、疫苗、基因和中医治疗 这篇文章通过对这些方法和手段的详细介绍,来让人们更加深入的了解爱滋病病毒是通过什么方法和手段来侵入人体T细胞,破坏人体免疫系统,以及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和手段来阻止艾滋病病毒的侵入,来达到预防和治疗爱滋病的目的。 1 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法又叫“鸡尾酒疗法”,现称为“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包括“逆转录酶抑制”、“蛋白酶抑制”以及“融合酶抑制”这三种疗法。 下面将作详细介绍。 1.1 逆转录酶抑制剂[1、2、3] 逆转录酶抑制剂包括“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和“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其中NRTIs通过对阻断病毒RNA基因的逆转录,即阻断病毒的双股DNA的形成,使病毒失去复制的模板。此类药物首先进入被感染的细胞,然后结合到病毒DNA链的3ˊ末端,则病毒不能再进行5ˊ到3ˊ磷酸二酯键的结合,竞争性抑制艾滋病病毒逆转录酶活性,可导致未成熟的DNA链合成终结,从而使病毒复制受到抑制。这些药物包括齐多夫定、去羟肌苷、扎西他滨、司坦夫定、拉米夫定、阿巴卡韦等,但这些药物也有一定的耐药性,主要包括逆转录酶对底物的识别机制及对核苷(酸)类抑制剂的切除反应,并且核糖核酸酶氨活性对耐药性的产生也有一定的影响。而NNRTIs 是一类在结构上差异很大,但作用机制相似的化合物。NNRTIs能与HIV-1 RT特异性结合,结合位点与底物结合位点不在同一位置,因此NNRTIs对RT的抑制为非竞争性抑制。NNRTIs对细胞的毒性很小,而且在极低的浓度时也能抑制HIV-1的复制。这些天然药物主要包括nevirapine,delavirdine 和efavirenz,但这些药物容易使HIV 1RT 产生突变,因为HIV-1 RT的NNRTIs结合部位周围氨基酸残基很容易产生突变,形成抗性,因而限制了NNRTIs抗病毒潜力的发挥。 1.2 蛋白酶抑制[4] 蛋白酶根据其作用机制不同分为4种:丝氨酸蛋白酶、半胱氨酸蛋白酶、金属蛋白酶和天冬氨酰基蛋白酶。而HIV蛋白酶属于天冬氨酰基蛋白酶,是由含99个氨基酸的多肽链形成的C 2 对称的均二聚体,其天然产物包括浅蓝菌素、锌和利用体外药物模型筛选的天然产物, 利用体外药物模型筛选的天然产物一直是药物或其前导物的主要来源,其以短肽为底物作酶促反应,然后根据底物的有无标记和标记物的特点分别进行HPLC、放射性、荧光分析或ELISA检测,从而可以得到一些有抑制HIV蛋白酶活性的

细粒棘球蚴病(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细粒棘球蚴病(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细粒棘球蚴病主要见于畜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感染率与职业、生活习惯、居住条件、小区气候、自然条件及家畜检疫水平等都有密切关系。本病不仅见于人类,也可在绵羊、猪、山羊、骆驼、水牛和马等动物中发病,这些自然中间宿主在人类细粒棘球蚴病流行区同样有很高的发病率。细粒棘球蚴绦虫最常见的家畜循环是犬/羊,人类感染主要来源于犬,人与人或中间宿主与中间宿主互不传染。 二病因1.传染源 传染源是是感染细粒棘球绦虫的犬。其中卵对温度耐受性好,适合于在牧区传播。 2.传播途径 通过食入虫卵而传播,中间宿主包括人。感染的途径主要为经口食入。人的感染主要为饮水和饮食方式。从事牧业生产、狩猎和皮毛加工的人群为高危人群。 3.易感人群 患者以青壮年农民与牧民为多,大多在儿童期感染,至青壮年发病。 三临床表现本病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囊肿的大小、部位、发育阶段、是否失去活性及有无并发症等。无并发症的肝棘球蚴囊肿通常处于临床潜伏期而无症状,常在感染多年后体检时或因其他疾病手术时偶然被发现。也有患者自己发现肝脏肿大或出现临床症状和并发症而就诊。有些无并发症的肝棘球蚴囊肿患者可终身无症状,而囊肿直径每年增长1~2cm。但成人感染本病时临床症状出现迅速,表现为右上腹钝痛、腹胀及肝肿大等。儿童巨大肝棘球蚴囊肿可出现棘球蚴病恶病质,可有发育迟缓,智力低下,治疗后能很快好转。在肿大的肝表面可触及囊性感的包块,表面光滑,无明显压痛。若囊内有棘球蚴囊沙,叩诊时可出现棘球蚴震颤现象。很少出现肝功能不全,有血浆白蛋白减低而球蛋白增高的倾向。 四检查1.影像学诊断 (1)X线检查对无并发症肝棘球蚴囊肿的诊断价值有限。胸部X线平片可见右侧膈肌抬高,有胸膜炎征象。典型者衰老的肝棘球蚴囊肿有钙化。 (2)B超为诊断本病的首选方法。B超可证实囊肿病变的性质,若在母囊内见到子囊即可确诊。(3)CT主要用于肝棘球蚴囊肿精确定位,同时还可明确腹腔内有无棘球蚴囊肿。

艾滋病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艾滋病的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摘要:艾滋病是一种难以治愈的传染性疾病,随着HIV病毒的传播,感染人数逐渐增多。艾滋病已经成为最严重的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流行性疾病之一。本文收集了近期以来的一些文献进行整理,对治疗艾滋病的药物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艾滋病抑制剂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 1981年在临床诊断中被发现,我国1985年出现首例报道[1],1983年证实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是其病原体,人体感染此病毒后,使患者以CD4+T淋巴细胞减少,免疫机能缺陷[2],抵抗力降低,导致多种病原体侵袭而发生诸多机会性感染。抵抗力降低加上机会性感染,成为艾滋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3,4]。AIDS传播速度惊人,死亡率极高,传播速率稳定[5],然而迄今为止,艾滋病仍是一种无法治愈的致命性传染性疾病。所以治愈艾滋病是世界医药工作者的一个重大课题。 随着人类对病毒及其感染过程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以及药物研发技术的不断创新, 抗HIV的药物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齐多夫定(zidovudine,AZT)被美国FDA批准上市以来,迄今为止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已发展到31个品种[6]。 本文通针对艾滋病的治疗药物研究作一综述。 1. HIV 及其感染机制及危害 HIV 属于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7],参与HIV进入CD4 T淋巴细胞的主要病毒表面蛋白gp120和gp41 ,使病毒与宿主细胞膜接近,导致病毒包膜与细胞膜最终融合,病毒RNA进入细胞。HIV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 形成的二倍体,两条链的5' 端借氢键形成二聚体,包含了编码多种病毒蛋白的开放读码框区。其中pol 区编码HIV-1 复制过程中所必需的三种酶:整合酶、逆转录酶和蛋白酶,分别在病毒整合进入宿主细胞基因组、HIV RNA 转录成cDNA 和多聚蛋白的翻译后加工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是目前药物主要作用靶点。HIV 又分为HIV-1 型和HIV-2 型。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艾滋病患者是被HIV-1 病毒所感染。[8,9] HIV感染后能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和对各种病毒抗原产生相应抗体。最终致使CD4+T淋巴细胞减少,还可造成其他免疫活性细胞和免疫组织的损伤。另外周淋巴组织(包括淋巴结和脾脏)是HIV不断复制的场所,所以淋巴组织受到不断破坏。HIV感染时,嗜神经性HIV毒株对大脑的感染所致中枢神经系统紊乱,HIV感染人体后还会破坏胃肠道系统,吸收不良、营养不良和腹泻等结果[10]。

普及包虫病五个基本知识点

普及包虫病五个基本知识点 ⑴、什么是包虫病? 包虫病称白泡泡或者水疙瘩病,是人类绦虫病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包虫病是人体受到狗体内绦虫的虫卵感染所引起的疾病 ⑵、包虫病在人和动物之间是如何传播的? 绦虫寄生在狗等食肉动物的小肠里,到了一定的时期这种绦虫就要产卵,虫卵随狗粪散布到人们生活的周围环境里。这样,就很容易沾染到人的手上,衣服上和日常用品上,另外,通过狗毛、羊毛、干草、水等与人有接触机会的东西,也会沾染给人。 ⑶、狗肠内的小绦虫是从哪里来的? 患有包虫病的牛羊,其内脏中含有的大量的幼虫,一旦被狗吞食,就会在其体内发育为成虫,并排出大量的虫卵污染环境。造成包虫病在人群及牛、羊中传播。 ⑷、包虫病有什么危害? 虫卵很细小,用肉眼是看不到的,如果人误食了虫卵,虫卵在小肠内孵出幼虫,穿过肠壁,随血液循环到达人体的各个脏器(主要是肝脏和肺),慢慢生长,以后变成象囊袋一样的肿块,里面充满了

水一样的液体,有的包虫囊肿可以长到几十斤重,压迫脏器。如果囊肿破裂,将引起非常严重的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⑸、怎么预防包虫病? 预防应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养成饭前洗手的良好习惯,瓜果蔬菜要洗净;在流行区应避免与狗密切接触,有条件者应检查狗体内是否有绦虫寄生。 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⑴、犬是包虫病的传染源,要定期驱虫。 ⑵、不要用生的动物脏器喂犬。 ⑶、进食前要洗手。 卫生习惯 ⑴、勤洗手,不玩狗,不用生杂碎喂狗 ②、勤洗手,少生病,犬喂药,人健康。 ⑶、预防包虫病,饭前要洗手 ⑷、不玩犬,勤洗手,阻断包虫卵进人口。 ⑸、每月给狗驱虫喂药是预防控制包虫病的关键。 ⑹、不养犬,不玩犬,避免包虫病感染。 ⑺、给犬喂服吡喹酮,人畜健康才长久。 ⑻、犬拴养,常喂药,不玩狗,常洗手,牛羊内脏不喂狗。 ⑼、月月犬驱虫,年年人安康。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研究进展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3-03-05T13:38:11.2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9期供稿作者:秦小超[导读] 从1995年Ho D.D.最先报道HIV抗病毒治疗成功案例,以后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临床疗效得到了肯定。秦小超(广西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感染病科广西玉林 537000)从1995年Ho D.D.最先报道HIV抗病毒治疗成功案例,以后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临床疗效得到了肯定。目前,人类已经有约30种抗逆转录药物构成的有效疗法,尽管迄今为止仍未能成功研究出彻底清除患者体内HIV 的方法及其治疗药物,也未获得有效预防HIV 感染的疫苗,但如果联合用药,它们能够挽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生命,使病毒感染者活得更健康,更有品质。但现实情况是, 开始接受治疗时患者免疫功能已经严重受损,机会感染存在、药物不良反应、病毒耐药性等等问题往往导致患者依从性下降,成为影响HAART实施和抗病毒治疗成效的主要原因。因此,除致力于研发新型抗病毒治疗药物外,探索适合的治疗管理模式、寻求开始抗病毒治疗最佳时机、使用便于应用的药物剂型、最佳药物组合方案、预防或减轻药物不良反应、预防抗病毒药物耐药性的发生等方面问题还有待解决。现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新进展回顾如下: 1 抗HIV药物研究 1.1回顾齐多夫定(zidovudine 或AZT)是第一个有效的抗HIV 药物,于1987年被美国FDA批准上市。该药属于核苷类抗逆转录酶抑制剂,能显著地减低病毒载量和恢复CD4+淋巴细胞的数量。但是,在临床应用中,由于HIV极易出现耐药病毒株,因此治疗效果并不理想,AIDS患者的生命未能显著延长。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非核苷类抗逆转录酶抑制剂(如奈韦拉平、依非韦伦)和蛋白酶抑制剂(茚地那韦)研发成功,以及“鸡尾酒”疗法的应用,AIDS 的治疗才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1.2分类按照针对HIV复制周期的不同阶段常用的抗HIV 药物有:逆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病毒入胞抑制剂、整合酶抑制剂和合剂类等类型。 1.2.1逆转录酶抑制剂 HIV是逆转录病毒,抗逆转录酶抑制剂能够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其分类可分为核苷类和非核苷类两类。 1.2.1.1核苷类目前临床常用的有齐多夫定(zidovudine)、司他夫定(stavudine)、拉米夫定(lamivudine)、阿巴卡韦(abacavir)、扎西他滨(zalcitabine)、恩曲他滨(emtricitabine)、地丹诺辛(didanosine)、和富马酸替诺福韦(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其中Zidovudine是治疗AIDS 的首选药。Zidovudine 和Stavudine 是病毒核酸复制天然底物脱氧胸苷的类似物;Zalcitabine、Lamivudine 和Emtricitabine 是脱氧胞苷的类似物;Didanosine 和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 可视为脱氧腺苷的类似物;Abacavir 可转换成鸟嘌呤类似物的三磷酸盐,是脱氧鸟苷的类似物。此类药物比天然底物更好地与逆转录酶结合,因而可以阻止HIV 双链DNA合成,使HIV 失去复制能力。Lamivudine与Emtricitabine 相似,同为脱氧胞苷的类似物。 1.2.1.2非核苷类此类药物有依非韦伦(efavirenz)、奈韦拉平(nevirapine)、依曲韦润(etravirine)和最新获得FDA 批准的立匹韦润(rilpivirine),是特异性抑制HIV逆转录酶的化合物。它们直接与逆转录酶活性位点结合,造成酶蛋白构象改变,导致其失活。Rilpivirine和Etravirine同属第二代非核苷类药物,其抑制病毒复制的效果更强,半衰期更长,而ADR 较轻。 1.2.2蛋白酶抑制剂 HIV蛋白在翻译合成以后需要蛋白酶切割以形成具有功能的蛋白质,蛋白酶抑制剂可有效阻止病毒前体蛋白的进一步加工处理,从而抑制HIV子代病毒的合成。目前用于临床的此类药物有茚地那韦(indinavir)、利托那韦(ritonavir)、洛匹那韦(lopinavir)、奈非那韦(nelfinavir)、沙奎那韦(saquinavir)和达如那韦(darunavir)等。当HIV 基因开始翻译时,首先合成Gag-Pol 前体蛋白,蛋白酶将Gag-Pol 前体蛋白切割分离,使之成为结构蛋白Gag 和功能酶Pol。蛋白酶受抑制时,则无法形成有功能的蛋白,因而无法合成新的具有感染性的HIV 颗粒。 1.2.3病毒入胞抑制剂该类抑制剂有两类,即CCR5 辅助受体拟似物和融合抑制剂。入胞抑制剂可有效控制HIV包膜蛋白gp120 与CD4+ 细胞膜上CD4+ 受体和辅助受体(CCR5 或CXCR4)结合,达到阻止感染靶细胞的目的。目前用于临床的融合抑制剂为恩夫韦肽(enfuvirtide),CCR5 辅助受体拟似物为麦瑞韦若克(maraviroc)。Maraviroc 为小分子CCR5 拮抗剂,可阻断HIV gp120 和辅助受体CCR5 结合,阻断HIV 的侵染。2007 年8 月,FDA 批准Maraviroc 用于临床应用,其耐受性良好,未发现有负面影响。 1.2.4 整合酶抑制剂整合酶抑制剂是插入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的整合前复合物的关键成分,能阻断HIV 整合酶的正常功能,使HIV前病毒基因组DNA不能插入宿主细胞基因内。代表药物有雷特格韦(raltegravir),该药于2007年10月获FDA批准进入临床用于出现多重耐药的患者;2009年7月被批准用于未曾用过抗病毒药物的患者。患者对该药的耐受性良好。 1.2.5 合剂类此类药品包括核苷类抗逆转录酶抑制剂合剂——双汰芝(combivir,齐多夫定+拉米夫定)、三协唯(trizivir,拉米夫定+齐多夫定+阿巴卡韦)、曲凡达(truvada,富马酸替诺福韦+恩去他滨)和依帕徐康(epzicom,阿巴卡韦+拉米夫定);非核苷类抗逆转录酶抑制剂合剂——阿曲派拉(atripla,依非韦伦+富马酸替诺福韦+恩去他滨),以及蛋白酶抑制剂合剂—— 克拉曲拉(kaletra,洛匹那韦+利托那韦)。 然而,尽管用于临床抗HIV药物已有30余种,由于HIV的高突变率和整合性,始终无法从感染者体内彻底清除HIV,患者必须终身服药,而且为了避免产生耐药性,常常至少选用 3 种不同药剂同时治疗。 我国艾滋病药物主要来自仿制。2002年中国的东北制药集团开始仿制艾滋病药物齐多夫定(AZT),国家医药管理部门随之颁发了该仿制药品的销售许可证,并于当年9月份在国内上市给医院。目前,国家免费提供的抗反转录酶药物目录中,NRTIs类有齐多夫定、去羟肌苷、司他夫定、拉米夫定、阿巴卡韦(ABC)和替诺福韦(tenofovir)。NNRTIs类有奈韦拉平、依非韦仑,PIs类有茚地那韦(darunavir, DRV)、利托那韦(ritonavir)、和洛匹那韦(lopinavir)等。 2 开始抗病毒治疗时机的选择 一开始对于所有HIV感染患者在确诊后是否立即接受抗病毒治疗有争论,不支持者认为,HIV感染人体后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期机体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较高,机体免疫功能尚可,此时治疗带来的益处有限,而药物不良反应可能超过疾病进展所带来的风险,对早期抗病毒治疗尚有疑惑。通过临床观察对此问题进行研究,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最早的建议是,AIDS抗病毒治疗开始时机在进入AIDS期(CD4+ T淋巴细胞计数<200/mm3)的患者应尽快接受抗病毒治疗;对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以及存在 HIV 相关性肾病、妊娠或有多种疾病的患者也建议尽早接受抗病毒治疗;对免疫功能进行性恶化的患者同样建议治疗。上述共识还是偏向于保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