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信息技术应用是实现审计标准化的途径之一

扩大信息技术应用是实现审计标准化的途径之一
扩大信息技术应用是实现审计标准化的途径之一

扩大信息技术应用是实现审计标准化的途径之一

内部审计标准化会与内部审计对象的多样性、审计范围的拓展性、审计结果的指向性、审计人员的创造性等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内部审计标准化定义是通过制式化的审计流程将审计检查程序固定下来,形成格式统一的工作底稿,最终撰写规范化的审计报告。内部审计标准化有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使初级审计人员快速上手、减少审计风险等优点,但是因为内部审计不仅本身是一项复杂性、动态性、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而且审计人员的经验、技能、素质等因素也会影响到审计结果。因为审计产品是知识产品,是一种无形产品,因此很难像有形产品那样,可以统一尺寸、材质、规格、性能等。

通过审计信息化应用的进一步深入,前述的一些实现标准化的困难和矛盾就可以得到解决:

1.风险预警的标准化。通过审计预警系统,在设定风险指标情况下,一旦风险达到风险阈值,就触发报警,审计人员就可以开始风险评估。审计预警系统可以减少人为判断带来过度重视或轻易忽视,因为能够触发报警的风险是在系统中被量化分析的,减少了人为干预的影响,也使得风险导向审计更加标准化。

2.审前分析的标准化。如果开发了审前分析系统,审计人员可以设定审前分析哪些必做的流程,哪些流程要执行哪些审计分析模型。首先,审前分析系统设定的审计前分析流程是审计人员无法人为跳跃过去的;其次,审计模型是基于逻辑分析和判断,有数学和统计学分析的精准性,并且基于系统数据的运算,减少了人为的差错。因此,信息化应用情况下审前分析也能够实现标准化。

3.审计过程的标准化。审计作业系统是很多审计部门最早上线的审计信息系统。审计作业系统不仅可以提高审计工作底稿录入的规范化,还能使审计流程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操作,避免了手工操作时有个别审计人员跳过某些流程的情况。另外,审计作业系统还能对审计项目的进度、人力安排、时间安排等进行控制,也实现了整个项目管理的标准化。还有,审计作业系统还能自动生成标准化的审计通知书、事实确认书、问题整改追踪表等。最后,审计作业系统还能对审计质量实时监控,使审计作业更加标准化。

4.审计报告的标准化。审计信息化和审计报告的标准化有什么联系呢?有的审计系统供应商说,他们的系统可以自动生成审计报告,但这种说法对于内部审计来说不太可信,因为相比外部审计,内部审计报告相对更要适合管理者的阅读风格和要求。审计信息化能够实现:针对相似的问题,能够规范审计制度依据;针对相似的问题,能够给出统一的定性;针对不同类型的报告,能够生成统一的基础数据报表做

支撑,等等。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的应用,也许真的会有自动生成、而且符合阅读风格的审计报告。

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的内部审计标准化可以降低人为干扰因素的影响,在实现审计方法和思路创新的前提下,使审计作业更加规范,最终实现审计技术不断迭代升级。

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标准

前言 目前《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系列标准由以下6个部分组成:第1部分: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规范; 第2部分:办公自动化规范; 第3部分:电子交易规范; 第4部分:呼叫中心规范; 第5部分:CRM规范; 第6部分:SCM规范。 本部分由信息产业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所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 本部分要紧起草人:

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 第1部分: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给出了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以下简称 ERP)的相关软件功能、开发治理、实施治理的差不多要求和方法、适用于企业ERP产品与服务选型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不着文件,其随后所有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舞依照本标准确达成协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

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8566-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信息技术软件生存周期过程 GB/T18491-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信息技术 软件测量功能规模测量第1部分:概念定义 GB/T 18492-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信息技术 系统及软件完整性级不 GB/T 18493-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信息技术软件生存周期过程指南 SJ 20778-2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行业军用标准软件开发与文档编制 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0)25号 3 定义 本标准采纳下列定义 3.1 验收 acceptance 需方授权代表一项活动,通过该活动,需方同意履行合同的部分或全部的软件产品的所有权。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为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特制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 一、总则 (一)《能力标准》是规范与引领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准则,是各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培训和测评等工作的基本依据。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参照执行。 (二)《能力标准》根据我国中小学校信息技术实际条件的不同、师生信息技术应用情境的差异,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应用信息技术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其中,I.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为基本要求,主要包括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教学活动应具备的能力;II.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为发展性要求,主要针对教师在学生具备网络学习环境或相应设备的条件下,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所应具有的能力。本标准根据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与专业发展主线,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区分为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 二、基本内容

三、实施要求 (一)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能力标准》作为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能力标准》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纳入教师全员培训,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建立并完善推动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机制,切实提升广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全面推动教育信息化,深化课程改革,实现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有关高等学校和教师培训机构要将《能力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的重要依据,加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完善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培养培训课程,创新培养培训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和课程资源建设,开展相关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中小学校要将《能力标准》作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管理的重要依据。制订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规划,整合利用校

以信息化促进规范标准化

以信息化促进标准化 一、引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我国“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这是一个引领我国今后五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其中特别强调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近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也审查批准了国务院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为贯彻落实这些文件精神,各部门、各行业均在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制定相应的“十一五”甚至更加长期的发展战略和规划。面对如此好的发展形势,作为具有科学性、技术性、支撑性和超前性的标准化工作,如何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IT),迎接挑战,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将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以跨学科的方法,讨论如何以信息化促进标准化,以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来加快标准化工作的发展。 二、标准化和信息化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中,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等一系列高新技术的发展、普及和应用,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快发展,产品更新换代、服务质量提高、安全卫生加强等的速度明显加快,高度现代化、专业化、综合化的生产过程,会涉及到众多行业、企业和技术。同时,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遵循WTO规则,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这些,都对我们的标准化工作提出了全新和更高的要求。为抓住和利用好未来十五年标准化工作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中提出了标准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通过体制创新,建立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规则、科学有效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以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为主体,其他标准相配套,重点突出,结构合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国家标准体系;形成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紧密结合的标准化实施机制;十年后标准化总体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再过五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科学的、具有创新思想的纲要,实现这一目标,则要以一种科学的、高效的、积极的、务实的方法来实施。 同期,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也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坚持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为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特制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 —、总则 (一)《能力标准》是规范与引领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有效 应用信息技术的准则,是各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培训和测评等工作的基本依据。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参照执行。 (二)《能力标准》根据我国中小学校信息技术实际条件的不同、师生信息技术应用情境的差异,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应用信息技术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其中,I.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为基本要求,主要包括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教学活动应具备的能力;II.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的能力为发展性要求,主要针对教师在学生具备网络学习环境或相应设备的条件下,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所应具有的能力。本标准根据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与专业发展主线,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区分为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 二、基本内容

三、实施要求 (一)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能力标准》作为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能力标准》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纳入教师全员培训,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建立并完善推动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机制,切实提升广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全面推动教育信息化,深化课程改革,实现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有关高等学校和教师培训机构要将《能力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的重要依据,加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完善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培养培训课程,创新培养培训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和课程资源建设,开展相关研究,促进 教师专业发展。 (三)中小学校要将《能力标准》作为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管理的重要依据。制

国内外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完整版

国内外企业信息化指标 体系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国内外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比较研究 本文对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研究制订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过程中研究的国内外48套企业信息化方案,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的设计思路。对于如何按照"建设有效益信息化"的要求,正确引导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索。关键词:企业信息化指标比较效益效能 能否围绕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这一目标,来设计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关系到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导向。为此,需要设计专门的效能指标,以弥补原有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中,对信息化投入与产出关系的直线式理解带来的偏差。本文对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研究制订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过程中研究的国内外48套企业信息化方案,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的设计思路。 一、企业信息化的要素与范畴1.企业信息化的历史使命 企业信息化是对信息现代化这一新的历史潮流的响应。企业信息化的历史使命在于,继续解决改革与发展的两个根本性问题,一是实现经济体制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根本性转变;一是实现生产方式从工业粗放经济向信息集约经济的根本性转变。与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不同的是,企业信息化这场革命的生产力基础,是代表当代最先进生产力的信息技术和生命技术革命,改革的范围从农村、城市,扩展到全球化。它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提出了新的课题要求。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照搬,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2.企业信息化的定义 从实践经验的初步概括中,我们将企业信息化归纳为以下定义:

信息技术部职责

信息技术部职责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信息技术部部门职责 1部门目标 1.1规划、建设及管理公司信息系统,实现公司信息技术应用的标准化, 为公司各项业务及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高效、可靠的信息应用平台及 充分的技术支持,推动公司管理水平和经营绩效的提升。 2部门主要工作职责 2.1信息资源规划 2.1.1结合公司的经营战略,负责编制年度信息化工作规划,组织相关 工作的实施。 2.1.2负责汇总和制定信息化建设项目年度投资计划及预算和维护费用 计划及预算。 2.1.3追踪行业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分析在麦格钠应用的可行性,为 各业务、工作流程的规范化、现代化管理提供信息技术支持。 2.2信息资源管理 2.2.1负责制定企业信息资源应用规范、公司级的信息技术考核指标和 信息技术相关管理制度,并负责执行和监督工作。 2.2.2负责公司信息系统软硬件、耗材供应计划的管理,对信息系统设 备提出技术标准和规格要求,并参与招投标活动。 2.2.3负责公司信息系统软硬件、耗材与备品备件的登记、巡检、维 护、报废等实物资产管理。 2.2.4负责公司信息化建设项目合同管理。 2.2.5负责公司信息化建设的技术与文档管理。

2.2.6负责制定信息技术相关的培训计划并协助实施。 2.3应用系统实施 2.3.1与业务部门合作,收集和确认对企业级应用系统的业务需求,结 合行业最佳业务实践以及成熟、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共同确定 应用系统解决方案。 2.3.2提供项目经理,负责企业级应用系统实施项目的执行(主要负 责:同相关业务部门沟通协调;管理系统供应商、开发队伍和实 施咨询队伍的工作协调;控制项目费用;管理项目进度;控制项 目质量;项目相关培训计划等工作) 2.3.3提供项目组成员,参与应用系统的实施,为系统上线后的支持及 技术相关维护工作准备。 2.4应用系统维护及支持 2.4.1负责所有信息系统的技术维护和支持(技术维护和支持主要指: 系统服务器端的操作系统维护、应用服务器软件维护、系统改变 管理、系统数据库备份和健康性维护、系统客户端软件安装和启 动的支持、最终用户访问和权限管理等技术相关的工作)。 2.5根据业务部门对应用系统提出的新需求,组织进行二次开发或系统配 置改变、测试以及上线工作。 3基础设施运行 3.1网络运行与维护 3.1.1负责公司内部信息网络的拓扑规划、配置实施、逻辑连接的管 理、运行和维护,向网络物理规划和实施部门提供需求和建议。

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

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博为贵” 一、标准化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全球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尤其是飞机、移动电话和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地域和空间的距离进一步缩小,将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本国的信息化建设,尽管起步有早晚,发展程度不尽相同,但都在享受着信息化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成果,信息化已成为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力器,信息化水平则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 要标志。信息化的高效率和高效益,是在互通、互连、互操作的前提下获得的.在我们的身边,计算机、网络、电视、移动电话等音视频及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正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信息通信技 术(ICT)及其应用已成为构筑全球信息社会的重要基础。 标准是人们为某种目的和需要而提出的统一性要求,是对一定范 围内的重复性事务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标准又是一种特殊的文件,它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及其结果规定共同重复使用的规则、指导原则或特性要求。标准对促进ICT产业发展及ICT的推广应用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统一标准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基础。如果没有标准,互联网不会发展到今天这种

规模.人们很难说清楚生产一台电脑需要遵循多少标准,但是每个生产商一定会考虑采用标准统一的磁盘驱动器、打印机接口和网卡等。 标准化则是制定标准并使其在社会一定范围内得以推广应用的 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包括制定、发布、实施及修改标准等过程。信息化建设相关的标准化工作是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性 工作。在国家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标准是规范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工程管理等行为的技术法规。统一标准是信息系统互通、互连、互操作的前提.只有通过统一技术要求、业务要求和管理要求等标准化手段,才可以保障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工程及相关环节的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避免盲目和重复,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从而规范和促进国家信息化建设有序、高效、快速和健康地发展. 二、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研究 由于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泛的社会系统工程,将涉及 大量的标准和规范,因此必须对这些标准和规范按照内在联系进行有序地整理,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信息化标准体系。 2。1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的三维空间 为了更为直观地反映信息化标准所涉及的各个方面,这里以信息化建设所涉及的关键技术、项目管理及应用领域为对象,建立起信息化标准的三维空间,如图1所示。

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 企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是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的一 个重要分项指标体系。这是我国推出的第一个面向效益的信息化指标体系。 为了从效能上评估企业信息化水平、指导企业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经 过长时间研究,参考了国内外数十个方案的优长,提出了第一个面向效益的企业信息化指标 体系。 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综述 企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是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的一个重要分项指标体系。这是我国推出的第一个面向效益的信息化指标体系。 为了从效能上评估企业信息化水平、指导企业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经过长时间研究,参考了国内外数十个方案的优长,提出了第一个面向效益的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其中《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业经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印发全国试行。 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南。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是为了正确和客观地评价中国企业信息化水平,引导企业信息化建立在有效益、务实、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它从宏观上指导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高;在微观上,使企业更准确地认识信息化的内涵,明确信息化的目的,制定正确的信息化战略,为企业信息化具体实施提供切实的帮助。同时也为政府了解企业信息化状况和进行相关决策服务。 企业信息化指标的作用 ·评测信息化水平 ·咨询、校验 ·避免浪费和错误 ·为企业信息化保驾护航 ·规避风险 ·引导IT服务商的行为 ·为评级提供依据企业信息化指标的指导思想 ·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指标的指导思想 ·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 ·符合中国国情 ·承认企业的特别的、个性化的信息化需求特点 ·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1. 目的性 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计,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任务出发,旨在引导企业信息化

信息技术应用案例

信息技术应用案例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浅析我校的信息技术应用状况 一、现阶段信息技术和学校教学现状联系的简单分析 不管你是生活在信息发达的城市还是远离喧闹的山村,你不得不承认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生活的变化,我们渐渐发现的我们的生活渐渐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它带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大到进行高端商务活动,小到我们利用手机玩微信和朋友聊天,离开了信息技术或者说你不了解一些信息技术你就是一个落伍者,就和社会断了联系。作为一个学校,你不能不跟随社会发展去接受信息技术的知识,借助信息技术给我们的共工作带来全新的方式。如果在这一环节不能做好,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与社会脱节,我们的教学就是徒劳无功的。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不仅仅是作为此项成果的“消费者”,而是积极参与者,创造者,实施者。 二、我校对信息技术利用现状的分析 我校是一个山村小学,基础设施并没有达到标准,教师个人每人配有电脑,教室内也有多媒体设备,在教育教学中各位老师也通过积极学习,认真备课,大多媒体的功能充分利用上,完善我们的教学任务。但是,随着城市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相比较我们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当城里孩子拿着平板电脑进课堂的时候,我们还在强调不许孩子拿手机进校园,当城里学生回到家在电脑上接受老师的任务是,并通过电脑的助以多种形式完成学习任务时,我们依旧让学生用铅笔几下课后作业,形式单一。那

么,如何让我们在这种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利用仅有的信息支持完成学习任务。我们是否真的没有办法去改变这种资源短缺的囧境呢不是的。虽然我们的教育资源还没有达到很好的标注,但是我们可以利用现阶段已经具备的信息技术支持来帮助我们完成更有效的学习任务。 三,强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方式 首先,老师每个人是配有电脑的,但是能够很好掌握计算机知识的还是寥寥无几。在这种情况下,想让教学和信息技术很好的联系起来本身就是一个大难题。因此,首先要强化的并不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而是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因此,我校在对教师信息技术培养上特别重视。一方面鼓励老师自学,在平时工作中运用信息技术,培养教师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另一方面,积极参与信息技术的培训,不管是国家还是县级组织的此类培训,要求所有教师认真学习,及时总结。另外,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技术支持资源。 第二,不只是在教师队伍中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要求,在家长、学生中也要求去认识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 例如,利用微信加强学生、家长和老师之间的联系。现阶段,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基本上每人具有一部手机,绝大部分家长都会玩微信。那么,我们就可以用手机微信这项功能,加强同学生和家长的联系。学校要做的是通过微信让老师和家长建立一个微信圈,在这个微信圈里,老师可以帮教学任务发送给家长,家长和学

信息技术部职责教学文案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信息技术部部门职责 1部门目标 1.1规划、建设及管理公司信息系统,实现公司信息技术应用的标准化,为公司各项 业务及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高效、可靠的信息应用平台及充分的技术支持,推动 公司管理水平和经营绩效的提升。 2部门主要工作职责 2.1信息资源规划 2.1.1结合公司的经营战略,负责编制年度信息化工作规划,组织相关工作的实施。 2.1.2负责汇总和制定信息化建设项目年度投资计划及预算和维护费用计划及预 算。 2.1.3追踪行业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分析在麦格钠应用的可行性,为各业务、工 作流程的规范化、现代化管理提供信息技术支持。 2.2信息资源管理 2.2.1负责制定企业信息资源应用规范、公司级的信息技术考核指标和信息技术相 关管理制度,并负责执行和监督工作。 2.2.2负责公司信息系统软硬件、耗材供应计划的管理,对信息系统设备提出技术 标准和规格要求,并参与招投标活动。 2.2.3负责公司信息系统软硬件、耗材与备品备件的登记、巡检、维护、报废等实 物资产管理。 2.2.4负责公司信息化建设项目合同管理。 2.2.5负责公司信息化建设的技术与文档管理。 2.2.6负责制定信息技术相关的培训计划并协助实施。 2.3应用系统实施 2.3.1与业务部门合作,收集和确认对企业级应用系统的业务需求,结合行业最佳 业务实践以及成熟、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共同确定应用系统解决方案。 2.3.2提供项目经理,负责企业级应用系统实施项目的执行(主要负责:同相关业 务部门沟通协调;管理系统供应商、开发队伍和实施咨询队伍的工作协调; 控制项目费用;管理项目进度;控制项目质量;项目相关培训计划等工作) 2.3.3提供项目组成员,参与应用系统的实施,为系统上线后的支持及技术相关维 护工作准备。 2.4应用系统维护及支持 2.4.1负责所有信息系统的技术维护和支持(技术维护和支持主要指:系统服务器 端的操作系统维护、应用服务器软件维护、系统改变管理、系统数据库备份 和健康性维护、系统客户端软件安装和启动的支持、最终用户访问和权限管 理等技术相关的工作)。 2.5根据业务部门对应用系统提出的新需求,组织进行二次开发或系统配置改变、测 试以及上线工作。 3基础设施运行 3.1网络运行与维护 3.1.1负责公司内部信息网络的拓扑规划、配置实施、逻辑连接的管理、运行和维 护,向网络物理规划和实施部门提供需求和建议。 3.1.2负责公司各子网与外网和公网之间的接口管理,负责局域网对外连接及客户 端登陆权限管理。

信息化标准化体系研究

信息化标准化体系研究 (2006年3月7日~3月27日) 摘要本文从信息化与标准化入手,根据网络化信息系统基本模型的层次结构,描述了信息化标准化体系架构,并对信息化标准化体系中各子标准体系涵盖的标准X围进行了论述,对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标准,标准化,标准化体系 1 信息化标准化体系概述 1.1 信息化与标准化 (1) 标准与标准化 ●标准标准是为了在一定的X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X性文件(GB/T 20000.1—2002 2.3.2)。 ●标准化标准化是为了在一定的X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用标准来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GB/T 20000.1—2002 2.1.1)。 (2) 信息化与信息化之标准化 ●信息化信息化是对现实世界各种事物抽象和数字化的过程,它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通信、信息处理)等高科技技术为依托的一种新技术扩散过程。 ●信息化之标准化标准化是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化过程中保障和促进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信息安全以及网络互连互通。信息化标准化是围绕信息技术开发、信息产品的研制和信息系统建设、运行与管理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1.2 标准化体系组成

完整的标准化体系应该涵盖标准以及标准制定、运行和管理的整个过程。因 此,标准化体系包括标准体系(标准本身)、标准运行机制和标准管理体制。 (1) 标准体系:由一定X围内具有内在联系的标准组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 (2) 管理体制:制订和贯彻标准应遵循的标准化管理方针、原则、组织制度 和标准体制。 (3) 运行机制:制订和贯彻标准过程中运用的方式、方法和组织形式。 标准体系是标准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标准体系是针对技术开发、 信息产品研制和信息系统建设、运行与管理而制订的标准体系,为信息化建设提 供标准和技术依据,是指导信息化标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1.3 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 (1) 网络化信息系统基本模型 应用、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和产业、 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X。涉 及信息化的国家和国际标准浩如烟海,内容非 常庞杂,且处于动态发展之中。为了指导信息化建设,必须研究信息化标准体系。 建立信息化标准体系,应该从网络化信息系统模型入手。图1给出的是网络 化信息系统的基本模型。一般模型中把物理平台(计算机、外部设备、存储系统、 场地环境等)和网络平台归结为基础设施平台,考虑到物理平台及其标准十分复 杂,把基础设施平台细分为物理平台和网络平台两部分。 (2) 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 根据网络化信息系统基本模型,按照科学的方法对标准进行分类,提出的信 息化标准体系框架如图2所示。该体系框架由下列标准体系组成。

信息化机房建设标准化文件

信息化机房建设标准化文件

内容CONTENTS 1标准定义目的3 2 标准范围3 错误!未定义书签。 3标准定义5 3.1基础环境要求5 3.1.1 机房面积及布局要求5 3.1.2 机房设备布置要求6 3.1.3 机房内环境条件6 3.2 机房设备的要求7 3.2.1 市电及UPS的要求7 3.2.2 机房空调的要求8 3.2.3 机房新风设备的要求 (可选) 9 3.2.4 环境监控设备的要求 (可选) 9 3.2.5 地板的要求9 3.2.6 机柜的要求10 3.3 弱电系统要求10 3.3.1 综合布线系统的要求10 3.3.2 机房安防系统的要求10 3.4 消防系统要求10 3.5网络标准11 3.5.1 广域网标准11 3.5.2 局域网标准13 3.5.3无线局域网标准18 3.6服务器及备份设备标准19 3.6.1设备标准19 3.6.2文件服务器容量规划21

1标准定义目的 本文件将定义信息化基础设实施中将采用的关键数据标准、各子系统特殊定义及和所需的相关资源要求。 *本标准中所有表格及内容为相关系统数据标准,如: 该表格定义了机柜数量1~4台情况下,新建机房面积应在10~15 m2; 2 标准范围 标准包括以下内容: 机房基础架构标准 机房基础建设 市电 空调 UPS

消防 综合布线(包括机房内外) 安防 网络标准 广域网标准 局域网标准 无线局域网标准 服务器和存储设备标准 服务器硬件标准 文件服务器规划

3标准定义 3.1基础环境要求 3.1.1 机房面积及布局要求 小型机房: 中型机房: 大型机房: 如机柜内设备密度较高或采用刀片式服务器时,机房的承重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重点考虑。 其中的机柜数量应包括现有机柜标准化时新增的2~3个机柜,如机房内机柜数量在10个以上,则应该上报进行机房面积设计。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 一、总则 (一)为指导各地组织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能力提升工程),规范引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建设与实施工作,依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以下简称:能力标准),特制定《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开展类似培训时可参照执行本标准。 (二)《课程标准》综合考虑我国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的差异,旨在满足不同学科(领域)、不同起点教师的能力提升需求,推行“菜单式、自主性、开放式”的教师培训选学机制,确保按需施训。 (三)《课程标准》要求实施主题式培训,强化任务驱动,突出实践导向,将问题解决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实践相结合,促进各地采取符合信息技术特点的培训新模式,推行网络研修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推动教师学用结合。 (四)《课程标准》依据能力标准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性要求,设置“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和“应用

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3个系列的课程,共27个主题,帮助教师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科教学能力、促进专业发展。 (五)《课程标准》对教师在培训中的实践任务和学习成果提出明确要求,旨在推动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校协同开展教师应用成效评价,做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工作,确保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切实得到提升。 二、课程目标 (一)“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系列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培训,教师能够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合理利用通用软件、学科软件、数字教育资源等技术资源,有效开展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教学活动,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二)“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系列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培训,教师能够在网络教学、移动学习等信息化环境中,合理利用通用软件、学科软件、数字教育资源和网络教学平台等技术资源,有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发展综合素质。 (三)“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系列课程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培训,教师树立主动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专业发展的意识,掌握专业发展所需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企业信息化管理规范.doc

企业信息化管理规范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信息化建设的管理,构建稳定、安全、经济、高效、可持续的信息支撑体系,提高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推动集团公司又好又快发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信息化建设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计划、统一建设(以下简称“四统一”)的原则,以防止产生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 第三条集团公司信息中心是全公司信息化建设的主管部门,按照“四统一”的原则负责信息化建设的日常管理及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信息安全管理与信息资源整合等工作。 第四条本规定所称信息化建设,是指以计算机、通信、网络及其他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各类应用及管理信息系统、应用集成等)的建设与升级。 第二章统一规划 第五条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规划根据集团公司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结合信息化建设现状和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编制。 第六条集团公司信息中心负责编制信息化建设规划,报集团公司研究审定后实施,其作为信息化建设项目立项的依据。 第七条各子(分)公司应编制与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相 1

配套的信息化建设规划,报集团公司信息中心备案。 第三章统一标准 第八条集团公司建立统一的信息化标准体系,信息化标准体系由集团公司信息中心会同相关部门制定,报集团公司批准后执行。 第九条集团公司所有信息化项目必须采用统一的标准体系,原信息系统必须按统一标准进行更新。 第四章统一计划 第十条各子(分)公司、集团公司各部门依据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和实际需求,编制年度信息化建设建议计划,经集团公司信息中心审核,报集团公司批准后列入子(分)公司和集团公司年度工程计划。 第十一条计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严禁计划外项目发生,未列入计划的项目一律不予拨付资金。 第十二条已下达计划的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发生变更或需要追加投资的,应当按照计划申报程序报批。 第五章统一建设 第十三条集团公司信息化项目由集团公司信息中心和项目需求单位共同负责建设,各子(分)公司、集团公司各部门不得自行建设和 2 重复建设。 第十四条严把需求管理关。需求单位负责提供项目的建设目标、详细的业

《信息技术应用》课程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信息技术应用》课程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信息技术应用》课程形成性考核册 信息技术应用作业1 一、选择题 1、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 C ) A1958年 B1942年 C 1946年 D 1948年 2、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使用的主要逻辑元件是( B ) A晶体管 B 电子管 C 小规模集成电路 D 大规模集成电路 3、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应当包括( B ) A计算机与外设 B 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 C 主机、键盘与显示器 D 系统硬件与系统软件 4、操作系统是一种(A) A、系统 B 编辑 C应用 D实用 5、某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程序属于(B) A工具软件 B 应用软件 C 系统软件 D 字表处理软件 6、操作系统的作用是(C)。 A把握程序编译成目标程序 B便于进行文件夹管理 C 控制和管理系统资源的使用 D 高级语言和机器语言 7、微型计算机中运算器的主要功能是进行(C)。 A算术运算 B逻辑运算 C算术和逻辑运算 D初等函数运算 8、下列设备中,属于输出设备的是(A) A显示器 B键盘 C鼠标器 D扫描仪 9、微机的核心部件是(B) A 总线 B 微处理器 C硬盘 D内存储器 10、微型计算机的运算器、控制器及内存储器统称为(C) A CPU B ALU C 主机 D MPU 11、在内存中,每个基本单位都被赋予唯一的序号,这个序号是( C ) A 字节 B 编号 C地址 D容量 12、在多媒体系统中,最适合存储声、图、文等多媒体信息的是( C )。 A.软盘 B.硬盘 13、计算机病毒通常是( D )。 A.一个系统文件 B.一个命令 C.一个标记 D.一段程序 14、在计算机内部,数据是以( D )形式加工处理和传送的。 A.十进制码 B.十六进制码 C.八进制码 D.二进制码 15、1MB=( D ). 二、填空题

标准化和信息化管理

施工标准化及信息化建设管理规定 6.1.管理制度标准化 6.1.1 质量控制 6.1.1.1.控制目标 整体工程质量达到世界一流一级公路标准,经得起考验和历史的检验。 全部工程质量符合国家和道路有关标准、规范及设计文件的要求,检验批、分项、分部工程施工质量检验合格率达到100%,单位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100%,主体工程质量零缺陷,实车最高检测速度达到设计速度的80%,开通速度达到80km/h设计速度。 6.1.1.2.责任体系 6.1.1.2.1.组织机构 为加强本项目质量管理组织领导,项目经理部成立质量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项目副经理 副组长:项目副经理、总工程师、各驻地经理 组员:项目部副经理、专业工程师、各部门负责人、工区 经理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项目安质部。 6.1.1.2.2.职责分工 项目经理部:严格执行国家道路、隧道质量管理法规、工程建设

强制性标准以及G306线林西至大水菠萝段项目工程的有关规定,按照有关规程、规范、标准和审核合格后的施工图进行施工,对标段施工质量负责。 工区:在项目经理部、驻地经理部领导下负责管段内工程质量的日常检查指导,按照有关规程、规范、标准和审核合格后的施工图进行施工,对工区施工质量负责。 6.1.1.3.质量保证管理措施 (1) 落实质量监督制度。工程施工合同签订后,施工全过程接受道路质量安全监督总站及政府部门质量安全监督,同时公布质量社会举报电话,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2) 加强施工图审核和现场核对优化。 (3) 加强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方案审查。 (4) 严把原材料进场质量关。 (5) 加强质量的过程控制力度。 (6) 过程检验和专项检验相结合。试验室须按规定项目和频次进行原材料和工程质量的检测试验,见证试验的项目必须由监理工程师在场监督下进行。 (7) 坚持样板引路。 (8) 严格质量检查验收。强化每道工序的质量检查验收,不合格的不准转入下道工序。 6.1.1.4.考核评价 由项目建管办依据《施工单位质量信用评价实施细则》对本标段

信息技术服务与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化

技术热点Technical Focus 编辑:李秋花 E-mail: liqh@https://www.360docs.net/doc/8d11023051.html,

技术热点 Technical Focus 2.3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服务 信息技术:在维基百科中,信息技术是指通过基于微电子学的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来获取、加工、存储和传播声音、图画、文字和数字信息。总的来看,信息技术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遥感技术、现代通信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获取、传递、存储、显示和应用信息的技术,通常也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 信息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即IT 服务是指供方为需方提供如何开发、应用信息技术的服务,以及供方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提供支持需方业务活动的服务。常见服务形态有信息技术咨询服务、设计与开发服务、信息系统集成服务、数据处理和运营服务及其他信息技术服务。 注:(1) 主要表现为面向信息技术的服务和信息技 术驱动的服务。(2) 依赖于IT 或要求掌握与IT 相关的 图1 信息技术服务全景图 管理、设计、开发、集成实施、运维等技术、方法或手段,以满足客户应用需求为目标,面向信息系统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提供的有关设计、开发、集成实施、运维服务,或面向客户业务运营需求,以IT 为手段、提供支撑业务流程活动的运营服务。 信息技术服务包含面向IT 的服务和IT 驱动的服务。面向IT 的服务,即以咨询设计、集成实施及运行维护的方式提供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支撑服务;IT 驱动的服务,即利用信息系统为业务提供设施、平台、软件、信息的服务。 信息技术服务全景图如图1所示。 3 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化 3.1产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 维基百科中“产业”的定义:指一个经济体中,

信息化标准建设整理稿

庆阳市信息化标准建设“十二五”规划 根据网络化信息系统基本模型,按照科学的方法对信息化标准进行分类,提出的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如下图所示。该体系框架由信息技术基础标准体系,信息资源标准体系,网络基础设施标准体系,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应用标准体系和管理标准体系组成。 1 信息技术基础标准体系 信息技术基础标准体系包括术语、识别卡、存储媒体、软件与软件工程、设备、字符编码标准等。 (1)术语标准:术语标准用于统一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要名词、术语和技术词汇,包括基础术语(信息技术、数据处理词汇及标准化相关活动的术语)和专业术语(电子政务、电子商务领域术语及网络和空间信息资源方面的术语)标准两部分。 (2)识别卡标准:包括条码卡、磁卡、(接触式和非接触式)IC 卡和光卡标准。 (3)存储媒体标准:包括光盘、磁盘和磁带标准。 (4)软件与软件工程标准:分为软件工程标准、操作系统与语言标准两部分。软件工程标准包括编制指南、生存周期过程与管理、产品评价、能力评估、可靠性与可维护性标准。操作系统与语言标准

包括操作系统标准和程序设计语言标准,用于系统和应用软件开发。 (5)设备标准:包括计算机设备、外设专用终端、办公设备与消耗品、信息家电、网络设备、安全设备标准(后两种归类在“网络基础设施标准”和“信息安全标准”中),适用于计算机及相关设备的设计、生产制造和互连。 (6)字符集编码标准:包括字符代码结构、字符编码标准等。 2 信息资源标准体系 狭义的信息资源是指按照特定目的和规则采集、加工和创造的存储在特定载体上的数字化信息的集合。信息资源标准体系从信息资源的采集、分类、目录、存储和服务等环节入手,包括数据元、元数据、信息分类及编码、业务文档/媒体格式、数据库、目录服务和Web标准等,适用于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的规划、设计、建设、验收、测评、运行与维护。 (1)数据元标准:数据元是通过定义、标识、表示以及允许值等属性描述的数据单元,是不可再分的最小数据单元。这部分包括数据元分类、定义、标识和属性标准等。 (2)元数据标准:元数据(metadata)是描述数据元属性(即语义内容)的数据,用于数据资源的定位、评估和选择等,并存储在数据字典(数据元注册系统)中。数据注册系统通过对数据元及元数据的管理实现跨系统、跨环境的数据共享。这部分主要包括资源标识、标引语言(分类语言、主题词语言、XML语言)、元数据和元数据注册标准等。 (3)信息分类及编码标准:信息分类及编码实现对信息的分类

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一、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1、目的性 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计,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任务出发,旨在引导企业信息化建立在有效益、务实、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指标体系为政府了解企业信息化应用情况和进行相关决策服务,为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服务,从领导、战略、应用、效益、人力资源、信息安全等多个方面,引导中国企业信息化健康发展。 2、简约性 尽量选取较少的指标反映较全面的情况,为此,所选指标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指标之间的逻辑关联要强。 3、可操作性 所选取的指标应该尽量与企业现有数据衔接,必要的新指标应定义明确,便于数据采集。 4、可延续性 所设计的指标体系不仅可在时间上延续,而且可以在内容上拓展。 二、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 基本指标适用于企业信息化状况的客观描述,主要用于社会统计调查和政府监测。企业自测时,可有助于了解自身信息化基本状况,进行初步的横向行为对比分析;基本指标不独立用于对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全面评价和认证。得分不向社会公示。

三、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计算方法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可以根据指标加权获得无量纲化总指数,反映企业信息化基本发展状况。具体权重根据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结合政策导向确定。基本指标具体填报内容,见《企业信息化基本数据采集表》(另发)。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的计算方法如下: 1.信息化重视度(分) (1)企业信息化工作最高领导者的地位:最高领导者是一把手,得100分;是二把手,得70分;是三把手,得50分;是部门领导得30 分。 (2)首席信息官(CIO)职位的级别设置: a)正式设置CIO职位,得50分,否则得0分。 b)CIO的职位级别处于企业最高层,得50分,处于中层,得25分 计算方法:a)项得0分,则要素得总分为0,否则,将a)和b) 的得分相加。 (3)信息化规划和预算的制定情况 a)单列信息化规划,得50分,分散在总体规划中,得25分,无成 文的信息化规划,得0分 b)单列信息化预算,得50分,分散在总体预算中,得25分,无成 文的信息化预算,得0分 计算方法:将a)和b)得得分相加。 本指标总分:(1)、(2)、(3)的得分相加除以3。 2.信息化投入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企业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试行) 一、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1、目的性 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计,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任务出发,旨在引导企业信息化建立在有效益、务实、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指标体系为政府了解企业信息化应用情况和进行相关决策服务,为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服务,从领导、战略、应用、效益、人力资源、信息安全等多个方面,引导中国企业信息化健康发展。 2、简约性 尽量选取较少的指标反映较全面的情况,为此,所选指标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指标之间的逻辑关联要强。 3、可操作性 所选取的指标应该尽量与企业现有数据衔接,必要的新指标应定义明确,便于数据采集。 4、可延续性 所设计的指标体系不仅可在时间上延续,而且可以在内容上拓展。 二、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 基本指标适用于企业信息化状况的客观描述,主要用于社会统计调查和政府监测。企业自测时,可有助于了解自身信息化基本状况,进行初步的横向行为对比分析;基本指标不独立用于对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全面评价和认证。得分不向社会公示。

三、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计算方法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可以根据指标加权获得无量纲化总指数,反映企业信息化基本发展状况。具体权重根据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结合政策导向确定。基本指标具体填报内容,见《企业信息化基本数据采集表》(另发)。 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的计算方法如下: 1.信息化重视度(分) (1)企业信息化工作最高领导者的地位:最高领导者是一把手,得100分;是二把手,得70分;是三把手,

得50分;是部门领导得30分。 (2) 首席信息官(CIO )职位的级别设置: a) 正式设置CIO 职位,得50分,否则得0分。 b) CIO 的职位级别处于企业最高层,得50分,处于中层,得25分 计算方法:a)项得0分,则要素得总分为0,否则, 将a)和b)的得分相加。 (3) 信息化规划和预算的制定情况 a) 单列信息化规划,得50分,分散在总体规划中, 得25分,无成文的信息化规划,得0分 b) 单列信息化预算,得50分,分散在总体预算中,得25分,无成文的信息化预算,得0分 计算方法:将a)和b)得得分相加。 本指标总分:(1)、(2)、(3)的得分相加除以3。 2. 信息化投入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信息化投入总额的计算口径包含软件、硬件、网络、信息化培训、聘用专业IT 技术人员发生的直接费用、通讯设备、维护费用投入。本指标的得分由以下公式计算(总分最高为100分): 10050% 产投资比重息化投入总额占固定资近3年平均的本企业信? 企业成立时间少于3年的,可以按照实际成立时间计算。 3. 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台) 计算机拥有量的计算口径为:能够正常运转的大、中、小型机以及服务器和工作站,并包括主频在75MHz (含)以上的PC 机。本指标得分由以下公式计算(总分最高为100分): 100员工总数 运转的计算机总量本企业拥有的能够正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