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石油地质学复习要点(胡海燕老师)

长江大学石油地质学复习要点(胡海燕老师)
长江大学石油地质学复习要点(胡海燕老师)

名词解释

1、TTI值:时间-温度指数,用来表示时间与温度两种因素同时对有机质成熟度的影响。

2、沉积有机质:通过沉积作用进入沉积物中并被埋藏下来的那部分有机质称为沉积有机质。

3、储层:凡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液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层,称为储集层。

4、盖层:位于储集层的上方能够封盖储集层使其中的油气免于向上逸散的保护层。

5、烃浓度封闭:如果盖层具有较高的烃浓度,可以有效地减缓或阻挡储集层中烃类的扩散损失,由此造成的盖层的封闭作用成为盖层的烃浓度封闭作用。

6、干酪根:为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的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有机质,包括以分散状态存在于沉积岩中的不溶有机质和以集中状态存在于煤中的不溶有机质。

7、固态气水合物:是一种在一定条件下主要由甲烷与水相互作用形成的白色固态结晶物质。

8、沉积盆地:指在某一特定地史时期,长期不断下沉接受沉积物堆积,沉积物的厚度比周围地区的沉积物厚,这样的区域称为沉积盆地。

9、含油气盆地:是指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和圈闭条件,并且已经发生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过程,形成商业性油气聚集的沉积盆地。

10、含油气系统:沉积盆地中的一个自然系统,它包括一个有效的烃源岩体和与此烃源岩体有关的所有油气藏以及形成这些油气藏所必须的一切地质要素和地质作用。

11、门限温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的数值时,有机质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界限就是门限温度。

12、门限深度:与门限温度相对应的深度称为门限深度。

13、凝析气: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由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

14、圈闭:是指地下适合油气聚集的场所。由三部分组成:储集层、盖层、阻止油气继续运移、造成油气聚集的遮挡物。

15、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产。

16、天然气:广义上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气体。狭义指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的气体,包含烃类气体和少量非烃气体。

17、烃源岩:指富含有机质,在地质历史过程中生成并排除了或者正在生成和排出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

18、相对渗透率:指岩石中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某一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岩石绝对渗透率之比值。

19、油气藏:是地壳上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是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

20、油气初次运移:烃源岩内生成的油气自烃源岩层向储集层的运移。

21、油气二次运移:石油和天然气进入储集层以后的一切运移。

22、油田水:从广义上理解,油田水是指油田区域(含油构造)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23、油气田: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的油藏、气藏、油气藏的总和。

24、油田水矿化度:即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以水加热至105℃蒸发后所剩残渣重量或离子总量来表示。

25、有效渗透率: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其中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

26、绝对渗透率:单相液体充满岩石孔隙,液体不与岩石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测得的渗透率称为绝对渗透率。

27、有效孔隙度:指彼此连通的,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可以允许液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28、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29、构造圈闭和油气藏:构造圈闭是由于构造作用使地层发生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圈闭。构造油气藏指构造圈闭中聚集油气而形成的油气藏。

30、地层圈闭和油气藏:由于不整合作用导致的储集层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在其中聚集了烃类之后则称为地层油气藏。

31、古潜山圈闭和油气藏:指不整合面之下只有古地形突起而没有构造形态,被上覆不渗透地层所覆盖形成的圈闭。古潜山油气藏指古潜山圈闭中聚集油气而形成的油气藏。

32、叠合盆地:指经历了多期构造变革、由多个单型盆地经多方位叠加复合而形成的、具有复杂结构的盆地。

33、侧变式生储盖组合:由于岩性、岩相在横向上发生变化导致烃源层与储集层在侧向上接触,形成的侧变式的生储盖组合。

34、地层超覆圈闭和油气藏:指区域构造运动导致地层抬升剥蚀后,又发生地壳下沉,盆地再次接受沉积;当水体渐进时,沉积范围逐渐扩大,较新沉积层不断覆盖在不整合面上,与老地层侵蚀面成不整合接触,其上被不渗透地层覆盖,就形成了地层超覆圈闭。(地层超覆圈闭是砂岩地层超覆到不渗透的不整合面上又被不渗透的地层超覆覆盖而构成)。油气聚集其中形成地层超覆油气藏。

35、孔隙结构: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

36、地层不整合圈闭和油气藏:指位于地层不整合面之下,并以地层不整合面之上的非渗透性地层作为遮挡条件形成的圈闭。地层不整合圈闭中的油气聚集就是地层不整合油气藏。37、前陆盆地: 指发育在收缩造山带与相邻克拉通之间,平行于造山带呈狭长带状展布的不对称的冲断挠曲盆地。

38、裂谷盆地:岩石圈板块在拉张作用下减薄下沉形成的沉积盆地。

39、克拉通盆地: 指发育在克拉通地块之上的沉积盆地,该类盆地平面上呈圆形、椭圆形,剖面上呈碟形。

40、油气聚集带:受同一个二级构造带所控制或有成因联系、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

41、有机质丰度:代表岩石中有机质的相对含量,用于衡量和评价岩石的生烃能力。

42、顶生式生储盖组合:烃源层与盖层同属一层,而储集层位于其下的组合类型。

43、水动力圈闭和油气藏:水动力圈闭指动水条件下,水流的方向从地层的上倾方向流向地层的下倾,在净浮力与水动力的合力作用下,油或气水界面将发生倾斜使不具备圈闭条件的构造挠曲形成了圈闭。其中聚集油气就是水动力油气藏。

44、有效烃源岩:指现在仍处在生排烃过程或现在也许已经不再生烃或已消耗殆尽而地质历史中曾经发生过生排烃的烃源岩。

简答题:

1、油田水的主要水型及分布特征

油田水的水化学类型以氯化钙型为主,重碳酸钠型次之,硫酸钠型和氯化镁型较为罕见。在油田剖面上部地段以重碳酸钠型为主,随着埋深增加,过渡为氯化镁型,最后成为氯化钙型。

2、碎屑岩储集层的影响因素

①物源和沉积环境影响储集层的孔隙发育和物性:

矿物成分:矿物的润湿性强和抗风化能力弱,其物性差;

岩石结构:碎屑岩储集物性与岩石粒度、分选、磨圆、排列方式均有很大关系;

杂基含量:杂基起孔隙充填物的作用,对储集物性不利。

②成岩后生作用造成储集物性的损失:压实作用结果使原生孔隙度降低;胶结作用使物性变差;

③次生孔隙形成对碎屑岩储层物性的影响:溶解作用改善储层物性;

④其他因素如岩层层理层面的发育。

3、简述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

①原生孔隙:是指在沉积时期形成的孔隙。原生孔隙主要包括粒间孔隙和基质内部由杂基支撑的孔

隙,其次为沉积期已存在的岩屑粒内孔隙。

②次生孔洞:是指在成岩过程中形成的孔隙和溶洞。其发育主要受成岩作用的控制。

③裂缝:各种构造应力作用使岩石破裂而产生的裂隙,包括一些层理缝和矿物解理缝。

4、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影响因素

①沉积环境和岩石类型:水动力条件和粒屑的大小、分选、胶结物含量及造礁生物的繁殖情况等决

定原生孔隙的发育;

②成岩后生作用:压实、胶结作用破坏原生孔隙,使物性变差,溶蚀、重结晶、白云化作用产生次

生孔隙,利于油气储集;

③裂缝发育程度:裂缝是碳酸盐储层的储集空间,也是重要的油气渗滤通道。发育度高,储集物性

好。

5、简述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

①原生孔隙:指在沉积时期形成的与岩石组构有关的孔隙。粒间孔隙、粒内孔隙、生物骨架空隙、

生物体腔孔隙等;

②次生孔洞:指在沉积期后发生的,受成岩作用控制的孔隙。晶间孔隙、溶蚀孔隙等;

③裂缝:碳酸盐岩性脆,易破裂,裂缝发育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现象。构造裂缝、非构造裂缝:成岩

裂缝、风化裂缝和压溶裂缝。

6、简述碳酸盐岩储集层溶蚀作用的主控因素

溶蚀作用包括溶解作用、淋滤作用和岩溶作用。碳酸盐岩储集层溶蚀作用的主控因素有:

①碳酸盐岩的溶解度:与其岩石成分、组构及构造因素有关;

②地下水的溶解能力:由地下水的性质和运动状态决定的;

③地貌、气候和构造的影响:地貌上,溶蚀带在河谷、海以及湖岸附近较为发育;气候上,温暖潮湿气

候有利于溶蚀作用发生。

7、简述砂岩的主要孔隙类型及其成因

砂岩的主要孔隙类型为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

原生孔隙主要是粒间孔隙。受控于沉积作用,是在沉积时期碎屑岩颗粒之间未被填充,胶结物含量少而留下形成的原始孔隙。

次生孔隙主要是其非硅酸盐组分溶解的产物。成因有:①由于地下孔隙水成分的改变,非硅酸盐组分溶解,形成溶蚀空隙;②岩石组分的破裂和收缩;③方解石交代硅酸盐、胶结物和基质的重结晶作用。

8、简述按照孔隙大小的岩石孔隙类型

超毛细管孔隙:管形孔隙直径大于0.5mm,裂缝宽度大于0.25mm。在自然条件下,流体在其中可以自由流动。毛细管孔隙:管形孔隙直径0.5~0.0002mm,裂缝宽度0.25~0.0001mm,受到毛细管力的作用,液体不能自由流动。只有在外力大于毛细管阻力的情况下,流体才能在其中流动。微毛细管孔隙:管形孔隙直径<0.0002mm,裂缝宽度<0.0001mm,只能在非常高的剩余流体压力梯度下流动。

9、简述影响盖层宏观封闭性的主要因素

①盖层的岩性:主要为两大类岩石:泥质岩类,孔隙细小,排替压力高,封闭性强;膏盐类,基本不具孔隙,封闭性比泥岩更强。

②盖层的厚度:厚度大的盖层一般在分布上比较稳定,易于形成大面积分布,不易被小断层断穿从而使孔隙连通。

③盖层的分布范围和连续性:盖层的大范围连续稳定分布对油气聚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④韧性:韧性岩石在构造变形过程中越不易产生断裂和裂缝。盖层的韧性对油气封存尤其重要。

10、简述断层在油气成藏中的封闭作用

断层封闭作用是指由于断层的存在,使油气在纵、横向上都被密封而不致逸散,其结果是形成油气藏。

在纵向上,断层的封闭性决定于断层带的紧密程度。它与断层的性质和产状、断层带内矿物的沉淀、断层断穿地层的岩性特征、断层是否被沥青封堵有关。

在横向上,断层的封闭性则取决于断距的大小及断层两盘岩性的接触关系。如果断面两侧渗透性岩层不直接接触,就可起到封闭作用。

11、简述圈闭的度量

取决于圈闭的溢出点、闭合面积和闭合高度。

溢出点:指油气充满圈闭后开始溢出的点。

闭合面积:指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围成的面积。

闭合高度:指从圈闭的最高点到溢出点之间的海拔高差。闭合高度、闭合面积越大,圈闭的有效容积越大。

12、简述地层型圈闭的类型及特点

地层圈闭是指不整合作用导致的储集层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又称不整合圈闭。

(1)地层不整合圈闭:是位于地层不整合之下,并以地层不整合之上的非渗透性地层作为遮挡条件形成的圈闭。其形成与区域性的沉积间断及剥蚀作用有关。又分为两个亚类,古潜山圈闭和潜伏剥蚀构造圈闭。(不整合下只有古地形突起,没有构造形态。不整合之下具有某种构造形态。)

(2)地层超覆圈闭:地层超覆圈闭是砂岩地层超覆到不渗透的不整合面上又被不渗透的地层超覆覆盖而构成的。超覆地层是能作为储集层的砂层;不整合面不渗透;砂岩之上超覆沉积了不渗透泥岩作为盖层。

13、按化学分类,干酪根可分为几种类型?简述其化学组成特征

(1)Ⅰ型干酪根:或称腐泥型,以含脂肪族直链结构为主。富氢贫氧,H/C高,O/C低,多为海相,生油最好。生烃潜力为0.4~0.7。

(2)Ⅱ型干酪根:富含直链结构及高度饱和的环状结构。H/C较高,O/C较低。生烃潜力为0.3~0.5

(3)Ⅲ型干酪根:又称腐殖型,以含多环芳香结构及含氧官能团为主。H/C低,O/C高。多为陆相,容易生成天然气。生烃潜力为0.1~0.2。

14、简述油源对比的主要指标

(1)正构烷烃分布特征:一般认为,如果原油与烃源岩有亲缘关系,那么它们的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应具有相似性。(2)异戊间二烯型烷烃:其中的姥鲛烷和植烷含量丰富且最稳定,几乎出现在每个原油与烃源岩抽提物中,运移作用又不会改变其相对含量,是研究原油与烃源岩之间的关系,追踪石油运移途径的良好对比标志。(3)甾、萜烷化合物特征:对于有亲缘关系的烃源岩与原油,其甾烷、萜烷的相对含量、组合特征应该是相似的。(4)稳定碳同位素组成:不同成因的石油同位素组成有较大差异。

15、简述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因素

①压实作用形成的瞬时剩余压力:压实作用导致孔隙度减小,流体排出;

②烃源岩内部的异常高压:由于泥质烃源岩的欠压实作用、蒙皂石的脱水作用、有机质的生烃作用、流体的热增压作用、构造应力等,形成微裂缝,油气随之排除;

③烃类的浓度梯度:烃源岩内的烃浓度比周围岩石高,形成的浓度梯度使烃类自发地从烃源岩向储集层扩散。

16、简述油气初次运移的机理

包括运移动力、运移相态、运移通道和运移模式。

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压实作用;异常高压;浓度梯度。

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分子溶液;胶体溶液;分子扩散等方式。

油气初次运移的通道:烃源岩中的孔隙和微裂缝。

油气初次运移的模式:压实排烃模式、异常高压微裂缝排烃模式和扩散排烃模式。

17、简述油气初次运移相态的演变

(1)含腐泥型有机质的烃源岩(生油多)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演变

未成熟阶段,烃源岩埋深较浅,地层含水较多,生烃量少且胶质和沥青质含量高,以水溶相运移;成熟阶段,埋深加深,开始大量生油,孔隙水不足以溶解生成的石油,石油以游离的油相运移,气体以油溶气相运移;高成熟阶段,液态石油裂解成湿气,天然气以气相运移,少量液态石油以气溶油相运移;过成熟阶段,主要产物为干气,天然气以游离气相或扩散相运移

(2)含腐殖型有机质的烃源岩(生气多)油气初次运移相态演变

成熟阶段腐殖型烃源岩生油量小于生气量,少量液态石油以气溶油相运移。天然气在成熟阶段和高成熟阶段以气相运移。其它阶段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与腐泥型烃源岩类似

18、简述油气二次运移的通道类型

从微观角度讲,油气是通过地下岩石中的空隙空间发生运移的,这些空间包括孔隙,裂缝,孔洞。从宏观角度讲,作为二次运移的宏观通道的地质体主要有渗透性地层,断层和不整合面。①输导层:具有发育的孔隙,裂缝或孔洞等运移基本空间的渗透性地层;②断层:断层是一个具有一定宽度的破碎带,油气可在其中发育的裂缝中运移;③不整合面:不整合面代表地层的沉积间断和剥蚀作用,其上下往往形成高渗透性岩层,成为油气运移的通道。

20、简述油气二次运移的作用力

①毛细管力:储层中喉道与孔隙的分布十分复杂,喉道与孔隙对油珠的毛细管力的合力一般指向孔隙,成为油气运移的阻力。

②浮力和重力:油和气的密度比水小,在含水储集层中油所受到水的浮力和本身重力的合力方向始终铅直向上,油气在这一合力作用下向上运移。

③水动力:造成地层水流动的剩余压力差称为水动力。水的流动必然影响油气二次运移。

21、简述油气差异聚集原理

静水条件下,如果在油气运移的主方向上存在一系列溢出点自下倾方向向上倾方向递升的圈闭,当油气源充足和盖层封闭能力足够大时,油气首先进入运移路线上位置最低的圈闭,由于密度差使圈闭中气居上,油居中,水在底部,当第一个圈闭被油气充满时,继续进入的气可以通过排替作用在圈闭中聚集,直到整个圈闭被气充满为止,而排出的油通过溢出点向上倾的圈闭中聚集;若油气源充足,上述过程相继在更高的圈闭中发生;若油气源不足时,上倾方向(距油源较远)的圈闭则不产油气,仅产水,称为空圈闭。所以在系列圈闭中出现自上倾方向的空圈闭向下倾方向变为纯油藏→油气藏→纯气藏的油气分布特征。22、简述油气差异聚集的必备条件

(1)具有区域性较长距离运移的条件,要求具区域性的倾斜;储集层岩相岩性稳定,渗透性好,区域运移通道的连通性好。

(2)存在相联系的一系列圈闭,它们的溢出点海拔依次增高。

(3)油气源供应区位于盆地中心带,有足够数量的油气补给。

(4)储集层中充满水并处于静水压力条件下,石油和游离气是同时一起运移的。

23、简述油气差异聚集的结果

(1)在离供油气区最近、溢出点最低的圈闭中,在气源充足的前提下,形成纯气藏;相离稍远的,溢出点较高的圈闭中,可能形成油气藏或纯油藏;在距油源区更远、溢出点更高的圈闭中,可能只含水。

(2)一个充满了石油的圈闭仍然可以作为聚集天然气的有效圈闭。但是,一个充满了天然气的圈闭则不再是一个聚集石油的有效圈闭了。

(3)若油气按密度分异比较完善,则离供油区较近,溢出点较低的圈闭中,聚集的石油或天然气的密度应小于距油源区较远、溢出点较高的圈闭中的油或气的密度。

(4)所形成的纯气藏、油气藏、纯油藏的数目取决于油气来源供应的充分程度及圈闭的大小和数目。

24、简述破坏油气藏的地质作用

(1)剥蚀和断裂作用:剥蚀和断裂作用都是地壳运动对油气藏造成的直接破坏作用。它对油气藏的破坏程度取决于地壳运动的强度和对油气藏的破坏方式。

(2)热蚀变作用:地下油气藏中的油气在高温作用下发生热裂解和热变质。

(3)生物降解作用:主要发生在近地表环境,是微生物的生物化学作用对石油的一种破坏作用。

(4)氧化作用:烃类被氧化成大分子含氧化合物直到油气藏被完全破坏。

(5)水动力作用和水洗作用:水动力的冲刷作用将圈闭中的油气部分或全部冲出圈闭,造成油气藏部分或全部破坏;水洗作用选择性溶解可溶烃并将其带走。

(6)渗漏和扩散作用:烃类在油气藏压力的作用下可以通过盖层的孔隙发生渗透作用,相对分子质量低的烃类可以以分子状态通过盖层发生扩散作用。

25、简述含油气系统概念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概念:是一个包含一个有效烃源岩体和与该烃源岩体相关的所有已形成的油气以及油气藏形成所必不可少的一切地质要素及地质作用的自然系统。

研究内容:1、基本地质要素:含油气系统的基本地质要素包括有效的烃源岩体、储集层、盖层、输导层和上覆地层,它们是油气成藏和形成油气系统的基本地质要素。源岩、储集层、盖层是油气系统存在的最基本要素;

2、基本地质过程:油气系统的地质过程指“从源岩到圈闭”所发生的油气成藏过程,包括烃源岩的演化过程、油气的生成和排出过程、油气的运移和聚集过程、圈闭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等。

3、地质要素和地质过程的关系:研究油气系统地质要素与地质过程关系要选择一个时间参照点,这个时间参照点就是油气系统的关键时刻。油气系统的关键时刻是油气系统生排烃作用、圈闭形成作用、油气运移与成藏作用的最佳匹配期,是油气系统主要油气藏的形成期。油气系统的研究通过关键时刻将地质要素和地质作用联系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6、简述含油气盆地内部构造单元的三级四分法(p270)

一级构造:隆起、坳陷和斜坡都是基底起伏而形成的构造,是盆地内最高一级的构造,通称一级构造。

三级构造:盆地内沉积盖层因褶皱和断裂活动而形成的构造,如背斜、向斜、断层等,这是盆地最低一级的构造,通称三级构造。

二级构造:三级构造在盆地的展布并不是孤立的和杂乱无章的,而是按一定的规律成群、成带出现,这些群和带的规模处于一级构造和三级构造之间,通称二级构造。

在我国存在一些构造较复杂的大型含油气盆地,则在隆起和坳陷之间划分出次级单元凸起和凹陷,其规模大于二级构造而小于一级构造,实际上是从一级构造分化出来的,一般称之为亚一级构造。

27、简述坳陷型裂谷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p296)

(1)一般是裂谷演化晚期阶段的产物,是在断陷的基础上发育起来的。

(2)此类盆地一般面积较大,盆地中发育有大型的背斜、长恒、隆起、斜坡等二级构造带类型。拗陷型裂谷盆地中部发育与基底活动有关的背斜、断块油气藏。

(3)在盆地中心或边缘斜坡,都可形成大型油气田。

(4)坳陷型裂谷盆地在稳定沉积环境下储集层发育,规模大,横向稳定,成熟度高。

28、简述断陷型裂谷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

(1)断陷型裂谷盆地是裂谷发育早期阶段的产物。

(2)烃源岩可以有碳酸盐岩、泥页岩,源岩厚度大,有机质以水生生物为主,且丰富、分布广、类型多的特点。地热梯度高,利于有机质向油气的转化。

(3)断陷盆地是受基底断裂作用而下陷的沉积盆地,其面积大小相差悬殊,但其规模一般要小于裂谷演化后期的坳陷盆地,且包括单断和双断两种形式。

(4)断陷盆地在块断运动作用下发育规模小,横向变化大、储集层成因类型多。

(5)断陷型盆地陡坡带主要发育滚动背斜、断块及地层超覆油气藏,洼陷带发育岩性油气藏,缓坡带发育上倾尖灭、断块、地层不整合、地层超覆油气藏为主。

论述题:

1.沉积有机质热演化阶段及各阶段的特征

(一)生物化学生气阶段(未成熟阶段)

埋深:0—1500米

温度:10—60℃

演化阶段:有机质处于未成熟阶段R0<0.5%

作用因素:以细菌的生物化学作用为主。

主要产物:生物气,干酪根,少量未熟油。

(二)热催化生油气阶段(成熟阶段)

深度:1500—4000米

温度:60—180℃

演化阶段:有机质处于成熟阶段,进入生油门限Ro为0.5~1.3%

作用因素:热力+催化剂作用

主要产物:石油,湿气。

(三)热裂解生湿气阶段(高成熟阶段)

深度:4000—6000米

温度:180—250℃

演化阶段:有机质处于高成熟阶段Ro为1.3~2.0%

作用因素:石油热裂解,热焦化。

主要产物:残留干酪根,凝析气,湿气。

(四)深部高温生气阶段(过成熟阶段)

深度:>6000—7000米

温度:>250℃

演化阶段:有机质处于过成熟阶段Ro>2.0%

作用因素:热变质

作用特点:强烈裂解

主要产物:甲烷,碳沥青或石墨。

2.形成油气藏的基本条件

一、充足的油气来源

油气来源是油气藏形成的物质基础。

1.烃源岩的规模和质量:规模大即烃源岩的面积大,层系多,厚度大是保证充足油气来源的基础。质量高,即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多,有机质成熟度适中是充足油气来源的必要保证。

2.良好的排烃条件:砂岩储集层单层厚约10—15米,泥岩烃源岩单层厚度约30—40米,二者呈略等厚互层的地区,砂泥岩接触面积最大,烃源岩排烃条件好,最有利于石油聚集。

3.有利的运移条件:除一些原地聚集的岩性油气藏外,油气二次运移是形成油气藏的必要条件。

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烃源层中生成的丰富油气能及时地运移到良好储集层中,同时盖层的质量和厚度又能保证运移至储集层中的油气不会逸散。这是形成大油气藏的必备条件。其中互层式生储盖组合油气聚集效率最高。

三、有效的圈闭

1.圈闭容积大。

2.圈闭距油源区近。圈闭距离油源区越近,其有效性越高。

3.圈闭形成时间早。只有在大规模成烃、排烃期之前或同时形成的圈闭,才有利于油气的聚集。

四、良好的保存条件

1.良好的区域性盖层。要求盖层具有致密的岩性,足够的厚度和区域上的稳定性。

2.相对稳定的大地构造环境。

3.相对稳定的水动力环境。

3.如何确定油气藏得形成时间

①根据圈闭发育史确定油气藏形成的最早时间:油气藏的形成是油气在圈闭中聚集的结果,只有形成了圈闭油气才能聚集;换言之,油气藏形成时间绝不会早于圈闭的形成时间。

②根据烃源岩生排烃期确定油气藏的形成时间:烃源岩达到主生烃期时才能大量生成油气,然后排出,油气藏形成的时间只能晚于主成烃期,主生烃期是油气藏形成的最早时期。

③根据流体包裹体的形成期次和均一温度确定油气藏的形成时间:油气包裹体是油气在储集层中运移和聚集过程中,被储集层的成岩矿物所包裹而形成。根据油气包裹体的在成岩序列中的形成序次,可以确定油气宠注的相对时间;根据与油气包裹体共生的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储集层的地温演化历史,可以确定油气充注时间。

④储层自生伊利石同位素年代学分析:成岩矿物同位素年代学分析可以提供成岩矿物的形成时间。砂岩储集层中的自生伊利石是在富钾的孔隙水环境中形成的,油气进入储集层的孔隙空间后,破坏了自生伊利石的生长环境,伊利石即停止生长,因此储集层中最小的伊利石形成的时间即为油气进入储集层的时间。通过测定砂岩储层中自生伊利石的同位素年龄,可以判断油气藏的形成时间。

4、综合烃源岩、储层、储盖组合、油气运移等油气成藏的地质因素,论述前陆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及其油气分布规律。

前陆盆地:指发育在收缩造山带于相邻克拉通之间,平行于造山带呈狭长带状展布的不对称的冲断挠曲盆地。形成于造山带前缘与相邻克拉通之间的前陆地区。

1、石油地质特征

(1)烃源岩:典型前陆盆地具有两类烃源岩系,即被动大陆边缘沉积型和前陆拗陷型烃源岩系。岩石类型主要为海相碳酸盐岩、页岩和陆相泥页岩。成熟的生油气中心总靠近深拗带一侧,烃源岩的发育范围有向克拉通方向扩展的趋向。

(2)储层和储盖组合:储集体分为两大体系,下部以台地相碳酸盐岩为主体的储集体系和上部以陆相碎屑岩为主体的储集体系。受造山期间的挤压以及地层负荷的作用,深拗陷部位的油气沿断层、不整合面或渗透储集层向上或克拉通一侧运移。

(3)圈闭:圈闭类型主要为背斜构造圈闭、断层圈闭和地层圈闭。背斜构造圈闭主要为一些逆冲断层相关褶皱,分布在靠近盆地冲断褶皱带一侧;断层圈闭有断块圈闭、断层圈闭等。地层圈闭主要发育于靠地台一侧。

2、油气藏分布规律

前陆盆地的油气田分布主要受圈闭展布特点的控制。在冲断褶皱带主要发育背斜油气藏和断层油气藏;前渊带主要发育岩性油气藏和生物礁;前缘隆起带主要发育地层超覆油气藏和地层不整合油气藏。在平面上,前陆盆地内的油气围绕生油气中心呈条带状分布于平行造山带的构造带上。由于造山带运动以及冲断带不断挤压,盆地内油气藏会受构造运动而不断调整、改造和再分布。

5、综合烃源岩、储层、储盖组合、油气运移等油气成藏的地质因素,论述克拉通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及其油气分布规律。

克拉通盆地是指发育在克拉通地块上的沉积盆地。

1、石油地质特征

(1)烃源岩:从寒武纪到白垩纪都有烃源岩分布,岩性主要为泥岩、页岩和碳酸盐岩等,烃源岩厚度变化较大。不同盆地有机质丰度差别很大,同一盆地不同演化阶段有机质的分布特征可能存在差别。

(2)储层和储盖组合:分布丰富的储集层,在与裂谷形成有关的克拉通盆地与无裂谷的克拉通盆地之间,储集层的分布特征有所差别。下方无裂陷的克拉通盆地,沉降速率较慢,沉积与沉降保持同步;下伏无裂谷的克拉通盆地,裂谷作用形成了地堑和倾斜地块,均分布有储集层。

(3)圈闭:油气藏类型以构造、地层圈闭为主,包括古潜山圈闭、基底隆起之上的构造圈闭、岩性圈闭、背斜圈闭和地层—岩性复合圈闭。

(4)油气运移:Ⅰ辐射状运移;Ⅱ垂向运移;Ⅲ长距离运移

2、油气分布规律

(1)油气田发育具有分区性:主要表现为围绕生油凹陷呈环状分布,围绕优势运移方向展布,隆起带为主要油气田发育区。

(2)油气田分布具有分层性:克拉通盆地往往发育多套产油气层,各含油气层系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

长江大学校级精品课程

长江大学校级精品课程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课程建设规划 所属单位(院):长江大学政法学院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马克思主义理论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课程负责人:雷儒金教授 建设日期:2006.10---2009.10 二○○七年三月

目录 一、课程建设概况 (3) 二、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6) 三、课程建设的目标与特色 (6) 四、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6) 五、课程建设进度安排表 (9) 六、课程建设经费的使用计划 (10)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校级精品课程建设规划 根据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中央“16号文件”)、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即教育部“5号文件”)和中宣部教育部“9号文件”中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加强建设”的指示精神,学校党委历来就高度重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以下简称《概论》)的建设工作。早在1988年就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课程作为校级优质课程加以立项建设;1998年《邓小平理论概论》被评为“校级优质课程”;2002年《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又被省教育厅批准“省级优质课程”。此门课历经变迁,现在定名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为早日将《概论》课程建成校级和省级精品课程,现作出如下规划: 一、课程建设概况 本《概论》课程1998年被评为“校级优质课程”,2002年被省教育厅批准“省级优质课程”,2006年申请立项建设“校级精品课程”。课程负责人为政法学院副院长雷儒金教授。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概论》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传授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一直受到党中央、教育部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高校的高度重视。 1、本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①中央对《概论》课程的重视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伊始,教育部就在各高校开设新马克思主义论(包括近代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包括社会发展简史)等课程。此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课程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而逐步调整完善。进入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以后,思想政治理论课逐步走向规范化、正规化、科学化的轨道。 1986年3月,国家教委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通知》精神,将高校政治理论课由原来的“老三门”(党史、政治经济学、哲学)改为“新四门”(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原理、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1998年4月经政治局常委批准,通过了“两课”课程设量新方案即“98方案”,共8门课程。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定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5门课程。 2004年8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中发16号文件,提出包括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要加强宏观指导,采取有力措施,力争在几年内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有明显改善,充分发挥其主渠道作用。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根据16号文件精神,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即“5号文件”,提出“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加强建设”。 2005年3月,中宣部教育部又下发“9号文件”,确定了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方案,即“05方案”,将思想政治政府课确定为四门,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5年5月,湖北省委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

科研平台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科研平台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摘要:科研创新平台是提高科研人员创新和实践能力、提升科研机构创新水平的重要载体,强化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对于促进研究所可持续性发展意义重大。文章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为例,阐述了科研平台建设的意义和作用,分析了利用科研平台提高科研人员创新能力的效果及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新管理机制,提高管理运行水平;强化评价体系建设,完善科学评价方式;注重人才团队建设,激发创新活力等提升科研平台管理水平的措施,以期为加强我国农业科技条件平台建设与管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科研创新平台;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现状;重要作用;展望 为适应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国家提出建立创新型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以下简称“哈兽研”)响应国家号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科研创新平台建设这一重要途径实现目标。科研创新平台从广义讲,是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和实现技术变革的复杂科学研究系统,是突破科学前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科技问题的技术基础和重要手段[1]。近年来,科研设施与仪器规模持续扩大,覆盖领域不断扩展,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综合效益日益显现。通过提供专业化服务,科研设施与仪器对科技创新的服务和支撑作用得到充分发挥[2]。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前提下,以及增加对科研经费投入的背景下,哈兽研利用科研创新平台聚集先进的实验设备、优秀的科研人员、精湛的创新团队、良好的科研项目、科学的运行管理机制和开放的学术氛围为孕育科学灵感、催生原创成果提供了无法替代的优越条件。研究所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基本单元,是国家科技创新任务承接和创新成果实现的核心骨干。研究所正在成为科技创新的基地,新产业培育发展的源泉,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科技支撑,是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中的主要力量[3]。哈兽研作为兽医学科的“国家队”,从战略高度、体制层面统筹布局,促使资源合理建设和布局,实施并建设一系列重大的科研创新平台,在此平台上已向国际、国内不断展示和增强哈兽研自主创新能力,帮助哈兽研实现转型升级,让科研成果走出“象牙塔”并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产生了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服务效益。 1哈兽研科研创新平台发展现状

教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方案

教科研成果转化平台项目建设草案

一、项目背景 1、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要求学院更好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2、全国各大科研院所及高校,科研力量下沉,科研成果社会转化项目浪潮兴起,相关政策环境松绑,科技工作者可社会兼职。 3、区域内企事业单位出台政策,鼓励体制内创业,新型创新创业模式不断涌现,教科研成果转化模式多样。 4、职业院校教科研成果更加贴近实际,更贴近市场;教科研成果资源丰富,但缺乏市场运营经验和能力。 5、全国企事业单位及高校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推进,教科研成果转化是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二、项目概述 xx教科研成果转化平台,致力于服务国家和本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更好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依靠学院丰富的教科研成果资源,以市场化运营手端,从学院政策环境、项目运营机制等方面,推进学院教科研成果的市场化转化,最终打造成一个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教科研成果转化平台。 三、项目优势及目标用户 优势:资源丰富、政策支持、轻资产运营、起点较高 用户:科研工作者、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 四、项目运营模式分析 1、学院制度环境建设: 教科研转化网站,城院子公司网站 (学院校产组织管理办法) 成立学院教科研转化委员会对接子公司运营管理及内部协调,委员会主要工作是促进教科研成果的创造、申报和梳理工作。子公司负责市场运营。 学院科研成果专利申报,全部签订代运营协议,由子公司统一运作,对其收益划定股份占比,学院与市场分利;(推出学院教科研奖励办法) 专利打包招标,一是子公司运营,二是打包对外招标校企合作,三是内部孵化,面向职工停薪留职。(学院教职工创新创业奖励办法) 根据市场需求,反向推进教科研成果开发,三方合作形式分利 2、子公司内部管理结构: 小组制,不同小组根据专利目录,自由竞争 召开专利代运营招标会,面向专利持有者公开竞争。

沉积学期末总结(长江大学)

沉积学复习 基本概念: 沉积岩: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沉积岩石学:是研究沉积物及沉积岩的岩石学,特别着重研究沉积(物)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岩石类型以及沉积物及岩石的形成作用、分布规律及其演化过程的学科。 沉积学:沉积学是沉积岩岩石学中的沉积作用部分发展、演化而来的,并形成了更广泛的研究内容和应用范围。它解释了沉积地层的垂向和横向的关系,从多方面探讨沉积地层中构成地质记录的特征,作用成因分析,并使之上升为理论。 沉积相:是沉积物的生成环境、生成条件和其特征的总和,成分相同的岩石组成同一种相,在同一地理区的则组成同一组。(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物)特征的综合。) 岩相:沉积物的沉积环境和表明沉积环境的岩性特征,生物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的总和。沉积环境:岩石在沉积和成岩过程中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状况、生物发育状况、沉积介质的物理的化学性质和地球化学条件。 相标志:指反应沉积相的一些标志,它是相分析及岩相古地理研究的基础。可归纳为岩性、古生物、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四种相标志类型。 相序递变规律:是指沉积相在时间和空间上发展变化的有序性或相序递变。主要是:只有在横向上成因相近且紧密相邻而发育着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依次叠覆出现没有间隔。 相模式:以相序递变规律为基础,以现代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特征的研究为依据,从大量的研究实例中,对沉积相的发育和演化加以高度的概括,归纳出带有普遍意义的沉积相的空间组合形式,称为相模式。 沉积体系:是与某些现象的或推测的环境和沉积作用有密切成因联系的三度空间岩相组合。(成因上相关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的组合,即受同一物源和同一水动力系统控制的、成因上有内在联系的沉积体或沉积相在空间上有规律的组合。) 基本原理: 沉积相(见P241)和沉积环境、岩相之间的相互关系 1)沉积相的概念: 2)沉积环境的概念: 3)岩相的概念:岩相是一定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岩石或岩石组合,它是沉积相的主要组成部分。 岩相和沉积相是从属关系,而不是同一关系。 相互关系:关于沉积相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沉积相是指沉积环境,对于这种观点,沉积相就是沉积环境,岩相是它们的产物;第二种观点是指疼的岩石组合就是岩相,对于这种观点,沉积相就是岩相,沉积环境是其基础;第三种观点沉积相是沉积环境及其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特征的组合,对于这种观点,沉积相包含沉积环境和岩相。 相模式的作用:(见P242) 1)从比较的目的来说,它必须起到一个标准的作用; 2)对于进一步观察来说,它必须起到提纲和指南的作用; 3)对于新的研究地区来说,它必须起到预测的作用;

《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教学设计

《技术与设计2》第一章第三节《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教学设计 《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地质”出版的教材《技术与设计2》中第一章第三节《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共需2课时完成。本课为第1课时的学习。该章的总体设计思路是:认识结构——探析结构——设计结构——欣赏结构。“结构”与“设计”是该章的两个核心概念,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则是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对结构及受力认识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深入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强度、应力的概念,能进行简单的应力计算,掌握应力和强度的关系。 2、通过实验,明确强度与材料、强度与物体的形状及连接方式的关系。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对身边事物的观察能力。 3、理解稳定性的概念,及影响稳定性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生活和技术实验等方法使学生懂得应用相关的理论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亲身体验注重交流,通过分析讨论得到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影响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难点:应力的计算,强度与应力的关系,结构设计需要在容许应力围之。 四、学情分析: 总体来说学生对通用技术这门课程比较感兴趣。他们的思维、生活经验已有一定基础,并在前面章节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了结构的一些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通俗感兴趣的主题和容,对结构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五、教学策略:

本课采用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实验、讨论、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多举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师生互动探讨,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结构的概念,指出事物的性质:强度和稳定性 (二)知识构建 1、强度 对于结构变形,只给以“结实”“不结实”来评说是不够准确的,而对于结构的受力与变形应该有更科学的描述。通常,物体结构抵抗变形的能力,都以强度来表示,我们用应力来衡量强度。 (1)力:外力使构件发生变形的同时,构件的部分子之间随之产生一种抵抗变形的抵抗力,称为力。 (2)应力: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力。 【学生活动一】 (3)拓展:探讨强度和应力的关系 示例:粗绳和细绳,两种相比粗绳更结实,牢固,换句话说是抗拉强度更大。绳子所受拉力一定,即构件受到的外力一定,而粗的横截面积大,所以应力小,此时变形小,而抗变形的能力大,即强度大。 结论:应力小,强度大应力大,强度小 【学生活动二】 (4)结合课本分小组探究影响结构强度的因素,同时完成26页问题,答在学案上。 结构的强度,一般取决于它对力和压力两方面的反应能力,具体取决于以下因素: 形状、材料(不同的材料有承受不同应力极限的能力) 材料的连接方式(不同的连接方式,受力传递方式和效果不一样) 师生探讨:如何改进物体结构的强度?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沉积岩石学》课程考试试卷(B卷)答案答案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 考试试卷参考答案 课程名称:沉积岩石学(B卷) 任课教师:何幼斌、李维锋授课班级:资工10501~10506班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①粘土岩,②砂岩,③碳酸盐岩。 2、①2,②0.125mm。 3、①颗粒、②泥、③胶结物、④晶粒、⑤生物格架。 4、①海绿石、②鲕绿泥石、③磷灰石。 5、①海岸沙丘、②后滨、③前滨、④近滨(临滨)。 6、①远离海岸的X带、②稍近海岸的Y带、③靠近海岸的Z带。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1、sedimentary facies,沉积相:一种观点沉积相是指沉积环境,一种观点是特定的岩石组 合即岩相,一种观点是沉积环境及其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物)特征的综合。 2、后生作用—沉积岩形成后,到遭受风化作用和变质作用之前这一演化阶段的所有变化或 作用。 3、成分成熟度—指碎屑物质成成分上被改造趋向于最终产物的程度,亦称“化学成熟度” 或“矿物成熟度”。 4、板状交错层理—交错层理的一种类型,其层系界面为平面,且互相平行。 5、胶结物—沉积岩中以化学沉淀方式形成于粒间孔隙中的自生矿物。 6、硅岩—主要指自生二氧化硅含量达70~80%的沉积岩,不包括主要由碎屑石英组成的石英砂岩和石英岩。 7、相标志—最能反映沉积相的一些标志,包括岩性特征(岩石的颜色、物质成分、结构、 构造、岩石类型及其组合)、古生物特征(生物的种属和生态)、地球化学特征。 8、狭盐性生物—耐盐度有限的生物。 9、陆缘海—即大陆边缘海,是位于大陆边缘或陆棚边缘或大洋边缘的、坡度较大的(海底坡度约每英里2~10英尺)、范围较小的(宽度一般100~300英里)、深度较大的(水深可达200~350m)的浅海。 10、清水沉积作用—是指在没有或很少有陆源物质流入的陆表海环境中的碳酸盐沉积作用。 清水是碳酸盐沉积作用必不可少的环境因素之一。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如何区别浪成波痕与水流波痕? 形态不同:流水波痕不对称、峰谷均圆滑,浪成波痕对称、峰尖谷圆;成因不同:流水与 波浪。 2、简述碎屑岩与粘土岩的关系。 碎屑岩是主要由母岩风化产物中的陆源碎屑物质组成的沉积岩,粘土岩是以粘土矿物为主 (含量>50%)的沉积岩。因粘土矿物绝大部分来源于陆源碎屑物质,因此,粘土岩是碎屑岩中 的一种类型。 3、比较曲流河沉积与辫状河沉积的主要异同点。 相同点:河流沉积,砂泥岩沉积,下粗上细正粒序层序; 不同点:曲流河沉积边滩发育,二元结构发育;辫状河沉积心滩沉积发育,二元结构顶层 沉积不发育。 4、对比浊流与等深流的主要区别。 浊流是靠液体的湍流来支撑碎屑颗粒,使之呈悬浮状态,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体。是深水 沉积物重力流的一种类型。沿斜坡向下运动。可出现于半深海-深海环境,也可出现于半深湖-深湖环境中。等深流是深水牵引流的一种类型,是由于地球旋转的结果而形成的温盐环流(thermohaline circulation),这种底流平行于海底等深线作稳定低速流动(5~20cm/s),主要出现在陆隆区。二者均出现于深水环境中,但运动方向不同。 四、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若正确,则在括号中标“√”;若不正确,则在括号中标“×”。(每小题1分,共8分) 1、(√), 2、(×), 3、(×), 4、(√), 5、(√) 6、(√), 7、(×), 8、(√), 9、(√),10、(√) 五、按课堂上推荐的砂岩和碳酸盐岩分类方案对下列岩石进行命名(每小题5分, 1

201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长江大学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620-地质学综合

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 地质学综合科目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地质学综合考试涵盖地球科学基础知识、古生物地史学基本原理、沉积学基本原理和构造地质学基本原理等范围。要求考生在较系统掌握上述专业基础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有关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普通地质 90分 综合地质 60分 4、试卷题型结构 (1)名词解释 30分(10小题,每小题3分) (2)判断题 20分(10小题,每小题2分) (3)简答与论述题 70分 (4)综合分析题 30分 三、考查范围 (一)普通地质 1、地球概说

①宇宙及太阳系基本概况; ②地球的形貌特征; ③地球的物理性质; ④地球的圈层结构特征及划分依据 2、地壳 ①地壳的物质组成; ②地壳的结构和类型; ③地壳重力均衡; 3、地质作用与地质年代 ①地质作用概述; ②地质年代; ②-1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 ②-2同位素年龄测定 ②-3地质年代表 ③地层单位; ③-1 岩石地层单位 ③-2 年代地层单位 ③-3 地层单位间关系 4、内动力地质作用类型及其基本概念; 5、内动力地质作用类型与原理 ①构造作用与地质构造 ①-1构造作用的主要方式 ①-2构造作用的证据 ①-3地质构造(产状、褶皱、断裂) ②岩浆作用与岩浆岩

②-1喷出作用与喷出岩 ②-2侵入作用与侵入岩 ②-3岩浆岩的成因 ③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③-1变质作用方式与影响因素 ③-2变质作用的类型 ③-3变质岩类型与特征 ④地震作用 ④-1地震的成因类型 ④-2地震的强度 ④-3地震的分布 ⑤岩石圈板块作用 ⑤-1大陆漂移说 ⑤-2海底扩张说 ⑤-3板块构造基本理论 ⑥地质图的认读 ⑥-1地质图中地层时代; ⑥-2地质图中不整合的类型及发育特征; ⑥-3地质图中褶皱的类型及发育特征;⑥-4地质图中断层的类型及发育特征; ⑥-5论述地质演化过程; 6、外动力地质作用的方式及特征 7、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的形成; ①河流的地质作用及特征 ②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及特征 ③冰川的地质作用及特征

科研平台建设的通知

关于申报宿迁学院第一批科研平台建设的通知 各单位: 学校将根据《宿迁学院科研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宿院科[2017]4号),开展第一批校级科研平台的立项建设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平台类别与命名格式 平台类别:校级科研平台包括研究院(所、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究机构。 校级科研平台命名格式:以“宿迁学院+研究主题+类别名称”为基本格式。 二、申报条件 校级科研平台的申报条件及要求,参见《宿迁学院科研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有关条款。 三、申报要求 1、请各单位精心策划、整合现有科研平台的布局与建设发展工作; 2、学校鼓励各学院跨学院、跨学科联合组建校级科研平台; 四、申报材料与时间 1、请各院(部)根据申报条件和要求积极开展调研、论证和遴选推荐工作,组织认真填写申请书,于2018年4月15日前将拟申报的科研平台建设书面材料一式三份报送科技处,申请书电子文档、汇总表电子文档发送至科技处邮箱。 2、相关附件材料 所涉及附件证明材料用A4纸复印,单独装订。 附件包括以下材料: (1)获奖证书复印件; (2)代表性论文(仅需附杂志封面版权页及论文首页)复印件; (3)科研平台近5年内在研科研项目任务书(合同)复印件;完成项目的结题证书复印件; (4)其他主要成果证明材料等。 所有项目、成果、经费统计数据5年内的截止至2017年12月31日。到位研究经费指实际进入学校财务的经费(不含学校配套经费)。 联系人:徐杰,联系电话:84204095,邮箱:kjc@https://www.360docs.net/doc/8d15978180.html, 相关附件请至科技处网站下载。

科技处 2018年3月9日

长江大学 地质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

地质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计划 一、基本学制:四年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地质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与地质学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科学思维、素养和创新意识;具有进行地质学科学研究、教学和管理的初步能力,培养的学生能成为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中从事基础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高层次人才;也能在石油、地矿、煤炭、环境、基础工程、旅游开发等领域中从事技术开发与技术管理工作以及在行政部门从事管理工作。 三、业务培养要求 要求学生在学习数学、物理、化学、外语、计算机等基础课程基础上,主要学习地质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和资源勘查技术等方面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学习有关资源、工程、环境、地质灾害以及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地质调查、科学研究、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基本技能。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现代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掌握区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勘查的工作方法、技能,并具备其研究工作的组织能力。 3、掌握岩矿鉴定和分析的一般技术和方法,具有对岩石学、矿物学、沉积学和地球历史演化等进行初步研究的能力。 4、具备对区域地质、油气等矿床地质以及矿产分布规律等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的初步能力;具有对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等现代勘探方法的结果进行地质解释和运用的初步能力;具备对资源环境作出评价和规划的初步能力。 5、熟悉国家有关矿产资源及环境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6、了解现代地球科学的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 7、掌握文献检索和其他获取信息的方法,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的工作能力。 四、主干学科、学位课程及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1、主干学科:地质学。 2、学位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地球科学概论、结晶学与矿物学、晶体光学及光性矿物学、岩浆岩岩石学、变质岩岩石学、沉积岩石学、古生物学、地史学、构造地质学、资源地质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测井。 3、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军事理论与军训、社会实践、普通地质实习、计算机上机实习、综合地质测量实习、地震勘探原理课程设计、地球物理测井课程设计、油气田地下地质实习及毕业设计。 五、毕业规定 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德育培育目标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应获得最低总学分212.5学分,其中课内理论必修课134.5学分,实践教学32学分,选修课(含公共选修课10学分)36学分。课外学分10学分。 六、授予学位 理学学士学位。 七、地质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表 (一)必修课 课程类课程 编码 课程名称 学 分 总 学 时 学时类型考 核 方 开课学期及理论周学时 开课 单位 理论 实 验 上 机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秋春秋春秋春秋春

《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教学设计电子教案

《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教学设计

《技术与设计2》第一章第三节《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教学设计 《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地质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技术与设计2》中第一章第三节《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共需2课时完成。本课为第1课时的学习。该章的总体设计思路是:认识结构——探析结构——设计结构——欣赏结构。“结构”与“设计”是该章的两个核心概念,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则是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对结构及受力认识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深入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内力、强度、应力的概念,能进行简单的应力计算,掌握应力和强度的关系。 2、通过实验,明确强度与材料、强度与物体的形状及连接方式的关系。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对身边事物的观察能力。 3、理解稳定性的概念,及影响稳定性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生活和技术实验等方法使学生懂得应用相关的理论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亲身体验注重交流,通过分析讨论得到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影响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难点:应力的计算,强度与应力的关系,结构设计需要在容许应力范围之内。 四、学情分析: 总体来说学生对通用技术这门课程比较感兴趣。他们的思维、生活经验已有一定基础,并在前面章节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了结构的一些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通俗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对结构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五、教学策略: 本课采用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实验、讨论、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多举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师生互动探讨,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结构的概念,指出事物的性质:强度和稳定性 (二)知识构建 1、强度 对于结构变形,只给以“结实”“不结实”来评说是不够准确的,而对于结构的受力与变形应该有更科学的描述。通常,物体结构抵抗变形的能力,都以强度来表示,我们用应力来衡量强度。 (1)内力:外力使构件发生变形的同时,构件的内部分子之间随之产生一种抵抗变形的抵抗力,称为内力。

长江大学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 究方向指导教师招生 人数 考试科目备注 020205产业经济学 01.产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02.产业布局与结构 (含区域经济发展) 03.金融与财税 04.国际贸易与投资 05.产业政策与法规 030501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 01.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中国化研究02.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与实践 03.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与中国法制建设 黎东升 傅立民* 马敬桂 朱新方 刘平洋 韦鸿 胡进 陈元芳* 余家凤 周中林 姜学勤 汪发元 金明珠 雷儒金 贾廷秀 陈松林 尹业香 蔡贤浩 管华 尹家经 胡承武 徐前权 徐莹 周从标 雷儒金 15 10 ① 101思想政治理 论 2 201英语一 3 303数学三 4 838微观经济学 ① 101思想政治理 论 ② 201英语一 ③ 621中共党史 ④ 858科学社会主 义原理(含马列 原著) 复试科 目:专业 综合测试 复试科 目: 英语;毛 泽东思 想、邓小 平理论 及“三个 代表”重 要思想概 论

04.中国民商法030505 思想政治教 育 01.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政治教育 治教育 治教育 040106高等教育学 01.高等教育基本理论 02.高等教育管理 张忠家 朱业宏 尹业香 蔡贤浩 贾廷秀 李玉泉 梁次红 刘贵华 胡成功 吴淑娟 刘纯朝 白宗新 杨显贵 高晓杰* 陈解放* 刘在洲 徐金燕 张忠家 朱业宏 黄义武 王军* 赵映川 刘昌明 孙首臣 金焱明 张相乐 金鑫 陈竟蓉 彭先桃 芦苇 别业舫 * 吴锡改 郑雪艳 10 30 ① 101思想政治理 论 ② 201英语一 ③ 622马克思主义 哲学原理(含马 列原著) 育学原理 1 101思想政治理 论 2 201英语一 3 311教育学专业 基础综合 复试科 目: 英语;毛 泽东思 想、邓小 平理论 及“三个 代表”重 要思想概 论 复试科 目: 英语口语 及专业英 语; 高等教育 学; 高等教育 管理学

智慧教学科研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

解决方案

目录 1. 概述 (4) 1.1.背景 (4) 1.2.建设目标 (4) 1.3.建设的步骤和方法 (4) 2. 教学科研大数据平台概要 (5) 2.1.架构设计 (5) 2.2.教学科研大数据平台优势 (7) 2.2.1. 应用优势 (7) 2.2.2. 未来发展优势 (9) 3. 教学科研大数据平台设计 (9) 3.1.大数据资源池 (10) 3.1.1. cProc云计算 (10) 3.1.1.1. cProc云计算概述 (10) 3.1.1.2. 数据立方 (11) 3.1.1.3. 混合存储策略 (16) 3.1.1.4. 云计算核心技术 (16) 3.1.1.4.1. 数据处理集群的可靠性与负载均衡技术 (16) 3.1.1.4.2. 计算与存储集群的可靠性与负载均衡 (20) 3.1.1.4.3. 计算与存储集群的负载均衡处理 (22) 3.1.1.4.4. 分布式文件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24) 3.1.1.4.5. 分布式数据立方可靠性设计 (24) 3.1.1.4.6. 分布式并行计算可靠性设计 (26) 3.1.1.4.7. 查询统计计算可靠性鱼负载均衡设计 (26) 3.1.1.4.8. 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 (28)

3.1.1.4.9. cProc云计算优势 (36) 3.1.2. cStor云存储 (37) 3.1.2.1. cStor云存储介绍 (37) 3.1.2.2. cStor云存储架构 (39) 3.1.2.3. Stor云存储关键技术 (44) 3.1.2.4. 数据安全诊断技术 (45) 3.1.2.5. cStor云存储优势 (46) 3.2.大数据教学基础平台 (47) 3.2.1. Hadoop架构 (47) 3.2.2. Hadoop关键技术 (48) 3.2.3. Hadoop优势 (52) 3.2.4. Hadoop教学 (52) 3.3.教学科研私有云 (54) 3.3.1. Minicloud迷你云 (54) 3.3.1.1. Minicloud迷你云介绍 (54) 3.3.1.2. Minicloud迷你云特点 (55) 3.3.1.3. Minicloud迷你云优势 (55) 3.3.2. 网盘 (58) 3.3.2.1. 网盘系统设计 (58) 3.3.2.2. 文件同步管理系统 (60) 3.3.2.3. 文件分析系统 (65) 3.3.2.4. 网盘优势 (66) 4. 产品配置 (68)

高校大数据专业教学科研平台建设方案详细

高校大数据专业教学科研平台建设方案 一、项目建设的意义及目的 芝诺数据自主研发的高校大数据教学科研平台以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为手段,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机制,让企业、行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逐步实现校企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把控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该平台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定位,在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前提下,使培养的学生有更宽广和跨学科的知识视野,注重知识的实用性,有创新精神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在创新中应用、在应用中创新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学会大数据行业各个岗位真正的职业技能。 二、功能模块和建设思路 芝诺大数据教学科研平台构建总体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平台硬件,二是教学与实验支撑系统(包括:芝诺数据综合分析ZDM平台、芝诺数据教学实训平台),三是产品服务体系。 具体如下:

教学与实验支撑系统由芝诺数据综合分析ZDM平台和芝诺数据教学实训平台构成,教学与实验支撑系统部署在大数据教学科研一体机中。 二、项目建设的目标及内容 1、项目建设目标 1)平台的建设能让高校大数据专业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能够培养实用性人才所需的专业能力,提升教学效果与就业率,为“大数据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2)平台的建设将支撑大数据去冗降噪、大数据融合、大数据可视化等关键技术研究,能够服务于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有助于大数据方向发展和自主创新,有利于创新团队培育和高水平研究成果积累,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推动教学和科研团队建设。 3)平台的建设搭建可以发挥学校的行业优势,体现学校办学特色,推进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间的产学研合作,开展项目合作研究和人才培养,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4)平台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 2、项目建设内容 1)模块一:平台相关硬件建设 本模块主要包含:大数据教学科研一体机 技术参数:

管理制度长江大学科研创新团队遴选与管理办法

(管理制度)长江大学科研创新团队遴选与管理办法

长江大学科研创新团队遴选和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壹条为进壹步加强我校科学研究工作,凝聚人才,培养和造就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全面提升我校科研水平和提高我校核心竞争力,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研创新团队每三年评选壹次。 第二章基本条件 第三条创新团队壹般应以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或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为依托,于长期合作的基础上形成相对稳定的研究群体(壹般不少于5人)及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 第四条科研创新团队应具有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团队主要成员应由本校教师组成,鼓励跨学院、跨学科构建科研创新团队。 第五条科研创新团队近三年至少应承担或完成省部级及之上科研项目3项(人文社会科学类2项);工科科研项目经费到帐超过200万元、理科超过50万元、人文社会科学超过10万元。 自然科学类创新团队,近三年人均被SCI、EI、ISTP等收录论文于1篇(含)之上(创新团队中的成员为第壹作者),有省部级成果奖2项(含)之上;人文社会科学类团队,近三年有省部级成果奖1项(含)之上,且有1篇论文被SSCI、《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或于国内权威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2篇。 第六条团队学术带头人应为具有正高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副

高级职称的教师,近三年至少主持壹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或者二项省部级科研课题或壹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的第壹完成人,同时应具有严谨的科学作风、创新性学术思想,且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合作精神及凝聚力。 第三章审批程序 第七条创新团队由学术带头人提出申请,学院推荐,科技处审核。 第八条科技处根据通过审批的创新团队的研究领域,组织召开相应学科专家论证会。专家委员会主要由校学术委员会组成,根据需要聘请壹定数量的校外专家参加论证。专家根据创新团队的申报材料和现场答辩情况对团队研究方向的先进性、人员构成的合理性、预期目标的可行性以及科研的基础条件、科研环境进行评议。专家论证会应提出是否同意建立创新团队的结论性意见。 第九条对通过论证的创新团队,根据专家论证意见修改《建议书》,报学校审批,审批通过后,进行公示,如无异议,正式公布获资助的创新团队名单,且签团队建设任务书。 第四章支持方式 第十条创新团队的资助经费纳入学校预算。自然科学类创新团队资助20万元,人文社会科学类团队资助10万元。 第十壹条创新团队依托单位应于各方面给予创新团队支持,创新团队应积极争取科研项目,开辟经费渠道,于竞争中发展提高。

岩石学名词解释

1、岩石是天然产出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包括火山玻璃、生物遗骸、胶体)组成的固态集合体。 2、岩浆是在上地幔和地壳深处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炽热、粘稠、富含挥发物质的熔融体。 3、沉积岩是地表及地表不太身的地方形成的地质体。它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某些火山作用产生的物质经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一系列地质作用而形成的。 4、层理是沉积物沉积时在层内形成的成层构造,它由沉积物的成分.结构颜色及层的厚度.形状等沿垂向的变化而显示出来。 5、由地球内力作用促使岩石发生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变化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叫变质岩, 辉长结构:基性斜长石及辉石的自行程度几乎相等,均呈半自形的他形粒状。 辉绿结构:斜长石和辉石颗粒的大小差不多,但斜长石的自形程度明显比辉石高。 气孔构造:岩石中分布有大小不等的,定向或不定向排列的气孔,这是由于岩浆冷凝过程中的气泡溢流留下的空间。 部分熔融:岩石融化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熔点低矿物先融化,熔点高的矿物后融化的形成的由酸性向基性转变的分级融化现象。 陆源碎屑: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路远区的母岩经机械破坏的产物。 杂基支撑:杂基含量高,颗粒在杂基中呈漂浮中的支撑结构。 亮晶: 里特曼指数:衡量岩石碱度的大小&=(K2O+Na2O)2/(SiO2-43)(Wt%) 结晶分异作用:岩浆在结晶是作用开始后进行的分异作用,分为平衡结晶作用和分离结晶作用。 枕状构造:熔浆自海底溢出或从陆地流入海中时,就变成椭球状,袋状,面包状,总的以枕状为特征,成为枕状体,其多数是独立的,又常被沉积物,火山玻璃碎屑胶结起来。 碳酸盐:由碳酸根离子(CO3)与其他金属离子组成的化合物,都是电解质。 分选性:碎屑颗粒的粗细均匀程度。 结核:与围岩沉积物成分不同的矿物质的团块。 陆表海:分布面积十分广阔的,海水很浅,海底十分平缓的海域。 基底胶结:是碎屑岩胶结类型之一。碎屑颗粒彼此不相接触,呈漂浮状或游离状分散在填隙物内,这种结构表明碎屑与基质是同时沉积的。 白云石化作用:石灰岩部分的或全部的被白云石交代的作用。 鲕粒:椭球状的颗粒,有一圈或多圈同心纹围绕着一个核心组成,其直径限定在2mm以内柱粒结构:主要矿物中性斜长石、角闪石呈自形柱粒状相互紧密嵌布。 气孔构造:在岩浆喷出过程中,气体上移,在岩流顶部汇集,气体逸出,冷凝后形成的孔洞构造。 结构成熟度:沉积物在风化、搬运、沉积作用作用过程中接近最稳定的终极结构的程度。 重结晶作用:变质作用过程中原岩在基本保持固态的条件的结晶作用。 片状构造:片、柱状矿物连续定向排列而形成的构造。 7,间粒结构:不规则排列的斜长石微晶所组成的空隙中,充填有若干个辉石、磁铁矿颗粒。 8,文象结构:许多石英呈一定外形有规律地镶嵌在钾长石中(象象形文字一样)。 9,成分成熟度:指碎屑沉积组分在其风化、搬运、沉积作用的改造下接近最稳定的终极产物的程度。

长江大学 《地质学综合》 考试大纲

QQQQ长江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地质学综合》第一篇地球 1、地球概说 知识点:宇宙概况;地球的形貌;地球的物理性质;地球的圈层结构 考核重点:地球内、外圈层的划分依据;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依据、地球的物理性质 2、地壳 知识点:地壳的物质组成;地壳的结构和类型;地壳重力均衡 基本概念:地壳、大陆地壳、大洋地壳、岩石圈、大气圈 考核重点:地壳的类型及特征、地壳的物质组成、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岩层的主要特征第二篇地质作用 1、地质作用概述 知识点:地质作用的一般概念;外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 基本概念:地质作用 考核重点:地质作用的一般概念、内外力地质作用间的关系 2、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的形成

知识点:风化作用概念;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风化壳、河流概述;河流的侵蚀作用;河流的搬运作用;河流的沉积作用。地下水类型、成分、物理性质及其运动、存储条件;地下水的潜蚀作用;地下水的搬运和沉积作用。冰川的形成、运动与类型;冰川的刨蚀作用;冰川的搬运作用;冰川的沉积作用。风沙运动特点;风蚀作用;风的搬运作用;风的沉积作用。湖泊及沼泽的地质作用、湖泊成因、分类及湖水来源、成份与运动;湖泊的地质作用;沼泽的地质作用与煤的形成环境。海洋地地质作用海洋一般特征;海洋的剥蚀作用;海洋的搬运作用;海洋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类型和特征、沉积岩的一般特征。 基本概念:河流阶地、深切河曲、侵蚀基准面、风化作用、风化壳、层间水、承压水、层理构造、层面构造、成岩作用、洋流 考核重点:不同地质营力的风化作用概念、类型及特征;不同地质营力的剥蚀作用概念、类型及特征;不同地质营力的搬运作用概念、类型及特征;不同地质营力的沉积作用概念、类型及特征;成岩作用的类型、特征;沉积岩的结构、构造。深切河曲的成因;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河流地质作用的一般趋势;利用单向环流作用原理,分析与图示河边滩与河曲的形成;利用双向环流作用原理,分析与图示河流心滩的形成;分析与图示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分析与图示化学沉积分异作用;煤的形成过程与主要成煤时期; 3、内力地质作用 知识点:现代地壳运动和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地壳运动的类型;地史期间地壳运动的恢复方法、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 基本概念: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岩浆侵入作用、火山作用、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断层。

石油地质学复习参考资料(名词解释,填空,论述,简答,附答案)

《石油地质学》复习参考 一、名词解释(30分): 1、生物标志化合物:沉积物和石油中来自生物体的原始生化组成,其碳骨架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有机化合物。 2、圈闭:圈闭是指储集层中能聚集和保存油气的场所或容器。 3、系列圈闭:沿一定的路线上溢出点依次升高的多个圈闭; 4、溢出点:指圈闭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位置,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溢向储集层的上倾方向。该点是油气溢出的起始点,又叫最高溢出点。 5、TTI:即时间—温度指数(Time Temperature Index )。根据促使有机质成烃热演化的温度和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的一种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指标。 6、CPI:碳优势指数,反映有机质或原油的成熟度。 7、初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烃源岩的过程,是发生在烃源岩内部的运移,烃源岩是初次运移的介质。 8、流体势: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 9.天然气:指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气体,其主要成分是烃类气体,也包含少量的非烃类气体。 10.绝对渗透率:当岩石为某一单相流体饱和,岩石与流体之间不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时,在一定压差作用下,流体呈水平线性稳定流动状态时所测得的岩石对流体的渗透率,称为该岩石的绝对渗透率。11.相渗透率:又称有效渗透率,指储集层中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其中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分别用K0,Kg,Kw分别表示油、气、水的有效渗透率。 12.孔隙结构:是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 13.饱和度:储层岩石孔隙中某种流体所占的体积百分数。 15.油气藏:地壳上的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是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集。 16.油田水: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诶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 17.沉积有机质:在适宜的条件下在沉积物(岩)中保存下来的有机质。 19·二次运移:指油气脱离烃源岩后在储集层或其他渗透性介质中的运移。 21.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主要成分是烃类,并含有非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相态以游离态为主,并溶有大量烃气和少量非烃气以及固态物质。 23.干酪根:沉积岩中不溶于碱、非氧化型酸和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24.烃源岩:富含有机质,生成过足以形成工业性油气聚集的细粒沉积岩。 25.油气运移:指地壳中的石油、天然气在各种自然因素的作用下所发生的位置移动。 26.生油门限:生油岩在地质历史中随着埋藏在地下的深度加大,受到的压力和温度增加,其中的有机质逐步转变成油或气。当生油岩的埋藏到达大量生成石油的深度(也是与深度相应温度)时,叫进入生油门限。 27.固态气水合物:为由气水与天然气(主要是甲烷)结合行程单白色固态的结晶物。 28.低—未熟油: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的各种低温早熟的非常规石油,称为低熟油。 29.生油窗:指热催化作用下,有机质能够大量转化为石油和湿气的生油时期。即有机质大量生成液态石油的温度(或深度)区间。 30.油气聚集带:油气聚集带是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位置邻近的一系列油气藏或油气田的总和。 31.油气系统:油气系统是一个包含一个有效烃源岩体和与该烃源岩体相关的所有已形成的油气以及油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