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

第 周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在秦朝以来两千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海上丝绸之路发生很大的变化。总体说来,大致可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一)秦汉时期—形成期 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发展很快。当时番禺地区已经拥有相当规模、技术水平很高的造船业。南越王墓出土的具有波斯风格的银盒、两河流域工艺制作的金珠泡饰、非洲原支象牙等珍贵文物,见证了当时以“番禺都会”(今广州)为中心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实况。 西汉史书明确记载海上丝绸之路。公元前111年,汉朝平南越,汉武帝派使者前往南海地区。《汉书·地理志》记载,其航线为:从徐闻(今广东徐闻县境内)、合浦(今广西合浦县境内)出发,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和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这是目前可见的有关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文字记载。 这样,从中国广东番禺、徐闻、广西合浦等港口启航西行,与从地中海、波斯湾、印度洋沿海港口出发往东航行的海上航线,就在印度洋上相遇并实现了对接,标志着贯通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打通,广东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此后,远至印度、罗马帝国的外国商人、使节,都沿着这条航路,往来沿海地区,进入中国内地。 (二)魏晋南北朝—发展期 这一时期南方政权(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因为与北方对峙,更注重向海洋发展,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以及航海经验的积累,也为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魏晋以后,开辟了一条沿海航线。这条航线自广州启航,经海南岛东面海域,直穿西沙群岛海面抵达南海诸国,再穿过马六甲海峡,直驶印度洋、红海、波斯湾。 这条航线穿越印度洋后,向西延伸到了阿拉伯半岛。那时,中国南方与斯里兰卡之间已经保持着比较密切的官方联系。不少前往印度求法的中国僧人也取道海路。东晋高僧法显沿陆路到印度,由海路返回中国。 (三)隋唐时期—繁荣期 隋唐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中国与西方的交通以陆路为主转向以海路为主,海上丝绸之路进入大发展时期。广州成为唐朝最大的海外贸易中心,朝廷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 唐朝的“广州通海夷道”是最重要的海上交通航线,具体走向为:从广州启航,沿东南方向航行至屯门山(今广东深圳南头),然后西行,经海南岛东部海面,越过西沙群岛,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抵印度南部后,沿半岛西岸北上,再沿海岸线西行直达波斯湾,从波斯湾沿阿拉伯半岛西南行可到非洲东岸。这条海路是八世纪至九世纪间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 在南海,东南亚诸国基本上进入以广州为中心的南海海洋贸易圈内。考古发现显示,唐代广州极可能已开辟直航菲律宾的航线。唐朝陶瓷开始成为主要出口商品,湖南长沙窑、河南巩县窑、河北邢窑、浙江越窑、广东潮州窑等地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因而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陶瓷之路。 (四)宋元时期—鼎盛期 宋代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明显提高,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中国商船的远航能力大为加强。更重要的是宋代社会经济发展远超前代,私人海上贸易在政府

2丝绸之路(导学案)

2*.丝绸之路 课题丝绸之路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收集大量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对理解文章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很大帮助。本文语言生动,史实与想象互相印证,叙述与明理相得益彰。教学设计时,我结合课文适时指导朗读,搭建资料平台,创设自主空间,使学生感悟文章所写,激发其热爱之情。 学前准备1.搜集关于张骞和丝绸之路的资料。(师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1.认识9个生字。能正确读记“矗立、戎装、栩栩如生、美轮美奂”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的灿烂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学生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环节 一、谈话导入,交流资料。(用时:5分钟) 1.导入:今天,让我 们透过一座古朴典雅的巨 型石雕,穿越时空一起去 认识著名的“丝绸之路”。 2.板书课题。引导学 生交流关于丝绸之路的资 料。 1.齐读课题。 2.自由交流丝绸之路的 资料。 1.写出你所知道的两则有关 “丝绸之路”的故事。 、 。

二、整体感知,自学字词。(用时:15分钟) 1.引导学生用自己喜 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 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 不认识的字,用学过的方 法解决。 2.检查自学学习情 况。 3.引导学生说说课文 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课文,疏通字词。 2.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1)“矗立”的“矗”读 chù,“作揖”的“揖”读yī。 (2)理解“浩浩荡荡、 栩栩如生、美轮美奂”等词语 的意思。 3.小组内交流课文的主 要内容。作者先描写了陕西西 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阐明丝 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最后遐想 不同两国互赠礼品的友好场 面。 2.给加点字注音。 矗.立()戎.装() 作揖.()商贸.() 绫.罗绸缎() 3.辨字组词。 戎()奂() 戍()换() 戌()焕() 戊()涣() 三、细读课文,深入赏析。(用时:15分钟) 1.引导学生自主读文 思考:丝绸之路给你留下 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 些地方感受到的?圈画重 点词句,简要写写自己的 阅读体会。 2.课件出示相关语 段,让学生谈谈体会。 3.根据学生的交流, 引出对丝绸之路的整体评 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呀!”并指导理解“伟大” 的含义。 4.写法总结:点面结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 式阅读第2~13自然段,根据 学习任务,边读边写阅读感 受。 2.师生互动交流:结合互 赠礼物一幕感受这是一条友 好往来之路;结合中国的绫罗 绸缎、西方的鸵鸟蛋、魔术表 演等感受这是一条经济、文化 交往之路。 3.理解中心句:“没想到, 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 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 大的路呀!”联系文章具体内 4.照样子,写词语。 浩浩荡荡(AABB) 美轮美奂(ABAC) 5.“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 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 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中国使者 的这句话在文章的作用是()。 这条路将远隔千里的()和 ()联系在了一起,使两国人 民(),进行()()等 交流,所以称它是一条“伟大” 的路。

2.《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认识"矗凹"等七个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价值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挂图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自由提问,板书比较主要的问题.如: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有什么价值或意义?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互相解答) 4.带着同学们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能否在文中找到答案.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选择一种你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你特别喜欢的地方,或者读得不太通顺的地方多读一读. 2.和同学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如果能说说理由,就更好了.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 (一)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1.出示句子:"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2.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3.你是怎样理解"联系"这一词语的.文中描写"我们"是怎样"联系"的? 4.再读文章,用笔勾一勾你认为有价值的地方. 5.集体交流 (预设:学生会找出中国使者和安息国互相交流的地方.找到中国使者为安息国带去了"绫罗绸缎",而安息国则将自已国家的"驼鸟蛋",以及特色文化"魔术"、"杂技"等献给了中国.如果个人学生没有找到,可以再讨论) (二)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1.安息国与中国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 2.小组汇报表演,再读文章. 3.通过分角色朗读,你体会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心情?学生充分交流. (预设:学生通过文章对两国人民一些动作表情的描写,例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

2020秋新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word导学案1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1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张骞通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等基本史实。 2.通过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全面地认识和思考的能力。 3.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通过学习张骞、班超为报效祖国 勇于冒险的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意识。 【学习重点】 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学习难点】 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温故知新,解读学习目标,导入新课。要求学生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提醒学生用表格的方法梳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知识(从任务、出发时间、结果、成效等方面归纳),让学生学会制表,掌握制表的基本方法。 方法指导二: 教会学生使用顺口溜的形式巧记本课重要知识: 追溯历史两汉期, 甘肃玉门阳关西。 而今人们称西域, 那时小国被匈欺。 武帝统治有心计,

招募使者出西域。 企图联络大月氏, 共同对匈来夹击。 张骞两次出西域, 排除艰险建史绩。 沟通促进东与西, 历史意义了不起。 方法指导三: 知识模块一可以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展示。 知识模块二可以假如这里有一商队要到西方去经商,你带着他们沿丝绸之路的足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你知道古代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吗?他们非常喜爱中国的丝织品。在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后来,穿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当时罗马男女贵族的时尚。许多罗马的商人,纷纷贩运中国的丝绸。1世纪左右,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当时中国的丝绸,是怎样运往欧洲的?丝绸之路又是怎样形成的?是谁打通了这样一条连接中西的交通要道?他当时为什么要到西域去?为什么只需一年半载的路程他却用了二十多年? 中国与欧洲远隔重洋,在没有飞机、火车、汽车等工具,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中国和欧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交往的?带着这许多问题让我们来学习本课吧!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张骞通西域 自主阅读课本P62~64内容,完成第1~2题。 1.西域的概念,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任务和结果、意义是什么? 西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丝绸之路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能够分析出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将书本中的信息转化到图上;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习,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丝绸之路的价值及意义。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上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好东西,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下。(西游记视频展示)。刚才的镜头大家都很熟悉,对,是《西游记》。会唱的同学一起唱,不会唱的同学一起把拍子打起来!唐僧“西天取经上大路”,“大路”指的是什么路呢?(丝绸之路)。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题──丝绸之路,那么今天的丝绸之路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先来领略一番丝路的风光。在欣赏的同时,想想丝路风光留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美,西域风情,荒漠……)是啊!到处是沙漠,戈壁,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丝绸之路。这么具有西域风情,沙漠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来开辟的呢? 二、丝绸之路的开辟 【问题】如此具有西域风情的丝绸之路是由谁开辟的呢?(汉,张骞)

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幻灯)。他告别当时的汉武帝,一路西行,出使西域。现在就让驼铃声带领我们重温这段历史吧!(录像)正是有张骞这样的先行者,才开通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的线路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同学们请看地图。 三、丝绸之路的线路 (幻灯)这是一张丝绸之路的线路图,请找到丝路的起点。 【问题一】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什么地方?(长安) 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是当时汉朝的都城,就像今天我们的首都北京。当时各地丝绸和其他的商品集中在长安以后,组成商队,穿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之后分南北两路,北路从玉门关出发(春风不度玉门关),经过西域、中亚,到达西亚和欧洲;南路从阳关出发(西出阳关无故人),同样经过西域、中亚,到达罗马和阿拉伯国家,再到欧洲;南路的另一路则是到达印度。《西游记》中唐僧西天取经走的就是南道中的这条道路。 【问题二】设想你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你会经过今天哪些国家和地区?南道会经过哪些国家和地区?北道又会经过哪些国家和地区?四人小组合作,小组作好记录。(幻灯片:世界政区图) 南道: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意大利、沙特阿拉伯、印度、孟加拉、尼泊尔、克什米尔地区等; 北道: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 可见路途非常的遥远。 【问题三】观察线路图,你认为在当时我国境内的丝路上有哪些重要的城市和地区呢?(长安、楼兰、敦煌等)(幻灯) 我们从这张图片中发现现在的敦煌非常的凄凉,而当时的敦煌却是非常的繁华。敦煌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中心和中转站,是中原通往西域交通要道的“咽喉之道”,是丝绸之路上

丝绸之路论文2

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丝 路 论 文 指导老师:唐小兵 学生姓名:李晓静 专业:经济新闻学 学号: 2 0 1 1 1 0 4 0 6 6 班级:新闻 2 0 0 9 -(1)班

引言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现今的欧亚大陆桥中经由的路线有一大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并沿用至今,也简称为丝路。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更是为我国西部发展奠定了基础。

内容摘要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本文主要描述丝绸之路的由来、丝路上文明的交流史和文明的传播,浅析东西方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丝路文化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对我国当代西部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丝绸之路文明经济意义

丝绸之路导学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知道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史实及作用。 2. 记住“丝绸之路”的路线,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3. 学习张骞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 任务一:自主学习(自学课本67—71页,填出空格内容,并在课本上勾画重点。组内核对答案,10分钟) 一、张骞通西域(汉武帝时) 1.西域:汉代人把今天甘肃、以西,也就是现在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2. 二、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 (1)路线:汉朝的丝和丝织品的物品,从穿过,经西域运往、,再转运到;又把西域的物产运到中原。 (2)影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海上丝绸之路: 汉武帝开辟海上交通,其一从山东沿岸出发穿过黄海,可到、;另一条航线是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经南下,绕过马来半岛,穿过,通往孟加拉湾沿海,最远抵达和。 三、对西域的管理 1.西汉: (1)时间:年,设置西域都护。 (2)职责:总管。 (3)意义:今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东汉 (1)西汉末年,汉朝与西域往来中断。 (2)东汉明帝时派出使西域,经营西域30多年。 (3)班超派出使大秦,开通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任务二:合作探究(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做好记录,准备展示,质疑补充。15分钟)

阅读69页“丝绸之路”图,回答下列问题: 1.对这条道路的开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是谁?他曾两次被匈奴抓住,被扣留了十多年,但他仍坚持完成使命。他的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 丝绸之路的开辟在当时有什么作用?这条道路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和价值? 3.丝绸之路上,西域传入中原的物品主要是什么?中原传入西域的物品主要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任务三:巩固提升(独立完成,积极展示)(8分钟) 1.汉代人把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的地区统称为() A.天山 B.大秦 C.西域 D.西藏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A.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B.恢复与西域各国的交往 C.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D.打通“丝绸之路” 3.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标志是() A.张骞出使西域 B.班超出使西域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丝绸之路的开通 4.观察《丝绸之路路线图》,在图上圈出长安、 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的位置, 并自己画出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示意图。 任务四:盘点收获(思考自己的收获和存在的疑问,及时分享给大家。3分钟) 我学到了: 存在的疑问: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海岛旅游产品对南海旅游的启示 前言 “海上丝绸之路”活动的发起,促进了南海群岛的旅游规划开发,但是南海群岛开发程度非常低,除去已有基础设施的西沙永兴岛外,其余岛屿的旅游开发程度约等于零。“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中存在不少旅游发展规模成熟的著名海岛,所以本篇论文就希望借鉴海丝沿线的国外成熟的热带海岛旅游产品设计经验,将其经过合理的筛选统计,制作一个适合南海三沙群岛的旅游产品设计。 一、“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岛屿地理环境介绍 本研究选取的海岛特点为热带及亚热带的国际著名海岛,海岛位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沿线范围内,且海岛开发系统成熟。针对这两类要求,筛选出五个海岛,分别为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巴厘岛、毛里求斯、普吉岛。 1.1 马尔代夫 马尔代夫是一个由26组自然环礁[1]和1192个珊瑚岛[1]组成的海岛国家,共计总面积(包含水域面积)达到90000多平方公里[1]。拥有1192个海岛的马尔代夫实际上拥有居民居住的岛屿只有199个[1],剩余的岛屿都是从未有人居住的无人岛屿。属于南亚的马尔代夫,全国都处在热带区域,并且赤道横穿马尔代夫的南部岛屿,也是一个具有典型的热带海洋季风气候的海岛国家。马尔代夫与斯里兰卡和印度两个国家隔海相望,分别相距669公里和600公里。马尔代夫的陆地面积仅有298平方公里[1],岛与岛之间的出行需要依赖水上飞机和快艇。马尔代夫度假的酒店淡水资源紧缺需要依赖大量海水淡化去满足酒店的日常的生活用水。马尔代夫具有适宜潜水的优质海域水体资源。 1.2 斯里兰卡 斯里兰卡是坐落在亚洲南部的岛屿国家,其位于印度半岛的东南方向,保克海峡间隔了印度与斯里兰卡。斯里兰卡整个岛屿的形状类似于梨形,拥有65600平方千米的国土面积[2],中南部是高原,北部及沿海区域是平原。全国位于热带覆盖区域内,拥有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都是夏季,国内河流湖泊众多,淡水资源丰富。斯里兰卡国家拥有丰富的锆石、云母、钛铁、宝石等自然矿藏资源和林业渔业资源。 1.3 巴厘岛 巴厘岛是隶属于印度尼西亚的一个行政省份,全岛面积约为5630平方千米,当地居住人口约315万。呈菱形的巴厘岛全岛是山地型地貌,也拥有优质的海滨沙滩及海滨浴场,岛民信仰的宗教是印度教,岛上曾被发掘出来许多古代的帝国遗迹,也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这些因素造就了以雕刻、绘画、建筑、音乐出名的巴厘岛。被植被种类多样,鸟类种群丰富及海底世界风景独特所环绕的巴厘岛地处热带,热带海岛气候造就了巴厘岛鲜花烂漫,气候湿润。岛上仍留存有四五座火山,是当地著名的观光景点。 1.4 毛里求斯 毛里求斯位于印度洋西南部的海岛国家,该岛的国土面积达到2040平方公里,海岸线绵长达到217 千米,但是当地的自然矿产资源匮乏需要依赖进口,例如:石油、天然气。毛里求斯的渔业资源稀缺、淡水资源少,自然的淡水资源只有存在少量的高山湖泊。由火山喷发而产生的毛里求斯在浅海区域生长了珊瑚礁,海岛水质质量优良。岛上拥有有几种世界珍稀动物。毛里求斯的地势走向呈现中间高原,四周为平原,气候属于亚热带海洋性。 1.5 普吉岛 安达曼海西南部的普吉岛是整个泰国区域内最大的岛屿,并且还有39个附属小岛隶属普吉岛管理。海岛属于热带海洋性气候,岛上具有丰富的热带水果和海鲜。普吉主岛和陆地有桥梁连接上岛便捷和泰国省会曼谷距离867公里。岛屿的东边和南部设有养殖渔场,约有70%是山区,全岛拥有茂密的植被,沙滩沙质洁白细腻,海水清澈可见度高,海域活动丰富,岛

2、《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 设计人:王淑娥审核人:朱闺齐时间:2011年1月 温馨寄语:相信自己,我一定能行! 一、学习目标: 1、利用拼音,通过查找工具书,正确认读“矗立、戎装、凹凸、守候、鸵鸟、匕首、商贸、芝麻、美轮美奂”这些词语。借助工具书理解“栩栩如生、不计其数、崇山峻岭、五彩缤纷、美轮美奂”等词语的意思。 2、熟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哪些内容,能说出自己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积累课文第一自然段,能仿写“望着……就仿佛看到了……仿佛听到了……” 4、能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二、学法指导: 1、收集有关丝绸之路和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 2、认真阅读课文,识记生字词,理解生词。 2、结合阅读提示,以读为主,读读、议议、再读读。和大家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主要语句,说说自己从文中知道的丝绸之路以及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 三、知识链接: 段万翰,以编著文献图书而著名,编著了《世界五千年》(二)和(五),还编著了《天翻地覆三十年》(二)。 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亚欧的通道。它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罗马。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以产自我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丝绸之路”

因此得名。丝绸之路不仅是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他们的一些故事都与这条道路有关。 课前积累 丝绸之路,一条促进东西方贸易的交流之路,一条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驼队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灿烂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历史与文明。 自主学习 课文语言生动,向我们介绍了有关丝绸之路的知识。我要认真读一读,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 我要把课文中的生字词圈出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记住字形,并结合上下文想想“栩栩如生、不计其数、崇山峻岭、五彩缤纷、美轮美奂”等词语的意思。 1、我会给下列加点的字注上正确的拼音。 矗.立高鼻凹.眼凹凸.守候.、鸵.鸟、匕.首、商贸.、芝.麻、美轮美奂.2、我能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能运用其中的两个造句。 ()()如生浩浩()()五彩()()()罗绸()()山()岭美()美()精神()()不计()()3、我会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2)没法计算数目。形容很多。() (3)颜色繁多,非常好看。() (4)高大陡峭的山岭。() (5)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最新语文S版二年级语文下册27、《丝绸之路》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导学案)

《丝绸之路》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绸、抗”等14个生字,会写“立、记”等8个生字。积累“出使、荒漠”等词语。 2.熟读课文,说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历。 3.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练习用“终于”造句。 4.了解西域灿烂的文化,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了解西域灿烂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熟读课文,能自己说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历。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一条贯通中西方的商路。听完老师的介绍,同学们肯定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到“丝绸之路”上去看看了,好,那我们就一同走进课文,去领略这“丝绸之路”的独特魅力吧! 2.板书课题,齐读。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自读课文。 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课文介绍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经历。) 3.默读课文,用“——”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一读。 4.出示重点词语,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抗kànɡ击荒huānɡ漠寡ɡuǎ不敌众忍rěn饥挨ái饿努nǔ力贯ɡuàn通 5.采取多种形式认读。(指名读——开火车读——轮读) 6.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荒漠:荒凉的沙漠或旷野。 马不停蹄:比喻一刻也不停留,一直前进。 忍饥挨饿:忍受饥饿。形容极其贫困,苦苦度日。1.选择正确读音,画“√”。 继续(xùmài) 努力(lǔnǔ) 软禁(jìngjìn)2.形近字组词。 运() 远()苦() 枯() 记() 纪()虽() 虫() 三、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海上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发自灵魂深处的守望

《海上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发自灵魂深处的守望 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涉及65个国 家和地区,我们会在新栏目丝路行中为读者带来沿路国家和地区最美的人文景色。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张籍《凉州词》)通西域是汉武帝时期即已开始的国策,而一带一路是中国当前的大政方针,也成为音乐学术探研的主要领域,各类海上丝绸之路主题的音乐活动可谓不胜枚举。 但在大众的认识中,张骞开辟的从汉代长安经中亚阿姆河流域地区到今印度、伊朗等国一直到地中海的路上通商之线的丝绸之路应该早于经航船而从海上到达朝日、东南亚乃至非洲的海上丝绸之路。因为早在1877年就由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德冯里奇德封就提出了丝绸之路一词,汉代的《摩河兜勒》曲经乐府更造新声28解而为朝廷用作武乐即是实证;利玛窦曾向万历皇帝进献西琴(羽管键琴),19世纪德国学者正式将这条海上通路命名为丝路,法国著名汉学家伯希和于1903年发表的《八世纪中印两国的通商路线》一文中才明确指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存在。在大众海丝之中,还有很多人认为是郑和下西洋之始,之功。在纷繁的探研之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盲人摸象之见,或仅为本地利益而突发奇想的狭隘主见,都是海上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研究之弊。杜亚雄在其《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一书之后出版的姊妹篇《海上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下简称《海丝乐》)就是旨在全面、系统评述从我国东南沿海各地发生发展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有着解惑、史考之功。 从《海丝乐》的总体规划上看,其特色之一在于系统性规划,它在全局审慎海丝发生发展的历史线索与航行轨迹的基础上拟定出其全书框架,从祖国海岸线中对外交流之地的音乐事项出发,以由近及远的海上交流路线进行逐一音乐事项的评介,从而以六章而逐步展示了中国与东亚、南洋、南亚、西亚及至非洲各国的音乐交往,是当前所见的研究海上丝路文化音乐文化的最新成果,齐全构思,显示出杜公作为理论家的宏观的系统把握能力。 特色之二在于乐种实物的考述,按照海岸线上的乐种分布,书中评介了远古即有的埙之传播、山东鼓吹中唢呐的海外关系、江苏海岸昆山之地的昆曲外流、吴越之地的古琴与江南丝竹的外显、福建的古曲南音的海外乡音、广东音乐及海南调声的地方乐种等。评介中注重实证是著述的论述特点之一,其法也表现在东南亚的印尼佳美兰与印度拉格、西亚的阿拉伯木卡姆乃至非洲鼓乐等西行路线上的世界著名的音乐乐种。

浅析“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多元融合

浅析“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多元融合 “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为起点,东达日本,朝鲜半岛,西经东南亚,印度洋地区,直至西亚和东北非。这条丝绸之路分为两条航线,一条是从中国起,经朝鲜半岛通到日本的东海航线;另一条是从中国出发到达东南亚半岛、西亚的南海航线。东西之间的贸易往来,促进了世界经济,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物质文化、思想文化和饮食文化三个方面的研究探讨了世界多文化融合的发展进程。 标签: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融合 “海上丝绸之路”主要以中国精美优良的丝织品、五彩缤纷的印染品、绚丽璀璨的刺绣品为媒介,传播到欧、亚、非各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浩浩荡荡的海上贸易商船络绎不绝,载着东方人的梦想航行世界,所到之处,必有一番奇妙的故事。时至今日,我们无法真实地看到那样辉煌的历史场景,只能将渴望真知的眼睛投向这一件件精美的文物中,从中搜寻答案,感受“海上丝绸之路”的壮观与骄傲。这些幸存的文物,有着自己独特的造型纹理,镌刻着历史赋予它的生命厚度。在海上丝绸之路进行贸易时,除了实质商品贸易外,还有丰富的中华文化的输出。现在,我们将穿越重重历史迷雾,从以下几个方面看清文化融合撞出了哪些火花。 一、物质文化 “海上丝绸之路”中最直接的就是货物之间的交换,中国用自己的特色产品换回带有异域风情的日用品,如:沉香、琉璃、猫眼石等等。现存的文物中,也能证实当时所交易的物品。“海上丝绸之路”文物中,我们可以看到北海汉墓出土的水晶、玛瑙、琥珀饰品、金饰,宁波出土的玻璃瓶,扬州出土的波斯陶等国外输入的展品,明显带有异国风情,是丝绸之路过程中引进的。2015年8月7日,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大展在天津博物馆亮相,展览品包括青铜器、玻璃器、陶瓷器、丝绸、文书、石雕、壁画等;通过这些文物,我们为丝绸之路的精美礼物所惊叹不已。展出的文物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一件清乾隆年间制作的“潘趣碗”。这是一件带有“故事性”的广彩瓷器,碗身绘的图案是西方“帕里斯的审批”图案。据考察,这是西方在东方定制用来盛酒的容器。从这件文物的图案纹理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为我国的制度的完善提供借鉴和参考。展览上还有其它许多舶来品,其中。一件北海市1990年出土的汉代多面体紫色水晶串珠非常引人注目,它闪耀的光芒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千年之前繁忙的贸易。它体现的是海内外双边文化及商品交易的交流。我们在感叹文物精美的同时,也体会到了文化积淀。 在国内的海上丝绸之路文物展上,许许多多的文物在向我们展示它独特的魅力。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广陵玉玺,这件文物凝聚着中日友好的交情。金印的发现与1784年在日本福冈志贺岛出土的汉“委奴国王”金印,两件文物给我们述说了一个美好的故事,中日之间的友情往来至少可以追寻到西汉年间,这也

2丝绸之路

第十册语文(科目)教案设计课题 3 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情感目标认任识本课8个生字,积累新词和优美的句子。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向往古代文明,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教学难点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课时安排 1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话说“丝绸之路”: 1、出示课题,阅读课后的“资料袋”。 2、学生出示搜集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 二、走近“丝绸之路”: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丝绸之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在课文中寻找一句合适的话来说明。 3、课堂交流。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不同的句子来说明“丝绸之路”,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做到: (1)把句子读通顺。 (2)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可能会找到这些句子: (1)“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这是一条运送货物的路。 (2)“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这是一条繁忙的路。 (3)“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

一条伟大的路呀!”——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4)“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上对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这是一条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路。 三、走进“丝绸之路”: 1、朗读课文第2——13自然段,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个怎么样的场景?用一两句话概括。 2、课堂交流,指导要点: (1)时间:公元前115年。可以从现在推算时间,让学生感受年代的久远。 (2)地点:伊朗高原北部。出示“丝绸之路”地图,让学生寻找到从西安到伊朗高原北部的路线和距离,感受到路途遥远。 (3)人物:安息国的将军、中国使者。重点介绍博望侯张骞,可以从课文中的一句话“张骞在此之前,已于公元前139年和119年两次历尽艰险出使西域。”导入,联系课外搜集的资料向学生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和贡献。 (4)事情:安息国将军热情迎接中国使者,双方交换礼物。 (5)连成一两句话说一说。 3、默读课文第2——13自然段,想象:安息国的将军和中国使者见面的时候,是怎样的场面?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并说说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隆重。 ①找出有关句子: ◇“将军其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 ◇“‘列队欢迎!’将军发出命令。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出夹道欢迎的阵式。乐队奏起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②想象当时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3——7自然段。 (2)热情。

海上丝绸之路2019尔雅答案

…………………………………………………^_^………………………………………………… 千里的旅途:唐宋时代的东亚海路(一) 1 【单选题】 ()是影响人类航海活动的最重要的因素。答案:季风 A、 温度 B、 季风 C、 经济因素 D、 政治因素 2 【单选题】据学者研究,()技术就是史前的中国人通过黄海、东海传至朝鲜半岛,再由朝鲜半岛传至日本的。答案:稻米耕作 A、稻米耕作 B、造纸术

C、航海术 D、纺织术 3 【单选题】东亚各地区从史前时代开始,已经以()为媒介建立起了紧密联系。答案:海洋 A、信鸽 B、书信 C、马车 D、海洋 4 【多选题】东亚主要由亚洲大陆最东部的()所构成。BCD A、印度 B、中国 C、朝鲜半岛 D、日本列岛 5 【多选题】下面选项中属于关乎古代航海的三大要素的是()。ABD A、海风 B、海流 C、交通工具 D、航海距离 6 【多选题】黑潮北上形成的两股支流指的是(),它们是影响中日韩三国航海的最重要的海流。AB A、黄海暖流 B、对马暖流 C、北太平洋暖流 D、南赤道暖流 7 【填空题】()是东亚最重要的海流之一,它来自菲律宾北部,温暖而迅速。答案: 黑潮

8 【判断题】东亚其间由黄海、南海、日本海所环绕。答案:× 9 【判断题】东亚各国家地区的人们穿越大海所形成的的路线被称作“古代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答案:√ 10 【判断题】迅速发现和选择航线,是古代航海活动中最基本的安全保障。答案:√ 11 【判断题】南风和北风是东亚地区最典型的季风。答案:√ 12 【判断题】日本海,水位较深,海岸线相对简单,适合航海活动。答案:× 千里的旅途:唐宋时代的东亚海路(二) 1 【单选题】到了(),位于今天朝鲜的高丽首都开城附近的京畿湾的礼成港是往来使臣或商人出发时所利用的主要港口。答案:宋朝 A、唐朝 B、明朝 C、宋朝 D、清朝 2 【判断题】前期的隋唐使出发时正值朝鲜半岛战争频发之际,其出使带有浓厚的政治外交色彩。答案:√ 3 【判断题】海洋在东亚交流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和重大意义在于推动东亚各国携手共建更加完善的海洋合作体系。答案:√ 4

第4课丝绸之路导学案答案

第4 课丝绸之路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史实,学习张骞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 2.了解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经过的地点;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预习检测】 请看课文第66-67 页"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两个子目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 西域指什么地区? 汉朝把甘肃阳关和玉门关以西,包括今新疆和中亚以至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为西域。(看"张骞通西域路线图",找到西域的大致范围)。 2. 张骞通西域的目的、时间、作用分别是什么? 目的: 第一次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 第二次访问西域各国,同它们建立友好关系 时间: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作用(意义): (1) 扩大了西汉的影响,西域各国纷纷依附汉朝; (2) 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3) 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3. 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管辖的时间、标志分别是什么? (新疆自古是中国领土的史实)时间:公元前60 年; 标志: 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4. 东汉时,派班超出使西域,重新开通了丝绸之路,进一步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5. 丝绸之路形成于何时?为什么称之为"丝绸之路"?请依次写出丝绸之路的起点和最终到达的地区。 形成于西汉。因为大量的中国丝绸和丝织品由此西传,所以称之为"丝绸之路"。 起点:中国长安终点:欧洲(大秦) 6. 请同学在"丝绸之路示意图"上找出长安、河西走廊、敦煌、安息、大秦,并简述丝绸之路的路线。 路线: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敦煌、出阳关、玉门关进入新疆境内,然后分天山南路或昆仑山北路到达西方。(幻灯片) 7. 丝绸之路形成后,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情况怎样? ①中国的_丝织品、冶铁、_凿井_、_造纸术_等技术相继西传。 ②西方的_皮毛_、_汗血马_、_瓜果以及_佛教_、魔术、音乐、雕塑等传入中国。 ③_良马、_香料_、_葡萄、石榴、_胡麻_、_胡桃_等西域物产传入内地。 8.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是什么? _ 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共同探究】 (1)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却没有达成目标,有的人认为不值,你认为这种看法对吗?为什么? 不正确。张骞虽然没有达成目的,但他了解了西域各国的风情以及他们想与汉朝交往的愿望。(2)在张骞和班超身上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丝绸之路2

2丝绸之路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作者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点及面、由情入理地阐明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课文描写细腻生动,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栩栩如生。作者接着概述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国家经济、贸易、文化的促进与繁荣所起的重大作用。最后一段与开头相照应。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9个生字,理解“矗立、戎装、匕首”等词语,记记“不计其数、绫罗绸缎、美轮美奂”等四字词语。 2.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脉络,初步了解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3.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复述,积累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搜集、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故事,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意义,初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本文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和故事。 2.教师媒体准备 教学时间: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习了《草原》这篇课文,领略了祖国西部美丽的自然风光,今天让我们走进西部灿烂的历史文化——丝绸之路。 2.读读课后的资料袋,说说你对“丝绸之路”有哪些了解? 3.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过渡:读着课题,你觉得文章会介绍什么?而课文又是怎样介绍的?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哪些内

中亚(导学案)

第二节中亚 撰稿人:王龙日期2017.03.07 考点点击目标解读 中亚的位置、范围、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1.读图了解中亚的地理位置特征及地形特点。 2.读图了解“丝绸之路”与“亚欧大陆桥”。 3.理解主要气候及自然景观。 4.本区主要的油气资源及分布。 5.理解中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产生的深刻影响-灌溉农业。 6.中亚的棉花生产区位条件。 1.中亚的位置、范围。 2.主要的地形区、地形特征。 3.主要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和成因?植被类型为? 4.中亚主要的河流、湖泊?里海什么资源丰富?咸海变小的原因、造成的危害,解决措施?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 5.中亚发展的主要农业类型?主要农作物及 其主要分布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是什么? 6.中亚拥有的主要矿产资源?主要工业部门 及其发展的不利条件? 7.中哈石油管线修建的区位条件和意义?第 二亚欧大陆桥起止点?沿线地区自东向西的降水 量有什么变化?自然景观有什么变化?并说明原 因。 三、精讲点拨 (一)地理位置 海陆位置:深居亚欧大陆内部距海较远。 绝对位置:大体位于35°N~55°N,属于北温 带;地处__________中部。 (二)范围 国家:中亚五国。 与里海相邻的中亚国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中国相邻的国家: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深居内陆的自然环境 1.地形特征 (1)地形区 东南部的高原,海拔5000米左 右;东部山脉绵延到我国新疆; 北部为丘陵;西部和中部为广阔 的,主要为平原

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和影响

海上丝绸之路的作用和影响 实际上,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东方和西方国家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道路的一个代名词。 从秦汉时期开通海上丝绸之路之后的两千多年中,这一通道一直是连接东西的交通要道,也是我国与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往的重要渠道。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海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海洋贸易的主要通道。中国是东方文明古国,中国产品历来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经由“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的东西方贸易,其进出口商品结构因时而变。唐代以前,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是丝绸和黄金。进口的商品,主要是香料、珠玑、翠羽、犀角、象牙、玳瑁、琉璃、玻璃、玛瑙及各种宝石等奢侈品。唐代以后,陶瓷受到海外市场青睐,成为丝绸之外另一种主要的输出商品。明末,茶叶传入欧洲,成为中国最大宗的出口商品。进口商品除了传统的南洋诸地土特产外,增加了西洋货物如毛织品、棉织品、钟表、香水、皮毛、金属等。东西方各国正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等渠道进行经贸交往,丰富彼此间的经济生活,分享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 其次,“海上丝路”还是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如唐朝的政治制度、文字艺术、宗教信仰、礼仪服饰等向韩日的传播,主要就是通过“东方海上丝路”实现的。而高丽乐、天竺乐也是通过“海上丝路”进入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的贡献更是通过“陆海丝路”得到广泛传播。同样,西方文化特别是宗教也是通过“海陆丝路”影响着中国的。隋唐时期,日本通过“东方海上丝路”向唐正式派出19次每次约400人的遣唐使团来华学习、交流;新罗国与唐朝的关系更为密切,据统计,新罗国以各种名义向唐派出使节126次,唐向新罗国派使节34次。明代郑和从西洋返回时,许多国家都派使者甚至皇帝本人,乘郑和宝船并带来特产珍奇,返程时又带回更多的“礼物”。他们与我国保持了长期友好联系和贸易往来。 总之,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沿线各国在物质上互通有无的“商贸之路”,也是各国文明交流的“文化交流之路”,有利于促进沿线国家的共同繁荣与发展,符合沿线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 1/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