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资本对农业发展的作用机理及其路径选择

产业资本对农业发展的作用机理及其路径选择
产业资本对农业发展的作用机理及其路径选择

摘要:资本是产业发展重要的驱动要素,农业产业资本在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农业产业资本对产业发展作用机理主要通过对产业企业投资实现,农业产业欲实现更大的产业价值,需要拓宽农业产业资本的流入渠道,同时引导农业产业资本投入产业价值创造的关键领域。

关键词:农业;产业资本;机理;路径

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知识农业转变发展,资本的投入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对于农业产业而言,一方面,由于农业产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产业发展涉及面广,产业规模较大,对产业资本投入需求量大。另一面,农业产业由于产业生产周期较长,产业风险大,资本投入农业产业的动力不足,农业产业发展存在资本需求与供给的严重失衡。增加农业产业资本有效供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物质条件和基础,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和供给的有限性,研究如何促进农业产业资本的有效供给?如何拓宽资本的供给渠道?如何提升农业产业资本投资效率和效果?等相关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农业产业资本的内涵

资本泛指以增殖为目的的货币,而且资本会随生产及交易形成的方式的变化呈现不同变化形态,如货币资本会转变成土地、生产设备、产品等物质形态资本。同样,物质资本如产品通过市场交易也会转化为货币资本。增殖性是资本的本质属性,资本是具有指向性的,也就是资本只有与特定产业结合在一起分析,才能更好体现资本增殖性。农业产业资本是指投入农业产业相关领域,以增殖为目的的货币、实物等资产。由于农业产业是一个系统,农业产业发展与相关产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投入与农业产业紧密联系的配套相关产业的资本投入也属于农业产业资本范畴。另外,这里的增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即不仅是直接的货币增殖的经济效益,也包括间接非货币性的增殖,如生态、社会效益等。农业产业资本按其投入来源及性质特点,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产权资本、借贷资本及财政资本。产权资本主要是指以获得农业产业资源控制或实现资本增殖为目的投入农业产业相关领域的资本,主要是指企业法人实体、自然人通过资本市场及机构投资直接或间接投入的资本。借贷资本主要是指金融资本,是以获取利息收益为主,需要偿还的资本,主要是指各类银行机构投入农业产业的资本。财政资本以获取综合社会经济效益为目的投入的资本,主要指政府投入农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各种政策性专项投入的资本。简言之,凡是投入农业产业及相关领域的货币和非货币资源都属于农业产业资本的范畴。

二、农业产业资本对农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企业是产业构成的主体,产业发展变化实质上是产业企业的质和量的变化。产业资本对农业产业发展作用机理是以企业为载体,通过驱动企业发展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或转型升级,产业企业变化是“因”,产业变化是“果”。产业企业数量的增加,促进产业向规模化发展。产业企业质量的提升,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产业企业结构变化,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业价值链。当然,农业产业企业的发展变化与企业发展环境及生产要素优化也是密切相关的。产业企业的发展与相关产业要素发展是相互影响变化的,产业发展变化的驱动内因是企业。产业资本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作用于企业,进而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变化。产业资本作用于企业的形式主要包括:一是直接投资创建产业企业。二是以参股、控股方式投资企业。三是通过兼并、收购企业的方式进入产业。四是通过资本市场投资企业。资本创建产业企业可以从三个方面影响产业:一是在原有产业中创建同质型企业,同质型企业数量的增加会扩大产业发展规模,使产业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二是在原产业中创建异质型企业,拓宽或延伸原农业产业链,丰富产业发展功能。三是当资本创建企业达到一定规模时,会形成产业发展的集群效应,有效提升产业品牌影响力和竞争优势。资本以股权或并购的形式进入企业:一是通过增量资本输入扩大了产业发展规模。二

是优化产业发展的相关要素,引入新的生产技术和运营管理模式。企业生产要素优化和企业管理及运营模式的变革会传导作用于农业产业,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资本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机理还体现在引资的同时往往也会伴随着引智,当财务资本与智力资本融合时,会产生更强大的产业发展推力,比如引入知名品牌企业投资农业产业发展,在输入资本的同时,也输入了先进管理模式和理念,同时还会产生牵引效应,使其他产业企业效仿和跟随投入资本。资本对产业发展助推作用还体现在通过对产业发展相关基础设施投入驱动更多资本输入产业,如通过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引吸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或是投资建设农业创业园区,为创业企业和农业科技成果孵化搭建平台。总之,资本是农业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生产驱动要素,尤其是当农业产业还处在培育期时,资本适时投入会起到决定性的助推作用。

三、农业产业资本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拓宽农业产业资本的流入渠道,加大农业产业资本供给

1.通过政府政策“推力”,增大农业产业资本的流入量

中国经济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二元经济结构”,采取“以农补工”的经济发展模式,尽管这几年来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产业发展政策,但是由于农业发展长期以来“欠账”太多,国家对农业的投入还远远不够。另外农业其本身具有高投入、生产周期长、风险大的产业发展特征,使得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的动力和动机不足,尤其是农业生产相关基础设施需要投入的资本量比较大,加之其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社会资本缺乏投入动机。所以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财政资本投入要先行。一方面,要加大财政资本对农业投入的力度,尤其对农业生产相关基础设施投入。另一方面,要善于利用农业投资政策的杠杆效应,充分发挥财政资本投入的引动作用,通过财政资本投入带动更多的产权资本和借贷资本投入农业产业。

2.借助农业产业发展“拉力”,吸引更多产业外来资本流入农业产业

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国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人们对追求高质生活的愿望以及健康消费需求越来越强烈,这给中国的农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农业产业的“赚钱效应”已经显现。资本是一种稀缺资源,逐利性是资本的本质属性,在资本逐利性驱动下,资本总会流向预期投资收益率较好的产业和企业。产业预期投资价值主要受到几个方面影响:第一是产业产品预期市场容量。第二是产业发展的专业化、规模化程度。第三是产业产品与市场消费者需求的融合程度。当然最终还要体现在该产业与其他区域同类产业的发展比较竞争优势。因此农业产业在发展时需要运用“预期回报”的产业发展理念引入社会产权资本,这就需要农业产业在发展布局时要具有前瞻性,让农业产业投资者看到投资发展的良好“钱景”。另外,产权资本的投入往往会带动借贷资本投入的增加。 3.培育农业产业系统竞争力,实现产业积累资本再投资

当农业产业投入资本实现增值积累时,资本拥有者会面临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将资本继续留在原来投资的产业,另一个选择是将增值的资本投入其他产业,投资者做何决策主要取决于其预期投资回报率和资本的安全性。对于一个缺乏创新或竞争优势的产业而言,客观上存在投资回报递减规律,即后续追加的投资回报率不如之前先行投入资本的回报率。但是如果产业保持较好的创新发展能力和持续的比较竞争优势,其投资回报率不仅不会出减递减,还会出现递增现象。因此产业欲获得产业资本的追加投入,唯一的路径是培育产业系统竞争力。打造农业产业系统竞争力需要运用品牌战略的发展理念,明确产业发展定位,使各项产业发展要素围绕产业定位形成统一性和一致性资源配称,形成产业发展合力,使产业产生向前发展的自惯性力。农业产业一旦形成系统竞争力,产业投资就可能实现持续较高的投资回报率。

(二)引导农业产业资本的流向路径,使资本创造更大的产业价值

1. 引导产业资本加大产业人力资源开发投入

在产业发展相关要素中,人力资本是最为关键的产业发展要素,因为其他生产要素是由人力资源要素配置和整合,而且产业人力资本也是引入财务资本的关键影响因子,尤其是风险投资资本,把对人力资本评估作为投资评估的首要决策因素。人力资本投资虽然难于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它是农业产业基业长青的基石,因为人力资本是产业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产业创新的源泉。农业产业人力资本开发投入涉及到政府产业管理人员、产业科技研究人员、产业企业专业化生产和管理人员、职业化农民等相关产业专业人员的开发投入。在农业产业人力资源开发资本投入中,财政资本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教育与研究领域,树立产业发展,人才先行的发展理念:一是加大对农业产业发展相关高等院校科研人才及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投入。二是加大农业职业教育投入,培养出高素质实践型、运用型的专业化农业生产管理人才。三是整合相关教育资源,加大对农民人才队伍的培育投入,打造职业化农民。

2. 引导产业资本流向具有市场前景的农业分化新兴产业

农业产业发展遵循转型升级、新旧更迭的演进发展规律,这主要是源于社会消费需求的演变和产业科学技术的新发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发展也诞生了一些分化新兴产业和新的产业发展形态,如农业生物医药产业、保健产业,农业休闲娱乐产业、观光产业、教育产业,农业创意产业等。农业分化的新兴产业符合现代人的消费需求,具有较大的产业发展空间,同时还具有较高产业附加值。引导资本流入这些新兴产业:一是延伸产业价值链,扩大产业价值。二是有利于培育农业产业价值新的增长点和创造点,提升产业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产业获得先发优势,将会获得产业发展“先行者利润”。因此农业产业发展布局时要能把握市场发展变化趋势,要具有前瞻性,积极引导产权资本和借贷资本发展农业新兴产业,财政资本投入则主要聚焦在新兴产业相关配套软件和硬件设施建设。

3. 引导产业资本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投入

创新是农业产业发展的源动力,是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利器。中国提出升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双创”国家经济振兴战略,创新战略实施的关键环节是如何将创新成果产业化、商业化,转化为产业的生产力和生产率。在农业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中,资本投入的助推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提升产业附加值和延伸产业价值链的有效路径。因此需要培育和引导产业资本,尤其是风险产权资本投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同时财政资本也需要在科技成果创业、孵化平台建设或种子基金方面加强投入,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4. 引导产业资本流向农业产业消费市场终端

农产品市场已经步入了竞争剧烈的“买方”市场,农产品“卖难”现象已经显现。许多区域农业产业的发展很可能就是输在了“最后一公里”,农业产业价值的实现是建立在消费者购买和消费农产品基础之上的,因此农业产业链的终端对农业产业价值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是农业产业发生价值裂变的关键环节,可以说控制了农业产业市场终端就相当于控制了整个农业产业链。引导产业资本流向农业产业市场终端,包括农产品分销渠道、物流系统,实体店和网络销售平台的建设,当农产品在市场终端实现了较高产品价值,终端价值会向前端产业链传导反哺,实现产业价值流的良性循环。

皖江城市带绿色发展路径选择

皖江城市带绿色发展路径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皖江城市带重化工业、高耗能产业深入发展,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片面的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忽视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导致皖江城市带出现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将借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环境保护较好的苏南城市群经验,试图找出一条适合皖江城市带的绿色发展路径。因此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造绿色发展指数,以此来找出差异,寻找对策建议。 标签:皖江城市带;资源;环境;绿色发展指数;绿色发展路径 1 绿色发展的概念及文献综述 1.1 绿色发展概念 绿色发展的概念具有一定的复合型,涵盖了绿色政治、绿色经济、绿色人居环境、绿色城市以及绿色文化等诸多方面。绿色发展模式极大的改变了以往的环境与经济不能协同发展的观念,它不但注重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还提出将环境保护因素纳入经济增长的资本与动力当中,成为了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具体来说,绿色发展的表现形式如下:(1)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2)保护环境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3)环境与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是生产力与竞争力的体现。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最先提出“绿色发展”的是英国学者Pearce,他在《绿色经济蓝皮书》(1989)中提到只有通过绿色经济才能获得经济、人文、环境的全面发展。此后,各国学者对绿色发展这一全新的发展方式逐步重视起来,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加以研究:其一是如何实现绿色新政及其具体方案;其二是如何发展绿色产业及其实施效果评价。其中Worforce Information Council of USA(2009)对美国绿色产业的就业效果加以评价时创造性的将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相结合。Andrew Joavis(2011)在前人的基础之上,预测了一些主要发展中国家的绿色就业潜力。总之,绿色发展的相关概念在西方国家颇受关注。 我国学者近些年来也对绿色发展相关议题加以重视,尤其注重研究绿色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具体措施。例如马林(2004)、刘国涛(2005)等学者归纳总结了绿色产业的概念和特点;姜明生(2008)、李忠(2011)等学者提出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思路和建議;曾健民(2002)、王克西(2008)、赵路(2009)等学者以我国具体区域的绿色产业发展为例,提出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及其解决方法。近年来,我国学者在绿色产业发展水平的评估方面也进行了探索,例如席广亮(2008)研究出了一套针对江苏省绿色发展适宜性的评估方案,西南财经大学和国家统计局(2010)研究出了绿色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这成为目前国内颇具影响力的研究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文献。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018-01-09 10:16 来源:欧柯奇技术 一、现代农业内涵定义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1)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2)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二、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1、美国 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目前美国拥有204万个农场,每年创造的农业产值3000多亿美元,

其中10%由400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等规模的3.5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200万个农场贡献。 2、日本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农业发展面临较多障碍与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的水稻、豆类、饲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品质很高;日本的食品与水产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据日本总制造业的10%,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3、荷兰 荷兰人均农业用地仅2亩,地少人多。但荷兰农业坚持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农产品出口率达70%,居世界首位;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9%,居世界前列。花卉出口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花卉王国”;蔬菜、乳制品和猪肉出口名列世界前茅。 4、以色列 以色列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农业从业人员仅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4%,但依赖滴灌技术等高科技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农产品不仅能自给,水果、蔬菜和花卉还出口到欧美市场,被称为“欧洲的菜篮子”。 5、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非常高,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人均农业生产总值排名第一。澳大利亚农业属于外向型经济,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收入平均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60%以上。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浅析工业绿色发展的路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e11461105.html, 浅析工业绿色发展的路径 作者:夏盛 来源:《经营者》2017年第12期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不利于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围绕绿色发展理念,开发可行的绿色发展路径,是保障工业健康稳定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建设需求的有效措施。基于此,本文在概述工业绿色发展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工业绿色发展面临的困境,并以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烟台开发区”)的发展实际为例,尝试探索出一条工业绿色发展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工业绿色发展内涵困境路径 一、工业绿色发展的内涵与困境 (一)工业绿色发展的价值 工业绿色化的基本要义在于在既有工业经济空间格局下,使工业发展重心向清洁、低能耗、低污染、可持续发展等新兴经济形态转变,追求环境友好、技术领先、产业融合、统筹布局、绿色先行,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对传统工业经济结构加以调整,选择合适的路径。当前,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坚持绿色发展对产业关联度高、经济发展贡献大,但高能耗、高排放的传统工业已提出了转型发展的新要求。工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能否实现绿色发展目标的关键领域。作为国家级开发区的烟台开发区,始终将工业作为立区之本。工业绿色发展,要坚持统筹当前和长远、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这一理念在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成为广泛共识,并正付诸实践。 (二)工业绿色发展的困境 结合烟台开发区的发展实际,对当前工业绿色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概括如下:一是工业绿色发展理念扎根不牢,一些传统工业行业落后的生产模式仍然占主导地位,由于观念影响、资金约束、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原因,不少传统工业企业并不热衷于绿色发展,而有的企业即使认可绿色发展理念,也由于缺乏指导而迟迟找不到切入点进行转型升级;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庞大,但真正拥有领先于国内外同行的核心前沿技术的企业并不多,部分行业甚至盲目跟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划力度亟待加强;三是工业园区建设导向不准,有的工业园区仍然以能否推动当地经济利益作为最主要的评价标准,从而误导产业重返强调传统工业发展模式的老路,阻碍工业绿色发展。 二、工业绿色发展的可行路径

模式与路径区别

目录 词语释义 设计模式简介 框架 原则 要素 模式 商业模式简介 历史 管理模式简介 亲情化管理模式 友情化管理模式 温情化管理模式 随机化管理模式 制度化管理模式 词语释义 设计模式简介 框架 原则 要素 模式 商业模式简介 历史 管理模式简介 亲情化管理模式 友情化管理模式 温情化管理模式 随机化管理模式 制度化管理模式 展开编辑本段词语释义 词目:模式拼音:mó shì基本解释[pattern;design;mode] 事物的标准样式发展模式详细解释事物的标准样式。《魏书·源子恭传》:“故尚书令、任城王臣澄按故司空臣冲所造明堂样,并连表诏答、两京模式,奏求营起。”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八:“闻先生之艺久矣,愿见笔法,以为模式。”清薛福成《代李伯相重锲洨滨遗书序》:“王君、夏君表章前哲,以为邦人士模式,可谓能勤其职矣。”编辑本段设计模式 简介 模式一词的指涉范围甚广,它标志了物件之间隐藏的规律关系,而这些物件并不必然是图像、图案,也可以是数字、抽象的关系、甚至思维的方式。模式强调的是形式上的规律,而非实质上的规律。前人积累的经验的抽象和升华。简单地说,就是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中发现和抽象出的规律,似解决问题的经验的总结。只要是一再重复出现的事物,就可能存在某种模式。设计模式 是一种认识论意义上的确定思维方式。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当经过积累的经验的抽象和升

华。简单地说,就是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中发现和抽象出的规律,是解决问题形成经验的高度归纳总结。只要是一再重复出现的事物,就可能存在某种模式。模式,即pattern。其实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即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那就是模式。Alexander给出的经典定义是:每个模式都描述了一个在我们的环境中不断出现的问题,然后描述了该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核心。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无数次地使用那些已有的解决方案,无需在重复相同的工作。模式有不同的领域,建筑领域有建筑模式,软件设计领域也有设计模式。当一个领域逐渐成熟的时候,自然会出现很多模式。模式是一种参照性指导方略。在一个良好的指导下,有助于高效完成任务,有助于按照既定思路快速作出一个优良的设计方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会得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框架 一、设计模式和框架现在,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系统现在一般划分为三大类:应用程序工具箱和框架(Framework),我们平时开发的具体软件都是应用程序;Java的API属于工具箱;而框架是构成一类特定软件可复用设计的一组相互协作的类。EJB (EnterpriseJavaBeans)是Java应用于企业计算的框架. 框架通常定义了应用体系的整体结构类和对象的关系等等设计参数,以便于具体应用实现者能集中精力于应用本身的特定细节。框架主要记录软件应用中共同的设计决策,框架强调设计复用,因此框架设计中必然要使用设计模式. 模式 另外,设计模式有助于对框架结构的理解,成熟的框架通常使用了多种设计模式,如果你熟悉这些设计模式,毫无疑问,你将迅速掌握框架的结构,我们一般开发者如果突然接触EJBJ2EE等框架,会觉得特别难学,难掌握,那么转而先掌握设计模式,无疑是给了你剖析EJB或J2EE系统的一把利器。 原则 1、"开-闭"原则 2、里氏代换原则 3、合成复用原则 4 依赖倒转原则5 接口隔离原则 6 抽象类7 迪米特法则 要素 设计模式使人们可以更加简单方便地复用成功的设计和体系结构。将已证实的技术表述成设计模式也会使新系统开发者更加容易理解其设计思路。模式名称(pattern name)一个助记名,它用一两个词来描述模式的问题、解决方案和效果。命名一个新的模式增加了我们的设计词汇。设计模式允许我们在较高的抽象层次上进行设计。基于一个模式词汇表,我们自己以及同事之间就可以讨论模式并在编写文档时使用它们。模式名可以帮助我们思考,便于我们与其他人交流设计思想及设计结果。找到恰当的模式名也是我们设计模式编目工作的难点之一。问题(problem) 描述了应该在何时使用模式。它解释了设计问题和问题存在的前因后果,它可能描述了特定的设计问题,如怎样用对象表示算法等。也可能描述了导致不灵活设计的类或对象结构。有时候,问题部分会包括使用模式必须满足的一系列先决条件。解决方案(solution) 描述了设计的组成成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各自的职责和协作方式。因为模式就像一个模板,可应用于多种不同场合,所以解决方案并不描述一个特定而具体的设计或实现,而是提供设计问题的抽象描述和怎样用一个具有一般意义的元素组合(类或对象组合)来解决这个问题。效果(consequences) 描述了模式应用的效果及使用模式应权衡的问题。尽管我们描述设计决策时,并不总提到模式效果,但它们对于评价设计选择和理解使用模式的代价及好处具有重要意义。软件效果大多关注对时间和空间的衡量,它们也表述了语言和实现问题。因为复用是面向对象设计的要素之一,所以模式效果包括它对系统的灵活性、扩充性或可移植性的影响,显式地列出这些效果对理解和评价这些模式很有帮助。 模式

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道路

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道路 温家宝 一、充分肯定农业农村发展的巨大成就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粮食连年稳定增产,农林牧渔全面发展。我们坚持把加强农业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和宏观调控的重点,及时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粮食产量实现了历史罕见的“八连增”,2011年达到11424亿斤,比2003年增加2810亿斤。其他主要农产品全面增产。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稳步提高。生态建设力度明显加大,森林资源和林业经济快速增长。 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我们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增收渠道。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连续多年较快增长,预计2011年为6900多元,比2002年增加4400多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速达到7.9%。特别是2010年以来,出现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可喜迹象。农民吃穿住用等有了很大改善,日子越过越好。农村面貌加快改善,呈现和谐稳定的新气象。我们坚持把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作为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抓手。持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9年来,全国新建改建了272万公里的农村公路,解决了3.2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增农村沼气用户3000多万户,改造农村危房460多万户。下决心补齐农村社会事业这个短板,目前免费义务教育惠及1.3亿农村学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97%的农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5300多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60%的县、7800多万农民领取了养老金。农村基层组织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社会治安持续好转,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 党的十六大以来这些年,是我国农业农村发生历史性巨变、农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三农”发展进入又一个“黄金期”。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形势,为我们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 农业农村工作历尽艰辛,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这些年来,各种自然灾害特别是水旱灾害频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 [ 内容速览] :当前我国衍生品市场存在规模大而品种少、需求大而本土市场浅化、金融衍生品发展滞后等困境,因此,选择一种合理的发展模式以确保衍生品市场的稳健发展变得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国际衍生品市场发展路径及主流发展模式的分析和比较,结合我国的制度环境和经济基础,提出在模式选择上应该采用一种以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以诱发性制度变迁为辅的混合模式;在发展路径方面,应该遵循“市场制度安排决定发展路径”的一般性思路;而在监管金融衍生品是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的热点。我国经济发展对衍生工具的巨大需求,以及国际衍生品市场高度繁荣造成的严峻态势,使得发展模式的选择成为关系到国家金融安全和长远经济利益的核心命题,确立一种适宜的发展模式成为我国衍生品市场“突围”的关键。因此,关于衍生品市场发展模式的研究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关于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从市场的发展成熟度来看,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相对比较成熟的是人民币外汇衍生品市场,市场规模也比较大。因此国内学者关于中国金融衍生品发展模式和路径选择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外汇衍生产品上,利率和债券衍 生品的相关 研究相对较少,而关于权益类衍生品的相关研究则非常少。 关于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基础条件,Fratzscher (2006)

指出,一国要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那么,标的资产的市场流动性, 稳健的会计、税收及监管标准,以及成熟的市场环境是比较重要的指标。韩立岩、王允贵(2009)对Fratzscher 所关注的重要指标在我国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表示发展金融衍生品的基本条件仍然不成熟,大多处于尚未开始或者是正在建设的过程中。张维、王平、熊熊(2007)从制 度经济学的角度总结了海外股指期货和利率衍生品的发展条件,认为主要包括发达的现货市场、合理的投资者结构、完善的市场交易与风险监管制度和监管体系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等方面。 陈晗(2008 )指出金融衍生品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类演进模式:强制性演进模式和诱致性演进模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属于诱致性制度变迁,衍生品的出现完全是自发的,政府从未有意识地推动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甚至法律常常成为衍生品发展的障碍。发达市场更倾向于诱致性制度变迁,以美、英为代表,而新兴市场更偏向于强制性制度变迁.以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以及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为代表。强制性变迁的国家和地区中,日本和印度都是较为明显的失败案例,韩国和新加坡金融衍生品 市场则因为政府的介入迅速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韩立岩、王允贵(2009)则将外汇衍生品的发展模式归 结为三类:一是自然演进模式,以美国为代表,外汇衍生品的出现是市场发展的自然结果,是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的外汇避险保值需求自然产生的;二是被动发展模式,如墨西哥、俄罗斯等国家的外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 景分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018-01-0910:16来源: 一、现代农业内涵定义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1)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2)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二、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1、美国 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目前美国拥有204万个农场,每年创造的农业产值3000多亿美元,其中10%由400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等规模的3.5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200万个农场贡献。 2、日本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农业发展面临较多障碍与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的水稻、豆类、饲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品质很高;日本的食品与水产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据日本总制造业的10%,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 3、荷兰 荷兰人均农业用地仅2亩,地少人多。但荷兰农业坚持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农产品出口率达70%,居世界首位;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9%,居世界前列。花卉出口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花卉王国”;蔬菜、乳制品和猪肉出口名列世界前茅。 4、以色列 以色列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农业从业人员仅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4%,但依赖滴灌技术等高科技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农产品不仅能自给,水果、蔬菜和花卉还出口到欧美市场,被称为“欧洲的菜篮子”。 5、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非常高,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人均农业生产总值排名第一。澳大利亚农业属于外向型经济,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收入平均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60%以上。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1、粮食种植面积分析 2016年,粮食种植面积11303万公顷,比2015年减少了约31万公顷(合约472万亩)。 2、粮食产量情况分析 2016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量61625万吨(12324.8亿斤),比2015年减少519万吨(104亿斤)。2016年的粮食生产虽然止步于“十二连”增,但仍是历史第二高的产量,连续4年站上了1.2万亿斤的平台,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

公司融资路径与模式解读

公司融资路径与模式解读 课程背景: 资本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催化剂。在中国经济进入到金融资本时代之时,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构建、注册制的提出、新三板分层的推动……越来越多中小企业开始运用资本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长远的动力。 然而,对于不了解资本逻辑的中小企业家而言,如何在资本时代之下实现企业的资本运作?企业融资究竟都有哪些方法与技巧?如何运用融资把企业价值最大化?面对中国金融结构化调整的历史机遇,传统产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 ●企业家如何有效掌握并熟练运用公司中的各项融资工具? ●企业怎样打造自己的股权融资系统? ●如何让企业登录资本市场,获得巨大的资本溢价? ●怎样把握住当前的并购浪潮,让企业迅速实现证券化? 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应该是今天的中小企业家认真学习并深度解决的核心问题,因此在本课程《公司融资路径与模式解读》中围绕传统企业如何进行有效融资和资本运作的转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课程收益: ●详细讲述融资理论和资本逻辑,让学员熟悉资本运作与传统产业转型的结合方式; ●熟练掌握中小企业融资的方法与技巧,确定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融资策略; ●了解IPO、新三板、并购重组等证券化的标准和条件,确定企业自身资本运作路径; ●完成从股权设计、企业估值、商业计划书、融资路演等全套融资工具的完美打造。 课程时间:2天,6小时/天 课程对象: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财务总监 课程大纲 第一讲:当前中国企业融资环境分析 一、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传统企业转型之路 1.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双创”、“供给侧改革”、“多层次资本市场”等核心政策对于产业经济的冲击与影响 2. 传统产业的产业结构和营销方式的巨变 二、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下的企业投融资环境

绿色发展内涵及其路径选择的调研和思考

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必由之路 ——绿色发展涵及其路径选择的调研和思考 作者:宏伟《光明日报》(2016年05月18日10版) 一、绿色发展提出的背景及涵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2015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成为“十三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理念。 究竟什么是绿色发展,为什么要绿色发展,当前制约绿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怎样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发展?这是需要进一步深入调查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1.绿色发展是顺应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必然要求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2013年5月24日,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这是对生态与文明关系的鲜明阐释,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文明发

展规律、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走出,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在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演进的转型期。人类上下约万年的文明发展历程告诫人们,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不可超越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阈值。恩格斯曾经警告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的一系列灿烂文明消亡的过程充分印证了这个道理。 工业文明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全球围的生态危机。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峻形势。要遏制这一趋势,必须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2.绿色发展是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必由之路 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是跨越式发展,我们在三十多年里就取得了发达两百多年的成就,这是一种“时空压缩”。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把发达二三百年时间中分阶段产生的农民失地、工人失业、社会失稳、结构失衡、环境失序等问题集中到30多年的时空中,这也是一种时空压缩。 在这个阶段,我国面临日益峻的资源瓶颈和环境污染。从资源状况来看,我国资源总量小,人均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和淡水资源分别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3%、14%、33%和25%,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分别是煤67%、油6%、铁矿50%、铜25%。2010年,我国油、铁矿、铜等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均超过50%,潜在风险日益加大。目前我国整体资源利用率不高,资源

海南农业发展道路的几点想法

海南农业发展道路的几点想法 前言 认真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的必然要求,是海南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今天我们全文刊发此信,希望各级党委政府都来认真思考、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 2017年3月

一,海南农业发展的优势何在 海南是中国唯一的热带省,植期长,一年四季都能进行农业生产,而且适宜种植的农作物品种也相当广泛、多样。海南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少有的基本未遭受工业污染的地区,优质的生态环境为海南发展符合国际标准的绿色农业、有机农业提供了条件。 经过10多年的经营,海南农民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反季节瓜菜和热带水果的生产、运销经验,农业商品化程度有所提高;有关政府部门也摸索出一套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开拓农产品市场的办法,已连续举办了5届的“冬交会”,一届比一届成熟和成功。海南四面环海,孤悬海外,具备天然的自然屏障,能够有效阻止各种动植物疫病的进入和传播。从1999年开始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有望把海南打造成国内条件最好、符合国际动物食品生产标准的畜牧业出口基地。海南迫切需要发展工业,但海南工业基础差,配套设施不全,又远离内地中心市场,发展制造业从根本上说缺乏优势,更与生态省建设的目标产生严重冲突。海南发展工业只能依托自身的优势进行,如发展海上石油开采与加工、农产品、林产品、水产品深加工等。 海南迫切需要发展第三产业,但是金融、信息、咨询等服务业的发展是以第一、第二产业的大发展为前提的,在海南一、二次产业没有真正做大做强之前,它们的发展空间也很有限;另外,海南教育水平落后,对岛外人才的吸引力目前也不强,发展第三产业受到人才瓶颈的制约。反过来看,海南目前80%左右的人口在农村,在二、三次产业发展乏力,难以吸纳多少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如果不搞农业,这600多万农村人口又能做什么?因此,大力发展农业、千方百计振兴农村经济也是我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由之路。

我国焦化行业绿色发展路径探析

我国焦化行业绿色发展路径探析 发表时间:2019-11-13T09:43:41.220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13期作者:王海涛 [导读] 科技的进步,促进工业建设得到快速发展。炼焦行业作为为钢铁生产提供支撑服务的主要产业,在钢铁生产已进入峰值调整适应期,焦炭产能过剩日趋凸显,炼焦行业正处于“生存、转型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本文就我国焦化行业绿色发展路径展开探讨。 王海涛 身份证号:34062119831012xxxx 摘要:科技的进步,促进工业建设得到快速发展。炼焦行业作为为钢铁生产提供支撑服务的主要产业,在钢铁生产已进入峰值调整适应期,焦炭产能过剩日趋凸显,炼焦行业正处于“生存、转型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本文就我国焦化行业绿色发展路径展开探讨。 关键词:焦化行业;近况;展望;转型发展;节能减排 引言 当前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社会需求日益广泛多样化,结合我国煤炭相对丰富的资源禀赋优势,抓住对焦炭维持在较高需求的形势,焦化行业必须转变以扩大产能规模为主的发展模式,向以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不断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与行业效益、降低消耗与节能减排环境友好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变,实现炼焦行业可持续发展、循环发展、绿色生态发展。 1我国焦化的发展历程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炼焦技术和使用焦炭的国家,从明代开始就进行土窑炼焦。炼焦技术的高速发展要从1881年德国建成投产的世界第一座回收化学产品的焦炉开始,在17年后的1898年,我国的江西萍乡煤矿和河北唐山开滦煤矿已有工业规模的焦炉,到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曾先后建成各种焦炉约28座,焦炭产能约510万t/a。由于遭受战争的破坏,只有鞍山、太原、石家庄等地区少数企业的部分焦炉维持生产,1949年全国焦炭产量仅为50余万吨。新中国成立时,各类基础设施的全面建设,推动钢铁工业的大力发展,为此我国炼焦工业开始加速发展,并引进了前苏联的炼焦技术与焦炉管理经验。时至今日,我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焦炭生产和消费国,过去的几年,我国焦炭产量和消费量一直占全球焦炭总产量的60%以上。 2当前影响焦化行业发展的因素 焦化行业的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一是成本因素,包括资源价格、环境成本、人工成本、资金成本和运输成本。炼焦煤资源与价格、水资源、能源及国际需求与供应是硬性成本,属不可控因素;随着新的《环境保护法》的实施,环境治理的成本将越来越高;人员工资和社保水平的逐年提高,企业只有加大技术投入,改进生产工艺,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解决人工成本带来的压力;资金成本也是困扰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国家的信贷政策、汇率政策的变化,对焦化企业的限贷造成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物流体系与布局造成大宗产品物流成本升高,有些地方实行的限行限运也加大了企业的运输成本。二是市场因素,市场的起伏跌宕,造成焦化行业竞争激烈。国内来看,钢材、化工产品等基础原材料的需求经济增长模式与周期直接影响焦化行业的生产;国际需求主要针对有进出口贸易往来的焦化企业,应主要关注国际经济政治、金融与经济景气指数、出口导向及地缘因素影响,由于新材料、新能源、新药物等产业准入门槛高,进入比较难,市场增量和存量调控的空间都不是很大。三是政策因素,国家的产业政策、经济发展取向及开发导向都影响着焦化行业的发展,国家环保政策的收紧,企业面临节能减排的压力,蓝天保卫战对企业影响持续加大,2018年1~5月份,全国主要省区焦炭产量只有山西、陕西、内蒙古、辽宁、安徽、云南和黑龙江实现了正增长。四是经营因素,焦化行业应具备国际视野,与国际经济管理接轨,进行战略与策略研究,超前发展把控与投入,学习先进的经营与合作模式,创新传统行业管理模式。 3我国焦化行业现状 焦化企业主要分为独立焦化企业和钢铁联合焦化企业两种,其中独立焦化企业数量占到焦化企业总数的2/3,主要分布在煤炭资源丰富的山西地区。(1)焦炭产能利用率低。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焦炭产能总量约为6.66亿t,焦化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仅维持在65%左右。根据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到2020年化解焦炭过剩产能目标为5000万t。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累计淘汰焦炭产能4390万t,仅2018年就淘汰了1920万t,累计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的87.8%。虽然焦化行业去产能任务基本能完成,但全行业产能利用率低,产能过剩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2)区域供需不平衡。我国焦炭主要用于钢铁冶炼,2018年钢铁行业消耗了88%的焦炭,化工、有色等消耗量仅占比12%。从焦炭企业的分布看,我国的焦化行业属于典型的资源密集型和市场密集型产业。我国焦炭产量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图1我国焦炭产量分布 4焦化行业绿色发展路径分析 4.1学好用好相关环保法律、标准及政策 一是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认真实践“蓝天保卫战”对炼焦企业的有关规定。二是着力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全力保障水生态环境安全;强化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三是扎实推进《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环保部门已把炼焦企业的土壤污染管理纳入指导监控行业之中,对工矿用地涉及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现状调查、环境准入、设施防渗漏、风险管控和修复等都作了系统的规定,工矿用地这个广大领域的土壤环境管理将有章可循。四是全面认真执行好《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证》,2017年9月13日环境保护部关于发布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炼焦化学工业》的公告,对炼焦企业的环境治理提出明确规定,促使炼焦企业持续性改进提升环保治理水平,实现

农业绿色发展路径及其“十四五”取向

农业绿色发展路径及其“十四五”取向

摘要:随着农业资源环境问题的凸显,绿色发展成为农业发展的主流。基于对农业绿色发展关键要素的界定,提出农业绿色发展的三个阶段:去污,即农业生产过程的清洁化;提质,实现产地绿色化和产品优质化;增效,绿色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近年来,农业绿色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政策分散、数据基础不牢、农业补贴制度改革进展缓慢、行政执法“一刀切”等问题。“十四五”时期,应以绿色发展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通过抓落实提高政策实效;注重摸清家底,摒弃部分无数据支撑的量化目标;加强对执法和行政的督察巡查,对政策执行过失加大问责力度;不断深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向绿色生态方向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绿水青山、让人民吃得放心成为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目标要求,广阔的农村成为绿色发展的主战场。农业发展目标从“增产、增收”双目标向“稳产、增收、可持续”的目标转变,绿色发展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方向的主流,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本要义。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将绿色发展的理念正式植入农业现代化进程。“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从“绿色革命”向绿色、高质量发展实质性迈进的起步期。同时,在世界农产品需求持续上升、国际贸易环境不确

定性增大的背景下,我国越来越需要提高自身农业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这对于实现全球范围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意义重大。 一、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大现实价值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转变,基本特征是新品种、机械装备、化学投入品等现代生产要素的广泛应用,结果是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单产和总量的大幅增加。我国化肥施用量从1952年的7.8万吨增长到2018年的5653万吨(最高为2015年的6022.6万吨);2018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7%;粮食单产从1949年的1029千克/公顷提高到2018年的5621千克/公顷,增长了446.3%,粮食生产总量连续5年稳定在6500亿公斤以上,从8亿人吃不饱到满足14亿人的“吃”的需求。 尽管现代农业的成就斐然,但高产品种和与之相关的化肥农药大量施用导致的环境污染也招致了一些批评,农业面源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污染源。我国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具经济活力的发展中国家,2019年我国人均GDP首次超过1万美元,这既是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也使国际社会对中国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力量寄予更多期待。因此,无论从自身发展需求,还是回应国际期待来看,我国推进农业绿色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方面,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领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体现。绿色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发展观在新时代背景下

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首先要明确我国农业发展所 处的历史时代,明确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把握现有的政策和机遇,将我国现代农业推向优质、健康发展的轨道。我们将从农产品供 需情况、农村劳动力供给和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三个方面来阐述我 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1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渡阶段 从农产品供需情况来看,农产品供给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方面, 我国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95年的73.43%下 降到2005年67.07%。与此同时,水果蔬菜种植面积所占比重由1995 年的7.08%上升到2005年的12.82%。这种农产品种植面积上的变化,是消费者对于农产品需求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另一方面,我国粮食 产量年年上升。与国际市场相比粮食价格较低、储备粮充足,但进口 量却逐年扩大,这种并存情况的存有有持续和持续扩大的趋势,这显 然是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喜好变化的直接反映。这两个直接反映说明,中国农业发展正处于对农产品数量追求到质量追求的一个过度阶段。 2农村劳动力正处于大量剩余并向城镇转移的阶段 从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劳动力供应大量过剩,农 业劳动生产率极低,劳动力二元结构突显。现阶段农村流动人口年龄 较轻,受教育水准相对较高,是具有较高生产力的劳动群体,我们必 须准确的认识这种结构的流动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从长期来看, 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无疑对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及消除二元经济 结构带来了积极影响。从短期来看,这种结构性的流动对农业生产会 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农业劳动力质量下降,对农业科技的推广 和应用方面。

江苏绿色公路发展路径研究

江苏绿色公路发展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17-11-06T11:58:48.480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19期作者:周敏[导读]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江苏绿色公路发展现状和问题,指出当前江苏绿色公路发展的总体发展内涵、特征,并进一步提出江苏绿色公路发展目标和总体发展路径,为江苏绿色公路下一阶段发展奠定基础。 江苏纬信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江苏南京 320100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江苏绿色公路发展现状和问题,指出当前江苏绿色公路发展的总体发展内涵、特征,并进一步提出江苏绿色公路发展目标和总体发展路径,为江苏绿色公路下一阶段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绿色公路;内涵特征;路径绿色公路是公路行业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重要抓手,是交通运输行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更是推进“四个交通”发展的生动实践,推进绿色公路建设将有效支撑公路科学可持续发展实现新跨越,对于推进公路交通现代化具有引领作用。 “十二五”以来,伴随着江苏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和公路基础设施体系的不断完善,江苏省公路交通总体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公路密度和国省干线二级以上公路比例均为全国首位。江苏公路交通已进入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其它交通方式共同构筑江苏“大交通”的阶段。因此,立足于江苏人多地少、资源环境压力大的现状,迫切要求公路按照现代综合运输发展思路,进一步强化公路集疏运和互联互通功能,深化交通运输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绿色交通建设;并结合公路发展方式从以规模数量增长为主转变为以提升存量资源运行效率为主阶段特征,更加注重资源利用、运行效率、安全水平和生态环境的综合提升,实现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1江苏绿色公路现阶段发展特点随着江苏公路快速发展,江苏绿色公路发展发展思路和方式逐步趋于多元化,由公路防护绿化到景观大道建设,由线路等级提升到路网功能的完善,由各个环节条线管理到全寿命全资产管理,江苏绿色公路都进行进行了大量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当前江苏绿色公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率先践行绿色公路发展理念。在全国率先提出高速公路生态景观建设发展理念,建成了宁杭、宁常等一批生态、环保、景观高速公路。同时,绿色公路内涵扩展涵盖规划设计、建设、养护、管理和服务全过程,尤其是在普通公路建设过程中,充分结合江苏多样化自然景观和丰富名胜古迹人文景观特点,注重做好对区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比如,临海高等级公路途经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沿线湿地滩涂众多,通过超前开展绿色通道关键技术研究,突出自然和谐、以人为本,彰显了地方人文景观特色,节约土地4000亩。 二是绿色公路建设凸显江苏区域特点。结合江苏人多、地少、经济发达、环境资源紧张的区域特征,江苏高速公路在建设过程中,强化与市政、水利、航道等工程相结合,实现建设土方平衡,有效节约集约用地。普通国省道公路建设更加注重利用老路资源,实现老路利用率达到38%,苏南地区探索推进服务于城际快速交通和兼顾城市功能的干线公路快速化改造,创新采用“地面+高架”、“主路+辅路”断面型式,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破解高强度混合交通难题积累了经验。在农村公路建设方面,通过实施提档升级工程,提升行政村通达道路通行能力,有力支撑“畅游江苏、美丽乡村”建设,形成江宁“五朵金花”等一大批农村公路旅游品牌。 是绿色公路技术研发应用走在全国前列。结合江苏城镇化进程快、交通流量大、环保要求高特点,重点加强养护新技术、新材料研发应用。在全国率先解决沥青路面早期病害问题,沥青路面使用寿命大幅延长(南京二桥钢桥面铺装已实现15年不大修)。与英达公司合作研发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实现废旧沥青路面材料循环利用率达到100%,冷再生、温拌、热再生等节能减排、再生技术在养护大中修工程中应用率达到40%以上,绿色发展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总体来看,江苏作为沿海发达省份,在绿色公路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如绿色发展理念在不同区域和部门之间践行程度不一、绿色公路标准体系缺乏\绿色公路相匹配的政策保障体系不足等问题,这些都将是未来很长一个时期江苏绿色公路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 2江苏绿色公路发展内涵特征 2.1发展内涵 综合分析国内外研究机构和学者关于绿色公路、低碳公路、生态公路等相关概念、理论的观点和成果,结合江苏公路发展阶段特征和发展要求,本文认为,江苏绿色公路发展内涵为:江苏绿色公路发展要按照系统论和周期成本思想,以工程质量、安全、耐久、服务为根本,坚持“两个统筹”、把握“四大要素”以理念提升、创新引领、示范带动、制度完善为途径,推进江苏公路转型发展,以最少的资源占用、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环境影响为要求,实现外部刚性约束与公路内在供给之间均衡协调,推进公路建设发展的转型升级。 2.2发展特征 通过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经验,江苏绿色公路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结合江苏公路发展阶段特征和行业发展特点,更加注重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衔接和自身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下一阶段发展过程中要突出四方面发展特征: 2.2.1具备全视野特征 江苏绿色公路发展不仅是自身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提升,更要从引导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从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适应江苏“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高速铁路和水运的交通运输行业特点,强化公路集疏运和互联互通功能,继续做好公路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率先发展示范作用,有效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绿色交通建设。 2.2.2具备全寿命特征 在江苏公路基础设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结合公路通畅性和安全性要求提升要求,绿色公路由注重公路建设领域向公路全寿命周期包括规划、设计、建设、养护、运营、服务等各个阶段协同推进转变,综合考虑全过程效益发挥,实现公路发展提质增效。 2.2.3具备全要素特征 公路发展过程涉及要素众多,既要考虑土地、资金、装备、人员等传统要素影响,更要充分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三新技术应用等具时代特征发展要素,着重突出提升土地利用效率、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要素,有效提升公路生态环保、集约节约、节能减排、出行高效要求。 2.2.4具备全方位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