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船调说课稿

摇船调说课稿
摇船调说课稿

关于《摇船调》的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早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摇船调》,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等环节来阐述。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小学音乐第六册第三课童趣。歌曲《摇船调》是一首台湾民间歌曲,采用了问答对歌的形式,4∕4拍,五声宫调式,旋律流畅、优美。歌曲一开始的四个问句采用了第一、二两乐句的旋律完全重复,仅在末尾加以变化,十分生动地表现了孩子们在相互对歌时活泼、欢乐的情景,而且很适合学生进行歌词创编活动。紧接着歌曲又加入了3个小节的衬词和1小节重复句,更增强了歌曲浓郁的民歌风格。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能用优美、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摇船调》,通过节奏问答训练学生的节奏感与想象力。

2、能运用生活经验,根据歌曲的曲调对谜面部分进行即兴创编,体会创作的快乐。

3、通过猜谜互动,体会问答式歌曲的特点,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感受柔和美好的意境,激发学生对民族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我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摇船调》的学习,感受歌曲柔和美好的意境,体会问答式歌曲的乐趣。

难点是即兴创编歌词

四、说教法和学法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整节课我以“谜语”为主线,将难点穿插于谜语活动过程中,综合使用创设情境法、兴趣引入法、对比法、创编法等方法。

快乐是儿童健康情绪的主色调,儿童学习过程本身应当是快乐的。整节课学生通过体验感知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在愉快的氛围中体会学习的快乐。

五、教学设计

接下来我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及设想:

本节课是以谜语为主线主要设计了三个环节:猜谜语---唱谜语---编谜语

环节一:猜谜激趣,引入课题

这一环节先由谜语导入,但是我没有将重点放在“猜”上,而是利用学生喜欢谜语和响板的特点,打着响板有节奏地读谜语,从而让学生感受读谜语也是一种快乐。我还有意将《摇船调》中的节奏型放入了其中,“两头尖尖. 像呀像月牙呦. 水上行走.全靠它”这样也为后面的歌曲学习作下了铺垫。

因为歌曲一共问了四个问题,为了不让歌词中的答案束缚住学生的思维,我先出示了歌曲中的第一段歌词,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我来问,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按节奏进行回答,同时也为后面创编歌曲作下铺垫。

环节二:聆听感受,学唱谜语

在学唱歌曲中,主要通过欣赏歌曲动画,反复聆听,来感知音乐形象并熟悉旋律。

然后将歌曲分为两部分学习,先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学唱谜面部分,再学习衬词部分。由于歌曲旋律流畅优美,而且在课的一开始已经做过铺垫,所以学习起来也不难,要注意的是反复跳跃记号,为了让学生掌握它的用法,我采取的方式是自主探究和对比法,让学生认真看乐谱,教师运用课件用两种不同的颜色跟随音乐进行涂色,听完之后学生马上就会发现乐曲的跳越特点,通过对比发现歌曲的结束句是不同的,从而轻松地掌握反复跳越记号的用法。

接着,采用师生对唱,男女对唱,领唱等不同的演唱方式来巩固歌曲,在整个学唱过程中,教师要随时进行难点、错误的纠正,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演唱示范,指导学生能用优美、圆润的声音演唱全曲。

环节三:拓展延伸,创编谜语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创编歌词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而且《摇船调》这首歌曲的前半部分很适合学生进行歌词创编活动。为了降低难度,我首先示范事先创编好的歌词,学生结合生活常识唱出谜底,为接下来的创编铺垫。

为了激发学生创编的热情,我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合创编,要求不变衬词和旋律,只改变谜面和谜底,然后将自己编创的《新摇船调》表演出来,并让其他学生猜一猜唱一唱谜底,采取生生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价。最后,教师进行总结,为表演好的组颁发最佳创编奖,并在《摇船调》优美的音乐中结束课堂。

结束:各位评委老师,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说课教师:吴利铭

《摇船调》教学设计

文一街小学吴利铭

内容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小学音乐第六册第三课童趣

教学目标:

1、能用优美、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摇船调》,通过节奏问答训练学生的节奏感与想象力。

2、能运用生活经验,根据歌曲的曲调对谜面部分进行即兴创编,体会创作的快乐。

3、通过猜谜互动,体会问答式歌曲的特点,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感受柔和美好的意境,激发学生对民族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歌曲柔和美好的意境,体会问答式歌曲的乐趣

难点:即兴创编歌词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引入课题

1、谜语导入:“两头尖尖像月牙,水上行走全靠它”打一交通工具(船)。

(1)学习划船的动作,摇船的号子“嗨呀啰的嗨呦 0 ”

(2)随《摇船调》伴奏音乐,一边做划桨动作,一边喊号子。

2、利用不同的节奏形式读谜语,感受谜语的乐趣。

教师示范:

两头尖尖. 像呀像月牙呦. 水上行走. 全靠它

3、结合生活经验,按节奏猜谜语,教师用响板伴奏

4、聆听《摇船调》第一段,感受谜语歌。

5、播放《摇船调》第二段,聆听歌曲中的答案。

二、聆听感受,学唱谜语

1、揭示歌名,介绍歌曲

这是一首在台湾流传已久的民谣,台湾人民很喜欢边摇船边猜谜语,所以给它起名为《摇船调》。

2、完整欣赏《摇船调》动画,感受柔和优美的意境。

3、聆听教师范唱,学生随音乐律动做摇桨动作

4、学唱谜面部分

(1)随音乐轻唱

(2)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对唱

5、学唱歌曲衬词部分

(1)教师范唱,学生律动模仿摇桨动作,感受音乐形象。

(2)学生跟唱

(3)感受反复跳跃记号

a 聆听歌曲,认真看谱,以不同颜色的跟随音乐进行涂色,感受两段结尾处的不同。

b 教师简单介绍反复跳跃记号。

6、尝试演唱歌曲。

7、采用不同方式巩固歌曲。

采用师生对唱,男女对唱,领唱方式

8、教师示范指导用优美、圆润的声音演唱全曲。

9、完整演唱全曲。

三、拓展延伸,创编谜语

1、教师示范事先改编好的歌词,学生对唱。

2、自由分组,创编《新摇船调》,要求不改变衬词和旋律,只改变谜面。

3、分组表演自己创编的摇船调,让其他学生猜一猜唱一唱谜底。

4、生生互评

5、教师总结,在《摇船调》的音乐中结束课堂。

最新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摇船调》说课稿精品版

2020年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摇船调》说 课稿精品版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音版)小学音乐第6册第三课《童趣》中的演唱曲目《摇船调》 一、说教材这是一首流行在台湾的汉族人民喜爱的民间歌舞曲。歌曲采用了问答对歌的形式。旋律流畅、优美。全曲共有六个乐句,每句为两小节,歌曲第一、二两乐句的旋律完全重复,仅在末尾加以变化,十分生动地表现了孩子们在相互对歌时活泼、欢乐的情景。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以音乐新大纲的要求为基点,根据三年级学生音乐能力和学习心理,师生互动创设音乐学习情境场,引导学生在兴趣中体验、演唱和合作一问一答的对歌形式,在动-唱-念-创—赏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音乐、学习音乐、表现音乐,再创音乐,体会童年的快乐。因此我对本课教学制定出以下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通过学唱歌曲《摇船调》,感受对歌的

歌曲风格和特点,抒发快乐童趣的愉悦心情。(2)技能训练:①掌握歌曲附点节奏②掌握反复跳跃记号③会用轮唱的形式演唱歌曲衬词部分。④会用顶真式配唱进行二度创作。 教学重(难)点:1、附点节奏的掌握2、衬词部分的轮唱。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三、说教法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情景导入法、旋律听唱法和顶真配唱法。首先是情景导入法。我通过聆听唱台湾的歌曲和台湾风光的欣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创设台湾客家族小朋友划船迎接的情景,引入新课,使学生在悠扬的号子声中感到学习新课的趣味感、新奇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其次是旋律听唱法:在衬词轮唱的学习过程中,用形象的小船,感受一前一后此起彼伏的号子声形成的轮唱,把学生对音高的抽象概念转化为直观形象的认识,也体验到音乐的层次感。最后是顶真伴唱法:利用文学作品中顶真的描写手法,创造性地应用到歌曲的创编中,有趣、有乐、有感,丰富歌曲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创编的手法。 四、学法新课程的课堂老师不再是一言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

摇船调

《摇船调》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第三课 教学目标: 1、学生以自学方式学会歌曲《摇船调》,初步感受“对歌”这一演唱形式,以聆听为主线,学习反复跳跃记号,能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2、通过歌曲《摇船调》的学习感悟谜语的乐趣,简单了解台湾民歌,感受音乐柔和美好的意境;丰富学生对民族歌曲的情感体验;感受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诙谐的情趣;激发学生喜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3、通过创编歌词,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4、通过学生的表演环节,提高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反复跳跃记号。 唱好3、4小节的一字多音,以及唱准附点节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里有两条谜语要考考你们,请你们猜猜看。 出示谜语:六一节日快乐(大一学习科目)——音乐 两头尖尖像月牙,水上行走就靠它。(打一交通工具)——船/小船 师:同学们非常聪明,老师啊,要奖励同学们,我们一起和着音乐,划着小船,一起去台湾旅行去,一边猜谜语,一边欣赏美丽的景色好吗? 生:好~! 出示课件:台湾 二、寓教于乐 1、歌词节奏 师:这里是台湾著名的阿里山,是台湾人民避暑的好地方。你们想上山游玩吗? 生:想~! 师:不过啊,阿里山的姑娘,拦住了我们的去路,她要求我们完成一个任务,才能登山。你们有信心闯关吗? 生:有~! 师:是什么任务呢? (出示提示:第一关:节奏谜语对答) 师:阿里山的姑娘要我们一起做个猜谜游戏,不过她们加大了难度,要求我们有节奏的说出迷题和谜底。什么节奏呢?请同学们竖起耳朵仔细聆听:(分开两节聆听并模仿) ××××.︱××××××○︱ ××××.︱×.××××—︱ — 师: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试一下。(提醒同学们注意后附点的节奏,有尾音的延长,在朗读歌词的时候,注意读出来)

河中石兽说课稿

《河中石兽》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河中石兽》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小说。本文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新课标要求7-9年级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要掌握边默读、边摘录的阅读方法,还要注意把握文章内在的条理,理清作者思路。依据以上两点及本文的特点,我将《河中石兽》一文确定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诵读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基于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知识结构,我把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作为本课的重点。本文有较多的疑难字词、倒装句和文言长句,因此我把准确翻译课文作为本文需要突破的第一个难点;另外,本文作者善于在叙事中制造波澜, 文章风格简淡、立意高远,七年级学生较难体会,因此品味本文的写作特色是第二个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几篇文言文的学习,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初步掌握了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方法。这对我们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当然,本文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要在方法技巧上点拨指导,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方法 分析教法: (1)这节课主要采用问题导引法、启发式、讲解法。对于文言文,学生底子薄,有些文言词语需要老师直接点拨;有些可以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及整体感受启发唤起学生的认知;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设疑激趣问题导引,使学生在问题中阅读,目标明确,提高效率。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产生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扩大教学容量。 分析学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讨论法。文言的时代距离要求学生读准音,读透意,体味文言的音律美,意韵美,熟读成诵。课堂讨论可以节约时间,扩大容量,是达到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四、教学流程 本文我打算用两个教学课时完成,教学过程如下:

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下册《摇船调》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音乐 《摇船调》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学唱《摇船调》 2、表演《摇船调》 教学目的: 1、通过歌曲《摇船调》体会问答式歌曲的特点。 2、了解台湾民歌,并解决歌曲中出现的附点节奏及反复跳跃记号。 3、能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4、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能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解决歌曲中出现的附点节奏及反复跳跃记号。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a、导入: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出个谜语来考考你们,看谁猜得又 快又准确。听好了哟!(两头尖尖像月牙,河上行走就靠它。 (船)咱们班的同学真聪明,很快就猜出来了。看样子同学们还 都挺喜欢猜谜语的。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谜语 的歌曲。 b、新授: 1、聆听范唱,感受歌曲。 2、学生有节奏的朗读歌词。 3、教师范唱歌曲,注意歌曲中的附点节奏及反复跳跃记号。

4、学唱歌曲,跟着音乐哼唱。 5、解决重难点,教师纠正错误并反复练唱。 6、教师伴奏,学生跟唱。 7、播放《摇船调》伴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这首歌 8、分组表演、个人表演。 9、创编合适的动作。 10、能完整的加上动作表演歌曲。 C、讨论: 为歌曲编配节奏 d、巩固: 1、分角色演唱 师生、小组分角色演唱 2、歌曲处理。 e、小结 今天我们在谜语乐园玩了一圈,收获可真不少啊,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收获更多的知识,最后我们再把歌曲 完整地唱一遍吧。 f、拓展延伸: 分组创编表演 g、作业布置: 背唱歌曲 h、板书设计: 摇船调 1=F 4/4 中速台湾民谣 教学反思:《摇船调》这是一首流行在台湾的汉族人民中的问答歌,是一首典型的猜调,具有很强的民族风格。曲调优美,歌词质朴而风趣,非 常适合儿童学习、演唱、表演。在这课教学中就非常重视教材所具

七年级《河中石兽》说课稿

七年级《河中石兽》说课稿 七年级《河中石兽》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xx第二中学的语文教师。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河中石兽》。 一、说教材 《河中石兽》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小说。本文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说学情 学生通过前面几篇文言文的学习,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初步掌握了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方法。这对我们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当然,本文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要在方法技巧上点拨指导,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目标 新课标要求7-9年级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要掌握边默读、边摘录的阅读方法,还要注意把握文章内在的条理,理清作者思路。依据以上两点及本文的特点,我将《河中石兽》一文确定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3.反复诵读,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基于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知识结构,我把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作为本课的重点。本文有较多的疑难字词、倒装句和文言长句,因此我把准确翻译课文作为本文需要突破的第一个难点;另外,本文作者善于在叙事中制造波澜,文章风格简淡、立意高远,七年级学生较难体会,因此品味本文的写作特色是第二个难点。 四、说教法 为了更好的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朗读法与小组讨论法相结合的教法。 五、说教学过程

本文我打算用两个教学课时完成,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环节:疑读正其音。 我设计了多个层次的读,力争每次朗读侧重于某一方面的训练与提高:一是自由朗读,提出疑问,划出读音不准的字词;二是指名朗读,读准字音和句读,侧重于教给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一般方法。三是齐读,注意揣摩人物的语气语调,为后面的人物分析做好铺垫。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完成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第二环节:译读明其意。 我设置了四个步骤。 第一步译一译: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轮流翻译,并将个人以及小组不能翻译的句子在班内质疑,师生共同完成解疑。 第二步重点突破文章中最有难度的几个句子:在这一步骤中我设置了一个表格,学生完成表格既能较全面的把握故事情节,同时帮助学生理解:石兽是如何“游”到上游去的?先让学生用原文回答,之后采用“画一画”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动手,用简笔画演示最有难度的句子的动态模拟图景,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找到了石兽?让学生质疑、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并拓展延伸联系生活中纸上谈兵、闭门造车的事例,得出“实践出真知”的科学道理。从而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与中心。 消除了语言障碍是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但是如果将富有丰富内涵的文言词语仅仅停留在释义的层面显然是不够的。如何在教学中玩味文言文的语言呢? 除了诵读外,“比较法”“想象法”是一种有效而且实在的方法。比较是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善于精辟的概括,精心的选择比较点,并且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琢磨字词,就必能使得学生登上语言之堂,入运用之室。于是我在第三步设计了找一找的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味本文的作者的语言特色。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所有体现作者对讲学家嘲讽的句子,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如讲学家和老河兵的“笑”,让学生“比一比”并“想一想”,在补白的练习中学生体会到作者凭借这简洁的文字记叙的故事情节,刻画了人物形象,揭示了深刻的道理。引发我们的联想,引发我们的思考,真所谓是一个字写活一个人,一个字激活了一群人。

摇船调精品教案

一、教材分析 歌曲《摇船调》是人民音乐出版社,第六册第二课美妙童音中的一首台湾民谣,是一首流行在台湾的汉族人民中的问答歌,歌曲采用了问歌的形式,采用四拍子,五声宫调式,音域在九度以内,旋律流畅,优美。全曲共有六个乐句,每句为两小节,歌曲一开始的四个问句采用了第一第二乐句的旋律反复,仅在末尾加以变化,十分生动的变现了孩子们在相互对歌时欢快活泼的情景,紧接着歌曲又加了三小节的衬词和一小节的重复句,更增强了歌曲浓郁的民歌风格,节奏明快,紧凑,体现客家儿童的爽朗活泼的性格特征。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摇船调》体会问答式歌曲的特点。 2、了解台湾民歌,并解决歌曲中出现的附点节奏,八分休止符及反复跳跃记号。 3、能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4、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能用优美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 2、歌曲中的一字多音和附点切分节奏及衬词部分的演唱。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旋律卡片 五、教学方法 导入法、讲述法、欣赏法、对比法、示范法、创作法、表演法等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4 412 345-| i 5 i 5| 54321-|(同学们好-,您好您好,张老师您好-) (二)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我听说咱们班的同学不仅聪明伶俐,而且有些同学还是猜谜语的高手,今天老师要给大家出个谜语,看看同学们能不能猜的又快又准确。 两头弯弯像月牙,两头行走就靠它。打一交通工具。(船) 师:同学们真能干,那同学们你们划过船吗?你们可以做一下划船的动作吗?(学生模仿划船的动作) 师:模仿的真好,那现在老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音乐,划着我们心中的小船,去旅行,请同学们跟着音乐的节拍去划行小船。(老师播放第一段摇船调伴奏音乐)。全体学生起立随音乐划船。(当衬词音乐出现的时候,提醒学生目的要到了,加把力度)。 师:同学们划的真好,目的地到了,看看我们到哪了?(大屏幕出示谜语乐园)今天张老师要和所有的同学在谜语乐园里用音乐的方式,体会谜语带给我们的乐趣。那谁来说一说刚才那一段音乐给你什么样的感觉?(请同学回答,引出中速,柔美、轻柔、放松,悠闲等感觉。)同学们说的真好,那现在老师就请同学们带着柔美悠闲的感觉去听一听下面这一则谜语,说一说这一则谜语与我们平时所说的谜语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不同。(播放摇船调歌曲第一段),引导学生回答出这则谜语是用唱的形式表现的。

河中石兽说课稿

《河中石兽》说课稿 王屋一中陈冰 一、说教材 《河中石兽》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笔记小说。第六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与“科学”有关密切关系,本文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新课标要求7-9年级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要掌握边浏览、边思考的阅读方法,还要注意把握文章内在的条理,理清作者思路,有所思考与质疑。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单元目标我将《河中石兽》一文的教学目标定位: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借助工具书以及注释理解文言文的实词与虚词,文本的基本内容。(2)、积累文言词汇,朗读文章并背诵文章。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诵读文章,体会文言文朗读的情感与语调,在反复诵读、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体味文章严密的逻辑性。 3、情感与价值感目标: 学习从实际出发,观察事物,对待生活,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品味文中的哲理。教学难点:初步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和部分词汇的含义,理解记叙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教学方法定位朗读法和讨论法相结合。三、说教学流程: (1)导入: 《河中石兽》是清代才子纪晓岚的一篇文章,课堂从介绍《阅微草堂笔记》导入。纪晓岚曾专门为阅微草堂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所以闭柴荆,微言终日阅”,这一句是介绍了“阅微”的来历。他的阅微草堂笔记就是以笔记的形式记叙一些奇闻异事,以达到说理的目的。-----或者用故事《铁齿铜牙纪晓岚》导入 (2)文本的分析采用四步阅读法: 第一步:学生自读文章,疏通生字生词,然后老师范读,断句。根据示范朗读标出读音,再让学生一起齐读文言文,体会语言停顿。 第二步:学生仔细阅读,结合课文的注释,翻译课文,弄清楚文本的基本内容,整体感知文章。 第三步:(用“这是一个关于-------的故事”的形式说说文本的基本内容。教师在多媒体出示关于本文的三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最后由学生展示讨论成果) 1、文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四种方法及结果。 2、在文中找出他们寻找石兽的理由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前三种方法是错的,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小学音乐歌唱教学《摇船调》教案

第四单元丰收之夜 学唱摇船调 【教学内容】 一、了解“对唱”形式 二、学唱歌曲《摇船调》 【教学目标】 一、学唱歌曲《摇船调》,感知童稚、风趣和欢乐的情绪,体验歌曲所表现的小儿猜 谜、游戏和逗趣的种种乐趣。 二、运用模仿、比较、小组学习、即兴创作等方法,在聆听、体验、创造的过程中 欣赏、学唱并表现歌曲《摇船调》。 三、初步了解“对唱”形式;学会用欢快的情绪、明亮饱满的声音、自然的气息和 断连对比的方法,有表现力的演唱歌曲《摇船调》。 【教学重点】 能正确演唱歌中切分节奏与附点节奏;并且学会用欢快的情绪,明亮、饱满的声音演唱歌曲《摇船调》。 【教学难点】 初步运用自然的气息,断、连对比的方法演唱歌曲;并用不同的演唱形式表现客家儿童活泼、欢乐的对歌情景。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一)欣赏电影《刘三姐——对歌》片段《心想唱歌就唱歌》 (二)讨论、提炼、总结: 过渡语:画面定格的这个人,你们认识吗?就是来自广西壮族民间传说人物,被大家尊称为“歌仙”的——刘三姐。 二、认识客家 (一)静听客家民歌《撑船调》片断 (二)学生思考、交流 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吗? (对呀,它和刘三姐的选段一样是活泼、欢快、热烈) 三、学唱歌曲《摇船调》 (一)静听歌曲《摇船调》(注意学生聆听时的状态、表情) (二)欣赏歌曲《摇船调》第一段(播放媒体动画第一段)

(三)猜谜语,教师将学生答到的谜底出示在媒体中 (四)欣赏歌曲《摇船调》第二段(播放媒体动画第二段)(五)学唱《摇船调》曲谱前半部分 1、听乐曲旋律,找出变化重复——教师右手弹琴,左手点谱 2、学唱第一、二乐句变化小节 3、完整演唱第一、二乐句 师:我们把这两句连起来唱一唱。 4、歌唱指导:气息指导—— 5、再唱第一、二乐句 师:注意刚才提到的这两点,再来一次。 (六)学唱《摇船调》曲谱后半部分 1、自学后半部分曲谱 2、小组汇报 3、互相点评 4、指导演唱一、二房子 5、齐唱、齐奏 6、填词演唱(原速、稍快) 5、歌唱指导 (1)动作切入、以情带声—— 6、完整演唱后半部分歌曲 师:我们用这种得意、俏皮的感觉来唱一唱。 7、加入伴奏 (七)完整学唱歌曲《摇船调》 1、师生对唱 2、完整演唱第一段歌词 3、第一段歌词前半部分处理:(1)切分音演唱指导: (2)附点节奏演唱指导: 4、完整演唱第二段歌词 5、完整演唱歌曲并变化演唱形式 6、创编歌词并变化演唱形式(2遍2种对唱形式) 7、教师总结: 四、拓展学习 1、欣赏问答对歌形式的歌曲《隔山隔水不隔心》 五、教师总结:

优质课教案《摇船调》【教学设计】.doc(1) 小学音乐

《摇船调》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根据《音乐课程标准》理念:“演唱歌曲是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基 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要求学生能当众、自信、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同时,要更加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因此,本节课让学生从听觉入手,以体验与演唱为主线贯穿教学始终。在教学中通过听唱、体验、探究、合作、互动等形式进行有效的音乐活动,使学生始终处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中学习歌曲,准确的把握歌曲的音乐形象,并巧妙地 融入合唱,提高学生演唱歌曲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分析 《摇船调》是一首流行在台湾的汉族人民中的问答歌曲,采用问 答对歌的形式,采用4/4 拍,五声宫调式,旋律流畅、优美。全曲共 六个乐句,一开始的四个问句采用了第一、二乐句的旋律完全重复, 仅在末尾加以变化,十分生动地表现了孩子们在相互对歌时的活泼、欢 乐的情景。紧接着歌曲又加入了三小节的衬词和一小节的重复句,更 增强了歌曲浓郁的民歌风格,节奏明快、紧凑、体现了客家儿童爽朗、 活泼的性格特征。 根据三年级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大部分同学具有一定的表现力、想象力、音乐感知能力等特点,本课通过聆听、模仿、探究、体验、比赛、合作等教学手段去引导学生体验感受歌曲、演唱歌曲、表演歌曲。整个教 学中“音乐”为主导线索,并以摇船游台湾贯穿始终,让学生

在轻松愉快中唱会歌曲、唱好歌曲、并巧妙地融入二声部的演唱。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唱歌曲,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问答歌,感悟谜语的乐趣。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体验、听辨、演唱、表演、合作等不同形式的音乐活动,引导学生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提高学生歌曲演唱能力和表现能力。 3.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歌曲中出现的附点节奏及反复跳跃记号,能较和谐地演唱二声部。 四、教学难点重点 重点:学生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难点:了解并掌握歌曲中出现的附点节奏及反复记号,能较和谐地演唱二声部。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老师听说你们特别喜欢猜谜语,所以今天我要考考大家,大家竖起小耳朵认真听。 两头尖尖像月牙,水上行走全靠它。(船)(出示课件船) 二解决摇船调后半部分节奏和旋律 1你会划船吗力滑呢?嘿呦嘿呦

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摇船调》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音版)小学音乐第6册第三课《童趣》中的演唱曲目《摇船调》 一、说教材这是一首流行在台湾的汉族人民喜爱的民间歌舞 曲。歌曲采用了问答对歌的形式。旋律流畅、优美。全曲共有六个 乐句,每句为两小节,歌曲第一、二两乐句的旋律完全重复,仅在 末尾加以变化,十分生动地表现了孩子们在相互对歌时活泼、欢乐 的情景。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以音乐新大纲的要求为基点,根 据三年级学生音乐能力和学习心理,师生互动创设音乐学习情境 场,引导学生在兴趣中体验、演唱和合作一问一答的对歌形式,在 动-唱-念-创—赏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音乐、学习音乐、表现音 乐,再创音乐,体会童年的快乐。因此我对本课教学制定出以下教 学目标:(1)情感目标:通过学唱歌曲《摇船调》,感受对歌的 歌曲风格和特点,抒发快乐童趣的愉悦心情。(2)技能训练:① 掌握歌曲附点节奏②掌握反复跳跃记号③会用轮唱的形式演唱歌曲 衬词部分。④会用顶真式配唱进行二度创作。 教学重(难)点:1、附点节奏的掌握2、衬词部分的轮唱。教学 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三、说教法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在教 学方法上我采用了情景导入法、旋律听唱法和顶真配唱法。首先是 情景导入法。我通过聆听唱台湾的歌曲和台湾风光的欣赏,激发学 生学习兴趣。并创设台湾客家族小朋友划船迎接的情景,引入新 课,使学生在悠扬的号子声中感到学习新课的趣味感、新奇感,调 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其次是旋律听唱法:在衬词轮唱的学习过程 中,用形象的小船,感受一前一后此起彼伏的号子声形成的轮唱, 把学生对音高的抽象概念转化为直观形象的认识,也体验到音乐的 层次感。最后是顶真伴唱法:利用文学作品中顶真的描写手法,创

大班歌唱《摇船调》

大班歌唱《摇船调》 大班歌唱《摇船调》 教材简解: 幼儿音乐教育的总目标中要求:能通过歌曲内容和性质,正确的、较有表情的演唱歌曲,并能运用不同速度、力度去表现歌曲的形式。《摇船调》这次活动就是让幼儿通过图谱,用对歌的形式演唱歌曲,并能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的对歌部分,用有力的声音演唱歌曲的副歌部分。根据大班幼儿的特点,我将整个活动贯穿在摇船去客家做客的情景中,让孩子们能通过大图谱和小图谱自主的学唱歌曲,用优美、有力的声音演唱出歌曲的对歌和副歌部分。 活动目标: 1、运用图谱学唱歌曲,了解对歌的演唱形式。 2、能用优美、有力的声音演唱出歌曲的对歌和副歌部分。 3、体验与同伴对歌的乐趣。 活动重点:运用图谱学唱歌曲,了解对歌的演唱形式。 活动难点:能用优美、有力的声音演唱出歌曲的对歌和副歌部分。设计理念: 我们的活动主要是培养孩子自主歌唱的能力,同时能根据歌曲内容和性质,用不同的声音演唱歌曲的对歌和副歌部分。在整个活动中,我们鼓励孩子大胆歌唱,让孩子们在歌唱中快乐着,在歌唱中学习着,真正体现“快乐歌唱”。 设计思路:

《摇船调》这次活动就是让幼儿通过图谱,用对歌的形式演唱歌曲,并能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的对歌部分,用有力的声音演唱歌曲的副歌部分。整个活动贯穿在摇船去客家做客的情境中,开始部分用游戏的方式和孩子们用歌曲中号子部分的节奏进行练声,第二环节以学习客家小朋友唱号子的形式学习号子,重点学习休止的唱法;第三环节用猜谜语的方式学习了对歌;第四环节是完整歌唱;最后一环节是用工整替换的方法进行演唱。在学习歌曲的副歌部分时,我让孩子们进入了去客家做客的情景中,让他们在愉悦的情景中倾听号子、学唱号子,在孩子们倾听的基础上呈现出形象的图谱——船桨表示划船,小脚丫代表休止,并用响板帮助孩子们唱准休止。在唱号子的时候加入了划船的动作,孩子们在边歌唱边动作中自然而然的用有力的声音歌唱。在学习对歌部分,我运用了只有猜出谜语后才能上岸的方式让孩子们仔细倾听谜面,完整的猜出谜底的方法,提高孩子们学唱歌曲的兴趣。同时我根据大班幼儿的特点,在学习第一段的时候用集体学习的方式,在第二段歌曲的学习中,我为他们准备了小图谱,让孩子们两两合作自主学习歌曲。有了第一段歌唱的经验,孩子们很快就能根据图谱用优美的声音进行第二段的歌唱了,这一过程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和喜悦。同时,在这一环节中加入了分组对唱的形式,渗透进了对歌,为下面完整对歌做准备。在完整歌唱的环节中,我也完整了大图谱,告诉了孩子们歌曲的名称《摇船调》,并且让他们知道这是一首对歌,也是一首台湾民谣。孩子们根据大图谱用有力、优美的声音歌唱出了歌曲的副歌和对歌部分。在孩子们完整歌唱后,

摇船调课件

歌唱教学《摇船调》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摇船调》体会问答式歌曲的特点。 2、了解台湾民歌,并解决歌曲中出现的切分节奏及反复跳跃记号。 3、能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4、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通过歌曲《摇船调》体会问答试歌曲的特点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课件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导入 师:刘三姐对歌的故事导入对歌的概念,师范唱对歌问答的一段,并介绍像这样一问一答的形式来演唱的歌曲,我们把它叫做对歌。引入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歌曲也是一首对歌《摇船调》。(出示课题) 三、歌曲教学 1、初听歌曲 师:先让我们来听一听,歌曲都向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播放音乐)谁来说一说? 师:同学们听的很认真,像用这种一问一答的形式来演唱的歌曲,我们把它叫做对歌。今天我们学习的摇船调就是一首对歌。 2、按节奏念歌词(出示板书,师拍手念) 师:下面老师把这首歌曲念一遍,但老师只念问句部分,请同学们看着课本上的画面自己找答案。(师弹琴演唱) 你们都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一说。(师问生答) 1)什么圆圆在呀在半天哟?——月亮圆圆在呀在半天哟。 2)什么圆圆在河边?——石头圆圆在河边。

3)什么圆圆街呀街上卖呀?——鸭卵圆圆街上卖呀。 4)什么圆圆在眼前?——镜子圆圆在眼前哪。 我们来看看,大家都猜的对吗?请听老师的伴奏,让我们一起把谜底部分的歌词轻轻地读出来。 同学们真聪明,猜的很正确。让我们再来读一读。(齐读、问答式等不同的形式读) 3、歌曲教唱 A、师:请大家观察一下乐谱,看看乐谱中有哪些符号是我们没有学过的?哪个同学来说说?看谁观察的最仔细。(1,.切分节奏2 . 反复跳跃记号︱:‖) 让我们来听一听范唱,看他们唱到这些符号的时候是怎样处理的。(放音乐)同学们,你们都会处理这些符号了吗? B、师:好,那下面咱们就一起来唱唱歌曲。(师弹琴带唱) 你们跟着琴试着自己唱一唱。 C、师:大家完整地来演唱歌曲。(在教唱过程中可对一字多音、歌曲的演唱速度等稍加提示。在唱会后用不同形式进行演唱。) 4、律动,用身体动作感受音乐。 师:同学们都会唱这首歌曲了吗? 我们刚才学的这首歌曲叫什么名字呀? 《摇船调》是一首船歌,它是劳动人民在水中划船时演唱的歌曲,具有悠扬漂动的感觉,这就是船歌的特点。邹老师想问问大家,谁划过船呀?请同学到前面来模仿一下。(提示撑船用力要大,划船用力要小、动作要舒缓,优美些。) 你们都是这样划的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坐上心中的小船,想象自己在美丽平静地水面上荡起浆,轻轻地划起船。(注意前半部分动作舒缓,后半部分可以加快一些速度。) 教学反思: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感受船歌歌曲旋律及歌曲拍子悠荡的旋律感觉。通过感受音乐各部分的变化,前半部分是舒缓的,后半部分是较快的。以此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加深对歌曲旋律的记忆,进一步掌握衬词部分的演唱情绪。教学过程从易到难、梯度合理,在学生没有感到任何难度的情况下,顺理成

最新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摇船调》说课稿

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摇船调》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音版)小学音乐第6册第三课《童趣》中的演唱曲目《摇船调》 一、说教材这是一首流行在台湾的汉族人民喜爱的民间歌舞曲。歌曲采用了问答对歌的形式。旋律流畅、优美。全曲共有六个乐句,每句为两小节,歌曲第一、二两乐句的旋律完全重复,仅在末尾加以变化,十分生动地表现了孩子们在相互对歌时活泼、欢乐的情景。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特点,以音乐新大纲的要求为基点,根据三年级学生音乐能力和学习心理,师生互动创设音乐学习情境场,引导学生在兴趣中体验、演唱和合作一问一答的对歌形式,在动-唱-念-创—赏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音乐、学习音乐、表现音乐,再创音乐,体会童年的快乐。因此我对本课教学制定出以下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通过学唱歌曲《摇船调》,感受对歌的歌曲风格和特点,抒发快乐童趣的愉悦心情。(2)技能训练:①掌握歌曲附点节奏②掌握反复跳跃记号③会用轮唱的形式演唱歌曲衬词部分。④会用顶真式配唱进行二度创作。 教学重(难)点:1、附点节奏的掌握2、衬词部分的轮唱。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三、说教法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情景导入法、旋律听唱法和顶真配唱法。首先是

情景导入法。我通过聆听唱台湾的歌曲和台湾风光的欣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创设台湾客家族小朋友划船迎接的情景,引入新课,使学生在悠扬的号子声中感到学习新课的趣味感、新奇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其次是旋律听唱法:在衬词轮唱的学习过程中,用形象的小船,感受一前一后此起彼伏的号子声形成的轮唱,把学生对音高的抽象概念转化为直观形象的认识,也体验到音乐的层次感。最后是顶真伴唱法:利用文学作品中顶真的描写手法,创造性地应用到歌曲的创编中,有趣、有乐、有感,丰富歌曲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创编的手法。 四、学法新课程的课堂老师不再是一言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我在学法的指导上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通过聆听模唱、律动熟悉、轻声学唱、趣味创编来完成,发挥孩子们群体力量,增强他们的合作能力,达到共同提高。 五、说教学程序在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后,我围绕课题设计了教学的程序。首先是组织教学:师生进教室。在旖旎的风光片中,我通过聆听悠扬的《鼓浪屿之波》,创设台湾客家族小朋友划船迎接我们去台湾客家族的情景,引入新课,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此环节我的设计意图是在充满新奇、探究的情境中,让孩

摇船调.教案

歌曲《摇船调》教学设计 张燕 乌鲁木齐县第一中学

《摇船调》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这是一首流行在台湾的汉族人民喜爱的民间歌舞曲。歌曲采用了问答对歌的形式,旋律流畅、优美。本课我采用端午节赛龙舟的方法利用“喊口令”先学习歌曲的后半部分。接着进行了龙舟比赛,这样来技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划船旅行贯穿在整堂课之中去参观台湾的风光,感受台湾名谣《摇船调》揭示课题,了解课题的含义。然后在歌曲的学唱部分重点教唱歌曲的前半部分,在教唱过程中,使学生正确掌握对歌的含义、反复跳跃记号、以及歌曲的重难点的把握并做到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歌曲学会后用“弯弯”进行创编,用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开阔他们的思维。小结方面,我用谈谈你的收获对本节课进行一个总结。最后让我们划着船返航吧,做到划船旅行有始有终!调动他们多种感官的参与,为学生提供自我感受、自我创造、自我发挥的条件。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堂课使学生用优美,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够进行歌词的创编。 2、通过表演《摇船调》,了解一问一答的对歌形式,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 3、了解台湾民歌,并解决歌曲中出现的附点节奏及反复记号。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一字多音的解决,歌曲中口号式的练习。 2、体会问答式歌曲的特点。 教具准备:课件钢琴磁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摇船调》伴奏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解决《摇船调》后半部分旋律和节奏 1、大家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端午节)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们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呢?(吃粽子、赛龙舟) 2、介绍端午节的由来并观看龙舟比赛。张老师就邀请大家去看一下赛龙舟的场面。 3、课件出示“赛龙舟”的场面,动脑筋怎样让龙舟划的更整齐?(口令、击鼓、唱歌) 4、今天我们在班里也来举行一场赛龙舟比赛,学生按组分成四艘小船每组有一

摇船调作品分析

正文: 2011年2月28日,怀着紧张与期待的心情,我步入了中心小学,望着那陌生的环境以及一个个陌生的小面孔,我知道,这就是我将要进行的为期一个学期的实习学校。学校将我们几个实习生安顿好了之后,校长就召集我们开会。校长为我们介绍了这个小学的基本情况以及注意事项,还向我们提出了学校对我们的要求和希望,希望我们这次实习能顺利完成,每个实习老师都能学到本领,要求我们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言必行,行必果,身正为范。最后给我们每位实习生安排了指导老师和班主任,我被分配到的班级是一(3)班。 一个学期的实习,使我真正体会到做一位老师的乐趣,同时,它使我的教学理论变为教学实践,使虚拟教学变为真正的面对面的教学。一个学期的实习,现在回想起来,短短的实习生活,感觉可以说不错,真的很不错。当我漫步在实习的校园里,那出自学生的一声声“老师好。感觉真的很好。 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虽然平时觉得我们没有主课老师那么忙碌,但自己真的实践后就觉得并非想象中的容易。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更是人生百味在其中。下面我就谈谈这个学期在美术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些心得。 一、做好上课前的准备 这是每个实习生都必须经历的过程,那就是认真听课。我的指导老师唐老师是一位非常有责任心的美术教师,他在课堂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想象力,让学生能够带着强烈的兴趣去完成每一幅画。每次听唐老师的课都能让我收获很多。除了听美术教师的课,我还经常去听其他优秀教师的课,寻找每个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在课堂管理上的各种优点,从中吸取经验。 二、虚心学习,全面提高教学水平 听了一段时间的课之后,我开始走上讲台,开始了自己的第一堂课,上的是三年级的一节美术课。当然,刚开始心情特别紧张,由于经验不足和应变能力不强,课堂出现了“讲课重点不突出,讲课顺序不清,师生配合不够默契”等等。针对出现的问题,指导老师要求我多听课,多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并且面对面地指出教案的不足以及上课时存在的缺点。帮助修改教案,她们没有丝毫的架子,有更多的是朋友般的亲切交谈。 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我严格按照学校和指导老师的要求,认真仔细地备好课,写好教案,积极向其他同学和老师学习,多多向人请教,把握好每次上课的机会,锻炼和培养自己的授课能力。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困难:譬如学生的不配合就常常令我痛心疾首。当时有人建议我使用强制的方法。如罚站、罚蹲等。诚然,这种方法可以勉强维持课堂秩序。然而,这也无疑加深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甚至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想方设法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在教学活动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且教师要把自己当成活动中的一员,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我取得的教学效果还不错,有几个很调皮的学生在上我的课时认真多了,还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摇船调 教案

《摇船调》音乐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摇船调》是人教版小学音乐三年级第六册的一首学唱歌曲,这是一首流行在台湾的汉族人民很喜欢的歌曲。歌曲采用可问答对歌的形式,旋律优美、流畅。歌曲前四句采用了重复句式,仅在末尾有一点点小变化,歌曲一、二段采取问答的形式,生动的表现了孩子们活泼和欢乐的天性。衬词部分更增加强了浓郁的民歌风格,体现了孩子们天真、活泼、爽朗的性格特征。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大胆、思维活跃,音乐课比较容易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能很好地引导他们自主学唱歌曲,有很好的自主创编能力。 教学目标 1. 通过聆听感受歌曲浓郁的 1、通过读谜语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歌曲的节奏特点。 2、通过表演“摇船”的动作,感受音乐形象,培养乐感。 3、采用问答形式演唱歌曲,增强学生学唱的积极性。 4、通过创编歌词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表演“摇船”的动作,感受音乐形象,培养乐感。 2、采用问答形式演唱歌曲,增强学生学唱的积极性。 教学难点 通过创编歌词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 教学设想和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不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而是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激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体验音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 本节课的设计重点是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音乐想象力,拓展他们自主创编歌词的能力。 《摇船调》这一课包括:猜谜导入、歌曲的演唱几及创编歌词三大版块。课堂上教师用童话般的导入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利用课件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自主创编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体现新标准中的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指导思想。通过歌词编创活动,学生创编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体现新标准中的“重视音乐实践”和“鼓励音乐创造”的指导思想。

三年级音乐下册第2课《摇船调》教案人音版

《美妙的童音—摇船调》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摇船调》 教学目标:1、用优美、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进行歌词的创编。 2、通过表演《摇船调》,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 3、了解台湾民歌,认识反复跳跃记号。 教学重点:能用优美、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 难点:歌曲中的一字多音和附点切分节奏。 教学准备:钢琴、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摇船调》伴奏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安定情绪。 二、情境导入 解决歌曲《摇船调》的部分旋律和节奏。 1、导入:大家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么?(端午节) 2、师: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们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呢?(吃粽子、赛龙舟) 3、课件出示“赛龙舟”的场面,动脑筋怎样让龙舟划得整齐?(口令、击鼓、唱歌) 4、教师范唱“嗨呀罗的嗨呀”,实践中认识反复跳跃记号。 5、学生模唱,解决歌曲中的难点句,熟练后加入律动唱。 6、节奏训练 (1)猜谜游戏:解决歌曲中的节奏。 师:我们的四艘小船划得真不错,休息一下做个游戏吧,看看是什么游戏?生:猜谜游戏 要求:请你们用和老师相同的节奏来回答 问: X X X X·︱XX XX X X O︱ A、什么圆圆,在呀在半天哟? X X X X·︱ X X X· O ︱ B:什么圆圆,在河边? X X X X·︱XX XX X X O ︱ C、什么圆圆,街呀街上卖呀? X X X X·︱ X X X· O ︱ D、什么圆圆,在眼前? 答:学生自由答,再板书标准答案。 (2)按照节奏编个谜语给大家猜。 三、寓教于乐 学唱新歌: 1、初听范唱 师:台湾小朋友也曾编过这样的谜语,听听他们给出的谜底是什么?。 2、师生对唱,学习歌曲A部分。 A、一问一答对唱,学习前4句。 B、一气呵成对唱。实践中知道“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叫对歌”。 3、完整演唱歌曲,出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年级下册音乐《摇船调》教案资料讲解

四年级下册音乐《摇船调》教案

四年级下册音乐《摇船调》教案设计 执教者:李凤 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摇船调》体会问答式歌曲的特点。 2、了解台湾民歌,并解决歌曲中出现的附点节奏及反复跳跃记号。 3、能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通过创编歌词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 4、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过表演“摇船”的动作,感受音乐形象,培养乐感。 2、采用问答形式演唱歌曲,增强学生学唱的积极性。 教学难点: 1、歌曲中的一字多音和附点切分节奏。 2、通过创编歌词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光盘、电子琴、音乐书、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出个谜语来考考你们,看谁猜得又快又准确。听好了哟。 1、猜谜游戏:千根线、万根线,落在河里看不见?(生猜) 小小诸葛亮,坐在屋角上,摆下八卦阵,要捉飞来将?(生猜) 2、增加难度,师生有节奏的问答。(实物投影出示谜面) 师:我来读谜面,请你们用和老师相同的节奏来回答谜底。听懂了吗?

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 0‖ 问:什么圆圆在呀在半天哟? 答:圆圆在呀在半天哟。 ⅹⅹⅹⅹ.︱ⅹⅹⅹ. 0 ‖ 问:什么圆圆在河边? 答:圆圆在河边。 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 .‖ 问:什么圆圆街呀街上卖呀? 答:圆圆街呀街上卖呀。 ⅹⅹⅹⅹ.︱ⅹⅹⅹⅹ‖ 问:什么圆圆在眼前哪 ? 答:圆圆在眼前 - 。 3、解决难点:切分节奏(用手划节奏) 4、师生完整(一问一答)的读一遍 5、师:咱们班的同学真聪明,很快就猜出来了。看样子同学们还都挺喜欢猜谜语的。这种一问一答猜谜形式不光出现在谜语中,用问答形式演唱的歌曲叫做“对歌”。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谜语的歌曲。 三、歌曲教学 1、初听歌曲师:先让我们来听一听,看歌曲的谜底跟我们猜的一样吗?(播放音乐) 2、按节奏念歌词(出示画面,师拍手念)你们都找到答案了吗?跟老师一起来配合一下。(师问生答)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 0‖

《摇船调》教案

表演《摇船调》 教学目标: 一:了解台湾民歌,丰富学生对民歌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喜爱民族音乐,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正确把握歌曲的各种情绪,用优美、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 三:通过表演《摇船调》,了解一问一答的对歌形式,学习反复跳跃记号。 教学重点:正确把握歌曲的各种情绪。 教学难点:体会附点音符、一字多音、四分休止符在歌曲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课件、碰铃、钢琴。 教学过程:一::提问导入(儿歌《叮铃铃》感受一问一答) A : 教师:刚才那首儿歌的名字叫《叮铃铃》,是老师问,同学们答,我们用的一问一答的方式来进行我们的我们的对话,现在我们换一种形式,用歌声来进行一问一答,行吗?(演唱《叮铃铃》,再次体会歌曲中的一问一答) B: 我们把这种一问一答的歌曲叫做对歌(再次用歌曲感受一问一答对歌形式) 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对歌《摇船调》(出示课件)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摇船调》是什么地方的歌曲?(台湾)你对台湾了解多少?(观看台湾风光) 教师: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现在欣赏到的是日月潭,他是台湾最大的天然湖泊。阿里山是台湾最理想的避暑胜地。接下来看到的是台北101大厦。他现在是世界第二高楼。台北故宫博物馆… 现在,我们来听听台湾小朋友是怎么对歌的? A: 聆听歌曲。(问:为什么叫摇船调?请同学们从歌曲中找答案) (问:那些地方像摇船?怎么摇的? (学生反复练习衬词,注意四分休止符的运用,体会:“有力”的情绪) 教师:海呀罗的嗨哟就好像有很多人在划船时发出的加油的声音,是一句衬词但是,如果少了他,歌曲就缺少了民歌的特点要唱出“有力”的感觉,什么符号特别重要?(反复对比演唱,体会四分休止符的作用) B: 复听音乐,教师引导学生联想对歌情景,学生说出复听感受。(体会在船上唱歌时悠扬、飘动的感觉,感受音乐另一种情绪:“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