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当代书法审美的四个层次

浅议当代书法审美的四个层次
浅议当代书法审美的四个层次

浅议当代书法审美的四个层次

陶毅

当代书法的审美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呈金字塔状分布。

第一层也就是最底下的一层是艳俗,格调虽不高,但却具有广大的群众基础,走江湖的大都属于这一阶层。

第二层是含蓄,古代书法中的精品大都属于这一阶层。有类于唐诗宋词,需要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其中的美。董其昌曾云:“吾书因生得秀色”,此“秀”当为“内秀”也。中国人本是最重含蓄之美的,然而当今书坛充满了浮躁之气,急功近利,很少有人能真正静下心来去写字,在展览中真正有内涵的作品往往得不到青睐。正如倪永在中国书法网论坛给我的回复中所说:“二王之书法,单字漂亮,一行俱佳,整篇更绝,古人伟大在这方面。现在书风,大部分注重整体章法,而忽略了细节。这无疑是剑走偏锋。今日的二王书风,已形成一个巨大的漩涡,外面的人要走进去,里面的人想跳出来!……”

第三层是矫情。矫情,取自北京土话,原指那应该是扭捏、害羞、多用来形容女性的词汇,用到人物性格里,应该解释为做作,不讲理,无理辩三分的意思。矫情在北京话里有“装假”,“装蒜”的意思。汉董仲舒《士不遇赋》云:“虽矫情而获百利兮,复不如正心而归一善。”用在书法中,可以理解为扭捏作态,大多数当代书法作品当属于这一阶层,是制作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将古代书法与当代书法经过对比可以看到,古代重结构、少装饰,而当代则重装饰、轻结构,讲究整体的华丽。古代书法注重细微的变化,而当代书法讲究第一冲击力。

第四层也就是处于塔尖的一层是病态。病态美一直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的一种意境,古诗中“留得残荷听雨声”、“可堪孤馆避春寒,杜娟声里斜阳幕”,“空床卧听南窗雨,谁覆挑灯夜铺衣”等都是。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小脚金莲乃病态之美的极致。《红楼梦》中的林妹妹弱不禁风,也是一个病美人。病态美在书法审美中处于一个较高层次,弄好了会迷死不少人,但弄不好的话则给人以“东施效颦”之感。在古代书法中,宋徽宗的瘦金书当属于这一阶层。现代书家如启功先生晚年追求书贵瘦硬方通神,讲求骨感,想必也是追求这种病

态美。书法的审美到了金字塔最高一个等级的时候突然释放开来,这就是当代书法审美的四个层次。

还有一种层次是简约。在某种程度上,简约处在审美最不接受的一个层次上,介于含蓄与矫情之间,并非大众化,曲高和寡,欣赏的人自然只是少数。在书法中,八大、弘一、白蕉的作品当属于这一阶层。用笔起落无痕,结体上有一种散淡之美。近年来陈忠康、李双阳的书法即是在追求这种简约之美,其作品体现出来的虽非我心目中的理想境界,质疑其水平降低的人也不在少数,但至少这种勇气还是值得钦佩的,因为他们毕竟在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书法审美

凡有文字,必有书写。书写应当遵循既有之规范。书写规范,是对书法艺术规律的认识和总结。书写行为本身即具有对规范和审美融合一体的天性追求。 书写规范对书法形式美的构建,体现在基本的笔法、结字和章法上。书法的形式美强调笔法、结字和章法的精熟。笔法是书法中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等内容。赵孟“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用笔千古不易”的观点,强调了笔法在书法中的重要地位。执笔以指实、掌虚、腕平、五指齐力为要;起笔之际的藏与露,中锋行笔之时的提与按、轻与重、粗与细、快与慢;点画形质的方与圆如何表现,这些规则构成了书法形式美的最基本元素。结字是按照均衡、比例、和谐、节奏、虚实等美的造型规律安排字的点画结构的法则。结字的规范尤其讲究分主次,讲向背,明伸缩,辨虚实,论斜正,如何使笔划分布匀称、偏旁部首组织协调、整个字重心稳当。章法是谋篇布局的法则,规范着书法作品的整体形式设计与布置。这种布局安排,通过点画形质、字与字间、行与行间的顾盼变化,表达了书家的内心情感和世间万象,呈现出依托形式美而存在的意境美。不同的字体有不同的章法,也因为不同的章法才体现出书法的整体结构与意境之美。 随着汉字字体的演变,书写规范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在这种变化过程中,离不了人们的审美价值取向。无论如何变,书写的是汉字这一根本贯穿至今。书家恣情任性的挥毫必须在书写规范的框架内是一个基本认知,即便书写狂草亦不例外。这既是书写的法度,也是人们对书法艺术审美的自然选择。对书写规范遵循的程度折射了书家的艺术气质和学养。质而言之,书写规范的审美价值取向,基本是受儒、道、释三家为核的思想文化观念熏陶而流露出的精神气质和审美追求。 儒家思想强调庄严自正。以修养自身为根本,修身在正其心,心正则处中道。能戒慎省察,约束自身;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当个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相互融合,情与理得到相互统一,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以达到天、地、人三者的和谐。中和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也是中国千百年来主流的审美标准,必然要渗入到各种艺术活动的评价机制。这种思想反映到对书写规范的审美中,就是将遵循法度与抒发性情的各种形式因素融合成和谐的整体。重法度是书家整体思维的理性化在笔端的体现,用笔当不激不厉,结体应势和体匀,章法须得中道。孙过庭在《书谱》中的阐述很到位:“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一九七九年版,130页。下引此书只标注页码)重情性是人的本性需求,古代书法理论很早就把书法艺术中形式的表现与人的生命形式比拟起来。“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史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128页)由于有了中和的观念,书家在情理和畅的书写空间中蕴化其心性本源,书法的法度和书写的情性得以各自节制,超越对立,彼此融通,在有限的时空内呈现出浑然一体的气派。 道家思想崇尚自然。天地万物皆源于道。“道性自然”,自然即道本来如此的存在方式和状态。人亦源于道,道之性亦即人之性。人性的本真是自由自在的。也只有在自然的状态下,人的本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书法以文字为起点,“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反映自然之象,从主观上看则“乘物以游心”,让自我真正回到精神家园,返朴还淳,恣情任性。张怀瓘在评价钟繇、张芝的书法时,认为他们“心悟手应,动无虚发,不复修饰,有若生成”(205页)。书之法出于道,道在天地方圆之间,自然,是道家的终极价值。这种自然观也是书法审美的最高品位。“夫书之微妙,道合自然。”故“执笔贵圆,字贵方,篆贵圆,隶贵方,圆效天,方法地,圆有方之理,方有圆不象”(449页)。汉代蔡邕《九势》云:“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6页)书写之时意在笔先,落笔之处点画与点画之间顾盼呼应,字与字之间随势而安,行与行之间递相映带,如是自能神完气畅,精妙和谐。

浅谈书法的审美角度

浅谈书法的审美角度 摘要:尽管人们公认书法属于造型、空间艺术范畴,但由于它受制于特定的工具材料和载体,因而塑造出来的形象不像绘画、建筑、雕塑等艺术门类那样既具体可感又富于色彩的斑斓。所以,对于书法的审美,便不像其他的艺术形式那样,过多的要求对于具象和形式的表达,而是更多的追求对于意志的表达和内涵的抒发。总而言之,对于书法艺术的审美大概包括包括以下几个角度:对于书法作品本身的艺术水平的要求;审美者应该具备相应的书法涵养;书法审美的意义。关键词:书法审美 书法艺术作品所映现于审美主体的是一个个、一件件以汉字形态为表征的高度抽象的线形生命体。审美主体在自己的审美活动中,只能透过作品中那劲健律动的线条和具有“意味”的字体形态来感悟生命形象的存在及大千世界的美。那么,当拿到一件书法作品的时候,应该从哪些角度进行欣赏和应该从哪些方面对书法的水平进行评定呢?我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一)点画美。点画是书法构成中最基本和最小的元素,但是它又是最活跃、最生动,最具表现力的构成要件。不论何种书体,点画最能反映一个人的艺术功力,从起笔,运笔到收笔,每一个细节都能给人以力量和美的愉悦,特别是在笔画中表现出的微妙的变化和富有内涵的质感,往往令我们产生美妙的想象。点画美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就外在形式而言:有方圆、曲直、长短,粗细和藏露等等。就内在形式而言:有力量、分量、质感,韵律等。内在形式与外在形式相辅相成,内在形式通过外在形式得一显现,外在形式将内在形式充分展示,才有效果,才有意义。所以,我们在审美过程中,要透过想象看本质,通过点画的形质,发现内在包蕴的力量和美的要素。 (二)结构美。结构结构是点画与部首偏旁的搭配,汉字书写之所以最终发展成为一门艺术,就是直接起因于这种独特结构,我们对书法审美结构是关键,因为结构的形式美是书法审美的中介,起着一种诱导的作用。书法的结构美通过匀称、协调、呼应搭配和统一变化等具体的结字特点加以表现,同时结构美不是简单的千篇一律,而是在统一的气氛和格调中又有变化,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充满了率义天趣。 (三)章法美。章法没是用笔、结构、气势、韵律、款识,布局等多种因素共同

中国书法的审美特征

中国书法艺术审美解析 ——中国书法的审美特征 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审美经验的集中表现。中国的书法不仅本身具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各种书体、流派和许多独具风格的书家,而且在书法的发展中吸收了姊妹艺术(如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的经验丰富了自身的表现力。因此,中国的书法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我国现代书法家沈尹默曾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特别是书法与文学的结合,更加深了书法的精神内涵,使书法成为一种表达最深意境和情操的民族艺术。由于书法的这种独特的审美价值,使它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有的学者认为在西方研究艺术风格的发展史往往以建筑作为骨干去贯穿:研究中国艺术风格的发展,书法则可以相当于建筑在西方美术史中的地位。 书法是以书写汉字为基础,通过布局、结构、用笔、用墨及点画运动来表现情感、意蕴的艺术。 (一)书为心画。书法是一种心灵的艺术,是人的精神美的表现。古人把书法称作“心画”(汉·杨雄)、“心迹”(元·盛熙明)。书法善于更直接地表现情感,欢快时写出的字象开放的“心花”;恬静时写出的字象流淌的“心泉”;激越时字好似澎湃的“心潮”。韩愈曾说:“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发之。”书法不但可以抒情,也能移情,还能交流情感。书法的鉴赏可以是多层次的,字的外形写得好看虽不失为一种形式美,但作为书法艺术的最高要求仍在于它的精神内涵,即书法所表达的意蕴、情趣。书法的极致和人的精神相通。书法的这一特点体现了诗与书的内在联系、诗是书法的灵魂,诗情不仅是探索书法形式的动力、也是衡量书法审美价值的一个重要依据。徐悲鸿曾说:“书之美在情在德”。中国书论中所谓“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日如其人而已。” 都是说明人品对书品的深刻影响。书法作为“心画”是通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等形式来表现的。这里特别谈一下用笔问题。用笔指行笔的方式、方法,如运笔中的刚柔、缓急、轻重、藏露、提按等。历代书家都重视用笔,因为用笔直接涉及情感、意蕴如何转化为点画形式。初学书法常易飘滑,一带而过,写出的字象薄片贴在纸上,缺少意趣。所以书家主张用笔要“逆入、涩行、紧收”,也就是落笔要藏,运笔要涩,收笔要回。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使点画达到刚柔结合。中国书论中所谓“棉裹铁”、“折钗股”,都是指用笔中刚柔相济的艺术效果。书法中点画的刚柔变化,直接体现情感的节奏,有如情感的“心电图”。在书写中运用涩笔、中锋,可以使点画留得住,象苏东坡所说的用笔如逆水撑船,这样写出的字显得含蓄、圆劲,心中的情感好象流入笔墨,笔墨也好象浸透到纸背。 (二)书肇于自然。书法是自然的节奏化。唐张怀瑾论述书法与自然的关系是:“囊括万殊,裁成一相”。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讲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根源在客观现实。所谓“囊括万殊”就是指对万物的高度概括;二是指书法在反映现实的时候,不是象绘画雕塑那样去直接地表现生活、自然中的个别物象,而

[美的,书法,标准]谈谈书法审美的标准问题

谈谈书法审美的标准问题 如何鉴赏书法作品,是有一定标准的,本文主要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了鉴赏书法作品的几条直观的标准。 书法艺术在我国传统的艺术宫殿中向来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一副书法作品的上品之作,往往令人如痴如醉,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赏心悦目,陶醉其中;但是,如何欣赏一副书法作品,却不见得每个人都能掌握的,本文主要就如何欣赏一副书法作品提出了若干标准,以希望为广大的书法爱好者提供品鉴书法作品的工具。 一、可以从书法作品的线条方面入手,欣赏其姿态之美 书法的魅力,在于其一撇一捺、一点一横、一勾一竖都能体现出艺术的深度来,欣赏书法作品,首要的便应该是注重对书法作品线条的品鉴;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均要借助于线条来完成,而线条美的基本要求,则是每条线条要富于变化,在书写者的轻重、缓急、强弱、顿挫、提按、正偏等书写动作中生动的体现出线条的生命力来,充分将书法作品中线条的和谐美与动态美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书法线条中和谐美的体现,是整个书法作品中各个书法要素的布局要和谐统一、错落有致,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以线为生命之本的,汉字由点和线组合而成,具有高度抽象化的特质。而点是线的浓缩,线亦是点的延长,点和线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因而中国的书法艺术,又被称作线条的艺术。古人曾说学书贵能通变,运笔中掌握提按、顿挫、徐疾和某些过渡性技巧,使线条呈现变化的主要方法,通过按笔可以达到重若崩云,提笔又使线条轻如蝉翼、令人有种时隐时现的变化感和沉浮感,从而突出表现作品独特的美感。隶书的参差俯仰,使其姿态飘逸,轻灵飞动、工整险峻。楷书方正端庄,使其虚旷,简静,遒劲有力。行书的错落有致,使其若天马行空,雷奔云集。草书绵婉使转,使通篇郁郁苍苍,奇姿雄迈,无不体现线条的和谐美。 我们在鉴赏一副书法作品的时候,往往会用到力透纸背与入木三分这些相类似的词,这里所表现的其实就是书法作品中线条的力度,这些说法,说明书法讲究笔力、更能体现线条的力度美、瘦能挺、壮能遒、摇曳生姿、似有飞动之态,那么力感与势态造成了线条的动态美。从优秀作品中不仅看出书家笔墨技巧的娴熟,更能看到对作品的韵的把握。即使人产生抑扬顿挫,似高山流水,时而泻于千里之外,时而旋于险滩之间,起到美不胜收的艺术效果。 二、可以从书法作品形成过程中国来领略书写者的运笔节奏之美 中国传统的书法作品,讲究创作过程中的运笔技巧,掌握了运笔技巧的,往往其书写作品的时候,如行云流水,其所创作的书法作品,笔画的轻重缓急、字形的大小变化、字形的结构、广窄、开合、伸缩、倚正以及自然的牵连飞渡等等的巧妙运用,均有相当大的讲究,从而充分体现出一副书法作品的韵律之美,使整幅作品有种自然的运笔节奏感,使欣赏者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使人精神得到升华的境界。 三、可以从书法作品的整体格局上来体会其形体组合之美 以方块文字为书法书写工具的中国传统书法作品中,其对于笔画、结构、章法是相当高讲究的;笔画上,视其提按、顿挫、疾徐、粗细、浓谈、方圆等用笔自然,变化流畅;结构

浅谈书法教学中学生观察与审美能力的培养

浅谈书法教学中学生观察与审美能力的培养 乌坡中学王海宝 【摘要】:书法的观察和审美能力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引起教育者的足够重视,从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审美情感及审美兴趣等方面培养和提升审美能力。 【关键词】:书法教学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兴趣培养创造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科学发现的重要手段。观察力强,学生才有能力去获得丰富的生活素材,获得真实的感受和正确的认识。通过观察,学生可以更好地领会知识、明确概念,提高对问题的理解水平;通过观察,学生的理想、情操、道德品质才可以更好地形成。在观察过程中,学生懂得了什么是真的、善的、美的,什么是假的、恶的、丑的。在眼看、耳听、口读、手写、脑思的观察过程中,增加了感性认识,储存了大量表象,为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发展智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可见,观察力的培养,对学生提高审美能力的必要性。 在书法教学中,我对此颇有感触。如果学生能对笔画、字的形态观察得透彻,理解得深刻,他就能选取相应的用笔方法,写出长短、粗细、向背、欹正、俯仰、方圆等形态各异的笔画来,临写出结体美观大方,形态逼真的帖字来。尽管这中间都有一个逐步熟练提高的过程,而细致敏锐的观察,能大大缩短这个过程。书法学习正是一个通过系统的训练,在观察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力的极好机会。于是,我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以期逐步提高他们的书法审美能力: 一、在笔画教学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逐步提高观察和审美能力 如我在教基本笔画运笔方法中的用笔术语时,凡能通过观察说出来的,我都尽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观察自己来说。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专心听讲,认真观察;又能调动他们观察的积极性,提高观察效果,使他们学得扎实,记得牢;同时,从答题中,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能力,增强了学好书法的信心。 讲课时,我抓住学生初学书法的新鲜感和好奇的心理,要求他们用心观察老师用笔的方法,能说出一些用笔方法的名称来。学生本就怀着好奇心急于看看毛笔写字有什么特别的名堂,听了我的话,都更神情专注,拭目以待,一下子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于是,我不失时机地用提笔在黑板上从左至右和从上往下各画了一条线条,告诉学生:“这样运笔叫顺锋。”然后我又从右向左和从下朝上各画了一条线条,问同学们: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书法,是指文字的书写方法,规律和法则。中国书法其特定含义是指具有美的欣赏价值的艺术作品。从广义上讲,世界上各民族文字的起源都可追溯到“象形文字”,都有自己的文字和书写技巧,都有自己的“书法”。但是,各国文字都从象形中断了,从“表意”走向了“表音”,只有中国的汉字从原始象形的“表意”,一直延续了下来。长期的发展使中国书法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 1、构成审美的基本要素 书法是以书写汉字为对象、是以笔画、结构、章法为基本要素,通过笔、墨的运用达到表现艺术的目的。中国书法之所以能成为一门艺术,是因为中国汉字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可为性,就是说中国的汉字天生就具有艺术素质。例如,(1)汉字的造型是变化多端的:有正方形、长方形、扁方形、品字形、到品形;有上宽下窄、下窄上宽;有左高右低、右高左低等等。(2)汉字的字体是不断演变的:甲骨文、金文、籀文、战国文字、小篆、竹木简书、隶书、章草、今草、魏碑、正楷、行书等。(3)汉字的每种字体又有丰富的不同

的风格和书写特色:或厚重、或飘逸、或庄严、或典雅、或苍劲、或灵秀、或稚拙、或老辣、或恬淡、或典雅、或茂密、或疏朗……(4)书法的特有工具——毛笔、墨汁、宣纸各有特殊功能的:“墨色的浓、淡、干、湿”;笔法的“方圆、刚柔、提按、顿挫、疾徐、收放”等等,以及又能写出不同意趣的“点、线、面、结构、章法”(5)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的不同:殷商的契刻甲骨、周朝的铸造金文、春秋战国的帛书竹简、汉魏的碑志摩崖、晋唐的尺牍等。可谓名碑法帖浩如烟海,方家大师群星灿灿,所有这些都足可以构成了中国书法美学的基本要素,足可以构筑了中国书法悠久灿烂文化历史。我国当代书法家沈尹默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出惊人奇迹,无彩而有图画之烂漫,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引人入胜,心畅神怡。特别是书法与文学的结合更加深了精神内涵,使书法成为为一种表达最深意境和情操的民族艺术。” 由此可见,书法同其它姐妹艺术一样,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书家往往借助手中的毛笔抒发情怀,或借物托志、或修养身心。将自身的生命情思,精神意蕴和审美趣味有机的与笔墨线条交织融合。画家吕子凤说:“在造型过程中作者的感情就一直和笔力融合在一起活动着,笔所到之处,无论是长线短线,是短到极短的点和由点扩大的块,都成为感情活动的痕迹。”

书法的审美与实用之间的关系

所谓“审美”,就是人类基于完整、圆满的经验而表现的一种身心舒适、灵肉协调、情理交融、知行合一的自由和谐的心理活动、行为方式和生存状况。书法审美, 也叫书法欣赏、书法品评,它是一种艺术认知和审美活动,必然与书法发展的时代特 征以及书法市场有关。实用书法”、“艺术书法”与“书法”这三个概念之间到底是一种怎 样的关系。书法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一种特殊感情和审美情趣的线条艺术和抒情性艺术,这个从美学角度所作出的本体定义早已经得到了书法艺术的认可。既然书法本身 就是一种艺术,那么“实用书法”又是什么呢?我们都知道实用与艺术本身就是一对矛 盾和驳论。那么谈“实用书法”与艺术不是产生了逻辑矛盾了吗?既然都已经是一种“实 用书法”了,那为什么又还是一种艺术呢?矛盾不是不可以,但是这里所说的是哲学矛盾而非逻辑矛盾。哲学矛盾无处不在,尤其存在于书法艺术中,但则是人为逻辑矛盾 造成的,是绝对错误的,它本身就是一种语法错误。所以,说“实用书法”根本不可取。那么,“艺术书法”又是什么呢?既然书法本身就是一种艺术,那么说“艺术书法”那不是重复和多余了吗?很显然,如果按照王似锋先生给定的概念理解,那么,中国古代大 部分经典的书法文本都是“实用书法”,而现代大量的书法却都是“艺术书法”。显然,这种逻辑是极为荒谬的。 王文中两个概念出现了问题,但这并不能否定王文的意义和价值。实际上,王文 的中心意思主要是从书法的艺术角度和功能角度而非书法的本体角度来论说的,即从 古到今书法价值和功能主要经历了从实用性到艺术欣赏性的转变和过渡。这种思路大 体上是对的。但是,王文容易让人产生误读,容易让人误认为古代的书法(主要指明 清以前)就只重视其实用性价值,而现代书法则只重视其艺术欣赏价值。实际上完全 不是这样的。中国书法自古以来本身就是一种极具艺术审美性的文人艺术,即便是书 家那些简、淡、朴、拙、丑的民间书法和碑刻书法,也同样具有艺术审美的特质。我 们所说的古代书法的实用性,主要是就其功能和价值属性而言的。古代书法更多的是 作为个人实现其政治仕途的文本工具,而且古代书法的形式也大多是手稿、笔记、书信、手札、公函等较为个人化和实用性的东西,注重的是其传达交流属性和社会实用 属性。然而,这并不能否定其本身的艺术审美价值。而相反,现代语境下的书法则完 全不同,那种传统语境下的书法的社会功用和政治使命都已经大大地退化和消解了, 转变为艺术审美价值和社会公共价值,这就是现代展览的勃兴。所以我们说,现代社会,书法的实用属性已经逐渐为艺术属性和商品属性所取代。

浅谈书法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

浅谈书法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 书法,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之一,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汉字的“活化石”,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书法和中国其他艺术门类,如文学、音乐、绘画等一样,集中体现了中国哲学思想的精微之处。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观念——阴阳观念在书法中体现为刚柔、动静、虚实、方圆、曲直、迟速、轻重、浓淡、润燥、大小、疏密、离合、奇正、巧拙等一系列相对立的审美范畴,又由这一系列的对立双方的统一与转换,派生出具有无穷生命意味的气势、风骨、神采等,从而形成书法审美的独特性格而为千年来的中国文人知识分子所钟爱。难怪著名学者王岳川说,“世界主义立场使我更为尊重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每当我在国外看到母语汉字或书法艺术,都会产生一种深沉而持久的激动,难以平息。这是古老华夏文明给我的精神空气和知识水源,丧失了这一切作为个体就是无根之人,作为民族就只短暂的呼吸而走向精神枯萎。” “书法是中国的符号,华夏的代码;书法是龙的传人的脸谱,炎黄子孙的眉发;书法是国粹、精华;书法是历史源远流长,精深博大,有很深的根,又繁又盛的花;书法是千年不朽的文化”读了此段赞语,无不使人们产生共鸣,勾起人们的心思:究竟怎样做到不丢中国人的脸,护好这棵根,让汉字书法千年不老、后继有人、永放光辉呢?我认为最基本点是从孩子抓起、抓好。

书法和中国其他艺术门类,如文学、音乐、绘画等一样,集中体现了中国哲学思想的精微之处。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观念——阴阳观念在书法中体现为刚柔、动静、虚实、方圆、曲直、迟速、轻重、浓淡、润燥、大小、疏密、离合、奇正、巧拙等一系列相对立的审美范畴,又由这一系列的对立双方的统一与转换,派生出具有无穷生命意味的气势、风骨、神采等,从而形成书法审美的独特性格而为千年来的中国文人知识分子所钟爱。中国儒道哲学思想形成于先秦,随后在两汉的书法创作中就已经体现出哲学思想对书法艺术创作的深刻影响。东汉崔瑗作《草势》云:“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副规。”已经体现出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稍后的蔡邕在《九势》中云:“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更直接的承继了老庄性任自然、反对雕凿的思想。后世书法家在书法创作和论书时,莫不准此而行。书法既在观念上受儒道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同时在技法层面亦如此。论点画,要求藏头护尾、欹正相生;论墨法,要求浓淡有序、润燥相宜、骨肉不离;论章法,要求首尾照应、顾盼生姿、疏密相间、大小错落。“中庸”与“和”的儒家哲学思想表露无余。书法的这些审美特征既是中国哲学思想影响下的产物,同时又由历代文人的书法实践在强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认同,对民族精神的认同。难怪著名学者王岳川说,“世界主义立场使我更为尊重中国文化的源远

浅谈书法之美

浅谈书法之美 发表时间:2019-08-15T10:53:34.107Z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19年6期作者:周雨[导读] 中国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从我国汉字诞生以来,书法就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周雨 摘要:中国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从我国汉字诞生以来,书法就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书法是中华民族的四大文化瑰宝之一,它的魅力也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而这门艺术也得到当下年轻人的热捧,人们通过日常生活中来练习书法,陶冶情操,改善情绪,提高审美。通过对书法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我认为书法艺术不仅仅是汉字和线条,还附有重要的是领会其中所包含的自然之美与生命之美,而我们往往在练习书法时更多体现在书法技法上,忽视了它本身的生命含义与书写者的内在精神。关键词:书法艺术;美学思考;艺术传承 狭义的书法主要是指人在书写时候的行笔方法。而广义上的书法主要是一门以线条为媒介的综合表现艺术,属于视觉艺术。就世界范围来说,书法艺术是中国独特的艺术,也是高度体现中华民族审美情趣和高尚情操的一种高雅艺术。在我国书法发展的过程当中,早在东汉时期,人们就开始了对书法艺术的研究,到现在已经逐渐演变成了最具中华民族智慧和特色的文化艺术。我国书法艺术的演变过程简单地可以概括为: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草书、行书(汉)→楷书(魏晋)。随着书法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在当前的书法艺术当中,加入了很多时代元素,构成了近代书法。书法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拘谨的、巧妙的、豪放的甚至是笨拙的,但是每一种说法都有着一定的意识形态特征,更是每一个书法家的精神具体体现。所以书法在一定程度上又是时代发展特色的重要载体,甚至可以说是整个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体现。 一、书法艺术的美学特点 要想对我国书法艺术的美学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就必须要明确书法艺术的美学特点,只有把握好美学特点,才能够在美学特点基础之上进行书法的创作和挖掘书法当中所渗透的美学。具体来说,书法艺术的美学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崇尚天趣 崇尚天趣可以说是书法艺术的核心美学特点,就对古人的书法艺术来说,每一幅书法都是随意而为,并没有刻意为之,一些好的书法作品往往是浑然天成,一气呵成的,没有刻意的去雕琢,呈现在纸上的书法艺术即是作者自身的内心情感和艺术造诣。就如艺术论中所讲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说书法是自然天成,而其中的“造化”也就是自然的意思,因此在书法艺术创作过程当中,往往能够看到艺术当中的龙腾虎跃之势,也能够看到玉龙腾飞、金蛇出洞,这就是崇尚天趣,自然形成的一种书法美学特点[1]。 (二)线条的对应 一幅著名的书画作品“以我写心”是书法作品线条对应行的直接反映,因为线条本身就具有形象美的特征,是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美学特点。在中国汉字造字的过程当中都是通过对形象事物的演变形成的,而这种自然事物的演变就更能够将线条的美学特征展现的淋漓尽致。通过毛笔在宣纸上产生的一种能够调动人的情绪的特殊符号,也能够更加深情感,抒发出作者心中情感的造型符号,而这种书法线条之间的映衬就是书法线条对应。比如岳飞所写的《出师表》,这一幅书画作品在宣纸上,岳飞将自己的血泪融进笔墨之间,通过毛笔的挥洒,宣泄自己心中悲痛的情感,同时苍劲有力的笔势也表达出了岳飞想要重新收复失地的决心,字里行间中的龙形虎势更能够体现出岳飞驰骋疆场的豪迈英姿。 二、中国书法艺术当中的美学思考 书法艺术不仅仅是展现在人们面前为人们所看到的汉字和线条,而更加重要的是书法当中所包含的各种情感、情操、道德、情怀等美学元素,如果说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书法是书法的骨架,那么书法当中所包含的各种情感美学元素就是书法的灵魂,没有灵魂就不能够称之为书法艺术。 (一)书法当中的自然之美 自然之美应该是书法当中的美学核心。因为作者在进行书法创作的时候不仅要利用书法展现出作者自身的情感,还应该要通过字体的行笔包括书法的气、骨、筋、血、肉等和自然进行结合,将自然之美呈现在宣纸之上。比如我国书法大家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能够得到众人的追捧和喜爱主要原因,就是王羲之在书写的过程当中能够在宣纸上让读者看到一种独特的、较为舒服的情感元素,并且能够在书法当中找到情感的共鸣。而且王羲之的书法也真正的做到了“远近相须、播布研精、调和笔墨、锋纤往来、疏密相附”。由于汉字的起源是象形文字,而象形文字是自然事物的演变,因此书法的形象也应该要取之于自然,形成自然,将艺术与自然进行有机的融合才能够将写字的方法上升到书法艺术的层面,所写出来的书法也更能够出神入化,具有其独特的美感[2]。 (二)书法中的生命之美 在书法艺术的创作过程当中要将筋、骨、血、肉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够体现出书法的自然之美。其实汉字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生命之美的镜子,书法作品当中所呈现出来的生命主要是书写的连贯;书写得张弛有度;书写形式的多种变化,能够赋予汉字神采,让汉字具有神秘感和整体性;书写的圆润性,使汉字看起来更加有质感,同时所展现的书法也更加有气质。比如一幅书法作品当中笔画的曲直、方圆、肥瘦、长短等等都能够让书法作品拥有不同寻常的生命的力量,让书法具有其独特的艺术性,因此书法艺术当中有着更加直观的生命之美。 结语 总而言之,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探究书法艺术当中的美学是为了能够进一步了解书法、传承书法、弘扬书法。所以对于书法艺术的美学思考,对我国书法艺术的推广和弘扬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崔建平.平和简净,遒丽天成——林凡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6(05):20-23. [2]黄卫星,张玉能.书法艺术的美学思考(二)——书法艺术的美[J].美与时代(下),2015(12):30-34.

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 二、书法,是指文字的书写方法,规律和法则。中国书法其特定含义是指具有美的欣赏 价值的艺术作品。从广义上讲,世界上各民族文字的起源都可追溯到“象形文字”,都有自己的文字和书写技巧,都有自己的“书法”。但是,各国文字都从象形中断了,从“表意”走向了“表音”,只有中国的汉字从原始象形的“表意”,一直延续了下来。 长期的发展使中国书法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的创立,最初都是为了记录语言。但是,纵观大千世界,在流传下来的这么多种文字当中惟有汉字兼具了实用和审美的功效,衍生出了独具魅力的书法艺术。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书法就是传统文化的缩影。 三、构成审美的基本要素.书法是以书写汉字为对象、是以笔画、结构、章法为基本 要素,通过笔、墨的运用达到表现艺术的目的。中国书法之所以能成为一门艺术,是因为中国汉字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可为性,就是说中国的汉字天生就具有艺术素质。例如,(1)汉字的造型是变化多端的:有正方形、长方形、扁方形、品字形、到品形;有上宽下窄、下窄上宽;有左高右低、右高左低等等。(2)汉字的字体是不断演变的:甲骨文、金文、籀文、战国文字、小篆、竹木简书、隶书、章草、今草、魏碑、正楷、行书等。(3)汉字的每种字体又有丰富的不同的风格和书写特色:或厚重、或飘逸、或庄严、或典雅、或苍劲、或灵秀、或稚拙、或老辣、或恬淡、或典雅、或茂密、或疏朗…… (4)书法的特有工具——毛笔、墨汁、宣纸各有特殊功能的:“墨色的浓、淡、干、湿”;笔法的“方圆、刚柔、提按、顿挫、疾徐、收放”等等,以及又能写出不同意趣的“点、线、面、结构、章法”(5)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的不同:殷商的契刻甲骨、周朝的铸造金文、春秋战国的帛书竹简、汉魏的碑志摩崖、晋唐的尺牍等。可谓名碑法帖浩如烟海,方家大师群星灿灿,所有这些都足可以构成了中国书法美学的基本要素,足可以构筑了中国书法悠久灿烂文化历史。我国当代书法家沈尹默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出惊人奇迹,无彩而有图画之烂漫,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引人入胜,心畅神怡。特别是书法与文学的结合更加深了精神内涵,使书法成为为一种表达最深意境和情操的民族艺术。”中国书画收藏在线. 四、由此可见,书法同其它姐妹艺术一样,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书家往往借助手中 的毛笔抒发情怀,或借物托志、或修养身心。将自身的生命情思,精神意蕴和审美趣味有机的与笔墨线条交织融合。画家吕子凤说:“在造型过程中作者的感情就一直和笔力融合在一起活动着,笔所到之处,无论是长线短线,是短到极短的点和由点扩大的块,都成为感情活动的痕迹2.字体与书体风格的庞大体系(1)篆书篆书泛指秦代以前的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战国文字、小篆. 五、甲骨文是商代契刻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也是中国书法史能够见到的最早的构成相当 规模的文字体系,并且具备了很强的书法艺术性。古文字学家董作宾先生曾根据甲骨文的不同风格变化,将其划分为五个时期,其风格表现为“一期书风雄伟、二期书风整饬、三期书风颓靡、四期书风劲峭,五期书风严整”。使甲骨文呈现出多种艺术风格,有的率真天成,有的严整秀丽,有的奇异险绝,有的雄浑朴茂,有的肆意放纵等。甲骨文的书法艺术性开启了后世书法风格变化的源头。 六、金文是指周朝时铸造鼎、壶、盘、簋、盂、钟等青铜器皿上的文字,因为是铸造, 所以比较起甲骨文更加庄重、雄强、厚重。金文总体上体现方正,笔画布置相对匀称,从前期、中期、晚期的风格划分来看,亦是有很大区别。比如《散氏盘》的苍劲古朴、肆意天成;《墙盘铭》的厚重俊秀;《大盂鼎》刻利奇崛;《毛公鼎》严整规范等,各领风姿。 七、小篆是大篆简化的字体,是秦朝统一六国后推行的具有一定威严的正统文字,其笔

方案-谈谈书法审美的标准问题

谈谈书法审美的标准问题 '谈谈书法审美的标准问题 如何鉴赏书法作品,是有一定标准的,本文主要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了鉴赏书法作品的几条直观的标准。 书法 在我国传统的艺术宫殿中向来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一副书法作品的上品之作,往往令人如痴如醉,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赏心悦目,陶醉其中;但是,如何欣赏一副书法作品,却不见得每个人都能掌握的,本文主要就如何欣赏一副书法作品提出了若干标准,以希望为广大的书法爱好者提供品鉴书法作品的工具。 一、可以从书法作品的线条方面入手,欣赏其姿态之美 书法的魅力,在于其一撇一捺、一点一横、一勾一竖都能体现出艺术的深度来,欣赏书法作品,首要的便应该是注重对书法作品线条的品鉴;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均要借助于线条来完成,而线条美的基本要求,则是每条线条要富于变化,在书写者的轻重、缓急、强弱、顿挫、提按、正偏等书写动作中生动的体现出线条的生命力来,充分将书法作品中线条的和谐美与动态美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书法线条中和谐美的体现,是整个书法作品中各个书法要素的布局要和谐统一、错落有致,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以线为生命之本的,汉字由点和线组合而成,具有高度抽象化的特质。而“点”是线的浓缩,“线”亦是点的延长,“点”和“线”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因而中国的书法艺术,又被称作线条的艺术。古人曾说“学书贵能通变”,运笔中掌握提按、顿挫、徐疾和某些过渡性技巧,使线条呈现变化的主要方法,通过按笔可以达到“重若崩云”,提笔又使线条“轻如蝉翼”、令人有种时隐时现的变化感和沉浮感,从而突出表现作品独特的美感。隶书的参差俯仰,使其姿态飘逸,轻灵飞动、工整险峻。楷书方正端庄,使其虚旷,简静,遒劲有力。行书的错落有致,使其若天马行空,雷奔云集。草书绵婉使转,使通篇郁郁苍苍,奇姿雄迈,无不体现线条的和谐美。 我们在鉴赏一副书法作品的时候,往往会用到力透纸背与入木三分这些相类似的词,这里所表现的其实就是书法作品中线条的力度,这些说法,说明书法讲究笔力、更能体现线条的力度美、瘦能挺、壮能遒、摇曳生姿、似有飞动之态,那么力感与势态造成了线条的动态美。从优秀作品中不仅看出书家笔墨技巧的娴本文由 联盟 收集整理熟,更能看到对作品的“韵”的把握。即使人产生抑扬顿挫,似高山流水,时而泻于千里之外,时而旋于险滩之间,起到美不胜收的艺术效果。 二、可以从书法作品形成过程中国来领略书写者的运笔节奏之美 中国传统的书法作品,讲究创作过程中的运笔技巧,掌握了运笔技巧的,往往其书 品的时候,如行云流水,其所创作的书法作品,笔画的轻重缓急、字形的大小变化、字形的结构、广窄、开合、伸缩、倚正以及自然的牵连飞渡等等的巧妙运用,均有相当大的讲究,从而充分体现出一副书法作品的韵律之美,使整幅作品有种自然的运笔节奏感,使欣赏者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使人精神得到升华的境界。 三、可以从书法作品的整体格局上来 其形体组合之美 以方块文字为书法书写工具的中国传统书法作品中,其对于笔画、结构、章法是相当高讲究的;笔画上,视其提按、顿挫、疾徐、粗细、浓谈、方圆等用笔自然,变化流畅;结构上视其疏密、错落、承转、争让、欹正等照应周到、匀称生动;章法上,视其大小、高低、宽窄、黑白、虚实等协调统一、行气贯通。中国特有的方块汉字,为书法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写出来的字,既要符合规范法度,又要富于变化。字体有长有扁、有疏有密、有古朴有奇宕等等,字写得过于平正、则显得板滞拘瑾;结体过于险绝,又易涉怪迁俗。所以

浅议当代书法审美的四个层次

浅议当代书法审美的四个层次 陶毅 当代书法的审美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呈金字塔状分布。 第一层也就是最底下的一层是艳俗,格调虽不高,但却具有广大的群众基础,走江湖的大都属于这一阶层。 第二层是含蓄,古代书法中的精品大都属于这一阶层。有类于唐诗宋词,需要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其中的美。董其昌曾云:“吾书因生得秀色”,此“秀”当为“内秀”也。中国人本是最重含蓄之美的,然而当今书坛充满了浮躁之气,急功近利,很少有人能真正静下心来去写字,在展览中真正有内涵的作品往往得不到青睐。正如倪永在中国书法网论坛给我的回复中所说:“二王之书法,单字漂亮,一行俱佳,整篇更绝,古人伟大在这方面。现在书风,大部分注重整体章法,而忽略了细节。这无疑是剑走偏锋。今日的二王书风,已形成一个巨大的漩涡,外面的人要走进去,里面的人想跳出来!……” 第三层是矫情。矫情,取自北京土话,原指那应该是扭捏、害羞、多用来形容女性的词汇,用到人物性格里,应该解释为做作,不讲理,无理辩三分的意思。矫情在北京话里有“装假”,“装蒜”的意思。汉董仲舒《士不遇赋》云:“虽矫情而获百利兮,复不如正心而归一善。”用在书法中,可以理解为扭捏作态,大多数当代书法作品当属于这一阶层,是制作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将古代书法与当代书法经过对比可以看到,古代重结构、少装饰,而当代则重装饰、轻结构,讲究整体的华丽。古代书法注重细微的变化,而当代书法讲究第一冲击力。 第四层也就是处于塔尖的一层是病态。病态美一直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的一种意境,古诗中“留得残荷听雨声”、“可堪孤馆避春寒,杜娟声里斜阳幕”,“空床卧听南窗雨,谁覆挑灯夜铺衣”等都是。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小脚金莲乃病态之美的极致。《红楼梦》中的林妹妹弱不禁风,也是一个病美人。病态美在书法审美中处于一个较高层次,弄好了会迷死不少人,但弄不好的话则给人以“东施效颦”之感。在古代书法中,宋徽宗的瘦金书当属于这一阶层。现代书家如启功先生晚年追求书贵瘦硬方通神,讲求骨感,想必也是追求这种病

书法的审美特征及其他

书法的审美特征及其他 一、书法的审美价值 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审美经验的集中表现。中国的书法不仅本身具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各种书体、流派和许多独具风格的书家,而且在书法的发展中吸收了姊妹艺术(如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的经验丰富了自身的表现力。因此,中国的书法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我国现代书法家沈尹默曾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特别是书法与文学的结合,更加深了书法的精神内涵,使书法成为一种表达最深意境和情操的民族艺术。由于书法的这种独特的审美价值,使它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有的学者认为在西方研究艺术风格的发展史往往以建筑作为骨干去贯穿:研究中国艺术风格的发展,书法则可以相当于建筑在西方美术史中的地位。 二、书法的审美特征 书法是以书写汉字为基础,通过布局、结构、用笔、用墨及点画运动来表现 情感、意蕴的艺术。 书法的主要特征是: (一)书为心画。书法是一种心灵的艺术,是人的精神美的表现。古人把书法称作“心画”(汉·杨雄)、“心迹”(元·盛熙明)。书法善于更直接地表现情感,欢快时写出的字象开放的“心花”;恬静时写出的字象流淌的“心泉”;激越时字好似澎湃的“心潮”。韩愈曾说:“往时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发之。”书法不但可以抒情,也能移情,还能交流情感。书法的鉴赏可以是多层次的,字的外形写得好看虽不失为一种形式美,但作为书法艺术的最高要求仍在于它的精神内涵,即书法所表达的意蕴、情趣。书法的极致和人的精神相通。书法的这一特点体现了诗与书的内在联系、诗是书法的灵魂,诗情不仅是探索书法形式的动力、也是衡量书法审美价值的一个重要依据。徐悲鸿曾说:“书之美在情在德”。中国书论中所谓“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日如其人而已。” 都是说明人品对书品的深刻影响。 书法作为“心画”是通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等形式来表现的。这里特别谈一下用笔问题。用笔指行笔的方式、方法,如运笔中的刚柔、缓急、轻重、藏露、提按等。历代书家都重视用笔,因为用笔直接涉及情感、意蕴如何转化为点画形式。初学书法常易飘滑,一带而过,写出的字象薄片贴在纸上,缺少意趣。所以书家主张用笔要“逆入、涩行、紧收”,也就是落笔要藏,运笔要涩,收笔要回。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使点画达到刚柔结合。中国书论中所谓“棉裹铁”、“折钗股”,都是指用笔中刚柔相济的艺术效果。书法中点画的刚柔变化,直接体现情感的节奏,有如情感的“心电图”。在书写中运用涩笔、中锋,可以使点画留得住,象苏东坡所说的用笔如逆水撑船,这样写出的字显得含蓄、圆劲,心中的情感好象流入笔墨,笔墨也好象浸透到纸背。 (二)书肇于自然。书法是自然的节奏化。唐张怀瑾论述书法与自然的关系是:“囊括万殊,裁成一相”。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讲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根源在客观现实。所谓“囊括万殊”就是指对万物的高度概括;二是指书法在反映现实的时候,不是象绘画雕塑那样去直接地表现生活、自然中的个别物象,而是

书法特征

小篆:创始于秦代; 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隶书:创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 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楷书:形成于汉末; 字形方正,规矩严整 行书:晋代开始流行; 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 草书: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 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一、以简驭繁 书法艺术的形式,最为简单不过——只有汉字、只有黑白的组合,至多加上纸色和装裱形式的变化以及红色印章的搭配。但是,这最简单的形式中,却包含着无限变化、无限丰富的形态。 首先,字体的复杂性。汉字的历史形态本身是丰富多样的。从最初的甲骨文、到商周的金文、到秦汉的篆书隶书草书、汉代以后的行书楷书,还有处于这些形态之间的各种过渡样式,各种历史形态和过渡样式之间,又是既有区别更有联系的,彼此之间进行沟通的可能性极大。可谓林林总总,自身构成了

复杂多变的系统。书法以汉字为艺术创作的材料,先天就具备了优越的基础,具备表现形态的丰富性。这一点,由汉字衍生的日文、韩文和线性的西方文字是望尘莫及的。 其次,结构的可塑性。汉字作为记录工具,每个字都有其构形上的基本要求,以保证字义识读的准确性。但是,这个要求并不是僵化的。只要保持其点划和结构的相互位置关系基本稳定,其正斜、长短、方圆等等,在处理时都有很大的灵活性。因此具体到每一个书写者的笔下,汉字的形体总是千变万化而非千人一面的,即使是清代馆阁体也不例外。 其三,点划的多样性。每种汉字字体,都有相应的点划形态上的基本规范。但这同结构一样,并不是僵化的。在书写过程中,其具体形态具备极大的可塑性。而汉字书法的书写工具——毛笔,在塑造点划形态上具有优越的性能。两相结合,使得汉字书法艺术的基本形式元素——点划的形象,具有了无限的丰富性。 最后,篇章的综合性。由单字、单词组织起来的汉字篇章,同其他文字的篇章一样,总是在符合语法的前提下,具有无限组合的可能。而汉字的结构与点划本身是多变的、复杂的,组合成篇以后,彼此所形成的各种关系,较之一般文字的篇章关系更加复杂。 此外,作为一幅完整作品组成部分的印章和装裱艺术的形式也是丰富多样的。 可见,在这最为简单的形式中,却存在着多么复杂的形式关系问题!中国书法正是由此出发,以中国文化为基础,提炼出了一系列的关于形式处理问题的概念,形成一套关于形式美的观念体系,并辐射到其他艺术形式上。林语堂说:“中国字尽管在理论上是方方正正的,实际上却是由最为奇特的笔画构成的,这就使得书法家不得不去设法解决那些千变万化的结构问题。于是通过书法,中国的学者训练了自己对各种美质的欣赏力,如线条上的刚劲、流畅、蕴蓄、精微、迅捷、优雅、雄壮、粗犷、谨严或洒脱,形式上的和谐、匀称、对比、平衡、长短、紧密,有时甚至是懒懒散散或参差不齐的美。”他甚至认为,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书法艺术给美学欣赏提供了一整套术语”,“可以把这些术语所代表的观念看作中华民族美学观念的基础”,这些观念(以及形式和结构的原则),还影响到了“中国绘画的线条和构思”、“中国建筑的形式和结构”,“正是(书法所探索出来的)这些韵律、形态、范围等基本概念给予了中国艺术的各种门类,比如诗歌、绘画、建筑瓷器和房屋修饰,以基本的精神体系”。 二、以静寓动 中国书法是一种诉诸视觉的艺术形式,它的作品,最终体现为凝定在纸上的形态,无论是悬挂墙上还是置诸案头,都是一种静态的欣赏。 但是,好的书法作品却总是给欣赏者以动感。任何艺术品都是创作过程的物化,仔细寻绎,都有可能从其最终形式中找到运动过程的痕迹。然而,汉字书写过程的运动性质却是独特的:它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不可重复性和不可逆性。点划书写的起、行、收的各个环节和字形书写的笔顺、章法安排的前后顺序,都有基本的规范,其运动方向是任何一个接受过汉字书写基础训练的书写者都了然的。其运动过程往往还不许重复、不可逆转,因此指向性相当明确。这一特点,与音乐、舞蹈十分接近。 如此,则欣赏者从凝定的作品中读到的往往却是书写的运动过程,感受到更多的是存在于纸上的运动节奏。南宋姜夔说:“字有藏锋出锋之异,粲然盈楮,欲其首尾相应、上下相接为佳。后学之士……皆支离而不相贯穿。余尝历观古之名书,无不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他又专门提出一组关于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