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下的哀歌-漫谈李白《悲歌行》

盛世下的哀歌-漫谈李白《悲歌行》
盛世下的哀歌-漫谈李白《悲歌行》

盛世下的哀歌

——漫谈李白《悲歌行》

李白作为盛唐时代最杰出的诗人,以其天马行空的神奇想象,潇洒飘逸的诗歌风格,浪漫瑰奇的艺术构思,夸张雄奇的艺术手法,受到后世的颂扬。就如同余光中先生所说的那样“酒入豪肠,七分啸成了剑气,剩下三分酿成了月亮,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可以说李白就是盛唐诗歌绝对的形象代言人,他的诗作也蕴含着盛唐的气象。但同时,他也是一个盛世下的悲剧人物,身负傲视才华,却只能“奉诏作诗”,歌咏风月,藐视权贵,赐金放还,郁不得志。而本文则以他晚年的一首代表诗作,来分析他盛世下那无奈的哀音。

本诗的开头便是“悲来乎,悲来乎”,直抒胸臆,这也是李白诗歌惯常的抒情艺术手法,如同《将进酒》开篇便是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磅礴气势营造了时光奔腾,人生易老的一个深刻的人生感悟,也正如李白所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在这场酒宴上,李白一开始就高叹“悲愁来了,悲愁来了”,也体现了李白诗歌中天真、率直的一面。钱钟书曾说“唐诗多以风情神韵擅长”,而“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乐府诗歌和绝句中发挥的淋漓尽致”(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谬钺先生也说“唐诗之美在情辞”,唐诗以情胜。而李白诗中更是体现着一种放言无惮的天真和率性,很多诗句都是脱口而出,直言袒露,较少思虑避讳伪饰。

酒宴之上,“悲从中来,不可断绝”,于是一曲《悲来吟》,唱出了李白心中的那份孤独与寂寞,“悲来不吟还不笑,天下无人知我心”,或许真的是“古来圣贤皆寂寞”,这位声振寰宇,名播华夏的歌者,此时此刻,寂寞的心境又有谁人能懂,此时的李白已经是不如了人生的晚年,曾经的理想抱负,曾经的万丈豪情,或许已经和那曾经的大唐盛世一起埋葬在那再也回不去的时光中,站在盛唐诗歌的顶峰,一身仙风道骨,潇洒不羁,也就注定了他“高处不胜寒”,龙擦拭土、御手调羹、贵妃研墨、力士脱靴,那曾经的一抹大唐风流也早已消散在落寞的心底。我想也不会有人对他高唱“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经历过安史之乱后,盛唐气象已衰。

但随之情感的格调有抑变扬,“琴鸣酒乐两相得,一杯不啻千钧金”,宴会氛围又重新转入热烈之中,这和《将进酒》中“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在情感格调上有异曲同工之处,这种情感的瞬间转变在李白的诗歌中也颇为常见,“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严羽《沧浪诗话》),着便是李白性格的纯真,感情汪洋恣肆,随性而发,不为物惑,也正如葛晓音在《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中所说“唐人不像汉人那样拘于经学,也不想宋人那样精于思虑,唐代的时代性情是情感超过思理,在诗歌创作上也是如此”。同时在这里也看得出,“酒”在李白诗歌中的重要意义,他即使李白诗歌中精神寄托的一种意

象,也是他挥洒万丈豪情的工具。李白最突出的一个艺术特征就是豪放洒脱,而酒便是这种性格不可缺少的陪衬品,使她冲破了清规戒律,任意挥洒,从而形成了酣畅恣肆,奔腾雄奇的艺术个性。“李白的诗歌个性主要凭借于他始终常见的日月风云、黄河沧海等雄伟壮阔的艺术境界,但也体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中,特别是酒和月,成为他最重要的精神伴侣,也塑造了他‘诗仙’与‘狂客’形象”(林庚《唐诗综论》),但我个人觉得“酒”也是李白厌倦世俗后遁世的一种工具,因为他本生的儒道互补思想,也就决定了他在追求现实世界中建功立业的志向受阻后,转向游山问道,寄情山水。

第二段同样是以“悲来乎,悲来乎”起兴,来表达李白对富贵和生死的看法。“天虽长,地虽久”取自于《老子》上篇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而“金玉满堂应不守,富贵百年能几何”也同样是取自于《老子》上篇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大意是:金玉满堂,不能长久。富贵而骄奢,自己招来祸患。也是我不由得想到《红楼梦》中那首提纲挈领的《好了歌》注中写的“室陋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以及那句喻示贾宝玉最终命运的“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而在这里李白也明确表明了他的富贵观,就是儒家所谓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以及道家所谓的任性自然,并不去刻意的追求,就如同他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他的浪漫洒脱心境也决定了他对金钱看得很淡,为了“人生得意须尽欢”,而宁愿用“五花马,千金裘”去“呼儿将出换美酒”,有人认为李白有种及时行乐的消极颓废思想,而我则认为这正是李白纯真率直性格的体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曾经的繁花如锦,今日的落寞成烟,富贵如流水,得到了是幸运,得不到就是命,何必强求,道家崇无为而尚不争,作为有着“诗仙”之誉的李白又岂能为这滚滚红尘中的俗物所裹足,他追求的是高蹈尘外的潇洒。

而对待生死,李白也体现了一种儒道互通之处。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而庄子更是乐死乐生,否则也不会有妻子死时,击缶而歌的惊人之举。他们都是乐生的,我想李白在对待生死问题也明显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生死有命,顺其自然,虽然不否认早年李白也有过追求长生不老的想法,但此时的李白,已经是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了,在看尽了世事变化后,也对生命有了最本质的看法,“死生一度人皆有,孤猿坐啼坟上月”,正所谓“古今将相今何处,荒冢一方淹没了”(《红楼梦》中《好了歌》),又何必去穷尽这死生的奥秘呢?不如“且须一尽杯中酒“来的洒脱快活。

而最后一段则可以看做是李白一生中理想与现实矛盾冲突的生动阐释。李白身负傲世才华,有身逢开元盛世,所以“盛唐士人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李白身上被理想化了。李白是个功名心很强的人,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但他既看不

起白首死章句的儒生,不愿走科举入仕之路,又不愿从军边塞;而是寄希望于风云际会,始终幻想着‘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立抵卿相’,建立盖世功业后功成身退,归隐江湖。”(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李白本生的浪漫主义诗人的气质,也决定了他对功名伟业的追求,他一直仰慕着古代的鲁仲连、范蠡、郦食其等人,能够凭一己之力建立不是功勋。“而事实上他所面对的现实与他所仰慕的这些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所处的环境已经完全不同。”(周勋初《诗仙李白之谜》)。他的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在现实人生中当然要遭到失败。这使他常常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中。但由于他始终向往着这种理想,他有始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所以他会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穷途之下,发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慷慨之歌,李白说“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其二),既然说“我独不得出”,又为什么说“大道如青天”,这正是盛唐时代中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它统一在这个时代中,也统一在李白身上。因而李白在感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同时,竟又有“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高亢歌唱,这也正是李白身上慷慨不平的完整解释。但正是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李白的诗歌波澜不惊、慷慨不平,发挥了建安时代‘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的浪漫主义传统,给盛唐诗歌带来了更高的发展,而这正代表了盛唐时代的精神力量。”(林庚《唐诗综论》)从奉诏入京时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满腔抱负,到离开京城后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满腔愤懑,前后的差别不可谓是不大,其主要原因就是他鲜明的“反权贵”思想。其中以他的《古风》诗歌最为有名。有批评唐玄宗后期大兴土木、宫中斗鸡成风,如“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古风·二十四》),也有批判唐玄宗穷兵黩武,造成民不聊生的社会黑暗面,也有批判统治者安于享乐,不思进取的,如“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而面对日益黑暗的社会现实,李白也最终选择了在山水中得到安慰,这也一再体现了他身上所具有的儒道互补思想的影响。“笃信好学,死守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功成而身自退,天之道”《老子》上篇第七章,李白的悲剧在于他的过于理想化的追求,追求像李斯一样辅助秦王统一华夏,范蠡助勾践一雪亡国之耻,期望着“愿提腰上剑,只为斩楼兰”那样去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的宏大理想,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可是理想终归不是现实,当理想被现实的黑暗裹挟后,也只能够留下深深的遗憾。

但我觉得历史是公平的,他选择了李白成为伟大的诗人而名留青史,也没有让他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我想依他过于理想化的政治理想,要么是给大唐盛世锦上添花,要么就是换来一个“书生误国”的骂名,而绝无其他。但我觉得后者更有可能,所以我宁愿残忍的之希望李白只是一个纯粹的诗人,是那有着大唐盛世风流潇洒的“谪仙人”。

由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较晚,有学者认为最早也是李白临终是所做,而有些学者甚至直接认为这首诗不是李白所做,是后人的伪造。但我个人比较喜欢这首诗,所以仅以此诗为基础,来漫谈我对李白的理解,在语言之中多有不成熟之处,以及在思想上也认识的比较肤浅,所以希望老师能够谅解。

附2:

作品原文

悲歌行

悲来乎,悲来乎。

主人有酒且莫斟,听我一曲悲来吟。

悲来不吟还不笑,天下无人知我心。

君有数斗酒,我有三尺琴⑴。

琴鸣酒乐两相得,一杯不啻千钧金⑵。

悲来乎,悲来乎。

天虽长,地虽久⑶,金玉满堂应不守⑷。

富贵百年能几何,死生一度人皆有。

孤猿坐啼坟上月,且须一尽杯中酒。

悲来乎,悲来乎。

凤凰不至河无图⑸,微子去之箕子奴⑹。

汉帝不忆李将军⑺,楚王放却屈大夫⑻。

悲来乎,悲来乎。

秦家李斯早追悔⑼,虚名拨向身之外。

范子何曾爱五湖⑽,功成名遂身自退。

剑是一夫用⑾,书能知姓名。

惠施不肯干万乘⑿,卜式未必穷一经⒀。

还须黑头取方伯⒁,莫谩白首为儒生

【注释】

⑴三尺琴:《博雅·释琴》:“神农氏琴长三尺六寸六分。”

⑵千钧金:《诗文·金部》:“钧,三十斤也。”

⑶天虽长,地虽久:《老子》上篇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⑷“金玉”句:《老子》上篇第九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⑸“凤凰”句:《论语·子罕》:“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易经·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⑹“微子”句:微子,商纣王庶兄。箕子,商纣王诸父。当时的贤臣。《史记·殷本纪》:“纣愈淫乱不止,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太师少保谋,遂去。……箕子乃佯狂为奴。”《论语·微子》:“微子去之,箕子为奴。”

⑺李将军:指李广。李广抗匈奴四十余年,大小七十余战,其下属多封侯,而李广终生不得爵位。汉文帝叹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世,万户侯岂足道哉!”事见《史记》、《汉书》本传。

⑻屈大夫:指屈原。屈原为春秋时楚国人,曾任左徒、三闾大夫。爱国直谏,遭谗被逐,投汨罗江而死。详见《史记·屈原列传》。

⑼“秦家”句:李斯,楚上蔡人。战国末入秦为客卿,为秦王灭六国献策。秦始皇任为廷尉。始皇死,与赵高合谋逼死太子扶苏,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忌,“腰斩咸阳市,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事见《史记·李斯列传》。

⑽范子:即范蠡,春秋楚宛人,仕越为大夫,辅佐越王勾践灭吴。以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乃辞勾践,曰:“王其勉之,臣从此辞。”乘扁舟出三江,入五湖,人莫知其所适。见《吴越春秋》卷六《勾践伐吴外传》。

⑾“剑是”二句,《史记·项羽本纪》:“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⑿惠施:《吕氏春秋·审应览·淫辞》:“魏惠王谓惠子曰:‘上世之有国,必贤者也。今寡人实不若先生,愿得传国。’惠子辞。王又固清曰:‘寡人莫有之国于此者也,而传之贤者,民之贪争之心止矣。欲先生以此听寡人也。’惠子曰:‘若王之言,则施不可而听矣。王固万乘之主也,以国与人犹尚可;今施布衣也,可以有万乘之国而辞之,此其止贪争之心愈甚也。’……惠子易衣变冠,乘舆而走。”

⒀卜式:汉河阳人,以牧羊致富,不习文章。武帝与匈奴作战,卜式屡以私财捐助朝廷,武帝任为中郎,后为御史大夫,终太子太傅。详见《汉书·卜式传》。

⒁方伯:《礼记·王制》:“千里之外设方伯。”《汉书·何武传》:“武曰:剌史,古之方伯,上所委任,一卅表率也。”后泛指地方长官。谩,徒也,空也。

【译文】

悲来了,悲来了!主人有酒先不要斟,听我唱一曲《悲来吟》。悲来了不悲也不笑,天下有谁知我的心?您有数斗酒,我有一张三尺琴。弹琴饮酒的乐处两相得到,一杯酒下肚不亚于得到千两金。悲来了,悲来了!天年虽然长,地年虽然久,金玉满堂人也不可能长守。纵然富贵百年又怎样,一生一死人人都会有。免不了月下孤猿坐坟啼,如此说还应再尽一杯酒。悲来了,悲来了!凤鸟不来,河不出图,国运将衰,贤臣微子离开朝廷便出走,贤臣箕子佯装疯颠为人奴。汉帝不封功臣李广为侯,楚王放逐了忠臣屈大夫。悲来了,悲来了!秦相李斯如果早追悔,就该把虚名抛向身外处。范蠡何曾爱恋游五湖,那是他功成名遂后保身的路。古人说,学剑是为一人用,念书只需认姓名。惠施不肯做国君,卜式做官未必读完一部《经》。应在年轻之时取得一方长官职,莫要空到白头还是一书生。

作品鉴赏

《明文海》卷二五三徐火通《李翰林集》云:“苏东坡谓李太白集中‘笑矣乎’、‘悲来乎’及《赠怀素草书》数诗决非太白作,为唐五代贯休、齐己辈诗。此苏公望太白过高,非真知太白者。太白豪宕,歌行中率易之句时见笔端,不独此数诗也。又谓太白或有妄庸假托,子美断无伪撰。此亦尊杜之过,非确论也。后世学杜者众矣,岂无一篇相肖,杂于集中而莫辨者邪?”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六:“太白七古想落天外,局自变生;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容,随风变灭;此殆天授,非人可及。集中如《笑矣乎》、《悲来乎》、《怀素草书歌》等作皆五代凡庸子所拟,后人无识,将此种入选。嗷訾者指太白为粗浅人作俑矣。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说诗晬语》卷一:“太白七古,想落天外。……集中《笑矣乎》、《悲来乎》、《怀素草书歌》等作,开出浅率一派。王元美称为百首以后易厌,此种是也。或云此五代庸子所拟。”

詹锳《李白诗文系年》:“今此二诗(指《笑歌行》与此篇)躁急之情溢于言表,而了无回环往复之致,断非白作。”

郭沫若《李白与杜甫》:“《笑歌行》和《悲歌行》两诗,自宋代苏东坡以来,专家们都

认为‘断非太白作’。其实这个断案,下得真是武断。这两首诗,还有其他的诗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之类,彻底打破了‘温柔敦厚’的老教条,正突出李白的积极性的一面,断为伪作是老教条的幽灵在作怪。”

安旗、薛天纬《李白年谱》:“诗中有句云:‘富贵百年能几何?死生一度人皆有。孤猿坐啼坟上月,且须一尽杯中酒。’似已知余日无多矣。”

安本又云:“《笑歌行》、《悲歌行》二诗,各家均以为伪。其所据者,惟‘凡近’、‘粗劣’、‘言无伦次,情多反复’而已。是诚不足以断此伪作。李白诗,固有语不甚择、临时率然之句。李白为此二诗时,或当病笃之际,以精神迷乱之人,势不能好整以暇而为雄快宕逸之诗。观此二诗,或多愤激之语,或多绝望之辞,皆至忿、至悲、至痛心情之反映,当是临终前所作。”

詹本云:“此诗(指《笑歌行》)及《悲歌行》一首,各家定为伪作之理由,皆依苏轼之评语,而并无实证。姑仍存入集中,定为存疑之作。”

李白山水诗的特点

李白山水诗的特点 导语:李白写下了奇彩纷呈的山水诗作,千姿百态地刻画了祖国雄奇秀丽的山水风光,表现了他对美好景物的热烈向往之情。 一、李白的山水诗明朗清新,意境开阔 李白生活在唐王朝有强胜走向衰落的时期,热烈地追求光明理想和自由解放,蔑视封建礼法和朝廷权贵,不肯"摧眉折腰"去俯就黑暗势力,因而遭到朝廷的冷遇和打击。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愤世嫉俗,"一声好入名山游",足迹遍及蜀中、黄河、江淮、浙江流域的名山大川,到处寻访名山胜水,以"此行不为魲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的激情,和"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的气概,揭露黑暗,鞭挞时弊,写下了奇彩纷呈的山水诗作,千姿百态地刻画了祖国雄奇秀丽的山水风光,表现了他对美好景物的热烈向往之情。热烈的向往之情。在诗人这些千古传诵的山水名篇中,"明朗清新,意境开阔",是其显著特点之一。例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清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这首诗,是李白青少年时代的作品。在诗人笔下,蜀中的戴天山,山奇水秀,淙淙的溪水、带露的桃花、林中的麋鹿、亭亭的野竹,还有那碧峰泻下的飞泉,色彩明丽,境界幽深如同一幅引人入胜的山水图,有谢灵运、谢朓清新秀丽的风味和王维、孟浩然简淡清幽的情趣。又如:《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二十六岁的李白带着慷慨报国的壮图和建立功业的幻想,离开四川、出三峡、渡荆门,来到了江汉平原。诗人从两岸绵亘的从山峻岭中来,面对渐远渐小而消失的远山,面对滚滚奔流于苍茫大地的江水,以新奇的感觉和豪迈的心情,写下了平原的广袤和长江的壮扩。作品在呈现极目无边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比较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比较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 形成时期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开元盛世。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中国文学史》)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李白的诗更能表现盛唐文人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更能反映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个人经历 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中国文学史》)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李白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喜欢豪饮。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 性格 从个人魅力上来讲,显然李白的性格更符合中国人的理想。他轻尧舜、笑孔丘、揖天子、交诸侯,“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显然是狂傲放旷的典范,他愿意亲近自然,歌咏山川,张扬天性,他还好习剑术,酷爱饮酒,不但好诗,而且任侠,这些都丰富了他的个人魅力。他一生不以功名显,却高自期许,以布衣之身而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而杜甫身逢乱世,一生仕途多舛,命运飘零,所以写诗的心情比较沉郁,世事阅历的沧桑,让他的锋芒更加内敛,甚至有时候显得曲与奉承。所以尽管学识过人,忧国忧民,杜甫的个性并不像李白那么张扬,不如李白那么有吸引力。 思想内容 从内容上讲,李白的一生阅历丰富,交游广阔,涉猎很多,其诗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写景、叙事、抒情、言志、友谊等等。上至宫廷庙堂,下至江湖山川,都有不少诗作。李白的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代表作有:七言古诗(《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五言古诗(《古风》59首);有句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为中华诗坛第一人。特别善于把实写虚,把现实化为幻境,有的时候还超脱尘世,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 杜甫一生的思想是“致君尧舜上”、“穷年忧黎元”,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计有时事政治诗,批评讽喻诗,军事题材诗,歌咏自然诗,农工百业诗、怀念亲友诗,甚至某些内容无聊的奉和应酬诗等等,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 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总的来说,李白尚虚,杜甫写实,李白的题材更加丰富,个人色彩和理想主义更浓,杜甫对社会现实的体验更深,涉及面更加丰富,刻画也更加深入。 艺术风格 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着特点是:想象神奇,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变幻莫测的想象,壮丽而优美的意象,清新明快的语言,豪放飘逸的风格。在风格美方面,李白的飘逸豪迈,谈吐天然是别人所不能学的。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 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杜甫的诗多含蓄曲折沉郁顿挫。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感情真挚,平实雅谈,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的创作风格。就杜诗特有的叙事风格和议论风格而言,有学者认为是受到《诗经?小雅》的影响,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调,又与《离骚》相近。也有学者认为,杜诗具有仁政思想的传统精神,司马迁的实录精神。还有观点认为杜甫诗作具有“人道主义精神” 李白偏向于浪漫,杜甫偏向于写实。这也是年轻人多喜欢李白而思想成熟的人多喜欢杜甫的一个原因。

李白诗中的友情漫谈

李白诗中的友情漫谈 学号:201109081950 姓名:陈锦玉指导教师:谢刚 摘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虽然李白和孟浩然是不熟识的朋友,但这个千古绝唱却道出了李白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不仅如此,李白与孟浩然是挚友,他们的友情更为后人留下了千古传颂的佳话。另外,王昌龄与李白的感情分量也是相当重的,“仗剑去国,辞离远游”的李白,心中更是涌上思念之情,《峨眉山月歌》就表达了他想起留在家乡的友人,思人恋月,惜别之情。众人皆知的李杜之交与李孟之交更是如出一辙,幻化出浓浓的情谊流淌在后世千年。 关键词:李白诗友情 在唐代繁花似锦的诗坛上,有一朵奇葩,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他的名字叫“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最著名的三大诗人之一,被称为“诗仙’的李白是诗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为人豪爽,行侠仗义,而且他的诗歌又往往是一鸣惊人,在那个诗意纷飞的唐代更是一朵奇葩。根据史料记载,李白的一生是在远游中度过的,他自年少时离开四川,就开始了仗剑江湖的生涯,一路走来,他没有攀权附贵,阿谀奉迎,因此结交了许多同在天涯的人。或许正因为这样,他的才情才被后世万人敬仰。而他那些送给友人的诗歌,更是以满腔的真情打动着千百年来无数读者的心。一部《唐诗三百首》选了李白的诗30多首,而这30多首中竟有一半以上是送给朋友的诗,使我不禁联想到李白的一生。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长流中,李白是不朽的,李白的诗也是不朽的。能从古词,民歌甚至散文中吸取营养,而不拘于传统格式。他性格豪放,桀骜不驯,游踪遍及南北各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多用夸张,意境奇妙。李白一生极重视朋友情义,娓娓道来,不少诗篇写到亲情、友情、别情,同时留下了许多歌颂、赞美友情的美妙诗篇。他的诗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他的才华馥郁了一个王朝。纵观李白的一生,一路走来,他没有攀权附贵,阿谀奉迎,因此结交了许多同在天涯的人。他那些送给友人的诗歌,更是以满腔的真情打动着千百年来无数读者的心。他的诸多名篇名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传诵不绝。“黄河之水天上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等等,以磅礴的气势成为千古绝唱,另后人无法企及。据史料记载,李白生在中亚西域的碎城,后随父迁移到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 唐代科进士这一政策也促使了游学的兴盛读书人外出求学,改变现状,谋求前程。我们

浅谈李白与他的山水诗之间

浅谈李白与他的山水诗之间 【摘要】提起李白,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并不陌生,从小我们就读着他的诗歌长大,他的生死及其不平凡的经历,都给人留下了疑问和话题。故一直以来人们对他的研究很多,如对李白出生地、家世及卒年等的研究。中国传统的山水诗,便是一副山水画,诗乃大自然山水的墨之韵。北宋郭熙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无独有偶,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有云:“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诗是一种有声的画”。可见中西关于诗画的关系同源,那就是追求一种意境。李白并不是以山水诗闻名,但是,李白的山水诗以雄奇、豪迈、大气、苍凉见长,突破了中国传统山水诗的借山水以自娱的窠臼。也同样取得了叫大的成就。 提纲: 一、李白生平介绍 二、李白与山水诗之间的关系 三、李白山水诗的漫游 四、李白山水诗的独特风格 (一)李白的山水诗明朗清新,意境开阔 (二)李白的山水诗情景交溶,韵味悠长 (三)李白的山水诗形象雄伟,气势磅礴 李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 一、李白生平介绍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少年时期生活在蜀中,家境富裕,轻财好施,喜好文学,熟读百家书籍。又关心国事,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二十多岁时出蜀东游,十年之内,顺着长江南浮洞庭,北游襄汉,东上庐山,直下金陵、扬州,远到东海边,后来又到黄河流域许多地方。四十多岁时,经推荐,被唐玄宗召到长安,作为文学侍从,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李白很兴奋,以为可以辅弼君主时的玄宗沉湎于歌舞酒色,政治黑暗腐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生活在草野间的人)”?但是,此在长安不满两年,便愤然离去,继续漫游各地,“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李白的诗歌创作于是趋于成熟,名篇叠出。 天宝三年(744年),他在洛阳和杜甫相遇,结成好友。两人在河南山东一带,携手探胜,把酒论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在永王(玄宗第十六子)幕府工作。后来,唐肃宗借口永王谋反,杀了永王,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中途遇赦。宝应元年(762年),62岁的李白,在穷困和飘泊中病死

毕业论文漫谈李白和他的山水诗

文学论文:漫谈李白和他的山水诗 【摘要】提起李白,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并不陌生,从小我们就读着他的诗歌长大,他的生死及其不平凡的经历,都给人留下了疑问和话题。故一直以来人们对他的研究很多,如对李白出生地、家世及卒年等的研究。中国传统的山水诗,便是一副山水画,诗乃大自然山水的墨之韵。北宋郭熙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无独有偶,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有云:“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诗是一种有声的画”。可见中西关于诗画的关系同源,那就是追求一种意境。李白并不是以山水诗闻名,但是,李白的山水诗以雄奇、豪迈、大气、苍凉见长,突破了中国传统山水诗的借山水以自娱的窠臼。也同样取得了叫大的成就。 【关键词】李白;山水诗;诗人 提纲: 一、李白生平介绍 二、李白与山水诗之间的关系 三、李白山水诗的漫游 四、李白山水诗的独特风格 (一)李白的山水诗明朗清新,意境开阔 (二)李白的山水诗情景交溶,韵味悠长 (三)李白的山水诗形象雄伟,气势磅礴 李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 一、李白生平介绍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少年时期生活在蜀中,家境富裕,轻财好施,喜好文学,熟读百家

书籍。又关心国事,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二十多岁时出蜀东游,十年之内,顺着长江南浮洞庭,北游襄汉,东上庐山,直下金陵、XX,远到东海边,后来又到黄河流域许多地方。四十多岁时,经推荐,被唐玄宗召到长安,作为文学侍从,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李白很兴奋,以为可以辅弼君主时的玄宗沉湎于歌舞酒色,政治黑暗腐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生活在草野间的人)”?但是,此在长安不满两年,便愤然离去,继续漫游各地,“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李白的诗歌创作于是趋于成熟,名篇叠出。天宝三年(744年),他在XX和杜甫相遇,结成好友。两人在XXXX一带,携手探胜,把酒论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在永王(玄宗第十六子)幕府工作。后来,唐肃宗借口永王谋反,杀了永王,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中途遇赦。宝应元年(762年),62岁的李白,在穷困和飘泊中病死于XX当涂。李白存诗九百多首。他热爱祖国山河,自称“一生好入名山游”,写下了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其中,《早发白帝城》《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都是无与伦比的绝唱。 二、李白与山水诗之间的关系 李白是中国山水诗人中的另类,他有一种世外高人的气势和极富X力的生命力,非常的飘逸和洒脱,这种个性的因素使得李白的山水诗在表现手法上似乎没有了固定的形式和规律,这就造成把握李白山水诗的风格和意境很难。但就像看梵高的画一看就是梵高的画,李白的山水一看便是李白的山水。实际上,李白才是真正主宰着山水诗的形式和规律的。李白写的不是山水的细节,而是山水的气势,用他的话来讲就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气势,这也是写他本人的气势,正是他本人的气势推动着他写山水的气势,只有他桀骜放纵的个性才能把山水固有的气势从山水中X扬出来,X扬山水的气势就是X扬李白自己的个性和生命力,即是把他自己的个性和生命力扩X到山水中,他的生命力是无限扩X 的,给人的感觉不是山水感染了他,而是他感染了大唐的山水。 三、李白山水诗的漫游 唐开元盛世的青年李白,爱好辞赋、剑术和豪饮,博览道家、诸子百家奇书和纵横术,受到奇而不正的教化,思想上的神游和狂想,养成一种傲岸不桀、放逸不群的游侠精神,这注定了他一生不走科试正途,而要走隐士兼侠士而成名士的独特之路。李白是不属于世俗世界的,他是属于酒的和山水的神仙世界。唐玄宗爱慕酒仙李白的才华,给其加官赐予金帛,可李白不受,其“志在青山”,只要美酒和山水的流连,以至于唐玄宗赐其金牌“逢坊吃酒,遇库支钱”,被传为千古佳话。诗人杜甫有一首诗赞酒仙李白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的一生大半岁月是在隐逸漫游中度过的。李白漫游名山大川,寄清风明月,留下许多含而不露,意境深远的山水诗的名篇。李白的一生游历X围很广,入蜀中,留下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佳句;出三峡,留下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空谷绝响;南行江浙,留下了“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长河画影;上庐山,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画卷;东至齐鲁,留下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苍凉景色;西游

趣话打油诗—李白和杜甫的幽默诗

趣话打油诗—李白和杜甫的幽默诗 文| 中国名人打油诗三百首趣谈李白和杜甫同为唐代大诗人,他们相互推崇,情深意笃。既然是至交的朋友,有什么话不可说?哪怕是缺点,也可以在笑声中和盘托出,当然是用诗歌的形式。一次,杜甫在《赠李白》中写道: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原来,当时李白浪游四海,热衷于求仙访道,沉迷于虚妄的炼丹长生之术;同时放荡不羁,痛饮狂歌。由此可见,此诗是对李白此种行为善意而委婉的规劝。前两句是笑他追求炼丹之术,只能是徒劳一场;后两句是笑他如此任性放纵,又能为谁人逞雄?还是现实一点吧,不要想入非非太浪漫了。其实这种轻描淡写的规劝,用现在一句时髦的话说,只不过是杜甫“幽”了李白一“默”罢了。此后,李白也曾“幽”过杜甫一“默”。李白在《戏赠杜甫》中写道: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杜甫写诗不像李白那般豪放不羁,浮想联翩,自由驰骋。他讲究声律对仗,锤炼字句,风格沉稳,所以李白此诗实际是对杜甫字斟句酌、冥思苦吟的拘谨,提出幽默的规劝。作者在诗中运用白描的手法,简单勾勒了杜甫的肖像,头戴斗笠,形容枯槁,俨然一副樵夫的模样,可谓斯文扫地,令人捧腹;同时以尊敬的口吻借问杜甫,怎么别

来瘦了许多?这是从前苦心琢磨,字斟句酌,务求工稳的缘故啊!这显然是劝杜甫以后作诗要放达一些,不要太拘束了。此诗用语通俗,涉笔成趣,读来令人解颐,堪称打油诗的上乘之作。李、杜两位大诗人的个性不同,诗风也不同,一个是浪漫主义诗仙,一个是现实主义诗圣。他们能够相互幽默的提意见,互相规劝而又不伤感情,在“文人相轻”的封建时代,实属难能可贵,也是诗坛佳话。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2007-2014试题及答案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试题 课程代码:00538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以下篇目中,出自《诗经》且属于政治讽刺诗的是 C A.《氓》 B.《怀沙》 C.《硕鼠》 D.《鹿鸣》 2.“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是指“六诗”中的 A A.赋 B.比 C.风 D.颂 3.以下著作由刘向编定的是 D A.《春秋》 B.《尚书》 C.《左传》 D.《战国策》 4.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B A.《论语》由孔子编成 B.《庄子》通行的最早注本为郭象注本 C.《墨子》行文注重辞藻的华丽与铺陈 D.“朝三暮四”的故事出自《韩非子》 5.以下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C A.《楚辞》想象奇特,往往与当时民间的巫神信仰有关 B.《楚辞》多用楚地方言 C.《春秋》是鲁国的纪传体史书 D.《战国策》多为纵横家的游说之辞 6.下列作品属于《九章》的是 C P29 A.《涉江》 B.《河伯》 C.《山鬼》 D.《招魂》 7.从文学角度看,汉初创作的主要成就在 B A.辞赋 B.历史散文 C.乐府诗歌 D.小说 8.在汉初思想家中忧患意识最为深浓的是 B A.晁错 B.贾谊 C.吕不韦 D.李斯 9.《史记?信陵君列传》中着力刻画的信陵君的形象是 C A.知人善任 B.年轻气盛 C.礼贤下士 D.世故老成 10.《越绝书》的作者是 D A.赵晔 B.枚乘 C.班彪 D.袁康 11.扬雄《甘泉》、《河东》二赋对大赋题材创作的拓展是 A P47 A.写祭祀 B.写物产 C.写都邑 D.写田猎 12.蔡邕《述行赋》的创作意图是 A A.咏物托志 B.劝百讽一

浅谈李白山水诗的个性特点

浅谈李白山水诗的个性特点 【摘要】:李白一生是漂泊的一生。在漫游中,李白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实践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李白的山水诗是李白诗歌成就的代表之作,它不仅在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反映了诗人的主体意识,而且其中也涉及到不少关于时代,社会,以及民生疾苦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意义。李白游赏山水,原始的驱动力不在于官场的得志与失意,而来自于他对山水的热爱和审美的冲动。李白诗中,水是随处可见的意象。李白的山水诗俊逸清新,意境开阔,情景交溶,韵味悠长,雄奇奔放,气势磅礴,以卓然独具的艺术风采和强烈的时代精神,达到了审美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关键词】:李白;山水诗;特点与风格 【提纲】: 一.与漫游结缘的李白 二.李白山水诗的特点 三.李白山水诗的风格 一、与漫游结缘的李白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少年时期生活在蜀中[1],家境富裕,轻财好施,喜好文学,熟读百家书籍。又关心国事,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二十多岁时出蜀东游,十年之内,顺着长江南游洞庭,北游襄汉,东上庐山,直下金陵、扬州,远到东海边,后来又到黄河流域许多地方。四十一岁时,经道士吴筠推荐[2],被唐玄宗召到长安,作为文学侍从,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于是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3]”满怀激情前去赴任。但是,在长安工作不满两

年,便愤然离去,继续漫游各地,“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李白的诗歌创作于是趋于成熟,名篇倍出。天宝三年(744年),他在洛阳和杜甫相遇,结成好友。两人在河南山东一带,携手探胜,把酒论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在永王李璘幕府工作。后来,唐肃宗李亨借永王谋反,杀了永王,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中途遇赦。宝应元年(762年),62岁的李白,在穷困和飘泊中病死于安徽当涂。李白存诗九百多首。他热爱祖国山河,自称“一生好入名山游”,写下了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李白一生是漂泊的一生,天南地北、大河上下,凡精美之处,几乎没有李白没去过的。在漫游中,李白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实践形成了他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他对待一切具体的事物,都和这种世界观和生活态度联系起来,看待一切都有他自己的角度、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审美判断,因此,他在诗歌的表现上也就具有了自己的特点。 二、李白山水诗的特点。 1.李白山水诗中的自我意识。 自汉以来,中国传统士人以儒学为宗,等级观念森严,崇尚修身养性,为人克己内敛,行事循规蹈矩,缺少一种张扬自我个性,弥漫着浓厚的伦理色彩和功利主义倾向,而李白却不然,他虽然一生都在追求功名与理想,但却永远保持着一份自由自我的超然与纯真。究其原因,一方面,盛唐初期的国运昌隆与政治文化开明增强了李白等布衣阶层知识分子的自信心,所以李白感受到了盛唐时代精神,同样是怀抱理想,热衷功名;另一方面,儒家的正统思想又直接促使了李白的一种雄心壮志与社会责任感。“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4]”,唐朝是门阀士族政治的转折点,经过隋末农民起义的扫荡和李唐王朝的打击,长期左右中国政治的门阀大地主退出了政治舞台。科举制度的确立,使大批士人得以由考试而进入各级政权。魏征、张九龄、张悦等在政治舞台上的风云际会,鼓舞着一代知识分子以积极上进、建立功勋为己任,“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5];还有,申管、晏婴、鲁仲连、陶朱、吕尚、留侯,诸葛亮等是李白所崇尚的功成名就与青史留名的人物,他们对于李白独立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6]。因而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之下,盛唐之音表现在李白

范文.浅析李白的山水诗

目录 一、李白生平介绍 二、李白与山水诗之间的关系 三、李白山水诗的漫游 四、李白山水诗的独特风格 (一)李白的山水诗明朗清新,意境开阔(二)李白的山水诗情景交溶,韵味悠长(三)李白的山水诗形象雄伟,气势磅礴五、参考文献

漫谈李白和他的山水诗 成凤 【摘要】提起李白,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并不陌生,从小我们就读着他的诗歌长大,他的生死及其不平凡的经历,都给人留下了疑问和话题。故一直以来人们对他的研究很多,如对李白出生地、家世及卒年等的研究。中国传统的山水诗,便是一副山水画,诗乃大自然山水的墨之韵。北宋郭熙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无独有偶,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有云:“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诗是一种有声的画”。可见中西关于诗画的关系同源,那就是追求一种意境。李白并不是以山水诗闻名,但是,李白的山水诗以雄奇、豪迈、大气、苍凉见长,突破了中国传统山水诗的借山水以自娱的窠臼。也同样取得了叫大的成就。 【关键词】李白;山水诗;诗人 【正文】 李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 一、李白生平介绍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少年时期生活在蜀中,家境富裕,轻财好施,喜好文学,熟读百家书籍。又关心国事,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二十多岁时出蜀东游,十年之内,顺着长江南浮洞庭,北游襄汉,东上庐山,直下金陵、扬州,远到东海边,后来又到黄河流域许多地方。四十多岁时,经推荐,被唐玄宗召到长安,作为文学侍从,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李白很兴奋,以为可以辅弼君主时的玄宗沉湎于歌舞酒色,政治黑暗腐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实现他的政治抱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生活在草野间的人)”?但是,此在长安不满两年,便愤然离去,继续漫游各地,“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李白的诗歌创作于是趋于成熟,名篇叠出。天宝三年(744年),他在洛阳和杜甫相遇,结成好友。两人在河南山东一带,携手探胜,把酒论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在永王(玄宗第十六子)幕府工作。后来,唐肃宗借口永王谋反,杀了永王,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中途遇赦。宝应元年(762年),62岁的李白,在穷困和飘泊中病死于安徽当涂。李白存

萧涤非_关于《李白与杜甫》

关于《李白与杜甫》 萧涤非 一九七二年,郭老的大作《李白与杜甫》发表了。差不多在拜读的同时,就想写封信或者别的什么东西向郭老请益。可是一直未能如愿。只是在一种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即兴式地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一些问题。去年十月,我参加了过去我们编写的那部《中国文学史》教科书的修订工作,住在中山大学,东道主人要求我们每人都得作篇报告,我还被指定要谈谈对《李白与杜甫》一书的看法。由于事出意外,毫无准备,连个“急就章”也没有搞出,拿着笔记本便上了讲台。后来还被邀在广州语文学会、海南岛民族学院和海南师专分别作了内容大致相同的发言。这都不是我的自愿。 我之所以不愿谈,是因为觉得:一,郭老是我们的老前辈,他的成就和贡献又是多方面的,一部著作即使有问题也算不了什么。“明月无瑕岂容易?!”二,郭老过去也是尊重杜甫的,他这次的抑杜,不过是他自己在翻他自己的案,而我们的非议,也不过是以前日之郭老反后日之郭老而已;三,杜甫和他的诗是客观存在,谁也抹杀不了。是非自有公论,公道自在人心。因此,总觉得能不谈,最好不谈。但近来感到这不是办法。因为只要一有机会,不谈,似乎就过不了关。为了避免这种令人厌烦的旧调重弹,我决计趁这次山大校庆科学讨论会的机会索性把它写成书面的东西。遗憾的是,我再也听不到郭老的教训了。谈的如有错误或欠妥之处,只有请同志们指正。 一、扬李抑杜 扬李抑杜,是《李白与杜甫》一书的基调。这一基调,贯串全书,包括从第一页的各章标题直到最后附录的李杜年表在内。郭老专论杜甫的共有六章,这六章的标题是:杜甫的阶级意识,杜甫的门阀观念,杜甫的功名欲望,杜甫的地主生活,杜甫的宗教信仰,杜甫终身嗜酒。几乎没有一个好标题。全面贬低杜甫的倾向性是一目了然的。 要贬低杜甫,首先就得把“诗圣”和“人民诗人”这两顶新、旧“桂冠”从杜甫头上摘下来。郭老正是从这里入手的。郭老说:“以前的专家们是称杜甫为‘诗圣’,近时的专家们是称为‘人民诗人’。被称为‘诗圣’时,人民没有过问;被称为‘人民诗人’时,人民恐怕就要追问个所以然了。”(《李白与杜甫》大字本196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页码)关于“诗圣”这一称号,据个人所见,从南宋时便已有了。郭老说“人民没有过问”,不,人民是过问了的,而且是批准了的。陕南流传这样一首民歌:“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诗歌作了千万卷,不流千年存万古。”(见《中国歌谣》第二集)这难道不是事实吗?不仅得到人民的批准,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与答案3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尚书》中 关于原始初民模仿动物而歌唱的记载是( ) A.贲如,皤如,白马翰如 B.士刲羊,无血 C.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D.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阀 2.《诗经·七月》是( ) A.爱情诗 B.战争诗 C.农事诗 D.怨刺诗 3.《春秋》的编纂体例是( ) A.国别体 B.纪传体 C.编年体 D.纪事本末体 4.《左传》的风格特色是( ) A.佶屈聱牙 B.情韵并美 C.辩丽恣肆 D.质朴平实 5.下列寓言出自《战国策》的是( ) A.处女遇盗 B.郢书燕读 C.刻舟求剑 D.狡兔三窟 6.《九章》大多数作品的体式是( ) A.论体 B.赋体 C.骚体 D.七体

7.晁错主张劝农务本的名篇,一篇是《守边劝农疏》,另一篇是( ) A.《论贵粟疏》 B.《论积贮疏》 C.《至言》 D.《陈政事疏》 8.造成《汉书》、《史记》写作思想和特色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作者的思想差异和具体写作环境的不同 B.作者对历史著作性质功能的认识不同 C.作者具有“颂世”和“刺世”的不同主张 D.作者对历史著作“实录”标准的认识不同 9.最早以“赋”作为文体名称的作品是( ) A.《高唐赋》 B.《吊屈原赋》 C.《柳赋》 D.《赋篇》 10.东汉赋体文学创作的发展趋势是( ) A.由骚体赋向大赋转变 B.由小赋向京都赋转变 C.由大赋向抒情小赋转变 D.由大赋向骚体赋转变 11.在《乐府诗集》的以下类目中,保存两汉乐府民歌最多的是( ) A.《鼓吹曲辞》 B.《杂曲歌辞》 C.《相和歌辞》 D.《杂歌谣辞》 12.最早载录《古诗十九首》的古代典籍是( ) A.《玉台新咏》 B.《文选》 C.《乐府诗集》 D.《古诗纪》

李白与王维山水田园诗之比较

浅谈李白山水诗之特点 2006级春季汉语言文学本科李晓华 内容摘要:唐诗在中华民族的诗词宝库中璀璨无比,在灿若群星的唐代诗人中李白可谓是众多诗人中的佼佼者,具有无法撼动的历史地位。李白的山水诗的洒脱飘逸,酣畅淋漓,浪漫豪放,精雕细琢,情景交融,诗情画意,倍受后人激赏。 关键词:李白山水诗特点 李白(701---762),字太白,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以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兼而有之。李白一生的大半岁月是在隐逸漫游中度过的。他说:“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他“心爱名山游,身随名山远“(《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李白一生游览过许多地方,四川、山东、山西、河南、浙江、江苏等都留下过他的足迹。李白20岁前后游历了蜀中的不少名胜古迹,山水诗描绘了蜀中的雄伟壮丽的山川,培育了他壮阔的胸怀、豪迈的性格和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李白25岁后出蜀漫游,广阔的天地,开拓了广阔的视野,壮丽的山河更赋予这位天才诗人的创作灵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李白被玄宗“赐金还山”后,又再度漫游,游踪遍及齐鲁,江浙、燕赵,歌咏祖国大好河山是李白此时期山水诗的主要内容。李白因永王案长流夜郎,中途遇赦,流浪于宣城、历阳,此时山水诗将游仙、山水和现实联系起来,反映李白深刻内心矛盾。所以在他创作了许多山水诗,并把山水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开拓了一个新的境界。纵观李白的一

生留下900多首诗篇,其中,山水诗洋洋洒洒,蔚为壮观,堪称世界文化瑰宝,古今中外,奉为经典。那么他的山水诗的魅力究竟表现在那些方面呢? 一、情与景的高度融合---美在意韵 李白在山水诗的创作中,最擅长于以情写景,以景抒情。在艺术表现上,诗人通常只选择自然景物中最富特征,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些方面加以突出的描绘,在具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的氛围中,蕴涵了无穷的韵味,故而较之晋宋诗人的“情、景、理”三段式的风格情调更胜一筹,作品意向高远,感情更为真挚。除上一部分已举作品兼具这一特点之外,李白还有更多的山水诗篇可以作为这一方面的例证。例如,《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是现在公认的古代山水诗中最优秀的篇章。当时作者因永王璘案被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中途遇赦,惊喜交加,当即从白帝城放舟东下江陵。诗人那历尽艰险而遇赦的喜悦心境,久别亲友而归心似箭的急情迫念,以及得以解脱之后的兴高采烈的神态,无不在空谷传响,夹岸秀丽的山峡风光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诗气势豪爽,情景交融,精妙至极。后人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在具有民歌风采的《清溪行》中,作者以清新流畅的诗句,赞颂了大自然的明媚秀丽,抒发了对社会黑暗的愤懑之情:

李白王维山水诗异同浅谈

李白王维山水诗异同浅谈 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虽然诗中不一定纯写山水,亦可有其他的辅助内容,但是呈现耳目所及的山水状貌声色之美,则必须为诗人创作的主要目的。由谢灵运开创,脱胎于玄言诗。其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继陶渊明的田园诗之后,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而王维和李白作为山水诗的代表人物,由于他们的思想和人生遭遇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诗歌内容和风格也不尽相同,王维素以“禅意与画意完美结合”而著称于世;李诗则因“宏伟浪漫”而久负盛名。那么这两位诗人的山水诗有什么异同呢? 1相同之处 (一)均透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李白的《裴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中写到“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秋天的夜晚,明月照耀在湖水之上,水天一色,毫无纤尘。李白面对如此美景,直想飞到天空中去拥抱它。李白痴迷山水,常常留恋忘返。李白热爱大自然,大自然也给诗人无限的回报,使他诗思如泉,佳作纷涌。“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正是其写照。诗人与大自然的亲和,使其产生了创作上的冲动。只有怀着一颗热爱自然之心, 才能诞生优秀的山水诗篇。总之,王维与李白的山水诗都抒发了他们对山水的喜爱之情。(二)(二)均透露着诗人的林泉之志。盛唐时期,世多隐逸之风,王维与李白的山水诗作中也都表现出他们隐居山林之情。如王维的《夜静竹亭赠钱少府归蓝田》:“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却忆山中时,人家涧西远。羡君明发去,采蕨轻轩冕。” 在送友人回蓝田之际,诗人不由回想到过去自己隐居辋川山谷的生活是多么惬意。李白在《望庐山五老峰》中写道:“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面对美丽的山川,诗人愿投身其中,远离世人污浊,与青天自然为友,隐逸之情溢于言表。因为对隐居生活有着向往之 情,从而在山水诗中还表现出对隐士的隐居生活的赞美。如王维《春日与裴迪过 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城 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 2,不同之处 本文就诗歌风格做一定分析,虽然都是山水田园诗,但是两个人在诗歌的风格差距很远,而且诗歌风格当中有着十分明显的落差。李白高傲浩方浪漫,写作风格气势恢宏洋洋洒洒,从李白的诗歌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出一种奔放而不拘一格,不被生活的现状约束了自己性格与追求。如果我们去读李白的诗歌,尤其是李白壮年时期的诗歌我们尤其能够感受到李白的豪迈和不拘一格。虽然说李白的一生没有入朝为官,但是我们从他的诗歌当中我们看到李白是具有自己的政治报复和自己的政治蓝图,只不过李白是希望追求一种人生当中的最高境界,李白喜欢的是我行我素,希望生活在一个绝对自由,他是自己生活的主宰,他喜欢的是周游世界,游山玩水,云游四方,拥抱自然,饮酒作乐,急性写诗。不希望自己拘束在红尘当中的人,也不甘愿溜须拍马在皇帝面前高官面前低三下四。而王维与李白虽都是在官场不得志。但王维是经历安史之乱之后等多个时期,其政治理想由于王维的性格为人问题王维收到了和大的排畸。王维满腔报国热情,没有地方用,最后只有退而求其次,到山林隐居,过着有限的田园生活。并且在王维的诗歌当中,我们看到王维把自己的侧重点放在自然山川的描写,王维的诗歌从风格当中看,他没有李白那种浪漫豪放的色彩,在风格当中我们更多地感觉是,一种拥抱自然幽静淡雅的美感。例如这首《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诗歌给我们的第一感觉是,淡雅和清幽,短短二十个字当中为我们描绘出动静结合优美的图画。从这里面的意境当中,我们能够用宁静安详,天人合一的感觉,在一个幽静的秋日夜晚,他独自一人在月子里欣赏明月,再这样的幽静的夜晚当中月亮出来了月光仿佛惊动了熟睡的鸟儿,在寂静的时候突然一只飞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这样的效果非常好,本文体现了王维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 1.单选题 1.1 以下作品包含在《九歌》中的有 a 《哀郢》 b 《河伯》 c 《抽思》 d 《怀沙》 1.2《大雅》中的五篇史诗是反映哪代人的历史的 a 夏人 b 商人 c 周人 d 秦人 1.3 《左传》写人主要表现在 a 性格化人物明显多于类型化人物 b 是史传文学人物塑造成熟的标志 c 把人物置入矛盾冲突的环境中塑造 d 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 1.4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位 a 阴阳家大师 b 兵家大师 c 法家大师9 d 儒家大师 1.5李益写得最多最好的诗为 a 边塞诗 b 山水诗 c 田园诗 d 唱和诗 1.6下列作品中,属于王符《潜夫论》的是 a 《谏营昌陵疏》 b 《艺增篇》 c 《抑谶重赏疏》 d 《实贡篇》 1.7东汉《北征赋》的作者是 a 赵壹 b 班固 c 张衡 d 班彪 1.8杜牧诗歌中最受推崇的诗体是 a 五言古诗 b 七言律诗 c 五言绝句 d 七言绝句 1.9下列作品中属于女诗人蔡琰创作的是 a 《娇女诗》 b 《艳歌行》 c 《悲愤诗》 d 《美女篇》 1.10 汉书》不同于《史记》的体例特点是 a 取消“列传” b 保留“书” 1.11《诗经》中的赋、比、兴与风、雅、颂原本合称 a 六艺 b 六能 c 六体 d 六诗 1.12《小雅·十月之交》属于 a 婚恋诗 b 史诗 c 农事诗 d 政治讽喻诗 1.13《诗经》收录的诗歌的时限 a 夏商周 b 春秋至战国 c 西周晚期至战国初期 d 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 1.14汉代传授《诗经》的曾有四家,而后来独行于世的只有 a 鲁诗 b 齐诗 c 韩诗 d 毛诗 1.15对于韩非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战国末燕国公子 b 韩非死于韩国狱中 c 著有《五蠹》、《孤愤》 d 与荀卿俱事李斯为师 1.16以下表述符合《国语》一书是 a 《国语》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b 《国语》以记事为主 c 《国语》完整系统地叙述历史事件 d 《国语》作者相传是左丘明 1.17谢灵运诗歌追求的是 a 清水芙蓉之美 b 典丽华赡之美 c 热烈明畅之美 d 刚健雄放之美 1.18以下对《诗经》抒情性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的作品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叙事诗占多数。 b 《诗经》抒发情感的方式是较为含蓄的。 c 象征化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形成了《诗经》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d 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真挚感情。 1.19 《郑风·将仲子》属于《诗经》婚恋诗中的哪类诗 a 抒发恋爱和相思的甜蜜 b 表现恋爱的曲折和苦恼 c 描写夫妻间真挚情爱 d 弃妇诗 1.20韦应物后期诗歌的风格是 a 沉郁顿挫

杜甫与李白的故事

杜甫(712年~770年),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李白,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中亚的碎叶,5岁时,随父亲迁居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因此自称青莲居士。唐代两位顶级诗人,一位“诗圣”,一位“诗仙”,创造了中国古代最辉煌的诗歌文学。两位大诗人一生都曾游遍祖国的奇山秀水,从大自然中汲取了无尽的思想资源和创作激情。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至天宝四载(745年) ,杜甫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第一次是在江南一带,他到过金陵、姑苏,渡浙江,泛舟剡溪直至天姥山下。开元二十三年回洛阳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次年在齐赵一带开始了第二次漫游,他晚年回忆当时的情景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他在这两次漫游里,看到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见闻。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白“骇骥筋力成,意在万里外。”于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途中,他写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人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出三峡后,李白首先漫游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元十六年早春,李白来到湖北安陆。在这里,他和曾在唐高宗时做过宰相的许围师的孙女结婚,开始了“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的生活。他曾隐居安陆境内的寿山和白兆山桃花岩,后又与道士元丹丘一道隐居嵩山。开元二十四年,他去山东,又和孔巢父、韩准等人隐居祖徐山的竹溪,时人号为“竹溪六逸”。天宝三载,李白在东都洛阳认识了比他小11岁的诗人杜甫。杜甫“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其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与李白意气相投。他们情同手足,“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次年秋,杜甫将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他们在兖州分手,此后没有再会面。这是他们的第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见面。在一起的一段日子里,二人畅游齐鲁,访道寻友,谈诗论文,有时也议论时事,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分手后,杜甫为此写过不少怀念李白的感人诗篇。 两位同时代的诗人,按理说互相之间肯定有所评价或看法,况且李白和杜甫认识,而且还意气相投,关系非常好,这样互相之间就应该会更多地有一些评议,或褒或贬,权当切磋诗艺。但我们可以看到,杜甫诗中提及李白的地方很多,且大都是称赞李白之诗的高妙。但李白诗中几乎无一诗提及杜甫,更不要说对杜甫的诗做任何评价了。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对于李白,杜甫先是称他为“李候金闺彦。”(《赠李白》),杜甫说“两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而正是因为有李白在,才使得他“脱身事幽讨”。后来他又说“李候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还说“更寻佳树传,不忘角弓诗。”(《冬日有怀李白》)。他指出李诗的“清新俊逸”,赞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春日忆李白》)这应该看作是杜甫对李诗的总评,也是准确地对后人发生过巨大影响的总评,也可说是对李诗的最高评价了,后人为了说明李诗的高妙,往往都引用杜甫的这句评语。 诚然,杜甫对自己的诗才是自许颇高的,他曾自夸“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壮游》),还曾说“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健亲。”(《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和“赋或似相如”(《酬高使君相赠》),把自己视为扬雄、曹植和司马相如式的诗人,可见他对自己的诗才很自负,但他却没有“傲倪凌蔑,目空一切”的态度。他对同代的李白、王维、高适、岑参、孟云卿、元结等都作过肯定的评论和评价。对李白的评价我们上面看到了,已经把李诗放到一个很高的位置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