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心理学教案

《旅游心理学》

第一部分绪论

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1、弗洛伊德主义心理学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是心理治疗中的“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认

为心理上的病态是人的本能冲动被压抑的结果。

重视用“内因”,即心理因素来解释人的所作所为,主要是指“满足本能欲望的冲动”。2、行为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和斯金纳

认为人是由环境“塑造”出来的,重视用“外因”,即环境因素来解释人的所作所为。

3、人本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

重视用“内因”,即心理因素来解释人的所作所为,所强调的主要是“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的冲动。

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心理学主要是研究正常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客观规律的科学。

(1)认识过程

心理过程(2)情感过程

(3)意志过程

心理现象

(1)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个性心理

(2)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

三、旅游心理学

▲旅游心理学是研究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和旅游工作者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1、研究对象

⑴旅游者心理⑵旅游服务心理⑶旅游管理心理

2、研究现代旅游心理学的意义

⑴有助于提高旅游业的服务质量

⑵有利于改善旅游业的经营管理

⑶对旅游业建设高质量的职工队伍具有指导意义

⑷有利于科学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和安排旅游设施

3、任务

通过对旅游者心理的研究,可以了解激励并影响旅游者做出各种旅游决策的心理因素,从而为旅游市场的预测开发、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心理学的科学依据,从而指导饭店服务、导游服务和交通服务等,使旅游管理部门和从业人员的工作更有预见性和针对性,提高旅游业的管理水平,促进国际旅游事业的发展。

第二部分旅游者心理

第一章旅游者的知觉

第一节知觉概述

一、涵义

1、定义:知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些事物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2、分类

(1)根据所反映事物的特性

①空间知觉:反映物体的方位、形状、大小、距离

②时间知觉:反映物体的顺序和延续性

③运动知觉:事物在空间上的位置、移动

(2)按照反映活动中各器官作用的优势不同

视知觉、听知觉、味知觉、嗅知觉、触知觉

(3)社会知觉

①对个人的知觉②自我知觉③人际关系知觉

二、知觉特征

1、选择性

知觉在一定时间内,并感受所有刺激,而仅把注意力集中到少数重要刺激,排除次要刺激的干扰,从而更有效认识外界物体,适应外界环境。

影响因素:

客观因素:①对象和背景的差别

②对象的活动变化

③新奇独特的刺激物

主观因素:①个人的需要

②知识与经验

③情绪

2、理解性

3、整体性

①接近原则:在空间距离接近的事物,容易被组合在一起成为感知对象。

②相似原则:性质相同或相近的事物容易被组合在一起成为感知对象。

③连续原则:几个性质相同或相近的事物,且空间距离接近,也易被组成一个感知对象。

4、恒常性

物体的基本属性及其结构的关系不变,只是外部条件发生一定变化时,知觉的印象仍保持相对不变

第二节旅游者的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受着个体主观因素的明显制约,由于情感因素参与知觉过程,就极易产生知觉偏差,这些知觉上的偏差,直接影响到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社会知觉偏差

1 第一印象

(1)定义:指初次接触时所留下的印象。

(2)作用:第一印象常常成为以后印象的基础。

在今后的一切活动中,人们会不自觉地将当前印象与第一印象相联系,如果第一印象良好,较为鲜明巩固,对以后的不良印象也不觉得反感;

如果第一印象不好,以后的良好印象也会相形失色。

2 晕轮效应

(1)定义:指由对方的某种特征推及对方的总体特征,从而产生美化或丑化对方的现象。

(2)作用:一方面产生极端美化对方的作用;另一方面产生极端丑化对方的作用。

3 经验效应

(1)定义:指个体凭借以往的经验,进行认识、判断、决策和行动的心理活动方式。

(2)作用:一方面,有助于正确知觉的形成;另一方面,又会导致认知者形成偏见,不利于正确知觉的形成。

4 刻板印象

(1)定义:指社会上部分人对事物或人物所持的共同的、固定的、笼统的看法和印象。

(2)作用:一方面有助于人们对众多事物或人物的特征作概括了解;另一方面又阻碍正确知觉的形成。

二如何对旅游者进行鉴貌辨色

对旅游者的鉴貌辨色,可从外部特征、言语、动作等方面入手,了解其国籍、民族、生活习惯、情绪反应和心理需求等等。

1 从外部特征观察

(1)相貌(2)体形和肤色(3)发型和服饰

(4)持证人与照片的对比

2 从言语、动作观察

(1)言语(2)动作:手势和走路姿势

3 从行李、用具、生活习惯观察

第三节对旅游条件的知觉

一、对旅游点的知觉

1 旅游景观必须具备独特性和观赏性,相应项目必须重视参与性;

2 旅游设施必须安全、方便、舒适;

3 旅游服务必须礼貌、周到、诚实、公平。

二、对旅游距离的知觉

1 阻止作用

2 激励作用

三、对旅游交通的知觉

1 对飞机的知觉

(1)航空公司的事故记录、飞机的类型、新旧程度、飞行员技术水平等;

(2)中途着陆次数的多少;(3)飞机上的服务。

2 对火车的知觉

优点(1)火车车次多,乘车方便;(2)发车时间好;

(3)舒适度高;(4)可以浏览沿途风光

3 对游船的知觉

(1)舒适度(2)安全度(3)娱乐性

(4)到达港口城市的多少(5)港口城市游览景点的多少

第二章需要、动机与旅游决策

教学目的及要求

▲熟悉旅游行为产生、发展的动因

▲掌握旅游行为的动因特点和规律

▲了解研究旅游行为动因的意义

第一节旅游需要

一、需要的涵义

1、定义:需要是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欲望”、“要求”。

2、需要的分类

(1)根据起源不同: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2)根据需要对象的性质: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二、需要层次论

1 生理需要

这是人类最基本、最强烈、最明显的一种需要,为人类生存和种族延续所必需。

2 安全的需要

3 社交的需要

爱和归属的需要,追求与他人建立友情,即在自己的团体里求得一席之地。

4 尊重的需要

(1)自尊:对获得信心、能力、本领、成就、独立和自由等的愿望。

(2)他尊:威望、承认、接受、关心、地位、名誉和赏识。

5 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实现人的全部潜力的愿望。

马斯洛认为,只有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高层次的需要才能到来。但任何一种需要并不因为下一个高层次需要的出现而消失,只是高层次需要产生后,低层次需要对行为影响变小而已。各层次的需要呈现相互以来与重叠的关系。

三、旅游需要

旅游需要是指人们在特定生活和经济条件下,对旅游产品的愿望和要求,是人们对高层次生活

标准和生活方式的一种追求。它是旅游行为最基本、最核心的动力因素,激发人们参加旅游活动,满足自身愿望。

1、单一性需要

是指人们在期望出现某一事件的过程中,不要再遇到意外的事情。也就是说,人们期望在旅游过程中寻求平衡、和谐、相同、没有冲突和可预见性。

2、多样性需要

是指人们对新奇、出乎意料、变化和不可预见性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3、单一性需要和多样性需要的平衡

人们是在单一性中寻找复杂性,复杂性过多又希望能用单一性来平衡。

心理学研究认为,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要设法使单一性和多样性保持最佳的紧张程度,否则,单一性过多,人会厌倦;多样性过多,人会恐惧。

单一性和多样性最佳程度的平衡只是一个相对说法,它与人们外出旅游时选择的旅游景点、交通方式、饭店类型以及构成整个旅游经历的一切活动的潜在刺激力量有关。

第二节旅游动机

旅游动机是推动人们去旅游的内部驱力,直接引发旅游行为,规定行为方向,保持和巩固行为。

一、旅游动机分类

1、健康、娱乐的动机

2、好奇探索的动机

3、审美的动机

4、社会交往的动机

5、宗教信仰的动机

6、商务动机

二、旅游行为分析

B=f(P,E)

式中:B代表行为;P代表个体因素; E代表个体的环境因素

这个公式表明,即使个体条件不变,但只要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则个体行为也随之发生变化;反之亦然。

具体化了的旅游倾向与旅游需要或旅游动机是有区别的。仅有需要或动机尚不能使行为具体化,只有需要或动机同费用、时间等相联系,才有具体的旅游行为。

三、旅游动机激发

1、激发理论

动机=目标效价×期望概率

(1)目标效价:指主体认为达成目标的意义和价值,是主体对于付出劳动的代价与收获的主观评定。

(2)期望概率:指主体根据自身的经验,对于达成目标的可能性的估计。

2、激发措施

(1)努力开发有特色的旅游产品

A 旅游资源的开发上要以自然为本;

B 要突出旅游资源的个性;

C 要突出民族特点。

(2)加强旅游企业管理,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3)加强旅游宣传,为旅游者提供信息

第三章态度和旅游决策等

第一节态度概述

一、态度的涵义

1、定义:是指个体对一定的社会事物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2、组成要素

认知要素、情感要素、意向要素

二、态度的特征

1、对象性

2、社会性

3、情感性与评价性

4、稳定性与可变性

5、广泛性

三、态度的形成过程

第二节态度和旅游行为

一、态度和行为的关系

态度是一种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是行为的准备状态,行为是态度的外在表现。

1、通常情况下,态度决定行为,人的一切行为都受态度的影响,所以态度和行为具有一致性;

2、同时,人的行为还受社会规范、行为习惯和情感压力顶影响,从而态度和行为不一致。(案例)

二、态度与旅游决策(图形)

第三节旅游者态度的改变

一、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1、需要

2、知识

3、个体的团体观念

4、个人人格特征

5、个人社会实践

二、改变旅游者的态度

1、更新旅游产品,提高产品质量

⑴改善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⑵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⑶运用价格策略

2 、说服宣传

⑴要实事求是提供信息

⑵要有针对性

⑶要逐步提出要求

3 、引导人们积极参加旅游活动

第四章旅游者的人格

第一节人格概述

一含义

个人在先天遗传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二、人格的结构

(一)知-情-意系统

认知情感意志

(二)心理状态系统

心理状态是指某一时刻或某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背景

包括意识状态、注意、情绪状态、疲劳状态等。

(三)人格动力系统

决定并制约人的心理活动的进行、方向、强度和稳定水平。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和世界观等。

(四)心理特征系统

能力气质性格

(五)自我调控系统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第二节人格理论

一、人格特质说

特质是个体有别于他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人格的测量单位。

人格特质说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特质论的创始人是阿尔波特,代表人物卡特尔、艾森克等。

(一)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共性特质

个性特质: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将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并编制出了16种人格测验。

16种人格特质是:

(A)乐群性(B)聪慧性(C)情绪稳定性 (E)恃强性

(F)兴奋性(G)有恒性(H)敢为性(I)敏感性

(L)怀疑性(M)幻想性(N)世故性(O)忧虑性

(Q1)激进性 (Q2)独立性 (Q3)自律性(Q4)紧张性

卡特尔认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具备这16种特质,只是在不同人身的表现有程度上的差异。所以,他认为人格差异主要表现在量的差异上,可以对人格进行量化分析。

(三)现代"五因素"特质理论

人格结构中的五个因素后来被称为“大五”(big five),强调该人格模型中每一维度的广泛性。这五个维度因素是神经质(N)、外倾性(E)、经验开放性(O)、宜人性(A)和认真性(C)。

二、人格的心理动力学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说:

☆本我——本能的我,个体与生俱来的、最原始的人格部分,代表各种生物的、本能的特性。

遵循“快乐原则”,基本是潜意识的

☆自我——意识中的我、现实的我。遵循“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人格的执行者。

☆超我——道德的我,是社会行为规范、道德标准社会内化而成。相当于良心、教养、理想自我等。遵循“道德原则”,是人格监督者。

人格是由以上三部分组成的一个整体结构。

本我代表本能的力量,超我则是社会规范,两者从根本上讲是相冲突的。

自我的作用就在于协调本我、现实、超我之间的关系,在遵循“现实”和“道德”的原则下,满足本我的要求。自我要为三个主人服务。

本我和超我在无意识领域中的冲突不可避免的。

健全的本我就是能寻求到某种方式,把这种内心冲突降到最低限度。如果自我功能减弱、人格的三部分失去平衡,彼此相互冲突,则易导致心理变态的发生。

三、伯恩的PAC分析

加拿大心理学家伯恩是相互作用分析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认为人们身上有三种自我状态,分别是“父母”、“成人”、“儿童”自我状态。

(一)父母自我状态

1、含义:是人们通过模仿自己的父母,或其他在其心目中具有父母一样的权威人物而获得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2、标志:权威感和优越感

3、行为方式:慈母式—同情、安慰

严父式—批评、命令

(二)成人自我状态

1、含义:是人格中支配理性思维和信息的客观处理部分。

2、标志:理智和客观

3、行为方式:待人接物冷静,处事谨慎,尊重别人,说话办事逻辑性强

(三)儿童自我状态

1、含义:人格结构中主管情感和情绪的部分,是好奇心、创造力、想象力、冲动性等的源泉。

2、标志:无主见,感情用事

3、行为方式:顺从式,自由式

四、人格类型说

人格类型说起源于20世纪30~40年代的德国。类型模式主要是用以描述一类人与另一类人之间的心理差异。

德国心理学家施特恩把人格类型概括为三种模式:单一型模式、对立型模式、多元型模式。(一)单一型模式--T型人格

T型人格是一种好冒险、爱剌激的人格特征。

T+型——冒险行为是健康、积极,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

T-型——冒险行为是破坏性和消极的剌激行为

(二)对立型模式--内向与外向人格

内向与外向是以心理活动的指向性为指标的心理类型。

内向——情感内隐, 顾虑重重,不善交际,好内省,缺乏实际行动,适应环境困难

外向——情感外露, 当机立断,不拘小节,独立心强,善于交际,有卓越的领导才能

(三)多元型模式--阴阳五行说

1、太阴之人:多阴无阳,其人格特征是胆小、孤僻、多疑

2、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其人格特征是沉静、节制、稳健、嫉妒心强。

3、太阳之人:多阳无阴,其人格特征是大胆、进攻、傲慢、暴躁

4、少阳之人:多阳少阴,其人格特征是外露、乐观、机智、随和

5、阴阳之人:阴阳气和,其人格特征是平静、适应性强。

第三节人格和旅游行为

一、人格的形成

(一)生物遗传因素--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二)社会文化因素--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

(三)家庭环境因素

(四)自然物理因素

二、人格类型和旅游行为

(一)内倾和外倾

1、内倾:较沉静、富于想象、害羞、敏感、防御性强;

2、外倾:爱交际、好外出、坦率、易于适应环境

(二)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

1、男性气质:有进取心、喜欢专断和控制人、独立性较强

2、女性气质:温和、宽容、细腻、具有依赖性。

(三)内控型和外控型

1、内控型:独立性强,不易受外界影响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2、外控型:认为一切事情是命运主宰,自己只是处于被动地位

三、生活方式和旅游行为

(一)封闭型

★特点:家庭生活,希望生活清净、安宁、有秩序

★旅游行为:“静”

(二)开放型

★特点:活跃,有进攻性,爱交际

★旅游行为:“新”

(三3 半开半闭型

★特点:希望生活有秩序,但又不满单调的生活

★旅游行为:文化,历史等

四、人格与旅游决策

(一)吸引“儿童”自我,通过广告等宣传激发其特有的情感需要;

(二)说服“父母”自我同意“儿童”自我的要求;

(二)打动“成人”自我,向其输送有关旅游产品的特色、价格、日程等方面信息,促使其理智作出旅游决策。

第五章学习与旅游行为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和熟悉学习过程

2、掌握学习理论及消费学习

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习与学习理论

一、学习概述

1、概念

学习是指由经验产生的行为中相对持续不断的变化。

2、学习的本质

——学习的过程就是适应自身和环境变化的过程

二、学习理论

(一)行为学习理论

认为学习是对外部事件做出反应的结果。不关注内心的思想过程。

1、经典性条件反射

将条件刺激与能够引起动物作出反应的非条件刺激多次一起呈现,就能够在条件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系,形成条件反射。

经典性条件反射建立过程

•实验前食物(UCS)→分泌唾液

铃声(中性刺激)→无关反应

•实验中铃声(CS)+食物(UCS)→分泌唾液

实验后铃声(CS)→分泌唾液(CR)

2、操作性条件反射

•反应后果

•(老鼠压下杠杆)立即(食物出现)

•结果

•(老鼠压杠杆频率增加)

机体发现某一反应会导致某种结果(强化物)出现,从而为得到这种结果而发出特定的反应。

二者的区别

A前者是不自觉的并且相当简单;后者是有意做出的,可能比较复杂;

B后者进行某种行为是因为它是有利的,即能带来奖励,避免惩罚。

(二)认知学习理论

强调内部思考过程的重要性。认为人们会积极利用从周围世界得到的信息来适应他们所处的环境。

1、观察学习

在社会情境中,通过观察与模仿别人(榜样)的行为,而间接学习的过程。是形成社会行为的基础。

2、意识问题

第二节消费学习

一、觉察风险

1、功能风险

是指旅游产品可能不如预料满意时存在的风险。

2、心理社会风险

是指旅游产品能否增加个人的幸福感、是否会丰富自我观念、是否会改善别人对其的看法等。

二、减少觉察风险

1、降低对产品的期望程度。

2、信赖一种商标和牌子的产品。

3、寻求信息

第三部分旅游企业管理心理

第六章个体差异与管理

第一节:能力差异与管理

一、能力

(一)概念

(二)影响因素

1素质2知识、技能3教育4实践5勤奋

二、能力差异与旅游企业管理

第二节:气质差异与管理

一、气质类型与特征

(一)气质类型

1胆汁质2多血质3粘液质4抑郁质

(二)气质特征

二、气质差异与旅游企业管理

第三节:性格差异与管理

一、性格概述

(一)概念

(二)类型

1内向型和外向型2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3独立型和顺从型

二、性格形成与发展

三、性格差异与旅游企业管理

第七章群体心理

第一节群体概述

一、群体

群体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二、群体的类型

1、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2、长期群体与临时群体

3、紧密群体与松散群体

三、特殊的群体—团队定义:团队并不是一群人的机械组合,它是指在心理上相互认知,在行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利益上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为了达到共同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的人群集合体。

第二节群体管理

一、群体规范

指群体为达到共同的活动目的,所确立的行为标准。

二、群体压力与从众

从众:是指在群体规范的压力下,个体会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从而与其他成员保持一致。

三、群体凝聚力

凝聚力,也称内聚力,是成员被群体吸引(或者说,群体成员对其所在群体的向心力)并愿意留在群体内的程度。

四、群体决策中的问题

1、群体思维2群体极化

二、群体决策技术

(一)头脑风暴法

(二)德尔菲法

第八章旅游企业员工的心理保健

第一节员工的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1、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2、较好适应现实环境

3、和谐的人际关系

4、合理的行为

二、心理健康标准的相对性

第二节挫折与心理防卫

挫折是指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在环境中遇到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和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一、挫折原因

(一)客观因素

1、环境的限制

2、社会因素

3、个人诸方面客观条件的限制

(二)主观因素

趋避冲突双趋冲突双重趋避冲突双避冲突

二、挫折的耐受力

是指一个人忍受挫折,保护自己心理健康,维持正常适应的能力

★挫折后的行为表现

1、攻击

2、冷漠

3、幻想

4、退化

5、固执

三、心理防卫机制

是指心理活动的避免焦虑、恢复情绪平衡与稳定的自我保护倾向。

1、压抑作用——动机性遗忘

2、合理化作用

3、补偿作用

4、升华作用

第三节心理保健

一、心理障碍的种类

心理障碍是指影响个体正常行为和活动效能的心理因素或心理状态。(一)神经症

1、神经衰弱

2、恐怖症

3、强迫症

4、疑病症

(二)心身疾病性格特征与心身疾病

旅游心理学 教案模板(共3篇)

旅游心理学教案模板〔共3篇〕 第1篇:旅游心理学教案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休闲与旅游 一、体闲活动与旅游 “休闲〞或“闲暇〞的英语是Lelsure,源于拉丁语的I.’lcere,意指摆脱生产劳动后的自由时间或自由活动,包含时间与恬动两个层面。法国社会学家杜马兹迪埃(J0ffre D…zedier)在《走向休闲的社会》一书中提出了他对休闲的看法;“所谓体闲,就是个人从工作岗位、家庭、社会义务中解脱出来的时间。〞一般地讲,我们可以把休闲解释为当一个人干完了他的工作,并满足了他的根本需要之后,这个人就有了属于他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问,有了休闲的“资本〞。人们可以根据其周期性和时间的长短,以不同方式加以利用。 1.业余时间,可以用于看电视、看书读报、听音乐、看戏或参加其他文体恬动。 2.周末时间,可赴下述地点短途旅游 (1)别墅、饭店、疗养胜地。 (2)野营营地。 (3)凡可以让人“躲避一下〞的地方。 3.两三周短期休假到七周以上的长期休假,可以作一次异地旅行或度假。 旅赫和休闲是密不可分的,闲暇时间是旅游的必要条件。 旅游和体闲活动的区别在于.只有离开居住地到异地一定时间.并以观光、度假、健身、娱乐、探亲访友为主要目的的休闲活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活动。 二、旅游与旅游业 旅游是一项很古老的恬动,中外历史上都有不少关于古代旅行家的记载。二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这些旅游活动是由于贸易的开展而产生的。公元前1490年.古埃及霍茨海风赛女王的奔达诸国(即现在的索马里)之行,或许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以寻求安宁和观光为目的的旅游。在埃及的狄爱儿拜哈里神庙的墙上.记载着这次重大巡游事件的经过。

旅游心理学教案

第四章旅游者的个性心理与旅游行为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需要的概念、特征; 掌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了解旅游需要的定义以及旅游者在不同旅游过程中的心理需要; 理解旅游需要的作用和现代旅游者需要的特点; 知道动机的含义、功能、种类和过程以及动机的理论; 掌握旅游动机含义和产生的条件; 理解旅游动机的分类; 分析如何激发旅游动机。 教学重点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旅游需要的作用和现代旅游者需要的特点; 旅游动机含义和产生的条件; 旅游动机的分类; 如何激发旅游动机。 教学难点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旅游者在不同旅游过程中的心理需要; 旅游动机含义和产生的条件; 如何激发旅游动机。 教学内容 第一节旅游者的需要 一、需要 (一)需要定义和特征 1.需要的定义 指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2.需要的特征 需要的对象性;需要的紧张性;需要的驱动性;需要的差异性; 需要的连续性;需要的社会性;需要的竞争性;需要的发展性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提出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在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之间增加了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二、旅游者的需要 (一)旅游需要的定义和多样性 1、定义 旅游需要是旅游者或潜在的旅游者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满足的内心状态。 2、旅游需要的多样性

人的多样性的需要就是人的最基本的旅游行为动力,旅游需要是人们旅游行为活动产生的源泉和基础。 (二)旅游者在不同旅游过程中的心理需要 1.旅游准备阶段 (1)获得旅游目的地信息的需要 (2)旅游方式的选择 (3)了解出行信息、准备旅游物品的需要 2.旅游途中阶段 (1)旅游交通 (2)游览活动 3.旅游结束阶段 (三)旅游需要的作用 1.旅游需要决定旅游行为。 2.旅游需要的强度决定旅游行为实现的程度。 3.旅游需要层次决定旅游行为方式。 (四)现代旅游者需要的特点 更注重精神需要 更注重个性化需要 旅游休闲成为工作的延伸 第二节旅游者的动机 一、动机的含义、功能、种类和过程 (一)含义 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指向某一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二)动机的功能 1、激励功能 2、导向功能 3、持续功能 4、强化功能 (三)动机的种类 根据动机的性质 生理性动机 心理性动机 根据动机对个体行为的作用 主导动机 辅助动机 根据动机的存在形式 显现动机: 潜在动机: 根据动机的诱因 外在动机:

(完整版)旅游心理学教案设计

第一章旅游心理学基础 教学内容: 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旅游心理学的意义 学习旅游心理学的方法 教学目标: 掌握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了解心理学的理论流派 领会研究旅游心理学的意义 掌握学习旅游心理学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心理学的理论流派 教学方法:讲授,课堂讨论 教学时数:2学时 第一节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研究什么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分类:心理过程,个性。 (1)心理过程是心理现象的动态表现形式,包括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个性是心理现象的静态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二、心理学代表理论流派

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灵魂与身体的关系,视为心理学的最早起源。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采用的内省实验法研究心理学,自此心理学研究被确定为一门新的科学。 1、弗洛伊德心理学:精神分析法创始人:弗洛依德(奥地利) 特点:开辟了潜意识心理学研究新纪元,突破了传统的意识心理学的研究范畴,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开创了人格动力许学与变态心理学的新领域,促进了自我心理学与文化心理学的发展. 人类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动机,它们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着人的思想,并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梦的内容在于愿望的达成)代表作:《梦的解析》、《日常生活的心理学》、《精神分析引论》、《自我与本能》等.经典案例介绍,与《周公解梦》比较,提问. 2、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 特点: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心理和意识,而是人和动物的整体行为。否认遗传和本能的作用,倡导教育万能论和环境决定论。 华生的代表作有《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行为主义的心理学》、《行为主义》等. 行为心理学的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 华生格守一般科学所共有的客观性基本原则。他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特点是否认传统心理学的对象──心理或意识,而代之以行为.所谓行为,乃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华生曾把人的反应区分为外观习惯反应(如开门、打球)、内隐习惯反应(如思维,即无声语言)、外观遗传反应(如眨眼、抓握)和内隐遗传反应(如内分泌腺的分泌). 他认为人类行为中所有那些似乎像本能行为的方面,实际上都是在社会中形成的条件反应。他在《托儿所对本能应提供的证词》(1925)一文中断言“在人类的反射目

旅游心理学教案

《旅游心理学》公开课教案 ---------良好记忆力的培养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并巩固记忆的定义及其分类: 2、掌握记忆的三个环节及相互关系; 3、通过小实验与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如何培养良好的记忆力 三、教学重点: 理解记忆的定义及其培养方法 四、教学难点: 理解记忆的分类及基本环节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问答法 六、教学准备: 短文两篇、电脑、投影、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让学生了解良好的记忆力是一名优秀旅游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电子板书):“培养良好的记忆力” 二、讲授新课 (1)记忆的定义 1、实验:让学生看一段文字,看2分钟后让他们凭借记忆把这段文字背出来。 2、当堂请学生背诵 2. 提问: a) 为什么有的同学背得非常熟,而有的同学连一句话也背不出来?(学生回答并得出结论。) 3. 出示课题: a) “培养良好的记忆力”(电子板书) 4. 利用实验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的定义 找出“记忆”的定义并朗读其定义一遍,初步记忆。 (电子板书)定义: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

(二)记忆的分类 1、按照记忆的内容分类: a) 形象记忆 b) 逻辑记忆 c) 情感记忆 d) 运动记忆 (掌握概念,让学生归纳出每种记忆形式的事例) 2、按照记忆保持的时间分类: a) 瞬时记忆 b) 短时记忆 c) 长时记忆 (掌握概念,让学生归纳出每种记忆形式保持的时间及举例) 教师最后归纳,PPT打出 3、记忆的过程: 三个环节: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 (掌握概念,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识记又分为: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概念、特点、举例、辨析题) 有意识记又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概念、基本条件、举例、辨析题) 保持和遗忘(概念、遗忘的规律、提出者、两者之间的关系) 再认和回忆(概念、区别、举例、辨析) (三)培养良好的记忆力 问答题:如何培养良好的记忆力?(2010年高考题)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4大点,3小点,掌握十种助记法、记忆的四个黄金时间段) 四、复习本节课内容 1、归纳小结; 2、让学生把书上的重点内容快速记忆一遍; 3、发课堂练习当堂反馈。 五、布置作业 1、记忆的概念及分类方法? 2、记忆的基本过程及相互关系? 3、如何培养良好的记忆力? 4、预复习下节课的内容。

旅游心理学教案

《旅游心理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 [内容提要]本章从旅游市场入手,介绍了近年来世界和我国的旅游发展概况,以及客源的流量和旅游资源的变化,分析了相关的因素,预测了我国未来十年间的旅游发展态势;然后,理论地概括了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尤其是它的现实意义;最后,引导学生用旅游心理学的视角看待旅游、旅游者和旅游工作,从而达到理论最终为实践服务的目的。 第一节背景 一、入境旅游市场概况 (一)世界旅游市场的格局及变化 1.20世纪80年代初,欧洲和美洲分别占到国际市场份额的65.1%和21.5%,合计达86.6%。2002年分别跌至60%(57.5%)和20%(16.8%)以下,合计74.8%,减少了12个百分点。 2.亚太地区旅游业2002年达到17.5%,增加了10个百分点。在WTO划分的全球六个旅游区域中,东亚太地区的份额已超过美洲,成为第二大区域市场。 3.东亚太区域内,又分三个次区域:东北亚、东南亚和太平洋区域。其中,东北亚占50%以上的份额(1999年为56.6%),东南亚占1/3以上(34.3%),太平洋不足10%(9.1%)。 4.东亚太区域有14个目的地的年接待人数在百万以上,分别是东北亚的中国大陆、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韩国、日本和中国的台湾;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和越南;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5.在整个区域中,市场份额超过10%的有两个目的地:中国大陆(1999年,27.7%)和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1999年11.6%)。 (二)影响世界旅游市场的因素 1.经济。 2.技术。 3.简化入出境手续。 4.安全。 5.人口及结构。 6.全球化。 7.本地化。 8.社会环境意识。 9.生活与工作环境。 10.“经历型”经济。 11.市场营销。 (三)2020年的世界入境旅游市场 1.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全球国际旅游到访人次将达到116亿,是20世纪90年代的 2.5倍。届时,全球每天将有500亿美元用于国际旅游支出(含国际机票)。 2.2020年,全球16亿国际游客的45%将集中流向前10位的目的地——中国大陆、法国、美国、西班牙、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意大利、英国、墨西哥、俄罗斯和捷克。前10位目的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将以年均增长7.8%的速度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届时,中国占到全球市场8.3%的份额,即年接待入境游客1.33亿人次。 (四)世界旅游市场大趋势 1. 两极化的倾向。

2024年旅游心理学教案

旅游心理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旅游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旅游心理学知识分析旅游者行为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旅游服务中的人际沟通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旅游观念,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二、教学内容 1.旅游心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2.旅游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旅游者的心理需求与行为特点 4.旅游服务中的人际沟通技巧 5.旅游服务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6.树立正确的旅游观念,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旅游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旅游者的心理需求与行为特点,旅游服务中的人际沟通技巧。

2.教学难点:运用旅游心理学知识分析旅游者行为,旅游服务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案例导入,引发学生对旅游心理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2.讲解旅游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旅游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 3.分析旅游者的心理需求与行为特点: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讲解旅游服务中的人际沟通技巧: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掌握旅游服务中的人际沟通技巧,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5.讲解旅游服务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旅游服务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讲解树立正确的旅游观念,提高旅游服务质量: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旅游观念,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7.总结与布置作业: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1.讲授法:讲解旅游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旅游者的心理需求与行为特点,旅游服务中的人际沟通技巧等。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旅游服务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情景模拟法:模拟旅游服务场景,让学生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 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提问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程论文:评估学生的课程论文,了解学生对旅游心理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旅游心理学教案

旅游心理学教案 旅游心理学教案 主题:了解旅游心理学,提升旅游体验 时长:1.5小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旅游心理学的概念和应用 2. 掌握一些旅游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提升旅游体验 3. 培养学生对旅游的积极心态和良好心理素质 教学内容: 1. 旅游心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2. 旅游心理学的相关原理和方法 3. 如何应用旅游心理学提升旅游体验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通过展示一些精彩的旅游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旅游的兴趣和关注。 2. 引导学生讨论旅游对心理的影响,了解他们对旅游心理学的初步认识。 二、理论讲解(30分钟) 1. 介绍旅游心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旅游心理学对旅游行为和心理状态的研究。 2. 解释旅游心理学的相关原理和方法,如旅游动机、旅游满意

度、旅游体验等。 3. 通过案例和实例,讲解旅游心理学的应用,如如何选择旅游目的地、如何应对旅途中的不可预测因素等。 三、案例分析(30分钟) 1. 分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和讨论一些旅游心理学相关案例,并制定出合适的解决方案。 2. 随机抽取几个小组进行演讲和讨论,加深学生对旅游心理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四、互动游戏(20分钟) 1. 组织学生参与一些旅游心理学相关的互动游戏,如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 2. 游戏中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旅游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 五、总结和小结(5分钟) 1. 综合讨论和回顾本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总结旅游心理学的应用意义和价值。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旅游心理学的知识来提升自己的旅游体验,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 教学方式: 1. 教师讲授 2. 小组讨论 3. 互动游戏

旅游心理学教案

旅游心理学教案 【篇一:2015年旅游心理学教案第4讲】 教案 系专业班级学科学时任教 长白山 酒店管理旅游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篇二:旅游心理学教案—第一章:旅游心理学概述】第一章:旅游心理学概述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熟悉旅游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历史发展沿革,掌握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了解旅游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知道学习旅游心理学的价值和目的。 【重点】 旅游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旅游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难点】 理解人类心理的本质。 第一节: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旅游心理学的产生: 二、对旅游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探讨: 观点1、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运用心理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旅游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 观点2、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心理学是研究旅游者、旅游工作者和旅游地居民在旅游活动中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观点3、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本书观点) 律。 三、旅游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旅游心理学是一门交叉性、边缘性学科。 2、旅游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的范畴,其目的是为旅游服务与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与策略性指导,体现他的实践借鉴价值。 第二节:旅游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一、普通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历史: (二)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1、心理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对象的属性及其本质联系的反映。 情感过程:是人们情绪、情感的发生与体验过程。 意志过程:是人们面对困难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自己行动的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 个性倾向特征:集中体现在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方面。 个性心理特征:指一个人在心理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它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 二、社会心理学 (一)个体社会心理 这一层面的研究包括社会化、社会认知、社会动机、社会感情、社会态度等几个领域。 (二)社会交往心理 这一层面的内容包括对人际沟通、人际影响、人际关系的研究。(三)群体心理 三、消费者行为学 (一)个体变量与消费者行为的关系 (二)营销策略与消费者行为 (三)环境变量与消费者行为 四、旅游学 第三节:旅游心理学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一、旅游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测量法 二、研究和学习旅游心理学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旅游业的服务质量 2、有利于改善旅游业的经营管理 3、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开发旅游资源和安排旅游设施 4、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心理素质及职业素养 5、有利于开发能真正满足旅游者需求的旅游产品 【篇三:12年旅游心理学教案1】

旅游心理学教案

旅游心理学教案 【课题】为什么要学习旅游心理学 【课时安排】1课时(每课时40分钟)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旅游心理学的概念。 2.了解学习旅游心理学的意义及方法。 二、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分析生活中的现象了解和认识心理学知 2、通过任务型的教学活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材料并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聚合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对学习《旅游心理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对旅游服务职业的热爱情感。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学习旅游心理学的意义 2.教学难点:为什么要学习旅游心理学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研讨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设立学习小组

按每组4~8人,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选定组长。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完成学习任务,准备在课堂上展示学习成果 2.布置前置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旅游服务人员为什么要学习旅游心理学”,准备一份演讲词,选一名代表在课堂上进行3分钟的主题演讲 <引入> 1.问题:旅游服务人员为什么要学习旅游心理学 2.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3.教师点评,学生互评。 <讲授新课> 板书(PPT课件) 项目二为什么要学习旅游心理学 任务一学习旅游心理学的意义是什么 一、什么是旅游心理学 旅游心理学是硏究旅游者和旅游从业人员在旅游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二、学习旅游心理学的意义是什么 1.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 2.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 3.提高旅游企业的管理水平

任务二旅游心理学的学习方法 一、观察法 二、自然实验法 三、调查法 四、案例分析法 学生分组讨论:请说说学习和研究旅游心理学主要方法的特点,以及每种方法适用的情况? 【布置作业】作为旅游从业人员,为什么要学习心理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课程结束】

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旅游心理学教案4.3.2

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是旨在培养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技能和知识 的专业。在这个专业中,旅游心理学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它帮助 学生理解旅游者在旅行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为他们今后的旅游服务工 作提供指导。本文将以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心理学教案4.3.2为主题,探讨如何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一教案。 我们来了解一下教案4.3.2的具体内容。这个教案主要包括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分析、旅游者的心理支持和心理干预等内容。从心理需求分析 开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旅游者在旅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 理需求,比如安全感、归属感、尊重感等。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和理解不同旅游者的心理需求。教师可以引导 学生讨论和分析如何给予旅游者心理支持,比如积极的情绪引导、语 言抚慰和心理疏导等。教案还包括了心理干预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 模拟情景和讨论,指导学生如何在旅游服务中进行心理干预,帮助旅 游者解决心理问题,提升旅游服务的质量。 深入理解教案4.3.2,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我们可以从心理需求的角度来理解。旅游者的心理需求是多元化的,而且在不同的 旅行阶段可能会有不同的需求。比如在行前准备阶段,旅游者可能更 注重的是安全感和信息获取;而在行途中和旅行结束后,则更关注情 感支持和回忆体验。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并 挖掘旅游者心理需求的多样性,帮助他们形成对旅游者心理需求的全 面理解。

我们可以从心理支持和心理干预的角度来深入理解教案4.3.2。在实际的旅游服务工作中,旅游从业人员经常会面对旅游者的各种心理问题,比如焦虑、恐惧、挫折等。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演练和角色扮演,让学 生模拟各种心理干预情境,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帮助他们建立对心理 支持和干预技巧的认知和运用能力。 另外,我们还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和新闻报道,对旅游心理学的实际应 用进行深入探讨。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某些旅游事件中旅游者心理的变 化和应对方式,让他们了解心理学理论在实际旅游服务中的作用和意义。 总结本文内容,我们可以得出教案4.3.2的深刻理解和应用对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意义。通过深入的心理学教育,学生能够更灵活和周 密地应对旅游服务中的心理问题,提升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另外,对学生个人发展而言,学习旅游心理学也有助于增强他们的人际交流 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个人观点上,我认为对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说,旅游心理学的 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旅游服务行业是一个充分接触和服务于人裙的 行业,了解和应对旅游者的心理问题,是提升服务质量和个人专业素 养的必备能力。教案4.3.2的深入学习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旅游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并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希望

教案----旅游服务心理学(完整版)

授课教案首页 2020~2021学年第 2 学期 旅游研室授课序号1

授课教案 教学 程序 教师活动/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注释 导入新课 新课内容一、情境导入——你怎知道我爱喝清茶? 该案例当中所体现的顾客心理是什么? 服务员小丽的应对方法说明了什么? 总结:旅游服务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不仅要关注服务 产品本身的质量,更要细心研究不同客人的心理需求。 一、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意即“灵魂之科学”。在汉语 中,我们习惯于把思想和感情叫作“心”,把条理和规则叫作“理”。 心理就是心思、思想、感情的总称,而心理学则是关于心思、思想、 感情等规律的学问。也就是说,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发 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主要分支学科。在普通心理学中, 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研究常分为以下几个领域:感觉与知觉、学习 与记忆、思维与言语、情感与意志、人格与个别心理特征。这些领 域包括了人的心理活动极为重要的方面。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普通 心理学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 (二)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且广泛的学科,它适用于各行 各业。例如,电视媒体企业常借助明星打广告做宣传来吸引观众推 销产品,实际上就是运用了社会心理学中的舆论效应的作用。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处于社会环境中的个人和群体的 社会行为及社会心理的本质和原因,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 学。它所研究的社会化问题、社会动机、社会认知、社会态度以及 人际关系等问题,对旅游心理学都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从研 究对象的角度可以把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体系分为个体社会心理、群 分析案例

旅游心理学教案

教案头

授课内容:游客的食宿心理 教学目的: 了解游客的住宿心理及饮食心理;掌握游客对旅游食宿的选择受哪些因素影响; 教学重点:旅游食宿的选择受哪些因素影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分析 第一部分:课程回顾(10分钟) 通过教师提问问题即说明旅游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学生讨论并作答,根据作答的内容,教师予以补充或纠正,使学生回忆上次课的主要内容,巩固学习成果。 第二部分:新课讲授(70分钟) 本次课所讲授内容为游客食宿心理,由案例导入。 【案例导入】(10分钟) 旅游者出现食物中毒现象 导游员小洪带领一个团队乘飞机来到某个海滨城市,到达后马上被接到某个餐馆用晚餐。客人们大吃海鲜,大饱口福。餐后客人们直接赶赴所下塌的饭店。小洪分完房间,把分房名单拿到后,就向客人告别并进房休息了。后半夜总台服务人员把小洪用电话叫醒,告诉他有几个旅游者突然感到腹痛,有的还伴有腹泻、呕吐等症状。小洪赶紧起床前去查看。据小洪分析可能是客人当晚食用了不新鲜海鲜而导致食物中毒。小洪马上打电话给地接社和地陪。在地接社的安排下,客人被送往医院。由于抢救及时,没有产生更严重的后果。不过大部分容人已元气大伤,后面的行程安排只得取消。 正确处理方法: 在旅游过程申,面对客人产生食物中毒的现象,导游人员应该首先对有食物中毒症状的旅游者采取应急措施。应设法催吐,并让食物中毒者多喝水以加快排泄,缓解毒性;其次是将患者送往就近医院抢救,并请医生开具证明;再次是立即报告旅行社,追究供餐单位的责任;最后协助旅行社帮助旅游者向有关部门索赔。导游员还应照顾其他旅游者,关心他们的健康,安抚他们的情绪,努力设法使旅游活动继续进行下去。如果事故比较严重,导游员还需要写出书面报告。 评析: 食物中毒事故属于旅游安全事故,如果处理不当,不但给旅游者本身造成重大伤害,而且会给旅行社带来严重的经济和名誉损失。本案例中的食物中毒事故,虽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但也给旅游者带来了一定的肉体伤害和精神伤害,使旅游活动不能继续进行下去,给旅行社也带来了经济损失。本案例中的导游人员在客人用餐时没有采取预防措施,检查餐厅卫生情

旅游心理学教案

《旅游心理学》 第一部分绪论 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1、弗洛伊德主义心理学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是心理治疗中的“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心理上的病态是人的本能冲动被压抑的结果。 重视用“内因”,即心理因素来解释人的所作所为,主要是指“满足本能欲望的冲动”。 2、行为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和斯金纳 认为人是由环境“塑造”出来的,重视用“外因”,即环境因素来解释人的所作所为。 3、人本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 重视用“内因”,即心理因素来解释人的所作所为,所强调的主要是“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价值”的冲动。 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心理学主要是研究正常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客观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 3)意志过程 心理现象 (1)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个性心理 (2)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三、旅游心理学 ▲旅游心理学是研究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和旅游工作者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1、研究对象

⑴ 旅游者心理⑵ 旅游服务心理⑶ 旅游管理心理 2、研究现代旅游心理学的意义 ⑴ 有助于提高旅游业的服务质量 ⑵ 有利于改善旅游业的经营管理 ⑶ 对旅游业建设高质量的职工队伍具有指导意义 ⑷ 有利于科学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和安排旅游设施 3、任务 通过对旅游者心理的研究,可以了解激励并影响旅游者做出各种旅游决策的心理因素,从而为旅游市场的预测开发、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心理学的科学依据,从而指导饭店服务、导游服务和交通服务等,使旅游管理部门和从业人员的工作更有预见性和针对性,提高旅游业的管理水平,促进国际旅游事业的发展。 第二部分旅游者心理 第一章旅游者的知觉 第一节知觉概述 一、涵义 1、定义:知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些事物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2、分类 (1)根据所反映事物的特性 ①空间知觉:反映物体的方位、形状、大小、距离 ② 时间知觉:反映物体的顺序和延续性 ③ 运动知觉:事物在空间上的位置、移动 (2)按照反映活动中各器官作用的优势不同 视知觉、听知觉、味知觉、嗅知觉、触知觉 (3)社会知觉 ① 对个人的知觉② 自我知觉③ 人际关系知觉 二、知觉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