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南宫市奋飞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的课文,是现代散文的名篇。这个单元选的是写景状物的散文,文章展现了景之美,情之浓。课标要求学生能通过鉴赏品味语言,赏析作者的情感。

此文是郁达夫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也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景抒情方法的典型。根据文章特点,教者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有感情的朗读和通过景物分析体会作者对故都的深深眷念和落寞之情上。教学的难点定位在对作者对故都秋的“悲凉”感受上。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散文阅读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是对散文景中蕴涵的情难以把握。面对秋景,不同的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学生一般认为“清”、“静”的景物往往和“喜爱”等积极感情联系在一起,但由于学生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身际遭遇感到陌生,因此对故都秋景中表现出的“悲凉”特点难以理解。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进而体会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因此,要引导学生探讨作者产生悲凉之情的原因。(提示: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正因为他有如此生活经历,因此在《故都的秋》这篇散文中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他整个的人生感受。)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眷念和落寞之情。

2.讨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讨论,体会课文以“情”驭“景”、形散神聚的特点。

3.讲授归纳法:教师对学生讨论进行归纳小结,形成对文章整体性理解。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

2、品味本文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三)、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导入:

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给人以艳丽;夏天是热情的,给人以昂扬;冬天是寒冷的,给人以萧索。那么,秋天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请同学们归纳一些有关秋的诗词?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苏轼《赤壁赋》)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

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这些诗词的作者借秋景尽情抒发了他们的情感,有的惆怅落寞,有的乐观旷达。比如,《天净沙·秋思》抒发的是天涯游子惆怅落寞的思归情感,秋味是悲凉的;《赤壁赋》表现的是被贬文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秋味是淡雅的;《沁园春长沙》体现的是一代伟人昂扬向上的政治理想,秋味是豪迈的。这些写秋的诗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都是情景交融、情景浑然一体的佳作。面对秋景,郁达夫先生又是如何描摹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先生的《故都的秋》,体味文中的情味。

文本解读

(一)学习第一部分(合作探究)

学生齐读1、2自然段,思考:这段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写的故都的秋的?请具体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两段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作者对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写出了北国之秋的

“清”“静”“悲凉”的特点,并用江南之秋的慢、湿、淡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二)学习第二部分(信息筛选、合作探究)

研习描绘故都秋的五幅图画,体会作者的感情和情景交融的特点。

提问:作者描绘了故都的秋的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

明确:具体写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闲话秋凉”“秋果胜景”等五幅画面。

(1)重点研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思考:这幅画面的景物怎样体现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呢?

明确:“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了无点尘之感,写出了“清”;“静对着像喇叭似的(朝荣)的花朵”以及“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在写“静”;有着几分冷落和萧条的“破壁”,蓝、白等冷色调的“牵牛花”以及象征生命衰竭和凄凉的“秋草”体现了“悲凉”。

(2)学生讨论其余四幅图面的景物如何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

“秋槐落蕊”图:

“静”-“铺得满地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感觉”;

“清”-“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悲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

“秋蝉嘶鸣”图:

静-处处蝉鸣声;悲凉-秋蝉衰弱的蝉声

“闲话秋凉”图:

清-放晴的天空、雨后的斜桥影;

静-息列索落的雨声;悲凉-凉风、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

“秋果胜景”图:

清-果实成熟的八九月;悲凉-西北风、尘沙灰土的世界

(3)为了突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展开对景物的描写?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作者主要从秋声、秋色和秋味三方面(角度)来细致入微地展开描写。

色:碧空蓝朵黄中带白青布淡绿微黄(清)冷色调。用青蓝色,暗灰色,灰白色调绘出一幅冷色的画面。

声:高天的驯鸽声、扫帚声衰弱的蝉声风雨声人声(静)处处透着寂静与落寞。

味:破墙疏疏落落落寞衰弱凉风微叹清秋(悲凉)处处流露出悲凉、忧伤

小结:声色味的角度能很好地表现出故都的秋的特色,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品其韵,如入其境。

(4)讨论:读第12自然段,你认为本段的中心句应该是哪一句?作者为什么要写中外诗人甚至常人对秋都有深情呢?(提示:联系记叙描写中的议论的作用思考)

明确:中心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本段从对故都的秋的记叙深化到议论,这是散文特有的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是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理喻的角度,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同时创造出一种文化氛围,于自然气息之外在增添了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旨意暗合。

(三)学习第三部分

合作探究

1.学生齐读最后两段,教师提问:作者认为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作者在对比之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两段主要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通过对比直抒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念之情。

2.如何理解“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明确:句中的四个比喻,分别从味道的足与不足、质的实在与不实在、味道的浓与不浓、性情的厚重与不厚重来表现故都秋的特征,生动形象,饶有趣味。

拓展探究

1.如何理解作者认为牵牛花的花色“以蓝色或白色为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明确:因为蓝色和白色为冷色,能体现作者悲凉的心境,而淡红色为暖色。

2.枣子为红色,作者为什么选来作为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特点之景物?

明确:因为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的枣子颜色为“淡绿微黄”,表现了故都秋的特点和作者的心境。

3.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但作者不展开写北平的名胜,只选取上述平常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明确:作者所写的秋景是围绕“清、静、悲凉”的特点选取的,他所写的秋色是冷色的,秋声是寂静与落寞的,秋味是悲凉的,之所以这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第二,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因此,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

拓展延伸

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此文中是颂秋呢,还是悲秋?

答:颂秋。但是,由于受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的影响,全文的基调却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七、课堂小结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是说人的情感随外物的变化而变化,春景使人畅怀,暮景使人感伤。《故都的秋》中,郁达夫将故都的秋色和个人心中的悲凉巧妙融合,温婉地表达了对故都的深深眷念及落寞情怀。在选景时,作者以情驭景,情寓景中,做到客观色彩与主观色彩的完美融合,很好地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八、作业设计

读《秋颂》,体会文章的“行”和“神”的关系,品味作者的感情。

九、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第一部分(1-2):赞秋

北国秋感:“清”“静”“悲凉”

江南秋感:慢、润、淡

第二部分(3-12):绘秋

“小院秋晨”色冷色调。

“秋槐落蕊”声寂静与落寞

“闲话秋凉”味悲凉

“秋果胜景”

第三部分(13-14):恋秋

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

故都之秋:“我”减少寿命也要留

总结:客观色彩与主观色彩的完美融合

抒发对故都的深深眷念及落寞情怀

十、教学反思

解读名家经典,最忌讳的就是将文章内容人为的割裂,其实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比如本文《故都的秋》,如果仅是通过“小院秋晨图”等5幅图的连接来解读故都秋特点的话,不仅将文章有机的整体割裂了,也体会不到作者匠心独具的选材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只有通过引导学生去关注作者的选材,才能真正体味出《故都的秋》中那种浓浓的不用寻秋而秋味自隽永的韵味。当然也只有知人论世,才能够真正解读懂作者景语中寄寓着的情语。但这还远没有结束,语文教师应该时刻保有给学生种下一颗读书种子的信念,所以有必要给学生留下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推荐书目,让愿意读书的学生能够走进文学的世界,用心灵去感知那份灵魂的悸动。

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反思+说课稿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了解现代散文充分体现作者个性的特点。 二、从语言入手,赏析散文融情于景、缘情造景的艺术技巧。 三、认识平常生活平常景物所蕴含的美以及丰富的人文内涵。 【重点难点】 品味散文景物的特点,从而深入探究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及审美情趣,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了解作品的行文线索、景物特征,并搜集古代诗文中赏析秋的名篇名段名句,结合课文进行赏析。 2.每位同学就阅读中的疑惑提出1-2个问题。 3.教师将学生的提问分类整理归纳。 4.根据学生的提问设置教学过程,做好ppt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雅士,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 学生举例。 【课件展示】教师展示有关秋的名句名篇。 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课件展示】本课学习目标。

二、初步感知 1.交流初读感受。 从体裁上来说,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你读全文的感受。 找找看,郁达夫的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 【课件展示】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枣。 2.体会写景抒情散文的辞美、景美、情美。 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课件展示】教师展示五个句子。 师生共同品味辞美、景美、情美。 完成练习二:仿写 三、细读品味 (一)品味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本文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理清文章的结构。 文章结构简图。 品味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 (二)体悟作者深蕴于北国之秋的情和美。 概括文章第二部分五幅秋景图,并体会写景抒情散文融情于景、缘情造景的艺术技巧。 五幅秋景图。 全文结构详图。 四、感受郁达夫的精神世界及作品的艺术美。 (一)艺术上的表现技巧。 写故都的秋,可选之景很多,如颐和园、北海公园、故宫、天坛等,可作者为什么不从故都丰富的历史文物古迹中去寻找故都的秋呢? 学生讨论。 教师点拨明确。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学案5:第2课 故都的秋(含答案)

故都的秋 作者简介 伟大的爱国者、革命烈士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 ,中国作家、诗人。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1921年6月,郁达夫和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成立创造社,编辑《创造季刊》;1926年3月,郁达夫、成仿吾、冯乃起等一些年轻孤傲的创造社作家发起创刊了自己的刊物《创造》,用以发表他们自己的文学主张;1928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的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1938年,赴武汉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1938年12月至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文艺副刊》,写了大量政论、短评和诗词;1942年,日军进逼新加坡,与胡愈之、王任叔等人撤退至苏门答腊,化名赵廉;1945年在苏门答腊失踪,后被日本宪兵杀害。 其作品《春风沉醉的晚上》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工人形象的小说作品之一。代表作有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等。 背景回放 社会动荡,颠沛流离 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居住近三年。 在游山玩水中寄托感情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适的生活,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导致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他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 知识链接 散文的分类 1.叙事散文 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它往往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河北省南宫市奋飞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的课文,是现代散文的名篇。这个单元选的是写景状物的散文,文章展现了景之美,情之浓。课标要求学生能通过鉴赏品味语言,赏析作者的情感。 此文是郁达夫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也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景抒情方法的典型。根据文章特点,教者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有感情的朗读和通过景物分析体会作者对故都的深深眷念和落寞之情上。教学的难点定位在对作者对故都秋的“悲凉”感受上。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散文阅读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是对散文景中蕴涵的情难以把握。面对秋景,不同的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学生一般认为“清”、“静”的景物往往和“喜爱”等积极感情联系在一起,但由于学生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身际遭遇感到陌生,因此对故都秋景中表现出的“悲凉”特点难以理解。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进而体会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因此,要引导学生探讨作者产生悲凉之情的原因。(提示: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正因为他有如此生活经历,因此在《故都的秋》这篇散文中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他整个的人生感受。)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眷念和落寞之情。 2.讨论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讨论,体会课文以“情”驭“景”、形散神聚的特点。 3.讲授归纳法:教师对学生讨论进行归纳小结,形成对文章整体性理解。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散文的能力。 2、品味本文语言,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三)、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导入: 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给人以艳丽;夏天是热情的,给人以昂扬;冬天是寒冷的,给人以萧索。那么,秋天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请同学们归纳一些有关秋的诗词?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苏轼《赤壁赋》)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 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这些诗词的作者借秋景尽情抒发了他们的情感,有的惆怅落寞,有的乐观旷达。比如,《天净沙·秋思》抒发的是天涯游子惆怅落寞的思归情感,秋味是悲凉的;《赤壁赋》表现的是被贬文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秋味是淡雅的;《沁园春长沙》体现的是一代伟人昂扬向上的政治理想,秋味是豪迈的。这些写秋的诗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都是情景交融、情景浑然一体的佳作。面对秋景,郁达夫先生又是如何描摹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先生的《故都的秋》,体味文中的情味。 文本解读 (一)学习第一部分(合作探究) 学生齐读1、2自然段,思考:这段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写的故都的秋的?请具体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两段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作者对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写出了北国之秋的 “清”“静”“悲凉”的特点,并用江南之秋的慢、湿、淡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二)学习第二部分(信息筛选、合作探究) 研习描绘故都秋的五幅图画,体会作者的感情和情景交融的特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

设计说明文档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 教学目标:以课文第三段为例分析作者是如何写出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教学媒介:PPT 一、导入 有人说,秋是四季中一元最丰富的季节。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无不把自己的满心欢喜,一腔离愁寄托在秋色之柱。那么,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又是如何的呢?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呢? 二、整体感知 文章第一段写到,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呀,北国的球却特别的来的清,来的近来的悲凉。这一段总写故都清静悲凉的秋味,表达了作者想饱尝一尝故都之秋的心理感受。既能显现写作意图又能体现思想内容,显然是文章的文眼。那么,郁达夫是如何体现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呢?我们以第三段为例来分析故都之秋清净悲凉的特点。 三、问题探究 郁达夫所营造的故都之美,超越了大都市的喧嚣,更具乡野的宁静和自然的境界,表现了他极具个性的审美追求。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问题来探究古都的清静悲凉。 1、为什么是租一椽破屋? 明确:租人家一椽破屋来欣赏风景。以旧修饰房屋。漂亮的新屋不是更舒适吗?但是太舒适了就只有使用价值。没有多少历史的回味。残破破旧的房屋才有沧桑之感。因为这是故都历史漫长,文化即便不在表面上。郁达夫觉得这种积淀不一定是在众所周知的名胜古迹中。要在破旧的民居中体悟出来才有水平。 2、为什么要泡一碗浓茶? 明确:为什么要泡一碗浓茶?浓茶是苦的。但是越回味越甘醇,这就是说要细细体味才有味道,越体会越有味道。 3、为什么很高很高的天空能听得到驯鸽的飞声? 明确:天色是很高很高的,碧绿的,给人明静高爽,天无纤尘之感,写出天空的高阔清澈,听得见倾天下训鸽的飞声,以衬托手法写秋晨寂静无声。以闹写静,突出寂静之感。 4、牵牛花为什的以蓝色或白色为最佳?而且还要以枯草为陪衬? 明确:一丝一丝的日光,竟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郁达夫逃避鲜艳的色彩,欣赏的是冷色调,追求色彩的淡。淡雅中蕴含着一种情趣,超越日常世俗的趣味。色彩雅致了,他还要再强调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旁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秋草使做陪衬。枯草有什么哪有什么诗意呢?这正是郁达夫的趣味所在。人的情感丰富多变的,生命的磅礴自然可以激起人们内心丰富的感情,是一种美的享受。然而直面生命的衰败,城市生命的周期引起悲凉,也是一种生命的体验。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2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故都的秋》 【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感知作家独特的视角,领悟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内心的忧思及深沉的爱国之情。 2.品味语言,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 2.学习以景显情、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方法 散文教学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在教学中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1.移情法。列举描写秋天的古典诗句,营造浓浓的秋意、秋的文化,将学生引入一个欣赏秋景,感受秋文化的情境中去。 2.诵读法。“书读千遍,其意自见”,朗读在散文的教学中则尤为突出。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反复诵读可使学生感受到文章感情之浓厚,意味之隽永,文辞之优美。 3.设疑讨论法。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志与意趣,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设疑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合作探究。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填字游戏引出课题。(教师出示诗句,学生口头回答)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3.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 4.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这些都是关于秋的诗句。秋天以有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他们笔下的秋天,呈现出万种风情,多姿多彩。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关于秋的现代散文《故都的秋》,一起品味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先生笔下的秋,看看它又显现出何种情思呢? 二、探讨文本,理清结构 (一)检查预习 1.字音辨识 潭柘寺(zhè) 廿四桥(niàn) 驯鸽(xùn) 落蕊(ruǐ) 细腻(nì) 平仄(zè) 歧韵(qí) 椭圆(tuǒ) 颓废(tuí) 2.词语辨析 (1)十足·实足 二者都是形容词。 “十足”指①成色纯,如“十足的黄金”;②十分充足,如“神气十足”。 “实足”是指确实足数的。如“实足年龄”。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今天来参加抽奖活动的消费者实足(十足/实足)四百人,现场可谓火暴。 (2)悲凉·苍凉 二者都有“凄凉”之意,但它们的适用对象不同。 “悲凉”意为悲哀凄凉,一般形容人的心态或由这种心态产生的声音、情绪、境遇等。 “苍凉”意为凄凉,一般指环境和景色。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高一语文学案:2《故都的秋》(新人教版必修2)

2、故都的秋 学习目标 1、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2、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3、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学习重点 1、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学习难点 把握文中的意蕴和情味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本学案的内容共分两课时。第一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课前预习”;第二课时,师生合作探究,完成质疑探究,完成当堂检测及课后练习题和导学评价相关练习。 第一课时 学习小目标 了解郁达夫的有关知识。 2、准确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与意义。 3、自读课文,初步感知,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 学习重点 准确掌握重点词语的读音与意义。 学习难点 自读课文,初步感知,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 课前预习 教材助读 走近作者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发起创造社。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的影响。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 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背景简介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 1-2《故都的秋》 精品教案(1)

《故都的秋》教案 素质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 3、理解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寓的感情。 4、联系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教学重点:1、形散神聚的特点。2、散文的一般鉴赏。3、某些段落或句子的理解。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春有春的妩媚 夏有夏的妖娆冬有冬的庄重而秋更是风情万种 千姿百态。从古到今无数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心情去诠释心中的秋(复习有关秋景的古诗词)。今天我们携手步入郁达夫先学生的散文——《故都的秋》来品味他笔下那独有的“故都秋味”。(板书课题:故都的秋郁达夫) 二、作家、作品简介(检查预习) 1、作者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 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 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 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 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写作背景 从1921 年到1933 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 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 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 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3、小结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一单元 第二课 故都的秋 Word版含答案

[新课入门须知] [知目标] 学习目标 考点提炼 学问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常识 2.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分析散文的主要表现 手法 力量目标 1.把握文中所描绘景物的特点,体会文章的画面美 2.学习“物我合一”的写作手法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 凉、伤感之情 [知作者]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 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有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1913年留学日本,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了“制造社”。 1930年参与发起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抗战爆发后,他乐观宣扬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1945年被日本宪兵隐秘杀害。1952年被中心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主要作品: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迷羊》等。 [知背景] 20世纪30年月,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逼等缘由,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居住近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适的生活,花很多时间处处游山玩水,但在肯 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导致的孤独 。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他写了很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进展做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这篇美丽 的散文。 [知常识] 1.制造社 “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是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1年7月中旬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 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1929年2月,制造社被国民党政府封闭。 2.郁达夫轶事 (1)“这东西过去始终压迫我,现在我也要压迫它” 郁达夫有一次请一位在军界做事的伴侣到饭馆吃饭,饭毕,饭馆侍者到他们饭桌边收费,他就从鞋垫底下抽出几张钞票交给侍者。 他的伴侣很惊诧地问:“郁兄,你怎么把钱藏在鞋子里呀?” 郁达夫笑笑,说:“这东西过去始终压迫我,现在我也要压迫它!” (2)“快短命” 有一次,郁达夫应邀演讲文艺创作,他上台在黑板上写了“快短命”三个大字。台下的听众都觉得很惊异,他接着说:“本人今日要讲的题目是‘文艺创作的基本概念’,黑板上的三个字就是要诀,‘快’就是痛快;‘短’就是精简扼要;‘命’就是不离命题。演讲和作文一样,也不行以说得天花乱坠,离题太远,完了。” 郁达夫从在黑板上写那三个字到说完话的时间,总共用了不到2分钟,正合乎他所说的三原则——“快短命”。 一、读准字音

高中语文_《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故都的秋》教课方案 【教课方法】 朗读法、鉴赏剖析法、议论法 【教课课时】 一课时 【教课过程】 一、导入 打开历史长卷,我们不难发现,好多文人墨客,都十分喜爱吟咏秋季。他们笔下的秋, 或绚烂或冷清或哀婉或难过,总而言之,各有各的美。在初中时代,我们也学过了好多对于秋 的诗句。(进行对于秋的飞花令) (注意累积)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所见》 自古逢秋悲寥寂,我言秋天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塞下秋来景色异,衡阳雁去无留神。——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那么下边,我们一同走进郁达夫笔下的那个秋季。(板书课题) 二、题目解读 “故都的秋” 故都:描绘地址,北平 秋:描绘内容,秋景 作者为何称为“故都的秋”而不是“北平的秋”呢? 明确: 1、悠长的历史和深沉的文化底蕴。2、和依恋之情。(显现老北京图片) 三、走近作者 郁达夫,原名郁文,现代有名小说家,散文家。从前留学日本,归国后与郭沫若、田汉 等组建了“创建社” ,第一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沦落》,震动文坛。1930 年参加“左联”;抗战期间,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45 年 9 月被日本宪兵队奥密杀戮;1952 年,

中央人民政府追命他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到,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影响宽泛。主要作品: 《春风陶醉的夜晚》、《迟桂花》、《迷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北平的四时》等。背景探访 从 1921 年到 1933 年,郁达夫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因为国民党白色恐惧的威迫,郁达夫于30 年月初由上海乔迁杭州,在那边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 时间里,他思想愁闷,创作枯竭,过着一种闲散安适的生活。他花了很多时间各处游山玩水, 以排解现实带给他的愁闷和离群索居致使的孤独。 1934 年 7 月,饱受人生愁苦与哀思的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 感觉了故都的“秋味” ,并于次年8 月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四、初读感知 1.迅速阅读课文,找一找故都的秋犹如何的特点? 明确:但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凄凉。 2.文中哪些段落详细描绘了故都的秋,借以显现故都的秋味? 归纳出作者用以描述“故都的秋”的画面。 明确: 3— 11 段 第 3 段:秋院图第 4 段:秋槐图第 5 段:秋蝉图第 6-10 段:秋雨图第11 段: 秋果图 问:有感情的再读课文 3— 11 段,思虑这些画面是如何显现故都“清、静、凄凉” 的秋味的?比如:秋晨小院(归纳光景及特点) 一椽破屋(衰落沧桑)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气(看获取)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听获取)一碗浓茶(以动衬静)(安闲) 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细数) 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 疏冷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冷色彩)(萧瑟)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7篇

高一语文《故都的秋》教案优秀7篇 故都的秋教案篇一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三、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和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 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一常春藤盆栽图片) 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 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名字。教师给名正音。 3、简介有关情况。 (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解释中的有关内容) (二)、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1、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2、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解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为什么要囚绿? (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 (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2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散文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文辞优美,感情浓郁。文章在对古都秋景的细腻描写中流露出内心对古都秋的深深的眷恋和向往之情。文章通过五幅画面写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在景与情之间,以情驭景,以景显情,达到情景的完美结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概括文中五幅秋景图,分析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五幅图画掌握并借鉴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法。 情态与价值:理解作者对古都的深深眷恋的情感;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分析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理解文章中作者对古都深深的眷恋之情。 【教学难点】掌握并借鉴学习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法。【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预习】 1、自主学习本文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 3、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 4、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 5、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秋天是一个很有魅力且又多情的季节,它惹得从古至今的文人墨客为之或吟或歌。心上有秋即成愁,我们学过哪些心上秋的诗句呢?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李清照《声声慢》 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 郁达夫对秋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和偏爱。他曾说过:“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生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那么,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的?我们这节课一起走进《故都的秋》。 二、整体感知 1、由题目切入 “故都的秋”,“故都”也就是北平,但作者问什么不直接把题目写成“北平的秋”呢? 明确:故,有历史的悠久,年代遥远之感,更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作者在标题中不用北平,而用“故都”,就包含一种深切的眷念以及悲凉之意。(如:“落日故园情”、“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月是故乡明”。) 2、深受作者眷恋的“故都的秋”有何特点?请找出全文的文眼句 明确:特点是清、静、悲凉,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就开门见山的提出了故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奠定了文章的基调。文眼句: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三、赏景初探“清”、“静” 1、文章的哪些段落描写了故都的秋?请分别用四字短语概括五幅秋景图? 明确:文中3--11自然段描写了故都的秋。 五幅图景概括: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残声、雨后话凉、秋果胜景。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教材定位】 《故都的秋》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第14篇课文的第一课,在这篇文章中,郁达夫抓住了“秋味”这个中心,没有详细地描绘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等北平著名景点,而是着重描写牵牛花、槐蕊、秋雨、冬枣一类平凡细小的事物,以一种独特而细腻的视角,描述不一样的北平之秋。文章以独特的手法,描绘不一样的秋,同时,也寄寓了丰富的情感,于悲秋之中颂秋,于颂秋之中悲秋。 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体会作者动用各种感官来体会故都之秋的手法特点。同时,注意体会这篇文章的语言艺术,鉴赏文章在遣词造句等方面的特点。 【素养目标】 1.了解郁达夫及文章的创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2.概括并鉴赏文中的五幅秋景图,掌握文中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分析并鉴赏文章中的衬托和对比手法,学习并应用到写作实践中。 4.体会作者对故都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的由来,从而深层次理解本文的丰富内涵。 【教学重难点】 掌握文章的艺术技巧,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一叶知秋”,秋天是文人笔下的“可人”,书写情志,寄托思绪。秋景之美,因人而不同,也因地而异。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 二、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作家,诗人。他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据说他家藏书4万卷,郁达夫在少年时就全都翻阅过,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大学期间开始接触外国文学,又增加了丰富的外国文学与文化的素养。 2.人物轶事 英勇牺牲 1945年的8月29日,也就是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的两周,郁达夫没有迎来凯旋的欢呼,却迎来了他的噩耗。那晚8时许,郁达夫正在家中与几位朋友聊天,忽然有一个土著青年把郁达夫叫出去讲了几句话,郁达夫随即回到客厅,与朋友打个招呼就出去了,从此便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故都的秋》教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下册《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课文原文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

2021年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

2021年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 ●教学目标 品味诗一般的语言、意境,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品鉴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2.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秋是多彩多姿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世界”,今天,我们就从《故都的秋》走进郁达夫的心灵世界,看看他之于秋,品味到的又是什么—— 二、解题 “故都”指哪里?作者为什么不用“北平的秋”为题,而要用“故都的秋”? ——故都指北平。“故”有“从前的”“旧的”之意,如“故乡”“故人”。以“故都的秋”为题,表明作者对北平怀有一种特殊的眷念之情,且“故都的秋”更具有文化气息。 三、整体把握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写秋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可以写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的秋

声; 也可以写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的秋色;还可以写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的秋形。郁达夫是从哪个角度写秋的? ——秋味 2、故都的秋味有何特点? ——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文眼) 3、这是在文中哪一段找到的?该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一段。这是文章的中心段,其作用是:统领全篇、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4、齐读第一段,注意感情。 四、分析课文 1、文章一开篇,作者就紧扣题目,紧紧地围绕着故都的秋这个着眼点来写。那么他在文中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品味这个秋味的呢? ——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 2、生自由朗读写景部分,感悟画面美。 3、找一幅自己最喜爱的秋景图,起来朗诵。 4、生细读文本,揣摩每一部分是怎样体现各自的特点的?(可重点品味秋花、槐蕊、秋雨图) (运用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抓住一点进行鉴赏。如声音、色彩、个别句子)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思考,自由发言)

高中下册课文《故都的秋》教案

高中下册课文《故都的秋》教案 高中《故都的秋》教案一 一、教学设计 (二)学习者情况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学习者是年龄处在15至17岁的高中学生。他们的形式逻辑思维发展 稳定,辩证逻辑思维发展在这个阶段则发展迅速。这两种思维形式相互作用,使高中生的思维水平比以往更高、更完善和更成熟。因此,高中生已 经具有了接近成人的较高的认知水平及较成熟的形式逻辑及辩证逻辑思维。而思维的发展又直接导致了他们自我意识的高速发展,他们对待一切问题 以“自我”为核心,又以解决"自我"问题为目的。 高中阶段,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进一步发展,知识经验的日益丰富, 使其对自身的思想、能力、水平等方面所作的评价变得全面、客观、辩证,并且日趋深刻。 高中阶段也正是学生在各方面进行探索、尝试并面临走向独立生活道 路的时候,高中生的智力和个性都获得了高度发展,相应产生了独立自主 的需求。这些要求主要体现在行为、情感及道德评价等方面,在行为上, 他们要求独立决定涉及个人的各种问题,希望有一定的行为自由;在情感上,他们希望能独立体验和选择个人喜好;在道德评价上,他们希望能以 自己的评价标准为依据,独立评价自己、他人的行为及社会事件。 我设计这堂网络自主学习课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能充分发挥根据自己的个性兴趣选择学习课题和方向,根据自己的知识能 力水平选择难度,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选择评价机制等自主性和能动性。

2.学习者在学习本课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应具备的信息技术素质和具体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等: 在网络学习之前,学习者首先应对文本有基本的熟悉和把握,包括对内容,思路,思想、观点和感情,以及词句含义,语言效果,文学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等等,并能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程度从各个角度对文本提出不同的见解、评价和疑问。其次,学习者应具备快速阅读文本的能力,一般要求是每分钟600——800字的浏览速度。因为在45分钟内,参与课堂学习的学习者可能会因探讨不同的问题而需要数遍浏览文本,而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和快速阅读文本的能力正是这些问题得以解决的根本保障。 再次,由于本课次采用的是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模式,网络的使用频率和学生使用网络的自由度都较高,因此就需要学生具有严谨的纪律素养和网络文明素养,具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仅在课堂上能够在教师的安排下有序而合理的使用网络进行学习,而且在使用网络进行学习的进程中,要使用文明和规范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探讨和互相学习,还要能对网络信息进行评价、选择、筛选和组织。 (三)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因为语文学习具有本学科的特殊性——人文性,因此并非任意时候都适合让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因此本课的设计主要安排在学习者对文本进行深入理解和评价的阶段,课堂学习目标分为三大项,设计如下:——基础目标(标准阶段):

故都的秋教案学情分析

故都的秋教案学情分析 故都的秋教案学情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一单元的第2篇课文。这个单元学习写景状物的散文,主要目的是引领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领略大自然,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 这篇文章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体现了他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全文紧扣“清、静、悲凉”,描绘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秋果奇景”这五幅画面,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散文,示范作用仍不可忽视,因此,继续重视指导学生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难点放在运用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表现手法上,进一步让学生感悟作家对自然、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深刻的思考。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我的教学对象是民办普通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不

大好。但他们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初中学过朱自清的《春》,刚刚又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学时,我就要求每位学生必须人手一册课外杂志。诸如《读者》、《散文》、《青年博览》、《小小说选刊》等等,让它们成为全体学生的共同资源,达到共享。经过调查,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三、设计思想 1、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 2、语文课就要有语文味。教学注重整体感知,要学生能够知人赏文,利用自身普通话过二甲及擅长朗诵的优势,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 3、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本单元的要求,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及难点,备课不仅备教材,也备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学习过程,适宜地启发与评价,力求能够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4、本课只安排一课时,时间可能较紧,因此要求学生必须充分地预习课文,其一,朗读课文三遍,找出五幅画面;其二,查找有关作家的生平及作品等材料。 5、鉴赏作品注重以点带面,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故都的秋》的优质教案一等奖2篇

4、《故都的秋》的优质教案一等奖 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以及两者的辩证关系,进一步学会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 2.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自读----- 讨论------评讲 教学构思:以作者情感为线索结构全文 教学重点:散文的'形与神 教学难点:散文的景与情 教学媒体:计算机或幻灯机和录音机 教学时数:一课时(40分钟) 教学步骤及内容: 导语设计 师:历代名家对秋都特别的钟爱,描写秋的佳作数不胜数,同学们能说一说吗? 生: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师:对。这是王维的《滕王阁序》中的名句。那,还有别的吗?

生:(沉默) 师:那我们看看名家对秋的评价是如何的? (从计机中调出已准备的材料。如下:) 佳句: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棗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棗白居易《琵琶行》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棗杜甫《登高》 名篇: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王维《山居秋暝》 欧阳修《秋声暝》 师:这些佳作中既有颂秋又有悲秋,既有描写萧瑟凄凉,又有刻画絢丽多彩。那么,,著名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请翻开课本P250。 师:上课之前,老师已经把自读题给出,让同学们作了充分准备。下面,以自读题为依据,欣赏分析课文。(弹出自读题,如下:) 完成课后练习2,并根据练习思考下列题目: 1.你认为作者主要从哪个方面写故都的秋?请用一字概括。 2.在课文的第1、2自然段,作者分别用了哪些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征以及感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