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按章节辅导题2第二章试题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按章节辅导题2第二章试题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按章节辅导题2第二章试题

第二章药物吸收

一、选择题

1.细胞膜最新的结构模式是:()

A. 类脂模式

B. 流动镶嵌模式

C. 双分子层模式

D. 三层蛋白质模式

2.为避免药物的首过效应常不采用的给药途径:()

A. 舌下

B. 直肠

C. 经皮

D. 口服

3.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小肠,欲使溶解度很小的碱性药物能从小肠很好地吸收,必须

首先暴露于酸性胃液中使之分散

B. 在服药的同时饮大量的水,可促进胃排空而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C. 一般来说,在空腹时服药的胃空速率要比饱腹时慢

D. 对于主动转运的药物,一般在饭后服用比空腹时吸收率高

4.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不同的厂家生产的同一剂型或者同一厂家生产的不同批号的产品之间,不可能产生不

同的治疗效果

B. 对难溶性药物进行微粉化或制成固体分散物,可以增加其溶解度或体内吸收

C. 药物的晶型对药物的溶解度有影响,但是对生物利用度没有影响

D. 只要是同一药物,给药途径和剂型不同时,其产生的血药浓度一定相同

5.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药物的生物活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药物的理化性质和给药剂型的影响

B. 同一药物相同的给药途径而剂型不同,有时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作用或不同的血药浓度

C. 生物药剂学实验测得的指标是判断某药在临床上有效或无效的最终指标,是唯一的指

D. 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必须要以药理实验为基础,其研究范畴不能代替其它医药学科

6.以下不属于药物通过细胞膜被吸收的机理的是:()

A. 被动扩散

B. 微绒毛吸收

C. 载体转运

D. 离子对转运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较高的pH可以使弱碱性药物呈离子状态,增加其脂溶性

B. 中性和极弱的碱性药物的吸收受pH的影响比酸碱性药物更明显

C. 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越大,其脂溶性越大,吸收越好

D. 某些药物由于溶解速度慢,因此药物的溶出过程就成了吸收的限速过程

8.直接关系到药物的脂溶性,影响药物穿透生物膜的药物的理化性质是:()

A. pK a

B. pH

C. 油/水分布系数

D. 晶型

9.以下不属于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的是:()

A. 脂肪

B. 多糖

C. 氨基酸

D.蛋白质

10.被动扩散吸收具有以下特征中的:()

A. 需要存在浓度差

B. 存在竞争性抑制现象

C. 需要载体

D. 需要消耗能量

11.已知阿司匹林的pK a为3.5,计算其在pH2.5的胃液中的离子化率为:()

A. 0.1

B. 0.01

C. 1000

D.100

12.主动转运吸收具有以下特征中的:()

A. 需要存在浓度差

B. 脂溶性大的药物吸收快

C. 不需要载体

D. 存在饱和现象

13.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灰黄霉素是一种难溶性药物,其水溶性很差,颗粒的大小对溶出速率的影响非常显著

B. 油脂性食物与灰黄霉素同时服用时,能明显增加其血药浓度

C. 灰黄霉素颗粒大小对药物吸收有影响,但对血药浓度基本无影响,大小颗粒出现峰浓

度的时间不会有差异

D. 灰黄霉素粗粉经制成微粉后,吸收增加,其制剂剂量可以明显减小

14.进食()食物有利于灰黄霉素的吸收

A. 淀粉类

B.多糖类

C. 高蛋白

D. 脂肪

15.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一般离子型药物脂溶性小,分子又大,不能通过类脂膜,也不能通过膜上的微孔

B. 被动吸收符合非线性动力学过程,转运速率与药物的浓度成正比

C. 易化转运也是一种载体转运系统,不需要消耗能量,可以逆浓度梯度透过

D. 当pH值升高时,能使弱碱性药物离子化或转变成解离状态而增加其溶解度,有利于

药物在胃肠道的溶解

16.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一般药物从剂型中的溶出速率或化合物本身的可吸收性是药物吸收体内的限速因素

B. 油脂性基质栓剂中,水溶性低的物质易溶于基质,因而从基质中扩散得更慢

C. 对于被动扩散吸收的药物,由于增加溶液粘度可以增加药物在胃肠道内吸收部位的滞

留时间而有利于吸收

D. 使用高浓度的表面活性剂,可能使细胞膜崩解或溶解,使部分膜蛋白变性或以薄层包

在细胞膜周围,从而干扰药物吸收

17.胆汁中的胆盐一般能增加难溶性药物的吸收,因为其具有:()

A. 表面活性作用

B. 重吸收作用

C. 胃空作用

D. 首过效应

18.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载体转运过程中,胃肠道与血液间药物的浓度梯度决定着药物的转运

B. 主动转运和被动扩散一样需要化学能量,但药物分子不可以逆浓度梯度转运

C. 主动转运过程中当吸收速率达到饱和点时,药物浓度的增加不再使吸收速率增加

D. 易化转运与主动转运一样,需要消耗能量,也可以逆浓度梯度透过

19.通常胃液的pH值为:()

A. 1~2

B. 1~3.5

C. 4.0~5.7

D. 7.6~8.2

20.主动转运与被动扩散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主动转运是:()

A. 逆浓度梯度

B. 可饱和的

C. 竞争性作用

D. 需要能量

21.下列口服剂型中,其吸收速度最快的是:()

A. 混悬液

B.水溶液剂

C. 片剂

D.胶囊剂

22.关于表面活性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一般低浓度的表面活性剂就可以增加药物的溶出速率,浓度越低越好

B. 只有高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才可以增加药物的溶出速率

C. 表面活性剂浓度越高,越可以改善细胞膜的通透性,促进药物吸收

D. 表面活性剂可能与某些药物形成复合物,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

23.胃肠液中有时含有影响吸收的一些物质,其中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可以增加水溶性药

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的是:()

A. 蛋白质

B. 胆盐

C. 多糖

D. 维生素

24.影响胃液体排空的主要因素是:()

A. 空腹与饱腹

B. 内容物的成分

C. 胃内液体的量

D. 混合运动

25.给药过程中存在肝首过效应的给药途径是:()

A.口服给药

B.静脉注射

C.肌肉注射

D.舌下给药

26.剂型对药物吸收的影响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 溶液剂吸收速度大于混悬剂

B. 胶囊剂吸收速度大于混悬剂

C. 片剂吸收速度大于包衣片

D. 胶囊剂吸收速度大于包衣剂

27.如果处方中选用口服硝酸甘油,就应选用较大剂量,因为:()

A.胃肠中吸收差

B.在肠中水解

C.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

D.首过效应明显

28.通常在口服剂型中,其吸收速度的次序是:()

A. 片剂>胶囊剂>散剂>混悬液>水溶液剂

B. 水溶液剂>混悬液>散剂>胶囊剂>片剂

C. 混悬液>水溶液剂>片剂>胶囊剂>散剂

D. 散剂>混悬液>水溶液剂>片剂>胶囊剂

29.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直肠途径给药,药物可能经过或绕过肝脏

B. 药物溶液从泪点和鼻泪管中的流失是整个溶液一起流失,会降低药物溶液的浓度

C. 从耳朵给药只能起局部治疗作用

D. 药物从口腔粘膜吸收可不经过肝脏进入全身循环,从而可以避免肝脏的首过作用

30.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某些药物可以晶型存在,也可以无定型存在,两者之间可能产生生物利用度差异

B. 药物的不同形态会呈现出生物利用度的显著差异是由于溶出速率不同之故

C. 由于不同的晶型有不同的溶解度和吸收速度,最终可产生不同的生物利用度

D. 受水合作用影响最大的是药物的水溶性,通常无水物的溶解性小于含水者

31.肺部给药时,若要起局部作用,则适宜的粒子大小应为:()

A. 0.5~1 μm

B. 1~3 μm

C. 3~10 μm

D. 10~50 μm

3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药物通过肌肉注射,可以被完全吸收

B. 肌肉和皮下注射是一种绕过胃肠道的快速、可靠的给药方式

C. 所有的药物在肌注或皮下注射部位均能有规律的释放

D. 亲水性药物肌肉注射时可能与肌蛋白结合,而导致药物吸收减少

33.全身作用的栓剂在直肠中最佳的用药部位在:()

A. 接近直肠上静脉

B. 应距肛门口约2cm处

C. 接近直肠下静脉

D. 接近直肠上,中,下静脉

34.肺部给药的主要吸收机理是:()

A. 主动转运

B. 易化转运

C. 被动扩散

D. 胞饮作用

35.以下吸收机制中需要载体蛋白参加的是:()

A. 被动扩散

B. 离子对转运

C. 易化扩散

D. 胞饮作用

36.已知阿司匹林的pK a为3.5,计算其在pH6.5的肠液中的离子化率为:()

A. 0.1

B. 0.01

C. 1000

D.100

3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乳糖可以加速、延缓或阻碍某些药物的吸收

B. 对于胶囊剂,不管处方如何,充填的密度对释放速率的影响都很大

C. 疏水性润滑剂使药物溶出量增加,亲水性润滑剂可以使溶出量减小

D. 增加水溶液的粘度可以延缓药物的扩散,但药物的吸收增加

38.下列药物中,宜空腹服用的是:()

A. 刺激性大的药物

B. 在胃中不稳定的药物

C. 主动吸收的药物

D. 被动扩散的药物

39.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服用水溶性青霉素V钾、钙盐比服用青霉素V有较高的血药浓度

B. 甲苯磺丁脲制成钠盐以后,可以使血糖浓度迅速下降,正是临床所期望的结果

C. 缓冲的阿司匹林与碱性药物联用,可以降低溶出速率,增大胃刺激性

D. 碱性物质如碳酸氢钠等与酸性药物联合应用时可以迅速升高胃内容物的pH

40.红霉素的生物有效性可因下列哪种因素而明显增加:()

A. 缓释片

B. 肠溶片

C. 使用硬脂酸盐

D. 薄膜包衣片

二、填空题

1. 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向转运的过程。

2. 细胞膜主要由脂肪、蛋白质及少量多糖组成。细胞膜是由

的三层结构所构成。

3. 在被动扩散过程中,药物的转运速率由药物的理化性质、膜本身的性质及浓度梯度决定。药物的扩散动力是胃肠道内液体与血液间的。

4. 被动吸收符合,转运速率与药物在吸收部位的浓度成正比,即当浓度加倍时,转运速率亦倍增。

6. 胃肠液中有时含有影响吸收的一些物质,如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可增加水溶性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

7. 食物中若有脂肪存在时往往刺激胆汁分泌,增加血液和淋巴液的流速,胆汁中的胆盐具有作用,故一般能增加难溶性药物的吸收。

8. 药物进入全身循环前首先受肝脏代谢,称,其对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有重要的影响。

9. 药物的是影响药物穿透生物膜的主要理化性质,其数值越大,其脂溶性越大。

10. 如能适当提高药物在中的溶解度,则药物分子从大颗粒中释放及达到吸收部位的速度就会增加,这可用来提高弱酸性药物在胃内的溶解度。

11. 肺部给药是以被动扩散方式吸收的,药物的吸收速度与药物的成正比,与分子量成反比。

12. 药物口服后,首先要通过,即吸收部位的细胞膜而进入血液或淋巴液。

13. 细胞膜最新的结构模式是。

14. 主动转运与被动扩散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主动转运是,即当给药剂量大大提高时吸收速率不一定随之增加。

15. 影响胃液体排空的主要因素是,即单位时间内排出的量与胃内液体量成正比关系。

16. 除刺激性大的药物或在胃中不稳定的药物或外,一般药物都应尽可能空腹服用。

17. 某些药物由于溶解速度慢,因此药物的就变成了吸收的限速过程。

18. 口服药物油溶液的吸收速度受药物从油相到水性体液中分布速率的影响,故制成,可使油的表面积增加而加速吸收。

19. 一般认为低浓度的表面活性剂能增加体液对吸附有空气的疏水性药物粒子表面的润湿,从而增加。

20. 药物从口腔粘膜吸收可不经过肝脏而通过颈内静脉进入全身循环,避免肝脏的。

三、判断改错题

1. 一般离子型药物脂溶性小,分子又大,不能通过类脂膜,也不能通过膜上的微孔。()

2. 被动吸收符合非线性动力学过程,转运速率与药物的浓度成正比。()

3. 易化转运也是一种载体转运系统,不需要消耗能量,可以逆浓度梯度透过。()

4. 除刺激性大的药物、在胃中不稳定的药物或主动吸收的药物外,一般药物都应尽可能空腹服用。()

5. 一般药物从剂型中的溶出速率或化合物本身的可吸收性是药物吸收体内的限速因素。

()

6. 酸性或碱性药物的脂溶性大小取决于药物的pK a及药物所处的胃肠道介质环境的pH。

()

7. 当pH值升高时,能使弱碱性药物离子化或转变成解离状态而增加其溶解度,有利于药物在胃肠道的溶解。()

8. 对于被动扩散吸收的药物,由于增加溶液粘度可以增加药物在胃肠道内吸收部位的滞留

时间而有利于吸收。()

9. 使用高浓度的表面活性剂,可能使细胞膜崩解或溶解,使部分膜蛋白变性或以薄层包在细胞膜周围,从而干扰药物吸收。()

10. 油脂性基质栓剂中,水溶性低的物质易溶于基质,因而从基质中扩散得更快。()

11. 在滴眼剂中常含有表面活性剂,这是由于表面活性剂与角膜产生相互作用从而增加了渗透性。()

四、名词解释

1. 药物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向循环系统转运的过程。

2. 首过效应:药物进入全身循环前首先受肝脏代谢。

3. 油/水分配系数:是指药物在有机溶媒中的溶解度与在水中溶解度的比值。

4. 多晶型:化学结构相同的药物,可因结晶化条件的不同而得到不同的晶型,这种现象称为多晶型。

5. 被动扩散:存在于膜两侧的物质服从浓度梯度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方式称为被动扩散。

五、问答题

1. 药物通过细胞膜被吸收的机理有哪几种?

2. 简述被动吸收、主动转运与异化转运之间的特点差异。

3. 简述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有哪些?

4. 药物口服吸收,影响药物溶出速率的因素有哪些?

5. 主动转运有哪些特点?

7. 表面活性剂对药物消化道吸收有哪些影响?

六、计算题

1. 已知阿司匹林的pK a为3.5,分别计算其在pH

2.5的胃液和在pH6.5的肠液中的离子化率。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Nur für den pers?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复习资料

1.生物药剂学(Biopa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和人体生物因素与药效的关系的一门科学。 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代谢(Mo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 一剂型因素 狭义普通剂型: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 广义: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剂型及用药方法、辅料性质与用量、配伍及相互作用,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及贮存 二生物因素种族性别年龄、生理和病理、遗传 2.生物膜 结构:主要是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细胞膜经典模型,疏水在内亲水在外的脂质双分子层;生物膜液态镶嵌模型,镶嵌有蛋白质的流体脂双层;晶格镶嵌模型,流动性脂质的可逆性变化 性质:①.不对称性②.流动性③.半透性 3. 药物的跨膜转运途径与机制(细胞通道转运和细胞旁路通道转运) 转运机制: ⑴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扩散,都不需载体,不耗能,无膜变形。 单纯扩散浓度差一级速率过程,服从Fick’s扩散定律:dC/dt=DAk(C GI-C)/h。 膜孔转运大分子药物或与蛋白质结合药物不通过,孔内为正电荷,利于阴离子通过。 被动转运特点①顺浓度梯度②不需要载体③膜对药物无选择性④不消耗能量⑤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⑥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影响⑦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 ⑵载体媒介转运carrier-mediated transport借助生物膜上的载体蛋白作用,使药物透过生物膜而被吸收的过程 ①促动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特点a特殊蛋白帮助b高浓度到低浓度c饱和d 竞争 ②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特点a逆浓度梯度b消耗能量c有载体参与d有竞争现象e结构特异,受代谢抑制剂影响 ⑶膜动转运入胞作用(胞饮和吞噬)出胞作用 4.小肠是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也是药物主动转运吸收的特异部位。小肠的PH是5~7.5是弱碱性药物吸收的最佳环境。原因:环状褶皱、绒毛和微绒毛的存在,和小肠绒毛内的很

药剂学试题(简答题)及答案..

1.应用Noyes-Whitney方程分析提高固体药物制剂溶出度的方法。 答:Noyes-Whitney方程:dC/dt=KS(CS-C) K是溶出速度常数;s为溶出介质的表面积;CS 是药物的溶解度,C药物在溶液中的浓度。 溶解包括两个连续的阶段, 首先是溶质分子从固体表面溶解, 形成饱和层, 然后在扩散作用下经过扩散层, 再在对流作用下进入溶液主体内。 1. 增加固体的表面积 2.提高温度 3. 增加溶出介质的体积 4. 增加扩散系数 5. 减小扩散层的厚度 2.片剂的辅料主要包括哪几类?每类辅料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片剂的辅料主要包括:稀释剂和吸收剂、润湿剂和粘合剂、崩解剂、润滑剂。 (1)稀释剂和吸收剂。稀释剂的主要作用是当主药含量少时增加重量和体积。吸收剂:片剂中若含有较多的挥发油或其它液体成分时,需加入适当的辅料将其吸收后,再加入其它成分压片,此种辅料称为吸收剂。 (2)润湿剂和粘合剂。润湿剂的作用主要是诱发原料本身的粘性,使能聚合成软材并制成颗粒。主要是水和乙醇两种。粘合剂是指能使无粘性或粘性较小的物料聚结成颗粒或压缩成型的具有粘性的固体粉末或粘稠液体。 (3)崩解剂。崩解剂是指加入片剂中能促进片剂在胃肠液中快速崩解成细小粒子的辅料。(4)润滑剂。润滑剂主要具有三个方面的作用①助流性减少颗粒与颗粒之间的摩擦力,增加颗粒流动性,使其能顺利流入模孔,片重准确。②抗粘着性主要用于减轻物料对冲模的黏附性。③润滑性减少颗粒与颗粒之间及片剂和模孔之间的摩擦 3.缓、控释制剂(一天给药2次)体外释放度试验至少取几个时间点?为什么? 答:至少测三个取样点:第一个取样点:通常是0.5~2h,控制释放量在30%以下。此点主要考察制剂有无突释现象(效应);第二个取样点:4~6h,释放量控制在约50%左右;第三个取样点:7~10h,释放量控制在75%以上。说明释药基本完全。 4.根据stoke’s定律,说明提高混悬液稳定性的措施有哪些? η 2)g / 9ρ 1- ρ答:Stocks定律:V = 2 r2( 是分散介质的粘度η 2为介质的密度;ρ 1为粒子的密度;ρr为粒子的半径,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习题集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 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 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剂型因素(出小题,判断之类的) 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 药物的某些物理因素 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 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及用量 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3、生物因素(小题、填空):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遗传因素 4、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代谢(Mo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转运(transport):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 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 消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 5、如何应用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内转运关系指导处方设计? 不好 筛选合适的盐 筛选不同的晶型 改善化合物结构 微粉化包含物固体分散物 无影响 增加脂溶性 改善化合物结构 胃中稳定性 稳定 不稳定 肠代谢研究代谢药物 6、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哪些? 答: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片剂崩解、药物的溶出、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1、生物膜的结构:三个模型 细胞膜经典模型(lipid bilayer),生物膜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晶格镶嵌模型 细胞膜的组成:①、膜脂:磷脂、胆固醇、糖脂 ②、少量糖类 ③、蛋白质 生物膜性质

(完整版)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名词解释大全 ①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极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效之间相互的科学。 ②治疗药物监测(TDM)又称临床药动学监测,是在药动学原理的指导下,应用灵敏快速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药物的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临床意义:1.使给药方案个体化,2.诊断和处理药物过量中毒3.进行临床药动学和药效学的研究 4.探讨新药给药方案 5.节省患者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成功率 6.降低治疗费用 7.避免法律纠纷。 ③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④代谢(me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人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又叫生物转化。 ⑤吸收:是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人体循环的过程。 ⑥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⑦转运(transport):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转运。 ⑧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⑨清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清除。 ⑩BCS: 是依据药物的渗透性和溶解度,将药物分成四大类,并可根据这两个特征参数预测药物在体内-体外的相关性。 11 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是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相互关系的一个比例常数,它可以设想为体内的药物按血浆浓度分布时,所需要体液的理论容积。Dn::溶出数。Do:计量数。An:吸收数 12 清除率:是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消除的含血浆体积或单位时间丛体内消除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 13 体内总清除率:是指机体在单位时间内能清除掉多少体积的相当于流经血液的药物。 14 生物利用度(Bioacailability,BA):是指剂型中的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和程度。是评价药物有效性的指标。通常用药时曲线下浓度、达峰时间、峰值血药浓度来表示。(它的吸收程度用AUC表示,而且吸收速度是以用药后到达最高血药浓度的时间即达峰时间来表示。)评价指标AUC,Tmax,Cmax。 15 绝对生物利用度(absolute bioavailability, Fabs):是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量与给药剂量的比值,是以静脉给药制剂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 16 相对生物利用度(relative bioavailability,Frel):又称比较生物利用度,是以其他非静脉途径给药的制剂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是同一种药物不同制剂之间比较吸收程度与速度而得到的生物利用度。 17 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e,BE):是指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试验条件下,给以相同剂量,反映其吸收程度和速度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无统计学差异。 18 药学等效性(Pharmaceutical equivalence):如果两制剂含等量的相同活性成分,具有相同的剂型,符合同样的或可比较的质量标准,则可以认为它们是药学等效性。 19 首关效应:药物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发生的生物转化作用,使部分药物被代谢,最终进入体循环的原型药物量减少的现象。 20 药代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和数学模型,定量的描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规律,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的一门科学。。 21 速率常数:是描述速度过程重要的动力学参数。速率常数越大,该过程进行也越快。单位为min-1或h-1。 22 生物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的药物量或血药浓度通过各种途径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用t1/2表示。特点:一级速率过程的消除半衰期与剂量无关,而消除速率常数成反比因而半衰期为常数。 23 滞后时间:有些口服制剂,服用后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吸收,滞后时间是指给药开始只血

药剂学试题及答案(五)

药剂学试题及答案 第六章半固体制剂 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 1.关于软膏剂的特点不正确的是() A.是具有一定稠度的外用半固体制剂 B.可发挥局部治疗作用 C.可发挥全身治疗作用 D.药物必须溶解在基质中 E.药物可以混悬在基质中 2.不属于软膏剂的质量要求是() A.应均匀、细腻,稠度适宜 B.含水量合格 C.性质稳定,无酸败、变质等现象 D.含量合格 E.用于创面的应无菌 3.对于软膏基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分为油脂性、乳剂型和水溶性三大类 B.油脂性基质主要用于遇水不稳定的药物 C.遇水不稳定的药物不宜选用乳剂基质 D.加入固体石蜡可增加基质的稠度 E.油脂性基质适用于有渗出液的皮肤损伤 4.关于眼膏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不溶性的药物应先研成极细粉,并通过9号筛 B.用于眼部手术或创伤的眼膏应加入抑菌剂和抗氧剂

C.常用的基质是白凡士林与液体石蜡和羊毛脂的混合物 D.硅酮能促进药物的释放,可用作软膏剂的基质 E.成品不得检出大肠杆菌 5.对眼膏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均须在洁净条件下配制,并加入抑菌剂 B.基质是黄凡士林8份、液体石蜡1份、羊毛脂1份 C.对眼部无刺激 D.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 E.应作金属异物检查 6.对凡士林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又称软石蜡,有黄、白二种 B.有适宜的粘稠性与涂展性,可单独作基质 C.对皮肤有保护作用,适合用于有多量渗出液的患处 D.性质稳定,适合用于遇水不稳定的药物 E.在乳剂基质中可作为油相 7.眼膏剂中基质凡士林、液体石蜡和羊毛脂的用量比为() A.7:2:1 B.8:1:1 C.9:0.5:0.5 D.7:1:2 E.6:2:2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凝胶剂是指药物与适宜辅料制成均一、混悬或乳剂性的乳胶稠 厚液体或半固体制剂 B.凝胶剂有单相分散系统和双相分散系统之分 C.混悬型凝胶剂具有触变性 D.油性凝胶剂的基质常用液体石蜡与聚氧乙烯构成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试题及答案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 1、什么是生物药剂学?它的研究意义及内容是什么? 2、何为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 3、何为药物在体内的排泄、处置与消除? 4、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哪些? 5、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在新药开发中的作用。 6、什么是分子生物药剂学?它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一、选择题 1、可减少或避免肝脏首过效应的给药途径或剂型是 A舌下片给药 B口服胶囊 C栓剂 D静脉注射 E透皮吸收给药 正确答案:ACDE 2、影响胃排空速度的因素是 A空腹与饱腹 B药物因素 C药物的组成与性质 D药物的多晶体 E药物的油水分配系统 正确答案:ABC 3、以下哪几条具被动扩散特征 A不消耗能量 B有结构和部位专属性 C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 D 借助载体进行转运 E有饱和状态 正确答案:AC

4、胞饮作用的特点是 A有部位特异性 B需要载体 C不需要消耗机体能量 D逆浓度梯度转运 E无部位特异性 正确答案:A 5、药物主动转运吸收的特异性部位 A小肠 B盲肠 C结肠 D直肠 正确答案:A 6、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剂型因素不包括 A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B粒子大小 C多晶型 D解离常数 E胃排空速率 正确答案:E 7、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不包括 A胃肠液成分与性质 B胃肠道蠕动 C循环系统 D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E胃排空速率 正确答案:D 8、一般认为在口服剂型中药物吸收速率的大致顺序 A水溶液>混悬液>散剂>胶囊剂>片剂 B水溶液>混悬液>胶囊剂>散剂>片剂 C水溶液>散剂>混悬液>胶囊剂>片剂 D混悬液>水溶液>散剂>胶囊剂>片剂 E水溶液>混悬液>片剂>散剂>胶囊剂 正确答案:A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按章节辅导题2第二章试题

第二章药物吸收 一、选择题 1.细胞膜最新的结构模式是:() A. 类脂模式 B. 流动镶嵌模式 C. 双分子层模式 D. 三层蛋白质模式 2.为避免药物的首过效应常不采用的给药途径:() A. 舌下 B. 直肠 C. 经皮 D. 口服 3.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小肠,欲使溶解度很小的碱性药物能从小肠很好地吸收,必须 首先暴露于酸性胃液中使之分散 B. 在服药的同时饮大量的水,可促进胃排空而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C. 一般来说,在空腹时服药的胃空速率要比饱腹时慢 D. 对于主动转运的药物,一般在饭后服用比空腹时吸收率高 4.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不同的厂家生产的同一剂型或者同一厂家生产的不同批号的产品之间,不可能产生不 同的治疗效果 B. 对难溶性药物进行微粉化或制成固体分散物,可以增加其溶解度或体内吸收 C. 药物的晶型对药物的溶解度有影响,但是对生物利用度没有影响 D. 只要是同一药物,给药途径和剂型不同时,其产生的血药浓度一定相同 5.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药物的生物活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药物的理化性质和给药剂型的影响 B. 同一药物相同的给药途径而剂型不同,有时会产生截然不同的作用或不同的血药浓度 C. 生物药剂学实验测得的指标是判断某药在临床上有效或无效的最终指标,是唯一的指 标 D. 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必须要以药理实验为基础,其研究范畴不能代替其它医药学科 6.以下不属于药物通过细胞膜被吸收的机理的是:() A. 被动扩散 B. 微绒毛吸收 C. 载体转运 D. 离子对转运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较高的pH可以使弱碱性药物呈离子状态,增加其脂溶性 B. 中性和极弱的碱性药物的吸收受pH的影响比酸碱性药物更明显 C. 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越大,其脂溶性越大,吸收越好 D. 某些药物由于溶解速度慢,因此药物的溶出过程就成了吸收的限速过程 8.直接关系到药物的脂溶性,影响药物穿透生物膜的药物的理化性质是:() A. pK a B. pH C. 油/水分布系数 D. 晶型 9.以下不属于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的是:() A. 脂肪 B. 多糖 C. 氨基酸 D.蛋白质 10.被动扩散吸收具有以下特征中的:() A. 需要存在浓度差 B. 存在竞争性抑制现象 C. 需要载体 D. 需要消耗能量 11.已知阿司匹林的pK a为3.5,计算其在pH2.5的胃液中的离子化率为:() A. 0.1 B. 0.01 C. 1000 D.100 12.主动转运吸收具有以下特征中的:() A. 需要存在浓度差 B. 脂溶性大的药物吸收快 C. 不需要载体 D. 存在饱和现象

《药剂学》试题及答案

药剂学习题 第一篇药物剂型概论 第一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 1.药剂学概念正确的表述是() A、研究药物制剂的处方理论、制备工艺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B、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C、研究药物制剂的处方设计、基本理论和应用的技术科学 D、研究药物制剂的处方设计、基本理论和应用的科学 E、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2.既可以经胃肠道给药又可以经非胃肠道给药的剂型是() A.合剂 B.胶囊剂 C.气雾剂 D.溶液剂 E.注射剂 3.靶向制剂属于() A.第一代制剂 B.第二代制剂 C.第三代制剂 D.第四代制剂 E.第五代制剂 4.药剂学的研究不涉及的学科() A.数学 B.化学 C.经济学 D.生物学 E.微生物学 5.注射剂中不属于处方设计的有() A.加水量 B.是否加入抗氧剂 C. pH如何调节 D.药物水溶性好坏 E.药物的粉碎方法 6.哪一项不属于胃肠道给药剂型() A.溶液剂 B.气雾剂 C.片剂 D.乳剂 E.散剂 7.关于临床药学研究内容不正确的是() A.临床用制剂和处方的研究 B.指导制剂设计、剂型改革 C.药物制剂的临床研究和评价 D.药剂的生物利用度研究 E.药剂质量的临床监控 8.按医师处方专为某一患者调制的,并明确指明用法和用量的药剂称为() A.药品 B.方剂 C.制剂 D.成药 E.以上均不是 9.下列关于剂型的表述错误的是() A、剂型系指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 B、同一种剂型可以有不同的药物 C、同一药物也可制成多种剂型 D、剂型系指某一药物的具体品种 E、阿司匹林片、扑热息痛片、麦迪霉素片、尼莫地平片等均为片剂剂型 10.关于剂型的分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溶胶剂为液体剂型 B、软膏剂为半固体剂型 C、栓剂为半固体剂型 D、气雾剂为气体分散型 E、气雾剂、吸入粉雾剂为经呼吸道给药剂型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简答题

1.如何从制剂因素来提高药物的口服吸收? A增加药物溶出速度 a制成盐类 b制成无定型药物 c加入表面活性剂 d用亲水性包含材料制成包含物 B增加药物的表面积 C加入口服吸收促进剂 2.从pH—分配理论的观点,简述药物的理化性质对药物跨膜转运的影响,以及我们如何利用这个规律去提高药物的胃肠道吸收。 对弱酸或弱碱性药物而言,由于受到为肠道内pH值的影响,药物以分子型和接力型两种形式存在。构成消化道上皮细胞膜内类脂膜,它是药物吸收的屏障,通常脂溶性较大未解离型分子易通过,解离后离子型不易通过。为肠道内已溶解药物的吸收会受到未解离型药物的比例和未解离药物脂溶性大小的影响。通常弱酸性药物在胃液中几乎完全不解离,程度高,吸收差。他们的吸收只能通过提高胃液pH值来实现。正常小肠的pH 值接近中性,通常pKa>3.0的酸以及pKa<7.8的碱很容易吸收。 3.鼻粘膜给药的途径 A鼻粘膜内血管丰富,鼻黏膜渗透性高,有利于全身吸收 B可避开肝首过效应,消化道内代谢和药物在肠胃液中的降解。 C吸收程度和速度有时可与静脉注射相当 D鼻腔内给药方便易行 4.影响软膏中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 生理因素、剂型因素、透皮吸收促进剂、离子导入技术的应用 5.影响要鼻腔吸收的药物理化性质与生理因素有那些? 生理因素:A鼻黏膜极薄,黏膜内毛细血管丰富,药物洗手后直接进入体循环可避免肝脏的首过作用及药物在肠胃道的溶解。 B成人鼻腔内分必物的正常pH为5.5—6.5 C鼻黏膜纤毛的同步运动与清除外来异物的功能 理化性质:A药物的脂溶性和解离度 B药物的相对分子量和粒子大小 C吸收促进剂于多肽蛋白类药物的吸收 6.如何通过制剂学方法来增加药物的淋巴转运? 可以通过改造药物的大小 A将药物修饰成仍具有原来生物活性的高分子化合物 B利用现代制剂技术,制备脂质体、微孔微粒、纳米粒、复合乳剂等各种载药系统。7.简述影响药物代谢的生理因素 年龄,性别,种族、个体差异,饮食 8.如何利用药物代谢的规律来知道药物及其制剂设计? A前体药物类制剂的设计:如左旋多巴在体内经酶解脱羧后再生为多巴胺,而发挥治疗作用 B药物代谢的饱和现象和制剂的设计 C药酶抑制与制剂设计 D药物代谢和剂型改革 9.简述药物从肾脏排泄的机理,若病人苯巴比妥过量中毒,从肾脏排泄机理角度如何指导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重点总结

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biopharmacy)——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物药剂学的剂型因素和生物因素. 1剂型因素: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剂型及服法、辅料、药物配伍、工艺条件等。 2生物因素 3.口服药物消化道吸收的因素、解离度、脂溶性和分子量2、溶出速率3、药物 4.影响体内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体内循环与血管透过性的影响、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能力、药物的的理化性质与透过生物膜的能力、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药物相互作用对分制的影响。 5.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给药途径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给药剂量和剂型对药物代谢的影响、药物光学异构性对药物代谢的影响、、酶抑制和诱导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生理因素对药物 入体循环的过程。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代谢(Mo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转运(transport):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消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 5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片剂崩解、药物的溶出、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7生物膜的结构:细胞膜的组成:①膜脂:磷脂、胆固醇、糖脂②少量糖③蛋白质。 生物膜性质:膜的流动性;膜结构的不对称性;膜结构的半透性。 8膜转运途径。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透过细胞而被是小分子水溶性的药物转运吸收的通道。细胞旁路通道转运:是指一些小分子物质通过细胞间连接处的微孔进入体循环的过程。是脂溶性药物及一些经主动机制吸收药物的通道。 9药物通过生物膜的几种转运机制及特点: (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是指药物的膜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①.单纯扩散(passive diffusion) 又称脂溶扩散,脂溶性药物可溶于脂质而通过生物膜. 绝大多数有机弱酸或有机弱碱药物在消化道内吸收.1)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愈大,在

药剂学试题简答题及答案

答:Noyes—Whitney方程:dC/dt二KS(CS-C) K 是溶出速度常数;s为溶出介质的表面积;CS是药物的溶解度,C药物在溶液中的浓度。 溶解包括两个连续的阶段,首先是溶质分子从固体表面溶解,形成饱和层,然后在扩散作用下经过扩散层,再在对流作用下进入溶液主体内。 1.增加固体的表面积 2.提高温度 3.增加溶出介质的体积 4.增加扩散系数 5 . 减小扩散层的厚度 2.片剂的辅料主要包括哪几类?每类辅料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片剂的辅料主要包括:稀释剂和吸收剂、润湿剂和粘合剂、崩解剂、润滑剂。 (1)稀释剂和吸收剂。稀释剂的主要作用是当主药含量少时增加重量和体积。吸收剂:片剂中若含有较多的挥发油或其它液体成分时,需加入适当的辅料将其吸收后,再加入其它成分压片,此种辅料称为吸收剂。 (2)润湿剂和粘合剂。润湿剂的作用主要是诱发原料本身的粘性,使能聚合成软材并制成颗粒。主要是水和乙醇两种。粘合剂是指能使无粘性或粘性较小的 物料聚结成颗粒或压缩成型的具有粘性的固体粉末或粘稠液体。 (3)崩解剂。崩解剂是指加入片剂中能促进片剂在胃肠液中快速崩解成细小粒子的辅料。 (4)润滑剂。润滑剂主要具有三个方面的作用①助流性减少颗粒与颗粒之间

的摩擦力,增加颗粒流动性,使其能顺利流入模孔,片重准确。②抗粘着性主要用于减轻物料对冲模的黏附性。③润滑性减少颗粒与颗粒之间及片剂和模孔

之间的摩擦 答:至少测三个取样点:第一个取样点:通常是0.5?2h,控制释放量在30% 以下。此点主要考察制剂有无突释现象(效应);第二个取样点:4?6h,释放量控制在约50%左右;第三个取样点:7?10h,释放量控制在75%以上。说明释药基本完全。 4.根据stoke ' s定律,说明提高混悬液稳定性的措施有哪些? :2)g / 9 : 1- 答: Stocks定律:V二2 r2(是分散介质的粘度:2为介质的 密度;:1为粒子的密度;:r为粒子的半径, 粒子越大,粒子和分散介质的密度越大,分散介质的粘度越小,粒子沉降速度 越快,混悬剂的动力学稳定性就越差。方法:1.减小粒度,加入助悬剂;2.微粒的荷电、水化;3 .絮凝、反絮凝;4 .结晶增长、转型;5 .降低分散相的浓度、温度。 5.影响滤过的因素是什么? 答:随着滤过的进行,固体颗粒沉积在滤材表面和深层,由于架桥作用而形成滤渣层,液体由间隙滤过。将滤渣层中的间隙假定为均匀的毛细管束,则液体 的流动符合Poiseuile公式: p n r4t V = 8 n l式中,V —液体的滤过容量;p —滤过压力差;r —毛细管半径;l —滤渣层厚度;n —滤液粘度;t —滤过时间。由此可知影响滤过的因素有: ①操作压力越大,滤速越快,因此常采用加压或减压滤过法; ②滤液的粘度越大滤速越慢,为此可采用趁热过滤;

2020初级药士考试《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课后习题:第五节

2020初级药士考试《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课后习题汇总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第五节 一、A1 1、有关药物在体内的转运,不正确的是 A、血液循环与淋巴系统构成体循环 B、药物主要通过血液循环转运 C、某些特定物质如脂肪、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转运必须依赖淋巴系统 D、某些病变使淋巴系统成为病灶时,必须使药物向淋巴系统转运 E、淋巴系统可使药物通过肝从而产生首过作用 2、通常药物的代谢产物 A、极性无变化 B、结构无变化 C、极性比原药物大 D、药理作用增强 E、极性比原药物小 3、药物代谢反应的类型不包括

A、氧化反应 B、还原反应 C、歧化反应 D、水解反应 E、结合反应 4、代谢药物的主要器官是 A、肠黏膜 B、血液 C、肝脏 D、肾脏 E、胆汁 5、下列关于影响药物代谢因素叙述不正确的是 A、首过效应是导致体内代谢差异的主要原因 B、代谢反应会出现饱和现象 C、剂型也会对代谢产生影响 D、酶抑制剂可以促进药物的代谢

E、性别差异也会对药物代谢产生影响 6、下列不适用于非微粒体酶系代谢的药物是 A、脂溶性较小 B、水溶性较大 C、极性较大 D、结构类似体内正常物质 E、小分子药物 7、肝脏代谢以哪种反应为主 A、结合反应 B、水解反应 C、氧化反应 D、还原反应 E、加成反应 8、下列影响药物代谢因素错误的是 A、给药途径 B、给药剂量

C、药物剂型 D、患者因素 E、生产厂家 二、B 1、A.蓄积 B.第一相反应 C.药物相互作用 D.生物利用度 E.酶诱导作用 <1> 、两种以上药物配伍后,药物原来的体内过程,组织对药物的感受性,药物的理化性质等发生变化而引起药效学和药动学变化 A B C D E <2> 、某些药物可使体内药酶活性、数量升高 A B C D E <3> 、通过氧化、还原和水解等反应引入官能团 A B C D E <4> 、药物连续使用后在组织中浓度逐渐上升的现象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复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第一章 生物药剂学概述 1、 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 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目的:为了正确评价药物制剂质量,设计合理剂型、处方及制备工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药物发挥最佳的治疗作用并确保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 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剂型因素 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药物的某些物理因素、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及用量、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4、 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生物因素: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遗传因素 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 1、被动转运的特点: (1)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 (2)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 (3)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 (4)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 2、膜孔转运中分子小于微孔的药物吸收快,如水,乙醇,尿素,糖类等。大分子药物或与蛋白质结合的药物不能通过含水小孔吸收。 3、主动转运的转运速率可用米氏(Michaelis-Menten )方程描述: 4、主动转运的特点 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需要消耗机体能量;③需要载体参与;④速率及转运量与载体量及其活性有关;⑤存在竞争性抑制作用;⑥受代谢抑制剂影响;⑦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 5、被动转运与载体媒介转运速率示意图,如右图 6、胃排空:胃内容物从胃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7、胃空速率:胃排空的快慢用胃空速率来描述。 8、影响胃空速率的因素:①食物理化性质的影响;②胃内容物黏度、渗透压; ③食物的组成;④药物的影响。 9、肝首过效应:透过胃肠道生物膜吸收的药物经肝门静脉入肝后,在肝药酶作用下药物可产生生物转化。药物进入体循环前的降解或失活称为“肝首过代谢”或“肝首过效应”。 答:①静脉、肌肉注射;②口腔黏膜吸收;③经皮吸收;④经鼻给药;⑤经肺吸收;⑥直肠给药。 11、避免首过效应的剂型:①贴剂皮肤给药;②气雾剂和粉雾剂经呼吸道或经鼻黏膜吸收;③口腔粘附片黏膜吸收。 12、肠肝循环:指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肠肝循环现象在药动学上表现为药时曲线出现双峰现象。 13、引起肠肝循环的因素:现象主要发生在经胆汁排泄的药物中,有些由胆汁排入肠道的原型药物如毒毛旋花子苷G ,极性高,很少能再从肠道吸收,而大部分从粪便排出。有些药物如氯霉素、酚酞等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水溶性增高,分泌人胆汁,排入肠道,在肠道细菌酶作用下水解释放出原型药物,又被肠道吸收进入肝脏。 14、pH-分配假说: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 胃肠液中未解离型与解离型药物浓度之比是药物解离常数pKa 与消化道pH 的函数,可用Henderson-Hasselbalch 方程表达: 弱酸性药物: 弱碱性药物: 式中,分别为未解离型和解离型药物的浓度。 转运速率 浓度 载体媒介被动转运

药剂学试题及答案(4)

药剂学试题及答案 第十六章制剂新技术 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 1.β-环糊精与挥发油制成的固体粉末为() A.固体分散体 B.包合物 C.脂质体 D. 微球 E.物理混 合物 2.β-环糊精在药学上比α-环糊精或γ-环糊精更为常用的原因是() A.水中溶解度最大 B.水中溶解度最小 C.形成的空洞最大 D. 分子量最小 E.包容性最大 3.固体分散体中药物溶出速度快慢顺序正确的是() A、无定型>微晶态>分子状态 B、分子状态>微晶态>无定形 C、微晶态>分子状态>无定形 D、分子状态>无定形>微晶态 E、微晶态>无定形>分子状态 4.下列哪种材料制备的固体分散体具有缓释作用() A.PEG B.PVP C.EC D.胆酸 E. 泊洛沙姆188 5.固体分散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A.久贮不够稳定 B.药物高度分散 C.药物的难溶 性得不到改善 D.不能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E.刺激性增大 6.下列高分子囊材中,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的是() A.阿拉伯胶 B.醋酸纤维素酞酸酯 C.乙基纤维素 D.聚酰胺 E.聚乳酸

7.下列合成高分子囊材中,可生物降解的是() A.聚酰胺 B.硅橡胶 C.聚丙烯酸树脂 D.聚乙烯醇 E.聚乳酸 8.下列合成高分子囊材中,不可生物降解却可以在一定pH值条件下溶解的为() A.聚酰胺 B.硅橡胶 C.聚乳酸 D.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 E.聚丙烯酸树脂 9.下列用于制备微囊的囊材中,属于两性高分子电解质的是() A.壳聚糖 B.海藻酸盐 C.聚赖氨酸盐 D.明胶 E.羧甲基纤维素 10.下列概念表述不正确的是() A.物理化学法制备微囊的过程在液相中进行,系在囊材或囊心物 的混合溶剂中加入另一种物质或不良溶剂,或采用适当的方法使囊材溶解度降低而凝聚,并包裹在囊芯周围形成一个相,从液相中析出,故称之为相分离法。 B.单凝聚法是在高分子囊材溶液中加入凝聚剂,使囊材溶解度降 低而凝聚并包裹药物成囊的方法。由于其凝聚过程一般是可逆 的,故要加入交联固化剂以使其不可逆。 C.复凝聚法系使用两种带相反电荷的高分子材料作为复合囊材,在 一定条件下,两种囊材在溶液中将发生正负电荷的结合并凝聚成囊。但要求药物表面必须能被囊材所润湿,从而使其混悬或乳化于囊材溶液中,并随囊材凝聚被包裹到囊芯中,因此,可根据药物的性质加入适当的润湿剂。 D.溶剂-非溶剂法是指将囊材溶于某溶剂中(作为溶剂)然后加入

生物药剂学药动学习题+答案汇总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 1、什么是生物药剂学?它的研究意义及内容是什么? 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是关于药物制剂或剂型用于生命有机体(或组织)的科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与药物效应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药剂学涉[1] 及到的知识面很广,它与生物化学、药理学、物理药学、药物动力学、药物治疗学等有密切关系,并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但生物药剂学作为药剂学的一个分支,着重研究的是给药后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它与药理学、生物化学在研究重点上有所区别。它既不像药理学那样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某些部位的作用方式和机制,也不像生物化学那样把药物如何参加机体复杂的生化过程作为中心内容。生物药剂学[1] 与药物动力学的关系更为密切。 生物药剂学[1]的研究内容主要有: (1)剂型因素的研究。研究药物剂型因素和药效之间的关系,这里所指的剂型不仅是指片剂、注射剂、软膏剂等剂型概念,还包括跟剂型有关的各种因素,如药物的理化性质(粒径、晶型、溶解度、溶解速度、化学稳定性等)、制剂处方(原料、辅料、附加剂的性质及用量)、制备工艺(操作条件)以及处方中药物配伍及体内相互作用等。 (2)生物因素的研究。研究机体的生物因素(年龄、生物种族、性别、遗传、生理及病理条件等)与药效之间的关系。 (3)体内吸收机理等的研究。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机理对药效的影响,保证制剂有良好的生物利用度和安全有效。 2、何为剂型因素与生物因素? (一)剂型因素 1.药物的某些化学因素如同一药物的不同盐、酯、络合物或衍生物。 2.药物的某些物理因素如粒子大小、晶型、晶癖、溶解度、溶出速度等。 3.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 4.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种类、性质和用量。 5.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6.制剂的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和贮存条件等。 (二)生物因素主要包括: 1.种属差异 2.性别差异 3.年龄差异新生儿因葡萄糖醛酸结合酶不足,加之肾功能发育不全,服用氯霉素后的消除过程受到影响,血药浓度升高,易蓄积中毒而致“灰婴综合征”。又如肝脏对药物的生物转化功能随年龄增长而降低,老年人使用主要经肝脏代谢灭活的药物,如苯巴比妥、对乙酰氨基酚、保泰松、吲哚美辛、氨茶碱、三环类抗抑郁药,血药浓度可能增高1倍;同时半衰期往往延长作用时间延长。 4.不同生理病理状态导致的差异 5.遗传因素 3、何为药物在体内的排泄、处置与消除? 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排泄(excretion)。 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transport),而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disposi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称为消除(elimination) 4、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哪些?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习题及答案1-15章整理版

生物药剂学概述 【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正确的是 A.剂型因素是指片剂、胶囊剂、丸剂和溶液剂等药物的不同剂型 B.药物产品所产生的疗效主要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 C.药物效应包括药物的疗效、副作用和毒性 D.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主要是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2.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生物药剂学与药理学和生物化学有密切关系,但研究重点不同 B.药物动力学为生物药剂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手段 C.由于生物体液中药物浓度通常为微量或痕量,需要选择灵敏度高,专属 重现性好的分析手段和方法 D.从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高低就可判断药物制剂在体内是否有效 二、多项选择题 1.药物及剂型的体内过程是指 A.吸收 B.渗透C.分布 D.代谢E.排泄 2.药物转运是指 A.吸收 B.渗透C.分布 D.代谢E.排泄 3.药物处置是指 A.吸收B.渗透C.分布 D.代谢E.排泄 4.药物消除是指 A.吸收B.渗透C.分布 D.代谢E.排泄 三、名词解释 1.生物药剂学;2.剂型因素;3.生物因素;4.药物及剂型的体内过程 四、问答题 1.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哪些内容? 2.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对于新药开发的作用。 【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C 2.D 二、多项选择题 1.ACDE 2.ACE 3.CDE 4.DE 三、名词解释 1.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理效应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剂型因素主要包括: (1)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如同一药物的不同盐、酯、络合物或衍生物,即药物的化 学形式,药物的化学稳定性等。 (2)药物的某些物理性质:如粒子大小、晶型、晶癖、溶解度、溶出速率等。 (3)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 (4)制剂处方中所用辅料的种类、性质和用量。

最新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试卷及答案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期末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题1分,共15分) 1.大多数药物吸收的机理是(D ) A.逆浓度关进行的消耗能量过程 B.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C.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D.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E.有竞争转运现象的被动扩散过程 2.不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因素是(D ) A.药物的解离常数与脂溶性 B.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速度 C.药物的粒度 D.药物旋光度 E.药物的晶型 3.不是药物胃肠道吸收机理的是(C ) A.主动转运 B.促进扩散 C.渗透作用 D.胞饮作用 E.被动扩散 4.下列哪项符合剂量静脉注射的药物动力学规律(B ) A.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Css)max与(css)min的算术平均值 B.达稳态时每个剂量间隔内的AUC等于单剂量给药的AUC C.达稳态时每个剂量间隔内的AUC大于单剂量给药的AUC

D.达稳态时的累积因子与剂量有关 E.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css)max与(Css)min的几何平均值 5.测得利多卡因的消除速度常数为0.3465h,则它的生物半衰期(C ) A.4h B.1.5h C.2.0h D.O.693h E.1h 6.下列有关药物表观分布溶积的叙述中,叙述正确的是(A ) A.表观分布容积大,表明药物在血浆中浓度小 B.表观分布容积表明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实际容积 C.表观分布容积不可能超过体液量 D.表观分布容积的单位是“升/小时” E. 7.静脉注射某药,X0=60mg,若初始血药浓度为15ug/ml,其表观分布容积V为(D ) A.20L B.4ml C.30L D.4L E.15L 8.地高辛的半衰期为40.8h,在体内每天消除剩余量百分之几(A ) A.35.88 B.40.76 C.66.52 D.29.41 E.87.67 9.假设药物消除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问多少个tl/2药物消除99.9%?(D ) A.4h/2 B.6tl/2 C.8tl/2 D.10h/2 E.12h/2 10.关于胃肠道吸收下列哪些叙述是错误的(C) A.当食物中含有较多脂肪,有时对溶解度特别小的药物能增加

生物药剂学复习题及答案汇总

生物药剂学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正确的是 A.剂型因素是指片剂、胶囊剂、丸剂和溶液剂等药物的不同剂型 B.药物产品所产生的疗效主要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 C.药物效应包括药物的疗效、副作用和毒性 D.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主要是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2.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生物药剂学与药理学和生物化学有密切关系,但研究重点不同 B.药物动力学为生物药剂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手段 C.由于生物体液中药物浓度通常为微量或痕量,需要选择灵敏度高,专属重现性好的分析手段和方法 D.从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高低就可判断药物制剂在体内是否有效 3.对生物膜结构的性质描述错误的是 A.流动性 B.不对称性C.饱和性 D.半透性E.不稳定性 4.K+、单糖、氨基酸等生命必需物质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是 A.被动扩散B.膜孔转运C.主动转运 D.促进扩散E.膜动转运5.红霉素的生物有效性可因下述哪种因素而明显增加 A.缓释片B.肠溶衣C.薄膜包衣片 D.使用红霉素硬脂酸盐 E.增加颗粒大小 6.下列哪项不属于药物外排转运器 A. P-糖蛋白B.多药耐药相关蛋白 C.乳腺癌耐药蛋白 D.有机离子转运器 E.ABC转运蛋白 7.以下哪条不是主动转运的特点 A.逆浓度梯度转运B.无结构特异性和部住特异性 C.消耗能量 D.需要载体参与E.饱和现象 8.胞饮作用的特点是 A.有部位特异性B.需要载体 逆浓度梯度转运D. .不需要消耗机体能量C. E.以上都是 9.下列哪种药物不是P-gp的底物 A.环孢素A B.甲氨蝶呤C.地高辛D.诺氟沙星E.维拉帕米10.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是 A.胃 B.小肠C.大肠 D.直肠E.均是 11.关于影响胃空速率的生理因素不正确的是 A.胃内容物的黏度和渗透压B.精神因素 C.食物的组成 D.药物的理化性质E.身体姿势 12.在溶出为限速过程吸收中,溶解了的药物立即被吸收,即为( )状态 A.漏槽B.动态平衡 C.饱和 D.均是 E.均不是 13.淋巴系统对( )的吸收起着重要作用 A.脂溶性药物B.解离型药物C.水溶性药物 D.小分子药物 E.未解离型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