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雕塑

浅谈中国雕塑
浅谈中国雕塑

浅谈中国雕塑

雕塑艺术与建筑、绘画、舞蹈等艺术种类有较为密切的关系,与建筑、绘画等共同被称为造型艺术,又有“凝固的舞蹈”之称。古往今来,雕塑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中国古代较少纯粹的雕塑艺术品,是一般人不重视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粹的工艺品,一类为建筑装饰雕刻。实用性除反映在装饰雕刻上以外,还反映在明器艺术与宗教造像上。明器是随葬用品,其中雕塑品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俑和动物雕塑,秦始皇陵中俑是人殉的取代物,动物雕塑也用来代替活体陪葬,它们的实用性很强,并非纯粹的雕塑艺术品。宗教造像也是如此,它们是供信徒顶礼膜拜所用的,以佛教造像最有代表性。纯粹的雕塑一般以纪念性雕塑为代表。中国古代重视绘画艺术,纪念性人物和事件,通常以绘画来表现而极少使用雕塑。纪念性雕刻在帝王上大夫染指绘画之前的西汉时代偶有创作,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霍去病墓石刻“马踏匈奴”。此外,东汉四川都江堰李冰像和五代前蜀主王建坐像,也是现存的古代纪念性雕刻。中国有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特殊性,也有其艺术的特殊性。我们不能因为纯雕塑品少就不承认带实用性的雕塑品,也属于雕塑艺术而拒绝认识它们、理解它们

和欣赏它们。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是一对同胞兄弟,都孕育于原始工艺美术。从彩陶时代起,塑绘便互相补充、紧密结合。到二者都成熟之后,仍然“塑形绘质”,在雕塑上加彩(专业术语称作“妆銮”)以提高雕塑的表现能力。现存的历代雕塑,有许多就是妆銮过的泥塑、石刻和木雕。今天的雕塑艺术完全西化了,不再加彩,但民间雕塑仍保持妆銮传统。

中国古代雕塑绘画性强,自有一种东方趣味,符合中国古人的欣赏习惯,他们是从绘画艺术的角度去看待雕塑艺术的。今天我们欣赏古代雕塑,也需要借用中国画的审美眼光,才能把握美感要点。如果只用西方古典雕塑的艺术标准来指摘中国古代雕塑缺乏雕塑性,那无异于为适履而削足。

中国雕塑的另一个特点是意象性。西方雕塑从古希腊时期起,就努力摹仿再现自然,写实性极强。中国雕塑把注意力放在物象的“神韵”表现上。因此,若按西洋画的解剖、比例、透视和色彩等等准确度很高的科学化标准来衡量中国古代绘画,便会觉得一无是处。但若理解中国艺术自成体系、自有追求,便懂得和喜欢品味中国雕塑的美感。中国雕塑语言精练,这是意象性衍生的另一艺术特点。中国雕塑始终没有发明西方雕塑的造型术来精确地塑造物象,而多从感觉和理解出发,像中国画一般运用经济的语言,简练、明快,以少胜多而又耐人寻味,常常给人运行成风、一气呵成、痛快爽利的艺术享受。夸张乃至变形来强调人与动物的神韵,是普遍运用的手法,汉代四川说唱俑和霍去病墓石兽最有代表性。汉代霍去病墓石雕是夸张变形的,

大气且简练,与整石完美结合,有如天成。这些作品只是服从作者对物象的感觉和理解,他们所关心的不是准确比例和真实效果,而是说唱者眉飞色舞,手舞足蹈的表演神情以及虎、象、马、牛、野猪等动物的不同习性和旺盛活力。这样必须有所取舍,有所夸张变形甚至抽象,其效果更突出对象的特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给人的印象更特殊而深刻。

中国以“温柔敦厚”为诗之旨,这和中华民族的气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及其他文化因素密切相关;但其

中还包含了中国古代哲学受其影响,中国艺术反映为崇高、庄严、壮丽、重穆、典雅等的风格。中国古代雕塑风格往往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精神,绝不像西方古典雕塑那样一览之下、历历在目,而是神龙露首不露尾、含不尽之意于象外。没有剑拔弩张,向外张扬的火气,而是像中国书画用笔藏锋那样将力量包裹在内部,给人更多品尝的余味。

浅谈中国雕塑发展史

浅谈中国雕塑发展史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雕塑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游尽名山大川,走遍大城小镇,我们虽站在历史的截面上,但流逝的历史却留下了无尽的痕迹,司母戊大方鼎、秦始皇陵兵马俑、马踏匈奴石刻群雕、玉躯佛像、狮子园玉像、敦煌石窟、奉先寺大卢舍那佛龛、大足石刻、泥彩塑千手观音、孙中山立像...... 欣赏艺术精品,推测雕塑这一古老技艺的发展历程。 中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雕塑,属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繁盛阶段的遗物。这一时期雕塑的造型都是依据整体器物上的饰物,均为粗略的,夸张式的,其具有极强装饰性。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陶塑人像。 商周时期的雕塑作品是侧重于动物外形的器皿、饰物和人物的捏塑,形体小巧,造型粗略,带有浓厚的人情味。青铜器艺术代表了商周雕塑的最高水平。此时的青铜作品已初步具备了雕塑艺术的特性。一些夸张、奇特的纹饰,渲染了威严神秘的气氛,形成了端庄、华丽、气质伟岸的艺术特性,突出反映了商周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和对自然环境的理解。鼎是这一时期典型的雕塑作品。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利用雕塑艺术宣扬统一功业、显示王权威严,在建筑装饰雕塑、青铜纪念雕塑、墓葬明器雕塑等方面,取得了划时代的辉煌成就,形成雕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从总体看,秦代雕塑的风格特点是浑厚雄健,朴实厚重,气魄宏大,体现出封建社会上升期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具有超常的审美特征。 汉代雕塑在继承秦代恢弘庄重的基础上,更突出了雄浑刚健的艺术个性。这一时期的墓葬雕塑特别发达,已从秦陵地下墓葬的雕塑形式发展到地上的陵墓表饰。汉代雕塑作品的品种和数量相当丰富,呈现出的主体面貌浑厚简练、生动完整。这个时期雕塑艺术成就,突出表现在大型纪念性石刻和园林的装饰性雕刻上。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佛教思想与儒学思想碰撞、交融的时期。统治者利用宗教大建寺庙,凿窟造像,利用直观的造型艺术宣传统治者思想和教义。代表性的石窟为: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石窟内雕塑大量的佛像,有石雕、木雕、泥塑、铸铜等,佛像雕塑遂成为当时中国雕塑的主体。这个时期的雕塑较注重细部的刻画,技术更圆转达纯熟,雕塑形象和题材大都为宗教题材,因而雕塑形象具有神化倾向和夸张的特征。宗教使雕塑艺术的题材单一化,但宗教精神的内在动力却也促进了大量精品的诞生。 隋唐时代促使雕塑艺术的发展出现新高峰。经过隋和初唐的过渡阶段,融会了南北朝时北方和南方雕塑艺术的成就,又通过丝绸之路汲取了域外艺术的养分,使雕塑艺术大放异彩,创造出具有时代风格的不朽杰作。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也是文学艺术发展的鼎盛期。宗教造像艺术、陵墓的装饰雕刻艺术、陪葬的陶瓷雕塑艺术、肖像造型艺术等都进入一个空前繁荣时期。此时的佛雕作品既博大凝重之态,又不失典雅鲜活之美。其雕塑风格的多样化与技巧的纯熟已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水平。 宋代时期佛教日趋衰落。因此,宋代的佛教雕塑无论内容还是风格都明显世俗化,那些神圣不可及的面貌渐渐模糊了,代之而起的是更接近现实生活的形象。在世俗题材方面,宋的陵墓石刻多沿袭唐之传统,但气势渐弱。继中晚唐之后的宋代雕塑进一步生活化、世俗化,创作手法上趋于写实风格,材料使用上则更加广泛。宋代的彩塑较为发达,在佛雕造像上较唐代有了较大变化,此时的佛雕造像以观音菩萨居多。 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的雕塑作品主流风格仍多受宋影响,但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了其民族的特色。 元朝之前,蒙古族统治者便先后仿照汉族建筑样式,营建上都及大都两个都城。而分布各地的寺庙塑像、石窟造像等亦展示了元代雕塑艺术的概貌。进入元代,统治者重视手工业,雕塑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明清两代,宗教观念进一步淡薄,雕塑艺术多趋于装饰化和工艺化。这些雕塑大多更强调实用性与玩赏性功能,体现出工艺品的特色。但是,这些装饰性、玩赏性的作品往往不受陈规限制,面貌各异,这也可以算是明清时期雕塑艺术的一个亮点。其作品造型一般小巧玲珑、精致剔透、精雕细凿,缺乏大气之作和大型之作,艺术上逐渐转向为个人化、内聚性的风格。此时期各种小型的案头陈设雕塑和工艺品装饰雕刻,有了显著的发展,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代表着这一历史时期雕塑艺术的新成就。 进入20世纪后,中国传统的宗教雕塑已处于衰落时期,民间小型雕塑虽很繁荣,但未能成为主流。辛亥革命及五四运动前后,许多青年赴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学习雕塑。他们归国以后,成为中国近现代雕塑艺术的开拓者,促进了中国各种形式雕塑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的架上雕塑、大型纪念性雕塑、园林雕塑、城市环境雕塑、民间雕塑与大型泥塑群像等雕塑艺术都有了长足发展,标志着中国雕塑艺术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 【摘要】: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曾占有主流地位。 【关键词】:古希腊雕塑、中国古代雕塑、装饰性、绘画性、意象性、语言精练、古代哲学精神、 中国古代雕塑题材主要是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和劳动生活及民俗雕塑。艺术门类有圆雕、浮雕、纪念性雕塑、案头雕塑、建筑及器物装饰雕塑等,雕刻材料也丰富多彩,除了青铜、石、砖、泥、陶等材料外,还有玉雕、牙雕、木雕、竹雕等。 中国原始雕塑主要以人和各种动物形象的陶塑为主,形象大多随意性很强,形象粗简、稚拙。商周时期的雕塑作品以青铜器铸造为主,青铜器上的纹案,主要有动物纹、几何纹。商代青铜礼器造型奇特,充满威严而神秘,崇高而怪异的美感。西周以后,其风格趋于写实而富于理性。至春秋战国时期则变得繁丽、华美。秦汉雕塑的粗浑、雄大,这个时期的雕塑空前繁盛,最具典型意义的是秦始皇陵兵马俑雕塑群。魏晋的雕塑健朗和潇洒。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雕塑的鼎盛期,雕塑呈现丰富、端丽的风格,其成就首先表现在石窟雕塑上,如龙门石窟奉先寺石刻造像。世俗题材的增多和写实风格的发展是宋、辽、金时期雕塑艺术的主要特点,山西晋祠、山东长清灵岩寺、江苏直保圣寺彩塑,都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世人情态,有很强的写实性。辽代大同下华严寺的菩萨造像体态优美,神情含蓄,衣饰华美,大有唐塑遗风。此外小型泥塑,在写实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中国古代雕塑是中国古代艺术精华,中国古代雕塑在题材内容、形式风格、雕塑技法,以及所使用的材质上都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相当突出。 装饰性是中国古代雕塑孕育于工艺美术所带来的胎记,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最显著的例子是欣赏教材中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狮。佛像的对称式坐姿和图案化的袈裟衣纹处理,使之显出浓厚的装饰性。和写实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国佛像因装饰性的虚拟成分,更带有一种非人间性的神秘,但又包含一种亲切,因为装饰性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却又是中国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司空见惯的艺术真实,所以有此效果。同时,装饰性对于增强佛像

我看中国雕塑艺术的风格特质——论中国古代雕塑的八大类型

2我看中国雕塑艺术的风格特质——论中国古代雕塑的八大类型 吴为山 我之所以要谈中国传统雕塑的艺术风格特质,乃在于近现代以来,西方雕塑的介入,导致了雕塑价值标准的偏离与混乱。原本优秀的中国雕塑传统在本土被排斥于主流之外。这“主流”指官方大型展览、重要的学术策展、学院的主干教学以及艺术的评价体系。与雕塑同样受西方影响的绘画则命运不同,因为绘画严格地分类为西洋画与中国画,且绘画有自身品评尺度并各循其道发展。按理,中国雕塑与西洋雕塑恰如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关系,中国雕塑也应循其自身规律发展。只不过近百年来,随着造“菩萨”的渐衰,“塑人”的兴起,导致写实的功用性要求愈高,西洋法价值凸显,又上个世纪50年代后苏联革命现实主义的一统天下,文革的新偶像塑造,80年代的西方现代主义热和90年代至今的后现代风潮,使得中国传统雕塑一直处于边缘的、民间的、非正统的境地,甚至被斥为封建落后余絮。 纵观中国雕塑发展,就其精神性,受政治、宗教、哲学影响;就其造型,受绘画的影响,并在意象、抽象、写意、写实诸方面显示出其道、其智、其美,有着迥异于西方传统的独立体系、独特价值。我们不能满足于中国雕塑只存在于博物馆、石窟、墓道,应当提炼出影响着现在于未来的绝伦之底蕴、超拔之意志、高远之境界。这不仅在于弘扬民族传统,保持华夏独特韵致,更在于促进人类文化生态的多元发展。数年来,笔者在对中国雕塑的直觉感受和理性分析中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将中国雕塑归纳为八种类型的风格特征。并将风格的阐释诉诸于对中国雕塑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的思考。 中国传统雕塑风格大致分为八种风格类型:原始朴拙意象风、商代诡魅抽象风、秦俑装饰写实风、汉代雄浑写意风、佛教理想造型风、宋代俗情写真风、帝陵程式夸张风和民间朴素表现风。以下,就上述风格加以一一阐释。 一、原始朴拙意象风 原始的意象风,是原始人生命自然状态的发散表现,是直觉感受的表达。通过鲜明、夸张的表现与外貌特征的塑造,直截了当地表达心灵。原始意象风的生成基于原始人主客未分的混沌心理状态。雕塑的外型特征按基本形分类,眼睛的塑造或是两个凸球,或是阴刻线纹,或是凹洞。泛神论与空间恐惧在此演化为造型手法的稚拙与朴野,这种意象反映了原始人对事物的模糊直觉,在造型上体现为把对象归纳为简单、不规则的几何形,是盛行于后世写意风与抽象风的基础。 谢榛云:“至于拙,则浑然天成,工巧不足言矣。”(《四溟诗话》)由此中国雕塑走上或拙或巧,或宁拙勿巧,或拙中见巧,最后达至由巧入拙之路。 二.商代诡魅抽象风 “虽不该备形妙,颇得壮气,陵跨群雄,旷代绝笔。”(谢赫《古画品录》) 与原始意象风呼应的是商代始大行其道的抽象风,东方的抽象,带着神秘主义色彩,它是万物有灵与抽象本能的结合。其神秘,富于图腾意味;其抽象,乃视复杂事物为简单之概念。三星堆青铜雕塑的特征集中体现了诡魅的抽象之风。它有别于根据美的原则简化组合、表达审美理想于意蕴的现代主义抽象构成。它像文字的生成一样,有象形、会意、形声,有天象、地脉,有不可知的虚无。因此,弧、曲、直、圆、方等线面体概括了对风、雨、雷、电、阴、阳、向、背的认识,此中有许多令人费解的密码。但从云纹图案、鸟头纹、倒置的饕餮,可以显而易见抽象风形成的原型。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 中国有着古老的文明,远古的中国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较高的艺术天分,且形成传统,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雕塑主要分为实用性、宗教信仰、建筑装饰及墓葬陪葬等主要类型。中国古代雕塑具有八大风格特征,主要为:原始朴拙意象风,商代诡魅抽象风,商代诡魅抽象风,汉代雄浑写意风,佛教理想造型风,宋代俗情写真风,帝陵程式夸张风,民间朴素表现风。 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点发展出以装饰性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这些器物多由原本的实用意义渐渐地转变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另外还有建筑的装饰雕刻,南朝王陵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狮。其实用性除反映在装饰雕刻以外,还反映在明器和宗教造像艺术上。明器即随葬品,其中雕塑作品占重要地位,主要是俑和动物的造像,最为著名的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和唐三彩的陶马,这些于当时并非纯粹的艺术品,它们有着较强的实用性,代表着活人及动物而陪葬。 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十分突出,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无论是明器,宗教造像还是建筑的雕刻,都反映了普遍的传统优久的装饰趣味,云岗大佛、南朝的石辟邪、相同时期的佛像对称的坐姿,袈裟的衣纹处理无不显示了浓厚的装饰性,经过处理的佛像包含了一种和蔼的亲切却又带有一种非人间的神秘感,原因在于,装饰不同于真实却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装饰增强了佛像的严肃及神秘气氛。 中国古代雕塑有明显的绘画性。绘画性的表现不注重雕塑的体积、空间、块面,而是注意轮廓与身体衣纹线条节奏和韵律,而色彩本身的变化也加强了这些雕的空间和体积感。受绘画的影响,中国古代的佛像所表现的是线性语言。经过高度的推敲概括提练加工而成,和西方雕塑相比,前者只有大的体积关系,局部大多以平面表现,且有时在平面上运用阴刻线条来表现肌肤和衣服的皱褶,没有立体和空间感,只有绘画的平面效果,通常雕塑表面平滑,没有西方雕塑的细微起伏和明暗变化。 源自中国雕塑的装饰性,中国古代雕塑不追求再现,追求表现物象,孕育中国雕塑的共同品格——不求肖似,也因而形成中国雕塑高度的异象性,了解中国艺术的切入点在于中国绘画,中国画不画光影,色彩仅表现固有色,造型与画面效果平面性很强,背景一般为纸和绢的空白,不求空间深度,而把注意力放在物象的“神韵”表现上。中国雕塑也是如此,它与中国画的观念一致的,而且贯穿着整个古代雕塑史。当我们站在了这个欣赏角度上,面对西方雕塑时我们不仅会看到从形到神都准确得像真人一般而且会感到中国雕塑所传达的人的生命力,精神状态和宗教境界等形而上的东西。 因为意象性产生了中国雕塑语言的精练,中国雕塑的造像不在于精准,而多发于感觉和理解,以简明的语方而以少胜多而对耐人寻味常给人运行成风,一气呵成,痛快爽利的艺术享受,以夸张变形来强调人与动物的神韵。中国古代雕塑产的重视“以形写神”也同中国画一样注重头部的刻画,中国古代有“头者精明之主也”之说,从原始时代起,人面或人头在工艺上就受到极高的重视,这种观念或许贯穿许多年,也因此中国古代雕塑及绘画中,头大身小逐渐变成一种习惯,然而,若究其比例之差乃吾之错误也,隆头部以外,艺者用充满韵律的身体衣没钱条件发挥美感,使人感受的不是比例结构比例的准确而是传神美化的功夫。 “温柔敦厚”是中华民族气质,受生活条件及地理环境,哲学思想,伦理道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普通美术教育欣赏课教学参考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06-10-13 14:27:00 ]????作者:未知????编辑:studa20 一、中国古代较少纯粹的雕塑艺术品,这是一般人不重视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崇拜神,也崇拜和神一般完美的英雄——战士与运动家。为他们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纪念像。如此形成传统,在西方世代相传,成为一种纯粹的雕塑艺术。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粹的工艺品,例如象形器皿和供摆设的小型工艺雕刻。一类为建筑(包括陵墓)装饰雕刻,例如一般欣赏教材中都会列举的南朝王陵石刻辟邪和唐代顺陵石狮。实用性除反映在装饰雕刻上以外,还反映在明器艺术与宗教造像上。明器是随葬用品,其中雕塑品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俑和动物雕塑,一般教材都举秦始皇陵陪葬坑兵马俑和唐三彩俑、马为例。俑是人殉的取代物,动物雕塑也用来代替活体陪葬,它们的实用性很强,并非纯粹的雕塑艺术品。宗教造像也是如此,它们是供信徒顶礼膜拜所用的,以佛教造像最有代表性。欣赏教材多以南北朝和唐代的作品为例,因为这些时代的佛教造像艺术水平普遍较高。宋元和明清也有好作品。佛教造像有宗教上特殊的造型要求,它们和古希腊那种以人为范本的真实自然的神象有所区别,在欣赏时需要了解经规仪轨的种种规定,如佛象两耳垂肩,手长过膝等等,否则很容易认为比例不准确,解剖有错误而加以否定。纯粹的雕塑一般以纪念性雕塑为代表。中国古代重视绘画艺术,纪念性人物和事件,通常以绘画来表现而极少使用雕塑,例如汉唐功臣和历代帝王像,都是画在壁画和卷轴画里。纪念性雕刻在帝王上大夫染指绘画之前的西汉时代偶有创作,最着名的例子就是欣赏教材都有介绍的霍去病墓石刻“马踏匈奴”。此外,东汉四川都江堰李冰像和五代前蜀主王建坐像,也是现存的古代纪念性雕刻,实属凤毛麟角。中国有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特殊性,也有其艺术的特殊性。我们不能因为纯雕塑品少就不承认带实用性的雕塑品,也属于雕塑艺术而拒绝认识它们、理解它们和欣赏它们。 二、出于上述原因,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相当突出。这是它孕育于工艺美术所带来的胎记,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最显着的例子是欣赏教材中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狮。佛像的对称式坐姿和图案化的袈裟衣纹处理,使之显出浓厚的装饰性。和写实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国佛像因装饰性的虚拟成分,更带有一种非人间性的神秘,但又包含一种蔼人的亲切,因为装饰性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却又是中国人在

中国雕塑史 电子书免费下载

中国雕塑史电子书免费下载 我国言艺术者,每以书画并提。好古之士,间或兼谈金石,而其对金石之观念,仍以书法为主。故殷周铜器,其市价每以字之多寡而定;其有字者,价每数十倍于无字者,其形式之美丑,购者多忽略之。此金钱之价格,虽不足以作艺术评判之标准,然而一般人对于金石之看法,固已可见矣。乾隆为清代收藏最富之帝皇,然其所致亦多书画及铜器,未尝有真正之雕塑物也。至于普通玩碑帖者,多注意碑文字体,鲜有注意及碑之其他部分者;虽碑板收藏极博之人,若询以碑之其他部分,鲜能以对。盖历来社会一般观念,均以雕刻作为“雕虫小技”,士大夫不道也。然而艺术之始,雕塑为先。盖在先民穴居野处之时,必先凿石为器,以谋生存;其后既有居室,乃作绘事,故雕塑之术,实始于石器时代,艺术之最古者也。此最古而最重要之艺术,向为国人所忽略。考之古籍,鲜有提及;画谱画录中偶或述其事而未得其详。欲周游国内,遍访名迹,则兵匪满地,行路艰难。故在今日欲从事于中国古雕塑之研究,实匪浅易。幸而——抑不幸——外国各大美术馆,对于我国雕塑多搜罗完备,按时分类,条理井然,便于研究。著名学者,如日本之大村西崖,常盘大定,关野贞,法国之伯希和(PaulPelliot),沙畹(EdouardChavannes),瑞典之喜龙仁(OsvaldSiren)等,俱有著述,供我车。而国人之著述反无一足道者,能无有愧?今在东北大学讲此,不得不借重于外国诸先生及各美术馆之收藏,甚望日后战争结束,得畅游中国,以补订斯篇之不足也校注①。本稿系梁先生在东北大学时的讲课提纲,成于1930 年。上文末段说“今在东北大学讲此”。在三代——夏又提到“去年殷墟发掘出的石像”,按此像出土于1929 年秋季第三次发掘。故可肯定此稿作于1930 年。而全文异常简略,尤以秦代一节为甚,可知为当时讲课所用的提纲,尚非正式的“史”。当时国内调查工作尚未开展,考古工作刚刚开始,所以文中实例多引自外人书籍或国外博物馆藏品。原稿仅存文字。今酌量配选一些图版,以供参考。本书所用全部插图均由林洙 配选。 前言 ●林洙这本书是根据梁思成一九二九一一九三○年在东北大学时,讲授“中国雕塑史” 的讲课提纲,配以图片(原稿没有图片)编辑而成的。当时很多重要的历史遗址尚未发掘,而梁思成在讲授此课时,也尚未到云冈、龙门、天龙山、南北响堂山、敦煌、大足等地去实地考察过。但他在美国学习时期,及赴欧洲旅游时,在欧美各处的博物馆中,看到帝国主义者从我国掠走的大量雕塑珍品。他往往在这些雕像之前久久徘徊、流连忘返。这时期他也熟读了不少欧洲及日本学者的有关著述。这份讲稿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写的。虽然那时梁思成尚未到云冈、龙门、天龙山、大足……这些佛教圣地去考察过,但他对我国的雕塑已有很深的研究。记得有一次他与陈植先生①一起去拜访陈叔通老先生,陈老先生酷爱文物,家中收藏了很多大大小小的佛像。陈老先生看梁思成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他的收藏,因而指着一尊塑像对他说“你如果能猜出这尊像的年代,我就把它送给你。”没想到梁思成竟脱口而出说“这是辽代的。”把陈老先生吓了一跳。虽然这只是一句戏言,但陈老却执意要把这尊昂贵的文物送给梁思成。到了三十年代,自一九三一至一九三六年,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等学社同仁,陆续前往云冈、天龙山、龙门、南北响堂山、山东历城神通寺千佛崖等地考察。抗日战争时期,他又与刘敦桢等赴四川,沿岷江流域、嘉陵江流域、夹江两岸及广元、大足等地对摩崖石刻作了半年多的考察。至此他对我国雕塑的研究已是造诣很深。一九四七

中国雕塑史

第一章中国雕塑史序言 中国古代雕塑的种类? 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一. 中国雕塑的基本类型 历史上的中国古代雕塑数量繁多,类型的划分多样 从雕塑的社会功能划分: ?宗教雕塑 ?明器雕塑 ?陵墓雕塑 ?纪念性雕塑 ?建筑装饰雕塑 ?工艺性雕塑 从雕塑的历史划分: ?原始雕塑 ?商周战国雕塑 ?秦汉雕塑 ?魏晋南北朝雕塑 ?隋唐雕塑 ?五代宋辽金雕塑 ?元明清雕塑 从雕塑的材料上划分: ?石雕 ?泥塑 ?青铜雕塑 ?木雕 ?陶塑 ?玉雕 ?象牙雕 ?竹雕等等 雕塑的社会功能划分 宗教雕塑 ?以宗教为基本内容,以宗教宣传和偶像崇拜为主要目的的雕塑 ?其中中国的宗教雕塑主要是佛教雕塑 明器雕塑 ?明器又称“冥器”或者“盟器”,是古代墓葬中 的随葬品 ?起着代替真实的人和物的作用 ?其包括俑,动物形象和车船,家具,建筑物的模 型,并且一般都着色

陵墓雕塑 ●“石像生”----指陵墓外以石人,石兽组成的仪卫,装饰雕塑 ●陵墓建筑或者构件(华表墓阙墓祠) 纪念性雕塑 ?为表彰历史人物或纪念重大历史事件的雕塑 建筑装饰雕塑 ?指作为建筑附件以及对建筑物的局部和构件进行 装饰的雕塑 工艺性雕塑 ?指以雕塑形式制成或装饰的有实用性的物品和独 立的具有观赏,装饰作用的小品雕塑 雕塑的历史划分 原始时期(质朴纯真) 二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 装饰性 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占有主流地位。 中国雕塑孕育于工艺美术,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 绘画性 其绘画性表现为不是注意雕塑的体积、空间和块面,而是注意轮廓线与身体衣纹线条的节奏和韵律。和西方古典雕塑以块面和空间的丰富变化来体现轮廓与衣纹的形状完全异趣 中国古代雕塑绘画性强,自有一种东方趣味,符合中国古人的欣赏习惯,他们是从绘画艺术的角度去看待雕塑艺术的 意象性 西方雕塑从古希腊时期起,就努力摹仿再现自然,写实性极强。 中国雕塑很迟才脱离工艺美术的母体而独立门户,它们只是工艺美术品的两种装饰手段,装饰不求再现,只追求表现物象,因此发育出中国雕塑不求肖似(高度写实地再现自然),形成了高度的意象性特点。 语言精练 雕塑塑造有所取舍,有所夸张变形甚至抽象,其效果更突出对象的特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给人的印象更特殊而深刻。 注重头部的刻划 中国古人认为“头者精明之主也” 头部以外的人体部分,便被看作是从属的,较为次要的。虽不如西方雕塑结构准确分明,却另有一种完美性,神完气足,很不易临摹。 温柔敦厚 不象西方古典雕塑那样一览之下、历历在目,而是神龙露首不露尾、含不尽之意于象外。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精神 ?儒家哲学尊天命,中国艺术反映为崇高、庄严、壮丽、重穆、典雅等风格。 ?道家哲学崇自然,在艺术上则表现为飘逸、雄浑、淳厚、古朴、淡泊、天真、稚拙等风格。 ?中国雕塑就是有意返朴归真、退熟回生,追求一种内在美,一种原始美,一种大巧

中西方雕塑发展史

用心专注服务专业 中国雕塑发展史 一、史前雕塑(公元前6500年-公元前1600年) 中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雕塑,属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繁盛阶段的遗物。原始社会雕塑对探讨社会发展进程、研究造型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历来深受人们的重视。这一时期雕塑的造型还都是依附整体器物上的饰物,均为粗略的,夸张式的,具有极强装饰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陶塑人像。(见图1)石雕与骨雕人像仅有少量出土。 二、商周雕塑(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21年) 这个时代雕塑作品侧重于动物外形的器皿、饰物和人物的捏塑,形体小巧,造型粗略,带有浓厚的人情味。青铜器艺术代表了商周雕塑的最高水平。此时的青铜作品虽然多具实用目的,但已初步具备了雕塑艺术的特性。一些夸张、变形、奇特的纹饰,渲染了威严神秘的气氛,形成了端庄、华丽、气质伟岸、形象乖张的艺术特性,突出反映了商周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和对自然环境的理解。鼎是这一时期典型的雕塑作品。而《司母戊大方鼎》就是此期间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见图2)

用心专注服务专业 司母戊大方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鼎的周围则布满商代典型的兽面花纹和夔龙花纹。它凭借庄严的造型,庞大的体积和神秘的花纹,成为商朝贵族王权与神权艺术的最典型代表,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史料。 三、秦代雕塑(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建立专制统治国家,即利用雕塑艺术为宣扬统一功业、显示王权威严的政治目的服务,在建筑装饰雕塑、青铜纪念雕塑、墓葬明器雕塑等方面,都取得了划时代的辉煌成就。 秦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期,在雕塑作品上,秦追求写实逼真。雕塑在建筑装饰、陵墓装饰和“明器”中发展,形成雕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秦建筑装饰表现在宫室、苑囿、亭阁楼榭和陵墓神道建筑上。最为壮观的是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观”的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见图3) 兵马俑的发掘,给世人展示了秦代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其

雕塑的历史

雕塑的历史 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紧密相联,同时又受各个时代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如法国旧石器时代的圆雕裸女和牝马、野猪等浮雕,中国陕西何家湾和辽宁凌源、建平等地发现的5000~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石雕、骨雕、人像和女神彩塑头像等,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力的崇拜和对动物的崇拜以及认识人本身、认识世界的过程。秦始皇陵兵马俑再现了2000多年前的帝国大军的威势。雕塑是时代、思想、感情、审美观念的结晶,是社会发展形象化的记录。 德国美学家黑格尔曾将艺术风格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严峻的风格,它坚守描写的客观简朴性;其次是理想的风格,这一般是艺术发展成熟、完美、繁盛时期的风格;再次是愉快的风格,它往往是一门艺术衰落时期的风格,目的是为“取悦于人”,追求形式的华美与雕琢。(《美学》第三卷)用黑格尔的观点分析中国雕塑风格的发展,发现大致上是吻合的。如果从中国雕塑的成熟期一秦汉时期开始,秦汉雕塑正是严峻风格的典型,而隋唐雕塑则是理想风格的典型,明清雕塑则是愉快风格的典型,至于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宋则分别是从秦汉到隋唐,隋唐到明清之间的过渡风格。 艺术风格从不同层次上可以有不同的概括,为了考察艺术风格的演变与民族文化精神的关系,这里从中国传统的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的风格理论出发来把握中国雕塑的发展。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曾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这里的清指的就是俊爽超迈的阳刚之气,浊是凝重沉郁的阴柔之气。其后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到“气有刚柔”、“风趣刚柔”;沈约在《宋书》中讲“刚柔迭用,喜愠分情”,就是与这种风格论一脉相承的。清代著名古文家姚来更是明确提出了“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风格论。 关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尽管学术界有不同看法,但基本上都是从传统的阴阳刚柔的观念来立论的。有人认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是贵柔、守雌、尚静;有人则认为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另有人认为是二者之间一“中庸”。应该说,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是发展的,静态的描述难免顾此失彼,以偏概全,而动态的追踪则可以更接近历史的原貌。中国雕塑正好可以成为我们动态地把握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参证。相对于文献资料,它可以更直观、更不加掩饰地将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以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从这个意义讲,一部中国雕塑风格的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一部民族文化精神的嬗变史。这样,就使人们找到了将雕塑风格与民族文化精神联系起来的联接点。 一、秦汉时代 秦汉时代的雕塑风格是严峻的风格,是阳刚之美的风格。秦汉俑马、墓前石雕从整体上看,也许远不及后世那样精巧、细腻,而以拙重、粗犷为特色,然而正是这种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 https://www.360docs.net/doc/8e795539.html,2006-09-08 15:50来源: 一、中国古代较少纯粹的雕塑艺术品,这是一般人不重视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崇拜神,也崇拜和神一般完美的英雄——战士与运动家。为他们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纪念像。如此形成传统,在西方世代相传,成为一种纯粹的雕塑艺术。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粹的工艺品,例如象形器皿和供摆设的小型工艺雕刻。一类为建筑(包括陵墓)装饰雕刻,例如一般欣赏教材中都会列举的南朝王陵石刻辟邪和唐代顺陵石狮。实用性除反映在装饰雕刻上以外,还反映在明器艺术与宗教造像上。明器是随葬用品,其中雕塑品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俑和动物雕塑,一般教材都举秦始皇陵陪葬坑兵马俑和唐三彩俑、马为例。俑是人殉的取代物,动物雕塑也用来代替活体陪葬,它们的实用性很强,并非纯粹的雕塑艺术品。宗教造像也是如此,它们是供信徒顶礼膜拜所用的,以佛教造像最有代表性。欣赏教材多以南北朝和唐代的作品为例,因为这些时代的佛教造像艺术水平普遍较高。宋元和明清也有好作品。佛教造像有宗教上特殊的造型要求,它们和古希腊那种以人为范本的真实自然的神象有所区别,在欣赏时需要了解经规仪轨的种种规定,如佛象两耳垂肩,手长过膝等等,否则很容易认为比例不准确,解剖有错误而加以否定。纯粹的雕塑一般以纪念性雕塑为代表。中国古代重视绘画艺术,纪念性人物和事件,通常以绘画来表现而极少使用雕塑,例如汉唐功臣和历代帝王像,都是画在壁画和卷轴画里。纪念性雕刻在帝王上大夫染指绘画之前的西汉时代偶有创作,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欣赏教材都有介绍的霍去病墓石刻“马踏匈奴”。此外,东汉四川都江堰李冰像和五代前蜀主王建坐像,也是现存的古代纪念性雕刻,实属凤毛麟角。中国有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特殊性,也有其艺术的特殊性。我们不能因为纯雕塑品少就不承认带实用性的雕塑品,也属于雕塑艺术而拒绝认识它们、理解它们和欣赏它们。 二、出于上述原因,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相当突出。这是它孕育于工艺美术所带来的胎记,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最显著的例子是欣赏教材中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狮。佛像的对称式坐姿和图案化的袈裟衣纹处理,使之显出浓厚的装饰性。和写实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国佛像因装饰性的虚拟成分,更带有一种非人间性的神秘,但又包含一种蔼人的亲切,因为装饰性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却又是中国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司空见惯的艺术真实,所以有此效果。同时,装饰性对于增强佛像所要求表现的庄严肃穆气氛,也十分有效。辟邪石狮的整体造形,完全经过装饰化变形,犹如青铜器或玉器上的某个装饰部件。身上更有线刻图案来加强这种装饰品格。装饰性的变形处理是夸张概括的手法之一。经过这样处理过的石兽,往往比写实的雕刻石兽更威风、更勇猛,且更神圣不可侵犯,能更好地发挥它们作为建筑装饰的功能。(辟邪和石狮多为陵墓的仪卫性装饰品,用途在于显示墓主的权威。) 三、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是一对同胞兄弟,都孕育于原始工艺美术。从彩陶时代起,塑绘便互相补充、紧密结合。到二者都成熟之后,仍然“塑形绘质”,在雕塑上加彩(专业术语称作“妆銮”)以提高雕塑的表现能力。现存的历代雕塑,有许多就是妆銮过的泥塑、石刻和木雕。今天的雕塑艺术完全西化了,不再加彩,但民间雕塑仍保持妆銮传统。西方古代雕塑也有加彩,到文艺复兴以后,除宗教神像为求逼真效果,大多继续加彩外,一般雕塑不再加彩。中国塑绘不分家,导致了雕塑与绘画审美要求的一致性。在中国古代,绘画受到比雕塑高得多的重视。雕塑始终由工匠从事,文人士大夫极少参与。早期绘画的作者也只有工匠,但从东汉晚期开始,文人士大夫乃至帝王参与了绘画创作,从此成为中国古代绘画创作队伍的骨干力量。他们是国家、社会及文化的统治者,自然也统治了绘画,使绘画地位高高凌驾在雕塑之上,并以其艺术观念影响雕塑,因而雕塑染上了明显的绘画性。其绘画性表现为不是注意雕塑的体积、空间和块面,而是注意轮廓线与身体衣纹线条的节奏和韵律。这些线条都象绘画线条一样,经过高度推敲概括提练加工而成,和西方古典雕塑以块面和空间的丰富变化来体现轮廓与衣纹的形状完全异趣。后者体积感强,前者只有大的体积关系,局部大多平面性很强。有时在平面上运用阴刻线条来表现肌肤和衣服的皱褶,仍然没有立体感,只有绘画的平面效果。因此,通常雕塑表面光滑,没有西方雕塑那么多明暗起伏的细微变化。这种特点,在教材最常引用的汉唐陶俑、敦煌莫高窟唐塑和麦积山石窟宋塑佛教造像,以及太原晋祠宋塑侍女,大同下华严寺辽塑菩萨、平遥双林

浅析中国古代雕塑艺术

浅析中国古代雕塑艺术 旅管0901 王苹090760111 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第一阶段,也是漫长的一个历史阶段。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精美的雕塑艺术作品,揭开了我国雕塑艺术的序幕。我国雕塑艺术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石器和陶器的制作,它的造型丰富多样,具有抽象化和概念化的特点,虽然制作技法简单,但也为我国的雕塑艺术创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选自《中国艺术简史》) 在词典中,“雕塑”一词的解释是“以金属、泥土、胶泥等材料塑造立体形象和在木料、金属、石质和牙骨等材料上雕刻形象的都可称为雕塑。”我认为雕塑的出现是和人类的起源及工具的使用是同步的,因此现存的雕塑可以为我们这些现代人展现我们的祖先在数千年前的生活,同时也可了解当时的艺术水平,有很高的考古和艺术价值。 恩格斯曾经说过“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没有一只猿手层级制造过一把即使是最粗笨的石刀”(选自《自然辩证法——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而从石器时代开始,由于有了工具的出现及使用,人们的工作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减轻,有了更多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就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石质的雕塑是最佳的一个选择,因此从这个时候开始,人们开始了雕塑的创造,并把它作为一个情感的宣泄口。 最早真正意义上的雕塑上应该是陶器了。陶器出现在新石器的后期,恩格斯曾形象的描述过古代陶器的起源:“陶器的使用,都是由于在编制的或木雕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能够耐火而产生的。这样做时,人们不久便发现成型的粘土,即不要内部的容器也可以用于这个目的。”(选自《中国艺术简史》)陶器的种类很多,而它的基本造型也是由它的用途所决定的。根据已发掘出的陶器的区域分布,我国的彩陶可以分为5大类,分别是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其中马家窑文化又可分为马家窑类型和半山类型。半坡文化型的彩陶纹饰单纯,几何形常用直线、波线和折线等基本的线条组成,具有一种纯朴和稚拙的情趣。其中它的纹饰多用黑色绘成,显著特点就是动物型花纹较多。庙底沟文化的彩陶是以河南三门峡庙底沟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其装饰都用直线和曲线结合,构成曲边三角形,也有带状纹、垂弧纹、平行条纹、回旋钩连纹、网格纹、羽状叶纹等,彩陶上绘制最多的就是几何图案,纹饰的组合具有弧线美,装饰在器皿膨胀的腹部上,既显得整体造型丰满,又给人一种流畅的

雕塑史资料

一 . 中国雕塑的基本类型 历史上的中国古代雕塑数量繁多,类型的划分多样 从雕塑的社会功能划分: ?宗教雕塑?明器雕塑?陵墓雕塑?纪念性雕塑?建筑装饰雕塑?工艺性雕塑从雕塑的历史划分: ?原始雕塑?商周战国雕塑?秦汉雕塑 ?魏晋南北朝雕塑?隋唐雕塑 ?五代宋辽金雕塑?元明清雕塑从雕塑的材料上划分: ?石雕?泥塑?青铜雕塑?木雕?陶塑?玉雕?象牙雕?竹雕等等雕塑的社会功能划分宗教雕塑 ?以宗教为基本内容,以宗教宣传和偶像崇拜为主要目的的雕塑 ?其中中国的宗教雕塑主要是佛教雕塑明器雕塑 ?明器又称“冥器”或者“盟器”,是古代墓葬中的随葬品 ?起着代替真实的人和物的作用 ?其包括俑,动物形象和车船,家具,建筑物的模型,并且一般都着色陵墓雕塑 “石像生”----指陵墓外以石人,石兽组成的仪卫,装饰雕塑陵墓建筑或者构件(华表墓阙墓祠)纪念性雕塑 ?为表彰历史人物或纪念重大历史事件的雕塑建筑装饰雕塑 ?指作为建筑附件以及对建筑物的局部和构件进行装饰的雕塑工艺性雕塑 ?指以雕塑形式制成或装饰的有实用性的物品和独立的具有观赏,装饰作用的小品雕塑雕塑的历史划分 原始时期(质朴纯真) 二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装饰性 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占有主流地位。 中国雕塑孕育于工艺美术,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绘画性 其绘画性表现为不是注意雕塑的体积、空间和块面,而是注意轮廓线与身体衣纹线条的节奏和韵律。和西方古典雕塑以块面和空间的丰富变化来体现轮廓与衣纹的形状完全异趣 中国古代雕塑绘画性强,自有一种东方趣味,符合中国古人的欣赏习惯,他们是从绘画艺术的角度去看待雕塑艺术的意象性 西方雕塑从古希腊时期起,就努力摹仿再现自然,写实性极强。中国雕塑很迟才脱离工艺美术的母体而独立门户,它们只是工艺美术品的两种装饰手段,装饰不求再现,只追求表现物象,因此发育出中国雕塑不求肖似(高度写实地再现自然),形成了高度的意象性特点。语言精练 雕塑塑造有所取舍,有所夸张变形甚至抽象,其效果更突出对象的特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给人的印象更特殊而深刻。注重头部的刻划 中国古人认为“头者精明之主也” 头部以外的人体部分,便被看作是从属的,较为次要的。虽不如西方雕塑结构准确分明,却另有一种完美性,神完气足,很不易临摹。温柔敦厚 不象西方古典雕塑那样一览之下、历历在目,而是神龙露首不露尾、含不尽之意于象外。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精神 ?儒家哲学尊天命,中国艺术反映为崇高、庄严、壮丽、重穆、典雅等风格。

唐代佛像雕塑艺术赏析

中国唐朝佛像艺术鉴赏 视传802 张茂俊 一、佛像雕塑概况: 雕塑是三维空间造型的艺术,比之绘画更富立体感、真实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有人把它喻为“立体的诗,动态的书,有形的音乐”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成就辉煌,举世闻名的敦煌、云冈、麦积山、炳灵寺、龙门、大足……石窟造像,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令人叹为观止。名山古刹中珍藏的石雕、木雕、金铜、干漆夹综泥塑等各种质地的佛像雕塑珍品,更是不胜枚举。在海外,中国佛像雕塑艺术品收藏于众多博物馆,向世人展示着中国雕塑艺术的风采。另有大量的精美作品藏于民间,徐政夫先生是收藏家中佼佼者,多年来满怀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炽热的爱心,苦心孤诣收藏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的佛像雕塑尤为精彩。 中国佛教雕塑依种类,主要可分为:一、石窟造像,包括石雕与泥塑像;二、金铜造像;三、石窟之外,单独成件的各种石雕佛像,有单体像像、造像碑、造像塔、造像幢等。徐先生的收藏,以单体石造像为主,作为民间收藏,其质量,数量都已相当可观。一、时代跨度大,从北朝北周北齐到隋唐五代,下至宋元明清,各个时代作品都有;二、内容题材丰富,可见释迦佛、观音、文殊、普贤菩萨、罗汉各类题材作品;三、多有佳构,有些是难得的艺术珍品,具有艺术欣赏与学术研究的双重价值。 这一尊尊精美佛像,庄严、慈祥、宁静、飘逸、睿智……形神各异,栩栩如生,传达着久远的历史信息,令人思接千载、浮想联翩,带给我们美的享受。 佛教艺术之美与世俗艺术之美是不同的,它首先与宗教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是劈山开凿的巨大石窟造像,还是制作精美的小佛,都寄托着施做者对佛国净土的美好祈盼。多少无名的艺术家,怀着虔诚的信仰,长年累月在昏暗的窟室中一笔笔描绘,一锤一斧的雕凿,没有宗教信仰的热情与力量,就不会有佛教艺术的产生。宗教是想象的产物,艺术创作更离不开想象,宗教的想象力是佛教艺术创作的推动力。比之世俗艺术更能展开想象的翅膀。例如孰煌的极乐世界图壁画,就是以《弥勒下生经》为脚本画成的:弥勒世办里种庄稼不费气力,一种七收,自然生长出香稻。树上生衣,绫罗绸缎任人选用。山上喷出来的是香气,地下涌出的是甘泉。晚上有罗刹扫地,龙王下雨,白天地平如镜,风不扬空。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人人都活到八万四千岁,女人五百岁才出嫁,多美好的世界,它寄托了人们摆脱现实苦难,渴求美好生活的热切愿望。所以有多少人倾家荡产,甚至把卖儿贴妇钱都拿出来开窟、修庙、绘塑佛像。佛教艺术美中饱含着信仰的因素,它们是信仰、崇拜的对象,不是单纯的观赏对象,佛像之美与佛教教义,与信仰情感紧密相联。

雕塑的发展简史

《雕塑的发展史》 园林系环境艺术设计101班 018号潘明莹 摘要:中西方雕塑的历史发展简述,及其雕塑在各个世纪的发展,代表人物,代表作,有何启示与作用。 关键词:陶器、雕塑、艺术、宗教、发展、影响、时代。 1.西方古代雕塑艺术 西方古代时期的雕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主要是为图腾、 魔法和宗教服务。在美洲,墨西哥的普勃洛州的特华坎河谷是 伟大的中美洲文化的诞生地。在非洲文化中,雕塑是最重要的 美术形式之一。黑非洲的浮雕和圆雕大都是木制的,但也有石 材、金属和陶瓷。至今黑非洲雕塑仍具有独特魅力。古埃及文 化是非洲文化长河中一颗灿烂的星星。古埃及雕刻是雕塑与建 筑完美结合的艺术典范,具有历史性纪念碑似的宏伟、博大和 非常高的艺术成就。如某些浮雕为了保持建筑的平面性,压缩 体积与绘画形式中的线的组合,达到了一种新奇的艺术效果。 大洋洲雕塑中最著名的是复活节岛上的巨大石像。美洲、非洲 和大洋洲所独有的艺术后来大多数已被西方文化同化,只残留 了一小部分地方文化,以致造成了美学上的退化。欧洲古典时期的艺术是一种在赤贫后产生的新的美术形式,这种美术形式给后来整个西方美术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希腊雕塑家努力地使他们的作品显示出活力,在古典时期浮雕也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此外,古罗马在艺术上深受希腊的影响,但仍保持其自身的特色。特别是在肖像雕塑上,他们更注重客观对象,追求个性化,而非希腊的理想化。 2、中国古代雕塑艺术 中国原始时期的雕塑艺术,大致可以追溯至公元前四千年以上。最初的雕塑可以从原 始社会的石器和陶器算起,这是中国雕塑的序幕 造型多样的陶器,为中国雕塑的多向性发展奠定 了基础。最早的雕塑萌芽,可以算作原始石器, 有大量的精细石器具备了雕塑的性质。新石器时 代后期,出现了陶器。它们造型丰富、纹饰多样, 既是生活中的必需日常用器,也是可以欣赏的艺 术品。这时的陶器还没有脱离实用的目的,但它 对后期的青铜器、象形器物的影响显而易见。中 国原始雕塑的最初形态是陶制品,它与其实用价 值密不可分,从工艺手段上讲,大致可以分为以 下几种:一是以动物外形为器皿,如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质鹰鼎,高36厘米,以鹰身为鼎体、以二足为三个支点,器形饱满,为此类雕塑与器皿完美结合的代表作品之一;二是装饰部分的雕塑,它们有的以配件的形式出现,如盖钮、把手等;有的以表面浮雕等形式出现。题材有动物、植物、人物等等。甘肃大地湾出土的陶瓶人头像,可谓中国早期人物雕塑的开端,作者巧妙地将陶瓶的口部塑成一个人头像,制作细腻,形象生动;三是小型动物或人物捏塑,这种小雕塑都是古代工匠不假

浅谈中国雕塑

浅谈中国雕塑 雕塑艺术与建筑、绘画、舞蹈等艺术种类有较为密切的关系,与建筑、绘画等共同被称为造型艺术,又有“凝固的舞蹈”之称。古往今来,雕塑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中国古代较少纯粹的雕塑艺术品,是一般人不重视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粹的工艺品,一类为建筑装饰雕刻。实用性除反映在装饰雕刻上以外,还反映在明器艺术与宗教造像上。明器是随葬用品,其中雕塑品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俑和动物雕塑,秦始皇陵中俑是人殉的取代物,动物雕塑也用来代替活体陪葬,它们的实用性很强,并非纯粹的雕塑艺术品。宗教造像也是如此,它们是供信徒顶礼膜拜所用的,以佛教造像最有代表性。纯粹的雕塑一般以纪念性雕塑为代表。中国古代重视绘画艺术,纪念性人物和事件,通常以绘画来表现而极少使用雕塑。纪念性雕刻在帝王上大夫染指绘画之前的西汉时代偶有创作,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霍去病墓石刻“马踏匈奴”。此外,东汉四川都江堰李冰像和五代前蜀主王建坐像,也是现存的古代纪念性雕刻。中国有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特殊性,也有其艺术的特殊性。我们不能因为纯雕塑品少就不承认带实用性的雕塑品,也属于雕塑艺术而拒绝认识它们、理解它们

和欣赏它们。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是一对同胞兄弟,都孕育于原始工艺美术。从彩陶时代起,塑绘便互相补充、紧密结合。到二者都成熟之后,仍然“塑形绘质”,在雕塑上加彩(专业术语称作“妆銮”)以提高雕塑的表现能力。现存的历代雕塑,有许多就是妆銮过的泥塑、石刻和木雕。今天的雕塑艺术完全西化了,不再加彩,但民间雕塑仍保持妆銮传统。 中国古代雕塑绘画性强,自有一种东方趣味,符合中国古人的欣赏习惯,他们是从绘画艺术的角度去看待雕塑艺术的。今天我们欣赏古代雕塑,也需要借用中国画的审美眼光,才能把握美感要点。如果只用西方古典雕塑的艺术标准来指摘中国古代雕塑缺乏雕塑性,那无异于为适履而削足。 中国雕塑的另一个特点是意象性。西方雕塑从古希腊时期起,就努力摹仿再现自然,写实性极强。中国雕塑把注意力放在物象的“神韵”表现上。因此,若按西洋画的解剖、比例、透视和色彩等等准确度很高的科学化标准来衡量中国古代绘画,便会觉得一无是处。但若理解中国艺术自成体系、自有追求,便懂得和喜欢品味中国雕塑的美感。中国雕塑语言精练,这是意象性衍生的另一艺术特点。中国雕塑始终没有发明西方雕塑的造型术来精确地塑造物象,而多从感觉和理解出发,像中国画一般运用经济的语言,简练、明快,以少胜多而又耐人寻味,常常给人运行成风、一气呵成、痛快爽利的艺术享受。夸张乃至变形来强调人与动物的神韵,是普遍运用的手法,汉代四川说唱俑和霍去病墓石兽最有代表性。汉代霍去病墓石雕是夸张变形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