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整时、几时半教案

认识整时、几时半教案
认识整时、几时半教案

公开课教案

认识钟表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初步认识钟表,能正确认读“整时”和“半时”,能正确认读“整时”和“半时”。

2、在认识钟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认读“整时”和“半时”。

教学难点:

能正确认读“整时”和“半时”,会辨认“大约几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进行猜谜活动。

溜溜圆、光闪闪、两根针、会动弹、一根长、一根短、嘀哒嘀哒转圈圈。(打一日用品)

2、看小红起床的图片,说说图片内容,了解现在大约多少时间。

同学们提了这么多问题,真了不起!要想知道小红什么时间起床的,我们就要学会看钟表。(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二、自主探究。

1、说说自己对钟表的认识,交流自己的关于钟表、时间的生活经验。并简单说说钟表的作用。

2、认识钟面。从形状、刻度、大格、指针几方面认识时钟。

3、小结钟面的初步认识。

三、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几时。

师:小红是做什么去了?猜猜现在是什么时间?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

师:哪个同学先来介绍一下小红是什么时间去上学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小结):同学们刚才的想法很对,长针指着12,短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在钟面上长针叫分针,短针叫时针。小红去学校的时候钟表的分针指

着12,时针指着8,所以是8点,在数学上通常叫5时。

然后教学8时的两种写法。

12时的认识方法同上。

2、几时半的认识。

师:小强和小红在做什么活动,分别是什么时间呢?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几时半以及时间的不同表示方法。

3、小结整时和几时半的认识。

四、及时达标

1、完成课堂运用一。

2、完成课堂运用二。

3、完成课堂运用三。

五、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认识钟表

整时几时半

分针指着12 分针指着6

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时针超过几就是几时半

《认识整时》教案

《认识整时》教案 教学内容: 《认识钟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91—92页的内容及练习十六的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钟面,了解时针、分针。 2.掌握整时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能认读整时的时间。 3.了解生活中的时间,感受时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认识钟面,能区别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 2.会认读整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时针、分针的钟面模型,无时针、分针的钟面图。 学具准备:有时针、分针的钟面模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猜谜语。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猜猜看

是什么? 生:钟表。 师:对,是钟表。谁能告诉大家你都见过哪些钟表? 【通过说自己见过的不同形状的钟表,让学生了解钟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连。】 2.展示多姿多彩的钟表。 师:钟表王国的兄弟姐妹可真多呀!瞧!这些钟表都是带有指针的;这些是显示数字的电子表;现在呀,人们又发明了一种既带有指针,也能显示数字的钟表。这些表别看它很普通,很常见,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呢!今天我们一起认识钟表。 【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整体上建立钟表的感性认识。】 二、借助经验,认识钟面 1.感知钟面。 师:请小朋友拿出你的钟面模型玩一玩。 要求:在玩的时候看看钟面上有什么?再拨动钟面模型侧面的按钮,看看你又发现了什么?请开始吧! 2.小组交流。 师:请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钟面上有什么? 3.汇报评价。 师:刚才,你们玩钟的时候,发现什么了?谁知道这根又细又长的针叫什么针?你是怎么知道的?那谁知道这根又粗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公开课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公开课教案 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滩头中学:严华武 教学目标: 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教学重点: 1.背诵这首词。 2.咏月名句的收集和诗歌鉴赏。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这里,一起听一首悠扬的曲调,欣赏中秋的月色,有很多古代文人,他们在欣赏中秋月的时候,产生了很多感触,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就是大文学家苏轼的一首咏月词。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注重这首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音乐欣赏,古曲,播放mp3) 二、作者背景 1、了解作者: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我们在学习《浣溪沙》时已经介绍过作者的情况和词的相关知识。 2、写作背景: 我们再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哪一句话提示了我们作者写作的背景? (序)总结:中秋时,大醉时。 (序:起说明作用。这里是交代写作背景) 补充介绍: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为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作于丙辰(1076)年中秋节。当时苏轼41岁,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

三、朗读训练 1. 播放朗读mp3。 2. 学生跟读。 3. 女生读上片,男生读下片。 四、理解全文 字音 阕(què)上阕婵(chán)婵娟琼(qióng)琼楼绮(qǐ)绮户 词语注释 分析全文: 我们现在来分析和欣赏全文,再现这首词描绘的情景。 上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分析:诗人问月问年,发挥了奇特的想象。表达了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为什么向往呢?因为作者政治失意,内心激烈的矛盾。 这里是化用李白《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两句诗意。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词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分析: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这首词上片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一个“我欲”、一个“又恐”、再加一个“何似”,这中间的转折开阖,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他终于让入世的思想战胜了。 下片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直接写明月) 分析:这三句写月光的转移。“朱阁”“绮户”与上阕“琼楼玉宇”对照,既写月,也写月下离人。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出了下一句: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分析:指此句运用拟人手法,笔势淋漓顿挫,表面上是责月问,实际上是怀人。“月圆而人不圆”,“不应有恨”却恨在其中。

西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6.1.3 认识几时几分》教案

6.1.3 认识几时几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9页的例5及80页课堂活动,认识几时几分。 教学提示: 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生活背景中,通过一步一步的观察,体验时间的变化,明白真正的时刻,清楚地看出时针在数字几和几之间,就是表示几时多,然后观察分针指着几,就是几个5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认识几时几分,掌握几时几分的两种书写方法。 (2)在观察钟面的过程中,学会正确的读、写几时几分。 (3)正确区分时针、分针走过的小格所表示的时间。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具体情境对学生进行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能正确地认钟面上的时刻,并用两种不同形式写出具体时刻。 难点:正确区分几时差几分与几时多几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具钟面。 学生准备:学具钟面、演算纸。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我们早上是几时到学校的?学生齐声答道:8时。(出示可以拨动指针的钟) 教师:8时在钟面上怎么拨?(在学生说的同时拨动指针) 教师:那看看我现在拨出的是几时呢?(拨动指针到4时半)学生们大声答道:4时30分(4时半)。 教师:(再拨指针到大约7时)这个是几时呢?学生高声答道:大约7时。 教师:这些都是我们前面所学习的几时、几时半和大约几时。 【设计意图:从学生认知起点出发,先复习一年级学习的整时和几时半,回忆认的方法,再引出一个几时几分的钟面,调动学生原有认知,可以是认大约几时,也有部分学生可能会

认几时几分,从而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5 教师: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看看我拨的是几时呢?(拨动指针到2时55分) 教师:对!这个时间我们可以说成是大约3时,但是今天我们要有个小小的约定,大家都不说“大约”。那这个时间是几时呢?和你同桌的伙伴商量一下,怎么说这个时间呢? 同桌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1)再次出示钟面上拨出的2时55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时针和分针。 (2)抽学生汇报观察的结论。(时针超过2,不到3;分针指着11。) (3)引导理解3时差5分。 教师:时针超过2,不到3,是几时? 学生:2时多。 教师:为什么不是3时多? 学生:时针要超过3 才是3 时多,现在时针还不到3,快到3时了。 教师:差多少才是3时呢? 学生:差5分。 教师: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3就刚好是3时整,现在分针指着11,距离12还差1个大格,也就是5分,因此是差5分3时。 教师回顾。课前学生说的差5分3时或3时差5分是正确的,同桌说一说为什么是3时差5分,训练语言的规范性。 (4)引导学习2时55分的认法。 教师:3时差5分,还可以怎样说? 学生:2时55分。 教师:怎样认的?为什么是55分? 学生:时针超过2,不到3,是2时多,分针走了1大格就是5分,分针指着11,走了55小格,表示55分,就是2时55分。 多抽几个学生来说认时刻的方法。 【设计意图:正确区分几时差几分与几时多几分,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有效突破这一节学难点,教师步步深入,通过观察钟面、说一说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2:55是比2时多很多,而不到3时。】 2、活动巩固

新课标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整时》优秀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整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会认识整时。 2.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大格。 3.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时间概念,培养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1页练习十六的第1、2、3题。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大钟面、小钟面、钟面头饰。 教学设计 导入 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瞧,他来了!(课件演示,教师描述:天亮了,太阳公公早早就起来了……)2.这就是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的新朋友──嘟嘟。 3.嘟嘟的床头放着什么呀(课件展示闹钟)? 4.今天我们和嘟嘟一起认识钟表(教师出示课题,学生读课题)。 认识钟面 1.做钟面。 a.(课件中闹钟放大,展示出钟面)多漂亮的钟面呀!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个?

b.请参照屏幕上钟面的样子,四人一组,分组做一个钟面。比一比,哪一组做得最好看。谁愿意帮老师做一个?(让一组同学上讲台制作) c.(教师出示大钟面)谁来说一说钟面上有些什么? ◆又短又粗的针叫时针,又细又长的针叫分针。 ◆还有12个数,我们来数一数。 ◆数字的旁边还有什么?再来数一数有多少格? (课件中时针、分针、12个数、12个大格分别闪动。) 2.说钟面。 a.四人一组,拿着你们做好的小闹钟,互相说一说钟面上都有些什么。 b.(教师小结)时针、分针、12个数、12大格,它们组成了一个漂亮的钟面。 c.哪一组同学认为你们做的钟面最漂亮?举起你们的钟面给老师欣赏一下。 认识整时 1.认识。 a.嘟嘟的小闹钟响了很长时间了,你能说说现在是几时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长长的分针指着几? ◆短短的时针指着几?

认识钟表(认识整时)详案公开课

认识钟表及整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钟表的组成部分,知道时针、分针及钟面的数字。 2.使学生结合生活事例学会看整时,并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 培养学生要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进一步提高抓紧时间、勤奋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知道整时的两种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1页。 教具、学具准备 模型钟、实物钟及相关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引入时间观念。 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 S:这是什么?(钟表)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间) S:那同学们在哪里见过钟表了? T:我在家里见过。 T:我在校园里见过。 T:我在火车站见过。

T:我在商店见过。 …… S:是吗?今天老师给大家来了一些钟表,下面就和老师一起来欣赏吧!(展示准备的各种各样的钟表,学生边欣赏边思考) S:同学们欣赏了这么多的钟表,你想对大家说写什么? T:我觉得这些钟表很漂亮。 T:这些钟表的造型各式各样,真漂亮。 T:钟面上的长短有不一样的针。 T:可以从针里面看出时间。 …… S:这些钟虽然大小不一,形状不同,但作用都是用来帮助人们掌握时间的,钟表在生活中的作用可大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 (板书:认识钟表) 通过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和多媒体展示的主题图,使学生对时间产生亲切感,明白时间与生活息息相关。 二、新授 1.认识钟面。 媒体出示钟面,教师提问:谁可以说说老师的这个钟面上有些什么? T:钟面上有12个数字。 (板书:数学-1.2.3…12) T:钟面上有好12个大格子,还有一根针长,一根针短。 T:老师我知道这根长的叫分针,短的就时针。 S:那谁能够在这个大钟面上指一指哪个是时钟?哪个是分针?(叫一名同学上来指给大家看) S:时针有什么特点了?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设计 课前准备调动学生上网或查阅资料搜集咏月的诗词。课件设计 1.亲自动手制作《》的MTV。圆月花好 2.走近苏轼———资源共享(了解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3.设计品读———朗诵板块(每一板块都有不同的音乐及鼓励语)。 4.设计品析———赏析板块(每一板块都可以提升学生的赏析水平)。 5.赏月吟诗———展示板块(学生展示搜集的咏月诗词)。 6.心意坊———展示今人如何借月传情达意。 教案目的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诵,使学生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并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教案重点朗诵本词并学会通过想像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教案难点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教案方法音乐烘托法、绘画激趣法、散文描述法、自主讨论法。教案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讲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曲《花好月圆夜》。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崇尚“花好月圆人团聚”,月亮的圆缺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思,在漫漫的文学长河中,众多的文人墨客不惜笔墨对月抒怀,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千古绝唱,既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婉约,又有“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豪放;既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乡情,又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感慨。那么又逢月圆夜,宋代的大文豪苏轼有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作品,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宋代胡仔曾经这样评价他的作品:“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他的作品犹如百花丛中的一朵奇葩,使其他花朵失去了光彩。二、走近苏轼———资源共享文学作品的鉴赏首先要做到“知其人”,然后“了其事,感其情”,让我们走近苏轼,了解苏轼。 1.唐宋八大家之一,三苏。 诗、词、文、书、画样样精通,才比天高命运多舛。有抱负的政治家,希望被朝廷重用,渴望有所作为。 2.作品(以前学过的文章)。 如《记承天寺夜游》(乐观旷达的胸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3.豪放派。 (豪放派要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婉约派要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4.被贬密州政治失意,与苏辙六年未见。 正值中秋夜,面对皓月当空,苏轼触景生情、思绪万千,为求自我解脱,举杯销愁,并作此词。三、品读(鉴赏文学作品除了了解作家及背景之外,还需要诵读文章,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1.文字冲浪———掌握生字的读音及意义。 宫阙胜琼楼绮婵娟 2.要学会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词,必意须注达要下到以求:1 / 3 感情:轻松,愉快,激愤,哀怨,悲伤。语速:明快,急促,有力,低沉,缓慢。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重读:关键词语或能够体现作者内心感情的词语要重读。 3.讨论并确立节拍的划分以及重读的词语。 4.练习朗读。 。境受 5.听意范读感 6.练读———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教师及时给予点拨。 在古韵悠扬的乐声中,同学们吟诵《水调歌头》,感受词的意境。(在朗诵时我制作了几个读词板块,伴着音乐屏幕上不断闪现出“读出作者的感悟”“读出你的魅力”“读出你的风采”“读出你的情感”“读出你的体会”,这样可以渲染气氛、调动学生读书的欲望。)7.齐读。 四、品析 1.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将词中文句变作平时的语言表述出来———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分析 2.片上 齐读上片之后回答问题。(如果能马上解决,请举手发表看法;如不能,可以寻求“学友团”的帮助。)(1)中秋的月亮是什么形象?人们赋予它什么情感? ———是团圆的象征。人们喜爱、歌颂中秋圆月,祝愿一家人团聚,人人幸福。(2)作者是否正面描写了明月?诗人由美好的月色想到了什么?

二年级下册《认识几时几分》教案苏教版

二年级下册《认识几时几分》教案苏教 版 教学目标: 在观察钟面的过程中学会认、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 2在认识几时几分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探索能力以及积极的学习情感和态度,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读、写钟面上所表示的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认识接近整时的时刻。 教具准备:教具钟、学具钟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小朋友,孙悟空又来了?上节,我们和孙悟空学习了什么内容?(认识时、分)现在,我们复习一下。 填一填: (1)钟面上一共有()个大格。每个大格分成()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个小格。 (2)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分。

(3)时针走一大格(从一个数到下一个数)的时间是小时。时针走1小时,分针正好走一圈,是( )分。1时=( )分 (4)一节是()分,间休息是()分,再加上()分,就是1小时。 看一下,这几个钟面上的时间你认识吗? (用两种表示方法)观察一下,这几个钟面上的时间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像这样钟表上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孙悟空说,他已经认识了时、分和整时,今天,他想和你们一起认识几时几分,真 正学会看时间,这样,他就不会再迟到了。你们欢迎不欢迎他?(出示题) 二、探索交流。 认识7时1分。 出示情境图第二幅。 学生观察,先让学生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表达钟面上的时刻。 教师告诉学生:7时1分可以写作7时1分,还可以写作7::1。 2继续让学生认识7时30分、7时4分。

师:时针都在7和8之间,都是7时多。 分针从12起走过30小格,是7时30分。 小结:观察钟面认识几时几分,要先看时针,时针走过几时,就是几时多,至于多几分,再看分针。 2教学7时分。 (1)这个钟面上的时间是多少呢? (2)指出:因为时针还没有到8时,那我们说快到几时了?是8时少几分? (3)因为时针还没有到8时,这个时刻是几时多?多几分?(分针指着11,表示走了分。)是几时几分?怎样简写?怎么读?齐读一下。 (4)你能学着钟面上的样子动手拨一拨7时分吗?拨拨看。 ()7时分接下来马上就是几时了,怎样拨到8时呢? 学生动手拨一拨并进行反馈。(分针再走分钟才到8时。)(6)还想拨吗?和老师一起继续拨,分针走呀走,走到数字10,现在钟面上的时间是多少呢? 9时对吗?为什么?(分针还没到12。)怎样才到9时呢?(结合回答,老师再一遍演示。) 3认识8时零分。 (1)(出示8时零分的钟面)观察一下,这个钟面和8时的钟面比,发生了什么变化?(分针不再指着12,时针超

一年级上册认识整时_教学设计

认识钟表 雒城一小曾丽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1~9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的外部构成: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大格。 2、会认读整时,掌握表示整时的两种方法。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自觉养成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钟面,能区别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2.会认读整时。 教学难点: 能正确认读整时。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模型钟;学生准备学具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猜迷引入: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朋友,想认识吗?我们先听听它的声音。(播放钟的滴答声)这个朋友是谁呀?——对了,它就是我们生活中常常要用到的钟表! 谁来说说你们都见过哪些钟表?你是在哪儿看见的?(课件展示各种不同形状的钟表)师: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钟表,那它们有什么作用呢?(抽生说) 2、揭示课题 师:钟表可以告诉我们时间,提醒我们珍惜时间,是我们生活,学习的好帮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二、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一)、联系生活,感知钟表面

1.认识钟面 师:钟表的外形虽然各不相同,但基本的东西却是一样的。请小朋友观察屏幕上的钟面,看看钟面上有什么?说给同桌听。(电脑上出示放大了的钟面。)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钟面上一共有12个数,12个大格,还有两根针,又细又短的叫分针,又粗又长的叫时针。 2、感受指针的转动方向。 (课件出示指针在转动的钟面):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是怎么转动的呢?引导学生观察说出:分针走得快些,时针走得慢些。它们都是按1——12我们数数的顺序转动的。我们把时针分针转动的这种方向叫做顺时针方向。举起右手,我们一起来按顺时针方向转一转。 (二)、认识整时 1、课件出示主题图(7时),提问:小朋友起床了,看看墙上的钟面,她是什么时候起床的呢?你怎么看出是7时的? 指导学生观察7时的分针指到几,时针指到几,帮助学生建立7时的概念。(一起说:分针指到12,时针指到7,就是7时。) 用同样的方法教学8时、3时和6时,随学生的回答板书时刻。 师介绍:像8时、3时、6时这样的时刻,我们把它们叫做整时。其实整时还有另一种表示方法,请看小红床头的电子钟。 3、教学整时的电子表示法 (1)、课件展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小红床头柜上还有一个钟,这个钟面上显示的7时是什么样的呢?(先写一个7,后面打两个小圆点,再写两个0,就是7时。) (2)、告诉学生: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钟表(课件出示各种电子钟表),它们叫做电子钟、电子表,这种中间有两点的表示时间的方法叫做电子表示法。 (3)、示范8时的电子表示法,学生自己用电子表示法来表示3时和6时,抽生板演 4、总结整时的认法 对比观察三个整时钟面,同桌讨论:三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所指的数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当分针指着12的时候,

音乐教案明月几时有

音乐教案《明月几时有》 江西省吉安县浬田中学廖守芳【教学目标】 第一:通过学唱《明月几时有》这首歌曲,让学生了解亲情的重要性。 第二:让学生有感情的演唱这首歌曲。 【教学重点和难点】 第一:切分音和附点音符的正确演唱。 第二::“别时圆”的演唱。 【教具准备】mp3 小黑板 【教学过程】 导入 用“唐宋八大家”是哪八位大家呢? 唐代:韩愈柳宗元 宋代: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其中苏洵、苏轼、苏辙是父子关系,简称“三苏”。这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由苏轼写的,写这首词的时候,他已经41岁,与弟弟苏辙7年没有见面。时值中秋,“每逢佳节倍思亲’心情就抑郁惆怅。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弟子由。后人就为这首词谱曲。今天我们就来学唱这首歌曲。 教学意图:通过学科综合的方法,用语文知识导入有创新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1)欣赏由天后王菲所演唱的歌曲《明月几时有》回答两个问题。 1、这首歌曲是什么拍子的音乐? A.2/4 B.3/4 C.4/4 讲解:2/4一般用在节奏用在进行曲中和节奏较明显的曲子里。比如:五星红旗。 3/4一般用在舞蹈的音乐中,比如:华尔兹。 4/4一般是用在抒情的歌曲中。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四拍。强弱关系是:●○⊙○ 2、这首音乐作品的音乐风格? A、欢快地 B、抒情地 (2)再聆听一遍音乐,身体跟着音乐自由的律动。 设计意图: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音乐,更能让学生去认真的欣赏音乐。带着律动去欣赏音乐,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音乐里面的节奏和感情。 (3)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ta 、ti 在下面自己自学节奏,可以讨论。 【自学提示】×T a ,××TiTi ,×.×TaenTi, ×××Because,

认识几时几分教学设计

认识几时几分教案 班级:二年级(2)班执教人:董巧玲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1-1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钟表,掌握看钟表的方法,能正确读、写出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2.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 使学生懂得珍惜时间的重要性,学会科学地使用和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认、读、写钟面上表示的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认识接近整时的时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钟表,那你知道钟表是用来干什么的?(看时间) 2.你会看时间吗?(出示3时、10时、12时的钟面) 来,看一下,这三个钟面上的时间你认识吗?谁来说一说。(读法与

写法) 3.观察一下,这三个钟面上的时间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分针都指着12) 小结:像这样,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这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认识整时。(板书:认识几时) 4.在生活中,你看到的时间都正好是几时吗?你还听说过哪些时间?(随机板书两个) 这些时间除了有几时,还有(几分),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几时几分。(在“认识几时”的后面板书“几分”,完整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几时几分 1、学生根据下列提示自学课本11页内容。 a、每幅图上画了什么? b、说说每个钟面上的时间? c、你是怎么看时间的? 2、小组交流(组长负责) 3、全班交流展示 4、小结:观察钟面认识几时几分,先看时针,再看分针,时针走过数几,就是几时多;多多少,就要看分针从12起走了几小格就是几分钟,合起来就是几时几分。 5、(出示9时零5分的钟面) 说说出现在是几时几分?指名板演后集体订正。(强调读时要

认识整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认识整时》教学设计 逸群小学刘琳珊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4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初步认识钟表面,了解钟面的特征,会比较熟练地认读整时,会用两种表示方法表示整时。 能力目标:通过对钟面的观察、讨论、比较、归纳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究合作的学习意识。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懂得养成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会比较熟练地认读整时。 教学难点:会用两种表示法表示整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激发学习兴趣 1、谜语导入。(课件) 2、欣赏各种钟表。(课件) 3、提问:谁能告诉老师你今天是几点起床的吗?(学生自由表述) 师:刚刚同学们说得6点、7点都是整时,不过在数学学习中我们把它读作6时和7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整时。(板书课

题:认识整时) 二、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师:昨天老师给大家都发了导学案,同学们回家都自学了没有啊?学会了吗? 待生答:学会了。 师:老师现在就来考考你们。(出示课件) 1、观察钟面 把自己的钟面模型拿起来和同桌的比一比,看看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组讨论) 2、学生汇报(教师同时出示课件) 可能的答案: 1)有1~12个数。一起数一数(1、2…)。 板书:有12个数 2)还有一些格子(有大格有小格)。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个相等的大格。说明:2个数字之间是一大格。 板书:有12个大格 3)钟面上有两根针,一根细细的长长的叫分针,一根粗粗的短短的叫时针。 板书:又细又长的是分针,又短又粗的是时针。 3、观察指针走动方向 师:钟面上的针是按怎样的方向转的? 你能用手势告诉大家吗?

六年级音乐下册第1课《但愿人长久》教案人音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2、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以读代讲、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忆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导出苏轼并简介生平。 二、初读歌词 1、学生自学歌词。提出自学要求: (1)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轻声读歌词,要求把歌词读正确、通顺。 (3)默读歌词,思考:每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4)、交流讨论。 三、学习歌曲 1、学生自由轻声读歌词,思考:歌曲第一段交代了什么? 2、学生读歌词,说说从这首词中读出了怎样的一种感受? 2、出示歌词中的图,说说这是什么时候?图中苏轼表现怎样? 3、读第2节,对比一下,人们与苏轼的心情有什么不同? 4、指导朗读:读出人们的喜悦,苏轼的思念与惆怅。 5、为什么在如此佳节,苏轼不思念别人而是思念苏辙呢?(中秋佳节,万家团员,苏轼与弟弟却天各一方,难以相聚,正所谓“月圆人不圆”,心中顿时升起难以名名状的惆怅与埋怨。) 6、思考:苏轼为什么埋怨月亮?(苏轼为亲人无法团聚而埋怨月亮,更见他对弟弟手足情深。) 7、“婵娟”指什么?(指美丽月色)

8、放音乐《水调歌头》。 9、学唱歌曲。 四、拓展 “但愿人长久”还可以说到人的那些方面? (推及兄弟情、友情、爱情、美好的感情) 五、总结 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造经过。苏轼思念亲人,热爱生活,笃于情谊,又能通情达理,以理遗情,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诚挚祝愿。

冀教版二下册数学7.2认识几时几分教案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二课时认识几时几分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3—84页的认识几时几分。 教学目标: 1.认识钟表,掌握看钟表的方法,学会认识几时几分。 2.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3.使学生懂得珍惜时间的重要性,学会科学地使用和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看钟表的基本方法,学会认识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能准确读出钟面上表示的几时几分。 教学准备:简单的多媒体课件、教具钟、学具钟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新课导入 1、复习: 钟面上有多少个数字?有几个大格?分针走一小格是多长时间? 钟面上时针转动一大格是多长时间?分针会转动多少? 请你说出下面分针表示的时间。(5分、20分、30分、50分、55分、12分、) 2、教师提问:同学们星期天都做些什么事情呢? 我们看看聪聪星期天都做了哪些事情吧?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83页情境图,学生观察。 师:聪聪几时几分在干什么?你是怎样知道的?板书:几时几分同桌互相讨论,在全班交流。 生1:9:10聪聪和爸爸进公园门口。时针过了9时,分针指着2,分针从12起走到2走了个大格,10个小格,就是9时10分。 生2: 9:20聪聪在荡秋千。时针过了9时,分针指着4,分针从12起走到4走了个大格,20个小格,就是9时20分。 生3: 9:25聪聪离开秋千架。时针过了9时,分针指着5,分针从12起走到5走了5个大格,25个小格,就是9时25分。 生4: 9:30聪聪和爸爸一起玩碰碰车。时针过了9时,分针指着6,就是9时30分。 生5: 9:45聪聪和爸爸离开碰碰车场地。时针过了9时,分针指着9,分针从12起走到9走了9个大格,45个小格,就是9时45分。 生6: 10:30聪聪和爸爸做出公园出口。时针过了10时,分针指着6,,就是10时30分。 教师总结认识时刻的方法:先看时针指在哪两个数之间,确定几时,再看分针指向刻度几,想刻度几对应的是多少分?就可以读出时间几时几分。 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聪聪在公园玩的事情完整的描述出来。

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梁丽嫦 教学内容第81页及练习十五第1、2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在已认识整时的基础上掌握认识几时几分。 2、能正确书写时间。 3、学会节约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能准确数分(整五整十分); 2、能认识几时几分; 教具、学具;钟,教学用钟面模型,课件,学生用钟面模型。 教学方法:游戏法、操作法 教学理念:从生活出发,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 在游戏中学,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由易入难,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 今天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称叫做“报数”:

我们5个5个的报数到60 。哪一大组来开火车呢?----学生活动小火车开得真不错,我们全班小朋友一起来这样报数,好吗?要求数报完了,小朋友都象这样坐好了,做得到吗? 二、谜语导入: 今天这节课有个朋友也想和我们一起学习,我们看看他是谁呀?调皮的孙悟空还有一个谜语要大家猜呢?你猜对了吗? 钟表有什么用呢?它能帮助我们认识时间,每天我们都离不开时间。上学期我们学习看钟表上的整点和半点。今天我们来继续认识时间。 板书《认识时间》 你能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吗?学生试着读,了解学生原认知水平。 三、新授 1.认识钟面。 出示钟面,师提问:钟面上有些什么?(12个数、时针、分针、格子。) 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演示:12个数字把钟面分成了12个大格。) 每一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呢?(演示:每一大格里有5个小格。)从12到1里面有5个小格,从12到2里面有几个小格呢?你是怎么想的?12到3呢? 你知道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吗?(60个。) 2.认识时。

认识整时、几时半

第六单元:认识钟表 1.认识整时、几时半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60页情景图和例1、例2。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钟面、时针、分针,掌握整时、几时半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能认读这些时间。 过程与方法:能结合现实生活了解时间在生活中的作息,感受时间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钟面、时针、分针,掌握整时、几时半在钟面上的表示方法。 难点:能认读这些时间。 四、教学准备 一只实物钟表、钟面模型。 五、教学过程 (一)猜谜引入 教师:请小朋友们先来猜一个谜语:没脚能行走,说话不用口,它说是几点,人人都遵守。学生猜出是钟表后,教师告诉学生,钟表在生活中处非常大,下面我们看看这样一幅图。 出示主题图。 教师:仔细观察这幅图,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教师:大家都看到了图上的小朋友正在起床,你知道这个小朋友什么时候起床?(早上)你从哪里知道的?

教师:这个小朋友要按时起床,就需要知道时间。在生活中我们主要靠什么知道时间的?(钟表)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 (二)观察钟面,认识整时 1.观察钟面 教师:互相观察自己带来的钟表,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回答。 教师:老师也为大家带来了一些钟表。 出示各种各样的钟表。 教师:这些钟表哪些地方不同? 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这些钟表虽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能表示什么?(时间)它们靠什么表示时间呢?(指示电子钟)这种靠什么表示时间?(数字)(指示剩下的钟表)那这一类呢?(指针) 放大显示一个钟:教师介绍时针、分针后,学生进行拨针小比赛。 2.认识整时 认识7时:看77页例1的两个钟面,黑板显示8时钟面。 教师:看看这个钟面的分针、时针分别指在哪里?(板书:看分针、时针。)教师:议一议这个钟面表示多少时间。 如果学生能说出是8时,则鼓励学生说出你是怎样知道的? 如学生不能回答,则直接告诉这是8时,并出示电子表显示的时间。 教师:看看早上8时图上的孩子在干什么?(上学)想想每天早上的8时你经常干什么? 教师:再想想你周围的人,每天早上8时经常做什么? 教师:如果没有钟表告诉你是早上8时,你怎样判断大约是早上8时了呢? 教师:这样学会周围的环境来判断时间,小朋友们每天都能准时上学了。 认识12时:显示12时、4时的钟面。 教师:我们就同样的方法来认识第二个钟面表示多少时间,教学过程基本与认识8时相同,但主要以学生认识为主。 3.归纳认识整时的方法 教师:刚才我们认识的8时、12时都是整时。你会认整时了吗?请小朋友们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交流自己的看法。

认识时间( 整时)

一、课件引入(1分) 师:我先请小朋友们欣赏一些图片。这是…这是……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很多钟表。这节课,我们就来和钟表交朋友,一起来认识钟表。(课件出示:认识钟表)(板书:认识钟表) 二、探究新知(20分钟) (一)认识钟面 1.观察钟面 师:应老师在课前给每个小朋友都发了一个钟表模型,等一下就请你们来观察一下。先别激动,(表扬听指挥的小朋友) 师:你们可要按照我的步骤来做: (1)自己仔细观察,看看钟面上有什么? (2)之后与同桌轻轻地交流: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3)最后请你来汇报:我们都发现钟面上有…… 师:要求都听清楚了吗?那请你拿出钟面模型,看一看、拨一拨,现在安静的开始。 师:停!请你把钟面模型放在笔袋的前面,小手放端正。 预设一:我们都发现钟面上有数1——12。(板书:数:1-12) 师:那这些数是怎样排列的呢?现在我请一个小朋友当当小老师,你来指一指,其他小朋友齐声说。 学生边指边读。(PPT上展示空的表盘)

预设二:我们都发现钟面上有指针,有长的,有短的。 师:你还发现了什么? 师出示分针、时针(板书):你们知道它们的名称吗?分针和时针有什么特点呢? 生:长的叫分针,它跑得快;短的叫时针,它跑得慢。(板书) 预设三:有12个格子。 师:这些格子之间的距离怎样的? 生:格子间距离一样的。 预设四:大格里面还有小格。 2.学生在空钟面上写数字。 师:你们都记住钟面上数字的顺序了吗?现在请你闭上眼睛,来回想一下上面的数字。 师:钟面上最上面的数是?最下面的?最右面的?最左面的? 师:小眼睛可以睁开了。我这里有一个没有填完的钟面,请你动动小脑筋填一填。 (一个小朋友上来指,其他小朋友说) 师:我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数不全的钟面,我来指一指,请你来说? (一个只有3、6、9、12的钟面,其他数没有) 师:为什么这是5时? 预设:离6很近,或者离3有点远。 师:现在我们就来玩抢答游戏了。我指哪,如果你会说,马上起立,

人音版-音乐-六年级下册-《但愿人长久》教案

《但愿人长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2、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以读代讲、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忆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导出苏轼并简介生平。 二、初读歌词 1、学生自学歌词。提出自学要求: (1)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轻声读歌词,要求把歌词读正确、通顺。 (3)默读歌词,思考:每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4)、交流讨论。 三、学习歌曲 1、学生自由轻声读歌词,思考:歌曲第一段交代了什么? 2、学生读歌词,说说从这首词中读出了怎样的一种感受? 2、出示歌词中的图,说说这是什么时候?图中苏轼表现怎样? 3、读第2节,对比一下,人们与苏轼的心情有什么不同? 4、指导朗读:读出人们的喜悦,苏轼的思念与惆怅。 5、为什么在如此佳节,苏轼不思念别人而是思念苏辙呢?(中秋佳节,万家团员,苏轼与弟弟却天各一方,难以相聚,正所谓“月圆人不圆”,心中顿时升起难以名名状的惆怅与埋怨。)

6、思考:苏轼为什么埋怨月亮?(苏轼为亲人无法团聚而埋怨月亮,更见他对弟弟手足情深。) 7、“婵娟”指什么?(指美丽月色) 8、放音乐《水调歌头》。 9、学唱歌曲。 四、拓展 “但愿人长久”还可以说到人的那些方面? (推及兄弟情、友情、爱情、美好的感情) 五、总结 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造经过。苏轼思念亲人,热爱生活,笃于情谊,又能通情达理,以理遗情,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诚挚祝愿。

认识几时几分(一)教学设计

认识几时几分(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81页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学习有关钟面上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认识时间单位时、分。初步体会时、分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的进率,能够准确读出和写出钟面上的时刻。通过拨一拨,数一数等活动,学会看分针指在各个数字上的时刻,会读、写几时几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能正确读写钟面时刻,知道“1时=60分” 突破方法:借助钟面进行操作、讨论。 难点:初步建立1时、1分的时间观念。 突破方法:拨钟进行观察,思考,讨论。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 一、课前谈话,轻松导入课题。 师:老师想知道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一般都在什么时间干什么?

生说出各自活动的时间。 这时贴出梁老师的女儿每天都会收看的电视节目时间钟表,请学生上台写出两种时间表示方法。并提出疑问,为什么电子表示法半时作30来表示。 二、探究新知 1.自主认识钟面。 师:钟面上除了有时针、分针、数字以外还有什么?(让学生观 察钟面) 生可能会说出有格子或线段等。 师:我们可以看出钟面有粗细不同的线段,在钟面上有长一点, 粗一点的黑线,它们对着12个数字。相邻两个数字之间是一个大格。 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观察钟面有()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个小格。 2. 认识分 设疑,让学生猜想大格和小格之间和时间的关系。 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大格、小格和时间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钟表演示,能知道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走一大格是5分,走一圈是60分。 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 3. 层层递进。 师: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那走3格,5格,7格呢?

明月几时有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学设计 赵春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必要的文言词语疏通词的大意落实背诵 能力目标 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品位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感悟词创设的完美意境 情感目标 理解苏轼因政治失意,手足分离而心情抑郁惆怅,最终心胸开阔豁达的心理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疏通词义;整体把握词的意思,领会名句的含义和感情 【教学难点】反复朗读,体会词中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的胸襟,学会在逆境中调整自己的心态。 【教法】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讨论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想】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查询有关作者和理解诗词的资料。 2、课堂上展开多边活动,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师生协同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让音乐、画面走进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感。 【教学步骤】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先请大家欣赏几张图片。大家刚才欣赏的图片中都有什么?(月亮)。 2、古往今来,月亮始终是文人画士青睐的对象。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请同学们说说你积累的有关月亮的诗句。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5:“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6: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7: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3、说得真好!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宋代的文学大家苏轼对月亮也是情有独钟。我们曾学过苏轼的一篇描写月亮的文章,大家回忆一下,是哪一篇?(《记承天寺夜游》)。是啊!在这篇课文中,我们了解了苏轼的豁达乐观的情怀。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900多年前丙辰中秋的夜晚,再一次走近苏轼,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 认识几时几分》教案设计

《认识几时几分》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第81页及练习十五第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已认识整时的基础上掌握认识几时几分。 2、能正确书写时间。 3、学会节约时间,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能准确数分(整五整十分); 2、能认识几时几分; 教具、学具钟,教学用钟面模型,课件,学生用钟面模型。 教学方法游戏法、操作法 教学理念从生活出发,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 在游戏中学,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由易入难,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 今天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称叫做“报数”:我们5个5个的报数到60 。哪一大组来开火车呢?----学生活动 小火车开得真不错,我们全班小朋友一起来这样报数,好吗?要求数报完了,小朋友都象这样坐好了,做得到吗? 二、谜语导入: 今天这节课有个朋友也想和我们一起学习,我们看看他是谁呀?调皮的孙悟空还有一个谜语要大家猜呢?你猜对了吗? 钟表有什么用呢?它能帮助我们认识时间,每天我们都离不开时间。上学期我们学习看钟表上的整点和半点。今天我们来继续认识时间。 板书《认识时间》 你能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吗?学生试着读,了解学生原认知水平。 三、新授 1.认识钟面。 出示钟面,师提问:钟面上有些什么?(12个数、时针、分针、格子。)

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演示:12个数字把钟面分成了12个大格。)每一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呢?(演示:每一大格里有5个小格。) 从12到1里面有5个小格,从12到2里面有几个小格呢?你是怎么想的?12到3呢? 你知道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吗?(60个。) 2.认识时。 实物演示:闪动时针,并且时针从数12走到数1。时针走1大格经过的时间是1时。 师:时针从1走到2是1小时。从4走到几是1小时?你还能说一说,时针从几走到几也是1小时? 师: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经过的时间是1时。 3.认识分。 (l)引导学生观察分针。(实物演示分针走1小格) 师:分针是用来表示“分”的,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边说边演示。 (2)利用教具边演示边提问: ①分针指着1是几分?为什么?(一个大格有5小格,所以是5分。) ②分针指着4是几分?为什么? ③分针指着6是几分?(30分)为什么?…… 2、认识时间。 (1)师拨动实物钟表3:05,学生读取时间 师:时针指着几?是几时?分针指着几?是几分?(时针指着3多一点,是3时,分针指着1,是5分。) 师:那钟面上表示的时间是几时几分?(3时5分) (2)教学时间的两种表示方法。(两种表示方法在上学期已学过,在此让学生注意在写3时5分时,要在两点后面加一个“0”如:“3:05”)(3)用同样的方法认读4:15 7:55 3、认识时、分的关系。 刚才的时间大家说的都很好,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时和分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