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资源现状和规划管理.

中国水资源现状和规划管理.
中国水资源现状和规划管理.

中国水资源现状和规划管理

12级资环

徐孝笑

1214021012

摘要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改革开放 30多年来,中国以占世界平均水平 60%的人均综合用水量,保障了国民经济 3倍

于世界平均增长率的高速增长;在连续 30年农业灌溉用水量零增长的情况下,扩大

有效灌溉面积 1.2亿亩,实现粮食增产 50%。中国以占全球 6%的淡水资源、 9%的耕地,保障了占全球 21%人口的温饱和经济发展, 水利发展改革惠及亿万人民群众, 这是中国对世界繁荣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但目前中国水资源问题仍然是限制

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如何完善水资源规划体系, 推进水资源优化配置, 加强水资源管理基础与能力建设, 做好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工作仍然是政府的重点工程。

关键词:现状,节水,社会影响,管理制度,水生态文明

一、中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地域辽阔,国土面积 960平方千米,江河湖泊众多,加之中国处在季风气候区域,受暖湿气团影响, 使得我国东南地区、西南地区以及东北地区有充分的水汽补充, 降水量充沛, 成为世界上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之一。

据统计, 我国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 27115亿立方米, 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 6190

平方千米, 水资源总量较大,居世界第六位,但它面积辽阔,需要养育的人口众多,这就导致人均水资源量较小, 居世界第 85位。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 2100立方米, 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 28%, 比人均耕地占比还要低 12个百分点;

我国曾经是个洪涝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脆弱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后,水利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地改善了水资源条件, 积极支持了社会经济发展, 但从全国范围看, 我国仍面临着三大水资源问题:一是防洪标准低, 洪涝灾害频繁, 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威胁巨大; 二是干旱缺水日益严重, 全国年平均缺水量 500多亿立方米,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农村有近 3亿人口饮水不安全;三是水环境恶化。不少地方水资源过度开发,像黄河流域开发利用程度已经达到76%,淮河流域也达到了 53%,海河流域更是超过了 100%,已接近或超过其承载能力,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水体污染严重, 2010年 38.6%的河长水质劣于三类, 2/3的湖泊富营养化,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仅为 46%。

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 我国的水问题将更加突出。总体看来, 造成我国水问题严峻形

势的根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 这与气候条件的变化和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有关。二是人为因素, 这与经济社会活动和人们不合理地开发有关。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时期, 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加和农业灌溉面积的扩大, 使得水资源的需求量不可避免地迅猛增加。长期以来的水资源浪费, 过度开采, 废水排放等破坏了生态系统,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二、水问题带来的社会影响

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水环境污染等水问题严重威胁了我国乃至世界范围的经济社会发展,其造成的社会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资源紧缺会给国民经济带来重大损失。

目前, 我国水资源短缺现象越来越严重, 尤其是北方地区, 水资源的开采量已接近或超过了当地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同时, 水资源短缺引又起农业用水紧张, 北方地区由于缺水而不得不缩小灌溉面积和有效灌溉次数, 只是粮食减产, 干旱缺水成为影响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2、水资源问题将威胁到社会安全稳定。

自古以来, 水灾就是我国的众灾之首, 每次大的洪水之后, 不仅造成上千亿元的经济损失, 还给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同样, 水环境质量变差也会危及到人民的日常生活稳定。 2005年 11月,松花江发生重大水污染事故,造成哈尔滨市停止供水四天,进而影响到下游以及俄罗斯部分城市的供水安全。另外,

导致中东战争的原因出石油之外, 关键是水。约旦河流域是中东地区重要的水源地, 对于极其缺水的中东地区而言, 约旦河流域水资源的争夺成为多次战争的焦点和最棘手的根源。可以说, 水资源的每一方面有与社会的安全稳定息息相关。

3、水资源危机会导致生态系统恶化。

水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 同时也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要素。随着经济的发展, 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为了获取足够的水资源以支撑自身发展, 人类过度开发水资源, 从而挤占了维系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水资源量, 结果导致了一系列生态问题的出现。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天然不足, 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盲目开发利用水资源, 不仅造成水资源短缺,加重了水资源危机,同时使原本十分脆弱的生态系统更进一步恶化。目前, 水资源短缺与生态系统恶化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部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限制因素。如果在水资源利用开发方式上没有大的突破, 在管理水平上没有新的转变, 水资源将很

难满足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 水资源危机将成为所有资源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他将威胁到我国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水资源管理制度发展—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1、意义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是破除水资源瓶颈制约的根本途径。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也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 发展需求与水资源条件之间的矛盾

十分突出, 节水是根本性出路。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付出的代价过高, 部分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已接近或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用水方式。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环节。民以食为天, 食以水为先。我国粮食连续多年增产增收之后, 保障粮食安全的水利基础亟待巩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亩均水资源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 40%和 50%,人增地减水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加之一些地方农业用水粗放, 农业受制于水的状况将长期存在。只有建设节水高效的现代农业, 才能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长期以来, 由于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缺乏有效保护, 导致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只有从源头上扭转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才能推动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强化用水需求和用水过程管理,通过健全制度、落实责任、提高能力、强化监管,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 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 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 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 保障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资源问题, 保障饮水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坚持人水和谐,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处理好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关系,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坚持统

筹兼顾,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表水和地下水关系;坚持改革创新,完

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改进管理方式和方法;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

注重制度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3、主要目标

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 到 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 7000亿立方米以内; 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到 2030年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万元工

业增加值用水量 (以 2000年不变价计,下同降低到 40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 0.6以上;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到 2030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 95%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 到 2015年, 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 6350亿立方米以内;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 2010年下降 3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

0.53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 60%以上。到 2020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 67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 65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 0.55以上; 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 80%以上, 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

4、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管理,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

(1严格规划管理和水资源论证。

(2严格控制流域和区域取用水总量。

(3严格实施取水许可。

(4严格水资源有偿使用。

(5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

(6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

5、加强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1全面加强节约用水管理。

(2强化用水定额管理。

(3加快推进节水技术改造。制定节水强制性标准,逐步实行用水产品用水效率标识管理,禁止生产和销售不符合节水强制性标准的产品。

6、加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

(1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

(2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

(3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小论文 7、保障措施(1)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实施水资源的统一监督管理,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城乡建设、监察、法制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工作。(2)健全水资源监控体系。抓紧制定水资源监测、用水计量与统计等管理办法,健全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加强省界等重要控制断面、水功能区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监测能力建设(3)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切实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度。(4)完善水资源管理投入机制。(5)健全政策法规和社会监督机制四、我国水资源新规划—中国七大流域综合规划到 2020 年,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成,山洪灾害防御能力显著提高;城乡供水和农业灌溉能力明显增强,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全面保障;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有效遏制,饮用水水源区水质全面达标,水土流失得到控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涉水事务管理全面加强。到 2030 年,流域防洪减灾体系更加完善,防洪减灾能力进一步提高;节水型社会基本建成,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进一步提高;水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河流生态系统良性发展,水土流失得到治理;流域综合管理现代化基本实现。规划突出了四个重点:一是着眼于提高流域综合防洪减灾能力。防御洪涝灾害、保障防洪安全始终是流域治理的重点。目前七大江河流域已基本形成以堤防为基础、干支流水库为骨干、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但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滞后,中小河流防洪标准低,病险水库隐患严重、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很大的威胁。针对这些问题,规划科学合理地安排河道整治、湖泊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控制性枢纽和蓄滞洪区建设。坚持工程措

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统一,防灾、减灾、避灾相结合,进一步巩固防洪基础设施、加强洪水管理、建立健全流域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确保长治久安。二是着眼于提高流域水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合理地开发水资源、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是流域综合规划的主要目标。规划统筹考虑防洪、供水、灌溉、发电、航运等的需要,

小论文合理确定开发利用的布局和方案,进一步完善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做好重大工程的经济、技术、环境的可行性论证、协调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防洪减灾、水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协调好不同地区、行业和部门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水资源的效益。三是着眼于提高流域生态与环境的保护能力。水体污染、水土流失、河流断流、湿地萎缩和地下水下降等,是我国生态与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规划针对不同流域的特点,确定了河流的基本生态流量和纳污能力,完善流域生态与环境保护体系,建立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加强水环境整治,注重恢复水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强重点的水土流失地区和生态脆弱河流的综合治理,维护河流的生态平衡,创建和谐、优美、健康的水生态和水环境。四是着眼于提高流域水资源的综合管理能力。对流域水资源实行综合管理,是实现流域治理、开发和保护目标的重要途径。规划深入研究洪水的风险管理、水资源的管理、水环境的管理、河道管理等社会管理职能的具体内容,强化各项涉水事务社会管理的法律。建立和完善流域水事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应对突发性灾害风险的能力。建立和完善覆盖全流域的水文水资源监测、防汛抗旱指挥、水资源调度等管理系统,提高信息化水平,推进流域水利现代化建设。五、总结当前,我国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退化。水与生态系统关联紧密,水量水质变化敏感影响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改善离不开水的保障。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破解水资源瓶颈制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内容,划定红线,加强制度建设与行为约束,最严格制度实施的关键是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的严格管控。优化水资源空间布局,促进生态自然修复。河湖水系是水资源的载体,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

保护规划及水功能区划,以自然河湖水系、大中型调蓄工程和连通工程为依托,重点推进规划确定的河湖水系连通骨干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中小河流水系连通,构建布局合理、生态良好、循环通畅、调控自如的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体系,提高防洪保安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推动节约集约利用水资源,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加快城镇水源建设和保护,建

小论文立健全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水生态文明建设要因地制宜,精心规划,统筹实施。必须以理念和认识的提高为长效机制,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要加大水情教育工作力度,开展水文化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珍惜水资源、保护水生态的自觉性,营造节水、爱水、护水、亲水的社会氛围。要充分了解我国水资源现状,根据现有制度科学管理水资源,国家强化水资源管理体制,合理优化配置水资源,做好水资源管理和规划工作,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规划与管理重点

第一章绪论 水资源的概念:广义:指地球上水的总体,包括大气中的降水、河湖中的地表水、浅层和深层的地下水、冰川、海水等。狭义:指与生态系统保护和人类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可以利用的、而又逐年能够得到恢复和更新的淡水,其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 水资源的自然属性:流动性、可再生性、有限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多态性、不可替代性、环境资源属性。 水资源的社会属性:社会共享性、利与害的两重性、多用途性、商品性。 水资源的主要用途: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水力发电、生态用水。 水资源利用面临的问题: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水环境污染。 第二章水资源概况 水的组成:可分为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四部分。地球总水量为13.86亿km3 。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江河湖泊水(约占淡水总量的0.27%)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以年降水量和厚度计,大洋洲各岛(除澳大利亚外)水量最丰富,多年平均降水深达2170mm,年径流深达1500mm以上。总体而言,世界上水资源总量是够用的,但全球淡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约65%的水资源集中在不到10个国家。 我国水资源分布状况: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有余有缺;我国水资源量的年际和季节变化很大,水旱灾害频繁。 第三章水资源的形成 水循环:指水圈中的各种水体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落、下渗、地表径流的往复循环过程。水圈中的各种水体在在太阳的辐射下不断地蒸发变成水汽进入大气,并随气流的运动输送到各地,在一定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落的雨水,一部分呗植物截留并蒸发,一部分渗入地下,另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沿江河回归大海。渗入地下的水,有的被土壤或植物根系吸收,然后通过蒸发或散发返回大气;有的渗入到更深的土层形成地下水,并以泉水或地下水的形式注入河流回归大海。 水循环分为:大循环、小循环、内陆水循环。从海洋蒸发的水汽被气流输送到大陆上空,冷凝形成降水后落到陆面,其中一部分以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形式从河流回归海洋;另一部分重新返回大气。这种海陆间的水分交换过程,称为大循环。海洋上蒸发的水汽在海洋上空凝结后,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海洋里,或陆地上的水经蒸发凝结又降落到陆地上,这种局部的水循环称为小循环,前者为海洋小循环,后者为内陆小循环。水汽从海洋向内陆输送的过程中,在陆地上空一部分冷凝降落,形成径流向海洋流动,同时也有一部分再蒸发成水汽继续向更远的内陆输送。愈向内陆水汽愈少,循环逐渐减弱,直到不再能成为降水为止。这种局部的循环也叫做内陆水循环。 水循环的实质(水循环对于地球表层结构的演化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水循环深刻地影响着地球表层结构的形成、演化和发展;水循环是海陆间联系的纽带;水循环使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相互转换;水循环使得水成为可再生资源。 降水:指液态或固态的水汽凝结物从云中降落到地表的现象。降水特征:降水量、降水历时、降水强度、降水面积、暴雨中心等。 降水的成因及类型:锋面抬升与锋面雨:冷暖气团相遇,锋面与地面相交的地带叫锋,锋面随冷暖气团的移动而移动。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推进时,因冷空气较重,冷气团楔进暖气团下方,把暖气团挤向上方,发生动力冷却而致雨。这种空气上升称为锋面抬升,这种雨成为冷锋雨。冷锋雨一般强度大、历时短、雨区面积较小。当暖气团向冷气团移动时,由于地面的摩擦作用,上层移动较快,底层较慢,使锋面坡度较小。暖空气沿着这个平缓的坡面在冷气团上爬升,在坡面上形成了一系列云系并冷却致雨。这种空气上升也称为锋面抬升,这种雨称为暖锋雨。暖锋雨一般强度小,历时长,雨区广。地形抬升与地形雨:暖湿气遇到丘陵、

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方法.

水利规划 收稿日期:2005210224 文章编号:100620081(20052420001205 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方法 [斯威士兰]J.I.马托多 摘要:空气、土地和水是地球的3个脆弱的组成部分,都是相互影响很大的资源,因而必须加以适当地规划与管理,以便充分保证公众健康、食品供应与运输。生活的质量直接取决于如何对这些资源的可持续开发进行规划与管理。这3种资源紧密相关,因而需要进行多目标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 对水资源规划与管理传统方法与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一体化方法进行了论述。如果两种方法应用得当,就能获得相同的“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结果。但是,由于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这两种方法都不能获得最终结果。所忽略的这个环节就是各级政府协调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责任与工作的体制。 关键词:水利规划;水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TV213.4文献标识码:A 地球的3个脆弱的组成部分是空气、土地和水。为了充分保证公众健康、食品供应与运输,这3种相互影响很大的资源必须加以适当的管理。人类生活的质量直接取决于如何管理好这些资源。水是人类发展最重要的促进因素。在人类活动的几乎所有部门,水都是一种很重要的资源。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尼罗河、印度河、黄河等流域,那里有丰富的水资源,形成了古老的文明。古代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都是为了单一用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已认识到对资源进行一体化规划的重要性,因此需要对包括多目标系统资源在内的资源进行更长期的规划。水资源的多目标规划与管理也是由于竞争与用水矛盾加剧以及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和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应运而生。

在发达国家,传统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采取自上而下的方法并听取公众意见。而在发展中国家,在水工程规划与实施方面由专家与决策者(通常是政治家说了算。公众除了接受正在制定的规划外无更多发言权。 水资源一体化规划与管理是共同参与的,在技术与科学方面可集思广益,且必须从最基层但又是 在自然单元(水处于自然状态的流域、水库与含水层层面上进行规划与管理。当事人的参与是水资源一体化规划与管理的关键。当事人是被授权的集体,他有责任以协调与统一的方式解决本地的问题。 早期的水工程规划不考虑环境,因而对环境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国际社会近来在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方面已将重点放在提高环境质量与保持美学完整性上。环境影响评价现在是水资源规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可持续水资源系统现在与未来的设计与管理要能充分地促进实现社会目标,同时保持其生态、环境和水文的完整性。” 一些学者认为,将来全世界的水资源问题将会更加复杂。人口增长、气候变化、管理要求、工程规划范围、时空大小、社会与环境因素以及跨境等所有问题都是使水资源规划与管理问题复杂化的原因(见图1。系统分析是解决复杂水资源问题的工具之一。有关人士指出,复杂的水资源规划问题主要依赖于系统思维,而系统思维可定义为通过参与基于思维模型的建立、比较和归结过程,利用计算机软件工具(如STELLA ;D YNAMO ;V ENSIM ;POW 2ERSIM 产生的理解能力。 ? 1?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水资源现状作者姓名:胡竣彰 班号:核技术2班 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

中国水资源现状 摘要:水是维系生命与健康的基本需求,地球虽然有70.8%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是淡水资源却极其有限。在全部水资源中,97.47%是无法饮用的咸水。在余下的2.53%的淡水中,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冰雪。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26%,而且分布不均。因此,世界上有超过十亿的儿童、妇女及男人无法获取足量而且安全的水来维持他们的基本需求。在许多层面,水资源和健康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所做的每项决策事实上都和水、以及水对健康所造成的影响有关,我国是贫水国家之一,保护我们的水资源是我们的责任。 1近十年水资源及其利用状况简析 水资源量 1997~2006年(简称近10年),全国年平均降水量为635.4mm,比常年值偏少1.1%,其中北方六区偏少3.4%,而南方四区则偏多0.3%;全国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26722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多0.1%,其中北方六区偏少5.4%,而南方四区则偏多1.2%;全国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8302亿立方米,比1980~2000年多年平均值偏多2.9%。全国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7786亿立方米,比常年值仅偏多0.3%,其中北方六区偏少4.0%,而南方四区则偏多1.3%。按省级行政区统计,近10年平均水资源总量比常年值偏多程度较大的有上海(29.6%),偏多20%~10%的有江苏、新疆和湖南;比常年值偏少程度较大的有天津(49.4%)、北京(42.8%)、河北(36.6%),偏少30%~20%的有辽宁、山西、甘肃和陕西。水资源开发利用近10年,全国平均总供水量5560亿立方米,约占近10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的20.0%。其中,地表水供水量平均占总供水量的80.7%,地下水供水量基本维持在1050亿立方米左右,平均

(完整版)终极版《水资源规划及管理》考试重点

1、水资源的定义:①(广义)是指地球所属范围内的、可作为资源的水,包括地球表面地层中的和围绕地球的大气中的水分。 ②(狭义)作为资源的水应当是可供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具有足够数量和可用质量,并可适合对某地用水的需求而能长期供应的水源。 2、水资源的基本特性:①循环性和有限性②时空分布不均匀性③用途广泛性④经济上的两重性 3、中国水资源的特点:①我国水资源总量多、人均少、单位面积少 ②地区分布不均,南涝北旱③年际和季节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④地下水分布广泛,是北方地区重要的供水水源⑤水土流失,河流泥沙含量大。 4、水资源评价的概念:一般是针对某一特定区域,在水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研究特定区域内的降水、蒸发、径流诸要素的变化规律和转化关系,阐明地表水、地下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其时空分布特点,开展需水量调查和可供水量的计算,进行水资源供需分析,寻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最优方案。 5、水资源评价是①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②是保护和管理水资源的依据。 6、地表水资源的构成与类型:降水、径流、蒸发。 7、河水流量过程线的分割方法:水平直线分割法、斜线分割法、退水曲线法。 8、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内容:⑴区域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内容:①补给资源量的计算②储存资源量的计算③可开采资源量的评估④开发利用条件分析 ⑵局部地下水水量评价的内容:①地下水水量计算②成井条件分析 9、地下水水量计算方法:水量均衡法、水文分析法、开采试验法、解析法、数值法、黑箱法。 10、水量平衡法的应用步骤:①均衡区的确定②均衡要素的确定③均衡区的确定④水量均衡方程的建立⑤计算补给量与排泄量 11、水量均衡法基本原理:是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利用均衡方程计算待求水量的一种方法。由水量平衡原理可知,在一定时间段内,任一均衡区进出水量大体保持如下平衡关系:Q补-Q排=±Q储 12、水质量指标的概念:表示水中物质的种类、成分和数量的综合指标,是判断水质的具体衡量标准。 13、水质量指标包括:水的物理指标、水的化学指标、水的环境化学指标、水的化学组分指标。 14、水质评价方法的分类:按评价对象分类(大气降水水质评价、地表水水质评价、地下水水质评价)、按评价时段分类(回顾评价、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按水的用途分类(供水水质评价、养殖用水水质评价、风景游览水体的水质评价)、按评价范围分类。 15、水资源评价的基本程序:①资料收集与分析②水资源分区③水资源基础评价④水资源利用评价 16、地面水资源开发利用形式:⑴按水源划分:有河流、湖泊、水库、海洋等水体取水。 ⑵按取水构筑物的构造型式分(河流取水的工程形式):固定式取水构筑物(岸边式、河床式、斗槽式)、移动式取水构筑物(浮船式、缆车式)。 17、地面水取水位置的选择:①取水点应设在具有稳定河床、靠近主流并有足够水深的地段②取水点应设在水质较好的地段③取水点应选在具有良好地形、地质和施工条件的地段④取水点应尽量靠近主要用水区⑤取水点应避开天然障碍物和人工构筑物⑥取水点应避免冰凌的影响⑦取水点的位置应与河流的综合利用相适应 18、其他水资源的综合利用:雨水利用、海水利用、中水回用。 (中水:城市污水经处理设施深度净化处理后的水统称中水,其水质介于自来水与排入管道内污水之间,故名中水。) 19、城市水资源的概念:指一切可以被城市利用的、具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并能供给城市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的水源,包括当地的天然淡水、外来引水和可再生的、使用过的水和经处理的污水等资源。 20、城市水资源的基本特征:系统性、有限性、脆弱性、可恢复性、可再生性。 21、城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三个阶段:自由开发阶段、制约开发阶段、合理用水和重复用水阶段。 22、水资源规划的概念:以水资源利用、调配为对象,在一定区域内为开发水资源、防治水患、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而制定的总体措施计划与安排。 23、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概念:在一定流域或区域内,其自身的水资源能够持续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并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的能力。或者说是,可供水量能够支持人口、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能力或限度。 24、水资源规划的类型:流域水资源规划、跨流域水资源规划、地区水资源规划、专门水资源规划。 25、水资源规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①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兼顾的原则②以水资源合理配置为中心原则③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原则④节流与开源并举的原则⑤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⑥指导思想全面转变的原则 26、水资源规划管理模型的组成:决策变量、目标函数、约束条件。 27、水资源规划管理模型的求解方法:线性规划法(LP法)、动态规划法(DP法)、多目标规划法。 28、需水预测量存在的问题:超前。 29、需水量预测的概念:在充分考虑资源约束和节约用水等因素的条件下,研究各规划水平年按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三类口径,区分城镇和农村、河道内与河道外、高用水与一般用水行业,分别进行毛需水量与净需水量的预测。 30、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基本思想:开源节流。 31、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概念:在一个特定流域或区域内,以有效、公平和可持续的原则,对有限的、不同形式的水资源,通过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在各用水户之间进行的科学分配。 32、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意义:水资源优化配置发最终目的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这也正是其重要意义所在。具体地讲,则是通过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来协调各种用水竞争,促进水资源合理高效利用,保证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但实际上,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意义和作用在解决现有水资源问题上尚未得到显著体现。这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水资源优化配置受到重视程度不够,或者在水资源规划中没能得到体现,或者制定的配置方案得不到有力的贯彻执行;二是由于实际水资源问题的复杂性,目前的优化配置技术方法和模型远不够完善;三是当经济目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决策者的主观价值取向,而决策者如果过于偏好短期经济利益,势必造成生态环境用水被挤占,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3、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可承载原则、效率原则、公平原则、有偿原则。 34、流域水资源规划的基本特点:综合性、复杂性。 35、水库群分类:串联水库群、并联水库群、混联水库群。 36、水资源管理的概念:水行政主管部门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对水资源的分配、开发、利用、调度和保护进行管理,以求可持续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改善环境对水的需求的各种活动的总称。 37、水资源管理的原则:①坚持以法治水的原则②坚持水是国家资源的原则③坚持整体考虑、系统管理的原则④坚持用水资源价格来进行经济管理的原则 38、现行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准则:经济效益、技术效率、实施的可靠性。 39、水权的概念:一种观点认为是依法对于地面水和地下水取得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它是一个集合概念,是汲水权、引水权、蓄水权、排水权等一系列权利的总称。另一种观点认为是水资源所有权和各种用水权利与义务的行为准则和规则,它通常包括水资源所有权、开发使用权、经营权及其与水有关的其他权益。 40、水权包括:水资源所有权、水资源使用权、水资源处置权、水资源经营权。 41、水权的配置原则:①基本用水优先原则②时空优先原则③开发优先原则④效率与效益原则⑤留有余量原则⑥再分配的原则 42、数字模型的概念:指将系统的结构、有关参数和因素及相互关系归纳一个或一组数字方程式,用来反映水资源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目标。 43、最优化模型的概念:是对系统在约束条件下,达到最优目标的思维过程和寻找最佳方案途径的一种数学描述。 44、模拟模型的概念:是模仿系统的真实情况而建立的模型。在水资源系统分析研究中,可以仿造水资源系统的实际情况,利用计算机模型,模仿水资源系统的各种活动,对不同决策方案的反应作出模拟分析。

中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1.2倍。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开始闹水荒,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水荒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情势越来越严重,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已经带来了严重影响。 缺水:全面告急 ·北方资源性缺水! ·南方水质性缺水! ·中西部工程性缺水! “中国是一个中度缺水的国家”,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吴季松说,这是从水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上得出的判断。据统计,我国目前缺水总量估计为400亿立方米,每年受旱面积200万~260万平方千米,影响粮食产量150亿~200亿千克,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全国还有7000万人饮水困难。缺水对和人的身心都有着严重的影响。 从人口和水资源分布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水资源南北分配的差异非常明显。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占了中国的54%,但是水资源却占了81%。北方人口占46%,水资源只有19%。专家指出,由于环境以及高强度的人类 的影响,北方的水资源进一步减少,南方水资源进一步增加。这个趋势在最近20年尤其明显。这就更加重了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南北水资源的不平衡。最近几年,北方连年干旱。如果说北方资源性缺水日益严重令人忧心,南方的状况也并不乐观。专家指出,南方地区由于不注意污水的处理,把未经处理的污水大量排到天然河道,污染

水资源规划与管理1

水资源定义 广义的水资源:指地球上水的总体。包括地面水体,指海洋、沼泽、湖泊、冰川、河水等。 侠义的水资源:指逐年可以恢复和更新的淡水量,即大陆上由大气降水补给的各种地表、地下淡水的动态量,包括河流、湖泊、地下水、土壤水、微咸水。 我国水资源问题: ①洪涝灾害频繁;②水资源紧缺;③水土流失、生态恶化;④水污染严重。 应对水资源危机的对策: ①合理使用水资源,加强水资源管理;②加强技术开发,改进人类用水方式,提高水的使用率;③确定合理的用水价格;④允许民营企业承担投资和管理活动;⑤淡水海水和回收废水;⑥加强制度建设。 河川径流量:是一段时间内河流某一过水断面的过水量,它包括地表产水量和部分或全部地下产水量,是水资源总量的主体。 降水量参数等值线的绘制——降水量参数等值线图的绘制 勾绘等值线:按“主要站为控制,一般站为依据,参考站作参考”的原则勾绘等值线。区域年降水量系列直接计算法:当区域内雨量站实测年降水量资料充分时,可用区域实测的年降水量资料系列直接计算。其计算步骤为:根据区域内各雨量站实测年降水量,用算数平均法或面积加权平均法,算出逐年的区域平均年降水量,得到历年区域年降水量系列。对区域年降水量系列进行频率计算,即可求得区域多年平均的年降水量及不同频率的区域年降水量。 降水量等值线图法:P20 ①区域降水量等值线图的转绘与补充; ②区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的计算; _____——区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 _____——年降水量等值线图上相邻两等值线的年降水量 _____——相邻两等值线间的面积 _____——区域总面积 ③区域不同频率的年降水量计算。 _____——频率P的区域年降水量 _____——频率P相应的模比系数 _____——区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 蒸发量分析计算时要研究的内容包括水面蒸发和陆面蒸发两个方面。 水面蒸发是反映蒸发能力的一个指标。 陆面蒸发指特定区域天然情况下的实际总蒸散发量,又称流域蒸发。 蒸发器的四个组成部分: 河川径流量的分析计算: 代表站法:基本思路是在研究区域内,选择一个或几个位置适中、实测径流资料系列较长并具有足够精度,产汇流条件有代表性的站作为代表站。 当研究区域与代表站所控制的面积相差不大,自然地理条件也相近时,可用一下式子计算研究区域逐年或多年平均年径流量: W区=(F区/F代)W代 W区为研究区域年径流量或多年平均年径流量,m3 W代为代表站控制范围的年径流量或多年平均年径流量,m3 F区、F代分别表示研究区域和代表站的面积,km3 等值线图法: 第一步,多年平均年径流深与年轻流变差系数Cv等值线图的转绘和加密; 第二步,计算区域多年平均及不同频率的年径流量。 代表站法>等值站法>函数关系法 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P28 直线平割法:将枯季无降水时期的某一特征最小流量作为河川基流量,水平直线分割日流量过程线。 直线以上部分为地表径流量,直线以下部分即为河川基流量。直线平割法方法简单, 工作量小。 直线斜割法: 在平均流量过程线上,自起涨点至峰后无雨情况下退水段的转折点(拐点),用直线相 连,直线以下部分即为河川基流量。直线斜割法为分割基流的基本方法,关键是退水 拐点的确定。 评价因子的选择:P37 河流水体污染的因素很多,进行河流水体体质评价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所有的因 素(或称因子)进行评价,可按照评价的目的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因子。 (1)评价因子的选择方法。 (2)河流评价的因素。 评价因子的选择可分为四类: ①一般理化指标:包括k+、Na+、Ca2+、Mg2+、SO2-、Cl-、HCO-、NH4+、NO2-、NO2-、pH、矿 化度、总硬度、溶解氧、耗氧量等,这是构成地下水化学类型和反映地下水性质的常 规化学成分。 ②金属和非金属物质:包括Hg、Cr、Ca、Pb、As、F等。 ③有机有害物质:如酚、CN、有机氯、有机磷,以及工农业排放的其他有机有害物质。 ④细菌:如病虫卵、病毒等。 水质状况评价指标: ①地下淡水:指矿化度小于1g/L的地下水; ②微咸水:指矿化度大于1g/L而小于3g/L的地下水; ③半咸水:指矿化度大于3g/L而小于5g/L的地下水; ④咸水:指矿化度大于5g/L的地下水; ⑤河流水质级别:用各水质参数评价代表值比照该参数水质评价标准值或背景值,确 定各参数的水质级别,然后用各项参数评价结果的最差水质级别作为该流域或评价区 域的地表水水质级别。 需水的概念 按用水特征,需水可分为河道内和河道外两类需水。 按用户或行业特点,需水可分为生活、生产、生态三部分。 工业需水调查计算P49 工业需水的指标 重复利用率_____,为重复用水量在总需水量中所占的比重: 排水率_____,为排水水量在总需水量中所占有的百分比数: 耗水率_____,为耗水量在总需水量中所占的百分比数: 以上三个指标以平衡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三个指标是考核工业需水水平和水量平衡计算的重要指标。 推导式子P51、例题P52 农业灌溉需水包括水浇地和水田的灌溉需水,灌溉需水预测采用灌溉定额预测方法, 灌溉定额预测要考虑灌溉保证率水平。 灌溉制度:指在一定的自然气候和农业栽培技术条件下,为使农作物获得高产、稳定, 对农田进行适时适量灌水的一种制度。 灌溉定额:是作物播种前及全生育期单位面积的总灌水量或灌水深度,是作物各次灌 水量之和。 分项计算方法(P62): 生态基流——方法三:Q95法,指将95%频率下的最小月平均流量作为河道内生态基流, 该法主要是用来计算河流纳污容量的。 水生生物需水量——水生生物需水量是指维护河道内水生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和保护生 物多样性所需要的水量。 引水工程计算——一用户情形(P74)、两用户情形(P75)、考虑用户重要性不同(P75) 蓄水工程(P76):蓄水工程能在时间上对水资源重新分配,在来水多时把水蓄起来,在 来水少时根据用水要求适时适量地供水。把这种水按用水需求在时间上和数量上重新 分配的过程,称为水库调节。 水资源配置模式——“以需定供”的水资源配置: “以需定供”的水资源配置是以经济效益为最优为唯一目标的,认为水资源是“取之 不尽,用之不竭”的。以过去或目前的国民经济结构和发展速度资料预测未来的经济 规模,通过该经济规模预测相应的需水量,并以此得到的需求水量进行供水工程规划。 这种思想着重考虑了供水方面的各种变化因素,强调需水要求,通过修建水利水电工 程的方法从大自然无节制或者说掠夺式地索取水资源。其结果必然带来不利的影响, 诸如河道断流,土地荒漠化甚至沙漠化,地面沉降,海水倒灌,土地盐碱化,等等。 另外,由于以需定供,没有体现出水资源的价值,毫无节水意识,也不利于节水高效 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必然造成社会性的水资源浪费。因此,这种牺牲资源、破坏环境 的模式,只能使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以供定需”的水资源配置: “以供定需”的水资源配置是以水资源的供给可能性进行生产力布局,强调水资源的 合理开发利用,以资源背景布置产业结构。它是“以需定供”的进步,有利于保护水 资源。但是,水资源的开发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例如,经济的发展有 利于水资源开发投资的增加和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广,必然影响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因此,水资源可供水量是随经济发展相依托的一个动态变化量,“以供定需”在可供 水量分析时与地区经济发展相分离,没有实现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协调,可供 水量的确定显得依据不足,并影响区域经济不能得到充分发展。这种配置理论也不适 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综合规划方案的设置——工程布置计算P117 运行调度:水资源系统运行调度是在保证系统内水利工程安全的前提下,依据水利工 程的运用规则,以尽可能满足用水需求为目标,制定水利工程对各用户的供水策略的 一种控制运用技术。(分为常规调度和优化调度。) 水资源管理:是水行政主管部门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对水资源 的分配、开发、利用、调度和保护进行管理,以求可持续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 环境改善对水的需求的各种活动的总称。 水权:也称水资源产权,是水资源所有权和各种用水权利和义务的行为准则或规则。 中外水权以及我国水权问题 以下几个国家对水使用权的分配又有不同之处: 美国水权的分配采取“时间优先,权利优先”的原则。 澳大利亚在早期,用水户申请取水和用水,不论其规模大小,州政府都批准其水权;但随 着水资源供需矛盾的突出,水权获得主要是通过水权市场交易。 在智利,个人可以根据法律获取永久和可转让的水使用权,永久消费性水权是根据水体 积或根据比例进行分配,水权是根据用水者现状进行配置,新的和未分配的水权是通 过水权拍卖向公众出售。 我国水权: 我国属于人均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以下简称《水法》) 规定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没有对水权进行合理的分割及分配。 我国水权问题: 我国的水资源配置长期以来一直采用计划经济的手段,水权不明晰 ,权、责、利没有得 到规范,用水者不能通过水权交易获得用水权,只有通过行政程序获取取水权来达到目 的,而取水权一旦获得, 就成为刚性权利。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上呈现无序状态, 水资源配置失衡,资源浪费与短缺并存,人与环境争夺资源而带来严重的生态问题 ,造 成上下游、左右岸之间在用水上的矛盾,而这一系列矛盾也不能通过水权交易重新配置 水资源而得到缓解和解决。2002年我国新颁布的《水法》提出了水资源有偿使用的制 度, 尚没有对水权提出明确的界定。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 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1.2倍。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开始闹水荒,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水荒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情势越来越严重,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已经带来了严重影响。 缺水:全面告急 ?北方资源性缺水! ?南方水质性缺水! ?中西部工程性缺水! “中国是一个中度缺水的国家”,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吴季松说,这是从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上得出的判断。据统计,我国目前缺水总量估计为400亿立方米,每年受旱面积200万~260万平方千米,影响粮食产量150亿~200亿千克,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全国还有7000万人饮水困难。缺水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有着严重的影响。 从人口和水资源分布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水资源南北分配的差异非常明显。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占了中国的54%,但是水 资源却占了81%。北方人口占46%,水资源只有19%。专家指出,由于自然环境以及高强度的人类 活动的影响,北方的水资源进一步减少,南方水资源进一步增加。这个趋势在最近20年尤其明显。这就更加重了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南北水资源的不平衡。最近几年,北方连年干旱。如果说北方资源性 1 / 16

水资源规划及管理复习总结

1.可持续发展:指“人类在社会经济发展和能源开发中,以确保它满足目前的需要而不破坏未来发展需求的能力”。 2.水资源利用可持续度:指表示水资源对于发展的支持程度,是水资源对于发展用水量的满足程度,可供给的水资源总量与发展用水总量的比值。 3.水资源利用可持续指数:是表示区域发展持续可能性的大小,是水资源利用的产出与用水量的比值,即表明发展的程度,又表明水资源利用的节约程度。 4.水资源规划:水资源规划是以水资源利用、调配为对象,在一定区域内为开发水资源、防治水患、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而制定的总体措施计划与安排 5. 水平年:指在规划设计水资源过程时,以未来某一年的需水量作为规划设计需水量,未来的那一年就是我们的设计水平年。设计水平年是相对于现状年而言,现状年也叫基准年。 6. 设计代表年:常常从长系列的水文资料中选择一些代表年或代表期的径流资料调节计算,供规划方案比较。 7. 最大供水能力:是指区域供水系统能够提供给用户的最大供水量的大小。 8. 灌溉水利用系数:是指灌溉面积上田间所需净水量与渠首引进的总水量的比值。 9. 生态环境需水:是指为了维持生态环境系统一定功能所需要保留的自然水体或需要人工补充的水量。 10. 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指维持河流生态系统一定形态和一定功能所需要保留的水量。 11. 河道外生态环境需水:指保护、修复或建设给定区域的生态环境需要人为补充的水量。 12.供水预测:是以现状情况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为基础,以当地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分析为控制条件,通过经济技术综合比较,制定出不同水平年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从而进行可供水量预测,为水资源的供需分析与合理配置提供参考依据. 13. 可供水量:指在不同水平年、不同保证率情况下,考虑可利用水资源量,河道外需水量及工程供水能力三者组合条件下工程设施可提供的水量。 14. 库容系数:库容系数β =V/W 水库兴利库容除以本级水库多年平均年径流量 15. 灌溉制度:在一定的自然气候和农业栽培技术条件下,为使作物获得高产、稳产,在作

我国水资源污染现状以及解决措施

我国水资源污染现状以及解决措施 姓名:程亚专业:土木工程1005 学号:2010011107 摘要:在维系人的生存、保障经济建设和维护社会发展的所有自然要素中,水的重要性毋庸赘述。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加快,世界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污染严重的挑战。中国尤其严重,是世界13个缺水国家之一,全国600多个城市中目前大约一半的城市缺水,水污染的恶化更使水短缺雪上加霜:我国江河湖泊普遍遭受污染,全国75%的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污染造成的;对我国118个大中城市的地下水调查显示,有115个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其中重度污染约占40%。水污染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带来了负面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了缓解水资源短缺,减少水污染、改善水质、合理调控水量而保护水资源,我们必须制定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各大水系湖泊及沿海、地下水污染现状:国家和普通公民应该如何保护水资源一浅谈现有水系湖泊及沿海﹑地下水的污染: 1.1 简述现状: 我国水体污染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工业发展超标排放工业废水,二是城市化中由于城市污水排放和集中处理设施严重缺乏,大量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水体造成环境污染。工业废水近年来经过治理虽有所减少,但城市生活污水有增无减,占水质污染的51%以上。据环境部门监测,1999年全国近80%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江河湖海,年排污量达400亿立方米,造成全国三分之一以上水域受到污染.我国污水的处理能力只占20%左右。全国每年排污量约300亿吨。全国各大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受到污染。全国78条主要河流有54条遭污染.我国七大水系:长江,珠江,松花江,黄河,淮河,海河,辽河。七大水系中有一半河段受到污染,86%城市河段污染超标,比较严重的有:黄河,淮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等河流湖泊。 1.2 各大水系湖泊污染现状: 2006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等七大水系的197条河流408个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6%、28%和26%。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石油类和氨氮。总体上看,我国流域污染状况是干流水质好于支流,一般河段强于城市河段,污染从下游地区逐步向上游转移。2008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与2007年持平。200条河流409个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55.0%、24.2%和20.8%。其中,珠江、长江水质总体良好,松花江为轻度污染,黄河、淮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 淮河是一条受污染最严重的河流。淮河在评价的2000km的河段中,78.7%的河段不符合饮用水标准,79.7%的河段不符合渔业用水标准,32%的河段不符合灌溉用水标准。据统计,全国3000家污染严重企业中,属排放工业污染的废水企业,淮河流域占了160家。流域内182个城

中国水资源现状

状源水资现中国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1.2倍。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开始闹水荒,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水荒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情势越来越严重,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已经带来了严重影响。 缺水:全面告急 ·北方资源性缺水! ·南方水质性缺水! ·中西部工程性缺水! “中国是一个中度缺水的国家”,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吴季松说,这是从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上得出的判断。据统计,我国目前缺水总量估计为400亿立方米,每年受旱面积200万~260万平方千米,影响粮食产量150亿~200

亿千克,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全国还有7000万人饮水困难。缺水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有着严重的影响。 从人口和水资源分布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水资源南北分配的差异非常明显。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占了中国的54%,但是水资源却占了81%。北方人口占46%,水资源只有19%。专家指出,由于自然环境以及高强度的人类 活动的影响,北方的水资源进一步减少,南方水资源进一步增加。这个趋势在最近20年尤其明显。这就更加重了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南北水资源的不平衡。最近几年,北方连年干旱。如果说北方资源性缺水日益严重令人忧心,南方的状况也并不乐观。专家指出,南方地区由于不注意污水的处理,把未经处理的污水大量排到天然河道,污染了水体,影响了水资源的有效性,造成有水不能用,形成了水质性缺水的严重状况。受大陆季风气候的影响,中国水资源在季节上分布极不均匀,总是连枯连涝。时间上不均匀的水资源的变化需要由水库来调节。建国以来,我国兴建了大量水库,但由于水源工程建设投资额大,投资回报率不高,难以吸引更多建设资金。这种由工程滞后原因造成的工程型缺水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尤其明显。 用水:逐年增长 1949~2002年,全国总用水量增加了4000多亿立方米,大约每10年增加1000亿立方米,年平均增加约100亿立方米。

世界与中国的水资源现状

世界与中国的水资源现状 地球上水的总储量约13. 8×108km3,其中97%为海水。而占地球总水量2. 53%的淡水中70%分布在南北两极及高山高原地带以冰川、冰帽状态存在,30%以地下水或土壤水形式存在,湖泊、沼泽水占0. 29%,河水占0. 01%,大气水占0. 04%。人类真正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只有河水、淡水湖水和浅层地下水,其量估计约3×106km3,占地球总水量的0. 2%左右,为人类和生物生存的淡水是一种珍贵、极为有限的资源。 中国的河川众多,流域面积在100 km2以上的河流有50 000多条,流域面积10 000 km2的河流约5 800多条,总径流量2 600 km3,外流河区域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5%,内河区域占35%。湖泊面积1km2以上的有2 800多个,湖泊面积为75 000 km2,占全国总面积的0. 8%,全国湖泊储水总量为750 km3,其中淡水储量仅为28. 7%。中国的淡水资源、地表水及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 800 km3,折合水深295mm,占全国降水量的45%,中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8 000×108m3,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4位。 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约为 2. 8×1012m3/a(实际可利用量约8 000×108~98 500×108m3/a),但中国目前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只有2 300×108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 000×108m3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m3,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从人口、土地面积、耕地和水资源分布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水资源南北分配的差异非常明显(图1)。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占了中国的54%,但是水资源却占了81%。北方人口占46%,水资源只有19%。简而言之就是“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各年度《中国水资源公报》[3]统计显示, 1997—2006年我国水资源总量呈下降状态, 然而,中国不仅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而且用水量还在逐年增长。 水资源短缺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 首先,我国降雨的季节性变化导致我国自然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受较强季风气候影响,中国的降雨量变化很大,时常导致旱涝两灾,而且旱灾和水灾常常在不同地区同时发生。总的来说,从东南沿海地区到西北高地,降雨量逐步减少,但不同年份、不同季节之间降雨量的差异很大。其次,产业结构的特征造成农业用水的比重大浪费多。我国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65%。由于灌溉系统广泛存在的浪费现象,以及不同作物之间、同一流域的不同地区之间水资源分配欠佳,在所有产业中,农业的水资源生产力是最低的。农业用水中,大约只有45%真正被农民用于灌溉庄稼。中国工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24%,工业的循环用水比率平均为40%,而发达国家为75%~85%。造成中国水资源生产效率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水资源配置系统的效率不高。最后,水污染是水质恶化的又一重要因素。大面积的水污染加剧了我国的水稀缺。在过去三十年里,尽管中国为控制污染作出了很大努力,但水污染依然日益加剧,从沿海向内陆地区、从地表水向地下水蔓延。水污染事件也构成严重威胁。频繁发生的水污染事件加大了对本已相当脆弱的水环境的压力,由于长期持续的污染,中国大多数水体的水质普遍恶化。可饮用的水资源正在急剧减少。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开始闹水荒。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水荒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情势越来越严重,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已经带来了严重影响。缺水的情况是:北方资源性缺水;南方水质性缺水;中西部工程性缺水。此外,水污染对社会经济也造成乐严重的影响:城乡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对工、农业生产产生严重影响;对人民群众健康产生严重威胁;跨行政区的水污染纠纷日趋尖锐。 水土流失严重

中国水资源分布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

中国水资源分布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 [摘要]水资源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基础性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十分密切,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意义十分重大。然而,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影响的水资源却是不可再生资源,水资源危机已经成为继粮食危机、能源危机之后困扰人类生存的第三大危机。我国虽然地大物博,然而水资源的储量却并不多,并且在使用上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将对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水资源短缺现状解决策略 一、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但发展,人口的逐渐膨胀,对作为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水资源的需求量也逐渐变大,并且社会中存在着许多水资源浪费及利用不合理的问题,这使得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水资源短缺的现状。而我国虽然幅员辽阔,资源众多,但是在水资源的利用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水资源问题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本文就中国的水资源情况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二、我国的水资源的现状 1. 我国水资源的情况 从总量来看,按照2009年的最新统计,我国平均年水资源总量28124亿m3,其中河川平均年径流量27115亿m3,地下水8288亿m3,居世界第六位,低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但从人均来看,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不仅有2/3的城市缺水,农村还有近3亿人口饮水不安全。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万亿立方米,地下水0.83万亿立方米,扣除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换、互为补给,两者重复计算量0.73万亿立方米,与河川径流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约为0.1万亿立方米。水资源的问题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衡,尤其是与水土资源不相匹配有密切关系。全国十个流域可合并划分为南方、北方及西北三个明显不同类型区:南方比较充沛,年均降雨量超过

关于中国水资源现状的介绍及思考

关于中国水资源现状的介绍及思考 冯子鉴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15305012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我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随着工业和城市的迅速发展,需水不断增加,出现了供水紧张的局面。据1984年196个缺水城市的统计,日缺水量合计达1400万立方米,水资源的保证程度已成为某些地区经济开发的主要制约因素。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既受水资源数量、质量、分布规律及其开发条件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各部门对水资源需求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 中国水资源南多北少,地区分布差异很大。黄河流域的年径流量只占全国年径流总量的约2%,为长江水量的6%左右。在全国年径流总量中,淮、海河、滦河及辽河三流域只分别约占2%、1%及0.6%。黄河、淮河、海滦河、辽河四流域的人均水量分别仅为中国人均值的26%、15%、11.5%、21%。 随着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造成了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加剧。从本世纪初以来,到70年代中期,全世界农业用水量增长了7倍,工业用水量增长了21倍。中国用水量增长也很快,至70年代末期全国总用水量为4700亿立方米,为建国初期的4.7倍。其中城市生活用水量增长8倍,而工业用水量(包括火电)增长22倍。北京市70年代末期城市用水和工业用水量,均为建国初期的40多倍,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省的城市用水量,到70年代末期都比建国初期增长几十倍,有的甚至超过100倍。因而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就异常突出,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首先是对工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在中国15亿亩耕地中,尚有8.3亿亩没有灌溉设施的干旱地,另有14亿亩的缺水草场。全国每年有3亿亩农田受旱。西北农牧区尚有4000万人口和300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其次对群众生活和工作造成不便,有些城市对楼房供水不足或经常断水,有的缺水城市不得不采取定时、限量供水,造成人民生活困难。其三,超量开采地下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