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总结

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总结
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总结

第一章

1、资源的分类:按属性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1)自然资源的分类:

①产业分类:农业资源、工业资源、能源、旅游资源、医药卫生资源、水产资源等,水资源划分在农业资源中。

②物理特性分类: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水资源划归物质资源,水能资源划归能量资源。

③再生性特性分类: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水资源属于再生资源。

④限制特性分类:流量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土地资源)和存量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等)。

⑤生成特性分类:自然生成资源(土、水、气、岩石、矿物、生物)和生成环境资源(太阳能、地球物理及生态学循环功能)。

⑥地理特性分类: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利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等六大类。

⑦资源环境统计体系: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野生动物资源、再生资源和环境统计等九大类。

(2)社会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智力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和管理资源。

2、水资源定义:指可资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这个水源应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可用的质量,并在某一地点为满足某种用途而可被利用。

3、水资源的属性:①水资源的有限性与无限性(地球上水循环过程是无限的,但由于下垫面条件的限制,每年能够得到更新和恢复的水量是有限的)②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水资源在时间、空间上分布不均)③利用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用途广泛,其综合效益其他资源无法替代)④利害两重性(可以被开发利用也可以引发灾害)

4、我国水资源的主要特点:

①人均水量低②地区分布极不均匀(总趋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全国划分五个地带:多雨--丰水带、湿润--多水带、半湿润--过渡带、半干旱--少水带、干旱--干涸带)

③与耕地、人口的分布不相匹配④年内年际变化大(因季风气候影响,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匀)

第二章

1、水资源评价概念:指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开发利用条件的分析评定,是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的基础,也是国家或地区水资源有关问题的决策依据。

2、河川基流量:地下水对河道的排泄量

3、河流水质评价程序和内容:(湖泊见背面2)

①河流水环境背景特征评价(水环境背景值是水环境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是不可缺少的基础资料)②污染源调查与评价(找出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研究其特点、途径、变化规律,提出防治措施)③河流污染现状评价(确定污染程度,查明污染危害及对环境的影响)

④河流水体自净能力评价(研究主要污染物进入河流的污染状态等,建立水体自净模式)

⑤河流预断评价(在现状和自净能力评价基础上,根据各部门要求进行河流水体预断评价)⑥河流综合防治评价(根据现状和预断评价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提出河流近期治理方案和长远规划)

4、气候特征评价指标:①多年平均降水量②多年平均蒸发能力③干旱指数(r):反映气候干湿程度的综合指标,采用年水面蒸发量和年降水量的比值来表示

5、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在可预见的时期内,统筹河道内生态环境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可供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重复利用量。

6、地表水资源评价:一般通过河川径流量的分析计算来表示。包括地表产水量和部分或全部地下产水量。在无实测径流资料的地区,降水量和蒸发量是间接估算水资源的依据。

7、地下水资源评价:通常按地形地貌特征、地下水类型和水文地质条件,将区域划分为若干不同类型的计算分区。总体分为山丘区和平原区。山丘区需进行河川基流量的计算及其他排泄量的计算;平原区计算可以以补给量估算,包括降水入渗补给量、河道渗漏补给量、渠系渗漏补给量等;也可以以排泄量估算,包括潜水蒸发量、河道排泄量,其他排泄量等。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8、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在预见的时间内,通过经济、可行的措施,在不做引起生态环境恶化条件下允许从含水量中获取的最大水量。

第三章

1、生态环境需水:指为了维持生态环境系统一定功能所需要保留的自然水体或需要人体补充的水量。

2、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指维持河流生态系统一定形态和一定功能所需要保留的水量,按维持河道一定功能的需水量和河口生态环境需水量分别计算。

3、河道外生态环境需水:指保护修复或建设给定区域的生态环境需要人为补充的水量,按城镇生态环境需水、湖泊沼

泽湿地生态环境补水、林草植被建设需水和地下回灌补水分别计算。

4、生活需水:按用水户分布,分为城镇生活需水和农村生活需水。

5、工业需水指标:重复利用率η,为重复用水量在总需水量中所占的比重:η=Q重/Q总*100%

排水率P:排出水量在总水量中的百分数P=Q排/Q总*100%

耗水率r:耗水量………………………… r=

6、渠系水利用系数η:通常指净灌溉用水量W净与毛灌溉用水量W毛之比值:η=W净/W毛

7、生态环境需水:指为了维持给定目标下生态与环境系统一定功能所需要保留的自然水体和人工补充的水量。

8、河流资源利用方式的演变分为四个阶段:初级开发阶段、平衡利用阶段、掠夺开发阶段、协调发展阶段(背面3)

9、维持河道一定功能的需水量包括生态基流、输沙需水量、水生生物需水量(背面4)

10、河口生态与环境需水量:指防止咸潮上溯、维持河口生态系统平衡所需水量,主要包括河口冲沙需水量、防潮压咸需水量、河口生物需水量。

11、河道外生态与环境需水(问答):①城镇生态与环境需水量,指为保持城镇良好的生态环境所需要的水量(城镇绿地建设需水量、城镇河湖需水量、城镇环境卫生需水量)②林草植被建设需水量(指为了建设、修复和保护生态系统,对林草植被进行灌溉所需要的水量)③湖泊沼泽湿地生态与环境补水量(指为了维持湖泊一定的水面面积或沼泽湿地面积需要人工补充的水量)④地下水回灌补水量(指为防止地下水超采,须通过工程措施对地下水超采区进行回灌所需要的水量)

12、按工业需水过程分类(背面1)

第四章

1、可供水量:在给定的来水条件下,考虑供水对象的需水要求,通过水利工程可以提供的水量。

2、供水能力:工程措施发挥充分作用时可提供的水量。

3、水资源系统由:水源、调蓄工程、输配水系统、用水户、排水系统等部分组成。

4、用水户概化方法:区域内用水户众多,可将研究区进行分区,每个分区作为一个供水对象。

5、蓄水工程三种种模式:1)“有水就用”,如果有水,只要需要就供给2)“过程相似”,总来水量小于需水量。但其过程应尽可能与需水一致(3)考虑水库蓄水库容限制,既考虑了水库蓄水库容,又考虑各时段需水要求。

6、供需平衡

1. 一次供需平衡:在流域现状供水能力与外延式增长的用水需求间所进行的供需平衡分析。目的是:了解和明晰现状供水能力与外延式用水需求条件下的水资源供需缺口。

(主要回答三个问题:确定在无新的供水工程投资条件下,未来不同阶段的供水能力和可供水量。确定在无直接节水工程投资条件下,未来不同阶段的水资源需求自然增长量。确定现状开发状态下,未来不同阶段的水资源供需缺口,为确定节水、治污和挖潜等措施提供依据。)

2. 二次供需平衡分析:在一次供需分析的基础上,在水资源需求方面通过节流等各项措施控制用水需求的增长态势,预测不同水平年需水量;在水资源供给方面通过当地水资源开源等措施充分挖掘供水潜力,给出不同水平年供水工程的安排;通过调节计算,分析不同水平年的供需态势。通过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调控,基本实现区域水资源的供需平衡,或者使缺口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3. 三次供需平衡分析:是在二次供需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跨流域调水解决当地缺水问题,将当地水与外调水作为一个统一整体进行调配。将二次供需平衡的供需缺口作为需水项,以不同调水规模的方案作为新增供水项,参加水资源供需平衡。通过不同方案的对比和分析,为确定调水工程的规模提供依据。

7、区域可供水量的计算

1、基于模拟方法的可供水量计算

以概化的系统网络图为基础,以调配规则为依据,按一定次序,对各水源、各计算单元进行各水利工程调节计算的方法。区域水资源的一般性调配规则包括以下方面。

1)计算程序(自上而下,先支流后干流,逐单元计算。每一单元的计算遵循水量平衡的原则。计算时可把水源划分为本计算单元内部分配和多个单元间联合分配两种情形。)(2)供水次序(先用自流水,后用蓄水和提水;先用地表水,后用地下水;先用本流域的水,后用外流域调水;水质优的用于生活等用户。)3)用水次序(先尽量满足生活需水,再依次是河道内最小生态需水、工业和第三产业需水、农业需水、河道外生态需水等。)

2、基于优化方法的可供水量计算

1.决策变量分析

区域划分成J个分区,用水部分分为K个用水类型,供水水源点为I个。供水时段为T,对特定的年份对整个区域有I*J*K*T个决策变量的水资源系统优化问题。

2. 优化模型:包括目标函数、约束条件

1)目标函数

优化目标有很多,如效益最大、费用最小、环境最好等。本次设定优化目标为区域供水系统相对总缺水量最小。

2)约束条件

表示了优化的限制条件,产水量、需水量、输水建筑物过水能力等都可能成为约束条件。可供水量约束、需水量约束、供水能力约束、工程运行可行域约束、变量非负约束

第五章

1、水资源优化配置:根据特定区域或流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公平、高效和可持续发展为原则,采用科学的技

术方法和先进的管理体制,通过合理抑制需求、有效增加供水、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对有限的、不同形式的水资源在区域间和各用水部门间进行合理的分配,以期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2)有:基于经济效益的(背面5),基于宏观经济的,面向可持续发展的

3、投入:社会生产过程中对各种生产要素的消耗和使用。

产出:社会生产的成果被分配使用的去向,即物质产品的实物运动的方向或接受服务的对象。

直接消耗系数:a ij=x ij/X j(经济意义是,生产一个单位的第j种产品所消耗的第i种产品的产品量或服务的价值量) 4、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是基于宏观经济水资源优化配置的进一步升华,遵循人口、资源、环境

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原则,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租金经济的生长和繁荣

5、水资源配置模式:

a>“以供定需”。强调需水要求,无节制索水,导致资源牺牲,环境破坏。

b>“以需定供”。强调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利于保护水资源,但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充分发展

c>“供需结合”。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进行调控,经比较选出较满意的配置方案。

d>基于经济效益最大的水资源配置。从经济效益最大的角度出发,解决竞争性的用水分配问题。未能考虑区

域各经济部门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e>基于宏观经济的水资源配置。从区域经济结构和发展规模分析入手,将水资源优化配置纳入宏观经济系统,

实现经济和水资源的协调发展。未考虑环境问题。

f>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配置。协调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动态关系,追求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第六章

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概念:水资源综合规划的主要目标是,查清水资源的现状,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综合治理、科学管理的布局和方案,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今后一定时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活动的重要依据和原则。

综合规划方案的优选:工程布置、工程规模、建设次序(背面6)

第七章

1、水资源系统运行调度是在保证系统内水利工程安全的前期下,依据水利工程的运用规则,以尽可能满足用水需求为目标,制定水利工程对各用户的供水策略的一种控制运用技术。

2、运行调度的确定性模型有:

确定性模拟模型:以概化的网络图为基础,通过规则的方式描述各基本元素的运行调度方式与相互之间的关系,实现整个系统的模拟。

确定性优化模型:在已知需水量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发挥各项水资源供水工程的调节能力,确定各项工程对各类用户的供水量,以达到最大程度地满足各用户水需求。

运行调度的随机模型:

第八章

水资源管理:水行政部门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对水资源的分配、开发、利用、调度和保护进行管理,以求可持续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对水的需求的各种活动的总称。

水源管理的原则:

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水资源开发利用要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又要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

2.坚持水多、水少、水浑、水污染等问题统筹考虑、综合治理的原则。

3.坚持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社会保障措施等并重的原则。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科技含量,推进信息化进程。

4.坚持政府调控、公众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探索和应用水权、水价、水市场理论。

5.坚持“依法管水”的原则。

水资源管理的方式:

1.供水管理:通过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将适时适量的水输送到用户的供水过程的管理。

2.用水管理: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对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和个人的供水数量、质量、次序和事件的管理过程。

3.需水管理: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宣传、教育等手段和措施,抑制需水过快的行为。

4.水质管理:采取行政、法律、经济和技术等措施,保护和改善水质的行为。

5.综合管理、集成管理或一体化管理: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原则,通过政府宏观调控、用户民主协商、水市场调节三者有机结合,依据法律法规,采用行政、经济、技术和宣传教育等手段,统筹考虑、综合治理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水多、水少、水浑和水污染等问题。

水资源管理体制: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长江、黄河、珠江、松辽、淮河、海河、太湖7大流域管理机构

水利部是我国水行政主管部门。

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水资源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

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都应当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并缴纳水资源费。

(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

水资源费三方面内涵:

1.水资源作为一种自然资源,由于其有用性和稀缺性,与其他自然资源一样,具有价值。其价格确定应符合资源定价的理论与方法。

2.自然资源变为人类可直接利用的资源,往往需要追加一定的社会劳动,从而形成各种费用。

3.为了保护水源地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以保障水源地水资源的再生和使用价值,所在区域的社会生产模式将只能在一定的范围选择,从而限制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此,其他地区水的使用者应给水源地所在区域以一定程度的补偿。

水价由3个部分组成:资源水价,工程水价和环境水价。

第九章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涵义:在维持水资源的持续性和生态系统整体性的条件下,支持不同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满足代内与代际人生存与发展的用水需要。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应当处理好4个关系:

1.正确处理好人与水的关系: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提高全社会对“水危机”的意识,转变人们对水的传统观念,从人类向大自然无节制的索取转变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正确处理好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关系:

取用水资源的同时,要满足维系生态平衡对水的基本需求,防止经济竞争中对水资源的无序开发利用,首先从量与质上满足人民生活的基本要求,以保障社会稳定,在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必须对农业、公益环境等行业用水采取保护措施,防止和减少市场竞争对其产生的破坏作用。

3.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水资源保护的关系

经济开发要注意产业绿化,加强水源地的保护,减少污染。确保有足够的水资源支持经济的持续发展。

4.正确处理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统一管理的关系

只有在统一管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开展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为节约和保护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水的利用率,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以区域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互相作用关系为基础,对不同阶段水资源开发利用所导致的生态过程、经济结构、社会组成的动态变化进行评价,揭示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程度,提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是一个具有方向性的评判过程。

水资源承载能力:在某一具体历时发展阶段下,以可预见的技术发展水平为依据,通过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某地区的水资源能够持续支持该地区在保证一定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的人口数量。

水资源承载能力内涵:

1.承载的主体是水资源系统,承载的客体是范围较广的人类社会经济系统,或更准确地说是某一具体状态下可养活的人口及其生活质量。

2.认同可持续发展原则,认为人口、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与水资源系统应协调发展。任何基于对资源过度使用和对环境破坏所取得的瞬间承载量的提高,都将被认为是不可接受的承载能力。

3.强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发展为条件,进行能够承载社会经济发展规模的分析。

4.强调通过水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承载能力。即要对水资源在部分间的分配包括供水结构及用水结构进行调整优化,从而确定水资源对人口及社会经济规模的最大支撑能力。

水资源规划与管理重点

第一章绪论 水资源的概念:广义:指地球上水的总体,包括大气中的降水、河湖中的地表水、浅层和深层的地下水、冰川、海水等。狭义:指与生态系统保护和人类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可以利用的、而又逐年能够得到恢复和更新的淡水,其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 水资源的自然属性:流动性、可再生性、有限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多态性、不可替代性、环境资源属性。 水资源的社会属性:社会共享性、利与害的两重性、多用途性、商品性。 水资源的主要用途: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水力发电、生态用水。 水资源利用面临的问题: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水环境污染。 第二章水资源概况 水的组成:可分为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四部分。地球总水量为13.86亿km3 。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江河湖泊水(约占淡水总量的0.27%)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以年降水量和厚度计,大洋洲各岛(除澳大利亚外)水量最丰富,多年平均降水深达2170mm,年径流深达1500mm以上。总体而言,世界上水资源总量是够用的,但全球淡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约65%的水资源集中在不到10个国家。 我国水资源分布状况: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有余有缺;我国水资源量的年际和季节变化很大,水旱灾害频繁。 第三章水资源的形成 水循环:指水圈中的各种水体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落、下渗、地表径流的往复循环过程。水圈中的各种水体在在太阳的辐射下不断地蒸发变成水汽进入大气,并随气流的运动输送到各地,在一定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落的雨水,一部分呗植物截留并蒸发,一部分渗入地下,另一部分形成地表径流沿江河回归大海。渗入地下的水,有的被土壤或植物根系吸收,然后通过蒸发或散发返回大气;有的渗入到更深的土层形成地下水,并以泉水或地下水的形式注入河流回归大海。 水循环分为:大循环、小循环、内陆水循环。从海洋蒸发的水汽被气流输送到大陆上空,冷凝形成降水后落到陆面,其中一部分以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形式从河流回归海洋;另一部分重新返回大气。这种海陆间的水分交换过程,称为大循环。海洋上蒸发的水汽在海洋上空凝结后,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海洋里,或陆地上的水经蒸发凝结又降落到陆地上,这种局部的水循环称为小循环,前者为海洋小循环,后者为内陆小循环。水汽从海洋向内陆输送的过程中,在陆地上空一部分冷凝降落,形成径流向海洋流动,同时也有一部分再蒸发成水汽继续向更远的内陆输送。愈向内陆水汽愈少,循环逐渐减弱,直到不再能成为降水为止。这种局部的循环也叫做内陆水循环。 水循环的实质(水循环对于地球表层结构的演化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水循环深刻地影响着地球表层结构的形成、演化和发展;水循环是海陆间联系的纽带;水循环使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相互转换;水循环使得水成为可再生资源。 降水:指液态或固态的水汽凝结物从云中降落到地表的现象。降水特征:降水量、降水历时、降水强度、降水面积、暴雨中心等。 降水的成因及类型:锋面抬升与锋面雨:冷暖气团相遇,锋面与地面相交的地带叫锋,锋面随冷暖气团的移动而移动。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推进时,因冷空气较重,冷气团楔进暖气团下方,把暖气团挤向上方,发生动力冷却而致雨。这种空气上升称为锋面抬升,这种雨成为冷锋雨。冷锋雨一般强度大、历时短、雨区面积较小。当暖气团向冷气团移动时,由于地面的摩擦作用,上层移动较快,底层较慢,使锋面坡度较小。暖空气沿着这个平缓的坡面在冷气团上爬升,在坡面上形成了一系列云系并冷却致雨。这种空气上升也称为锋面抬升,这种雨称为暖锋雨。暖锋雨一般强度小,历时长,雨区广。地形抬升与地形雨:暖湿气遇到丘陵、

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方法.

水利规划 收稿日期:2005210224 文章编号:100620081(20052420001205 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方法 [斯威士兰]J.I.马托多 摘要:空气、土地和水是地球的3个脆弱的组成部分,都是相互影响很大的资源,因而必须加以适当地规划与管理,以便充分保证公众健康、食品供应与运输。生活的质量直接取决于如何对这些资源的可持续开发进行规划与管理。这3种资源紧密相关,因而需要进行多目标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 对水资源规划与管理传统方法与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一体化方法进行了论述。如果两种方法应用得当,就能获得相同的“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结果。但是,由于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环节,这两种方法都不能获得最终结果。所忽略的这个环节就是各级政府协调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责任与工作的体制。 关键词:水利规划;水资源管理;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TV213.4文献标识码:A 地球的3个脆弱的组成部分是空气、土地和水。为了充分保证公众健康、食品供应与运输,这3种相互影响很大的资源必须加以适当的管理。人类生活的质量直接取决于如何管理好这些资源。水是人类发展最重要的促进因素。在人类活动的几乎所有部门,水都是一种很重要的资源。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尼罗河、印度河、黄河等流域,那里有丰富的水资源,形成了古老的文明。古代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都是为了单一用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已认识到对资源进行一体化规划的重要性,因此需要对包括多目标系统资源在内的资源进行更长期的规划。水资源的多目标规划与管理也是由于竞争与用水矛盾加剧以及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和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应运而生。

在发达国家,传统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采取自上而下的方法并听取公众意见。而在发展中国家,在水工程规划与实施方面由专家与决策者(通常是政治家说了算。公众除了接受正在制定的规划外无更多发言权。 水资源一体化规划与管理是共同参与的,在技术与科学方面可集思广益,且必须从最基层但又是 在自然单元(水处于自然状态的流域、水库与含水层层面上进行规划与管理。当事人的参与是水资源一体化规划与管理的关键。当事人是被授权的集体,他有责任以协调与统一的方式解决本地的问题。 早期的水工程规划不考虑环境,因而对环境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国际社会近来在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方面已将重点放在提高环境质量与保持美学完整性上。环境影响评价现在是水资源规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可持续水资源系统现在与未来的设计与管理要能充分地促进实现社会目标,同时保持其生态、环境和水文的完整性。” 一些学者认为,将来全世界的水资源问题将会更加复杂。人口增长、气候变化、管理要求、工程规划范围、时空大小、社会与环境因素以及跨境等所有问题都是使水资源规划与管理问题复杂化的原因(见图1。系统分析是解决复杂水资源问题的工具之一。有关人士指出,复杂的水资源规划问题主要依赖于系统思维,而系统思维可定义为通过参与基于思维模型的建立、比较和归结过程,利用计算机软件工具(如STELLA ;D YNAMO ;V ENSIM ;POW 2ERSIM 产生的理解能力。 ? 1?

(完整版)终极版《水资源规划及管理》考试重点

1、水资源的定义:①(广义)是指地球所属范围内的、可作为资源的水,包括地球表面地层中的和围绕地球的大气中的水分。 ②(狭义)作为资源的水应当是可供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具有足够数量和可用质量,并可适合对某地用水的需求而能长期供应的水源。 2、水资源的基本特性:①循环性和有限性②时空分布不均匀性③用途广泛性④经济上的两重性 3、中国水资源的特点:①我国水资源总量多、人均少、单位面积少 ②地区分布不均,南涝北旱③年际和季节变化大,水旱灾害频繁④地下水分布广泛,是北方地区重要的供水水源⑤水土流失,河流泥沙含量大。 4、水资源评价的概念:一般是针对某一特定区域,在水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研究特定区域内的降水、蒸发、径流诸要素的变化规律和转化关系,阐明地表水、地下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其时空分布特点,开展需水量调查和可供水量的计算,进行水资源供需分析,寻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最优方案。 5、水资源评价是①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②是保护和管理水资源的依据。 6、地表水资源的构成与类型:降水、径流、蒸发。 7、河水流量过程线的分割方法:水平直线分割法、斜线分割法、退水曲线法。 8、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内容:⑴区域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的内容:①补给资源量的计算②储存资源量的计算③可开采资源量的评估④开发利用条件分析 ⑵局部地下水水量评价的内容:①地下水水量计算②成井条件分析 9、地下水水量计算方法:水量均衡法、水文分析法、开采试验法、解析法、数值法、黑箱法。 10、水量平衡法的应用步骤:①均衡区的确定②均衡要素的确定③均衡区的确定④水量均衡方程的建立⑤计算补给量与排泄量 11、水量均衡法基本原理:是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利用均衡方程计算待求水量的一种方法。由水量平衡原理可知,在一定时间段内,任一均衡区进出水量大体保持如下平衡关系:Q补-Q排=±Q储 12、水质量指标的概念:表示水中物质的种类、成分和数量的综合指标,是判断水质的具体衡量标准。 13、水质量指标包括:水的物理指标、水的化学指标、水的环境化学指标、水的化学组分指标。 14、水质评价方法的分类:按评价对象分类(大气降水水质评价、地表水水质评价、地下水水质评价)、按评价时段分类(回顾评价、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按水的用途分类(供水水质评价、养殖用水水质评价、风景游览水体的水质评价)、按评价范围分类。 15、水资源评价的基本程序:①资料收集与分析②水资源分区③水资源基础评价④水资源利用评价 16、地面水资源开发利用形式:⑴按水源划分:有河流、湖泊、水库、海洋等水体取水。 ⑵按取水构筑物的构造型式分(河流取水的工程形式):固定式取水构筑物(岸边式、河床式、斗槽式)、移动式取水构筑物(浮船式、缆车式)。 17、地面水取水位置的选择:①取水点应设在具有稳定河床、靠近主流并有足够水深的地段②取水点应设在水质较好的地段③取水点应选在具有良好地形、地质和施工条件的地段④取水点应尽量靠近主要用水区⑤取水点应避开天然障碍物和人工构筑物⑥取水点应避免冰凌的影响⑦取水点的位置应与河流的综合利用相适应 18、其他水资源的综合利用:雨水利用、海水利用、中水回用。 (中水:城市污水经处理设施深度净化处理后的水统称中水,其水质介于自来水与排入管道内污水之间,故名中水。) 19、城市水资源的概念:指一切可以被城市利用的、具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并能供给城市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用水的水源,包括当地的天然淡水、外来引水和可再生的、使用过的水和经处理的污水等资源。 20、城市水资源的基本特征:系统性、有限性、脆弱性、可恢复性、可再生性。 21、城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三个阶段:自由开发阶段、制约开发阶段、合理用水和重复用水阶段。 22、水资源规划的概念:以水资源利用、调配为对象,在一定区域内为开发水资源、防治水患、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而制定的总体措施计划与安排。 23、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概念:在一定流域或区域内,其自身的水资源能够持续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并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的能力。或者说是,可供水量能够支持人口、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能力或限度。 24、水资源规划的类型:流域水资源规划、跨流域水资源规划、地区水资源规划、专门水资源规划。 25、水资源规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①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兼顾的原则②以水资源合理配置为中心原则③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原则④节流与开源并举的原则⑤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⑥指导思想全面转变的原则 26、水资源规划管理模型的组成:决策变量、目标函数、约束条件。 27、水资源规划管理模型的求解方法:线性规划法(LP法)、动态规划法(DP法)、多目标规划法。 28、需水预测量存在的问题:超前。 29、需水量预测的概念:在充分考虑资源约束和节约用水等因素的条件下,研究各规划水平年按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三类口径,区分城镇和农村、河道内与河道外、高用水与一般用水行业,分别进行毛需水量与净需水量的预测。 30、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基本思想:开源节流。 31、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概念:在一个特定流域或区域内,以有效、公平和可持续的原则,对有限的、不同形式的水资源,通过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在各用水户之间进行的科学分配。 32、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意义:水资源优化配置发最终目的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这也正是其重要意义所在。具体地讲,则是通过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来协调各种用水竞争,促进水资源合理高效利用,保证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但实际上,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意义和作用在解决现有水资源问题上尚未得到显著体现。这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水资源优化配置受到重视程度不够,或者在水资源规划中没能得到体现,或者制定的配置方案得不到有力的贯彻执行;二是由于实际水资源问题的复杂性,目前的优化配置技术方法和模型远不够完善;三是当经济目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决策者的主观价值取向,而决策者如果过于偏好短期经济利益,势必造成生态环境用水被挤占,影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3、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可承载原则、效率原则、公平原则、有偿原则。 34、流域水资源规划的基本特点:综合性、复杂性。 35、水库群分类:串联水库群、并联水库群、混联水库群。 36、水资源管理的概念:水行政主管部门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对水资源的分配、开发、利用、调度和保护进行管理,以求可持续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改善环境对水的需求的各种活动的总称。 37、水资源管理的原则:①坚持以法治水的原则②坚持水是国家资源的原则③坚持整体考虑、系统管理的原则④坚持用水资源价格来进行经济管理的原则 38、现行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准则:经济效益、技术效率、实施的可靠性。 39、水权的概念:一种观点认为是依法对于地面水和地下水取得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它是一个集合概念,是汲水权、引水权、蓄水权、排水权等一系列权利的总称。另一种观点认为是水资源所有权和各种用水权利与义务的行为准则和规则,它通常包括水资源所有权、开发使用权、经营权及其与水有关的其他权益。 40、水权包括:水资源所有权、水资源使用权、水资源处置权、水资源经营权。 41、水权的配置原则:①基本用水优先原则②时空优先原则③开发优先原则④效率与效益原则⑤留有余量原则⑥再分配的原则 42、数字模型的概念:指将系统的结构、有关参数和因素及相互关系归纳一个或一组数字方程式,用来反映水资源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目标。 43、最优化模型的概念:是对系统在约束条件下,达到最优目标的思维过程和寻找最佳方案途径的一种数学描述。 44、模拟模型的概念:是模仿系统的真实情况而建立的模型。在水资源系统分析研究中,可以仿造水资源系统的实际情况,利用计算机模型,模仿水资源系统的各种活动,对不同决策方案的反应作出模拟分析。

水资源规划与管理1

水资源定义 广义的水资源:指地球上水的总体。包括地面水体,指海洋、沼泽、湖泊、冰川、河水等。 侠义的水资源:指逐年可以恢复和更新的淡水量,即大陆上由大气降水补给的各种地表、地下淡水的动态量,包括河流、湖泊、地下水、土壤水、微咸水。 我国水资源问题: ①洪涝灾害频繁;②水资源紧缺;③水土流失、生态恶化;④水污染严重。 应对水资源危机的对策: ①合理使用水资源,加强水资源管理;②加强技术开发,改进人类用水方式,提高水的使用率;③确定合理的用水价格;④允许民营企业承担投资和管理活动;⑤淡水海水和回收废水;⑥加强制度建设。 河川径流量:是一段时间内河流某一过水断面的过水量,它包括地表产水量和部分或全部地下产水量,是水资源总量的主体。 降水量参数等值线的绘制——降水量参数等值线图的绘制 勾绘等值线:按“主要站为控制,一般站为依据,参考站作参考”的原则勾绘等值线。区域年降水量系列直接计算法:当区域内雨量站实测年降水量资料充分时,可用区域实测的年降水量资料系列直接计算。其计算步骤为:根据区域内各雨量站实测年降水量,用算数平均法或面积加权平均法,算出逐年的区域平均年降水量,得到历年区域年降水量系列。对区域年降水量系列进行频率计算,即可求得区域多年平均的年降水量及不同频率的区域年降水量。 降水量等值线图法:P20 ①区域降水量等值线图的转绘与补充; ②区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的计算; _____——区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 _____——年降水量等值线图上相邻两等值线的年降水量 _____——相邻两等值线间的面积 _____——区域总面积 ③区域不同频率的年降水量计算。 _____——频率P的区域年降水量 _____——频率P相应的模比系数 _____——区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 蒸发量分析计算时要研究的内容包括水面蒸发和陆面蒸发两个方面。 水面蒸发是反映蒸发能力的一个指标。 陆面蒸发指特定区域天然情况下的实际总蒸散发量,又称流域蒸发。 蒸发器的四个组成部分: 河川径流量的分析计算: 代表站法:基本思路是在研究区域内,选择一个或几个位置适中、实测径流资料系列较长并具有足够精度,产汇流条件有代表性的站作为代表站。 当研究区域与代表站所控制的面积相差不大,自然地理条件也相近时,可用一下式子计算研究区域逐年或多年平均年径流量: W区=(F区/F代)W代 W区为研究区域年径流量或多年平均年径流量,m3 W代为代表站控制范围的年径流量或多年平均年径流量,m3 F区、F代分别表示研究区域和代表站的面积,km3 等值线图法: 第一步,多年平均年径流深与年轻流变差系数Cv等值线图的转绘和加密; 第二步,计算区域多年平均及不同频率的年径流量。 代表站法>等值站法>函数关系法 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P28 直线平割法:将枯季无降水时期的某一特征最小流量作为河川基流量,水平直线分割日流量过程线。 直线以上部分为地表径流量,直线以下部分即为河川基流量。直线平割法方法简单, 工作量小。 直线斜割法: 在平均流量过程线上,自起涨点至峰后无雨情况下退水段的转折点(拐点),用直线相 连,直线以下部分即为河川基流量。直线斜割法为分割基流的基本方法,关键是退水 拐点的确定。 评价因子的选择:P37 河流水体污染的因素很多,进行河流水体体质评价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所有的因 素(或称因子)进行评价,可按照评价的目的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因子。 (1)评价因子的选择方法。 (2)河流评价的因素。 评价因子的选择可分为四类: ①一般理化指标:包括k+、Na+、Ca2+、Mg2+、SO2-、Cl-、HCO-、NH4+、NO2-、NO2-、pH、矿 化度、总硬度、溶解氧、耗氧量等,这是构成地下水化学类型和反映地下水性质的常 规化学成分。 ②金属和非金属物质:包括Hg、Cr、Ca、Pb、As、F等。 ③有机有害物质:如酚、CN、有机氯、有机磷,以及工农业排放的其他有机有害物质。 ④细菌:如病虫卵、病毒等。 水质状况评价指标: ①地下淡水:指矿化度小于1g/L的地下水; ②微咸水:指矿化度大于1g/L而小于3g/L的地下水; ③半咸水:指矿化度大于3g/L而小于5g/L的地下水; ④咸水:指矿化度大于5g/L的地下水; ⑤河流水质级别:用各水质参数评价代表值比照该参数水质评价标准值或背景值,确 定各参数的水质级别,然后用各项参数评价结果的最差水质级别作为该流域或评价区 域的地表水水质级别。 需水的概念 按用水特征,需水可分为河道内和河道外两类需水。 按用户或行业特点,需水可分为生活、生产、生态三部分。 工业需水调查计算P49 工业需水的指标 重复利用率_____,为重复用水量在总需水量中所占的比重: 排水率_____,为排水水量在总需水量中所占有的百分比数: 耗水率_____,为耗水量在总需水量中所占的百分比数: 以上三个指标以平衡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三个指标是考核工业需水水平和水量平衡计算的重要指标。 推导式子P51、例题P52 农业灌溉需水包括水浇地和水田的灌溉需水,灌溉需水预测采用灌溉定额预测方法, 灌溉定额预测要考虑灌溉保证率水平。 灌溉制度:指在一定的自然气候和农业栽培技术条件下,为使农作物获得高产、稳定, 对农田进行适时适量灌水的一种制度。 灌溉定额:是作物播种前及全生育期单位面积的总灌水量或灌水深度,是作物各次灌 水量之和。 分项计算方法(P62): 生态基流——方法三:Q95法,指将95%频率下的最小月平均流量作为河道内生态基流, 该法主要是用来计算河流纳污容量的。 水生生物需水量——水生生物需水量是指维护河道内水生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和保护生 物多样性所需要的水量。 引水工程计算——一用户情形(P74)、两用户情形(P75)、考虑用户重要性不同(P75) 蓄水工程(P76):蓄水工程能在时间上对水资源重新分配,在来水多时把水蓄起来,在 来水少时根据用水要求适时适量地供水。把这种水按用水需求在时间上和数量上重新 分配的过程,称为水库调节。 水资源配置模式——“以需定供”的水资源配置: “以需定供”的水资源配置是以经济效益为最优为唯一目标的,认为水资源是“取之 不尽,用之不竭”的。以过去或目前的国民经济结构和发展速度资料预测未来的经济 规模,通过该经济规模预测相应的需水量,并以此得到的需求水量进行供水工程规划。 这种思想着重考虑了供水方面的各种变化因素,强调需水要求,通过修建水利水电工 程的方法从大自然无节制或者说掠夺式地索取水资源。其结果必然带来不利的影响, 诸如河道断流,土地荒漠化甚至沙漠化,地面沉降,海水倒灌,土地盐碱化,等等。 另外,由于以需定供,没有体现出水资源的价值,毫无节水意识,也不利于节水高效 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必然造成社会性的水资源浪费。因此,这种牺牲资源、破坏环境 的模式,只能使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以供定需”的水资源配置: “以供定需”的水资源配置是以水资源的供给可能性进行生产力布局,强调水资源的 合理开发利用,以资源背景布置产业结构。它是“以需定供”的进步,有利于保护水 资源。但是,水资源的开发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例如,经济的发展有 利于水资源开发投资的增加和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广,必然影响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因此,水资源可供水量是随经济发展相依托的一个动态变化量,“以供定需”在可供 水量分析时与地区经济发展相分离,没有实现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协调,可供 水量的确定显得依据不足,并影响区域经济不能得到充分发展。这种配置理论也不适 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综合规划方案的设置——工程布置计算P117 运行调度:水资源系统运行调度是在保证系统内水利工程安全的前提下,依据水利工 程的运用规则,以尽可能满足用水需求为目标,制定水利工程对各用户的供水策略的 一种控制运用技术。(分为常规调度和优化调度。) 水资源管理:是水行政主管部门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对水资源 的分配、开发、利用、调度和保护进行管理,以求可持续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 环境改善对水的需求的各种活动的总称。 水权:也称水资源产权,是水资源所有权和各种用水权利和义务的行为准则或规则。 中外水权以及我国水权问题 以下几个国家对水使用权的分配又有不同之处: 美国水权的分配采取“时间优先,权利优先”的原则。 澳大利亚在早期,用水户申请取水和用水,不论其规模大小,州政府都批准其水权;但随 着水资源供需矛盾的突出,水权获得主要是通过水权市场交易。 在智利,个人可以根据法律获取永久和可转让的水使用权,永久消费性水权是根据水体 积或根据比例进行分配,水权是根据用水者现状进行配置,新的和未分配的水权是通 过水权拍卖向公众出售。 我国水权: 我国属于人均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以下简称《水法》) 规定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没有对水权进行合理的分割及分配。 我国水权问题: 我国的水资源配置长期以来一直采用计划经济的手段,水权不明晰 ,权、责、利没有得 到规范,用水者不能通过水权交易获得用水权,只有通过行政程序获取取水权来达到目 的,而取水权一旦获得, 就成为刚性权利。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上呈现无序状态, 水资源配置失衡,资源浪费与短缺并存,人与环境争夺资源而带来严重的生态问题 ,造 成上下游、左右岸之间在用水上的矛盾,而这一系列矛盾也不能通过水权交易重新配置 水资源而得到缓解和解决。2002年我国新颁布的《水法》提出了水资源有偿使用的制 度, 尚没有对水权提出明确的界定。

09水资源规划与管理试卷A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考试 《水资源规划与管理》试卷A 班级:学号:姓名:分数: . 一、单选择题(共4题,每题2分, 共8分) 1.区域水资源量是指当地降雨形成的地表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对山丘地区近似等于()。 A.地表径流 B.河川径流 C.河川基流 D.蒸发量 2.地下水资源是一种( )资源。 A. 静态不可再生 B.静态可再生 C.动态不可再生 D. 动态可再生 3.表征天然水物理性质的指标主要有温度、嗅与味、色度、浊度、悬浮物质、()等。 A.电导率 B.COD C.BOD D.溶解氧 4.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日调节水电站在日负荷图中的工作位置越高,其最大工作容量 ( ) 。 A.越小 B.越大 C.不变 二、填空题(共6题,前面每空1分, 后面每空2分,共16分) 1.水体的自净机制可分为,,三大类。 2.按照需水特点不同可划分为,,三大类用水。 3.我国目前试行的水功能一级区划,分 为,,,,四大类。 4.水污染会导致型缺水 5.《水法》规定,我国对水资源实行的管理体制为。 6.在一定的水域,一般用指标来衡量自身的水资源能够持续支撑的社会经济发展规模,并维系良好生态系统的能力。 三、是非辨别题(共10题,每题2分, 共20分。是填写Y;非填写N) 1.水体富营养化后一定会发生“水华”。() 2.只要是污水就不能灌溉农田。() 3.在缺水地区,生态环境用水的优先权低于生产用水。() 4.水量平衡方程式表示某一个区域或范围内,某一时刻的水量平衡关系。( ) 5.一定数量的补给资源是保证地下水可持续利用的必要条件。() 6.在一个流域范围内,地表水和地下水可以相互转化。() 7.污水排放权,实际就是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具体化。我国排水许可由环保部统一管理。()8.大连的‘污水回用’工程项目能良性运转,主要是政府给予了各种政策支持()。 9.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是解决黄河断流问题的主要措施之一()。 10.用水项目立项必须取得《取水许可证》,实际上是要取得水资源的所有权()。

水资源规划及管理复习总结

1.可持续发展:指“人类在社会经济发展和能源开发中,以确保它满足目前的需要而不破坏未来发展需求的能力”。 2.水资源利用可持续度:指表示水资源对于发展的支持程度,是水资源对于发展用水量的满足程度,可供给的水资源总量与发展用水总量的比值。 3.水资源利用可持续指数:是表示区域发展持续可能性的大小,是水资源利用的产出与用水量的比值,即表明发展的程度,又表明水资源利用的节约程度。 4.水资源规划:水资源规划是以水资源利用、调配为对象,在一定区域内为开发水资源、防治水患、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而制定的总体措施计划与安排 5. 水平年:指在规划设计水资源过程时,以未来某一年的需水量作为规划设计需水量,未来的那一年就是我们的设计水平年。设计水平年是相对于现状年而言,现状年也叫基准年。 6. 设计代表年:常常从长系列的水文资料中选择一些代表年或代表期的径流资料调节计算,供规划方案比较。 7. 最大供水能力:是指区域供水系统能够提供给用户的最大供水量的大小。 8. 灌溉水利用系数:是指灌溉面积上田间所需净水量与渠首引进的总水量的比值。 9. 生态环境需水:是指为了维持生态环境系统一定功能所需要保留的自然水体或需要人工补充的水量。 10. 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指维持河流生态系统一定形态和一定功能所需要保留的水量。 11. 河道外生态环境需水:指保护、修复或建设给定区域的生态环境需要人为补充的水量。 12.供水预测:是以现状情况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为基础,以当地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分析为控制条件,通过经济技术综合比较,制定出不同水平年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从而进行可供水量预测,为水资源的供需分析与合理配置提供参考依据. 13. 可供水量:指在不同水平年、不同保证率情况下,考虑可利用水资源量,河道外需水量及工程供水能力三者组合条件下工程设施可提供的水量。 14. 库容系数:库容系数β =V/W 水库兴利库容除以本级水库多年平均年径流量 15. 灌溉制度:在一定的自然气候和农业栽培技术条件下,为使作物获得高产、稳产,在作

水资源规划与利用简答题

第一章绪论(1)根据水资源特点,分析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意义。 1)流动性 ( fluidity) 2)多用途性 ( multi-usage) 3)公共性( public ) 4)永续性 ( renewable,sustainable) 5)利与害的两重性 6)有限性 ( limited ) (2)根据我国水资源的状况,从网上查阅资料,讨论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我国水资源基本状况是:总量丰富,居世界第6位,人均占有量少,居世界120位左右,,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之一。 我国水能资源状况是:总量大,居世界首位,河川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约亿kw,年电量60829亿。地区分布极不均匀,集中在西部地区[西电东送] 我国河流众多,径流丰沛,落差巨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居世界首位。据统计,我国河流水能资源蕴藏量为亿kW,年发电量 59 222亿kW·h;可能开发水能资源的装机容量亿kW,年发电量 19 200亿kW·h。 我国西南地区水能资源极其丰富,占全国水能资源的70%左右,但开发尚少,仍有很大开发潜力;而东部和中部地区水能资源较缺乏,但因人口集中、工农业生产较为发达,水能资源开发较多 (3)在介绍水资源特点时,既说水资源是可再生的,又说水资源是有限的,二者是否矛盾?你是如何理解的? (4)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包括哪些类型?根据你所学的知识谈谈如何协调各种不同用水之间的矛盾? 农业工业生活水力发电航运生态

(5)从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开发谈起,说明水资源对人类活动的重要作用?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你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有何建议? 水是生命之源,是生物有机体的基本组成物质。没有水,就不会有生命运动,也就不存在生物圈 (6)当前,我国所面临的水资源问题主要有哪些?你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 ①水体污染;②河道退化、断流,湖泊、水库萎缩消亡;③次生盐碱化和沼泽化;④地面沉降、岩溶塌陷、海水入侵、咸水入侵;⑤沙漠化。第二章水资源评价 1. 简述水资源评价的内容。 河流泥沙分析、天然水化学特征分析、水资源污染状况评价。 2. 在区域径流系列计算时,讨论不同河川径流方法的应用范围。 代表站法、等值线法、年降水—径流函数关系法等。 3. 什么是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什么是水资源可利用量?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能及满足河道内用水并顾及下游用水的前提下,通过蓄、引、提等地表水工程措施可能控制利用的河道外一次性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的重复利用)。Wsu=Wq-We-Wf式中:Wsu为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Wq为地表水资源量;We为河道内最小生态需水量;Wf为汛期洪水弃水量。 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当地水资源量中可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 4. 介绍供水调查和用水调查的内容。

川农《水资源规划与管理(专科)》18年6月作业考核

(单选题) 1: 国家保护水资源,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植被,植树种草,涵养水源,防治 ( )和水体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A: 大气污染 B: 水土流失 C: 水土破坏 D: 环境破坏 正确答案: (单选题) 2: 国家对水资源依法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 )负责全国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组织实施。 A: 各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 B: 国务院有关部门 C: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 D: 国务院 正确答案: (单选题) 3: 我国将每年的( )定为中国水周。 A: 3月22~28日 B: 4月22~28日 C: 5月22~28日 D: 7月22~28日 正确答案: (单选题) 4: 人类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指某地区逐年可恢复和( )的淡水资源。 A: 更新 B: 开采 C: 储存 D: 消耗 正确答案: (单选题) 5: 在水资源 ( )的地区,国家鼓励对雨水和微咸水的收集、开发、利用和对海水的利用、淡化。A: 短缺 B: 紧张 C: 较少 D: 贫乏 正确答案: (单选题) 6: 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依法开发、利用水资源,并保护其合法 ( )。 A: 权益 B: 利益 C: 权利 D: 效益 正确答案: (单选题) 7: 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发挥水资源的( )功能,协调好生活、生产经营和生态环境用水。 A: 多种 B: 特殊 C: 有效 D: 综合 正确答案: (单选题) 8: 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首先满足城乡居民( )用水,并兼顾农业、工业、生态环境用水以及航运等需要。 A: 生活 B: 日常 C: 必需

水资源管理措施

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 国发〔2012〕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水情。当前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为贯彻落实好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的要求,现就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水资源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强化用水需求和用水过程管理,通过健全制度、落实责任、提高能力、强化监管,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保障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资源问题,保障饮水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坚持人水和谐,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处理好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关系,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

宜;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表水和地下水关系;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改进管理方式和方法;坚持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注重制度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三)主要目标。 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到2030年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以2000年不变价计,下同)降低到40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到2030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到2015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35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3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60%以上。到2020年,全国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5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以上,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 二、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管理,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 (四)严格规划管理和水资源论证。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符合主体功能区的要求,按照流域和区域统一制定规划,充分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和综合效益。建

水资源规划与流域管理

水资源规划与城市生态需水量的研究 姓名:杨柳学号:1008150845 专业班级:水文学及水资源研1017班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水资源和生态水之间的关系,对城市生态需水量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介绍了各部分需水量的计算方法。进而研究了水资源规划中如何配置生态用水量。 关键词:水资源;规划;生态用水量 前言 近些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持续干旱,华北、西北、东北等地区严重缺水,南方的一些地区也存在着资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或工程性缺水等问题。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水体的污染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紧缺状况,严重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开展这次规划工作,将对我国水资源的状况重新作出评价,科学预测近期和远期需水趋势,在节水和水资源保护的基础上,对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统筹安排水资源全面节约、有效保护、优化配置、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治理和科学管理的布局和方案。 水资源综合规划的突出特点是,强调水资源量的评价、水资源有效保护、水资源优化配置以及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此相关的几个重要问题是:(1)水资源量的计算及组成;(2)水资源量中,生态消耗水量、生活、生产消耗水量的计算与相互关系;(3)工业、农业、生活、牲畜以及生态等各种途径的用水量分配及相互关系问题。弄清楚这些问题对我们进行水资源规划十分有益。 1. 水资源的概念 水是人类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是工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不可替代的极为宝贵的自然资源。水资源一词虽然出现较早,随着时代进步其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但是水资源的概念却既简单又复杂,其复杂的内涵通常表现在:水类型繁多,具有运动性,各种水体具相互转化的特性;水的用途广泛,各种用途对其量和质均有不同的要求;水资源所包含的“量”和“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改变;更为重要的是,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受经济技术、社会和环境条件的制约。因此,人们从不同角度的认识和体会,造成对水资源一词理解的不一致和认识的差异。目前,关于水资源普遍认可的概念可以理解为人类长期生存、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所需要的既具有数量要求和质量前提的水量,包括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一般认为水资源概念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2. 生态用水与水资源间的关系 生态用水量与水资源量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包含和被包含关系,在水资源规划中,需要分清计算的生态用水量中哪些需要在水资源量中进行配置,哪些不需要进行配置。从图1中可看出生态用水与水资源之间的简单关系。

水资源规划及管理大作业总结

水资源规划及管理大专业 1、设计目的 复习和巩固《水资源规划及管理》课程所学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水资源供需预测、合理配置等问题的能力。 2、作业内容 (1)汉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预测;主要包括人口和经济发展预测。 (2) 汉江流域规划水平年需水量预测。需水预测分为生活、生产和生态需水三部分,其中生活需水量、生产需水中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需水量采用定额法计算,第二产业需水量根据研究区内实际情况采用万元工业增加值法进行预测,河道外生态需水量按城镇和农村生态需水分别预测,河道内需水采用定流量法; (3)汉江流域可供水量预测。按地表水、地下水计算不同规划水平年不同保证率的可供水量;这部分作为已知,直接给出。 (4)按照三级分区,以年为单位,按常规方法进行分区水资源配置计算。 3、作业安排 每班按学号分任务,班长和学委负责统计全流域的资料,并出总报告。 水平年A1~3(2010、2020、2030) 来水保证率B1~4(50%、75%、90%、95%) 计算区域C1~4(丹江口以上、唐白河、丹江口以下、全流域) 计算成果组合表(A*B*C=27~36方案) 4、设计要求 1.按时提交报告书; 2.有问题可相互讨论,可邮件(scgao@https://www.360docs.net/doc/9e7428167.html,)。

一、汉江流域概况 1.1 自然地理概况 汉江是长江中游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秦岭南麓,干流流经陕西、湖北两省,于武汉市注入长江,干流全长1577 km。襄樊以上流向总体向东,襄樊以下转向东南,支流延展于甘肃、四川、河南、重庆四省市。汉江流域水系概况见图1]。 汉江干流丹江口以上为上游,长925 km,占汉江总长的59%,控制流域面积9.52万km2,落差占汉江总落差的90%;丹江口至钟祥为中游,长270 km,平均比降0.19‰,区间流域面积4.68万km2;钟祥以下为下游,长382 km,河床平均比降为0.06‰,集水面积1.7万km2。 1.2 水文气象特性 汉江流域属东亚副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受欧亚大陆冷高压影响,夏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气候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冬有严寒夏有酷热。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在700~1800mm之间,年降水量呈现南岸大于北岸,上、下游大,中游小的地区分布规律。汉江上游年内降水有三个集中时段,4月下旬至5月下旬为春汛;6月下旬至7月下旬为夏汛;8月下旬至10月为秋汛,其中夏汛时段雨量最大,秋汛次之,但遇降雨天气有异时,秋汛雨量也会超过夏汛。 1.3 人口 2010年末,汉江流域内总人口为3841.1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95.24万人(占全流域总人口的38.93%),农村人口2345.92万人。汉江流域现状水平年(2010年)人口统计见表1.1。 从1980年至2000年,汉江流域总人口由3000.70万人增加到3590.70万人,人口在20年内增加了590万人,年均增长率为9.0‰。其中,农业人口由2661.77万人减至2475.19万人,城镇人口由338.93万人增长至1115.50万人。 汉江流域总人口增长率较高的时段在1985~1990年,年均增长率为18.1‰。从人口组成上分析,城镇人口一直呈增长态势,而农业人口在1980~1985年间基本持平,在1985~1990年间呈增长态势,随后开始迅速下降。

水资源规划与管理试题

1、简述水资源规划的内容、目的和任务。 水资源规划的内容:水资源量与质的计算与评估、水资源功能的划分与协调、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分析与水量科学分配、水资源保护与灾害防治规划以及相应的水利工程规划方案设计及论证等。 目的:合理评价、分配和调度水资源,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改善环境质量,以做到有计划地开发利用水资源,并达到水资源开发、经济社会发展及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相互协调的目标。 任务:根据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计划、保护生态系统要求以及各行业对水资源的需求,结合区域内或区域间水资源条件和特点,选定规划目标,拟定开发治理方案,提出工程规模和开发次序方案,并对生态系统保护、社会发展规模、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结构调整提出建议。 2、可持续发展思想对水资源规划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答:可持续发展思想对水资源规划的具体要求是:(1)水资源规划需要综合考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确保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生态系统保护相协调。(2)需要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或可再生性,使水资源开发利用在可持续利用的允许范围内进行,确保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协调。(3)水资源规划的实施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以确保水资源规划方案在现有条件下是可行的。(4)需要从区域或流域整体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考虑流域上下游以及不同区域用水间的相互协调,确保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5)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注重全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注重从社会发展根源上来寻找解决水问题的途径,也配合采取一些经济手段,确保“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 3、水资源规划的工作流程及各步骤内容。 答:(1)明确规划目标:在开展水资源规划之前,首先要确立规划的目标和方向,为制定具体方案和措施提供依据。(2)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收集包括有关的经济社会发展、水文气象、地质、水资源开发利用等基础资料。并及时对资料进行归并、分类、可靠性检验以及资料的合理插补等。通过资料分析,查明规划区域内存在的问题,并与规划目标进行比较和对照。(3)区划工作:是水资源规划的前期准备工作,应放在规划工作的起始阶段,区划应以流域、水系为主,同时兼顾供需水系统与行政区划。(4)水资源评价:主要为水资源数量评价和质量评价。可根据情况和规划目标,进行评价内容的选取。(5)水资源供需分析:它包括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供水预测、需水预测、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等内容。(6)拟定和选定规划方案:根据规划问题的目标,拟定若干规划方案,进行系统分析。可以采用数学模型方法,优选得到规划方案。(7)实施的具体措施及综合评价:根据选定的规划方案,制定相应的具体措施,并进行多准则综合评价,最终确定水资源规划方案。(8)成果审查及实施:依据推荐方案,统筹考虑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研究并提出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布局、实施方案与管理模式。(9)把规划成果按程序上报,通过一定程序进行审查。如果审查通过,就可以安排实施;如果提出修改意见,则需要进一步修改或重做。 4、水资源规划方案应包含哪些内容。 答:根据水资源规划的研究内容,制定的规划方案应该涉及社会发展规模、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速度、水资源配置方案、水资源保护规划等方面。 5、水资源规划的原则和水资源管理的原则分别是什么。 水资源规划的原则:制定水资源规划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充分利用、生态系统保护的协调;尽可能满足各方面的需求,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满意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此外,还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全局统筹、兼顾局部的原则;系统分析与综合利用的原则;因时因地制定规划方案的原则;实施的可行性原则。 水资源管理的原则:(1)坚持依法治水的原则;(2)坚持水是国家资源的原则;(3)坚持整体考虑和系统管理的原则;(4)坚持用水价进行经济管理的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