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精选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练习题【含答案解析】第八十五篇

2019年精选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练习题【含答案解析】第八十五篇
2019年精选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练习题【含答案解析】第八十五篇

2019年精选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练习题

【含答案解析】第八十五篇

第1题【单选题】

杜甫诗歌“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所称赞的历史人物是( )

A、曹操

B、刘备

C、诸葛亮

D、孙权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示意图反映了222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

A、

B、

C、

D、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赤壁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一战役的交战双方是曹军与( )

A、匈奴大

B、孙刘联军

C、前秦军队

D、东晋军队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于分裂割据局面,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中国局势的县( )

A、

B、

C、

D、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三国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在三国鼎立形成过程中发生过两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即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相关人物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

①官渡之战——刘备②赤壁之战——曹操

③官渡之战——袁绍④赤壁之战——孙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小说《三国演义》中:借东风”、草船借箭”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你知道与这故事有关的战役是( )

A、城濮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列有关台湾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三国时,台湾称夷洲

②元朝时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

③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④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⑤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广东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新版电视剧《三国》中的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最精彩的一场大决战,这场战争参与兵力之庞大、人物关系之复杂、政治影响之深远都是非常惊人的。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

A、曹操和袁绍

B、曹操和孙刘联军

C、孙权和刘备

D、袁绍和孙刘联军

【答案】:

【解析】:

第9题【问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1)词中的“三国”指哪三国?(2)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著名战役有关?(3)这一战役爆发前,曹操已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性战役是?

【答案】:

【解析】:

第10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上面词句出自哪部作品?作者是谁?

""

词中“周郎”是谁?“三国周郎赤壁”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上述词句体现了作品怎样的风格?

""

【答案】:

【解析】:

第11题【材料分析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大分裂时期,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同时也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文明的交流与传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段非凡的历史吧。

材料一:“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

材料二: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徭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材料三: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

材料一这句话反映的历史人物奠定了哪个政权的基础?根据所学知识说出他完成局部统一的措施。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即使是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也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因素。

【答案】:

【解析】:

第12题【材料分析题】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历史知识浩如烟海。某班级开展课外学史的活动,同学们采取了下面三种方式搜集了一些资料,邀你共同探究。

【方式一图片学史】某兴趣小组在活动探究时搜集到下列图片,请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这次探究活动。

从头像复原图可以看出远古人类头部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那么这是什么人?图中房子是哪一原始居民建造并居住的?

【方式二地图学史】

上图反映的是三国鼎立局面,请写出\x81\x82数字代表的政权分别是什么?哪一次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方式三新闻学史】国际在线报道(记者龚铭、母曼晔):在清明节(4月4日)的细雨微风里,丙申(2016)年清明公祭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隆重举行。万余名海内外同胞齐聚轩辕殿祭祀广场,表达中华儿女对祖先的缅怀和共谋国家繁荣昌盛的心愿。

新闻中的“轩辕”指的是谁?因为“轩辕”为中华文明发展做出了贡献,被后人尊称为什么?

【答案】:无

【解析】:

第13题【材料分析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时期,王朝更替,政权分立,江南得到开发,北方民族融合,这些都孕育着国家统一的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东汉名士评价: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小说家评价他:名为汉相,实为汉贼。鲁迅评价曹操: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历史上的曹操与戏曲小说里的曹操是不相同的。应该还曹操以本来的历史面目。

材料三: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图

东汉末年与三国时期人口变化

哪一战役奠定了材料一中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孙权建立了图示中哪个政权?(写字母)结束三国鼎立局面,实现短暂统一的是哪一朝代?

请你来客观地评价一下曹操,还曹操以本来的历史面目。

根据材料三两幅图片和所学知识,你认为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为什么?

【答案】:

【解析】:

第14题【综合题】

阅读下列示意图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探究活动.

上述示意图体现的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有哪些?

【答案】:

【解析】:

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北师大版(含答案)]1

七年级历史试题 卷Ⅰ 一、选择题历史不是遥不可及的记忆,而是与活生生的现实紧密相连的。暑假期间,某校组织“寻找人类足迹”为主题的夏令营活动,以下1~9题是他们活动中的情景,让我们融入到他们的活动中,一起去感受历史独有的魅力吧: 1、经过讨论,他们决定先到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遗址 A.云南元谋 B.北京周口店 C.西安半坡 D.浙江余姚河姆渡 2、晚上他们睡在河姆渡干栏式的建筑中。睡觉的时候,比较浪漫的李刚联想翩翩,他心想:如果能到半坡,肯定可以见到 A. B. C. D. 3、张蒙同学提出:“我们都知道自己是炎黄子孙,如果能去拜谒(yè)黄帝陵那该多好啊!”,大家一 致同意。来到西安黄帝陵,他们看到拜谒有白发苍苍的海外华人,千里迢迢回来寻根,他们上香的 手是颤抖的,眼里含着泪花;有的是祖孙三代一起来祭祖,他们那么虔诚的长跪、叩首!你认为他 们拜谒黄帝陵的主要原因是 A.因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B.因为那里的风光特别的美丽 C.因为传说中黄帝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 D.因为黄帝治理水患,造福百姓 4、在某博物馆,他们看到了右图“桀驾人车”汉画像石,这幅图反映的社会情况是 A.当时没有马作为坐骑 B.这是当时的一项体育活动 C.这是当时的一种娱乐活动 D.当时的“人”只是奴隶主的工具 5、夏令营的老师带领同学们再现了西周时期成千上百奴隶在一起耕作和战国时期以个体家庭为 单位生产的场景,这种耕作方式变化的原因是 A.磨制石器代替打制石器 B.青铜器代替石器 C.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D.奴隶获得了自由 6、参加夏令营的同学们来到了殷墟,在参观的时候,讲解员指着右图中的一段残片告诉同学们: “这些文字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这段残片上的文字应该是 A.刻画符号 B.甲骨文 C.金文 D.小篆 7、参加夏令营的同学们性格各异:小刚得到老师夸奖后做事更努力;小强喜欢老师给他定个目标,然后完成;小勇独立性很强,自己设计任务,自己完成。请问老师应采取什么 样的态度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A.“有教无类” B.“当仁不 让” C.以“德”教化人 D.“因材施教” 8、文娱委员李敏看到右图的乐器时,立即脱口而出它是 A.萧 B.编磬 C.鼓 D.编钟

【新部编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3)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21教育网 (2)通过层层设问使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从历史人物的身上吸取经验教训,完善自我修养。 (3)通过自列表格或自画示意图的方法,掌握三国鼎立的史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刚愎自用,不堪一击,曹操的善于用人、沉着冷静;赤壁之战中曹操的雄心勃勃,刘备、孙权的精心策划、同仇敌忾。每一个历史人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从这些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身上,学生们能很好地照出自己的优缺点,达到“读史明智”的目的。https://www.360docs.net/doc/8f15155627.html,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主要围绕以下三块内容展开,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联,在一些重大战役的作用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的势力逐步崛起,进而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制作示意图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电视剧主题曲 和展示曹操、刘备、诸葛亮的图片, 把学生带入情境。这首歌是哪部电视 剧的主题曲? 过渡:《三国演义》主题曲“滚 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 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 红。”是非成败转头空,转身之间或 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 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的身上。为什 么要这么说,学完了这两大战役你就 会明白。 欣赏歌曲,回答问 题:《三国演义》。 创设情景,激 发学生的兴趣,引 发学生的求知欲。 探究新知1.官渡之战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教学反思初一历史上册课本内容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教学反思初一历史上 册课本内容 《三国鼎立》是人民教育出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我把这两个问题确立为本课的重点。 因为考虑到学生对三国演义的故事比较熟悉,随便一个学生都能说出一二个三国时期的人物或者故事、成语,学生学起来会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力度会比较大,能较好地体现新课标的特点。 我把教学目标定为:①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②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授课时,我遵循的是让学生动起来的原则,设计了讲故事、小组讨论、分组比赛复述故事。上完课之后,我体会到有以下几点值得改进:(1)由于时间比较紧,备课不够充分,因此对一些比较有趣的故事没有进行进行太多的展开介绍,只是一带而过。对于《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和故事,应该引导学生多讲,充分体现学生参与的力度,调动学生的气氛。 (2)在学生讨论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更深入些。 (3)最后在课堂小结时,不应该帮学生归纳,而应该让学生作一个总结性归纳,让他们谈谈通过学习这一课,可以学到什么,有何启发,以进一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这样可能效果会更好。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了很多我关于教学方面的不足,特别是对新课标的认识的不足,以后我肯定会更加的努力研究教学,争取进步,弥补不足。反思让我看到自己的优点,有了进步的信心,但也看到了自己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找到改进的方向。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教材分析: 《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超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超战败、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蜀、吴在三国发展经济、巩固统治方面实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能认识到三国鼎立是由东汉末年得军阀割据到局部统一的进步,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能分析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由此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分析历史现象背后所反映的本质的东西。例如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投奔曹操的故事,反映了袁绍和曹操对人才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曹操善于抓住人心的特点,再联系曹操为复北方经济所采取的措施,更能看出他胜人一筹的政治家品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东汉末年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了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三国鼎立局面尽管延续了几十年,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逐渐走向统一的;通过三国鼎立原因的分析,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6课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

第16课:三国鼎立 课程标准: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材分析:本课隶属于七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与民族交融》,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三只之间有内在的承接关系,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继而统一北方,而赤壁之战的失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从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促进了江南、巴蜀地区的开发,分裂中却孕育这新的统一,在历史的车轮下,三国走向新的统一。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于三国题材的历史故事还是有一定的基础性的,受《三国演义》小说的影响,他们知道一些历史故事,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剖析历史事件的内在关系,认识历史人物在历史潮流中的进步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汉末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双方、经过、影响。 2、知道三国鼎立的时间、政权、都城和建立者,理解鼎立局面的形成和以及对历史发展产生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阅读史料,培养学生从史料中分析、归纳、总结知识点的能力。 2、识读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形势图,形成正确的历史地理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2、认识在三国鼎立的过程中,曹操、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曹操崛起的原因,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如何正确地评价曹操等历史人物。 一、新课预习 1、东汉末年,曹操一方面招收流民,进行 屯田制 ,另一方面招贤纳士,实行 挟天子以令诸侯 政策,逐步强大起来。 2、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 官渡之战 的胜利,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3、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决战,爆发 赤壁之战 ,三分天下的格局逐渐形成。 二、新课导入 同学们欣赏歌曲《华容道》,注意歌词中蕴含的历史典故: 一曲清歌将君描,难入细微称分毫,胡笳十八催人老,建安风骨半相交。望遍江南风骚,生无限寂寥,铜雀春深空待二乔!忆当年乌巢,破瓒布术绍,匈奴也识英雄貌!来时负气横长矛,归路只余华容道。仰天笑声未了,关候出捉放曹!胜败兵家寻常醪,三劫过后且自嘲。中原子弟多年少,青山终有薪柴烧。 师:这首歌曲所唱的是哪位历史人物呢,你又是从哪些歌词中发现的呢? 生:曹操 华容道、捉放曹 师:曹操是哪一个时代的人物呢,三国还是汉朝? 曹操究竟是三国人物还是汉朝人物,让我们一起学习新课《第16课:三国鼎立》,“曹操是那个历史时期的人物”这个谜底将不攻自破: 三、互动探究与交流展示 展示东汉末年历史背景: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外戚宦官火并后,军阀纷起,割据一方,展开混战。那么大家观察,先后都有哪些军阀呢? 生:袁绍、袁术、曹操、公孙度、公孙瓒、陶谦、吕布、刘备、刘表、刘璋、孙策、孙权、张鲁、韩遂、 马腾 师:东汉末年,天下英雄逐鹿中原,曹操最终崛起,他的成功之道是什么? 幽州:公孙度 冀州:袁绍 兖州:曹操 徐州:陶谦、吕布 豫州:刘备 荆州:刘表 益州: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整理(全部)

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第1课远古人类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前,发现地点是云南元谋。 2、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北京人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但能直立行走,上肢基本具备了现代人的特点,手发展较快,下肢发展较慢,脑也在缓慢的进化,这些说明,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工具上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3、山顶洞人:距今约1.8万年,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使用人工取火;用骨针_缝制衣服。 4、火的使用的作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 5、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是群居。山顶洞人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第2课氏族聚落 1、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6000 多年,位于黄河流域,遗址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已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住半地穴式房子;半坡居民已经开始种植粟,人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是彩陶,能够饲养猪、狗等家畜。 2、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7000年,位于长江流域,遗址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已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河姆渡居民已经开始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子,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人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是黑陶。 3、大汶口:距今约四五千年,遗址位于山东大汶口,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成员之间产生了贫富分化。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最早会挖掘水井的原始居民是河姆渡居民。 第3课传说时代 1、在古史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2、相传炎帝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尝尽百草,发明医药,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号称神农氏。他还发明陶器,开辟集市。 3、相传黄帝造出宫室、车船3、兵器、衣裳。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技术。 4、华夏族的形成:(1)炎帝和黄帝曾经联合打败了以蚩尤为首的部落。(2)炎帝和黄帝为争夺中原地区,又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炎帝战败。(3)炎帝、黄帝部族走向联合,不断繁衍,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5、原始社会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称之为禅让。禅让制度下产生的著名部落联盟首领有尧、舜、禹。 6、禹是传说时的治水英雄,被称为大禹。他采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办法,把洪水引入大海。禹是禅让制度下产生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说课稿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说课稿 以下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说课稿,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一、教学分析 A.教材分析 《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上承汉文化,下启西晋统一全国。教材内容较为单薄,对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我利用多媒体来开发课程资源,采用地图在课件上的直观呈现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B.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表现欲强、思维活跃。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常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课件中我主要用地图、动画、图片来使抽象历史形象化。 二、目标定位

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根据《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A.“鱼”: 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课标内容标准】 B.“渔”: 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 1.从史实归纳出历史论断的方法; 2.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曹操)的技能; C.“欲”: 1.激发学生渴望统一、热爱和平的情感; 2.使学生形成主动了解历史知识、研读历史资料的愿望,形成古为今用运用历史经验的愿望。 重点、难点: 其中教学重点是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从积累历史知识的角度出发,我将其确立为本课的重点。突出重点的策略是看图说史强化记忆。) 难点在于客观、辩证地评价曹操。

(难点难在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突破的关键在于牢牢把握“论从史出”的利刃。) 三、教法学法 为了顺利实现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我选择采用“精问启导,情境再现”的教法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法。 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还原历史,组织学习活动。这点将在教学过程三环节中一一体现。 四、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的三环节实质是:导入—新授—拓展。 (一)现实出发,设疑激趣 课前,我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来营造氛围。上课伊始,我提问学生:你知道三国中的哪些历史人物?学生回答后我指出:历史上的曹操,有人认为他是“英雄”,有人称他为“奸雄”,还有人唤他作“奸贼”,你怎样评价曹操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进三国,首先去了解曹操。(历史学习从现实开始,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感知理解,归纳建构 新授主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分四步走:初步感知——情景再现——话说曹操——梳理巩固。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南侧导学案及练习题(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南侧导学案及练习题(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目标导航] 1、学习目标:了解元谋人、北京人的生存年代及其遗址发现地点;通过分析北京人的体质特征,理解“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知道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理解北京人过群居生活的原因;通过阅读“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培养识图能力。 2、学习重点:元谋人、北京人 3、学习难点:学生初步接触历史地图、考古知识、古史资料等内容,需要逐步理解;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演进,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华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这一问题比较抽象,需要逐步引导理解。 【课前预习】 请你认真阅读教材2-3页“元谋人”一目的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并回答下列问题: 请看课文第3-4页“北京人”一目的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并完成下列问题: 【课堂探究】 1.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举办地北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 70—20万年前这里生活着北京人,1.8万年前这里生活着山顶

2.分析“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说一说:我国原始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3.你的疑点、难点: 【课后练兵】 A、必做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是()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蓝田人 2、下列各项叙述,与右边图像人物情况不相符的是() A.直立行走 B.人工取火 C.使用打制石器 D.过群居生活 3、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①血缘关系的结合②工具简陋粗糙 ③人们头脑简单④生活环境险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A.外貌与现代人相似 B.能直立行走 C.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D.已经使用天然火 5、下列不属于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的是()A.文物 B.文字记录 C.古迹和遗址 D.民间传说 二、非选择题 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材料二:“在北京人生活的洞穴里,用火遗迹十分集中。灰烬堆积很厚,最厚处有6米。”(1)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环境下,北京人只能过什么样的生活?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整理

目录 第一单元史前时代 (2) 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2) 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 (2) 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3)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4) 第4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4) 第5课早期国家与社会 (5) 第6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6) 第7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6) 第8课早期中华文化 (7) 第9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8) 第三单元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9) 第10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 (9) 第11课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10) 第12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11) 第13课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12) 第14课东汉的建立与衰亡 (13) 第15课先进的科学技术 (13) 第16课兼容进取的秦汉文化 (14)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15) 第17课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 (15) 第18课东亚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16) 第19课北方的民族汇聚 (17) 第20课异彩纷呈的科学文化 (17)

第一单元史前时代 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一、元谋人(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1.距今年代:约170万年 2.发现地点:云南元谋县发现时间:1965年 3.发现状况:牙齿化石、石器、炭屑、动物烧骨 4.特点:会使用石制工具和天然火 二、北京人 1.距今年代:约71万~23万年 2.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岩洞中 3.发现时间:20世纪20年代后期 4.发现状况:200多块属于40多个北京人个体的骨化石,10多万件石器和石片,大量灰烬和100多种动物的骨化石。 5.特点:会使用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已经能直立行走,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三、山顶洞人 1.距今年代:约3万年 2.发现地点:北京房山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中 3.发现状况:鱼骨和海蚶壳,骨针和石珠、石坠 4.特点:①体质、面貌和现代人已经没有多大区别,迈入了人类进化的一个新阶段。②除了采集和狩猎之外,还会捕捉水 生动物。③已经能够人工取火,用骨针缝制衣服,并懂得磨擦能使器物表面光滑。 课外扩展 1.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是由某种古猿进化而来的。我国是世界上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 2.在没有文字记录的情况下,化石就是我们了解和研究远古人类的钥匙。 3.北京人的变化说明,在人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原始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地区。 5.火的使用对原始人类的生存和进化的作用:①照明②御寒③熟食④驱兽⑤火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 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 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 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聚落:①黄河流域----半坡聚落②长江流域----河姆渡聚落 使用磨制石器,以出现农业、制造陶器、饲养家畜、修建村落为特征的时代,称作新石器时代。 一、半坡聚落(黄河流域) 1.距今年代:约6000 多年 2.发现地点:陕西省西安半坡村 3.生产特征: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②从事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种植粟)③会建造房屋(半地穴式)④过着定居生活⑤ 使用彩陶器皿 二、河姆渡聚落(长江流域) 1.距今年代:约7000多年 2.发现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3.特点:①从事原始农业和畜牧业②会挖掘水井③会建造房屋(干栏式)④会烧制黑陶 4.地理位置:河湖密布,潮湿炎热的江南地区。 三、大坟口的原始居民(黄河流域下流)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 课《三国鼎立》 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 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人们的主观 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 史作用。 5.学会从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的角度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教学策略

1.图示教学法。采用图示法,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三 国鼎立形势图》以外,用图片再归纳、概括三国鼎立的重大历史事件。 2.表格归纳法。指导学生通过对课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出基本的知识要点,通过表格,整体把握全部或部分历史知识。如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通过下表对这两次战役进行比较: 3.识图教学法。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如运用“曹操赤脚迎许攸” 图可看出曹操重视人才。根据“曹操慌忙逃跑”图,结合苏轼《前赤壁赋》所描绘的情景,讲述双方交战的经过,体会战争的壮观场面。运用“三国鼎立形势图” ,一是了解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概况;二是说出当今的地域省份;三是讲述三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 4.情景模拟法。通过历史情景模拟,加深对历史现象及历史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如探究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的原因,可让四个学生分别扮演袁绍、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曹操,通过历史剧场:①学生先自我介绍;② 老师作旁白,学生表演;③袁绍和谋士的对话;④曹操和许攸的对话;(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结合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自然可得出结论: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复习上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复习上 历史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公元前,公元后。1世纪=100年。1年代=10年。前20年为初,后10年为末。 第一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云南元谋,长江流域。日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北京人,距今约70 —20万年,北京周口店,黄河流域。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已经使用天然火。群居生活(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 ★山顶洞人,距今约1万8千年,北京周口店,黄河流域。和现代人已经没有多大区别。已经能够人工取火。氏族生活。 第二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半坡聚落,距今约6000多年,陕西西安,黄河流域。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粟。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钻孔石斧)。陶器是主要用具(鱼纹彩陶盆)。 ★河姆渡聚落,距今约7000年,浙江余姚,长江流域。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骨耜。陶器是主要用具(刻画猪纹黑陶钵)。 ★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约四五千年,山东大汶口,黄河流域。产生了贫富分化。 ★说明了:他们已过上定居生活。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在建筑方面的高超技术。能根据区域特征创造性地建造房屋。显示了原始居民的聪明才智。 当时生产力进步,人们战胜困难的能力提高。 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炎帝(神农氏),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开辟集市。(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黄帝(轩辕氏),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 法、算术和音乐。距今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炎黄占蚩尤,阪泉之战,走 向联合。形成华夏族的主体。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尧舜禅让”一-主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大禹治水一一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结合。 第五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一一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都阳城。我国古代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启开始了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 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亳。约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

七年级历史上册笔记北师大版)

历史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公元前,公元后。1世纪=100年。1年代=10年。前20年为初,后10年为末。 第一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云南元谋,长江流域。日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北京周口店,黄河流域。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已经使用天然火。群居生活(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 ★山顶洞人,距今约1万8千年,北京周口店,黄河流域。和现代人已经没有多大区别。已经能够人工取火。氏族生活。 第二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半坡聚落,距今约6000多年,陕西西安,黄河流域。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粟。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钻孔石斧)。陶器是主要用具(鱼纹彩陶盆)。 ★河姆渡聚落,距今约7000年,浙江余姚,长江流域。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骨耜。陶器是主要用具(刻画猪纹黑陶钵)。 ★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约四五千年,山东大汶口,黄河流域。产生了贫富分化。 ★说明了:他们已过上定居生活。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在建筑方面的高超技术。能根据区域特征创造性地建造房屋。显示了原始居民的聪明才智。当时生产力进步,人们战胜困难的能力提高。

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炎帝(神农氏),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开辟集市。(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黄帝(轩辕氏),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距今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炎黄占蚩尤,阪泉之战,走向联合。形成华夏族的主体。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尧舜“禅让”——民主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大禹治水——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结合。 第五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都阳城。我国古代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启开始了“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 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都亳。约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1世纪),牧野之战,周武王建立周朝,都镐京。史称西周。 公元前771年(公元前8世纪),犬戎杀死周幽王。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贫富分化的出现和私有制产生的必然结果。由“公天下”到“家天下”是历史的进步。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荒淫无道,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人民所抛弃。 第六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初中历史上三国鼎立教案优秀范文

初中历史上三国鼎立教案优秀范文 下面为大家提供与三国鼎立教案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初中历史上三国鼎立教案优秀范文一 一、主体分析与设计: 在生本教育的理念下,初中历史课堂怎么改?我经过一段时间地思考,决定效仿现在的一些电视访谈节目,即将我的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让学生畅所欲言,用他们的眼睛去看历史,用心去体验当时的历史,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从而体现出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每门课程都有其内在的特点。历史课它的特点就在于,历史永远是发生在过去的事,学习它的人要将自己“穿越时空”回到当时的情景中去感受。结合历史本身的特点、生本教育学习和现在电视访谈节目的增加,我尝试将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老师只是一名站在幕后的“导演”,学生自己选主持人和记者,并且各小组以组为单位作为受邀嘉宾来接受采访。每一节课就是一期访谈节目,节目的背景音乐我们

选的是百家讲坛的背景音乐——神话重现,创造一个历史访谈的氛围。 节目分为三个环节: 1.历史小故事展示; 2.基础知识学习,即谈的阶段; 3.探究知识的学习,即访的阶段。 现在就将一期访谈节目的整个过程给大家展示如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1) 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2) 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州等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1) 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 (2) 识读“赤壁之战示意图”,学会利用地图讲述战争的经过; (3) 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范文:三国鼎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范文:三国鼎立 一、主体分析与设计: 在生本教育的理念下,初中历史课堂怎么改?我经过一段时间地思考,决定效仿现在的一些电视访谈节目,即将我的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让学生畅所欲言,用他们的眼睛去看历史,用心去体验当时的历史,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从而体现出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每门课程都有其内在的特点。历史课它的特点就在于,历史永远是发生在过去的事,学习它的人要将自己“穿越时空”回到当时的情景中去感受。结合历史本身的特点、生本教育学习和现在电视访谈节目的增加,我尝试将历史课堂变身为“历史访谈节目”的录制现场,老师只是一名站在幕后的“导演”,学生自己选主持人和记者,并且各小组以组为单位作为受邀嘉宾来接受采访。每一节课就是一期访谈节目,节目的背景音乐我们选的是百家讲坛的背景音乐——神话重现,创造一个历史访谈的氛围。 节目分为三个环节: 1.历史小故事展示;

2.基础知识学习,即谈的阶段; 3.探究知识的学习,即访的阶段。 现在就将一期访谈节目的整个过程给大家展示如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1)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2)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州等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1)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 (2)识读“赤壁之战示意图”,学会利用地图讲述战争的经过; (3)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

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明确曹操统一北方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 (2)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形成的关系。 2、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如何全面评价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四、教学用具: 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初中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三国鼎立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hree Kingdoms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三国鼎立 七年级历史教学学案 学科 历史 设计教师 教授内容 第18课三国鼎立 时间预设 1课时问题预设: 1比较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实力,分析战争中曹胜袁败的因。 2、“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称赞的是谁?说出一个有关他的成语。 3、分析赤壁之战中曹败、孙刘联军取胜的原因。 4、读教材105页图,填出魏蜀吴的地理位置,总结三国是怎样形成的。 5、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共同结果是什么?并分析导致

这一共同结果的原因。 学习目标1、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经过、结果;熟记三国形成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知道三国时期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2、分析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条件。分析赤壁之战中曹败、孙刘联军取胜的原因。3、学习周瑜、诸葛亮灵活机动的作战策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知识结构:一、官渡之战:2XX年,袁绍vs曹操,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二、赤壁之战:2XX年,曹操vs孙刘联军,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魏220年称帝洛阳曹丕;汉221年称帝成都刘备;吴222年称王建业孙权四、三国经济的发展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蜀国: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展示内容:三国鼎立背景:末年,军阀混战,生产遭到破坏。末年,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末年,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形成:魏:年称帝,定都,三国开始。蜀:年称帝,定都。吴:年称帝,定都。经济发展:魏:蜀:吴:巩固达标:1、东汉末年,形成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其中实力最强的是黄河中下游的()a 曹操和袁绍 b 刘备和孙权 c 曹操和刘备 d 孙权和袁绍2、曹操以少胜多,为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5.学会从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的角度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教学策略 1.图示教学法。采用图示法,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三国鼎立形势图》以外,用图片再归纳、概括三国鼎立的重大历史事件。 2.表格归纳法。指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概括提炼出基本的知识要点,通过表格,整体把握全部或部分历史知识。如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通过下表对这两次战役进行比较: 3.识图教学法。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如运用“曹操赤脚迎许攸”图可看出曹操重视人才。根据“曹操慌忙逃跑”图,结合苏轼《前赤壁赋》所描绘的情景,讲述双方交战的经过,体会战争的壮观场面。运用“三国鼎立形势图”,一是了解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的概况;二是说出当今的地域省份;三是讲述三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 4.情景模拟法。通过历史情景模拟,加深对历史现象及历史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如探究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的原因,可让四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教学反思]初一历史上册课本内容

[七年级历史《三国鼎立》教学反思]初一历史上册课本内容 《三国鼎立》是人民教育出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我把这两个问题确立为本课的重点。 因为考虑到学生对三国演义的故事比较熟悉,随便一个学生都能说出一二个三国时期的人物或者故事、成语,学生学起来会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力度会比较大,能较好地体现新课标的特点。 我把教学目标定为:①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②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授课时,我遵循的是让学生动起来的原则,设计了讲故事、小组讨论、分组比赛复述故事。上完课之后,我体会到有以下几点值得改进:(1)由于时间比较紧,备课不够充分,因此对一些比较有趣的故事没有进行进行太多的展开介绍,只是一带而过。对于《三国演义》里面的人物和故事,应该引导学生多讲,充分体现学生参与的力度,调动学生的气氛。(2)在学生讨论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更深入些。(3)最后在课堂小结时,不应该帮学生归纳,而应该让学生作一个总结性归纳,让他们谈谈通过学习这一课,可以学到什么,有何启发,以进一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这样可能效果会更好。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了很多我关于教学方面的不足,特别是对新课标的认识的不足,以后我肯定会更加的努力研究教学,争取进步,弥补不足。反思让我看到自己的优点,有了进步的信心,但也看到了自己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找到改进的方向。 感谢您的阅读!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校第一次联考试卷C卷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校第一次联考试卷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共25题;共50分) 1. (2分) (2019九上·嘉陵期中)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南方古猿属于完全形成的人 B . 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C . 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D . 早期智人的出现,现在人种的差异显现出来 2. (2分) (2017七上·益阳期中) “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是网络上颇为流行的诗句。如果要了解“我”,应该去() A . 北京市 B . 陕西省 C . 浙江省 D . 云南省 3. (2分)历史教师在介绍我国某一原始人类时,提到“他们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已经会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此原始人类应该是() A . 元谋人 B . 北京人 C . 山顶洞人 D . 半坡人

4. (2分)河姆渡和半坡遗址都位于大河流域,主要是因为() A . 交通便利,适宜发展商业 B . 战略位置重要 C . 土地肥沃,适宜农业 D . 便于生活用水 5. (2分) (2017七上·乐陵期中) 假如你想穿越时空,去体验我国最早的原始人类的生活,那么,你应该到() A . 约一百七十万年前的云南省元谋县 B . 七十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 C . 三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 D . 七千年前的浙江河姆渡 6. (2分) (2015七上·苏州期末) 高新区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探究性学习,将收集的下列图片构成一组。它们所反映的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属于() A . 北京人 B . 山顶洞人 C . 半坡人 D . 大汶口人 7. (2分) (2019七上·内蒙古期中) 距今(2019年)6000年的半坡原始居民最可能吃到的粮食作物是() A . 水稻 B . 粟

人教版部编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三国鼎立局面的学习,也让学生们认识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局部的统一,不是历史的倒退而是历史的进步,为以后全国的统一打下了基础,更让同学们认识到,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趋势。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把学生带入情境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我适时地引导学生们说:正如歌词里唱到的世事成败转头空,三国时期多少英雄豪杰都已付诸谈笑中,今天就让我们学习第18课三国鼎立,重温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 二、讲授新课。 1、首先,检查一下提前下发的学案上的需要学生们预习的内容。 2、讲解第一目的内容:官渡之战: 过渡语:一说到三国就得从东汉末年说起,汉末天下大乱,军阀割据混战不得不提到我国北方的两个军阀:袁绍和曹操,同时出示PPT三国时的地图:袁绍和曹操各自的实力范围,简单地介绍和评价一下曹操。然后,让学生自己在课本中寻找PPT出示的问题:官渡之战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影响。然后让学生自己站起来回答这些问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随后让学生观看一段简短的视频来直观形象地感受官渡之战,通过观看的视频方式,创设情境,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小组合作学习:集思广益:讨论曹操为什么能够打败袁绍,统一北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