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绿色校园建设研究

高校绿色校园建设研究
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高校已经成为全社会的能耗与排放大户, 建设绿色校园的呼声日益强烈。教育部高度重视绿色校园建设, 先后发布了5关于建设节约型学校的通知6、5关于开展节能减排学校行动的通知等文件, 对高校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但由于各高校的重视程度不同, 管理体制各异, 绿色校园建设的水平参差不齐, 与高校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极不相称。为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全球气候变化趋势, 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必须要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 重视绿色校园规划与建设。
一、加强政府引导, 确定高校绿色校园建设的发展模式
1998年6月, 清华大学在中国首先提出创建/ 绿色大学的构想, 并向国家环保局提交了具体/ 创建绿色示范工程的建设方案, 创建模式为/ 开展绿色教育、倡导绿色科技、建设绿色校园。根据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并借鉴西方国家的建设模式, 现阶段应采取以政府引导为保障、总体规划为重点、技术创新为基础、科学评价为支撑的绿色校园建设运作机制。
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应把市场体制作为绿色校园建设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 但由于我国的教育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 加上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历程和政府职能的演化轨迹表明, 市场调节这只 看不见的手不是万能的, 需要发挥国家干预的作用来弥补市场干预的不足。国家干预就是由国家机构制定并执行的直接干预市场配置机制或间接改变高校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供需决策的一般规则和特殊行为。对高校绿色校园建设实施干预的基本方式主要是两种:
一是立法手段。在发达国家, 当教育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根本利益时, 它们都无一例外地求诸法律, 法律就成为了保证、巩固、促进和发展教育的一项基本措施。虽然近年来我国节能减排系列政策密集出台, 但缺乏严格的法律约束机制和问责机制。我国应适时制定法律政策和规则, 规范大学绿色校园建设的各种行为, 避免节能减排流于形式;
二是经济手段。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绝大多数是由政府投入的, 政府应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努力探索出一条财政资金引导支持高校基础建设与低碳运营创新的有效途径, 促进高校校园建设的绿色转型。
二、合理规划校园, 采用科学的绿色建筑技术方案我国高校情况不一, 建设/ 绿色校园, 要因地制宜, 因校而异。总的来说, 绿色校园的建筑技术方案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 节地与室外环境。主要包括场地选取利用、地下室空间的利用、透水地面、屋顶绿化、空中花园及人工湿地与景观的结合等。
2. 节能与

可再生能源利用。提高围护结构热工性能, 减少建筑能耗; 充分利用太阳能, 使用可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 加强废热的利用; 利用浅层地热能的水源热泵; 利用地球浅层的地热能资源进行供热、制冷; 建筑内装修可采用浅色调, 增加二次反射光线, 减少白天的人工照明, 节省照明能耗。
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优化给水系统, 建筑采用中水处理与回用、雨水收集与利用、景观水体水质安全保障等措施;推行节水器具; 对生活污水进行生物净化处理并以利用。
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推广可循环利用的新型建筑体系和高性能、低材耗的建筑材料, 因地制宜地选用可再生的材料及产品, 减少耗材, 将建筑垃圾经过处理后可作为填充材料。
5. 室内空气品质。要重视室内化学制品和污染源控制;改善通风; 加强室内空气的净化处理措施; 加强建筑绿化与生态建设, 推行室内养花种草。
6. 运行管理。要建设借助信息化教育和管理手段的智能化、数字化校园, 设备、功能、信息等综合集成到一个相互关联、统一、协调的系统中, 并有一套完整的数据及图像通信传输等多媒体的综合布线系统, 通过中央管理系统实现对系统的远程监控和维护管理。
三、发挥高校优势, 加强绿色科技研究
1. 以资源综合为基础, 完善绿色科研的学科体系。完整的学科体系是绿色科技研究的基础, 部分具备条件的重点大学应重视综合学科资源, 发挥科研优势。正如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所说, 北大绿色校园建设摸索出的第一条宝贵经验就是学科优势。自上世纪70 年代以来, 就开始研究和探讨环境问题, 1982年成立了跨学科的环境科学中心, 2007年针对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综合性特征, 成立了城市与环境学院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经过30余年的不懈追求和实践, 北京大学逐步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环境科学学科体系,使北京大学不仅能进行基础和前瞻性的研究, 更重要的是能够更加有效地服务于社会需求和环境管理决策的需要。
2. 以成果转化为重点, 激励高校教师开展绿色科研。目前我国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在纵向课题方面, 基本模式是国家计划立项y 政府财政拨款y 高校进行研究。因此在环境保护的基础研究方面, 需要政府与高校在资金投入等加大支持力度。在横向研究方面, 应鼓励高校以技术入股等方式与企业联合创办高科技企业, 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真正将高校的科研优势转化为生产力, 为绿色环保事业做出贡献。
3. 以创新竞赛为契机, 鼓励大学生参与绿色科技实践。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是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 已经成为

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自举办以来, 以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为主题的项目多次亮相, 屡获大奖。目前, 挑战杯已包括国家、省市、高校的三级比赛, 对鼓励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 各高校可以通过成立 学生科技活动活动中心或科研型的环保社团, 举办/ 科技文化节等方式,有组织的或自发地开展课堂以外的学术科技展示、竞赛和社会时间活动。让大学生通过科学研究, 不仅能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科学技术, 而且能锻炼成为具有良好环境意识的人才和环境保护领域的专业性人才。
四、明确战略目标, 完善高校绿色校园建设的评价体系
1. 建立绿色校园的整体评价体系。目前比较公认的绿色评价体系是/ 绿色度0评价指标体系。一般的计算方式是采用百分制权重加和法。为达到科学性、规范性和能在大范围内使用的目的, 评价指标的筛选必须考虑的高等教育的实际, 设置原则主要考虑全面性与系统性相结合、代表性与完备性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数量与质量相结合等原则。确定绿色校园评价体系一级子系统应包括: 绿色教育、绿色校园、绿色科技、绿色实践和绿色办学构成, 各一级子系统包括若干二级子系统, 如绿色校园包括建筑规划、环境质量、污染控制等二级子系统, 环境质量又包括空气指数、噪声平均值、水质达标情况、绿化覆盖率、卫生达标率等三级子系统。
2. 重点抓好绿色建筑工程的实施。高校建筑在占能耗比例较大, 因此应将绿色建筑标准指导校园建筑项目的实施。根据2006 年4 月出台的5绿色建筑评价标准6 ( GB /T50378- 2006), 主要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六大指标: 节地与室外环境; 节能与能源利用;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其中,每类指标又包含诸多分项指标, 高校应按照各项指标的控制要求, 结合建筑工程情况, 细化和落实在建设周期中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各个阶段。
3. 研究可行的技术路径和可量化的考核标准。要对绿色校园的指标体系进行智能的系统的监管。首先, 安装分项或分类计量装置, 得到实时的数据。第二, 要对能源消耗(电、水、燃气、热量)分季度、年度的调查统计与分析, 适时引进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第三, 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 可以通过改进管理方式、实施改造工程等方法。如采用合同能源管理, 引进社会资金对能耗超标的部分进行改造。
第四, 可以将部门指标要求公布与众, 制定奖罚措施。如同济大学开始推广碳足迹计算器和公布个人碳排放信息。通过测算学生寝室的电耗与水耗, 在学生间形成减少

碳排放的群体压力, 促使其行为方式的转变。
五、加强绿色教育, 促进高校绿色校园建设的实践活动
1. 改进教育内容, 办好第一课堂。绿色教育是一个涵盖地理、生物等自然科学和经济、哲学等社会科学在内的广义范畴。绿色教育的教学资源应注重学生知识的综合性与完整性。如北京大学在城市规划、生态科学、环境工程、化学、物理、经济、法律和国际关系等领域, 有11个学科近40门课程与环境发展密切相关, 多年来为国家的环境生态保护事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要拓宽学生的视野,
丰富绿色教育形式, 除了采用传统的教学形式, 还可以举办学术报告、学生谈论、电化教学等形式, 使学生增加环境保护使命感, 增加学习兴趣, 增大学生在该领域的知识面。
2. 丰富活动载体, 鼓励绿色实践。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力量, 通过各种宣传和教育活动, 提高大学生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促进个人对绿色校园的责任意识, 进而引导他们的日常行为向有利于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3. 营造教育氛围, 构建和谐校园。绿色教育氛围要使绿色教育的思想内化为受教育者的自觉意识, 如整洁美丽、井井有条的校园环境, 文明礼貌、热情周到的校园服务, 都是绿色教育的载体, 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让学生的精神受到洗礼, 增强绿色意识与责任意识。如清华大学在开展绿色教育的同时, 提出用/ 绿色校园0示范工程熏陶人, 通过运用国内外环境保护的先进技术, 建立环境优美的生态清华园示范区, 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同时, 使之成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地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和人际关系教育力度。
参考文献:
[ 1 ] 梁立军, 王志华. 建设绿色校园推进环境意识教育[ 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4, ( 6) .
[ 2 ] 何建平. 确立以人为本的绿色教育观促进校园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J] . 教育导刊, 2004, ( 12) .
[ 3 ] 邹淑珍, 张蓉萍. 关于校园绿色文化建设的思考[ J] . 职业时空, 2006, ( 23) .
[ 4 ] 李仁德. 浅谈校园绿色资源的开发利用[ J] . 教学与管理,2004, ( 35)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