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原文及注解

《春秋》原文及注解

第一篇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

----- 多行不义必自毙

「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日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

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伦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

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

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21),

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22)。公于吕曰(23):“国不堪贰,君将

若之何(24)。?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

:“无庸(25),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26)。子封曰:

“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27)”,厚将崩。“

大叔完聚(28),缮甲兵,具卒乘(29),将袭郑。夫人将启之(30)。公

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31)。京叛大叔段。段人于

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32),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34),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35)。”既而

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36),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37)。

(经)

「注释」

(1 )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

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洒

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习伦理、

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

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

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

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2 )明明德:前

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

弘扬的意思。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3 )亲民:根据后面的

“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

旧图新、去恶从善。(4 )知止:知道目标所在。(5 )得:收获。(6 )齐其

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7 )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8 )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9 )格物

: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11)壹是:都是。本:

根本。(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13)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

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

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下一篇石碏大义灭亲(隐公三年、四年)

——让自然本能服从于道义「原文」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

也?。又娶于陈?,曰厉妫(5 )。生孝伯,早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

为己子。公于州吁,嬖人之于也?,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石碏谏曰?

:“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泆(10),所自邪也。四

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11)”。夫宠

而不骄,骄而能降(12),降而不憾“,憾而能?者(14),鲜矣。且夫贱妨贵,

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

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15)。君人者(16),

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即”弗听。其子厚与州吁游,禁之,不可。桓

公立,乃老(18)。(以上隐公三年)

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

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于石子。石子曰:“王觐为可(21)。”曰:

“何以得觐?”曰。“陈桓公方有宠于王。陈、卫方睦,若朝陈使请(22),必

可得也。”厚从州吁如陈“。石蜡使告于陈曰:”卫国褊小(24),老夫耄矣

(25)“,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陈人执之,而请?于

卫(26)。九月,卫人使右宰丑?杀州吁于濮、石腊使其宰孺羊肩?杀石厚于陈

(27)。

君子曰:“石腊,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28)。‘大义灭亲’,其是之

谓乎!”

「注释」

卫: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河南淇县、滑县一带。齐:诸侯国名,姜姓,

在今山东临淄一带。东宫:指太子。得臣:齐庄公的太子。?庄姜:卫庄公的妻

子、庄是丈夫谥号,姜是娘家的姓。?《硕人》:《诗。卫风》中赞美庄妻的诗。?

陈:诸侯国名,妫姓,在今河南开封以东,安徽毫县以北。?厉妫(gui ):卫

庄公夫人。(6 )娣:妹妹。戴妫:随历妫出嫁的妹妹。(7 )嬖(bi)人:低

贱而受宠的人。这里指宠妾。(8 )石碏(que ):卫国大夫。(9 )纳:人。

邪:邪道。(10)泆(yi):放纵(11)阶:阶梯。这里的意思是引诱。(12)

降:指地位下降。(13)憾:恨。(14)眕(zhen):克制。(15)速祸:使灾

祸很快到来。(16)君人者:为人之君者。(17)无乃:恐怕,大概。(18)老

:告老退休。(19)和其民:使其民众安定和睦。(20)定君;安定君位。石子

:指石碏. (21)觐:诸侯朝见天子。(22)朝陈:朝见陈桓公。使请:求陈镇

公向周王请求。(23)如:往,去到。(24)褊(biao)小:狭小。(25)耄

(mao ):年老。八、九十岁叫耄。(26)?(li):前来。(27)右宰:官名。

丑:人名。濮:陈国地名。(28)宰:家臣。孺(niu )羊肩:人名。(29)与

:参与,一起。

下一篇(译文与读解)

石碏大义又亲(隐公三年、四年)

——让自然本能服从于道义「译文」

卫庄公娶了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为妻,名叫庄姜。庄姜长得很美,但没有生

孩子,卫国人给她作了一首诗叫《硕人》。后来卫庄公又娶了一个陈国女子,名

叫厉妫。厉妫生下孝伯,孝伯早死。厉仍随嫁的妹妹戴妫生了卫桓公。庄姜把柜

公当作自己的儿子对待。

公子州吁是庄公宠妾的儿子,受到庄公宠爱,喜好武事,庄公子加禁止。庄

姜则讨厌州吁。大夫石碏劝庄公说:“我听说疼爱孩子应当用正道去教导他,不

能使他走上邪路。骄横、奢侈、淫乱、放纵是导致邪恶的原因。这四种恶习的产

生,是给他的宠爱和俸禄过了头。如果想立州吁为太子,就确定下来;如果定不

下来,就会酿成祸乱。受宠而不骄横,骄横而能安于下位,地位在下而不怨恨,

怨恨而能克制的人,是很少的。况且低贱妨害高贵,年轻欺凌年长,疏远离间亲

近,新人离间旧人,弱小压迫强大,淫乱破坏道义,这是六件背离道理的事。国

君仁义,臣下恭行,为父慈爱,为子孝顺,为兄爱护,为弟恭敬,这是六件顺理

的事。背离顺理的事而效法违理的事,这就是很快会招致祸害的原因。作为统治

民众的君主,应当尽力除掉祸害,而现在却加速祸害的到来,这大概是不行的吧?”

卫庄公不听劝告。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州吁交往,石碏禁止,但禁止不住。到卫桓

公当国君时,石碏就告老退休了。

鲁隐公四年的春天,卫国的州吁杀了卫桓公,自己当上了国君。

州吁无法安定卫国的民心,于是石厚便向石碏请教安定君位的方法。石碏说

“能朝见周天子,君位就能安定了。”石厚问;“怎么才能朝见周天子呢?”石

能答道“陈桓公现在正受周天子宠信,陈国和卫国的关系又和睦,如果去朝见陈

桓公,求他向周天子请命,就一定能办到。”石厚跟随州吁去到陈国。石碏派人

告诉陈国说:“卫国地方狭小,我年纪老迈,没有什么作为了。来的那两个人正

是杀害我们国君的凶手,敢请趁机设法处置他们。”陈国人将州吁和石厚抓住,

并到卫国请人来处置。这年九月,卫国派遣右宰丑前去,在濮地杀了州吁。石碏

又派自己的家臣懦羊肩前去,在陈国杀了石厚。

君子说:“石碏真是一位纯粹正直的巨子。他痛恨州吁,把石厚也一起杀了。

‘大义灭亲’,大概就是说的这种事情吧!”

「读解」

有句俗话说:“虎毒不食子。”这意思是说,猛虎性情虽然凶残,但依然要

恪守亲情的界限;凶残是对外。而对自己的亲生骨肉,却以慈爱之心相待,绝不

可能将其化为腹中餐。爱老虎这样做,是动物的天性,没什么可说的。对人而言,

人做事也要按天性,亲情是人之天性所不能免的,父母儿女之间的亲情,是自然

的法则。世上哪有不疼爱自己亲生骨肉的父母呢?如果说人性这东西也存在的话,

父母儿女间的亲情就应当属于人性之列;如果说人性是永恒的话,这种亲情也是

永恒的,否则,便是丧失了人性,丧失了天良,就不应当再冠之以“人”这个称

呼了。

在另一方面,人作为超越了动物本能的有思想、有理性的存在,又不能完全

凭本性、天性、本能行事;还得要服从社会的法则。道德伦理的法则,理性的法

则。自然的法则还得要服从社会的、道德的、理性的法则。如果没有这一个方面,

人也就与其他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了。

这样一来,天性和自然法则往往要同社会的、道德的、理性的法则发生沖突,

并且经常是不可避免的;必须面对的、必须作出选择。所谓“大义灭亲”,正是

这种沖突的体现,是选择让天性服从社会、道德、理性法则的结果。

要做到这一点,要有很高的革命觉悟和革命自觉性;要有很高的道德修养和

很强的理性力量。大多数人都难以做到,否则,大义灭亲就不是值得称赞的一种

高尚美德了。人们大多难以割舍亲情,难以脱出天性这条强大的纽带,常常宁可

让社会、道德、理性法则屈从于天性和自然法则。这样,像石碏那样的人,就显

出了与众不同,显出了伟大和高尚,让人景仰。

不过,能够大义灭亲是一回事,固然可敬,而对那个“义”还得讲究。就是

说,“义”所代表的东西,要值得人们为之付出灭亲的代价。在古时,臣轼君、

子杀父、妻害夫,都是大逆不道的“大不义”。国君是上天之子,体现了上天和

神明的意志,是小民百姓最初的父母,怎么可以随随便便冒犯甚至杀害呢?这罪

过比杀害自己的亲生父母还要大,真称得上是“弥天大罪”。在这种情况下的灭

亲是理所当然的正义之举,可歌可颂。

“义”本身的内容是随着时代、观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过去的为合乎

“义”的东西,今天未必合乎“义”。我们总是站在今天的立场上来决定对“义”

的取舍,从而在行动上作出选择。

下一篇(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庄公十年)

——两军交战智者胜「原文」

十年春,齐帅伐我?。公将战(2 ),曹刿请见(3 )。其乡人曰(4 ):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6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

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

惠未?,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11)。“对曰

:”小信未孚(12),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14)。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15),战于长勺(16)。公将鼓之(17),刿曰:“未可。”齐

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18)。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

其辙?,登轼而望之(20),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间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21),再而衰(22),

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

靡(23),故逐之。”

「注释」

我:指鲁国。作者站在鲁国立场记事,所以书中“我‘即指鲁国。?公:

指鲁庄公。(3 )曹刿(gui ):鲁国大夫。?乡:春秋时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一

乡。?肉食者:指做大官的人。当时大夫以上的官每天可以吃肉。(6 )间(jian)

:参与。(7 )鄙:鄙陋,指见识短浅。(8 )专:专有,独占。(9 )牺牲:

祭礼时用的牲畜,如牛、羊、猪。(10)加:夸大(11)信:真实,诚实。(12)

孚:信任。(13)狱:诉讼案件。(14)情:情理。(15)乘:乘战车。(16)

长勺各国地名。(17)鼓:击鼓进军。(18)败绩:大败。(19)辙:车轮经过

留下的印迹。(20)轼;车前供乘者扶手的横木。(21)作气:鼓足勇气。(22)

再:第二次。(23)靡:倒下。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出兵应战,曹刿请求见

庄公。他的乡里人说:“做大官的人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

:“做大官的人见识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他入朝拜见庄

公。

曹刿问庄公:“您凭借什么去同齐国作战?庄公答道:”衣食一类用来安身

的物品,我不敢独自享用,必定要分一些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没

有遍及每个民众,他们不会跟从您去作战的。“庄公说:”祭花用的牲畜、宝玉

和丝绸,我不敢夸大,一定要忠实诚信。“曹刿答道:”这种小信不足以使鬼神

信任,鬼神是不会赐福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官司案件,虽然不能—一明

禀,也一定要处理得合乎情理。“曹刿说:”这是尽心尽力为民办事的表现,可

以凭这个同齐国打仗。打仗的时候,请让我跟您一同去。“

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同齐军交战。庄公正想击鼓进兵,曹刿说

:“不行。”齐军已经击了三通鼓。曹刿说:“出兵了。”齐军被打得大败,庄

公准备驱车追击。“曹刿说”还不行。“他下了车,察看齐军车轮的印迹,然后

登上车,扶着车轼了嗏望齐军,说:”可以追击了。“于是开始追击齐军。

鲁军打了胜仗之后,庄公问曹刿取胜的原因。曹判回答说:“打仗凭的全是

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时勇气就衰退了,第三次击

鼓时勇气便耗尽了。敌方的勇气耗尽时,我们的勇气正旺盛,所

以会取胜。大国

用兵作战难以预测,我担心他们设兵埋伏。后来,我看出他们的车轮印很乱,望

见他们的旗帜倒下,所以才去追击他们。

「读解」

可以把曹刿称为优秀的军事家。他所以取胜的原因,不是靠猛打猛沖,而是

靠了谋略、智慧,这一点尤其让人称道。

战争当中,一个优秀的谋略家,抵得上成千上万的将士。他虽然没有将士的

勇猛,没有将士的膺力,没有在战场上沖锋陷阵,却能凭借智慧,以柔克刚,以

弱胜强,以小取大。

智慧如同水,水是无形的,看似柔弱,但是它在无形、柔弱。?之中积聚了

看不见的力量,遇到险阻可以绕道而行,聚积起来的力量达到一定程度,便可以

汇成沖决一切障碍的潮流。难怪孔子要说:“智者乐水”。它们在外表和特征上

十分相似:以无形克服有形,以流转变化回避强敌,以柔弱战胜阳刚。

中国传统中对水的偏爱,铸成了传统智慧在阴、阳的抗衡中注重以柔克刚的

阴性特征。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文化现象。传统的智者,谋略家,甚至可能连操

刀舞剑的力量都没有,却能运筹帷幄,在几十万大军的交锋之中,扮演着导演的

角色,指点沙场,调兵遣将。可以说,一场战争中的灵魂,正是

那些文弱雅致的

谋略家,是他们彼此间智慧的较量,在决定着战争的胜负。

另一个有趣之处是,传统的军事谋略家不是凭借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浴血奋

战的经验来指挥作战,而是靠读书识理来完成自己使命的。看上去他们似乎因为

没有亲身打过仗而缺乏实战经验,然而他们从读书识理中积累起来的智慧,足以

使他们从力量对比、人心向背、心理状态、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等天、地、人

方面的因素,来把握、预测、决定整个战争的进程。这一点在崇尚实战经验的西

方军事家看来,是匪夷所思的,而在我们看来却是十分自然的。

中国历史上的无数次战争都在证明着,成功的战例是文人门智慧的杰作。他

们精心导演了一出又一出的戏,然后让担当剧中角色的将士去演出。

下一篇(齐桓公伐楚)

齐桓公伐楚(僖公四年)

——智慧是弱者的盾牌「原文」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1 ),蔡溃,遂伐楚。

楚子使与师言日(2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3 ),唯是风马牛不相

及也(4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5 ),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

君大公曰(6 ):”五候九伯(7 ),女实征之(8 ),以夹辅周室。‘赐我先

君履(9 ):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隶。尔贡包茅不入

(11),王祭不共(12),无以缩酒(13),寡人是征(14);昭王南征而不复,

寡人是问(15)。“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不复,君

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16)。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17)。师退,次于召陵(18)。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19)。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20),辱收寡

君(21),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22),谁能御之!以此攻城,

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候(23),准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

城以为城(24),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25)。

「注释」

(1 )诸候之师:指参与侵蔡的鲁、宋、陈、卫、郑、许、曹等诸侯国的军

队。蔡:诸侯国名,姬姓,在今河南上蔡、新蔡一带。(2 )楚子:指楚成王。

(3 )北海、南海:泛指北方、南方边远的地方,不实指大海。(4 )唯是:因

此。风:公畜和母畜在发情期相互追逐引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由于相距遥远,

虽有引诱,也互不相干。(5 )不虞:不料,没有想到。涉:淌水而过,这里的

意思是进入,委婉地指入侵。(6 )召(shao)康公:召公爽(shi ),周成王

时的太保,“康”是溢号。先君:已故的君主,大公:太公,指姜尚,他是齐国

的开国君主。(7 )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诸侯。九伯:九州的

长官。五侯九伯泛指各国诸侯。(8 )实征之:可以征伐他们。(9 )履:践踏。

这里指齐国可以征伐的范围。(10)海:指渤海和黄海。河:黄河。穆陵:地名,

在今湖北麻城北的穆陵山。大隶:地名,在今河北隆卢。(11)贡:贡物。包:

裹束。茅:菁茅。入:进贡。(12)共:同“供”,供给。(13)缩酒:渗滤酒

渣。(14)寡人:古代君主自称是征:征取这种贡物。(15)昭王:周成王的孙

子周昭王。问:责问。(16)次:军队临时驻扎。陉(xing):楚国地名。(17)

屈完:楚国大夫。如:到,去。师:军队。(18)召(shao)陵:楚国地名,在

今河南偃城东。(19)不谷:不善,诸侯自己的谦称。(20)惠:恩惠,这里作

表示敬意的词。徼(jiao):求。敝邑:对自己国家的谦称。(21)辱:屈辱,

这里作表示敬意的词。(22)众:指诸侯的军队,(23)绥:安抚。(24)方城

:指楚国北境的大别山、桐柏山一带山。(25)盟:订立盟约。

「译文」

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国的军队攻打蔡国。蔡国溃败,接着又

去攻打楚国。

楚成王派使节到齐军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住在南方,因此牛马发

情相逐也到不了双方的疆土。没想到您进入了我们的国土这是什么缘故?”管仲

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先君大公说:”五等诸侯和九州长官,你都有权

征讨他们,从而共同辅佐周王室。‘召康公还给了我们先君征讨的范围:东到海

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工室的

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

我特来查问这件事。“楚国使臣回答说:”贡品没有交纳,是我们国君的过错,

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工南巡没有返回,还是请您到水边去问一间吧!“于

是齐军继续前进,临时驻扎在陉。

这年夏天,楚成王派使臣屈完到齐军中去交涉,齐军后撤,临时驻扎在召陵。

齐桓公让诸侯国的军队摆开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战车观看军容。齐桓公说

:“诸侯们难道是为我而来吗?他们不过是为了继承我们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

你们也同我们建立友好关系,怎么样?屈完回答说:”承蒙您惠临敝国并为我们

的国家求福,忍辱接纳我们国君,这正是我们国君的心愿。“齐桓公说:”我率

领这些诸侯军队作战,谁能够抵挡他们?我让这些军队攻打城池,什么样的城攻

不下?“屈完回答说:”如果您用仁德来安抚诸侯,哪个敢不顺服?如果您用武

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众多,

恐怕也没有用处!“

后来,屈完代表楚国与诸侯国订立了盟约。

「读解」

据说,“春秋无义战”。这意思是说,春秋是一个诸侯(军阀?)混战的时

代,大家都是为了实际的利益(攻城掠地、抢夺财富之类)而打仗,大国凭借实

力抢夺、吞并小国,弱肉强食,没有谁是为了真理、正义而战。

这种说法也许过于夸张,但齐桓公伐楚,似乎证明了战争的不合道义。齐桓

公寻找的借口一望而知是站不住脚的,无法掩盖住恃强凌弱的本来面目,继而赤

裸裸地以武力相威胁。这一典型事例足以让人相信那时大多数战争的非正义性质,

相信强者为王的竞争逻辑。

不过,这场战争之所以载入史册,引起人们的兴趣,并不是谁是谁非、谁代

表正义和非正义的问题,而是在一个“无法无天”、凭强力攫取利益的时代之中,

弱者如何凭借智慧保护自己的技巧,以及在强大的武力面前不甘称臣的精神。

内在的智慧,通过巧妙的外交辞令表达出来,不费一兵一卒,以智慧的力量

使敌手心理上先行崩溃,从而达到保存自己的目的。即使是撇开利益之争一类背

景,单是那些外交辞令本身,也足以让人赞赏和惊叹不已:一来一往,针锋相对,

表面显得谦恭、温和、礼让,言辞又让人听起来不刺耳,而内在的凛然正气,却

透过温和的表面使放手胆战心惊。

可以说,咱们的祖先在这方面发展出了一整套曾在世界上无人可比拟的智谋,

使他们在战争艺术和战争谋咯方面处于世界上的领先地位,至今仍让我们向往不

己。

智谋本身是中性的,是一种手段和技巧,可以用于各种目的和各种场合。弱

者可以凭借它来保护自己,强者可以凭借它来巧取豪夺,阴谋家也可以凭借它来

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实际上,我们也看到了不少把智谋用于各种目的和场

合的实例,从宫廷政变,到坑蒙拐骗,从高层次,到低层次,应

有尽有。

由此让我们想到,咱们国人热心并擅长于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凡是有人群的

地方就有争斗。我们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过多地用在了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之上,而

不是用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更多的人造福之上。这是否同我们的谋略自古

以来就特别发达有关系呢?

下一篇(宫之奇谏假道)

宫之奇谏假道(僖公二年、五年)

——唇亡齿寒的历史教训「原文」

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1 )。公曰(2 ):

“是吾宝也。”对曰:“若得道于虞,犹外府也。”公曰:“宫之奇存焉(3 )。”

对曰:“宫之奇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且少长于君,君昵之。虽谏,将不听。”

乃使荀息假道于虞,曰:“冀不为道(4 ),入自颠柃(5 ),伐溟三门(6 )。

冀之既病(7 ),则亦唯君故。今虢为不道,保于逆旅(8 ),以侵敝邑之南鄙。

敢请假道,以请罪于虢(9 )”虞公许之,且请先伐虢。宫之奇谏,不听,遂起

师。夏,晋里克。荀息帅师会虞师,伐虢(10),灭下阳(11)。(以上僖公二

年)

《春秋》原文及注解

《春秋》原文及注解 第一篇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 ----- 多行不义必自毙 「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日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 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伦邑唯命?。” 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 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 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21), 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22)。公于吕曰(23):“国不堪贰,君将 若之何(24)。?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 :“无庸(25),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26)。子封曰: “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27)”,厚将崩。“

大叔完聚(28),缮甲兵,具卒乘(29),将袭郑。夫人将启之(30)。公 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31)。京叛大叔段。段人于 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32),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34),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35)。”既而 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36),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37)。 (经) 「注释」 (1 )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 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洒 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习伦理、 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 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 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 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2 )明明德:前 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

《春秋》全文及译文

《春秋》全文及译文 原文中干支纪年)的十八年正月暮春时节,公与齐侯(齐国君主)相见于泺.于是公与夫人就进入齐国.夏(四月)丙子(也是年份),公死于齐国. 黄庭坚年五岁,已诵《五经》.一日,问其师曰:“人言《六经》,何独读其五?”师曰:“《春秋》不足读.”庭坚曰:“既曰经矣,何得不读?”十日成诵,无一字或遗.其父庶喜其警悟,欲令习神科举,庭坚窃闻之,乃笑曰:“是甚做处 1、《墨子怒责耕柱子》原文: 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无愈于人乎?”子墨子曰:“我将上大行,驾骥与牛,子将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子墨子曰:“何故驱骥也?”耕柱子曰:“骥足以责.”子墨子曰:“我亦以子为 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这段话的意思是: 孔子在司寇职位上审理诉讼案件时,判词若有可以和别人相同处,就不独自决断.至于撰作《春秋》,他认为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即使是子夏之流的高足弟子也不能改动一字一句.弟子们听受《春秋》时,孔子说:“后代了解我的凭这部《春秋》,而怪罪我的也凭这部《春秋》.” 《晏子春秋》原文: (1) 翟王子羡臣于景公,以重驾,公观之而不说也.嬖人婴子欲观之,公曰:“及晏子寝病也.”居囿中台上以观之,婴子说之,因为之请曰:“厚禄之!”公许诺.晏子起病而见公,公曰:“翟王子羡之驾,寡人甚说之 郑玄欲注《春秋传》,尚未成.时行,与服子慎遇,宿客舍,先未相识.服在外车上与人说己注《传》意,玄听之良久,多与己同.玄就车与语,曰:“吾久欲注,尚未了.听君向言,多与吾同,今当尽以所注与君.”遂为《服氏注》.翻译: 郑玄想注《春秋传》,还没有完成.有事外出,与服子慎(虔)不期而遇,同住一个客店,起初彼此互不认识.服虔在客店外的车上和别人谈论自己注这部书的想法.郑玄听了很久,觉得服虔的见解多数和自己相同.于是走到车边,对服虔说:“我早就想注《春秋传》,目前还没完

新课标古代文学背诵《春秋》八篇注释及译文

新课标古代文学背诵《春秋》八篇注释及 译文 《春秋》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历史文献之一,由左丘明所著。新课标要求学生进行古代文学背诵,其中包括《春秋》的八篇注释及译文。本文档将提供这八篇的注释和译文,供学生参考。 1. 《春秋·隐公》 - 注释:本篇记述了鲁隐公的事迹,包括他的政治措施和对外交往的方式。 - 译文:This section records the deeds of Duke Yin of Lu, including his political measures and diplomatic methods. 2. 《春秋·文公》 - 注释:本篇记录了鲁文公的治国策略和对内对外的政策。 - 译文:This section records the governance strategies and domestic and foreign policies of Duke Wen of Lu. 3. 《春秋·襄公》

- 注释:本篇记述了鲁襄公的事迹,包括他的政治改革和对外扩张的行动。 - 译文:This section records the deeds of Duke Xiang of Lu, including his political reforms and expansionist actions. 4. 《春秋·哀公》 - 注释:本篇记录了鲁哀公的治理方法和对内政策的变化。 - 译文:This section records the governance methods of Duke Ai of Lu and the changes in his domestic policies. 5. 《春秋·宣公》 - 注释:本篇记述了鲁宣公的事迹,包括他的政治措施和外交政策。 - 译文:This section records the deeds of Duke Xuan of Lu, including his political measures and diplomatic policies. 6. 《春秋·成公》 - 注释:本篇记录了鲁成公的治国策略和对内行政改革。 - 译文:This section records the governance strategies and internal administrative reforms of Duke Cheng of Lu.

《春秋》全文及翻译

《春秋》全文及翻译 《春秋》是中国传统史书之一,纪载齐、晋、秦、楚、魏、楚等诸侯国战争、政治纠纷和宫廷阴谋等事情。该书以孔子为主编,分为四篇,包括春秋、五经、公羊、谷梁四部分,被称为“四经”。“春秋”作为主要部分,是通过简短的文字记录了春 秋时期722年至481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各国的大臣、君主和文化事项,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体例文献。 《春秋》的语言简洁,字数短小,文字浅显易懂。书中的事件也比较精简,每个事件都以数言概括,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这也成为《春秋》被广泛阅读的重要原因之一。 《春秋》的内容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它记录了春秋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军事制度,各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以及国家之内的官制和礼制等。书中还记录了大量的背叛、叛乱和暗杀等政治斗争,揭露了那个时代的社会习俗和思想观念,让人们了解到了这个时代社会的状况。 《春秋》的翻译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自20世纪以来,已有很多学者进行了《春秋》的译文研究。王先谦、米万才、钱穆等历史学家都曾参与到翻译这一巨著的工作中。其中,王先谦的《春秋左传》和米万才的《春秋繁露》是较为著名的翻译版本。王先谦的译文准确、简洁明了,行文简练,表达得清晰明快;而米万才的《春秋繁露》将《春秋》各部分分别翻译,使得读者可以更加系统地阅读和理解这部著作。

虽然每个历史学家都有自己翻译《春秋》的风格和特点,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注重准确性和忠实性。这是因为这部书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历史的真实性。国内外学者都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译文也成为了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目。 总之,《春秋》作为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其全文和翻译都具有极高的文化和历史价值。虽然大多数人并不能读懂《春秋》的原文,然而通过各个学者的译文研究,我们也可以更好的了解到这位于中国历史上的伟大文化瑰宝,感受到它的卓越风采。

庄公十三年—《春秋公羊传》原文、注释及译文

庄公十三年—《春秋公羊传》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十有三年,春,齐侯、宋人、陈人、蔡人、邾娄人会于北杏①。 夏,六月,齐人灭遂②。 秋,七月。 冬,公会齐侯盟于柯③。何以不日?易也④。其易奈何?桓之盟不日,其会不致⑤,信之也。其不日何以始乎此?庄公将会乎桓,曹子进曰:“君之意何如?”庄公曰:“寡人之生,则不若死矣⑥。”曹子曰:“然则君请当其君,臣请当其臣⑦。”庄公曰:“诺。”于是会乎桓。庄公升坛⑧,曹子手剑而从之。管子进曰:“君何求乎?”曹子曰:“城坏压竟⑧,君不图与。。”管子曰:“然则君将何求?”曹子曰:“愿请汉阳之田。。”管子顾曰:“君许诺。”桓公曰:“‘诺。”曹子请盟,桓公下与之盟。已盟,曹子漂剑而去之。。要盟可犯。,而桓公不欺;曹子可雄@,而桓公不怨。桓公之信著乎天下,自柯之盟始焉。 注释: ①十有三年:鲁庄公十三年(公元前681年)。北杏:齐国地名,在今山东东阿县境。齐植公以诸侯身份而主持会盟。自北杏之会开始;②遂:国名。妨姓。舜的后裔。被齐国所灭。故地在今山东宁阳县北。③柯:齐国地名,在今山东阳毅县东北。④易:平易可信。何休注:“易,犹佼易也。相亲信无后患之辞”⑤不致:不记载归来的时间。致:归还。⑥寡人之生,则不若死:何休注:“自伤与齐为雄不能复也。伐齐纳纠,不能纳。反复为齐所胁而杀之。”⑦当:何休注:“当,犹敌也。将劫之辞。"⑧坛:何休注;“土荃三尺,土阶三等曰坛。会必有坛者。为升降揖让称先君以相接,所以长其敬。”⑨竟:祖界。同“境”,何休注:“齐数侵鲁取邑,以喻侵深也。”⑩君不图与:何休注:“君谓齐恒公。图。计也。犹曰:君不当计侵香太甚。”泣阳:鲁国地名。在今山东宁阳县北。攘(biao标):挥去,弃。何休注:'‘镶,辟也。时曹子端剑守植公已盟,乃裸剑t地与植公相去离,故云尔。”要盟:何休注:“臣约其君日要,强见要胁而盟尔,故云可犯。”@曹子可雌:何休注:“以臣劫君罪可雄。”曹子:鲁国大夫曹判(g田

庄公四年(1)—《春秋公羊传》原文、注释及译文

庄公四年(1)—《春秋公羊传》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四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飨齐侯于祝丘①。三月,纪伯姬卒②。 夏,齐侯、陈侯、郑伯遇于垂③。 纪侯大去其国④。大去者何?灭也。孰灭之?齐灭之。曷为不言齐灭之?为襄公讳也。《春秋》为贤者讳,何贤乎襄公?复雕也。何雄尔?远祖也。哀公亨乎周⑤,纪侯潜之。以襄公之为于此焉者,事祖称之心尽矣⑥。尽者何?襄公将复雄乎纪。卜之曰:“师丧分焉⑦。”“寡人死之,不为不吉也⑧。”远祖者,几世乎?九世矣。九世犹可以复雄乎?虽百世可也。家亦可乎⑨?曰:“不可!”国何以可? 国君一体也。先君之耻,犹今君之耻也。今君之耻,犹先君之耻也。国君何以为一体?国君以国为体,诸侯世⑩,故国君为一体也。今纪无罪,此非怒与@?曰:“非也。”古者有明天子,则纪侯必诛,必无纪者。纪侯之不诛,至今有纪者,犹无明天子也。古者诸侯必有会聚之事,相朝聘之道,号辞必称先君以相接,然则齐纪无说焉⑩,不可以并立乎天下,故将去纪侯者,不得不去纪也。有明天子,则襄公得为若行乎⑩?曰:“不得也!”不得,则襄公曷为为之?上无天子@,下无方伯⑩,缘恩疾者可也⑩。 注释: ①四年:鲁庄公四年(公元前690年)。飨(xiang享):大宴宾客。祝丘:鲁国邑名,今址不详。 ②纪伯姬:这是鲁国出嫁的女子,所以记载这件事。 ③垂:齐国地名。在今山东平阴县境。 ④大去:好比说永远离开。《穀梁传》:“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言民之从者,四年而后毕也。纪侯贤而齐侯灭之,不言灭而曰大去其国者,不使小人加乎君子。” ⑤哀公亨乎周:何休注:“亨,煮而杀之”。徐彦疏:“解云:郑氏云:鳃始受潜而亨齐哀公是也。周语亦有其事。” ⑥祖称:祖先。称,父死以神主入庙供奉称“称”。

隐公十一年—《春秋公羊传》原文、注释及译文

隐公十一年—《春秋公羊传》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十有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①。其言朝何?诸侯来曰朝,大夫来曰聘。其兼言之何?微国也。 夏,五月,公会郑伯于祁黎②。 秋,七月,壬午,公及齐侯、郑伯入许③。 冬,十有一月,壬辰④,公薨。何以不书葬?隐之也⑤。何隐尔?就也。弑则何以不书葬?《春秋》君就贼不讨,不书葬,以为无臣子也。子沈子曰⑥:“君弑,臣不讨贼,非臣也;不复雠,非子也。葬,生者之事也。《春秋》君弑贼不讨,不书葬,以为不系乎臣子也。”公薨,何以不地?不忍言也。隐何以无正月?隐将让乎桓,故不有其正月也。 注释: ①十有一年:鲁隐公十一年(公元前712年)。薛:国名。任姓侯爵。 黄帝苗裔奚仲之后。夏代封奚仲于薛。故地在今山东滕县东南。薛侯,指 薛国国君。此处的“薛侯”,名字和溢号都不详。 ②祁黎:《左传》作“郲”,《春秋》经文作“时来”。郑国地名。在今河南荥泽县东。 ③壬午:七月初三。许:古国名,姜姓男爵国,与齐同祖,周武王始封文叔于许。地在今河南许昌县。因国小为郑所逼,后又多次迁都,到了战国初期为楚所灭。 ④壬辰:十一月十五日。 ⑤隐之:隐瞒这件事。 ⑥子沈子:公羊学派的一位先师。何休注:“沈子,称子冠氏,上者著其为师也。” 译文: 鲁隐公十一年,春天,滕国国君和薛国国君来鲁国朝见鲁隐公。为什么说“朝”呢?各国诸侯到鲁国来,就称为“朝”;各国大夫到鲁国来,就称为“聘”。这里为什么把两国诸侯连在一起说呢?因为这两个国家太小了。

夏天,五月,隐公在郑国的祁黎这个地方会见郑国国君。 秋天,七月,壬午这天,隐公和齐国国君、郑国国君一起出兵入侵许国。 冬天,十一月,壬辰这天,隐公死了。为什么《春秋》不记载安葬鲁隐公呢?是要隐瞒某事。隐瞒什么呢?隐瞒隐公被桓公所弑这件事。国君被弑,为什么《春秋》不记载葬礼呢?按照《春秋》的体例,国君被弑,而弑君的坏人不被讨伐,就不记载葬礼,认为就像没有臣子一样。子沈子说:“国君被弑,臣子们不去讨伐弑君的坏人,就不能算臣子;不为父亲报仇,就不能算儿子。举行葬礼,这是活着的人的事。《春秋》的体例是:国君被弑,而弑君的坏人不被讨伐,就不记葬礼,认为已经不存在君臣关系了。”隐公死,为什么不记载死的地点呢?是不忍心说明。鲁隐公为什么没有正月呢?因为隐公将要把君位让给桓公,所以就没有他的正月。

庄公三十二年—《春秋公羊传》原文、注释及译文

庄公三十二年—《春秋公羊传》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三十有二年,春,城小毅①。 夏,宋公、齐侯遇于梁丘②。 秋,七月,癸巳,公子牙卒③。何以不称弟?杀也。杀则曷为不言刺?为季子讳杀也④。曷为为季子讳杀?季子之遏恶也⑧。不以为国狱⑥。缘季子之心而为之讳。季子之遏恶奈何?庄公病将死,以病召季子,季子至而授之以国政,曰:“寡人即不起此病,吾将焉致乎鲁国⑦?”季子曰:“般也存⑧,君何忧焉?”公曰:“庸得若是乎⑨,牙谓我曰:‘鲁一生一及⑩,君已知之矣。庆父也存。”,季子曰:.‘夫何敢!是将为乱乎?夫何敢:”俄而牙就械成⑥。季子和药而饮之吹,曰:“公子从吾言而饮此,则必可以无为天下戮笑,必有后乎鲁国⑩。不从吾言,而不饮此,则必为天下戮笑,必无后乎鲁国。”于是从其言而饮之,饮之无保氏⑧,至乎王堤而死⑥。公子牙今将尔。辞曷为与亲弑者同?君亲无将,将而诛焉。然则善之与,曰:“然。”杀世子母弟,直称君者,甚之也。季子杀母兄,何善尔?诛不得辟兄,君臣之义也。然则曷为不直诛而酞之?行诛乎兄,隐而逃之,使托若以疾死然,亲亲之道也。 八月,癸亥,公薨于路寝北。路寝者何?正寝也。冬,十月,乙未,子般卒。子卒云子卒,此其称子般卒何?君存称世子,君亮称子某,既葬称子,逾年称公。子般卒,何以不书葬?未逾年之君也示。有子则庙,庙则 庄公书葬,无子不庙,不庙则不书葬。 公子庆父如齐⑩。 狄伐邢。 注释: ①三十有二年;鲁庄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年)。小敦:即敦鲁国邑名。在今山东曲阜西北。②梁丘:宋国邑名。在今山东成武县东北。③癸巳:七月初四。公子牙;即叔牙,鲁庄公的二弟。④季子:即公子友、季友,鲁庄公的三弟。⑤遏恶:制止作恶。⑥国狱:国家刑律。不以为国狱,即不用国家刑律制裁。何休注:“不

襄公十年—《春秋公羊传》原文、注释及译文

襄公十年—《春秋公羊传》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十年,春,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苔子、邾娄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齐世子光,会吴于祖勺。 夏,五月,甲午,遂灭昌阳②。 公至自会。 楚公子贞、郑公孙辄帅师伐宋气 晋师伐秦。 秋,莒人伐我东鄙。 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娄子、齐世子光、滕子、薛伯、杞伯、小邻娄子伐郑④。冬,盗杀郑公子斐、公子发、公孙辄⑤。戍郑虎牢。孰戍之?诸侯戍之。曷为不言诸侯戍之?离至不可得而序,故言我也。诸侯已取之矣,曷为系之郑?诸侯莫之主有⑥,故反系之郑。 楚公子贞帅师救郑。 公至自伐郑。 注释: ①十年:鲁襄公十年(公元前563年)。祖:楚国地名,在今山东峰县东南,一说在今江苏那县北。 ②甲午:五月初八。福阳:一作“傅阳”。坛(yu云)姓,子爵国,故城在今山东峰县东南。和祖(z陌渣)这个地方相近。 ③公孙辄:又称子耳。郑国大夫。 ④齐世子光:齐灵公之子,后为齐庄公,被崔抒所杀。在位六年。按:这次伐郑,齐世子光名列滕成公之前,是不妥的。齐国太子光还未受命于周天子,应继诸侯之后。但晋悼公与楚共王争霸,必须得到齐国的大力支持,所以以齐国太子光先到诸侯军中为由,将其名进列滕成公之前。 ⑤盗:坏人。这是一次叛乱,因没有大夫参加,所以称“盗”。公子斐:又作“公子骄”,又称子驯,郑穆公之子,郑国执政大臣。公子发:又称子国,郑穆公之

子,子产之父,郑国司马。 ⑥莫之主有:即无主有之,诸侯中没有哪一个能占有这个地方。何休注:“诸侯本无利虎牢之心,欲共以距楚尔,无主有之者,故不当坐取邑,故反系之郑,见其意也。” 译文: 鲁襄公十年,春天,鲁襄公会合晋悼公、宋平公、卫献公、曹成公、莒子、朱巧宣公、滕成公、薛伯、祀孝公、小邾娄子,齐国太子光,在祖这个地方会见吴国国君。 夏天,五月,甲午这天,诸侯军队于是灭亡了福阳国。鲁襄公从诸侯会晤的地方回来。 楚国大夫公子贞和郑国司空公孙辄率领军队攻打宋国。晋国军队攻打秦国。 秋季,莒国人攻打鲁国东部边邑。 鲁襄公会同晋悼公、宋平公、卫献公、曹成公、莒子、邾宣公、齐国太子光、滕成公、薛伯、祀孝公、小邾娄子出兵攻打郑国。 冬季,坏人杀了郑国大夫公子斐、公子发和公孙辄。戍守郑国虎牢这座城池。准戍守虎牢呢?是诸侯的军队戍守它。那么为什么不说诸侯的军队戍守虎牢呢?因为诸侯军队陆陆续续的到达,无法排列次序。所以说是鲁国的军队在戍守虎牢这座城池。虎牢这个地方已经被诸侯的军队夺取了,为什么还说是郑国的呢?因为诸侯中没有哪一个要占领它,所以还暂时说是郑国。 楚国大夫公子贞率领军队援救郑国。 鲁襄公从攻打郑国的地方回来。 译文: 十年春季,鲁襄公和晋悼公、宋平公、卫献公、曹成公、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国太子光在柤地会见,这是为了会见吴王寿梦。三月二十六日,齐国的高厚作为太子光的相礼,和诸侯在钟离先行会见,表现出不恭敬。士庄子说:“高子作为太子的相礼会见了诸侯,应当捍卫他们的国家,但却表现出不严肃,这是丢弃国家,恐怕将会不免于祸吧!”

定公十年—《春秋公羊传》原文、注释及译文

定公十年—《春秋公羊传》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十年①,春,王三月,及齐平。 夏,公会齐侯于颊谷②。 公至自颊谷。 晋赵鞅帅师围卫。 齐人来归运、讙、龟阴田⑧。齐人曷为来归运、讙、龟阴田?孔子行乎季孙④,三月不违。齐人为是来归之。 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帅师围郈⑤。秋,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帅师围费⑥。 宋乐世心出奔曹⑦。 宋公子池出奔陈⑧。 冬,齐侯、卫侯、郑游遨会于寨⑨。 叔孙州仇如齐。 齐公之弟辰、暨宋仲佗、石彄出奔陈⑩。 注释: ①十年: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 ②颊谷:地名。《左传》作“夹谷”。在今山东莱芜县夹谷峪。 ③运:亦作“郓”,鲁国邑名,在今山东郓城县东。讙:鲁国邑名。今地不详。龟阴:鲁国邑名,在今山东新泰县西南。 ④孔子行乎季孙:何休注:“孙子仕鲁,政事行乎季孙,三月之中不见违过,是违之也。不言政行乎定公者,政在季氏之家。”徐彦疏:“若以《家语》言之,孔子今年从邑宰为司空,即为大夫,故有行于季孙之义。” ⑤叔孙州仇:即武叔。叔孙不敢之子,又称武叔懿子、子叔孙、叔孙武叔,鲁国大夫。郡:地名,鲁国叔孙氏的封邑。故地在今山东东平县东南。 ⑥费:应作“郈”,此误。《左传》《穀梁传》均作“郈”,现据二传改。 ⑦乐世心:《左传》《穀梁传》作“乐大心”,即宋国桐门右师,亦称乐祁、乐祁犁、子梁、司城子染。宋国大夫。

⑧公子池:《左传》作“公子地”。 ⑨鞌:《左传》《穀梁传》均作“安甫”,地名,今址不详。 ⑩齐公:应作“宋公”,此误。据《春秋三传》改。仲佗、石彄(kou抠):皆宋国大夫。 译文: 鲁定公十年,春季,周历三月,鲁国与齐国讲和。 定公夏季,鲁定公在颊谷这个地方会见齐景公。 鲁定公从颊谷这个地方回到都城。 晋国大夫赵鞅率领军队包围了卫国都城。 齐国人前来归还鲁国的运地、讙地、龟阴的土地。齐国人为什么前来归还运地、讙地、龟阴的土地呢?因为孔子在季孙的手下做官,三个月内都没有什么过失,齐国人因此把这三处的土地归还给鲁国。 鲁国大夫叔孙州仇和仲孙何忌率领军队围攻郈这座城邑。秋季,叔孙州仇和仲孙何忌又率领军队包围郈这座城邑。宋国大夫乐大心逃亡到曹国。 宋国的公子池逃亡到陈国。 冬季,齐景公、卫灵公、郑国大夫游遨在鞌这个地方会晤。鲁国大夫叔孙州仇到齐国去。 宋景公的弟弟辰和宋国大夫仲佗、石彄逃亡到陈国去。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的原文及译文赏析

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波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 故也,其渐①久矣’。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②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 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那么犯,臣不臣那么诛,父不父那么无道,子不子那么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那么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讥 刺而已也。汉兴以来,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③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於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 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 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本文节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注】①渐:渐进开展② 经事:常规之事。③论次:论述编次。 9.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选项是〔〕 A. 君不君那么犯犯:犯罪 B. 被之空言而不敢辞被:遭受 C. 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咸:全部 D. 犹不能宣尽其意宣:颂扬 10.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春秋》者,礼仪之大宗也〞的一组是〔〕 ①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②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吕氏春秋卷九 季秋纪 知士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卷九季秋纪知士原文及翻译 卷九季秋纪知士【原文】今有千里之马于此,非得良工,犹假设弗取。良工②之与马也,相得那么然后成。譬之假设枹③与鼓。夫士亦有千里,高节死义,此士之千里也。能使士待千里者,其惟贤者也。【注释】①知士:就是要了解士兵并保护他们,这样他们才能为君王效力而死。②良工:善于相马的人。③枹:鼓槌。【译文】如今有千里马在这里,但没有善于相马的人,就等于得不到这匹好马。善于相马的人和千里马要都具备才能发挥出各自的长处,就像鼓槌和鼓一样。士人中也有像千里马一样的,他们气节高尚,能为正义而死,这就是存立在世人中的千里马。能够使这些像千里马的人全能发挥的,大概只有贤能的人才能够做到。【原文】静郭君善剂貌辨。剂貌辨之为人也多訾①,门人弗说。士尉以证静郭君,静郭君弗听,士尉辞而去。孟尝君窃以谏静郭君,静郭君大怒曰:“刬②而类!揆③五家,苟可以傔④剂貌辨者,吾无辞为也。〞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朝暮进食。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静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剂貌辨俱。留无几何,剂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静郭君曰:“王之不说婴也甚,公往,必得死焉。〞剂貌辨曰:“固非求生也。〞请必行,静郭君不能止。剂貌辨行,至于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剂貌辨见,宣王曰:“子静郭君之所听爱也?〞剂貌辨答曰:“爱那么有之,听那么无有。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静郭君曰:‘太子之不仁,过涿视⑤,假设是者倍反。不假设革太子,更立卫姬婴儿校师。’静郭君泫而曰:‘不可,吾不忍为也。’且静郭君听辨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也。至于薛,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静郭君曰:‘受薛于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予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也。〞宣王太息,动于颜色,曰:“静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少⑥来静郭君乎?〞剂貌辨答曰:“敬诺。〞静郭君来,衣威王之服,冠其冠,带其剑。宣王自迎静郭君于郊,望之而泣。静郭君至,因请相之。静郭君辞,不得已而受。十日,谢病,强辞,三日而听。当是时也,静郭君可谓能自知人矣。能自知人,故非之弗为阻。此剂貌辨之所以外生乐、趋患难故也。【注释】①訾:诋毁,非议。②刬〔chǎn〕:铲除,消灭。③揆:估量,管理,揆度。④傔〔qiè〕:通“慊〞,满足,快意。⑤过涿视:耳后见鳃,目光斜视。⑥少:一会儿,少刻。【译文】静郭君善待剂貌辨。剂貌辨这个人常喜欢直率地非议诋毁别人,所以静郭君门下的人都不喜欢他。士尉把这件事说给静郭君听,要他赶走剂貌辨,但是静郭君不听,士尉就告辞离开了。孟尝君也偷偷地劝谏静郭君,静郭君非常生气地说:“消除你们这一类的说法吧!揆度我自己的家,如果谁能比剂貌辨更使人快意的话,我就无话可说。〞于是,静郭君把剂貌辨请到自己最好的房子去居住,命令长子侍奉他,早晚进奉饮食。几年后,齐威王逝世,齐宣王成为国君,静郭君的知交大都不跟齐宣王交好,于是静郭君跟剂貌辨一起告辞齐宣王到薛地去了。留居薛地没几天,剂貌辨就要拜辞而离开,请求去参见齐宣王。静郭君说:“齐宣王十分不喜欢我,你去了,一定会被杀的。〞剂貌辨答复说:“我本来就不企求能够活着。〞剂貌辨请求一定要去,静郭君不能够制止他。剂貌辨出行,来到齐国国都,齐宣王知道了这件事,就隐藏着心中的恼怒来接待他。剂貌辨朝见齐宣王时,齐宣王说:“你是静郭君所听从和关爱着的人吗?〞剂貌辨答复说:“关爱倒是关爱,听从就不听从了。当大王还是太子的时候,我对静郭君说过:‘太子不仁德,他的耳后长鳃,目光斜视,像这样的人肯定会背叛别人的。不如废除了太子,改立卫姬的婴儿校师为太子。’

春秋战国史(原文对照翻译)附注释

春秋战国史(原文对照翻译)附注释 介绍 这篇文档将提供春秋战国时期的史料,并提供原文对照翻译以及相关注释。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涉及许多重要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事件,对于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分裂的时期,各个诸候国互相争斗,形成了复杂的政治格局。 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早期阶段,大约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这段时期以鲁国的学者孔子为代表,有许多重要的社会和政治变革发生。 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后期阶段,大约从公元前475年到 公元前221年。这个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国家之间的战争 越来越激烈,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思想家和哲学家。 原文对照翻译与注释 以下提供了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典籍原文对照翻译及其注释。 1. 《左传》:"昔齐桓晋文,追范文子之盟,实芮良辛之役, 斥固侯,王刍遂之言"。 - 原文:"昔齐桓晋文,追范文子之盟,实芮良辛之役,斥固侯,王刍遂之言"。 - 译文:"过去齐桓公和晋文公,追念范文子的联盟,记述了芮 良辛的战事,并提到了斥退固侯,王刍的言论"。 - 注释:这段原文描述了齐桓公和晋文公追念范文子的联盟, 以及相关的战事和政治决策。 2. 《孟子》:"求仁者,无有不克者也;求财者,无有不克者也;此二者,不可以得兼也"。 - 原文:"求仁者,无有不克者也;求财者,无有不克者也;此 二者,不可以得兼也"。

- 译文:"追求仁义的人,没有不能成功的;追求财富的人,没有不能成功的;但这两者不能同时兼得"。 - 注释:这段原文是孟子关于追求仁义和财富的理论,强调了这两者不能同时兼得的观点。 以上是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典籍原文对照翻译及注释,这些文献对于研究该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请注意,以上只是一小部分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资料十分丰富,仅在此提供了一些示例。

《春秋》原文与译文

春秋文言文及翻译 原文: 初(chū),郑(zhènɡ)武(wǔ)公(ɡōnɡ)娶(qǔ)于(yú)申(shēn),曰(yuē)武(wǔ)姜(jiānɡ),生(shēnɡ)庄(zhuānɡ)公(ɡōnɡ)及(jí)共(ɡònɡ)叔(shū)段(duàn)。庄(zhuānɡ)公(ɡōnɡ)寤(w ù)生(shēnɡ),惊(jīnɡ)姜(jiānɡ)氏(shì),故(ɡù)名(mínɡ)曰(yuē)寤(wù)生(shēnɡ),遂(suí)恶(è)之(zhī)。爱(ài)共(ɡònɡ)叔(shū)段(duàn),欲(yù)立(lì)之(zhī)。亟(jí)请(qǐnɡ)于(yú)武(wǔ)公(ɡōnɡ),公(ɡōnɡ)弗(fú)许(xǔ)。及(jí)庄(zhuānɡ)公(ɡōnɡ)即(jí)位(wèi),为(wéi)之(zhī)请(qǐnɡ)制(zhì)。公(ɡōnɡ)曰(yuē):“制(zhì),岩(yán)邑(y ì)也(yě),虢(ɡuó)叔(shū)死(sǐ)焉(yān)。佗(tuó)邑(yì)惟(wéi)命(mìnɡ)”。请(qǐnɡ)京(jīnɡ),使(shǐ)居(jū)之(zhī),谓(wèi)之(zhī)京(jīnɡ)城(chénɡ)大(dà)叔(shū)。祭(jì)仲(zhònɡ)曰(yuē):都(dōu),城(chénɡ)过(ɡuò)百(bǎi),国(ɡuó)之(zhī)害(hài)也(yě)。 译文: 当初,郑国的武公从申国娶妻,称为武姜,武姜生了郑庄公和共叔段。郑庄公出生时逆生,姜氏难产而害怕,所以就给他取名为寤生,因此而讨厌他。姜氏喜爱共叔段,想要把他立为太子,屡次向郑武公请求,郑武公没有答应。等到郑庄公继承了君位,姜氏又请求把制这个地方分封给共叔段。

吕氏春秋卷三 季春纪 圜道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卷三季春纪圜道原文及翻译 卷三季春纪圜道【原文】天道圜①,地道方②。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何以说天道之圜也?精气一上一下,圜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圜。何以说地道之方也?万物殊类殊形,皆有分职,不能相为,故曰地道方。主执圜,臣处方,方圜不易,其国乃昌。日夜一周,圜道也。月躔③二十八宿,轸与角属,圜道也。精④行四时,一上一下,各与遇,圜道也。物动那么萌,萌而生,生而长,长而大,大而成,成乃衰,衰乃杀,杀乃藏,圜道也。云气西行,云云然⑤,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小为大,重为轻,圜道也。黄帝曰:“帝无常处也,有处者乃无处也。〞以言不刑蹇⑥,圜道也。人之窍九,一有所居那么八虚,八虚甚久那么身毙。故唯而听,唯止;听而视,听止;以言说一。一不欲留,留运为败,圜道也。一也齐⑦至贵,莫知其原,莫知其端,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而万物以为宗。圣王法之,以令其性,以定其正,以出号令。令出于主口,官职受而行之,日夜不休,宣通下究,瀸于民心,遂于四方,还周复归,至于主所,圜道也。令圜,那么可不可,善不善⑧,无所壅矣。无所壅者,主道通也。故令者,人主之所以为命也,贤不肖、安危之所定也。人之有形体四枝,其能使之也,为其感而必知也。感而不知,那么形体四枝不使矣。人臣亦然。号令不感,那么不得而使矣。有之而不使,不假设无有。主也者,使非有者也,舜、禹、汤、武皆然。【注释】①圜:通“圆〞,指周而复始,运而不穷。②地道:关于地的道理、法那么。方:端平正直。③躔〔chán〕:指月亮运行与星宿会次。④精:精气,即阴阳之气。春夏为阳,秋冬为阴。⑤云云然:云气周旋回转的样子。⑥刑蹇:连绵词,同“形倨〞,颠仆障碍,不能行进。⑦一:指道。齐:当为“者〞字之误〔依照毕沅校说〕。⑧可不可,善不善:使不可者可,使不善者善。前面的“可〞、“善〞用使动用法。【译文】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效法它,所以设立君臣上下之分。为什么说天道圆呢?精气一上一下,环绕反复,没有停留点,所以说天道圆。为什么说地道方?万物有各种各样的类型,都有各自的分工与职守,不能互相替代,所以说地道方。君主掌握圆道,臣民立于方道,方圆不能改变,这样国家才能兴盛。日夜更替这是一个周期,这是圆道。月亮经历二十八星宿,轸宿与角宿相接,这是圆道。精气四季运行,一气上升,一气下沉,各不同而又相遇,这是圆道。万物运动那么会萌发,萌发那么会滋生,滋生那么会开展,开展那么会壮大,壮大那么会成熟,成熟后才会衰败,衰败才会死亡,死亡才会消失,这就是圆道。云气向西移行,云气周旋往复,冬夏不停;水泉向东流去,日夜不停。水源不枯竭,大海不满盈,小溪汇成大海,重水化为轻云,这就是圆道。黄帝说:“天帝没有常住之处,有所在也就是不会无所不在。〞这是说不会不行进,这是圆道。人的九个孔窍,一旦一窍闭塞那么有八窍虚病,八窍虚病太久那么会使人死亡。所以要应答就要倾听,应答就会停止;倾听就要观看,倾听就会停止;用这句话说的是各窍顺一运行的情况。各窍顺一运行不应停滞,某窍停滞不通的话就会出现败坏的迹象,这就是圆道。道者是最尊贵的,不知道它的源头,不知道它的末端,不知道它的始发,不知道它的终极,而万物以它为本。圣王效法它,用来保存自己的本性,用来安定自己的生命,用来发号施令。号令在君主的口中发出,官员接受并去施行政令,日夜不停,宣布通知下到达底,合于民心,于是四方遍颂,这样就会旋转再归来,上到达君主之处,这就是圆道了。号令施行符合圆道,那么使不适宜的适宜,使不好的变得美好,没有闭塞的地方了。没有闭塞之处,也就是君主的治理通畅。所以发号政令,是君主把它当成性

《吕氏春秋》季秋纪第九全文,翻译赏析

《吕氏春秋》季秋纪第九全文,翻译赏析 季秋 【原文】 一曰:季秋之月,日在房,昏虚中,旦柳中。其日庚辛,其帝少皞,其神蓐收,其虫毛,其音商,律中无射。其数九,其味辛,其臭腥,其祀门,祭先肝。候雁来,宾爵入大水为蛤。菊有黄华,豺则祭兽戮禽。天子居总章右个,乖戎路,驾白骆,载白旗,衣白衣,服白玉,食麻与犬,其器廉以深。是月也,申严号令,命百官贵贱无不务入,以会天地之藏,无有宣出。命冢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仓,祗敬必饬。是月也,霜始降,则百工休,乃命有司曰:“寒气总至,民力不堪,其皆入室。”上丁,入学习吹。是月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合诸侯,制百县,为来岁受朔日,与诸侯所税於民,轻重之法,贡职之数,以远近土地所宜为度,以给郊庙之事,无有所私。是月也,天子乃教於田猎,以习五戎獀马。命仆及七驺咸驾,载旍旐舆,受车以级,整设于屏外;司徒搢扑,北向以誓之。天子乃厉服厉饬,执弓操矢以射。命主祠祭禽於四方。是月也,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蛰虫咸俯在穴,皆墐其户。乃趣狱刑,无留有罪,收禄秩之不当者,共养之不宜者。是月也,天子乃以犬尝稻,先荐寝庙。季秋行夏令,则其国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窒;行冬令,则国多盗贼,边境不宁,土地分裂;行春令,则暖风来至,民气解堕,师旅必兴。 【译文】 季秋九月,太阳的位置在房宿。初昏时刻,虚宿出现在南方中天,拂晓时刻,柳宿出现在南方中天。这个月于天干属庚辛,它的主宰之帝是少皞,佐帝之神是蓐收,应时的动物是老虎一类的毛族,相配的声音是商音,音律与无射相应。这个月的数字是九,味道是辣味,气味是腥气,要举行的祭祀是门祭,祭祀时祭品以肝脏为尊。这个月,候鸟从北方飞来,栖息于屋宇的雀鸟钻进大海变成了蛤蜊。秋菊开了黄花。豺把捕到的野兽四面摆开,象祭祀一样,开始杀戮禽兽。天子

《春秋榖梁传》及全文翻译

《春秋榖梁传》及全文翻译 《榖梁传》即《谷梁传》(拼音:gǔliángzhuàn)[1],也被称作《谷梁春秋》、《春秋谷梁传》。《春秋谷梁传》为儒家经典之一,与《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之一。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 《谷梁传》强调必须尊重君王的权威,但不限制王权;君臣各有职分,各有行为准则;主张必须严格对待贵贱尊卑之别,同时希望君王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但其对政治更迭、社会变动较为排斥。 《谷梁传》(拼音:gǔliángzhuàn)[1]是《谷梁春秋》、《春秋谷梁传》的简称,是为《春秋》作注解所著,为儒家经典之一。传说孔子的弟子子夏将这部书的内容口头传给谷梁俶(亦名谷梁赤,字元始),谷梁赤将它写成书记录下来,但实际上这部书的口头传说虽然早已有了,但其成书时间是在西汉。 《谷梁传》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用这种方式来注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由于《春秋》言辞隐晦,表述过于简约,给后人学习带来诸多不便。为了更好地表现《春秋》经文的内容大义,很多学者为其著文诠释,以补原书之不足。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汉代传注《春秋》的有5传。后来《邹氏传》11卷,《夹氏传》11卷亡佚, 只有《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流传至今,被称为“《春秋》三传”。据后人考证,《谷梁传》书中曾引用公羊子的话并加以辩驳,因此认为成书要较《公羊传》为晚。 《谷梁传》所记载的时间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体裁与《公羊传》相似。其作者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鲁人谷梁赤(赤或作喜、嘉、俶、寘)。起初也为口头传授,至西汉时才成书。晋人范宁撰《春秋谷梁传集解》,唐朝杨士勋作《春秋谷梁传疏》,清朝钟文烝所撰《谷梁补注》为清代学者注解《谷梁传》的较好注本。 《谷梁传》着重宣扬儒家思想,务礼义教化和宗法情谊,为缓和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稳定封建统治的长远利益服务,因而也受到统

《春秋左传全译》[原文 译文]

隐公 隐公元年 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秋,七月,天王使宰晅来归惠公、仲子之赠。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冬,十有二月,祭伯来。公子益师卒。 鲁隐公元年春天,周历正月。三月,鲁隐公与邾仪父在蔑地结盟。夏天,五月,郑伯在鄢地打败了共叔段。秋天,七月,周平王派宰夫晅来鲁国赠送鲁惠公和仲子的丧葬礼物。九月,鲁国与宋国在宿国结盟。冬天,十二月,祭伯来到鲁国。鲁国公子益师逝世。 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奉之。 鲁惠公的元配夫人叫孟子。孟子死后,续娶了声子,生下隐公。宋武公生有仲子,仲子一生下来就有文字在她手上,说:“当鲁国夫人”,所以仲子也嫁给我们鲁君做正室,生下桓公,鲁惠公就去世了,所以隐公立桓公为太子而自己辅佐朝政。 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邾子克也。未王命,故不书爵。曰“仪父”,贵之也。公摄位而欲求好于邾,故为蔑之盟。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不书,非公命也。 元年春,周历正月,《春秋》没有记载隐公即位,这是因为他只是代理国政。三月,隐公和邾仪父在蔑会见,邾仪父就是邾子克。由于邾仪父还没有受周朝正式册封,所以《春秋》没有记载他的爵位,称他为“仪父”,是因为尊重他。。隐公摄政而想要和邾国友好,所以在蔑地举行了会盟。夏四月,费伯率领军队在郎地筑城。《春秋》没有记载,因为不是奉隐公的命令。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起初,郑武公在申国娶妻,名叫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是脚先头后出生的,这是难产,使姜氏受了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并且很讨厌他。姜氏很喜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屡次向武公请求,武公不答应。等到庄公继位为郑国国君,姜氏请求将制地作为共叔段的封邑,庄公说:“制地形势险峻,虢叔曾经死在那里。其他地方都可以听您的命令。”姜氏又改请求封京城,让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为京城太叔。祭仲说:“凡属国都,城墙周围的长度超过三百丈,就给国家带来祸害。先王制定的制度:大的地方的城墙,不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城的城墙不合先前制度,这不是该有的,您会忍受不了。”庄公说:“姜氏要这样,哪里能避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怎会得到满足?不如早作打算,不要让她滋生事端,一旦蔓延就难得对付了。蔓延的野草尚且不能铲除掉,何况是您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行不义,必然会自取灭亡。您姑且等着吧!”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晏子春秋原文及翻译

晏子春秋原文及翻译 3晏子春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学习目标1.读诵《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一则。 理解文章,感情人生,休养身心。 2.通过学习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使学生懂得:勇敢实践的人才可能获得成功,不倦前行的人才会有机会到达目的地,勤学善思的人终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知识链接《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用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书中记载了很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以及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事例,成为后世人学习的榜样。 晏婴自身也是非常节俭,备受后世统治者崇敬。 书中有很多生动的情节,表现出晏婴的聪明和机敏,如晏子使楚等就在民间广泛流传。 通过具体事例,书中还论证了和和同两个概念。 晏婴认为对君主的附和是同,应该批评。 而敢于向君主提出建议,补充君主不足的才是真正的和,才是值得提倡的行为。 这种富有辩证法思想的论述在中国哲学史上成为一大亮点。 《晏子春秋》经过刘向的整理,共有内、外八篇,二百一十五章。 学习内容一、入境生趣导入:多媒体播放《士兵突击》中的图片:

许三多,一个蜗居穷山沟的楞头青、一个孬兵,却成长为一名合格军人,走向了国际军事比赛的领奖台;一个连亲爹都歧视的龟儿子,赢得了中国军人的骄傲;一个心理有残缺的弱者,凭借智慧和毅力向世人证实了自身的价值…… 许三多用行动证实了自己的价值!为活着有意义他选择了一条艰辛的路!钢七连的一句口号:不抛弃,不放弃引入:《晏子春秋》了解晏子生平:晏子,名婴,字平仲,是我国春秋时期齐国的国相。 他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人们都很尊重他。 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放弃),常行而不休者,故难及也。 三、理解文意,学习释疑(读原文,了解文意,理解内涵,用自己的话解释全文。 )梁丘据对晏子说:自己到死的时候也追不上先生啊!晏子说:我听说,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倦前行的人常常可以达到目的地。 我并没有比别人特殊的才能,只是经常做个不停,行个不止。 您怎么会赶不上(我)呢?四、共同研讨,反思学习1、学了本文,你受到了哪些启迪?2、一滴水是微不足道的,但它却可以把坚硬的石头滴穿。 它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坚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