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教案(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导学案(全册)

初三化学教案(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导学案(全册)
初三化学教案(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导学案(全册)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1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我思我学】

议一议:研究化学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方面有什么重要意义?

化学在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有哪些较突出的贡献?

想一想:为什么说材料是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举例说明。

查一查:仔细观察课本第8-9页上的8张图,结合相关资料,谈谈他们的主要用途。

【同步导学】

一、评价要点

1.知道:中国古代化学工艺著名成就:青铜器、钢铁冶炼、火药、瓷器。

2.知道:碳酸氢铵具有受热易分解的性质。

3.知道:钢铁年产量的1/10因锈蚀而损失掉。

4.理解:探究铁生锈消耗氧气实验的原理。

5.了解:验证含硫火柴燃烧产生二氧化硫的实验方法。

6.知道:佛莱明发现青霉素、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我国首先研制出结晶牛胰岛素、门捷列夫创制周期表、居里夫妇发现钋和镭、诺贝尔研究炸药、200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研究导电塑料。

二、方法指引

1.我国在化学工艺方面的显著成就有哪些?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对人类作出过重大的贡献。像商朝的司母戊大方鼎重875公斤,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青铜器、春秋时期生铁冶炼技术的发明,比欧洲早1900年,战国时期,掌握了炼钢工艺,大大提高了铁器的实用的性能,为战国中期以后的铁器大量应用于军事和农业生产创造了技术条件。

我们祖先的四大发明中的造纸和制火药这两大的发明和运用,分别比欧洲早10个世纪和5-6个世纪,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两项发明和运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另外瓷器制造技术也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

在近、现代化学史上,我国的化学家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建国后,我国在化学工业上成果显著。例如:我国的化学家同生物学家合作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有生物活力的结晶牛胰岛素。化学科学与化学工业上的成就保证了我国原子弹研制中有关化学材料的部分。我国化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化学结构与天然物相同的核糖核酸,为人工合成生命物质迈出了新的一步.

2.简述研究化学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方面有什么重要意义?

纵观历史,从使用火到水、木材、煤、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人类能源的来源全部都是从自然界中得到,其中的大多数资源属于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仅仅注重资源开发是远远不够的,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做到合理开发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资源,还要保护好环境。而化学不仅在资源开发上能发挥重要作用,在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及环境保护方面同样大有用武之地。

3.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和造福人类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当今化学已发展成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的重要基础,成为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并正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危机,如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粮食危机等,做出积极的贡献。【随堂检学】

1.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对人类作出过重大的贡献。像制作青铜器、冶铁、炼钢都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化工工艺,它们最早出现的朝代依次是()A.商代,宋代,春秋B.商代,春秋,战国

C.春秋,战国,商代D.宋代,商代,战国

2.下列说法没有科学尤其是化学依据的是()

A.点石成金B.变废为宝C.塑料回收D.资源再生

3.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请你分析下列四个选项中化学学科不涉及的研究领域是()

A.开发新的能源B.合成新的物质

C.研究物体运动规律D.防治环境污染

4.化学肥料碳酸氢铵在加热时尤其容易分解(见课本第三页——“观察与思考”),为保存该化肥,通常应采取的措施是()

A.储存仓库要注意通风B.仓库要尽量密封,保持低温

C.要经常翻动包装袋,防止结块D.如果受潮要放在太阳下晒干

5.从课本图1-9实验中可知,和铁生锈相关的主要因素是()

A.空气和水B.太阳光C.盐酸D.红墨水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化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关键B.学习化学会使你生活得更健康、更文明C.用化学方法可以合成“长生不老”药D.使用无硫火柴可减少大气污染

7.联合国卫生组织经过严密的科学分析,认为我国的铁锅是最理想的炊具,并向全世界大力推广。其最主要原因是( )

A.价格便宜B.烹饪的食物中留有人体必需的铁元素C.保温性能好D.生铁导热性能最好

8.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结构的发现,打开了分子生物学的大门。化学与相结合,促进了基因工程的发展,产生了技术;科学家佛莱明发现了,进而进行合成和应用,挽救了许多垂危的病人;材料是、的

物质基础。21世纪的“材料之星”是材料。

【活用所学】

9.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确认,长期或大量摄入铝元素会对人体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将造成损害,建议限制导致人体摄入铝元素的各种应用。如在生活中尽量少用铝锅,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这些受限制的应用还可能包括: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列举三项当代社会面临的三大问题。

第2节化学研究些什么

【我思我学】

想一想:在初二物理中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物质的熔点、密度、沸点以及物质的三态变化,请举例加以说明。

初二生物中我们在研究呼吸作用时用到了澄清石灰水,你知道用澄清石灰水的目的是什么?

查一查: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些什么?例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事例加以说明。

【同步导学】

一、评价要点

1.知道: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的性质、变化、组成、结构、用途、制法。

2.知道:金刚石的有关组成和性质(硬度、可燃性、元素组成)。

3.了解:性质、变化、组成、结构、用途、制法等要素之间的决定关系。

4.学会:对蜡烛燃烧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进行分析。

5.学会:探究面粉等有机物是否含碳元素的实验方法(烧焦)

6.学会:判断常见变化的属性。

7.学会:对物质常见物理、化学性质进行描述。

8.知道:“烟”和“雾”的区别。

9.学会:能举例说明化学变化过程中通常伴随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二、方法指引

1.如何理解化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镰刀、斧头、铁锤、铁锅等是形状和用途各不相同的物体,但是构成它们的主要成分都是铁这种物质;冰、雪、露、水蒸气是不同的物体,但是它们都是水的不同形态。构成物体的铁、水等即为物质。同一种物质可以构成不同的物体,一个物体也可以由几种物质构成,可见“物质”与“物体”不是同一概念。物质是宏观概念,而物体是一个具体的事物。世界上所有的物体,包括生物和非生物以及人体都是由物质构成的,所以说世界是物质的。

2.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与现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往往伴随着出现发光、吸热或发热(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通过这种方法获取能量)、变色、气体的放出或吸收、生成沉淀等现象。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是,发生上述某些现象的变化,并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白炽灯泡中的钨丝通电发光、发热就是物理变化;同样,没有明显伴随上述现象的变化,不一定不是化学变化。判断某一变化是否是化学变化,归根结底在于是否生成了其它物质;而发生物理变化时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外形状态等发生了改变。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发生物理变化。例如,在发生石蜡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这一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着发生了石蜡的熔化、气化等物理变化。但是,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例如,将石蜡放在试管中慢慢加热,石蜡熔化,然后再冷却,石蜡又凝固,在这个变化的全过程中,就只有物理变化而没有化学变化。

4.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别是什么?

物质的化学性质,一定要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例如石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铁锈等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即能表现出来。例如颜色、状态、气味、味道、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导电性、传热性等。

【随堂检学】

1.化学变化的主要特征是()

A.有颜色变化B.生成其它物质

C.有发光发热现象D.有气、液、固三态变化

2.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汽油易燃烧B.钢铁生锈C.木材燃烧D.水结成冰3.成语被誉为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下列成语中,其本意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

A.磨杵成针 B.死灰复燃 C.木已成舟 D.积土成山

4.有关物质性质的下列叙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是1.429g·L-1

B.二氧化硫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碱式碳酸铜受热后,绿色粉末会变成黑色

D.液氧降温加压能变成淡蓝色雪花状的固态氧

5.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镁带能在氧气中燃烧,也能在空气中燃烧

B.加热碱式碳酸铜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

C.氧气在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易溶于水

D.面粉在燃烧匙中点燃时也会燃烧

6.蜡烛燃烧之所以是化学变化,是由于蜡烛在燃烧时()

A.先熔化B.再发出黄光

C.放出大量的热D.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7.葡萄糖和面粉在燃烧匙中烧焦后都得到一种黑色的残渣——碳,由此说明()A.两者的组成有相似之处B.两者的物理性质完全相同

C.两者的化学性质完全相同D.两者的用途相同

8.下列是对物质的一些性质和变化的描述:

①铜在空气中加热能跟氧气反应;②碱式碳酸铜是绿色的固体;③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的固体;④铁矿石被粉碎;⑤胆矾是蓝色的固体。其中,描述物理性质的是,描述物理变化的是,描述化学变化的是,描述化学性质的是(用序号填写)。

【活用所学】

9.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10.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现象,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用来防蛀的卫生球消失B.生米煮成熟饭

C.敞口久置的白酒没有酒味D.自行车胎炸裂

11.下列社会问题,与化学有关的是()

①泡沫快餐盒与白色污染②无氟冰箱与臭氧空洞③温室效应的产生与危害④汽车新能源?燃料电池的开发

A.①②B.①②④C.①D.①②③④12.化学研究的对象与物理、生物、数学、地理等其它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它主要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取一块食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以下不是化学研究领域的是

A.食盐由什么成分组成 B.食盐的产地在哪里

C.食盐有什么性质和用途 D.食盐的微观结构如何

13.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化学反应往往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如用木柴燃烧取暖,就是把能转化为能和能。

14.如何鉴别下列物质(写出利用的具体性质)

(1)酒精和水________,(2)厨房中的白糖和食盐______(3)酱油和醋__________,(4)铜丝和铝丝__________(5)铁块和铝块(同体积的)__________(6)晴纶衣服与纯羊

毛衣服_________其中,必须利用化学性质不同加以区分开的一组是____(填序号)。

15.2001年中国消协对部分装修后的室内环境状况抽样测试后发现,近半数存在苯污染。国际卫生组织已把苯定为强烈致癌物质。苯是一种没有颜色带有特殊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苯的沸点是80.1℃,熔点是5.5℃。苯的化学式为C6H6,在一定条件下,苯分别能跟氢气、溴、浓硝酸、浓硫酸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苯还能在空气里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苯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苯的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 __

16.观察是学好化学的一个重要方法。点燃一支蜡烛,观察蜡烛(主要成分石蜡)有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刚点燃时的现象;点燃一分钟时的现象;用白瓷板压在火焰上,在白瓷板上可以观察到;蜡烛刚熄灭时的现象;熄灭一分钟后的现象;根据以上实验现象,通过分析与判断,你的结论是:;依据是。

第3节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进行化学实验

【我思我学】

议一议:

我们怎样才能走进迷人的化学殿堂?

实验的方法在物理学的的研究中有什么重要作用?进行化学学科的学习与研究的方法是什么?

如何理解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曾经说过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

【同步导学】

一、评价要点

1.知道:附录一中所有仪器名称及基本用途。

2.学会:附录一中列出的几种基本操作。

3.学会:完成简单的实验记录、实验报告,对实验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处理。

4.了解:实验药品分类摆放,剩余药品如何处理。

5.学会:实验安全原则。包括:不接触、不品尝药品味道,正确闻药品气味的方法,酒精灯的安全使用,可燃性气体的使用原则、实验注意点。

6.学会:实验突发事件的处理。包括:酸碱泄漏处理,洒出酒精着火处理。

二、方法指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物质的性质只能在化学实验中显示,一般化学原理、化学理论的发现、验证和应用都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化学学科的特征,决定了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通过化学实验,我们不但能训练化学技能,还可以获得化学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化学的观点和化学研究方法,形成科学精神。因此化学实验在整个化学学科的学习中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进行化学实验要做好如下几点工作:1.实验准备。当你第一次走进化学实验室,不要紧张,要熟悉常见药品的取用和常用仪器的正确使用,还要熟悉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比如酒精灯、量筒、天平等仪器的正确操作。

2.实验实施。实验前预习实验,明确实验目的、明了实验步骤和实验注意事项,做到心中有数;做实验时,必须按照规定的实验步骤和方法进行,认真观察反应现象,实事求是地做好记录;认真填写实验报告;认真清理实验桌面。

3.实验结果分析与解释。实验结果是指通过实验获得的事实材料,如实验现象、实验数据等资料,是研究分析并取得结论的依据。对实验获得的各种现象和数据资料要经过整理再用文字或图、表的形式表达出来。整理实验结果必须客观,尊重事实,不要把和自己预料相反的数据和现象轻易抛弃。因为有“偶然性”或异常现象的背后往往隐藏着重大发现。既要重视实验结果,更应该重视对结果的分析。通过分析讨论,才能引出实验研究的结论或作出新的发现,实验的结果才有意义。

【随堂检学】

一、我来选

1.下列操作或做法正确的是()

A.把实验室的仪器和药品带回家做家庭小实验

B.用滴管滴加液体完毕,把它横放在桌面上

C.在实验室中用尝味道的方法鉴别葡萄糖和食盐

D.实验完毕把仪器洗涤干净,排列整齐,并整理好实验桌

2.若在试管中加入2-3毫升液体再加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①点燃酒精灯进行加热

②在试管中加入2-3毫升液体

③用试管夹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④将试剂瓶的瓶盖盖好,放在原处

A.①②③④B.③②④①C.②④③①D.④③②①

3.判断玻璃仪器是否洗净的标准是()

A.器壁上出现均匀水膜B.器壁上的水可聚成水滴

C.器壁上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D.器壁无水

4.下图中的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5.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可以手持试管给固体或液体加热

B.实验要求中未说明药品的用量,就应取最少量,液体1-2毫升,固体盖满试管底部

C.取用块状药品可以用手拿

D.实验后剩余的药品可放回原试剂瓶中

6.下列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使用酒精灯前,先向灯里添加酒精至灯嘴处

B.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液体的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

C.用灯帽盖2次,熄灭酒精灯

D.试管洗涤干净后,将试管口向下放置在试管架上

二.我来填

7.酒精灯的火焰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温度最高,向酒精灯内添加酒精时一般不超过酒精灯容积的_________,熄灭酒精灯时应用_________。

8.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液体体积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__________,加热试管时要使用_______,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给试管里的液体的__________部加热,并且不时地上下_________试管,为了避免伤人,加热时切记不可使试管口对着________。

9.实验室里所用的药品,有的有毒,有的有腐蚀性,因此在闻气体的气味时应________,特别是不能_________味道。

【活用所学】

10.下列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A.稀释浓硫酸时,把浓硫酸慢慢倒入盛有水的量筒中并搅拌

B.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保持水平

C.用滴管滴加液体时,为防止液滴飞溅,滴管紧贴试管内壁

D.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时,称量物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

11.量取25ml液体,最好选用()

A.10ml量筒

B.50ml量筒

C.20ml量筒

D.100ml量筒12.某学生俯视量筒内液体读数为20ml,则实际液体体积为()

A.大于20ml

B.小于20ml

C.等于20ml

D.无法判断.

13.使用前,天平指针向左偏,未经调零即用天平进行称量,当天平达到平衡后,其读数与被称量物质的真实质量比较( )

A.偏小

B.偏大

C.相等

D.无法判断

14.既可用于给液体加热,又可用于给固体加热的玻璃仪器是()

A.试管

B.烧瓶

C.烧杯

D.蒸发皿

15.某学生用托盘天平称量时,误将药品和砝码位置放颠倒了,待平衡时,称得药品质量读数为9.5g(1g以下用游码),则药品的实际质量为()

A.9g

B.10g

C.8.5g

D.8g

16.指出右下图所示倾倒盐酸的操作中的主要错误:

(1);

(2);

(3)。

第3节怎样学习和研究化学---进行科学探究

【我思我学】

想一想:如何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是什么?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同步导学】

一、评价要点

1.理解:铜绿色、态等物理性质、组成元素、两点化学性质。

2.理解:镁带的物理、化学性质。

3.学会:探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二、方法指引

1.探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是什么?如何进行科学探究?

(1)提出问题,作出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前提。

能从日常现象或化学学习中,经过启发或独立地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同时能比较清楚地表述所发现的问题。比如观察一支蜡烛,石蜡是什么颜色、什么状态?是很硬还是较软?石蜡能否溶于水?它密度比水大还是比水小?蜡烛燃烧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能主动地或在和同学、老师的启发下对问题可能的答案作出猜想或假设。如石蜡溶解性有三种可能:①能全部溶解②不能全部溶解③部分能溶解;蜡烛燃烧发生的①是物理变化还是②化学变化③既是物理变化又是化学变化

(2)科学探究中的问题与猜想可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证据,必须用事实验证

关于石蜡的颜色、状态通过观察和硬度通过用手一摸就能感知,而蜡烛燃烧究竟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则必须通过如下实验获取事实和证据:点燃一支蜡烛,观察在点燃和燃烧过程中石蜡所发生的变化。在烛火上方罩一只干燥的冷烧杯,片刻后将烧杯移离火焰,迅速正拿烧杯,并立即向其中注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摇动烧杯、看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用事实来验证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

(3)在科学探究中需要积极主动思维

在观察石蜡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这一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着发生了石蜡的熔化可见化学变化发生一定伴随物理变化。但是,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的过程中,是否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4)与他人合作交流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

各人的知识背景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可能不同,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角度和认识水平也存在差异。在探究活动要有目的相互交流和讨论,这样既有利于培养我们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我们的评价能力。探究实验可以分组、分课题目进行探究,既缩短了探究时间,又提高了探究效率,更有利于交流合作,每人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2.学习化学为何要使用化学符号?

化学符号是化学专门用语。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所特有的,是研究化学的工具,也是一种国际性的科技语言。不懂化学用语,学习化学就不能入门。所以,掌握它是很重要的。

【随堂检学】

一、我来选(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科恩(美)和波普尔(英),以表彰他们在理论化学领域作出的重大贡献。他们的工作使实验和理论能够共同协力探讨分子体系的性质,使整个化学领域经历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不再是纯实验科学B.化学不再需要实验

C.化学不做实验,就什么都不知道D.未来化学的方向还是经验化

2.下列化学符号与物质名称不对应的是()

A.氧气—O2B.镁带—Mg C.碳酸氢铵—NH4HCO3D.石灰水—H2O 3.进行化学探究是学好化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下列因素与化学探究有关的是()

①提出合理假设或猜想②设计探究实验步骤③详实记录实验现象和相关数据

④合作进行化学实验⑤形成总结性报告

A.①③⑤B.①②③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⑤

4.下列物质中既含有氢元素又含有氧元素的是()

A.氯化氢B.金刚石C.氧化镁D.石灰水

二、我来填

5.化学是一门以为基础的科学,进行化学实验要注意,遵守。要学会观察,准确客观地记录,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6.为探究酒精灯火焰不同部位的加热效果,小亮同学取来3支试管,分别编号为A 、 B 、

C 。向试管内各加入 3 mL 水,进行了如下实验:

(1)把A 试管底部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方约3 cm 处加热;

(2)把B 试管底部放在酒精灯外焰部分加热;

(3)把C 试管底部放在酒精灯灯芯处加热。

实验结果如下表:

由此小亮同学得出的结论是 ,根据他的这一结论你对

用酒精灯加热的建议是: 。

(4)填写实验报告:

7.为证明某空杯内充满着空气,小红同学把杯口向下使杯子浸没在盛水的盆里,她将观

察到的现象是 。你还能用其他方法证明空杯

内充满着空气吗?请简述操作方法和现象:

【活用所学】

8.给你一盒火柴和一盏酒精灯,

请你设计实验证明酒精灯火焰温度的高低。如果要证明

焰心处的主要物质不是酒精燃烧的产物二氧化碳和水而是酒精蒸气,怎样设计一个实

验?

9.阅读下列短文并回答问题:(A)氢氧化钠叫做烧碱或苛性钠;(B)氢氧化钠固体极易溶

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C)暴露在空气中的烧碱易吸收水分而潮解;(D)氢氧化钠

还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E)氢氧化钠还能跟指示剂、盐酸、氯化铁等反应;(F)氢

氧化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具有广泛的用途;(G)纯净的氢氧化钠是一种白色固体,它的水溶液有涩味和滑腻感.

(1)用序号回答:短文中叙述物理性质的有___________,叙述化学性质的有_________。

(2)氢氧化钠可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固体

氢氧化钠应__________保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小欣同学在做完“探究铜绿的性质”实验后,要填写如下实验报告,请协助他。

实验目的:探究铜绿的性质

实验用品:(略)

实验过程及现象记录:

(1)观察铜绿的颜色和状态等物理性质:铜绿是色;

(2)将铜绿粉末用分别加到两支试管中;

(3)用向一支试管中逐滴滴加稀盐酸,观察到铜绿,溶液呈色,同时有大量产生;

(4)将另一支试管在酒精灯的焰上加热(注意:加热时要先加热后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绿色粉末逐渐变成色,试管口有滴出现。

结论:

铜绿具有的化学性质是(Ⅰ);

(Ⅱ)。实验探究:

小欣同学查阅资料后得知:铜绿在加热时还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又:二氧化碳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请帮他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在加热过程中二氧化碳气体的存在。

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

第1节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

【我思我学】

议一议:通过第一章的学习,你对如何进行科学探究有感性认识了吗?

想一想:你能识别本节内容中两个“活动与探究”中所用到的化学仪器吗?你会组装这些仪器和装置吗?

议一议:你对当今的空气质量状况了解得多少?你是否知道空气的污染源以及消除空气污染的重要性。你知道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

查一查:本市空气质量周报,了解本市当日API指数、主要污染物、空气质量级别、空气质量状况。(扬州市可登陆“扬州环保”https://www.360docs.net/doc/8f4898374.html,/index.asp)

想一想:生活中有那些现象证明空气中有水蒸气、二氧化碳的存在?

【同步导学】

一、评价要点

1.学会:捕捉空气的实验方法。

2.记住:空气中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

3.理解: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

4.学会:分辨混合物和纯净物(常见物质),了解纯净物有固定组成、混合物无固定组成的道理。并能从微观角度根据示意图分辨纯净物和混合物。

5.了解:氮气化学性质的不活泼性及其主要用途。

6.了解:稀有气体的稳定性及其主要用途。并领悟性质决定用途的逻辑思想。

7.学会:对空气的自净能力、空气的污染状况、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等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并能进行简单的评述。

二、方法指引

1.用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在此实验中

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要使实验成功关键要注意

哪些问题?

解析:用右图装置进行实验,可观察到实验现象:红磷燃烧

产生大量白烟,一段时间后,钟罩内的水面上升约1/5,说明红

磷燃烧生成的白烟能溶解于水,由于钟罩内空气中的氧气被全部

消耗,冷却后,钟罩内的水面会上升到钟罩体积的约1/5处,

实验现象说明:(1)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1/5,氮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4/5。(2)说明钟罩内剩余气体具有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的性质。

实验成功的关键是:(1)燃烧匙A中应放入过量红磷,钟罩内的燃烧匙中放过量红磷的原因是为了将钟罩内的空气中氧气彻底消耗,否则测定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将偏低。(2)装置气密性要良好,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当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时,外界空气进入瓶中.(3)红磷应纯净,若红磷中混有燃烧时产生气体的杂质,如红磷中混有硫粉。产生二氧化硫气体,液面也不能上升到1/5。

2.常用来研究空气成份的药品和装置通常还有哪些?

解析:研究空气成份的药品一般是磷,因为它在空气中能燃烧,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一般不选择铁丝,因为铁丝在空气中难以燃烧,也不选择碳和硫,因为它们分别燃烧后重生成的产物是二氧化碳气体和二氧化硫气体,燃烧后装置内压强变化不大,所以也不选用。装置除钟罩外通常还有如下四种:

3.混合物和纯净物有何区别

(1)纯净物有固定组成,混合物没有固定组成。组成纯净物的物质只能是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的物质可以是两种也可以是多种,物质种数不固定。混合物中每种物质的质量分数可多可少也无固定值。

(2)纯净物有固定性质,混合物没有固定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特别是结构。由于混合物本身就没有固定的组成和结构,因而它的性质将随着组成和结构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混合物一般来说没有固定的性质。相反,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物因组成的结构固定,因而性质就固定。如纯净物有固定的熔点、沸点等。纯净物如果掺入杂质变成混合物,则它的熔点、沸点就随杂质的多少而发生变化。

(3)绝对纯净的物质是不存在的。通常所说的纯净物也都含少量杂质,其杂质含量限度要以对生产和科研不产生有害影响为标准,纯净与否是相对的。纯净的一般是指含杂质很少的具有一定纯度的物质。

三、典型例题

1.已知相同条件下,氧气密度大于空气密度,则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是[ ] A.约等于21% B.大于21% C.小于21% D.无法确定

分析由于相同条件下,氧气密度大于空气密度,又因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21%,利用公式m=ρV可推导出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大于21%.答案 B

2.北京市已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整治环境是“新北京,新奥运”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你给市政府提出改善空气质量的两条建议.

分析:本题答案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只要属于符合要求的建议均可以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参考答案:将锅炉燃料改为石油气或天然气;治理汽车尾气;种树、种草绿化环境,减少粉尘等。

【随堂检学】

一、我来选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通常状况下,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一定是空气

C.空气不是单一物质,而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

D.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

2.下列气体不是空气中固定成分的是()

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硫D.稀有气体

3.对于红磷的燃烧实验,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燃烧时会发出大量的热B.产生大量的白烟

C.发出红色的火焰D.经过点燃才能燃烧

4.有六种物质:①汽车排放的尾气;②煤燃烧产生的烟尘;③化工厂排放出的废气;

④江河湖泊蒸发出的水蒸气;⑤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气体;⑥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其中,能严重污染空气,对人类造成很大危害的物质是()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③D.④⑤⑥

5.豆科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用的肥料较其它农作物少得多,原因是豆科植物根上具有根瘤菌,能直接固定空气中的某种气体成为农作物的养料,这种气体是()

A. 氮气

B. 氧气

C. 二氧化碳

D. 稀有气体

6.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某品牌纯净水B.清新的空气C.24K黄金D.氦氖激光气7.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若用燃烧的方法除去其中的氧气,以得到较纯净的氮气,应选用下列物质中的()

A.木炭B.蜡烛C.红磷D.硫磺

8.目前我国对城市空气质量监测项目中,一般不考虑的是()

A.二氧化碳B.氮氧化物C.硫氧化物D.可吸入颗粒物二、我来填

9.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占21%,占78%,占0.94% ,__________占0.03%,以及___占0.03%,所以说,空气的成分以和为主,其中约占空气体积的1/5,约占空气体积的4/5。

10.白磷能在空气中自燃,说明空气中含有;澄清石灰水长期放置在空气中就会变浑浊,说明空气中含有;夏天当我们从空调房间走出来时,眼镜会变得一片模糊,说明空气中也含有__________。

11.空气质量日报的主要内容包括:首要污染物、空气污染指数和空气质量级别。

空气污染与空气质量级别的对应关系(表1)

2005年5月×日我国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日报(表2)

(1)上述城市中易出现酸雨的城市是。

(2)请依据表1和表2中的内容,确定当日天津的空气质量级别,并填在表2的空格里。【活用所学】

一、我来选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中各气体的组成几乎是不变的B.高山上缺氧说明高山上氧气的量比地面低C.取1kg空气必有210g氧气D.空气污染主要是二氧化碳含量增大造成的2.下列有关空气的描述正确的是()

A.空气中只有一种成分即“燃素”B.空气中不含有水蒸气

C.空气的成分自古至今一直未变D.空气是一种混合气体

3.下列关于稀有气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通电时一般都能发出有色光B.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C.一定不能和其他物质反应D.是空气中含量最少的气体

4.氮气的用途也很广泛,下列属于氮气用途的是()

A.合成氨制作氮肥B.充入灯泡作保护气

C.作为火箭发射的推进剂D.医疗上可作为危重病人的急救气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空气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B.被污染了的空气会损害人体的健康

C.人们要充分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D.为了不使空气被污染,应关闭所有的工厂二、我来填

6.为了防止食品腐烂变质,在包装食品时可以采用真空包装或充入保护气的方法,对于一些易腐败的食品,常常充入氮气以防腐,原因是。

7.列举两种在生活中常见的混合物,试说出它们分别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

(1) ;

(2) 。

8.测定空气中氧气所占的体积分数,某同学设计了如右图实验,在

一个耐热活塞的底部放一小块(足量)白磷,然后迅速将活塞下压,

可以观察到的现象为;冷却至原

来温度时,慢慢松开手,活塞最终将回到刻度处,试回答白磷燃烧的原

因;由此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9.小芳同学探究了教科书上的图2-l实验之后,又设计了如甲装置所示的实验,红磷和木炭均为足量,在空气中燃烧,待燃烧完毕,冷却至室温,打开C、D两处的夹子,想一想,(1)她将看到哪些现象?

(2)试分析一下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如果将甲装置改装成乙装置,反应完毕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

10.小资料1775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定量研究空气组成时,发现从空气中分离得到N2的密度与分离含氮物质得到N2的密度之间总有一个微小的差异,但这并没引起他的注意。一百多年后,英国科学家雷利对这0.0064g/cm3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几经努力,他终于发现在空气中还存在着一种懒惰的气体——氩气,从而发现了惰性气体家族。

(1)阅读资料,你有哪些感受?

(2)下面是科学家雷利在实验探究中的几个重要步骤,请补充完整:

问题与猜想→( )—→分析与结论—→( )

(3)某同学在探究空气成分中氧气的含量时,模拟了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他设计了如下实验:在由两个注射器组成的密闭容器内留有25mL空气,给装有细铜丝的玻璃管加热(如图)。请你与之合作.继续完成该实验的探究。

第2节性质活泼的氧气

【我思我学】

1、生物体所必需的气体是什么?回顾一下生物中所学的知识:什么是呼吸作用?

2、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氧气除了提供给我们呼吸以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还有哪些应用?课上将你了解的知识向大家介绍一下。

3、有什么事实能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

【同步导学】

一、评价要点

1.记住:氧气的存在、自然意义及常见物理性质(不要求记忆具体数据)。

2.了解:常见物质在空气中、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和产物。包括:木炭、铁丝、蜡烛、红磷、硫磺等。领会氧气化学性质的活泼性。学会检验氧气存在和氧气收集验满。

3.了解:氧化反应、缓慢氧化的基本含义,并能判断常见生活现象是否属于缓慢氧化。分辨可燃与支持燃烧这两个易混概念。

4.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

5.了解:工业制氧气的原理。

6.掌握:高锰酸钾、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的实验原理、过程、注意点等。了解催化剂的作用(不对此概念进行辨析和探究)。

二、方法指引

1.学习一种具体物质的化学方法是什么?

一般包括学习物质的性质、制法、用途、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等方面的内容。在学习氧气时,首先要牢固掌握氧气的性质,再根据性质去了解氧气的用途及制法等。

学习氧气的性质应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重点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学习氧气的制法,重点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工业制法只要知道原理即可。2.如何通过实验获得知识并培养多种能力

氧气的性质是学习的重点,对于氧气的性质的感性认识必须通过实验来完成。可将所做实验内容进行归类整理:

3.如何解物质的鉴别习题?

分析:鉴别几种物质时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1)比较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有哪些较明显的差异;

(2)实验时可观察到的现象是否有较明显的区别;

(3)实验操作(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是否方便、可行;

(4)应按“操作——现象——结论”的次序叙述。

例如:怎样用化学方法鉴别分别装有氧气、空气、氮气的三瓶无色气体?

答:用燃烧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这三个集气瓶中,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更旺的是氧气,能使燃烧的木条熄灭的是氮气,而没有明显变化的则是空气。

4.在描述化学反应时要注意“加热”、“点燃”和“燃烧”,“火焰”与“发光”等述语的区别。

5.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操作步骤是什么?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操作步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其实验步骤可以概括为“查”“装”“定”“点”“收”“离”“熄”等7个字,可用谐音记忆为“茶”“庄”“定”“点”“收”“利”“息”。

注意问题:(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药品潮湿,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然后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2)用排水法集气时,应注意当气泡从导管口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

(3)停止反应时,应先把导管从水槽里撤出,再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里的水倒流到试管,导致试管炸裂).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瓶口冒出时,说明瓶内的氧气已满。

(4)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集满气的集气瓶要盖上玻璃片正放在桌上。

(5)试管口处应放一小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堵塞导管)。【随堂检学】

一、我来选

1.下面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磷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白雾B.铁丝在空气中能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白光D.硫在空气中燃烧时,会发出蓝紫色火焰2.下列关于氧气用途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用于钢铁工业,提高钢铁的质量和产量B.氧炔焰用来焊接或切割金属C.液氧制成炸药,用来开山采矿D.液氧可用作宇宙火箭的燃料3.焊接精密仪器往往在氮气中进行,这是因为()

A.氮气是无色无味且密度小B.氮气的沸点低

C.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 D.氮能跟很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4.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能发出蓝紫色火焰的是()

A.木炭B.硫粉C.铁丝D.红磷

5.下列物质在氧气里燃烧,其图示的实验操作有错误的是()

6.通常情况下,对氧气化学性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非常活泼

B .比较活泼

C .极不活泼

D .无法确定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在过氧化氢催化分解的反应中,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

B .氧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在常温下能与所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C .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D .没有二氧化锰作催化剂,过氧化氢溶液就不会产生氧气

8.下列反应从物质与氧起作用的角度看,是氧化反应的是( )

A . 氧化钙 + 水—→氢氧化钙

B .镁 + 氧气——→氧化镁

C . 过氧化氢 ———→ 水+ 氧气

D .氯化氢 + 氨气—→氯化铵

9.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 )

A .质量减少

B .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

C .质量增加

D .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

10.如图所示,过氧化氢(H 2O 2)在催化剂二氧化锰的作用

下,迅速分解放出大量氧气。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

A .气球胀大,红墨水左移

B .气球缩小,红墨水右移

C .气球胀大,红墨水右移

D .气球缩小,红墨水左

二、我来填

11.鱼在水中靠 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 中,由此可推知氧

气的溶解性是 。

12.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可以将木炭放在________里或用______夹持木炭,

在______上加热到_______,再伸入装有氧气的_________中。做铁丝在氧气里燃烧的实

验时,铁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 ,铁丝的一端

系一根火柴的作用是 ;集气瓶里,放入少

量水的作用是 ;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铁

丝 ,生成了一种 色的固体。

13.工业上制备大量的氧气是采用____ __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液态氮的沸点比

液态氧的沸点______的性质。蒸发液态空气时,__________首先蒸发出来,剩下的主要

是_______。此变化属于 。工业上为了便于贮存、运输和使用,常把氧气

加压到1.5×107 Pa ,并贮存在钢瓶中。 二氧化锰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六-九章

第六章溶解现象 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分散现象。 2.理解溶液的概念,能说出溶剂和溶质。 3.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概念以及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4.初步分清悬浊液和乳浊液。 5.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溶液的概念、特点。 会辨认溶质和溶剂,能正确分辨溶解与熔化的不同。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几种生活中的分散现象。 2.背出溶液的概念、乳浊液和溶液,并举出常见实例各两则。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分: 通过高锰酸钾中加水,食盐中加水,蔗糖中加水以及泥土(粉笔灰)中加入水中,食用油加入水中得到如下结论: 如果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 如果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物质的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 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注】新名词: 乳化: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现象称为乳化。 教学过程: 设问:海水为什么是咸的?黄河为什么是浑浊的?医院里用的碘酒是怎样制成的? 学生阅读课本,归纳:上述三个例子都是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的分散现象。 新课讲授:阅读P153活动与探究 1.悬浊液、乳浊液、溶液。 阅读实验:在1~4号大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泥土、植物油、食盐和酒精。振荡后观察四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 泥土:变浑浊悬浮固体不颗粒(分层) 植物油:牛奶状浑浊分散着液体不止液滴(分层) 食盐:透明液体(稳定) 酒精:透明液体(稳定) 继续观察:静置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情况。 引出概念:1.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举出实例:浑浊的黄河水;固体农药(西维因);石灰浆及墙体涂料。 引出概念:2.一种液体小液滴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导学案(全册)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全册)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全册)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导学案(全册)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化学,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和使命感。体验化学的科学美。 (2)初步认识化学对人们认识周围物质世界的意义。 (3)、初步认识化学对开发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义。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 识。 (4)初步了解化学对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知道化学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方面所 作出的重要贡献。 (5)初步体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思考与比较,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养成善于思考,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学习重点: 1、认识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意义。 2、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三、学习难点: 1、认识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重要意义。 2、树立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四、预习导航: 1、化学是造福人类的科学,在古代我国()的制造,()的冶炼与应用,()的发明,()的烧制都是举世文明的。 2、近代以来,化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对促进社会生产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如为工业的发

展提供了更多的( )和();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为人类战胜疾病提供了()。 3、当前人类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的发展。 4、你能说出那些自然资源。 五、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几个趣味实验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展示化学学科的神奇与魅力。从而带领学生从此刻起真正进入化学的学科殿堂, 展现化学的独有魅力。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学习任务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你所知道的化学方面的科学成就 有哪些?你所知道的当今世界面临的与化学相关或依赖化学 科学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2、讨论结束有小组共同展示讨论结果 3、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完成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的实验,介绍简单的 实验知识。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通过实 验探究,你认为碳酸氢铵逐渐减少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应该 如何保存它? 4、有小组长汇报讨论结果 5、学生一个人为单位积极思考并说出自己知道的化学对于认识 周围物质世界的作用,然后再组内进行交流 学习任务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1、播放录像:播放有关水、钢铁、白色污染、化工生产、环境污 染的影片剪辑。老师小结强调水、环保的相关知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水污染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治水污 染?如何解决水资源紧缺的问题? 2、由指定小组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3、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代表演示铁丝生锈、高锰酸钾褪色的 实验。 4、学生通过实验讨论得出你所知道的自然资源的利用过程中人类 遇到的问题还有哪些?请你提出解决思路。 学习任务三: 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已有知识,说出自己知道的化学与新科技的 知识。 2、动手探究:分组探究不同玻璃材料的性能差异。 材料性能特点 (三)系统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困惑? 备注 学生刚接触化学,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讨论让学生初步学会合作,并且在他人展示过程中学会倾听 这是第一个实验,要让学生体会到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此过程中体现集思广益 让学生亲自动手,体会实验的乐趣

初三化学教案:沪教版初三化学教案集

初三化学教案:沪教版初三化学教案集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教学目标: 1、会列举化学与社会的关系的例子。 2、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对比和分析,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交流与讨论。 3、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意识到科学精神与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重点、难点:实验的探究。 教学过程: 设置化学情景:展示化学在古代的成就,说明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化学。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1、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每天我们都在与多种多样的物质打交道。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的角度讨论身边的物质,如:水、空气、食物、燃料和衣物,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给人类更多的新物质:塑料、橡胶、各种各样的合成材料,这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 讨论:人们身边的物质,激发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怎样得来的?为什么不同的物质性质不同?某些绿色植物是如何将水、二氧化碳转化成淀粉?淀粉、蛋白质、脂肪在人体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吃的食盐和食醋中含有什么成份? 3、观察与思考:碳酸氢铵的分解 阅读:学生分析推测。 实验:碳酸氢铵的分解,简单介绍仪器。 学生观察现象:白色碳酸氢铵固体逐渐减少、试管口有白汽冒出,闻到刺激性气味。体验实验结果并与刚才的分析作比较,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奇妙,化学的重要。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1、观察与思考:铁丝生锈 现象:铁丝生锈了,烧杯中红色的水倒吸入导管中。 初步分析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明确,观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要学会观察。 2、体会化学工业的作用 观察与思考:火柴的燃烧 比较实验现象的差异:火柴燃烧后红色的液体颜色变淡而木柴燃烧后那么没有明显变化,引导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视理解环境问题。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把学生引进材料和能源世界中,如:青霉素的发现,DNA结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溶解教案 沪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溶解教案沪教版 学习目标: 认知目标: 1.理解溶液的概念及基本特征;了解溶液的一些性质 2.了解溶液及乳化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对比实验,归纳、了解溶液的特征 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溶液的性质,以及溶液导电的原因 情感目标: 学习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培养实验观察,分析能力,培养探究精神 学习重点及难点: 学习重点:溶液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溶液的性质 学习难点:从微观上来认识溶解、乳化、溶解热效应以及溶液的导电性 探究活动: 1.几种物质在水中分散情况,探究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共同点及其区别2.物质溶解至水中的温度变化情况 3.通过溶液的形成,探究导电性的原因 知识预备: 知识整理: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1)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 a.溶液: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b.悬浊液:物质以固体小颗粒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c.乳浊液:物质以液体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物质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a.均一性:是指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一样。 b.稳定性:是指在温度等外部因素不改变的情况下,无论放置多久,溶液也不会出现分层或沉淀现象 P.S.注意:根据分子运动理论,溶液中的分子、离子等微粒是在不停做无规则运动。 3.物质溶解的现象 (1)颜色:有些物质溶解后,会使溶液呈现一定的颜色 如:CuSO4溶液是蓝色的,FeCl3溶液是黄色的,FeSO4溶液是浅绿色的,KMnO4溶液是紫红色的,NaCl溶液等则呈无色。 (2)温度改变(溶解的热效应):溶解的过程可能会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解释: (1)固体溶解的过程,实质就是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构成固体物质的分子或离子,脱离了固体,一部分与水分子形成水合离子,而扩散到液体中。而溶液大部分的颜色,就是因为其水合离子的颜色。 (2)在溶解的过程中,实质存在两个过程:一方面,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该过程需要吸收热量;另一方面,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或离子的过程,该过程要放出热量,因此,溶解过程中吸热还是放热,关键就是看这两方面能量的比较了,如:NaOH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小于生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从而总体是放热; NaCl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与形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差别不大,温度不变; NH4NO3固体等溶于水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大于生成水合离子过程中放出的热量,从而总体是吸热。 4.乳化现象及乳化剂 (1)乳化现象:原本油与水互不相溶,加入一定试剂,使油的小液滴均匀的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 (2)乳化剂: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的乳浊液的物质。 (3)乳化剂的结构特点:具有亲水基和亲油基,既能溶解于水中,又能溶解于油中 (4)乳化剂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主要是应用于洗涤剂,除此之外还有用于印染、污水处理等。二.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实验:水、蔗糖和食盐水溶液的凝固点测定 如课本P157所示实验装置,首先测得烧杯中冰水与食盐的混合物温度为-6℃

沪教版下学期初三化学教学计划

沪教版下学期初三化学教学计划 一、学期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一〉知识目标 ⑴、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 ⑵、知道酸、碱、盐、氧化物等化合物; ⑶、学习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简单知识; ⑷、认识化学与材料、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环境; 〈二〉技能目标 1、自主能力:能联系旧知识自主学习新课,能自主解决学习中遇到问题; 2、综合能力:综合运用各种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联系各科知识综合解决问题; 3、拓展能力:由所学知识拓展到相关学科和生活生产实际; 4、创新能力:改进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进行小发明和小制作等科学探究,实施快乐学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自学的方法,学会预习、复习、练习的方法; 2、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勤学、好问的良好学习习惯。 3、根据课程标准的能力要求来辅导学生,让学生理解基本原理。了解有关知识的来源和推理过程以及生活中有关的化学知识。初步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了解物质构成的奥秘,了解溶液、酸、碱、盐等物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习科学家们刻苦钻研、勇于探索、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 2、培养不怕挫折、不怕失败、敢于面对错误的意志品质。 3、通过学习力争让全部学生顺利毕业,成为合格的初中毕业生。 4、提高学生各种能力,主要包括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综合运用课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5、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三两个班共有学生近百人。下面就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各班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的学习纪律、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等几个方面简要地分析一下: (一)知识基础: 学生在上学年的学习中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基础,但从化学知识系统的总体上来说,只是学习了水、氧气、空气、二氧化碳等基础学科中最基础、最基本的化学知识,所学的知识是零碎的,支离的,就是从化学观方面去分析,学生对自然界和身边的化学现象的认识也是浅显的。 (二)技能和能力发展水平: 我校初三学生水平不一样,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均衡,总体上有两极分化倾向,在具体教学中应注意纠正这种倾向。另外,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基础,对这门课程了解不深,应加强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化学世界。 (三)学习方法水平: 大凡理科知识的掌握,着重于理解,化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表现得尤其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全册教案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教案 第1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了解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及其应用。 3.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含义,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4.了解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勇于创新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从微观上认识溶液,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课前准备 仪器:烧杯、试管、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玻璃棒、温度计等。 药品:食盐、蒸馏水、氢氧化钠、硝酸铵、硝酸钾、食用油、汽油、洗洁精等。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投影图片。 提问:海水、河水、地下水、自来水等清澈透明,是不是纯净的水呢,为什么? 【教师引导】海水、河水、地下水、自来水等即使非常清澈,也不是纯净的水。这是因为水中溶解了许多物质。那么,物质是怎样溶解到水里的?下面让我们来学习第三单元第一节溶液的形成,了解溶解的过程。 一、溶解的过程 【活动天地】观察实验的溶解

请同学们分组完成食盐的溶解,仔细观察发生的变化,感受温度的变化,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①食盐颗粒为什么不见了? ②想一想,这杯食盐水的上部、中部和下部,任一处,是否都一样咸? (可引导分析喝的咸汤或雪碧饮料来感知这个问题。) ③如果把得到的食盐水密封,保存一个月、一年、两年……你猜测会不会从中析出食盐颗粒来? (展示两瓶不同年份的氯化钠注射液,让学生观察有无区别。) 1.溶液、溶质、溶剂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质:像氯化钠这种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3)溶剂:像水这种起溶解作用的物质叫溶剂。 【提问】举出几种生活中你熟悉的溶液,并说出它的溶质和溶剂。 归纳总结:溶质可以是固、液、气三态;最常用的溶剂是水,此外酒精、汽油等也可以作溶剂。 2.溶液的特征 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过渡】为什么溶液会均一、稳定? 播放视频:氯化钠溶于水的微观过程。 归纳总结:混合物中的各种粒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并且都在不断运动。外界条件不改变,钠离子、氯离子与水分子不会分离。所以氯化钠溶液是均一、稳定的。均一、稳定是所有溶液的共同特征。 【提问】在氯化钠溶于水的实验中,用手触摸烧杯,感觉不到明显的温度变化。那么,其他的物质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会有什么变化呢? 3.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实验探究】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过渡】为什么不同物质在溶解时能量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呢? 【微观解释】这是因为物质在溶解于水时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叫扩散,一种叫水合。扩散吸热,水合放热。溶质不同,这两种过程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同,从而使溶液的温度发生不同的变化。 【过渡】投影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溶液的重要应用 【讲授】溶液对于自然界中的生命活动和人类生产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植物吸收营养物质、动物摄取养料都是要形成溶液才能吸收,维持人体生命和健康的化学反应多数是在水溶液中发生的。人们利用化学反应创造和生产物质、开展科学实验,很多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医疗上广泛使用的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各种抗菌注射液等,都是按一定的要求配成溶液使用的。所以说,溶液是生产生活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混合物。 二、乳化现象

初三化学全册教案(沪教版)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教学目标: 1、会列举化学与社会的关系的例子。 2、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对比和分析,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交流与讨论。 3、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意识到科学精神与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重点、难点:实验的探究。 教学过程: 设置化学情景:展示化学在古代的成就,说明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化学。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1、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每天我们都在与多种多样的物质打交道。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的角度讨论身边的物质,如:水、空气、食物、燃料和衣物,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给人类更多的新物质:塑料、橡胶、各种各样的合成材料,这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 讨论:人们身边的物质,激发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怎样得来的?为什么不同的物质性质不同?某些绿色植物是如何将水、二氧化碳转化成淀粉?淀粉、蛋白质、脂肪在人体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吃的食盐和食醋中含有什么成份? 3、观察与思考:碳酸氢铵的分解 阅读:学生分析推测。 实验:碳酸氢铵的分解,简单介绍仪器。 学生观察现象:白色碳酸氢铵固体逐渐减少、试管口有白汽冒出,闻到刺激性气味。体验实验结果并与刚才的分析作比较,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奇妙,化学的重要。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1、观察与思考:铁丝生锈 现象:铁丝生锈了,烧杯中红色的水倒吸入导管中。 初步分析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明确,观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要学会观察。 2、体会化学工业的作用 观察与思考:火柴的燃烧 比较实验现象的差异:火柴燃烧后红色的液体颜色变淡而木柴燃烧后则没有明显变化,引导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视理解环境问题。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把学生引进材料和能源世界中,如:青霉素的发现,DNA结构的发现,克隆多利绵羊,高能燃料可以推进火箭,半导体硅晶片可用以造计算机芯片,石英砂可造光导纤维,高强度陶瓷可制成航天飞机的防热瓦、纳米材料等。交流化学科学的发展,列举生活中的例子。 练习与实践:P9 1 2 3 第二节化学研究些什么? 教学目标: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教学设计

第三节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学习目标: 1、认识常见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2、会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3、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化合物和单质、纯净物和混 合物 4、介绍地壳中、海水中、人体(生物体)和太阳(太空)中 元素的分布和元素与人体健康知识,使化学知识更贴近生 活,指导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 学习重点: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学习难点: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化合物和单质、纯净物和混合物。 课堂学习: 第一课时 一、引入 问题情境:某品牌矿泉水标签上标明本品含:硒:0.013,锶 0.0596…(单位mg/L)。这里的硒、锶等是指元素、原 子、还是…? 学生交流:生活中你知道哪些有关元素的知识。 二、师生互动 师生讨论:人类对元素的认识历史。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 学生讨论: (1)氧原子是一个总称,为何还要有氧元素这个总称。投影:常见的元素的原子结构,阅读:元素周期表。 (2)在前面的学习中你知道哪些元素,他们的名称、化 学符号? (阅读:教材73页、识记常见的元素的名称化学符号) (3)Mg 这个符号代表的意义。

归纳小结: (1)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3)元素符号的意义。 讨论练习:教材77页第1、4、5题 问题讨论: 现有氧气、碳、铁、二氧化碳、氧化镁、水、高锰酸钾、 空气、碳酸氢铵、九种物质,其中属于混合物的 是;属于纯净物的是,在纯 净物中只含一种元素的是;含两种或两种 以上元素的是。含有氧元素的是。 (阅读教材74页) 讨论归纳: 单质 纯净物氧化物 物质化合物 混合物 练习巩固:教材77页 第二课时 问题讨论: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含量最多的元素 是 2.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含量最多的元素 是

初三化学教案:沪教版初三化学教案集(1)

初三化学教案:沪教版初三化学教案集(1)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教学目标: 1、会列举化学与社会的关系的例子。 2、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对比和分析,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交流与讨论。 3、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意识到科学精神与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重点、难点:实验的探究。 教学过程: 设置化学情景:展示化学在古代的成就,说明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化学。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1、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每天我们都在与多种多样的物质打交道。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的角度讨论身边的物质,如:水、空气、食物、燃料和衣物,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给人类更多的新物质:塑料、橡胶、各种各样的合成材料,这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 讨论:人们身边的物质,激发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怎样得来的?为什么不同的物质性质不同?某些绿色植物是如何将水、二氧化碳转化成淀粉?淀粉、蛋白质、脂肪在人体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吃的食盐和食醋中含有什么成份? 3、观察与思考:碳酸氢铵的分解 阅读:学生分析推测。 实验:碳酸氢铵的分解,简单介绍仪器。 学生观察现象:白色碳酸氢铵固体逐渐减少、试管口有白汽冒出,闻到刺激性气味。体验实验结果并与刚才的分析作比较,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奇妙,化学的重要。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1、观察与思考:铁丝生锈 现象:铁丝生锈了,烧杯中红色的水倒吸入导管中。 初步分析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明确,观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要学会观察。 2、体会化学工业的作用 观察与思考:火柴的燃烧 比较实验现象的差异:火柴燃烧后红色的液体颜色变淡而木柴燃烧后则没有明显变化,引导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视理解环境问题。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把学生引进材料和能源世界中,如:青霉素的发现,DNA

沪教版初三化学溶解现象教案

第六章溶解现象 第一节物质的溶解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分散现象。 2.理解溶液的概念,能说出溶剂和溶质。 3.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概念以及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4.初步分清悬浊液和乳浊液。 5.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溶液的概念、特点。 会辨认溶质和溶剂,能正确分辨溶解与熔化的不同。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几种生活中的分散现象。 2.背出溶液的概念、乳浊液和溶液,并举出常见实例各两则。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分: 通过高锰酸钾中加水,食盐中加水,蔗糖中加水以及泥土(粉笔灰)中加入水中,食用油加入水中得到如下结论: 如果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 如果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物质的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注】新名词: 乳化: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现象称为乳化。 教学过程: 设问:海水为什么是咸的黄河为什么是浑浊的医院里用的碘酒是怎样制成的? 学生阅读课本,归纳:上述三个例子都是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的分散现象。 新课讲授:阅读P153活动与探究 1.悬浊液、乳浊液、溶液。 阅读实验:在1~4号大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泥土、植物油、食盐和酒精。振荡后观察四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 泥土:变浑浊悬浮固体不颗粒(分层) 植物油:牛奶状浑浊分散着液体不止液滴(分层) 食盐:透明液体(稳定) 酒精:透明液体(稳定) 继续观察:静置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情况。 引出概念:1.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举出实例:浑浊的黄河水;固体农药(西维因);石灰浆及墙体涂料。 引出概念:2.一种液体小液滴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举出实例:植物油分散在水中;石油原油;橡胶树的乳胶等。 归纳:悬浊液和乳浊液统称浊液。 思考:通过上面实验,你可以得出浊液有什么特点(浑浊不透明,会分层) 引出概念:3.一个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和溶液。

沪科版九年级化学教案第五单元第3节 金属防护和废金属回收-最新学习文档

第5章金属的冶炼与利用 第3节金属防护和废金属回收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钢铁锈蚀的原因,防锈的办法,金属防护和废金属回收的意义。在学习中要求学生在一周前在教师指导下做铁生锈实验,并每天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以备课堂交流。课前要上网查询生锈的危害和生锈的实质便于课堂交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合理利用、节约和保护金属资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钢铁锈蚀的条件,掌握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认识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探究铁生锈条件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根据铁生锈的条件讨论金属防护的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处理废金属、回收金属的价值,提高节约资源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铁生锈的条件和金属的防腐。 【教学难点】 铁生锈的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录像、投影等。 【新课引入】 金属材料在生活中有着极为广泛的用途,但是金属锈蚀常常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全世界每年被腐蚀的钢铁,约占全年钢铁产量的1/10。金属是如何锈蚀的?如何来防止金属的锈蚀呢? 【板书】一、钢铁的锈蚀及其防护 【投影】教材127页“活动与探究”:铁钉锈蚀实验

试管1:铁钉所处的介质是:氧气(生石灰或无水氯化钙能够除去试管中的水) 试管2:铁钉所处的介质是:水(迅速冷却的沸水中氧气很少) 试管3:铁钉所处的介质是:水、氧气 试管4:铁钉所处的介质是:酸、水、氧气 试管5:铁钉所处的介质是:氯化钠、水、氧气 【交流】结合实验现象,与同学交流你对铁锈蚀的认识。 【交流】1.铁锈蚀的因素是:在水和氧气同时存在的环境中铁能够锈蚀。酸和氯化钠能使铁在氧气、水存在的环境中加速锈蚀。 2.铁锈蚀,是铁跟氧气、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缓慢氧化,使铁转化为铁的化合物的过程。 3.铁锈的主要成分为Fe2O3(红棕色)。 【设问】铝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氧化铝能起到保护里层铝的作用。铁锈是否也能保护里层的铁呢? 【学生看书后回答】不能。 【讲解】铁锈是一种疏松多孔的物质,具有吸水性,它能让水分和空气中的氧气穿过它的空隙,不断向里层渗透,继续跟铁反应,直至铁被完全锈蚀。故铁锈反而能加速里层铁的生锈。 【教师启发】铁制品的锈蚀是需要具备一定条件的。如果破坏铁制品锈蚀的条件,使它们不再具备锈蚀的基础,就能防止铁制品锈蚀。 【教师总结并板书】①把铁制品放在非酸性的干燥环境中。②为其穿一层耐腐蚀的外衣。 【讨论】自行车的构件如支架、链条、钢圈等,分别采取了什么防锈措施? 【学生讨论并回答】刷漆、涂油脂、镀其他金属等。

初三化学教案(沪教版)九年级化学导学案(全册)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1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我思我学】 议一议:研究化学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方面有什么重要意义? 化学在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有哪些较突出的贡献? 想一想:为什么说材料是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举例说明。 查一查:仔细观察课本第8-9页上的8张图,结合相关资料,谈谈他们的主要用途。 【同步导学】 一、评价要点 1.知道:中国古代化学工艺著名成就:青铜器、钢铁冶炼、火药、瓷器。 2.知道:碳酸氢铵具有受热易分解的性质。 3.知道:钢铁年产量的1/10因锈蚀而损失掉。 4.理解:探究铁生锈消耗氧气实验的原理。 5.了解:验证含硫火柴燃烧产生二氧化硫的实验方法。 6.知道:佛莱明发现青霉素、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我国首先研制出结晶牛胰岛素、门捷列夫创制周期表、居里夫妇发现钋和镭、诺贝尔研究炸药、200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研究导电塑料。 二、方法指引 1.我国在化学工艺方面的显著成就有哪些?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对人类作出过重大的贡献。像商朝的司母戊大方鼎重875公斤,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青铜器、春秋时期生铁冶炼技术的发明,比欧洲早1900年,战国时期,掌握了炼钢工艺,大大提高了铁器的实用的性能,为战国中期以后的铁器大量应用于军事和农业生产创造了技术条件。 我们祖先的四大发明中的造纸和制火药这两大的发明和运用,分别比欧洲早10个世纪和5-6个世纪,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两项发明和运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另外瓷器制造技术也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 在近、现代化学史上,我国的化学家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建国后,我国在化学工业上成果显著。例如:我国的化学家同生物学家合作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有生物活力的结晶牛胰岛素。化学科学与化学工业上的成就保证了我国原子弹研制中有关化学材料的部分。我国化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化学结构与天然物相同的核糖核酸,为人工合成生命物质迈出了新的一步.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 .doc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换;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 2.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运用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再对学习素材进行比较分析与归纳概括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知。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通过“原子的发现和原子构成探索”等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3.人类对原子的认识教育中结合中科院通过原子绘的中国地图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过程中我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组织对铟、锑等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和修正,对学生进行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爱国主义教育。重点、难点: 1.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 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思维方法。 2.对分子、原子、离子概念的理解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3.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同和相互关系。 4.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5.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分子原子 1.复习知识 【回忆】我们知道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那么分子和原子主要的不同在哪里呢? 【回答】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分化而原子不能再分。 设计意图: 复习学过的知识,为下面的原子能否再分作好承接。 2. 【引入】分子很小,但在化学变化中还可进一步分成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无法再分了。那么原子是不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了呢?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一起来学习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而经历的漫长的探究过程。交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本节课所要探究的内容产生兴趣。 3.交流讨论 道尔顿:近代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实心球体。汤姆生发现电子。 【设疑】原子中的电子带负电,你能解释原子为什么不带电吗? 卢瑟福发现原子核,α粒子轰击金箔。 【设疑】你能对α粒子运动路径的改变作出解释吗? 在讨论α粒子运动路径改变使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归纳】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体积很小,但却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全册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全册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全册教案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 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教学目标 1会列举化学与社会的关系的例子 2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对比和分析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交流与讨论 3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意识到科学精神与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重点难点实验的探究 教学过程 设置化学情景展示化学在古代的成就说明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化学 一化学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物质 1我们生活在多姿多彩的世界里每天我们都在与多种多样的物质打交道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的角度讨论身边的物质如水空气食物燃料和衣物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给人类更多的新物质塑料橡胶各种各样的合成材料这些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

讨论人们身边的物质激发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怎样得来的为什么不同的物质性质不同某些绿色植物是如何将水二氧化碳转化成淀粉淀粉蛋白质脂肪在人体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吃的食盐和食醋中含有什么成份3观察与思考碳酸氢铵的分解 阅读学生分析推测 实验碳酸氢铵的分解简单介绍仪器 学生观察现象白色碳酸氢铵固体逐渐减少试管口有白汽冒出闻到刺激性气味体验实验结果并与刚才的分析作比较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奇妙化学的重要 二化学指导人类合理利用资源 1观察与思考铁丝生锈 现象铁丝生锈了烧杯中红色的水倒吸入导管中 初步分析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明确观察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环节要学会观察 2体会化学工业的作用 观察与思考火柴的燃烧 比较实验现象的差异火柴燃烧后红色的液体颜色变淡而木柴燃烧后则没有明显变化引导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视理解环境问题 三化学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把学生引进材料和能源世界中如青霉素的发现DNA结构的发现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 第六章溶解现象 第一节物质的溶解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分散现象。 2.理解溶液的概念,能说出溶剂和溶质。 3.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概念以及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4.初步分清悬浊液和乳浊液。 5.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溶液的概念、特点。 会辨认溶质和溶剂,能正确分辨溶解与熔化的不同。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几种生活中的分散现象。 2.背出溶液的概念、乳浊液和溶液,并举出常见实例各两则。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分: 通过高锰酸钾中加水,食盐中加水,蔗糖中加水以及泥土(粉笔灰)中加入水中,食用油加入水中得到如下结论: 如果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 如果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物质的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注】新名词: 乳化: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现象称为乳化。 教学过程: 设问:海水为什么是咸的?黄河为什么是浑浊的?医院里用的碘酒是怎样制成的? 学生阅读课本,归纳:上述三个例子都是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的分散现象。 新课讲授:阅读P153活动与探究 1.悬浊液、乳浊液、溶液。 阅读实验:在1~4号大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泥土、植物油、食盐和酒精。振荡后观察四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 泥土:变浑浊悬浮固体不颗粒(分层) 植物油:牛奶状浑浊分散着液体不止液滴(分层) 食盐:透明液体(稳定) 酒精:透明液体(稳定) 继续观察:静置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情况。 引出概念:1.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举出实例:浑浊的黄河水;固体农药(西维因);石灰浆及墙体涂料。 引出概念:2.一种液体小液滴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举出实例:植物油分散在水中;石油原油;橡胶树的乳胶等。 归纳:悬浊液和乳浊液统称浊液。

九年级化学沪教版第三章第一节教案

教学内容§3-1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2、激发学生探究物质构成奥秘的欲望。 3、能力培养: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重点建立微观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微观概念。 教学设计 情景引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学习新知识。 重、难点解决措施教学借助多媒体和实验,能准确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备注(个性化设计) 【引言】物质之间可以发生许多化学反 应,为什么物质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呢? 物质具有不同性质的原因是什么呢? 【设问】1、水和二氧化碳具有不同的性质,为什么? 2、水和双氧水为什么性质不同? 3、金刚石和石墨为什么性质差异很大?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对物质的组成、结构所有了解。这一章,我们就是对物质构成的奥秘进行探索。进入一个微粒的世界。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设问】盐放入水中,盐会看不见,水变咸了,为什么? 糖入入水中,糖也会看不见,水会变甜,为什么? 观察与思考】 1、展示一瓶高锰酸钾,取少量放在白纸上。 2、用研钵研碎高锰酸钾,放在纸上。 3、高锰酸钾溶于10mL水中,再倒入50mL 水中。提问:高锰酸钾颗粒是 否可以再分? 已成粉状的高锰酸钾 是否还可以再分? 为什么烧杯中的全部 液体最后全部呈紫红 色? 讨论:通过上述实验, 你有哪些想法? 小结: 从上述实验可以看出, 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 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 成的 讨论: 请你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能说明物 质由微粒构成的例子。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备注(个性化设计) 二、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设问】物质由微粒构成的,那么微粒有 什么特性呢? 【演示】氨气微粒的运动 A: B:观察现象酚酞变红 酚酞也变红 【提问】A中浓氨水滴入后溶液变红。为什么实验B中两杯溶液并没混合,而酚酞试液也变红?从这个实验说明了微粒具有什么特性?讨论并回答: 浓氨水中微粒在不断运动,氨的微粒先运动到空气中,然后再从空气中运动到酚酞试液中,所以酚酞试液也变红。 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 【提问】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说明微粒是在不断地运动的讨论并回答:湿衣服晾晒后变干了、我们可以闻到花的香味、久置的酒酒味淡了,等等。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 第六章 溶解现象 教案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章溶解现象教案 第一节物质的溶解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的分散现象。 2.理解溶液的概念,能说出溶剂和溶质。 3.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概念以及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4.初步分清悬浊液和乳浊液。 5.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溶液的概念、特点。 会辨认溶质和溶剂,能正确分辨溶解与熔化的不同。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几种生活中的分散现象。 2.背出溶液的概念、乳浊液和溶液,并举出常见实例各两则。 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分: 通过高锰酸钾中加水,食盐中加水,蔗糖中加水以及泥土(粉笔灰)中加入水中,食用油加入水中得到如下结论:如果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 如果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物质的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 溶液: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注】新名词: 乳化:把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现象称为乳化。 教学过程: 设问:海水为什么是咸的?黄河为什么是浑浊的?医院里用的碘酒是怎样制成的? 学生阅读课本,归纳:上述三个例子都是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的分散现象。 新课讲授:阅读P153活动与探究 1.悬浊液、乳浊液、溶液。 阅读实验:在1~4号大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泥土、植物油、食盐和酒精。振荡后观察四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泥土:变浑浊悬浮固体不颗粒(分层) 植物油:牛奶状浑浊分散着液体不止液滴(分层) 食盐:透明液体(稳定) 酒精:透明液体(稳定) 继续观察:静置一段时间后,试管中情况。 引出概念:1.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举出实例:浑浊的黄河水;固体农药(西维因);石灰浆及墙体涂料。 引出概念:2.一种液体小液滴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举出实例:植物油分散在水中;石油原油;橡胶树的乳胶等。 归纳:悬浊液和乳浊液统称浊液。 思考:通过上面实验,你可以得出浊液有什么特点?(浑浊不透明,会分层) 引出概念:3.一个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和溶液。 举出实例:生理盐水、糖水、碘酒。 配制溶液:学生练习用碘和酒精配制碘酒溶液。 分析思考:溶液与浊液相比,有何特点? 归纳:溶液的特点是:均一、稳定的、久置不分层。 巩固新课(方法:练习反馈)

沪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 全册 教案

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液的特征。 能力目标:使学生能认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乳化现象。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 【学习难点】:溶液的概念及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设问: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需要将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中,如将食盐分散到水中制成盐水……你还指导那些物质能分散到水中? 思考、讨论、回答,讨论结果填入教材P.152 表6-1中 二、探讨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1、演示实验:P.163上的实验1、实验2 将实验现象填入教材P.153表6-2中 实验实验现象 高锰酸钾加入水中液体澄清、透明,静置后不发生变化。 食盐加入水中液体澄清、透明,静置后不发生变化。 蔗糖加入水中液体澄清、透明,静置后不发生变化。 泥土加入水中液体浑浊、不透明,静置后产生沉淀。 食用油加入水中液体浑浊、不透明,静置后分为上下两层。 2、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等概念 如果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 如果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举出实例:浑浊的河水;固体农药(西维因);石灰浆及墙体涂料。 归纳:悬浊液和乳浊液统称浊液。 思考:通过上面实验,你可以得出浊液有什么特点?(浑浊不透明,会分层)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称之为物质的溶解。 设问:海水为什么是咸的?黄河为什么是浑浊的?医院里用的碘酒是怎样制成的? 学生阅读课本,归纳:上述三个例子都是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的分散现象。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分析思考:溶液与浊液相比,有何特点? 归纳:溶液的特点是:均一、稳定的、久置不分层。 分析下列溶液中,什么物质是溶质,什么物质是溶剂。 ①、食盐的水溶液②、氢氧化钠的水溶液 ③、氯化氢气体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溶液称为盐酸 ④、医院使用的消毒酒精其中酒精占了75%,水占了25%(体积比)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_物质构成的奥秘

实用文档精品实用文档系列 (标准完整实用可修改)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换;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 2.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运用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再对学习素材进行比较分析与归纳概括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知。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通过“原子的发现和原子构成探索”等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3.人类对原子的认识教育中结合中科院通过原子绘的中国地图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过程中我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组织对铟、锑等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和修正,对学生进行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1.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 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思维方法。 2.对分子、原子、离子概念的理解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3.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同和相互关系。 4.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5.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分子原子 1.复习知识 【回忆】我们知道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那么分子和原子主要的不同在哪里呢? 【回答】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分化而原子不能再分。 设计意图: 复习学过的知识,为下面的原子能否再分作好承接。 2. 【引入】分子很小,但在化学变化中还可进一步分成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无法再分了。那么原子是不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了呢?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一起来学习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而经历的漫长的探究过程。交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本节课所要探究的内容产生兴趣。 3.交流讨论 道尔顿:近代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实心球体。汤姆生发现电子。 【设疑】原子中的电子带负电,你能解释原子为什么不带电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