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棍的学问2

撬棍的学问2
撬棍的学问2

2.撬棍的学问------怎样将重物抬起来

杠杆三个要素:支点、动力点、阻力点

省力杠杆

省距离的杠杆

第二课时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

一、提问激趣导入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杠杆的原理,知道杠杆的三要素、省距离杠杆和省力杠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杠杆,想不想知道关于杠杆的更多学问呀?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板书课题: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

二、新授: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

教师播放相关课件,同时出示杠杆尺,并结合课件作简单介绍,确定支点位置、动力点和阻力点方位。提出探究任务:怎样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学生分小组讨论,涉及探究的方法过程并简单记录。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完善研究方法。

小组实验三次并记录,分析自己小组的实验记录。

师:实验中自己发现了什么规律?发现了杠杆尺保持平衡的规律吗?与数学课上的比例关系式有相似之处吗?(指名回答)

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提出平衡规律假设:

阻力×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动力×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师:为了“省力”,我们给“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取个简单形象的名字叫“阻力臂”,给“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取名叫“动力臂”,请大家按上述假设的规律再进行多次实验并做好记录,最后分析全部记录资料,相互讨论得出结论。

三、板书设计: 2.撬棍的学问------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

杠杆尺保持平衡的规律: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

第三课时寻找生活中的杠杆

一、新授寻找生活中的杠杆

教师组织讨论:生活中哪些器械用到了杠杆原理,它们的杠杆三点(支点、动力点、阻力点)在哪个位置?指导画出三要素图并进行归类。

展示课件相关内容,

学生讨论分析:剪刀、船桨、高尔夫球杆属于杠杆的哪一种?(是省力杠杆,还是省距离的杠杆?)应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体验应用简单机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的学问。

二、拓展:

师:同学们,关于撬棍即杠杆的学问,我们已经积累了一些,接下来请大家帮阿基米德抬起地球:体会阿基米德说的“如果”的意思,帮阿基米德设计一个能抬起地球的装置,并画出简图,。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想像,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画出个人的设计图,再在小组范围进行交流后,补充修改个人的设计图。

组织阅读“科学在线”,认识天平,了解它的使用原理及规范

的操作程序。

课后作业:设计并制作一架自己的简易天平。

三、板书设计: 2.撬棍的学问------寻找生活中的杠杆

阻力点支点动力点

教学后记:

课程设计应让学生在探究中去发现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时时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既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又要量身引导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把握,惊心设计制作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知识点。杠杆的三要素让学生从实现阿基米德的设想中去探究发现;杠杆怎样保持平衡也要让学生先思考,作出假设、设计出实验方案后再实施实验,使探究的整个过程完整有序。如此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拓展学生思维,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冀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冀人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2课《撬棍的学问》教案

2.撬棍的学问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杠杆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对各种杠杆的省力情况进行分析。 2. 通过实验,找出使杠杆保持平衡的规律。 3. 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杠杆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正确找到杠杆上的支点、动力点和阻力点。 保持杠杆平衡的规律。 教学准备: 简单机械实验盒钩码各种重物平衡尺天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讲述:阿基米德的故事 问:要帮助阿基米德实现他的设想,我们要提供哪些最基本的条件? 二. 新授 1.杠杆三要素。 生讨论回答:支点、长棍、用力点。 师:由此可见,要使木棍成为杠杆必须满足三个要素:支点、动力点、阻力点。 1. 将重物抬起来 师:根据大家的讨论结果,想办法利用绳子和木棍制作一种简单机械,将重物轻易的抬起来。 学生实验制作,记录。 汇报交流。 交流小结:实验中能绕一个支点旋转的棍子就成为杠杆。 认识杠杆的三个点:动力点、支点、阻力点。 在自己的记录表中标明杠杆的三个点。 2.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 出示杠杆尺,简单介绍。 提出探究任务:怎样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小组讨论,涉及探究的方法过程并简单记录。 汇报交流,完善研究方法。 第二课时 小组实验并记录,分析自己小组的实验记录,能发现杠杆尺保持平衡的规律吗? 小结:规律阻力X 阻力臂 = 动力X 动力臂 3.怎样做才能在抬高重物是最省力? 再次实验,完成以下任务: 怎样做才能在抬高重物是最省力? 如果物体很轻,怎样才能很容易的将它抬高?

实验中自己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实验并用图画记录实验结果。 4. 寻找生活中的杠杆 讨论: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了杠杆,它们的杠杆三点在那? 跷跷板蒜夹压汁器夹子等 讨论分析:剪刀、船桨、高尔夫球杆用到了那种杠杆? 5.拓展: (1)帮阿基米德抬起地球 帮阿基米德设计一个能抬起地球的装置,并划出简图。 (2)阅读“科学在线”,认识天平,了解它的使用原理。 (3)设计并制作一架自己的简易天平。 板书设计: 2.撬棍的学问 阻力X阻力臂 = 动力X 动力臂 教学后记: 在教学过程中要时时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杠杆的三要素让学生从实现阿基米德的设想中去探究发现;杠杆怎样保持平衡也要让学生先思考,作出假设、设计出实验方案后再实施实验。使探究的整个过程完整有序。 省力杠杆放在探究保持杠杆平衡后面,让学生在探究中去发现新的问题,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

小学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买东西的学问》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买东西的学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课前的观察、比较了解选择商品的有关常识,学会看包装中的有关信息,能根据这些信息辨别商品的真伪、优劣。 2、通过课堂的体验与交流使学生具有独立购买商品的能力,能把钱花得更巧,增强作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的观察、比较及课堂上的交流了解商品的有关常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购物品质及购物习惯,并能运用于生活实际。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堂课的多种活动,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做个聪明的消费者。 2、在课堂的交流中渗透并倡导学生“多吃绿色食品”、“节俭生活、不乱花钱”、“文明购物”、“购物时注意人身安全”等知识。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学会计算食品的保质期,能够通过辨别食品包装上的种种安全标志来分辨食品的质量。提倡学生购买价廉物美、实用性高的学习用具;购买商品时注意文明购物并索要、保留发票;让学生学会比较商品的不同价格,了解商品价格变化的规律,能把钱花得更巧;同时还要注意购物时的安全保障问题。 活动准备:

学生:每人选购一件商品或收集一个完整的包装袋、包装盒(食品、药品、日常用品任选一种);了解商品包装上的有关信息。 教师:课件及部分商品实物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最近有没有和家人出去逛街购物?买了什么东西? 2、买东西时你会看什么?会注意什么?(板书课题) 你的爸爸妈妈买东西又会看什么呢? 3、大家说了这么多,那我们买东西的时候要看什么,怎样来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二、买东西要看商品包装 1、老师课前请同学们完成一项实践活动,选购一件商品或寻找一个完整的包装袋、包装盒,你们完成了吗?好,那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各自准备好的物品快拿出来吧!仔细看看,互相研究研究,看看你们能发现包装袋上有哪些信息?(学生组内互相介绍、研究,老师巡视,参与讨论,获取学生讨论信息。) 2、以食品包装为例,说说食品包装上除了名称外还有哪些信息?(学生交流:商标、生产日期、保质期、厂家……) 3、看来食品包装上的信息还真不少,这么多的信息,你们最关心什么? 4、活动“找一找”,根据学生的回答,请孩子在自己的包装袋上找一找相应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等。

四年级上册《数图形的学问》教案(新北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图形的学问》教案(新 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 、结合问题情境,经历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图形的数学问题,并利用多样化的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几何直观。 2、在数图形的过程中,能够逐步形成有序思考的良好习惯,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发展推理能力。 3、在发现规律的进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有条理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对数学问题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图形的数学问题,并能有规律地数,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按一定规律数的基础上发现数图形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鼹鼠钻洞 师:大家听说过鼹鼠吗?(出示鼹鼠图)。 它最擅长的是挖土、钻洞。看,它现在又想开始活动了,它可以怎么钻?

师:(任选一个洞口进入,向前走,再任选一个洞口钻出来,它可能会怎样钻呢?)生说,师指着图演示。 2、筛选提出问题:有多少条不同的路线?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想一想,你能用什么表示路线,用什么表示洞口,画出小鼹鼠的行走路线图呢?()(同桌交流) 2、生独立画示意图(指名画在黑板上) 3、交流并优化出示意图 4、数线段 (1)要求:()请用画一画,写一写,记录你数的过程。 (2)学生动手数,数完后同桌交流说说是怎么数。 (3)、汇报交流 先指名学生上来说出数法,师逐步演示,再引导学生发现是按什么顺序数的,板书并写出算式。 、小结:谁来说说怎样才能准确数出线段的条数? (板书:有序 不重复 不遗漏) 6、揭题:《数图形的学问》(板书) 三、巩固练习,掌握知识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会按一定的顺序来数线段吗?那我们一起来试试吧!你们去过城关吗?今天老师早上就是

2018五年级科学下册《撬棍的学问》教案分析(冀教版)

2018五年级科学下册《撬棍的学问》教 案分析(冀教版) 2、撬棍的学问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杠杆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对各种杠杆的省力情况进行分析。 2.通过实验,找出使杠杆保持平衡的规律。 3.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杠杆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正确找到杠杆上的支点、动力点和阻力点。 保持杠杆平衡的规律。 教学准备: 简单机械实验盒钩码各种重物平衡尺天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讲述:阿基米德的故事 问:要帮助阿基米德实现他的设想,我们要提供哪些最

基本的条件? 二. 新授 、杠杆三要素。 生讨论回答:支点、长棍、用力点。 师:由此可见,要使木棍成为杠杆必须满足三个要素:支点、动力点、阻力点。 .将重物抬起来 师:根据大家的讨论结果,想办法利用绳子和木棍制作一种简单机械,将重物轻易的抬起来。 学生实验制作,记录。汇报交流。 交流小结:实验中能绕一个支点旋转的棍子就成为杠杆。 认识杠杆的三个点:动力点、支点、阻力点。 在自己的记录表中标明杠杆的三个点。 2、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 出示杠杆尺,简单介绍。 提出探究任务:怎样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小组讨论,涉及探究的方法过程并简单记录。 汇报交流,完善研究方法。 第二课时 小组实验并记录,分析自己小组的实验记录,能发现杠杆尺保持平衡的规律吗?

小结:规律阻力X阻力臂=动力X动力臂 3、怎样做才能在抬高重物是最省力? 再次实验,完成以下任务: 怎样做才能在抬高重物是最省力? 如果物体很轻,怎样才能很容易的将它抬高? 实验中自己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实验并用图画记录实验结果。 4、寻找生活中的杠杆 讨论: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了杠杆,它们的杠杆三点在那? 跷跷板 蒜夹压汁器夹子等 讨论分析:剪刀、船桨、高尔夫球杆用到了那种杠杆? 5、拓展: (1)帮阿基米德抬起地球 帮阿基米德设计一个能抬起地球的装置,并划出简图。 (2)阅读“科学在线”,认识天平,了解它的使用原理。 (3)设计并制作一架自己的简易天平。 板书设计: 2.撬棍的学问 阻力X阻力臂=动力X动力臂 教学后记:

撬棍的学问教学设计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 淮阳县外国语实验小学 郭庆强 《撬棍的学问》教学设计

2、撬棍的学问 【教学内容】:冀教版科学第一单元第2课时 【教材分析】 《撬棍的学问》是五年级冀人版教材第一单元课题《巧妙的用力》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怎样才能更省力》,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力学的基础部分,因此,在力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此外,《撬棍的学问》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用常见物体设计简单机械。 (2).能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找出使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 (3).能找出日常生活中应用了杠杆原理的工具。 (4).能从应用了杠杆原理的工具中找出组成杠杆的三个要素点的具体位置。 (5).能够应用所学的杠杆原理制作一个小模型。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总结问题能力,使学生学会使用对比,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并且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得到一定提高。 3、情感目标:通过“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的实验,使学生获得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学重点】 认识杠杆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1、正确找到杠杆上的支点、动力点和阻力点。 2、探究保持杠杆平衡的规律。 【教学准备】 简单机械实验盒钩码各种重物平衡尺天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讲述:阿基米德的故事 阿基米德说:“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抬起来” 问:要帮助阿基米德实现他的设想,我们要提供哪些最基本的条件?[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被老师带入了新课的教学内容。) 2、杠杆三要素。 预设:生回顾后回答:支点、长棍、用力点。 师:要使木棍成为杠杆必须满足三个要素:支点、动力点、阻力点。 二、探究新知 1.如何将重物抬起来(课件出示情境图)

《数图形的学问》优质教案.doc

《数图形的学问》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经历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图形的数学问题,并利用多样化的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几何直观。 2、在数图形的过程中,能够逐步形成有序思考的良好习惯,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发展推理能力。 3、在发现规律的进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有条理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对数学问题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图形的数学问题,并能有规律地数,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按一定规律数的基础上发现数图形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鼹鼠钻洞 师:大家听说过鼹鼠吗?(课件出示鼹鼠图)。 它最擅长的是挖土、钻洞。看,它现在又想开始活动了,它可以怎么钻?师:课件(任选一个洞口进入,向前走,再任选一个洞口钻出来,它可能会怎样钻呢?)生说,师指着图演示。 2、筛选提出问题:有多少条不同的路线?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想一想,你能用什么表示路线,用什么表示洞口,画出小鼹鼠的行走路线图呢?(课件)(同桌交流) 2、生独立画示意图(指名画在黑板上) 3、交流并优化出示意图 4、数线段 (1)要求:(课件)请用画一画,写一写,记录你数的过程。 (2)学生动手数,数完后同桌交流说说是怎么数。 (3)、汇报交流 先指名学生上来说出数法,师逐步演示,再引导学生发现是按什么顺序数的,板书并写出算式。 5、小结:谁来说说怎样才能准确数出线段的条数? (板书: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6、揭题:《数图形的学问》(板书) 三、巩固练习,掌握知识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会按一定的顺序来数线段吗?那我们一起来试试吧!你们去过城关吗?今天老师早上就是从城关出发,经过达埔、玉斗、坑口,来到了下洋。如果我们做公共汽车你是售票员,单程需要准备多少种不同的车票呢? 问题一:5个汽车站,单程需要准备多少种不同的车票呢? 1、获取信息,理解题目。 5个车站可用字母什么代表?单程是什么意思?

冀教小学科学五下册《4斜坡的学问》教案 (1)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课堂实录 4.斜坡的学问 教材分析: 《斜坡的科学》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撬棍的学问》和《轮子的妙用》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斜坡的巧妙用力,意识到斜坡的角度与省力关系力,探究斜面的作用,及斜面省力的规律。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学生能自主探究出斜坡的作用及斜面省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愿意合作、能意识到证据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知识目标:知道斜面的省力的作用,解决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实践应用。 教学重点:探究斜面的作用及斜面省力的规律。 教学难点:斜面坡度的大小与省力的关系。 准备材料: 测力计一把木块一块(1cm)斜面一块(22cm 45cm)钩码一盒铅笔一支纸两张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欢迎同学们走进科学的课堂。在这里,你能领略到动手探索的乐趣,感受到科学的无穷魅力。现在,我们就一起出发,开始今天的学习,好吗? 生:好。 师:今天我看到一个农民开着一辆卡车去买油,油桶很大、很重,他可发愁了,你能用咱们学过的简单机械的知识来帮他解决一下吗? 师:我把大概的现象用图画下了(出示幻灯片) (学生思考) 生:用吊车吊到车上; 生:找一根长木棍,用杠杆的办法…… 生:在车厢与地面间架个木板,用斜坡的办法把油桶滚上去。 师:说了这么多种方法,你觉得哪个最好? 生:讨论 师:你说说,你为什么想到用斜面? 生:省力。 师:那这节课我们就利用实验来探究斜坡的科学。(出示幻灯片) 二、验证斜面具有省力的作用 1.提出猜想 师:实际上斜坡也是一种简单机械,我们把它称作——斜面。(板书:斜面)那斜面会具有什么

样的作用呢? 生:它能省力。 师:那我们如何来验证我们的这一猜想呢? 生:我们可以设计一个验证的实验来证明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师:对,实验是检验猜想最好的方法。那就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先为大家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吧。 师:我们怎样验证使用斜面比不使用斜面更省力呢? 生:我们可以吊起一个物体,第一次不利用斜面,第二次利用斜面,感受下第二次吊起物体是不是更容易。 老师小结:这位同学的想法很好,这种对比实验的办法也是实验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那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利用到哪些实验用具呢? 2.认识实验材料 生:我们可能需要一些木板来搭斜面,还需要一个重物。 师:说的很好,我们还需要一个能测量拉力的测力计。 (拿出测力计) 师:那谁说一说测力计如何使用呢? 生:用手拉拉环,用钩环钩住重物,看指针的读数。 师:但大家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读数的时候一定要平视刻度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读数的准确。(边说边操作给学生看) 师: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完成实验,老师在这里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小提示。 (小提示:1、使用测力计拉动物体时,要均匀用力使物体匀速运动。 3.在物体沿斜面稳定滑动中,及时读数、记录。 4.实验时注意分工合作,完毕后及时填写实验报告单。) 师:一切的准备工作都做好了,下面就请同学动手试一试,看看斜面是不是真的具有省力的作用。 5.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学生实验操作,老师指导,完成实验报告一。 用力的大小 6.交流实验结果 师:我们请第一个做出实验的小组来交流一下他们研究的结果。 其他小组的研究结论一样吗?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汇报,我们都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呢?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4买东西的学问》(第二课时)优质教案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4课买东西的学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8、讨论:请你阅读课本第33页刘晓明购物的故事,并讨论以下问 题: (1)你同意刘晓明的做法和观点吗?为什么? (2)我们要怎样才能做到文明购物呢? 9、文明购物我能行:请你结合自己购物的烦恼和商家的一些烦恼, 说一说,我们应该怎样做一个文明的顾客?(语言和行为) 10、视频总结:文明购物懂礼貌 11、出主意:采购终于结束了,雯雯看上去有点不开心。请你阅读 课本第34页,看看她遇到了什么事情。想一想,如果你遇到这些事 情该怎样做呢? 12、如果这样做:你认为这两种做法可取吗?这样做会有怎样的结 果?(课本第34页) 13、提示:在购物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侵犯自己权益的行为,我 们要有维权意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14、法律小讲堂:消费者享有人身、财产不受侵害的权利,商家无 权搜查顾客的身体或背包。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 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有权要求经营者修理、更换、退货、弥补 损失、赔礼道歉等。 15、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做: 16、思考:如果商家坚持要搜包、坚决不肯退换商品,我们可以怎 么做? 17、小提示: ?购物时遇到矛盾和问题,如果与商家、厂商协商未果,可以向 消费者协会或者工商管理部门投诉,甚至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消费者协会投诉电话:12315 18、购物心得歌。 19、购物大讨论:在日常的购物中,你还有哪些维权方面的困扰吗? 说出来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吧! 行为的危害。并 鼓励学生文明购 物,争当文明顾 客。 通过课本的材 料,帮助学生了 解生活中常见的 两种商家侵权行 为,并学会解决 这两种问题,维 护好自己作为消 费者的合法权 益。 再讨论生活中可 能遇到的一些其 他侵犯行为的处 理方式。 课堂小结购物是我们生活中最常有的行为之一,文明购物,争当文明顾客很总结提升

数图形的学问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一:《数图形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数图形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陈志胜 《数图形中的学问》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一个专题。主要是在数图形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有序的数法,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数图形不是“数”而是图形的计数问题,怎样数图形的个数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全部数出来呢?其实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分类数。 “数图形中的学问”一课,教材编排相对简单,仅限于这种单一的线段的计数。文中采用学生普遍能够接受的两种方法进行有序的数,很少有同学能够想到第三种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我只注重学生会数而且数的不重复,不遗漏即可。但是我们知道在三年级学过握手问题,有的孩子已经掌握,但不知所以然,这是孩子们学习的起点,正是准确的把握了这个起点,尊重了孩子们已有知识,注重规律的探寻。因此,在设定目标的时候注重图形的计数与方法的归纳,而没有把重点放在求和的方法上。整节课围绕“你是怎样数的?”这一中心问题展开教学在教学中注意教方法和教规律,我整节课设计由易到难,由单项训练到多项训练,而将重点放在了计数图形方法的探究如何列式解决图形个数的问题上。 关于如何数线段问题,有的孩子已经掌握,也懂得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但是方法有些单一,不懂得拓展,变换下背景有些同学就不懂得去迁移,尤其是对我们农村小学的孩子,这是孩子们学习的起点。正是准确的把握了这个起点,尊重了孩子们已有知识,注重方法的探寻。背景材料一: 提取方法一:从a出发数,从b出发数,从c出发数。 通过另一个背景材料,让学生懂得知识迁移,进一步巩固新知识 数图形中确实有很多学问,在教学中注意方法和规律,整节课设计由易到难。在教学数组合线段时,先计算出一层的线段,再数多层的线段,教学中紧紧围绕规律,逐层深化,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里掌握了个规律,同时数线段的知识得到了深化;再根据简单的图形提炼出计算这类图形个数的方法,并借助一个过渡练习,学生就轻松地掌握了方法,最后同学掌握了方法后,进行沟通整合,拓展迁移练习。 3+2+1=6 4+3+2+1=10 5+4+3+2+1=15 6+5+4+3+2+1=21 四、适度拓展,开拓视野 拓展题:数线段你会数了,那更难的图形你会吗?在一个大角里加一条射线,你能快速地数出这个图形中共有多少个角吗?说说你是怎么数的?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老师,自然就喜欢老师的课堂。上课老师很强的亲和力,自然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六、不足之处 本节课中,我安排的内容有点浅,在教学中忽视了两种方法的有效巩固,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对基础较好的同学来说,本节课的梯度方面设计不够好,此外在拓展方面进行了一些不必要甚至说对现阶段的学生来时是毫无意义的,当然整节课在时间把握上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图形的学问》说课稿

《数图形的学问》说课稿 各位老师、评委: 大家好!我是来自××小学的××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好玩”板块中的《数图形的学问》。 我主要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是教材分析: 1、”数图形的学问“是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它不仅是学习统计概率的基础,在生活中也有广泛的作用。 2、教材中创设了“鼹鼠钻洞”和“菜地旅行”两个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把故事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按一定规律数图形,不重复,不遗漏,得到数图形的一般规律,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其次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画一画、数一数”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图形找规律的过程。能够按规律数出简单图形的个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技能目标:在发现数规律的过程,能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有条理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发展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在数图形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有序的思考习惯,提高对数学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有规律地数,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2、难点:在一定顺序数的基础上,发现数图形的规律。 二、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的特点,我直接选择教材中的”鼹鼠钻洞“的故事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就主要以学生操作演示法为主,辅以谈话启发、引导发现等方法的优化组合,有效的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拔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找出数图形的规律。 在学法,选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画图法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并且通过一系列的巩固拓展练习,找到规律,运用规律,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过程 1、创故事情境,导入新课 在教学过程中,我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以故事情境”鼹鼠钻洞“导入,课件出示”鼹鼠钻洞”的情境,指着鼹鼠问学生”:这是什么,鼹鼠最喜欢干什么等

冀教小学科学五下册《2撬棍的学问》word教案 (5)

(冀教版)科学五年级英语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巧妙的用力 2. 撬棍的学问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用常见物体设计简单机械。 2. 能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找出使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 3. 能找出日常生活中应用了杠杆原理的工具。 4.能从应用了杠杆原理的工具中找出组成杠杆的三个要素点的具体位置。 5.能够应用所学的杠杆原理制作一个小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研究问题时能主动地与其他同学讨论和交流。 2.能大胆想象并设计抬起地球的装置。 科学知识目标: 1. 能够说出杠杆由哪三部分构成。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杠杆的含义。 3.能用自己的话描述杠杆尺的平衡规律。 4.能解释为什么日常生活中还要应用“费力”杠杆。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举例说出在哪些工具中应用了杠杆原理。 二、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研究杠杆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说过: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抬起来。阿基米德真的能把地球抬起来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课本第4页的图,提问:你能想办法利用绳子和长木棍制作一种简单机械,轻而易举地将重物抬到岸边的汽车上吗? 2.学生分组设计模拟实验进行探究: ①怎样做才能在抬高重物时最省力? ②如果物体很轻,怎样才能很容易地将它抬高? ③实验中自己发现了什么规律?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告诉学生杠杆上的三个点分别是阻力点、支点和动力点。让学生在记录表中填写也杠杆的三个点。 4.小结:当木棍上形成了三个点并绕支点旋转时,这根木棍就是杠杆,而单放在地上的木棍就是一根木棍,不能说它是杠杆。 5.学生分组实验:利用准备好的杠杆尺、支架、钩码等研究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 6.实验完毕后汇报实验结果。 7.讨论交流:分析自己小组的记录表,能发现杠杆平衡的规律吗? 8.小结: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钩码数=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钩码数时杠杆保持平衡。 9.学生拿也准备好的实物材料进行分析,在实物上找出支点、阻力点和动力点,分析其作用。 10.通过体验运用不同类型的杠杆原理的工具是如何工作的,让学生分析讨论这些工具帮助我们省力了还是省距离了,从而再次感受到利用简单机械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三)知识拓展 1.让学生大胆地发挥想象设计一个能抬起地球的装置,并画出来。 2.阅读科学在线了解天平的作用以及如何使用天平。 (四)作业:制作一架自己的简易天平。

五年级下册《买东西的学问》综合实践教学设计

买东西的学问 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五年(2)班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买东西的简单常识,教育学生从小增强作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2、使学生知道怎样挑选商品。 3、使学生学会看商标、生产厂家、厂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二、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1、同学们,期中考试以后,你们去哪里秋游?秋游时一定玩得很开心,还带了很多好吃的,这些食品是用什么买的?(板书:钱) 2、我国古代,没有货币以前,只能以物换物。 出示:米→羊←鱼(柴)(投影图片) 3、我国早期的钱币形状不一,从秦统一中国后,发行圆形方孔钱。 出示:古代的钱币图———现代的人民币。 4、过渡:有了钱,就方便多了,是不是有钱就能买到价廉物美的东西呢? 二、模拟购物表演,揭示课题 1、由六位学生登台表演,表演词内容回答3个问题。) T1:介绍柜台的商品?(旺旺雪饼、饼干、花生米、瓜子、散子糖) T2:你花了多少钱买了什么商品? T3:你为什么要买这一件商品? 2、教师指导集体评议。 3、小结:买东西并不容易,还有很多学问。(板书课题: 3。买东西的学问) 4、过渡:如何掌握买东西的学问呢? 三、学习课文第一小节,讲清买东西要货比三家 1、播放课件《小红妈妈买玩具》 T:大家要边看边听,思考小红的妈妈为什么要多看几个店,再买玩具?(板书:

货比三家) 2、过渡:买东西时怎么货比三家? 四、学习课文第二小节,理解内容 1、T:什么叫“货比三家”?“货比三家”比什么呢? 2 、出示“质量、价格、售后服务”对照表,启发思维,理解购物“三原则”,理解为什么要这样进行比较? 3、故事巩固,T:小红的妈妈最终应该在哪一家商场购买玩具小熊,为什么? 4、过渡:当前市场上出售的商品,有真有假,有优有劣,有的食品甚至变质,所以我们要仔细购买。 五、汇报采访同学搜索包装袋的情况,学习课文第三小节 1、昨天,老师请同学们回家收集一些商品的包装箱,包装盒,包装袋,你们发现这样包装品上面都标些什么内容? 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标明? ①同桌同学交流、讨论。 ②小记者采访,采访题为:请你介绍你收集的包装袋的内容,并说明这些内容的作用? ③师出示电视机、饼干的包装的商标、保质期、生产日期,请学生再来说说它们的含义、作用。 ④请小记者报道:包装品上大多有哪些内容,我们购买时要注意什么问题?2、齐读课文第四小节,思考,开发票有什么作用? 3、小结:只有做到“五看”,认真检查,才能不买伪劣、假冒、变质的商品,如果不慎买了伪劣商品,可以凭发票退还、索赔。 六、看商品,巩固导行 1、出示:“火腿肠、汽水、饼干”三种食品,请学生自己仔细观察。 T1:这些食品只能什么时间饮用或食用? T2:如果你看见伪劣过期食品在店里销售,应该怎么办? T3:如果你不慎买了并吃了腐蚀食品,病了,应该怎么办?

北师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数图形的学问名师教案教学设计

数图形的学问 一、内容概述 数线段在教材中出现在第七册,认识了线段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要素。教材在二年级(第三册)思考题中曾出现过两个分点的数线段。而且学生在三年级(第五册)中认识角时曾经有过数角的经验。因此本节课教学要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线段计数的方法,并能清楚的表达出计数的过程。侧重在能运用数线段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及教学前测: 1、在进行本课教学的设计之前,我对四年级学生作了一个测试,作为教学前的前测。

共有()条线段 结果分析:通过分析学生画的结果,发现学生在数线段时,已经有了数线段的基本方法,能通过以一点为起点有顺序地、不遗不漏的数出线段,已有以先数出基本线段,在再数组合线段的方法,证明学生有分类计数的思想。所以本节课将对计数线段的方法进行一次梳理,锻炼学生清楚、明白的表达自己的计数方法和计数过程。 三、教学目标: 1、能有条理、有次序的数出线段的条数。在数线段的过程中掌握计数线段的方法。 2、能清楚、明白的表达数线段的过程和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把线段计数的方法应用到生活中,感受到数学规律之间的普遍联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目标 老师和你初次见面,表示友好可以握一次手,这一动作我们可以用这样的符号表示出来:(板书:●——●) 我们把直线上两点间的部分称为线段,这两个点称为线段的端点。线段是可以度量的,每两个点就可以固定一条线段的。(板书:两点之间)。 我们已经有过数线段的经验,我希望在今天的课堂上你能清楚的表达出你计数线段的方法和过程。

设计意图:老师和同学握一次手,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由远及近,好像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在缩短,当两手相握时形成两点一线,给学生解决本课中的握手问题做下伏笔。板书主要是强调线段的概念:两点决定一条线段。 (二)总结方法、发现规律 例 1 数一数下列图形中各有多少条线段. 要想使数出的每一个图形中线段的总条数,不重复、不遗漏,就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按照一定的规律去观察、分类去数.这样才会不遗不漏。 我们可以按照两种顺序去数.(教师引导、演示两种方法的计数,)第一种方法:按照线段的端点顺序去数,如上图中,线段最左边的端点是A,即以A为左端点的线段有AB、AC、AD、AE四条; 以B为左端点的线段有BC、BD、BE三条, 以C为左端点的线段有CD、CE一条。 以D为端点的线段有DE一条。 所以上图中共有线段4+3+2+1=10条. 第二种方法:按照基本线段多少的顺序去数.所谓基本线段是指一条大线段中若有n个分点,则这条大线段就被这n个分点分成n+1条小线段,这每条小线段称为基本线段.如上图中,首先有AB、BC、CD、DE四条基本线段,其次是包含有二条基本线段的是:AC、BD、CE三条,然后是包含有三条基本线段的是AD、BE这样二条.最后是

《数图形的学问》教学反思

《数图形中的学问》教学反思 《数图形中的学问》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一个专题。主要是在数图形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有序的数法,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数图形不是“数”而是图形的计数问题,怎样数图形的个数就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全部数出来呢?其实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分类数。这节课我通过让学生亲自数一数的活动,经历从简单到复杂图形计数方法的过程,体验到数图形的不同方法:随意数、按一定顺序数、分类数、利用总结的方法计算等策略,从中感受按照一定方法计数图形的优点,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有序思考和学会归纳总结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学玩结合,把握主线。 “数图形中的学问”一课,教材编排相对简单,仅限于这种单一的线段的计数。文中采用学生普遍能够接受的两种方法进行有序的数,很少有同学能够想到第三种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我只注重学生会数而且数的不重复,不遗漏即可。但是我们知道在三年级学过握手问题,有的孩子已经掌握,但不知所以然,这是孩子们学习的起点,正是准 确的把握了这个起点,尊重了孩子们已有知识,注重规律的探寻。因此,在设定目标的时候注重图形的计数与方法的归纳,而没有把重点放在求和的方法上。整节课围绕“你是怎样数的?”这一中心问题展开教学在教学中注意教方法和教规律,我整节课设计由易到难,由单项训练到多项训练,而将重点放在了计数图形方法的探究如何列式解决图形个数的问题上。先借助多媒体中的几何画板工具,让学生从无序中玩,渗透到有序玩。 二、在游戏中抽象数学模型,在模型中学习数学知识原理。 关于如何数线段问题,有的孩子已经掌握,也懂得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但是方法有些单一,不懂得拓展,变换下背景有些同学就不懂得去迁移,尤其是对我们农村小学的孩子,这是孩子们学习的起点。正是准确的把握了这个起点,尊重了孩子们已有知识,注重方法的探寻。整节课围绕不同的背景材料,从中抽象出同一个数学模型吧,并在这个模型的基础上围绕“你是怎样数的?”和“你是怎么算的?”这一中心问题展开教学。 背景材料一: 提取方法一:从A出发数,从B出发数,从C出发数。提取方法二:一格一格数,两格两格数,三格三格数。 背景材料二: 通过另一个背景材料,让学生懂得知识迁移,进一步巩固新知识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撬棍的学问》教学设计

2. 撬棍的学问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1、能够说出杠杆由哪三部分构成。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杠杆的含义。 3、能用自己的话描述杠杆尺的平衡规律。 4、能解释为什么日常生活中还要应用“费力”杠杆。(二)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常见物体设计简单机械。 2、能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找出使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 3、能找出日常生活中应用了杠杆原理的工具。 4、能在具体的工具中找出杠杆的三个要素点的具体位置 5、能够应用杠杆原理制作一个小模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在研究问题时能主动的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 2、能大胆想象并设计撬起地球的装置。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举例说出在哪些工具中应用了杠杆原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杠杆的作用(在什么条件下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活动材料: 1、演示材料:杠杆实验盒一套、剪刀一把、郎锤一把等。

2、分组材料:杠杆实验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老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学生:喜欢。 2、出示录像:请孩子们来欣赏一段录像。今天天气真好,叔叔要带孩子们去郊游。要到达目的地,必须经过一段乡间小路。忽然,一块大石头挡住了他们的去路,这可怎么办呀! 3、老师:谁来帮他们想想办法? 4、学生:分别说出自己的办法。 (1)几个人搬。(2)几个人抬。 (3)用锤打碎。(4)垫棍滚动。 (5)用绳子拉。(6)移土埋石。 (7)起重机搬。(8)挖土机移。 (9)用车拉走。(10)用棍子撬。 5、老师:这么多办法,你认为哪一种办法最简便? 6、学生举手说出自己的意见。 总结:用棍子撬最简便。 揭示课题:课件出示(撬棍的学问) 二、自主体验合作探究 1、认识杠杆: (1)看到“杠杆”,你们想研究什么?

五年级科学下册 第1单元 2《撬棍的学问》教案 翼教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1单元 2《撬棍的学问》教 案翼教版 2、撬棍的学问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杠杆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对各种杠杆的省力情况进行分析。 2、通过实验,找出使杠杆保持平衡的规律。 3、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教学重点:认识杠杆的特点和作用。教学难点:正确找到杠杆上的支点、动力点和阻力点。保持杠杆平衡的规律。教学准备:简单机械实验盒钩码各种重物平衡尺天平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讲述:阿基米德的故事问:要帮助阿基米德实现他的设想,我们要提供哪些最基本的条件?二、新授 1、杠杆三要素。生讨论回答:支点、长棍、用力点。师:由此可见,要使木棍成为杠杆必须满足三个要素:支点、动力点、阻力点。 1、将重物抬起来师:根据大家的讨论结果,想办法利用绳子和木棍制作一种简单机械,将重物轻易的抬起来。学生实验制作,记录。汇报

交流。交流小结:实验中能绕一个支点旋转的棍子就成为杠杆。认识杠杆的三个点:动力点、支点、阻力点。在自己的记录表中标明杠杆的三个点。 2、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出示杠杆尺,简单介绍。提出探究任务:怎样使杠杆尺保持平衡?小组讨论,涉及探究的方法过程并简单记录。汇报 交流,完善研究方法。第二课时小组实验并记录,分析自己小组的实验记录,能发现杠杆尺保持平衡的规律吗?小结:规律阻力X 阻力臂 = 动力X 动力臂 3、怎样做才能在抬高重物是最省力?再次实验,完成以下任务:怎样做才能在抬高重物是最省力?如果物体很轻,怎样才能很容易的将它抬高?实验中自己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实验并用图画记录实验结果。 4、寻找生活中的杠杆讨论: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了杠杆,它们的杠杆三点在那?跷跷板蒜夹压汁器夹子等讨论分析:剪刀、船桨、高尔夫球杆用到了那种杠杆? 5、拓展:(1)帮阿基米德抬起地球帮阿基米德设计一个能抬起地球的装置,并划出简图。(2)阅读“科学在线”,认识天平,了解它的使用原理。(3)设计并制作一架自己的简易天平。板书设计: 2、撬棍的学问阻力X阻力臂 = 动力X 动力臂教学后记:在教学过程中要时时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杠杆的三要素让学生

《数图形的学问》教学设计教学提纲

数图形的学问 磨课心得 学生在三年级已学过《搭配中的学问》,本册第二单元又认识了线段,学生对有序的思考,线段图等已有初步的认知。数线段时,部分学生能得出结果,但无法做到有序,有的会套用公式列算式,但不知其所以然。 基于此起点,本课在认知目标方面,不要求学生解决复杂的数图形问题,也不要求归纳概括出数图形的计算通用公式,而是重在引领学生经历有序数图形的过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落实数学思考,培养有序思考的习惯,积累有序思考的活动经验。 为此,我们教学设计的主线是:生活问题——画图描述——数学问题——借图分析——有序思考——总结规律——迁移应用。 课始,通过“小鼹鼠钻洞”让学生经历把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这是横向的数学化;课中,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录数线段的过程,通过交流、互动,经历由无序到有序的过程,体会有序思考,为了促成学生尽快建构数线段规律的最近发展区,对教材进行改动,把“小鼹鼠钻洞”的情境进行问题延伸,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思考感悟,发现数线段的规律,培养有序思考习惯和类比推理能力;课末,引导进行回顾反思,“沟通单程车票问题和路线问题的联系”,它们都可转化为“数线段条数的问题”,即:用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最后,又把数线段的方法类比迁移到数其他的图形,完成知识的建构,实现纵向的数学化。 上述过程重视引导学生亲历数学化活动,渗透有序思考、符号化思想、数形结合、类比迁移等多种思想方法,积累有序思考的活动经验,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92-9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经历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图形的数学问题,并利用多样化的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几何直观。 2、在数图形的过程中,能够用分类数或者根据图形的规律进行数数,逐步形成有序思考的良好习惯,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发展推理能力。 3、在发现规律的进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有条理地表达解决问

撬棍的学问教案

《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6页《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 学情分析: 《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是小学科学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课《撬棍的学问》一课中的第2课时。在第一课时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初步认识了什么是杠杆及杠 杆的三要素(阻力、支点、动力点),省力的杠杆和省距离的杠杆;这一课时,利用杠杆尺进行杠杆平衡的实验,探究使杠杆平衡的规律,从而达到对杠杆平衡规律的认识。五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力,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只有多动手动脑,就会掌握本课的知识。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1)、认识什么东西叫作杠杆(即杠杆的特点)理解杠杆的定义。 (2)、认识杠杆的巧妙作用及它是如何产生作用的。 (3)、能利用杠杆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难题。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意识到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3、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的观察实验活动,获得关于杠杆原理的认识,认识杠杆的巧妙作用,进一步了解到能利用杠杆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难题。 二、教学重点: 1、认识杠杆的作用。 2、会利用杠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事情。 三、教学难点:了解杠杆的简单原理。 四、教学用具: 1、演示实验材料:杠杆尺、钩码、镊子、标尺、多媒体课件。 2、分组实验材料:杠杆尺、钩码、镊子、标尺、实验报告单。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观察法、操作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 流。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放动画片的歌曲“翘起阿基米德的杠杆……”后,向学生谈话:谈起杠杆能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那它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杠杆的工作原理。

数图形中的学问

《数图形中的学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体会到按一定规律去数,可以做到不重不漏,发展有序思维。 过程方法:通过数图中角的个数,初步体会数图形需要按一定的规律去数。 情感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有序思维。 教学重、难点:体会到按一定规律去数,可以做到不重不漏,发展有序思维。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趣导入: 二、活动一数一数 问:角是由哪些部份组成的。请你来黑板上画一个角。 老师在课前也画了一些角,你能帮忙数一数,这儿有几个角吗? (图片略) 数好的同学请你先跟同桌说一说是怎么数出来的。 问:图里有多少个角?你是怎么数的?(很多同学可能能数出来,但可能不是按一定的规律来数。) 问:这样数有点乱,有什么什么好办法。 生:按一定的要求数。(按一定的规律数。)

问:你能带我们大家按你的规律数一数吗?你是按什么规律数的? 生:我是以一条边为角的一边,从下往上数的 3+2+1=6 生:我是把它看成大、中、小三种角 1+2+3=6 小结:看来,数图形应该按一定的规律去数,可以像有的同学那样以某一条边为角的一条边,从下往上数;也可以按小、中、大三种角来数,这样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才数得准。 三、活动二巩固练习 1、出示练一练1的图,你能数出每个图形中各有多少个三角形吗? 试试看,谁数得又对又快!师巡视、指导。 谁数好啦,先跟同桌交流交流你数的方法。 点名汇报数法。(让学生充份的表达自己数的方法。) 问:能不能用一个算式表达出你的数法来。 你觉得谁的数法更好一些,说说理由看。(让孩子们自己评价,从中选出最好的方法。) 2、独立完成练一练2,同桌交流,数完以后说说自己是怎么数的。点名反馈数的情况,及时点拔。 四、数学游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