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桂枝汤三禁和麻黄汤九禁之应用研究

《伤寒论》桂枝汤三禁和麻黄汤九禁之应用研究
《伤寒论》桂枝汤三禁和麻黄汤九禁之应用研究

关于_桂枝汤_和_麻黄汤_药后啜粥与否的思考_王键旋

【经典温课】 关于“桂枝汤”和“麻黄汤”药后啜粥与否的思考 王键旋 摘要:太阳表证以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为代表。二者同为汗法,但其辨证不同,煎服方法也就有所差别,桂枝汤服后,需要啜热粥,以助药力,而麻黄汤则不需要啜粥,这与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两个病证的病因病机、病位体质、治法方药等方面有关。 关键词:桂枝汤;麻黄汤;辨证;啜粥;中医调护学 doi :10.3969/j.issn.1003-8914.2011.01.009 文章编号:1003- 8914(2011)-01-0018-02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州510405) 《伤寒论》载方112首,被誉为“方书之祖”,书中辨证论治精当,理法方药齐备,煎服方法独特,非常重视方剂的煎法与服法, 往往在每首方后不惜篇幅进行详细的论述。太阳病篇中就以桂枝汤和麻黄汤这两首方剂为代表。《伤寒论》 桂枝汤方后明确指出:“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麻黄汤煎服法的论述:“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麻黄汤和桂枝汤相比,其服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异同,相同方面:①温覆取汗。桂枝汤和麻黄汤在发汗时均采用了此方法, 此为汗法的最重要技巧。②发汗程度的要求。二者皆要求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不同方面主要在于辅助发汗方法:麻黄汤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而桂枝汤则需要啜粥。 桂枝汤和麻黄汤同为汗法,施护要求却有一些不同,太阳病证是机体在感受外邪后所表现的各种功能状态, 该状态受机体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和部位的影响而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和倾向性;而体质差异、感邪轻重等因素的诸多变化,又使这种总体变化形成种种差异。因此桂枝汤和麻黄汤的辨证不同,煎服方法也就有所差别,为此,笔者试作探析如下。1 从病因病机分析 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是太阳表证的两个主要证型,均以发热、头痛、恶风寒、脉浮为基本症状,为风寒袭表,营卫失调所致。但中风证基本病机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以汗出、脉浮缓为特点,唯其出汗,又称为表虚证, 吕檬村曰:“卫强故阳脉浮,营弱故阴脉弱,卫本行脉外,又得风邪相助则其气愈外浮,阳主气,风为阳邪,阳盛则气易蒸,故阳者,热自发也。营本引脉内,更与卫气不谐,阴弱者,汗出也。 ”[1] 阳虚阴弱是感受风寒的前提条件,即正虚邪侵,卫气为风寒所袭,失于固密,营阴不能内守,泄露于外,其恶寒较轻(恶风),因此, 太阳中风的病因主要是风寒外袭,以感受风邪为主。伤寒证的基本病机是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以无汗, 脉浮紧为特点,唯其无汗,又称表实证。寒为阴邪,其性凝滞,使人表闭无汗,卫阳必郁,而且营阴郁滞,从而使太阳经气运行受阻,待阳气郁闭到一定程度,必然发热,其恶寒较重,因此,太阳伤寒的病因以外感寒邪为主。 明代医家方有执依据孙思邈的三方分类,大加修订《伤寒论·太阳篇》,提出“三纲鼎立学说”,为卫中于风, 以桂枝汤为纲;营伤于寒,以麻黄汤为纲;营卫俱中风寒,以大青龙汤为纲,并将类方类证分别附于各方证条下 [2] 。但对这种分类方法,笔者认为不是很合理。 风伤卫: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卫餍阳气,风邪侵犯摄卫而主表的太阳经,物从其类,故有风伤卫之说,但这并不等于说风只伤卫,而不伤营,事实上“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伤人,多兼挟其他邪气,且营卫相随, 故风伤卫必定伤营。寒伤营:寒为阴邪,其性凝滞收引,寒邪侵犯统摄荣卫而主表的太阳经,物从其类, 故有寒伤营之说,但这并不是说寒只伤营而不伤卫,实际上寒邪伤人必兼风邪, 且营居脉中,卫居脉外,伤营时必定伤卫。由上可知太阳中风,桂枝汤主之,太阳伤寒,宜与麻黄汤,二者均是感受风寒,营卫失调所致,只是所感受的风邪和寒邪比重不同,太阳中风以感受风邪比重大,主要伤于卫分,而伤寒证以感受寒邪的比重大,主要伤于营分。 感受邪气比重和病位不同,其煎服方法自然也有所不同,服桂枝汤后须臾,当饮热稀粥一小碗,以助药力,出汗,病乃悉去。称此“似邪去汗自止”。营气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进入脉中,循脉运行全身,内入脏腑,外达肢节,终而复始,营周不休,桂枝汤 · 81·光明中医2011年1月第26卷第1期CJGMCM January 2011.Vol 26.1

最新方剂学复习资料

方剂学复习资料 第一节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桂枝汤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发热恶风,头痛身疼,自汗出,鼻鸣干呕,苔薄白,脉浮缓。 桂枝汤中桂枝与芍药的配伍意义?(比例1:1) 二者等量合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散中有收,汗中寓补,使邪气去,营卫和 姜枣合用,在桂枝的作用下,既发散风寒,又调和营卫,大枣又能补脾,助后天生化之源,以滋汗源,生姜又能和胃止呕。 麻黄汤与桂枝汤的鉴别 九味羌活汤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夹湿,兼有里热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肢体痠楚重痛,口苦微渴,舌苔白微黄,脉浮。 九味姜活汤中生地的配伍意义? 清热滋阴,防止燥性伤及阴液。 小青龙汤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 外寒内饮证。恶寒发热,无汗,胸痞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小青龙汤五味子与麻黄细辛的配伍意义?

收敛肺气,与麻黄、细辛同用,有散有收,散不伤正,收不留邪 止嗽散 止嗽散百部、紫苑、白前、桔梗、白前的配伍意义? 部能降低紫苑的燥性,桔梗和白前一宣一降,止咳化痰复肺之宣降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之咳嗽咽痒,或微有恶风等 第二节辛凉解表 银翘散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与临床表现:风热表证,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汗出不畅或无汗,口渴、咽痛、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银翘散为什么外感风热感冒要用清热解毒药为君? 因为外感风热多夹毒邪,已经有口渴,舌尖红,脉数等症状,所以不能以解表药发散风寒药为君而用清热解毒药为君 银翘散为什么加淡豆与芥鏸? 因为本身不加大薄荷的药量,如果过多发散风热力强的药容易伤及津液,而加这两者药性比较缓和,能协助薄荷的发散解表作用。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中麻黄与石膏的配伍意义?(比例1:2) 石膏用量倍于麻黄,麻黄得石膏,宣肺而不助热,石膏得麻黄,清肺则不凉遏。 第三节扶正解表 败毒散 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痠痛,无汗,鼻塞,咳嗽有痰,胸膈痞闷,舌淡苔白,脉浮无力,或兼体弱乏力等。 独活与姜活祛一身上下之风寒湿邪 逆流挽舟法 以败毒散治疗痢疾初起有表证者,其证为外邪从表陷里。 第七章泻下剂 第一节寒下 大承气汤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 阳明腑实证:数日不大便(少则七八日,多则十余日),身热,日晡潮热,不恶寒反恶热,手

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

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 文章目录*一、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二、桂枝汤和麻黄汤的比较*三、麻黄汤的功效 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1、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是多少 麻黄汤中麻黄(去节)9g,桂枝(去皮)6g,杏仁(去皮尖)6g,甘草(炙)3g。比例是3:2。一为麻、桂相须,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营阴,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着。 2、麻黄汤使用有什么禁忌 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 麻黄汤和桂枝汤都有发汗功能,麻黄汤发汗力大(方中有麻黄、桂枝、生姜3味药发汗),桂枝汤发汗力小(方中有桂枝、生姜2味药发汗)。绝不是教材里讲的“无汗用麻黄汤,有汗用桂枝汤。”而是无汗而咳喘者用麻黄汤治疗;有汗或无汗而有鼻塞、鼻炎、胃肠不适干呕者用桂枝汤治疗。 麻黄汤药味虽少,但发汗力强,不可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正如前人指出:“此乃纯阳之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入之将,投之恰当,一战成功。不当则不戢而召祸。故用之发表,可一而不可再。”

3、麻黄汤如何加减化裁 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窍;若夹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薏苡仁以祛风除湿;兼里热之烦躁、口干,酌加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 桂枝汤和麻黄汤的比较从这个病机特点,外感风寒表虚和外感风寒表实这个不同,外感风寒表实证,麻黄汤证是外邪侵犯人体,这是这个方中的一个侧重的一个重点,桂枝汤证是一个既有考虑到邪犯体表,又有邪侵犯体表引起的体表正气的失去平衡,营卫不和,邪正两方面的反应,这两个不同。所以证候方面,一个是恶寒发热,无汗,一个是恶风发热,有汗,证候表现上区别,当然其它的还有,象脉浮紧和脉浮缓的区别。 第二方面,在功用方面、治法方面,要体现出来的,麻黄汤证体现是祛邪,整个是祛邪为主,桂枝汤证体现祛邪调正并重,祛邪调正相结合,这是两种思路。所以用药方面来说,桂枝汤中桂芍相合,桂枝芍药相配,体现出既散邪又调正,既发散风邪,又调和营卫,所以邪正兼顾,阴阳双向调节这种基本结构。 麻黄汤的功效麻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因“丛生如麻,色黄”而得名。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主要功效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滞。这个麻黄汤里面,麻桂

研读桂枝汤心得

研读桂枝汤心得 □ 王业龙 《伤寒论》桂枝汤,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主治太阳中风证。殊不知,桂枝汤“立法,从脾胃以达营卫,周行一身。营表里,调阴阳,和气血,通经脉,非攻伐,非补助,而能使窒者通,逆者顺,格者和。是故无论内伤外感,皆可取法以治之,要在因宜制裁……由此权衡变化而推而广之,则全论诸方之法,皆可一意贯之,而治之之法,亦不外乎此矣”(《伤寒本旨》)。 方本解肌,不是发汗剂 《伤寒论》中,用桂枝汤解表的条文共21条。若仔细读之,便可省悟到,仲景用桂枝汤解表时,在服药方法上有特殊的要求:一要“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二要“温覆令一时许”(适当地加盖衣被,约2小时)。如此而达到“遍身絷絷,微似有汗”之目的。诸如《金匮要略》治柔痉的栝楼桂枝汤、治黄汗的桂枝加黄芪汤等方皆同,这是因为桂枝汤不是发汗剂而是解肌剂。解肌与发汗不同,二者不能混为一谈,这直接关系到如何正确认识桂枝汤。 桂枝汤以芍药为君,臣以苦酸微寒而具补敛之性的芍药,更佐以大枣,与麻黄汤以麻黄为君,伍杏仁之制迥然有别。麻黄汤开泻皮毛而峻汗无补,桂枝汤调和营卫而解肌。李时珍言:“麻黄通彻皮毛,故专于发汗而寒邪散,肺主皮毛,辛走肺也。桂枝透达营卫,故能解肌而风邪去。脾主营,肺主卫,甘走脾,辛走肺也。”李氏对麻桂之辨,亦可见麻黄汤发汗与桂枝汤解肌之一斑。仲景强调:“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服之。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解肌之剂,若用于解表就必然要借谷气与温覆“以助药力”,方可汗出病愈。这就是桂枝用于治表时,在服药方法上有其特殊要求所在。 和脾胃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脉证并治第一》:“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这是用桂枝汤原方来调和脾胃,以治妊娠恶阻的实例。仲景在文中注明“无寒热名妊娠”六字,以说明本证并没有发热恶寒等表证,而是用桂枝汤治妊娠恶阻。 滋补气血 桂枝汤中,以桂枝和芍药为主要药物。《神农本草经》言桂枝:“主咳逆上气,结气喉痹,吐利,利关节,补中益气”,谓芍药:“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由此可知,桂枝和芍药皆有益气之能,桂枝辛甘温属阳,为气分药,芍药酸苦微寒属阴,为血分药。两药等量用之,阴阳相济,气血相和,通敛相适,大可滋壮气血而补虚。《伤寒论》第62条:“发汗,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这是无表邪、表证的气血营阴不足之正虚身痛证。仲景仍取桂枝汤加以变通,可见桂枝汤本具有补益气血之能。用此方治周身疼痛,或全身关节疼痛,但无红肿,无明显寒热之象,而见舌淡,脉沉无力之人。 燮理阴阳 桂枝汤可调和营卫,而调和营卫之义,大而言之,即是调和阴阳,调和气血。《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治:“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眩发落,脉虚极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之

麻黄汤

麻黄汤 麻黄汤是发烧感冒的三大处方之一,但因为这个处方中有麻黄,所以会用、敢用的医生不多,社会上的中医基本不敢用,我的病人拿着我的处方到中医院开药,结果12克的麻黄医院只给她3克 病症:无汗、发烧-多数是高烧、怕冷、身疼 第一:无汗--你必须用手去摸病人的背或手臂,摸起来很光滑就是无汗,有汗的话应该会感觉到很粘; 第二:发烧--不象桂枝汤那样是低烧,因为桂枝汤症是有汗就是说热有出路,但麻黄汤症的话是表被寒封住,毛孔不开,热被封在表皮下所以发烧和皮疼; 第三:桂枝汤是怕风因为其为被风所伤,麻黄汤则是被寒所伤,所以特别怕冷,有的病人在大夏天还要裹着厚被子,更有甚者病人的后背皮肤特别疼,那是因为汗水往外走毛孔又不开,造成堵塞的症状; 处方: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 处方讲解: 麻黄:就是宣肺,肺主皮毛,别的药都不好使,比如说病人喘的很凶,麻黄和甘草两位药,两碗水煮成一碗,喝了就停喘;麻黄的量过了就会伤心脏,人很兴奋,不睡觉,麻黄碱就是由麻黄提炼的;但是我们正宗的中医是非常讲究阴阳的,用等量的杏仁就可制衡麻黄。所以在伤寒、金匮的处方里,但凡用麻黄的大部分都和杏仁一起使用,没有杏仁的是利用麻黄其他药性。孩子的使用就是在服用的量上,用勺子喝,一摸有汗就停止服用;大人在服用时也是这么个策略,喝几口停一下,一出微汗就不喝了。 桂枝:是用来把堵塞在汗水通道里的汗水发出体外,麻黄没有发汗的功能,所以只有用桂枝。炙甘草:作用有两个,在少量使用炙甘草的经方中其实都是这两个作用,1:增强肠胃的功能2:让药性慢点发挥,不要太快。 小便多也是出汗的一个现象,除了问汗还要问小便是否多了 再次强调:感冒发烧完全好之前千万别吃肉类、寒冷食物。记住:心脏病患者不能用麻黄。只要一饿就OK了,别吃肉。小孩子就吃粥和咸菜,得了,大人吃粥咸菜和面条。 用麻黄的时候有个窍门 你如果觉得心脏不舒服就要减量了 不听的后果,你们在治疗病人之前可以自己试试。 再说高烧问题,除非你切除了扁桃腺否则不会烧出问题的,扁桃腺就好比是那个保险丝。。没听说过热极生寒吗?如果高烧用凉药退不下去就得用附子去再升温牢记人体是个环,不是直线 西江桂枝(2390487269) 13:42:41 这个是无汗发烧的方子 西江桂枝(2390487269) 13:42:54 大家问为什么我不给出具体的剂量啊? 西江桂枝(2390487269) 13:43:27 我都叫你们去买原著的《伤寒论》,原著的《金匮要略》了 西江桂枝(2390487269) 13:43:36 里面的量就是不能改的 西江桂枝(2390487269) 13:43:50

张仲景用方解析:桂枝汤类方

张仲景用方解析:桂枝汤类方 一、桂枝汤方 【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炙)6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 【用法】水煎温服,服药少后,进食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盖棉被床上而卧,使身体微似有汗出,不要让出大汗。服一剂汗出病解,则不再服药。若不见汗出,可依照前法再服,如不见汗,可照服三四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歌诀:桂枝汤方治中风,发热汗出又恶风, 桂芍姜草枣饮粥,调和营卫建奇功。 【方解】桂枝、生姜均属辛温发汗药,但桂枝有降冲逆作用,生姜治呕逆,可见二药都有下达性能,而升发之力不强,虽合用之,不至大汗,并且二者均有健胃作用,更伍以大枣、甘草纯甘之品,益胃而滋津液。芍药微寒而敛,既用以制桂、姜的辛散,又用以助枣、草的滋津。尤其药后

少进食稀粥,更有益精祛邪之妙。所以本方既是发汗解热剂,又是安中养液方药,也就是后世医家所谓的“甘温除热”。 甘温除热之热不是一般的热,而是胃气不振,津血有所伤所致之热。有关汗出身热的机理,在《内经》有类似的论述,如《素问·评热病论》说:“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燥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这里主要是说:汗出身热是邪气盛,精气虚,汗出为精液外溢,此时邪乘虚入于肌表。正气为阳,邪气为阴,正气与邪气交争于肌表故称阴阳交。此时精气流于外,邪气入于里,故病死。桂枝汤证虽不完全同于《内经》所说的阴阳交之证,但常用于“天行病发热(传染病、瘟疫)”,其证正邪交争于肌表、汗出身热的病机是相同的。桂枝汤的主要性能是甘温健胃,通过调和营卫使精气胜而表固,邪气不再入侵,故使汗止而热除,也即甘温除热的道理。 【仲景论述解析】

陈亦人用麻黄汤治疗支气管肺炎案

发名家医案版 陈亦人用麻黄汤治疗支气管肺炎案 论曰: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去节)三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一两,杏仁(去皮尖)七十个。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渣,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麻黄汤为伤寒论一张名方,配伍严谨,功效卓著,然而关于麻黄汤的运用问题,大多数医家认为此汤是发汗峻剂,以致长期被弃而不用,许多医家畏麻、桂如虎,终身不敢一试。 麻黄汤与桂枝汤比较而言,麻黄汤能够直接发汗,当然比桂枝汤必须温覆、啜粥才能出汗的力量为强。所以,关于麻黄汤的服用方法,提出不须啜粥,覆取微似有汗。“微似汗”表明麻黄汤并非为发汗峻剂,而是借助覆被微微出汗而已。把此方定义为发汗峻剂就大大约束了本方的适用范围。 兹录陈老验案一则以备同道共赏。 王小九,男,1岁,发热四日,西医诊断为支气管肺炎。 经常规治疗,用青霉素、链霉素、安乃近、冬眠灵等,未愈。刻诊:体温37.6℃,咳嗽,鼻有清涕,苔薄白,舌质如常,指纹见于风气两关,色红,二便一般,除发热外,别有热像。 辨证:风寒外袭,肺气失宣。 治法:辛温达表 方药:麻黄汤加减

麻黄3g 杏仁9g 桂枝5g 炙甘草3g 苏子6g 橘红3g 一剂 水煎服 药后热退,体温正常,咳嗽减轻,但夜寐烦扰哭闹。苔中部薄腻,此表解而里未和,胃不和则卧不安,原方去麻黄、苏子,加白芍5g、生姜5g、半夏6g、神曲6g。一剂愈。 按:传统认为麻黄汤为发汗峻剂,临床较少运用,其实麻黄汤不但可用于风寒表实正,对风寒袭肺的气喘、咳嗽,也颇有效。本案虽西医诊断为肺炎,但并不等于肺热,只要辨证为风寒,就可以放胆用之,收效卓著。(许宝峰整理)

麻黄汤与桂枝汤区别 今后可别再弄错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麻黄汤与桂枝汤区别今后可别再弄错了 导语:麻黄汤和桂枝汤都是能够治疗疾病的两种汤,这两种他有些相似,所以经常被人们搞混淆,实际上,因为两种中药材是不一样的,所以两种汤的营养 麻黄汤和桂枝汤都是能够治疗疾病的两种汤,这两种他有些相似,所以经常被人们搞混淆,实际上,因为两种中药材是不一样的,所以两种汤的营养不同,治疗疾病的功能也不一样。 一、麻黄汤和桂枝汤的比较主要体现在,病机特点、临床证候特点,功用特点、用药特点几个方面。从这个病机特点,外感风寒表虚和外感风寒表实这个不同,外感风寒表实证,麻黄汤证是外邪侵犯人体,这是这个方中的一个侧重的一个重点,桂枝汤证是一个既有考虑到邪犯体表,又有邪侵犯体表引起的体表正气的失去平衡,营卫不和,邪正两方面的反应,这两个不同。所以证候方面,一个是恶寒发热,无汗,一个是恶风发热,有汗,证候表现上区别,当然其它的还有,象脉浮紧和脉浮缓的区别。 二、在功用方面、治法方面,要体现出来的,麻黄汤证体现是祛邪,整个是祛邪为主,桂枝汤证体现祛邪调正并重,祛邪调正相结合,这是两种思路。所以用药方面来说,这个麻黄汤里面,麻桂相须,针对主证,发汗能力很强。桂枝汤中桂芍相合,桂枝芍药相配,体现出既散邪又调正,既发散风邪,又调和营卫,所以邪正兼顾,阴阳双向调节这种基本结构。两个基本结构不同,用药特点不同。同时由于阴阳兼顾,桂枝汤反映出辛甘化阳,酸甘化阴的这种基础的结构。 三、麻黄汤(《伤寒论》)和桂枝汤(《伤寒论》)都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证的方剂。但二方由于药昧不同,在具体运用时也各不相同。麻黄汤的功效是发汗散寒,宣肺平喘,适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其特点是 生活中的小知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麻黄汤的研究

麻黄汤的研究 麻黄汤源自汉代医家张仲景的《伤寒论》,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主治太阳伤寒表实证。如今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都有进展,如下所述。 一化学成分 1.生物碱麻黄中麻黄碱的含量较高,主要为苯丙胺类生物碱,该类成分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麻黄的有效成分,至今已分离出10多种麻黄碱,但在不同种麻黄中其含量从1%到3%不等。近年来又发现了新的生物碱类型:NawwarM A M等从 E.alata中分离得到第1个喹啉类生物碱:4羟基7甲氧基2喹啉羧酸)。StarrattA N等从E.pachyclada ssp. sinaica中分离得到一类新的喹啉类生物碱,分别为:4羟基6甲氧基2喹啉羧酸,4羟基2喹啉羧酸,4,6二羟基2喹啉羧酸。 2.挥发油麻黄所含挥发油成分复杂。挥发油主要有效成分2,3,5,6四甲基吡嗪、1α萜品烯醇;此外还含有β萜品烯醇、萜品烯醇4桂叶烯、二氢葛缕醇、对孟烯2醇7,1,3,4三甲基环己烯3醛等。其中四甲基吡嗪和萜品烯醇的含量为2.26%和1.92%;吉力等运用GS MS分析草麻黄,木贼麻黄,中麻黄中挥发油成分,分离得到127个化合物。从草麻黄中得到82个,木贼麻黄中有39个,中麻黄有63个。其中1α松油醇的含量较高占31.64%;1,4桉叶素其次占12.80%;十六烷酸占16.22%。 3.黄酮类黄酮是麻黄属中一类重要成分,麻黄黄酮类主要有:芹菜素、山奈酚、槲皮素、无色矢车菊素、小麦黄素、草棉黄素、芹菜素5鼠李糖苷、3甲氨基棉黄素、山奈酚鼠李糖苷、无色飞燕草素、芦丁、白天竺秦苷、白花色甙、4,5,7三羟基8甲氧基黄酮醇3OβD葡萄糖苷等。4.氨基酸和矿质元素类麻黄果有一定的营养和食用价值,研究结果显示[11]麻黄果富含18种氨基酸,含量(mg/100g麻黄)如Leu(14.6)、Ile(62.1)、

桂枝汤与麻黄汤的比较

桂枝汤与麻黄汤的比较 同:麻黄汤与桂枝汤同属辛温解表方剂,都可用治外感风寒表证。 异:麻黄汤中麻、桂并用,佐以杏仁,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而喘之表实证。 桂枝汤中桂、芍并用,佐以枣,发汗解表之力逊于麻黄汤,但有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和剂,适用于外感风寒,发热有汗而恶风之表虚证。 桑菊饮与银翘散的比较 同:均有连翘、桔梗、甘草、薄荷、芦根;均能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宣肺止咳;均可治外感风热表证 异:辛凉轻剂,清热解毒之力,较弱,但长于宣肺止咳,宜用于感受温热病邪较轻,邪偏重在肺络,以咳为主。辛凉平剂,清热解毒力强,但宣肺止咳力较弱,宜用于外感风热重证,邪偏于卫表。 人参败毒散与参饮的比较 同:人参、桔梗、前胡、枳壳、茯苓配伍解表散寒组方,均有益气解表,宣肺化痰之功。主治气虚外感之证。 异:败毒散配伍羌活、独活、柴胡、川芎等,偏重于解表散寒,除湿止痛。主治气虚感冒风寒湿邪,表证较重者。 参饮配叶、根解表散寒,兼理气宽;半夏燥湿化痰。发汗解表力较弱,侧重于理肺化痰。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有痰饮阻肺而表证较轻者。 《伤寒论》三承气汤的鉴别 同:均用大黄邪泻热通便 异:大承气汤:硝黄并用,并加枳、朴,且大黄后下,泻下与行气并重,为峻下之剂,主治痞、满、燥、实俱备之阳明腑实重证。 小承气汤:不用芒硝,枳、朴用量轻,且大黄与二药同煎,为轻下之剂,主治痞、满、实而燥不明显之阳明腑实轻证。 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硝、黄并用,且大黄与甘草同煎,为缓下之剂,主治燥、实同见,而无痞、满之阳明腑实轻证。 大黄附子汤与温脾汤的比较 同:均用大黄、附子温阳祛寒,泻下攻积主治寒积便秘腹痛 异:大黄附子汤:配细辛散寒止痛,纯属温下。主治寒积里实,证实无虚,或阳虚较轻者。温脾汤:配干、人参、甘草温补脾阳,攻中有补。主治脾阳不足,中焦虚寒,以致冷积停,证属虚中兼实。 清营汤与犀角地黄汤的比较 同:犀牛角、生地为主组成,主治热入营血证 异:清营汤配以清气透热之品,使入营之热从气分而解,主治邪热初入营分尚未动血之证犀角地黄汤配活血散血主治热毒深陷血分,耗血动血证 麻杏石甘汤与泻白散的比较 同:均治肺热咳嗽

桂枝汤“三禁”小议

桂枝汤“三禁”小议 发表时间:2012-05-14T14:22:58.700Z 来源:《中国医药卫生》2012年第4期供稿作者:李桂萍 [导读] 综前所述,笔者认为桂枝汤的禁忌从原则上讲,凡风热外感,阳热内盛的患者绝对禁忌。 李桂萍 清徐县中医院(山西清徐030400) [中图分类号]R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 5734(2012)4-110-02 历史研究《伤寒论》的医家都认为,论述桂枝汤禁忌有3条:16条“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7条“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19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于是依次总结出桂枝汤禁忌证有三:一曰表实无汗者禁;二曰嗜酒之人,内多湿热者禁;三曰阳热内盛服桂枝汤吐者禁。其中尤其强调了第16条无汗禁桂枝。如尤在泾渭:“仲景既祥桂枝之用,复申桂枝之禁,桂枝本为解肌而不可以发汗。解肌者,解散肌表之邪,麻黄之发汗不同。故中风发热脉浮子汗者为宜。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则是太阳麻黄证。设误与桂枝,必致汗出而烦躁,甚则斑黄狂乱无所不至。此桂枝汤之大禁也,故不可与之······” 诸家对桂枝汤禁忌证的分析认为,桂枝汤禁用于里热素盛者较允当中肯。若云禁于无汗表实者未免欠妥。揣度仲景之原意,只是在表实深重时,应用本方有杯水车薪之虑,并非禁忌。桂枝汤的真正禁忌则是温热外感及燥热内盛的患者,为了证实这一问题,我们首先对桂枝汤方药组成做以扼要分析: 桂枝汤是由桂枝3两,芍药3两,炙甘草2两,生姜3两,大枣12枚5味药组成。桂枝辛甘而温,辛可发散风寒,温可通运阳气,甘味于温散之中寓意缓和之义;芍药酸苦微寒,酸则收敛营阴,苦则泄其邪气,性寒则以监制诸药之温;生姜辛温,助桂枝以透表解肌;甘草甘平协芍药以化阴缓中;大枣味甘性缓,色赤入血,其伍姜草则培补中气以扶正,伍桂芍则和调营卫而祛邪。综观全方具有解肌发汗,调和营卫,滋阴和营之功,擅长“安内攘外,扶正祛邪”。临床若灵活加减,运用得当,其不仅可以治疗外感风寒,而且还可广泛应用于阴阳失调,营卫不和所引起的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故后世称之为“群方之冠”。 对于《伤寒论》经过反复学习,细心领会,探求其精微,临证于实践,笔者认为桂枝汤禁用于表实无汗的说法是不妥的。这一点不仅从桂枝汤的组成原则及方义可以说明。尤其在桂枝汤的服法中所要求的预期目的足可以说明之。“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可见在服桂枝汤后,必须使遍身出汗,疾病方能痊愈。若不汗出,则病不愈。所以桂枝汤虽不比麻黄汤之发汗力大,但终究也是具有发汗的作用,相比之下,只不过发汗力微,且须助于啜热稀粥,使营卫调和后,汗出而疾愈。 临床二十余年来,对于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楚的风寒表证,余每每首选桂枝汤,多有一剂微汗而愈者,且较麻黄汤用之稳妥。桂枝汤和麻黄汤在功能上都是发汗解表剂,只是在力量上有一缓一峻,一重一轻的不同。桂枝汤和中有补,以和为主。麻黄汤纯开不补,用于风寒表实深重而形体壮实之人。桂枝汤不但可以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也可用于风寒表实证正气虚而邪气不衰者,高年体弱,婴幼妇人尤其适用。所以桂枝汤是治疗外感风寒的第一首选方。若将桂枝汤用于“无汗禁用”之例,则有违经旨。 桂枝汤可应用于无汗表实证,那么“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于之也”。又当如何理解?本条所述之脉证,是指麻黄汤而言,义在于强调麻黄汤与桂枝汤的不同用法。前已述及,至于可用与否,应根据具体情况,若一见脉浮紧,不汗出就断然不可用桂枝汤,而不考虑具体辩证,未免失之太甚。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阳热被寒邪所束,也可见到脉紧,发热不汗出,如暑湿兼寒(张景岳称为之为阴暑),凉燥(《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何拯华医案),其病机正如内经所云“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身热,齿干以烦冤······”。有人认为:本条单指阳热内盛而言,其理由是只言脉浮紧,身热无汗出,而未言及“恶寒”。若沿用桂支汤,则无异于抱薪救火,所谓“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也”。也有医家主张因地、因时、因人治疗,如朱肱所说:“桂枝汤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时用之无不应验,自江淮间,唯冬及初春可行,自春末夏至以前,桂枝证可加黄芩半两,夏至后桂枝证加知母一两,石膏二两或升麻半两,若病人素虚寒者,正用古方,不再加减也”。朱氏对这一加减,突破墨守经方的局面,对温病治疗学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17条所谓酒客不得用桂枝,原意仍在于“热”字。因经常饮酒之人,阳热内盛,所以应用桂枝汤应审慎,但桂枝汤对于酒客并非绝对禁忌。曾治一王姓患者,年四十挂零,自小习医,略懂医理,不慎外感风寒,发热中,恶寒轻,微有汗出,邀余诊治。望其神清面红蔷蔷恶寒,口不渴,动则汗出,诊其脉紧促。拟以桂枝汤予之。(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二帖,每帖水煎两次,混合一起约500毫升,顿服)病人观其方药面有难色,细问原因,因素好饮酒,服此方恐有失误。“有是证用是药”,乃嘱其大胆使用。翌日去访,一啜而微汗解,诸苦顿除。可见酒客之人不一定都是阳热内盛。因人之体质差异,或寒或热,要因人制宜,灵活辩证,不可死搬硬塞,死于句下。 第19条谓服桂枝汤吐者,不可与桂枝,只是仲景当时对误服桂枝汤后出现了变证的临床记录,并非言于桂枝之禁。临床上服药后发生呕吐的是部分病人长袖,其吐后也并非见到:“吐脓血”。引起呕吐的原因很多:有感受风寒暑湿之邪以及秽浊之气侵犯胃腑以致胃失和降之呕吐;有兼挟情志失调,肝气横逆犯胃之呕吐;有饮食过多以及生冷油腻之物,停滞不化;有的拒怕服汤药,问道中药气味就想呕吐······。另外,吐脓血的病人,也不一定服桂枝汤后即发生呕吐。曾治一刘姓病人,年愈花甲,素体虚弱,患哮喘已数载,交冬加剧,因外受寒邪,喘急悸汗,舌苔薄白,脉细缓无神,急投以桂枝汤加味(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9克,远志6可,苏子9克,大枣12枚,生姜9克),因初次服药即见呕吐,虑其服药过猛,嘱其频频服之再无出现类似情况,也未见吐脓血,然而症状大减。一般来讲,热而中阻和中焦虚寒都可以引起呕吐,桂枝汤终究偏于辛温,若阳热素盛之人绝对禁忌,但里虚寒证用之得当。临证凡将服汤吐者统统列入桂枝之禁,不加辩证,有失仲景原义。 综前所述,笔者认为桂枝汤的禁忌从原则上讲,凡风热外感,阳热内盛的患者绝对禁忌。至于无汗表实,酒客之人禁用桂枝汤应结合临证病人具体辩证,灵活运用。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临床则少见,关于桂枝汤的三禁还有赖于笃志中医药临床工作者研究及检验,取得真凭实据,慎勿抱残守缺,因循守旧,不敢越雷池一步而贻误千载!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 17若酒客病 不可与桂枝汤 得之则呕 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 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这个酒客病啊,就是病酒,病酒的人。这个过饮的人常得酒病啊,我们那边就有老喝酒就得酒毒。酒毒,这个人就大便不通了,那么人也是汗出。那么这一类的病,它是因为酒这个东西蕴湿蕴热,它由里往外蒸,也出汗,你这个你拿它当桂枝证可不行,所以病酒的人,他是老喝酒呀是吧,他是蕴湿蕴热而汗出,这个它是在里呀,桂枝汤它是解热,它是解外热,里热千万不能用。 “得之则呕”,里头有热,这个病酒的人他喜清凉啊,他里头有热嘛,有湿有热,而不喜甘温。这个桂枝汤是甘温药啊,甘温除热,除表热除外热。而且还得精气虚,精气不虚用着都不行。要用它呢,怎么样子,反助其热,壅逆于上啊,一定要呕的,这个甘药多壅,壅者往上壅啊,这再加上温,里头还有热,那以热及热,非吐不可。所以这个桂枝汤啊,应该戒之用这个地方,第一个提出来,就同是表证,脉浮紧,无汗,那么汗不出这种发热,那是表实证,那是麻黄汤证,不能用,虽然在表有热也不能用,因为这个脉浮紧而无汗,无汗不能用。这一节呢,虽然汗出,里热也不能用,他搁个

酒客病,来说里热也不能用。你要用了吧,用了非吐不可。所以这个桂枝,我们这个里热的病,你千万不要用,所以他头前明说吗,“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必须有个太阳病在那,这个可是一个主要条件。里热不行,里热有汗也是不行,这就说明咱们要是平时看病啊,也不能片面看问题。哎呀!说一出汗就是精气虚,看着出汗了就用桂枝汤,这可不行啊,那可是出错误的,这必须要全面观察,第一个确定它是太阳病,太阳病发热汗出,那你可以用桂枝汤。没有,不是太阳病,里热的问题,那用它坏了,一定要呕的。

麻黄和桂枝

麻黄和桂枝:都是辛温解表药,发汗解表,表寒症:麻黄发汗功力强,还可以宣肺平喘,利尿消肿;桂枝可以温经通阳。石膏知母:都是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功效,都用于气分实热证及肺胃热盛证;石膏重在清解,清热泻火力强,煅用收敛生肌;知母重在清润,滋阴润燥,并可以用于阴虚燥咳,消渴证及虚热症。黄芩、黄连、黄柏:相同点: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不同点:黄芩,清上焦肺热,清热安胎。黄连,清中焦胃热,清心火、止痛。黄柏,清下焦湿热,即清实热,又清虚热。川贝母与浙贝母:相同点:清肺化痰、止咳、消痰散结。不同点:川贝母:甘寒清润,多用于治阴虚久咳、肺痨,肺燥咳嗽。浙贝母:苦寒开泄,多用于风热或痰热咳嗽,瘰疬痈肿等证。苍术白术:均有健脾燥湿之功,用于脾虚湿阻证;苍术辛、苦、温、燥湿力强,祛风湿、明目;白术苦、甘、温、补气力强,止汗、安胎。肉桂和桂枝:相同点:均能发散风寒,治疗寒表证及风湿痹症。不同点:麻黄,发汗力强,惟以风寒表实无汗为用。又长于平喘、利尿,治肺寒喘咳、风水水肿等。桂枝,发汗力缓和,治风寒表实无汗及表虚有汗皆宜,又善温通血脉、通阳化气。人参黄芪:均为补气药,用于气虚证;人参补气力强,可大补元气;黄芪补气升阳,。人参有生津止渴,安神定志之功;黄芪可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创生肌。 生地熟地:均有补阴作用,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主要用于血热证及津伤口渴、内热消渴;熟地补血滋阴补髓,主要用于血虚和肝肾阴精不足。川贝浙贝:两者均为清热化结之功;川贝性偏清润,还可润肺止咳,用于热痰咳嗽。当归川穹:均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之功,用于血瘀诸症;当归兼有补血、消肿生机、润肠通便之功:川穹具有行气,祛风止痛作用。黄连黄黄柏:均为大苦大寒之品,都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功效,用于湿热证;黄今善清中焦湿热;黄柏善下焦湿热。大黄芒硝:二者性味均为苦寒,都有泻下通便的作用。大黄泻下通便,攻下积滞的作用较强,芒硝则兼咸味,长于润软坚硬燥屎。大黄还能泻火解毒,止血凉血,活血化瘀,清热利湿。芒硝清热消肿。麻黄汤,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桂枝汤,桂枝,发散风寒调和营卫·银翘散,金银花连翘,发散风热清热解毒·小柴胡汤,柴胡,和解少阳·逍遥散,柴胡,疏肝解郁健脾养血·白虎汤,生石膏,清热生津·清营汤,水牛角,清营解毒·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泻肝胆实火·黄连解毒汤,黄连,泻火解毒·大承气汤,大黄,峻下热结·平胃散,苍术,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五苓散,泽泻,利水渗湿温阳化气·茵陈蒿汤,茵陈,清热利湿退黄·理中丸,干姜,温中祛寒补气健脾·四逆汤,附子,回阳救逆·保和丸,山楂,消食和胃·越鞠丸,香附,行气解郁·血府逐淤丸,桃仁红花,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补阳还五汤,生黄芪,补气活血通络·二陈汤,半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石膏,清宣肺热平喘止咳·镇肝熄风汤,怀牛膝,镇肝熄风滋阴潜阳·酸枣仁汤,酸枣仁,养血安神清热除烦·安宫牛黄丸,牛黄麝香,清心开窍化痰解毒·四君子汤,人参,益气健脾·补中益气汤,黄芪,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生脉散,人参,益气生津敛阴止汗·四物汤,熟地黄,补血和血·六味地黄丸,熟地黄,滋阴补肾·肾气丸,干地黄,滋补肾阳·五屏风散,黄芪,益气固表止汗·四神丸,补骨脂,温补脾肾涩肠止泻

桂枝汤

☆桂枝汤☆ ——附43首桂枝汤加味方分析 南京中医药大学史欣德 一、组成与方证 1.组成:桂枝三两(9克),芍药三两(9克),炙甘草二两(6克),生姜三两(切,9克),大枣十二枚(擘) 2.用法:上药前三味切碎,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减4/7水量),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约与服药量等),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不可大汗),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 3.方证: ①《伤寒论》: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sè,吝啬, ...,啬啬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微微)恶寒,淅淅 ..........者。 .....(xī,风雨声)恶风,翕翕 .....(xī,聚集,热郁不散)发热,鼻鸣干呕,头痛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 ......者。霍乱吐利止而身....者。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太阴病,脉浮 痛.不休者。 ②《金匮》:妇人妊娠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 ...............,无寒热。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 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 ...。 ..................,汗出 ③《医灯续焰》:腹中痛在脐旁,名曰盘疝。脚气发于太阳经,发热头痛恶寒,目眩项强,腰脊、身体及外踝后至小趾外侧皆痛。 ④《伤寒附翼》:凡头痛发热恶风恶寒,其脉浮而弱,汗自出者,不拘何经,不论中风、伤寒、杂病,咸得用此发汗。愚常以此汤治自汗、盗汗、虚疟、虚痢随手而愈。 提示: 体表症——程度不重的发热,恶寒,恶风,汗出,头痛,身痛——营卫不和 消化系症——干呕,气上冲,太阴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脾胃不和(营卫出中焦) 二、药证与病机分析 1.药证分析 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其性散。临床作用广泛,有发散表邪,温经止痛,平冲降逆,通阳利水、温中补虚等多种功效。在外感(如桂枝汤、麻黄汤)、异常出汗(如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黄芪汤)、肢体疼麻冷痉挛(如当归四逆汤、瓜蒌桂枝汤)、腹痛(胃脘、脐周、小腹)(如小建中汤、桂枝加大黄汤)、气上冲(如奔豚气、喘、呕、心悸)(如桂枝加桂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小便不利(如五苓散)、泄泻痢疾(如桂枝汤)、遗精(如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小建中汤)等病证中运用机会较多。本方中主要取其温通卫阳,发散风邪之功。用以解除发热,恶寒,恶风,头痛,身痛,气上冲等症。 芍药:苦、酸、甘,微寒。归肝、脾经。其性敛。为养血敛阴,缓急止痛之要药。临床主要用

麻黄汤

第一节辛温解表 辛温解表剂,主治外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项强,肢体酸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等。常用辛温解表药如麻黄、桂枝、羌活等为主组成方剂。由于风寒束表,常致肺失宣降,故此类方剂亦每多配伍宣肺理气,止咳化痰之品。代表方如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香薷散等。 麻黄汤 《伤寒论》 [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克)桂枝二两(6克)杏仁去皮尖,七十个(6克)甘草炙,一两(3克) [用法]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 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 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本方证为外感风寒所致。风寒束表,营卫首当其冲,寒性收引凝滞,致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腠理闭塞,经脉不通,故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肺主气,合皮毛,毛窍闭 塞,肺气不能宣通,则上逆为咳喘。治当发汗宣肺,以解在表之寒邪,开泄闭郁之肺气。麻黄味苦辛性温,入肺与膀胱经,善开腠理,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故本方用以为君药。由于本证属卫郁营滞,故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又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经散寒,既可助麻黄发汗解表之力,又能使邪气去而营卫和。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复肺气之宣降,增强宣肺平喘之功,为佐药。炙甘草既能调和宣降之麻杏,又能缓和麻桂相合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四药合用,表寒得散,肺气宣通,则诸证自平。 麻黄、桂枝相配,一发卫气之郁以开腠理,一透营分之郁以和营卫,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功,是本方的主要配伍特点。 [运用] 1.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代表方剂。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证治要点。因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 “衄家" “亡血家", 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 2.感冒、流行性感冒、以及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属风寒表实证者,可用本方治疗。 [附方] 1.麻黄加术汤<<金匮要略>> 即麻黄汤原方加白术四两(12克)上五味,以水九升,先 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功用:发汗解表, 散寒祛湿。主治:风寒湿痹,身体烦疼,无汗等。 2.麻杏薏甘汤<<金匮要略>> 麻黄去节,半两,汤泡(6克)杏仁十个,去皮尖,炒(6克)甘草一两,炙(3克)薏苡仁半两(12克)挫麻豆大,每服四钱(12克),水一盏,煮八分,去滓温服,取微汗避风。 功用:解表祛湿。主治:风湿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 3.大青龙汤《伤寒论》麻黄去节,六两(12克)桂枝二两(6克)甘草炙,二两(6克)杏仁去皮 尖,四十粒(6克)石膏如鸡子大,碎(18克)生姜三两(9克)大枣十二枚,擘(3克)。以水九升,先煮麻黄 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功用:发汗解表,清热除烦。主治:外感风 寒,不汗出而烦躁,身疼痛,脉浮紧。 4.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麻黄不去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各等分为粗末,每服五钱(15克),水一盏半,姜五片,同煮至一盏,去滓,口服,以衣被覆取微汗。功用:宣肺解 表。主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音不出,咳嗽胸闷。

麻黄汤

麻黄汤 麻黄(去节)6~9克、桂枝5~6克、杏仁(去皮尖)5~9克、炙甘草3克,上药麻黄另包,用水600毫升,先煮麻黄。煎至400毫升时,再加其它三药共煎,取药汁150毫升为第一煎;然后再加水250毫升如上法煎取药汁15o毫升为第二煎。将两次煎取的药汁混合,共300毫升,分两次服,每次服150毫升。服药后卧氏盖被以温暖取微汗。服一次即出汗者,可停服第二次药。如服第一次药后,未出微汗,的过4~5小时可继服第二次药。第二次药服后,如仍未出微汗,可再煎一剂药(煎服法同前)继服。以取微汗为度。有的人服4~5次后才取效。 附注:(1)文中所说的水量及煎取药汁量均为大概而言,或稍多些,或略少些,须看具体情况而定(如火的大小、容器、气候、量器等等),不可机械死板。见煎汤药,方法基本如此,即分为第一煎、第二煎,然后,把两煎药混合,再分两次服。(2)本方的煎法详细写出,可供各地参考。以后各方剂中则简称第1煎取汁若干,第2煎取汁若干,不再详述,以免重复。 本方为辛温解表的代表方剂。有辛温发汗,驱散在表的风寒之邪从汗而解的作用。主治伤寒太阳表实证。具体症状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痛,骨节疼痛,胸满而喘,畏冷无汗,口不渴,其脉浮紧或浮而略弦。 风寒之邪伤人皮表,使人产生脉浮紧、无汗、头痛、身痛、恶寒发热诸症状者,为太阳表实证。凡遇表实证,应用辛温发汗法来解表散寒。本方以麻黄辛温升散为主药;辅以桂枝辛温助阳,能助麻黄之升宣,味甘固表,节制麻黄之太散。其证属实,故必以麻黄为主药而不可颠倒。更佐用杏仁之苦温而降,既温助麻黄逐邪于玄府(指皮毛窍孔而言),又肃降逆气于肺胃;更使以甘草之甘平,佐桂枝以和内而拒外。饮入于胃,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溱溱汗出,使在表之邪随汗尽去而不留,头痛、寒热、气喘、身痛等症自然得解。此方为张仲景辛温发汗的代表方,示后人以辛温解表的组方方法。历代医家在此方的启发下,根据具体情况又创造出不少辛温解表的有效方剂。 本方去桂枝加生石膏,为麻杏甘石汤,用于治疗肺有郁热,表有风寒,发热而喘,身热无汗之证。去桂枝、杏仁,加附子、细辛,为麻黄附子细辛甘草汤,用于治疗伤寒少阴病,恶寒无汗,少精神,脉微细之证。本方去桂枝,名三拗汤,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而头痛、身热、咳喘之症。 我常用此方去桂枝加苏子10克、炒莱菔子10克、炒白芥子6克、半夏10克、橘红12克、茯苓12~15克,我命名为麻杏二三汤。用于治痰湿盛、白痰多、气逆脉滑的胸闷气喘症,每多取效。咳多者可酌加紫苑、杷叶各12~15克。 桂枝汤与本方均为服后取出微汗,但二者主治截然不同。桂枝汤主治头痛、恶寒发热、身有汗、脉象浮而缓的风寒表虚证;而麻黄汤主治风寒表实证。一虚一实,不可混淆。服桂枝汤约半小时后,须喝热稀粥1小碗,以助药力而使溱溱汗出。服麻黄汤后,则须多盖些衣被,「温覆」取汗,不必喝稀粥。桂枝汤中须有生姜、大枣辛甘相助,麻黄汤则不用姜、枣免妨麻杏之力(生姜偏于横散达肌表,反碍麻黄之迅速升散全身;大枣味甘易泥膈,妨碍杏仁肃降而不利于喘)。 九味羌活汤、人参败毒散均为辛温解表,治疗感冒风寒,有发散功效的通用方剂,但前一方中加有生地、黄芩,后一方中加有人参、柴胡,用于我国东南方气候温和多湿之域身体素质较虚之人,可代替麻黄汤,服之既能扶正托里,防热化湿,使发散之中不致伤正,与麻黄汤之纯为发散风寒,只能用于伤寒表实证者不同。故前二方老人、小儿皆可服用,麻黄汤则适用于西北方气候寒冷,伤寒较重,身体壮实之成人。 注意:服麻黄汤后,必须多盖些衣被而取微汗。仲景称此为「温覆」取汗法,取汗后,如汗出、发热仍不退者,则不可再用麻黄汤,可改服桂枝汤。 一般说太阳表实证脉象为浮紧,但也有的由于高烧无汗而脉象呈现浮而较数者。对于脉象浮而兼数的太阳表实证患者,须注意仔细进行审辨,当患者确有明显的恶寒、无汗、体疼,没有口渴症状时,才可使用。如果脉浮数而口渴,并且恶寒不甚者,则不可用麻黄汤,应按「温病」进行辨证论治。正如《伤寒论》所说:「太阳病,发热而渴者,为温病。」 以本方随证加减可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或「发热待查」患者,辨证属于太阳表实证者。主要症状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