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阳清镇北大培文学校2021-2021学年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

贵州省贵阳清镇北大培文学校2021-2021学年高一历史3月月考试题

考试时间:2021年3月27日上午试卷满分:100分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丑旧寅新宏图展,牛归虎跃春意浓”,这副对联中的“牛”与农历纪年相配。这源自()

A.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

B.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C.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D.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

2.唐代诗人杜甫“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的诗句,突出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

A.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

B.铁犁牛耕的演变过程

C.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D.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

3.下图是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A.分封制

B.个体发展

C.集体劳作

D.自然经济

4.“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这首《调笑令》描写的是( )

5.“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材料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A.促进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促进富国强兵变革的兴起

D.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

6.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作刀镰。”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

A.春秋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7.“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

密……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这首歌描述了始创于元代的()

A.白瓷 B.珐琅彩 C.青瓷 D.青花瓷

8.《三辅黄图?未央宫》:“织室,在未央宫,又有东西织室,织作文绣郊庙之服。”《汉书?百官公卿表》也记载:“少府属官有东织、西织令丞,河平元年省东织,更名西织为织室。”这两段文献资料中涉及的都是()

A.民营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私营手工业

9.清代学者王应奎在《柳南续笔》中说“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这一记载反映了( )

A.棉布已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B.棉花种植由边疆地区向内地扩展

C.棉纺织技术不断革新并日益推广 D.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10.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11.明朝嘉兴府石门镇“油坊可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直二铢而赢”。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是()

A.当地人口严重不足

B.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当地工商业经济发展

D.当地商品经济渗入农村

12.电视剧《汉武大帝》中有些故事情节跟长安的“市”有关。以下场景在剧中不会出现的是()

A.“市”的四面建有围墙

B.“市”的内外店铺林立

C.“市”门按时开关

D.“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

13.据史料记载,从商朝开始,平民一日吃两餐,分别在早上7—9时和下午15—19时。然而到了宋朝,开封市民入夜后会再吃一餐,由此形成一日三餐的习俗。推动这种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A.农业的发展,粮食产量的增加

B.理学的形成,满足市民的欲望

C.坊市制突破,城市经济的繁荣

D.对外交流频繁,受西方的影响

14.唐朝时广东地区“岭南之田,所种惟稻”,到明清时,出现了“惟知贪财重利,将土地多种龙眼、甘蔗、烟草之属,以致民富而米少”的现象,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A.农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农作物产品逐步商品化

C.小农经济开始逐渐解体

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1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

A.出现独立经营的商人

B.大量的商业市镇兴起

C.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D.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

16.明代后期,意大利人利玛窦从岭南北上京师时看到客商往来情形:“旅客骑马或乘轿越岭,商货用驮兽或挑夫运送,他们好像是不计其数,队伍每天不绝于途,黄金就这样被送来了。”这表明当时()

A.岭南货币经济发达

B.商税成为政府财政倚重

C.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D.岭南地区商帮普遍兴起

17.《汉书》中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②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商人地位的提高

③农民的政治地位处在社会最底层

④商人受歧视压制的现象开始转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 .②④

18.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

A.分封制瓦解

B.封建王权的强化

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上层建筑的变化

19.董仲舒指出,当时社会“富者连田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此后,历代王朝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社会痼疾。其原因是()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不够

B.土地私有,并允许买卖的制度

C.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

D.封建王朝统治严酷、横征暴敛

20.有学者认为,古代政府“与其说是抑商,倒不如说是重商”。下列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秦国禁止弃农经商

B.西汉盐铁官营政策

C.唐朝限制商人科举

D.明清御用官窑瓷器

21.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这反映出当时的政策是()

A.禁止走私贩运 B.“海禁”政策

C.重农抑商

D.保护生态资源

22.“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并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与朝贡贸易一起出台的,并构成了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基本内容。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与发展很大程度是消极的抗倭。”这表明,明朝推行“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是明代朝贡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

B.是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必须要求

C.受国际和国内外形势影响的结果

D.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23.明代官员张邦奇在《西亭饯别诗序》中提及,“禁令之下,每岁孟夏以后,漳州大舶数百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由此可见( )

A.海禁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

B.区域长途贩运使海禁政策瓦解

C.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

D.明代政府并未真正实行过海禁

24.乾隆二十二年,清廷下令:“(夷船)将来只许在广州收泊贸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这说明中国政府此时()

A.执行专卖制度

B.取消朝贡制度

C.禁止对外贸易

D.实行闭关锁国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25题18分,26题16分,27题18,共52分。)

25.农业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从根本上影响着中国的各个方面。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中国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高度文明,农耕经济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继“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牛郎织女传说”已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沂源县也成为民间文学类“牛郎织女传说”申遗成功的两个县份之一。

材料二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的一个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材料三(吴江县)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而日夕织丝。

——乾隆《吴江县志》卷三十八(1)“牛郎织女传说”反映的我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形式是什么?该经济形式有何突出特点?(6分)

(2)从材料二中能得出哪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8分)

(3)材料三反映市镇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这一现象在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呈现怎样的发展状态?(4分)

26.民谚道: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商业是连接国民经济各部分的重要纽带,而政府的决策则直接影响着商业的发展命运。阅读下列材料:(共16分)

材料一两京诸市: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击钲三百而散。

——《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二(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令农衣紬、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紬、纱。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令农夫戴斗笠、蒲笠出入市井不禁,不亲农业者不许……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六十七《舆服志三》材料三(清代)承办洋商业务的行商(注:十三行华商)对洋船负全面的责任,他安排洋商住进合适的商馆,向他们推荐买办、通事、银师和仆役。……一当他们的商务办完,洋人就须立即离开广州,或是回国,或是去澳门过冬。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简述唐代“市”的管理制度,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局面最早什么时候被完全改变。(4分)

(2)材料二反映了古代哪一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政策的首倡者,分析其经济根源。(6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行商”产生的政策背景,并分析该政策的影响。(6分)

27.当下,使古老“丝绸之路”延伸成为现代版“国际大合唱贸易的“一带一路”战略,正逐步由蓝图变为现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18分)

材料一上﹙南宋高宗﹚谕大臣曰……:“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利也。”

——(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材料二明朝对私人海外贸易一直采取严厉的限制政策,明太祖在位期间曾多次“申禁人民不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这就是所谓的“海禁”政策。隆庆元年,明朝城府对海外贸易政策进行了调整,开放海禁,允许民间与东西“诸蕃”进行贸易,史称“隆庆开关”。隆庆开关后,原市舶司的职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接待各国贡舶变成主要接待各国的商舶。沿海各地贸易活动兴盛起来,海外大量的白银和银元输入中国,进一步扩大了白银在中国国内市场的流通范围。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材料三﹙1616年﹚法兰西“始有船只赴广州,但贸易额甚微”。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利入甚厚”主要反映了什么?(4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开放海禁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2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贸易额甚微”的主要原因。(4分)(4)“海禁”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有何启示?(8分)

2018—2021学年第二学期北大培文学校3月月考

高一文科历史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48分)

1.C。本题中的“丑牛”是农历纪年的具体表现,这是与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分不开的。

2.D。由“男耕女桑”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

3.C。石器助耕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依靠的是集体劳作。A是政治制度,B是个体农耕是小农经济下的生产方式,D是经济形态。

4.A。从小令中的“转来转去自行”可知是一种节省人力的灌溉禾苗的工具。B是使用人力的灌溉工具,C不是灌溉工具,D是利用水力,但是用水力鼓风冶铁的工具,不是灌溉工具。故选A。

5.A.“铁器”“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可知,农民乐于耕作的原因在于生产工具的革新以及铁器的普及和推广,即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形成,A项正确。战国时期分封制向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大土地所有制尚未形成,而且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不会阻碍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B项错误,排除;C项与材料不符,排除;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故D项说法错误。

6.C材料所说的冶炼方法为灌钢法,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7.D.根据题干,是对元代开创的青花瓷的描写,B正确。白瓷开始于魏晋时期,珐琅彩均开创于清朝。青瓷出现于东汉。

8.B.东西织室是西汉时在首都长安设立的服务于皇室的工场,只为帝王、贵族服务,属于官营手工业,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ACD与题意不符,均排除.

9.A。“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大意是:现在棉布广泛应用,用来御寒保暖,无论老少贵贱都离不开它。棉布成为后世的主要衣被原料,其作用甚至超过了丝绸。材料反映了棉布已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选A项。B项棉花种植由南方向北方扩展;C、D两项不能正确反映材料。

10.B.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前期,为维护社会等级秩序,朝廷制定了许多用以区别不同群体身份等级的规定,与人们没生活相关的饮食器具也在其中。才材料可知,到明朝后期,人们已经违背了朝廷制定的关于器皿使用的规定,这反映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等级秩序受到冲击。材料无法体现君主专制逐渐加强,A错,明朝后期,传统伦理并未瓦解,C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D。

11.B.材料里讲了雇佣关系的出现(旁邑民为佣、佣直二铢而赢),反映的实质是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易错选D,混淆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而且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阶段。商品经济不一定是资本主义经济,只有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雇佣关系并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成为资本主义经济。

12.B。考查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关键信息:汉武大帝。汉代没有突破市坊的限制。因此,B项是应是出现在宋代.

13.C.材料反映的是商朝的平民一日吃两餐,而且有时间限制,宋朝的平民入夜后会再吃一餐,形成一日三餐的习俗,说明宋朝的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限制,结合所学可知,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坊市制度被打破,故C项正确;AB两项与题干强调的内容无关,应排除;D项不符合宋朝的史实,排除。

14.B.材料中只说到了广东地区农村种植作物的变化,没有提到是否产生雇佣关系,不能得出“农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A错误;C项小农经济开始逐渐解体,解体的标志是传统的棉纺织业的衰败,材料中没有涉及棉纺织业衰败、农民的破产。D项并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15.C.注意题干的两个重要限制条件“宋朝”“商业革命”,宋代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产物是交子(纸币),体现出宋代经济的繁荣景象;出现独立经营的商人是在商朝,A项不正确;大量商

业市镇的兴起是在明清时期,B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

16.C.材料体现了从岭南到京城商业活动的频繁,没有体现岭南货币经济的发展状况,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商业税收与政府的关系,B错误。依据材料得可得知答案为C。商帮是指地域性的商人群体,材料体现的内容与商帮概念不符,D错误。

17.A.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材料说明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人富裕而使农民贫困,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商人地位的提高,①②正确;③④与史实不符,故选A项。

18.C。“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国有土地制度的典型特征,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题干反映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19.B.误选原因,认为出现土地兼并是因为地主的侵吞,表面上看正确,但是没有看清其根源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二是认为封建王朝的横征暴敛导致农民变卖土地,看似正确,但还是没有认识到土地兼并的根源。正是由于封建社会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才导致这个局面。

20.B.抑民间之商而重政府之“商”是指抑制私人经商,政府垄断商业的发展。西汉盐铁专营政策就是政府垄断了盐业和铁业,不让私人插手。由政府设立专门的机构来进行垄断性的商业活动。所以本题选B。ACD项与材料意思不符。D明清时期御用官窑瓷器,只是为了确保质量优等,出现问题可以迅速查出,同时允许民窑手工业的存在以及参与民间市场的竞争。21.B。材料中“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说明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22.C.本题考查学生对海禁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明朝实行海禁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它是错误的。所以选C。

23.C。据材料“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可知,在海禁政策之下,中外民间贸易继续推行,反映了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故C项正确。

24.D.从材料来看,乾隆时期,中国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表明当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AB两项在材料中不能反映,C项禁止的说法与材料不符。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25.(共18分)

答案:

(1)小农经济。(2分)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4分)

(2)信息:该市镇因工商业的发达而兴起;该市镇商品生产推动了商业的发展。(4分)

新特点: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农产品的商业化程度提高;区域性商帮出现。(任答两点即得4分)

(3)新现象:出现雇佣关系。(或答:资本主义萌芽)(2分)

状态: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2分)

26.(共16分)

答案:(1)制度:设置官员对市进行直接管理,并有严格的时间限制。(2分)

时间:宋代。(2分)

(2)政策:重农抑商(2分)

首倡者:商鞅。(2分)

根源: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2分)

(3)背景: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2分)

影响: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每点两分,4分)

27.(共18分)

答案:

(1)现象:南宋对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政府重视对外贸易,并设专门机构管理外贸。(4分)

(2)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巨额资金,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2分﹚

(3)原因:“海禁”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对外国商品需求不大等。﹙4分﹚

(4)影响:“海禁”政策对外来侵略起过一定的抵制作用;但它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由于与世界隔绝,无法同外国进行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交流,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任答两点得4分﹚

启示:中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才能不断进步。﹙4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