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评价与衡量与衡量指标体系地地研究

专利评价与衡量与衡量指标体系地地研究
专利评价与衡量与衡量指标体系地地研究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学位论文选题名称专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学科专业、研究方向

研究生学号

研究生姓名

指导教师姓名

攻读学位级别论文起止年限申请开题日期

开题报告填写事项

一、填写必须实事求是,字迹要端正、清楚。填写内容字体为:楷体小四号,行距为“固定值18”;签字必须用蓝、黑墨水笔,如篇幅不够可另附纸。

二、本报告的第一至第六部分由研究生本人填写(字数不少于2000字),其余部分由指导教师、开题报告评议小组、教研室(研究所)主任、学院(部)院长(主任)填写。

三、研究生开题报告日期规定为:研究生进校后第三学期完成。

四、开题报告评议小组由学院(部)统一集中组织,对开题报告不通过的要在1至2个月内补做,重新审核合格后,才允许正式进入论文阶段。

本课题涉及的内容(包括实验数据、计算机程序、导师未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及心得等),除在毕业论文中所发表的之外,本人保证:未经导师正式同意,五年内不以任何形式向第三方公开。

研究生(签字)

导师(签字)

日期:年月日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欢迎阅读附件1: 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智慧城市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感知、监测、分析、整合城市资源,对各种需求做出迅速、灵活、准确反应,为公众创造绿色、和谐环境,提供泛在、便捷、高效服务的城市形态。通过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 息化、城镇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必然产物,有助于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二是转变政府管理方式,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的必然要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原有的政府管理方式无法迅速地响应、解决当前的城市问题。而智慧城市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城市资源的高效感知、监测、

分析和整合,有助于解决城市因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带来的种种弊病,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 三是提高城市运转效率,满足公众服务需求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有的城市运转效率已明显无法满足要求。建设与发展智慧城市,采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手段提供公共服务,从而实现服 (一)建设进展情况 智慧城市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完成规划部署,成为“十二五”时期我国城市发展的新主题。截至2012年9月,全国47个副省级以上地方的规划文件中,明确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有22个,占比46.8%。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深圳、杭州、南京、宁波、武汉、厦门等地方已制定形成智慧城市

发展的专项规划。 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关注重点存在明显差异。当前,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关注重点大致可分为社会应用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智慧产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四个方面。总体来看,对社会应用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程度较高,在明确提出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的22个地方中,有16 , 1.84到 化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不高,技术应用准备不足、保障条件不配套的情况下,盲目推动智慧城市建设,造成投入产出效益不理想,无法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严重影响智慧城市的建设进度和效果。 第二,城市运营管理效率不高,管理机制不健全。智慧城市的发展成效取决于规划设计、建设实施、运行维护全过程的开展状况。当前,我国

城市道路交通状态评价与衡量指标体系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交通拥挤问题也逐渐产生并日益严重。近20年,内地民用汽车年平均增长率为13.3%,私人汽车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3.7% 。其中,北京作为人口超过2000万人、机动车500万辆的特大城市,交通拥堵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2010年10月的美国《外交政策》一书更是将北京列为世界五大拥堵城市之首。 城市交通拥挤已严重阻碍中国城市经济及空间布局结构的良性发展,在社会各个方面造成负面效应,具体表征为时间延误、能源浪费、大气污染及情绪影响等。这些负面效应使得社会外部成本增高,危害了人类的经济利益和健康安全,更不符合建设和谐交通的目的。 因此,从科学的角度对城市道路拥挤的根本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显得格外重要。这不是单纯地统一增加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路网规模来满足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量,而是通过拥挤识别确定城市不同道路的拥挤度来实施不同的解决措施。建立完善的、符合我国国情的交通拥挤识别体系并合理运用成为当务之急。 1.1.2 研究意义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自1991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持续超过10%,而持续的经济增长使得人民对交通的需求扩大。汽车产量增大,人民的购买力上升,人民的配车率提高,私人小汽车的数量快速增长,城市的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出现了不平衡状况,导致了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严峻的交通拥挤问题。因此,此次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分析交通指挥中心的固定检测器采集和实地考察的交通数据,在交通拥挤识别体系下,计算出有效的道路实时动态交通信息,根据获取的数据信息实时、准确地为管理者制定合理有效的交通拥挤疏导策略。

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实践表明,建立综合评价制度,对促进讲究经营道德、提高经济效益、履行社会责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正在进行实行市场体制的各种建设,其间不可忽视建立严格、有效的综合评价制度。综合评价制度,一般包括评价基本目标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和公开评价结果四个方面。本文专门研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试图为统一人们这方面的认识和实务做法提供一些基本思路。 一、评价模式的基本结构 我国目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有四套:一是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八大指标;二是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十项指标;三是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六类十二个指标;四是资本增值保值考评指标体系,包括一个主导指标和若干个辅助指标。前两个指标体系,由财政部发布,第三种指标体系是国家经贸委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四种指标体系来自于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的规定。多头重复,缺乏严肃性和有效性,这可能是我国目前评价制度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我们姑且不去深究这些评价制度实际效果如何,就各发布部门对比所作的说明本身来看,如此多重的评价制度实无必要。笔者认为,目前多头评价的状况必须改变。在中国,对进行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宏观上只能设置一套,否则,整个综合评价将出现无序混乱、难以规范的局面。 二、评价目标 综合评价的主要目标,是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公开考评制度应起到哪些作用。科学、合理、有效的综合评价制度,应该能有力地促进注重财务目标、财务实绩和财务纪律。从具体的操作功能上讲,综合评价必须具有导向效能,即:它的实施将使自觉地兼及长期发展和短期利润,并能讲求经营道德和履行社会责任,严格做到遵纪守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要以充分满足上述要求为出发点。 财务目标,规范意义上说是价值最大化,用我们通常的说法,是使有较强的发展后劲。对此衡量,一般从两个方面入手:1.立足过去若干年财务实绩指标,看是处于发展、停滞或萎缩状态。2.依据当前在技术、人力、产品市场及信息等资源开发上的投入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看前景好坏。财务实绩是指拥有资源的利用程度和质量,一般以资产流动性、收益性、安全性等指标衡量,这方面国内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研究.

第5卷第10期经济与社会发展 VOL.5.No.10 2007年10月ECONOM I C AND S OC I A L DEVELOP MENT OCT.2007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及标准研究 卢小珠,卢宁宁,邹继业,赵选忠 [摘要]建立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是评价一个城市创新能力最基本的前提,而目前国内外关于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大多是理论推断,缺乏实用价值。为使创新型城市具有可衡量性,文章总结了现有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动态连续性和简明扼要性等原则,将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内容分为人才资源、物质基础和创新成果三大部分48项指标;根据国内先进城市在相关指标上达到的水平,提出了未来五年中国创新型城市应达到的标准。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研究 [作者简介]卢小珠,广西工学院经济学教授;卢宁宁,广西工学院管理学副教授;邹继业,柳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赵选忠,柳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秘书长,广西柳州545006 [中图分类号]F29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672-2728(200710-0056-05 创新是科学发展的灵魂,是技术革命的生命。自从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后,创新不仅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而且也是我国许多地区的发展战略,许多城市都把构建创新型城市作为“十一五”的发展目标和战略选择。但是,什么是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城市的衡量标准是什么?达到什么水准可以称为创新型城市?却没有统一的标准。理论界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各异,各个城市在制定目标时各有各的内容和标准。这不仅使将来是否实现创新型城市无从评价,而且使构建创新型城市成为

企业综合专利质量评价初步研究

企业综合专利质量评价初步研究 发表时间:2020-02-25T13:18:15.200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9期作者:权顺强[导读] 知识产权作为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已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也是获取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科技部北京 100728 1.企业专利发展现状 知识产权作为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已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也是获取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专利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类型,是衡量创新主体知识产权能力的重要指标。2018年,我国专利申请量414.6万件、授权量233.5万件,分别位居全球第一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54.2万件,授权发明专利43.2万件,我国知识产权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然而,专利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专利数量却并没有明显提升,导致专利对企业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作用发挥不够,专利优势转化为自主创新支撑经济发展的优势尚未充分激发出来,企业核心市场竞争力还不够强,难以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2.企业专利质量分析 专利质量,从词源上解释就是专利的质量。专利质量既可理解为创新主体的单件专利质量,也可理解为创新主体的综合专利质量。单件专利评价指标,一般从法律价值、技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等方面选择分类指标和具体指标,指标数量多少不一,集中关注权利强度(如保护范围、稳定性、同族数量等)、技术质量(如先进性、生命周期等)以及应用能力(商业化能力、权利执行能力等)。企业综合专利质量评价一般也从法律、技术、商业等不同维度入手,按照一定的原则,选取能反映企业总体专利质量的指标,建立较为合理的综合专利质量评价体系。 为明确论述对象,本文重点讨论的是企业综合专利质量。对于企业综合专利质量评价,很多国内外很多学者和机构提供了很多有益思考和实践,例如,Lanjouw和Schanker-man从美国专利商标局中获取了7个技术领域的专利数据,从被引次数、权利要求数量、专利参考文献:数量和专利族大小等4个指标来研究专利质量。总的来看,现有企业综合专利质量评价指标类型多样且运用单一,只能反映企业专利质量的某个方面,在这种情况下,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构建一个较为优化的企业综合专利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3.企业综合专利质量评价体系思考 3.1企业综合专利质量评价有关研究 近年来,各类机构和组织对综合专利质量评价质量体系开展了大量研究,试图通过不同维度视角,选取合适具体指标,构建专利质量评价体系,尽可能评判创新主体专利综合实力状况。总体上,国内外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研究:(1)广东中策知识产权研究院基于推出《中国企业专利技术百强榜》开展了企业专利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研究,从发明专利的数量因素、质量因素、保护因素(全球化布局)、运用因素等4个方面综合考虑,综合评价企业专利技术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平均权利要求个数、PCT专利申请数量、获中国专利奖数量等8个指标。 (2)国家知识产权局基于评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和优势企业目的,研究形成了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和优势企业指标评价体系,主要指标包括有效专利总量、近三年专利申请总量、近三年发明专利申请占比、近三年专利授权率、近三年海外专利申请量、近三年知识产权许可转让收益、近三年知识产权融资额、知识产权作价作为注册资本额等,涵盖了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以及额外奖励加分项等5个方面。该体系对所有指标赋值权重,并科学合理确定分值。 (3)美国知识产权咨询公司CHI通过引入专利授权量、年度专利增长率、当前影响指数(Citation Impact Index,CII)、技术迭代周期(Science Lingkage,SL)、科学关联性(Technology Cycle Time,TCT)等5个指标,衡量企业专利综合实力。 (4)英国科睿唯安公司聚焦企业发明总量、专利授权率、专利全球布局、专利被引情况等4个方面,构建企业专利质量评价体系。 3.2企业综合专利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本文将从专利技术、专利范围、专利引证、专利维持等四个方面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专利质量指标,作为构建企业综合专利质量评价体系的依据。 (a)有效发明专利占比。该指标是截止到统计时间,企业拥有的专利权处于有效状态的发明专利数量占企业有效专利总量的比例。发明是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相较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发明专利的技术含量最高、审查程序最严、质量最有保证,选用有效发明专利占比指标更能体现企业专利的“三性”程度,直接反映企业总体专利质量水平。 (b)发明专利授权率。该指标是指已审结的发明专利申请中授权数量与已审结的发明专利申请(包括授权、驳回、视为撤回、主动撤回等4种审结情形)数量的比值,是发明专利是否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直接反映,充分体现企业整体专利质量水平。 (c)美日韩欧专利授权量。是指企业在主要贸易对象国或地区(美国、日本、韩国、欧盟)的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专利申请途径包括PCT和巴黎公约)。通常在国外申请和维持专利的费用远高于国内,随着进入国家阶段的国家数量的增加,专利成本也在增加,出于经济利益考量,申请人在国外申请的专利往往是技术水平和商业价值高的专利。该指标能够反映企业海外专利布局意识以及所拥有的高价值专利数量情况。 (d)企业专利总被引次数。是指企业拥有的所有专利被发明人和,审查员引用的总次数,体现的是专利被此后其他专利引用的水平。一项专利被引次数越多(高被引专利),说明该专利包含某种重要的技术优势,通常成为后续引用专利研发的基础。该指标用以反映企业专利组合的技术影响力大小,也是企业综合专利质量的一个重要体现。 (e)维持年限在10年以上的发明专利占比。专利维持是指专利授权后确保其持续有效的维持过程。专利法规定专利权人应当自被授予专利权的当年开始缴纳年费以维持专利权,否则专利权会在期限届满前失效。由于专利维持费用随着维持年限的延长而增加,通常专利权人主要为技术水平和经济价值较高的专利长久支付维持费用,选用该指标很能反映企业拥有的优质专利资产情况。 4.结论和建议 提升企业专利质量的关键任务之一就是建立一个客观综合的专利质量评价体系。本文通过大量文献阅读以及数据查询,在充分借鉴已有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选取了可评价企业综合专利质量的指标。具体来说,主要从专利的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出发,以能够总体反映企业专利技术质量、经济价值、法律状态为原则,从不同维度的专利质量指标中选取了极具代表性的5个指标,以尽可能普遍适用于企业的综合专利质量评价。

区域科技创新进步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区域科技创新进步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区域科技创新进步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引言 201X 年国务院批复7 个区域规划,布局从东部、南部延伸到中部、西部、东北等地,将以往的外向型增长结构转变为“外需、内需共同发展”。批复规划区域包括江苏沿海区、图们江区、横琴区、中部地区等。至此,中国新的区域经济版图逐渐成型。然而,我们都知道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水平是密不可分的,如何在科技竞争中始终保持优势地位是各地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衡量本地区经济能否拥有长期优势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同时还是衡量区域经济参与者是否拥有长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此外,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我国各地区对于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视不断增加,不断加大对一些地区、一些行业的技术扶持力度。然而,这些地区的投入是否起到了应有的作用,是否提供了本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这些都是所想了解的。因此,研究对于衡量地区科技创新进步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刘耀彬、王启仿、宋学峰从社会管理环境、科技投入、科技产出和可持续创新4 个方面构建了一套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王为民、邵云飞、唐小我等人对影响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因素的研究,给我们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起到了很大的启示作用。而国外学者Audrestsh 和Feldman (2016)采用专利授权量作为衡量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指标;但是 Groshb(2000)认为专利申请量比专利授权量更能反映技术创新的真实水平。这些研究多集中在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上,如

何纵向反映地区科技创新能力进步水平上,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1 区域科技创新进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分析,本文从技术创新进步环境、技术创新投入、科技产出、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选取了9 个要素作为二级评价指标,构建了一套系统、量化、适用于区域技术创新进步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1.1 技术创新进步环境指标技术创新进步环境指标主要反映各区域现有技术创新环境情况。在文中,作者选取了人力资源基础、信息环境两个二级指标来反映地区技术创新环境情况。在二级指标下,本文以每万人中大专以上学生人数、每万人中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两方面来反映人力资源基础,以人均计费邮电业务总量、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两方面来反映信息基础。 1.2 科技创新投入指标科技创新投入指标反映的是区域技术创新活动中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为了便于统计,文章用人力投入、财力投入两个二级指标反映地区科技创新投入。本文针对各区域人力投入现状,选取企业R D 人员占企业职工比重、科技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R D 人员占科技活动人员比重三个指标具体反映各地区人力投入情况,选取全社会R D 支出占GDP的比重、政府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重两方面反映各地方对科技的财力投入情况。 1.3 科技创新产出指标科技产出指标主要反映的是新技术、新工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当地经济社会带来的效益情况。本文主要采用高新技术产业化与科技创新情况两方面作为二级评价指标。高新技术产业化主要由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高新技术产业利税率三个方面反映,科技创新情况以各地区每十万人口专利申请数、每十万人口专利授权数、发明专利占专利授权比重三个具体指标予以反映。 1.4 科技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指标科

盘点智慧城市的六大标准体系.doc

盘点:智慧城市的六大标准体系 标准体系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化有利于提高城市规 划的通用性,降低建设成本,有利于促进产业链的分工合作,加强各政府部门之间的互 联互通、共享协同,推广最佳的技术和应用实践。 据悉,到2016 年,国内将逐步建立健全中国智慧城市国家标准体系。其中,共性、关 键性标准涵盖的主要标准领域主要包括:数据与服务融合平台、主数据、数据挖掘分析、跨 系统信息交互、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系统运维等促进系统、数据与服务融合等。 国内目前负责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制定的标准组织包括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据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高林透露,目前已立项的智慧城市国家标准包括《智慧城市SOA 标准应用指南》、《智慧城市技术参考模型》、《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等 6 项。 《智慧城市SOA 标准应用指南》,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牵头负责,规定 了智慧城市的SOA 应用参考模型及智慧城市建设中SOA 标准的综合应用建议,本标准适用于智慧城市整体及具体领域信息化项目的规划、设计、开发、实施、评估、运行和维护。 《智慧城市技术参考模型》: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牵头负责,拟规定智慧城 市的技术参考模型、基本技术原则 6 和要求,适用于智慧城市整体规划及具体领域信息化项 目的设计、开发、运行和维护,是指导和综合应用智慧城市的具体技术、服务实现标准的依 据,也是建立智慧城市相关质量测评标准、工程标准及应用标准的依据。 《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第 1 部分:信息基础设施》:全国通信标准化技术委员 会牵头负责,拟规定智慧城市信息基础设施评价对象、范围和指标,并提出相应的评价指标。 其中评价指标中包括技术原则和要求以及设计与使用原则。本标准适用于智慧城市整体规划 及信息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与评价,是指导智慧城市具体技术、服务实现的标准依据,也是建立智慧城市相关质量测评标准、工程标准及应用标准的依据。 《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第 2 部分:信息化应用和服务》: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 技术委员会牵头负责,规定了智慧城市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评价模型、评价指标。适用于智慧 城市整体规划及信息化应用与服务项目建设与评价。本标准是评估后续智慧城市具体应用与 服务标准的依据。 《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第 3 部分:建设管理》: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 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牵头负责,标准中建设管理内容主要指城市建设中的水、电、煤气等基础设施管网的建设标准,结合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与城市管 理运营理念,致力于提高城市的基础设施的协同化、智慧化,提供城市生活的舒适度。 《信息安全技术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安全保障指南》:由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负责。目前相关资料较少,应该是针对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数据资源集中和共享,所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进行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标准制定。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附件1 : 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智慧城市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感知、监测、分析、整合城市资源,对各种需求做出迅速、灵活、准确反应,为公众创造绿色、和谐环境,提供泛在、便捷、高效服务的城市形态。通过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来建设和发展智慧城市,是我国社会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破解城市发展难题、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当前,亟需构建并完善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来客观反映和评价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状况,引导并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特征智慧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管理、民生服务、政府履职、产业转型、技术创新、环境改善等诸多方面。建设发展智慧城市要着眼于城市全局,夯实基础,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现阶段其内涵主要有: 一是实现社会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载体。 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实现三者的融合发展,是提高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而智慧城市正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城镇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必然产物,有助于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二是转变政府管理方式,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的必然要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原有的政府管理方式无法迅速地响应、解决当

前的城市问题。而智慧城市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城市资源的高效感知、监测、分析和整合,有助于解决城市因人口、工 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带来的种种弊病,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 三是提高城市运转效率,满足公众服务需求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有的城市运转效率已明显无法满足要求。建设与发展智慧城市,采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手段提供公共服务,从而实现服务方式的方便、快捷,服务水平的高质、高效,有助于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和企业的生产生活需求,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四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存在高能耗、高污染、处于产业链低端等普遍性 问题,经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而智慧产业是直接运用人的智慧进行研发、创造、生产、管理等活动,形成有形或无形的智慧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产业,具有绿色、节能、环保的特点,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五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的创新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方式与手段。智慧城市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实时采集、集约管理,构建以信息为中心、各主体共享协同的城市管理与服务平台,有助于优化城市资源配置,增强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

“全国最安全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全国最安全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为了应对入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确保实现“富民强市、加快发展”的战略目标,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创建全国最安全城市”的要求。为将这一要求具体落实细化,形成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由市委政法委牵头,市公安局、检察院、法院派员参加,专门成立了调研小组,在市统计局、科技局和有关高校、科研院所的指导配合下,对“创建全国最安全城市”的参照系(本文仅限于治安安全)进行了调查研究,初步形成了南京市“创建全国最安全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设想和框架。一、关于“全国最安全城市”的概念对一个城市而言,环境就是资源,就是竞争力。而城市安全,是最重要的投资环境,也是最有吸引力的招商资源。创建“全国最安全城市”,正是为了营造城市安全环境,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参照国内外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结合维护城市安全工作实际,笔者认为,“全国最安全城市”的概念应由三个基本概念组成: 1、城市所谓城市,《辞海》中规范的解释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我国对于城市本质和特征的最权威的提法,已写入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之中,即:“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现代工业和工人阶级集中的地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主导作用。” 2、安全关于安全,就其本质而言,即: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从人们最关心的看,莫过于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安全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安全,应涵盖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一切因素;而狭义上的安全,主要指治安方面的安全。因本调研主要集中于政法、综治工作“创建全国最安全城市”的目标、任务,故将此安全限定为治安安全,以便突出重点进行研究。 3、安全城市安全城市,从理论上讲应当是没有危险,市民不受威胁,生产、生活不出事故,群众普遍有安全感的城市。但在城市现代化建设加快的现阶段,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革,利益关系的不平衡和贫富差距拉大,以及各种思想和价值观念的矛盾冲撞,许多新的犯罪诱因不断产生,各类违法犯罪案件的上升将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此,只要保障社会治安秩序稳定的控制力控制住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破坏力,且破坏力的幅度控制在社会和群众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那么城市社会治安就是平稳的、安全的,即为安全城市。这是目前国际、国内犯罪学研究的共识。 4、全国最安全城市根据我国城市规模、行政等级的不同,城市间的可比差距加大。为科学、客观地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将国内15个副省级城市(含本市)作为参照城市,即:在全国同等城市(副省级市)中,治安安全最好的城市就是“全国最安全城市”。在此需要指出的是,“最安全”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文中所提出的指标体系基本设想,系以统计学和统计分析实践中常用的五级量表为依据,将15个副省级城市的测评情况分为5个档次,凡综合评价为第一档次的,即为“全国最安全城市”。二、关于“全国最安全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全国最安全城市”和对“全国最安全城市”的评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全国最安全城市”是客观存在的,而人们对“全国最安全城市”的评价或者说怎样才是“全国最安全城市”,则属于主观认识的范畴。所谓对“全国最安全城市”进行科学评价,就是要对评价范围进行科学界定,对评价标准进行科学确定,对评价方法进行科学选择,这就需要有一个科学合理、切合实际的评价指标体系。(一)设立“全国最安全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目前,世界各国对“全国最安全城市”的评价尚没有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警方登记的刑事案件数量作为衡量是否安全的主要指标,如日本主要依据警方报告的案件数,台湾地区主要依据暴力案件和盗窃案件的升幅,香港特别行政区主要依据报警案件数等等。以刑事案件立案数作为评价是否安全的主要指标,这虽然是世界通行做法,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对城市安全评价的研究成果,如英国警务专家从社会学角度提出的七项评价

物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报告

物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01年3月,交通部、铁道部等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中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发展现代物流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以及政策措施。各个部门、各个地方都在根据国家的统一决策积极地行动,物流规划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之中。然而,由于缺乏一个科学而且客观的物流评价指标体系,导致许多地方、许多部门进行盲目建设。由于很多物流项目缺乏合理的评价方法,没有很好地正常运行,实际效果不显著。如果国家在现代物流发展初期就制定物流评价指标体系,使国家能够很好地把握中国物流发展水平,从而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避免大量的建设资金浪费,同时制约有些政府官员大搞“形象工程”。对于具体物流建设部门,也可以通过物流评价指标体系对建设项目进行正确的评估,以便尽早地发现问题、找出差距,从而确保物流快速、健康地发展。这样,中国物流规划建设一开始就能够在一个科学的约束框架进行,物流建设领导部门可以及时获得信息反馈。子兵法说的“知彼知己,百战百胜”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尽快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物流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非常迫切的工作。 物流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物流评价指标构成方案、指标数据以及有关统计分析的方法与制度。通过对物流评价指标的统计与分析,可以定量地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区域或一个城市的物流发展水平,对于提

高推进物流产业领导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特别是为研究制定物流发展计划提供科学的、量化的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物流评价指标应该采用定性与定量相互结合的方式。在此作者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关于加快中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本着实用的原则,提出中国的物流评价指标体系,供有关部门及感兴趣的专家参考。 现代物流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许多方面的容,因此,物流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够比较全面地衡量物流发展水平。我们根据中国实际情况,选择了一些比较实在的、能够反映问题的指标,如物流基础设施指标、物流保障体系指标等。中国物流评价指标体系由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保障体系、物流信息化、物流企业构成、物流规划、物流产值、物流用户、物流成本共计8个一级指标,32个二级指标,27个三级指标构成。该指标体系从多个方面比较全面地对物流发展水平进行评价。采用定性打分与定量统计相互结合的方式,使中国物流评价指标体系既科学又容易实施。物流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6.2所示。 表16.2 物流评价指标体系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述评

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述评 刘玲玲1刘洁2刘晓静3 (北京城市学院北京 100083 )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廊坊 065000) (河北师范大学石家庄 050016) 摘要:本文在分析创新型城市内涵基础上,对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研究成果展开综述,并对目前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指出现有评价指标体系的优缺点。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述评 [中图分类号] F299. 22 [文献标识码] A Study 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Innovative Cities Liu ling-ling, Liu jie Liu xiaojing (Beijing Cit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 Langfang, 065000 )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16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tent of innovative city. Representative of domestic innovativ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city main results were summarized, an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innovative city is reviewed, pointing out that the curr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ha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Key words:innovative city; Innovation abi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review 一、创新型城市的内涵 关于创新型城市,毫无疑问来源于约瑟夫·熊彼得的“创新”理论,继而开创了对相关“创新”问题的研究。杨冬梅、赵黎明[1]等人定义创新型城市(Innovative city)是在新经济条件下,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一般是由区域科技中心城市发展演变形成,是知识经济和城市经济融合的一种城市演变形态;完善的城市创新系统是创新型城市的主要特征;在集聚和配置创新资源、不断形成自我平衡调整和发展功能的基础上,推动建立创新驱动的集约型城市经济增长,最终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就目前国内较为普遍的定义,创新型城市概念的界定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创新型城市是指在城市政府的引导组织下,整个城市形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倡导竞 1刘玲玲(1977-),女,河北,汉,北京城市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城市问题,电话:E-mail:,邮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中路269号教三楼A302,邮编:100083 2刘洁(1979-),女,河北,汉,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经济管理、城市发展 3刘晓静(1977-)女,河北,汉,河北师范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城市经济、社会保障

专利质量评价指标述评

专利质量评价指标述评 在世界范围内注重提升专利质量的时代背景下,能够科学定义专利质量,并且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专利质量评价指标就尤为迫切和重要了。关于如何评价专利质量,国内外学者进行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探索。本文对已有的主要专利质量评价研究方向和指标进行总结归纳。 标签:专利评价;专利质量指标;述评 随着近年来专利质量问题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学者对专利质量的研究也逐渐增加,被构建并应用于专利质量评价的指标数量不少,其中一部分经过科学论证和实践检验得到了研究者们的认可。但是这些专利质量评价指标也不是完美的,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陷,本文将对现有指标中有代表性的进行梳理,并简要评价。 一、专利评价指标述评 (一)技术循环周期(Technology Cycle Time, TCT) 技术循环周期是指专利引用的所有专利文献的中位数年龄。技术循环周期用于检测专利技术和现有技术之间的时间间隔,体现技术创新的速度。该指标越小,说明专利主要凭借新技术产生,技术创新速度快,反之则说明专利依赖于老技术,创新速度慢。 技术循环周期还可以区分新技术的开发者和跟随者,以及反映企业专利整体的创新度。但是技术循环周期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如果一个专利引用的专利时间跨度比较大,那么该专利的技术循环周期不能够客观反映该专利的技术创新速度。尽管采用中值作为该指标的数值就是为了消除引用专利时间跨度差异的影响,但是实际作用有限。第二,由于不同技术领域的技术更迭速度和对基础技术的依赖程度不同,因此技术循环周期作为一个普适性指标对不同技术领域专利进行评价会影响其评价的客观性。 (二)科学关联度(Science Linkage,SL) 科学关联度是指专利引用科学文献的数量,用于考察专利的技术创新与科学研究的关联程度。该指标高,说明专利与科学的联系紧密,紧跟研究潮流。反之则说明专利脱离了当前研究前沿。 科学关联度可以分辨一个专利是否具有高技术特性,但是科学关联度与专利质量的相关性会随着专利所属行业的变化产生极大的波动。在科技导向的领域,该指标与专利质量显著相关,高质量专利往往能获得较高的科学关联度值。但是

工信部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附件1: 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 智慧城市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感知、监测、分析、整合城市资源,对各种需求做出迅速、灵活、准确反应,为公众创造绿色、和谐环境,提供泛在、便捷、高效服务的城市形态。通过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来建设和发展智慧城市,是我国社会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破解城市发展难题、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当前,亟需构建并完善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来客观反映和评价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状况,引导并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特征 智慧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管理、民生服务、政府履职、产业转型、技术创新、环境改善等诸多方面。建设发展智慧城市要着眼于城市全局,夯实基础,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现阶段其内涵主要有: 一是实现社会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载体。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实现三者的融合发展,是提高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

而智慧城市正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城镇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必然产物,有助于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二是转变政府管理方式,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的必然要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原有的政府管理方式无法迅速地响应、解决当前的城市问题。而智慧城市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城市资源的高效感知、监测、分析和整合,有助于解决城市因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带来的种种弊病,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 三是提高城市运转效率,满足公众服务需求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有的城市运转效率已明显无法满足要求。建设与发展智慧城市,采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手段提供公共服务,从而实现服务方式的方便、快捷,服务水平的高质、高效,有助于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和企业的生产生活需求,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四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存在高能耗、高污染、处于产业链低端等普遍性问题,经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而智慧产业是直接运用人的智慧进行研发、创造、生产、管理等活动,形成有形或无形的智慧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产业,具有绿色、节能、环保的特点,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五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的创新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城市的建设和

芯片行业专利分析及专利组合质量评价报告-Questel

芯片行业专利分析及专利组合质量评估报告 作者:高杨SEAN 高级咨询顾问 来源:法国QUESTEL公司亚太区咨询部

摘要:本文通过ORBIT专利数据库和专利分析系统,统计了芯片行业的专利数据,对申请的该领域专利技术进行多种指标的分析,并对在中国申请公开的专利做了进一步的分析,筛选了45个度量指标对国内领先企业的专利组合进行专利质量评估,并与国际企业进行了对比,从而揭示了该技术领域中一些非常有价值的情报信息。为国内企业的发展、战略制定,以及科研立项、课题选择、产品攻关、建立知识产权预警制度等提供参考。

1引言 集成电路是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涉及国家信息安全,做大做强集成电路产业已成为国家产业转型的战略先导。本文通过ORBIT专利数据库和专利分析系统,统计了该行业的专利数据,对申请的该领域专利技术进行多种指标的分析,并对在中国申请公开的专利做进一步的分析,然后筛选了45个度量指标对国内领先企业的专利组合进行专利质量评估,并与国际企业进行了对比,从而揭示了该技术领域中一些非常有价值的情报信息。对于国内企业的发展、战略制定,也为科研立项、课题选择、产品攻关、建立知识产权预警制度等提供参考。 2专利分析策略 检索范围以ORBIT专利数据库收录的99个国家及组织的专利数据为数据源,检索截止2016年4月6日的数据。检索策略是使用芯片行业四大技术领域(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和设备材料)的技术相关关键词,同时参考国际专利分类号,在ORBIT专利数据库中共检出该行业专利族*570219个,其中在中国申请公开的专利族327658个。 *引入了专利族的概念,这种方式能很大程度上避免等同专利及专利文件由于处在不同阶段形成不同的专利号,提高了分析的准确性。 3芯片行业专利分析 3.1 投资趋势 专利申请优先权项中的申请日是最早申请专利时间,对优先权申请日进行排序,以统计年度专利申请量,并得到芯片领域的年申请数量分布图。由于专利从申请到公开一般需要持续一段时间,甚至可能长达18个月,如果申请人通过PCT 程序提出国际申请,则进入国家阶段的周期还可延长到30个月。因此,2014年及以后的专利申请有部分还没有被公开,为保证分析质量,仅对2014年之前的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1、生态城市的内涵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 生态城市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在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城市生态系统的构建,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持续、社会和谐、创新引领为目标来建设生态城市,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化发展,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和中国生态文明的崛起、 2、生态城市资源节约生态城市主要从水资源、能源和土地资源三个方面实现资源的节约。水资源方面要求做到超过30%的再生水利用率和超过90%的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能源方面要求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超过15%,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要低于85度/年/平方米;土地资源方面要求在保证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在80-120平方米的基础上尽量集约用地,使城镇建设用地占市域面积的比例大于50%。 3、生态城市环境友好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对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垃圾、噪声和公园绿地都有特别要求。要求全年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的日平均浓度达二级标准的天数均要大于310天;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城市水环境功能区的水质达标率均为100%;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和工业固体废物

综合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超过9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大于40%,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80%以上。 4、生态城市经济持续生态城市要兼顾经济、社会、自然地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每万元GDP的化学需氧量小于4、0、每万元GDP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小于 5、0、每万元GDP消耗标准煤在0、83吨以内、每万元GDP的取水量在70立方米以内;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其增加值占GDP比重的55%以上;代表收入水平的恩格尔系数要小于30%;用城镇登记失业率代表就业水平,要求该项指数小于3、2%。 5、生态城市社会和谐生态城市的社会和谐,要做到住房保障、医疗水平、文体设施、科技教育、收入分配、交通便捷、城市安全面面俱到,住房保障率要达到90%以上,住房价格收入比保持在3-6之间;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2、8人以上,没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大于30张;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量2、3册以上,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1、5平方米以上;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4%以上,R&D经费支出占GDP的2%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小于2、2,基尼系数0、38;公共交通分担率大于50%,平均通勤时间小于30分钟;每万人口刑事案件立案数小于10件,人均固定避难场所面积大于3平方米。 6、生态城市创新引领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引进开发大量的新技术新材料,在保持自然特色风貌和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通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附件1: 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 智慧城市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感知、监测、分析、整合城市资源,对各种需求做出迅速、灵活、准确反应,为公众创造绿色、和谐环境,提供泛在、便捷、高效服务的城市形态。通过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来建设和发展智慧城市,是我国社会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破解城市发展难题、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当前,亟需构建并完善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来客观反映和评价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状况,引导并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特征 智慧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管理、民生服务、政府履职、产业转型、技术创新、环境改善等诸多方面。建设发展智慧城市要着眼于城市全局,夯实基础,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现阶段其内涵主要有: 一是实现社会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载体。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实现三者的融合发展,是提高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而智慧城市正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城镇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必然产物,有助于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二是转变政府管理方式,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的必然要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原有的政府管理方式无法迅速地响应、解决当前的城市问题。而智慧城市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城市资源的高效感知、监测、分析和整合,有助于解决城市因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带来的种种弊病,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 三是提高城市运转效率,满足公众服务需求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有的城市运转效率已明显无法满足要求。建设与发展智慧城市,采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手段提供公共服务,从而实现服务方式的方便、快捷,服务水平的高质、高效,有助于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和企业的生产生活需求,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四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存在高能耗、高污染、处于产业链低端等普遍性问题,经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而智慧产业是直接运用人的智慧进行研发、创造、生产、管理等活动,形成有形或无形的智慧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产业,具有绿色、节能、环保的特点,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五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的创新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方式与手段。智慧城市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实时采集、集约管理,构建以信息为中心、各主体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