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体和绝缘体[整理]人教版(精)

导体和绝缘体[整理]人教版(精)
导体和绝缘体[整理]人教版(精)

导体和绝缘体[整理]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2.常识性了解导体导电、绝缘体不导电的原因。

3.知道在一定的条件下,绝缘体可以转化为导体。

(二)教具

学生线路实验盒一套,刻度尺,铅笔,橡皮等

(三)教材分析

重点: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

难点:导体容易导电、绝缘体不易导电的原因

(四)教法提示:

探究、引导、自主学习

(五)教学过程

1.复习

提问1:电流是怎么形成的?

2:电流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3:维持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2.引入新课:

电路中是否有了电源,合上开关,电路中就一定有电流呢?

实验1:线路板上按照本节教材上的实验连接电路,合上开关,在两金属夹A和B之间依次连入示教板上的导体(如:铜丝、铝丝、铁丝、碳棒、及酸、碱、盐的水溶液等)和绝缘体(如:橡胶、塑料、玻璃、松香、胶木、煤油、纯水等),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由实验结果可知,接入铜丝、铝丝等物质,小灯泡发光,说阻电荷能够通过这些物质,它们能够导电;接入橡胶、塑料等物质小灯泡不发光,说明电荷不能通过这些物质,它们不导电。

3.进行新课

(l)导体

能够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大地、石墨以及酸、碱、盐的水溶液都是导体。

当电路中有了电源,还必须用导体(导线)把电源和小灯泡连接起来,合上开关后,电路中才会有电流通过,小灯泡才能发光。

(2)绝缘体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都是绝缘体。

观察:一段导线,看看电线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电线的外皮又是用什么材料做的?说一说这样做的道理。

(3)导体和绝缘体的应用

①指导同学看课本中“绝缘体应用的几个实例”的图。

②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导体和绝缘体的实例。

(4)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

以铝原子为例

①铝原子核内有13个单位的正电荷,核外有13个电子按2n2排列;最外层轨道有3个电子,它们绕核高速运转。

②由于最外层的3个电子离校较远,它们很容易因某种原因而脱离原子核的束缚。

③脱离了原子核束缚的电子在原子间做无规则的运动,叫做自由电子。在金属导体中存在着大量的自由电子。

在酸、碱、盐的溶液中也存在着能自由移动的电荷,叫做正、负离子。

在绝缘体里,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原子的范围内,不能自由移动。

由此可知,任何物体里都存在正负电荷,导体容易导电,是因为导体里有大量的自由电荷,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绝缘体里几乎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思考与讨论:

①橡胶、塑料等材料是很好的绝缘体,这是因为它们:[ ]

A.不带电;

B.没有电子;

C.没有电荷;

D.几乎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②手拿一根铜棒与毛皮或丝绸摩擦,则铜棒;[ ]

A.一定带正电;

B.一定带负电;

C.一定不带电;

D.可能带正电,也可能带负电。

(5)绝缘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导体

实验:找一个废灯泡,取出里面的玻璃心,按课本图4—12连接好。常温下玻璃不导电,小灯泡不发光。用酒精灯给玻璃加热到红炽状态,玻璃变成导体,电路接通,小灯泡发光。

这个实验表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在一定的条件下,绝缘体可以转化为导体。

例如:玻璃在加热的情况下可以变为导体;

木头在潮湿的情况下可以变为导体;

空气在强电力的作用下可以变为导体;

水在掺有杂质的情况下可以变为导体。

指导同学看课本图4—11“各种物体的导电和绝缘能力的顺序排列”图。

4.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通过实验和讨论,知道了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明白了导体能够导电和绝缘体不能够导电的原因。好的导体和绝缘体都是重要的电工材料。但是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本来是很好的绝缘体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转化为导体。因此我们在平时接触开关等元件上的绝缘体时,也不能粗心大意。

5.布置作业

思考题

1.用什么方法可以检验一个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2.为什么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拿在手中的胶木棒带电,却不能使拿在手中的金属棒带电?

怎样才能使拿在手中的金属棒带电?

(六)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后记

小学科学《导体与绝缘体》教案

导体与绝缘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导体和绝缘体的定义 2.了解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过程与方法: 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 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3.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木片、塑料片、陶瓷、纸板、橡皮、布、丝绸、皮毛、钢管、玻璃、铅笔、铜丝、铅丝、铝丝(易拉罐)、铁丝、卷笔刀、硬币、导线、插座、20种待检测的物体,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么流的。 2.讨论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4.讨论:为什么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5.讲授: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导体;像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绝缘体。(板书:导体、绝缘体) 二、检测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1.提问:怎样检测一块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呢? 2.预测橡皮能否通过电流使小灯泡发光,并做好记录。

3.使“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相互接触,检验小灯泡是否发光。 4.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5.重复检测一次,并将检测时小灯泡“亮”或“不亮”的情况记录下来。 6.得出结论:橡皮是绝缘体。 三、检测20种物体的导电性: 1.在材料盘中为学生提供20种供检测的材料,一张“我们的检测记录”表。 2.在检测前,要求学生对每一种物体是否可以使小灯泡发亮做出预测,然后进行尝试实验,并做好检测记录。(活动中,要关注每组学生活动的参与性、兴趣的持久性,鼓励他们学会合作。) 3.待所有的检测都完成后,各组整理分析检测的结果。 4.表达与交流:哪些物体能使小灯泡发亮,哪些物体不能使小灯泡发亮。 5.在观察的基础上对20种物体进行分类,并从分类中发现一定的规律,由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做出自己的描述。(说明:对插头、卷笔刀等复杂物体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识别,知道许多物体构成复杂,有的部分能使小灯泡发光,有的部分不能使小灯泡发光。我们常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四、讨论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措施和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哪些设施是绝缘体做的,哪些是导体做的。 2.描述绝缘材料的用处,理解各种材料的作用。提醒学生要好好保护电器设备上的绝缘体部分,注意安全用电。 3.概括: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板书设计: 5.导体与绝缘体 导体导电性 绝缘体 安全用电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导体与绝缘体》教案

第一单元电 第5课时导体与绝缘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有的物质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过程与方法: 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 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3、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木片、塑料片、陶瓷、纸板、橡皮、布、丝绸、皮毛、钢管、玻璃、铅笔、铜丝、铅丝、铝丝(易拉罐)、铁丝、卷笔刀、硬币、导线、插座、20种待检测的物体,一个电路检测器。一

份科学检测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么流的。 2、讨论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4、讨论:为什么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5、讲授: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导体;像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绝缘体。(板书:导体、绝缘体) 二、检测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1、提问:怎样检测一块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呢? 2、预测橡皮能否通过电流使小灯泡发光,并做好记录。 3、使“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相互接触,检验小灯泡是否发光。 4、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5、重复检测一次,并将检测时小灯泡“亮”或“不亮”的情况记录下来。 6、得出结论:橡皮是绝缘体。

小学科学导体与绝缘体公开课教案

小学科学导体与绝缘体公开课教案 2、导体和绝缘体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知道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二)能力目标: 能够设计检验装置,并检验常见的各种物体的导电性。 (三)情感目标: 一个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要通过检验后才知道,任何结论都是要通过检验后才能得出的。 二、教学重点: (一)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二)知道导体和绝缘体的不同作用。 三、教学难点: (一)认识人体、水也是导体。 四、课前准备: (一)教师准备: 1、自制教具电路板、 2、电流实验盒、 3、各种金属和非金属、 4、新型试电笔、 5、电工常用工具、 6、玻璃杯、 7、水、 8、盐。 (二)学生准备:

大号电池每人一节。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电的作用很大,但电压高时对人体有危险,所以我们家的电线外面都有物体把它包住。包住了就没有危险。你知道外面包裹的这一层叫什么吗? (二)新课课题: 2、导体和绝缘体 (三)问题: 一个物体它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证明呢? 学生回答:用简单电路来检验。把要检验的物品串联在电路中,如果小灯泡发亮,说明电流可以通过,它是导体。如果小灯泡不亮,说明电流不能通过,它是绝缘体。 (四)检验一:P33 把我们常见的这些物品进行分类: 导体有: 绝缘体有: (五)小结: 容易导电的物体(电流容易通过)叫做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电流不容易通过)叫做绝缘体。 (六)检验二:P34

水是导体吗? 注意;要在水中多放盐和多加电池。 (七)检验三:P34 人体是导体吗? 注意:要用新型试电笔检验。 (八)判断:P35 常见的电器、电工材料、电工工具中它们哪一部分是导体?哪一部分是绝缘体? (九)安全用电:P35 注意事项:晾衣服、放风筝、搞卫生。 安全用电:在我们家或其它地方一定要注意,一个插座上不能同时插入多个用电器。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安全第一不能忘。 六、本课小结: 我们通过检验的方法,知道了电容易通过的物体叫导体,电不容易通过的物体叫绝缘体。认识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有了这些基本知识,我们就为安全用电做好了第一步。我们要注意在任何时候都是安全第一。 七、作业指导:P74 八、板书设计: 2、导体和绝缘体 一、检验一: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导体和绝缘体 教科版

5.导体与绝缘体 【教材简析】 《导体与绝缘体》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电”单元的第5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关于电和电是如何工作的知识,知道了可以使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简单的电路故障。本课将通过引领学生继续使用“电路检测器”来科学规范地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容易导电等一系列研究活动,使学生明晰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并知道导体和绝缘体在电路中是同样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明确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正确使用电路检测器科学规范地检测身边物体的导电性,区分归纳导体和绝缘体这两个概念。 第二部分:教室里电器设备的绝缘材料。调查教室里的电器设备中哪些使用了绝缘材料,理解绝缘体和导体材料同样重要,了解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 【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电路检测器的使用原理及方法。本课的学习任务是使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身边物体的导电性,这样的活动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不仅有趣而且相对简单。但是,本课学习中仍有几个隐含的难点:第一,如何落实“导体和绝缘体没有明确的界限”这一概念;第二,导体和绝缘体在电器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它们同样重要;第三,如何突破“人体、植物、湿木棒等是导体”这一难点。这些难点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不小的考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有的物体容易导电,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容易导电,叫做绝缘体。 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科学探究目标 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 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科学态度目标 1.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2.培养认真、求实的精神,克服绝对、静止看问题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区分10余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难点:人体、植物、湿木棒等是导体,导体和绝缘体没有明确的界限。 【教学准备】 教师:电路检测器、验电球、一盆水、一盆植物、8种材料名称卡片 学生:回形针(有塑料层和无塑料层包裹各4枚,随机放在不同小组)、2B 铅笔芯、牙签、铁钉、瓷砖、铝片、玻璃等待检测的物体,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 [材料准备: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个铜钥匙;一把塑料直尺] 1.教师实物投影出示一个电路检测器。 提问:同学们还认识它吗?如果把铜钥匙接入电路中,小灯泡会亮吗?如果把塑料尺接入电路又会怎样? 请一位同学上台演示,验证同学们的预测。 追问:把铜钥匙和塑料尺接入简单电路中,它们显示出不同的本领,分别是什么?(预设:电流可以通过铜钥匙流过去;塑料尺把电流阻隔了,流不过去。) 二、探究1:用简单电路检测物体导电性(预设18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一个电路检测器,回形针、铅笔芯、牙签、铁钉、瓷砖、铝片、玻璃等待检测的物体,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记录表。] 1.提问:除了铜钥匙和塑料尺,课前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我们来认识并且预测一下,电流能不能从这些物体中流过去从而点亮小灯泡。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导体与绝缘体

导体与绝缘体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构建导体和绝缘体的基本概念。 2.过程与方法:经历检测一块橡皮是否导电的过程,能依据检测一块橡皮的实验计划去检测更多的物体,能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与人合作,形成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 检测区分多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 合理分工,科学进行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电路检测器导线橡皮插头 学生:电路检测器、科学记录表;粉笔、纸片、铁片、铜片、铝片、螺丝钉、塑料片、回形针、木片、陶瓷、塑料尺、布条、毛线、钢锯条、铅笔芯、易拉罐、硬币、钥匙、小刀、海绵等多种物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前面的课文中,我们学习了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情况,学会了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中出现的故障。现在,请同学们组装一个电路检测器,比比哪组的同学组装的又快又正确。 1.学生组装电路检测器,教师巡视指导。

2.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样流动的?(电流从电池的正极经过导线流出,通过小灯泡,回到电池的负极。) 3.讨论:如果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4.教师演示:那我们现在把这根导线接起来,小灯泡是不是会重新亮起来?(1)检测器的两个铜丝头接在一起; (2)外面的塑料皮接在一起; (3)铜丝头和塑料皮接在一起。 5.问:通过刚才这个小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只有把里面的铜丝连起来,灯泡才会亮。) 6.小结:在我们身边,有些物体容易导电,有些物体不容易导电。 7.交流汇报: (1)同学们知道今天我们要研究什么内容吗?(板书:导体与绝缘体)(2)什么叫导体和绝缘体?(板书:容易让电流通过不容易让电流通过) 二、新知探究 (一)学习检测一块橡皮的方法 1.(出示橡皮)问:那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怎样才能知道它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用电路检测检测) 2.(抽生演示)现在请一个同学上来用你学到的方法进行检测。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他的检测过程,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3.问:橡皮能不能让电流通过,它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二)分组实验: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

小学科学《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科学概念: 1、有的物质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过程与方法: 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 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3、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为每组学生准备:木片、塑料片、陶瓷、纸板、橡皮、布、丝绸、皮毛、钢管、玻璃、铅笔、铜丝、铅丝、铝丝(易拉罐)、铁丝、卷笔刀、硬币、导线、插座、20种待检测的物体,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 一、观察导入: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么流的。 2、讨论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4、讨论:为什么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5、讲授: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导体;像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绝缘体。(板书:导体、绝缘体) 二、检测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1、提问:怎样检测一块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呢? 2、预测橡皮能否通过电流使小灯泡发光,并做好记录。 3、使“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相互接触,检验小灯泡是否发光。 4、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5、重复检测一次,并将检测时小灯泡“亮”或“不亮”的情况记录下来。 6、得出结论:橡皮是绝缘体。三、检测20种物体的导电性: 1、在材料盘中为学生提供20种供检测的材料,一张“我们的检测记录”表。 2、在检测前,要求学生对每一种物体是否可以使小灯泡发亮做出预测,然后进行尝试实验,并做好检测记录。(活动中,要关注每组学生活动的参与性、兴趣的持久性,鼓励他们学会合作。) 3、待所有的检测都完成后,各组整理分析检测的结果。 4、表达与交流:哪些物体能使小灯泡发亮,哪些物体不能使小灯泡发亮。 5、在观察的基础上对20种物体进行分类,并从分类中发现一定的规律,由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做出自己的描述。(说明:对插头、卷笔刀等复杂物体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识别,知道许多物体构成复杂,有的部分能使小灯泡发光,有的部分不能使小灯泡发光。我们常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四、讨论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措施和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哪些设施是绝缘体做的,哪些是导体做的。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导体和绝缘体教案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有的物质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2导电性是金属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过程与方法: 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 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3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教学重点】设计检测方法 【教学难点】不能使小灯泡发光的物体不一定就是绝缘体 【教学准备】 每组学生准备: 木头,橡皮,陶瓷,玻璃球,铜片,纸片,铝片,铁钉,钥匙,硬币,金属调羹,蜡烛,棉线,竹签,圆珠笔芯等,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 检测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旧知识(5分钟)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简单电路,有没有同学能说说简单电路由哪些原件构成? 学生回答。 明确:简单电路是由电池(电源)、小电珠、导线三部分构成。 2.师:老师带来了一些电路原件,现在请一位同学上讲台用老师准备的原件组成一个简单电路,其他同学轻认真看他的操作。 学生上讲台组成简单电路。 3.师:现在我们再找两位同学拿上尺子在黑板上画一下串联电路,其他同学认真看他们画。等一下我们来评价他们画的怎么样。 学生画。然后指出问题。 特别强调:导线要全部连接上,不能有断开的地方。 二.引入新知识 师:导体和绝缘体在我们生活中广泛应用,从安全角度来说,我们也应该了解一些有关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导体和绝缘体》。此处板书:导体和绝缘体 在了解了简单电路的知识基础上,我们这节课通过实验,看看一些生活中很不起眼的物体连入到电路中,小电珠还会不会发亮。 1.演示实验操作(1分钟) 师:实验前老师先给大家演示一下应该如何接入物体,找一个同学和老师配合一下。 演示如何将物体连入电路中。 师总结:刚才老师已经给大家演示了我们如何接入物体,等一会我们一定要按照老师示范的步骤来接入物体,明白了吗? 2.强调实验须知(1分钟) 师:在实验开始之前老师要先强调一下实验注意的事项: 1.检测前先要确定电路连接正常。

四年级科学下册 导体与绝缘体教案 教科版

导体与绝缘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有的物质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过程与方法: 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 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3.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木片、塑料片、陶瓷、纸板、橡皮、布、丝绸、皮毛、钢管、玻璃、铅笔、铜丝、铅丝、铝丝(易拉罐)、铁丝、卷笔刀、硬币、导线、插座、20种待检测的物体,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么流的。 2.讨论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4.讨论:为什么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5.讲授: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导体;像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绝缘体。(板书:导体、绝缘体) 二、检测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1.提问:怎样检测一块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呢? 2.预测橡皮能否通过电流使小灯泡发光,并做好记录。

3.使“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相互接触,检验小灯泡是否发光。 4.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5.重复检测一次,并将检测时小灯泡“亮”或“不亮”的情况记录下来。 6.得出结论:橡皮是绝缘体。 三、检测20种物体的导电性: 1.在材料盘中为学生提供20种供检测的材料,一张“我们的检测记录”表。 2.在检测前,要求学生对每一种物体是否可以使小灯泡发亮做出预测,然后进行尝试实验,并做好检测记录。(活动中,要关注每组学生活动的参与性、兴趣的持久性,鼓励他们学会合作。) 3.待所有的检测都完成后,各组整理分析检测的结果。 4.表达与交流:哪些物体能使小灯泡发亮,哪些物体不能使小灯泡发亮。 5.在观察的基础上对20种物体进行分类,并从分类中发现一定的规律,由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做出自己的描述。(说明:对插头、卷笔刀等复杂物体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识别,知道许多物体构成复杂,有的部分能使小灯泡发光,有的部分不能使小灯泡发光。我们常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四、讨论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措施和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哪些设施是绝缘体做的,哪些是导体做的。 2.描述绝缘材料的用处,理解各种材料的作用。提醒学生要好好保护电器设备上的绝缘体部分,注意安全用电。 3.概括: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板书设计: 5.导体与绝缘体 导体导电性 绝缘体 安全用电

最新整理小学科学教案《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docx

最新整理小学科学教案《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导体与绝缘体》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通过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并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基本概念。 2.科学探究:经历检测一块橡皮是否导电的过程,能依据检测一块橡皮的“科学规范”计划去检测更多的物体,能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提出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检测区分20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科学分工,合作制定探究计划。 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法 教学手段:实物、投影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一套材料,包括试验记录表、小组实验评价表及实验盒(电路检测器6个;①橡皮、小刀、纸板、铝丝、钥匙、塑料片、泡沫、毛线、五角硬币、丝绸等待检测物体各3个;②橡皮筋、木条、石块、陶瓷片、铅笔芯、铁丝、回形针、毛皮、一角硬币、铜丝等待检测物体各3个。 教师:演示用的电路装置、多媒体课件、插头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明标

教师演示实验(使用展示台)。 1.(出示上节课同学们制作的一个“电路检测器”)电路接通以后,灯泡亮了。 2.师:如果把其中一根导线剪断,灯泡还会亮吗?为什么? 3.师:如果分别用三种连接方法重新连接电路,灯泡会亮吗? ①检测器的两个铜丝头接在一起;②外面的塑料皮接在一起;③铜丝头和塑料皮接在一起。 4.讨论:为什么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铜丝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在一起或把铜丝头和塑料皮接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导体与绝缘体”。)(板书课题:导体与绝缘体) 5.师:我们来了解一下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一遍。 ①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并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基本概念。 ②能依据检测一块橡皮的“科学规范”计划去检测更多的物体。 ③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二、自主学习、合作展示 (一)怎样检测一块橡皮是否导电呢?探究物体是否能导电的检测过程。 1.预习教科书第11~13页,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物体称为导体?什么物体称为绝缘体? (2)我们利用导体做什么?我们利用绝缘体做什么? (3)怎样检测一块橡皮是否导电呢? 在检测前为什么要检验“电路检测器”的小灯泡是否发光?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本课教学,我将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把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探究,在教学中努力体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想,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及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为重点,强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和实验来学习科学。并通过主动探究,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因此,我将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因素融为一体。同时,我充分利用各小组的相互合作,使学生之间有更多更好的交流,拓宽学生的视野,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五课《导体与绝缘体》。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是教会学生区分导体,还要掌握一定的安全用电方法。 教法 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方法,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日常经验出发,通过让学生猜想,实验让学生有自己真实的,可行性研究。这个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收集事实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过程,着重训练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找出结论。 学情分析 由于四年级学生年龄还小,对电的知识还很陌生和缺乏,对于电路的知识组织的材料等都没有很好的科学认识,但他们同时喜欢做小实验,爱探究,喜欢在做中学,做中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经历对多种物体进行预测、检测与记录等活动过程,会对所收

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 情感目标: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意识。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学习学会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常见导体与绝缘体的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检测区分15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引发知识冲突,提出新的问题。 教学准备: 学生:电路检测器、科学记录表、待检测物体一包。。 教师:演示用的电路装置、多媒体课件、插头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明标 教师演示实验(使用展示台)。 1.(出示上节课同学们制作的一个“电路检测器”)电路接通以后,灯泡亮了。 2.师:如果把其中一根导线剪断,灯泡还会亮吗?为什么? 3.师:如果分别用三种连接方法重新连接电路,灯泡会亮吗? ①检测器的两个铜丝头接在一起; ②外面的塑料皮接在一起; ③铜丝头和塑料皮接在一起。 4.讨论:为什么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铜丝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在一起或把铜丝头和塑料皮接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导体与绝缘体”。)(板书课题:导体与绝缘体) 5.师:我们来了解一下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一遍。 ①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并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基本概念。 ②能依据检测一块橡皮的“科学规范”计划去检测更多的物体。 ③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二、自主学习、合作展示

导体与绝缘体案例(精)

《导体与绝缘体》案例 (一)前提测评 1. 提问。 ( 1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连接电路,在连接电路时,为什么总要把导线两端的像皮或塑料皮剥掉,用里面的铜丝或铝丝来连接呢? ( 2 )(出示电路板)谁能指着这个电路说说,一个简单的电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 3 )怎样才能使小灯泡发光呢?(合上开关)为什么合上开关灯就能亮?(有电从电池流出,经电线、开关流过灯泡。) 2. 讲述:电从电线、开关等物体中流过,这种现象叫导电。(板书:导电) (二)导入展标 师: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容易导电,哪些不容易导电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同时板书课题)在上新课以前,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展出目标)全班齐读一遍。 (三)导学达标 1. 通过实验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 1 )演示:打开电路的开关,拿出一个大铁钉。 ( 2 )提问:不合开关,用铁钉连接电路,灯泡能亮吗?(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用实验证明)这说明了什么? ( 3 )讲述:小灯泡亮了,说明电也能从铁钉流过,铁钉是容易导电的物体。(板书:容易) ( 4 )实验:把橡皮接到电路中,观察灯泡是否亮?(不亮)讨论:这说明了什么? ( 5 )讲述:小灯泡不亮说明电没有从橡皮中流过,橡皮是不容易导电的物体。(板书不容易) ( 6 )观察:打开桌上的小盒,观察盒中有哪些材料说出它们的名称。 (7 )学生分组实验:将各种材料分别连接到电路中,观察哪些能像铁钉一样容易导电,哪些和橡皮一样不容易导电?然后把实验结果填在书中表格上。 (8 )指名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9 )小结:实验证明,盒中的材料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容易导电,像铁钉、铜丝、小刀等,我们叫它导体;一类不容易导电,像橡皮、塑料、

导体和绝缘体

《导体和绝缘体》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2.能够设计检测装置,检测常见物体的导电性能。 3.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4.知道人体和自然界的水也是导体。 5.具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难点:认识人体、水也是导体。 三、教学准备: 电池(电池盒)、小电珠(带底座)、导线、待检测物体(钥匙、、铁夹子、回形针、铁钉、橡皮、胶带、梳子、小木棒、水彩笔等)、验电球、电笔、插座、铜片、活动记录表、ppt课件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具吗? 2.生:喜欢。 3.师:老师也喜欢玩具,尤其是电动玩具,老师特别喜欢。但是,在玩的过程中,老师遇到了一些问题,想请同学们在这节课帮忙解决,同学们,你们愿意吗?4.生:愿意。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玩具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导入新课

1.师:前几天,王老师买了一辆电动汽车玩具,不过因为不小心,玩具里面的一根导线断了(出示电动汽车玩具),同学们,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让玩具再动起来呢?2.生:把导线连接起来就可以了。 3.师:(直接把断掉的导线连接在一起,铜线部分不接触)玩具怎么还不动啊?4.生:要先把导线外面的皮去掉,然后连接起来才可以。 5.师:为什么要去掉外面的皮啊? 6.生:因为外面的这层皮不导电。 7.师:哦,原来是这样,那我们试试看。 8.师:(现场剥去导线外皮,连接电路,玩具又能动了。) (设计意图:以“电动玩具出现故障”导入新课,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引出有关导电的问题。) (三)预测:哪些物体可以导电? 1.师:生活中有很多的物品,它们有的像导线内部的铜丝,容易导电,也有的像导线的外皮,不容易导电。老师准备了一些物品,(播放课件:生活中的常见物品)你们猜猜看,哪些物品容易导电?哪些物品不容易导电? 2.生:(猜测、回答) 3.师:(在flash画面中用鼠标将学生回答的物品分别拖到相应的位置予以归类)(设计意图:让学生猜测哪些物体可以导电,为后面的检验做好准备。) (四)制作检验器并检验物品的导电性 1.师:那同学们的猜测正确吗?我们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首先,我们需要一个检验器,通过这个检验器,就能够知道哪些物品是容易导电的,哪些物品是不容易导电的。请每个小组的同学利用简单电路的知识合作设计一个检验器。 2.生:(小组合作设计、制作、检测检验器) 3.师:(巡视、辅导小组完成检验器的设计制作工作) 4.师:(课件中出示检验器示意图)制作完毕后,我们还要检查一下检验器合不合格,(现场边讲解边演示)将检验器两侧的导线连接在一起,如果小灯泡亮了,就说明你制作成功了。检验器该如何使用呢?我先给大家做个示范。(边讲解边演示)首先,握住检验器两端的导线,将导线分别连接在被测物体的两侧,此时观察小灯泡,

导体和绝缘体[整理]人教版(精)

导体和绝缘体[整理]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2.常识性了解导体导电、绝缘体不导电的原因。 3.知道在一定的条件下,绝缘体可以转化为导体。 (二)教具 学生线路实验盒一套,刻度尺,铅笔,橡皮等 (三)教材分析 重点: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 难点:导体容易导电、绝缘体不易导电的原因 (四)教法提示: 探究、引导、自主学习 (五)教学过程 1.复习 提问1:电流是怎么形成的? 2:电流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3:维持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2.引入新课: 电路中是否有了电源,合上开关,电路中就一定有电流呢? 实验1:线路板上按照本节教材上的实验连接电路,合上开关,在两金属夹A和B之间依次连入示教板上的导体(如:铜丝、铝丝、铁丝、碳棒、及酸、碱、盐的水溶液等)和绝缘体(如:橡胶、塑料、玻璃、松香、胶木、煤油、纯水等),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由实验结果可知,接入铜丝、铝丝等物质,小灯泡发光,说阻电荷能够通过这些物质,它们能够导电;接入橡胶、塑料等物质小灯泡不发光,说明电荷不能通过这些物质,它们不导电。 3.进行新课 (l)导体 能够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大地、石墨以及酸、碱、盐的水溶液都是导体。 当电路中有了电源,还必须用导体(导线)把电源和小灯泡连接起来,合上开关后,电路中才会有电流通过,小灯泡才能发光。 (2)绝缘体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都是绝缘体。 观察:一段导线,看看电线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电线的外皮又是用什么材料做的?说一说这样做的道理。 (3)导体和绝缘体的应用 ①指导同学看课本中“绝缘体应用的几个实例”的图。 ②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导体和绝缘体的实例。 (4)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 以铝原子为例 ①铝原子核内有13个单位的正电荷,核外有13个电子按2n2排列;最外层轨道有3个电子,它们绕核高速运转。 ②由于最外层的3个电子离校较远,它们很容易因某种原因而脱离原子核的束缚。 ③脱离了原子核束缚的电子在原子间做无规则的运动,叫做自由电子。在金属导体中存在着大量的自由电子。 在酸、碱、盐的溶液中也存在着能自由移动的电荷,叫做正、负离子。 在绝缘体里,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原子的范围内,不能自由移动。 由此可知,任何物体里都存在正负电荷,导体容易导电,是因为导体里有大量的自由电荷,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绝缘体里几乎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小学科学导体与绝缘体教案三篇

小学科学导体与绝缘体教案三篇 导读:本文小学科学导体与绝缘体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知道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二)能力目标: 能够设计检验装置,并检验常见的各种物体的导电性。 (三)情感目标: 一个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要通过检验后才知道,任何结论都是要通过检验后才能得出的。 二、教学重点: (一)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二)知道导体和绝缘体的不同作用。 三、教学难点: (一)认识人体、水也是导体。 四、课前准备: (一)教师准备: 1、自制教具电路板、 2、电流实验盒、 3、各种金属和非金属、 4、新型试电笔、 5、电工常用工具、 6、玻璃杯、 7、水、 8、盐。 (二)学生准备:

大号电池每人一节。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电的作用很大,但电压高时对人体有危险,所以我们家的电线外面都有物体把它包住。包住了就没有危险。你知道外面包裹的这一层叫什么吗? (二)新课课题: 2、导体和绝缘体 (三)问题: 一个物体它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证明呢? 学生回答:用简单电路来检验。把要检验的物品串联在电路中,如果小灯泡发亮,说明电流可以通过,它是导体。如果小灯泡不亮,说明电流不能通过,它是绝缘体。 (四)检验一:P33 把我们常见的这些物品进行分类: 导体有: 绝缘体有: (五)小结: 容易导电的物体(电流容易通过)叫做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电流不容易通过)叫做绝缘体。 (六)检验二:P34 水是导体吗?

注意;要在水中多放盐和多加电池。 (七)检验三:P34 人体是导体吗? 注意:要用新型试电笔检验。 (八)判断:P35 常见的电器、电工材料、电工工具中它们哪一部分是导体?哪一部分是绝缘体? (九)安全用电:P35 注意事项:晾衣服、放风筝、搞卫生。 安全用电:在我们家或其它地方一定要注意,一个插座上不能同时插入多个用电器。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安全第一不能忘。 六、本课小结: 我们通过检验的方法,知道了电容易通过的物体叫导体,电不容易通过的物体叫绝缘体。认识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有了这些基本知识,我们就为安全用电做好了第一步。我们要注意在任何时候都是安全第一。 七、作业指导:P74 八、板书设计: 2、导体和绝缘体 一、检验一:四、检验二:七、安全用电 二、导体:五、检验三: 三、绝缘体:六、判断:篇二【教学目标】

导体与绝缘体说课稿

导体与绝缘体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导体与绝缘体是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内容。本课是学生学习了电路出故障了之后,进而发展为对物质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的研究课,《导体与绝缘体》一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有的物质易导电,是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是绝缘体。通过对《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本单元的教学特点,并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识结构和心理特征,这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有的物质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是绝缘体;导电性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之一。 (2)过程与方法:经历和体验物质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的探究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精神。 (3)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认识大盘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检测区分多种物质是导体还是绝缘体。难点:教室 电器设备的绝缘体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 四、教具准备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利用以下的辅助材料: 小组实验器材:泡沫、螺丝刀、海绵、回形针、铝箔纸、玻璃杯、钥匙、橡皮筋、木条、螺帽、信封、石块、陶瓷片、插头等多种待检测物质。

五、学情、教法与学法 (1)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导体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学习本课之前经历了电路出故障了的学习,对物质为何导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敢于探究,了与实践。 本课期望学生通过学习导体与绝缘体,对安全用电有一定的理解与认识。 (2)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根据《导体与绝缘体》一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层面,让学生轻松地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确定以下教学方法:a 探究研讨法;b 分组讨论实验法;c 观察实验法。 (3)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探究为主线,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思想,为学生创设情境,创造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提问、设计、表达、交流的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六、教学过程 依据本节教材的编排顺序和学生的认识规律,以上述分析为指导,以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扣重点,突破难点,整个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七个部分。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计划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提出以 下几个问题:①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这个电路中是怎么流的?②如果我们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③要重新接亮小灯泡,我们怎么办?(根据学生回答,让学生到台前操作,在 此过程中让学生发现电线外部包着的塑料不能让电流通过;电线里面的铜丝可以让电流通过。)④如果我们在中间接上别的物质,哪些能让电流通过呢?由此激发探究欲望。 2、讨论探究计划,进行探究指导: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实验的操作我

导体与绝缘体教案及反思

《导体和绝缘体》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 执教人:李土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 绝缘体,并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基本概念。 2、利用电流检测器检测常见物体的导电性能,能够区分金属、石墨、食盐水、 人体是导体,塑料、橡胶、陶瓷是绝缘体。 3、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 的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 检测区分生活中常见物品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 科学分工,合作制定探究计划。 教具准备: 演示实验:电流检测器、常见导体和绝缘体材料、食盐、水、搅棒、人体验电球分组实验:电流检测器、常见材料实验袋、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1、谈话:大家先看这里。【出示简单的电路连接】见过吗这是一个简单电路。 如果我把开关按下去,灯泡就会…… 2、设疑:如果我把一节导线断开,用其它物品代替这一部分导线,小灯泡还会亮吗 二、引入课题 1、提问:我们来试试吧,请听实验要求:打开开关、接入物品、闭合开关、观察灯泡、打开开关、取出物品。 2、、学生分组实验 3、设疑:奇怪,有些组的灯泡亮了,有些组的灯泡却没有亮。这是怎么回事(实物投影分组的材料,并进行分类) 4、灯泡没有亮了,说明了什么(生回答电流没有通过,或者这个物品不导电,

或者这个物品是绝缘体)灯泡亮了,又说明了什么(生回答电流通过了,或者这个物品导电,或者这个物品是导体)。 5、定义:通常情况下,容易导电的物品,叫做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导体与绝缘体。(板书:导体与绝缘体) 三、制定实验步骤 1、提问:导体和绝缘体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那么哪些物品是导体,哪些物品是绝缘体我们需要做实验检测。请看这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 2、谈话:既然是实验,就需要制定一套完整的实验步骤。以小组为单位,先说一说你们组的实验步骤。(学生2分钟自主探讨实验步骤,教师巡视参与) 3、学生提出自己的实验步骤,教师帮其理出顺序。(评价学生:你说的真棒!你观察得很仔细!教师态度要和善,要发自内心的去鼓励学生。) 4、评价:明德门小学的同学真棒,自己可以独立制定一套基本的实验步骤,老师把大家的实验步骤再进行完善。 教师归纳: (1)小组进行分工; (2)预测物品能否使小灯泡发亮; (3)检验电流检测器是否正常工作; (4)实际检测物品能否使小灯泡发亮; (5)重复检验一次; (6)记录; (7)整理实验台; 5、小组分工:组长、管理员、检测员、记录员。 6、引导小组分工合作 谈话:请看实验要求:①分工明确到位②实验小心翼翼③交流轻言细语④发言声音洪亮⑤做一名倾听者 四、学生展开实验并汇报 1、教师分发材料袋,小组展开检测活动,教师巡视参与。 2、教师引导学生汇报: (1)组内一名同学汇报,另一名同学做助手,将小组的检测结果贴在相应的区域;

导体与绝缘体

《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电和磁》第二课《导体与绝缘体》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 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知识与技能: 1有的物质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2导电性是金属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3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设计检测方法 难点:了解导体与绝缘体 【教学准备】 每组学生准备: 木头,橡皮,陶瓷,玻璃球,铜片,纸片,铝片,铁钉,钥匙,硬币,金属调羹,蜡烛,棉线,竹签,圆珠笔芯等,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个灵敏电流计,一份检测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旧知识(5分钟)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简单电路,有没有同学能说说简单电路由哪些原件构成? 学生回答。 明确:简单电路是由电池(电源)、小电珠、导线三部分构成。 2.师:老师带来了一些电路原件,现在请一位同学上讲台用老师准备的原件组成一个简单电路,其他同学轻认真看他的操作。 学生上讲台组成简单电路。 特别强调:导线要全部连接上,不能有断开的地方。 二.引入新知识(5分钟) 师:导体和绝缘体在我们生活中广泛应用,从安全角度来说,我们也应该了解一些有关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导体和绝缘体》。此处板书:导体和绝缘体 在了解了简单电路的知识基础上,我们这节课通过实验,看看一些生活中很不起眼的物体连入到电路中,小电珠还会不会发亮。 1.演示实验操作(1分钟) 师:实验前老师先给大家演示一下应该如何接入物体,找一个同学和老师配合一下。 演示如何将物体连入电路中。 师总结:刚才老师已经给大家演示了我们如何接入物体,等一会我们一定要按照老师示范的步骤来接入物体,明白了吗? 2.强调实验须知(1分钟) 师:在实验开始之前老师要先强调一下实验注意的事项: 1.检测前先要确定电路连接正常。 2.在检测前先预测物体能不能导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