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宋代山水画的审美特征

浅析宋代山水画的审美特征

美术时空ART EDUCATION RESEARCH

通常宋代被认为是我国古代山水画发展的成熟时期。在这一时期,山水画的创作思想、构图方法、意境营造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画家在创作中大量运用了仰视、俯视、平视、近视等多元化的视点及相应的构图方法,在山水画中成功营造出了意境之美、写意之美、虚实之美。由于两宋时期山水画在创作技法、理念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故而被称为我国山水画发展的成熟时期。

一、宋代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早在北宋初期,众多画家便开始注重营造山水画中的意境美,并在南宋时期发展到鼎盛,无论是在思想观念方面还是绘画创作方面,都对后世的山水画的审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一说的是,宋代的苏轼首次提出诗画一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可谓韵味十足。在当代的山水画创作中,对意境美的需求更加突出。当代诸多山水画家在山水画创作过程中运用自己的笔墨语言,以宋代山水画的意境美为参考依据,把自我的情感融入画面,或直接以虚幻的笔触、变幻的水墨幻化成意境,使当代山水画呈现出多样化的意境美。

二、宋代山水画的写意之美

宋代山水的写意之美主要体现在表现技法上。如,北宋诗画大家苏轼通过学习魏晋画风并与当时流行的诗词融合,首次提出了诗画一家的新观点。所谓书画一律,并不是简单的在山水画中题词,而是书法与山水画技法的融合。如,在《木石图》中我们可以发现,苏轼一方面保留了写实的画风,另一方面大量使用了由书法衍变而来的皴法入画,展现了作者对枯树形态的另类认知,运用书法与山水画技法的融合,开创了书画一律的山水画风。另一位山水画大家米芾,通过观察毛笔蘸墨后与宣纸的自然发散的形态,另辟蹊径开创了泼墨山水的新画风。如,在《赤壁遗古》中,米芾在画面中运用了多变的笔墨技巧,以水晕的自然发散的轮廓代替了山水固有的轮廓,注重表现墨色在画面中的自然变化,对人物、树木等细节的刻画一笔带过,看似无心实则有意,为宋代山水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对后世文人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三、宋代山水画的以小见大之美

以小见大的审美意识主要来自北宋中期以郭熙为代表的山水画派。如,郭熙在其所著的《林泉高致》中提出山水画要“一览便尽”。这种方法充分表达了在创作中山水为大的思想,即要在画面中营造出一览山水全貌的宏伟气势,就需要将山川、河流进行高度的概括,充分发挥以小见大的审美视角作用。又如,宋代山水画大家李成,后世学者称其画作将以小见大的美学思想发挥到极致,评价其作品为宋代山水画作品中以小见大的集大成者,观其作品小可洞悉山之突兀、水之缥缈,大可观山川的雄伟、宽阔,通过对树木、树叶和人物神态的细致描绘,点缀于连绵的山川画卷之中,既让观者感受了山水的宏大气势,又让观者体会到作者以小见大的细腻情感,使观者如身临其境,在大小之间神游,获得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宋代山水画中体现出的以小见大之美也符合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小与大看似对立,但在山水画创作过程中被画家巧妙地运用到同一个画面中,两者的相互参照所形成的对立之美,正是中国文人追求的家国情怀,体现出宋代文人寄情山水的思想。

四、宋代山水画的虚实之美

山水画的虚与实,是历代画家、学者永恒的探讨话题。宋代的山水画创作,其早期延续魏晋时代的写实风格,注重细致刻画人物的神态与建筑的写实,画面工整但欠缺灵动。直到宋代中后期,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等人在画作中引入以虚写实的美学观点,在创作中通过减少人物、景观的笔触,用较少的笔墨和浓淡变化表现真实的景观,做到在虚中写实,展示出以虚入实的美学意蕴。如,李唐的《江山小景图》,画面抓住了江南山水的固有特点,运用大范围的留白表现了江南江天辽阔的高远之意;画面中粗犷的笔法与精炼的景观形成了鲜明的虚实对比,使其山水画较之宋代早期山水画更具有虚灵之气。

结语

宋代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巅峰时期,以其独特的美学思维和审美意境,对后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宋代山水画在继承前朝的写实意境美学的基础上,传承和创新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底蕴,融入了意境之美、写意之美、虚实之美等元素,深刻地体现了宋代文人热爱自然、寄情于山水的思想,实现了主观意念与客观自然景象和谐交融的美好意境,达到天人合一之美,对后世的山水画艺术创作有积极的影响和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编辑桂湘书

浅析宋代山水画的审美特征

□郭筱

摘要:宋代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巅峰时期,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在创作思想和构图技法等方面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宋代山水画的水墨意境,将见素抱朴的文人情趣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众多传世作品中,我们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宋代山水画的意境之美、写意之美。可以说,宋代山水画在精神实质上是一种崇尚营造意境的绘画艺术,不仅丰富了当代山水画的创作元素,还为完善古代山水画理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两宋时期的山水画对于我国当代的山水画创作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山水画审美意境

37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09606405.html, 从郭熙的“三远”论来浅析其山水画的特征 作者:余乐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9年第04期 摘要:说到中国传统山水画,郭熙当然是不可忽视的一个人,他就是山水画论界的泰斗级人物。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明了画有“三远”即仰视的“高远”、俯视的“深远”和平视的“平远”三种空间上的视觉维度。这与平常我们所受的西方的那一套透视法技巧大有不同。在中国画中透视的关系或者物体的虚实大都是用线条的疏密、墨的浓淡等方式来表现的。作家的作品及创作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都与其身处的时代和环境有关。本文将通过简析郭熙的人生经历来全面分析他所创作的作品。 关键词:郭熙“三远”论;山水画;空间关系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2-0034-01 一、前言 山水畫作为一门传统的中国画种类自诞生以来就受到很多文人雅士的青睐。宋人邵博《闻见后录》中说到:“本朝画山水之学,为古今第一”。在宋代山水画的发展的确达到了一个顶峰,并形成了不同于西方的表达空间的用笔方法和技巧。在《林泉高致》中郭熙也运用了文字指出了人欣赏山水画的三种境界。郭熙的山水画不仅运用了各种皴擦笔法表达空间,同时也注重了自己的情感在画面上的表达。 二、郭熙简介 郭熙(约1032-1085年),字淳夫,河阳(即现在河南温县)人,被后人称为“郭河阳”,活跃在宋神宗时期。他出生布衣,后奉诏入宫廷画院,终生一直供职于宫廷之中。他的山水初为自学,后主要继承了李成的传统,钻研投入,又集众家之长,最后自成体系。他多以水墨作画,创作时能自然地流露出自身对事物的情感,以独具一格的表现方式、用笔技巧将山水草木的变化和特征生动的描绘出来,将自然山水赋予人格。 三、浅析“三远”法 “三远”法即“高远”、“平远”和“深远”的取景方式,它实际上也是对山水画经营位置的探讨。当我们在欣赏一幅画作时,将画面的视平中轴线作为参照,视觉角度在中轴线以下,那么在欣赏整幅画作时便能感受到一种磅礴的气势,此为“高远”,从下方向上仰望观看,高处即为远处。当我们身处景观之中,会因为远近高低不同的角度,视觉上就有不一样的变化,远处的房屋或者树木都会非常渺小。当处在山体近处,向上仰视,山顶就难以看清,站的远,就能够目测到更多的山顶部分,随之山石树木瓦舍等景物的层次也就更为丰富。“深远”在画作中的表现是使得画面层次更为丰富,视角带有延伸感,层层深入,能够使得整体画面有一种深邃悠远

中国山水画赏析-----元代

中国山水画赏析-----元代 元代的山水画作,出现了不同以往的一些特点:一、士人是绘画创作的主体,画上题诗、题文在元代空前高涨,有的自题,有的互题,但都和元代山水画的作者多出于士人有关。二、元画以高逸为尚,这是元代士人闲逸、苦闷、悲凉、委屈的精神状态所致,因元代知识分子的地位普遍十分低下,所以这些人渐渐放弃了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心,而崇尚隐逸,追求清高。倪瓒的“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最能代表元代绘画的精神。元代初期以钱选、赵孟頫、高克恭为代表,他们继承并发展了唐以来的山水画。元代中后期,则出现了号称“元四家”的黄公望、王蒙、吴镇和倪瓒。作为移情寄兴手段的山水画,在元代画家手中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充分表现了画家的人格与个性,在笔墨技巧的探索上也开启了一个新的阶段,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历程中的高峰。 天池石壁图天池石壁图元黄公望绢本浅绛纵139.3 X 横57.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画以浅绛法为之,即勾皴之后施以浅淡赭石和花青,这种效果反映出文人画清逸之意,又切合江南山水明丽秀润的特

点。这一创造不仅为画界所推崇,而且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在《写山水诀》一书中,黄公望(1269-1354)从“三远”的角度讲述了视角的构建:平远、宽远、高远。这幅《天池石壁图》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种结构,它将众多细节集于一体,自身也不再只是刻画真实的苏州天池山,而是变为一篇关于山的各种面貌和表现的图画式论文。陡峭攀升的山谷一分为二,虽然左侧的山谷很快掩映在迷雾之中,右侧的山谷中充满了精心描绘的岩石、树林、瀑布和房屋。在山顶处,一座统御群领的险峰将两条沟壑联系起来。 黄公望直到50岁才拿起画笔,然而在很多评论家眼中,这位不怎么惹人注意的公众人物,虽然后来转而成为道教全真教的一员,仍被视为元朝(1279-1368)最具代表性的画家。黄公望受到五代(906-960)和北宋大师们的启发,特别受益于董源,他发展出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表达对某些地点和众山的钟爱,并传递出它们的本质——气。水阁清幽图水阁清幽图元黄公望纸本水墨纵104.5 X横67.3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黄公望〈1269-1354),平江常熟(今属江苏)人。精山水画,晚年的水墨画运以草籀笔法,苍茫简远,气势雄秀,有“峰峦浑厚、草木华滋”之评。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其传世作品还有《天池石壁图》等。

郭熙《树色平远图》-宋代深秋郊外风景山水名画高清大图赏析

郭熙《树色平远图》-宋代深秋郊外风景山水名画高清大图赏 析 作品名称:树色平远图卷作者名称:郭熙创作时间:宋代作品规格:纵32.4厘米,横104.8厘米作品材质:绢本水墨收藏现状: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图片规格:29149x2000像素资源大小:10.5MB《树色平远图》,宋代,郭熙,绢本水墨,横卷,纵32.4厘米,横104.8厘米,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宋代郭熙《树色平远图》29149x2000 像素高清大图 《树色平远图》表现深秋郊外的优美景象。开卷处为远山 野水,次而出现坡陀老树,冈阜上筑有凉亭,正是文人雅士诗酒嘉会的理想佳处。画中点缀有拄杖的老人,携琴捧盒的仆夫,水面的小舟和飞翔的野凫,都渲染了浓郁的诗意。此图无款,卷后有元明诸家诗文题跋。宋代郭熙山水画《树色平远图》局部高清大图(一) 宋代郭熙山水画《树色平远图》局部高清大图(二)《树色 平远图》与郭熙的另一副传世名画《窠石平远图》画风和构图极为相似,描绘一河流两岸树色平远的景色。画中之景以河为界可分作前后两部分。前景画河流近岸,平地坡石,其上生古树数丛,枝干盘曲伸张,树上枯藤缠绕,垂蔓点水。整个景物清寒枯硬,其境界清旷平淡。画面以平远布局,构

景简洁,开阔而均衡。其树似鹿角蟹爪,山石笔法灵活多变,墨色浓淡变化丰富而微妙,所造之境具体真实,从中可以看出李成画风的影响,同时又体现出郭熙山水画的典型风格。宋代郭熙山水画《树色平远图》局部高清大图(三) 宋代郭熙山水画《树色平远图》局部高清大图(四) 宋代郭熙山水画《树色平远图》局部高清大图(五)宋代郭熙山水画《树色平远图》局部高清大图(六) 宋代郭熙山水画《树色平远图》局部高清大图(七) 宋代郭熙山水画《树色平远图》局部高清大图(八)宋代郭熙山水画《树色平远图》局部高清大图(九)

元四家的审美特征及其对后世山水画的影响

“元四家”的审美特征及其对后世山水画的影响山水画是中国画中重要的画科。起初,山林、树木只是作为人物画的陪衬, 画得比人物还小。在隋朝展子虔所画的《游春图》中,山水已经成为表现的主体。唐代山水画达到成熟,出现了李思训家族的青绿山水,和韦偃、张躁等人的泼墨山水。到了宋代,山水画达到鼎盛,山水画家灿若群星,以雄劲挺拔为特色的“北方派”有李成、范宽、郭忠恕等,以淡墨轻岚为特色的“南方派”有董源、巨然为代表,人们比喻当时山水画坛的繁荣是“千岩竟秀,万壑争流”。宋代山水画的共同特点也像当时的花鸟、人物画一样,强调师法造化,比较写实。而元代画家在这样的基础上,把山水画又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元代山水画创作分为前、后期,前期的山水画创作群体主要有江南地区的“遗民画家”、非汉族画家以及蒙元宫廷或贵族赞助的画家所组成;而后期的山水画创作者多是为躲避元末纷乱而避居的道士或隐士,其中“元四家”的山水画代表了中国山水画史上的一个高峰。 “元四家”,指元代中后期崛起的四位山水画代表画家的合称,分别是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他们画风虽各有特点,但主要都从五代董源、北宋巨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重笔墨,尚意趣,并结合书法诗文,是元代山水画的主流,他们的创作集中体现了元代山水画的最高成就。四家既有各自的鲜明个性特点,又都具有元代山水画的时代风貌。他们强调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状物寄情,属于典型的文人画,对明、清绘画影响巨大。 “元四家”的山水画笔墨技法丰富,功力深厚,个性鲜明,强烈地抒发了闲适无奈、寂寞哀愁或安贫乐道、自鸣高雅的情怀。“元四家”看轻功利,标榜作画只是抒发胸中“逸气”,“聊以自娱”的艺术观与画风对明清文人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审美特征大体上归纳为: (一)源于自然,超然其外,体道悦性,立象尽意,将天、地、宇宙视为内心的寄托,研寻淳朴的理想精神、审美意境与写真画技,体现了大自然生命节奏变化的韵律。 (二)在画法上采取了高、远、宽的散点透视法与构图,描绘了大自然的山川、云雾、瀑布、建筑、树木等,“立万象于胸中,传千祀于笔翰”,融入笔情墨象之中,体味“道”的自然、佛教禅宗理念的“虚静”修行和“悟”与“禅趣”,体会着文人山水画的自然闲逸感觉、澄静和清远,流露着画家对自然的感受与生命宇宙的体验。 (三)“气”乃至“气韵生动”,所谓气韵,是指以气统帅的神、情、意、趣、韵、骨、形、势等因素,贯穿在作品的各个方面,是意境结构的生命主体。 (四)审美张力。元山水画的特征主要在思想意境构思中充满了“内涵”和“外张”的统一,每幅山水画给人们一种内在的力与外在的张力——动力与气势的自然和谐的韵律美感,蔓延渗透与画面主要部位,强有力地吸引着人们的视觉,嶙峋的山峰和斧劈皴的岩石向上向外伸张的力,形成了“用笔刚健,豪放而谨严”“水墨苍劲”的风格和气势。 (五)诗境之美,诗境内涵是宋元山水画极力提倡的重要课题,诗情的融入则使意境的创作成为中国山水画的灵魂,宋代画论学家郭熙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六)笔墨技法之高超、之绝妙,是元山水画的特征之一。在元山水画中体现

中国古代山水画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山水画鉴赏 摘要:何谓中国山水画?顾名思义,中国山水画即是从大自然中观察、体会、得到某种印记或感悟后,再经过提炼、概括、吸取自然景观的精髓,利用传统笔墨的技巧,从而创造出某种特定意境的画面。按理说来,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艺术形式与本民族的民族精神,理应受到至高的重视与珍视。然而,随着中国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西方文化一涌而入,各种标新立异的西方印象画派以其自由,快速,狂放的技法被中国年轻人喜闻乐道,而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则渐渐被忽视。在中西文化深度交融碰撞的今天,提高中国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迫在眉睫。 关键词:山水画,审美观,文化 一、中国山水画技法简介 山水画技法为中国山水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绘画技法表达了画家不同的性格,绘画时的心情及创作背景等。下面将简要地介绍几种山水画的技法。 (一)用墨方面 1、泼墨法,顾名思义,是指落笔大胆、点画淋漓、水墨浑融、气势磅礴的写意画法。而要使用这类技法,毛笔要大一些。用饱含

水的笔头,蘸上浓淡得宜的墨汁,大胆落笔,点拓出所画物体的轮廓。 2、积墨法,即层层加墨。这种墨法一般由淡开始,待第一次墨迹稍干,再画第二次第三次,可以反复皴擦点染许多次,甚至上了颜色后还可再皴、再勾、画足为止,使物象具有苍辣厚重的立体感与质感。 3、破墨法,指作画时,当前一墨迹未干之际,又画上另一墨色,以求得水墨浓淡相互渗透掩映的效果。而中国著名画家齐白石在画虾的头和胸的时候就经常使用该种技法以表现虾的 透明感。 (二)用笔方面 1、要自然有力,切忌呆滞。 2、要变化而有联系,要将粗、细、浓、淡、长、短、横、直、干、湿、轻、重根据物象参差需用,既有变化,还要互相联系。 3、要苍老而滋润,苍老就显出含蓄的笔力,用笔光滑就显得雅嫩,过于苍老亦易枯燥,故须在苍老中滋润,也就是干湿并用。 4、要松灵而凝炼,松灵比自然更进一步,要活泼轻松有生趣,切忌油滑、轻浮,轻松之中要有重厚,凝练是一笔画去到尽端有回锋。 5、要刚柔相济,即在轻柔中有骨力。所谓“线棉裹铁”才能稳厚,

论两宋山水画之特点及代表

论两宋山水画之特点及代表 两宋绘画是中国美术史上的高峰时期,人物、山水、花鸟画确立了中国绘画的审美规范,建构了独特的绘画符号,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当我们谈论两宋绘画时,不能忽视的话题是北宋画院,以及两宋的山水画。 画院原指中国古代宫廷中掌管绘画的官署,其职能是根据皇家需要绘制各种图画等,最早设立画院始于五代,而其盛兴就在于两宋。画院的发达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两宋绘画的繁荣。随着北宋王朝的建立,洛阳,开封等地成为了画家云集及创作最为活跃的地区。而此时的山水画也在五代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在继承的同时开始着力于展现关洛一带大自然胸围开阔的景象。而在于北宋前期,以李成,范宽最为基础,他们与五代时期关仝并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三家山水”。 李成,由于战乱,举家迁至山东营丘。而也正是齐鲁大地的自然环境给了他新鲜而深切的感受,也正是这样的感受也使得其在技法形式上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李成擅长寒林平远之境,其画作“气象萧疏,烟林清旷,豪锋颖脱,墨法精微”,自成一格。《晴峦萧寺图》《读碑窠石图》也成为李成的代表作。其《晴峦萧寺图》分为远近中三阶段构图,以主峰为中心,画面峰峦叠嶂,构成深远空间。 北宋另一山水画代表性人物,范宽。范宽此人嗜酒好道,但性情温和。由于其长期居住于终南山和太华山之中,对于山中林麓,峡谷等具有深厚的感情和独到的理解。他将领略到的山川之趣和其对山川的感情表现于画作之上,“山川传神”。范宽的画作构图严谨,完整。气

势逼人。其《溪山行旅图》堪称古代山水画的典范之作。正中的雄峻大山占据了全画的三分之二。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一泻千里的瀑布,潺潺的溪水以及山路上驴队行旅,极其生动的真实的表现出北方山川的壮美。范宽的另一代表作《临流独坐图》也是极具其跟人风格。范宽还以画雪而著称,《雪景寒林图》《雪山萧寺图》都可以称为其画雪的代表之作。 到了北宋中期,出现了“文人墨戏”之风的影响。到了徽宗时期又有一个新的山水画派异军突起,即所谓“米点山水”。所谓“米点山水”,在绘画中多借鉴董源画法,多用水墨点染,不拘形色,充分发挥墨色晕染的效果,有含蓄空朦之韵,“信笔为之,多以烟云掩映树林,意似便已。”这一画风与之前写真传神的描绘山川事物不尽相同,从而也开创了文人画的新局面。其代表人物,米元章,米友仁。米友仁较为著名的画作有《潇湘奇观图》《云山的意图》 北宋后期,宫廷绘画再度繁荣,也使得在在唐末日渐沉寂的青绿山水重放光芒。一些山水画家致力于青绿山水,创造出适用于宫廷欣赏趣味的青绿山水画,也使得青绿山水画进入了成熟发展时期。其著名的代表人物有,王希孟,赵伯驹等。 王希孟是由皇家画院所培养出的学生,拥有较高的学识和艺术天赋。其不朽的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卷》体现了北宋青绿山水画的巅峰。该画作在构图的周密,用笔的精密,,色彩的浓艳方面,较之隋唐都逊色了一大步,形成了自己与之不同的独特风格。另一代表人物,赵伯驹,是宋朝宗室,其代表作《江山秋色图》,笔法秀劲工致,用青

九年级下册14《山水画的意境》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课题:山水画的意境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初步了解山水画情景交融的意境,掌握画山水画的一般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授和欣赏,使学生了解和欣赏山水画的意境之美,并能主动参与实践,展示自己的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和完成山水画的过程中,达到了丰富学生想象力,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欣赏山水画的意境美,画出有一定意境美的山水画。 教学难点:对笔墨的控制力和对意境的理解程度。 三、教具准备:毛笔,墨汁,生宣纸,笔洗,瓷盘,画毡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 教师活动:讲述齐白石和老舍的故事,引出《蛙声十里出山泉》。提问:如果是你,将如何画呢?画面里会安排哪些景物呢? 学生活动:青蛙,山泉,高山 教师活动:展示《蛙声十里出山泉》,白石老人以诗人的素养、

画家的天才、文人的气质创造了如此优美的意境,把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准确地表现了诗中的内涵,达到了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境界。” 板书:山水画的意境 (二)讲授新课,初步体验 1、欣赏名作,理解意境 教师活动:意境理论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的文学创作上,北宋画家郭熙最早在山水画上提出。 北宋郭熙《窠石平远图》画面近景,溪水曲折,岸边岩石裸露,石上杂树一丛,枝干蟠曲,有的叶落殆尽,有的画出老叶,用淡墨渲染。远处,寒烟苍翠,荒原莽莽,群山横列如屏障,天空清旷无尘,是一派深秋的景象。 范宽《溪山行旅图》 巍峨的山峰,葱茏的林木,突兀的巨石,描绘出雄伟的自然景色;山路间行商的小小驮队又显出了人世间生活的脉搏,自然与人世的生命活动处于和谐之中。 齐白石《古树归鸦》取仰视的角度描绘乌鸦归巢的情景,画面构图简洁而富有诗意。作品底部以简笔画出小桥栏杆,房屋仅画出屋顶,给人以天高无尽之感。占据画面半幅的树枝与山峦则以淡墨出之,其间以重墨点出疏密有序的乌鸦。作品用笔简练,墨色讲究,笔墨干湿

宋元时代山水画的艺术

中国山水画是以自然风景作为描写对象的绘画形式,它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孕育于秦汉,萌芽于魏晋,独立于隋代,成熟于唐代,于宋元达到高峰。 宋元是山水画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流派纷呈,集中体现了古代山水画的艺术成就和审美特征。、题材、内容广泛,江南江北,名山大川,宫景台阁,村野渔樵,各尽风貌。从形式上看,水墨、淡彩、青绿巧整点缀,皴法、构图、题款各具特色。其分类主要有青绿山水、浅绛山水和水墨山水三种,分别以工笔或写意的技法形式予以表现。 北宋之初以巨然、李成为代表,形成南北两家流派。李成以画“寒林平远”著称,画家依据自我的观察,以强调近景、中景,由近及远按比例逐渐放小的方式来描绘北方平原苍茫的地形面貌;同时还关注季节气候与环境的描写,创作出具有荒漠和严酷季节的“寒林”的形象,烘托出一种荒寒而悲怆的诗意。从而形成“气象萧疏,烟林清旷,豪锋脱颖,墨法精微”的作品面貌;李成的山水画在北宋被誉为“古今第一”。、至后是以北方画派的范宽、郭熙为代表形成“雄健与秀美”的两种流派。北宋初期的李成、范宽与中期的郭熙深受荆浩的影响,作品仍体现着雄浑壮美的五代之风;范宽常年深入终南山、太华山,对景凝想与构思,其山水画的风格与李成的风格迥然不同,偏重壮美气势的意境表达,用碎而坚实的笔墨皴出富有质感的壮观山石,山顶设置密林群体结构,一泻千尺的瀑布装饰点缀,使北方山川的壮美有着身临其境之感。范宽晚年笔墨更趋“枯老”“劲硬”之笔触,成功地刻画出北方关狭地区“山狭浑厚、气势雄拔”的山体形象。范宽的代表作有《鼷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天津艺术博物馆藏)。郭熙是北宋中期山水画成就的代表。他的《早春图》准确地描绘着季节风景之特征。以其秀劲的格调透发出李成的影迹。其绘画作品还有《鼷山秋霁图》《关山春雪图》等,郭熙以大师特有的谦虚与诚恳直言道:“今齐鲁之士,唯摹营丘;关陕之士唯摹范宽。”并反对其时的因袭之风,“不局一家,必兼收并览,于自然中饱游饫看。”充分体现了郭熙的绘画作品笔法严谨而挺健,斧劈斫法,苍劲中极富阳刚之美。同时,也体现了郭熙极严肃的创作态度。 北宋后期杰出的青年山水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画卷,该卷兼具精工和神韵两大特色,大青绿着色,细致富丽,呈唐人之风;江南的“米氏山水”烟雨迷蒙,富有文人意趣,自成一家。画卷表现了峰峦绵亘,幽岩深谷,江河旷远,天地苍茫,宏大雄壮的祖国山河景象。全面继承了隋唐以来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突出石青石绿的厚重、苍翠效果,使画面爽朗富丽。其次,在北宋,赵伯驹、赵伯骕以青绿山水见长,画风上承唐代李思训而又有新创,在设色山水画中,北宋中期提倡“小景山水画”,以坡坂汀渚、小山丛竹、江湖水鸟为题,赋色淡雅简练,有实有虚,充满文人情趣。 南宋时期山水画家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最为知名,四人并称“南宋四家”在继承北宋成就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在“南宋四家”中,李唐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李唐的山水画作品《万壑松风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李唐早期受荆浩的影响,作品气势峻厚,峭拔雄浑的北方山水刻画得细腻真实,使用的是典型的“小斧劈皴法”,刻画的山石仍然是雷霆万钧的阳刚力量,其作品逐成笔墨精练、阔略豪放、元气淋漓的风格审美特征。山巅的丛树,近处的松林,有隐有现的石径,加强了画面幽深的情调。左方中景各有瀑布一线垂下,几折而后,转成一滩溪涧,涧水穿石而过,如闻声响,真是画到有声就是诗。李唐在晚年将山水画的构图和表现语言运用得简练概括,开创了勾皴同时进行的技法,为马、夏画风的兴起做了铺垫。 马远的《踏歌图》《倚松图》与夏珪的《临流抚琴图》,画中有诗,突破了前人的全景式构图,多画边角之景。“马一角,夏半边”。笔墨简约,形象清奇,追求诗的意境创造,是南宋山水画的主要特点。特别是《踏歌图》这幅画在北宋全景构图法中有所创新,精心提炼选取自然中最美的一角,达到“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的造型于方硬中挺拔,皴法上除了马虫鸟远常用的“大斧劈皴”外,还使用方头尖尾“钉头鼠尾皴”。画面体现了马远利用“边角之景”独创意象所产生的魅力。在此绘画作品上所表现的“踏歌”,尤其是《踏歌图》通过四个年龄、姿态各不相同的点景人物“踏歌”的形式,将丰年带给人们的欢乐,生动地表现出来,人物附于自然山水的描绘,使整个画面统一在典雅、秀美、轻快的审美情绪意境之中。 元代山水创作分为前、后期,元代前期的山水画创作群体主要有江南地区的“遗民画家”、非汉族画家以及蒙元宫廷或贵族赞助的画家所组成。其中以遗民身份出现的代表画家有钱选的《浮玉山居图》(上海博物馆藏)、赵孟頫的《幼舆丘壑图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风尚古俊”的《鹊华秋色图

《水墨山水画》教案

《水墨山水画》教案 教学分析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名作欣赏,了解水墨山水画的历史演变、表现语言、风格特征,并对一件山水画作品尝试进行欣赏评述。 教学方法 通过欣赏、探究、交流等活动,掌握水墨山水画的欣赏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水墨山水画的独特语言,理解山水画不是模仿、复制自然,是画家内心世界的呈现,以激发对传统艺术的热爱。 教学重点 水墨山水画的表现语言、表现形式、欣赏方法。 教学难点 水墨山水画作品意境营造的欣赏。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 我们到山里去旅行,常常会发觉大自然的伟大。山中的巨石,高耸的树木,峡谷里奔流的小溪,这些景物给我们一种莫名的感动,使我们很想画下来。山水画的根源便来自我们内心对山水的喜爱。可是,要把高山大河画在一张小小的纸上,是很困难的。中国的画家们是如何表现这些景色的呢? 思考:山水画以描绘山水自然风景为主体,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在山水画中我们还会探寻到什么?中国山水画又为什么不称为风景画? 有没有同学欣赏过中国山水画?我们一起来赏析山水画,探寻山水画的独特之美。 今天的知识点比较多,我们分小组进行归纳:A组隋唐(青绿山水)、B组北宋(水墨山水)、C组南宋(水墨山水)、D组元(文人画)。 二、欣赏解析 魏晋是中国山水画的萌芽期,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隋:《游春图》是我国已知存世最早的一幅独立的山水画卷,以春游为主题,画幅虽不大,场面却开阔。辽阔的水面为远近的山坡所环抱,画中湖水融融,青山叠翠,白云缭绕,

桃花绽开,一派春和景明,树木、亭台、船只等将游春的环境点缀得富有生活气息,可以感受到春山带给我们的大自然表情。 画中人物虽小,却描绘的很具体。或乘骑于山径,或泛舟于湖上,姿态各异。画中的山用石青、石绿染出一片明媚的春色,展子虔的这种画法发展到唐代的李思训,便形成了“青绿山水”,被后世誉为“唐画之祖”,成为中国山水画中一种独具风格的画体,有的还勾以金色,称为“金碧山水”。作品中人物与山水有了恰当的比例,丈山、尺树、寸马、豆人形象的描绘了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山水画——金碧山水 唐:唐朝以后,中国山水画为了强调山的高大挺拔,特意将人画得很小。这样,大自然的雄奇伟大就显现出来了。山水画有许多是画在屏风上的,山水画挂在屋内,可以使坐在屋子里的人,有坐在山水里一样的感觉。画面是直立式的,我们称为“立轴”。 《江帆楼阁图》立轴,绢本,青绿设色,101.9×54.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思训是皇亲,是唐代开元初年的左武卫大将军,他画的用大青绿着色,江天浩淼,风帆溯流,画出了勃勃的大唐气象。唐代的山水画多半用线条勾勒,勾出山的轮廓。 宋:范宽是北宋卓越的山水画家,他的山水画雄强浑厚,苍苍茫茫。画面具有重量感,线如铁条,把山的质感表现得极为突出,树木用墨变化,皆给人苍郁朴茂的感觉。 《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绢本墨笔,206.3×103.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采用对比、大小、起伏、开合等艺术手法使人产生雄伟崇高之感。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占据画面约三分之二,耸立在中央的主峰,右侧有深谷瀑布,另一边是矮小的侧峰。近景中央冒出两块巨大的岩石,背后坡岸道路上一行行旅,点出画的主题。中景两座山丘,隔溪相对,山上密布阔叶与针叶木,叶梢露出宏伟的寺庙建筑。中景与主山间,被云气阻绝,烘托出主山高不可攀的气势。这座大山用细点的皴法来表现岩石的坚硬粗糙。山顶上密集着小树。大山右边有一道白色的瀑布,像一条细线,从高处垂直落下来。瀑

浅析郭熙的山水画

郭熙,字淳夫,(1023——1085)河阳孟县(今河南以东人),但也有史记认为他是:河南温县人。生卒年不祥。有记载他生卒为:1025——1087;《中国美术史》(王伯敏著)注释:庞无济(虚斋)有书对曰:“人曰嘉辞高仲武,春山新本郭阳。”其下注云:“郭河阳子思,元丰间进士。时河阳年花年花甲,作大屏风等。人高,精力充沛,为当今画师所不及。”(见虚斋率已复致南浔友人蕴甫倍)按郭思成进士为元丰五年(1082),此年郭熙六十岁,当生于1023年。又据载:元丰末年(1084——1085)郭熙为显圣寺悟道者作十二幅大屏,黄山谷于元符三年题其画云:“观此图,乃老年所作,可贵也。”足见郭熙于1085年尚健在,又据黄山谷题跋语气。郭熙于元符三年恐不在人世了。 郭熙是北宋大画家,他在山水画上的成就和贡献是十分突出的。就其审美境界和艺术功力而言,他与稍早一个时期的李成、范宽、董源、巨然相比,可谓毫不逊色。而继他之后的南宋诸家如李唐、赵伯骕、赵伯驹及马远、夏圭,也只能望其项背。但是细究起来,我们就会发现,郭熙在中国绘画史上的艺术地位是很不确定的,甚至是模糊的。有的学者在编撰画史时认为,郭熙连占有一章的地位都不够,只是由于他著有《林泉高致》一书,才使他享有不朽的艺术殊荣。 宋神宗熙宁,元丰时期(1068——1077)年间,郭熙为御画院艺学,是北宋中期的画院的代表性山水画大家兼理论家,他著有《林泉高致》和《山水训》论著,后升为翰林待诏直长。宋赵项对他的画非常赏识,故在宫中画了“不知其数”的作品。他的传世作品。他的传世作品比关同,居然多。现北京、上海、南京等地都存有他的真迹。当时的子寰殿、化成殿、睿思殿等处,都有他画的屏风或壁画。曾经“受眷被知,评在天下第一。”即:郭熙对绘画有较强的鉴赏眼力,曾经受命鉴定过宫中的秘藏。 郭熙的山水画主要源于李成。《宣和画谱》说郭熙“稍取李成之法,布置愈妙处,然后多所自得。”《宋学士集》:“河阳郭熙,以画山水、寒林得名;盖得李成熙笔法。”黄山谷曾论郭熙的画为:“苏才翁家摹六幅李成骤雨,从此笔墨大进。”可见他确实学过李成画法。郭熙虽学李成,但也有取法董源与范宽之处。除此之外,他还师法自然具有自己的创造精神。他论山水四时朝暮的不同变化;有“春山艳丽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之说,精深周到。在论述山水创作方面又说:“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泡游既看,历历罗列于胸中,而且不见绢素手不知笔墨;磊磊落落,杳杳漠漠,莫非吾画。”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正因此,郭熙才能够做到“虽复学慕营丘,亦能自放胸臆。”(见《图画见闻志》) 郭熙学画还主张博学众览,取众家之所长,并融会贯通。他说:“人之学画,无异学书,今取钟王、虞、柳、元必入其仿佛。至于大人达士,不局于一家,必兼收并览,广泛博考,以似我自成一家,然后为得。”(《林泉致集》)所以,他的山水画构图多变,巧于布置,高、深、平之法常巧妙结合运用;他的山水画清旷悠远,于平淡中见奇妙,幽深精湛,曲折而壮观。用墨既淡润又厚实,笔融俏利而含蓄;风格清逸而淡雅,有时则雄健又浑厚。开创了宋代山水的新风苑。 郭熙画石,先钩轮廓,中、侧锋并用,多作云头状,被人称之为“鬼面石”;“乱云皴”,再在背阴处作条,片状皴擦。笔多曲浑,亦似云纹。最后用淡墨渲染,达到玲珑圆润的效果。这种类似火层岩型的山石给人以一中真实感,如他的《窠石平远图》、《早春图》均体现了这种特点。 虢熙画树,往往主干较长,树梢多露枝条或似蟹爪,或成鹿角,所以挺拔有气势。郭熙画树用笔据说则多得法于草书。“郭熙,唐棣之树……皆自草法中得来。”(《艺苑厄音》)他极善描绘秋林,寒雪之景。所以他画树用笔瘦骨露筋,确有一种萧瑟孤傲之气。宋画吏说他“妙经寒林”是受李成影响,但他有自成一格,后及马、夏等人,流波甚远。 郭熙的界画,在宋代也是独树一帜的。他所作的殿台楼阁的严密工整的画法特点,吸取

浅谈山水画的意境

浅谈山水画的意境 一、山水画中远的意境概述 山水画从它产生开始,就和远有着不解之缘。庄子哲学的至高境界是虚、无、清、淡、,而山水画的顶级精神境界是超逸、清淡,如此,两者就自然相互紧密在一起了。山水画与老庄哲学之间的纽带就是远,山水画是自然而然朝着远的方向发展的,这是它自身发展中的一项天然任务。远是山水画中不可缺少的意境元素,是山水画的要求和灵魂。正是由于山水画在远的意境层面上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山水画才能够得以发扬光大。在创作山水画的过程中,用远这一特质来表现与追求意境,以求达到忘我、忘物的山水意境和精神境界来追求山水画创作的艺术灵魂。 郭熙提出了山水画三远思想,阐述了创作山水画的过程中艺术意境的诞生以及对于透视和构图原理采用不同方法的视觉感受。这一思想成为了山水画的审美规则与范式。三远思想是山水画作家对河、山等自然景物实行远近游目的换景移步式的总体观察,整体把握了真实山水意境以后,精炼出来的图画绘制原则和经典意境范式。以对自然景物观察的层面上来看,三远和西方画作所看重的透视布局方式有一些类似的地方。这在我国古代山水画论述中也有提到,比如南朝宗炳就说过:去之稍阔,则见其弥小,这句话点出了山水画绘制中的视觉上远小近大的规律。三远是整合了饱游饥看后的各种现象,是对真实山水艺术意境的再整合和再创造,也总结了山水画作空间意境的处理方法。 二、山水画中三远的意境内涵 (一)高远 对于山水画中的高远,最开始在东晋的顾恺之就在《画云台山记》一文中作过论述:作清气带山下,三分据一以上,使耿然成二重。宗炳在文章《画山水序》中也有过这样的论述:竖划三寸,当千初之高。在绘制山水画的艺术意境中,高远能够将树木、房屋以及人物绘制得很小,以这样的方式来衬托出山的高大的形象。以郭熙的作品《早春图》为例,我们能够看出画的前部有重叠而上的岩石,笼罩在半山腰上的雾,从下向山顶上看,可以看到山势崎岖,山色呈现出一片清明,山的高远表现得淋漓尽致。又比如沈周的画作《庐山高图》,山很大,人很小,让阅画者不能看出山到底多大多高,整座山的下半部分还能够虚起来,就像是只画了一座山的头部而让云朵盖住了山的脚一样。就像郭熙所说的那样: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这些绘画手法完全是为了体现山的

如何欣赏古代山水画教案

第三阶段 如何欣赏古代山水画教案 红光中学美术教师周剑梅 课型:中国山水画鉴赏课。 教学目的:在中国的山水画里,东方文化的体现优为深刻.有中华武术的阳刚之美,也有高山流水的韵律之美,更充实着华夏人的朴实无华,勤劳勇敢,热爱和平,追求和谐的大度之美. 我们的国画远源流长,博大精深,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思想。 欣赏山水画,只注意笔法,墨法,章法及色彩,还远远不够.当然这是基础,必须从这里入手.山水画描绘的是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云树石木,它的形式美,色彩美,甚至充满着节奏美,旋律美.其结构是开放的,自由的,无拘无束的, 这正是其博大,充满生机活力的原因.中国山水画 讲究写意,讲究气韵生动,讲究意境,讲究气势,讲究天人合一.和谐共处.大山圣水赋予人灵气,智慧和博大的胸怀。 教学重点: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审美缺憾进行梳理和调整。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比较、学会思考、学会评价,学会将新旧知识串成串,融会贯通;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入新课: 1、师提问:经过前两次的中国古代山水画相关常识的学习,谁能说说怎样欣赏中国山水画? 学生分组讨论,并以组为单位派一代表阐述讨论意见。 本课内容为通过对典型的中国古代山水画名作的评析,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欣赏方法。 ⑴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性质和它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重要地位: 上两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中国古代绘画习惯按传统分成人物、山水、花鸟三个画科。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主要描写对象是自然风景。它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中国山水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比人物画晚,但它在中国绘画史上得到了突出的发展,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多种画法和艺术风格。主要的有: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2)其次,中国古代山水画在空间的处理上,采用“以大观斜、“小中见大”的手法。 就是把山水画家自己看作是一个巨人,面对自然,就象人观盆景状。这样,千里江山也可尽收眼底,或用长卷的形式表现,如《千里江山图》,长达11米。或以中国画特有的高远、平远、深远的构图方法,画十分繁复的山岭,如《溪山行旅图》、《早春图》、《青卞隐居图》等,其空间处理突出地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独特的构图方法。中国古代山水画创造的这种独特的处理空间关系的艺术手法,既体现了中国画家独特的观察自然的方法,同时也蕴含着中国民族的审美胸襟,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 (放映录象) (3)此外,中国山水画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表现程式。 如表现各种山石就有各种皴法,什么披麻皴、雨点皴、荷叶皴等。在这些表现程式的应用上,主张灵活运用,不断有所发展。在山水画的笔墨技法上,也更为丰富多变,如笔法中包含上述的山石的多种皴法和点苔法等;墨法中湿者为“染”,干者为“擦”,还有“破墨”、“积墨”等等。可见,中国古代山水画也同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传统和体系。 (放映录象)

郭熙的山水画创作和理论对于中国山水画发展的贡献

郭熙的山水画创作和理论对于中国山水画发展的贡献。 郭熙是北宋前期卓越的山水画家和绘画理论家,他的绘画成就及艺术见解在古代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郭熙是北宋宫廷画院的重要成员。他的山水画有熟练的技巧和深厚的文艺修养,善画大幅作品,具有创造性,真实而微妙地表现不同地区、季节、气候的特点,画出“远近浅深、四时朝暮、风雨明晦之不同”,追求和表现不同地区的山水特点和季节气候的细致变化,真实、具体、生动,富有感染力,在山水画中创造优美动人的意境。 《早春图》是郭熙最具代表性的画作,敏锐的画出冬去春来,大地复苏的细致变化,山间雾气浮动,阳光和煦,穿插以行旅待渡等活动传达出欣欣向荣的感情。 郭熙的绘画主张经其子郭思整理成《林泉高致集》一书,系统而深刻地阐述了郭熙关于山水画艺术的见解。《林泉高致集》强调画家对自然景物的观察研究。文中不仅阐述了自然山水体貌结构的规律及其在四时、朝暮、风雨、明晦中的变化特征,而且还特别强调画家如何去发现和塑造山水的优美艺术形象:“山形面面看”,“山形步步移”,角度不同而呈现千姿百态,画家应选取动人的景色加工提炼,经过反复酝酿以造成富有理想和情趣的意境。书中还列举了一些诗歌摘句,有助于画家从中受到启示,产生意境新奇的构思。郭熙强调画家要有丰富的修养和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只有“所养扩充”,“所览淳熟”,“所经众多”,“所取精粹”,才能克服作品中的诸种毛病。他对山水画的取景与结构、细部与整体之间的关联,笔墨与色彩的运用

等方面也都有具体论述。对山水画中的“三远”(高远、深远、平远)和四时山水景物的变化,如“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论述,至今仍被人们传诵。 郭熙的绘画创作和理论主张显示宋代山水画形成了自己的面貌,尤其是他重视意境的创造更影响了后来山水画的发展。

浅析宋代山水画

浅析宋代山水画

【摘要】:中国的山水画发展到宋代,无论在绘画理论或绘画形式上都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它的形成并非偶然,魏晋时期的美学思想和绘画理念为宋代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宋代是传统中国山水画的鼎盛时期,院体画、文人画相互关联,共同并进,名家层出不穷,作品空前繁多,质量高雅精湛.宋代山水画法度森严,百代标程,对元、明、清后世山水画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从空间构想的审美渊源、心灵空间的超越、视觉空间理论的形成等方面对宋代山水画空间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阐述,以期能够对宋代山水画艺术有更深刻的了解。 关键词:宋代;山水画理论;空间;渊源;绘画理论;发展 中国的山水画是用水墨来表现宇宙万物,是通过水墨的形式来体现人对自然物象的情怀和感悟。在山水画自身发展过程中,逐渐溶入了传统的文化思想,赋予了山水画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内在生命力,开始以独特的表现形式阐释中国艺术的人文精神。中国绘画艺术就是在民族文化精神的孕育下,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历经数千年,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展现出了中国艺术独特的魅力。中国画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在意识结构,是以儒学的以人为本为基本道德内涵,以追求真善美为道德使命,以道学的“天人合一”及禅学的“梵我合一”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观念,这种美学思想建构了艺术家“象物寄情”、“情景交融”的创作思维模式,通过对自然的感悟而达到了“物我为一、天人合一”的境界。在中国山水画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方面画家们开始探讨山水画的空间布置和绘画形式。另一方面,通过绘画抒发情感,把绘画作为和自然沟通的一种方式。 一、山水画空间构想的审美渊源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战乱动荡的时代,士族的兴起,对当时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士族在政治、经济方面都享受特殊的权利,他们从事艺术创作,有传世的教养,有充足的时间,又有比较适合于他们要求的生活环境。所以在这个时期,士大夫画家无不积极参与书画活动,也就在这个时期,艺术思想也异常活跃,各种绘画著录,有条理地记录了他们的痕迹,并为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魏晋时期中国美学出现了深刻的转型。一般认为,这一时期兴起了玄学,老庄哲学和佛教

中国山水画的意义和功能

中国山水画的意义和功能 中国十一世纪画家郭熙的山水画理论 着作——这部画论实际上是郭思在郭熙的 观点和意见基础上写出的,同时也有他自己对郭熙作品的观察——中有郭思对其作品 的一段描述。图中前景有一老人倾倚在山前一棵大松之下,其后则是连绵不断的松林,直至远处。(原文:“先子以三尺余小绢作一老人倚仗岩前,在一大松下。自此后作无数松,大小相连,转岭下涧,几十百松一望不断。”——译者)郭思还告诉我们,这幅画是为庆贺一位贵族官僚文潞公的寿辰而作,意在表达其子子孙孙连绵公相的愿望。他还说,文潞公非常高兴。①(原文:“此特为文潞公寿,意取公子孙联棉公相之义。潞公大喜。”“文潞公”,即文彦博。——译者) 像这样告诉我们一幅绘画创作的具体情况 的中国早期绘画文献并不算多;当然,我们希望能有更多一些。但是,缺少这类信息并

不意味着这种情况是例外——认为这种情 况是例外即是说,艺术家对于主题和风格的选择通常与郭思提到的那些实际的想法和 限制无关。中国人谈论艺术通常不讨论艺术作品生产背后的经济及其他动力,他们喜欢把艺术家描绘成自由的人,只注重表现自己的感情。我相信,在西方我们对此不加评判就可以接受。直至最近,大多数中国艺术家的处境更有可能和意大利十五世纪画家的 处境相类似。就像迈克尔·巴克桑德尔[Michael Baxandal]所指出的,在他们所处的时代绘画确实太重要了,不能只留给画家。巴克桑德尔评论说,“在我们晚近的浪漫境况下,绘画交易就非常不同了,画家们画出他们认为是最好的东西,然后寻找买 主。”② 中国十一世纪文人业余绘画运动 的兴起,使得有些艺术家程度不同地独立于通过艺术生产获得的经济收入。这样,后来的着作者才敢于声称这些画家在艺术上也 具有同样独立的地位,至少对于他们着意赞扬的艺术家来说是这样的。这样又出现了艺术家不受任何拘束的神话,艺术家与金钱和

阐述宋代南北山水画的异同

一.阐述宋代南北山水画的异同 宋代的绘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高峰,它所反映的现实生活内容,在古代绘画史上是极为突出的。宋代绘画运用多彩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创造了很多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宋代的山水画在绘画艺术上有着许多重要的创作。山水画追求优美动人的意境情趣,注意真实而巧妙的艺术表现,并努力进行形象提炼,有着高度的写实能力北宋统一了封建割据造成的分裂和隔阂,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着相对安定的局面,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坊和市的严格界限,出现空前未有的繁荣。宋初100余年间大体遵循五代绘画传统。院体花鸟画以黄家富贵体为规范,道释画中以吴家样影响最大,山水画以院外画家成就最高宋代山水画得到了空前的的发展。李成,范宽,许道宁,燕文贵等山水画画家。李成和范宽是北宋初期山水画家的代表,上承荆浩以水墨为主的传统,以表现北方雄浑壮阔的自然山水为主。与北宋山水画相比,南宋山水画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出现了新的变化。南宋山水画的代表人物是后来被称为“南宋四家”的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他们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都有所创新,将北宋雄浑壮阔的全景式描写演化为南宋精巧简洁,“水墨苍劲”的诗意挥洒。在山水画从北宋风格向南宋风格的转变中,李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南宋的山水画风格实际上是以李唐个人的风格为基础的。

二.主张: 反对追求精雕细琢的宋代院体画,力主“作画贵有古意”,认为运笔技术书画同法;提出以“云山为师”的口号,强调了画家的写实基本功与实践技巧,克服“墨戏”的陋习;出“书画本来同”的口号,以书法入画,使绘画的文人气质更为浓烈,韵味变化增强;提出“不假丹青笔,何以写远愁”的口号,以画寄意,使绘画的内在功能得到深化,涵盖更为广泛。影响影响影响影响:赵氏通过批评“近世”、倡导“古意”,从而确立了元代绘画艺术思维的审美标准。作为价值学原则,赵孟頫既维护了文人画的人格趣味,又摈弃了文人画的游戏态度;作为形态学原则,赵孟頫既创建文人特有的表现形式,又使之无愧于正规画的功力格法,并在绘画的各种画科中进行全面的实践,从而确立了文人画在画坛上成为正规画的地位。应该说,赵孟頫使职业正规画与业余文人画这两种原本对立或并行的绘画传统得以交流融汇,从此,一个以文人画家为主角,以建构文人画图式为主题的绘画新时代,拉开了序幕。 三. “吴门画派”简称“吴派”,一般认为始于沈周,成于文徵明,加上唐寅和仇英,是为“吴门四家”或称“明四家”。明代中期以后“吴派”逐渐取代宫廷绘画和“浙派”的地位,在社会上、尤其是在文人士大夫当中受到重现。历史背

宋元山水画的艺术成就与审美特征

宋元山水画的艺术成就与审美特征 摘要:宋元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鼎盛时期,它突出展示了隋代展子虞、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山水画作品大青绿、金碧山水1派的独具特色,展示了吴道子、王维、王洽及张璪创立的风格不同的水墨山水画派。五代画家深入自然,所画景物真实生动,北方画家的画风峰峦丛峙,雄浑壮美;南方画家的画风平淡天真、清丽秀美,南北方画家创立了全景式构图与不同风格的皴法,丰富了山水画的艺术表现语言,使宋元时期取得了巨大成就,有着很高的、独特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宋元山水画各流派特征审美特色 中国山水画是以自然风景作为描写对象的绘画形式,它作为1个独立的画科,至今已有1 千多年的历史。它孕育于秦汉,萌芽于魏晋,独立于隋代,成熟于唐代,于宋元达到高峰。 宋元是山水画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流派纷呈,集中体现了古代山水画的艺术成就和审 美特征。据《图画见闻志》《宣和画谱》《画继》《图绘宝鉴》所载统计,仅画家就有180余人。题材、内容广泛,江南江北,名山大川,宫景台阁,村野渔樵,各尽风貌。从形式上看,水墨、淡彩、青绿巧整点缀,皴法、构图、题款各具特色。其分类主要有青绿山水、浅绛山水和水墨山水3种,分别以工笔或写意的技法形式予以表现。 北宋之初以巨然、李成为代表,形成南北两家流派。李成以画“寒林平远”着称,画家依据自我的观察,以强调近景、中景,由近及远按比例逐渐放小的方式来描绘北方平原苍茫的地形面貌;同时还关注季节气候与环境的描写,创作出具有荒漠和严酷季节的“寒林”的形象,烘托 出1种荒寒而悲怆的诗意。从而形成“气象萧疏,烟林清旷,豪锋脱颖,墨法精微”的作品面貌;李成的山水画在北宋被誉为“古今第1”。现存代表作品有李成与王晓合作的《读碑窠石图》(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茂林远岫图》(辽宁博物馆藏)、《晴峦萧寺图》(美国纳尔逊知陆藏)。至后是以北方画派的范宽、郭熙为代表形成“雄健与秀美”的两种流派。北宋初期的李成、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