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LTE移动通信网无线网工程设计规范

TD-LTE移动通信网无线网工程设计规范
TD-LTE移动通信网无线网工程设计规范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 TD-LTE 移动通信网无线网

工程设计规范 D e s i g n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f o r T D

-L T E

M o b i l e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W i r e l e s s

N e t w o r k E n g i n e e r i n g

版本号:1.0.0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发布

201X -XX -XX 发布

201X -XX -XX 实施

QB-J-XXX -2012

目录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2

4总则5

5网络服务质量指标5

5.1室外连续覆盖场景的RSRP、RS-SINR、边缘速率指标6

5.2室内覆盖系统场景的RSRP、RS-SINR、边缘速率指标通用服务质量指标6

5.3其它通用服务质量要求6

6网络设计一般要求7

6.1TD-LTE无线接入网结构图7

6.2TD-LTE系统主要接口8

6.3TD-LTE无线网络工程设计应遵循要求8

6.4TD-LTE无线网络工程设计应包括的主要内容9

7无线网网络设计9

7.1一般原则9

7.2规划设计要求和流程10

7.3覆盖设计10

7.4容量设计12

7.5系统频率配置13

7.6子帧规划15

7.7物理小区标识(PCI)规划16

7.8跟踪区(TA)规划16

7.9系统间干扰协调16

7.10天馈系统设计17

7.11传输需求规划18

7.12IP地址规划19

8编号方式19

8.1移动用户相关编号方式19

8.2基站相关编号方式20

9网管要求21

10同步要求21

11局址与站址选择22

12安装工艺要求23

12.1无线基站机房工艺要求23

12.2天馈线安装工艺要求24

12.3桅杆(抱杆)及铁塔设计要求26

13编制历史28

附录A LTE室外宏站规划审核方法28

附录B TD-LTE与其他系统隔离要求32

B.1 各系统工作频段及基站发射功率32

B.2 各系统基站设备遵循的设备规范32

B.3 隔离度要求33

B.4 常用干扰消除或降低的各类措施34

B.5 不同系统间天线隔离距离34

前言

本标准旨在规范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无线网工程的规划方案制定和安装设计,重点给出设计要求和标准,为中国移动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无线工程建设的设计方案编制提供基本参考规范。

本标准主要包括网络服务质量指标、网络设计一般要求、无线网络设计、中继信令及接口设计要求、编号方式、网管要求、同步要求、局址与站址选择、设备安装工艺要求等内容。

本暂行规定基于TD-LTE 3GPP R9版本标准,今后随着技术的发展与网络的演进,将对本设计规范进行相应的修订和补充。

本标准为工程建设标准,应和已发布的《中国移动TD-LTE无线子系统工程验收规范》(QC-G-001-2012)配套使用。

本标准包含附录A、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移技〔2012〕**号印发。

本标准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技术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汤利民张新程汪颖史辛宁赵旭凇徐德平程日涛张海涛张炎炎邓安达孟繁丽胡恒杰。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无线网网络设计要求,以及相关接口要求、服务质量指标、编号方式、网管要求、同步要求、局(站)址选择和局(站)设计要求等,可供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无线网规划及设备安装设计使用,但不包含TD-LTE室内覆盖系统的信源及分布系统设计相关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TD-LTE数字移动通信无线网设备安装工程,扩建和改建工程可参照执行;与TD-LTE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建设相关的其它内容(包括核心网、承载网、业务平台、电源设施等的建设)应遵循其他相关规范标准的规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发布单位

[1] QB-A-001-2012TDD及WLAN系统双极化天线设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备规范

[2] QB-A-011-2011 TD-LTE规划仿真设计规范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3] QB-A-016-2010 中国移动无线局域网(WLAN)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AP、AC设备规范V1.1.0

[4] QB-A-018-2010 中国移动TD-SCDMA无线子系统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硬件技术规范V3.0

[5] QB-A-029-2011 基站防雷与接地技术规范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6] QB-H-007-2009 中国移动共建共享基站配套设施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技术规范

[7] QB-W-012-2007 基站节能系统技术规范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8] QC-A-001-2011 TD-LTE无线网络主设备规范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9] YD 5002-2005 邮电建筑防火设计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

业部

[10] YD 5003-2010 电信专用房屋工程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

信息化部

[11] YD 5039-2009 通信工程建设环境保护技术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

信息化部

[12] YD 5059-2005 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

业部

[13] YD/T1365-2006 2GHz TD-SCDMA数字蜂窝移动

通信网无线接入网络设备技术要

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14] YD/T5040-2005 通信电源设备安装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

业部

[15] YD/T5089-2005 数字同步网工程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

业部

[16] YD/T5131-2005 移动通信工程钢塔桅结构设计规

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

[17] YDC 014-2008800MHz CDMA 1X数字蜂窝移动

通信网设备技术要求:基站子系

统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

[18] YD/T 1556-20072GHz cdma2000数字蜂窝移动通

信网设备技术要求:基站子系统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

[19] 信部无[2002]353号关于调整2.4GHz频段发射功率限

值及有关问题的通知信息产业部无线电管理局

[20] 信无函[2007]22号2GHz频段TD-SCDMA数字蜂窝

移动通信网设备射频技术要求

(试行)信息产业部无线电管理局

[21] GB 12638-90 微波和超短波通信设备辐射安全

要求

国家技术监督局

[22] GB 50135-2006 高耸结构设计规范中国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23] GB 8702-88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国家环境保护局

[24] 3GPP TS 05.05

V8.20.0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GSM/EDGE Radio Access Network;Radio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3GPP

[25] 3GPP TS 23.203

V9.11.0 (2012-03)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Services and System Aspects;Policy and charging control architecture(Release 9)

3GPP

[26] 3GPP TS 25.104

V9.2.0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UMTS); Base Station (BS) radio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FDD)

3GPP

[27] 3GPP TS 36.104

V9.3.0 (2010-3) LTE;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E-UTRA); Base Station (BS) radio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3GPP

[28] 3GPP TS 45.005

V9.1.0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Radio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3GPP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英文缩写英文名称中文名称

2G The 2nd Generation 第二代

3G The 3rd Generation 第三代

3GPP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第三代伙伴计划ARQ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自动重传请求BLER Block Error Rate 误块率

CP Cyclic Prefix 循环前缀CSFB Circuit Switched FallBack 电路交换回退DL Downlink 下行链路DSCP Differentiated Services Code Point 差分服务代码点DwPTS Downlink Pilot Time Slot 下行导频时隙eNB Evolved NodeB 演进的NodeB E-UTRA Evolved UTRA 演进的UTRA

E-UTRAN Evolved UTRAN 演进的UTRAN

EARFCN E- UTRA Absolute Radio Frequency

Channel Number

E-UTRA绝对无线电频率信道号码

ECGI E-UTRAN Cell Global Identifier 小区全球唯一标识ECI E-UTRAN Cell Identity 小区唯一标识

EPC Evolved Packet Core 演进的分组核心网GBR Guaranteed Bit Rate 保证比特率

GNSS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P Guard Period 保护周期

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全球定位系统GUMMEI globally Unique MME identity 全球唯一MME标识符GUTI globally Unique temporary identity 全球唯一临时标识符HARQ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LR Home Location Register 归属位置寄存器HSS Home Subscriber Server 归属用户服务器

IEE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

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

IMS IP Multimedia Subsystem IP多媒体子系统

IMSI InternationalMobileSubscriberIdentific

ationNumber

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

IP Internet Protocol 网际协议

ISDN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综合业务数字网

ITU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国际电信联盟

L3 Layer 3 层三LA Location Area 位置区

M-TMSI MME-Temporary Mobile

SubscriberIdentity

MME移动用户临时标识

MCC Mobile country code 移动国家号码Mesh 网状网MIMO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多入多出MME Mobile Management Entity 移动管理实体MNC mobile network code 移动网络码

MSIN mobile SubscriberIdentification

Number

移动用户识别码

MSISDN Mobile Subscriber International

ISDN/PSTN number

移动用户的ISDN号码

MU-MIMO Multiple User-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多用户-多入多出

Non-GBR non Guaranteed Bit Rate 非保证比特率

OMC Operations & Maintenance Center 操作维护中心

P-GW PDN Gateway PDN网关

PCI Physical Cell Identity 物理小区标识

PDN Packet Data Network 分组数据网络PLMN 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 公共陆地移动网PRB Physical Resource Block 物理资源块

PTN Packet Transport Network 分组传送网

QCI QoS Class Identifier QoS类别标识

QoS Quality of Service 服务质量

RB Resource Block 资源块

RS Reference Signal 参考信号

RSRP 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 参考信号接收功率S-GW Serving Gateway 服务网关

SINR Signal to Interference & Noise Ratio 信干噪比

SRVCC Single Radio Voice Call Continuity 单待语音呼叫连续性TA Tracking Area 跟踪区

TAC Tracking Area Code 跟踪区域的标识

TAI Tracking Area identity 跟踪区域全球标识

TD-LTE TD-SCDMA Long Term Evolution TD-SCDMA的长期演进

TD-SCDMA Time Division Synchronous 时分同步码分多址

TDD Time Division Duplex 时分双工

UE User Equipment 用户设备

UL Uplink 上行链路

UpPTS Uplink Pilot Time Slot 上行导频时隙

VoIMS Voice over IMS IMS语音

VoIP Voice over IP IP语音

4总则

(1)本设计规范适用于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TD-LTE无线网的工程设计。

(2)电信基本建设中涉及国防安全的,应执行国家的相关规定。

(3)工程设计应贯彻国家基本建设方针政策和技术经济政策,符合国家相关技术体制和技术标准,同时密切结合我国通信发展的实际,合理利用频率资源。

(4)工程设计应充分调查和预测用户需求及运营维护需要,充分考虑各类业务对网络结构、容量及服务质量的影响,合理配置网络资源,适应用户不断增长和业务发展的需求。

(5)工程设计应满足节约土地、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保护自然环境和景观的要求,充分利用已有的基础设施实现共建共享。

(6)工程中所采用的电信设备,必须取得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设备进网许可证”。

(7)在我国抗震设防烈度7烈度以上(含7烈度)地区的公用电信网中使用的主要电信设备,必须取得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设备抗震性能检测合格证”。

(8)工程建设应贯彻国家节能减排相关政策和法规规定。

(9)本规范与国家有关标准(规范)、法律法规相矛盾时,应按国家标准(规范)、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办理。

(10)在特殊条件下,执行本暂行规定中的个别条款有困难时,应充分论述理由,提出采取措施的报告,呈主管部门审批。

5网络服务质量指标

网络服务质量指标包括RSRP(公共参考信号接收功率)指标、RS-SINR(公共参考信号信干噪比)、用户边缘速率指标、切换成功率、时延、掉线率等。RSRP、RS-SINR及边缘速

率指标针对不同覆盖场景分别作出要求;切换成功率、时延、掉线率等指标作为通用服务质量指标,要求各种场景下均能达到。

5.1室外连续覆盖场景的RSRP、RS-SINR、边缘速率指标

类型穿透损耗[注1]

指标[注2]

RSRP(dBm)RS-SINR

(dB)

边缘用户速率指标[注3] F频段D频段

主城区高≥-100 ≥-98 ≥-3 ≥2Mbps(100RB)/1Mbps(50RB)

主城区低≥-103 ≥-101 ≥-3 ≥2Mbps(100RB)/1Mbps(50RB) 一般城区≥-103 ≥-101 ≥-3 ≥2Mbps(100RB)/1Mbps(50RB)

县城及郊区≥-105 ≥-103 ≥-3 ≥2Mbps(100RB)/1Mbps(50RB)

注1:主城区穿透损耗取高、低两类:

高穿透损耗:如中心商务区、中心商业区、政务区、密集居民区等。

低穿透损耗:如普通商务区、普通商业区、普通居民区等。

注2:RSRP与RS-SINR指标值为邻小区50%模拟加载时,目标覆盖区域内95%以上应达到的值。

注3:边缘用户速率:用户速率累计分布曲线(CDF)中5%对应的用户速率为小区边缘用户速率。边缘用户速率的测试条件为:邻小区50%模拟加载;TM2/TM3/TM7/TM8自适应模式;业务子帧配置1:3,特殊子帧配比3:9:2及6:6:2;或者业务子帧配置2:2,特殊子帧配比10:2:2;单用户占用小区全部载波资源。

5.2室内覆盖系统场景的RSRP、RS-SINR、边缘速率指标通用服务质量指标

(1)在建设有室内分布系统的室内目标覆盖区域内95%以上的RSRP≥-105dBm且RS-SINR ≥6dB。

(2)营业厅(旗舰店)、会议室、重要办公区等业务需求高且建设双路室分系统的区域,95%以上的RSRP ≥-95dBm且RS-SINR ≥9dB。

5.3其它通用服务质量要求

(1)切换成功率≥95%。

(2)控制面切换时延<100ms,用户面切换时延<50ms。

(3)掉线率≤4%。

(4)满足各类业务的质量要求,具体如下表所列:

表5-4 各类业务质量要求列表

QoS Class Indentifier (QoS等级标识) Traffic Class

(业务类型)

Traffic Handling

Priority

(业务处理优先级)

Packet Delay

Budget

(时延要求)

Packet Error

LossRate

(丢包率)

1 Conversational Voice(话音会话类)

2 100 ms 10-2

2 Conversational Video (Live

Streaming)(实时视频流类)

4 150 ms 10-3

3 Real Time Gaming(实时游戏类) 3 50 ms 10-3

4 Non-Conversational Video

(Buffered Streaming)(非传统缓存

视频流类)

5 300 ms 10-6

5 IMS Signalling(IMS 信令类) 1 100 ms 10-6

6 Video (Buffered Streaming)

TCP-based (e.g., www, e-mail,

chat, ftp, p2p , progressive video,

etc.)(基于TCP的缓存视频流类)

6 300 ms 10-6

7 Voice,

Video (Live Streaming)

Interactive Gaming(话音、实时视

频流、交互游戏类)

7 100 ms 10-3

8 Video (Buffered Streaming)

TCP-based (e.g., www, e-mail,

chat, ftp, p2p file

sharing, progressive video, etc.)

(基于TCP的缓存视频流类)

8 300 ms 10-6

6网络设计一般要求

6.1TD-LTE无线接入网结构图

TD-LTE无线接入网E-UTRAN由多个eNB组成,eNB直接与分组核心网相连。核心网EPC由控制面实体MME和用户面实体S-GW组成。系统结构如图所示。

eNB

MME / S-GW MME / S-GW

eNB

eNB

S1

S1

S 1

S 1

X2

X 2

X 2

E-UTRAN

图6. 1-1TD-LTE 无线接入网结构图

6.2 TD-LTE 系统主要接口

(1) S1接口是eNB 与EPC 之间的接口,它分为用户面和控制面两个接口。

? S1的控制面接口(S1-MME )提供eNB 和MME 之间的信令承载功能; ? S1的用户面接口(S1-U )提供eNB 和S-GW/P-GW 之间的用户数据传输功能。 (2) X2接口是eNB 和eNB 之间的接口,该接口用于负载管理、差错处理以及终端的移动性管理。

? 用户面接口称为X2-U ; ? 控制面接口称为X2-CP 。

6.3 TD-LTE 无线网络工程设计应遵循要求

(1) 遵循国家及行业管理部门的相关技术要求和规范。

(2) 要适应我国地域广大、经济发展不平衡、用户及业务分布不均匀的特点。 (3) 要适应企业业务发展、网络发展战略及规模,并考虑网络的可持续发展。 (4) 建网要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结构清晰。 (5) 应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节能环保及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6) 在充分进行多方案比较的基础上确定最终方案。

(7) 从现有移动通信网向TD-LTE 通信网演进时,应保证现网业务的安全性和现网资源的合理利用。

6.4TD-LTE无线网络工程设计应包括的主要内容

(1)工程设计目标

(2)业务预测与业务模型的确定

(3)无线网网络设计

(4)无线网相关接口设计

(5)无线网相关编号计划

(6)网管要求

(7)同步方式

(8)设备配置说明

(9)局(站)址选择

(10)设备安装方案及工艺要求

(11)共建共享、环保和节能减排要求

(12)工程概预算与投资分析

7无线网网络设计

7.1一般原则

(1)无线网设计应满足移动通信网服务区的覆盖、质量和用户容量的要求。

(2)无线网应主要承载数据业务,并具备承载VoIP语音业务的能力。

(3)无线网规划设计中应综合采用LTE规划仿真数据、LTE网络结构预估等多种手段确保网络结构的合理性,力争从建网初期的规划设计阶段规避网络结构问题。

(4)无线网规划设计的同时应重点关注传输需求的规划设计,避免基站传输带宽不足成为网络容量的瓶颈。规划设计中应考虑适度超前,保证一定冗余。在初期网络负荷较低时可暂时按照基站平均带宽需求取定,后期应随着网络负荷的增加进行相应的扩容,直至达到不同基站配置的峰值带宽需求。

(5)无线网设计应综合评估工程在技术方案和投资经济效益两方面的合理性。

(6)无线网设计应充分考虑与现有通信网的协同,注意局站址资源共用、网间互操作与业务分担、干扰规避等方面的要求。

(7)无线网设计应具有前瞻性,应考虑网络的质量和稳定性。原则上,建议一个本地网尽可能采用一个厂家的无线设备进行建设,同一厂家的基站在地理位置上应相对集中,避免与其它厂家基站在地理上的交错分布。不同厂家间的边界应利用移动用户的地理分布和行为进行划分,避开用户密集、业务量较高的区域,避免后期工程对无线网进行大幅度的调整,且建网后期宜根据网络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7.2规划设计要求和流程

(1)规划设计要求

?无线网规划设计中应综合使用LTE规划仿真数据、基于2G/TD的MR、扫频和路测

数据的LTE网络结构预估等多种手段,对LTE规划方案进行逐小区、逐基站的分

析,确保LTE规划方案具备合理的网络结构。

?无线网规划应依据规划设计流程进行,重点关注站址、天线和RRU的规划,保

证网络指标达到设计要求,规划方案被确认合格后方可实施,规划审核方法参

见附录A。

(2)规划设计流程

规划设计流程见图7.2-1。

图7. 2-1 TD-LTE无线网规划设计流程图

7.3覆盖设计

(1)无线覆盖区设计应包含以下内容:

?规划目标:确定目标覆盖区,制定覆盖、容量、质量规划目标;

?业务模型:对覆盖区内业务分布进行分析预测,确定业务模型;

?基站布局:根据无线网络覆盖和容量估算网络规模,结合业务分布及站址资源

情况确定基站布局;

?设计仿真:利用仿真工具,选择传播模型,计算传播损耗,进行覆盖预测;根

据覆盖预测结果,进行邻区规划、频率规划、PCI规划及蒙特卡罗仿真,输出

仿真结果。

?设计参数:基于现有规划手段,在网络规划设计中应分场景合理规划设置站间

距、站高和天线下倾角,受限于实际站址资源情况导致的区域内高站比例不得

超过5%。市区、县城的具体设计参数可参照下表建议:

市区建议县城建议

站间距(米) 站高

(米)

天线最小

下倾角(垂

直半功率

角为7度)

天线最小

下倾角(垂

直半功率

角为15度)

站间

(米)

站高

(米)

天线最小

下倾角(垂

直半功率

角为7度)

天线最小

下倾角(垂

直半功率

角为15度)

200 21 12 16 300 15 8 12

250 23 11 15 350 17 8 12

300 25 11 15 400 19 8 12

350 27 10 14 450 21 7 11

400 30 10 14 500 23 7 11

450 33 10 14 550 25 7 11

500 36 10 14 600 28 8 12

550 39 10 14 650 31 8 12

600 43 10 14 700 34 8 12

650 47 10 14 750 38 8 12

- - - - 800 42 8 12

- - - - 850 46 8 12

- - - - 900 51 8 12

(2)在进行无线网络覆盖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TD-LTE覆盖区域主要考虑GSM、TD-SCDMA数据业务热点区域,数据业务热点区

域将对宏基站和室内分布站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实现主要数据热点区域室外成

片连续覆盖及重要楼宇的室内有效覆盖。

?根据不同目标区域对于覆盖质量指标的差异化要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无线网络

覆盖目标;

?在满足设计目标前提下,应充分利用现有的通信基础设施资源。

(3)无线网应按蜂窝网络结构规则进行设计:

?无线网宏蜂窝覆盖应按蜂窝网络结构规则进行设计,合理布局基站和设置天线,

实现优良的水平蜂窝结构,达到精确覆盖要求;

?无线网应根据业务发展需求构建合理的异构网结构,利用宏蜂窝覆盖、街道站

覆盖、分布式小区覆盖、室内覆盖、家庭基站覆盖构建立体分层架构,实现目

标覆盖区域的连续、深度覆盖,同时提升网络容量。

(4)预规划时,应综合考虑基站发射功率、业务数据速率、系统负荷、终端移动速度、无线环境、干扰情况等因素,同时结合天馈线系统参数(天线增益、半功率角、方向角、下倾角、馈线类型、馈线长度等)合理确定基站覆盖范围。

(5)规划仿真时,应针对目标区域选择典型场景进行传播模型校正,并设置合理的输入参数,仿真结果应达到无线网络设计目标。TD-LTE规划仿真应符合《TD-LTE规划仿真设计规范》(QB-A-011-2011)的要求。

(6)在无线覆盖区设计中,可采用高增益的定向天线、增大发射功率、采用扩展CP 配置、特定子帧配置和信道格式等方式来扩大小区的物理覆盖范围。

(7)在高铁、室内覆盖、室外盲区补盲等场景,可采用小区合并技术扩大小区的逻辑覆盖范围。

(8)在省界地带,除应进行资源分配的协调外,还应针对边界的具体情况,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做好邻边地带无线覆盖区控制的设计,使得无线覆盖区和行政区划尽量保持一致。

(9)在国界地带,无线覆盖区的设计必须遵循国家签署的两国无线电协调双边协议,在没有签署双边协议的地带,应针对边界的具体情况,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做好邻边地带无线覆盖区控制的设计。

7.4容量设计

(1)无线网网络容量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网络容量应根据工程满足期的业务需求配置,考虑现实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即

要满足当期工程要求,又要兼顾今后的发展;

?网络容量设计以该区域实际业务比例和业务密度为基础,并综合考虑社会经济

发展等因素;

?网络容量设计应考虑业务的多样性需求,并设置合理的网络负荷。

(2)新建及扩容无线网络应对覆盖区内的用户数和业务分布进行调查和预测,得出一段时间内的业务模型和业务密度分布预测,作为无线网容量设计的基础数据。

(3)小区载频配置应考虑以下因素进行确定:

?系统子帧配置;

?目标小区业务量预测结果和小区平均吞吐量要求;

?为了使TD-LTE网络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而确定的合理负荷。

(4)无线网可采用增加新的载频和进行蜂窝分裂、增加新的基站和小区等手段进行扩容。在设计中应通过技术和经济比较,确定扩容方案。

7.5系统频率配置

(1) TD-LTE系统可使用频率范围符合表7.4-1要求。

表7.4-1 TD-LTE可用频段

频段频率范围

33 1900 MHz–1920 MHz

34 2010 MHz–2025 MHz

35 1850 MHz–1910 MHz

36 1930 MHz–1990 MHz

37 1910 MHz–1930 MHz

38 2570 MHz–2620 MHz

39 1880 MHz–1920 MHz

40 2300 MHz–2400 MHz

41 2496 MHz–2690 MHz

42 3400MHz–3600 MHz

43 3600 MHz–3800 MHz

TD-LTE系统配置的信道带宽和对应的RB数量应符合表7.4-2的规定。为满足TD-LTE高速数据业务需求,宜采用10MHz以上的高带宽配置方式。TD-LTE频道分辨率为100KHz,E-UTRA 绝对无线频率信道号(EARFCN)应符合表7.4-3的规定。

表7.4-2 TD-LTE信道带宽

信道带宽[MHz] 1.4 3 5 10 15 20

RB数量 6 15 25 50 75 100

表7.4-3 EARFCN定义表格

频带Flow (MHz) NOffs Range of N

33 1900 26000 36000 – 36199

34 2010 26200 36200 – 36349

35 1850 26350 36350 – 36949

36 1930 26950 36950 –37549

37 1910 27550 37550 – 37749

38 2570 27750 37750 – 38249

39 1880 28250 38250-38649

40 2300 28650 38650-39649

41 2496 29650 39650-41589

42 3400 31590 41590-43589

43 3600 33590 43590-45589

(2)中国移动现阶段TD-LTE网络的工作频段

根据国家相关部门批复的频率资源及TD-SCDMA网络频率使用情况,中国移动现阶段TD-LTE网络的工作频段为:

?F频段:1880-1900MHz(频段号39 ),覆盖室外。在特殊需求的场景可用于室

内;

?D频段:2575-2615MHz(频段号38),覆盖室外。推荐在20MHz单载波时使用

2575-2595MHz;在双载波时使用2575-2615MHz。

?E频段:2330-2370MHz(频段号40),覆盖室内。为避免建网初期干扰,推荐在

20MHz单载波时使用2330-2350MHz,在室内小区间异频组网场景相邻小区可分

别使用2350-2370MHz和2330-2350MHz频率。室分建设中器件指标应满足

QB-G-010-2011《室内分布系统验收规范》的相关要求。

(3)频率分配方式

同频方式具有较高的频谱利用率,异频方式能够提供更优的网络质量。TD-LTE系统中载波频率与EARFCN的对应关系按下式计算:

TD-LTE系统中载波频率与EARFCN的对应关系按下式计算:

F = Flow + 0.1(N – NOffs)

其中F为频率,N为EARFCN,Flow和NOffs定义如表7.4-3所示。

?频率分配应考虑到当前工程的合理性和将来网络的发展,综合进行配置;

?宏蜂窝覆盖与室内覆盖宜采用异频组网方式,在有特殊需求的场景,可以在满

足干扰控制要求的前提上灵活进行层间频率配置;

?宏蜂窝覆盖可以采用同频、异频等频率配置方式,应综合考虑频率资源、网络

覆盖、容量及干扰控制要求选择适当的频率配置方式;

异构网层间频率配置方式应综合考虑频率资源、网络覆盖、层间容量及干扰控

制机制及要求选择适当的频率配置方式。

7.6 子帧规划

(1) 由于目前TD-SCDMA 采用2:4时隙配置,为避免交叉干扰,TD-LTE F 频段宏基站业务子帧配置为1:3,特殊子帧配置为3:9:2或6:6:2。

(2) D 频段宏基站及E 频段室内覆盖基站的子帧规划应与业务规划相结合进行。上下行

子帧配比按表7.5-1选择配置,特殊子帧配比按表7.5-2选择配置。目前建议D 频段业务子帧配置为2:2,特殊子帧配置为10:2:2;E 频段业务子帧配置为1:3,特殊子帧配置为10:2:2。

表7.5-1 上下行子帧配比方式

上下行配置

上下行切换周期

子帧号 0

1

2

3

4

5

6 7

8

9

0 5 ms D S U U U D S U U U 1 5 ms D S U U D D S U U D 2 5 ms D S U D D D

S

U D D

3 10 ms D S U U U D D D D D

4 10 ms D S U U D D D D D D

5 10 ms D S U D D D D D D D 6

5 ms

D S U U U D

S

U U D

表7.5-2 特殊子帧配比方式

配置 正常CP

扩展CP DwPTS GP UpPTS

DwPTS GP UpPTS

0 3 10 1 3 8 1 1 9 4 8 3 2 10 3 9 2 3 11 2 10 1 4 12 1 3 7 2 5 3 9 2 8 2 6 9 3 9 1 7 10 2 6 4 2 8 11 1 - - - 9

6

6

-

-

- (3) 同频组网的宏蜂窝基站宜采用统一的上下行子帧配置,采用异频组网方式的宏蜂窝覆盖与室内覆盖可采用不同的子帧配置。对于小区间隔离程度较高(如部分室内覆盖场景),可灵活设置不同的上下行子帧配置。

(4) TD-LTE 的子帧配置应同其他TDD 系统的时隙配置相协调以避免邻频干扰。

7.7物理小区标识(PCI)规划

(1)物理小区标识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不冲突原则:保证同频相邻小区之间的PCI不同;

?不混淆原则:保证某个小区的同频邻小区PCI值不相等;

?相邻小区之间应尽量选择干扰最优的PCI值,即PCI值模3不相等;

?最优化原则:保证同PCI的小区具有足够的复用距离,并在同频邻小区之间选

择干扰最优的PCI值。

(2)为避免出现未来网络扩容引起PCI冲突问题,应适当预留物理小区标识资源。

7.8跟踪区(TA)规划

(1)跟踪区划分应利用移动用户的地理分布和行为进行区域划分,减少跟踪区边缘位置更新。可采用以下方法:

?跟踪区边界划分不宜以街道为界,不宜放在话务量较高的地方;

?跟踪区边界不宜与街道平行或垂直;

?在市区和城郊交界区域,宜将跟踪区的边界放在外围一线的基站处,而不宜放

在话务密集的城郊结合部。

(2)跟踪区划分应满足小区寻呼信道的容量要求并适当预留,跟踪区不宜跨越MME区域。

(3)跟踪区宜与2/3G LAC保持一致,以便于未来更好地支持CSFB。

(4)针对高速移动等跟踪区频繁变更的场景,可以通过TA List功能降低跟踪区更新的负荷。

7.9系统间干扰协调

(1)不同运营商业务经营者无线网络之间的系统干扰协调应按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相关规定执行;单运营商不同无线网络之间的系统干扰处理方法可以参考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相关规定执行。

(2)应充分考虑与其它相同或相近频段的无线网络的杂散、阻塞、互调干扰协调。

中国移动WLAN简介

中国移动WLAN WLAN是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无线局域网)的缩写,指应用无线通信技术将计算机设备互联起来,客户可通过笔记本电脑、PDA等终端以WLAN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和企业网,获取信息、娱乐或进行办公。支持多媒体功能,上传下载,随时欣赏网上影片或音乐。提供极速而稳定的无线连接。在中国移动WLAN网络覆盖地区,客户可以通过笔记本电脑、PDA等移动终端,在配备WLAN上网卡时以无线方式高速接入互联网/企业网,获取信息、移动办公或者娱乐。 在中国移动WLAN网络覆盖地区,共享接入速率最高可达11Mb/s。实现方式类似于局域网,需要通过手机号码和密码验证后方可打开网页,用户名为客户的手机号码,而密码则在申请WLAN业务时系统自动生成,客户可以把该密码修改成容易记忆的密码。 中国移动在全国31个省省会城市、首府、直辖市及经济发达和重点城市的机场、高级酒店、会议中心、展览馆等热点地区都进行了WLAN 网络覆盖,并且会继续扩大。 WLAN可提供高达54Mbps的速率(某些小城市可能为11Mbps,但大部分为54M),可以进行WWW浏览、收发EMAIL、欣赏网上电影、下载文件和进行办公。在配备WLAN上网卡时以无线方式高速接入互联网/企业网,获取信息、移动办公或者娱乐,共享接入速率最高可达54Mbps (现在大部分地区限速在1Mb/s~2Mb/s), 实现方式类似于局域网. 无线局域网(WLAN)主流技术

WLAN工作在2.5GHz或者5GHz 802.11 ,1997年,原始标准(2Mbit/s 工作在2.4GHz)。 802.11a,1999年,物理层补充(54Mbit/s工作在5GHz) 。 802.11b,1999年,物理层补充(11Mbit/s工作在2.4GHz) 。 802.11c,符合802.1D的媒体接入控制层(MAC) 桥接(MAC Layer Bridging) 。 802.11d,根据各国无线电规定做的调整。 802.11e ,对服务等级(Quality of Service, QS) 的支持。 802.11f,基站的互连性(Interoperability) 。 802.11g,物理层补充(54Mbit/s工作在2.4GHz) 。 802.11h,无线覆盖半径的调整,室内(indoor) 和室外(outdoor) 信道(5GHz频段) 。 802.11i,安全和鉴权(Authentification)方面的补充。 802.11n,可以将WLAN的传输速率由目前802.11a及802.11g提供的54Mbps,提供到300Mbps甚至高达600Mbps。 无线网络的设备类型 在无线局域网里,常见的设备有无线网卡、无线网桥、无线天线等。 1、无线网卡

高速铁路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发展分析

摘要:移动通信系统参与高速铁路的运营对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笔者结合移动通信系统在高速铁路中的发展现状,分析高铁中移动通信技术的关键技术要点,为移动通信系统更好地服务高速铁路提出一定的技术参考。 关键词:高速铁路;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发展 一、高速铁路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高速铁路移动通信系统是以高速列车计算机系统为主要载体,通过无线设备以及有线的接入,从而形成列车内部信息有效接收与发送的网络。高速铁路移动通信系统本身既可以用于对列车的控制,又可以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服务手段服务于大众。就实际应用来说,针对目前的高铁移动通信系统的运行现况,加强高铁移动通信是改善高铁通信系统的主要内容。 二、高速铁路移动通信系统技术发展国内外现状对比 1、国外高铁移动通信系统技术发展现状 相比国内高铁移动通信系统技术的发展,国际高速铁路移动通信系统技术发展相对较成熟。比如,国际高速铁路除了能实现移动通信系统控制列车运营之外,还具备了面向提供旅客的无线网络服务,实现列车内部无线网的全面覆盖。不少国家已经可以运用周围环境中的无线网络来支持运营与服务。在实际中,许多国家利用一些先进技术,降低列车运行环境对无线信号的磨损,完善列车的网络服务。当列车内部缺乏良好的网络支持环境时,往往还可以利用卫星技术达到网络覆盖,弥补列车网络运行的不足。当卫星技术可以协助无线网络覆盖之后,就可以充分地满足列车运行和旅客的需求,保证数据传递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还有一些在高铁行业发展较为先进的国家,例如日本,为了完善列车的网络服务,还使用了泄露电缆实现网络传递,可以使无线网络进行良好的覆盖,充分做到列车运营的交流工作。总的来看,国际高速铁路的移动通信系统技术的发展因为起步早,相关科技也较为先进,因此在高铁运行过程中实现了良好的网络服务,为旅客提供了更为优质的现代化服务。 2、国内高铁移动通信系统技术发展现状 新型的移动通信技术在国内高铁行业正处于不断研发的阶段。为了更好满足高铁旅客的现代化需求,提升高铁的整体服务水平,积极更新移动通信技术在高铁运营中的使用水平已经成为高铁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和趋势。 三、高铁专用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 为了满足高铁移动通信系统网络的需求,专业移动通信系统(简称gsm-r)程序应运而生。作为专业的应用程序,gsm-r系统可以有效地为高速铁路提供较为稳定的移动通信技术。gsm-r在经历了长期检验和试用之后,已经投入实际使用,有效地降低了高铁移动通信系统的成本投入,同时成功地提升了旅客服务水平以及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随着高铁移动通信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网络服务已经难以满足高铁发展的要求,gsm-r已经落后于当下的发展环境。无线网络技术支持成为高铁移动通信系统技术发展的新理念。拓展无线网络技术支持,实现对现代科技的改革。这样才能够成功的解决历史遗留的数据狭隘问题,将原本低效率的数据传导工作升级,达成网络传递操作的目标。随着现代化生活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高速列车在运营过程中的业务也越来越多样化,传统的网络服务已经难以满足实际的需求,新型的网络移动通信服务,终将取代传统的gsm-r系统以供高速铁路长久使用。 当前为了满足越来越多的网络需求,为了使新的移动通信系统得到更好的应用,在实际中,需要加强对该系统技术的要点控制,主要技术要点包括: (1)完善无线网络支持平台。为了满足通信系统的需求,无线平台必须拥有良好的信息传递通道,能够有效地实现对环境的无差别传递和对待,降低环境对网络信号的影响。因为高速铁路可能经过的道路环境非常复杂,充斥着各种导致信号网络中断的因素,保证信号的

移动通信频段划分以及介绍范文

移动通信频段划分 GSM通信频段:分为:GSM900 DCS1800 PCS1900(目前中国只用到GSM900和DCS1800两个频段) GSM900: 双工频率间隔:45MHZ 880~890(EGSM),890~915M(PGSM)移动台(手机)发送. 基站接收 925~935(EGSM),935~960M(PGSM)基站发送. 移动台(手机)接收 GSM900频段中我国政府批准使用的上行频率为885~915 MHz ,下行频率为935~960 MHz 移动GSM900频段为885~890(上行)/930~935(下行)(此频段属于EGSM),890~909(上行)/935~954(下行) (此频段属于PGSM),共24M 联通GSM900频段为909~915 (上行)/954~960(下行),共6M DCS1800: 双工频率间隔:90MHZ 1710~1785M 移动台(手机)发送. 基站接收 1805~1880M 基站发送. 移动台(手机)接收 GSM1800频段中我国政府批准使用的上行频率为1710~1755 MHz ,下行频率为 1805~1850 MHz,但未大量使用,特别是小城市 移动GSM1800频段为1710~1720(上行)/1805~1815(下行),共10M 联通GSM1800频段为1745~1755(上行)/1840~1850(下行) ,共10M TD-SCDMA(TDD): 核心频段: A频段:2010~2025MHz(原B频段),建设最好的,最早使用的,广泛室外使用的频段 F频段:1880~1920MHz(原A频段),考虑与小灵通干扰,应从低开始使用 E频率:2320~2370MHz(原C频段),主要室内使用,不室外使用,室内防止与WLAN 冲突,建议从低开始使用。 现在LTE实验网频段为:2320-2370MHz。 WCDMA(FDD)2100M频段:(具有TDD模式,但是没有商用)(标准4种850/900/1900/2100MHz)核心频段:1920~1980MHz,2110~2170MHz(分别用于上行和下行) 中国联通WCDMA分配的频率是1940~1955MHz(上行)/2130~2145MHz(下行),共 15MHz; CDMA2000(FDD)800M频段: 核心频段:815~849MHz,860~894MHz(分别用于上行和下行) 中国电信800M的频段:825-835 MHz(上行)/870-880 MHz(下行),共10MHz; 中国电信cdma2000分配的频率是1920~1935MHz(上行)/2110~2125MHz(下行),共15MHz; 1.EDGE的带宽与基站接入有关,以及与终端使用几个时隙有关,EDGE总8个时隙,但是为了防止干扰一般都没有用完8个时隙,最多分组数据4个时隙。 2.频段变化主要原因:900M满了会自动提升到1800M 或者:900M是语音,1800M是分组数据 3.EDGE各个区域的分布是不一致的,可能有的布局好有的布局不好。 4.GPRS的每个时隙速度大约20Kbps。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设计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设计方案 指导老师:刘祖军 小组成员: 01114016 屈晓芳 01114024 郝静 01114025 刘小彤 01114027 赵琨 01114040 李琦

一、卫星通信的起源和发展 1945年,英国科幻大师 Arthur. C. Clarke 在英国《无线电世界》杂志第10期上发表了一篇具有历史意义的无线通信科学设想论文,题为《地球外的中继》,这篇论文详细地论证了卫星通信的可行性。按照他的这一设想,研究人员开始利用人造地球卫星实现通信的探索。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一颗名为Sputnik Ⅰ的小型卫星,这标志着卫星通信的开始。 近几年来,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研制和开发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美、加、日和欧洲国家都已或计划建立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可以构成陆、海、空的立体化移动通信网,沟通国际上乃至全球范围的世界漫游系统。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充分展现了卫星通信的优势和特点,它不仅可以向人口密集的城市和交通沿线,也能向人口稀少的地区提供移动通信服务,尤其是对正在运动中的汽车、火车、轮船、飞机、个人提供通信服务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二、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 卫星移动通信以VSAT和地面蜂窝移动通信为基础,结合空间卫星多波束技术、星载处理技术、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的综合运用,是更高级的智能化新型通信网,能将通信终端延伸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实现世界漫游,从而使电信网发生质的变化。 按卫星运行轨道来分,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基本上可以分为同步轨

道(GEO)、中轨道(MEO)和低轨道(LEO)系统。GEO系统技术成熟,成本低。对于GEO轨道,利用三颗卫星可构成覆盖除地球南、北极区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本文中所设计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主要覆盖东南亚地区,地面终端为手持机,为GEO 同步轨道卫星,卫星天线有140个点波束,EIRP:73dBW,G/T:15.3dB/K,支持数据速率9.6kbps, 至少能提供10,000路双向信道,频段为L波段,上行1626-1660MHz,下行1525-1559MHz。 该系统设计思路为:用户终端→信息编码→调制器→上变频器→功率放大器→卫星接收、下变频→解调、路由→上变频、发射→接收机与解调器→用户终端。 图1.系统组成图

无线网规网优基本知识概述

无线网规网优基本知识概述: 1、了解第一代、第二代以及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以及代表制式。 2、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分别采用了哪种多址方式? 一代:FDMA二代:FDMA+TDMA 三代:CDMA+TDMA+FDMA 3、典型的2, 2.5, 2.75 代移动通信系统有哪些? 2G----IS95A/GSM 2.5G----IS95B/GPRS 2.75G----CDMA1X/EDGE 4、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有哪些制式? WCDMA CDMA2000 TD-SCDMA 5、解释双工技术和多址技术,并说明有哪些多址技术和哪些双工技术。 双工技术:用于区分上下行。分为:FDD、TDD 多址技术:用于区分用户。分为:FDMA、TDMA、CDMA 6、移动通信网络包括哪几个部分? MS BSS NSS 7、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包括哪几个过程? 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过程是围绕建网目标进行网络规划、工程实施、网络优化的循环过程。 8、移动网络建设过程当中有哪几个关注点?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以3C1Q为关注点。覆盖(Coverage)、成本(Cost)、质量(Quality)、容量(Capacity)

9、网络规划的定义是什么? 根据建网目标和演进的需要,结合成本,选择合适的网元设备进行规划。输出网元数目,网元结构,网元配置,确定网元之间的连接方式。 10、华为无线网络规划理念是什么? 综合建网成本最小、盈利业务覆盖最佳、有限资源容量最大、核心业务质量最优 11、什么是网络优化? 是指对即将或已经投入运行的网络,进行有针对性的参数采集、数据分析、找出影响网络运行质量的原因,并且通过工程参数的优化等技术手段,使网络性能达到最佳允许状态,使现有网络资源获得最佳效益,同时对今后的网络维护及规划提出合理建议。 12、无线网络优化的时机有哪些? ①网络正式投入运行后或者网络扩容后。 ②网络质量明显下降或用户投诉较多时 ③发生突发事件并对网络质量造成重大影响 ④当用户群改变并对网络质量造成很大影响 CDMA通信原理: 1、 CDMA的载波带宽是多少?码片速率是多少? 1.25MHz 1.2288Mcps 2、简述CDMA系统的发展历程及各阶段的特点。 IS95-A IS95-B CDMA1X CDMA2000 3X 3、画出CDMA系统的网络结构,简述接入网各网元的功能,以及各个主要的接口。 4、什么是扩频?它与CDMA是什么关系? 扩频:将信号扩展至一很宽的频带后进行传输的通信系统。CDMA采用DSSS 5、什么是正交? 当两信号的相关系数为零时,这两信号是正交的。 6、不同用户的信号如何通过不同的码来进行区分?这些码要符合什么要求? 对于前向信道,用WALSH码区分用户,反向用42位的扰码来区分用户。

中国移动通信频段划分

中国移动通信频段划分 中国移动 GSM900 上行/下行:890-909/935-954 EGSM900 上行/下行:885-890/930-935(中国铁通GSM-R:885-889/930-934) GSM1800M 上行/下行:1710-1725/1805-1820 3G TDD 1880-1900MHz和2010-2025 中国联通 GSM900 上行/下行:909-915/954-960 GSM1800 上行/下行:1745-1755/1840-1850 3G FDD 上行/下行:1940-1955/2130-2145 中国电信 CDMA800 上行/下行:825-840/870-885 3G FDD 上行/下行:1920-1935/2110-2125 目前我国共为TD分配了155MHz工作频段,分别为1880~1920MHz、2010~2025MHz 以及2300~2400MHz。其中,1880~1920MHz中的1900~1920MHz频段为现有小灵通所使用,2300~2400MHz频段则是TD的补充频段。在目前的TD试商用中,仅使用了2010~2025MHz共15MHz频段。 国家有关3G频谱的划分规定 根据2002年10月原国家信息产业部下发文件《关于第三代公众移动通信系统频率规划问题的通知》(信部无[2002]479号)中规定: FDD方式:1920-1980MHz和2110-2170MHz;补充工作频段1755-1785MHz和1850-1880MHz TDD方式:1880-1920MHz和2010-2025MHz;补充工作频段2300-2400MHz(与无线电定位业务共用) 所谓码分多址是指以不同的二进制码来区分不同的用户的多址方式,这种多址方式是相对于FDMA和TDMA而言的。

卫星大作业设计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设计一、主要技术指标 1)主要覆盖东南亚地区(92°E~140°E ,10°S~23°26’N),地面终端为手持机。 2)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轨道的高度为36000km。 3)波束:卫星天线有140 个点波束,EIRP:73dBW,G/T: 15.3dB/K。 4)支持数据速率9.6kbps, 至少能提供10,000路双向信道。 5)频段:L波段,上行1626-1660MHz,下行1525-1559MHz。 二、总体技术方案 1.系统组成 卫星通信系统主要由卫星星载转发器、地球站接收和发送设备组成。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些设备是如何构成系统,以提供端到端的链路的(用户终端→信息编码→调制器→上变频器→功率放大器→卫星接收、下变频→解调、路由→上变频、发射→接收机与解调器→用户终端)。 发送端输入的信息经过处理和编码后,进入调制器对载波进行调制;已调的中频信号经上变频器将频率搬移到所需的上行射频频率,最后经过高功率放大器放大后,馈送到发送天线发往卫星。卫星转发器除了对所接收的上行信号提供足够的增益外,还进行必要的处理(频率变换、译码、编码等)。卫星发射天线将信号经下行链路送至接收地球站。地球站首先将接收的微弱信号送人低噪声放大模块和下

变频器。低噪声放大模块的前端是具有低噪声温度的放大器,以保证接收信号的质量。下变频器、解调和解码与发送端的编码、调制和上变频对应。 图(1)星载和地球站设备 2.系统的传输技术体制 (1)信号调制方式(2-PSK ) 二相相移键控(BPSK)是相移键控中最简单的一种形式,相移大小为 180°,又可称为2-PSK 。简单来说,就是二进制信号的0和1,分别用载波相位0和π或π/2和?π/2 来表示。表达式为 S BPSK t =[ a k g t ?kT b k ]cos ?(ω0t) 式中a k 为二进制数字,a k 为+1的概率为P ,a k 为-1的概率为(1-P ) 采用BPSK 调制方式时,发送端以某个相位作为基准,因而在接

中国移动WLAN自动认证功能

中国移动WLAN自动认证功能 iPhone PEAP及SIM认证配置操作手册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2012年6月 IOS6.0版本的iPhone手机暂时只支持PEAP认证方式,IOS6.0以下版本的iPhone手机既支持PEAP认证也支持SIM认证,因此优先推荐IOS用户使用PEAP 认证方式。 1.PEAP认证配置方式(适合于IOS3.0-6.0系统) 提示:客户使用WLAN自动认证功能之前,需先开通WLAN业务,并订购WLAN 包流量套餐或者包时长套餐,优先推荐用户订购包流量套餐。 步骤1:进入“无线局域网”,打开Wi-Fi开关。 步骤2:等待系统搜索到带锁标识的CMCC-AUTO。 步骤3:点击CMCC-AUTO,在弹出的输入框中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用户名为手机号码,密码为该号码的WLAN业务密码。 步骤4:接受peap server安全证书。 步骤5:等待手机状态栏出现WiFi标识并且CMCC-AUTO前被勾选,认证结束,您已经连接到互联网。 2.SIM认证配置方式(适合于IOS6.0以下系统,IOS6.0 系统暂不支持) iPhone系统初次使用EAP-SIM认证,必须先安装“中国移动WLAN SIM认证证书”。该证书安装步骤如下:

步骤1:确保手机能够正常上网。 步骤2:点击网页提供或系统短信发送的下载地址/CMCC-AUTO.mobileconfig,下载配置文件。 步骤3:配置文件下载完成后,系统会出现证书安装界面。 步骤4:点击安装后,会弹出确认窗口。 步骤5:选择“现在安装”,进行证书的安装。 步骤6:安装完成后,点击“完成”结束安装。 提示:证书只在初次使用时安装,不用重复安装。 注: 1、iPhone系统进行WLAN自动认证的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1:进入“无线局域网”,打开Wi-Fi开关。 步骤2:等待系统搜索到带锁标识的CMCC-AUTO。 步骤3:点击CMCC-AUTO,开始与网络侧进行认证。 步骤4:等待手机状态栏出现WiFi标识并且CMCC-AUTO前被勾选,认证结束。 2、iPhone系统打开CMCC-AUTO自动加入功能的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1:点击CMCC-AUTO的箭头,进入CMCC-AUTO属性界面。 步骤2:在CMCC-AUTO的属性界面中打开“自动加入”的开关。在周围的环境中如果有CMCC-AUTO网络时,iPhone将能够快速搜索到并自动进行认证关联。 3、iPhone系统WLAN自动认证下线的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1:进入系统“无线局域网络”设置。 步骤2:将“无线局域”关闭。系统会自动完成下线。

移动通信在铁路通信系统中应用

移动通信在铁路通信系统中应用 铁路运输是国家的经济大动脉,铁路通信系统是直接保证铁路运输的重要工具,它的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铁路运输的效率以及运输速度和安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各种高新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铁路通信系统中,使得铁路通信系统得到逐步提高和完善,并提高了铁路运输的运输速度、效率以及安全可靠性,本文主要讨论移动通信在铁路通信系统中的相关应用。 一、通信的作用 通信,指人与人或人与自然之间通过某种行为或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与传递。铁路通信就是指利用有线通信、无线通信、光纤通信等现代化技术和设备,将铁路运输生产和建设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进行传输和处理交换。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行,对铁路通信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铁路通信系统,才能为现代化铁路的建设与运行提供重要技术支持和安全保障。 二、集群通信系统 集群通信系统是一种功能强大的专用移动通信系统,是通信与微处理机技术、程控交换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紧密结合的产物。由于它具有群呼、组呼、强插、强拆等功能,特别适合于调度指挥以及应急、抢险等场合,并较好地解决了通信频率合理分配的问题,因而倍受专业运营管理部门的青睐,被确定为现行铁路移动通信方式的首选类型。但是这一系统还具有一定的缺点,主要包括采用动态的频率分配,没有考虑与周围公用网的有效融合问题,没有先进的路由合理选择功能,并且在建立通路和自动过网时存在信息丢失现象,保密性不强,容易受干扰等,这些缺点对于话音通信的影响不大,但是会对列车与调度指挥中心之间的实时双向数据通信造成较大的误码。因而对于要求较高数据通信误码率的场合并不适合。 三、GSM-R技术

移动通信频段划分以及介绍

移动通信频段划分 GSM 通信频段:分为:GSM900 DCS1800 PCS1900(目前中国只用到GSM900和DCS1800两个频段) GSM900: 双工频率间隔:45MHZ 880~890(EGSM),890~915M(PGSM)移动台(手机)发送. 基站接收 925~935(EGSM),935~960M(PGSM)基站发送. 移动台(手机)接收 GSM900频段中我国政府批准使用的上行频率为885~915MHz ,下行频率为935~960MHz 移动GSM900频段为885~890(上行)/930~935(下行)(此频段属于EGSM),890~909(上行)/935~954(下行) (此频段属于PGSM),共24M 联通GSM900频段为909~915(上行)/954~960(下行),共6M DCS1800: 双工频率间隔:90MHZ 1710~1785M 移动台(手机)发送. 基站接收 1805~1880M 基站发送. 移动台(手机)接收 GSM1800频段中我国政府批准使用的上行频率为1710~1755 MHz ,下行频率为 1805~1850MHz,但未大量使用,特别是小城市 移动GSM1800频段为1710~1720(上行)/1805~1815(下行),共10M 联通GSM1800频段为1745~1755(上行)/1840~1850(下行) ,共10M TD-SCDMA(TDD): 核心频段: A 频段:2010~2025MHz(原B频段),建设最好的,最早使用的,广泛室外使用的频 段 F 频段:1880~1920MHz(原A频段),考虑与小灵通干扰,应从低开始使用 E 频率:2320~2370MHz(原C频段),主要室内使用,不室外使用,室内防止与 WLAN冲突,建议从低开始使用。 现在LTE实验网频段为:2320-2370MHz。 WCDMA(FDD)2100M 频段:(具有TDD模式,但是没有商用)(标准4 种 850/900/1900/2100MHz) 核心频段:1920~1980MHz,2110~2170MHz(分别用于上行和下行) 中国联通WCDMA分配的频率是1940~1955MHz(上行)/2130~2145MHz(下行),共 15MHz; CDMA2000(FDD)800M 频段: 核心频段:815~849MHz,860~894MHz(分别用于上行和下行) 中国电信800M的频段:825-835MHz(上行)/870-880 MHz(下行),共10MHz; 中国电信cdma2000分配的频率是1920~1935MHz(上行)/2110~2125MHz(下行),共15MHz; 1.EDGE的带宽与基站接入有关,以及与终端使用几个时隙有关,EDGE 总8个时隙,但是为了防止干扰一般都没有用完8个时隙,最多分组数据4个时隙。 2.频段变化主要原因:900M满了会自动提升到1800M 或者:900M是语音,1800M 是分组数据 3.EDGE各个区域的分布是不一致的,可能有的布局好有的布局不好。 4.GPRS的每个时隙速度大约20Kbps。

低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方案

摘要 作为一种国家关键的基础通信设施,以及全球移动通信的有机组成部分,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在国家安全、紧急救援、互联网、远程教学、卫星电视广播以及个人移动通信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新一代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可以提供个人电信业务、多信道广播、互联网的远程传送,是全球无缝个人通信、互联网空中高速通道的必要手段。近年来卫星通信新技术不断发展,特别是低轨道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研究与应用已成为各国的战略发展重点。无线资源管理是低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主要是由于卫星系统的资源是非常昂贵的,因此如何合理而有效地管理并利用卫星系统的资源已成为关键。 通过对低轨道卫星无线通信信道的基本特点的研究,文章具体从无线信道的缺点进行分析,并进行了matlab仿真模拟,得出信号经过多径信道的幅频特性,多径信道对不同频率信号的衰减情况不同,即具有频率选择性,以及信号经过多径信道的衰减情况,以及码元间隔对传输信号的影响,信号的码元间隔必须远大于信号的时延差,才能尽量的减小码间干扰。 关键词:低轨卫星通信,信道,信道特性

Abstract As a national key infrastructure communication, as well as an organic part of the global mobile communications, Star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in national security,emergency rescue, Internet, satellite TV broadcasting, remote teaching and personal mobile communication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such aspects. A new generation of broadband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system can provide personal telecommunication business, multicasting, remote transmission, the Internet is a global seamless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high-speed Internet air passage means necessary.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in low orbit satellite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has received the widespread attention, it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has become a national strategic priorities. Wireless resource management is the study of Leo satellite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this is mainly due to the satellite system resources is very expensive, therefore how to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management and use of the resources of satellite system has become a key. Through the low orbit satellite studi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wireless channel, the article specifically from wireless channel faults is analyzed, and the matlab simula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ignal after a multipath channel amplitude frequency characteristics, multipath channel attenuation is different on different frequency signal, which has the frequency selectivity, as well as the attenuation of the signal through the multipath channel, and the influence of element spacing to transmission signal, the signal of the symbol interval must be greater than the signal delay is poor, can try to reduce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KEY WORDS: LEO satellite, Channel,Channel characteristics

无线网规网优专业试题A

无线网规网优专业试题A 填空题 1.天线的增益单位dBd和dBi之间的换算关系为:0(dBd)= 2.15(dBi) 2.小区最小接入电平是由参数RXP 控制; 3.DMAX参数的设置只对呼叫建立过程有作用,对切换没有作用。 4.GSM手机一般以2dB 为一等级来调整它们的发送功率。 5.位置更新分为两种,一种是网络规定手机周期性进行位置更新, 一种是手机发现其所在位置已发生变化(LAC不同)而进行位置更新。 6.无线链路超时(RLT)参数的设置范围是4~64,以4为步长,设置大 小会影响网络掉话率和无线资源利用率。 7.对于小区重选滞后参数HYS,当某地区业务量很大时,常出现信令过 载,属于不同LAC相邻小区的HYS应增大(增大、减小); 若属于不同位置区的相邻小区,其重叠覆盖范围较大,HYS应也大(增大、减小);若属于不同LAC的相邻小区在邻接处覆盖较大出现覆盖“缝隙”,则HYS应减小(增大、减小)。 8.在11种逻辑信道中,FCCHW于纠正MS的频率,BCCH用于广播小 区信息,SACCI用于传送功率控制信令,FACCI用于传送Handover 信令。 9.DTX是指不连续传输;DTX 只能使用在话务信道上: 10.B SIC是基站识别码,它是网络色码NCC和基站色码BCC的组合

如果收到的BSIC是44,那么NCC二5 、BCC= 4 。 11.A THREIN天线中型号为739622的天线增益为15.5DBI,水平波瓣为 65度,垂直波瓣为120度,是双极化天线。 12.G SM900中相邻的频率间隔为200KHZ , DCS1800中相邻的频率间隔 为200KHZ。 二、判断题(Y/N) 1.GSM系统信道采用双频率工作,一个发射,一个接收,这种信道 我们称之为双工信道,其收发频率间隔称之为双工间隔,GSM的双工间隔为200KHZ (N 2.BSIC用于移动台识别相邻的、采用相同载频的、不同的基站收发 信台,特别用于区别在不同国家的边界地区采用相同载频的相邻BTS (Y) 3.用TOM进行路测时,如果某个基站开启了基带跳频的功能,而此时手 机正占用该基站的信道,则TOM仪表上会显示当前正在使用的任一跳频频率。(N) 4.DF参数设为YES可以减少基站的阻塞。(Y ) 5.C2值的大小只与C1有关。(N ) 6.FACC信道用于测量手机时间提前量等信息。(N ) 7.RTC合路器既能用于射频跳频,又能用于基带跳频.(N ) 8.在福州地区NCC勺取值范围是0---7。(N )

移动通信G技术概述

移动通信3G技术概述 2004-3-14 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在移动通信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领域从原先的话音业务发展到增值业务。伴随着移动增值业务的不断发展,迈向3G(3rd Generation,第三代移动通信)则是两大移动运营商的必然选择。与前两代系统相比,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特征是可提供丰富多彩的移动多媒体业务,其传输速率在高速移动环境中支持144kb/s,步行慢速移动环境中支持384kb/s,静止状态下支持2Mb/s。其设计目标是为了提供比第二代系统更大的系统容量、更好的通信质量,而且要能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实现无缝漫游及为用户提供包括话音、数据及多媒体等在内的多种业务,同时也要考虑与已有第二代系统的良好兼容性。 目前国际电联接受的3G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种:WCDMA、CDMA2000与TD-SCDMA。CDMA是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分多址)的缩写,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基础。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采用频分多址(FDMA)的模拟调制方式,这种系统的主要缺点是频谱利用率低,信令干扰话音业务。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采用时分多址(TDMA)的数字调制方式,提高了系统容量,并采用独立信道传送信令,使系统性能大为改善,但TDMA 的系统容量仍然有限,越区切换性能仍不完善。CDMA系统以其频率规划简单、系统容量大、频率复用系数高、抗多径能力强、通信质量好、软容量、软切换等特点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1、WCDMA 全称为Wideband CDMA,这是基于GSM网发展出来的3G技术规范,是欧洲提出的宽带CDMA技术,它与日本提出的宽带CDMA技术基本相同,目前正在进一步融合。该标准提出了GSM(2G)—GPRS—EDGE—WCDMA(3G)的演进策略。GPRS是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通用分组无线业务)的简称,EDGE是Enhanced Data rate for GSM Evolution (增强数据速率的GSM演进)的简称,这两种技术被称为代移动通信技术。目前中国移动正在采用这一方案向3G过渡,并已将原有的GSM网络升级为GPRS网络。 2、CDMA2000 CDMA2000是由窄带CDMA(CDMA IS95)技术发展而来的宽带CDMA技术,由美国主推,该标准提出了从CDMA IS95(2G)—CDMA20001x—CDMA20003x(3G)的演进策略。CDMA20001x被称为代移动通信技术。CDMA20003x与CDMA20001x的主要区别在于应用了多路载波技术,通过采用三载波使带宽提高。目前中国联通正在采用这一方案向3G过渡,并已建成了CDMA IS95网络。 3、TD-SCDMA 全称为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DMA(时分同步CDMA),是由我国大唐电信公司提出的3G标准,该标准提出不经过代的中间环节,直接向3G过渡,非常适用于GSM系统向3G升级。但目前大唐电信公司还没有基于这一标准的可供商用的产品推出。 三个技术标准的比较

移动通信系统频点划分和频率规划

移动通信系统频点划分 一、GSM900(上下行差45MHz) 说明: GSM频率在890M~915M(上行),935M~960M(下行),频点为0~124,其中95为临界频点。分配给移动公司的890M~909M,分配给联通公司的为909M~915M。其中对应移动的频点为0~94,联通的频点为96~124。 E-GSM 说明: GSM频率在880M~890M(上行),925M~935M(下行),频点为975~1024,其中1024为临界频点。 分配给移动公司的885M~890M,未分配给联通公司。其中对应移动的频点为1000~1023。 二、GSM1800(上下行差95MHz) 说明: GSM频率在1710M~1785M(上行),1805M~1880M(下行),频点为512~886。 分配给移动公司的1710M~1720M、1725M~1735M共20M、100个频点(其中 1730-1735MHz/1825-1830MHz是07年信息产业部新批),而上海、广东、北京特殊分配了 1720M~1725M(据集团公司技术部2006年2月通信资源管理信息)。广西移动全网可使用的频点范围为512~562、586~636共100个频点,分配给联通公司的为1745M~1755M。(其中一些地市1735M-1745M已经被联通占用) 1、频道间隔 相邻两频点间隔为为200kHz,每个频点采用时分多址(TDMA)方式,分为8个时隙,既8个信道(全速率),如GSM采用半速率话音编码后,每个频点可容纳16个半速率信道,可使系统容量扩大一倍,但其代价必然是导致语音质量的降低。 2、频道配置 绝对频点号和频道标称中心频率的关系为: GSM900MHz频段: f1(n)=+(n-1)×(移动台发,基站收) fh(n)=f1(n)+45MHz(基站发,移动台收);n∈[1,124] GSMl800MHz频段为: f1(n)=+(n-512)×(移动台发,基站收)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体系设计及应用模型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体系设计及应用模型 伴随通信系统“天地一体化”技术体系的推广,移动通信正朝着无缝覆盖的趋势发展,卫星移动通信覆盖面广的特点使其成为地面移动通信的必要补充。目前国外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有北美移动卫星(MSAT)系统,亚洲蜂窝卫星(ACeS)系统,瑟拉亚卫星(Thuraya)系统以及提供全球覆盖的国际海事卫星(Inmasrsat)系统等。Inmasrsat由国际海事组织经营,使用该系统的国家已超过160个,用户达29万多个,其第4代系统BGA N是第1个通过手持终端向全球同时提供话音和宽带数据的移动通信系统,也是第1个提供数据速率证的移动卫星通信系统。因此这里提出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设计及其应用模型。 1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传输模型 在卫星通信中,电波在空间传输时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大气吸收、对流层闪烁、雨、雪等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衰减,其中降雨对信号的衰减最为严重,因此卫星链路的雨衰特性是影响卫星通信系统传输质量与可靠性的主要因素。在进行卫星通信系统设计时要采取必要措施来应对各种信号衰减,针对信道特点来设计传输模型。 卫星信号在卫星与地面网间的传输模型如图1所示。 图中,S-Um接口为移动终端与地面信关站使用卫星信道通过卫星中继进行信号的传输:Abis接口为地面信关站与信关站收发信机的接口;A接口为地面移动网交换中心与信关站的接口。 2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通信体制 2.1 帧结构 移动卫星通信系统采用TDMA多址方式,在物理层信号以TDMA帧的形式进行传输,考虑到与地面GSM 网手持终端的兼容性,帧格式分为巨帧(hyper frame),超帧(superfr AME),复帧(mul TI frame),帧(frame),时隙(timeslot)。

中国移动校园WLAN业务常见问题及处理办法

中国移动校园WLAN业务常见问题及处理办法 1、使用条件 (一)用户所处区域有中国移动无线宽带信号覆盖(热点标识CMCC-EDU); (二)用户电脑有支持WlFl功能的无线网卡并且正确安装驱动程序; (三)用户有已开通且未欠费的账号。 2、上网操作流程 打幵笔记本无线网卡幵关 打开笔记本无线丽络连接 刷新网络列表 搜索可用网络,并连接移动热点?CH时?T JI开浏览器并任意输人一个网址.就可进人中国移动无线网络登录頁面 对已申谓账号的用户’揄人自己的黙号.密码和验IS码.然后虎击提交,此时用户即可上网“未申请抵号的用户*需運过対信 或到移动营业厅幵户获取账号) 输入已申谓的账号,密码和验证码”然后点击提交*此时用户即可上网。 3、常见故障及处理办法 (一)故障类型一 故障描述: 在网络列表中无法搜索到移动无线宽带网络信号(热点标识CMCC-EDU)

处理办法: 步骤一:首先确定笔记本的无线网卡开关已经打开,并且无线网卡工作能正常工作 步骤二:若是XP 系统,按下述程序操作: 1、鼠标右键点击"我的电脑"选择"服务",点开后在右边找到并双击"Wireless Zero Configuration"; -.?7 ?■ L.∣ dP 田IBil a lff ■ ■ ? wMτ∣?f?.r 豪, d*iQ*r?L>^ iB*T WvmM 14W 2、将启动类型改为"自动",点击"应用"再右键点击服务状态下面的"启动",然后点击"确定"; *,Γ?W ∣M ? rι??f αd M ?mc ‰lhirtirτuc?? P?τ ‰Λ? Z ?∣? e*w** HMfc l ^p? r?r< 5h44mCcpv ?W?tamc VlriM> CrdU4.. 吿魅基 f … ?κ≡^y ??M?c. .WnajOMrG E?t?* F?r≡?≡?□r ∣「L?? nul? C?w 円 I W πι %??fc?ff FflwaIgMt CamMHr 3ιarι∏q i ;3C5; ?=??M! ASflfl J?Mtwr --l?4A ∣ ???Mw ∣M*f ?'**??**> ∣u ?wgpmw≡∣ Ir?∣?^?F≠ ”常 s ‰???? Kmgfinrtf ∣m ∣ιJrart ,??rι Ew f Elmmm ???≡ln -rtl‰Lι ??“ ?,∣iv?ιMl]P>4 >‰ta Myar MPlMa4.,?Γ?M ir?qι ?M r v%ff 弔 怖如《 ∣?rdA F Fr< Stt XD l Q JP ??M M T N > M^r k a^M ?w W-... nruwtH^∣≡- IQMla B ItfySn κsa.. Mβ?aw*S" MiAJMW- ?w?w? PMtar *u ∣- IaFS FW 上的= 的的:??为 ?%? 的期 d 術 CMM 器曽 ¢¢1 H0a^BX -k-aa≡-aτeτ 冃目 r? ≠ 9 f Γ a a t a ?≡ >? T 3 t?t?!?i ?fiH?s5tfti?ti 1?曙 ?!Hc齐硯 9 K- £> 7 ?- ? ? B * M F 即 bftMMMI< 3工斗鼻車耳工 =Fw?n 冲 HfH ?,*H ∣ P?f?w?r<* Mipf. ?■4I F H JUM W Eihfchm %? ?j∏hF lκ?αm Mmir ?'>WF .!‰hp ∣ K?-dUWe brtwJxι? ??t0f*?i E ∣?Mcr RiHMi I 列 M ???tzrl ?5J CFC?C Mn ?ι?k?d???*? ?ΓiJ>J]> hMfi ∣a? t??rir l %Γdr ∣3?fi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