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南斯拉夫的民族问题

前南斯拉夫的民族问题
前南斯拉夫的民族问题

前南斯拉夫的民族问题

汪丽敏

2011-2-24 20:48:35 来源:《东欧中亚研究》 2000年第2期

一南部斯拉夫人的分化

公元6世纪斯拉夫人向南迁移,7世纪已遍布巴尔干半岛,部分斯拉夫人则深入到南部的克里特岛和小亚细亚。塞尔维亚人和黑山人分别于9世纪和10世纪建立公国,12~14世纪塞尔维亚王朝兴盛,黑山是其组成部分,1389年科索沃战役后受土耳其统治400多年,1878年塞尔维亚和黑山分别成为独立国家。马其顿的名称源于公元前的马其顿帝国,后来与斯拉夫人融合,马其顿人直到二战后在南斯拉夫联邦国家内才被承认为单独的民族。克罗地亚人是斯拉夫人,但名称(Hrvat)并非源于斯拉夫语。史学界认为这一名词最早发现于公元前520年的波斯文献,很可能是波斯的Hrvat部族征服了部分斯拉夫人后强加给他们的名称,但Hrvat部族自己却被斯拉夫化了,接受了斯拉夫语言和习俗1。克罗地亚人于公元625年来到亚得里亚海沿岸,9世纪建立独立的王国,后受奥匈帝国统治,享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权。斯洛文尼亚人在前南斯拉夫的文献中被视为南部斯拉夫人,但斯洛文尼亚史学界大多认为是西部斯拉夫人。2他们于公元6世纪沿多瑙河而上来到阿尔卑斯山以东的萨瓦河和德拉瓦河上游一带,曾加入斯拉夫人的卡兰塔尼亚公国,后来臣服法兰克帝国,13世纪开始受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直到1918年。波斯尼亚人曾在12世纪建立独立国家,但信奉鲍古米尔教,而其他斯拉夫人都信奉基督教,因此受到排斥和镇压,土耳其占领后改信伊斯兰教,成了斯拉夫穆斯林,目前该民族的正式名称是波斯尼亚人。

南部斯拉夫人最初都操古斯拉夫语,大多信奉基督教。9世纪拜占廷皇帝派遣出生在萨洛尼卡的传教士基里洛和梅托迪耶两兄弟到斯拉夫人居住区传播基督教,他们所创造的古斯拉夫文字格拉果尔字母,曾被南部斯拉夫人普遍使用。

他们的学生克利门特创造的新斯拉夫文字基里尔字母(为纪念他的老师而得名),也曾为南部斯拉夫人所接受。但1054年基督教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16世纪又分裂出了新教)后,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接受了天主教(许多斯洛文尼亚人后来又改信了新教),而塞尔维亚人、黑山人、马其顿人等则接受了东正教,基里尔文字受到使用拉丁文字的天主教会的抵制,而只为东正教徒所使用,后来又传到了俄罗斯。

东政教与天主教的主要差别在于,在教义上东正教认为“圣灵”只源于“圣父”,天主教则认为“圣灵”也源于“圣子”;东正教的教权与世俗皇权密切联系或政教合一,天主教实行政教分离;东正教认为只有修道院僧侣才应独身,天主教则为了严肃教规而规定神职人员必须独身;3等等。东正教视自身为正统(又称“正教”),使用希腊文书写经文,保持了希腊和拜占廷的文化传统;天主教则以拉丁文字为宗教的正式用语,继承了西罗马的文化传统。在东正教区崇尚一元主义,有严格的宗法观念和道德规范,富于集体主义精神;在天主教区则崇尚多元主义和法制,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使同属南部斯拉人、语言十分相近的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在文化艺术、生活习俗、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政治取向等各方面产生了差别,一条东西方文明的分界线不仅把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分隔开来,而且沿匈牙利、斯洛伐克、波兰的东部边界直到波罗的海三国,形成欧洲大陆上东西方文明的分界线。在巴尔干半岛,土耳其近500年的封建统治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形成鲜明对照,其边界又与这条分界线重合,加深了两者之间的鸿沟。当塞尔维亚“维护僵死的教会斯拉夫语长达数百年之久直到18世纪”4时,克罗地亚中世纪文学已溶入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发展潮流,位于克罗地亚首都的哥特式风格的萨格勒布大教堂则被视为“最东部的西方教堂”。

二克塞和塞阿民族冲突的历史根源

1.克塞民族冲突初现

15世纪,土耳其占领塞尔维亚、波斯尼亚和部分克罗地亚地区后,继续向奥匈帝国进犯。奥匈为抵御土军进攻,首先在克罗地亚境内建立了军事边区“克拉伊纳”(位于克罗地亚的斯拉沃尼亚地区和波斯尼亚北部的部分地区),后来扩展到沿海和伏伊伏丁那,并沿多瑙河向东扩展,最后形成了从亚得里亚海到喀尔巴阡山的完整防护带。在克罗地亚境内的军事边区最初的边民由克罗地亚和奥匈地区的居民组成,16世纪30年代被土军占领的东正教区的逃亡者成群结队大批涌进,其中有塞族人,也有信奉东正教的其他民族,当时曾把他们统称为“弗拉赫人”(即瓦拉几亚人)。5新的边民被安置在逃离家园的克罗地亚贵族遗弃的土地上耕种,军事边区受奥军直接统辖,边民享有免除一切税赋的优惠,只承担军事义务。这些新边民还曾一度获得自治权,并建立了东正教堂和在边区的大主教辖区。由于塞尔维亚东正教的强大影响,这些新边民逐渐塞尔维亚化,这一地区便成了克罗地亚境内的塞族聚居区。18世纪奥斯曼帝国日益衰落,军事边区逐渐非军事化,1881年军事边区已被取消,这一地区重归克罗地亚管辖。

19世纪奥匈帝国内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外国资本的渗入,使克罗地亚经济获得发展,但克罗地亚沿海地区曾被拿破仑军队占领,后又落入奥地利手中,克罗地亚民族仍处于分裂状态。当时克罗地亚已出现政党,但各党对民族解放运动的目标存在分歧,与塞尔维亚人合作的克罗地亚民众党主张南部斯拉夫人统一,克罗地亚权利党试图建立单一的克罗地亚民族国家,联盟党则主张与匈牙利结为联盟。塞尔维亚则经过两次反土耳其的农民大起义,于1815年获得自治权,1878年被承认为独立国家,1882年恢复了世袭君主制王国。塞尔维亚作为独立国家,其民族的复兴纲领已成为国家政治纲领的组成部分。1844年塞尔维亚内政大臣伊利亚·加拉沙宁为塞尔维亚大公亚力山大·卡拉焦尔杰维奇起草的秘密文件《草案》(Nacertanije)为塞尔维亚民族复兴奠定了思想基础,他预料土耳其帝国即

将崩溃并被奥、俄瓜分,认为塞尔维亚应继承杜尚王朝鼎盛时期的领土,并向西北有塞族居住的地方扩展,即以塞尔维亚为中心在巴尔干建立一个庞大的统一民族国家。6这就要求创造统一的南斯拉夫语言和形成统一的南斯拉夫民族。此后,统一南斯拉夫的“伊利里亚运动”兴起。塞尔维亚的一些文化团体对加拉沙宁的上述思想进行了广泛宣传,在克罗地亚的塞族人也通过自己的刊物《塞尔维亚屏障》(srbobran)等发表类似文章。1902年8月,一个名叫尼古拉·斯托亚迪诺维奇的塞族知识分子在上述刊物上发表一篇题为《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的文章,认为“克罗地亚人既没有他们自己的语言,又没有统一的社会习俗,没有共同生存的整体,也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民族属性的意识”, “克罗地亚人不是也不可能是专门的民族,但正在成为民族-塞尔维亚族的道路上”,至于那些具有专门民族意识的少数克罗地亚人,则应通过斗争消灭之,“这一斗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7这篇文章引起了广大克罗地亚人的愤怒,各大城市纷纷举行抗议活动,在萨格勒布市连续4天举行示威游行,许多塞族商店遭破坏。在反抗土耳其的民族觉醒和复兴运动中,克塞两族已开始出现分歧和冲突。

2.塞阿结下民族仇恨

巴尔干半岛的土著居民被视为伊利里亚人,巴尔干半岛于公元168年被罗马帝国占领,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成东罗马(拜占廷)和西罗马后被划入拜占廷版图。公元8世纪以后“伊利里亚人”的名称被其中一个部落的名称“阿尔布里亚人”所取代,阿尔巴尼亚人由此得名。8在科索沃地区,公元前2世纪曾是伊利里亚人的达尔达尼部落在这里定居。由于战乱频繁,在塞尔维亚人战胜拜占廷后的杜尚王朝时期,科索沃地区的阿族人只占人口总数的2%(塞尔维亚人占97%),主要居住在西部靠近阿尔巴尼亚边境的山区。9杜尚王朝时期曾定都科索沃的普里兹伦(1389年),佩齐是塞尔维亚东正教的大总主教辖区的中心。

16世纪土耳其的占领和伊斯兰化政策,导致塞尔维亚人从南向北大逃亡,大批人逃到伏伊伏丁那、克罗地亚和波斯尼亚等奥匈帝国辖区。1690年和1737

年曾发生过在塞尔维亚东正教大总主教阿尔塞尼耶三世和阿尔塞尼耶四世带领下的两次“民族大迁移”,仅1690年就有20万人离开家园。而在阿尔巴尼亚人中,一半以上人口已被伊斯兰化,并于18世纪前后大批涌入塞尔维亚南部(科索沃和马其顿)及保加利亚、波斯尼亚等地。此后,塞尔维亚人和阿尔巴尼亚人在反抗土耳其统治的民族解放斗争中,便已开始不断发生矛盾和冲突。

1875~1878年反对土耳其统治的黑塞哥维那武装大起义,波及到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阿尔巴尼亚、克罗地亚、伏伊伏丁那等地,被视为欧洲近代史上最大的游击战争之一,但塞尔维亚人在起义中却与阿尔巴尼亚人首次正面发生了冲突,结果塞尔维亚人一方失败,科索沃地区的塞族人因遭迫害,再次大批外逃。在1878~1912年的30多年期间,又有40多万塞族人离开了阿族穆斯林占领的科索沃地区。10而阿尔巴尼亚人则于1878年6月在普里兹伦召开所有阿族人的代表大会,成立“普里兹伦同盟”,要求承认阿尔巴尼亚民族,保证其领土完整。在两次巴尔干战争中,塞尔维亚和黑山军队进入阿尔巴尼亚北部直到亚得里亚海边,阿尔巴尼亚则于1912年4月发动大规模武装起义,并于11月28日在发罗拉宣布独立。塞、黑军队在大国压力下撤出阿尔巴尼亚,但收复了科索沃。1913年秋科索沃阿族曾举行武装起义,塞尔维亚动用了好几个师的兵力进行了“血腥镇压”,大批阿族人被杀,妇孺被活活烧死。11塞阿两族之间已播下了仇恨的种子。

三一战后南斯拉夫国家内的民族冲突

在一战后的统一南斯拉夫国家内,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之间的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表现最为突出。20世纪初,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的《民众党》是最有影响的政党,他们致力于建立奥匈帝国辖区内的南部斯拉夫人的国家,并于一战结束后的1918年10月29日宣布成立“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

人国”。但这个新国家,由于国内动荡和意大利对其西部的进攻,再加上新政权内亲塞尔维亚领导人的积极活动和某些大国的支持,刚刚成立不久又不得不转而求助于塞尔维亚,并于1918年12月1日宣布与塞合并,成立“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王国”。但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对这个新国家将是塞尔维亚的扩大,还是在联邦制基础上南部斯拉夫各民族平等的国家,尚深怀疑虑。以拉迪奇为首的克罗地亚农民党及其他一些政党则明确表示反对与塞尔维亚合并,并于12月5日在萨格勒布举行示威游行。结果,游行遭到塞尔维亚军队镇压,拉迪奇被捕。1920年11月28日,新国家举行议会选举,克罗地亚的政党中农民党得票最多,拉迪奇当选议员。从此,克塞两民族之间冲突便围绕着联邦制还是中央集权制的问题激烈展开。由于塞尔维亚国王的专权和不承认其他南部斯拉夫人的存在而受到克罗地亚农民党的强烈反对,1928年6月20日,在议会开会时,拉迪奇被塞激进党议员枪击至死。1929年1月6日,塞尔维亚国王亚历山大发动政变,取消宪法,解散议会,查禁政党,实行独裁统治,并改国名为“南斯拉夫王国”。克罗地亚人就连在奥匈帝国时还在不同程度上保留的自治权也被剥夺,而对斯洛文尼亚人及其他小民族而言,则是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的又一次失败。1929年在克罗地亚境内出现了恐怖主义组织“乌斯塔沙”,并于1934年与马其顿的民族主义者合作刺杀了塞尔维亚国王。1939年克罗地亚与塞尔维亚当局达成协议,重新恢复了克罗地亚的自治权,但又遭到克境内亲塞国王的激进党的反对,并不断提出使克境内的塞族实行自治和与波黑克拉伊纳塞族合并的要求。1940年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四南共联盟在经济社会改革中与民族主义的斗争

二战期间,德意法西斯豢养的“乌斯塔沙”份子曾大批残杀塞尔维亚人,大塞尔维亚民族主义的“切特尼克”分子也残害了大批克罗地亚人,一些残暴行为

的事例不断被双方的民族主义者用来煽动民族情绪和民族仇恨。与此同时,以铁托(克罗地亚人)为首的南斯拉夫共产党却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进行了浴血奋战,并取得胜利。铁托在1942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批判了大塞尔维亚主义的“老爷们”和“乌斯塔沙”的罪恶行径,指出法西斯主义是民族自由和平等的最大和最残暴的敌人,“必须同法西斯主义进行殊死搏斗”,号召各族人民投入战斗,“为建立南斯拉夫各族人民的兄弟般的自由与平等的共同体而奋斗”。在50年代铁托曾说过“早在战争时期就解决了民族问题,这就是在我国消灭了民族压迫”, "不论大小民族,权利一律得到承认”。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共产党的作用在于使积极的民族因素能够刺激而不是阻碍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努力使民族主义的一切消极现象消灭,并用国际主义精神教育人民”。12在1948年南共因被开除出共产党情报局而处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南共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对内实行工人自治和进行一系列改革,对外倡导和奉行不结盟政策,使南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时至今日回顾南的自治和改革,尽管在自治的名义下使用了一些特殊的述语,其理论依据也在学术界引起了争论,但就其改革的实质而言(包括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政企分离、党政分离、社会民主化、大小民族平等和民族自治等等),仍然不能不承认其正确性,而且不愧为社会主义国家中改革的先驱。然而,就是在这种大好形势下,也正因为国内外形势好转,特别是外部威胁的逐渐消失,各种民族主义又重新成了突出问题。

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正当南各族人民爱国主义空前高涨并为自己是南斯拉夫人而自豪时,“取消共和国,建立单一的南斯拉夫民族国家”的要求又提了出来,甚至有人还在南共七大会议(1958年)上提出了这一建议。1964年的南共联盟八大会议对上述倾向进行了批判,1966年清算了兰科维奇集团。13此后,南斯拉夫的改革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或是中央集权主义的民族主义,或是分裂主义的民族主义的干扰。例如,1966年清算兰科维奇集团后,1968年6月贝尔

格莱德大学生示威游行要求消灭失业,“打倒红色资产阶级”, “不允许资本主义复辟”, “决不让社会财产变为股份财产”等等。同年11月科索沃阿族学生在各大城市游行示威,认为1967~1968年的宪法修正案只是形式上的改革,要求实现完全的民族平等和成立科索沃共和国。1969年在斯洛文尼亚发生“公路事件”,斯洛文尼亚共和国政府公开指责联邦政府在分配筑路资金中对斯的民族歧视,并举行示威游行,要求联邦政府下台。与此同时,克罗地亚的文化团体“克罗地亚玛蒂察”提出政治行动纲领,说“南斯拉夫是克罗地亚的监狱”, “克罗地亚被抢劫一空”, “在克罗地亚的塞尔维亚人成了主宰”, “克罗地亚语已被取缔”,克应实现独立等,并指责克罗地亚共盟背叛了本民族。1971年克罗地亚大学生夺取了萨格勒布大学学生会领导权,后又组织了罢课活动,一些克罗地亚共盟领导人对罢课进行幕后支持。塞尔维亚共盟则长期对南共联盟会议决议进行抵制,散布有关铁托实行专制的言论等。70年代初,以铁托为首的南共联盟中央通过召开一系列会议和努力工作,对各共和国和自治省(特别是克罗地亚)共盟的错误进行了批判和纠正,对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塞尔维亚共盟领导及有关人员作了调整和处理。在南共联盟主席团会议和第二次代表会议的结论中,强调民族主义是所有反共势力聚集的基础,既要反对中央集权主义的民族主义,又要反对分裂主义的民族主义;强调南共联盟必须在政治思想和行动上保持一致,加强团结,加强民主集中制,加强共盟基层组织的作用,加强马列主义思想教育;反对南共联盟联邦化,“在南共联盟主席团内各共和国都有代表,所以这些决议各共和国也必须执行”。经过一系列努力,在此后的近10年中,党内民族主义倾向逐步收敛,“共产主义者联盟牢牢站稳了脚跟”。14 1980年铁托逝世后,民族主义浪潮又起。南共联盟逐渐民族化,丧失了团结各族人民和协调民族之间矛盾的核心作用。国家体制运转不灵,首先出现了经济危机,随后是政治危机,南共联盟解体,实行多党制,最终南斯拉夫分裂并发生武装冲突和战争。1989年塞尔维亚修改共和国宪法取消了阿族的自治地位,

使塞阿两族矛盾激化。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对塞当局的政策不满并同情阿族,塞尔维亚与斯、克的矛盾激化导致国家分裂。科索沃阿族宣布独立,塞当局则对阿族采取了高压政策,合法和非法的双重政权在科索沃并存直到1998年发生武装冲突。

五前南地区民族冲突的外部因素

巴尔干半岛所处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争的频繁使之获得了“火药桶”之称,而前南地区(特别是塞尔维亚)则位于巴尔干半岛的中心。大国的争夺和角逐,使巴尔干各民族无论如何抗争,最后总逃脱不了充当大国“棋盘上的小卒”15的命运,并且不断制造出民族间的新矛盾和新冲突。土耳其入侵巴尔干和实行伊斯兰化,大批塞族人迁入奥匈帝国辖区和大批阿族穆斯林涌入塞尔维亚、马其顿、波黑等地,为克-塞和塞-阿之间的民族矛盾留下了祸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境内的克、塞族士兵曾与塞尔维亚军队互相残杀。战后法国势力强大,视塞尔维亚王国为盟友并支持其建立统一的南斯拉夫国家,并把它作为抑制奥匈和俄国“布尔什维克危险”的防线。意大利则视南斯拉夫统一国家为其扩张的障碍而持反对立场。为了拉拢意大利,大国决定将亚得里亚海沿岸部分地区划归意大利,使60万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尼亚人沦于意大利统治之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法西斯支持克罗地亚恐怖组织“乌斯塔沙”建立“克罗地亚独立国”,其领土曾一度包括从达尔马提亚沿海地区直到德里纳河和泽蒙(即现今的克罗地亚绝大部分、整个波黑和部分伏伊伏丁那),境内设有集中营,大批残杀犹太人、塞尔维亚人等各族平民,死亡人数至今仍在克、塞之间争论不休。16意大利则占领了科索沃大部分领土并使之并入阿尔巴尼亚,建立了大阿尔巴尼亚国家,对那里的塞族进行迫害。塞克和塞阿之间的民族仇恨进一步加深。二战后的南斯拉夫,因部分沿海地区划归意大利,的里雅斯特被分为A区(英美共管后交意大利)和B区(归南管辖),使斯洛文尼亚人未能实现民族统一(目前在奥地利有50~60万斯族人,在意大利有10~12万斯族人)。马其顿

仍然是平衡巴尔干各方利益的牺牲品。冷战时期,社会主义的南斯拉夫奉行不结盟政策,被视为两大集团在巴尔干对抗的缓冲区以及整个国际关系中保持均势的稳定因素。然而,东欧剧变和冷战结束,使南斯拉夫丧失了在国际上的重要地位,国家分裂和战争使之重新变成了“火药桶”,并为大国干预提供了新的机会。

前南地区问题从1991年起便开始国际化了。首先是欧共体调解,使斯洛文尼亚宣布独立后发生的武装冲突平息下来。随后是欧共体与联合国合作并派驻维和部队,使克罗地亚战争暂时停息,但问题并未解决。美国最初认为前南地区问题是欧洲边缘地区的问题,对美没有利益关系,采取了袖手旁观态度。后来欧共体和联合国特使对波黑战争的一系列调解失败,战争不断升级,克罗地亚境内塞族占领克领土的1/3,波黑境内塞族占领波黑领土的2/3并与塞尔维亚共和国连接成片,1994年克林顿上台后美国开始出面参加调解并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美在波黑采取了三管齐下的方针,一是使波黑穆克两方结成联邦并与克罗地亚共和国建立联邦关系,扶植和加强波黑穆克和克罗地亚军事力量;二是以解除部分对南联盟的制裁为诱饵,使南联盟断绝与波黑塞族的联系;三是动用北约军队打击波黑塞族阵地,以实现该地区“军事力量的平衡”。与此同时,美还使克罗地亚与南联盟实现关系正常化;使克当局与克境内塞族签订停火协议和经济协议,开通了公路;随后驻克维和部队改变使命,驻扎于克与波黑、南联盟的边界,改名为恢复信任部队,一方面保证了克的领土完整,另一方面割断了克境内塞族与波黑境内塞族的联系。1995年,克罗地亚军队与波黑穆克联军的共同攻势下,波黑塞族丧失大片领土,最后被迫接受代顿和平协议。克罗地亚也收回了大片塞族区,最后实现了余下塞族区的和平回归。美国通过调解波黑战争和签订代顿协议至少达到了以下目的:(1)代顿协议的签订证明美在欧洲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北约继续存在的必要。(2)协调美俄关系,使俄成为谈判中不可缺少的一方并参加以北约为主的驻波黑的多国部队,以防止俄成为美欧行动的绊脚石。而北约不但首先在巴尔干有了立足之地,而且通过和平伙伴关系计划使其势力范围逐步东移,

向俄边界推进。(3)在美国内,代顿协议的成功意味着克林顿主义(世界霸权主义)对共和党的“孤立主义”的最终胜利,为确立美在世界的霸主地位打下了基础。克罗地亚在美国调解过程中,可算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克与美的特殊关系导致欧盟的不满,克因1995年在美默许下发动战争收复塞族区而受到联合国、欧盟各国的严厉谴责,几乎受到西方制裁。在执行代顿协议过程中,克因交出战争罪犯、遣返难民、波黑穆克之间的一系列争议问题等,不断受到美欧大国施加的压力,克罗地亚仍然是大国“棋盘中的小卒”. 波黑根据代顿协议已成为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社会”的保护国,南联盟仍是大国制裁和伺机干预的对象。

与波黑战争初期不同的是,美国从科索沃危机一开始就在解决该地区问题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北约也因在波黑、马其顿、阿尔巴尼亚驻军和推进与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以及接受波、匈、捷为其成员国,形成了对南联盟这个巴尔干半岛上惟一不顺从的国家的包围之势。对南联盟78天的轰炸,则是实施北约新战略的首次实验。北约进驻科索沃为其控制欧洲南部直到俄罗斯边界,为抑制德国势力进一步南下,也为防止欧洲建立独立的防务体系创造了条件。俄罗斯则只能忍辱负重,在调解和参加维和行动中冲当配角,并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在巴尔干的利益受损和北约势力的步步逼近。科索沃再次成为大国争夺的舞台,南联帮仍承受着强大压力并潜伏着一系列不稳定因素,受难者却是千百万无辜的各族人民。

小结

1.宗教和历史对前南地区各民族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一条东西方文明的界线穿过中东欧大陆并斜穿过前南地区,使得斯拉夫人的各民族之间产生了明显差别,土耳其入侵为前南地区民族冲突留下了祸根。一战后南斯拉夫统一国家的建立并非出于各民族完全自愿,塞尔维亚国王的专制和不承认其他民族,对民族关

系产生了恶劣影响。二战中互相残杀加深了民族间的仇恨。前南地区的民族问题错综复杂,是国家分裂和战争的根本原因,了解前南地区的民族问题是分析研究这一地区各方面问题的前提。

2.以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为战胜法西斯,实现无论大小民族一律平等而团结战斗并取得了胜利,二战后又在改革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民族主义也对改革以至对南共联盟自身构成了强大威胁。铁托和老一代共盟领导人相继逝世后,南共联盟民族化导致其最终解体,这是值得重视的经验教训。此外,在复杂而敏感的民族关系中,如何正确制定和执行民族政策,也值得深思。

3.美国和北约早在干预波黑冲突中,就已居心叵测地一步步地实现着其战略目标,1999年对南联盟的狂轰滥炸则彻底暴露了其称霸世界的野心。这说明,前南地区冲突绝非仅仅是该地区的民族问题或“欧洲边缘地区”的问题,大国的干预已使小小的波黑、科索沃成了世界风云变幻的一面镜子。

(责任编辑简隆德)

1〔克罗地亚〕D.霍尔瓦蒂奇:《克罗地亚》,萨格勒布1992年克文版,第58页。

2〔斯洛文尼亚〕Z.杜沙:《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1994年英文版,第19页。J.普伦克:《独立的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1996年斯文版,第18页。3〔南〕《通俗百科》,贝尔格莱德1976年版,第887页。

4伊万·博日奇:《南斯拉夫史》,商务出版社1984年版,第144页。

5〔克罗地亚〕Lj.安蒂奇:《塞尔维亚人》,萨格勒布1996年克文版,第8~11页。又见《南斯拉夫史》,第222页。

6见《塞尔维亚人》,第16页;《南斯拉夫史》,第342页;《通俗百科》,第744页。

7〔克罗地亚〕杜尚·比兰季奇等:《战争与独立之间的克罗地亚》,萨格勒布1991年英文版,第22页;《塞尔维亚人》,第20页。

8张文武等编:《东欧概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2页。

9南联盟信息部编:《科索沃和梅托希亚》,贝尔格莱德1998年英文版,第14页。

10《科索沃和梅托希亚》,第18页。

11《南斯拉夫史》,第503页。

12《铁托选集》(1926~1951年),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引言摘自:《从人民解放斗争角度看南斯拉夫的民族问题》(第175~184页), 《论民族问题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第448~458页), 《论经济企业的工人管理》(第483~506页)。13以兰科维奇(塞尔维亚人)为首的国家保安局领导人组成反自治的“官僚主义中央集权主义集团”,反对经济和社会改革,阻挠党和代表会议决议的贯彻执行,对民族平等的政策散布怀疑情绪,通过窃听、跟踪和获取情报等办法控制国家和党的负责人,对其他民族,特别是阿族采取种族歧视和民族沙文主义的作法。1966年南共联盟四中全会对该集团进行了清算。见〔南〕杜尚·比兰季奇:《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史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18~523页。14见《铁托选集》(1961~1973年),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引言摘自《大力开展反对我国一切消极现象和阶级敌人的斗争》(第288~302页); 《我们的基础是健全的,共产主义者联盟牢牢站稳了脚跟》(第307~317页)。

15〔南斯拉夫〕兰科·佩特科维奇:《巴尔干既非“火药桶’又非“和平区”》,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2页。

16克罗地亚总统图季曼作为历史学家于1989年撰写了《历史真相的泥淖》一书,对此作了专门探究。该书已于1998年译成中文,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论当今世界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

论当今世界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 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在历史的每个阶段都普遍存在,是在民族关系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上许多的民族问题仍然很尖锐,比如犹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的问题,朝鲜半岛名族问题南斯拉夫的民族问题。民族问题为什么一直存在,并且深刻的影响世界的发展,这就要探讨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首先我们要认识什么是民族问题,然后才能去探索它产生的根源。 民族在马克思主义中的解释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而民族问题这种社会现象,产生于民族出现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并将随着民族的消亡而消失。狭义上的民族问题是指历史的各个阶段不同民族之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各种各样的矛盾问题。民族之问存在矛盾,导致民族问题。民族问题也有其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民族问题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内容和性质。从广义上讲,民族问题还涉及民族自身的发展以及民族和阶级、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 现在世界上有很多突出的民族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对民族问题有一定的了解,并且探索其根源 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代表的犹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最突出的问题 巴以民族问题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是名族之间的各种利益冲突的结果,是领土争抢的结果。二者之间的民族的根源是民族利益和民族尊严问题。 而在南亚地区的印巴民族问题也十分突出,而这个地方的民族问题主要与各民族的宗教信仰不同导致的。自从印巴分治以来,印度的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流血冲突就没有中断过。同时,锡克教教徒同政府的冲突也十分激烈,多次发生震惊世界的流血事件。当然,南亚地区最引人注目的地区热点当属印巴围绕克什米尔的冲突。有人认为印巴地区冲突持续时间之长,程度之激烈,都仅次于中东,成为世界第二大热点。印巴在克什米尔的冲突,既有民族间的冲突,又有宗教之间的冲突,民族问题、宗教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 最早在次大陆生活的是土著的达罗毗荼人和外来的雅利安人。他们共同创造了被马克思称为“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的印度教,成为当时的统治力量。公元七世纪中叶,从阿拉伯半岛产生的伊斯兰教开始进入南亚次大陆。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为了争夺财富、土地和人口,冲突频起。经过近500年的争夺,穆斯林在南亚次大陆取得统治地位,清真寺取代了神庙。17世纪,西方殖民主

美国人是如何搞垮苏联日本前南斯拉夫的

美国人是如何搞垮苏联、日本、前南斯拉夫的。我们又面临着什么? 读一读乔良的一篇《金融战与阴谋论》,很有帮助。 谢谢大家!首先声明一下,我不是经济学家,不是金融专家,所以只能从外行的角度谈一谈我对经融问题的观察。刚才听了很多专家的发言,很惭愧,因为我发现自己正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状态,如果把我的发言排在前面的话,显然在有关经济的讲坛上我不适合作为带头发言的人;而如果把我放在后面,前面的人把该说的话都说完了,这样我又无话可说了。 我知道,《金融战与阴谋论》这个题目是许多搞金融专业,搞经济学的人,特别是一些专家比较反感的。为什么这么说?我接触过很多专家,他们对于金融战和阴谋论这样的东西都有一种本能的反感。什么是金融战?把明明是正常的经济社会的行为和活动叫做战争,这完全是毫无意义的夸张和比喻嘛。什么是阴谋论?明明是正常的金融运作,为什么要把它叫做阴谋呢?这中间存在阴谋吗?我问过一个我很尊敬的朋友,他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官员,他比我年轻,但是他非常出色。我就阴谋论的问题请教过他,他的回答也是否定的,他说国际金融领域不存在阴谋问题,要说存在的话,那也只能说是阳谋。但是,在这个问题上我还是和他有分歧。谭教授刚讲过的这些东西,我听了非常惭愧,这么多的数据和信息,而且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这么流畅的讲出来,我觉得这绝对不是我的所长,这辈子也不是我的方向。因为在这方面我不是一个专家。我是一个读闲书的人,这使我起码有一个好处,就是我可以不被信息和技术淹没。我大量的去读一些可能是专家们不关注的书,而这些书给我提供了其他的东西。 我想专家们不喜欢我这个题目,第一是因为这两个词,无论是金融战还是阴谋论都不是专业术语;第二是因为许多学经济、学金融的人,他们从课本上,而且很多人是在国外课堂上受教育的,与这两者没有关系,所以他们本能的排斥这些。但我要问,如果事实上确实存在着这样一种迹象,你也仍然要排斥它吗?它和你学到的理论、原理相悖的时候,你认同哪一个呢?这个世界从人类产生了思维,并且进而产生了语言和文字之后,就变成了一个二元世界,一个是客观世界,一个是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以及由此对世界的描述或者是理论描述。但是二元的世界哪个对我们更重要呢?如果我们看到了某些客观的事实与我们所学到的理论不一样的时候,我们会去修正谁?是修正我们的理论,还是像我们过去所宣称的那样战天斗地,其乐无穷,把这世界完全按我们的意愿去改变?既有的理论和实事求是谁更重要?这才是我们的出发点和分歧点。 现在回到我的令人讨厌的题目上。 一、金融战是客观现实还是夸张比喻?从现代意义上的货币诞生到由此产生资本的融通以来,金融领域的争夺或者厮杀,无论是它的规模还是它最后产生的财富效应,绝不亚于历史上任何一场战争。即使如此也仍然可以不把它叫做战争。但是我发现经济和战争的区别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是因为它不死人,(除了破产自杀的人以外)。所以人们往往不把它和战争联系起来,但是它的扫荡能力,它和掠夺能力,它的破坏性,确实和战争有一拼。专家们更多的是关注正常的经济活动,可是实际上与正常经济活动一直如影随形的是非正常经济活动。因为每个金融家、每个商人,包括经济学家首先是人,其次才是他扮演的社会角色。当他是人,特别是一个商人的时候,他作为人的特点通过他的社会角色体现出来时,主要就表现为他的逐利倾向。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么多体制、制度、规则,是不是就能够有效的约制人的本能呢?我对此持怀疑态度。 话再说回来,即使不把金融厮杀和争夺称作战争,它仍然具有杀伤性、掠夺性、破坏性这种些战争固有的特征,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其实比起阴谋论,人们更容易接受金融战这个概念,起码在这一点

中国与南斯拉夫建交始末

摘要:南斯拉夫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但中南两国的建交却拖延了五年才实现。苏联与南斯拉夫关系的变化是中南建交延搁和实现的主要原因。建国初期,尽管南斯拉夫符合新中国的建交原则,但中国不得不首先考虑苏联的立场和中苏同盟的利益。随着苏南双方外交关系的恢复以及南斯拉夫与东欧国家关系的改善,中南才最终得以建交。南斯拉夫是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之一,但迟至1955年两国才建立外交关系。对这段历史,程中原撰写的《张闻天传》(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第613页)、裴坚章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1956)》(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74-75页)、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张闻天选集传记组编的《张闻天年谱》(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下卷第957-958页)等均有提及,但囿于文体等原因,未能详述其过程。中国驻南斯拉夫首任大使伍修权所著《回忆与怀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93-294页)一书则记述了他所经历和了解的有关情形。据笔者所及,已有的为数甚少的关于中南关系史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建交以后的历史,也许由于掌握史料的局限,对建交过程着墨不多,亦间有讹误,例如,称中南建交是由中国首先做出决定、南斯拉夫积极响应而得以实现的,这显然不符合史实。从中国外交部档案馆开放的档案中,笔者涉猎到关于中南建交的第一手资料,遂尝试撰文更为完整地再现这一中国建交史上特殊个案的真实情况。一、南斯拉夫对新中国的承认与中南建交的搁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南两国都承受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如中国共产党领导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最大敌后战场一样,以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共产党也领导人民发展了反抗德国法西斯侵略的最大敌后战场,经过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同样牵制和消灭了大量的法西斯有生力量,也同样在反抗侵略中壮大了自己的队伍,并最终实现民族的解放和独立,在1945年11月建立了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之后,南斯拉夫没有与中国国民党政府建交,而是继续同情、支持中国革命。中共也十分钦佩英勇的南斯拉夫人民和共产党,一直关注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然而,南斯拉夫与苏联共产党之间的变故最终影响了中南两党、乃至后来中南国家间关系的发展。1948年6月,苏南两党矛盾激化,苏共操纵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会议做出了开除南共的决定,南斯拉夫被彻底孤立起来。与此同时,中国国内解放战争的形势已使成立新中国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中共迫切需要得到苏联方面的支持,毛泽东也正积极要求访苏。但显然南共与苏共的对立,使本与毛泽东存有芥蒂的斯大林更加怀疑毛泽东可能不过是又一个铁托,同样是“民族主义”的代表。所以,为了表明立场,打消苏联方面的疑虑,寻求与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在政治上的统一性,中共尽管当时对苏南冲突的真实情况并不甚了解,还是怀着对苏共权威地位的信任,迅速做出响应,表示“完全同意”情报局的决议。7月10日,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南共问题的决议》,认为以铁托等为代表的南共领导集团,在其对内对外的背叛性的和错误的行动中,违反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观点,指出南共党内所发生的事件,不是偶然的和孤立的现象,而是阶级斗争在无产阶级革命队伍中的反映,要求全党干部认真研究情报局决议,借以加强党内关于阶级的、党的、国际主义的、自我批评精神和纪律性的教育。[1]11月7日,《人民日报》再发表刘少奇的署名文章《论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论述“为什么铁托集团的反苏立场会使南斯拉夫受美国帝国主义的愚弄和侵略,而丧失南斯拉夫的独立,变南斯拉夫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2]其后一段时间,在南斯拉夫问题上,中共党内学习及对民众宣传时均与苏共保持一致。 南斯拉夫为顶住苏联联合东欧国家对其在各个领域不断施以的强大压力,只得与美英等西方国家建立关系,发展贸易,争取援助,试图在当时两大阵营对抗的国际大背景下走一条“中间路线”,这一路线在后来发展成为“不结盟”政策。而中国共产党也根据即将诞生的新中国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公开宣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中国人不是倒向

南斯拉夫民族状况和民族政策

南斯拉夫地区概况 原南斯拉夫地区概况。现在至少属于6个国家。如果包括科索沃,将是7个国家。这7个国家原来共同属于南斯拉夫。 1995年的人口数量与人口密度。 斯洛文尼亚,面积2万平方公里,人口200万。人口密度为100人每平方公里。斯洛文尼亚民族约占83%。少数民族有匈牙利族、意大利族和其他民族。官方语言为斯洛文尼亚语。居民主要信奉天主教。斯洛文尼亚2007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6616欧元。已经属于高度富裕国家。 克罗地亚,面积5.65万平方公里,人口480万。从另一个地方看到这个国家有4 4 4 万人口(2006年7月),不知道哪个准确,人口怎么会越来越少。人口密度为85人每平方公里。主要民族是克罗地亚族(78.1%),其他为塞尔维亚族、穆斯林族、匈牙利族、意大利族、阿尔巴尼亚族、捷克族等。官方语言为克罗地亚语。主要宗教是天主教(信教人数占总人口的76.6%)。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面积5.11万平方公里,人口450万。人口密度为88人每平方公里。穆斯林族40%、塞尔维亚族30%、克罗地亚族17%、阿尔巴尼亚族、匈牙利族等。伊斯兰教、东正教、天主教、基督教。语言,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穆斯林族主要用塞尔维亚语。波黑由两个实体组成,即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联邦(中文又称穆克联邦)以及塞族共和国。位于东北境的布尔奇科市不属于任何一个实体。这是经过多年的战争,大家相互妥协的结果。是南斯拉夫解体后,战争的主要产生地。 塞尔维亚,面积8.83万平方公里,人口980万。人口密度为111人每平方公里。官方语言为塞尔维亚语。主要宗教是东正教。塞尔维亚共和国包括伏伊伏丁那自治省和科索沃自治省。2005年塞尔维亚共和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3273美元。(包括科索沃,科索沃人口200万,面积1.09万平方公里。科索沃人口密度183人每平方公里。现在90%是阿族人,信仰伊斯兰教。1930年大部分是塞尔维亚族人。阿族人靠高生育率,获得在科索沃的人口优势。)科索沃与伏伊伏丁那的相同之处都是自治省,区别主要是,民族构成状况不同。科索沃是以阿族为主,伏伊伏丁那多个民族构成,这些民族之间相互牵制,形不成统一力量。科索沃的阿族是伊斯兰教,与塞尔维亚民族信仰差别较大。伏伊伏丁那人口信仰东正教,与塞尔维亚民族信仰一样。信仰与民族构成情况的不一样,导致二地的独立愿望不一样。 黑山,面积1.38万平方公里。人口60万。人口密度为43人每平方公里。 马其顿,面积2.57万平方公里,人口210万。人口密度为82人每平方公里。其中黑山族和塞尔维亚族分别占43%和32%。官方语言为黑山语。主要宗教是东正教。 按照上面的人口数量,估计在1995年,南斯拉夫范围内,面积约23万平方公里,共有人口2150万左右。人口总量不多,但是,民族数量却不少。主要有

《小裁缝丁姆的故事》作者[南斯拉夫]勒奥波尔德·苏和杜尔干解读

短篇童话-小裁缝丁姆的故事 [南斯拉夫]勒奥波尔德·苏和杜尔干著叶君健译 扣子做的房子 钢丝上的舞蹈家 一个小孩失踪了 恶棍京京 在树林里 小商人 丁姆裁缝的那个城市 大衣飞起来了 扣子和扣子眼 缝补一串被撕破了的烟 丁姆和他朋友们的一些活动 多多的害怕 东尼的衣服 一个没有铁环的孩子 在房间里的旅游 新的玩具 扣子做的房子 从前有一个小裁缝,他的名字叫丁姆。他是从他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那里学到他的手艺的。不过他这个裁缝与一般的裁缝不同。 有一天,挺诃和他的妈妈从他的店门口经过,丁姆正在擦亮一根大针。 “你们到什么地方去?”他问。 “啊,裁缝师傅,我们可是很不幸啦。我们没有房子住,我们正要去找市长请求要一间房子。” 当挺诃和他母亲回来时,丁姆裁缝正在缠一些线轱辘——白的线,黑的线,蓝的线…… “你们要房子的事怎么样了?”他问。 “哎呀,裁缝师傅,我们真是不幸。市长在喝咖啡,他没有时间来张罗我们的事。春天再来看看吧,他告诉我们说。” “好吧,在市长不喝咖啡的时候,我们——我们来造一个房子吧。”丁姆说。 于是他便喊了他朋友波尔诃、比诺和布列达一声,他们便飞快地跑过来了。 谁也没有裁缝丁姆那么多的扣子。他所有的扣子可以装满一整个列车的每一个车厢。他们用大的扣子砌大的墙,用小的扣子砌小的墙,屋顶上的瓦也是用扣子做的。除了烟囱以外,他们所有的洞洞都封了,只让烟囱通过扣子的四个孔同时吐出烟来。丁姆又为屋子缝了一些百叶窗,为床铺做了一些帘子。你可以想象得到,挺诃和他的妈妈住在扣子做的房子里是否幸福。 丁姆、波尔诃、比诺和布列达也是同样幸福的。 钢丝上的舞蹈家 有一天裁缝丁姆到外面去散步。他在路上放了一颗大扣子。

原南斯拉夫“自治”经济体制最终失败的原因

试析原南斯拉夫“自治”经济体制最终失败的原因 陈华山来源:《东欧中亚研究》1996年第4期 【内容提要】本文概述了原南斯拉夫经济体制和经济生活的变化过程,着重分析了其改 革以失败告终的原因。“自治”经济体制本身存在着一系列无法解决的深刻矛盾。其主要矛 盾是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与产品、收入的集体或集团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并由此造成宏观 经济调控不力,市场机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经济决策和经济生活混乱,超前经济发展战 略与经济管理体制和政策不协调等。而其独特的国情、企业管理混乱、政纪不严、党风不正 等则加剧了经济、政治、民族和社会的危机。 【关键词】原南斯拉夫“自治”经济体制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集体、集团占有制经济发展战略 第一个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南斯拉夫,一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大成就,为什 么后来会剧变和解体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在综观其改革和经济变化全过程的 基础上,着重就其改革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进行一定的探讨。 一、原南斯拉夫经济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南斯拉夫是欧洲经济最落后的国家之一。①它又是战争中遭受破坏 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战争死亡者达150万人,约占当时总人口的1/9,还有几百万残废者和孤 儿。这给其经济恢复造成极其严重的困难。解放后原南经济的发展变化大体上可分为下述几 个阶段。 1.改革前的传统社会主义阶段(1945-1950年)。解放后,虽然困难重重,但在以铁托 为首的共产党人领导下,进行了土地改革,没收了敌伪财产和大资本家的财产,逐步形成了 行政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并采取了一系列民族和解的政策措施,人民大众团结一心,使国 民经济得以迅速恢复,1947年工农业生产能力已基本上恢复到了战前水平。然而,1948年苏 南关系恶化,苏联和东欧断绝了与南的经济合作和联系,对南实行经济封锁及政治、军事威 胁,加之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体制不适合南的国情,加速农业集体化更是违背了农业经济

原苏联与前南斯拉夫民族政策的比较

原苏联与前南斯拉夫民族政策的比较 郭永学 2011-2-24 23:42:17 来源:《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第4期原苏联和前南斯拉夫都是民族关系非常复杂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以后,这两个国家都选择了联邦制作为国家结构的主要形式和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两国民族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表现出了很大的独立性,受外界影响较少,具有一定的典型价值。就这两个国家的民族政策加以对比考察研究,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的民族问题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苏南两国的民族政策进行比较分析。 一联邦体制的异同 原苏联和前南斯拉夫所实行的是以民族为特征的联邦制,这是由若干享受有主权的民族国家联合起来组成统一国家,同时又使每一联邦主体单位保持其基本的政治完整性的一种制度或国家结构形式。苏联与南斯拉夫在实行联邦体制方面都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组成联邦的各联邦主体单位是一些以主体民族命名的民族共和国。苏联由俄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格鲁吉亚等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南斯拉夫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马其顿等6个民族共和国及两个准联邦单位(自治省)组成。 第二,两国都是建立在承认民族自决权原则基础之上的、各个平等民族之间的自愿联合,各共和国都有加入和退出联邦制国家的法定自由。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宣言》中声明:“保证每个共和国有自由退出联盟的权利,保证现有的或将来产生的一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都可以加入联盟”

1。1946年颁布的南斯拉夫第一部宪法规定: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是“建立在自治权包括分立权基础上的自愿在联邦国家共同生活的各平等民族共同体”2。 第三,两国都是具有“双重主权”的国家。1924年苏联宪法规定,各加盟共和国均为主权国家,依据苏联宪法原则制定自己的宪法,独立行使其国家权力;联盟中央在全苏行使外交、国防、外贸、交通、邮电等方面的权力,其他经济、财政、内务、司法、文教等方面国家管理权归各加盟共和国独立行使。仿效苏联宪法制定的1946年南斯拉夫宪法关于“双重主权”也有大体类似的规定。 第四,两国的议会都实行两院制,分设联盟(联邦)、民族两院。其中民族院又都实行民族代表比例制。两国宪法都规定,民族院与联盟(联邦)院在立法方面拥有同等权力,以利于对国内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各民族的特殊利益均给予应有考虑。 两国在联邦体制的具体内容上,主要是在联邦中央与共和国之间的权限划分上,即集权与分权的问题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两国成立之时,都在特定的条件下形成了集权主义的政权形式。但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中央集权制在这两个国度遇到了截然相反的命运。苏联成立10余年之后,随着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联共(布)党内形成了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党内集权制的加强决定了联邦体制上的集权倾向的强化。1936年通过的苏联宪法,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重新规定了联盟国家与加盟共和国之间的关系。这部宪法使联盟中央拥有了组织统一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管理全联盟性银行和全联盟性企业、批准加盟共和国内自治共和国和自治州的组成等权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联盟部门管理体制;该宪法规定加盟共和国必须“完全依据苏联宪法而制定该加盟共和国宪法”,“凡遇加盟共和国法律与全苏联法律相抵触时,均以全苏联法律为准”3,大大提高了联盟国家法

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规约 作者:福斯托

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规约 作者:福斯托·波卡尔 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庭长 在席卷前南斯拉夫的冲突中,发生了普遍违反国际人道主义法、侵犯基本人权的情况。1992年10月6日,针对有关这一情况的大量报道,安全理事会通过了第780(1992)号决议,要求秘书长设立一个公正的专家委员会,就这些报道提出结论。 1992年期间通过的许多安全理事会决议都已确认了个人必须对其违反国际法的罪行负责这一原则。在这方面值得注意的有1992年7月13日的第764(1992)号决议和1992年8月13日的第771(1992)号决议。 专家委员会1993年2月9日的第一份中期报告得出结论:设立一个特设国际法庭来审判发生在前南斯拉夫的暴行行为人“将符合其工作方向”。秘书长的一份报告也传达了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会议联合主席对设立这样一个国际法庭,来处理严重违反人道主义法的行为的支持。 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指定的报告员及法国和意大利的法学家委员会,随后转交了有关即将设立的特设法庭的几份规约草案建议。秘书长在这些草案的基础上,于1993年2月22日向安全理事会提交了一份报告。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七章第三十九条确定前南斯拉夫局势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构成威胁后,安全理事会决定设立一个国际法庭,作为一种有效的措施,以遏止犯罪活动,将责任人绳之以法,促进恢复和维护和平。安全理事会1993年5月25日第827(1993)号决议根据第七章一致通过了秘书长的报告和所附的《国际法庭规约》(《规约》)。 《规约》起草者明确表示,要避免使之成为自成一体的刑事法典。相反,他们将一系列定义非常广泛的罪行的管辖权赋予了法庭,而这些罪行的具体内容则要到国际习惯法中去找。法庭虽然承认具有约束力的条约法也可为其管辖权提供依据,但在实践中却总是认为所涉条约规定也具有习惯法性质。采用这一办法后,《规约》第2、3、4和5条以非常笼统的方式列出了法庭管辖权范围内的罪名。 第2条授权法庭审判在国际武装冲突中“严重违反”1949年8月12日《日内瓦公约》的人。第3条赋予了对在国际和非国际武装冲突中严重违反战争法规和习惯的其他行为的管辖权,其中包括违反关于国际冲突的海牙法律的行为,除公约列为“严重违反”行为之外的违反《日内瓦公约》的行为,以及违反适用于国内冲突的某些规则的行为。 《规约》第4条源自1948年《灭绝种族罪公约》,规定了独特的主观要件,即蓄意全部或局部消灭某一民族、人种、种族或宗教团体。 第5条赋予了法庭对危害人类罪的管辖权,规定危害人类罪的行为人知道自己的行为会构成对平民大规模或有系统攻击的一部分,却犯下该条规定的一起或多起罪行。《规约》赋予的管辖权仅限于那些在国际和国内武装冲突中犯下的危害人类罪,这与习惯国际法有所不同。(武装冲突的存在是法庭行使管辖权的一个先决条件。) 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前南问题国际法庭)已通过其判例,细致地阐述了其《规约》规定的犯罪要素,如“严重违反”的概念,危害人类罪的客观和主观因素,灭绝种族罪定义范围内的受保护群体,特定罪行的定义,其中包括对酷刑、消灭、奴役和递解出境的定义。

试析民族问题的国际化及其影响汇总

试析民族问题的国际化及其影响 王联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北京,100087 摘要:本文所说的民族问题,指的是一个国家内部的民族和民族之间的关 系问题。它之所以超越一国范围而出现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是由于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国际干预的加强、有关国家民族政策的不当等诸多国际和国内因素所造成的;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值得重视。 The phrase of "ethnic problem" used in this articlereferres to such a kind of a country's internal problemsconcerning its ethnic groups or between/among the ethnicgroups. The reason why the ethnic problems within a countryhave displayed a development trend of internationalizationbeyond a country's scope lies in the changes of balance ofinternational forces,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globalization and integration, the strengthening ofinternational interferences, the inappropriateness ofpolicies toward ethnic groups of states concerned, and a lotof other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factors; the negtiveinfluence of ethnic problems' internationalization deserve topaying great attention to. 民族问题,一般指的是一国内部的民族和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本不是国 际政治的主要研究对象,纯属一国内部事务。然而,随着冷战的结束,一股全球性的民族主义浪潮席卷了世界,使一些国家内部的民族问题突破了国家边界的限制,登上了世界政治的大舞台。特别是近年来,西方某些大国借口“少数民族人权的国际保护”,鼓吹“人权高于主权”,出于自身利益而在世界各地实施所谓“人道主义干预”,这一方面加剧了地区局势的动荡和民族问题的国际化,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主权不可侵犯、内政不容干涉等长期以来形成的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这一新的国际政治发展态势不能不引起多民族国家和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民族与民族问题 关于民族这一概念,历来存在相当大的争论,加之英文翻译成了中文后产 生的歧义,更加剧了人们对这一历史的和现实的概念的不同看法。限于篇幅,本文希望强调的是,民族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指具有国家背景的所谓政治民族,此种民族是放在国际关系的大背景下来讲的,相当于英文中的nation;二是指国家内部以种族、语言、宗教信仰等等不同背景相区分的人们共同体,相当于英文中的ethnic group,people等等,即所谓文化民族。(注:请参见拙文:《关于民族和民族主义的理论》,载《世界民族》,1999年第1期。) 由于对民族有两种基本理解,对民族问题也就存在两种不同的解释。其一指的

formerpreviouslast用法探讨[表达“以前的”“上次的”概念]

formerpreviouslast用法探讨[表达“以前的”“上次的”概念] former/previous/last 用法探讨[表达“以前的 ”“上次的”概念] former, previous, 用法, last, 概念关于这个“以前的,从前的,曾经写过/说过的”概念,是邮件和平时沟通中经常要用到的概念。但似乎用词上是很难把握的.: `- K8 i c* Z0 s* @. w+ g6 D2 V1 Z, ]: U 8 J. \+ V0 ^1 }3 b( ]. G5 f 根据牛津高阶词典的解释, Previous adj. [attrib 作定语] coming before in time or order (时间或顺序上)先的,前的eg. We had met on a previous occasion. Previous是happening or existing before the one mentioned 强调的是"先前的/原来的",强调的"mention",比如"as somebody mentioned on a previous occasion"(如某人以前提到的一样)& h9 [& j: j7 D- F 而Last是(being)the most recent or the one before the present one,, I3 J4 }. V/ ^2 N% p1 o 强调的是最后/最近的概念。last更多的可以表达一个确定时间和时间段,比如最近的五年最近的四年,"These last five years have been very diifficult for him"(刚过去的五年对他来说非常艰难)。严格的说如果在“刚过去的五年,只有

前南斯拉夫的民族问题

前南斯拉夫的民族问题 汪丽敏 2011-2-24 20:48:35 来源:《东欧中亚研究》 2000年第2期 一南部斯拉夫人的分化 公元6世纪斯拉夫人向南迁移,7世纪已遍布巴尔干半岛,部分斯拉夫人则深入到南部的克里特岛和小亚细亚。塞尔维亚人和黑山人分别于9世纪和10世纪建立公国,12~14世纪塞尔维亚王朝兴盛,黑山是其组成部分,1389年科索沃战役后受土耳其统治400多年,1878年塞尔维亚和黑山分别成为独立国家。马其顿的名称源于公元前的马其顿帝国,后来与斯拉夫人融合,马其顿人直到二战后在南斯拉夫联邦国家内才被承认为单独的民族。克罗地亚人是斯拉夫人,但名称(Hrvat)并非源于斯拉夫语。史学界认为这一名词最早发现于公元前520年的波斯文献,很可能是波斯的Hrvat部族征服了部分斯拉夫人后强加给他们的名称,但Hrvat部族自己却被斯拉夫化了,接受了斯拉夫语言和习俗1。克罗地亚人于公元625年来到亚得里亚海沿岸,9世纪建立独立的王国,后受奥匈帝国统治,享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权。斯洛文尼亚人在前南斯拉夫的文献中被视为南部斯拉夫人,但斯洛文尼亚史学界大多认为是西部斯拉夫人。2他们于公元6世纪沿多瑙河而上来到阿尔卑斯山以东的萨瓦河和德拉瓦河上游一带,曾加入斯拉夫人的卡兰塔尼亚公国,后来臣服法兰克帝国,13世纪开始受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直到1918年。波斯尼亚人曾在12世纪建立独立国家,但信奉鲍古米尔教,而其他斯拉夫人都信奉基督教,因此受到排斥和镇压,土耳其占领后改信伊斯兰教,成了斯拉夫穆斯林,目前该民族的正式名称是波斯尼亚人。 南部斯拉夫人最初都操古斯拉夫语,大多信奉基督教。9世纪拜占廷皇帝派遣出生在萨洛尼卡的传教士基里洛和梅托迪耶两兄弟到斯拉夫人居住区传播基督教,他们所创造的古斯拉夫文字格拉果尔字母,曾被南部斯拉夫人普遍使用。

_民族实质_问题论谈

2008年1月 第25卷第1期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Yunnan Nati onalities University Vol 125,No 11Jan .2008 【收稿日期】2007-11-16 【作者简介】林超民(1944-),男,云南腾冲人,原云南大学副校长,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博士导师。 【民族理论】 “民族实质”问题论谈 林超民 (云南大学,云南昆明650091) 摘 要:斯大林提出民族问题的基础、内在实质是农民问题。这一观点显然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民族的实质是文化认同,是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深入研究斯大林的民族理论,对于完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不可或缺的。 关键词:民族实质;农民问题;文化认同;民族国家 【中图分类号】D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7X (2008)01-0005-06 斯大林提出:民族问题的基础及其内在实质是农民问题。在中国,这一观点在很长时期被奉为真理加以宣扬,认为中国革命的实践和胜利证明斯大林这个论点是正确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斯大林的这个观点受到学者们的普遍质疑,围绕“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展开过比较热烈的讨论。但是,对斯大林“民族问题的基础,它的内在实质,是农民问题”作正面探讨和深入分析的论著尚不多见。本文对斯大林“民族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的理论做一粗浅的探讨,把个人的一得之愚提出来求教于方家。 一、斯大林对民族实质问题的论述1925年3月30日斯大林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 会南斯拉夫委员会会议上作了以《论南斯拉夫民族问题》的演讲:“布尔什维克对民族问题的看法的实质,就是始终把民族问题和革命前途密切联系起来”,“民族问题的提法在俄国马克思主义历史上有两个阶段:第一是十月革命以前的阶段,第二是十月革命阶段。在第一个阶段,民族问题被看成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即无产阶级和农民专政问题的一部分。在第二个阶段,民族问题已经扩大和转变为殖民地问题,民族问题已经从国内问题变成世界问题,因而民族问题已经看成是无产阶级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无产阶级专政问题的一部分。可见,不论第一个阶段或第二个阶段的看法都是极其革命的。”他指责谢米奇“还没有把这一切完全弄清楚。因此,他企图把民族问题贬低 为立宪问题,即把民族问题看成是改良问题。”“这个错误使他产生了另一个错误,就是他不愿意把民族问题看成实质上是农民问题……不能把民族问题和农民问题混为一谈,这是完全正确的,因为民族问题除了包含农民问题以外,还包含民族文化问题、民族国家问题等等。但是民族问题的基础,它的内在实质仍然是农民问题,这也是毫无疑义的。这也就说明农民是民族运动的主力军,没有农民这支军队,就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声势浩大的民族运动。所谓民族问题实质上是农民问题,正是指这一点说的。”“不愿意把民族问题看成实质上是农民问题”,因为谢米奇认为南斯拉夫民族运动的社会内容“就是塞尔维亚资本同克罗地亚资本和斯洛文尼亚资本之间的竞争”。斯大林认为:“斯洛文尼亚资产阶级和克罗地亚资产阶级同塞尔维亚资产阶级之间的竞争在这里不能不起一定的作用,这当然是毫无疑义的。但是,把民族运动的社会意义说成是各个不同民族的资产阶级之间的竞争的人,不会把民族问题看成实质上是农民问题,这同样是毫无疑义的。现在,当民族问题已经从地方的和国内的问题变成世界的问题,变成殖民地和从属民族反对帝国主义的问题的时候,民族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呢?现在民族问题的实质是:殖民地和从属民族的人民群众反对统治民族中的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对这些殖民地和这些民族的财政剥削、政治奴役和文化奴役。”“十分明显,这里的问题主要不在于某一个民族的资产阶级在竞争中打败或者可能打败另一个民族的资产阶级,而在于统治民族中的帝 — 5—

《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规约》 1992年7月13日,安全理事会

《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规约》 1992年7月13日,安全理事会在谴责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境内继续战斗的同时,重申冲突各方都必须遵守国际人道主义法,特别是《1949年日内瓦四公约》规定的义务,并且重申任何犯下或命令犯下严重违反《公约》罪行的个人都要对这些违法行为负责(第764(1992)号决议)。同年8月13日,安全理事会强烈谴责任何违反国际人道主义法的罪行,包括那些在“种族清洗”中的违法行为,并根据《宪章》第七章采取行动,决定前南斯拉夫问题所有各方和其他相关方以及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所有军事力量都必须遵守该决议的规定,否则安理会需要根据《宪章》采取进一步措施。安理会还呼吁各国和国际人道主义组织向安理会提交其掌握的关于严重违反国际人道主义法的经证实的信息(第771(1992)号决议)。 安全理事会在1992年10月6日第780(1992)号决议中请秘书长设立一个公正的专家委员会,审查和分析第771(1992)号决议中要求提供的信息以及该委员会通过其自身调查或努力可能获得的这方面的更多信息,以向秘书长提供其关于严重违反《1949年日内瓦四公约》和其他在前南斯拉夫境内所犯严重违反国际人道主义法罪行的证据结论。10月14日,秘书长向安理会提交了一份关于设立五人专家委员会的报告(S/24657)。该专家委员会成员由秘书长于1992年10月26日任命,在1992年11月至1993年1月间举行了前三届会议。委员会在第三届会议上通过了秘书长于1993年2月9日提交给安全理事会的临时报告(S/25274),其结论是,在前南斯拉夫境内犯下了严重违反国际人道主义法等罪行。委员会指出,如果安全理事会或其他联合国主管机构决定建立特设国际法庭,该法庭应与其工作相一致。 在这种背景下,安全理事会在1993年2月22日第808(1993)号决议中判定,前南斯拉夫的局势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构成威胁,并决定应设立一个国际法庭,对那些自1991年以来在前南斯拉夫境内犯下严重违反国际人道主义法罪行的责任人提起诉讼。请秘书长向安理会提交一份关于该问题所有方面的报告供其审议。秘书长于1993年5月3日向安全理事会提交了报告(S/25704),并附上了《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规约草案》。该报告详细阐述了法庭的权限和组织结构,以及关于其所在地、地位、特权和豁免权、财务安排、工作语言和年度报告的一般规定。根据《宪章》第七章,安全理事会在1993年5月25日第827(1993)号决议中批准了秘书长的报告,并决定设立一个国际刑事法庭,目的是对那些自1991年1月1日以来在前南斯拉夫境内犯下严重违反国际人道主义法罪行的责任人提起诉讼。 1993年9月17日,大会从安全理事会于1993年8月20日第857(1993)号决议中提名的法官中选出11人担任该法庭法官。这些法官在同年11月17日第一届创始会议上就职。法庭在1994年2月第二届会议结束时通过了《证据规则》和《程序规则》,并在1994年5月第三届会议结束时通过了《拘留规则》。 《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规约》自通过以来经过了几次修正。1998年5月13日第1166(1998)号决议设立了第三审判分庭,并对《规约》第11条、第12条和第13条进行了修正。2000年,建立了一个审案法官库,通过对《规约》第12条、第13条和第14条的修正(2000年11

由南斯拉夫的分裂反思中国大陆的人口和民族政策

由南斯拉夫的分裂反思中国大陆的人口和民族政策.txt23让我们挥起沉重的铁锤吧!每一下都砸在最稚嫩的部位,当青春逝去,那些部位将生出厚晒太阳的茧,最终成为坚实的石,支撑起我们不再年轻但一定美丽的生命。作者:易富贤文章发于:乌有之乡更新时间:2008-10-17 前车之鉴——由南斯拉夫的分裂反思中国大陆的人口和民族政策 注:最近,科索沃独立闹得国际社会沸沸扬扬,这个话题也成为各大论坛关注的重要话题。对此,我想得更多的是中国大陆该吸取什么样的教训。著名学者易富贤先生在他的人口巨著《大国空巢》里作了相关论述,现在让我们重温一下。 《大国空巢》 14.2、计划生育改变中国和世界的民族结构 有着5000年辉煌文明历史的炎黄子孙,历经艰险,发展出一整套生育文化。由于我们独特的生育文化和地理优势,我们的民族人口一直位居世界第一,长期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在19世纪初曾占全球的40%。但到1900年时下降到只有25%左右,1949年22%,1980年22%,现在只有19%。19世纪初全球人口10亿,中国有4亿人口,现在中国人口增加到近13亿,绝大多数仍然蜗居(相当于全世界来说)在祖宗留下的传统土地上;而另外6亿人,现在后裔增加到52亿,除了传统土地外,还遍布美洲、大洋洲等新世界。要是继续实行现在的人口政策,中国人口在100年后将不到5亿,200年后将只有1亿左右、300年后将只有2800万,并且这些人口中汉族比例将很低,而全球到时候仍然会有90亿左右的人口。数千年的世界最大民族将变为无足轻重的民族。即使现在停止计划生育并千方百计鼓励生育,也难以防止人口锐减,我们今后也难以将中国人口占全球比例保持在六分之一。以人为本,是历史的共识,没有足够的人丁,何来兴旺?随着人口占全球比例的减少,中国在国际上的发言权也将下降。 由于对汉族不对称的计划生育,中国少数民族总人口从1964年的5.77%上升到1982年的6.6%,1990年的8.04%,2000年的8.41%,2005年的9.44%。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国总人口增加23870万,其中汉族增加20063万,少数民族增加3807万,就是说1982年占全国人口6.6%的少数民族在这18年间增加人口却相当于全国增加人口的16%。这18年共死亡13812万人口,以8.04%(1990年的民族结构)的少数民族比例来计算,死亡人口中少数民族占1111万。换句话说,这18年全国共出生37682万人口,其中少数民族4918万,占全国出生人口的13.05%。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从2000年11月1日到2005年11月1日,全国共增加4045万人口,其中汉族人口增加了2355万人,增长了2.0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690万人,增长了15.88% [5]。就是说这五年总增加人口中少数民族占42%。从2000年到2005年这五年共死亡4150万人口,以8.925%的少数民族比例来计算,死亡人口中少数民族占370万。也就是说这五年全国共出生8195万人口,其中少数民族2060万,占全国出生人口的25.14%。

试论广西当前的民族问题

论述广西当前的民族问题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广西当前的主要民族问题及妥善处理这些问题的有利因素,并提出了解决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广西民族问题 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另外还有满、黎、藏、白、土家、朝鲜、蒙古等26个外来民族成分。1998年底全自治区总人口462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778万人,占总人口38.45%,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民族关系相对复杂,民族问题比较突出。 一、简析当前广西的主要民族问题 国家和部分省区的民族问题,其首要是民族团结、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问题。而广西虽然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但广西的民族问题,其首要却是民族的发展问题。 1.地区之间发展差距日益拉大。广西的汉族主要聚居在东南部,广西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西北部。由于自然、历史、社会、政治、文化等多种原因的影响,桂东南汉族地区和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这种差距非但不会缩小而且将会进一步的拉大,因为市场经济具有竞争性、趋利性、优者优先性等特点。现实的情况是,目前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制定的跨世纪发展目标之一是让能快速发展的桂东南沿海地区继续加速发展,以带动整个广西的发展。这种发展战略无疑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但是其后果却又是促进了桂东南与桂西北经济发展差距的拉大。如果差距太大,而长期又得不到解决,就势必会产生桂西北少数民族与桂东南汉族之间的矛盾。 2.在民族地区开办的资源开发型国有大、中型企业与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经济利益共享的矛盾加大。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是广西的水电、矿产富集区,中央许多部门在该地区开办有直属企业。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各地的经济资源都由国家统一调拨,因此地方与中央企业并无多大的矛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以及当地民族群众与中央企业的利益分享矛盾日益加剧。特别是大、中型水电站的建设,淹没了少数民族大片家园和赖以生存发展的耕地,而建设部门对民族群众的经济补偿却是十分有限的。长此以往,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引发民族矛盾。 3.民族群众之间的经济利益冲突时有发生。广西各民族的分布呈互相交错杂居的状况,人口较多的民族,如壮、汉、瑶等民族呈小集中、大分散的分布特点,全自治区东、南、西、北都有分布;苗、回等民族虽然也具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分布特点,但是由于人口总量不多而并未散布各地;人口较少的民族,如仫佬、毛南、侗、京、仡佬、水、彝等民族则呈大集中、小分散的分布特点,聚居区域很小,大到一个县,小到一个乡,甚至一个或几个村庄。这种多民族杂居的情况一方面表明广西各民族的团结相处基础好,另一方面又体现了民族关系的复杂性,稍不注意就容易引起民族群众之间的纠纷,如山林、土地、水利、矿产、旅游资源等纠纷,如果处理不好,就会由个别民族群众之间的利益纠纷发展为民族之间的利益纠纷,甚至民族之间的矛盾。 4.现代化文化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力加大。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必然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