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版本流传考辩

说文解字版本流传考辩
说文解字版本流传考辩

《说文解字》版本流传考辨

摘要:《说文解字》今存最早的版本是唐写本《木部》残卷和《口部》残卷,虽存字不多,但所据皆为当时传本中之善本。北宋大徐本出,除小徐本,清代依来本刊刻者有孙星衍《平津馆丛书》初刻本、藤花榭本和了少山仿刻宋监本,可校正后传《说文》之误者颇多,因此我们对它进行考证,以备之用。

关键词:历史:流传:版本。

一《说文解字》的源流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献给汉安帝)。汝南郡召陵县(今河南涂河市国城县)人。曾任郡功曹、太尉府南阁祭酒等职,并曾在东汉皇家图书馆东观校书。《说文》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除《说文解字》外,许慎还著有《五经异义})、《孝经孔氏古文说》和《淮南子注》等,今皆亡佚。

《说文》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型,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展示汉字形音义必然联系的文字学著作。其重要特点是解释了字形构造的缘由,反映了汉字形义的相互依存关系。《说文解字》的书名许慎这样解释: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540部。540部又据形系联归并为14大类。字典正文就按这14大类分为14篇,卷末叙目别为一篇,全书共有15篇。

《说文》共15卷,其中包括序目1卷。《说文》9353个正篆都是被训释字,其中很多字还做过训释字。我们如果把这些做训释字的资料都抄录在正篆的书头上,可以互相参照,有利于我们更准确更全面地了解正篆的意义。

《说文》说解文字的一般格式是:首先解释字义,其次分析字形结构,然后根据情况补充其他方面的内容,如引经作为书证,用“读若”标音,等等。对于部首,都要标明“凡某之属皆从某”这样一句话,而对于部首所辖的字都要标明“从某”来呼应。“从”表示在形体上和意义上的从属关系。因为《说文》只解释字的本义,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只列举一个义项,如果有必要说明另外的意义,则用“一曰”表示。总之大致说来,说解的次序是先解释字义,再分析字形,然后用说明形声字声旁及譬况读音的方法说明字音。

《说文解字》的编纂体例:《说文》用四个字告诉读者,这部书由“文字”和“说解”两部分组成。它是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后面列出。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结实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其中的部首排列是按照形体相似或者意义相近的原则排列的,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段玉裁称这部书“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对于文字部分,我们知道《说文》中的文字是小篆。许慎之所以把小篆作为收字和注释的对象,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一是小篆是一种经过系统整理的文字,是“书同文”的产物,它比籀文和古文都规范、完备:二是有些字在籀文基础上稍加简化:三是小篆和出土的石刻儒家经典中的古文

有惊人的相似。许慎在《说文·叙》中说:“今叙篆文,合以古籀。”指的就是《说文》中所收的正文,即小篆。

《说文解字》总结了先秦、两汉文学的成果,给我们保存了汉字的形、音、义,是研究甲骨文、金文和古音、训访不可缺少的桥梁。特别是《说文》对字义的解释一般保存了最古的含义,对理解古书上的词义更有帮助。保存了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材料,是我们整理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的重要的阶梯。《说文》包括各种含义的字的解释,反映了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等。如《说文》“车,舆轮之总名,夏后时奚仲所造”。根据《说文》的说解,可以肯定在夏代已有“车”这种交通工具。又如“姓”字从“女”和诸如“姜”、“姬”、“姚”等一系列从“女”旁的姓,可以窥测到古代母系社会的痕迹。由此可见,《说文》反映了古代的一些历史情况和各种知识,有助于我们博古通今。

《说文》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型,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其自汉末流传,经历代传抄,已离其真,唐大历年间,李阳冰曾重刊《说文》,又增许多谬妄无根之说。继李阳冰之后,徐锴是最早对《说文》作全面整理和自发性研究的人,但自徐铉《说文》校定本行世之后,锴书日晦,直到清代,关注《说文》的人才渐多。前人对《说文》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对《说文》的关注程度与其在《说文》史上所形成的价值仍似不成正比,本文就以《说文》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整理《说文》文本和阐释《说文》内容上的作用,以试图对《说文》在学史上的地位作出比较客观,公正的评

价。

二《说文解字》的版本考辨

今存的《说文》最早的版本是唐写本,一种是《木部》残卷,存一百八十字,原为清安徽县县令张仁法所藏,后由清著名学者莫友芝撰成《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堪布于世。唐写本木残卷由中唐人所书,笔法精美为极品。从内容上看其所据必是传本中之善本。自宋代人徐铉校定《说文》后,它本《说文》尽佚,如今能与大徐本校对着只有小徐本了,但是大小徐本在《说文》原书体例上往往互异。例,大徐本从某某的“从”字,小徐本皆作“從”,而唐写本也是与小徐本的一样为“從”。这是一种版本,另一种唐版本是《口部》残片,存十二字,为唐代日本人摹写本,原件今存日本,周祖谟师《学问集》有摹件。

五代南唐时,徐锴取《说文》原本,附以注释等,撰《说文解字系传》四十卷,世称“小徐本”。《系传》在宋代时已不见完佚,今本为宋人苏颂较书中秘府所得。原缺二十五和三十两卷,今本以据大徐本补全,《说文解字系传》意在注释说文,似对说文原本很少改变,如有疑问则在注释中说明,故小徐本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大徐本,只是小徐本在多用后出习用字改动《说文》,是其一大缺点。徐错受其兄之嘱编纂了《说文解字韵谱》十卷,此书编纂只是为了便于检索说文,没有多大的学术价值。

宋太宗986年,徐铉校订了说文,今天的我们见到的《说文》就是他校订的即“大徐本”,徐铉在校订时参考了当时传世的多个版本,

取长补短,他做了有以下改动:一《说文》注语中出现的而未列于字头解释的字依《说文》增添于各部;二《说文》未收录而典籍乘用的一部分字依《说文》释例加以解释,分列每部之末;三增加注释,补正《说文》原释者;四《说文》原无注音,后有人注音,虽然版本各不相同,而徐铉一律用,《唐韵》为蓝本;五《说文》原正文十五卷,徐铉以其卷帙浩繁,每卷分为上下两册,共三十卷;六《说文》后叙卷次及部首目录,后徐铉依后世书籍惯例,把序目附加于书前,即是我们今天所见到《说文解字》。

南宋孝宗时,李焘与贾端修参照《说文解字系传》,编成《说文解字五音韵谱》十二卷,徐铉的《说文解字韵谱》之新附字一并收入。《说文解字五音韵谱》因便于查检在元明两代而流行于世,明末毛晋父子购得《说文》大徐本使得大徐本能复行于世,乾隆三十八年大兴朱筠刻本,光绪七年淮南书局刻本等。后清代依宋代刻本有三家:一是嘉庆九年孙星衍重印宋本,保留在《平津馆丛书》中,二是嘉庆十二年额勒布刊鲍惜分所藏宋本,即“藤花榭本”,三是光绪七年丁少山校刊汲古阁,与孙本,藤花榭本相校勘,但改动之处不多。

今存宋刻选本有三种:一是青浦王所藏宋小字本,清段玉裁撰写《汲古阁说文订》时曾作参考;二是汪中所藏宋小字本,原本归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三是宋本缺标目,内有多枚“黄氏志淳”朱文方印。这三种版本源于同一版本有相互传承关系。具有相当的价值。

小度写范文《说文解字》互训词三例辨释_说文解字的释字体例模板

《说文解字》互训词三例辨释_说文解字的释字体例 摘要:本文选取了《说文》中的三组互训词:“柱”与“楹”、“走”与“趋”、“完”与“全”,对它们的意义异同分别文章从字形、语源、语用、文化等多角度进行分析考辨。关键词:《说文解字》互训走趋柱楹完全《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解释字义的字书。许慎总结了汉代人训释字义的成果,体现在《说文》中,其训释方法主要有三种:互为训释,推索由来,标明义界。“互为训释”简称“互训”,它的表现形式是甲、乙两个词语互相训释,以乙释甲,又以甲释乙。《说文解字》木部:“柱,楹也。”又“楹,柱也。”由于判定标准不同,《说文》互训词的数量有争议,而互训词之间彼此相互训释字意,也是同义词。互训词之间绝大部分并不是等义词,浑言则同,而析言则异,所以它们往往在程度轻重、感情色彩、语法搭配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说文》中互训词以动词、名词居多, 形容词很少,基于这种情况,本文每个词性各选取了一组互训词:“柱”与“楹”、“走”与“趋”、“完”与“全”,对它们的意义异同分别文章从字形、语源、语用、文化等多角度进行分析考辨。一、柱楹柱,(小篆)《说文?木部》楹也。从木主声。《广雅》云:“楹谓之柱。”《说文?木部》(小篆),楹,柱也。从木盈声。从以上解释来看,柱和楹都指的是屋柱即支撑屋宇的独立构件。仔细分析,他们的在范围程度等方面有区别。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分析:“柱,楹也。柱之言主也。屋之主也。”徐锴曰:楹之言盈,盈盈对立之状。柱,段用了声训,强调柱指的是古代建筑支撑整个屋子的主要部件。《前汉?成帝纪》:“腐木不可以爲柱。”《书?禹贡》:“东至于底柱。”而徐锴也用了声训,盈盈对立状侧重的柱子的挺拔直立,因而一般放在厅堂前更好看。《释名?释宫室》:“楹,亭也,亭亭然孤立,旁无所依也。”如《春秋?庄二十三年》:“丹桓宫楹。”《左传?成公六年》:“授玉于东楹之东。”《诗?商颂?殷武》:“旅楹有闲。”从意义所指的范围来看,两者是有区别的。“柱”是房屋所有柱子的通称。《战国策?燕策》:“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柱。”《柳毅传》:“柱以白璧。”《庄子?人间世》:“散木也,…以为柱则蠹。”而“楹”本义是厅堂前部的柱子。古代的房屋一般坐南朝北,正门外的两根大柱立于东西两侧,称东楹和西楹。《仪礼?乡饮酒礼》:“主人坐奠爵于西楹南介右。”过年过节或逢婚嫁等喜事一般就将对联贴在东西两楹上,称“楹联”。从词汇学角度来看,两者的本义是全部与部分的关系,是上下位词。而同义词必须是同位义,才能进行比较分析,所以,这时候它们还不能构成同义词。应该是“楹”扩大了词义范围,从部分柱子引申到代表全体柱子,与“柱”成为并列的义词,才进行了互训。要之,“柱”是房屋柱子的总称,“楹”是厅堂前部的大柱子。二、走趋走:(甲骨文)(金文)(小篆)《说文》走,趋也。从夭止。夭止者,屈也。凡走之属皆从走。从字形来看,金文的“走” 金文字形象摆动两臂跑步的人形,下部像人脚,合起来表示人在跑。小篆如徐锴曰:“走则足屈,故从夭。”趋:《说文》走也。从走刍声。《说文解字注》:“曲礼注曰:行而张足曰趋。《博雅》:”行也。“《释名》:“疾行曰趋。趋,赴也,赴所至也。”《诗?齐风》巧趋跄兮。走和趋都是快速行走向前的意思。析言之,两词在意义的程度大小以及语体应用及发展趋势上有些差异。1、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曰:“疾趋曰走”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此析言之。许浑言不别也。”可见,“走”的速度要比“趋”快,走快于趋,趋快于步,在程度上上差别。如《韩非子?五蠢》:“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书?武成》:“骏奔走。”《诗?大雅?緜》:“来朝走马。”等文献中,“走”都是“快跑”得意思,《孟子?公孙丑上》:“其子趋而往视之。”《文选?陶渊明?杂诗二首之二》:“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从语义上就相对“疾速”的含义弱一些。2、同样是快速向前,二者的方向也有不同。走,往往是向相反的方向,而“趋”是朝正向方向前进。所以,在“走”往往有逃跑的含义,而“趋”却是追赶的意思。如,《孟子》:“弃甲曳兵而走。”《国语?吴语》:“民惧而走,远无正就。”《石壕吏》:

《说文解字》互训词三例辨释说文解字的释字体例

《说文解字》互训词三例辨释说文解字的释字体例 摘要:本文选取了《说文》中的三组互训词:“柱”与“楹”、“走”与“趋”、“完”与“全”,对它们的意义异同分别文章从字形、语源、语用、文化等多角度进行分析考辨。关键词:《说文解字》互训走趋柱楹完全 《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解释字义的字书。许慎总结了汉代人训释字义的成果,体现在《说文》中,其训释方法主要有三种:互为训释,推索由来,标明义界。“互为训释”简称“互训”,它的表现形式是甲、乙两个词语互相训释,以乙释甲,又以甲释乙。《说文解字》木部:“柱,楹也。”又“楹,柱也。”由于判定标准不同,《说文》互训词的数量有争议,而互训词之间彼此相互训释字意,也是同义词。互训词之间绝大部分并不是等义词,浑言则同,而析言则异,所以它们往往在程度轻重、感情色彩、语法搭配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 《说文》中互训词以动词、名词居多, 形容词很少,基于这种情况,本文每个词性各选取了一组互训词:“柱”与“楹”、“走”与“趋”、“完”与“全”,对它们的意义异同分别文章从字形、语源、语用、文化等多角度进行分析考辨。 一、柱楹

柱,(小篆)《说文?木部》楹也。从木主声。《广雅》云:“楹谓之柱。”《说文?木部》(小篆),楹,柱也。从木盈声。从以上解释来看,柱和楹都指的是屋柱即支撑屋宇的独立构件。仔细分析,他们的在范围程度等方面有区别。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分析:“柱,楹也。柱之言主也。屋之主也。”徐锴曰:楹之言盈,盈盈对立之状。柱,段用了声训,强调柱指的是古代建筑支撑整个屋子的主要部件。《前汉?成帝纪》:“腐木不可以爲柱。”《书?禹贡》:“东至于底柱。”而徐锴也用了声训,盈盈对立状侧重的柱子的挺拔直立,因而一般放在厅堂前更好看。《释名?释宫室》:“楹,亭也,亭亭然孤立,旁无所依也。”如《春秋?庄二十三年》:“丹桓宫楹。”《左传?成公六年》:“授玉于东楹之东。”《诗?商颂?殷武》:“旅楹有闲。” 从意义所指的范围来看,两者是有区别的。“柱”是房屋所有柱子的通称。《战国策?燕策》:“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 不中,中柱。”《柳毅传》:“柱以白璧。”《庄子?人间世》:“散木也,…以为柱则蠹。”而“楹”本义是厅堂前部的柱子。古代的房屋一般坐南朝北,正门外的两根大柱立于东西两侧,称东楹和西楹。《仪礼?乡饮酒礼》:“主人坐奠爵于西楹南介右。”过年过节或逢婚嫁等喜事一般就将对联贴在东西两楹上,称“楹联”。从词汇学角度

大学语文 说文解字作业

P36思考与练习3 翻译 《周礼》规定,8岁的士族子弟进入初等学馆学习,有学官教育他们,先教“六书”第一叫指事,。指事的含义是:字形、结构看起来可以认得,但必须经过考察才能的知它所体现的意思,“上”、“下”这两个字就属于指事这一类。第二叫象形。其含义是:用画画的办法画出那个事物,笔画和波势曲折与自然去的形态想一致,,“日”和“月”这两个字,就属于象形。第三叫形声。形声的含义是:按照事物的性质和叫法,挑选可相比譬的声符和义符组成文字,“江”、“河”二字就是属于“形声”这一类。第四是会意。会意的含义是:类比联合起与事理有关的字素,构成文字,掺和字素的意义,就可得出新字的字义,“武”、“信”二字就是属于会意这一类。第五是转注。转注的含义是:取一字为头、为根,创制出类属字,类属字对根字的形、义有所承袭,与根字意义想通,“考”、“老”二字就属于这一类。第六叫假借,假借的含义是:没有为某一事物造字,而是根据事物的叫法,找一个同音字代表它,“令”、“长”二字就属于这一类。

思考与练习4 原文 说文解字序:汉兴有草书。《尉律》学僮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孝宣皇帝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皇帝时,徵礼等百馀人,令说文字未 译文 汉朝的法令规定,学童17岁以后可以开始应考,能够背诵、读写九千个汉字的人,才能做书吏小使,进一步是用书法‘八体’考核他们,在通过郡试之后,又移交到太史令,继续进行考试,成绩最优秀的人,被任用为尚书史。官员的公文、奏章,文字写得不正确,尚书史就检举弹劾他们。现在即使有《尉律》,却停止了考核,不讲习文字之工,士人不通汉字之学很久了,。孝宣帝时,征召一位能够识读古文字《仓颉》的人,张敬跟着那个人学习。从那以后,凉州的刺史杜业、沛地人爱礼、讲学大夫秦近,也能识读古文字。孝平帝时,征集爱礼等一百人,让他们在未央史官讲说文字,尊奉爱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集大家的学说编写了《训繤篇》,总括了《仓颉》以来的十四部字书,共计五千三百四十字,所有典籍所用的字,大都收入在这本书中。

说文解字通识课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一.汉字的造字方法 一般来说,汉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象形属于“独体造字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明月的形状. 指事,属于“独体造字法”。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较抽像中的东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上下 形声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两部份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江河 会意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如:“鸣”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成而成。 二、说文解字的主要贡献 1.分部,给汉字做了一个分类,建立部首。对汉字义符加以分析,把所有汉字都按所属义符加以归类。《说文》一共分540部,除了个别部首还可以合并与调整外,从总体上说都是合理的,都符合造字意图。如江、河、海。 2.探讨文字的起源——训释本义。提到了仓颉造字,许慎在《说文》中紧紧抓住字的本义,并且只讲本义(由于历史的局限,个别字的本义讲得不对),这无疑等于抓住了词义的核心问题。 3.解释了文字——对汉字形音义三方面分析。许慎在每个字下,首先训释词义,然后对字形构造进行分析。窗。向北开窗,字书。 4.完整论述了六书系统,以六书分析汉字。许慎发展了六书理论,明确地为六书下定义,并把六书用于实践,逐一分析《说文》所收录的9353个汉字,这在汉字发展史和研究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从而确立了汉字研究的民族风格、民族特色。三.中国古代的主要婚姻方式 1.抢劫婚。氏族外婚,即由男子通过掠夺其他氏族部落妇女的方式来缔结婚姻。亦名“掠夺婚”。 2.买卖婚姻。第三者包括父母违反婚姻自主原则,以索取物财为目的,包办强迫他人造成的婚姻。例如:换亲、转亲、童养媳等。 3.交换婚姻。具体是指双方父母互换其女为子妇,或者是男子互换其姐妹为己妻。一般为隔代交换,同代交换出现在及其贫困的时代或地区。 四.婚姻发展的脉络 1.血婚。血婚制的特点是按辈数划分婚姻集团和范围,从而,排除了父母与子女间的性关系。这是家庭进化史上的第一个进步。 2.伙婚。家庭进化史上的第二个进步,这就是排除了兄弟姊妹之间通婚的伙婚制。这样就否定了在一个群体内部的婚姻,唯一的选择是群体外婚。 3.偶婚。偶婚制的特点是一男一女结构配偶,两人并不一定只同对方一个人有类似婚姻关系的关系,而是互为“主夫/主妻”,有明确的婚姻关系,进一步排除了近亲结婚。 (过渡的婚姻——父权制婚姻。只能有一个男性和多位女性可以成为婚姻关系) 4.专偶婚。父系专偶婚亦即一夫一妻制婚姻。这种婚姻是在父系氏族间非血缘关系的族外婚基础上,一对不同族属的男女,建立了牢固持久的婚姻关系。 五.禁忌构成的三要素 1.对象。人们对神圣的、不洁的、危险的事物所持态度而形成的某种禁制。例如:鬼,神,死亡,对自身身体的禁。龙—蛇凤乱伦禁忌。 2.时限。例如:图腾一年只许捕杀一次。

说文解字版本流传考辩

《说文解字》版本流传考辨 摘要:《说文解字》今存最早的版本是唐写本《木部》残卷和《口部》残卷,虽存字不多,但所据皆为当时传本中之善本。北宋大徐本出,除小徐本,清代依来本刊刻者有孙星衍《平津馆丛书》初刻本、藤花榭本和了少山仿刻宋监本,可校正后传《说文》之误者颇多,因此我们对它进行考证,以备之用。 关键词:历史:流传:版本。 一《说文解字》的源流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是东汉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献给汉安帝)。汝南郡召陵县(今河南涂河市国城县)人。曾任郡功曹、太尉府南阁祭酒等职,并曾在东汉皇家图书馆东观校书。《说文》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除《说文解字》外,许慎还著有《五经异义})、《孝经孔氏古文说》和《淮南子注》等,今皆亡佚。 《说文》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型,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展示汉字形音义必然联系的文字学著作。其重要特点是解释了字形构造的缘由,反映了汉字形义的相互依存关系。《说文解字》的书名许慎这样解释: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许慎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540个部首,将9353字分别归入540部。540部又据形系联归并为14大类。字典正文就按这14大类分为14篇,卷末叙目别为一篇,全书共有15篇。

《说文》共15卷,其中包括序目1卷。《说文》9353个正篆都是被训释字,其中很多字还做过训释字。我们如果把这些做训释字的资料都抄录在正篆的书头上,可以互相参照,有利于我们更准确更全面地了解正篆的意义。 《说文》说解文字的一般格式是:首先解释字义,其次分析字形结构,然后根据情况补充其他方面的内容,如引经作为书证,用“读若”标音,等等。对于部首,都要标明“凡某之属皆从某”这样一句话,而对于部首所辖的字都要标明“从某”来呼应。“从”表示在形体上和意义上的从属关系。因为《说文》只解释字的本义,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只列举一个义项,如果有必要说明另外的意义,则用“一曰”表示。总之大致说来,说解的次序是先解释字义,再分析字形,然后用说明形声字声旁及譬况读音的方法说明字音。 《说文解字》的编纂体例:《说文》用四个字告诉读者,这部书由“文字”和“说解”两部分组成。它是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后面列出。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结实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其中的部首排列是按照形体相似或者意义相近的原则排列的,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段玉裁称这部书“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对于文字部分,我们知道《说文》中的文字是小篆。许慎之所以把小篆作为收字和注释的对象,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一是小篆是一种经过系统整理的文字,是“书同文”的产物,它比籀文和古文都规范、完备:二是有些字在籀文基础上稍加简化:三是小篆和出土的石刻儒家经典中的古文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之价值与局限 摘要:文字作为一切学术的基础,做学问得从掌握文字开始。而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中原文化一块瑰宝,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着绚丽的色彩。它不仅是一部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奠基之作,而且是一部因形表义的反映原始文化的著作,是古汉字结构纷呈的原始文化的一种载体。为后来人研究文字提供了夯实的基础,但随着这时代的发展,历史局限性也逐步显现出来。 关键词文字规范局限学术价值 1.《说文解字》奠定了语言文字学的基础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和考究字源的专著。它是一部开辟汉字研究领域的文学著作,具有深远的学术影响。《说文解字》的基本内容,则是用六书来分析古汉字形体。许慎在《说文》中曾讲过:“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事,依声托事,「令长」

是也。《说文》的最可贵之点,正在于以理论来联系实际,尤其是把《说文解字?叙》提出的六书这一衡量汉字造字、用字的理论具体化,做到逐一对每个汉字穷追根源,进行具体的分析。形成了汉字组成的一项标准,使得中国的文字研究早在汉代就形成了一门独具特色的学术体系,为后来的学者研究提供了完善的资料准备,奠定了汉语文字学的基础。 2.促进了系统学观念的确立 许慎曰:“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许慎把早期独立成形的书写符号称作“文”,“文”与“文”组合起来的符号称作“字”。许慎在文字学史上首先提出了独体为文,合体为字的思想,中国的文字从此也有了正名,有了历时的观念和结构层次的界说。在《说文解字叙》中,许慎勾勒了一个汉字形体流变的总体脉络,即由古文、籀文(大篆)再到小篆、隶书。从而,在《说文解字》的系统的整体构建来说,分为五种系统。一是字形系统,即以部首为经,“六书”为纬。540个部首犹如一张网,将9353个汉字整体贯通,让他们以形相随,以义相伴。二是字音系统,以注音(读若)为经,“谐声”(右文)为纬。三是字义系统,以本以为经,别义为纬。四是释义系统,以形训为经,别训为纬。五是引证系统,以明证为经,暗证为纬。这些系统概念的提出,探究了文字的本质规律,为后来文学系统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人类文明社会能够持续不断地进步,其先决条件就在于有了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字可以使人们传递信息,积累智慧,文字则进一步使其超越

说文解字通识课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一.汉字的造字方法。 一般来说,汉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象形属于“独体造字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明月的形状. 指事,属于“独体造字法”。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较抽像中的东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上下 形声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两部份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江河 会意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如:“鸣”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成而成。 二、说文解字的主要贡献。 1.分部,给汉字做了一个分类,建立部首。对汉字义符加以分析,把所有汉字都按所属义符加以归类。《说文》一共分540部,除了个别部首还可以合并与调整外,从总体上说都是合理的,都符合造字意图。如江、河、海。 2.探讨文字的起源——训释本义。提到了仓颉造字,许慎在《说文》中紧紧抓住字的本义,并且只讲本义(由于历史的局限,个别字的本义讲得不对),这无疑等于抓住了词义的核心问题。 3.解释了文字——对汉字形音义三方面分析。许慎在每个字下,首先训释词义,然后对字形构造进行分析。窗。向北开窗,字书。 4.完整论述了六书系统,以六书分析汉字。许慎发展了六书理论,明确地为六书下定义,并把六书用于实践,逐一分析《说文》所收录的9353个汉字,这在汉字发展史和研究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从而确立了汉字研究的民族风格、民族特色。三.中国古代的主要婚姻方式。 1.抢劫婚。氏族外婚,即由男子通过掠夺其他氏族部落妇女的方式来缔结婚姻。亦名“掠夺婚”。 2.买卖婚姻。第三者包括父母违反婚姻自主原则,以索取物财为目的,包办强迫他人造成的婚姻。例如:换亲、转亲、童养媳等。 3.交换婚姻。具体是指双方父母互换其女为子妇,或者是男子互换其姐妹为己妻。一般为隔代交换,同代交换出现在及其贫困的时代或地区。 四.婚姻发展的脉络。 1.血婚。血婚制的特点是按辈数划分婚姻集团和范围,从而,排除了父母与子女间的性关系。这是家庭进化史上的第一个进步。 2.伙婚。家庭进化史上的第二个进步,这就是排除了兄弟姊妹之间通婚的伙婚制。这样就否定了在一个群体内部的婚姻,唯一的选择是群体外婚。 3.偶婚。偶婚制的特点是一男一女结构配偶,两人并不一定只同对方一个人有类似婚姻关系的关系,而是互为“主夫/主妻”,有明确的婚姻关系,进一步排除了近亲结婚。 (过渡的婚姻——父权制婚姻。只能有一个男性和多位女性可以成为婚姻关系) 4.专偶婚。父系专偶婚亦即一夫一妻制婚姻。这种婚姻是在父系氏族间非血缘关系的族外婚基础上,一对不同族属的男女,建立了牢固持久的婚姻关系。 五.古代汉民族婚俗。 (1)相识方式—媒妁之言或自由恋爱(中春会男女奔者不禁)、 (2)结婚年龄男20 女15 (3)一些婚俗如枣栗子面条饺子生

赵会玲 期末论文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概述及火部字浅议 [摘要]《说文解字》在中国语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历代学者都重视对其的研究,以至于从古至今关于《说文解字》的著作和名篇数不胜数。而本文主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说文解字》的材料来源、版本注本及说解方式等作一个概述,并在此指导下,对火部字从分类、说解方式及功用三个方面进行浅议,以期对《说文解字》能有更深的理解。 [关键词]版本;注本;说解方式;火部字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语文学史中一部极为重要的著作,它为汉语字典创立了部首,用五百四十部统摄当时所有的文字,并逐字解释其形、音、义,把文字、声韵、训诂溶于一炉。它还广泛地引用典籍,以证明其解释的可信度。但是就《说文》本身而言,因其文字简古,不容易读懂,所以很多学者都试着为说文做注,于是就出现了比较著名的注家和注本,下文将一一介绍。另外根据各注家对《说文》的解说,本文对其说解方式进行了归纳总结。最后根据前面的解说重点对火部字进行分析,希望能对《说文》有更深的理解。 一、《说文》的材料来源 《说文》的材料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文字形体方面的材料来源,许慎在《说文》中说“今于篆文,合以古籀。”,就是把周秦以来久经使用的九千三百五十三个篆文作为文字的主体规范。此外,把一千一百六十三个古文、籀文、大篆等别体作为重文。 其次是对每个字说解的材料来源,许慎在《说文》序中说“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根据研究,《说文》对文字形音义各方面的解释引用了孔子、董仲舒等三十一家解说。一云博士说也有八家。引了汉代所传古代文献,如《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传》、《论语》、《孝经》、《老子》、《尔雅》等三十四种文献古籍。 最后《说文》中引用方言俗语约有一百七十几条,其中见于《方言》一书的约有六十几条,但《说文》所引方言与《方言》一书相比,在文字上互有详略。 二、《说文》版本和注本 《说文》是由许慎于汉安帝建光元年完成的,并由其子许冲进献给朝廷。从此以后,《说文》便开始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一)版本 自《说文》问世之后,后世所传的版本主要有以下几个:当代大历年间,号称“中兴篆籀”的著名书法学家李阳冰重新刊定《说文》为二十卷。李阳冰根据他自己的研究,对《说文》中的篆法和解说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动,从此,许氏的原本《说文》就再也见不到了。但是李阳冰的版本因其改动太多,主观性较强,受到后世诸多的批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