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知识点

高中生物: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知识点
高中生物: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知识点

高中生物: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知识点

知识点1 群落的概念和研究范畴

1.群落的概念:从种群角度分析,群落指的是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分析往往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研究范畴:群落的边界,群落的物种组成即群落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

知识点2 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富度)

1.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是不同的,群落的物种组成受环境影响。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调查方法为取样器取样法,常用统计物种的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取样器取样法

1.实验原理

(1)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

(2)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3)物种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实验流程

3.得出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提醒】做好该实验的几个注意事项

(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

(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

知识点3 种间关系

【提醒】种间关系曲线的辨别

曲线——不同步性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在捕食数量关系图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其一,依两条曲线的关系,捕食者随着被捕食者的变化而变化,如图中A先达到最多,B随后才达到最多,即曲线B随着曲线A的变化而变化,故B捕食A。其二,依最多个体数,被捕食者的个体数通常多于捕食者,故由图中A的最大个体数多于B的,也可推出B捕食A。

3.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

垂直结构水平结构

现象垂直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分布不同(镶嵌分布)

决定因素

植物分层:光照

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

地形变化、光照强度、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

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知识点5 群落的演替

人教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三《群落的结构》教案

第3节群落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群落的结构特征。 2.教学难点 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课时安排 1 四、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1.本讨论题关注池塘中的生物组成及其有序性,讨论池塘中的种群组成(群落结构),具体有多少个种群并不重要。可以从肉食性鱼、植食性鱼、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等方面举例。 2.本讨论题关注池塘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 〖板书〗第三节群落的的结构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 〖板书〗一、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P71。 〖板书〗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三、种间关系 〖学生活动〗阅读P72倒数第一段到P73,完成资料分析的“讨论”。 〖提示〗1.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种杆菌为食),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这就是竞争。 2.90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例如,从1845年到1855年间,猞猁数量的增加导致雪兔减少;而雪兔的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少,之后雪兔又大量增加。从多年的调查看,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雪兔是以植物为食,猞猁是以雪兔为食。猞猁的存在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相对稳定,而且由于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生的动物数量及其食物链相对稳定,因而整个群落可以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3.3.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一、选择题 1.下列对种群密度或丰富度的调查,对应正确的是… ( ) A.蚯蚓——标志重捕法 B.鼠妇——目测估计法 C.狗尾草——记名计算法 D.田鼠——样方法 【解析】对蚯蚓种群密度的调查用样方法;鼠妇喜群聚,活动快,用目测估计法;狗尾草用样方法;田鼠可用标志重捕法。 【答案】B 2.下列有关种群或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群落有空间结构,种群没有空间特征 B.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物逐渐减少 C.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D.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解析】种群不仅具有数量特征,还具有空间特征,如均匀分布、集群分布和随机分布等;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由于生物逐渐增多,土壤中的有机物也逐渐增多;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答案】D 3.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解析】次生演替时虽然原有的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因此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在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而不是次生演替;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也存在竞争现象;条件适宜,次生演替也可形成森林。 【答案】C 4.比较福建武夷山和西伯利亚泰梅尔半岛冰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武夷山和泰梅尔半岛冰原的群落物种组成明显不同 B.泰梅尔半岛冰原冰土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较低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15:4.4 群落的演替

第4节群落的演替 1.下列不属于群落演替的特点的是() A.有规律 B.可预测 C.有一定方向 D.永远进行,无终止 2.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长期保持,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3.下图表示某海岛珊瑚礁群落演替过程中鱼的种类、鱼的个体数及珊瑚礁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珊瑚礁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过程 B.珊瑚礁体积增加为鱼类生存提供了更加复杂的空间 C.演替过程中鱼类丰富度增加并趋于稳态 D.演替过程中鱼的种类数增加导致珊瑚礁体积下降 4.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在近期内保持不变 B.用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来表示该种群的密度 C.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D.人类活动一般不会使群落演替的方向改变,但可改变演替速度 5.下列关于群落的结构与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可看做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典型实例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应属次生演替的实例 C.群落中各种群间不存在地理隔离,因而能进行基因交流 D.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可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从而为动物种群分层分布提供基础 6.下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中进行的演替过程 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 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同 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能演替成森林 7.森林火灾使甲地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下列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 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 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 D.随着时间的推移,甲、乙两地的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8.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A.灌木繁殖能力较强 B.草本植物寿命较短 C.草本植物较为低等 D.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9.下列选项中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 A.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 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 C.沂蒙山区裸露的岩地

2020年高考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0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后作业(必修3)(生物 解析版)

一、选择题 1.(2018·黑龙江哈三中一模)从种群和群落的水平看,有关生命系统具有的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高大乔木在森林中均匀分布属种群的空间特征 C.环境容纳量就是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D.草地的不同地段上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属随机分布 答案 A 解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正确;森林中有很多种乔木,不属于同一个种群,B错误;环境容纳量指的是在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容纳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又称K值,C错误;草原的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这种结构特征被称为群落的水平结构,D错误。 2.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A.该研究过程是: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土壤中的小动物 D.对于个体较小的动物,可借助放大镜观察记数 答案 B 解析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B错误。 3.关于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水平结构与种群分布、土壤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特点有关 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 C.自然群落一般是向物种多样化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D.沙丘造林、退耕还湖等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答案 B 解析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不同种群在水平方向上常呈镶嵌分布,A正确;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如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等,B错误;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的方向演替,物种越多种间关系越复杂,C正确;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正确。 4.热带雨林中,常可见所谓的“绞杀”现象,即某些大型藤本缠绕在高大的乔木之上,依靠乔木支撑爬到雨林高层接受阳光逐渐长大,最终将乔木缠死。这种藤本与乔木的关系可称之为() A.共生B.竞争C.寄生D.捕食 答案 B 解析依题意可知,某些大型藤本与高大的乔木相互竞争阳光等资源,二者存在竞争关系。 5.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图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

高二生物群落的演替知识点归纳.doc

高二生物群落的演替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高二生物群落的演替知识点梳理: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 1.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 (1)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很大。人类有目的、有意识进行的生产活动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2)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①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等生产活动,使群落向不良方向演替,不利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 ②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等生产活动,使群落演替向 良性方向发展,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外来物种的引入 (1)人类活动中,会有意或无意地将一个新物种引入到某一群落之中,在适宜条件下,新物种会迅速成为优势种,破坏原有群落的稳定性。 (2)外来物种的负面影响 ①影响生物的多样性 外来物种由于缺乏天敌造成大量繁殖,使本地物种生存空间变小,甚至影响到本地物种生存,降低物种多样性。 ②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外来物种大量繁殖形成优势种,使本地物种已适应的栖息环境发生改变,破坏了本地生态系统原有的相对稳定,导致生态系统的平衡被破坏。 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1)我国存在的问题:过度垦荒造成水土严重流失,江河排洪能力下降及土地严重沙化。 (2)措施:2003年1月20日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明确提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 (3)目标:到2010年将使长江上游地区和黄河中上游地区75%的坡耕地和46%的沙化耕地被森林覆盖,湖泊面积扩大,调节气候和洪水流量的功能大大增强。 高二生物人体的稳态重要知识点总结 生物必然跟人体紧密相关,如果把生物中的各个知识点跟人体系统的紧密平衡联系起来,不仅学习有兴趣,而且在与人交往中也多了一些谈资,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以下是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二生物人体的稳态重要知识点总结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二生物人体的稳态重要知识点一 1.如何理解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我的思路: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只隔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毛细血管壁,毛细血管壁具有较高的渗透性,当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物质(如血浆蛋白)之外,水和其他小分子的物质(如葡萄糖、无机盐、氧气等),都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渗入到组织液间隙中,形成组织液。组织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以后,大约90%的组织液又可以渗回毛细血管,同时把细胞产

高中生物教案-群落的演替

第四章第四节群落的演替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三、教学方法 对话法、讲述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设计: 学习过程学生 活动 教学说明 回顾群落水平研究的几个问题,引出群落的演替的学习。 案例引入:展示教材中的“问题探讨”的案例,分析案例: 1、火山为爆发前,该地区的所有生物是不是 群落? 2、开始长出小草、蜘蛛是否一个群落? 3、最后形成的小树林是不是原来的那个群 落? 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后讲解演替的概念。回顾群落的结 构 分析讨论案例 学习发生在裸 岩上的演替,在 教师引导下,逐 回顾前一节的 内容,温故知新。 结合案例,引出 群落演替的概 念。

设疑:生物是如何在裸露的岩石上一步步定居的? 展示教材“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逐步层层分析: 思考讨论: 1、为什么在裸岩上首先定居的是地衣? 2、苔藓出现后,和地衣的种间关系是什么? 他们竞争的是什么?哪个有优势? 3、有机物增加,为什么微生物也增加? 4、出现草本后,草本、苔藓、地衣哪个竞争 阳光有优势? 5、从地衣阶段到苔藓阶段到草本植物阶段, 演替过程中土壤怎么变化?生物的种类 数量怎么变化?植物变化有什么特点? 6、灌木阶段群落已经相对比较稳定,还有没 有比灌木更有竞争力的植物类群? 7、在森林阶段,还能否找到地衣、苔藓、草 本、灌木? 小结:光裸岩石上发生的演替过程。 阅读思考: 讲解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提问: 1、与“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相比 较,分析共同点和不同点。 2、分析为什么两者的演替起点不同? 3、火山爆发后,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还能 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吗?农田是人类 对自然群落进行改造的产物,在农田 上群落的演替能否恢复为原有的自然 群落呢?步分析讨论问 题。 学生回顾光裸 岩石上发生的 演替过程。 学习在废弃农 田上进行的演 替,思考讨论问 题。 归纳演替的两 种类型。 讨论践踏对草 地群落的影响。 利用学生已有的 知识,层层深入 地分析解决问 题。 锻炼学生比较分 析的能力。 学生归纳比较的 能力的锻炼。 讨论分析,合作 学习。从贴近学 生生活经验的事 例展开教学。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教学设计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教学设计 1. 设计思想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是人教版必修3第4章第3、4节的内容,包括群落基本涵义、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群落的演替等内容。生物必修模块3强调从系统的视角认识生命系统,强调系统分析方法,应用本模块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学习系统分析的方法建构知识。根据这一特点,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过程,建构生物群落的有关核心概念,并运用已形成的概念去尝试解决未知的系统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同时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由于课时的限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探究实验在课外单独完成。 2.教学目标 (1)群落的概念,常与种群、生态系统结合起来进行考查; (2)种间关系; (3)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4)演替的概念; (5)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过程及区别; (6)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教学重、难点 (1)群落的结构特征; (2)种间关系。 (3)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4)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过程及区别。 4.教学方法 讲授+PPT 5.教学过程 【知识点自我巩固】 一、群落的概念及物种组成 1.概念:同一________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________的集合。 2.物种组成:群落中_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1)丰富度:群落中________数目的多少。 (2)特点:不同群落________不同。 思考1 海洋中随着深度的增加,物种的丰富度有什么变化? 二、群落的种间关系及结构 1.种间关系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________。 (2)竞争:①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________和________等;②结果:相互抑制 或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劣势甚至________。 (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虫)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________,摄取寄生的 养分以维持生活。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________。 2.群落的结构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________现象。 (2)水平结构:受各种因素影响,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 有差异,常呈________分布。 三、群落的演替

近六年高考题考点题型归纳分析--群落的演替)

群落的演替 (2012 福建)3.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纯茶园物种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 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 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 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 【答案】C 【解析】纯茶园的物种单一,其抵抗力稳定性最差,容易产生暴发性虫害。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10月份的杉茶园的物种数最大,但不并能说明各物种在此时的种群密度最大。同时,也可以看出,6月份时,梨茶间作园的物种数最大,此时其营养结构最为复杂,因为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取决于物种的丰富度。人类活动会影响茶园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这样必然会对群落的结构造成影响。 【试题点评】本题结合曲线考查有关生态学方面的知识。涉及到的知识点有物种丰富度.种群密度.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获取信息的能力。能够根据曲线.坐标的相关信息,运用知识进行分析。 (2012 海南)17.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B.森林阶段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简单 C.初生演替可发生在从来没有植被分布的地带 D.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 【答案】B 【解析】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A正确;森林群落阶段比灌木阶段复杂而稳定,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复杂,B错误;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C正确;森林阶段叶面积指数比其灌木阶段大,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故D项正确。【试题点评】本题考查了群落演替类型及定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不同群落的结构特点及其对光能的利用情况等,同时考查了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 教案

群落的结构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解释群落的概念 2.识别群落类型,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3.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能力目标: 1.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 2.通过分析具体事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4.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会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种间竞争的学习,认同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 2.通过学习群落的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群落的涵义 2.群落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 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学情分析 “群落的结构”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第4章第3节内容,包括群落基本涵义、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教材贯彻了种群和群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这一思路,群落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在更高层次、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既是种群问题研究的深化,也是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尽管学生对群落现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历简单性和生活环境差异性,学生对群落还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统的感性认识上,要理解群落的核心知识概念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四、教学方法 通过让学生观察“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引出群落的概念,进而导入新课;在学生理解群落的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并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通过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图片以及课本上的资料,讲解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的相关内容;最后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探究性实验的教学; 群落的结构预计用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教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察“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引导学生讨论: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教学教材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一、种群 1: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种群密度(最基本)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率、迁出率 2、种群特征增长型 年龄组稳定型 衰退型 性别比例 1)种群密度 a、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b、调查方法: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离取样法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出生率、死亡率: 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 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b、意义:影响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 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 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增大。 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中老年个体较多,种群密度会减小。 c、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5)性别比例: 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3、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①“J型增长” a、数学模型:(1)(2)曲线(如右图) b、条件:理想条件指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c、举例:自然界中确有,如一个新物种到适应的新环境。 ②“S型增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 a、条件:自然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 b、曲线中注意点: (1)K值为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 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2)K/2处增长率最大。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 的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失。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 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临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有 重要意义。 二、群落的结构 1、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种间关系比较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3)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关系名称数量坐标图能量关系图特点举例 互利共生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 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 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 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 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 性变化 地衣;大豆与 根瘤菌 寄生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 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物难 以单独生存,而宿主会生活 得更好 蛔虫与人;噬 菌体与被侵 染的细菌 时间

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三4.3《群落的结构》知识点总结

1 / 7 第4章 第3节《群落的结构》 一、群落的概念 1.概念:一定区域内,所有的种群(或所有的生物)(准确记忆) 2.正确理解群落的概念:(理解) ①“同一时间”:随时间迁移,群落内种群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改变 ②“一定区域”:群落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③“各种生物”:包括这个区域内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④“集合”:群落不是生物的简单聚集,而是通过生物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的有机整体 3.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 ?全部种群???→?所有种群 群落 4.种群和群落的比较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丰富度 ①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②地位:丰富度是群落的首要特征 ③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 落结构也越复杂 三、种间关系 2 / 7

相互依存, 减少,呈现“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 数量上呈现出 ①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最终 败,如图 ②两种生物生存能力相近, 随环境等外界因素发生周期性变化,如图 对寄生种群有利,对寄主种群有害。 【规律总结】 1.几种种间关系曲线的判断 (1)同步性变化(同生共死)——互利共生 (2)不同步变化(此消彼长)——捕食 (3)看起点,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为0——竞争2. 关于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 a.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 b.从变化趋势看,先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3 / 7

高中生物达标检测(33)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课下达标检测(三十三)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A级基础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所举实例中不能体现群落结构的是() A.温带落叶林的外貌随季节变化 B.草原上的植物形成斑块状和镶嵌状的分布状态 C.田间的玉米有高有矮 D.森林里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分层分布 解析:选C田间的玉米有高有矮体现的是种群的特征。 2.(2019·城厢区月考)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演替。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工群落组建后,它的物种丰富度也会变化 B.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往往不相同 C.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经足够长的时间演替后能形成森林 D.群落的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初始条件不同 解析:选C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人工群落组建后,它的物种丰富度也会变化,A正确;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沿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B正确;由于受西北干旱地区水分的限制,该地区的典型草原不可能演替为森林,C错误;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的起点是没有任何植被,而次生演替的起点是有土壤条件甚至有植物的种子或繁殖体,D正确。 3.下列有关种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蝉吸取树的汁液、蝗虫啃食植物叶片都属于寄生关系 B.两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捕食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 C.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不存在竞争关系 D.互利共生的关系体现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 解析:选B蝉吸取树的汁液属于寄生关系,蝗虫啃食植物叶片属于捕食关系;研究各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在食物上不存在竞争关系,但二者在生存空间上可能会存在竞争关系;互利共生属于种间关系,发生在不同种生物的种群之间,不能发生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 4.(2019·博望区期中)某池塘中,某种鱼常年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

2020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后精练【3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附答案详析

2020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后精练 3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一、选择题 1.下列所举实例中不能体现群落结构的是( ) A.温带落叶林的外貌随季节变化 B.草原上的植物形成斑块状和镶嵌状的分布状态 C.田间的玉米有高有矮 D.森林里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分层分布 解析:选C 田间的玉米有高有矮体现的是种群的特征。 2.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森林火灾后和森林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后的演替类型相同 B.从光裸的岩地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营养结构逐渐趋于复杂 C.任何区域内的群落经过演替最终都会形成森林生态系统 D.人类活动一定会使群落演替按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 解析:选B 森林火灾后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森林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后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从光裸的岩地演替为森林的过程是初生演替,该过程中营养结构逐渐趋于复杂;群落演替最终是否形成森林生态系统要受环境条件的制约;人类活动有可能会使群落演替按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 3.下列有关种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蝉吸取树的汁液、蝗虫啃食植物叶片都属于寄生关系 B.两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捕食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 C.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不存在竞争关系 D.互利共生的关系体现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 解析:选B 蝉吸取树的汁液属于寄生关系,蝗虫啃食植物叶片属于捕食关系;研究各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在食物上不存在竞争关系,但二者在生存空间上会存在竞争关系;互利共生属于种间关系,发生在不同种生物的种群之间,不能发生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 4.如果进行菜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土壤小动物的采集与调查 B.可能用到解剖针、放大镜或实体显微镜等实验用具 C.可依据土壤小动物趋光、趋热等特性来设计诱虫器 D.可用记名计算法来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解析:选C 土壤小动物常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等特性,故设计诱虫器时应注意根据这些特点设计。 5.疟原虫在人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生殖,在按蚊体内才进行有性生殖。人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可患疟疾。在水中,按蚊幼虫(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同时又被鱼类捕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群落的结构教案

第3节群落的结构 [目标导读] 1.通过对教材P71问题探讨中池塘群落的分析,能够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2.结合教材P72~73的资料分析和生活实例,理解群落的种间关系及特征。3.利用探究实验,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重难点击] 1.种群的种间关系。2.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课堂导入 方式一: 右图为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图片,草原上生活着 各种生物,如草本植物、小灌木、昆虫类、小型鸟 类、啮齿类、蛇类、植食性动物类、肉食性动物类, 还有进行腐生生活的细菌等等。这些生物共同构成 了生物群落。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 如何?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如何?生物群落有 什么样的空间结构呢? 方式二: 在一片农田中,既有作物、杂草等植物,也有昆虫、鸟、鼠等动物,还有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所有这些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在自然界中,任何一个种群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其他种群通过种间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那么,在一个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呢? 一、群落及其物种组成 1.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优势种、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生态位和群落的范围与边界等。 3.群落的物种组成 阅读教材P72相关信息,可知: (1)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所以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上述差别的衡量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由表中信息可推测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海拔越高,群落丰富度越低。 4.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实验原理 ①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 ②调查方法: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③调查对象:样本中肉眼可见的所有动物。 ④调查指标: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 ⑤统计方法: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2)实验步骤

群落的演替(必修)

第三节群落的演替 【学习目标】 1、简述群落演替的概念含义 2、举例说出群落演替的主要类型 3、举例说出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过程 4、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5、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课前预习】 1、群落的演替: (1)概念: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的演变现象,称为群落的演替,演替是群落长期的体现,主要标志是群落在 上发生了变化;或者是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2)演替类型: 原生演替(初生演替):在一个或的原生裸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 次生演替:当某个群落受到等因素的干扰,该群落中的 时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在上开始的生物演替称为次生演替。 2、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 综合作用的结果。虽然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但群落之外和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也常成为引发群落演演替的重要条件。人类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所有的自然因子,人类的活动:如等,可使生物群落的面貌改变;人类也可以通过等使群落在人类的干预下按照一定的进程发生演替;人类还可以,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之下。 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目的是什么?。【共同探究】 知识点一:群落演替 1、概念: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的过程中,的演变现象, 称为群落的演替,演替是群落长期的体现。 2、主要标志是群落在上发生了变化;或者是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 的过程。 3、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 “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4、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群落稳定性的提高。 【思考题1】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A、演替是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的现象 B、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 C、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的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的趋势是会导致物种多样性 的增加 D、不论是成型的群落还是正在发展形成过程中的群落,演替现象一直存在 知识点二:群落演替的类型 1、原生演替(初生演替) (1)原生裸地:或的裸地,如:等。

高中生物教案:群落的演替

高中生物教案:群落的演替 1、学习目标 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2、重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看”—知识经纬 演替的类型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导”—自主预习 1.生物的群落是一个系统群落的结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外 界条件的剧烈改变,仍类活动的干扰和破坏,原有生物群落会被破坏和干扰,一个群落会 逐渐被所替代,这样的过程称之为生物群落的演替。 2.生物群落的演替可分为两种类型和演替。初生演替 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后被彻底消灭了植被的地方发生 了演替。如、、或的生物群落的演替。 3.经过漫长而艰难的演替过程,裸岩地面上的演替过程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裸岩阶段→ 阶段→ 阶段→ 阶段→灌木阶 段→ 阶段,从而使物种进一步多样化,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变得进一步丰 富多样,会使群落系统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以上为初生阶段。 4.群落的次生演替是原来群落结构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一些生物种群被 了,又有一些种群占据原有种群的空间,使另一些生物种群了,经过一段 时间,最后使群落达到一个的阶段。例如在弃耕的农田上的群落演替就是 次生演替。在适宜的自然条件下,其大致过程是:弃耕的农田→草木植物阶段→ 阶段→森林阶段。但在干旱荒漠地区,也可能演替为或阶 段,而不能最后演替为森林阶段。 5.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的演替有着重大的影响,常常会改变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的和 ,破坏阻止或逆转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 6.为了促进生物群落的自然演替,保持好自然环境,处理好经济发展 和、、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 国政府在一些破坏严重的地区,提出了伟大生态工程, 保持好生态环境。 【自我校对】 1.动态另一个群落 2.初生演替次生演替沙丘火山岩冰 川泥光裸岩地 3.地衣苔藓草本植物森林 4.消灭兴起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2019年3月20日 (考试总分:120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 一、填空题(本题共计 5 小题,共计 20 分) 1、(4分)当前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已不再是每家每户以种地为生。绝大多数农村人选择外出打工,少数留守的青壮年劳动力有的开垦荒地变果林,有的改造洼地成鱼塘,以及在林中放养土鸡和野鸭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农村留守人口的减少与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多,这种影响人口数量变动的因素称之为____________ ______。由于中国老年人口的增多,出生率不断降低,说明我国人口年龄组成有从___________型向__ _________型转化的趋势,所以全国性二胎政策放开。 (2)荒山、洼地经过改造成为果林、鱼塘,说明人类的活动能够使群落的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 __________________进行。 (3)生态学家不会以某一个或几个种群为单位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特征,试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进行解释,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鱼塘中的一条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鳙鱼→乌鳢。输入鳙鱼的能量,一部分流入乌鳢,一部分储存在鳙鱼体内(未利用),其余能量的去向是___________和被分解者利用,鳙鱼给分解者的能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部分。 2、(4分)随着海拔升高,某地的植被类型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灌丛和草甸等。该地分布着多种动物。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该地某双子植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____法,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______ _法,调查土壤中某种小动物的种群密度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法。 (2)该地草甸、灌丛、真阔叶混交林的丰富度不同,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___________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_________ _等资源的能力。 (4)若当地发生火灾,林木遭到严重破坏,第二年在烧焦的土地上长出了杂草,这属于群落的______ ______演替。 (5)某种小型食肉动物新迁入当地,一段时间内种群增长呈“J”型曲线,其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__ ________、__________等,其数学模型:Nt=N0λt中,λ值与增长率的关系是增长率=__________。 3、(4分)请回答下列有关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问题。 (1)图甲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第二营养级能量摄入后的去向,其中C代表_________。湖泊生态系统中,底栖动物与浮游植物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________。同一个蜂巢中蜜蜂居住的蜂房不同,不能体现 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某草原年初时野免数量为l 000只,年末时为l l00只,其中新出生200只,则野兔种群的年出生率为_____。水稻的均匀分布是_________水平上的研究。 (3)某生态系统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乙所示,曲线中表示种群增长最快的点是___点,图中K________(填“是”或“不是”)表示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数量。 4、(4分)鄂黄长江大桥下的湿地是由长江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逐渐形成的,将该湿地由近水边到岸边分为光滩区、近水缓冲区、核心区等区域,如图5所示。据图回答问题: (1)该湿地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__________,从光滩区到核心区这几个区域的不同具体体现在空间结构的________方向上。区别核心区和近水缓冲区这两个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5湿地剖面示意图 (2)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调查核心区或近水缓冲区的芦苇种群数量最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描述芦苇种群数量变化时建立的数学模型应该是________。 (3)在统计不同区域的植物盖度(表示植被的茂密程度)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_。 (4)现在长江中下游不管是白鳍豚,还是普通的江豚的种群数量都在锐减,保护它们的根本措施是__ 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规划此区域,改造为江滩公园,这些活动会改变群落的发展方向,也可能会影响当地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 5、(4分)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圣天湖湿地公园是黄河中下游最大的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具有蓄洪防旱、调节区域气候、控制土壤侵蚀、自然净化污水等功能,为白天鹅等多种动植物提供栖息地。请回答: (1)圣天湖湿地公园的建设过程中发生群落演替是__________演替,反映了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________和_________的进行。 (2)某同学欣赏了湿地公园中绿苇环抱、鸟语花香的美景后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这反映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使用价值。 (3)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此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荷花、芦苇、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 (4)经调査发现,该湿地公园中某植物近五年的种群数量接近“J”型增长,原因是_____。(至少答两点)若该植物为引进的外地物种,很可能会产生的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单选题(本题共计 20 小题,共计 100 分) 6、(5分)下列有关群落的演替说法,正确的是 A.当外界环境条件不再发生变化时,群落的演替也将不再进行 B.人类活动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往往大于自然因素的影响 C.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都将形成森林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1.什么是种群? 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如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猕猴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地中的全部蒲公英是一个种群。 2.种群的特征有哪些? 种群的最基本特征是什么? 决定种群的大小和密度的特征有哪些? .s.5.u.c.o.m 种群的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决定种群的大小和密度的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种群的年龄组成分为哪些类型?有何用途?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4.可以用哪些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分别适用对象是什么? 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弱的动物 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用血球计数板记数法:微生物用取样器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土壤中的小动物 5.样方法中取样的大小一般是多大? 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什么?取样的方法有哪些?如何计算所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 样方法中取样的大小一般是1m×1m。 样方法中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取样的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 计算所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取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6.在对某种鼠的调查中,调查范围是1公顷,第一次捕获并标记m只鼠,第二次捕获n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x只,如何计算结果? 该范围内鼠的种群密度=mn/x(单位:只/公顷) 7.种群增长在什么条件会呈J型增长? 增长的公式是什么? 自然界中存在这种增长方式吗?举例说明? 种群长时间呈J型增长会造成什么后果? J型增长的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 J型增长的公式:Nt=Noλt No为种群起始数量,Nt为t年后种群数量,λ为种群数 量为前一年的倍数,即种群增长率。J型增长的条件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 自然界中存在这种增长方式,通常发生在一个种群新迁入一个适宜的新环境后在一段时间内往往呈J型增长。 种群长时间呈J型增长会造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被破坏。 8.什么是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会发生改变吗?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环境容纳量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如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