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小学四年级1 古诗词三首【教案】

语文小学四年级1 古诗词三首【教案】
语文小学四年级1 古诗词三首【教案】

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围绕“田园生活”这一主题,编排了《古诗词三首》《乡下人家》《天窗》《三月桃花水》4篇课文。文章语言优美,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乡村的景色和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乡村生活的赞美之情。《古诗词三首》生动地再现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田园风光图;《乡下人家》描写了自然和谐、富有诗意的乡村生活;《天窗》描写了乡下屋顶上小小的天窗带给孩子们的美丽、神奇的想象;《三月桃花水》抒发了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文中的梯度序列

内容 课时 教学目标

古诗词三首 2 1.认识20个生字,读准2个多音字,会写40个字,正确读写30个词

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词三首》。默写《宿新

市徐公店》。

3.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4.积累优美的句段,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

5.自主阅读《三月桃花水》,感受春天的美景和勃勃生机。

乡下人家 2 天窗 2 三月桃花水 1 习作 2

1.转述时要注意人称的转换,弄清要点,不要遗漏主要信息。

2.把“我的乐园”介绍给同学,表达出自己快乐的感受。

1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杂、篱”等6个生字,会写“杂、稀”等1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理解诗词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2.理解诗词大意,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策略

1.朗读入意境

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先引导学生熟读诗词,再借助文字让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感受古诗词语言的魅力。

2.想象入情境

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再创设情境,引导想象,入情入境。

?教学准备

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课时目标

1.认识“杂、篱”2个生字,会写“杂、稀”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3.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习导入,初读感知

1.出示导语,明确单元主题。

(1)课件出示单元导语。

(2)师指名读;生齐读。

(3)师导入: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单元的课文,走进乡村,去感受惬意、闲适的田园生活吧!

2.导入新课,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师引导: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单元的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课件出示《古诗词三首》)

(2)明确本节课目标:学习第一首古诗,认识一位诗人。

3.课件出示诗题《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认识“杂”字。

(1)师指名读诗题,相机指导:“杂”读平舌音,“兴”读第四声。

(2)指导书写。

师范写“杂”字,生边看边书空。师提醒生注意“杂”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下面部分不要写成“木”。

(3)了解题意。

师引导:“杂兴”就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儿表示一年四季,那么整个诗题的意思是什么?

预设: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4)生齐读诗题。

4.简介诗人。

(1)师引导:这首诗的作者是范成大。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

(2)师指名回答。(师相机出示课件)

(3)生自由读简介。

5.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师引导: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

(2)生自由读诗,边读边圈出诗中的生字。(出示课件)

6.检查自学,指导识记,读通、读顺本诗。

(1)生自主认读要求会写的字。(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稀xī蜻qīnɡ蜓tínɡ

(2)师指名认读,相机引导生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形声字识记示例:“蜻蜓”是一种昆虫,所以都是虫字旁,右边的“青、廷”分别是这两个字的读音。

(3)师重点指导“蜓”字的书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强调右边不要写成了“延”。

(4)检查课文预习。

①课件出示全诗。

②师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③引导生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师引导:小声再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你是从哪些地方知道的?读完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④生小声读课文,小组内讨论交流;师指名交流。

⑤师小结:金黄的梅子、又肥又大的杏子、雪白的麦花,还有结了油菜籽的稀稀疏疏的菜花……范成大给我们营造的意境多美呀!联系生活实际来读诗,能带我们快速进入诗的意境。

7.指导读出节奏。

(1)师引导: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2)师指名读,相机指导:“二二三”是七言诗中常规的划分节奏的方法,但是为了保持词语意思的完整,有时可以分为“四三”或者其他节奏。

(3)师生合作朗读。

(师)“梅子金黄”——(生)“杏子肥”。

(师)“梅子金黄杏子肥”——(生)“麦花雪白菜花稀”。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课前查找资料的习惯。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思。

板块二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自主读诗,感受诗中的“景美”。

(1)师引导: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流利,也很有节奏,读出了诗歌特有的韵味。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诗歌,通过了解诗歌大意来感受诗人的情感。

(2)生通过分小组读诗、想象画面、看注释等方法交流学习。

(3)指名交流。

师引导:通过刚才的交流学习,你读懂了什么,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示例1:我仿佛看到金黄的梅子、果肉肥厚的杏子挂满枝头。(相机出示梅子、杏子挂满枝头的图片)

示例2:读着“麦花雪白菜花稀”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春天田野中金灿灿的菜花已经落去,只剩下稀稀疏疏的残朵;一眼望去,全是雪白的麦花。(相机出示麦花、菜花图片)(4)理解“菜花稀”。

师引导:油菜花在每年三四月间开放,花开时,漫山遍野都是金灿灿的油菜花,形成金黄色的花海,一望无际,令人叹为观止。到了四五月间,油菜花败落了,结出许多油菜籽,菜花就变得稀稀疏疏的。这就是诗句中的“菜花稀”。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1)师引导:诗人范成大在初夏的乡村,看见了金黄的梅子、果肉肥厚的杏子、雪白的麦花和因结了油菜籽而变得稀疏的油菜花,顿时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出口成诗。(出示课件)(2)师指名读。

(3)创设情境引导朗读。

①师引读: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跨越时空来到诗人范成大所在的这个美丽的乡村,当我们置身于这迷人的风景当中,情不自禁地大声吟诵的诗句是哪两句?

生: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②引导想象画面朗读。

师引导: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③生大胆想象,自由交流。

④师小结:这简简单单的14个字,描绘了一幅美若仙境的画卷,我们仿佛置身于美妙的田园,这就是古诗的魅力。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一起品读这两句诗。(板书:景美)

⑤配乐齐朗读。

3.想象画面,品读诗中的“人忙”。

(1)师引导:我们和诗人范成大一同游览的哪里是乡村,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生活在那里的人一定无比幸福,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

(2)预设:农民在地里干活。

(3)引导理解“无人过”。

①师引导:作者在诗中并没有直接描写人们繁忙的劳动场面,你是怎么知道他们在干活的呢?

②示例:我是根据诗句“日长篱落无人过”中的“无人过”推断出来的。初夏的时候白日渐长,正是农忙的时候。村子里没有行人,勤劳的农民们一定是下地干农活去了。

③(课件出示相关图片)师继续引导想象:联系前面的诗句和图片,想一想,农民们在地里忙着干什么呢?(板书:人忙)

④示例:初夏的时候,农民们要把成熟的梅子、杏子摘下来,去麦地除草,去油菜地施肥。他们早出晚归,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⑤师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直接写农民们在田地里热火朝天地干农活,却要写“无人过”呢?

⑥示例:侧面描写。

⑦师小结:诗人只用了3个字就让我们想象到农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到果园里摘金黄的梅子、果肉肥厚的杏子,不辞劳苦地去麦地除草,去油菜地施肥的情景,婉转含蓄,化繁为简。这就是诗的魅力啊!

(4)引导体会乡村的“宁静”。

①师引导:篱笆前没有人经过,显得那么安静。诗人在篱笆边看到了什么呢?

②课件出示蜻蜓、蝴蝶飞舞的图片。

③师引导:作者为什么要写蜻蜓和蝴蝶呢?

④示例:衬托村中的安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5)师生合作朗读。

①师引导:白昼渐渐变长,篱笆外没有人来往。诗人看到了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满怀喜悦之情,出口成诗“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板书:热爱)

②师生合作朗读。

(6)引导想象画面。

①师引导:此时此刻,诵读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②生自由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图片、注释等自主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是为了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板块三反复吟诵,品悟情感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1)创设情境,带着想象朗读。

师引导:如果你就是诗人,此刻正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展现在你眼前的是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你陶醉其中,诗意正浓,于是作了一首《四时田园杂兴》。现在请你大声地吟诵这首诗。(生齐读)(2)引导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师引导:多么美丽的田园风光,多么勤劳忙碌的人们,多么富有生活气息的画卷啊!你舍得离开这里吗?想把它带走吗?美美地再读读吧,把它记在心里。(生齐读)(板书:赞美)(3)指导背诵。

①师引导:经过反反复复地吟诵,相信范成大的这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已牢牢地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了。谁能背给大家听听?

②师指名背诵。

2.课堂总结,激发兴趣。

师:诗人范成大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通过诗歌传递给了世人。我国古代的田园诗人留下了很多描写田园生活的脍炙人口的诗篇,同学们在课后也可以读读,增强自身的文学底蕴。

【设计意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加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是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情。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宿新市徐公店》

?课时目标

1.认识“徐、疏”2个生字,会写“宿、徐、疏”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宿新市徐公店》,背诵、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理解诗题

1.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1)检查复习。

师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宋代诗人范成大所作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谁能背诵一下?

(2)师指名背诵;全班齐诵。

(3)师导入新课: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了充满自然美的田园风光!今天我们又将走进杨万里向我们展示的那生机勃勃的暮春田园风光。

2.看图引入,知晓作者。

(1)课件出示初夏荷塘图片,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中的景色。

(2)师引导:图中的景色让你想起了哪一首古诗?谁能背诵给大家听?

(3)师指名背诵。(相机出示课件《小池》)

(4)师引导了解作者:大家还记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预设:杨万里)

3.揭题并板书诗题,学习诗题中的生字。

(1)师引导:杨万里是我们熟悉的诗人。今天,我们就跟随他的脚步,去欣赏暮春时节的乡村景色。

(2)板书诗题:宿新市徐公店。

(3)学习“宿、徐”。

①师指名认读“宿、徐”,相机正音。(“宿”读平舌音)

②师指导书写“宿”:上下结构;上面的“宀”要包住下面的“亻”和“百”;下半部分的“亻”窄一些。

(4)解析题目意思。

①师引导:你在哪里见过“宿、徐”这2个字?你知道它们的意思吗?

②生交流。

示例1:我在招牌上见过“宿”,它是住宿、投宿的意思。

示例2:我们班的同学中就有姓“徐”的。

③师相机引导生理解“徐公”的意思。(一位姓徐的老人)

④师引导:谁能说说诗题的意思?

⑤示例:投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

4.指导读诗题。

(1)师引导: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意思读出诗题的正确节奏。

(2)师指名读。(相机出示课件指导:宿/新市/徐公店)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原有知识,以此为兴趣点,引入新诗的学习。而让学生把诗题生字的学习与生活经验相联系,能激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树立识字意识,同时也降低了诗题的理解难度。

板块二看图初读,了解大意

1.故事引导,感受诗意。

(1)师引导:那一天,杨万里吃过午饭,走出客房,在徐公店附近漫步,欣赏周围的自然景色。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本中的诗句,把生字圈出来,把诗句读正确。

(2)生自由读诗,边读边圈出生字。

(3)朗读诗句,学习读写“疏”。

①师指名朗读,相机正音:“疏”读“shū”。

②课件出示写在田字格中的“疏”,师指导书写。

2.初读课文,了解景物。

(1)师引导:下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句,边读边想,诗人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请在诗句中做上记号。再看看文中的插图,说说图中有哪些景物。

(2)生自由读,边读边思考。

(3)示例:诗句中写到的景物有“篱”“树”“菜花”“儿童”“黄蝶”“径”。

(4)师引导看插图,指导理解“篱落”“树头”。(板书:篱落树头)

(5)引导理解“径”。

①师引导:我们学过的《山行》中有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回顾一下,这里的“径”是什么意思?

②预设:小路。

③师引导:“篱落疏疏一径深”中的“径”也是小路的意思。(板书:一径深)

3.生再读诗句,注意读通顺。

【设计意图】从诗中找景,再看插图理解,能使学生快速进入诗中所营造的意境,领略诗中风光,在潜移默化中习得学习方法。

板块三吟吟诵诵,渐入意境

1.联系诗句,想象画面。

(1)师引导:这些景物分别是怎样的呢?请联系诗句大胆地说一说想象到的画面。在说之前,同学们可以想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诗中所提到的景物。

课件出示:

()的篱落()的小径()的儿童

()的蝴蝶()的菜花()的树

(2)生自由交流,大胆想象。

2.诵读诗句,理解诗意。

(1)生诵读诗句。师引导:诗句中分别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谁来说一说?(提示:借助注释引导生理解“疏疏”;联系诗句“花落知多少”,理解“花落”;“走”在古时指的就是跑;“无处寻”中的“无”,可引导生回想诗句“荷尽已无擎雨盖”“泉眼无声惜细流”等诗句中“无”的意思来理解)

(2)生交流。

3.指导朗读,读出节奏。(出示课件)

(1)师引导:七言诗的节奏一般根据它的词义来划分,划分时注意保持词语的完整。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这首诗应该怎样读?

(2)师指名读。

(3)正确划分节奏。(出示课件)

(4)生自由朗读;师指名读;生齐读。

4.想象诗的意境。

(1)师引导:读着读着,我们仿佛跟随诗人杨万里欣赏到了田园风光,你的眼前仿佛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2)示例: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幽深的小径,小径旁的树上刚刚长出来的叶子还没有形成树荫。儿童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蝶儿飞进菜花丛中就再也找不到了。(相机板书:儿童追黄蝶菜花)(3)创设情境朗读。

①师指导:看着这样的景色,这样的情景,诗人杨万里会想些什么,会有什么感受呢?

②生大胆想象交流。师相机引导生朗读自己最喜爱的、感受最深的诗句。

③配乐读诗。

师:这是诗人的感受,更是大家的感受,请同学们随着音乐诵读古诗,读出自己的感受。(课件播放古筝曲)

④指导背诵。师:我们一遍又一遍地诵读着诗句,那些画面,那些文字,相信早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谁能背诵给同学们听听呢?(师指名背诵)

【设计意图】入意境、悟诗情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在交流中强调情感的激发,让学生与诗人的情、诗句的境形成共鸣,因此我安排了说诗意、入诗境、悟诗情三个环环相扣的步骤。

板块四创编故事,默写古诗

1.展开想象,根据诗意创编故事。

(1)师引导:虽然这首诗只有28个字,但它描绘的不止一个画面。想象一下那个追蝶的孩子脸上的表情,黄蝶停停歇歇的情境,孩子的想法与做法,然后说给大家听听。

(2)四人小组编故事,互相评议;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

这时,从小路的远处跑来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他正在追赶一只黄色的蝴蝶。黄蝶儿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好像在与他捉迷藏。过了一会儿,黄蝶儿大概也飞累了,它停了下来,歇在路旁的篱笆上,小男孩也停住了脚,一边紧盯着蝴蝶,一边用袖子去擦脸上的汗珠。这时诗人仔细地打量起眼前的小男孩:圆圆的脸上嵌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透出他的天真和可爱。淡紫色的短褂、蓝色的长裤在暮春的田野里显得更加艳丽。只见小男孩双手一拢,猛地朝蝴蝶扑去。可是还没等他把手合拢,那蝴蝶已机灵地扇动翅膀,飞进油菜花丛里,再也找不到了。看着那一片金黄的菜花,小男孩非常懊恼,满脸失望。他在菜花丛旁站了一会儿,又蹦跳着跑开,去寻找新的快乐了。

(3)生评议。

2.默写古诗。

(1)师引导:同学们的想象力多么丰富啊!这样美好的画面诗人仅仅用了28个字就描绘出来了。赶快把这首古诗默写下来吧!

(2)生自由默写。

(3)师展示生默写的古诗,集体评议。

3.课堂小结。

师:一首诗,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就是一幅和谐的画卷。像杨万里这样热爱田园生活的古代诗人还有很多很多,以后我们再接着学习。

【设计意图】诗句的学习并不只是了解一首诗的内容,而是以诗为媒介展开听、说、读、写的训练。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深化诗的意境。另外,课内默写有利于了解学情,方便开展字词教学。

?板书设计

第3课时

《清平乐·村居》

?课时目标

1.认识“锄、剥”2个生字,会写“茅、檐”等6个字。

2.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清平乐·村居》。

?教学过程

板块一诗句接龙,初识宋词

1.课前游戏,温故知新。

师引导:下面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词。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诗词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相信同学们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下面我们来玩一个“诗句接龙”的游戏。(出示课件)

(1)师生互动游戏:师说上句,生接下句。

(2)师引导生把这些诗句连起来读一读。

(3)师小结:这些都是描写农村生活的诗句。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驻足于乡村,寄情于田园山水,用诗句表达自己对乡村美好闲适生活的那份浓浓的情感。

2.导入词牌、词题,初识宋词。

(1)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词,也是和乡村生活有关的。(板书:词)

(2)读准词牌名字音。

①板书:清平乐·村居。

②师指名读,相机正音:“乐”读“yuè”。

(3)了解词的相关知识。

①师引导:清平乐是词牌名。那么什么是词牌名呢?(出示课件)

②师指名读。(相机板书:词牌)

③师指导:那么“村居”是什么呢?“村居”就是这首词真正的题目。(板书:题)

④指导朗读。书写词牌名和词的题目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或者用间隔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生齐读课题)

(4)简介作者。(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课前让学生回忆原有知识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以此为兴趣点,引入新课的学习,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同时也降低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难度。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本板块引导学生对宋词的基本常识和词人进行了解,同样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自主朗读,检查预习

1.生自由朗读,自学生字。

(1)师引导: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拿起课本,用洪亮的声音来读读这首词,圈出词中生字,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词读正确,读流利。

(2)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

2.检查自学情况。(出示课件)

(1)师指名认读,相机正音:“锄”读“chú”;“翁”的韵母是“enɡ”。

(2)识记字形。

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茅=艹+矛;翁=公+羽;锄=钅+助。

(3)指导书写。(课件出示“檐、赖、剥”的书写视频,强调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书写笔顺)(4)生在田字格中练习写字。

3.检查课文朗读。

(1)师引导:谁能把这首词连起来准确地读一读?

(2)课件出示《清平乐·村居》。

(3)师指导:读通、读顺这首词并不难,但是,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稍加停顿,就能读出节奏,读出味道。如,读“茅檐/低小”时,要注意“檐”字的声音稍微延长,这就叫绵音,读诗词就要这样读得停而不断。(师指名读)

(4)引导比较诗与词的不同。

①师引导: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除了题目外,诗和词还有不同之处?

②生交流讨论。

③师小结:“白发谁家翁媪”和“大儿锄豆溪东”之间有空格,说明词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叫上阕,后一部分叫下阕,朗读时两阕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诗的每句话对仗都很工整,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因此词又叫长短句。

(5)男女生合作读词。女生读上阕,男生读下阕。

【设计意图】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诗比词多,这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首词,因此通过比较,帮助学生感知词与诗的不同,激发学生对词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1.引导想象画面,体会词境。

(1)师引导:俗话说“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示例:一对白发夫妻说着一口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他们最喜欢的顽皮小儿子,正伏在河边剥莲蓬取莲子。

(3)指导朗读。

①师引导:读着读着,我们仿佛看到了白发夫妻正一边怡然自得地喝着小酒,一边得意地看着自己的儿子们在辛勤地劳作,快乐地玩耍。让我们把自己的这种感受放到词当中去,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②生小组内练习朗读,指名读后齐读。

2.引导了解词的意思,品味词境。

(1)师引导:我们通过想象,基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但是,还不够。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品越觉得香气萦绕,韵味深长。所以,读词就要读到词人的内心深处去。那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吧。让我们一起再读课题。

(2)引导品味村居的“景美”。(出示课件)

①生齐读。(相机板书:简笔画溪声)

②师引导:读着这句词,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生交流)(相机板书:茅屋青青草)

③指导朗读。

师指导:读着“青草”,我们就想到绿色的小草,那么读着“青青草”,你想到了什么?多一个字,画面是不是更丰富了?谁来读读第一句?(师指名读,评价朗读)

④师引导想象:你们还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

⑤生自由想象、交流。师引导结合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展开想象。

⑥师小结: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溪水、青青的草所构成的美景令人心生向往。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这两句。

(3)引导感受村居的“人美”。

①师引导:同学们,村居的景是美的,但村居中的人更美。有哪些人呢?给你印象最深的或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呢?(出示图片)

②生交流。

示例1:喜欢顽皮、淘气的小儿。(课件出示小儿卧剥莲蓬图和相关文字)(板书:剥莲蓬人)

a.指导朗读。谁来读读这句词?你能说说为什么最喜欢小儿吗?请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b.理解“亡赖”。你在生活中听说过“亡赖”这个词语吗?在这句词里,你觉得它是无赖的意思吗?再读读这句词,哪个字写出了小儿的“亡赖”?(预设:卧)

c.师:引导想象小儿“卧”的姿势。这里的卧,是趴着,脸朝下。大胆想象,这个顽皮的小儿剥莲蓬时还会有哪些姿势。(预设:一会儿趴着,一会儿躺着,真是优哉游哉)

d.引导想象画面。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自由想象小儿无拘无束的样子)

示例2:喜欢勤劳懂事的大儿、中儿。(出示课件)

a.引导想象画面。读着这句词,你的眼前又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b.体会人物品质。大儿子是那么勤劳,二儿子是那么懂事、心灵手巧,他们一起点缀着这幅美丽的田园风景图。

c.师指名朗读,指导读出喜爱之情。

示例3:满头白发的老年夫妻,让我觉得美。(出示课件)

a.师引导:为什么老两口让你们觉得很美,你看他们都满头白发了,也许牙齿都掉光了,他们还美吗?美在何处?

b.示例:老爷爷、老奶奶年纪都这么大了,但他们还互相逗趣、说笑,他们的相亲相爱让人感到美。

c.理解“相媚好”。

师引导:用书中的词语来形容就是——“相媚好”。

d.师生合作朗读。

师引导:好一个“相媚好”,年纪都这么大了还这么相亲相爱,真让人惊讶。请同学们把这种感受带到词中,再读这句词。(生有感情地读)

师:不仅你惊讶,辛弃疾也很惊讶,你看他都禁不住走进茅屋去问了。哪个词语表明他在问?(预设:谁家)“白发谁家翁媪?”注意“谁家”两个字,要读出问的语气。(生读句子)这两位老人年纪已经很大了,还恩恩爱爱,亲密无间,真是人老心不老哟!让我们再来读这句词。

(4)引导想象说话。

①师引导:两位老人就这么坐着,笑着,聊着,心里那个美哟,你瞧,老两口几杯酒下了肚,话就多了起来。

课件出示:

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捋着胡子笑着说:老伴呀……

听着老爷爷的话,老奶奶也乐得笑开了花,说:老头子呀……

②同桌练习说话。

③师指名交流。

(5)引导体会情感。

①师引导:老两口那个高兴呀,老爷爷笑着说,想当初咱们认识的时候你还是个小姑娘,一晃就是几十年了。虽然现在咱们老了,但孩子们却让我们放心,高兴呐。这正应了那句恩恩爱爱,白头偕老。这就是“相媚好”。

②有感情地朗读词。师: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再读这句词。(板书:相媚好情)

3.提炼词眼,沉醉词境。

(1)师引导:这里的“醉”仅仅是指老两口喝醉了吗?

示例:“醉”不仅仅指老两口喝醉了,还指陶醉。

(2)引导体会乡村生活的乐趣。

①师引导:是啊,老两口很陶醉。我们再来联系上下文,品味词中深意。从词的上阕中那句“茅檐低小”,你读出了什么?

②预设:他们家生活条件并不好,很贫困。

③师:生活并不富裕,可为什么老两口还那么乐呵呵地陶醉其中呢?老两口到底“醉”在哪儿?请把你的想法简要地写在纸上。

④生练习写片段。

⑤师指名交流写的片段,师生共同评议。

(3)指导朗读。

①师引导:生活贫困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心里快乐、幸福。心里有多美,日子就有多美,怪不得老两口都陶醉了。陶醉的只是老爷爷、老奶奶一家人吗?陶醉的还有谁?(预设:作者)是啊,词人辛弃疾,也深深地陶醉了。

②师引导:请同学们读出词人那陶醉的感觉来。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③师引导:读这首词的时候,还有谁陶醉了?(预设:我们)让我们一起陶醉在村居的美景中。

师配乐,全班朗读整首词。

④师:同学们,读到这里,你们觉得这是一种怎样的村居生活?(预设:幸福温馨,富有人情味)

【设计意图】此板块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有效地突破了学词的重难点。采用“以图画为先导,以语言描绘作引子”的方法,让学生在想象中朗读,在朗读中想象,使文中之境成为学生心中之境、口中之言。

板块四拓展背景,体会情感

1.师过渡:同学们,一份温馨和谐、自在的乡村生活为什么让词人那么向往、那么沉醉呢?(板书:心醉田园)他在陶醉之余又会想些什么呢?相信读了下面这段文字之后,你会深有感悟。(出示课件)

2.师:看了这段资料,你们一定明白了辛弃疾为什么那么陶醉。此刻,看着这安宁祥和、温馨和谐的村居生活,辛弃疾感慨万千,他会想什么呢?

(1)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出示课件)(2)生自由读;师指名读。

3.课堂总结:每首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一定会在词的世界中尽情遨游,深切感受到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设计意图】通过对同一词人的不同词进行对比阅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田园生活的恬静、和谐,领悟到词的内蕴,在读中获得情感的熏陶。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乡村田园风光和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赞美。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在教学时,我主要把握了以下两点:

1.把握诗词特点,教学各有“侧重点”。

教学《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我主要抓住重点短语“篱落疏疏”“一径深”“未成阴”等,采用图文对照读等方式,通过学生学习体验的活动,把古诗意境变成具体的图景,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田园的美丽、恬静,感受在花丛中追蝶的快乐。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我从画面入手,引导学生走入词境,感受词的意境美。三首诗词的教学“侧重点”虽各不相同,但我准确落实,避免了教学中的雷同的模式,体现了教学的针对性。

2.把握课文特色,信息支持有“突破点”。

课上我借助课件中的精美图片充分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再结合背景音乐进行范读,建立朗读的初步感知;而后通过关键词语和课件出示的信息资料,逐渐深化实际语言感悟,让学生与古诗词进行对话。

赠送小学生口算题:

1、同学们要做20个灯笼,已做好9个,还要做多少个?

2、从花上飞走了9只蝴蝶,又飞走了5只,两次飞走了多少只?

3、飞机场上有17架飞机,飞走了3架,现在机场上有飞机多少架?

4、小苹种9盆红花,又种了同样多的黄花,两种花共多少盆?

5、学校原有8瓶胶水,又买回4瓶,现在有多少瓶?

6、小强家有17个苹果,吃了7个,还有多少个?

7、汽车总站有20辆汽车,开走了3辆,还有几辆?

8、小朋友做剪纸,用了8张红纸,又用了同样多的黄纸,他们用了多少张纸?

9、马场上有9匹马,又来了5匹,现在马场上有多少匹?

10、商店有15把扇,卖去5把,现在有多少把?

11、学校有兰花和菊花共16盆,兰花有6盆,菊花有几盆?

12、小青两次画了9个,第一次画了5个,第二次画了多少个?

13、小红家有苹果和梨子共18个,苹果有9个,梨子有多少个?

14、学校要把20箱文具送给山区小学,已送去10箱,还要送几箱?

15、家有15棵白菜,吃了5棵,还有几棵?

16、一条马路两旁各种上9棵树,一共种树多少棵?

17、从车场开走9辆汽车,还剩5辆,车场原来有多少汽车?

18、从车场开走8辆大汽车,又开走同样多的小汽车,两次开走多少辆汽车?

19、学校体育室有8个足球,又买来7个,现在有多少个?

20、学雷锋小组上午修了8张椅,下午修了12张,一天修了多少张椅?

21、明明上午算了8道数学题,下午算了12道,下午比上午多算多少道题?

22、图书室里有10个女同学,有8个男同学,男同学比女同学少多少个?

23、动物园里有大猴8只,有小猴10只,小猴比大猴多多少只?

24、学校有6个足球,10个篮球,足球比篮球少多少个?

25、花园里有兰花6盆,菊花8盆,兰花再种多少盆就和菊花同样多?

26、妈妈买红扣子8个,白扣子6个,黑扣子4个。

(1)红扣子比白扣子多多少个?

(2)黑扣子比白扣子少多少个?

27、小华做了14个信封,小亮比小华多做6个,小亮做了多少个?

28、有两层书架,第一层有12本书,第二层比第一层多6本,第二层有多少本?

29、妈妈买苹果10个,买梨子比苹果多4个,买梨子多少个?

30、饲养组有10只公鸡,母鸡比公鸡多8只,有母鸡多少只?

31、四年级有16人去郊游,五年级比四年级多去4人,五年级有多少人去郊游?

32、小合唱队有19个女同学,男同学比女同学少4个,男同学有几个?

33、小华家养16只白羊,黑羊比白羊少2只,养黑羊多少只?

34、同学们参加劳动,摘黄瓜18筐,摘的白瓜比黄瓜少1筐,摘白瓜多少筐?

35、小明拍皮球,第一次拍15下,第二次比第一次少拍1下,第二次拍多少下?

36、小英做红星9个,做的黄星比红星少3个,做黄星多少个?

37、学校买回白粉笔9盒,彩色粉笔8盒,买回粉笔共多少盒?

38、学校买回白色、彩色粉笔共19盒,其中彩色粉笔10盒,买回白粉笔多少盒?

39、学校买回白粉笔9盒,彩色粉笔5盒,彩色粉笔比白粉笔少多少盒?

40、学校买回彩色粉笔18盒,买回的白粉笔比彩色粉笔多2盒,买回白粉笔多少盒?

41、学校买回白粉笔20盒,买回的彩色粉笔比白粉笔少10盒,买回彩色粉笔多少盒?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

【教育资料】颐和园》教学设计之四1.自学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词语。 2.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3.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感受颐和园的宏伟美丽。 教学准备: 1.CAI课件、展板。 2.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教师板书课题并强调颐的笔顺。二.交流资料,了解颐和园概况。 通过查阅资料,你对颐和园都有了哪些了解?指名说。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提出不懂的问题。 2.前后桌四人一组互相交流不懂的问题。 3.通过交流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如果有,板书问题。 四.自由结组,合作交流: 1.浏览课文,用○画出课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学生板书:仁寿殿佛香阁大戏楼长廊十七孔桥铜牛 课件出示颐和园的地图,闪烁这六个景物,使学生了解其位置。 2.自由结组: 通过读课文、查阅资料,你对哪个景物最感兴趣,根据兴趣重新结组。 要求快、静。然后快速选出你最信任的组长。 3.合作交流: 由组长组织活动。在组内交流查阅的资料,结合课文及资料,准备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你们喜欢的景物。 4.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1)请各组进行汇报,同时,课件出示颐和园景物的相应图片,并配以古筝音乐。 (2)小组汇报的同时,其它组认真听,听后谈谈感受,也可向这组进行提问。 (3)教师进行适时评价、点拨。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七自然段,用画出课文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物?学生板书:谐趣园买卖街廓如亭知春亭 课件闪烁这四个景物在地图中的位置。 2.课件显示这四个景物的图片,教师加以声情并茂的介绍。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21古诗词三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三学段阅读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作品情感。要体现“淡化诗意,重在诵读”的教学理念。本课由两首古诗和一首词组成,皆为写景诗词,但是每首诗词所描述的景色与诗人抒发的情感截然不同。由此,教学中,以体裁分类,先学习前两首古诗:整体采用“先教后学,以教导学”的思路,教学第一首古诗后,总结学习方法,再运用到第二首古诗中,全课以诵读为主要策略,引领学生层层深入,想象诗境,理解诗情。再学习第三首词,紧紧围绕“诵读”,遵循读准音、读节奏、读画面、读情感的教学流程,步步直入主题,品析词句,陶冶情操,悟情悟景,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准备古诗词朗读动漫。 学生准备:搜集诗人、词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诗人,引入古诗 1.(板书:王维)激趣:你了解这位诗人吗? 2.结合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简介王维:字摩诘,擅长写山水诗,其诗特点是“诗中有画”。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3.(板书“山居秋暝”)揭题:研读古诗题目可以帮助我们整体把握古诗内容,通过这首诗的题目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可以看出时间是傍晚,季节是秋天,地点是山里。) (1)巧借注释认识并理解“暝”。

(2)引导学生理解题目。 (3)想象画面读题目。 设计意图:从了解诗人入手,把握古诗特点;从题目开始,整体感知古诗内容;巧借注释与研读课题培养学生研读古诗的能力,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从诗人和诗题两方面入手整体把握古诗内容的方法,在习得知识的同时,积累学习方法。 二、诵读古诗,感悟画面 1.播放古诗朗读动漫,引导学生听、读、看,感受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课件出示画好节奏的古诗。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按照节奏提示读好停顿,突出韵律。 3.自由描绘诗中画面,想象画面,再读古诗。 预设: (1)仿佛看到雨后山林里皎洁的月光斜射入林间,无比祥和。(读出陶醉) (2)仿佛看到清澈的小溪从石头上流过,好清澈、好有诗意。(读出美妙) (3)仿佛听见溪流声与浣女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真是快乐。(读出开心) 4.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内容,将画面叙述充实丰满。注意运用“诗句扩充”法来说说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圈出诗中的景物,想一想: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山、雨、月、泉、女、莲”为诗中景物,“山”是“空山”,“雨”是“新雨”,“月”是“明月”,“泉”是“清泉”,“女”是“浣女”,“莲”是“动”的,一幅幽静又不乏动感的画面呈现于眼前。(教师相机板书:空山、新雨、明月、清泉、浣女、莲动) (3)突出景物特点,再读古诗,尝试扩充诗句说说诗意。 (4)师生梳理语言,边说诗意边诵读。 5.解读层次,把握写法。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 观潮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一.谈话引入 1.今年农历八月十八,中央电视台和浙江电视台联合现场直播钱塘江大潮,同学们看了吗?你看到什么潮?感受如何? 2.对于钱塘潮,你还了解些什么? 3.生自由畅说。 4.小结:……那情景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板书) 二.理解课题 1.―观潮‖(看潮) 2.―天下奇观‖(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三.播放录象。(从同学们刚才的谈话中看出,大潮汹涌的情景,大家记忆犹新,钱塘江大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想不想再看一次?让我们再次听听声音,看看画面,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四.教学―潮来之时‖ 1.录象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也有,在哪呀?(3、4自然段) 2.自己读读3、4自然段,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觉得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好,待会读给同学们听。 3.学生自由朗读,师巡视指导。 4.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 ▲那声音……颤动起来。(课件演示,比较句子,潮远,声大而闷,潮近,声巨而烈。指导朗读)▲过了一会儿……沸腾起来。(模拟―沸腾‖。―人声鼎沸‖。读出―沸腾‖感觉) ▲那条白线……横贯江面。(课件演示理解―横贯‖―横卧‖。指导朗读) ▲浪潮越来越近……飞奔而来。(课件演示,比较句子ABC。老师A句,小组读B句,全班读C 句。自由读、个别赛读、齐读) ▲小组赛读。(小组选一精彩片段,自己安排,开展比赛) 5.小结: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啊!正如课文预习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板书) 五.理清写作顺序。(课件演示) 1.填空理解: (1)自己读一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些语句连起来。 (2)指名填空。(课件演示:由远及近)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优秀教案

第一单元 单元提示 本单元以“乡村生活”为人文主题,编排了《古诗词三首》《乡下人家》《天窗》《三月桃花水》四篇课文。《古诗词三首》分别描绘了儿童戏蝶、初夏田园和农家安居的宋代乡村和谐画卷;《乡下人家》以诗一样的语言描绘了农家小院门前屋后在不同时节中呈现的独特景致;《天窗》以儿童的视角描绘了乡下儿童放飞心灵的生活片段;《三月桃花水》是略读课文,描绘了三月春水滋润大地、催生万物的美丽景色。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多姿多彩的乡村生活画卷,作者们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在字时行间尽情跳动。 “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它既提示了学生阅读课文体会情感的方法,也明确了学生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其中“初步体会”则指出了教师教学时应把握的度,引导学生学习要循序渐进。该要素安排在第一单元,是对四年级上册语文要素“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的衔接与提升。抓住关键语句边读边思,比四上的要求更加具体、更加聚焦,可以促进学生在阅读中逐步丰富个性化感受,增进理解,从而提升阅读的综合能力。为了把语文要素落到实处,本单元在选文上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在能力培养上又注重了梯度。《古诗词三首》书后习题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画面强的诗句,在想象画面中感受乡村生活的情趣;《乡下人家》在文末借助泡泡图直接提示抓关键句来理解课文要表达的情感;《天窗》除了书后习题点明需理解结尾的关键词句外,还借助泡泡图提示还需关注藏在课文中间的关键语句;略读课文《三月桃花水》利用文前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在自读中迁移运用前面学到的抓关键词句体会情感的阅读方法。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整体上梳理了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提示学生学会在文章不同位置抓关键词句理解作者想法,体会作者情感;在“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中,通过城乡生活比较、看图仿写和自然风光的名联积累,都指向了让学生从“内在体会词句情感”向“运用词句表达感受”的语言内化过程。 “写自己喜爱的某个地方,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是单元表达目标,安排了习作《我的乐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身边的乐趣,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这与单元语文要素互相呼应,前面的课文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利于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习惯,同时也给学生习作中自由表达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一) 1 2 1 古诗词三首 3 课型:古诗词 4 教学目标 5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6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7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8 话 说说诗句的意思。 9 10 德育目标:让学生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11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 12 教学方法:运用插图和教师的导语带入诗的意境—理解词句、想象画13 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 14 教学准备: 1、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白居易和他的作品。 15 16 2、多媒体课件 17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18 19 第一课时 20 独坐敬亭山 教学目标: 21 22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 23 24 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5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6 27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28 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9 2.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30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31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32 33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34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35 36 2.检查自学。 37 ①指读全诗。(正音) 38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39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 40 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 41 42 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43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44 45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古诗词三首》教案解析

《古诗词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青螺、敬亭山”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揭示诗题,读题解题 1、了解诗人:同学们知道李白吗?你们对李白有哪些了解呢?教师相机补充资料。(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音律和谐多变。他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 2、你能够背诵李白的哪些诗? 3、教师指名背诵,根据学生的诵读,随机点拨,如: 《静夜思》——一个乡愁满怀的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重情义的李白。 《望庐山瀑布》——一个寄情山水的李白。 4、小结: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教师相机板书课题。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题。引问:“敬亭山”前面有个“独坐”,你认

为该怎样读? 6、学生自由读,并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7、教师小结:从诗题中的“独”字,我们感受到了李白当时很孤独,所以读时语气要轻,速度要慢,来,我们一起读一下课题。全班齐读。 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1、过渡: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古诗读两遍,做到字音准确,语句通顺。 2、学生自由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3、教师出示词语进行检测,指名读,开火车读。 课件出示词语:众鸟独去闲两不厌敬亭山 4、学习生字“亭”。 播放课件:(字理识字)读“亭”字时应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尖顶,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像亭尖,“口”字像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像秃宝盖,“丁”字像亭檐及柱子,“丁”不要写成“子”。 5、指导书写“亭”。 (1)教师示范书写“亭”,讲解书写要领:点正,横短;秃宝盖宜写宽;“丁”竖钩正直。 (2)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6、过渡:同学们字音读得很准确,你能试着把古诗读得正确、流利吗? 7、指名朗读古诗。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请同学们再读古诗,边读边想想这首诗的意思。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借助书下注释或者利用工具书,还可以联系上下句来解决。如果仍有疑问可以做好标记,在小组里交流讨论,小组成员共同解决。 2、小组内说一说自己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哪些弄不懂的地方。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重点词语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地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完整版)六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 上册全册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观潮》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3.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学习重难点: 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2.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同桌对读生字词。 2.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二)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1.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 ①听师朗读第3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②读后提问。 ③理解词语:人声鼎沸。 ④总结学法:(小黑板出示)。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 ①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 ②师答疑。 3.同桌互相检查这些生字新词是否都理解了。 2

4.教师抽查并总结。 (三)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或谁的不好, 该怎样改>,引导学生鉴赏。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c.感情朗读。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3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 《观潮》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认识7 个生字,会写13 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3.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二、学习重难点: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三、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2.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同桌对读生字词。2.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二)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1.学习第3 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 ①听师朗读第3 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②读后提问。 ③理解词语:人声鼎沸。 ④总结学法:(小黑板出示)。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5 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 ①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 ②师答疑。 3.同桌互相检查这些生字新词是否都理解了。 4.教师抽查并总结。 (三)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或谁的不 好在哪里,好, 该怎样改>,引导学生鉴赏。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 自然段。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 ?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 也喜欢上它吗?b ?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 学懂了些什么? 3 .组建合作小组 4 .组内合作学习 5. 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 引导小组感悟。 a .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b .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c.感情朗读。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 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 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 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 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 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 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 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 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人教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徐、篱”等6个生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宿新市徐公店》。 3.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大意,抓住关键语句,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大意,抓住关键语句,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哪位同学能来背一背?(《春晓》《咏柳》……) 2.引出诗题:这些古诗都写了春天的景致,接下来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板书诗题,齐读诗题。读写“宿”字。“宿”书写时宝盖头不能写得太宽,适当提醒。) 3.解释诗题:根据诗题,你觉得作者在哪里住宿?(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点拨: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徐公店,是姓徐的人开的店。诗题意思: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再齐读诗题。

4.导入新课: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因为他长期居住在乡村,对乡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的乡村自然风光也特别有趣。你想知道这是怎样有趣的一首诗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自主交流:小组内交流你觉得这首诗中应该提醒大家注意的字音,互相学习。在相应的字下面做上记号(加点),朗读时注意。 3.朗读节奏。(出示朗读的节奏)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4.自主练习:这次你一定能更有节奏地朗读好这首诗了,赶紧自己试试吧。 5.多种形式朗读整首诗:指名读、同桌读、小组比赛读、集体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春天画面,让我也来读一读,好吗? 三、再读课文,品读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说说老师读得好在哪里。 (朗读时注意前两句语调平稳、柔和一些,渲染一种宁静、柔美的乡村环境氛围;第三句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表现儿童追逐黄蝴蝶时的喜悦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5、古诗词三首之《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1、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结合画面、音乐、想象江南春的美景,揣摩作者用“绿”的精妙,反衬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意境的创设、书写作者的心声、拓展资料的展示,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顺势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通过想象江南春美景、书写作者的心声、背景的资料拓展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教学难点: 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用意。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好课件;反复吟诵,深层次地体会情感,透彻地理解诗意。 2、学生:搜集描写明月的诗句;搜集王安石的诗句;搜集作者的资料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播放音乐《月之故乡》(歌曲)。 一、谈话导入,诱发乡情。 1、同学们,还记得白的《静夜思》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好不好? 生(背诵《静夜思》)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那么是什么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呢?(是月亮。) 3、师:月亮象征着团圆之意,所以诗人写的思乡诗中,常常提到月亮。但并不是所有人的乡愁,都是月亮引起的,熟悉的景物,特殊的节日,都会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体会一下,是什么勾起作者的乡愁呢?板书课题:5 古诗词三首 4、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由宋代诗人王安石所写的泊船瓜洲(板书),齐读课题,解释“泊”。学生交流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

【王安石(1021—1080)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少年时代,聪颖好学,年轻时就中了进士。他的诗歌、散文都很出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任宰相期间,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得到老百姓的拥护。但王安石推行的改革,遭到朝廷有些官僚的极力反对,他们不断地在皇帝面前说王安石的坏话。三年后,他被逼了宰相的职务,回到了钟山的家中。 一年后,皇帝又招王安石进京任宰相,他两次推辞,皇帝仍然要他进京。这年春天,55岁的王安石从出发,上京赴任。这一天晚上,他乘船停泊在瓜洲江边。站在月光下,他望着远方的家乡,想到自己此番进京,不知道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局……他写下了《泊船瓜洲》这首诗。 重任宰相一年后,王安石再次被罢免,他又回到了。】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师:诗人把船停泊在瓜洲岸边,他看到了什么景色呢?产生什么想法呢?让我们先读读,再聊一聊,请同学们拿着课本,自由读古诗,注意要读通顺,读准音。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通顺,读准音、注意诗的节奏)。 2、学生个别读。正音:间、数、重、还。 3、师读(画节奏和正音)。 4、生齐读。 5、师生,生生配乐读。 三、结合注释,深入品读,读懂诗意。 1、出示纲领性问题:同学们,是什么勾起了诗人的思乡情绪?你从哪体会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呢?请大家再仔细读读古诗,结合注释,说说你的理解。 2、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3、师引导理解感悟: 预设: ◆学生用第三句回答第一问——春风又绿江南岸(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春天的景物,勾起了作者的思想情绪) 师引导:那么,诗人王安石当时身处何地,是何境况,让他的思乡之情倾泻而出呢? (引导学习第一二句)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根据下面的注释以及你所预习的资料,来看看第一、二句,小组讨论以下问题(课件出示讨论要求,学生汇报):

教案设计: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20 -20 学年度第学期 ] 任教学科: 任教年级: 授课教师: XXXX实验学校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温馨提示:该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时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是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本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优质的教案能事教学活动更加系统、周密、细致, 是上好课的重要保证。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供大家参考。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生字词, 积累好词佳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配上优美音乐的火烧云图片供学生欣赏, 并向学生解释火烧云的特 点及形成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感知课文内容, 引导主动参与 1.师提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火烧云的? 2.生:是按照火烧云上来了──烧起来了──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的。 3.师: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说说火烧云上来时的情景。 4.师:火烧云上来了, 在霞光的照耀下, 大地呈现出绚丽的景象。不过, 更壮观的景象还在后面呢! 5.学生自由快速读第三自然段, 看谁能说出天空中的火烧云都有哪些 颜色。 6.指名说出天空中有哪些颜色。 7.师:除了这些颜色外, 你还能想像出有哪些颜色? 8.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此段并试着背诵。 9.师:火烧云不仅颜色多, 变化快, 而且它的形状也是千变万化, 让我们也一起去看一看吧!

《古诗词三首》教案(A、B案)

《古诗词三首》教案(A、B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学习重点 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课时安排 2课时 A案 课前准备 配乐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牧童》 (一)复习《所见》,范读导入 师:有一首题目为《所见》的古诗大家十分熟悉的,我们一起来背诵一遍。 1.全体同学齐背《所见》(清袁枚所著──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突然闭口立。) 2.交流《所见》一诗中的牧童形象。 3.过渡:听同学们背《所见》这首诗,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的样子,现在,我也给大家读一首题目就叫《牧童》的诗,看看诗中的描写敢一个什么样的牧童。 4.师配乐范读。 5.生猜大意,交流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引导学生用一些词来描述,如:悠闲、舒适、自在、自得其乐等。 (二)自主合作,探究诗意 1.生自由读全诗,要求读通,注意“牧、蓑”的字音、字形。 2.借助工具书、注释、与同学合作,初步理解诗歌大意,并在小组内练习诵读全诗。 3.指名诵读,正音。提示学生按一定的节奏来读。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4.师生互动交流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5.师:请同学们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把诗歌的语言变成一幅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茫茫原野,一眼望去,尽是长势茂盛的青草,晚风中,牧童吹奏的笛声悠扬悦耳。黄昏时分,吃完晚饭,连蓑衣也不脱,就悠闲自在地躺在月光下欣赏月夜的美景。) 6.指名生配乐朗读,其他同学可闭起眼睛听读,想象画面。交流听后所感,师生互动评议。 (三)设身处地,感悟诗情 1.师:想象一下,如果是你,在月光下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2.生互动交流。 师小结:学习这首诗,使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我想,大家一定会记住这个牧童,记住他在风中吹奏的曲子,让我们再次齐读这首诗,去感受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 3.诵读全诗。结束本诗学习。 二、学习《舟过安仁》 (一)借助画面,导入新诗 1.观察图上的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看一看,诗歌是怎么描写他们的? 2.生自由读诗。“遮”,注意要读翘舌音。记住字形。读通、读顺全诗。 3.通过读注释或借助工具书,基本理解诗歌大意。 (二)检查自学,深入探讨 1.指名读诗,正音,注意“篙、棹”两个生字的读音。 2.再读全诗,并想一想,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没有读懂。 3.师生互动交流诗歌大意,可以先交流自己读懂的语句,也可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共同交流探讨。 (全诗大意:一只不再扬帆划桨的小船中间,坐着两个小男孩,很奇怪的是,没有下雨,这两小孩居然撑着伞,仔细一看,原来他们撑伞不是为了遮风挡雨,而是舞动着伞柄起到类似扬帆的作用。) 4.说一说,这两个小男孩留给你怎样的印象?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5.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两个小童张伞使风的样子。通过朗读把两个小童天真、淘气的样子表现出来。 6.指名读、齐读。读后点评。 (三)布置作业,延伸拓展 背诵两首诗。预习《清平乐.村居》 第二课时 一、课题导入,介绍知识 1.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中间有个分隔符号,前者是词牌,后面是词的题目。) 2.师生互动介绍有关“词”的知识。 3.师小结:词原是配乐而歌唱的一种诗体,起源于唐代,宋代是词鼎盛时期,句的长短随着曲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一般分为上下两阙,也就是上下两段。宋代的苏东坡、李清照等都是著名的词人。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课题入手,想象内容。 师:课文描写的村居生活是怎样的一幅场景?诗人是怎么描写的?

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 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 2、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2、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 说诗意。 四、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2、交流诗意。 五、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 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 “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 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 表现。 六、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 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与”“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二、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三、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2、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3、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4、分组学习 读熟三首诗,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5、指导朗读。 四、教学反思: 我在黑板上给孩子们抄了一首刘禹锡的《望洞庭》,指导学生朗读并初步理解,然后指导背诵。一节课,不仅学会了教材上的古诗,还积累了课外书上的古诗一首。这样的课堂拓展,教一带一,既充实了教学内容,又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课后,我进行了教学反思认为,“课堂拓展,教一带一”的方法,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又就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与学习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等基本理念。 我在教学古诗《独坐敬亭山》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我布置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画一幅彩色画的家庭作业。当时学生们的热情特别高涨,情绪也很激动,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第二天,大大小小的画交上来了,瞧着这一幅幅流露真情的画,对我而言,与其说就是在批改作业,不如说就是在欣赏作品。 在这堂课上,在一些细节上出现了问题,比如在一个环节上媒体没有同步,比如板书当中的一些失误,以及在随机问答中的不够严密等,都就是因为准备的不够充分,或者说就是设想的不够严密,因此渴望完美的我课后充满懊恼,并一次次告诫自己:今后上课务必要认真、再认真,做到百密而无一疏。 2、桂林山水 一、教学要求 1.通过瞧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与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徐、篱”等6个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抓住关键诗句,体会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能背诵《宿新市徐公店》。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诗句,体会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会认“徐、篱、疏”3个字,会写“宿、徐、篱、疏、蝶”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诵读古诗,理解古诗所描绘的美丽景色,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学习根据诗句理解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展示春天美景图片。教师导入:同学们,展示春景美不美?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样的美景?你想到了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描写春景的诗句? 预设:词语:万紫千红、诗情画意…… 诗句: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今天,我们要跟随南宋诗人杨万里去欣赏暮春时节的乡村景色。(板书:宿新市徐公店) 2.认读“宿、徐”。(注意指导把“宿”的平舌音读正确) 3.解题。你在哪里见过这两个字?知道它们的意思吗? 预设:在招牌上见过“宿”,引导理解“宿”就是住宿、投宿,这里的“店”就是住宿的客店,就是现在的旅馆、酒店。在同学等人的姓名中认识了“徐”。“徐公”指一位姓徐的老人。 我们一起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宿新市徐公店:投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 4.读诗题。现在请你根据诗题的意思把诗题读正确吧! 宿/新市/徐公店 5.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观潮》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学习重难点: 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2.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同桌对读生字词。 2.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二)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1.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 ①听师朗读第3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②读后提问。 ③理解词语:人声鼎沸。 ④总结学法:(小黑板出示)。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 ①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 ②师答疑。 3.同桌互相检查这些生字新词是否都理解了。 4.教师抽查并总结。 (三)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或谁的不好, 该怎样改>,引导学生鉴赏。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 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c.感情朗读。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 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 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 (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