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 期末考点梳理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 期末考点梳理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 期末考点梳理

一、统计图表p24

(1)表

1、简单次数表

适用于态度、兴趣、偏好等测验或调查的结果

2、分组次数

分数的分布范围较大时,用分组

3、相对次数分布表

4、累加次数分布表

5、双列次数分布表(相关次数分布表)

对有联系的两列变量用同一表表示其次数分布

(2)次数分布图

1、直方图——以面积表示连续性数据的次数分布

2、次数多边形图——以面积表示连续性数据的次数分布

凡是等距分组的可以用直方图都可以用次数多边形图,还可以对多个同质的次数分布的比较3、累加次数分布图

(3)其他常见的统计表类型

1、条形图(直条图)——主要表示离散型数据资料即计数资料

2、圆形图(饼图)——主要用于描述间断性资料,目的是显示各部分在整体中所占的比重大小,以及各部分之间的比较

3、线性图——用于连续性资料,凡欲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或描述某种现象在时间上的发展趋势,或一种现象随另一种现象变化的情形

4、散点图——表示统计资料数量大小以及变化趋势的图

二、数据类型p16

三、集中量数

(一)算术平均数p54

1、未分组数据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条件:未分组

公式:p54 公式(3-1)

2、用估计平均数计算平均数

条件:数据的数目或者数值很大时

公式:p55公式(3-2)

3、分组数据的计算方法

条件:分组数据

公式:p56

4、优缺点

a算术平均数的优点

反应灵敏;

严密确定,简明易懂,计算方便;

适合代数运算;

受抽样变动的影响较小;

样本算术平均数是总体平均数的最好估计值

b算术平均数的缺点

易受两极端数值(极大或极小)的影响;一组数据中某个数值的大小不够确切时就无法计算其算术平均数。

(二)中数

1、未分组求中数

①一组数据中无重复数据的情况(奇数/偶数)P61

②一组数据中有重复数据的情况(重复数据未列于中间/重复数据列于中间且数据个数奇数/重复数据列于中间且数据个数偶数)p62—p63

2、分组求中数

其中:

b L :中数所在组的实下限

b F :中数所在组以下各组次数之和(以下累积次数)

Mdn f :中数所在组的次数 i :组距

3、中数的优缺点

1)概念简单明白;

2)反应不够灵敏,极端值的变化对中数不产生影响;

3)受抽样影响大,不如平均数稳定;

4)计算时需要对数据排序;

5)中数乘以总数与数据总和不相等;

6)不能作进一步代数运算。

(三)众数

1、定义p64

2、计算方法

①直接观察

②皮尔逊经验法p65

金氏插补法p65

(四)加权平均数

1、条件:测量数据,其单位权重并不相等时

2、公式:一般算法(p68公式3-4),各小组平均数计算总平均数特例(p69公式3-5)

(五)几何平均数p70(不懂)

(六)调和平均数p73(不懂)

四、差异量数

1、标准差p87

定义/计算

2、方差p87

定义/计算

3、差异系数(变异系数/相对标准差)

五、相关系数

1、极差相关(皮尔逊相关)

条件:①成对的数据,例如学生智力分数与学术成绩,每对数据分数与其他对子没有关系,相互独立,成对数目不宜小于30对

②两列变量各自总体的分布是正态

③两列变量是连续变量即两列数据是测量数据

④两列变量之间的关系应是直线性的

2、等级相关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

条件:①成对的数据,两列变量,而且是属于等级变量性质的具有线性关系的资料

②主要解决名称数据和顺序数据的相关问题

③不必考虑是否为正态分布,正态条件不明或非正态时,转为等级求r

3、肯德尔等级相关

条件①有符合两列等级变量资料的交错系列和相关系数

肯德尔W系数:用于三个或三个以上变量等级的相关系数,即求几个变量的一致性或和谐性

比较复杂需要可以看p128

4、点二列相关p134

条件:①两个变量或两组数据

②一个连续,一个是真正的二分变量(例如男女,是否,生死)

5、二列相关

条件:①两列数据符合正态分布

②其中一列为等距或等比的测量数据,另一个变量为人为划分的二分变量(例如及格不及格,健康不健康,成人儿童,身高高与矮)

6、多列相关

条件:适合处理两列正态变量资料,其中一列为等距或等比变量的测量数据,另一列被人为分为多种类别,称为名义变量。分为三类就叫作三列相关,四类就叫做四类相关。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第07章习题解答

1. 何谓点估计与区间估计,它们各有哪些优缺点? 点估计就是总体参数不清楚时,用一个特定的值,即样本统计量对总体参数进行估计,但估计的参数为数轴上某一点。 区间估计是用数轴上的一段距离来表示未知参数可能落入的范围,它不具体指出总体参数是多少,能指出总体未知参数落入某一区间的概率有多大。 点估计的优点是能够提供总体参数的估计值,缺点是点估计总以误差的存在为前提,且不能提供正确估计的概率。 区间估计的优点是用概率说明估计结果的把握程度,缺点是不能确定一个具体的估计值。 2以方差的区间估计为例说明区间估计的原理 根据χ2分布: 总体方差的.95或.99置信区间为: 即总体参数(方差)落入上述区间的概率为1-α,其值为95%或99% 3.总体平均数估计的具体方法有哪些? 总体方法为点估计好区间估计,区间估计又分为: (1) 当总体分布正态方差已知时,样本平均的分布为正态分布,故依据正态分布理论估计其区间;(2)当总体分布正态方差未知时,样本平均数的分布为T 分布,依据T 分布理论估计其区间;(3)当总体非分布正态方差未知时,只有在n 大于30时渐近T 分布,样本平均数的分布渐近T 分布,依据T 分布理论估计其区间。 4总体相关系数的置信区间,应根据何种分布计算? 应根据Fisher 的Z 分布进行计算 5.解 依据样本分布理论该样本平均数的分布呈正态 其标准误为: 其置信区间为: 该科成绩的真实分数有95%的可能性在78.55----83.45之间。 6.解:此题属于总体分布正态总体方差未知的情形,故样本平均数的分布呈T 分布 其标准误为: 用df=99差T 值表,然后用直线内插法求得t α/2=1.987 其置信区间为: 该学区教学成绩的平均值有95%的可能在78.61---81.39之间。 7解:此题属于总体分布正态总体方差已知 计算标准误 ()()222212221σσσχnS S n X X n =-=-=-∑()()22/121222/2111)(ααχσχ----<<-n n S n S n 25.116 5===n x σσ45 .8355.7825.1*96.18125.1*96.1812/2/<<+<<-?+<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复习资料

第一章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基础知识 1、数据类型 称名数据 计数数据离散型数据 顺序数据 等距数据 测量数据连续型数据 比率数据 2、变量、随机变量、观测值 变量是可以取不同值的量。统计观察的指标都是具有变异的指标。当我们用一个量表示这个指标的观察结果时,这个指标是一个变量。 用来表示随机现象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一般用大写的X或Y表示随机变量。 随机变量所取得的值,称为观测值。一个随机变量可以有许多个观测值。 3、总体、个体和样本 需要研究的同质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 每一个具体研究对象,称为一个个体。 从总体中抽出的用以推测总体的部分对象的集合称为样本。 样本中包含的个体数,称为样本的容量n。 一般把容量n ≥30的样本称为大样本;而n <30的样本称为小样本。 4、统计量和参数

5、统计误差 误差是测得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值。 测得值=真值+误差 统计误差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类:测量误差与抽样误差。 由于使用的仪器、测量方法、读数方法等问题造成的测得值与真值之间的误差,称为测量误差。 由于随机抽样造成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别,称为抽样误差 第二章统计图表 一、数据的整理 在进行整理时,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证明某数据是由实验中的过失造成的,就不能轻易将其排除。对于个别极端数据是否该剔除,应遵循三个标准差法则。 二、次数分布表 (一)简单次(频)数分布表 (二)相对次数分布表

将次数分布表中各组的实际次数转化为相对次数,即用频数比率(f /N )或百分比( )来表示次数,就可以制成相对次数分布表 (三)累加次数分布表 (四)双列次数分布表 双列次数分布表又称相关次数分布表,是对有联系的两列变量用同一个表表示其次数分布。 所谓有联系的两列变量,一般是指同一组被试中每个被试两种心理能力的分数或两种心理特点的指标,或同一组被试在两种实验条件下获得的结果。 三、次数分布图 使一组数据特征更加直观和概括,而且还可以对数据的分布情况和变动趋势作粗略的分析。 简单次(频)数分布图——直方图、次数多边形图 累加次数分布图——累加直方图、累加曲线 (一)简单次数分布图--直方图 (二)简单次数分布图-次数多边图 次数分布多边形图(frequency polygon )是一种表示连续性随机变量次数分布的线形图,属于次数分布图。凡是等距分组的可以用直方图表示的数据,都可用次数多边图来表示。 绘制方法:以各分组区间的组中值为横坐标,以各组的频数为纵坐标,描点;将各点以直线连接即构成多边图形。 (三)累加次数分布图—累加直方图 (四)累加次数分布图——累加曲线 %100 N f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版勘误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版勘误 1. P64 倒数第二段,第一行,数字“11”,改成“13”。意思是13这数字在数列中有三个,所以要把13周围的区域分成三份。这块内容相当烦,又不是重点还啰嗦,一不小心就看不明白,大家小心啊…… 2. P97 例4-7,解的已知里面,“X乙,94.2”改成“X乙,89.1”。 3. P131 例5-6,解里面,把“把s代入公式5-10b得”里面的“s”改成 “?Ri2 ”。 4. P132 第九行,“同公式5-10b”改成“同公式5-10a”。 5. P133 第十一行,“N(N+1/2”改成“N(N-1)/2”。 6. P188 倒数第二行,“Χ2,?(Χ-μ)2/ σ”改成“Χ2,?(x -μ)2/ σ”。 7. P209 方差的区间估计里面,包括公式,图表还有下面例题里面的Χ2 (1- α)/2 都改成Χ2 1-α/2 。 8. P216 倒数第二行的公式“μp=np”改成“μp=p”。这部分应该不考,但是还是写出来吧…… 9. P217 第五行的“σ,根号npα”改成“σ,根号npq”。也应该属于不考的范围…… 10. P236 倒数第四行的“df,20”,改成“df,120”。 11. P270 这个错误比较严重,同学们一定要注意。最后一行的那公式,“SSB,?(?X2)/n –(??X)2/nk”改成“SSB,?(?X)2/n –(??X)2/nk”,就是把平方拿到括号外面来, 12. P272 倒数第六行,“F值大于p”改成“F值小于p”。 13. P273 第二行,p>0.01改成p<0.01。 14. P280 第四行1,“dfw,10”改成“dfw,19”。 15. P281 第一行跟第二行,那俩公式普遍缺少?,看着前面公式给添上就行了。 16. P281 第七行,“MSw=SSw/n-k”改成“MSw=SSw/N-k”。

理论6-心理测量学 ★★心理咨询师考证复习资料★医学心理学专业期末复习资料

第六章心理测量学 第一节心理测量学概论 第一单元测量与测量量表 一.测量的定义:----(选择题) 测量定义的三要素:事物(要测量事物的具体的属性或特征),数字(代表事物的某一属性的量),法则。二.测量要素:两个要素:参照点,单位。 1.参照点(零点):绝对参照点(长度),相对参照点(温度) 2.单位:好的单位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有确定的意义,有相同的价值。 三.测量量表 量表是一个定有单位和参照点的连续体。 斯蒂文斯(S.Stevens)划分的四种水平: (1)命名量表------最低水平(如车牌号,相对的零点,不可运算) (2)顺序量表------次低水平(海底捞排队吃饭。相对的,有等级大小)-----心理测量量表属于顺序量表 (3)等距量表------较高水平(温度。相对的,可以加减) (4)等比量表------最高水平(长度。绝对,可以加减乘除) 第二单元心理测验的基本概念 一.心理测验的定义 依据心理学理论(法则),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事物)做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数字)的一种科学手段。 心理测验的基本要求: 1测量的对象是人的行为; 2选取的是行为样本; 3测量要标准化; 4测量要有常模。 二.心理测验的性质 1间接性(通过测行为推心理) 2相对性(只有先后顺序)

大多数的人格测验是显示性的测验。受应试动机影响小的是投射测验。 不受时间限制的测验方法是:典型行为测验。 客观测验的严谨程度高,投射测验的严谨程度低。 第四单元纠正错误的测验观 一.错误的 1测验万能论; 2测验无用论; 3心理测验就是智力测验; 二.正确的 1心理测验是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之一,是决策的辅助工具; 。 较多用的三类测验:智力测验;人格测验;心理评定量表; 第六单元心理测验的发展史 1.三个重要的人物 高尔顿(F.Galton)----首先倡导科学心理测验 卡特尔(J.M.Cattell)----卡特尔16PF 比内(A.Binet)----首先使用智力年龄概念的是比内-西蒙量表 WAIS最早由韦克斯勒于1955年编制。 2.20世纪心理测验的主要发展----“团体操能人” 1操作测验的发展; 2团体智力测验的发展; 3能力倾向测验的发展; 4人格测验的发展; 3.我国现在心理学的发展 源于1914年前后 20世纪20-30年代两次修订了比内-西蒙量表; 1979年后,协作修订国外智力和人格测验工具; 近年来致力于编制适合我国文化背景的测验工具; 第二节测量的常模 第一单元常模团体 一.常模团体: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组成的一个群体或者是该群体的一个样本。常模团体必须能够代表该总体。这种工作包括:确定一般总体;确定目标总体;确定样本。 二.常模团体的条件 1群体的构成必须明确界定; 2常模团体必须是所测群体的代表性样本; 3样本的大小要适当;(最低不少于30-100个,全国性2000-3000人为宜) 4标准化组(常模)是一定时空产物。----具有新近性 三.取样 取样是指从目标人群中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 借助群体随机样本研究,是因为科学家希望避免研究偏见。

张厚粲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第4版知识点总结课后答案

第1 章绪论 1.1 复习笔记 本章重点 ?心理与教育统计的研究内容 ?选择使用统计方法的基本步骤 ?统计数据的基本类型 ?心理与教育统计的基本概念 一、统计方法在心理和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一)心理与教育统计的定义与性质 1.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是专门研究如何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获得的随机性数据资料,并根据这些数据资料传递的信息,进行科学推论找出心理与教育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2.具体讲,就是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通过调查、实验、测量等手段有意地获取一些数据,并将得到的数据按统计学原理和步骤加以整理、计算、绘制图表、分析、判断、推理,最后得出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3.统计学大致分为理论统计学(theoretical statistics)和应用统计学(appliedstatistics)两部分。前者侧重统计理论与方法的数理证明,后者侧重统计理论与方法在各个实践领域中的应用。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属于应用统计学范畴,是应用统计学的一个分支。类似的还有生物统计、社会统计、医学统计、人口统计、经济统计等。 (二)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数据的特点 1.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数据与结果多用数字形式呈现。 2.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数据具有随机性和变异性。 3.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数据具有规律性。 4.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目标是通过部分数据来推测总体特征。 (三)学习心理与教育统计应注意的事项 1.学习心理与教育统计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学习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时,必须要克服畏难情绪。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偏重于应用,只要有中学数学知识就具备了学好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前提。 (2)在学习时要注意重点掌握各种统计方法使用的条件。 (3)要做一定的练习。 2.应用心理与教育统计方法时要做到: (1)克服“统计无用”与“统计万能”的思想,注意科研道德。 (2)正确选用统计方法,防止误用和乱用统计。 二、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内容 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研究内容,可依不同的分类标志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一)分类一 依据统计方法的功能进行分类,统计学可分为下述三种类别,这是由于数理统计的发展历史所决定的,也是最常见的分类方法。如图1-1 所示: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答案

第一章 1名词概念 (1)随机变量 答:在统计学上把取值之前,不能准确预料取到什么值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2)总体 答:总体(population)又称为母全体或全域,是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事物的总体,是研究对象的全体。 (3)样本 答: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 (4)个体 答:构成总体的每个基本单元。 (5)次数 是指某一事件在某一类别中出现的数目,又称作频数,用f表示。 (6)频率 答:又称相对次数,即某一事件发生的次数除以总的事件数目,通常用比例或百分数来表示。 (7)概率 答:概率(probability),概率论术语,指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度量指标。其描述性定义。随机事件A在所有试验中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值,称为事件A 的概率,记为P(A)。 (8)统计量 答:样本的特征值叫做统计量,又称作特征值。 (9)参数 答:又称总体参数,是描述一个总体情况的统计指标。 (10)观测值 答:随机变量的取值,一个随机变量可以有多个观测值。 2何谓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学习它有何意义? 答:(1)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是专门研究如何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获得的随机性数据资料,并根据这些数据资料传递的信息,进行科学推论找出心理与教育统计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具体讲,就是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通过调查、实验、测量等手段有意地获取一些数据,并将得到的数据按统计学原理和步骤加以整理、计算、绘制图表、分析、判断、推理,最后得出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2)学习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有重要的意义。 ①统计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 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它的研究对象存在于现实世界各个领域的客观事实之中。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客观事实进行预测和分类,从而揭示蕴藏于其中的种种因果关系。要提高对客观事实观测及分析研究的能力,就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

心理测量期末考试卷

心理测量期末考试卷

————————————————————————————————作者:————————————————————————————————日期:

心理测量学试题A卷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一般来说,心理测量是在()变量上进行的。 A. 命名 B.顺序 C.等距 D.等比 2、全国性常模,样本量要在()之间。 A.1000-2000 B. 2000-3000 C. 3000-4000 D. 4000-5000 3、区分度的取值范围介于() A.-0.50~0.50 B.-1.00~1.00 C.-10.00~10.00 D.-15.00~15.00 4、在吴天敏修订的比内-西蒙量表中,某儿童通过了4岁组的全部题目,5岁组通过了3题, 6岁组通过了2题,7岁组通过了1题,其智龄为()。 A. 4岁3个月 B.4岁6个月 C. 5岁 D.5岁2个月 5、信度的估计方法中,以下哪一种属于内部一致性效度 A、重测信度 B、分半信度 C、评分者信度 D、复本信度 6、某选择题的难度△值14,则该题难度值所对应的Z值为 A、0.25 B、-0.25 C、0.3D-0.3 7、()是由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所组成的一个群体,或是该群体的一个样本。 A. 团体 B.常模团体 C.受测人群 D.样本 8、甲被试在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测验中言语智商为102,操作智商为110。已知两个分数 都是以100为平均数,15为标准差的标准分数。假设言语测验和操作测验的分半信度分别为0.87和0.88,那么,甲被试的操作智商()于言语智商。 A.显著高 B. 不显著高 C. 等 D.低 9、在标准化心理测验中,测查了所要测验内容的技术指标是() A信度B效度C难度D区分度 10、1916年出版的《斯坦福—比内量表》,首次使用了() A.智力水平 B.智力年龄 C.智力商数 D.离差智商 二、辨析题(每题3分,共30分): 1、知道了测验的原始分数,就能对个人的测验结果作出有意义的解释。 2、一个好的测验必须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和较低的表面效度。 3、量表是具有确定距离和参照点的数字连续体。 4、T分数的平均值为50,标准差为15。 5、测量信度高是效度高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6、所有的原始分数转换为标准分数后,其原始的分布状态不变 7、首先倡导测验运动的是卡特尔 8、常模团体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所组成的一个群体,其常模团体的母体就是常模总体。 9、在能力倾向测验中常用的效标是等级评定。 10、成就测验是测量某种知识、技能训练结果的测验,它属于典型行为测验。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项目难度 2、测验误差 3、常模参照实验 4、重测信度 5、区分度

现代心理学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答案

第一章答案 1名词概念 (1)随机变量 答:在统计学上把取值之前,不能准确预料取到什么值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 (2)总体 答:总体(population)又称为母全体或全域,是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事物的总体,是研究对象的全体。 (3)样本 答: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 (4)个体 答:构成总体的每个基本单元。 (5)次数 是指某一事件在某一类别中出现的数目,又称作频数,用f表示。 (6)频率 答:又称相对次数,即某一事件发生的次数除以总的事件数目,通常用比例或百分数来表示。 (7)概率 答:概率(probability),概率论术语,指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度量指标。其描述性定义。随机事件A在所有试验中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值,称为事件A的概率,记为P(A)。 (8)统计量 答:样本的特征值叫做统计量,又称作特征值。 (9)参数 答:又称总体参数,是描述一个总体情况的统计指标。 (10)观测值 答:随机变量的取值,一个随机变量可以有多个观测值。 2何谓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学习它有何意义? 答:(1)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是专门研究如何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获得的随机性数据资料,并根据这些数据资料传递的信息,进行科学推论找出心理与教育统计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具体讲,就是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通过调查、实验、测量等手段有意地获取一些数据,并将得到的数据按统计学原理和步骤加以整理、计算、绘制图表、分析、判断、推理,最后得出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2)学习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有重要的意义。 ①统计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 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它的研究对象存在于现实世界各个领域的客观事实之中。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客观事实进行预测和分类,从而揭示蕴藏于其中的种种因果关系。要提高对客观事实观测及分析研究的能力,就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统计学正是提供了这样一种科学方法。统计方法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 ②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是心理与教育科研定量分析的重要工具。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复习资料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复习资料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1、数据类型 称名数据 计数数据离散型数据 顺序数据 等距数据 测量数据连续型数据 等比数据 2、变量:是可以取不同值的量。统计观察的指标都是具有变异的指标。当我们用一个量表示这个指标的观察结果时,这个指标是一个变量。 用来表示随机现象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一般用大写的X或Y表示随机变量。 随机变量所取得的值,称为观测值。一个随机变量可以有许多个观测值。 3、需要研究的同质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 每一个具体研究对象,称为一个个体。 从总体中抽出的用以推测总体的部分对象的集合称为样本。 样本中包含的个体数,称为样本的容量n。 一般把容量n ≥30的样本称为大样本;而n <30的样本称为小样本。 4、统计量和参数 5、统计误差 误差是测得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值。

统计误差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类:测量误差与抽样误差。 由于使用的仪器、测量方法、读数方法等问题造成的测得值与真值之间的误差,称为测量误差。 由于随机抽样造成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别,称为抽样误差 第二章 一、数据的整理 在进行整理时,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证明某数据是由实验中的过失造成的,就不能轻易将其排除。对于个别极端数据是否该剔除,应遵循三个标准差法则。 二、 次数分布表 (一)简单次(频)数分布表 (二)相对次数分布表 将次数分布表中各组的实际次数转化为相对次数,即用频数比率(f /N )或百分比( )来表示次数,就可以制成相对次数分布表 (三)累加次数分布表 (四)双列次数分布表 双列次数分布表又称相关次数分布表,是对有联系的两列变量用同一个表表示其次数分布。 所谓有联系的两列变量,一般是指同一组被试中每个被试两种心理能力的分数或两种心理特点的指标,或同一组被试在两种实验条件下获得的结果。 三、次数分布图 使一组数据特征更加直观和概括,而且还可以对数据的分布情况和变动趋势作粗略的分析。 简单次(频)数分布图——直方图、次数多边形图 累加次数分布图——累加直方图、累加曲线 (一)简单次数分布图--直方图 (二)简单次数分布图-次数多边图 %100 N f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课后习题答案资料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课后习题答案 (2011-03-25 10:54:43) 转载 第一章绪论(略) 第二章统计图表(略) 第三章集中量数 4、平均数约为36.14;中位数约为36.63 5、总平均数为91.72 6、平均联想速度为5.2 7、平均增加率约为11%;10年后的毕业人数约有3180人 8、次数分布表的平均数约为177.6;中位数约为177.5;原始数据的平均数约为176.7 第四章差异量数 5、标准差约为1.37;平均数约为1.19 6、标准差为26.3;四分位差为16.68 7、5cm组的差异比10cm组的离散程度大 8、各班成绩的总标准差是6.03 9、次数分布表的标准差约为11.82;第一四分位为42.89;第三四分位为58.41;四分位差为7.76 第五章相关关系 5、应该用肯德尔W系数。 6、r=0.8;r R=0.79;这份资料只有10对数据,积差相关的适用条件是有30对以上数据,因此这份资料适用等级相关更合适。 7、这两列变量的等级相关系数为0.97。 8、上表中成绩与性别有很强的相关,相关系数为0.83。 9、r b=0.069小于0.2.成绩A与成绩B的相关很小,成绩A与成绩B的变化几乎没有关系。 10、测验成绩与教师评定之间有一致性,相关系数为0.87。 11、9名被试的等级评定具有中等强度的相关,相关系数为0.48。 12、肯德尔一致性叙述为0.31。 第六章概率分布 4、抽得男生的概率是0.35 5、出现相同点数的概率是0.167 6、抽一黑球与一白球的概率是0.24;两次皆是白球与黑球的概率分别是0.36和0.16 7、抽一张K的概率是4/54=0.074;抽一张梅花的概率是13/54=0.241;抽一张红桃的概率是13/54=0.241;抽一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数据类型 称名数据 计数数据离散型数据 顺序数据 等距数据 测量数据连续型数据 等比数据 2、变量:是可以取不同值的量。统计观察的指标都是具有变异的指标。当我们用一个量表示这个指标的观察结果时,这个指标是一个变量。 用来表示随机现象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一般用大写的X或Y表示随机变量。 随机变量所取得的值,称为观测值。一个随机变量可以有许多个观测值。 3、需要研究的同质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 每一个具体研究对象,称为一个个体。 从总体中抽出的用以推测总体的部分对象的集合称为样本。 样本中包含的个体数,称为样本的容量n。 一般把容量n ≥30的样本称为大样本;而n <30的样本称为小样本。

4、统计量和参数 5、统计误差 误差是测得值与真值之间的差值。 测得值=真值+误差 统计误差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类:测量误差与抽样误差。 由于使用的仪器、测量方法、读数方法等问题造成的测得值与真值之间的误差,称为测量误差。 由于随机抽样造成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间的差别,称为抽样误差 第二章 一、数据的整理 在进行整理时,如果没有充足的理由证明某数据是由实验中的过失造成的,就不能轻易将其排除。对于个别极端数据是否该剔除,应遵循三个标准差法则。 二、次数分布表 (一)简单次(频)数分布表 (二)相对次数分布表 将次数分布表中各组的实际次数转化为相对次数,即用频数比率(f /N )或百分比( )来表示次数,就可以制成相对次数分布表 %100 N f

(三)累加次数分布表 (四)双列次数分布表 双列次数分布表又称相关次数分布表,是对有联系的两列变量用同一个表表示其次数分布。所谓有联系的两列变量,一般是指同一组被试中每个被试两种心理能力的分数或两种心理特点的指标,或同一组被试在两种实验条件下获得的结果。 三、次数分布图 使一组数据特征更加直观和概括,而且还可以对数据的分布情况和变动趋势作粗略的分析。 简单次(频)数分布图——直方图、次数多边形图 累加次数分布图——累加直方图、累加曲线 (一)简单次数分布图--直方图 (二)简单次数分布图-次数多边图 次数分布多边形图是一种表示连续性随机变量次数分布的线形图,属于次数分布图。凡是等距分组的可以用直方图表示的数据,都可用次数多边图来表示。 绘制方法:以各分组区间的组中值为横坐标,以各组的频数为纵坐标,描点;将各点以直线连接即构成多边图形。 (三)累加次数分布图—累加直方图 (四)累加次数分布图——累加曲线 四、其他统计图表 条形图:用直条的长短来表示统计项目数值大小的图形,主要是用来比较性质相似的间断型资料。 圆形图:是用于表示间断型资料比例的图形。圆形的面积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圆中扇形的面积表示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例。各部分的比例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最新(a)-11级心理学专业--度-心理测量学试卷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2012―2013学年度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心理测量学》A 卷 ( )1.我们经常运用命中率法来确定____。 A 效标关联效度 B 结构效度 C 内容效度 D 表面效度 ( )2.韦克斯勒智力测验中,离差智商的平均数是____,而标准差是____。 A .100,16 B .100,15 C .120,15 D .100,10 ( )3.测验出版商应该保证每一个心理测验都有 。 A .合适的市场 B.无限量的测验使用者 C. 完整的测验手册 D.对测验满意的使用者记录 ( )4.一个测验包含多个项目,为了使所有项目都具有最强的区分被试的能力,就应使其难度________。 A .尽量彼此相等 B .尽量彼此存在差异 C .都接近1.00 D .都接近0.50 ( )5.测验信度是对测验控制____的量度,是反映测验性能的一个重要的质量指标。 A .相关程度 B .随机误差 C .误差能力 D .系统误差 ( )6.防止效标污染有效方法是使效标测量值的评定者___________。 A .了解测验实测值的信息 B .不了解测验实测值的信息 C .不了解测验效标值的信息 D .了解测验效标值的信息 ( )7.测验目的在于选拔10%的优生,则测验合适的难度应为___________。 A 0. 90 B 0.10 C 0.50 D 0.20 ( )8.复本信度所考虑的误差来源是____所带来的随机影响。 A 形式不同 B 项目不同 C 被试不同 D 时间不同 ( )9.为了对来自不同心理测验的分数进行比较所采取的分数转换手段通常包 括________和标准分数。 A .原始分数 B .百分数 C .相对分数 D .百分等级 ( )10.____是因素分析法编制问卷的典范。 A .MMPI B .16PF C .TAT D .EPQ ( )11.测验开发者使用反向表述项目主要是为了平衡什么效应? A .社会赞许性 B. 作假 C. 最近反应 D. 反应定势 ( )12. EPQ 测验采用平均数是____,标准差是____的标准分数. A .50,7 B .100, 15 C .50,10 D .100,10 ( )13.测验的标准化实际上是一个控制____的过程。 A 测验规则 B 测量条件 C 测验分数 D 测量误差 ( )14.在正态分布中,大约多大比例的测验分数介于平均值以下2个标准差与均值以上2标准差之间? A.95% B.13.6% C.34.1% D.68% ( )15.社会心理学家编制了一个调查表用以在与健康有关的职业上区分出那些“工作涣散”的工人。用以包括缺勤、不遵守组织制度以及同事和上级关系紧张在内的大量行为来定义“涣散”。这是在进行哪种效度研究? A 内容效度 B 预测效度 C 同时效度 D 结构效度 一、选择题。(每题1 分,共15分) 姓名: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 …….……………………….密…………………封…………………线…………………………

现代心理教育与统计学_第三版复习资料(张厚粲)

第一章绪论 1.描述统计(descriptive statistics)主要研究如何将实验或调查得到的大量数据进行图表整理或简缩成有代表性的数字(即统计量数),使其能客观、全面地反映这组数据的全貌,将其所提供的信息充分显现出来,为进一步统计分析和推论提供可能。 2.描述统计只限于对试验样本所得观测数据的统计分析,不考察其总体的特性。 3.推论统计(inferential statistics)是以描述统计为基础,从而解决由局部到全体的推论问题,即通过对一组统计量的计算分析,推论该组数据所代表的总体特性。 4.变量(variables):一个可以取不同数值的物体属性/事件。 5.事前无法预期结果的变量——随机变量 6.观测值(原始取值):事后测定的某一结果。 7.概念理解:[涉及“实验”] 自变量(及其各水平)& 因变量(及相应的反应指标);[涉及“调查”,粗略对应于] 属性变量& 反应变量 8.计数资料(count data):计算个数的数据,(如人口数,学校数,男女数等) 9.计量资料(measurement data):借助于一定的测量工具或一定的测量标准而获得的数据(如分数,身高,体重,IQ) 10.称名数据(nominal data):只区分属性或类别上的不同,只可计数,不能排序(性别,学科,职业) 11.等级/顺序数据(ordinal data):可排序,但无相等单位,不能加减。(等级评定,受教育程度,职称)

12.等距数据(interval data):具有相等单位,无绝对零的数据,能加减不能乘除。 13.比率数据(ratio data):既表明量的大小,又具有相等单位,可以加减乘除,具有绝对零点。 14.称名数据和顺序数据合称为离散数据。 15.等距数据和比率数据合称为连续数据。 16.离散数据(discrete data)又称为不连续数据,这类数据在任何两个数据点之间所取的数据的个数是有限的。 17.连续数据(continuous data)指任意两个数据点之间都可以细分出无限多个大小不同的数值。 18.总体(population):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事物的全体。用N表示。 19.个体(individual):构成总体的每个基本单元。 20.样本(sample):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 21.频数(frequency):某一时间在某一类别中出现的数目 22.频率:某一事件数目与此类别所有事件数目之比。 23.概率:用P。某一事件在无限的观测中所能预料的相对出现的次数。 24.参数(parameter):描述总体特征的统计指标 25.样本统计量/特征值:描述样本特征的统计指标。 26.统计量(statistics):样本的特征值 第二章统计图表 1.统计分组是根据被研究对象的特征,将所得数据划分到时各个级别中去。 2.统计分组应注意的问题:①分组要以被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为基础。②分类标志的确立必须坚持穷尽性和互斥性原则。

心理测量学复习重点

心理测量与测验期末复习整理 第一章心理测量的历史 1.中国古代心理测量方法:观察法、访谈法、自然实验法 2.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所心理实验室。 最先倡导测验运动的是优生学创始人高尔顿。他开创了个别差异心理学研究,并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卡特尔1890年在《心理》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心理测验与测量》,这是心理测量第一次出现在心理学文献上。 艾宾浩斯1885年发表《记忆》,开了用实验方法研究记忆的先河,使他成为第一位对记忆这种高级心理过程进行科学定量研究的心理学家。 比奈是发明智力测验常模量表的第一人。1905年,比奈与西蒙合作,编制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比奈-西蒙量表。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推孟教授1906年修订了斯坦福-比奈量表,首次采用智商(IQ)概念。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1904年出版《心理与社会测量导论》,是关于测验理论的第一部著作。 人格测验的先驱是克雷佩林,于1892年最早使用自有联想测验诊断精神病人。 3.心理测验的发展,主要受了发面影响:心理学理论的发展、统计学方法的进步。第二章心理测量概述 1、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 2、测量的三要素:事物、数字、法则。 3、测量的两个要素:参照点、单位 (参照点是确定事物的量时计算的起点,参照点有两种,绝对零点和相对零点。“0°C”属于相对零点,并不意味着没有温度。//好的单位要有确定的意义(即对同一单位),还要有相等的价值。但心理、教育测量所用单位不等值) 4、量表:要测量某个事物,必须有一个定有参照点和单位的连续体,将要测量的每个事物放在这个连续体的适当位置上,看它距离参照点的远近,以此得到一个测量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心理统计学 第一章概述 描述统计 定义:研究如何把心理与教育科学实验或调查得来的大量数据科学的科学的加以整理概括和表述 作用:使杂乱无章的数字更好的显示出事物的某些特征,有助于说明问题的实质. 具体内容:1数据分组:采用图与表的形式. 2计算数据的特征值:集中量数(平均数中数)离散量数(方差) 3计算量事物间的相关关系:积差相关(2列 3列多列) 推断统计 定义:主要研究如何利用局部数据(样本数据)所提供的信息,依据数理统计提供的理论和方法,推论总体情形。 作用:用样本推论总体. 具体内容:1如何对假设进行检验。 2如何对总体参数特征值进行估计。 3各种非参数的统计方法。 心理与教育统计基础概念 数据类型 一从数据来源来划分 1计数数据:计算个数或次数而获得的数据。(都是离散数据) 2测量数据:借助一定测量工具或测量标准而获得的数据。(连续数据) 二根据数据所反映的测量水平 1称名数据(分类) 定义:指用数字代表事物或数字对事物进行分类的数据。

特点:数字只是事物的符号,而没有任何数量意义。 统计方法:百分数次数众数列联相关卡方检验等。(非参检验) 2顺序数据(分类排序) 定义:指代事物类别,能够表明不同食物的大小等级或事物具有的某种特征的程度的数据。(年级) 特点:没有相等单位没有绝对零点.不表示事物特征的真正数量。 统计方法:中位数百分位数等级相关肯德尔和谐系数以及常规的非参数检验方法。 3等距数据(分类排序加减(相等单位))(真正应用最广泛的数据) 定义:不仅能够指代物体的类别等级,而且具有相等的单位的数据.(成绩温度) 特点:真正的数量,能进行加减运算,没有绝对零点 ,不能进行乘除计算。 统计方法:平均数标准差积差相关 Z检验 t检验 F检验等。 4比率数据(分类排序加减法乘除法(绝对零点)) 定义:表明量的大小,也具有相等单位,同时具有绝对零点。(身高反应时) 特点:真正的数字,有绝对零点,可以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在统计中处理的数据大多是顺序数据和等距数据. 三按照数据是否具有连续性 离散数据连续数据 变量观测值随机变量 变量:指心理与教育实验观察调查种想要获得的数据。数据获得前用“x”表示,即为一个可以取不同熟知的物体的属性或事件,其数值具有不确定性,因而称为变量。观测值:是研究中确定的某一变量的取值。 随机变量:表示随机现象各种结果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 三总体样本个体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课后题完整版

第一章绪论 1. 名词解释 随机变量:在统计学上,把取值之前不能预料取到什么值的变量称之为随机变量 总体:又称为母全体、全域,指据有某种特征的一类事物的全体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称为总体的一个样本 个体:构成总体的每个基本单元称为个体 次数:指某一事件在某一类别中出现的数目,又成为频数,用f表示 频率:又称相对次数,即某一事件发生的次数被总的事件数目除,亦即某一数据出现的次数被这一组数据总个数去除。频率通畅用比例或百分数表示 概率:又称机率。或然率,用符号P表示,指某一事件在无限的观测中所能预料的相对出现的次数,也就是某一事物或某种情况在某一总体中出现的比率 统计量:样本的特征值叫做统计量,又叫做特征值 参数:总体的特性成为参数,又称总体参数,是描述一个总体情况的统计指标观测值:在心理学研究中,一旦确定了某个值,就称这个值为某一变量的观测值,也就是具体数据 2. 何谓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学习它有何意义 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是专门研究如何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获得的随机数据资料,并根据这些数据资料传递的信息,进行科学推论找出心理与教育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3. 选用统计方法有哪几个步骤 首先要分析一下试验设计是否合理,即所获得的数据是否适合用统计方法去处理,正确的数量化是应用统计方法的起步,如果对数量化的过程及其意义没有了解,将一些不着边际的数据加以统计处理是毫无意义的 其次要分析实验数据的类型,不同数据类型所使用的统计方法有很大差别,了解实验数据的类型和水平,对选用恰当的统计方法至关重要 第三要分析数据的分布规律,如总体方差的情况,确定其是否满足所选用的统计方法的前提条件 4. 什么叫随机变量心理与教育科学实验所获得的数据是否属于随机变量 随机变量的定义:①率先无法确定,受随机因素影响,成随机变化,具有偶然性和规律性②有规律变化的变量5. 怎样理解总体、样本与个体 总体N据有某种特征的一类事物的全体,又称为母体、样本空间,常用N表示,其构成的基本单元为个体。特点:①大小随研究问题而变(有、无限)②总体性质由组成的个体性质而定 样本n: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交个体,称为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数目用n表示,又叫样本容量。 特点:①样本容量越大,对总体的代表性越强②样本不同,统计方法不同 总体与样本可以相互转化。 个体:构成总体的每个基本单元称为个体。有时个体又叫做一个随机事件或样本点 6. 统计量与参数之间有何区别和关系 参数:总体的特性称参数,又称总体参数,是描述一个总体情况的统计指标 统计量:样本的特征值叫做统计量,又称特征值二者关系:参数是一个常数,统计量随样本而变化参数常用希腊字母表示,统计量用英文字母表示当试验次数=总体大小时,二者为同一指标当总体无限时,二者不同,但统计量可在某种程度上作为参数的估计值 7. 试举例说明各种数据类型之间的区别 8. 下述一些数据,哪些是测量数据哪些是计数数据其数值意味着什么 17.0千克89.85厘米199.2秒93.5分是测量数据 17人25本是计数数据 9. 说明下面符号代表的意义 卩反映总体集中情况的统计指标,即总体平均数或期望值 X反映样本平均数 P表示某一事物两个特性总体之间关系的统计指标,相关系数 r样本相关系数 b反映总体分散情况的统计指标标准差 s样本标准差 B表示两个特性中体之间数量关系的回归系数第三章集中量数 1. 应用算术平均数表示集中趋势要注意什么问题 应用算术平均数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①同质性原则。数据是用同一个观测手段采用相同的观测标准,能反映某一问题的同一方面特质的数据。 ②平均数与个体数据相结合的原则 ③平均数与标准差、方差相结合原则 2. 中数、众数、几何平均数、调和平均数个适用于心理与教育研究中的哪些资料 中数适用于:①当一组观测结果中出现两个极端数目时② 次数分布表两端数据或个别数据不清楚时 ③要快速估计一组数据代表值时

张厚粲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答案较完整版教学内容.docx

张厚粲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答案较完整版

第一章 1名词概念 (1)随机变量 答:在统计学上把取值之前,不能准确预料取到什么值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 (2)总体 答:总体( population)又称为母全体或全域,是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事物的总体,是研究对象的全体。 (3)样本 答: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 (4)个体 答:构成总体的每个基本单元。 (5)次数 是指某一事件在某一类别中出现的数目,又称作频数,用 f 表示。 (6)频率 答:又称相对次数,即某一事件发生的次数除以总的事件数目,通常用比例或百分数来表示。 (7)概率 答:概率 (probability), 概率论术语,指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度量指标。其描述性定义。随机事件 A 在所有试验中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值,称为事件A 的概率,记为P( A )。 ( 8)统计量

答:样本的特征值叫做统计量,又称作特征值。 (9)参数 答:又称总体参数,是描述一个总体情况的统计指标。 (10)观测值 答:随机变量的取值,一个随机变量可以有多个观测值。 2何谓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学习它有何意义? 答:( 1)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是专门研究如何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获得的随机性数据资料,并根据这些数据资料传递的信息,进行科学推论找出心理与教育统计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具体讲,就是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通过调查、实验、测量等手段有意地获取一些数据,并将得到的数据按统计学原理和步骤加以整理、计算、绘制图表、分析、判断、推理,最后得出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 2)学习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有重要的意义。 ①统计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 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它的研究对象存在于现实世界各个领域的客观事实之中。它的主要任务是对客观事实进行预测和分类,从而揭示蕴藏于其中的种种因果关系。要提高对客观事实观测及分析研究的能力,就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统计学正是提供了这样一种科学方法。统计方法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 ②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是心理与教育科研定量分析的重要工具。 凡是客观存在事物,都有数量的表现。凡是有数量表现的事物,都可以进行测量。心理与教育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它也有数量的表现。虽然心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