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大豆食用安全性探究及检测

转基因大豆食用安全性探究及检测
转基因大豆食用安全性探究及检测

摘要

由于基因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于是食品工业中产生了转基因食品,但是转基因食品的食用安全性一直受到人们的质疑。本文对转基因大豆进行了概述,并介绍了转基因大豆在食用中可能产生的安全性问题以及一些与转基因大豆安全性相关的实验探究,然后总结了转基因大豆的一些检测技术。最后对转基因大豆食用安全性的评价方法作了展望。

关键词:转基因大豆安全性基因

Abstract

As the rapidly development of genetic engineering technology technology,it is applied to the food industry to produce a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but the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safety has been questioned.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afety problems in the consumption of transgenic soybean and some security exploration experiments about transgenic soybeans,and summarizes the safety evaluation of these issues and testing methods.

Keywords:transgenic soybean; security; gene

目录

1 转基因大豆概述 (1)

2 转基因大豆的安全性 (1)

2.1 外源基因毒性 (1)

2.2 抗药性 (1)

2.3 过敏性 (2)

2.4 产生有毒物质 (2)

2.5 转基因大豆营养组成及生物利用率的变化 (2)

2.6 抗营养因子的变化 (2)

3 转基因大豆食用安全性的实验探究 (2)

3.1 转基因与非转基因大豆营养及次生物质的比较 (2)

3.2 转基因大豆对雄性鼠生殖系统的安全性评估 (2)

3.3 转基因大豆膳食纤维食用安全性研究 (3)

3.4 摄食转基因大豆罗非鱼各组织中转基因成份的检测研究 (3)

4 转基因大豆检测技术 (3)

4.1 蛋白质检测 (4)

4.2 核酸检测 (4)

5 展望 (5)

参考文献 (6)

转基因大豆食用安全性探究及检测技术

转基因技术是指将外源基因通过生物、物理或化学手段导人其他生物基因组,以获得外源基因稳定遗传和表达的遗传改良体的技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转基因食品,也称基因改良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是利用转基因技术获得物种,再由这些转基因物种生产或处理获得的食品及添加剂。由于转基因食品具有改善粮油食品的产量、品质和加工功能的特性,以及延长果蔬产品的贮藏期,提高农作物抗病虫害能力,提高了产品品质和产量,世界各国都对遗传工程生物体的研究开发非常重视,其中,转基因大豆的研究突出。

1 转基因大豆概述

现在,国际市场上转基因大豆主要有两种:分别是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主要是抗草甘膦、草甘二膦和抗虫转基因大豆。目前应用面积较大的是抗草甘膦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由于草甘膦具有高效、安全、无残留、杀草谱广的突出优点,使种植者大大地降低了除草成本,而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

目前的转基因大豆产品主要有豆油、豆腐干、豆皮、豆浆、豆奶、腐竹、酱油和豆豉等。据统计,我国80%-90%的大豆油是用转基因大豆加工而成。尽管目前所做的各种安全性测试都能证明转基因大豆及其制品是安全的,但是,潘良文等认为,我国进口转基因大豆及制品可能会在30年甚至更长时间以后对人类的身体健康等方面产生影响。因此,分析转基因大豆产品中各种营养素的含量、天然毒素及抗营养素等情况,并与相同的加工过程的亲本进行比较,对评价转基因大豆食品的安全性、指导居民的膳食有非常实际的意义。

2 转基因大豆的安全性

作为粮油原料的转基因大豆的安全性问题备受争议,众说纷纭。随着转基因大豆及其产品大规模进入食品市场,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目前人们对转基因大豆食用安全性的担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外源基因毒性

大豆中研究较多的目的基因有抗除草剂基因、抗病虫害基因及营养改善基因等。转基因食品中的外源基因的含量很小,因此转基因大豆中的外源基因本身不会对机体产生直接毒害作用,目前尚未发现有消化系统中的植物DNA转移至肠道微生物的现象。

2.2 抗药性

抗生素抗性基因本身并无安全性问题,但是如果通过水平转移到人体肠道或上皮细胞的微生物,并致其获得抗药性,这就能影响口服抗生素的药效,对健康造成危害。

2.3 过敏性

在获得转基因水稻的时候引入的新基因蛋白,可能会引起人体的过敏反应,这种反应可能是致命的。除了可能引入与已知过敏原同源的过敏原以外,在转基因操作中还可能引入无食用历史的过敏原。如果将编码这些蛋白的基因导入食品中,可能使人体对转基因食品产生过敏反应。目前,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或酶联免疫(ELISA)测定未发现转基因食品引起变态反应。

2.4 产生有毒物质

由于外源基因导入位点的不同、与宿主其他基因相互作用、体细胞变异及表达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有可能产生基因缺失、错码等突变,使所表达的蛋白产物的性状、数量及部位与期望值不符。目前虽然尚未发现转基因水稻由于增加了有毒物质或抗营养因子而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但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

2.5 转基因大豆营养组成及生物利用率的变化

目前转基因大豆已从单纯的抗除草剂向从分子水平有针对性的改良大豆的品质方向发展。通过对含有抗除草剂基因的大豆进行的分析测试表明,原始大豆和转基因大豆中的蛋白质、灰分、水分、脂肪、纤维、碳水化合物等的含量均无明显差异。两者脂肪酸和18种氨基酸含量分析也没有明显差异。即便如此,针对所转入的不同基因.需要对转基因大豆的营养成分进行更细致的比较研究。此外,转基因大豆中的各种营养素的利用率也不一定相同。由于转基因大豆中外源基因的来源、切入位点的不同以及有随机性,极有可能产生缺失、错码等基因突

变。从而使蛋白质产物的表达性状发生改变.进而降低某些营养成分的实际利用水平,使营养价值降低。

2.6 抗营养因子的变化

大豆中所含的抗营养因子包括胰蛋白酶抑制剂、大豆抗原、尿酶、植物凝集素、致过敏因子、皂甙、植酸、抗维生素因子、大豆低聚糖等。目前国内对转基因大豆中抗营养因子的变化做过系统研究的只有抗草甘膦转基,1000份样品检验结果显示,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抗营养因子含量与受体生物无实质性的差异。但在大豆加工成各种制品过程中,要分别研究每种抗营养因子的变化却异常困难。对于其它种类转基因大豆的研究国内也少有报道。因此,系统的研究转基因大豆抗营养因子的变化将变得尤为迫切。

3 转基因大豆食用安全性的实验探究

3.1 转基因大豆膳食纤维食用安全性研究

宫智勇等[1]采用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小鼠骨髓微核实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和Ames试验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雌雄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LD50均大于10g/kg,属实际无毒物质,骨髓微核实验、精子畸形试验和Ames试验3项遗传毒性试验结果均为阴性。表明用传统的毒理学方法评价,转基因大豆膳食纤维是安全的食品。

3.2 摄食转基因大豆罗非鱼各组织中转基因成份的检测研究

陶冉等[2]利用转基因豆粕制作的饲料,喂养吉富罗非鱼,分别于投喂1h、4h 和8h以后取罗非鱼胃内容物、肠道内容物和粪便,并分别于4周、7周和继续饥饿2周后,取罗非鱼不同组织,提取DNA,检测转基因大豆中的外源基因在各种组织中酶分布,结果显示在胃内容物、肠内容物、粪便、心脏、肝脏、肠、胃、精巢、脑、鳃丝、脾脏、胆囊、肌肉等不同部位的DNA中都能检测到外源基因的存在,说明转基因大豆中的外源DNA并不能被罗非鱼的消化道完全降解,其DNA 片段可能通过消化吸收进入鱼体的各类组织。

3.3 转基因与非转基因大豆营养及次生物质的比较

金红等[3]通过实验对转基因和非转基因大豆中的主要营养指标及次生代谢物如粗脂肪、蛋白质、脂肪酸、总酚、酚酸和黄铜含量的进行差异测定,实验结

果均表明转基因大豆的品质明显高于非转基因大豆。由于转基因大豆导入的是抗除草剂草苷膦的基因,该基因的主要次生代谢过程与大豆中的总酚、酚酸以及黄酮的含量有着密切关系,同时这些物质的积累也与抗脂质过氧化和清除自由基作用相关。

3.4 转基因大豆对雄性鼠生殖系统的安全性评估

芦春斌等[4]以含转基因豆粕饲料喂食小鼠,观察对雄性小鼠生殖系统的影响。喂食小鼠120 d后,通过PCR方法检测外源基因在睾丸中的存在情况;对睾丸组织制作石蜡切片,观察睾丸组织的病理损伤情况;通过流式细胞术榆测塞丸组织中各生殖周期细胞比例;通过普星电泳检测小鼠精子DNA损伤情况。试验结果表明,用含抗除草剂基因的转基因大豆喂食小鼠,从小鼠断乳直到性发育成熟,未发现对雄鼠的生殖系统产生明显的毒理性影响,对雄鼠的生殖发育和生殖系统而言,饲喂转基因饲料是安全的,对个体的生殖发育未呈现出负面影响,作者正在对其子一代、子二代进行生殖毒理学检测,进一步评估转基因饲料对雌鼠、雄鼠生殖系统发育和功能的影响,为评价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提供依据。

从以上几个实验探究来分析,转基因食品在短期之内对生物体没有实质性的损伤,但是有研究表明,转基因大豆含有一种类似雌性激素的化学物质,人类食用后会对人体荷尔蒙有一定影响,导致生殖器官异常,免疫系统发生障碍;灰分、油脂、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酸含量都有很大的变化,蛋白质和苯丙氨酸明显下降,而维生素B,复合体胆碱的含量比普通非转基因大豆低29%,而蛋白酶抑制剂则高26.7%,植物凝血素也提高了约1倍,可能会造成人体生长缓慢和身高降低;转基因大豆中使用的抗生素标记基因如果进入人体,有可能转移到有害的致病菌中,使它们产生耐抗生素的能力,而降低抗生素的临床有效性,也可能使人体对很多抗生素产生抗性,转基因大豆作为食品与非霍奇淋巴瘤(一种癌症)的发病率提高有相关性。目前世界上还没有确凿证据证明转基因食品对人类有害,但是在2008 年意大利的科学家做了一个长期实验。他们用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喂养雌性小鼠长达24 个月,结果发现食用GM 大豆的雌性小鼠肝脏出现异常。这说明了可能有些影响还需要经过长时间才能表现和检测出来,转基因大豆食品安全是否安全,这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应谨慎对待。

4 转基因大豆检测技术

由于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存在争议,同时受国际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许多国家出台了严格的管理法规,目前全球已有65个国家和地区对转基因产品实行强制性标识管理制度,少部分国家或地区实行自愿标识制度。为了满足强制标识的要求,各国政府在转基因检测领域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不断完善检测技术。目前,转基因大豆的检测方法主要以蛋白质检测和核酸检测为主。

4.1 蛋白质检测

4.1.1 ELISA法

ELISA是以免疫学反应为基础,将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与酶的高效催化反应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高灵敏度的检测技术。Rogan[6]等建立了检测转基因大豆中的CP4-EPSPS蛋白质的ELISA方法,国内白卫滨等[7]应用ELISA方法成功检测出美国、阿根廷,巴西转基因大豆含量分别为3.8%、2.8%和1.9%。ELISA 方法具有简便、快速、成本低等优点,但复杂基质对其准确性有干扰,而且不能检测深加工产品中的转基因成分。

4.1.2 试纸条法

特异的抗体交联到试纸条和有颜色的物质上,当纸上抗体和特异抗原结合后,再与带有颜色的特异抗体进行反应,形成三明治状的色带,如果没有抗原。则无颜色反应。丁耀魁等[8]采用快速检测试纸条测定大豆转基因含量,测定时间仅需10min,测定结果准确。其检出限可达0.1%。试纸条法操作简便,不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适用于现场检验或初筛。该法的缺点是检测范围较小,转基因食品中的蛋白质抗原性加工后容易被破坏,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4.1.3 SDS-PAGE法

SD-PAGE根据蛋白质亚基分子量的不同来分开蛋白质。大豆在引入外源基因后,会表达相应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比对蛋白质电泳图谱来区别转基因大豆与非转基因大豆。武泰存等[9]采用PCR和SD-PAGE两种方法对转基因大豆和非转基因大豆进行检测比较发现,SD-PAGE和PCR检测结果吻合,转基因大豆在蛋自质电泳中出现约40 kDa的蛋白带,而非转基因大豆则没有。金红等[10]研究发现,转基因大豆中大约45kDa蛋白带的表达量明显强于非转基因大豆中相对应的蛋白带。SDS-PAGE的优点是体系中外来影响因素少,检测结果较稳定,重复性好,缺点是操作较复杂、检测时间较长。

4.2 核酸检测

4.2.1 PCR法

PCR方法是适应性最广、灵敏度较高、技术较成熟的一种检测核酸的方法。钱翔宇等[11]采用改进的CTAB法提取大豆基因组DNA,用普通PCR方法检测到转基因大豆特异性片段CP4-EPSPS,当转基因大豆含量为0.2%时,仍然可以检出;张秀丰等[12]建立了以CaMV35S、NOS、NPT II、CP4-EPSPS外源基因和大豆内源基因(Lectin)为榆测目的片段的5重PCR检测方法。陈彦等[13]将降落PCR与热启动相结合,检测出0.01%转基因成分的大豆基因组外源基因CaMV35S和NOS。敖金霞等[14]建立了适用于转基因大豆、玉米和水稻深加工产品定性检测的5重巢式PCR检测方法,其检测灵敏度为0.005%。

相对于普通PCR,多重PCR一次反应能够检测多个目的基因片段,可以检测多个品系的转基因成分。降落PCR的程序设计虽然繁琐,但该方法明显提高了PCR扩增的特异性和效率;巢式PCR应用多条引物,通过二次PCR扩增,大大提高了检测灵敏度。

4.2.2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是由Notomi[15]等于2000年报道的一种新型核酸扩增技术,它针对目的基因的6个区域设计4条引物,利用一种链置换DNA聚合酶(Bst DNA polymerase)在等温(60~65℃)的条件下高效、特异、快速的扩增目的基因。有报道称通过设计2条环引物可加快反应速度,使反应时间缩短1∕3~1∕2,扩增结果可直接对扩增副产物焦磷酸镁沉淀通过肉眼进行判断。该方法由于操作简便,反应时间短,易于判断结果,是一种新的检测方法。田芳等[16]应用LAMP技术对大豆、豆粕及含有大豆成分的饲料样品进行检测,成功检测出CP4-EPSPS基因,灵敏度为PCR方法的100~l000倍。LAMP技术灵敏度高、特异性好、耗时短且对仪器要求不高,目前这项技术也广泛地运用到病原菌检测之中。缺点是引物设计较为复杂,对扩增产物处理不当容易造成污染,影响后续的检验结果。

4.2.3 荧光PCR技术

荧光PCR技术是一种可用于定性或定量的PCR方法,在转基因产品检测上已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有非特异性染料结合和荧光标记探针2种方法。尽管荧光染

料技术成本低廉.但具有非特异性,实际检测中通常采用荧光探针技术。荧光PCR技术具有快速、灵敏、准确、污染少等优点,缺点是对仪器设备要求较高、检测费用昂贵。

4.2.4 基因芯片

基因芯片技术是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分子生物学高新技术。在转基因检测中。将目前能用的报告基因、启动子、终止子的特异性片断制成检测芯片,与待测产品的DNA进行杂交,扫描信号后经计算机软件分析,判断待测样品是否为转基因产品。基因芯片技术具有高通量、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其缺点是制作基因芯片技术复杂。需要专门的仪器设备,在检测中无法广泛应用。

目前常用的转基因大豆检测主要以蛋白质和核酸检测为主。由于蛋白质在加工过程中易丧失抗原性,因此蛋白质检测方法对于转基因初产品较为适用。而基于PCR技术的定性、定量检测方法,检测范围更广,具有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等优点而被广泛使用;近年来发展的LAMP技术对仪器要求不高且结果可视,但是对引物设计的要求很高;基因芯片技术成本高、数据分析复杂。

近年来,蛋白质组学、生物分子互作及近红外光谱分析等新技术在转基因检测中逐渐兴起应用,其中质谱技术具有大规模、高通量、灵敏准确等优势,同位素标记技术解决了转基因蛋白准确定量比较的问题,是今后转基因检测技术发展的方向。

5 展望

转基因大豆作为一类主要转基因植物,其产量已占大豆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对其开发的产品进行安全性评价尤其重要。按照我国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管理办法要求,转基因大豆没有安全食用历史的蛋白质以外的其他成分的潜在毒性,可按照传统毒理学的方法如遗传毒理学方法、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和致畸实验等进行个案分析。但是,目前还没有能全面评价整个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方法。转基因食品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是食品毒理学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建立一套与国际接轨的适合我国国情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方法是目前食品安全领域亟需解决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宫智勇,王耀峰.转基因大豆膳食纤维食用安全性的研究[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8, 27(2).

[2] 陶冉,刘梅.摄食转基因大豆罗非鱼各组织中转基因成份的检测研究[J].检验检疫学刊,2009,19(2).

[3] 金红,张斌.转基因与非转基因大豆营养及次生物质的比较[J].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1,32(5).

[4] 芦春斌,杨冬宇.转基因大豆对雄性鼠生殖系统的安全性评估[J].扬州大学学报,2012,33(1).

[5] 蒋亦武,黄明.转基因大豆及制品中转基因成分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1,(1).

[6] Rogan GJ,Dudin Y A,Lee T C,et a1.Immunodiag-nostic methods for detection of 5-enolpyruvylshiki-mate-3-phosphate synthase in Roundup Ready soy-beans[J],Food control,1999,10(6):407-414.

[7] 白卫滨,建霞.ELLSA方法定量检测转基因大豆及其产品的研究[J].2007(11).

[8] 丁耀魁,沈娟.快速检测试纸条法在大豆转基因检测中的应用[J].粮油食品科技,20l0(2):45-46.

[9] 武泰存,王景安,用PCR和SDS-PAGE两种方法对转基因大豆的检测[J].生命科学研究,2005(1):11-14.

[10] 金红,孙琪.利用蛋白质SD-PAGE电泳方法检测转基因大豆的初步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0(5):148-150.

[11]张秀丰,苏旭东.五重PCR检测转基因大豆[J].中国粮油学报,2008(3):194-198.

[12] 陈彦,潘见.大豆DNA提取方法及降落PCR检测转基因成分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9(24):355-358.

[13] 敖金霞,高学军.转基因大豆、玉米、水稻深加工产品的五重巢式PCR技术检测[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l0(2):93-99.

[14] Notoml T,okayama H,Masubuchi H,et a1.Loop-mediated isotheral amplification of

DNA[J].Nucleic Acids Res,2000,28(12):E63.

[15] 田芳,王秀敏.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及其加工产品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技术[J].动物营养学报,2011(3):480-485.

[16] 罗阿东,焦彦朝.转基因大豆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12,40(5).

[17] Domingo J L; Bordonaba J G A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safety assessment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 2011.

[18] Leimanis s,Hernandez M,Fernandez S,et a1.A microarray-based detection system for genetically modified (GM) food ingredients[J].Plant Mol Biol,2006,61(1):123-139.[19] 索海翠.熊瑞权.转基因大豆的潜在风险及发展趋势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37(10).

[20] 熊海燕.李志旭.转基因大豆安全性及其种植推广问题[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8).

[21] 周鹏雁,赵宏伟.转基因大豆的主要特性及安全性评价[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1).

[22] 叶增民,潘婕.转基因大豆及其制品的安全性研究现状[J].生物技术通报,2009,(2).

(完整版)中国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及鉴别方法

中国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及鉴别方法 国内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清单 一、我国转基因作物有哪些? 1、已批准安全证书的有棉花、水稻、玉米和番木瓜,只有棉花、番木瓜批准商业化种植 “截至目前,我国批准了转基因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并在有效期内的作物有棉花、水稻、玉米和番木瓜。”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副研究员谢家建介绍说。 “目前,转基因水稻和转基因玉米尚未完成种子法规定的审批,没有商业化种植。”谢家建表示,“我国已经进行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只有棉花和番木瓜。” 我国批准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转基因作物有大豆、玉米、油菜、棉花和甜菜。这些食品必须获得我国的安全证书。 2、目前市售圣女果、彩椒、小南瓜、小黄瓜都不是转基因食品 网上流传一份转基因食品名单,包括“圣女果、大个儿彩椒、小南瓜、小黄瓜”。对此专家并不认同。 中国农科院生物所研究员王志兴说,小番茄也叫圣女果、樱桃番茄,是自古就有的番茄品种,只是因为个头小、采摘不便、产量低,最早仅作为观赏用,后来发现食

用方便,口味经过改良后逐渐流行。个头小是天生的基因差异,不是转基因的结果。 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副研究员吴刚说,小南瓜和小黄瓜也不是转基因食品,仅仅是未充分成熟的南瓜和黄瓜。如果继续在田间种植,小南瓜和小黄瓜最终会生长成普通的大南瓜和老黄瓜。 关于大个儿彩椒,吴刚表示,大个儿彩椒含有不同类型的花青素,表现为更丰富的颜色。花青素的变异在植物中很常见,像鲜花同一个品种就有不同颜色,萝卜也有红萝卜、绿萝卜、白萝卜等。“我国曾经批准过抗病毒甜椒的商业化种植,但与常规甜椒相比,转基因甜椒并没有明显优势,因此被市场自然淘汰。” 3、我国市场转基因食品主要是大豆油和木瓜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院院长罗云波介绍,目前中国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转基因食用油,就是我们所说的大豆色拉油,来源主要是从美洲,尤其是从美国、阿根廷、巴西等国家进口的大豆所生产出来的食用油。 还有一种就是转基因木瓜,因为木瓜容易得一种农药很难治的病,用基因的技术能够控制,转基因木瓜也是我们能够吃到的转基因食品。除此之外,我国很少能够见得转基因种类的食品。

生物胺与泡菜的食用安全性(最新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生物胺与泡菜的食用安全性(最 新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生物胺与泡菜的食用安全性(最新版) 生物胺是一种低分子量的含氮有机物,主要通过氨基酸脱羧作用生成,广泛存在于发酵香肠、酒类、泡菜、干酪等发酵食品中。发酵食品中常见生物胺包括组胺、酪胺、尸胺和腐胺等。当摄入超过机体代谢能力的生物胺会引发直接或间接的毒效应。本文就中国传统食物泡菜中生物胺的研究情况、生物胺的毒性和影响因素、以及影响泡菜中生物胺形成的条件等作一综述,为泡菜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 泡菜是将多种新鲜蔬菜以及香料浸入盐水中,依靠乳酸菌发酵而成的一种酸味为主,兼以甜、咸、辣味等的发酵制品[1]。我国泡菜历史悠久,从最初仅作为一种保存蔬菜的方法,如今已成为国人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风味食物。随着市场需求增大,传统自然发酵方法生产泡菜因其生产力低下、发酵质量不稳定、食用安全性差等原因正被添加菌种发酵方法逐步取代。纯菌种发酵和直投式菌种

发酵正以其鲜明的优势成为泡菜生产的发展方向[2]。 生物胺是一类小分子含氮有机化合物,作为机体正常生物活性物质,广泛而少量地存在于动植物组织中[3]。但在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品(如鱼、鱼制品)以及发酵食品(如酒类、发酵肉、奶酪制品)中,生物胺可大量产生并累积。摄入一定量生物胺会对机体产生一定的毒作用[4]。尽管目前国内外对各类生物胺在食品中的限量标准还尚未制定或还不完善,但学术界对生物胺的毒性已有一定认识[5]。泡菜作为一种蔬菜发酵制品,其主要的化学污染物有亚硝酸盐、N-亚硝基化合物和生物胺[6]。我国现有对盐渍(腌)蔬菜制品的卫生/安全标准尚不包括对生物胺的限量指标。 本文就泡菜中生物胺毒性和安全性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旨在为泡菜的安全性评价和泡菜中生物胺的风险评估积累资料。 1泡菜生产工艺和相关标准 蔬菜盐渍(腌)制品[7],是蔬菜经过食盐和微生物作用后,冷加工而成的一种口感独特的风味食物。按加工工艺分类,蔬菜盐渍(腌)制品可分为发酵类和非发酵类。泡菜,严格说来仅为盐渍(腌)

食品安全性评价

《食品安全性评价》课程论文 重金属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学生姓名:梦梦 学号: 任课教师:包鸿慧 所在学院:食品学院 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 2012年12月

重金属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摘要: 随着我国各产业的快速发展,环境中的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日益严重,其中重金属污染以隐蔽的方式严重威胁到食品安全,从污染方面来看主要是指汞、镉、铅、铬以及类金属砷等生物毒性显著的重金属,人和动物体通过食物吸收和富集大量重金属,严重时可出现中毒症状,重金属沿食物链进入人体后,给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本文综述了几种重金属对食品的污染及其来源,对人体的危害及其预防,以便提高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加强环境保护,维护人体健康。 关键词:重金属食品污染人体健康危害 一、概述 重金属是指密度在5×10-5kg/cm3以上的金属,如金(Au)、银(Ag)、汞(Hg )、铜(Cu)、铅(Pb)、镉(C d)、铬(Cr)等。有些重金属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干扰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危害人体健康,被称为有毒重金属。这类金属元素卞要有:汞、镉 ,铬(Cr)、铅、砷(As)、锌(Zn)、锡(Sn)等。其中,砷木属于非金属元素,但根据其化学性质,又鉴于其毒性,一般将其列在有毒重金属元素中。根据这此重金属元素对人类的危害不同,又将它们区分为中等毒性(Cu, Sn, Zn等)和强毒性元素((Hg, As,Cd, Pb, Cr等)。 食品中的有毒重金属元素,一部分来自于农作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富集,另一部分则来自于食品生产加工、贮藏运输过程中出现的污染。重金属元素可通过食物链经生物浓缩,浓度提高千万倍,最后进入人体造成危害。进入人体的重金属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刁一显小出毒性,往往不易被人们所察觉,具有很大的潜在危害性。 二、食品中重金属的来源 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是汞、镉、铅、砷等重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对食品造成污染的卞要渠道。大气中的重金属主要来源于能源、运输、冶金和建筑材料生产所产生的气体和粉尘。除汞以外,重金属基本上是以气溶胶的形态进入大气,经过自然沉降和降水进人土壤。农作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并富集重金属,也可通过叶片从大气中吸收气态或尘态铅和汞等重金属元素。据研究,蔬菜中Pb含量过高与汽车尾气中 Pb污染有很大的关系。作物中积累的重金属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给人们健康带来潜在危害。 农业上施用的农药和化肥是造成食品污染的另一渠道。磷肥含有镉,其施用广泛且量大,可造成土壤、作物和食品的严重污染。长期使用含Pb, Cd, Cu, Zn的农药、化肥,如磷矿粉、波尔多液、代森锰锌等,也将导致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积累。有机汞农药含苯基汞和烷氧基汞,在体内易分解成无机汞化合物。目前我国已禁止生产、进口和使用有机汞农药,除拌种常用的醋酸苯汞、氯化乙基汞外,各国都已禁比使用有机汞农药。但民间剩余的农药,仍有间断使用的,应引起重视。 贮藏食品的大多数金属容器含有重金属元素,在一定条件下也可污染食品。另外,重金属元素还

转基因安全性评价

转基因安全性评价 对转基因植物食品未知物质风险的主要担忧有:①致病性物质的出现,即转基因生物产品食用后是否会致病;②营养成分的 变化及抗营养因子的出现,如蛋白酶抑制剂、脂肪氧化酶 的产生或含量的变化;③新的过敏原的出现,如大豆中的 致敏性蛋白和巴西坚果中的2s清蛋白¨u;④天然有毒物的产生,如茄碱、葫芦素、Ot一番茄素等u2棚1。其中,最令人关注的是有可能会产生毒素、抗营养物质、过敏原以及致癌物质或联合致癌物质。转基因奶牛生产的激素(rbGH)在美国投入商业化使用后,使用者很快发现这类药物导致了奶牛乳房炎发病率加繁殖率低。由于药物的作用,奶牛新陈代谢加快,导致能耗增加而引起死亡,牛奶的营养价值也降低了。对获准在西班牙和美国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玉米和棉花进行针对性研究后认为,转基因作物可能引起脑膜炎和其它新病种。也有资料证实,转基因食品可能诱发癌症并传递给下一代以及导致失调,可能需要30年或更长的时间。转基因治疗性药物、人体组织器官等是否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尚无法检测证实¨转基因的管理 我国对转基因产品的管理主要是针对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管理。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由农业部负责;卫生部依照《食品卫生法》的有关规定,负责转基因食品卫生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此外,国务院还建立了由多个有关部门组成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际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研究和协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中的

重大问题。为了促进我国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作为其核心技术的重组DNA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必须加强安全性管理。早在1990年,中国政府就制定了《基因工程产品质量控 制标准》,成为我国第一个有关生物安全的标准和办法。1993年,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对基因工程的定义、安全等级及安全性评价的划定、申报及审批程序等作了规定。在这一技术在国际上开始进入商品化的1996年,农业部又相应制定《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具体规定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等级的划分标准,明确各阶段的审批权限,以及相应的安全性控制措施;对农业生物技术的全过程,从实验研究,到中间试验,遗传工程体及其产品的环境释放,到遗传工程体及其产品的商品化生产实施管理,其适用范围涵盖我国自己研发的工作,也包括国外研制的相应产品在我国境内的各个阶段的试验、研究、应用。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全球环境基金(GEF)的支持和资助下,2000年国家环保总局牵头编制了《中国国家生物安全框架》ⅢJ,提出了我国生物安全管理体制、法规建设和能力建设方案。2000年通过的《种子法》,要求转基因植物品种的选育、试验、审定和推广必须进行安全性评价,并采取严格的安全控制措施。销售转基因植物品种种子的,必须用明显的文字标注,并提示使用时的安全控制措施。这是我国第一次要求对转基因产品进行标识。2001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2002年,农业部发布施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

食用油脂的营养及安全性分析

食用油脂的营养及安全性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脂肪摄入量日益增多,食用油已与消费者健康息息相关。如果人们对油脂的摄入总量、品种搭配以及食用方法控制不当,非但不能促进人体健康,甚至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必须要正确引导人们全面、系统地掌握油脂与营养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日常饮食中合理地控制食用油的摄入量;正确选择食用油的品种并以科学的方泫合理食用。 油脂是人们膳食中最重要的营养成分和能量的来源之一。油脂品质的优劣和食用方法的合理与否,对人们的营养乃至健康有很大影响,因此油脂的营养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如果人们对油脂的摄入总量、品种搭配以及食用方法控制不当,非但不能促进人体健康,甚至会产生一定的负而影响。因此,引导人们全面、系统地掌握油脂与营养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日常饮食中合理地控制食用油的摄入量、正确选择食用油的品种,并以科学合理的方法食用,对改善人们膳食结构和保持营养全面、均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至关重要。1.食用油脂的营养膳食中油脂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为人体提供热量。油脂中含碳量高达73%~76%,高于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含碳量。1g脂肪产生能量约9kCal,相当于蛋白质或糖的2.5倍,是饮食中热量的重要来源。同时,油脂又是人体细胞组成的重要成分,在保护内脏、维持体温、维持人体正常新陈代谢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另外,油脂还提供人体无法合成而必须从体外摄入的必需脂肪酸(如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等)和各种脂溶性维生素(如VA、VD、VE和VK等)。1.1脂肪酸组成对油脂营养的影响在油脂的分子结构中,脂肪酸的分子量占整个甘油三酯分子量的95%左右,其类别主要是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它们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对油脂的营养起着主导作用,所以,油脂的营养主要取决于脂肪酸的组成。1.1.1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被认为是膳食中使血清胆固醇升高的主要脂肪酸。饱和脂肪酸摄入量过多是导致血清胆固醇、甘油三脂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的主要原因,具有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有增加患冠心病的危险。但不是所有饱和脂肪酸具有相同作用,最易使血脂升高的是豆蔻酸和月桂酸。而硬脂肪酸由于在体内转化为油酸,故不易影响血液中的胆固醇的浓度。1.1.2单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油酸,它几乎存在于所有的天然油脂中,具有降低血糖、调节血脂及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胆固醇的作用,有预防动脉硬化的效果。胆固醇可分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具有预防动脉病变的效果,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是形成心脏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实验证明:人体摄入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油脂会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一起降低,而单不饱和脂肪酸只会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当人体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每升高1mg,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就会下降4%。 1.1.3多不饱和脂肪酸 多不饱和脂肪酸参与构成磷脂,是细胞的重要构成物质,维持体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运转,缺乏时影响细胞膜的正常功能。但大量摄入时,由于过度的氧化作用,易产生致癌物质。在不饱和脂肪酸中,有些脂肪酸人体不能合成而必须由食物供给的,所以称为必需脂肪酸。其中有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等。

生物胺与泡菜的食用安全性实用版

YF-ED-J8124 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 生物胺与泡菜的食用安全 性实用版 Management Of Personal, Equipment And Product Safety In Daily Work, So The Labor Process Can Be Carried Out Under Material Conditions And Work Order That Meet Safety Requirements. (示范文稿) 二零XX年XX月XX日

生物胺与泡菜的食用安全性实用 版 提示:该安全管理文档适合使用于日常工作中人身安全、设备和产品安全,以及交通运输安全等方面的管理,使劳动过程在符合安全要求的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防止伤亡事故、设备事故及各种灾害的发生。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生物胺是一种低分子量的含氮有机物,主 要通过氨基酸脱羧作用生成,广泛存在于发酵 香肠、酒类、泡菜、干酪等发酵食品中。发酵 食品中常见生物胺包括组胺、酪胺、尸胺和腐 胺等。当摄入超过机体代谢能力的生物胺会引 发直接或间接的毒效应。本文就中国传统食物 泡菜中生物胺的研究情况、生物胺的毒性和影 响因素、以及影响泡菜中生物胺形成的条件等 作一综述,为泡菜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 泡菜是将多种新鲜蔬菜以及香料浸入盐水

中,依靠乳酸菌发酵而成的一种酸味为主,兼以甜、咸、辣味等的发酵制品[1]。我国泡菜历史悠久,从最初仅作为一种保存蔬菜的方法,如今已成为国人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风味食物。随着市场需求增大,传统自然发酵方法生产泡菜因其生产力低下、发酵质量不稳定、食用安全性差等原因正被添加菌种发酵方法逐步取代。纯菌种发酵和直投式菌种发酵正以其鲜明的优势成为泡菜生产的发展方向[2]。 生物胺是一类小分子含氮有机化合物,作为机体正常生物活性物质,广泛而少量地存在于动植物组织中[3]。但在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品(如鱼、鱼制品)以及发酵食品(如酒类、发酵肉、奶酪制品)中,生物胺可大量产生并累积。摄入一定量生物胺会对机体产生一定的

(安全生产)食品安全性

一、名词解释: 1、食品安全性;食品中不应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从而导致消费者急性或慢性毒害或感染疾病,或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 2、绝对安全性;绝对安全性被认为是指确保不可能因食用某种食品而危及健康或造成伤害的一种承诺,也就是食品应绝对没有风险。 3、相对安全性;所谓相对安全性,被定义为一种食物或成分在合理食用方式和正常食量的情况下不会导致对健康损害的实际确定性。 4、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 5、原生环境;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并未受人为活动影响或影响较小的环境。 6 次生环境;次生环境是指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其中的物质交换、迁移和转化,能量、信息的传递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环境。 7 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的污染物或由它转化成的二次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的现象。 8、土壤自净;土壤中还存在着其他物理、化学作用,从而对污染物的毒性产生强大的解毒作用,即土壤自净。 9、土壤的生物净化;土壤中存在着无数土壤微生物和小动物,它们能在为作物制造营养物的同时,还可以使许多有毒有机物变成无毒物质,这被称为土壤的生物净化。 10 过敏反应;食物成分和食用量都正常,因过敏反应而发生症状,如一些日常食用而无害 的食品,有些人食用后因体质敏感而引起局部或全身症状时,称食物过敏。引起过敏的食物称过敏原食物。? 11 有毒植物;关于有毒植物一般可概略地定义为引起人和畜禽等生物有害作用的植物。绝大多数有毒植物的有害成分是在其体内代谢过程中生成的,也有些植物可以富集某些化学成分产生毒害作用。但外源性污染(如微生物、农药)的植物不应列为有毒植物。 12、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按WHO /FAO 专家委员会的定义,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是由于 蛋白质、热能缺乏所造成的不同综合症的总称。 13、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 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物质或天然物质。 14、农药残留;农药残留是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生物体、食品( 农副产品)和环境中的微量农 药原体、有毒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具有毒理学意义。残存的数量称为残留量。 15、兽药残留;兽药残留是指动物产品的任何可食部分所含兽药的母体化合物及/或其代谢物,以及与兽药有关的杂质的残留。所以兽药残留既包括原药,也包括药物在动物体内的代谢产物。16、感染型食物中毒;感染型食物中毒:凡人们食用含有大量病原菌的食物引起消化道感染而造成的中毒称为感染型食物中毒 17、毒素型食物中毒;凡人们食用由于细菌大量繁殖而产生毒素的食物所造成的中毒称为毒素型食物中毒。 18、寄生关系;寄生关系是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表或体内,寄生物从寄主中获得 营养,生长繁殖并使寄主受到损害,甚至死亡。受到危害的生物称为寄主或宿主,寄生的生物称为寄生物或寄生体。 19、HACCP ;HACCP 是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t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l Point) 的缩写, 是由食品的危害分析(Hazard Analysis , HA)和关键控制点(Critical Control points , CCPs)两部分组成的一个系统的管理方式。 20、关键控制点;关键控制点是指可应用控制手段以使一种危害能被防止、消除或减少到可 接受水平的一个点、步骤或过程。也就是说关键控制点是加工工序一旦失控则有可能产生对健康不可容忍危害的那些环节。

生物胺与泡菜的食用安全性

生物胺与泡菜的食用安全性 生物胺是一种低分子量的含氮有机物,主要通过氨基酸脱羧作用生成,广泛存在于发酵香肠、酒类、泡菜、干酪等发酵食品中。发酵食品中常见生物胺包括组胺、酪胺、尸胺和腐胺等。当摄入超过机体代谢能力的生物胺会引发直接或间接的毒效应。本文就中国传统食物泡菜中生物胺的研究情况、生物胺的毒性和影响因素、以及影响泡菜中生物胺形成的条件等作一综述,为泡菜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 泡菜是将多种新鲜蔬菜以及香料浸入盐水中,依靠乳酸菌发酵而成的一种酸味为主,兼以甜、咸、辣味等的发酵制品[1]。我国泡菜历史悠久,从最初仅作为一种保存蔬菜的方法,如今已成为国人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风味食物。随着市场需求增大,传统自然发酵方法生产泡菜因其生产力低下、发酵质量不稳定、食用安全性差等原因正被添加菌种发酵方法逐步取代。纯菌种发酵和直投式菌种发酵正以其鲜明的优势成为泡菜生产的发展方向[2]。 生物胺是一类小分子含氮有机化合物,作为机体正常生物活性物质,广泛而少量地存在于动植物组织中[3]。但在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品(如鱼、鱼制品)以及发酵食品(如酒类、发酵肉、奶酪制品)中,生物胺可大量产生并累积。摄入一定量生物胺会对机体产生一定的毒作用[4]。尽管目前国内外对各类生物胺在食品中的限量标准还尚未制定或还不完善,但学术界对生物胺的毒性已有一定认识[5]。泡菜作为一种蔬菜发酵制品,其主要的化学污染物有亚硝酸盐、N-亚硝基化合物和生物胺[6]。我国现有对盐渍(腌)蔬菜制品的卫生/安全标准尚不包括对生物胺的限量指标。 本文就泡菜中生物胺毒性和安全性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旨在为泡菜的安全性评价和泡菜中生物胺的风险评估积累资料。 1 泡菜生产工艺和相关标准 蔬菜盐渍(腌)制品[7],是蔬菜经过食盐和微生物作用后,冷加工而成的一种口感独特的风味食物。按加工工艺分类,蔬菜盐渍(腌)制品可分为发酵类和非发酵类。泡菜,严格说来仅为盐渍(腌)菜中的一种,属于发酵类制品。随着贸易全球化和国内外市场需求增加,泡菜生产方式由家庭作坊式逐渐发展为工业化生产,生产工艺也更加标准和统一。 传统泡菜自然发酵工艺主要是借助天然附着于蔬菜表面的微生物(乳酸菌等),但蔬菜天然附着的微生物种类复杂,且在不同批次和不同种类蔬菜表面差异较大,所以自然发酵工艺存在发酵周期长,发酵质量不稳定,食用安全性不能保证等弊端。为避免自然发酵工艺的缺点和适应产业化生产需要,纯种乳酸菌发酵技术和直投式乳酸菌发酵技术先后应用于泡菜的生产过程。纯种乳酸菌发酵工艺是在接种前杀死部分或全部依附于原料上的天然微生物,而后

转基因大豆进口对我国生物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转基因大豆进口对我国生物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一、目前已经商业化或正在研发阶段的转基因大豆 (一)耐除草剂基因的大豆 孟山都公司的耐草苷膦大豆是在1994年5月19日得到商品批准的。这是最早获准推广的转基因大豆品种(Roundup Ready Soybean,简称 RR大豆)。RR大豆对非选择性除草剂农达(Roundup)有高度耐受性。目前世界上种植最多的是RR大豆。Aventis公司耐膦丝菌素大豆是在 1996年7月31日得到商品批准的。种植抗草苷膦大豆可节约劳力、降低成本,在杀灭杂草后可使大豆增产,因此,在劳力昂贵的美国对RR大豆进行了大面积推广。 (二)豆油脂肪酸改变的大豆 杜邦公司的豆油脂肪酸改变大豆是1998年4月30日获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批准,目前杜邦公司利用基因工程方法用反义的油酸脱饱和酶基因转入大豆,已培育出了油酸含量达70%以上的大豆品种。此外,在美国低亚麻酸大豆、低棕榈酸大豆、高硬脂酸大豆、高棕榈酸大豆等转基因品种也已培育成功。 在大豆油脂中,单不饱和脂肪酸是对人体最为有益的营养成份。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培养出了高油酸含量,提高了对人体最佳的营养成份,同时也降低了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而且也不存在反式双键的脂肪酸,因此是一种理想的植物油。 (三)转抗虫基因大豆 由于大豆食心虫的危害,抗虫转基因大豆的研究在国内外广泛开展,研究者多采用苏云金芽孢干菌(Bt)伴孢晶体蛋白基因提高大豆抗虫性。目前,在国际上还未见有抗虫转基因大豆被批准商品化的报道。抗虫大豆可以有效地控制大豆食心虫的发生,从而提高大豆产量,显著提高豆粒品质。 二、转基因大豆的发展及其在全球转基因作物中的地位 (一)转基因大豆在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中占据主要地位 目前世界上种植最多的转基因作物是玉米、大豆、棉花和油菜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由1996年的170万公顷猛增到2001年的5260万公顷,其中转基因大豆由50万公顷猛增到3330万公顷,在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中占63%,比2000年增加750万公顷,增长29%(见表1)。

食品安全性

食品安全性

第一章 1、食品卫生:为了确保食品安全性和适用性在食物链的所有阶段必须采取的 一切条件和措施。2、食品安全: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 制作和或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健康受到损害的一种担保。 3、产品认证:以产品标准技术为依据,对认证企业的产品实物进行检测,证 明食品符合某一特定产品标准,如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 品。 4、体系认证:以特定的准则或规范为依据,判定企业建立的管理体系是否符 合准则或规范的要求,证明企业有能力按政府法规,用户合同,企 业内部规定等技术要求生产和提供产品,如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等。 5、风险分析:利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建立起的食品安全评价,管理和信息交 流的框架。 作用:是制定和实施食品安全标准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手段,是保护消费者利益,维护国际公平贸易的重要手段。 第二章 1、食品污染物按性质分为:为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放射性污染,寄生 虫污染。按来源分:原料污染,加工过程污染,包装污染,运输 和储存污染,销售污染。 2、食源性疾病:通过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 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包括: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及化学性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 常见食源性病毒:肠道病毒,诺沃克病毒,克雅氏病毒(疯牛病),出血热及埃博拉出血热。 污染途径:(1)动植物原料的环境污染了病毒。(2)原料动物病毒。(3)食品加工人员带有病毒(4)不良卫生习惯(5)食品交叉感染。 预防措施:(1)食品原料的控制(2)原料肉的控制(3)有效的卫生控制(4)不同清洁区域的控制。 3、食物中毒: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 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 分类:按临床表现不同分为:胃肠型食物中毒,神经型食物中毒。 也可分为:细菌性食物中毒,真菌毒素中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 4、细菌性食物中毒:食用大量细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肉 毒梭菌)和细菌毒素所污染的事物所导致的中毒。 也可定义:由于食品被致病性微生物污染后,在适宜条件下,微生物 急剧大量繁殖,使食品中含大量细菌或活的致病菌或它们产生的毒 素,以致食用后引起中毒。 分类:感染型食物中毒,毒素型食物中毒,混合型食物中毒。 防治措施:不进食不新鲜的海产品,避免熟食与生食交叉污染,生食烹饪致熟后食用,不食隔夜剩菜剩饭,注意个人卫生。

转基因大豆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转基因大豆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大豆的转基因研究是国内外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转基因大豆已成为世界大豆主产国大豆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由于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对转基因检测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转基因大豆检测技术的研究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重点介绍以蛋白质和核酸为目标的检测技术,如EI。ISA、PCR和基因芯片技术的最新进展,并对不同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比较,为转基因大豆快速检测方法的选择、改进和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关键词]转基因大豆;检测技术;蛋白质;核酸 Abstract:Soybean transformation research is a/hot spot0in the area of plant molecular genetics. Transgenic soybean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power of soybeans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s' major producers of soybean. The different points on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s and the impact of transgenic products on human health attracted worldwide attention. With the increase of transgenic products, the transgenic detection technology requirements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perfected. The advance in detection techniques of transgenic soybean were summarized focusing on the protein and nucleic acid for target detection technology,such as new research on ELISA,PCR and gene chip techn0109y,and their characteristic were compared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ransgenic soybean fast detection selection,improvement and subsequent research. Key words:transgenosis soybean;detection technology;protein;nucleic acid. 转基因大豆,是指利用转基因技术,通过基因工程方法导入外源基因所培育的具有特定性状的大豆品种。转基因大豆是种植面积最大的转基因作物,而随着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的大规模商业化,其安全性以及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潜在威胁受到国际社会和广大民众的广泛关注,对转基因成分的检测越来越受到重视。为此,对转基因大豆检测技术进行了综述,并对其优缺点进行比较,以期对转基因大豆快速检测方法的选择、改进和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新资源食品安全性评价规程

新资源食品安全性评价规程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卫生部关于印发《新资源食品安全性评价规程》和《新资源食品卫生行政许可申报与受理规定》的通知 卫监督发[2007]29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 为加强新资源食品安全性评价和规范新资源食品申报受理工作,我部组织制定了《新资源食品安全性评价规程》和《新资源食品卫生行政许可申报与受理规定》。现印发给你们,自2007年12月1日起施行。 二○○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新资源食品安全性评价规程 第一条为规范新资源食品的安全性评价,保障消费者健康,根据卫生部《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要求,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规定了新资源食品安全性评价的原则、内容和要求。 第三条新资源食品的安全性评价采用危险性评估和实质等同原则。 第四条新资源食品安全性评价内容包括:申报资料审查和评价、生产现场审查和评价、人群食用后的安全性评价,以及安全性的再评价。 第五条新资源食品申报资料的审查和评价是对新资源食品的特征、食用历史、生产工艺、质量标准、主要成分及含量、使用范围、使用量、推荐摄入量、适宜人群、卫生学、毒理学资料、国内外相关安全性文献资料及与类似食品原料比较分析资料的综合评价。 第六条新资源食品特征的评价:动物和植物包括来源、食用部位、生物学特征、品种鉴定等资料,微生物包括来源、分类学地位、菌种鉴定、生物学特征等资料,从动物、植物、微生物中分离的食品原料包括来源、主要成分的理化特性和化学结构等资料。要求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来源、生物学特征清楚,从动物、植物、微生物中分离的食品原料主要成分的理化特性和化学结构明确,且该结构不提示有毒性作用。 第七条食用历史的评价:食用历史资料是安全性评价最有价值的人群资料,包括国内外人群食用历史(食用人群、食用量、食用时间及不良反应资料)和其他国家批准情况和市场应用情况。在新资源食品食用历史中应当无人类食用发生重大不良反应记录。

生物胺与泡菜的食用安全性(2021)

生物胺与泡菜的食用安全性 (2021)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e object is the stat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all people, objects and environments in produc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198

生物胺与泡菜的食用安全性(2021) 生物胺是一种低分子量的含氮有机物,主要通过氨基酸脱羧作用生成,广泛存在于发酵香肠、酒类、泡菜、干酪等发酵食品中。发酵食品中常见生物胺包括组胺、酪胺、尸胺和腐胺等。当摄入超过机体代谢能力的生物胺会引发直接或间接的毒效应。本文就中国传统食物泡菜中生物胺的研究情况、生物胺的毒性和影响因素、以及影响泡菜中生物胺形成的条件等作一综述,为泡菜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 泡菜是将多种新鲜蔬菜以及香料浸入盐水中,依靠乳酸菌发酵而成的一种酸味为主,兼以甜、咸、辣味等的发酵制品[1]。我国泡菜历史悠久,从最初仅作为一种保存蔬菜的方法,如今已成为国人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风味食物。随着市场需求增大,传统自然发

酵方法生产泡菜因其生产力低下、发酵质量不稳定、食用安全性差等原因正被添加菌种发酵方法逐步取代。纯菌种发酵和直投式菌种发酵正以其鲜明的优势成为泡菜生产的发展方向[2]。 生物胺是一类小分子含氮有机化合物,作为机体正常生物活性物质,广泛而少量地存在于动植物组织中[3]。但在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品(如鱼、鱼制品)以及发酵食品(如酒类、发酵肉、奶酪制品)中,生物胺可大量产生并累积。摄入一定量生物胺会对机体产生一定的毒作用[4]。尽管目前国内外对各类生物胺在食品中的限量标准还尚未制定或还不完善,但学术界对生物胺的毒性已有一定认识[5]。泡菜作为一种蔬菜发酵制品,其主要的化学污染物有亚硝酸盐、N-亚硝基化合物和生物胺[6]。我国现有对盐渍(腌)蔬菜制品的卫生/安全标准尚不包括对生物胺的限量指标。 本文就泡菜中生物胺毒性和安全性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旨在为泡菜的安全性评价和泡菜中生物胺的风险评估积累资料。 1泡菜生产工艺和相关标准 蔬菜盐渍(腌)制品[7],是蔬菜经过食盐和微生物作用后,冷

食品中转基因成分检测(大豆)

食品中转基因成分检测 第12章 ELISA方法定量检测抗农达? (Roundup Ready?) 转基因大豆 F.Eyquem

食品中转基因成分检测 第12章 2 ELISA 方法定量检测抗农达? (Roundup Ready?) 转基因大豆 目 录 第12章 ELISA 方法定量检测抗农达? (Roundup Ready?) 转基因大 豆 引言 3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 (ELISA) 技术 7 实验部分 10 参考文献 20

食品中转基因成分检测 第12章 3 ELISA 方法定量检测抗农达? (Roundup Ready?) 转基因大豆 引言 本章介绍一种用免疫学技术检测转基因植物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基于对转化事件中转入基因产生的新蛋白的检测。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基因修饰并不总是直接特异地对应于产生新蛋白,蛋白表达量水平也并不总是足够用于检测的目的。另外,某些蛋白可能仅在植物的特定部位表达 (如:组织特异性启动子),或者在不同部位或不同生理时期其表达量水平也不一样。 有报道称植物中转基因产物表达量水平占总可溶性蛋白的0~2%,甚至在一些强启动子植物中也是如此 (Longstaff ,1995)。然而,在许多情况下,文献资料报道的转入基因蛋白表达量水平 (如:批准的GM 作物) 一般低于2%的表达上限 (henner ,1997)。 免疫学分析是一种用抗体作为检测试剂的分析测定系统。抗体是一种从动物血清中分离得到的特异性蛋白,它可特异性地结合于诱导它们产物的底物,即抗原。抗体的制备是通过将待检测的底物 (如:CP4 EPSPS ,是一种产生农达除草剂抗性的蛋白) 注射到动物如兔子或者老鼠体内,然后动物体内的细胞会将此底物识别为外来物质并产生抗体与之对抗。抗体经过纯化,并用可检测的标记与之连接,然后可作为检测目标底物的试剂。 免疫学检测方法发展和应用的先决条件是:得到可直接和待检测新蛋白作用的高特异性抗体。另外,目标样品或蛋白不能有明显的降解。 在对复杂基质中的抗原进行定量的检测中,抗体是一个很有用的生物学工具。所有的免疫学分析都是基于抗原和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 抗体-抗原相互作用 当免疫学家将抗体的本质确定为蛋白质时,对于抗体的大多数描述都包括:这些分子具有将抗原从溶液中沉淀出来的能力,尽管现在抗体沉淀性质已经很少用于实验性分离和检测抗原,除了在一些自身免疫疾病中抗体也很少在体内沉淀抗原。抗体沉淀反应的作用,如图1所示,地说明了抗体分子基本和普遍的特性。这个实验同时说明了其他的一些问题: ·血清抗体 (IgG) 在与抗原反应时是二价的,它与抗原可以发生交联 (cross-link); ·抗原与抗体反应时一般是多价的;

转基因大豆安全性研究

转基因大豆安全性研究 【摘要】 转基因大豆是世界上最早商品化、推广应用速度最快的转基因作物,但其遗传转化仍然是基因工程领域的难点之一,如何建立高效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是转基因大豆的研究重点,同时随着转基因大豆走上人们的餐桌,关于其安全性也引起了人们的质疑。本文将从目前研究的各个方向来阐述转基因大豆的发展现状、转基因大豆的优势、转化技术、安全性评价以及对未来转基因生物的展望。【关键字】转基因大豆、环境安全、生物多样性、基因漂移

【正文】 一、转基因大豆生产的现状 近年来,美国的转基因大豆商业化速度进展很快,1994年美国Monsanto公司研制的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被批准进行商业化生产,1997年DuPont公司研制的高十八烯酸(油酸)大豆被批准进行商业化生产,1998年AgrEvo公司研制的抗草丁膦大豆被批准进行商业化生产。2001年,世界种植大豆总面积7 200万公顷,而转基因大豆有3330万公顷占据全球转基因作物的63%,且均为抗除草剂大豆。目前种植转基因大豆的国家主要是美国(转基因大豆约占97%)、阿根廷(转基因大豆约占90%)和巴西(转基因大豆约占25%)等,我国还没有转基因大豆生产。 二、转基因大豆的优势 1、转基因大豆的主要特性 大豆是植物蛋白、油脂、食品、饲料及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作物。仅排在水稻,小麦和玉米之后,是世界四大粮食作物之一。当前,转基因大豆商业化种植的主要品种美国抗除草剂草甘膦转基因大豆是通过农杆菌介导方法,将矮牵牛Ti质粒(GaMy)中35s启动子控制EPSPE基因导入到大豆植株,进而培育成的新品种[1]。其含有的4个来源于土壤细菌的5-烯醇丙酮酸莽草酸-3-膦酸合成酶(epsps)基因,是草甘膦抗性的主要来源[2]。此基因与大豆酚类、生物碱和芳香族氨基酸等代谢相关。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的特性主要表现为:较好控制草害、大豆产量高、抗虫性较强、护土壤、降低污染、改善环境、防止土壤养分及水土的流失、减少除草剂活性成分及能有效地控制杂草的生长与繁育,转基因大豆食品使大豆油的产量与品质得到改良、延长食品贮藏时间。 2、转基因大豆的营养价值 金红等对非转基因大豆W28544与美国转基因大豆GTS40-3-2种子中的部分营养指标进行差异检测,结果表明,转基因大豆中的粗脂肪、粗蛋白、脂肪酸、黄酮和酚酸的含量都明显高于非转基因大豆。并且,这些物质均具有提高植物对物理环境的适应性,增强植物抵御天敌侵袭及抵抗病害的能力,monsanto公司对培育转基因大豆品种GTS40-3-2进行食品安全评价的结果表明:转基因大豆中所有氨基酸的含量与非转基因大品种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内源蛋白过敏源及含量与非转基因大豆之间也不存在差异性,相同品质改良的转基因大豆也取得重

转基因大豆油和非转基因大豆油有什么区别

转基因大豆油和非转基因大豆油有什么区别? 转基因大豆的研制是为了配合草甘膦除草剂的使用。除草剂有选择性的和非选择性的,草甘膦是一种非选择性的除草剂,可以杀灭多种植物,包括作物,这样,虽然这种除草剂的效果很好,但是却难以投入使用。草甘膦杀死植物的原理在于破坏植物叶绿体或者质体中的EPSPS合成酶。通过转基因的方法,让植物产生更多的EPSPS酶,就能抵抗甘草膦,从而让作物不被草甘膦除草剂杀死。有了这样的转基因大豆,农民就不必像过去那样使用多种除草剂,而可以只需要草甘膦一种除草剂就能杀死各种杂草。目前除了大豆之外,还有很多其他抗甘草膦的转基因作物,包括油菜、棉花、玉米等。除了抗草甘膦作物之外,还有抗草丁膦除草剂的作物,不过草丁膦而草甘膦杀灭植物的原理并不相同,而培养这两类作物所转的基因也不同。而目前转基因大豆主要用来提炼大豆油。 对于转基因大豆,人们有两大类忧虑,一类是出于健康角度,一类是出于生态角度,生态角度又包括产生超级杂草和影响我国的本土大豆品种两方面。而绿色和平目前的战役则是让南顺油脂有限公司提供非转基因大豆油。 我们可以根据一些基本知识和常识来分析这些忧虑有多大 程度上是现实的。

从健康角度来说,就是转基因的大豆油是否含有对人类有害的成分。对于食用油,我们知道其主要成分是甘油三脂,而转基因大豆所转移的基因的作用就是让植物产生更多EPSPS酶,和植物油脂的成分没有关系,所以大豆油的主题成分和是否是转基因植物生产出来的无关,关键是是否有些微量成为混杂在其中从而影响人的安全。这些有害的成分被猜想可能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所转的基因片断进入人体,影响人类的基因。第二是过多的EPSPS合成酶进入人体,从而以影响人类的健康。第三是所转基因可能会有人类所不知的功能,是植物能合成一些对人类健康有害的物质,并随大豆油进入人体造成影响。第四是作物可能会被施以过多的草甘膦除草剂,这些除草剂可能随大豆油进入人体,影响人体的健康。 对于影响人类的基因,这点可以说是完全不存在的。道理不难理解,如果所转的基因片断能影响人类的基因,那么食物的常规基因也就同样能影响,而对于人类来说,二者都是来自人体之外的外来基因,没有区别的。从人的生理角度来说,人只能吸收小分子,基因是位于DNA上的,DNA是大分子,在消化道中会被分解成小分子的核苷酸。而DNA上所记载的遗传信息的不同只是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如果被消化成了独立的核苷酸,也就不存在排列顺序了,不存在任何遗传信息,也就不再是基因了。EPSPS酶是一种蛋白质,蛋白质也是大分子,经过消化会变成氨基酸,酶也就不存在了。对于这个转过的基因是不是有别的人

转基因大豆食用安全性探究及检测

摘要 由于基因工程技术的迅速发展,于是食品工业中产生了转基因食品,但是转基因食品的食用安全性一直受到人们的质疑。本文对转基因大豆进行了概述,并介绍了转基因大豆在食用中可能产生的安全性问题以及一些与转基因大豆安全性相关的实验探究,然后总结了转基因大豆的一些检测技术。最后对转基因大豆食用安全性的评价方法作了展望。 关键词:转基因大豆安全性基因 Abstract As the rapidly development of genetic engineering technology technology,it is applied to the food industry to produce a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but the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safety has been questioned.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safety problems in the consumption of transgenic soybean and some security exploration experiments about transgenic soybeans,and summarizes the safety evaluation of these issues and testing methods. Keywords:transgenic soybean; security; gene

目录 1 转基因大豆概述 (1) 2 转基因大豆的安全性 (1) 2.1 外源基因毒性 (1) 2.2 抗药性 (1) 2.3 过敏性 (2) 2.4 产生有毒物质 (2) 2.5 转基因大豆营养组成及生物利用率的变化 (2) 2.6 抗营养因子的变化 (2) 3 转基因大豆食用安全性的实验探究 (2) 3.1 转基因与非转基因大豆营养及次生物质的比较 (2) 3.2 转基因大豆对雄性鼠生殖系统的安全性评估 (2) 3.3 转基因大豆膳食纤维食用安全性研究 (3) 3.4 摄食转基因大豆罗非鱼各组织中转基因成份的检测研究 (3) 4 转基因大豆检测技术 (3) 4.1 蛋白质检测 (4) 4.2 核酸检测 (4) 5 展望 (5) 参考文献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