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低段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低段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低段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低段教学目标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段目标(一)

第一学段(1-3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2、在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小学低段数学教学儿歌、口令、游戏等

儿歌 [概述]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种符号化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经验相结合的学习过程,他们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觉得数学知识枯燥乏味、抽象性强,不易理解和掌握。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针对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解决数学学科高度抽象性与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之间的矛盾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巧妙编制一些数学儿歌,能很好地突破这个难题。因为儿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读起来又朗朗上口,让他们倍感亲切、生动,所以易学、易记。因此,一些脍炙人口的数学儿歌,更成为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份“智慧快餐”。 学习习惯 ?课前准备1 点点头,伸伸腰,我们来做课前准备操, 动动手,动动脚,开动脑筋勤思考。 你一言,我一语,这样发言可不好。 耳要聪,目要明,文明守纪我最行, 棒!棒!棒!我真棒!争做班级的NO.1。YEAR! ?课前准备2 上课铃声响,快点进课堂, 学习用品齐摆上,等待老师把课上, 坐姿要端正,废话不再讲。 起立要站直,精神要饱满, 问好要大声,把课好好上。 ?课前准备3 上课铃声响,端坐座位上。 小手——放放平! 小脚——并并拢! 胸脯——挺挺起! 眼睛——望向前! 不回头,不张望。 凝神看老师,边听边要想。 发言先举手,声音响又亮。 ?上课歌1 成绩好,有诀窍,认真听课很重要; 书展开,笔在手,课前准备要做好;

眼看清,耳挺好,上课专心不说笑; 勤动手,多动脑,精力集中质量高; 师教导,要记好,同学之间多探讨; 勇挑战,善思考,学生守则要记牢; 敢提问,会创造,方法科学效率高。 ?上课歌2 声音响亮不要叫,口齿清楚都听到, 说话内容先想好,简单明白很重要, 认真倾听不可少。 ?上课歌3 上课发言要举手,课堂纪律不能忘, 别人发言认真听,自己发言不乱讲, 书写不忘三个一,字迹端正我最棒。 团结互助不能乱,正当学习好伙伴! 小小手儿本领大 我们都有一双手,小小手儿本领大。 左手按,右手指,帮助眼睛看仔细。 左手尺,右手笔,横线划得平又直。 左手右手在一起,助我认真来学习。 ?写字歌1 书本端正放面前,垫板铅笔准备好。 看看仔细再动手,一笔一划要端正。 用左手,轻按本。 眼离书,约一尺。 胸与桌,离一拳。 专心写,少出错, 好习惯,早养成。 ?写字歌2 1:离开右角开始写,斜斜到底离开左。 2:离开左角向上弯,弯到顶上回到左,靠着底边描到右。3:离开左角向上弯,弯到顶上回到中, 弯过右边和底线,翘到左角上一点。 4:离开左角顶格写,斜过中线碰到左, 转向右写到底,插上矮1到中间。 5:离开左角顶格写,斜到中线碰到左, 弯弯占满下半格,翘到左角上一点。 6:离开右角开始写,斜斜到左靠一靠,

小学数学教学课例

小学数学教学课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张溪镇坦埠小学胡凌燕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六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首先,教材呈现了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形状的生活用品,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然后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很多物品的形状都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为进一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做准备。其次,教材让学生拿一个长方体的物品观察它的面、棱、顶点,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逐步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最后,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正方体物品,抽象概括出正方体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情分析: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他们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到了大量的立体实物,具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单元知识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对事物特征的抽象和归纳,让学生逐步建立空间图形的观念,进一步熟悉立体图形。 教学目标: 1.使同学们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目标确立分析: 本课的教学主要是运用观察、交流、操作等方法,进行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学生是通过观察、操作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

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在同学们熟悉的事物和已有知识背景下,开始新知识的学习。我力求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保证学生有充足的观察、交流、思考时间,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做到尊重学生的发现,尊重学生的思路,并有意识地促进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和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资源: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个稍大的纸盒及一个有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体的纸盒、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长方体小纸盒、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由平面图形引到立体图形。 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让学生说出它的形状,然后把许多这样的纸摞到一起,问学生还是长方形吗? 接着电脑演示由面到体的过程,揭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2.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立体图形。 让学生用手摸长方体纸盒的面,使学生感觉它很平,再用两只手握一握长方体纸盒。问: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指出它占有一定的空间,像这样占有一定空间的物体的形状就是立体图形(电脑显示若干立体实物)。 问: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什么图形呢?在这里面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呢? 3.举例。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长方体的物体实例。 师:要知道这些物体为什么都是长方体,就要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二、引导探究 1.出示例一: (1)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

数形结合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数形结合”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数形结合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数形结合就是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相辅相成来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它既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又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在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可把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化,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可使计算中的算式形象化,帮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适时的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数”与“形”是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两个知识点(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更是数学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我们所呈现的数学内容一定要直观而抽象,这样才能让小学生在直观的教学中掌握数学技能与数学思想。数形结合就是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把抽象的数学内容通过图形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以便学生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策略。它既是数学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学习数学的常用策略。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适当地融入数形结合策略就显得非常必要。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数形结合策略,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

一、数形结合可以把抽象数学直观化。 学生在没入小学之前所习得的知识经验是在他们的现实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它的特点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知识,是一种直观形象的知识。而进入小学阶段,他们就会接触抽象的数学,一时还无法适应,所以,我们低年级数学教材的编写就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从形象直观的图形入手,慢慢向抽象思维过渡。教学时,如果我们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就可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让学生从直观的视野里获取抽象的数学知识。这样,学生所学的知识才能在脑海中形成概念,才能达到教学目标。 比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加与减(一)”时,教材先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形来建立加法的感性概念(见下图)。它让学生说一说这个小女孩一只手有3支,另一只手有2支,合起来就是5支。这样,就会给学生形成一个加法的初步概念,那就是两个数相加,就是求这两个数的和。然后通过数熊猫再一次强化这种意识。最后引出加法内容3+2就是把3与2合起来,就等于5。这样,学生通过数形结合,可以很好地理解加法的含义。如果我们不先让学生观察图片,而是直接让学生计算3+2,由于3+2是一个抽象的数学问题,学生又没有加法的表象在脑海中,那么学生也就不知道3+2是什么意思了。而数形结合能让学生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 随着岛中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教学设讣的理论和方法正日益受到广大数学教师的重视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与教师只凭经验和直觉作出主观判断而制定的教学计划不同,教学设il?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理论为基础,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策賂方案,在实施方案后评价其结果.对方案进行修改的全过程,教学设讣以帮助每个学生学习.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木文仅对构成教学设讣基本要素之一的教 学目标作一浅析。 1对再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认识 从数学教学系统的层次看,教学目标有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诔时目标。其中课程目标一般比较概括.而单元 目标和课时目标则比较具体,髙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即屈此范畴. 1.1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含义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或是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身心变化为目标.这些变化是以直接可观察的行为抬标为依抿的。因此?教学目标就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我们可以理解为:它表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说明教师将要做什么:其表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 址.避免用含糊不清或不切实际的语言。 1?2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分类 课堂教学目标的分类也就是对学生侦期的学习结果的分类。在岛中数学教学中.我们不必完全照搬国外的教学目标分类方法.可以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在进行分析研处的基础上提出适合实际情况的教学目标层次。现在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是我国比较通行的“了解”.“理解”.“学握”.“应用”等教学目标层次分类.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也对这些层次的含义做了说明,但在教学在确定和陈述教学目标时还需更加具体。 1.3 ft中数学教学目标的功能 教学目标是诔堂教学的方向。数学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中?由备课开始,自始自终都必须明确所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或者说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的程度。商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基木功能就是定向.抬明教学活动的方向。其定向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是教师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教学策略扌斤教师采取的为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主婆包括教学活动的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的选用等方面。在课堂上.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比如.关干“函数的奇偶性”,若教学目标是“理解函数的奇偶性概念”,而具体要求却可能有几个不同的层次(即不同的学习结果):①能判断一些常见涵数的奇偶性:②能抓住函数的奇偶性对定义域的特殊要求:③能利用函数的奇偶性解决一些问题。对上述不同的学习结果,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会有所不同。又如?立体几何的教学 和代数的教学,教学内容属于不同类型,教学目标的差界很大.教师的教学策略也是不相同的。 2)引导学生的学习。在教学初始阶段,教师就明确告诉学生,在学习了木节课的内容之后?他们的知识、能力等方面应有什么变化。学生有/学习目标的描引,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将要达到的目标上。比如,在数学归纳法的教学中有一项目标是“学握数学归纳法证题的步骤” o教师明确抬出这一目标及达到目标的重要性,学生就会 重视有关步骤知识的学习.并有意识地学握好书写格式及步骤。 3)是教学评价的依据。在教学评价中,不论是对学生的学还是对教师的教,评价其质虽:舟低的标准只有一个. 即看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在数学滦堂教学评价中,人们往往很重视应用现代化的媒体技术,但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达到预期目标。否则,尽管课上得很“热闹”,而学生的知识能力. 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并没有发生应有的变化.也不能认为是上得成功的课。 2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和陈述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和陈述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任课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既要符合教学大纲的 要求,又要符合学生实际状况和认知规律。 2. 1确定祐中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依据

【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可以很好地落实这一数学理念。开展有效学习,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对知识的渴望。我们不能强迫学生坐在教室里,硬性的把一个个知识点灌输给他们,只有当学生迫切需要学习的时候,他们才能真正的投入到学习中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能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实生活情境素材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境素材作为课堂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如:在进行“生活中的数----可爱的校园”教学时,让学生观察他们熟悉的教室,要求他们说一说我们的教室有什么,有多少?学生通过观察,说出了教室里有6盏灯、2扇门等数学问题。再比如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社会实际问题(如环境问题、治理垃圾问题、旅游问题等等),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2)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根据开放性的原则,选取的生活情境容量要大,要让学生从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看出多个数学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如:在教学有关“8”的加减法时,让8个同学上台模拟买电影票的生活场景,选取的8个学生有不同特征,性别上有男有女,穿戴上有戴帽子的,有戴眼镜的,有戴红领巾的。这样学生可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看出多个数学问题。台下的学生通过观察提出了“共有几个小朋友?”、“需要买几张票?”、“有几个男生?”、“有几个女生?”、“戴眼镜的同学有几个?”等好几个数学问题。在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毫无倦意,不时闪出智慧的火花。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的设置的。 思维自疑问和好奇开始,思维始于疑问,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起点。由于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充满问题的情境,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认知矛盾”,产生问题,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心欲言而不能”的“悱愤”境界,这样学生的探究意识就会孕育而生。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复习能被2和5整除数的特征。接着写出一个数36,问“这个数能被3整除吗?”再出示31497问学生能被3整除吗?怎样看出来?由于受知识迁移的影响,学生认为个位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然后就让学生报个位是3、6、9的数字……,通过口算学生发现有的数能被3整除,有的不能被3整除,这样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现将自己的点滴体会浅谈如下: 一、在游戏活动中,轻松自如的学习 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国内外的实践也证明,科学的采用游戏教学将大有稗益。,我就经常在教学中采用做游戏这一教学手段,且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数字5的读写》时,授课前,设计“抢凳子”这一游戏来导入所学知识:5名学生围着4张椅子绕圈,其他学生们唱歌,歌声停下来后,学生们奋力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们直观的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4比5少1,5比4多1 ”,既复习了上节课有关“4”的知识,又引发了学生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一举数得。 又如,教学“数的组成与分解”时,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参加游戏的小朋友头戴数字卡,伴随着“找呀找呀,找到一个好朋友”的旋律,相互找朋友,头饰上的数能组成需要分解的数,就是一对好朋友。(如:2和7组成9;3和6组成9 中,“2”和“7”是一组好朋友,“3”和“6”是一组好朋友。) 学生们在感性直观、轻松自如的游戏中,感知了抽象的数学的理念,其乐融融,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二、在数学情境中,趣味盎然的学习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让学习陶醉于数学情境之中,乐不思蜀。这里的“情境”主要指教师通过讲故事、创设生活场景、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使学生置身于学习数学的氛围中。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爱听故事。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常把书上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编成一个个故事,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利用故事的形式出了一道题:小兔子的好朋友给他过生日,小熊住在森林深处,一大早就赶来了。他带了2桶最好的蜂蜜送给小兔子。看,隔老远,他就喊起来了,“小兔,小兔,快开门,你看我给你送什么来了?”小兔子早就闻到蜂蜜的甜味了,她赶忙迎出来,“谢谢、谢谢,快屋里坐吧!”不一会儿,小花猫也来了,送给小兔5个苹果,小猴也赶来了,他从果园里摘了6桃给她。小鸡也赶来了,但她什么也没送,还偷吃了3个苹果,小兔子不高兴了,请小朋友们算算看,小兔共收了多少水果?最后还有几个苹果?学生们听完了这个栩栩如生的故事,学习积极性可高了,很快他们就列出

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 1《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分析: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试想,在案例的B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非个人。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案例2《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课始。 A教学: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生:是角。 师:真好!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呢?生:…… B教学: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研究角的有关知识。我知道,几天前,每个小组都进行了有关角的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了一定的整理。现在用你们喜爱的方式来交流一下,好吗? 各个小组代表开始交流。 分析:一节课中究竟安排几次小组学习为宜呢?我们经常这样讨论着。细细分析这种讨论,它其实是把合作交流局限在教学环节之上。试想,一节课都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又有何妨呢?下节课再整理归纳就是了!打破知识的分割,建立一种大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我们完全可以在课堂内探索更大时空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合作交流不能仅仅限于课内,学习小组不能是课内象集体,课外如“散兵”。课外的合作交流,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调动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让我们从整体着眼,从形成氛围和培养习惯入手,积极地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一种师生不断“对话”与“协作”的过程,让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挥出它更大的效应。 案例3: 一位教师上“退位减法”的复习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景,让人体会颇深。(1)直接大方地出示了6道题目,其中2道退位题。请你看一看,你能不能一眼就看出哪些是退位的,哪些不是退位的。(培养学生对数学较为敏感的知觉能力就在这样简短的问话里得以深刻体现。) (2)动笔做,互相检查。我们也来开个儿童医院,请你们把最容易得病的算式拿上来,我们一起来会诊,最后请学生们给得病的算式开个小处方。在这里老师提了个要求:请你用一句话来告诉病人应该注意什么。(改错题的呈现方式有很多,这里用的是“治病情境”。老师没有停留在热闹的场景中,而是专注于让学生总结错误的原因和改错的方法。(3)自己出一道退位减法题给同桌做。 (4)老师出题:3000—();再请每人写一道题。……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策略研究知识分享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解决问 题”能力的策略研究 问题的提出:(包括研究现状述评,选题的意义,关键词界定) (一)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作为传统小学数学教学重要内容之一的应用题似乎退出了数学教学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简单实际问题”等,“解答应用题”也相应的变为“解决问题”。这一转变并非只是简单名称上的变化,而有更深的内涵。这里的“问题”不仅仅指单纯的数学题,也可以是以其他形式呈现出的各种问题。但这些“问题”都要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才能得以解决。而课程改革至今,我们的解决问题教学有时似乎还是“换汤不换药”,一些教师对于将解决简单问题的教学溶入计算教学中,少有专门课时针对基本数量关系的教学及为不适应,从而花了大量机动课时的时间帮助学生总结数量关系,进行题型训练,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数学教学高于生活。”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

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也成为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应用题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的总体目标之一。数学课堂教学必须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世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石洞口小学作为一所农村小学,与市区校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数学教学上,虽然农村小学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教学信息已经和市区学校做到了同步,但是对于我们农村学校来说还是在许多方面和市区的学校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们这里学生的家庭中部分父母靠外出打工为生,而孩子只好跟着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父母不在身边,学生就得不到很好的家庭教育,部分慢慢的学生就产出厌学,当然也有些家长是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可是家长本身的文化低,无法辅导孩子的学习,也就导致孩子无法认真的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长此以往,学生越来越懒得动脑,这也就对数学教学产生了严重影响,解决问题就是首当其冲情况严重的,因为学生平时缺乏对生活问题的关注,只注重于完成作业,而不注

我一节数学课教学目标的定位

我一节数学课教学目标的定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的理念已逐渐地进入教师的认知领域。新课程体系在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比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一节好课的标准也随之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化。我认为,要上好一节有质量的数学课,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模式和方法,标准因人而异。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一节较好的数学课,它的目标,要以“开放的、先进的”教学思想为载体,以“教师生的、学生的”为互动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和教师获得目的,实现师生双方的共同发展。我想:在课堂上,学生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同时在经历知识探索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并能够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同时要融入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等。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给学生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张扬个性,自我教育,全面发展,也能获取知识,汲取营养,还能通过数学学习接受数学精神、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熏陶,提高思维能力,在“互动”双边的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才得到培训。 因此,堂课教学目标要科学规范,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为,教学目标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是数学教学过程的起点,也是教学活动要达到的结果,它实际上能反映出下面三个问题:教师要教什么数学?学生要学什么数学?学生学完这些数学能够做什么? 1.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与要求 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是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个维度,并且能够准确应用《新程课标准》规定的行为动词。 2.教学目标的设计体现三个不同的层次 教学目标有远期目标,近期目标,过程目标。远期目标实现周期很长,通常是一个课程,或一个学习领域,或一个核心观念的教学追求。如: (1)发展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培养学生的方程思想等等,这些目标,非一日之功,避免空洞,得不到落实。近期目标是某一课程内容学习过程中,或者某一学习环节(课时目标,单元目标等)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目标,它与特定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它既是当前教学活动就应实现的目标,也是实现远期目标的一个环节。过程目标即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教学目标的设计具体、表述清楚、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具体,不要太大、太空,不能含糊不清,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下面我就说说自己的《找规律》这节课(教材说明)。教学目标可以这样设计: “找规律”是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的延续学习,对于农村学校四年级学生而言,要透彻理解图形中的循环排列的规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我的思路是“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创设学生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大胆展开想象,在不断的自我设计中体验、理解数学,养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新课的开始,我首先让学生进行排列表演,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吸引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其中的排列规律。排列表演中,我让三位学生握手;让四位生站队;五位学生打乒乓球为例,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小学数学与生活实际同行 小学数学与生活实际同行 摘要:《数学课程课标》指出:数学是人们在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 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就是在快乐中学,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实际、学习新知、巩固新知、应用新知 一、创设情境,让问题引入生活实际中。 “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成目标。它可以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平移》时,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金鱼吃小虫子”的童话情境,巧妙地设计了“小鱼金向左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小虫子”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金鱼中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过挫折,有过怀疑,有过失误。但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体悟、学习新知。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是两个转化过程,一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向学生的认知结构转化;二是有学生的认知结构向智能转化。这种转化过程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才能实现。没有学习主体的积极参与是没有办法学会数学的。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存在着三种类型的题目: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为了让学生能够搞清三者之间解题规律的联系和区别,我组织学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作演示,表演场地在教室内外自由寻找,过5分钟后集中交流表演情况。学生们兴致勃勃,个个洋溢着笑容开始了自己的演出。通过这次实际演练,使学生加深了对相遇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通过这些活动,拓宽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了表象,同时也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操作,并感悟其中的问题,激起的学生的思维,,放射出欲罢不能的情感元素,从而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展开学习讨论,从而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找寻现实生活素材,练习、巩固新知。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集锦

《平均数》教学案例 师: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1:我喜欢足球。 生2:篮球。 生3:乒乓球。 师: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在这里进行一次拍 球比赛,你们看怎么样? 生:好。 师:那我们以这里为界,一分为二,这边算一队,那边算一队。第一件事,先给自己的队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然后派一个代表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第二件事,咱们得商量商量,这么多小朋友参加比赛怎么个比法,你们得出点儿主意。听懂了吗?(学生七嘴八舌商量开了,一分钟后,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了“胜利队”。另一对也写了“凯旋队”) 师:行行行。队名产生了,那咱们怎么比呢? 生: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 师: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小朋友 记录。 预备,开始!20秒后,老师喊停,然后统计:“凯旋队”: 30,“胜利队”:29。 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凯旋队”。“胜利队”服 不服气?

“胜利队”:不服气! 师:为什么? 生: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应该每队再选几个。 师:我建议每队再选三个人,好吗? (每队三人继续比赛,老师把每个人的拍球数写在黑板上。) 师:下面用最快的速度算出“胜利队”和“凯旋队”的总数 各是多少,报数。 生;118,124. 师:现在胜利者是“凯旋队”,可以吗? 生:不可以。 (这时,老师走到胜利队同学面前。) 师:别急,虽然现在咱们落后,但老师决定加入“胜利队”,欢迎吗? 胜利队:欢迎! 师:现在把老师拍的22个加进来,算一算一共多少个?生;140个。 师;下面我宣布,今天的胜利者是“胜利队”。 生:不同意! 师:为什么? 生;胜利队有5次拍球机会,我们只有4次,不公平。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探究

F o r p e s n a u s e o n y s u d y a n d r e s a c h n o f r c m me r c a u s e 一、用“爱心”创设人际和谐的情境,是激趣乐学的前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露珠是可爱的、美丽的,却又十分脆弱,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应善待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待那些后进生,就如同对待露珠一样需要教师百倍地加以呵护。用爱心去呵护他们敏感而易受伤的心灵,做好他们转变途中的护卫者和导航灯,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情绪,学生对你就会望而生畏,在噤若寒蝉的同时,向你关上了心灵的大门,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无从谈起。如果你能对他们多一些温暖和关爱,他们心灵的“高山回音”是会令你满意的。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以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而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以安全感。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他们看成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创设和谐的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给学生关爱,就是增强他们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异见、宽容学生的误见、鼓励学生的创见。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善于持赞赏的态度正确地评价学生,使学生感觉到如迎春风,如沐春雨。“教学之无小事”,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句不经在意的话,一个不在意的眼神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对完成训练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学生更有自信。对待那些在训练中遇到困难的学生,也不能选择批评,不要挫伤他们自尊心,而应给予启发开导。记得有一次,我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引导学生从上到下观察15÷5=3 150÷50=3 1500÷500=3这组算式的被除数、除数各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经过学生一段时间的交流后,我发现班里学习成绩较差、课上从不发言的张猛把手举了起来。我高兴的把他叫起来,但他站在那里支吾了半天也没说出一个字。一些调皮的孩子开始讥笑他,学习好的孩子也埋怨她耽误时间。柳名脸涨的通红,低着头不时拿眼睛溜着老师和同学。从他胆怯的目光中我感觉到他想退却了。

小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案例资料

小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案例龙源期刊网.cn小学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评述作者:郭鹏飞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年第11期时代呼唤课堂教学改革,翻转课堂的出现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自从被引入国内以来,翻转课堂就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大批教育工作者围绕翻转课堂进行理论研究,形成了一定的理论研究成果随着翻转课堂概念的兴起,一些地区的中小学也掀起了学习翻转课堂的热潮国内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理论层面,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如何,尚不能给出有力的证明为此,我们联合江苏省无锡市新区实验小学开展了小学数学学科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以期从中获取一定的答案翻转课堂教学研究设计研究对象为江苏省无锡市新区实验小学五年级甲班和乙班学生,两个班级的基本情况相似甲班作为实验班,共45人;乙班作为对照班,共45人在实验过程中,控制变量为教师特质、学习内容、教学时间和评价工具等,保证以上项目相同;自变量为教学方法,即实验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因变量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成效和认知负荷本研究选取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统计表和统计图》整个单元作为实验教学内容,该单元主要学习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在实验开始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均接受数学学习动机和数学学习成效前测然后开

始进行教学,实验班通过对整个单元内容的分析、知识点的梳理、教学微视频制作、课前和课上教学活动的设计,按照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对照班则严格按照同年级平行班的要求进行实验研究四周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均接受数学学习动机、数学学习成效和认知负荷的后测,并进行访谈辅助研究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评述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显著增强学习动机是指引起个体的学习活动,并促使该学习活动朝向教师所设定目标的内在心理历程本研究指的学习动机主要是学生在数学领域所表现出努力和投入的内在趋力对于学习动机的测量,主要参考目前国内外比较成熟的数学学习动机量表修订而成,每道题有五个选项,分别是“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学习者根据每题题意描述,选出最符合自我感受的选项,对应得分分别计为5分、4分、3分、2分、1分得分越高,表明学习者在数学领域学习动机越强下页表1为实验班和对照班数学学习动机前、后测结果小学数学翻转课堂在肥城实验小学的实现的一点思考本周六在泰安参加了“中国教育梦-名师微课程与翻转课堂小学数学观摩课”,让我颇受启发几位名师的讲课深入浅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整节课,老师都在提问:“为什么呢”,注重学生的启发诱导,从提问自己的年龄、身高等入手,不断向学生发问,启发学生提出各种数学问题,让数学联系的生活,同时也锻炼了能力尽量让

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质量的方法

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质量我有法 马黄萍 近几年来,我一直从事低年级数学的教学。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见识少、知识面窄,而且还没有形成良好的课堂习惯。针对低年级课堂纪律一团糟的现象,在教学实践中,我充分发挥老师的影响作用,用自己良好的工作作风来影响带动他们,使他们感到老师就是他们的榜样,就是他们行动的引领。其实低年级学生都聪明灵活,想象力丰富,上课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只要教师用形象的生动的教学设计调动他们,用激情四射的情感语言感染他们,他们一定会在长久的坚持中形成良好的课堂习惯,也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下面,就我自己在工作中的实践,谈谈我对低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些做法: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的老师,也是成功的秘诀。教学中要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幼儿与小学的衔接,多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比如:采用游戏、编儿歌、讲故事、比赛活动等多样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例如:我教完1、2、4的乘法口诀后,学生对背乘法口诀已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我就设计轮流让9个学生扮演青蛙,戴着头饰依次从座位上跳出来表演,全班学生边看表演边编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三只青蛙三张嘴,……”从兴趣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把兴趣点从学习形式转向学习内容本身。在学生有兴趣的基础上教学数学内容效果好多了。 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开学第一天就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的: 1、至少要用一个多周的时间,每天第一次课都要提醒学生:上课钟响,就要进教室一边唱歌,一边准备上课的书、本及学习用具等。教育学生爱护课本,作业本,不在课本上胡写乱画,始终能保持课本和作业本的整洁。 2、教育学生认真倾听老师讲话的习惯。让学生明白:一个不会倾听的人是不会学习的道理。因此,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对于倾听认真的学生,教师要适时表扬,号召其他学生向他学习,从而学会认真听课。 3、教会学生认真读课题的习惯。“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多读,认真读,而且还要指导学生会读题,如:读图画应用题时,要让学生学会有条理地读,完整地读题,在读的过程中学会提炼题意,并分析出条件和问题间存在的关系,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我们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如果学生没有经过认真地分析,就谈不上交流、学习,只有当学生经过独立认真分析之后才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碰撞出耀眼的火花,我们的课堂才会更精彩。 5、让学生做到认真检查的习惯。很多学生做题没有检查的习惯,教学中,我们应该时刻提醒学生仔细检查,每做完一道题都要让学生检查,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习以为常。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情景教学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浅谈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情景教学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浅谈 数学教学要反对传统,更新形式,让创新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其中情景教学就是课堂教学创新的一种。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巧设情境,在铺垫中激发学习动机;可以优化情境,在新知中发挥主体作用;可以依靠情境,在反馈中加强联系实际。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谈谈。 标签:新课改小学数学情景教学小学数学 新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学实践也证明,创设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学生发现知识、探索奥秘,从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呢? 一、巧设情境,在铺垫中激发学习动机 小学生的心理不稳定,较脆弱,缺乏学习动机,需要在铺垫引新时设置一定的情境,形成学生感知的刺激物。只有当所设置的情境具备新异、变化的特点,才能对学生形成强烈的刺激,成为学生注意的对象,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动机得到激发。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所谓故事情境,就是利用儿童爱听故事的心理,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置一种由生活、童话或神话中选出的有浓郁趣味性的故事情境,使学生受到强烈刺激,各种感官得以调动,激发学习动机。比如在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时,我在新知的导入中讲了一个“猪八戒分桃”的故事:悟空摘桃回来,只给了猪八戒1个,给了唐僧8个,沙僧5个,自己留下了6個。猪八戒一下子就急了,嚷着说自己1个不够吃,唐僧叫悟空重分一下,悟空不愿意。唐僧只好叫猪八戒分,要求每人一样多,可猪八戒一时想不出来怎样分……这时我问学生:“谁能帮助猪八戒分一下桃子呢?”至此课堂静了下来,大家都感到新奇而陷入沉思。我及时出示课题并说明:“等大家学习了今天的新知识后就能帮猪八戒很快算出了。”这样就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习的动机。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置一种有新意、有趣味、有一定具体物象的“疑”境,造成一种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的“不协调”,从而激发了学习动机。比如教学“分数的认识”时,我拿出一块面包,向学生强调,这是一块面包,并说:“有2 个学生没吃早餐,我要平均分给他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