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眼动研究的一些作用

谈谈眼动研究的一些作用
谈谈眼动研究的一些作用

谈谈眼动研究的一些作用

在与国内互联网用户研究同行交流时,常常会被问到“腾讯很早

就拥有眼动仪了,那是不是经常用到它?”、“眼动研究的结果有什么特别的作用?”等之类的一些问题。他们询问这些问题时基本都是出

于好奇、感兴趣而发问的,毕竟相对来说,眼动研究方法在国内互联网用户研究领域还不像可用性测试等方法那样普及。今天在这里想谈谈眼动研究方法在腾讯用户研究工作中的一些作用,各位读者有兴趣都可以多多讨论交流。

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许多品牌的眼动仪和相应的软件配置系统,都可以精准地跟踪到被测试者的眼动数据,然后使用注视时间、注视顺序和回视次数等眼动指标来分析问题,最后还能使用直观的图形(如注视密度图)或者视频(如回放注视轨迹)等方式来展示结果。这种在眼动模式维度上进行分析的研究方法,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研究员的关注。虽然与可用性测试、定量问卷调研和焦点小组等用户研究方法相比,它还算是比较新颖,不过它的应用领域却是非常广泛的,包括人机交互研究、阅读研究、广告心理学和交通心理学等领域都可以看见它的身影。下面主要讨论一下它在网站设计用户研究里的一些作用。

许多大型网站的设计都会考虑数据上报的功能,比如某一个页面里各个链接的点击事件具有数据上报功能等,分析这些后台点击量数据可以得出用户在网站页面各个链接的点击分布和热点等结果,从而为网站内容和设计的优化提供客观的参考数据。不过有时候,网站产

品经理或设计师会想了解用户在网站页面的浏览轨迹、对各区域内容的关注度等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需求,如果仅从后台数据分析做点击量统计和路径分析,结论还不够全面。例如,后台数据很难真实地还原呈现用户的历史浏览轨迹、也记录不到用户注视到链接但没有产生点击的情况等。

令人欣慰的是,眼动研究方法是解决上述需求的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通过眼动研究,不但可以完整地还原被试者在各个页面的注视轨迹,还可以通过划分兴趣区分析来被试者在各区域内容的关注度。除此以外,还可以细入分析所有被试者的眼动注视轨迹是否流畅、注视点分布是否合理以及有无明显的兴趣区或疑惑区等。从而更全面地解决了上述需求。

下面再举一些例子,以更具象化地描述眼动研究的作用。

1、与后台数据分析结合,从全面的维度去挖掘用户的关注度。

例如,通过后台数据分析发现某区域的链接点击量比预期值小很多,专家评估觉得这个区域应该是用户会重点关注的,所以大家很困惑。最后通过眼动研究分析发现,这些区域确实是很快能被用户关注到,注视时间也较长,最后结合访谈了解到用户对这里的内容是感兴趣的,后台点击量少的原因在于用户看链接标题的内容就能获取到足够信息,或者不知道是链接是可以点击的等。

2、与可用性测试结合,关注用户在执行可用性测试任务时的眼动特征。

例如,在下载软件的测试任务中,观察用户的视线轨迹,这样可以清楚地看到下载耗时过长的用户是在哪里、被哪些界面信息所迷惑,或者直观地了解到用户下载指引对新手用户是否有帮助等。

3、比较网站设计改版前后的用户注视轨迹,判断改版的合理性。

例如,在新闻页面的正文中间插入一个推荐区,通过眼动数据分析用户在新旧版本页面的注视顺序有哪些差异,观察用户在新版本页面的推荐区里是否有密集的注视点分布等,由此来判断改版(插入推荐区)的合理性。

4、研究广告位置的有效性和干扰性。

例如,若策划想在页面重点内容旁放置广告,以吸引到用户的注意力,但又担心因此而影响用户的正常浏览,或者导致用户忽略了重要内容。那通过眼动研究就可以较好地进行研究和验证。

除了上述一些实际应用的案例,眼动研究方法的作用还有不少。总的来说,从眼动模式这个维度去分析问题,可弥补其它用户研究方法的不足。而眼动研究方法,与后台数据分析、可用性测试和用户访谈等方法结合起来,也可以使研究结论更加全面和有效。相信在互联网用户研究领域,眼动研究技术会越来越受欢迎,这里就欢迎同行们多多进行分享和讨论。

儿童阅读眼动研究统计分析

儿童阅读眼动研究统计分析 阅读眼动研究文献分布时间能在一定水准上呈现阅读眼动研究的发展 脉络。统计结果(表1)发现,我国“三大教育”领域阅读眼动研究文献在时间分布方面有以下特点:第一,数量少。在CNKI的“三大教育”学科领域,以“眼动”+“阅读”为主题词检索,仅获得有效文献28篇,与相同领域主题词是“阅读”的28219条文献记录相比较,其总 量非常少。其中,检索结果,1986年前有效文献为0篇。1986年以来,年平均有效文献仅有1.1篇。文献篇目最多的年份是2009年,只有6篇。2011年次之,有5篇。第二,出现晚。“三大教育”领域阅读眼 动研究第一篇文献资料出现年份为1986年。而中文阅读眼动研究可以 追溯到1925年,国外对阅读的眼动研究则始于1879年2。第三,增长趋势明显。从表1可以看出2000年以前国内“三大教育”领域对阅读 眼动研究比较稀少,而2000至2009年十年间出现了19篇有效文献,2010至2011年,两年时间就出现了7篇有效文献。相对而言,近十年的文献数量呈上升的态势。“文献来源”既可以作为主要阵地,用来 展示阅读眼动研究的成果,便于同行对研究成果进行搜集,也可折射 阅读眼动研究是否进入“三大教育”前沿,成为一线教师熟悉的科研 方法。统计结果表明:在28篇阅读眼动研究有效文献中,公开发表的 论文有12篇,分别发表在11种公开期刊上,除《天津师范大学(社 会科学版)》上发表2篇外,其他期刊均只收录有1篇,这10个刊物 按刊出阅读眼动研究文献时间先后为《心理科学》、《教育教学论坛》、《教育科学研究》、《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天津 市教科院学报》、《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心理发 展与教育》、《淮南师范学院学报》、《心理学探新》及《心理科学 通讯》。其中,进入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类2000–2011年 版中文核心期刊的论文仅有1篇,刊于2001年07月的《教育科学研究》①。除去以上文献,另外16篇源于博士、硕士论文库及会议的文献,分别为博士论文3篇、硕士论文12篇以及会议文献1篇②。其中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3篇,硕士论文2篇。其他为辽宁师范大

眼动仪的应用研究

眼动仪的应用研究 第一届欧洲眼动大会是1981年在德国伯恩召开,规模虽然非常小,但它却标志着眼动研究的繁荣时期即将到来。第十三届欧洲眼动大会于2005年8月在瑞士伯尔尼召开,它的规模和范围早已超出了欧洲。已成为各国眼动研究专家交流学术思想,加强合作的重要平台。眼动的心理学研究是一个方兴未艾的领域,它已成为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有用范型。 随着眼动仪向智能化,系列化,便携化方向的发展,其理论研究以及在心理学众多分支领域中的应用得以迅速发展,以下就部分眼动理论研究及应用领域作一简单介绍。 眼动与视觉信息加工的心理机制研究 它是心理学基础研究的主要课题。该领域中的基本理论主要是关于视觉信息加工与眼动的关系理论,特别是眼跳与注意的关系模型。Godijn和Theeuwes提出了"竞争-整合模型"(The Competitive Integration Model)以解释外源性眼跳(excogenous saccades)与内源性眼跳(endogenous saccades)之间的竞争。该模型认为眼跳过程发生在一个共同的眼跳地图上,这个眼跳地图是动态的,可变的,心理性的。它是整合了来自不同方面信息(如内源和外源性)的结果。心理学家都承认注意与眼动的内在关系。注意是信息加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机制,因此通过眼动过程了解注意的状态及其方向,可以为揭示信息加工的内部机制提供独特而有效的途径。 阅读的眼动研究 心理学家对阅读的眼动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较著名的书有1897年Quantz的《阅读心理学中的问题》,1906年Dearborn的《阅读心理学》和1908年Huey的《阅读心理学和教育学》。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心理学家开始重视眼动与知觉及其认知之间的关系。在阅读的研究中,心理学家利用眼动参数来反映认知加工的过程。 图画观看视觉搜索和模式识别的眼动研究

眼动研究概论

(2)动机与态度的研究 在相同情境下,记录被试的眼动信息,可以探测到被试对信息的选择取向,从而研究不同个体在相同情境下的动机与态度取向。 (5)消费心理学的研究 利用眼动研究可以精细地研究不同产品、产品包装、产品陈列方式等引起消费者的关注程度,以及广告设计策略等。 (9)病理心理学的研究 不难假设,面对同样的视觉图景,具有病理心理特征的观察者,与正常状态下的观察者相比,必然具有不同的眼动模式。所以,可以采用眼动技术进行病理心理学的研究和制订更为可靠的病理心理筛选的眼动标准。 CNET使用眼动追踪技术测验了32个网络使用者对于网站上广告的尺寸、位置和类型的反应,考察了他们的首次注视点、注视时间并让被试选出喜爱的广告,结果发现,人们喜欢摩天大楼图片广告胜过旗帜广告、大广告胜过小广告、生动的互动性的广告胜过静态的广告,因此说更大更生动的广告效果更好。不过SandraMarshall认为网络读者习惯于避开网上的旗帜广告,即使这些广告越来越大,越来越生动。(眼动技术在广告研究中的应用) 我们通过追踪眼动,可以评估人类的心理和行为,得到人类内心潜在意识的客观结果。从眼动追踪中我们能得到消费者对产品包装或产品货架摆放的第一注视点、注视点的分布、注视时间、注视的顺序等,从而可以对消费者行为进行深入的了解。(眼动理论在儿童食品包装图形中的运用) 因此,由实验中的注视时间、注视点次数和平均瞳孔面积数据可知,无时间限制条件下,在浏览观看课件的过程中,图像比表格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彩色大图像比黑白小图像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精简的文本在左上区域比右上区域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与此同时,在有时间限制的条件下,同位于右侧的黑白表格比彩色表格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而在有无时间限制的条件下,其他特征的表格之间都不存在明显差异。(基于眼动研究的多媒体课件组织与管理) 通过以上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本研究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 3寸生活照比1寸标准照更能吸引人的注意; (2)照片在左上位置比右上位置更能吸引人的注意; (3)在时间压力的条件下,

中文阅读中信息提取时间眼动的研究(最终)

天津师范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中文阅读中信息提取时间的眼动研究 学院:教育学院 学生姓名:李佳桐 学号:04503029 专业:应用心理学 年级:2004级 完成日期:2008年5月10日 指导教师:闫国利

中文阅读中信息提取时间的眼动研究 摘要:本研究采用消失文本范式来研究中文阅读中需要多长时间提取足够信息进行正常阅读。研究共包括两个实验,实验二是在实验一的结果上进行进一步精确的研究。两个实验均采用单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自变量为消失文本的延迟时间。因变量为句子的平均注视时间、平均眼跳距离、平均注视次数、总注视时间和阅读速度。结果发现:读者在中文阅读中一次注视最初的75ms即可获得足够的信息进行正常阅读。 关键词:消失文本双字词信息提取眼动中文阅读 Eye Movement Study on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Time in Chinese Reading Abstract : Disappearing text paradigm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how early in a fixation reader were able to obtain sufficient information from the text to read. Two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in this study. Both the two experiments were a one factor within-subjects design. The independent variable was how long the fixated word was visible before it disappeared.The dependent variables were average fixation duration, average saccade length, average fixation count, total fixation duration and reading speed.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most of the information necessary for reading can be acquired within the initial 75ms during a fixation in Chinese reading. Key words: disappearing text; two-character words;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eye movements; Chinese reading

眼动跟踪研究

用来研究眼动活动的结合基于特征和 基于模型思想的算法 Dongheng Li, David Winfield, Derrick J. Parkhurst 摘要:由于用户的注视点能极大的改善人机接口,则可以把眼动活动当作用户注意力状态的标志。将眼动活动整合成现在这种接口的障碍就是没有一种可用的,可靠的,低成本的,开源的眼动跟踪系统。为了给那些接口设计者提供这样一个系统,我们研发了一种基于特征和模型思想的混合算法并且提供了一个开源的软件包。我们将这种算法命名为Starburst。这种算法比单纯基于特征跟踪的算法更准确而且比单纯基于模型跟踪的算法更省时。当前能够将红外视频剪辑来跟踪眼动活动。这种视频可以用一个廉价的头盔式眼动仪来获取。这是一个可靠的研究并且指出该电子技术能够估计眼睛的位置,误差不超过一度。 关键词:眼动跟踪;头盔式眼动仪;算法;基于特征; 1 简介 眼动活动的使用能极大的改善人机接口的质量。应用眼动活动的人机接口有两种:在线接口和离线接口。在线接口允许用户利用眼动活动详细的控制接口[8]。比如,用户可以通过注视虚拟键盘上的按键来进行打字而不用使用传统的敲击键盘的方法[9]。这种技术也可以用在常用的接口中,比如用户可以在图形用户接口中注视一个图标来选择它,这样大大提高了速度[16]。 另一方面,离线的接口能监视用户眼动活动并且自动调整。例如,在视频传输和虚拟现实应用,可变分辨率显示技术能主动跟踪用户的眼睛并且提供一个关于凝视点的详细信息,同时省略了外围设备的细节[13,14]。 尽管眼动跟踪已经应用到一些研究系统和小型的产品中,但是眼动跟踪技术还没充分发挥它的潜力。尤为重要的是,眼动跟踪技术的许多方法已经应用了很多年。将这种技术整合成人机接口的首要障碍是这种系统要么容易被入侵,要么就是成本太高。最近,由于头盔式视频眼动仪逐渐缩小,眼动跟踪的被入侵性显著下降[15,1]。视频眼动跟踪移动技术也减少了入侵性[6,10],但是降低了系统的准确性。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剩下的障碍就是成本。目前,有一些眼动跟踪系统已经投入市场,它们的价格大约5000到40000美元。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开销并不是由于硬件,因为在过去10年中高清数

眼动仪介绍

眼动仪介绍 一、眼动仪及其记录技术 早在19世纪就有人通过考察人的眼球运动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通过分析记录到的眼动数据来探讨眼动与人的心理活动的关系。眼动仪的问世为心理学家利用眼动技术(eye m ovement technique)探索人在各种不同条件下的视觉信息加工机制,观察其与心理活动直接或间接奇妙而有趣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有效工具。眼动技术先后经历了观察法、后像法、机械记录法、光学记录法、影像记录法等多种方法的演变。眼动技术就是通过对眼动轨迹的记录从中提取诸如注视点、注视时间和次数、眼跳距离、瞳孔大小等数据,从而研究个体的内在认知过程。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摄像技术、红外技术(infrared technique)和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推动了高精度眼动仪的研发,极大地促进了眼动研究在国际心理学及相关学科中的应用。眼动心理学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有用范型。 现代眼动仪的结构一般包括四个系统,即光学系统、瞳孔中心坐标提取系统、视景与瞳孔坐标迭加系统和图像与数据的记录分析系统。眼动有三种基本方式:注视(fixation)、眼跳(saccades)和追随运动(pursuit movement)。 眼动可以反映视觉信息的选择模式,对于揭示认知加工的心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从近年来发表的研究报告看,利用眼动仪进行心理学研究常用的资料或参数主要包括:注视点轨迹图、眼动时间、眼跳方向(DIRECTION)的平均速度(AVERAGE VELOCITY)时间和距离(或称幅度AMPLITUDE)、瞳孔(PUPIL)大小(面积或直径,单位象素pixel)和眨眼(Blink)。 眼动的时空特征是视觉信息提取过程中的生理和行为表现,它与人的心理活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也是许多心理学家致力于眼动研究的原因所在。 二、眼动的心理学研究及其应用领域 第一届欧洲眼动大会是1981年在德国伯恩召开,规模虽然非常小,但它却标志着眼动

词窗口条件下老年阅读者信息提取过程的眼动研究

文章编号:100124918(2009)0420063267 中图分类号:B84211 文献标识码:A 词窗口条件下老年阅读者信息提取过程的眼动研究 3 吴 捷1  刘志方2  胡晏雯 2 (11天津师范大学老年心理研究所,天津 300074;21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 300074) 摘 要:本研究以眼动仪为工具,通过消失文本范式考察老年阅读者从视觉刺激中提取语义信息的必要呈现时间。实验一发现,老年阅读者阅读消失文本的视觉刺激必要呈现时间在120ms 以后。实验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将消失时间设置为120ms 、140ms 、160ms 、180ms 和200ms 。研究结果发现,老年阅读者阅读消失文本的必要延迟时间是200ms ,结果支持眼动控制理论中认知控制模型。关键词:消失文本;眼动;老年人阅读;信息提取 3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07JAX LX 012),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Z D200731).通讯作者:吴捷,天津师范大学老年心理研究所副所长.E 2mail :wujie @https://www.360docs.net/doc/923259972.html, 1 引言 人们在注视过程中获取新信息,而这一过程主要依赖于加工系统以及待建构文本意义的心理表征 [1]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种理论模型对阅读过程中的眼动控制进行了解释,它们分别是:最小控制模型、视觉控制模型以及认知控制模型。随着研究的深入,前两种理论模型逐步显示出各自的缺陷。认知控制模型以E 2Z 和SWIFT 模型[2] 为代表,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验结果的支持。E 2Z 读者模型和SWIFT 模型是解释阅读过程中的眼动活动的两个最著名的模型。这些模型认为,阅读过程中,眼睛注视的长短和眼跳活动是由诸如词频、句子的合理性和词的预测性等与人的认知活动相关的因素决定的。消失文本正是在支持认知控制模型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研究范式 [3,4] 。 国外学者使用消失文本范式发现大学生在最初的50~60毫秒即可获得正常阅读所需要的信息 [1] 。 闫国利等人[5] 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以词为单位的消失文本范式,探讨了影响中文阅读眼动模式的控制因素,结果发现当读者所注视的双字词在80ms 后消失不会影响其正常阅读。但是,目前,还没有人对老年人在消失文本的阅读进行研究。与青年人相比,老年人由于感觉功能、加工速度、工作记忆等资源的缺乏,所以表现出在多种认知功能衰退。申继亮等人研究发现,在认知老化过程中存在“感觉功能 -加工速度-工作记忆”的层级关系 [6] 。Salthouse 和Park [7] 等也发现,工作记忆的大部分年龄差异都可以由加工速度来解释。归纳以往研究的结果,可以发现认知功能的衰退有着强大的生物性基础 [8] , 感觉功能最先随年龄增长衰退,继而加工速度衰退,最后是工作记忆的衰退。本论文的研究假设是,眼动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被试的认知操作特征。因为老年人认知老化现象的存在,所以在老年人的 的眼动特征上会反映出来。与青年人相比,老年人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获得足够的信息进行正常阅读。 2 实验一 211 被试 被试为12名年龄在54到68之间的退休老年人,其中男性6名,女性6名。他们年龄为5815±4107岁,受教育年限为15108±1108年,其中接受过 高中或中专教育的有1人,接受过大专教育的7人,大本教育的4人。被试的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实验结束后可获得一定数量的报酬。212 实验材料 为避免句子本身的因素对被试的眼动行为造成 影响,请20名小学三年级学生对句子的难度进行5点评定,分值越高,难度越大。结果选取了分值在1~2的句子作为实验句,其平均值为1138(1代表非常简单,5代表非常难)。实验的正式材料为66个句子,平均每个实验条件下11个句子。每个句子均 3 6

谈谈眼动研究的一些作用

谈谈眼动研究的一些作用 在与国内互联网用户研究同行交流时,常常会被问到“腾讯很早 就拥有眼动仪了,那是不是经常用到它?”、“眼动研究的结果有什么特别的作用?”等之类的一些问题。他们询问这些问题时基本都是出 于好奇、感兴趣而发问的,毕竟相对来说,眼动研究方法在国内互联网用户研究领域还不像可用性测试等方法那样普及。今天在这里想谈谈眼动研究方法在腾讯用户研究工作中的一些作用,各位读者有兴趣都可以多多讨论交流。 随着科技的发展,目前许多品牌的眼动仪和相应的软件配置系统,都可以精准地跟踪到被测试者的眼动数据,然后使用注视时间、注视顺序和回视次数等眼动指标来分析问题,最后还能使用直观的图形(如注视密度图)或者视频(如回放注视轨迹)等方式来展示结果。这种在眼动模式维度上进行分析的研究方法,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研究员的关注。虽然与可用性测试、定量问卷调研和焦点小组等用户研究方法相比,它还算是比较新颖,不过它的应用领域却是非常广泛的,包括人机交互研究、阅读研究、广告心理学和交通心理学等领域都可以看见它的身影。下面主要讨论一下它在网站设计用户研究里的一些作用。 许多大型网站的设计都会考虑数据上报的功能,比如某一个页面里各个链接的点击事件具有数据上报功能等,分析这些后台点击量数据可以得出用户在网站页面各个链接的点击分布和热点等结果,从而为网站内容和设计的优化提供客观的参考数据。不过有时候,网站产

品经理或设计师会想了解用户在网站页面的浏览轨迹、对各区域内容的关注度等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需求,如果仅从后台数据分析做点击量统计和路径分析,结论还不够全面。例如,后台数据很难真实地还原呈现用户的历史浏览轨迹、也记录不到用户注视到链接但没有产生点击的情况等。 令人欣慰的是,眼动研究方法是解决上述需求的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通过眼动研究,不但可以完整地还原被试者在各个页面的注视轨迹,还可以通过划分兴趣区分析来被试者在各区域内容的关注度。除此以外,还可以细入分析所有被试者的眼动注视轨迹是否流畅、注视点分布是否合理以及有无明显的兴趣区或疑惑区等。从而更全面地解决了上述需求。 下面再举一些例子,以更具象化地描述眼动研究的作用。 1、与后台数据分析结合,从全面的维度去挖掘用户的关注度。 例如,通过后台数据分析发现某区域的链接点击量比预期值小很多,专家评估觉得这个区域应该是用户会重点关注的,所以大家很困惑。最后通过眼动研究分析发现,这些区域确实是很快能被用户关注到,注视时间也较长,最后结合访谈了解到用户对这里的内容是感兴趣的,后台点击量少的原因在于用户看链接标题的内容就能获取到足够信息,或者不知道是链接是可以点击的等。 2、与可用性测试结合,关注用户在执行可用性测试任务时的眼动特征。

眼动技术在阅读研究中的应用_吴迪

眼动技术在阅读研究中的应用   吴 迪 舒 华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北京 100875)  摘 要 眼动技术在英文阅读研究中被广泛的应用,可以探测阅读活动中的即时加工过程。在中文阅读研究中,眼动技术的应用还刚刚起步。文章讨论了眼动技术在阅读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如眼脑距离问题、知觉广度问题、阅读研究中眼动分析指标的选择问题等,希望能对没有进行过眼动基础问题研究的中文阅读研究有一定启发。? 关键词眼动技术,眼脑距离,知觉广度,阅读 分类号B841.4 1 前 言  每天,我们从外部世界获得的信息中有90%以上来自眼睛。心理学家很早就开始通过直接观察眼球运动直接对心理过程进行研究。例如,在本世纪20年代国外就有人在没有任何仪器的情况下,使用肉眼观察眼动来研究广告心理学[1]。现在通常用照相技术和眼动仪对眼动进行分析研究[2]。心理学家认为眼球运动是视觉过程的直接反应,并且反映了多种人类认知活动,受到多种认知因素的影响,如眼球的运动与注意、预期、记忆、推理、阅读等认知活动都有密切的关系。 有关阅读中眼动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法国学者Lamare和Jaral 以及Heuy 的工作[2]。此后,人们试图通过研究眼动中注视点的顺序和眼跳动来了解阅读背后的知觉过程。近20多年,由于心理语言学研究的深入和眼动技术的发展,研究者开始尝试把眼动作为人阅读过程的指示器。眼动记录是一种比较自然、干扰较小的过程,与心理学中其它研究方法相比,有其特殊的优越性,因而使得这一领域的研究变得异常活跃[2]。然而,由于阅读过程的复杂性,眼动记录能在何种程度上反映阅读过程中的认知活动呢?研究者已对这个问题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对于眼球运动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这些探索的结果还主要是来自西方心理学家工作。 2 眼动技术在阅读研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经过多年的研究,人们发现了眼球运动和认知活动有基本对应关系。任务难度越大,认知因素就越多地参与、塑造并决定了低水平、反射性的眼球运动行为。如E.Kowler对预期追踪是源于习惯性行为还是源于认知预期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没有线索”的实验中被试倾向于按上次刺激运动的方向反应,这更多是一种习惯性活动,而在有认知线索的情况下,认知线索对预期眼球跟踪产生了明显的影响[3]。眼动与知觉和认知过程之间的关系是过去15年间眼动研究的中心问题[2]。随着研究方法的进步,研究者也发现认知因 收稿日期:2001-01-18

眼动研究介绍

眼动研究介绍:应用价值与问题 随着用户体验的兴起与技术设备的进步,眼动研究已经越来越为人熟知,国内更多的研究咨询机构或企业自身开始配备了眼动仪。但对于眼动技术与研究方法,许多朋友们仍然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希望进一步了解眼动研究的作用,学习分析使用的方法。其中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是眼动研究有什么特殊作用?本文的目的是对眼动研究做一个浅显的介绍,并回答是什么与为什么的问题。 很多人也都很关心怎么做的问题,给感兴趣的朋友推荐一本很有价值的最新译著《用眼动追踪提升网站可用性》一书与补充报告(见延伸阅读),这里就不探讨了。 眼动是什么 对于眼睛生理构造与眼动追踪工作原理的详细介绍可以参见其他书籍,这里不花篇幅阐述。实际上你只需要掌握一些最基础的知识,这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眼动的概念。 首先,我们说的眼动(eye movements)实际上包括注视(fixation)与眼跳(saccade)两种最基本的运动。人们在看世界的时候自我感觉视线是连续的,但从眼动记录当中可以明显看到,事实上眼睛的活动是跳跃式的,某些时候是短暂的停顿,称之为“注视”,某些时候是快速的移动,称之为“眼跳”。在眼动结果图中会通过圆圈与线段来表示,这样既可以看到注视又可以看到眼跳的称之为眼动轨迹图(gaze plot)。 一般在可用性测试和广告眼动实验中,研究者只关心注视点。这是因为,人眼只有在注视的时候能“看清”东西,眼跳的时候会发生一定程度的盲视。对此我们感觉不到是由于眼跳的速度非常快,通常只有百分之一秒到十分之一秒的时间。

其次,注视点指的是当前人眼最清晰的视觉区域(中央凹视觉)。人们往往认为自己清楚地看到了整个环境,但其实眼睛每一瞬间能看清的范围有限。你可以尝试保持眼睛静止不动的状态,努力阅读注视点以外的文字,你就会发现这非常困难。人眼可以清晰注视的范围大约只有一到两个单词,这通常也是能够集中注意加工的区域。 对于图片而言,即便不处于注视的范围,人还是可以看得见。同样的试验可以发现,图片在距离注视点一定范围的情况下(还取决于图片大小),我们还是能够辨别出图片上的大致内容(是否人物照等)。因此,没有注视点停留不一定代表看不见。 眼动研究的价值 观看眼动仪实时追踪视线的录像往往给人很酷的感觉。的确,这种类似上帝的视角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宝贵的信息,是可用性测试、问卷调查、后台数据挖掘等研究手段难以企及的。简单来说,眼动追踪所提供的信息就是人们是怎样“看”东西的,那么它到底有什么价值,可以为我们提供什么洞见与启示? 获悉用户浏览的行为和习惯。当用户打开一个网页,看到一个广告的时候,到底看了些什么,没有看什么?什么东西最先获得用户的关注?这些信息很重要,因为很多时候用户关注的东西与设计希望用户看到的是不一样的,这种差别会通过眼动数据显示出来。例如网页设计师将一个重要的按钮做得非常显眼以便用户看到,而用户会对这个大按钮视而不见,眼睛却在满屏幕转,因为T a 将过于突出的按钮当成了广告。例如一些广告设计常见的问题是人们根本没有关注商品或商家的名字,而将视线放在了漂亮的模特身上。 帮助研究人员分析与澄清问题。在可用性测试中,遇到用户既无动作也不说话时,研究人

阅读理解过程的眼动研究_范琳

阅读理解过程的眼动研究 范 琳1 刘振前2 (1.中国海洋大学外语学院,山东青岛 266071;2.山东大学外语学院,山东济南 250100) 摘 要:眼动能够反应阅读活动中即时认知加工过程,通过对眼动的实时测量,可以获得读者在相对比较自然的阅读条件下,对文章信息加工的眼动数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揭示阅读过程的内部认知机制。本文对国外近几十年来眼动阅读研究的一些成果进行了总结和评价,以期为国内学者进行此类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阅读;眼动;认知加工;知觉广度 Abstract:Eye movement behavior in reading can reflect on O line cognitive process.Through the on O line measure of eye movement,data of the read -er .s eye movem ent in processing i n formati on i n the text under relatively natural reading condition can be obtained,and thus help to reveal the internal cognitive mechanisms in reading.The present paper is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f eye movement in reading duri ng the last several decades,and it is hoped that this can offer insights for researchers i n China in this area. Key Words:reading;eye movement;cognitive process;percepti on span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7)04-0035-06 1.引言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而通过眼动分析法,可较深入地考察阅读过程的认知特点,准确把握语言理解的即时(on O li n e)认知过程。以眼动为指标考察阅读过程,是心理语言学和阅读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阅读活动中认知加工与眼动行为关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眼动的基本参数和基本特征上。上世纪70年代以后,眼动记录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使用,使阅读过程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心理学家开始重视眼动与知觉、认知之间的关系,开始利用眼动参数来描写认知加工的过程。随着阅读眼动研究的发展,更新的眼动技术,如眼动随动显示(eye movement contingent displ ay)技术,得到应用。在更新的眼动技术基础上,研究者们进一步扩大了阅读研究的范围,不再受眼动基本参数的局限,开始研究旁视野区域的信息,以进一步了解阅读者会从旁视野区域获取何种信息及其对中央窝区域注视词的注视时间产生何种影响。与传统方法相比,眼动法最大的优点是,它极大限度地使读者的自然阅读过程顺畅进行而不受干扰,从而保证了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生态效度(ecological validity)。眼动数据可以告诉我们眼睛正在注视的内容,并进而推测大脑正在加工的内容。研究者可以通过分析所获得的眼动数据,深入了解阅读过程,解决阅读过程的若干理论问题。勿庸置疑,以眼动研究为切入点来研究阅读规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国外十分注重用眼动分析法来研究阅读过程。国内也有了一些对学习者中文阅读过程认知特点的眼动研究,但关于第二语言阅读过程的眼动特征研究,应该说,还基本上属于空白。本文对近期西方关于阅读的眼动研究进行了回顾,主要阐述阅读过程的眼动模式、阅读中的眼动与知觉加工、阅读中的眼动控制以及主要的眼动控制模型。我们对这些方面的眼动研究进行了总 结和评价,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另外,还对我国眼动研究(主要是中文阅读过程的眼动特征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对第二语言学习者阅读过程眼动研究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国外关于阅读的眼动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希望这能够为还没有进行眼动基础问题研究的汉语为母语的第二语言阅读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2.阅读过程的眼动模式 眼动可以反映视觉信息的选择模式,对揭示认知加工的心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进行阅读研究的过程中,心理学家们找到了不同的眼动参数来反映即时的认知加工。阅读过程中的主要眼动模式有:注视(fi xation)、眼跳(saccade)、回视(regressive eye movement)、回扫(return sw eep)。 2.1注视 注视是指将中央窝对准某一物体的时间超过100毫秒,在此期间,被注视的物体得到充分的加工,在中央窝形成清晰的图像。阅读中,读者主要是在注视期间获得信息的。对熟练的读者来讲,平均每次注视时间为200~250毫秒(Rayner,1978)。但是,个体差异较大。不仅如此,同一读者,在不同时间或者阅读不同的文本时,注视持续时间都有很大差异。就某一阅读者而言,阅读一段文章时其注视持续时间在100~500毫秒之间(Rayner,1978)。读者通常对功能词的注视时间比形容词短。影响注视时间的因素包括词频、词的长度以及词的可预测性等。(Rayner,1998;参见Tow nsend &Bever,2001) 2.2眼跳 眼跳是指人们在阅读时眼睛持续的运动(见图1)。它是一种快速的眼运动,其速度一般为每秒500度。眼跳一旦开始,就不能改变运动方向,直到这次眼跳结束为止。眼跳在阅读中占去10%的阅读作者简介:范琳(1965-),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研究;刘振前(1964-),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 向: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收稿日期:2006-12-01 2007年第4期总第217期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s and T heir T eaching 2007,l 4 Serial l 217

眼动研究实验方法

眼动技术在网站可用性研究中的实验设计方法调研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眼动追踪技术作为一项全新的研究方法,逐 步在各个领域发挥了作用。应用在互联网即为描述和诠释用户的行为,从而借此来研究该网站的可用性。与传统的研究方法相比较而言,眼动追踪技术能够更加细致、直观的观察和记录用户的浏览方式和浏览习惯,捉到用户真实的第一潜意识行为,获取传统的研究方法所无法得到的数据。 据了解,目前在我国的眼动技术领域中,伊霍珀公司是最早将眼动追踪技术应用到市场研究领域的专业机构,因而有着最权威也最先进的技术,同时也主导着国内的眼动追踪技术的发展。伊霍珀目前的研究项目主要是基于互联网的基础,采用线上眼动追踪的技术开展相关的研究。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技术,在眼动追踪技术的应用方面取得了良好的评价。 眼动追踪技术对网站可用性的研究主要包括对网页浏览习惯的研究和网站 页面布局的研究两个方面。其中,对网页浏览习惯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观察分析网民的网页浏览数据,来获取相关资料,从而对网页的结构、设计、内容等对网民的影响力做出判断,并且进一步推断出网站如何实现最优布局才能对网站受众产生最大的视觉和心理影响。那么,眼动追踪技术对网页浏览习惯的研究是如何具体实现的呢? 通过阅读大量与眼动实验有关的文献,实验方法和过程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类: A)首先填写主观调查问卷,然后进行眼动实验,最后将主观问卷与实验结 果进行对比分析。 B)首先填写主观调查问卷,然后进行眼动实验,最后再进行访谈,了解被 实验者的感受、记录下访谈结果。 C)预测实验结果,然后进行眼动实验验证以上假设是否成立,得出结论。 D)根据实验目的,设计相应实验,对试验数据进行记录。 E)利用java 等技术记录用户的浏览行为,其优点在于整个过程不需要用 户的主动参与,不需要中断用户的浏览操作,也不会给用户带来不良的 浏览情绪,在服务器端获取实验数据。 1.被试 眼动实验通常随机选取若干实验者(实验者根据需求不同,所选择的群体不同)且裸眼或矫正视力均在5.0以上,色觉正常;母语为汉语,且曾使用过社交网站;此前没有做过此类实验。 2.实验设计 实验在安静的室内进行被试者坐于计算机正前方,眼睛正对屏幕中心,眼睛与屏幕的距离约为60cm对于视觉浏览项目,实验开始前,向被实验者介绍实验材料的相关操作和流程。 实验通常有针对性的选择不同布局、不同色彩风格、不同信息量、不同板块结构等的网页作为实验素材。设置浏览注视的时间、浏览网页的方式。 实验一般采用控制单一变量的原则,同一目的的试验,设置若干组,保证除了被测方面内容发生相应变化以外,其他部分保持不变,各个实验相互对照。每一对照组做大量实验,排除实验的偶然性干扰。 根据实验不同的目的和需求,设置若干组实验,记录下实验的数据,如:关注时间、始看时间、回视人数、首注视时间和关注点、注视轨迹等。 实验通常设置AOI区域(例如将网页分为菜单、头部区域、搜索条、目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