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武汉市城镇发展规划

(发展战略)武汉市城镇发展规划
(发展战略)武汉市城镇发展规划

第三章城市的发展规划

3.1城市规划性质

根据国务院对武汉市总体规划的批复,武汉市是我国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通信枢纽。武汉市的城市建设与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城市功能,发挥中心城市作用,把武汉市建设成为经济实力雄厚、科学教育发达、服务体系完备、城市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社会高度文明并具有滨江、滨湖城市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3.2 城市发展目标

1、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是:建立起一个第三产业发达,第二产业主导优势明显,第一产业结构合理,与我国中部地区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现代化经济体系,逐步形成以主城为核心,由内向外的第三、二、一产业圈层式布局结构。

2、城市建设发展目标是:加快城市建设现代化进程;普遍提高人民居住水平,创造高质量的居住生活环境;合理布局各类功能用地,保障城市协调发展;建立层次多样、网点均衡的现代化商业、文化、游憩设施体系;建成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增强城市交通辐射能力;加强城市综合防灾体系和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绿化水平,严格保护自然环境,改善城市生态,构成合理的生态框架,逐步把武汉建设成为富有滨水城市特色的现代化生态城市。

3.3 城市规模

根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预计武汉市城市人口规模如下:

3.4 城市用地布局规划

根据武汉市总体规划,至2020年,武汉市将逐步形成以主城为基础,以阳逻、常福、蔡甸、纸坊、宋家岗、金口、北湖七个新城为支柱,由内向外的第三、二、一产业圈层式布局,实现生态平衡、城乡一体化的城市格局。

武汉主城被长江、汉水分隔成汉口、汉阳、武昌相对独立的三镇。利用江、河、湖、山等自然条件分隔,建设江北、江南两个核心区,在核心区周围布局10个中心区片,在主城边缘布局10个综合组团,核心区、中心区片、综合组团之间以轨道交通线、快速路及主次干道相联系,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结构。

核心区要集中体现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和中国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职能,重点布局以商业、金融、贸易、办公、信息咨询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用地。其中江北(汉口)核心区规划范围为东至大智路、兰陵路,南至长江、汉水,西至武胜路,北至京汉大道,面积6.35km2;江南(武昌)核心区规划范围为东至武青三干道,南至中山路,西至长江,北至规划的武车路过江隧道,面积3.50km2。各中心区片重点布局行政、文化、娱乐、体育、商业等公共设施及居住用地。各综合组团重点布局大中型工业区、居住区、大型对外交通设施、市级商业副中心、教育科研设施、博览中心、体育中心和全国性、区域性大型市场用地。

主城三镇规划结构、职能分工和人口分布为:

汉口地区包括江北核心区,二七、三阳、新华、宝丰4个中心区片,古田、常青、后湖3个综合组团,总用地118.27km2。主要承担金融贸易、商业服务和市级行政中心等职能。规划常住总人口为170万人,其中核心区15万人,中心区片58万人,综合组团97万人。

汉阳地区包括晴川片和十升、四新、沌口3个综合组团及墨水湖、龙阳湖风景区,总用地88.55km2,重点发展汽车工业、港口和旅游等职能。规划常住总人口为76万人,其中中心区片14万人,综合组团62万人。

武昌地区包括江南核心区,首义、晒湖、中南、徐东、杨园5个中心区片,青山、关山、白沙、南湖4个综合组团和东湖、南湖风景区,总用地205.25km2,重点发展金融贸易、省级行政中心、教育科研、钢铁、机电、高科技产业及旅游等职能。规划常住总人口为204万人,其中核心区为4万人,中心区片为80万人,综合组团为120万人。

3.5 城市道路路网规划

2010年主城路网密度达到7.0km/km2,道路面积率达到12%,人均道路面积9m2。

2020年主城路网密度达到7.3km/km2,道路面积率达到17%,人均道路面积16m2。

2020年主城道路技术指标汇总表

1、路网主骨架道路

主城区规划布置了三条环线、十条主要放射线,组成“环形加放射”的骨干交通网络。

内环线(亦称一环路)为联系主城三镇中心区的主干道。由解放大道中段、黄浦路、武汉长江公路桥、徐东路、中北路、中南路、武珞路西段、武汉武汉长江大桥、长江二桥、江汉一桥、武胜路组成,全长约28km,主要服务于武汉市的金融、商业中心区。

二环线为减少中心区过江交通压力,减少车辆穿越中心区而布置,平均距一环约3km,全长52km,主要为城市博览中心、高速铁路客运站、体育中心及城市新的商住区服务。

中环线(亦称三环路),为联系各大工业组团及中小型经济开发区、新发展区服务,同时将作为三镇货运主通道和入城的环路,减少中心区直穿车流,全长88.5km。

2、过江通道

规划布置7条过长江通道(含现状),6条过汉江通道(含现状)。7条过长江通道即: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公路桥、武汉白沙洲长江大桥、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青岛路隧道、鹦鹉洲隧道、余家头隧道。6条过汉江通道为:江汉一桥、江汉二桥、晴川桥、月湖桥、古田桥、长丰桥。

3、三镇内部路网

武汉市主城规划路网以江河为天然轴线,道路基本上平行和垂直江河布置,组成三镇相对独立的路网骨架。

①汉口地区:主要由平行江河的沿江大道、沿河大道、中山大道、解放大道、建设大道、发展大道、长丰大道、幸福大道等和垂直江河的黄浦路、三阳路、香港路、黄石路、台北路、友谊路、新华路、武胜路、青年路、桥口路、宝丰一路、古田一路、古田二路等构成干道网。

②汉阳地区:主要由平行长江的鹦鹉大道、梅子路,平行汉水的汉阳大道、四新大道、沌阳大道、加上沌口地区的环路构成干道网。

③武昌地区:由临江大道、和平大道、武青三干道、武青四干道、丁字桥路、中南路、中北路、关山一路等和垂直长江的武珞路、南湖南路、雄楚大街、中山北路、武车路、武重路、铁机路、园林路、建一路、建六路等构成该地区的干道网。

4、中心区路网

进一步完善中心区干道网系统。为适应未来城市用地开发和机动化发展趋势,满足交通流组织和公交线网布设的要求,需对既有规划的干道网做必要的调整和完善,主次干道至少要分别满足双向6车道和4车道的要求,尽可能机非分离,预留港湾式公交车停靠站,在内环线及其它客流量大的路段上设置公交专用通道,实施公交优先政策。

利用支路形成自行车系统。武汉市内非机动车量大,路口路段上机非矛盾日益激烈,进一步降低了道路的使用效率,加重了交通管理的难度。内环线以内区域路网密度相对较高,但因占道经营、占道停车现象突出,致使道路使用效率较低,许多街巷道路未被充分利用。规划在中心区内利用部分支路,尤其是平行于主干道的连通性较好的支路作为自行车专用通道,简化机非路口相互冲突点,提高交通安全性。

在商业区结合过街人行天桥(或人行地下通道)建立独立的步行道系统。武汉市已有江汉路步行商业街,武昌水果湖鹰台路步行为主的通道,在交通流量较大的内环线建立了多处人行天桥和人行地下通道,保障了行人安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增加停车场容量。中心区停车位严重不足,致使大量机动车侵占道路空间,沿路乱停乱靠现象严重,既影响交通,又影响城市景观。规划充分利用现有停车设施,同时严格落实规划控制的停车场,加强大型商业中心、金融中心的停车配套建设力度。

5、机动车拥有量预测

武汉市的机动车拥有量预测是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增长率法、经济回归法、弹性系数法、类比分析等方法进行的。

在上述预测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宏观产业政策、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及专家建议,综合平衡,得到2010年武汉市机动车拥有量为75~90万辆。

3.6 城市排水规划

1、雨水规划

⑴规划指标:

①城市排水管网密度达到:

2010年为11.5—12.5Km/Km2

2020年为14.5—15.5Km/Km2

②抽排能力:2010年在现有的抽排能力的基础之上翻一番。

⑵排水体制

主城区合流区有:

①汉口东部—汉西路、张公堤与铁路线所夹的城区。

②汉口西部—汉西路与南泥湾大道所夹的旧城区。

③汉阳地区—月湖、钟家村地区的汉阳旧城区

④武昌沿江—秦园路至武泰闸,和平大道、中山路以西的武昌旧城区

以上合流区面积为61平方公里,城区其它地区均为分流制区域,面积为337.8平方公里。

⑶主城区雨水系统

依据武汉市主城区用地规划及自然地形特点,规划分为38片雨水系统,总汇水面积397.0 km2(不含武钢工业区),其中,汉口7片,汇水总面积125.3km2;汉阳11片,汇水面积86.2 km2;武昌20片,汇水面积185.5 km2。规划由城区雨水泵站抽排出江的汇水面积为170.7 km2,占总汇水面积43%。分为汉口95.1 km2、汉阳17.1 km2和武昌58.5km2。其他汇水面积226.3 km2的雨水分区自排入湖,由郊区排灌站抽排出江。各雨水系统如下:

汉口:长丰南北垸系统、沿河系统、常青花园系统、机场河系统、黄孝河系统、沿江系统、谌家矶系统。

汉阳:琴断口系统、龙阳湖系统、兔子嘴系统、墨水湖北系统、月湖系统、龟山北系统、莲花湖系统、鹦鹉湖系统、四新农场系统、三角湖系统、沌口开发区系统。

武昌:白沙洲系统、蛇山南系统、沙湖系统、罗家港系统、港西系统、港东系统、青山镇系统、武钢厂前系统、白玉山系统、武东系统、东亭梨园系统、水果湖系统、晒湖系统、南湖花园系统、野芷湖系统、南湖系统、茶港系统、东湖南系统、喻家湖系统、庙山系统。

2、污水规划

⑴规划指标:

①城市污水管普及率达到:2010年为66.4%,2020年为88%

②污水处理率:2010年为70%,2020年为90%

⑵主城区污水处理厂及收集系统规划

加快市政污水处理厂和收集系统建设步伐,提高污水处理率,是减少水体污染的重要手段。

根据武汉市总体规划,主城区共有13座污水处理厂及其管网收集系统,分别对主城区各地区城市污水进行收集和集中处理。在现有沙湖、黄浦路、二廊庙、龙王嘴、汤逊湖等5座和在建的南太子湖、汉西、沌口3座污水处理厂的基础上,还规划新建三金潭、黄家湖、落步咀、黄家大湾、北湖等5座污水处理厂。

主城区13座污水处理厂2020年规划服务面积为514.9km2,服务人口为505万人(包含东西湖部分地区),其中主城区服务面积为410.2km2,占主城区规划建设用地面积427.5km2的96%。至2010年主城区污水收集率为66.4%,污水处理率为70%;2020年污水收集率为86.7%,污水处理率为90%。各污水处理厂规划服务人口的分配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组团人口分布及生活区用地布局确定。各处理厂服务面积及人口见下表:

⑶污泥处置规划

结合武汉市主城区污水系统布局,污泥处置集约化,处理分散化,近远期结合,分期、分步实施,污泥处置的方向朝无害化、减量化发展。近期填埋将是武汉市污泥处理、处置的重要方法之一,中期以堆肥为主,远期考虑污泥焚烧。

中、远期汉口三金潭污水处理厂污泥运往岱山垃圾复合肥厂处理,汉西和黄浦路两厂污泥运往塔子湖堆肥厂处理;中期规划考虑分别在汉阳区、洪山区新建一座堆肥厂,以处置龙王嘴、汤逊湖、黄家湖、黄家大湾、南太子湖、沌口等污水处理厂污泥,汉阳区厂选在南太子湖污水处理厂内,占地1ha,处理量近期为21t/d,远期35t/d,远期将污泥运至锅顶山垃圾处理厂焚烧发电。洪山区厂选在汤逊湖污水处理厂,占地1.5ha,处理量为近期30t/d,远期46t/d,远期将污泥送至二妃山垃圾处理厂焚烧发电。堆肥泥饼可用作农用肥料,还可配合武汉市的“绿色计划”,作为植树造林、园林绿化用肥。落步嘴污水处理厂靠近北洋桥垃圾处理厂,因此中期在落步嘴污水处理厂内新建一座污泥堆肥厂,占地2ha,处理量为近期38t/d,远期66t/d(以上均为干污泥量),堆肥处理落步嘴、沙湖、二郎庙、北湖、黄家大湾等污水处理厂污泥;远期将污泥干化后送至北洋桥垃圾处理厂焚烧发电,各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措施见下表:

3.7 园林绿化规划

规划指标:2010年绿化覆盖率为40%,2020年绿化覆盖率为45%。

1、规划目标

通过绿地系统的合理布局,以市域森林和城区片林相结合的形式,建立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和优美的城市绿化景观,把武汉市建成为“两江穿城过、绿水青山满城廓”的具有良好人居环境的“绿色江城”。

(1)以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为依据,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大生态战略,坚持城乡绿化的有机融合,在全市域范围内构筑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框架。

(2)结合武汉市的自然山水资源和两江交汇城市格局,突出武汉市园林绿化的滨江滨湖特色和文化内涵,努力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特色生态环境。

(3)合理布局各类城市绿地,形成多层次、多功能和绿树成林、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适于市民居住的绿色人居环境。

(4)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基础,用2-3年的时间,明确划定各类绿地的控制范围线(即绿线),制定绿线控制法定图则,逐步实现城市绿地的“绿线管制”制度。

2、规划定位

市域主要突出森林绿化的生态背景和基础作用,强调市域绿地的系统性和生态稳定性,以建立绿地的生态系统框架为主要内容;城市规划区作为市域与主城区之间的过渡区域,突出绿地对主城区和重点镇(新城)的服务功能,确保城乡绿化空间的相互渗透和有机融合;主城区注重以人为本,重点展现城市绿化的滨江滨湖特色和山水相间的良好绿色人居环境。

3.8 环境卫生规划

1、发展指标

根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武汉市2005年和2010年部分社会发展指标如表所示。

据市环卫科研院对武汉市城市生活垃圾的多年采样分析,垃圾成份预测如表所示。

2、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规划

2002~2010年武汉市将新建六座生活垃圾处理场。

在新洲区陈家冲新建一座垃圾填埋处理场,征地984亩,日处理2000吨,主要消纳汉口地区垃圾。

新建岱山垃圾复合肥厂,日处理垃圾400吨。

在江岸、汉阳、青山各建一处垃圾焚烧厂,落实关山垃圾焚烧厂建设工作。

开展垃圾填埋沼气发电工作。

3、垃圾机械化收运设施规划

(1)小型垃圾转运站

我市垃圾清运的主要方式为二次清运,即城市垃圾由板车收集后,送到垃圾转运台,再由垃圾密封车运往各城区的垃圾填埋场。为了提高运输效率,我市不断探索各种运输方式:由最早的自卸车,到后来的密封车、压缩车。目前,我市正在酝酿使用拉臂式压缩车。不论用哪一种运输工具,垃圾转运站在整个垃圾清运系统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规划建设垃圾转运站是我市环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根据建设部下发的《城市环境卫生当前产业政策实施办法》中的要求,以街道为单位,按街道人口的2.0—2.5万人设置一座,服务区域为该街道范围或其一部分。到2005年和2010年,武汉市各个城区的转运站规划数据如表所示。

(2)大型垃圾转运站

规划在2002~2005建2个大型垃圾转运站,其中,一处建在现有金口垃圾垃圾填埋场内,另一处拟建在武昌地区。

(3)环卫车辆

根据建设部《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以及武汉市的实际情况,本次规划拟定了主要规划指标体系,见下表。

武汉市2002~2005及十年规划的车辆指标

武汉市环境卫生车辆规划数如下表所示。

注:表中所列数据均以5吨车为基准(以下同)。

垃圾运输车辆:考虑到我市垃圾成份的变化,垃圾容重将逐步降低,以每辆垃圾车每天运送3次计算,我市垃圾运输车辆的数量如表所示。

我市道路清洁车辆的规划数量如表所示。

注:道路清洁车辆包括洒水车和扫路车。

武汉市2002~2005及2006~2010年其他环卫专用车辆规划见下表。

4、公共厕所建设规划

根据建设部《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全国城市环境卫生十年发展规划,以及武汉的实际情况,本次规划拟定了主要规划指标值:

2006-2010年,全市需新建公厕390座。

3.9 村镇建设规划

总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吴家山、纸坊、前川、蔡甸、邾城、纱帽要达到中等城市水平,阳逻、流芳、常福要超过小城市水平,武湖、走马岭、新沟、湘口、金口、左岭、滠口建成镇区人口规模在3-8万人的重点镇,形成以武汉市外环为纽带,沿长江、汉水及汉施线、107国道、318国道、岱黄公路、京珠高速公路组团式发展的新兴小城镇带、群。

1、城关镇按中等城市标准建设。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35平方米;供水普及率达到99.8%;燃气普及率100%;绿化覆盖率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5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16平方米;主次干道灯光亮灯率达97%以上;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达10辆(标台)以上;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90%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以上;城镇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按此标准,预计到2010年,我市6个城关镇须新增园林绿地面积102.05公顷、公共绿地面积68.02公顷。供水能力增加7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新增18万吨/日。新增垃圾填埋点6处。

2、国家级、省级重点镇按小城市标准建设。到2020年,供水普及率达到98%;绿化覆盖率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12平方米;污水处理率45%以上;垃圾处理率达到100%。按此标准测算,“十一五”期间我市12个重点镇镇须新增园林绿地46.98公顷、公共绿地31.32公顷。供水能力增加5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新增6万吨/日。新增垃圾填埋8处。

《武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程序》

武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程序 目录 1、总则 (2) 2、控制性详细规划导则编制内容 (4) 3、控制性详细规划细则编制内容 (6) 4、附件 (11)

1、总则 1.1为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加强城市规划的执行力,指导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实现规划编制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年),结合武汉市城市发展和规划管理要求,制定本规程。 1.2本规程适用于武汉市都市发展区及远城区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市域其它地区可参照执行。 1.3 为保障规划的可操作性,合理衔接规划管理工作,武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按照“分级编制、分级审批、分级管理、分级调整”的原则,以《武汉市城市规划地域划分及编码规则》确定的控规编制单元和控规管理单元两层地域划分为载体,形成控制性详细规划导则(以下简称控规导则)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细则(以下简称控规细则)两级规划控制体系。 控规导则是以落实武汉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为目标,以控规编制单元为载体,对区域功能、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市、区级公共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等作出进一步规划控制、直接指导控规细则的编制;控规细则以落实控规导则为目标,以控制管理单元为载体,对单元内主导属性、整体控制指标、居住区级各类设施进行控制,直接指导规划咨询编制,满足规划管理的要求。 1.4武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以满足规划管理需求为导向,合理解决规划刚性和弹性,控规导则和控规细则的控制内容均分为强制性内容和指导性内容两部分。强制性内容是刚性内容,审批、调整必须符合法定程序,可以直接指导规划管理的内容;指导性内容是弹性内容,必须经过进一步规划论证才能指导规划管理,调整必须符合规划合理性的内容。 1.5武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采取实线控制和虚线控制的方式进行用地控制。 实线控制是指进行实线控制的用地,在法定文件附图中用实线划定,对地块的位置、边界形状、建设规模、设施要求均不得作出更改。 虚线控制是指进行虚线控制的用地,对地块的位置、规模及设施要求不得作出更改,但其边界形状可根据具体方案略作调整。 1.6武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应符合本规程以及国家、地方有关标准和

未来三年的发展规划

一、公司发展战略及发展规划 1、发展战略 始终坚持“奋斗进取、技术创新、开放合作”的公司核心价值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技术为支撑,以诚实守信为根本准则,不断提高技术能力,拓宽业务范围、巩固现有客户资源、拓展更多的目标客户,为客户提供最优化的网络解决方案,致力于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IDC服务商。 2、发展规划 公司根据持续不断的行业趋势研究和市场需求分析,结合自身特点与外部环境因素,制定了未来三年的中期发展目标,包括行业地位、技术研发、业务拓展以及内部管理等方面。 行业地位:通过自建机房,掌握平稳的自主资源,自主资源目前是公司发展的一个刚需,只有掌握了自主资源,才能提升公司最核心的竞争力,使公司成为在国内市场有较强的影响力的IDC服务商。 技术研发:紧跟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公司技术水平和新应用的实现能力。以强大的技术能力辅助公司发展前行。 业务拓展:进一步加强公司销售、运维平台的建设,拓展公司市场区域,完善国内IDC机房布局。 内部管理:继续完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切实贯彻落实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践行“以客户为中心、以服务为核心、以员工为根基”的三大承诺,强化公司内部团结协作精神,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提升员工的责任感和

归属感,将员工的职业发展和公司远景目标有机结合,实现共同成长。 综上所述,公司未来三年的发展规划总结如下: 1、2018年12月31日前完成”三线”(三线指联通、移动、电信的带宽接入)机房第一期900个机柜的建设,并投入使用。全面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2、2019年上半年实现公司骨干技术员工的分批轮岗培训2次。进一步强化业务能力和技术深度。实现公司品牌号召力和品牌效应,客户量实现稳步发展并使业务量增值2018年的150%。2019年下半年公司实现机房建成后的第一次大规模扩张,员工人数要增至2018年员工的一倍。 3、2020年公司要实现运营、维护、销售、内控等方面的全面升级,筹划三线机房的第二期1000个机柜的建设。 二、为实现发展规划拟采取的措施 1、自主资源的建设 2018年6月底前完成,自主机房建设设计的简易招投标工作;机房总体资金预算;电力配给预算;电力配给报批工作。2018年7-9月完成,机房的装修工作;消防设施;弱电配给工作;外挂货梯安装工作;机柜的验收工作;机柜的组装、调试、三线贷款的接入工作;机柜的测试工作。2018年10月上旬完成,三线机房的整体工作。中旬开始试运行。 2、技术研发和创新计划 研发和创新是公司在行业竞争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公司将在现有研发体系上进一步完善研发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 获奖年份: 2000 所获奖项:一等奖 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武汉市位于湖北省东部。1998 年全市下辖七个中心城区和市郊六区,93 个街道, 34 个乡, 59 个建制镇。市域土地面积8467.11 平方公里,总人口 731.79 万,按非农业人口比重计,城市化水平达到58.55%。 武汉是我国最大的内河港口城市,重要交通通信综合枢纽,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也是华中地区最 大的内外贸、科研和教育中心。 武汉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城市建设依托特殊的地域环境,形成了“两江交汇、三镇鼎立,山 水相间,河湖密布”的独特空间形态。 规划期限: 1996 年至 2020 年,近期为2000 年,中期为2010 年,对若干重大问题展望到下世纪中 叶。 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城镇地区和主城三个层次,城市规划区以规划的外环公路为基本界线,并包 括市域内其他重点规划发展的地区,面积为 3086 平方公里。 城市性质:湖北省省会,我国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通讯枢纽。 城市发展目标:建设一个经济实力雄厚、科学教育发达、服务体系完备、城市布局合理、基础设施 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社会高度文明并具有滨江、滨湖城市特色的现代城市,为进一步把武汉建成为城 乡一体化、开放型、多功能的国际性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城市发展规模:规划在分析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运用区域动态人口模型,预测到2020年,武汉市市域常住人口将增加到970 万,而全市耕地只能容纳200 万农业人口,因此需要容纳的城市 常住人口将达到770 万,全市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80%以上,其中,至2010 年,全市城市化水平将提 高到 70%。 至 2020 年,规划主城城市实际居住人口由1996 年的 355 万人增加到505 万人,其中,至2010 年为 415 万人。按照国家城市建设用地标准,并执行适当偏紧的政策,规划至2020 年,主城用地规模由1996 年的 264 平方公里增加到427.5 平方公里,其中,至2010 年为 343.3 平方公里。 城市总体布局:为满足规划期内人口、社会、经济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规划突出建设现代化生 态城市和高效能城市的目标,综合考虑产业布局的调整、人口分布的优化、交通体系的完善、生态框架的建 立、园林绿地建设、环境保护、空间景观环境控制等城市发展的主要内容,对自然和人文环境实施综合调控, 建立一个开放型、充分体现滨水城市特点的城市总体空间构架和相适应的自然生态构架。 年份城市常住人口(万人)城市实际居住人口(万人)城市建设用地( Km2)人均城市建设用 地( m2/人) 1996年 355 379 264.02 69.6 2000年 365 395 281.2 71.2 2005年 390 426 311 73 2010年 415 458 343.374.9 2015年 435 488 390.480 2020年 450 505 427.584.7 一、合理拓展城市的发展空间 在规划期内,严格控制主城人口规模,适度扩展主城用地范围,积极促进小城镇的发展,强化建设 以主城为核心,由阳逻、北湖、宋家岗、蔡甸、常福、纸坊、金口等7 个重点镇为支撑的武汉城镇地区。 二、建立灵活均衡的主城布局结构 主城按照三镇均衡发展战略,采取“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结构,以江河湖山等生态走廊为主的分

幼儿园未来三年发展规划

传开小学幼儿园未来三年发展规划 2012 年—2015 年 一、情况分析: (一)发展中优势: 1、近年来,我们不断增强依法办园意识、规发展意识、监督意识、合作服务意识,通过加强目标治理,实施分层治理,实行治理,开展互动管理来提高管理效能,领导班子团结协作,守职尽责,造就了一支与时俱进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和一定的战斗力、凝结力的教师队伍。 2、积极实践新课程,通过《学前教育纲要》等学习,教师的教育行为,教学能力有了提高,在运动、游戏、生活、学习四大板块中,教师能合理安排,有机调控,通过开展主题活动来完成教学要求,初步形成了幼儿园的教学框架。 3、在大量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中,我们找到了本园的切入点,以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为载体,以发展幼儿多元智能为目标开展了优化幼儿园美术课程促进幼儿个性和能力的发展园本教研活动。 (二)发展中思索: 1、加大幼儿园课程建设和管理,不断完善“幼儿园美术园本课程”的涵,在课程管理和建设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 2、幼儿园都是青年教师,他们工作干劲足,热情高,但缺乏工作

经验,需要深化园本教研和园本培训,来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3、发展思路: 我园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以加强幼儿园涵建设为着眼点,遵寻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满足教师发展需要,保持“以爱为魂,以实为本,为儿童成功的一生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实践师生为本,高效开放,尊重个性,全面发展的管理。 二、发展目标: 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创新现代学校管理,率全体教职工走出一条外延扩和涵提升同步跨越式发展之路,培养聪明儿童,锻炼聪明老师,争创聪明型的县级示型幼儿园。 培养目标:幼儿:健康活泼有自信,友好合作善交往,爱好广泛乐表现,主动学习会探究,学会关爱有责任的身心和谐发展的幼儿。教师:勤学习、善研究、能创新、会合作,具有发展观和现代观的教师。 园景:愿天天都是孩子的节日 第一年: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1、建立网络管理模式:构建以幼儿园为圆心,保教人员为外延,园长为大周延的同心圆管理网络。 2、形成园本培训机制。 3、传承经验、扎实教改、开展园本课程建设和管理。 第二年:深化发展园本研训 1、积极推进激励策略,运用思想激励、目标激励、机制激励、发

武汉市“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

----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目录 一、发展新起点 二、发展新环境 (一)“十二五”时期武汉发展的机遇 1、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带来历史新机遇。 2、中部崛起战略的深人实施带来发展新机遇。 3、外部经济环境为内需型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 4、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为我市加速发展带来新机遇。 5、绿色产业革命给武汉产业跨越式发展带来新契机。 (二)“十二五”时期武汉面临的挑战 1、国内市场竞争压力将进一步加剧。 2、资源供求矛盾和环境约束力将进一步加剧。 3、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剧受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我市劳动力供需矛盾将加剧。 4、在区域发展上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剧。 三、发展新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主要指标 四、发展新任务 (一)把结构大调整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主线。 (二)把城乡大建设作为功能提升的重要支撑。 (三)把改革大推进作为率先崛起的强大动力。 (四)把民生大改善作为和谐社会的基础保障。 五、发展新举措 (一)按照转变发展方式的新理念,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1、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2、推进自主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城城市核心竟争力。 3、加大对民生工程、自主创新、亚友基础没施、新农村建没、生态环境等领域项目的推进力度。 4、坚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相结合,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二)按照城市空间发展的新架构,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1、注重城市功能分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2、加快交通网络建设,增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 3、加强市政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4、重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三)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趋势,加快城乡一体化主迁程。 1、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人持续较快增长。 2、继续坚持都市农业取向,全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3、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4、深化城乡要素市场改革,促进农村个面发展。 (四)按照生态宜居的新内涵,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1、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塑造城市特色魅力。 2、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 3、加强环境保护,构建生态宜居环境。 (五)按照改革开放的新要求,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 1、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设好服务型政府。 2、坚持开放先导战略,赢取市场发展空间。 (六)按照全市人民的新期待,全面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1、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全力化解就业压力。 2、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武汉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战略目标 聚焦中部崛起,打造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创造更具凝聚力的资源环境和更好的创新氛围,建设区域性的国际化大都市。 战略导向找回武汉,重塑江城。抓住国家交通体系重构、国际产业转移和有利的政策环境等三大机遇,重点解决三大关键问题:一是如何打破区域封闭,领导区域发展;二是如何确立城市中心,再现中心城市辉煌;三是如何完善体系,找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战略选择 战略之一——“都市内核,国际中枢”,建设整合武汉三镇的中央都市核心空间(UC,即Urban Core),引导武汉快速建立起华中金融、贸易、产业服务和现代物流的区域精密控制内核,作为武汉迈向国际化的载体。 战略之二——“智力先导,产城一体”,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导向的“十字型” 产业空间布局构想。 战略之三——“滨江而展,一带多心”,突破当前城市圈层构架,构筑沿长江两岸的综合城市发展走廊,通过带形的跳跃式增长提供城市持续的发展框架。 战略之四——“破环成带,轴向拉伸”,强化滨江道路交通建设,形成区域式组团发展构架。战略之五——“以江为脊,连湖成网”,充分发挥武汉水优势,打响“百湖江城”全球品牌的思路。 战略之六——“产业整合,价值链接”,以研发销售为核心,实现武汉区域“1+8”产业和区域契合发展,构成主导产业加工为依托的新城发展模式; 战略之七——“近展双翼,远视三极”,向东连接,武汉城市圈沿京广线和沿京九线两个带状区域,近期横跨京九京广的武汉都市走廊,未来构筑武汉、长沙和南昌为基点的三角经济区,继而形成中国的第四极三角经济区的目标。 战略之八——“多元并蓄,文化凝聚”,把汉正街为代表的汉味市民文化等传统型文化和UC 新都市文化、高科技文化等提升型核心文化转化为具有鲜明地缘识别性的城市形象。 场景分析

武汉城市文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武汉城市文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形象和灵魂,是维系现代城市生存的基本要素,城市文化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加强城市文化的研究,对于加快城市化、提升城市经济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文化的定义是,人类在推进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行为的成果总和。广义上讲,发明、研究、语言、建筑等等都属于文化范畴。城市形成衍生出建筑的构造———对宗教的需求产生了教堂,对集会的需求产生了广场,对居住的需求产生了住宅,对交换的需求产生了市场,对艺术行为的需求产生了剧院,这些都是文化的体现。以武汉为例,滨江滨湖的水域文化、龟蛇二山的自然文化、黄鹤楼等建筑文化、文人墨客遗留的诗词文化、包括老城区的街道文化、辛亥革命等纪念性文化等等综合起来,才是城市文化的全部意义,才是城市文脉之所在。 武汉市地处华中,长江、汉江两江交汇,汉口、武昌、汉阳三镇鼎立,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具有3500年文明传承,是“白云黄鹤”之乡、辛亥首义之都、明清四大古镇,汉派文化特色鲜明,文化发展基础良好。近年来,在承接“两型”社会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国家级重大战略的背景下,武汉市文化建设取得突破进展,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武汉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商文化和楚文化, 为全市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底蕴和殷实的资源。 专业艺术呈现新的繁荣

(一)舞台艺术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全市现有市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8 个,包括京剧、汉剧、楚剧、音乐(民族音乐、交响音乐)、舞蹈、话剧、儿童剧、木偶剧、杂技、说唱等10 余个艺术品种。近年来,市直文艺院团按照“一团一戏”的工作目标,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工程,新创作演出京剧《三寸金莲》、《生活秀》,汉剧《王昭君》,楚剧《三月茶香》,舞剧《山水谣》、《筑城记》、话剧《同船过渡》、《母亲》,儿童剧《春雨沙沙》、《柠檬黄的味道》、《古丢丢》,杂技《英雄天地间》等一批优秀剧(节)目。2002 年以来,每年新创作剧(节)目10 余台,获国际级奖10 余项,国家级奖70 余项。其中,舞剧《筑城记》获得文华大奖;京剧《三寸金莲》、儿童剧《柠檬黄的味道》、楚剧《三月茶香》等获得文化部文华剧目奖;舞剧《筑城记》、儿童剧《柠檬黄的味道》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 (二)涌现了一批艺术人才。全市现拥有副高以上专业艺术骨干256 人,著名艺术家40 人。其中,于盛乐、张家昭、邓敏、胡和颜、邱玲、冷佳华、强音、刘薇等8 人先后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同时还涌现了一批文艺新秀。 (三)演出市场繁荣有序。市直8 个文艺院团每年演出1800 多场。配合党和国家重大节庆活动,每年举办10 多场公益性主题性大型演出活动。武汉杂技团大型杂技晚会《英雄天地间》演出超过800 场,其中在欧洲演出420 场,观众30 多万人,收入超过1500 万元。“双休(假日)天天演”、“月末音乐会”、文化下乡、暑期未成年人艺术鉴赏月等文化品牌活动效益明显。 社会文化取得新的成绩

武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摘要

武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摘要-8 武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重点工程 一、三镇绿岛建设工程 建设范围:武汉主城区(三镇规划建成区)。 建设目标:在进一步完善建设现有森林绿地的基础上,在主城区新建市内公园48处,新建公园的绿地布局适度集中,以乔木树种为主,形成森林小片林;结合旧城改造和社区建设,对主城区的学校、机关单位和厂区进行系统的绿地规划和布局,在繁华街区、居民区大力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这样与主城区向外辐射的八条出口公路两侧森林景观绿化带建设相结合,将主城区的森林绿地连成一体,形成“绿岛镶三镇、绿带连两江”的格局,实现“绿满三镇、城在林中”的基本目标,从而全面提升主城区森林绿地的生态和景观功能。 建设内容 1、继续完善九峰城市森林保护区、东湖风景区及解放公园、中山公园等18个城中公园的绿化建设,在保护好现有森林植被的基础上,通过补植和改造进行树种调整,以进一步丰富森林植被类型,全面提高其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使其成为“三镇绿岛”的主体。 2、新(续)建后湖、汉水等48个公园(广场),规划建设面积共2689.76公顷。其中汉口城区12处,计619.63公顷;汉阳及武汉经济开发区13处,计1111.74公顷;武昌及东湖开发区23处,计958.39公顷。在园内增设体育、文化设施,为居民提供具有绿色掩映的生态休闲空间。 3、新建城中森林小片林11处,建设小森林面积25.25公顷。 二、两江四岸风光带及堤防林建设工程 建设范围:长江、汉江两江四岸及其支流堤岸(含支流)。 建设目标: 1、两江四岸风光带:两江四岸是武汉主城区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带,也是最有江城特色的地段,特规划在穿越主城区的长江和汉水的两江四岸建设绿色风光带,通过建设以绿色植被为主体的江滩风景林和防护林,使主城区两江堤岸得到更好的保护、江岸景观得到改善,从而为两江四岸构筑一道绿色生态屏障、为主城区居民提供休憩游乐的空间和观赏两江风光的窗口。 2、远城区堤防林:武汉市全境都属长江流域,长江、汉水及其在市境内的一级支流堤岸

未来三年的发展规划

未来三年的发展规划 一、规划背景 近十余年来,随着国内信息网络与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为之配套的物流运输、仓储、装卸等行业也同步发展强劲,一个新兴产业——互联网+E时代无车承运已异军突起,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对此,国家早在“十五”、“十一五”及“十二五”期间就明确鼓励要加快发展物流运输行业,这十年期间,在国家及甘肃省政府强有力的政策引导下,武威腾宇物流物流业已具备了一定的物质资源条件,如:较为完善的E时代操作平台网络设施、设备及相关人才等。以此为起点,现代物流业已纳入国家规划范畴,2014年1月4日,国家颁布的《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从国家层面对物流业中长期发展进行了战略布局,明确提出了要加强物流信息化这一体现现代物流业核心技术,从“规划”中,我们嗅到了一个大物流时代的到来。 武威腾宇物流中心有限公司是2016国家交通部批准的全国首批“无车承运人”试点企业,无车承运人是指以承运人身份与托运人签订运输合同,承担承运人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委托实际承运人完成运输任务的道路货物运输经营者。 目前,在新时期、新政策的大力引导下,我公司将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集中资源,规划线路,力争在2017——2020年期间做强做大。

(一)现状 我公司经过三年的大力发展,现也成为武威市主城区内区位优势最好、规模较大的仓储物流园区,公司拥有功能设施完善,服务体系健全的办公服务场所,设有农产品保鲜区,综合服务区,物资交易区,仓储区,零担快递区,露天交易区,大型停车场,公司配有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的消防、监控设施,对物流中心内部实施全范围24小时监控,同时可容纳100户钢贸商,100户信息服务商,100户零担快递业,入驻物流公司经营,可同时停放大型车辆200多辆的停车场,是武威乃至河西走廊布局合理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 年实际吞吐量近50万吨,并先后与陕西、宁夏、山东等多家运输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形成了西北为纽带的物流一条龙服务大动脉,预计2017实现经营收入达5000万元,利润达1500万元。 (二)机遇与挑战 1、机遇 (1)国家宏观政策 近十余年来,国家及地方一直持续鼓励发展物流业,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利好政策,其中国家在“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中有明确的描述,甘肃省政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细化落地,我公司作为武威市地方物流企业,在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中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国家及地方政策引导的结果,即公司发展的小环境离不开国家大环境的支持。物流业的发展更是方兴

2020年(发展战略)武汉市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

(发展战略)武汉市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

----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目录 壹、发展新起点 二、发展新环境 (壹)“十二五”时期武汉发展的机遇 1、俩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带来历史新机遇。 2、中部崛起战略的深人实施带来发展新机遇。 3、外部经济环境为内需型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 4、新壹轮经济上升周期为我市加速发展带来新机遇。 5、绿色产业革命给武汉产业跨越式发展带来新契机。(二) “十二五”时期武汉面临的挑战 1、国内市场竞争压力将进壹步加剧。 2、资源供求矛盾和环境约束力将进壹步加剧。 3、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压力将进壹步加剧受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我市劳动力供需矛盾将加剧。 4、于区域发展上的压力将进壹步加剧。 三、发展新目标 (壹)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主要指标 四、发展新任务

(壹)把结构大调整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主线。 (二)把城乡大建设作为功能提升的重要支撑。 (三)把改革大推进作为率先崛起的强大动力。 (四)把民生大改善作为和谐社会的基础保障。 五、发展新举措 (壹)按照转变发展方式的新理念,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1、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2、推进自主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城城市核心竟争力。 3、加大对民生工程、自主创新、亚友基础没施、新农村建没、生态环境等领域项目的推进力度。 4、坚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相结合,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二)按照城市空间发展的新架构,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1、注重城市功能分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2、加快交通网络建设,增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 3、加强市政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4、重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三)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趋势,加快城乡壹体化主迁程。 1、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人持续较快增长。 2、继续坚持均市农业取向,全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3、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4、深化城乡要素市场改革,促进农村个面发展。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总则 一、编制背景 1.《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以来,对武汉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主要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为落实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建设部批准,武汉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2.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国际国内制造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区域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战略机遇,全面落实“五个统筹”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武汉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城乡统筹,建设最适宜创业和居住的城市。 3.总体规划本着延续历史,面向未来,立足武汉城市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和新挑战,突出按照“战略性、科学性、协调性、法制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确定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1)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积极促进工业化发展,提高城市综合实力。 (3)培育和提升金融商贸、科教文化、交通物流和通信信息产业功能,形成系统完整、特色突出、集聚力强、辐射面广的现代服务功能体系,增强中心城市多元化服务能力。 (4)建设城市快速道路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进一步提高市政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

幼儿园未来三年发展规划

传开小学幼儿园未来三年发展规划 2012年—2015年 一、情况分析: (一)发展中优势: 1、近年来,我们不断增强依法办园意识、规范发展意识、民主监督意识、合作服务意识,通过加强目标,实施分层治理,实行民主治理,开展互动管理来提高管理效能,领导班子团结协作,守职尽责,造就了一支与时俱进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和一定的战斗力、凝结力的教师队伍。 2、积极实践新课程,通过《学前教育纲要》等学习,教师的教育行为,教学能力有了提高,在运动、游戏、生活、学习四大板块中,教师能合理安排,有机调控,通过开展主题活动来完成教学要求,初步形成了幼儿园的教学框架。 3、在大量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中,我们了本园的切入点,以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为载体,以发展幼儿多元智能为目标开展了优化幼儿园美术课程促进幼儿个性和能力的发展园本教研活动。 (二)发展中思索: 1、加大幼儿园课程建设和管理,不断完善“幼儿园美术园本课程”的内涵,在课程管理和建设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 2、幼儿园都是青年教师,他们工作干劲足,热情高,但缺乏工

作经验,需要深化园本教研和园本培训,来打造一支高的教师队伍。 3、发展思路: 我园以“办人民教育”为宗旨,以加强幼儿园内涵建设为着眼点,遵寻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教师发展需要,“以爱为魂,以实为本,为成功的一生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实践师生为本,高效开放,尊重个性,全面发展的管理。 二、发展目标: 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创新现代学校管理,率全体教职工走出一条外延扩张和内涵提升同步跨越式发展之路,培养,锻炼聪明老师,争创聪明型的县级示范型幼儿园。 培养目标:幼儿:活泼有自信,友好合作善交往,爱好广泛乐表现,主动学习会探究,学会关爱有责任的身心和谐发展的幼儿。 教师:勤学习、善研究、能创新、会合作,具有发展观和现代观的教师。 园景:愿都是的节日 第一年: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1、建立网络管理模式:构建以幼儿园为圆心,保教人员为外延,园长为大周延的同心圆管理网络。 2、形成园本培训机制。 3、传承经验、扎实教改、开展园本课程建设和管理。 第二年:深化发展园本研训 1、积极推进激励策略,运用思想激励、目标激励、机制激励、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xxxx-2020).doc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 课题委托单位: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课题主持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课题参加单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湖北省发展研究中心 华中师范大学 1.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 前言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在罗清泉省长、周坚卫、李春明两位副省长的直接过问与指导下进行的。2004 年7 月,武汉城市圈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罗清泉省长的批示,成立了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牵头,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省发展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参加的联合课题组。 《规划》的具体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由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武汉城市圈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 《规划》的集中调研工作从2005 年4 月中旬开始,至5 月底结束。2005 年7月1日,省政府主要领导听取了课题组工作汇报,并对《规划》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希望。2005 年10 月初,课题组对各单位承担的《规划》初稿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并提出了修改方案。2005 年11 月~12 月,城市圈办公室

将修改后的《规划》总报告第二稿分送城市圈9 市和30 多个省直有关部门征求意见。2006 年1~2 月,课题组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并于3 月初再次将修改稿分送城市圈9 市和20 多个省直有关部门进一步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于2006 年4 月进行了第三次较大的修改。2006 年5 月15 日,在湖北省黄冈召开的“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第三次(扩大)会议”上,罗清泉省长、周坚卫常务副省长、李春明副省长及省政府所属的30 多个厅、委、局负责同志和武汉城市圈所属9 市市长,听取了课题组长所作的《规划》要点汇报。省领导对《规划》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希望抓紧进一步完善和组织专家论证评审,及时报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2006 年7 月29 日,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主持,邀请由吴良镛院士、吴传钧院士、邹德慈院士、叶大年院士及陆大道院士等15 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进行了评审,最终结论为:“《规划》基础工作扎实,图文并茂,思路清晰,创新性强,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水平规划研究成果。为武汉城市圈未来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评审专家们一致通过评审。” 《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总体要求,突出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发展、市场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五个一体化”,并通过整合、协调,以及

2020年村级未来三年发展规划.doc

2020年村级未来三年发展规划 【篇一】 一、目标及任务:通过三年的工作,村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得到加强,组织体系健全,班子功能逐步增强,党员素质得到提高,并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作机制,强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得到稳步的增长,努力构建起一个和谐稳定的人居环境。 二、加强村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 按照《大竹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201x-201x年规划》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认真落实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的各项措施,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加大党员教育力度和管理。坚持党课、党员冬训等活动的开展,大力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对于全村党员,深化开展“双培双带”、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承诺、流动党员“双向带动”、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等活动载体,搭建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充分发扬先锋模范作用。注重在农村致富带头人、回乡青年、外出务工人员中发展党员工作,每年至少发展2-3名新党员,优化党员队伍结构。逐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牢固树立党的领导观念。抓好党员活动室的建设的同时,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把村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一个团结、奋进、开拓的班子。

二、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发展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做好村里基础设施建设 1、发展经济及富民增收。大庙是一个以茶、林为主要收入的村,茶园面积有3428亩,山场面积20362亩。做好茶叶文章,构筑起“一村一品”的主导产业格局,改造低产、低质茶园,建立无公害、有机茶园基地,初步建立茶叶生产加工基地,提高茶叶附加值,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产销*的格局,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对林业投入,多建一些“绿色银行”,重点在于培育发展油茶,每年培育油茶300亩以上,同是做好发展与保护相协调。鼓励有文化、有技能的村民在农闲时外出务工,与有关部门合作,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的“阳光培训”工程,培育农村经济人和乡土实用人才,三年完成劳务输出800余人次,通过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对于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一是对村零星分散的茶园、山场进行新的重组,改变原有经营模式,盘活存量资产;二是【村委会未来三年计划】 凭着大庙茶叶量多做工久的优势,与农户合作,搞好茶叶加工、销售,增加集体收入。 2、基础设施建设及民生工程。一是按照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建设、管理、及使用办法,积极争取落实大庙村委会组织活动的新建,全面规范,201x年内完工。二是做好我村新型合作医疗卫生室的新建,进一步提升我村卫生建设,在201x年完工。三是积极申报实施大庙河道治理工作的同时,做好我村生态环境

班级未来三年发展规划

班级未来三年发展规划班级未来三年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会议精神。 二、总目标 (一)培养学生素质方面 1、德育方面:使学生具有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初步具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集体主义观点,具有良好的品德,以及一定的分辨是非和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养成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2、智育方面:掌握必需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 3、体育方面:初步掌握锻炼身体的基础知识和正确方法,养成讲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 4、美育方面: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初步形成健康的志趣和爱好。 5、劳动技术教育方面:掌握一定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择业的一般常识,具有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班级制度建设方面 1、制定和完善纪律制度 2、制定和完善卫生值日制度

3、制定和完善宿舍管理制度 4、制定和完善考勤制度 5、制定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6、制定和完善班级奖惩制度 (三)班风建设方面 1、严格选拔班干,组建班委会,完善班级机构 2、养成自尊自信、自立自强、遵纪守法、顽强拼搏、刻苦勤奋、乐学苦学的风尚。 3、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良好学习习惯。 4、纪律、学习、卫生三不误,争取进入学校优秀班级行列,每月争当文明班。 (四)班级文化建设方面 1、培养班级养成积极向上、锐意进取、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的文化氛围。 2、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增强环境卫生意识。 3、养成文明礼貌、尊师重道的品格。 4、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人生志向。 三、具体活动及措施 (一)第一学期

(企业管理战略)武汉市城镇发展规划

第三章城市的发展规划 3.1城市规划性质 根据国务院对武汉市总体规划的批复,武汉市是我国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通信枢纽。武汉市的城市建设与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城市功能,发挥中心城市作用,把武汉市建设成为经济实力雄厚、科学教育发达、服务体系完备、城市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社会高度文明并具有滨江、滨湖城市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3.2 城市发展目标 1、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是:建立起一个第三产业发达,第二产业主导优势明显,第一产业结构合理,与我国中部地区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现代化经济体系,逐步形成以主城为核心,由内向外的第三、二、一产业圈层式布局结构。 2、城市建设发展目标是:加快城市建设现代化进程;普遍提高人民居住水平,创造高质量的居住生活环境;合理布局各类功能用地,保障城市协调发展;建立层次多样、网点均衡的现代化商业、文化、游憩设施体系;建成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增强城市交通辐射能力;加强城市综合防灾体系和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绿化水平,严格保护自然环境,改善城市生态,构成合理的生态框架,逐步把武汉建设成为富有滨水城市特色的现代化生态城市。 3.3 城市规模 根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预计武汉市城市人口规模如下: 3.4 城市用地布局规划

根据武汉市总体规划,至2020年,武汉市将逐步形成以主城为基础,以阳逻、常福、蔡甸、纸坊、宋家岗、金口、北湖七个新城为支柱,由内向外的第三、二、一产业圈层式布局,实现生态平衡、城乡一体化的城市格局。 武汉主城被长江、汉水分隔成汉口、汉阳、武昌相对独立的三镇。利用江、河、湖、山等自然条件分隔,建设江北、江南两个核心区,在核心区周围布局10个中心区片,在主城边缘布局10个综合组团,核心区、中心区片、综合组团之间以轨道交通线、快速路及主次干道相联系,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结构。 核心区要集中体现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和中国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职能,重点布局以商业、金融、贸易、办公、信息咨询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用地。其中江北(汉口)核心区规划范围为东至大智路、兰陵路,南至长江、汉水,西至武胜路,北至京汉大道,面积6.35km2;江南(武昌)核心区规划范围为东至武青三干道,南至中山路,西至长江,北至规划的武车路过江隧道,面积3.50km2。各中心区片重点布局行政、文化、娱乐、体育、商业等公共设施及居住用地。各综合组团重点布局大中型工业区、居住区、大型对外交通设施、市级商业副中心、教育科研设施、博览中心、体育中心和全国性、区域性大型市场用地。 主城三镇规划结构、职能分工和人口分布为: 汉口地区包括江北核心区,二七、三阳、新华、宝丰4个中心区片,古田、常青、后湖3个综合组团,总用地118.27km2。主要承担金融贸易、商业服务和市级行政中心等职能。规划常住总人口为170万人,其中核心区15万人,中心区片58万人,综合组团97万人。 汉阳地区包括晴川片和十升、四新、沌口3个综合组团及墨水湖、龙阳湖风景区,总用地88.55km2,重点发展汽车工业、港口和旅游等职能。规划常住总人口为76万人,其中中心区片14万人,综合组团62万人。 武昌地区包括江南核心区,首义、晒湖、中南、徐东、杨园5个中心区片,青山、关山、白沙、南湖4个综合组团和东湖、南湖风景区,总用地205.25km2,重点发展金融贸易、省级行政中心、教育科研、钢铁、机电、高科技产业及旅游等职能。规划常住总人口为204万人,其中核心区为4万人,中心区片为80万人,综合组团为120万人。 3.5 城市道路路网规划 2010年主城路网密度达到7.0km/km2,道路面积率达到12%,人均道路面积9m2。 2020年主城路网密度达到7.3km/km2,道路面积率达到17%,人均道路面积16m2。 2020年主城道路技术指标汇总表

公司未来三年发展规划

服装(工作服)公司商业计划书 一、行业分析 1、宏观环境分析 2、服装行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3、市场容量 4、什么是工装、工作服及行业发展 5、机遇二、合作双方合作背景 1、甲方优势 2、乙方优势三、公司定位和品牌运作的方式 1、公司定位 2、市场定位 3、品牌运作方式四、公司发展1-3年发展规划五、项目公司的组织架构 1、基本组织架构 2、各岗位或部门的基本职责 3、预算管理体系 4、推行目标管理六、财务计划 1、启动资金的分配比例 2、开办费 3、品牌经营的前6个月资金投入 4、损益及盈亏平衡预计七、行动时间计划八、附件:(待定) 1、《公司管理制度》 2、《公司业务流程》一、行业分析 (一)、宏观环境分析 GDP、国民消费指国家成功的经济改革,灵活的市场推动政策,使得国内的服装市场如火如荼。数不断攀 升,人们消费意识的不断增强,为服装行业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八服装行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服装行业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大行业,发展至今,随着政策的开放与经济的发展,中国现已成为全世界的服装加工基地与品牌发展的战略阵地。中国是服装消费大国,也是出口大国,我国的服装出口额占到整个纺织产品出口总额的2/3左右,世界上所有的品牌产品60%的生产和销售有与中国

有关,虽然2009年经济危机的影响而导致我国服装出口遭到严重打击,但由于中国内地市场每年的 消费额在1000亿左右,且有不断增长的需求,市场潜力巨大。这就为我们开展服装内销品牌经营提 供了广阔的空间。 服装行业是一个生活消费品行业, 态的设计、加工、市场推广、直营、加盟等不同环节,已经发展成相对完善且专业的群 体。 拥有庞大生产和消费规模的中国服饰 市场, 企业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牌的经营。 (三)、市场容量 拥有14多亿人口的中国在过去十年经济增长速度惊人。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2013年国内生产总 值达568845亿元亿元人民币,比较上年增长 7.7%。国内社会消费品整体销售额为 234380亿元人民 币。内销:网络销售剧增117% 2013年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额累计11414亿元,同比增长11.6%,比去年同期增速回 落6.4个百分点。2013年社会消费品服装类零售总额增速相比之前 2010~2012年,增速明显放缓,且 每季增速均低于当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国内服装销售市场十分庞大,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 心表示在2013年国内服装销售总量为271.01亿件,大型商场销售总量2.34亿件。随着经济高速发展 和中国入世等利好因素,中国被视为现今世上最具发展潜力的消费市场之一。 (四八什么是工装、工作服及行业发展 1. 什么是工装 根据客户的要求,结合职业特征、团队文化、年龄结构、体型特征、穿着习惯等,从服装的色彩、 面料、款式、造型、搭配等多方面考虑,提供最佳设计方案,为顾客打造富于内涵及品位的全新职业 形象。 工装工作服在提升企业形象,展示企业文化内涵起了积极作用。 还有的工作服有宣传的意思,例如很多服务行业的员工都穿着印有本公司 LOGO 和字号的制服,走 到哪里都是一个流动的广告。 2. 职业性 工作服设计的原则首先是有明确的针对性:针对不同行业,同一行业不同企业,同一企业不同岗位, 同一岗位不同身份、性别等等。针对性的设计不同点归纳为什么人穿、穿用时间、穿用地点、为何穿、 穿什么。 铁路工作服 什么人穿,在狭义上是指在规定时间内到自己供职的地点去工作或从事公务活动的一部分人, 在 广义上是指较为不明确的被分后的一部分消费群。这里的 人在工作服上表现为一个群体.一个部 分.一个阶层,其工作特性.个人与群体风格.生理与心理需求.政治经济地位.文化素养等,至于 设计要求具体而各异。时间与地点则是职业的大环境与小环境因素, 时间有春夏秋冬,白天与夜晚之 别,地点则表现为地域性的大环境与具体工作时的小环境。 2007年3月24日一场精彩的时装秀在中国国际展览馆 10号馆上演,这场“日本制服时装”表 演秀,展示了日本铁路,消防,通信,饭店等各个领域的职业装,他们精彩的展演为我国职业装设 计,制作提供了最直观的借鉴,让在座的嘉宾感受颇深。 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大鹏认为, 这样的服装展示对中国职业装的研发和制造上, 跟国际上先进的国家存在着一些差距。 陈大鹏在记者 招待会上说“我们已经有了职业装的意识,而且在很多领域都已经使用职业装。然而我们的设计要跟 得上转变。尤其要考虑到劳动环境,人体工学的要求,以及综合的环境。 ”在本次制服展中,展示的 救护人员的服装颜色,已经不再是统一的白色,而是加入缓解视觉感受而采用浅绿等颜色。 而在司机 的袖子的公做法和常规的制服也不一样。 据陈大鹏分析,中国职业装的发展历史比较短,虽然这几年 发燕尾服比较快,但还是不够专业,常见的职业装不只有几种,或旗袍,唐装,或套装。没有根据不 同职业进行细分,审美性不强,包括商场,地铁。另外,布料方面还有很大大的提升空间。如果没有 研发出合适的面料,就起不到特定的作用。 同时也是高利润行业。因利益的驱动与市场的需要,在整个业 近十 年来, 更加重视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